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散文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素質。由于小學科學知識的內容具有綜合性和廣泛聯系性,使得科學的教學內容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生產生活實際。這正與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及生活教育緊密聯系。所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應在課堂中滲透“三生教育”,有效地把科學知識和內容與學生的德育教育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例如,講授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尋訪小動物》一課時,本課旨在引導學生將觀察環境中的動物和動物生活的環境結合起來,從而領悟到動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思考如果我們破壞了動物生活的環境,會給動物造成什么樣的后果。這樣使學生明白,如果破壞了我們的環境,我們的生活同樣也會受到威脅,生命也會終止,所以我們就應樹立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關心自己和家人的認識。這樣學生就獲取了生存的知識,并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懂得了要關心自然。
二、實踐中的教育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提升學生的“三生教育”價值觀念,必須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整體,從而發揮其教育的功效。從不同角度、多個方面開展知識技能同品德教育。教師要不斷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還要致力于課外實踐,和學生共同交流來達到預期效果。例如,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的《螞蟻》一課,讓學生到室外觀察螞蟻。首先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捕捉螞蟻。怎樣才能既捕捉到螞蟻又不傷害到它呢?全班同學交流意見,發表各自看法:把羽毛或樹葉放在螞蟻出沒的地方,待螞蟻爬上去后,再將樹葉上的螞蟻放入瓶中;或在螞蟻出沒的地方放置螞蟻喜歡吃的食物,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會列舉出許多辦法。使學生知道要珍愛小動物、珍愛生命。在這次課外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直接感知、觀察,在實踐中去、學習,了解自然奧秘,認識周圍環境。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學會關心他人,能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接受教育。另外,學生在實踐中熟悉環境,親近環境,可以使學生形成環保意識。
三、生活中的教育
教師要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特別是我們采取教學策略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進行知識的學習,然后再把知識運用到生活,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能力,培養他們樂觀堅定的生活態度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例如,講授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我們關心天氣》時,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天氣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天氣既能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好處,也能產生負面的影響。好處有哪些方面,負面影響有哪些方面。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際,舉例說明天氣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從而把“三生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在交流討論中,學生認為天氣對生活是有影響的,有霧就不能開車,看不清東西;有雨時,室外不能上體育課,出行時要帶好雨傘和漁具;有風時就會冷,要多穿衣服,而且走路比較困難;同時天氣的情況也會影響到農業的生產等。通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認識生活,建立與大自然的聯系,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樹立主體的生活觀。
四、結語
1.1教學內容改革
1.1.1精選部分章節詳細講解我認為應該詳細講述數理邏輯、集合論、圖論三大部分,數理邏輯部分主要講述命題邏輯推理的形式規則,學好此章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此部分內容廣泛應用于人工智能之中,早期的智能系統主要應用的是數理邏輯中的推理規則,將自然語言進行符號化,而語言的符號化就是數理邏輯部分要研究的內容。集合論中有一部分關于集合方面的知識,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已經接觸過,所以不用對此部分進行深入教學,但是集合論中有一部分關于二元論的知識,二元論知識是數據庫知識的基礎,關系數據庫的邏輯結構是由行和列構成的二維表,表之間的操作需要用到離散數學中的笛卡爾積的知識。圖論是數據結構的基礎,如數據結構中的線性表、棧、隊列等都要用到圖論的知識,數據結構中的一些算法也會用到此部分的知識,如求最小生成樹,最短路程,二叉樹的遍歷等,同時圖論也可以應用到計算機網絡中,如求節點間最短路徑。所以我認為應在眾多的內容之中,重點掌握這三部分知識,讓學生在短課時深入理解這三部分內容。其余部分的內容,如果學生在以后的學習與研究中需要利用到離散數學中的知識,就可以再對其他部分的內容進行深入學習與研究。
1.2.2增加實驗教學內容目前大多數院校的離散數學教學都是采用純理論上課的形式,很少有實驗部分,從而導致學生認為此門課程無關緊要。為了改變學生的這種錯誤認識,我認為可以在離散數學的教學中增加實驗內容。計算機專業的大一學生已經開始學習C語言課程,有了一定的編程基礎,可以設計一些與離散數學有關的題讓學生進行編程實現。命題邏輯部分涉及公式的判定類型,可以讓學生編寫程序實現公式的判定算法;圖論中涉及最短路徑,可以讓學生編寫求帶權最短路徑算法;二元關系中關系的性質具有自反、反自反、對稱、反對稱、傳遞五種關系,可以讓學生嘗試通過編程實現判定關系的算法。通過實驗部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不但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理解得更好,而且可以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有所用,更與我們院校朝應用型轉型相符合。
1.2教學方法改革
為了達到改變學生對待離散數學的錯誤態度,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我認為很有必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
1.2.1趣味教學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對教學起著重要作用。由于離散數學是一門偏數學的教學,難免會有些枯燥,學生的興趣度不是很高,因此如果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幽默風趣,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能夠把有些同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講得生動具體形象,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數理邏輯部分中的命題邏輯部分的知識就有很多和生活密切相關,在講課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涉及推理,我們判定他人講的話是真是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推理的過程。判定一個人是否成熟、講話是否經過深思熟慮,也可以從他講話的嚴謹程度進行判斷,這還是一個推理的過程。同時可以告訴學生邏輯推理在我們的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能力與測驗中經常要用到,如果有對考取公務員感興趣的同學能深入學習和理解這部分內容,對邏輯推理部分有很大的幫助,從而提高學生對此門課程的關注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展現自己的個人魅力,讓學生喜愛教師的講話風格、教態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2.2板書與多媒體相結合目前高校教學普遍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利用PPT教學可以節約板書時間,更高效地進行教學,但是離散數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自己的特點,定理多、概念多、推理多,如果完全采用多媒體教學,則學生難以跟上老師的思路。建議定理和推理采用板書形式,一步一步進行演算,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概念和定義采用多媒體教學,節約板書時間。同時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內容如圖論中求最短路徑可以采用動畫的形式進行演示,使其更形象、具體,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1.3教學手段改革
鑒于離散數學課程不易理解、比較難學的特點,因此我們有必要改革教學手段,使得離散數學的教學更具體形象,讓學生更易理解所講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當今是互聯網時代,大家都可以利用網絡獲取信息資源。建設一個離散數學學習網站,可以幫助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此網站可上傳教師的教學視頻,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將課后習題上傳到網站上供大家練習,管理員給每個學生分配一個賬號,讓學生進行登錄觀看教學視頻、做習題、建立討論區共同學習探討,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給教師留言,等待教師就相關問題作出回答。同時在網站上把離散數學中的一些比較經典的算法和方法,鼓勵學生編程實現,學生可以上傳其實現的算法,供大家共同學習和探討,提高大家的動手能力,這也是和目前院校轉型為應用型本科是相符合的。通過網絡這樣一個平臺,在課余時間增加同學、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帶動學生學習。
2結語
關鍵詞:高中語文;散文鑒賞;教學策略;教學有效性
散文的鑒賞與教學是整個文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不再簡單的注重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的積累,很多時候學生文化素養與文化品讀能力的提升成為整個高中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參考。因此在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積極的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探究,以在學生現有的語文基礎之上開展散文鑒賞教學,進而保障學生通過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獲得文化知識的綜合拓展,并借助語文散文鑒賞課程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讀以及鑒賞能力,最終實現語文課程的有效教學以及學生的綜合發展,凸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感受散文創作形式,從散文的整體結構角度指導學生進行文章的品讀
散文鑒賞教學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從散文的整體結構或者是文章的基本形式入手,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點之一,就其形散來說,是指散文題材廣泛、寫作手法多樣,同時文章的結構自由、不拘一格。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散文鑒賞時一定要讓學生抓住文章這一特點結構,防止學生因為對散文的特征理解不清楚而失去了對散文閱讀的興趣或者是混亂了對散文品讀的方向。
以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這篇散文的鑒賞為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文章的整體結構分三個部分進行結構特點的把握,以指導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第一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實際的描述,讓學生了解文章以長城為參照物來表現對都江堰獨特感悟的基本內容;而第二部分對于都江堰壯麗景色的描繪,教師則可以讓學生通過自我的閱讀進行體會。最后,在作者抒情階段,教師可以通過重點的朗讀或者是寫作背景的介紹來讓學生初步的了解文章由堰及人,展現李冰父子精神風采的寫作手法。進而通過對文章的整體結構的分部講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完成了指導學生從形入手感受散文基本結構的教學目標,以為散文的整體鑒賞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體味散文的優美語句,借助散文的閱讀強化學生對于文章的審美
散文的藝術性和美感往往是通過文章優美的語句來展現出來的,因此在散文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通過文章中的主要段落或者是相關的語句,來強化學生對于文章的審美,進而指導學生在了解文章基本結構后再從文章的語句層面體味散文的獨特之處,保障散文鑒賞教學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學生對于散文品讀的有效探究。
仍然以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為例,文章對于都江堰與長城的對比描寫“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息息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段。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知識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這部分內容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雖然是寥寥數語,但是通過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已經完全將都江堰節節延伸、靈動自然的特點展露無遺。如果在高中語文散文鑒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這些內容方面來讓學生感受散文語言優美的特點,進而充分了解散文的美文之意,則整個散文鑒賞教學的又能夠獲得深層次的推動。
三、領會散文的情感,保障散文鑒賞教學的深入開展
散文品讀的最終目的在于體味散文的內在情感,意境深邃是散文最為重要的一個特點,因此在高中語文散文鑒賞教學的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在前期教學的基礎上嘗試引導學生對于散文內在情感的挖掘,最終把握住文章的靈魂。在《都江堰》這篇散文的品讀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在學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文章所展現的情感變化。一方面是作者在游覽之前簡單評述,與作者在游覽之后的高度贊美,進而以欲揚先抑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對都江堰魅力的難以抗拒。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文章的寫景來抒發對人的贊美之情,進而感悟余秋雨先生對社會、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深刻挖掘的動機。通過對文章深層次背景的挖掘,散文的鑒賞教學才算略有成效,學生對于散文的學習也才初見效果。
高中散文鑒賞的教學對于學生文化知識儲備的提升以及文學素養的強化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要保障散文教學的有效時間,同時對散文的鑒賞教學做深入的探究,以從散文的基本形式入手,指導學生進行文章的品讀;從散文的優美語句切入,強化學生對于文章的審美;最終再帶領學生體味散文表達的情感,以保障散文鑒賞教學的深入開展。從而通過高中語文課程散文鑒賞教學的層層深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對散文知識有一個深入的把握,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也保障了學生在語文學習與應用能力方面的綜合進步。
參考文獻:
1.把握“三•三•五”教學模式的精神內涵我校推行“三•三•五”教學模式,其中心思想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并貫穿于課堂教學的“三個精講三個不講”(即重點疑點難點精講、易混淆易錯的知識點精講、思路方法精講;學生已掌握的內容不講、不講也會的不講、講了學生大多聽不懂的不講)和“五個教學環節”(即出示學習目標、學生自學目標、學生交流展示及教師引導點撥、測評訂正及總結歸納)的教學活動之中,實質是:教學的全過程都強調和發揮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雙主體作用,全面落實課改精神和課改理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尊重主體,面向全體”“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怎樣學習”“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會學生學”。2.抓好“三•三•五”教學模式的五個環節(1)出示目標:揭示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目標。上課的第一環節,就是教師出示教學目標(三維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上九年級(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四課第三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內容時,我在出示教學三維目標時,也為學生設置了七個學習目標:①我國的資源現狀(資源國情)怎樣?②人類應該怎樣與大自然相處?③我國為什么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含義、要求分別是什么?⑤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是什么?⑥國家怎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⑦青少年能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做點什么?(2)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上課的第二環節,就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或討論探究學習目標的過程。如:在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內容時,我把七個學習目標分成兩部分,1-2學習目標讓學生自主學習,3-7學習目標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討論探究。這種課堂教學方式,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教會學生與人合作、與人共享。(3)學習目標交流展示。上課的第三個環節,就是學生自主發言、或小組代表發言交流與全班共享學習結果、教師釋疑解惑、總結概括學習目標的過程。如:在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內容時,1-2學習目標知識難度不大,我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言,教師稍加引導點撥,一帶而過;3-7學習目標知識內容稍多,有一定難度,而且又是重難點知識,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解決問題,一些重難點知識也迎刃而解。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對學生尚未弄清的一些重難點知識進行分析講解,總結概括,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測評訂正。上課的第四個環節,就是學生自主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課堂測評訓練作業的過程。如:我在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內容時,預先把課堂測評訓練題做成幻燈片,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投影出訓練題目讓學生做。選擇題由學生自主完成,自主訂正答案,教師重點講評學生易混易錯題;問答題和材料題師生共同完成,在解決此類問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審題、答題方法與技巧指導,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一環節,不僅鞏固和落實課堂所學知識,還提升學生能力。(5)總結歸納。上課的第五個環節,就是由教師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堂所學知識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課堂小結。如:我在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內容時,利用最后幾分鐘時間,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內容,在學生回顧的基礎上,我出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圖作為課堂小結。當然,以上五個環節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靈活加以利用,實現“以教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位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認真踐行“三•三•五”教學模式,一定能夠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增效提質、增光添彩。
二、實施三三五教學模式后,成效初現
實施“三•三•五”教學模式后,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運用,許多教師從中嘗到甜頭,成效初步顯現。1.學生主體地位增強了在“三•三•五”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無論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或探究學習,都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去看書、去思考、去討論交流,他們的思維時刻都在運動著,學生的主體地位始終能夠得到體現和保證。2.課堂氣氛活躍了新模式下的課堂已不再由教師主宰,學生們有自由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學生的參與意識、求知欲望增強,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潛能得到挖掘,課堂煥發出了活力與生機。3.教、學方式轉變了“三•三•五”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不再是先教后學,而是先學后教,甚至是先學后導(少教),緣學而導,以學促導,學導合一。這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使教學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轉變。4.隨堂訓練及時反饋,效果明顯了三•三•五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必須安排10分鐘的課堂測評,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及目標的達成情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后續的教學進度,修改教學計劃,增強課外輔導針對性,教學和學習效果自然明顯了。
三、積極探索、大膽創新,讓三三五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豐富和發展
高三歷史教學既要抓實課堂教學環節,也要充分兼顧到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在時間上運用各種間隙時間復習鞏固歷史學習內容,在方式上相互幫助,借助于互助學習活動增強歷史學習薄弱環節的突破以及拾遺補缺效果,還可以在學習技巧交流等方面進行探討,實現授人以漁的目標。
二、高三歷史立體化教學實施要點
1.構建立體化目標體系,滿足學生發展差異
進入高三階段之后,學生在每一門學科中的差異性已經較為顯著,歷史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立足實際開展教學研究,不能再以“一刀切”的教學要求統領整個歷史教學活動,一定要以更為切合學生學習基礎與能力實際的目標組織開展教學,以保護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進步,更好地備戰高考。筆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教學目標的差異性處置,對基礎知識點的記憶以及理解方面,全體學生統一要求,但是在進一步發掘規律以及橫向、縱向比較方面,則體現對不同學習基礎學生的差異性要求。對優秀生提高難度,對學困生降低學習要求,保證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基本完成學習目標任務,這也是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在差異性教學目標的引領下,筆者從教學的不同環節體現對學生的差異性兼顧,適應學生學習差異以及提高教學針對性成效。
2.打造立體化內容梯度,扎實推進教學深入
筆者在高三歷史教學中,堅持以歷史發展為主線,從宏觀上把握概念,從微觀方面引導掌握歷史事件與規律,實現前后連貫、逐層深入,從知識點的掌握、前后的聯系到規律的發掘,以立體化的教學內容優化促進教學深入開展。具體實施過程中,歷史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屬于基礎教學,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教學每一個章節與知識點,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立體理念去掌握知識、加深理解。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需要,以歷史教學內容為依托,進行為立體化內容檢查,將常規的聯系轉變為多層次與角度的練習活動,既有助于學生的靈活掌握與形象記憶,同時也符合歷史教學循序漸進的規律,實現了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第二層面屬于分門別類教學,對立體概念中的知識點進行提煉、概括、分類。在對知識點進行提煉與分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整體方向靈活開展,如可以將中國古代史細分為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文化、民族關系以及著名戰役、農民戰爭等類別,每一個類別之中還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如可以將“經濟發展”細化為發展背景、農業發展、手工業進步、商業狀況、對外貿易等不同的線索,每一條線索都連串一系列的知識點,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構建了框架式的教學體系,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與復習都可以實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綜合目標。第三層面屬于內化與發掘范疇,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發掘,以及開展橫向、縱向對比活動,為迎接高考進行實戰演習。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日本的明治維新、俄國的農奴制度改革等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從中深刻理解、有效掌握。再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縱向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對比等等。在這一層面進行的教學活動屬于對原有知識點、理解內容上的融合與運用,對于學生歷史綜合能力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功能。
3.整合立體化教學資源,增強學生掌握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散文;跨藝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一、散文的特點
好的文章可以給人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事、如感其情的感受。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文章的作者就需要借助語言為媒介,將抽象的語言形象化。這就是將無形的有形化,將靜止的動態化,將單調的多樣化,將繁復的簡潔化,化板滯為生動,化平淡為神奇,化平面為立體的過程。
對于散文來說,其表現的文學語言和科學語言是有很大差別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差別就是散文具有一定的審美特質。從本質上看,散文的文學語言其實就是一種感覺語言和情感語言。也有人說,散文在其字里行間透漏出神秘而鮮明的藝術特征。這主要是因為散文作品的生成、轉化以及表述過程屬于作家主體的感覺外化的一個過程,是把作家心里的混沌之物進行符號化的一個過程。因此很多學者都認為,文學和藝術是分不開的,因此對文學作品跨藝術的研究比較多。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學作品實際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定的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一個成熟的作家,其藝術風格會從他對客觀社會生活的描述中體現出來,很多作者的生活體驗都會從其作品的結構、語言、情感以及寫作技巧上體現出來。朱自清的散文不論是寫景、狀物、敘事、議論,還是作品的結構、情感、語言,都烙上鮮明的藝術特色和跨藝術特點。其散文構思漂亮精美,結構嚴整縝密,情感真摯委婉,語言樸素清新。
二、語文教學中的散文藝術研究
1.散文的音樂之美
音樂也好,詩歌散文也好,都是需要具備節奏生動、整齊之美的。清人劉大曾經這樣說過:“文章最要節奏,譬之管絲繁奏中,必有希聲窈渺處。”對于散文來說,“希聲”就是樂聲中的“至微之聲”,這也經常用以比喻文章的節奏。如“疏疏的林,淡淡的月”“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等,都無不表現出了平仄的相同和相對,同時這樣手法的應用好像是順手拈來的,朗朗上口,趣味無窮。
2.散文的畫面美
畫面的描寫,需要將畫面突出出來,更要做到情景交融。朱自清很像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文章之中。比如,朱自清在描寫梅雨潭的時候,“驚詫”于梅雨潭的綠,寫出了對巖石作急劇撞擊的充滿著強勁生命力的瀑布的陶醉,梅雨潭的綠如同向自己襟懷送進了春天的溫暖,激蕩了感情的波濤。這囿于一亂死水般生活中的作者,他是多么酷愛著綠色的自然。
三、散文的藝術教學
1. 散文的閱讀教學藝術
散文的閱讀教學十分重要,而在這個過程中去品味藝術層面的東西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學習散文的過程中,通過閱讀,能夠發現散文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藝術美。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有教師的領讀、學生的齊讀、分段閱讀等。通過閱讀也能讓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對重點語句進行理解和分析,對文章思想感情產生整體認知。
2.散文的語句分析藝術
在語文教學中針對重點的語句、詞匯進行具體的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將這些重點的語句、詞匯先批注出來。然后以板書的形式展現,通過對具體的詞句進行分析,讓學生試圖用這些詞句去創作相應的語句,從而培養學生創造藝術美的能力。
總體來看,語文教學中重點突出散文的藝術特點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將散文的講授和學習歸于一般的課文的閱讀理解,要以散文的講解、閱讀為契機,將散文所涵蓋的音樂之美、畫面之美體現出來,讓學生受到藝術熏陶。
參考文獻:
[1]曹毅梅.簡論朱自清散文的藝術風格[J].殷都學刊,2005,(4):96-98.
[2]劉繼權.朱自清散文的藝術及文化意蘊[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1.
[3]蔣德均.散文語言的藝術美[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關鍵詞:三角形中位線;設計思路;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后反思
一、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所要探究的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是學生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強調直觀與抽象的結合,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大膽探索新穎獨特的證明方法和思路,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索—發現—猜想—證明”這一過程,體會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在獲得結論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同時滲透歸納、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應使學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不僅指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線與第三邊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而且為證明線段之間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倍分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基礎知識比較扎實,接受新知識的意識較強,對于本章有關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的內容掌握較好,但知識遷移能力較差,數學思想方法運用不夠靈活。因此,本節課著眼于基礎,注重能力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首先通過實際操作獲得結論,然后借助于平行四邊形的有關知識進行探索和證明。在此過程中注重知識的遷移同時重點滲透轉化、類比、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的優勢得以發揮,劣勢得以改進,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和有關應用。
2.能力目標
1)經歷“探索—發現—猜想—證明”的過程,進一步發展推理論證能力。
2)能夠用多種方法證明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體會在證明過程中所運用的歸納、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3)能夠應用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推理、猜想、論證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與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
教學難點: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多種證明。
(五)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對于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引入采用發現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探索、猜測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獲得結論再去證明。在此過程中,注重對證明思路的啟發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倡證明方法的多樣性,而對于定理的證明過程,則運用多媒體演示。
(六)教具和學具的準備
教具:多媒體、投影儀、三角形紙片、剪刀、常用畫圖工具。
學具:三角形紙片、剪刀、刻度尺、量角器。
二、教學過程
1.一道趣題——課堂因你而和諧
問題:你能將任意一個三角形分成四個全等的三角形嗎?這四個全等三角形能拼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板書)
(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到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變得較為和諧,課堂也鮮活起來了。)
學生想出了這樣的方法:順次連接三角形每兩邊的中點,看上去就得到了四個全等的三角形.
如圖中,將ADE繞E點沿順(逆)時針方向旋轉180°可得平行四邊形ADFE。
問題:你有辦法驗證嗎?
2.一種實驗——課堂因你而生動
學生的驗證方法較多,其中較為典型的方法如下:
生1:沿DE、DF、EF將畫在紙上的ABC剪開,看四個三角形能否重合。
生2:分別測量四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度,判斷是否可利用“SSS”來判定三角形全等。
生3:分別測量四個三角形對應的邊及角,判斷是否可用“SAS、ASA或AAS”判定全等。
引導:上述同學都采用了實驗法,存在誤差,那么如何利用推理論證的方法驗證呢?
3.一種探索——課堂因你而鮮活
師:把連接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板書)
問題:三角形的中位線與第三邊有怎樣的關系呢?在前面圖1中你能發現什么結論呢?
(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同學之間開始互相討論,積極發言)
學生的結果如下:DE∥BC,DF∥AC,EF∥AB,AE=EC,BF=FC,BD=AD,
ADE≌DBF≌EFC≌DEF,DE=BC,DF=AC,EF=AB……
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板書)
師:如何證明這個猜想的命題呢?
生:先將文字問題轉化為幾何問題然后證明。
已知:DE是ABC的中位線,求證:DE//BC、DE=BC。
學生思考后教師啟發:要證明兩條直線平行,可以利用“三線八角”的有關內容進行轉化,而要證明一條線段的長等于另一條線段長度的一半,可采用將較短的線段延長一倍,或者截取較長線段的一半等方法進行轉化歸納。
(學生積極討論,得出幾種常用方法,大致思路如下)
生1:延長DE到F使EF=DE,連接CF
由ADE≌CFE(SAS)
得ADFC從而BDFC
所以,四邊形DBCF為平行四邊形
得DFBC
可得DEBC(板書)
生2:將ADE繞E點沿順(逆)時針方向旋轉180°,使得點A與點C重合,
即ADE≌CFE,
可得BDCF,
得平行四邊形DBCF
得DFBC可得DEBC
生3:延長DE到F使DE=EF,連接AF、CF、CD,可得ADCF
得DBCF
得DFBC
可得DEBC
生4:利用ADE∽ABC且相似比為1:2
即
可得DEBC
師:還有其它不同方法嗎?
(學生面面相覷,學生5舉手發言)
4.一種創新——課堂因你而美麗
生5:過點D作DF//BC交AC于點F
則ADF∽ABC
可得
又E是AC中點
可得
因此AE=AF
即E點與F點重合
所以DE//BC且DE=BC
(筆者事先只局限于思考利用平行四邊形及三角形相似的性質解決問題,沒想到學生的發言如此精彩,為整個課堂添加了不少亮色。)
師:很好,好極了!這種證法在數學中叫做同一法,連老師也沒想到。太棒了,大家要向生5學習,用變化的、動態的、創新的觀點來
看問題,努力去尋找更好更簡捷的方法。
5.一種思考——課堂因你而添彩
問題:三角形的中位線與中線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呢?
容易得出如下事實:都是三角形內部與邊的中點有關的線段.但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三角形的一條中位線與第三邊上的中線互相平分.(學生交流、探索、思考、驗證)
6.一種照應——課堂因你而完整
問題:你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說明本節課開始提出的趣題的合理性嗎?(學生爭先恐后回答,課堂氣氛活躍)
7.一種應用——課堂因你而升華
做一做:任意一個四邊形,將其四邊的中點依次連接起來所得新四邊形的形狀有什么特征?
(學生積極思考發言,師生共同完成此題目的最常見解法。)
已知:四邊形ABCD,點E、F、G、H
分別是四邊的中點,求證: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證明:連結AC
E、F分別是AB、BC的中點,
EF是ABC的中位線,
EF∥AC且EF=AC,
同理可得:GH∥AC且GH=AC,
EFGH,
四邊形EFGH為平行四邊形。(板書)
其它解法由學生口述完成。
8.一種引申——課堂因你而讓人回味無窮
問題:如果將上例中的“任意四邊形”改為“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結論又會怎么樣呢?(學生作為作業完成。)
9.一句總結——課堂因你而彰顯無窮魅力
學生總結本節內容:三角形的中位線和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另附作業)
三、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中位線
1.問題
2.三角形中位線定義
3.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證明
4.做一做
5.練習
6.小結
四、課后反思
關鍵詞: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模式
一、造成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中明顯落差的原因
1.從學校領導方面來看。
過去強調抓兩頭帶中間,認為低年級是“基礎”要加強,高年級是“關鍵”應把好質量關,三年級則無所謂,可以“慢慢來”,因而對三年級的教學工作抓得不夠。
2.從教師力量配備來看。
由于領導上存在上述思想,有經驗的教師被安排到基礎班、畢業班去了,三年級教師則新手多,教學有困難的多,力量相對薄弱。
3.從學生心理特征來看。
三年級處于兒童期向少年期的發展時期,學生心理特征有明顯變化。他們不象低年級兒童那樣聽話,專心學習,表現得比較好動貪玩,注意力易分散,但他們的求知欲在增強,抽象思維逐步發展。而教師往往不注意三年級學生的這些特點,不僅思想教育跟不上,教學方法也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情況,要么照套低年級的老教法,學生感到厭煩,要么硬搬高年級那一套,學生感到玄乎,教學效果不好。
二、改進的措施
1.以理服人。
教材選編的課文,特別是三年級的課文中很多是揭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客觀事實。客觀存在的東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些客觀存在的東西為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的資料。如何運用教材揭示的客觀事實教育學生?俗話說:“眼見為實!”讓事實說話,學生更愿意接受。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環境優美的小村莊,由于人們過度地砍伐樹木,終于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它揭示了生活在村莊里的人們錯誤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所引發的嚴重后果“不愛護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教學中,可讓學生先觀看課件演示。用眼目睹這個村莊怎樣消失。再讓學生認真讀課文,用心感受這個村莊怎樣消失。最后讓學生說說現實生活熟悉的鏡頭,用口說說這個村莊怎樣消失。學生在學習了課文后,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他們能自然地認識到課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讓學生自覺地思考環境和生存的聯系,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激發學生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的意識,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發揮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材中刻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如,《她是我的朋友》《掌聲》等文章中的主人公均為學生樹立了榜樣。針對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教師要能借助教材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為學生樹立楷模,充分發揮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榜樣作用。如《灰雀》中,當列寧微笑著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列寧問一只不會說話的鳥是有他的用意的。可以設計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列寧為什么不直接問小男孩?”引導學生思考“沒有直接問”的各種原因,學生設想了多種可能。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列寧關心他人的高尚品質。在這一過程中,列寧愛護少年兒童的偉大形象,逐漸樹立在學生的心中,使學生更加敬仰列寧,產生一種向列寧學習,得到別人的敬愛與尊重的愿望。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人也令自己敬佩。這樣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更有真實感。通過典型事例影響學生,激勵他們向這樣的人物看齊,在他們的心中樹立了健康的偶像。
三、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首先必須制定了詳細的讓學生自主預習的預習要求,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做到課前的自主學習。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學習。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一些互動性的教學環節。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也在提問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在備課時都要充分的考]。
四、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
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里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著直接的聯系。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自信心的提高是當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一個重要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改善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通過散打教學的學習,很多學生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動作進行學習和鍛煉,能夠克服心理障礙,增強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另外,在散打教學當中,很多學生的毅力有所提升,在整體班級氛圍的帶動下,加之教師的適當鼓勵,學生的自信心自然會有所提升。
2.散打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當前,大學生在面對外界的相應環境時,缺少一個最基本的競爭意識,而大學生與其他個體的競爭才是其心里鍛煉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有很多學生在對抗之初,往往是信心比較強,過于樂觀,一旦遭受挫折,往往缺少相應的主動競爭和提高自己的機會,而這種情緒的出現對于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是非常不利的。散打作為一項講究機會平等的項目,任何一個鍛煉者只要敢于競爭,勇于競爭,善于將所有的時機和機會把握住,就能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在比賽中獲得勝利。在散打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客觀的認識自我,教師要對這一情況進行有效的干預。另外,針對相應的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來充分的做好準備,抓住時機,鍛煉學生勇于競爭的意識。
3.提高學生頑強的意志力
大學生頑強意志力的提升和培養是一個極其漫長、枯燥甚至是備受煎熬的復雜的過程。散打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意志力,學生在學習和鍛煉的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相應的困難和挫折,沒有頑強的意志力是無法真正的得到頑強的意志力的。在整個散打教學過程中,意志力鍛煉的過程也是其心理不斷調整的過程,更是其自身實踐、意識和心理磨合的過程。當意志力鍛煉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發生質變的時候,也是學生心理素質有提高提高的時候。
4.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提高對于大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為社會做貢獻至關重要。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是衡量大學生個人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鍵所在。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目前存在一定的問題,大學生走出校門,無法更好地適應社會,不能快速的找到自身的位置。在散打教學中,分組練習和小組對抗練習都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技術交流和人與人之間的以學習為紐帶的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從而增強學生協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更好的提高心理素養。大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同學之間可以相互的交流經驗,更好地為本組的勝利獻計獻策,增強團隊的協作意識和競爭意識,使學生更具有群眾性、協作性和交往性,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快速發展。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