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應試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英語專業英語教育;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
1前言:
眾所周知,我國自從進入中國近代史以來,就開始了“西學東漸”,然后開始的開始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和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國也隨之開始了派遣一批又一批的幼童前去留學,就不斷的進行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教育。后面緊跟著的是要求“打倒孔家店”和提倡使用白話文的“德先生、賽先生”的“五四”運動和的,國人就開始漸漸地接觸到了英語。掀起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序幕,也掀起了國人學習英語的大潮。中國近代史的一百多年和中國近代化的一百多年也是我們中華民族英語教育從無到有、從抗拒到欣然接受的一百年。我們國人在接受英語教育的過程也就選擇接受了西方各國先進的經濟、文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更是間接或者直接的為我國培養了許多開明的新式人才做出了大量貢獻。這一切都得益于西方的主要語言―英語作為一門學科走進國人的課堂是密不可分的。但從1949 年,尤其是從1978 年改革開放后,中國在工業、農業、經濟、科技、教育、軍事、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綜合國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此時的中國正處于最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全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奮力拼搏,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道路自信心空前強大,我們需要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英語作為世界各國進行溝通的主要語言無疑是最便捷的工具,這就引發人們對英語教育的思索:英語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應如何定位。
2.當前英語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2.1重視技能,輕視文化
現行英語教育主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五方面的能力,方式是分塊練習,缺乏整體性思維,不利于學生英語表達體系的建立。即使經過反復練習建立了英語表達體系,但由于文化背景知識教育的缺失,學生會表現出無話可說。從文化和語言的角度來看,他們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像是整體與部分,樹干與枝葉的辯證關系,文化需要語言來當做它的變現形式,雖然由于人類數億萬年進化的原因,一些人仍然可以順暢的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即使他本身對文化也不太了解,但是就像來自美國的享譽全球的著名人類學家古迪納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闡述的那樣:“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是人們學習文化的最主要的工具,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語言的特殊性表現在:人們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全部的整個文化。”所以這就很明顯的提示了我們在當前的英語專業學習中存在嚴重的重技能,輕文化的問題。
2.2教材相關內容存在不足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是傳承西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習語言要有相應的語境,而英語語境的設計多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所以要想學好英語就得了解西方文化、風俗習慣、邏輯思維、表達方式等。在此種英語教學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英語專業高校學生的思維方式有較大的西化傾向,從而導致他們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受到巨大的沖擊。例如,我國英語專業的學生越來熱衷于過西方的二月十四的情人節,而非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七夕情人節,類似現象越來越嚴重了,也需要引起警惕。同時,學生進入職場或社會后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交際障礙,不適應本國環境。
2.3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繁榮和傳播遠遠離不開我國的高校大學生尤其是英語專業的學生,由于他們缺乏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所以他們身上的責任任重而道遠。文化軟實力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如果當代大學生不能很好地承擔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那么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勢必會受到一定的不利影響,也將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育中的缺失也將影響國家形象的樹立。
3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分析
傳統文化是人類思想與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的精神,是創造力的源泉,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傳統文化的價值已得到當今社會的公認。我們應當牢牢記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3.1文明傳承,國家永續
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史,在漫長的歲月長河里,經歷了幾多朝代更迭,社會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至社會主義社會。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它是中國的根本,是中國生命力之所在。
3.2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中“家”文化的概念已經深深地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家代表著團結、互助及凝聚力,在社會保障不健全的情況下,家庭、家族的力量對維護社會穩定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了重要作用。
3.3提升全民素質,指導行為準則
《管子?牧民》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以此為準,則全民素質將得到極大提高。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應聘者在世界500 強企業招聘面試時時,如果應聘者在信仰一欄空白不填或填“無”的,將無條件被淘汰。這很好理解,因為一個人沒有信仰就沒有什么可以約束他的,那將是很可怕的。“禮、義、廉、恥”就是中國人幾千年傳下來的樸素價值觀,丟掉它就會走向違法、無信、貪污、。所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全民的綜合素質。
3.4點明工作態度
儒家經典《論語》里仁篇有言,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說,人應該少說多做。這同主席提出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是一致的,告訴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工作,這也是戰勝浮躁風氣的不二法門。
3.5創新源泉
隨著時代巨輪的滾動,科學技術發展呈現迅猛之勢,很多領域都遇到了發展瓶頸問題。如何突破瓶頸將科技水平提升到更高層次,在“飛天”夢想實現基礎上如何對宇宙空間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需要發展哪些技術及如何發展等等,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突破這些難題的鑰匙就隱藏在傳統文化之中。我們現在正在進入一個用科學來解釋優秀傳統文化和古代先進慧的時代,就像一些科學家所說的那樣:隨著對其研究的不斷深入,就愈能發現隱藏的其中的巨大能量。所以,以創新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
4英語專業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文明的傳承是教育的本質所在,只有擁有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才足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贏得他人的敬重的民族,就必須要有本民族的文化支撐,那些內心充滿惶恐和迷惘的民族往往是那些猶如浮萍般的失去本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而英語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之基,所以它們有融合的必要性。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改良現行英語教育,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嘗試。它給英語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立足于本土文化,賦予英語教育以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培養更具“中國味”的英語人才。隨著英語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國人將更具傳統文化內涵。同時,用傳統文化來規范國人的生活,個人素質將得到極大提高,社會會呈現廉潔有序、可持續發展的局面。此外,這對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也是有益的。21 世紀世界各國的交往會更加頻繁,國人將更多地走出去,他們所擁有的中國氣質、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外國人。這無疑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間接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再則,社會能否持續進步,關鍵在于創新能力,而創新的基礎是本國文化的傳承。對中國古老智慧進行深入的探究,會讓中國古老智慧在新世紀迸發出更耀眼的光芒。正如1988 年,全球75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舉行會議后發表感悟:“人類必須要學習和吸收2500年前的孔子的經典智慧,如果人們想要在21世紀更好的生存下去的話。”
5英語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路徑探究
在明確英語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必要性的基礎上,如何融合就是一個新的問題。下面從教材和教學方式兩個角度來進行路徑探究。
5.1教材內容創新
在教材方面改變思維,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優秀中國文化作品為藍本進行英語教材創作,或直接翻譯,或加工后翻譯,從內容上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
5.2改革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上可采用課下發現、課堂討論和實踐應用相結合的形式。首先,學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對自己感興趣的傳統文化表層現象進行英語表達及意義解釋。然后,在課堂上可以與其他同學分享學習成果,同學間也可以相互提問、解答,通過質疑與釋疑培養思辨思維,提高學習效果、理解深度。最后,要求學生用學到的傳統文化來規范自己的學習、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等,從而通過習慣影響行為,行為的反作用力又促進學生學習,最終全面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及英語表達能力。
6結論
現在的中國正處于民族自信心空前強大之時,相對于美國里根政府時期提出的“美國夢”,我國提出了“中國夢”,一個屬于中國人的民族復興之夢。近年來,國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國學熱潮,各階段教育都相應地增加國學內容,從基礎性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到更深入一些的儒家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家經典《道德經》等。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欄目也更側重國學內容,如閻崇年的《明亡清興六十年》、《大故宮》,易中天的《易中天品三國》,王立群的《王立群讀史記》,錢文忠的《三字經》等。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講壇也更注重深挖本地區的歷史文化源流,如湖北講壇的《荊楚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方面,我國在世界各地開辦了眾多孔子學院,培養了很多外國學生,加深了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掌握,更以孔子這樣的代表人物形象為品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性化一面。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發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將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趨勢。英語教育是立足于英語人才的培養,而培養英語人才的目的在于讓中國人了解世界,也讓外國人了解中國,所以,英語教育理應順應時代潮流。
總之,英語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融合的必要性及內在價值。只有通過英語專業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我國英語專業人才能具有良好的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素養,才有利于傳播和不斷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而不斷推進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熊小紅.淺談英語教學應滲透傳統美德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20)
[2] 王菲.我國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選擇與配置――以兩套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為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02)
[3] 劉長青,張秀梅.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4] 黃輝.試論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及其途徑[J].東岳論叢.2009(04)[5] 蒯沖.大學英語課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4)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ESP,交際模式
一、ESP及ESP教學模式
1、ESP 綜述:
國外對ESP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隨著二戰結束,西方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專業領域的研究交流,促使英語學習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功效性,因此專門用途英語應運而生。到上個世紀70年代,由于傳統語言學從英語用法的描述研究轉向語言的實用交際,韓禮德的功能語法理論中的“語域理論”從社會角度研究語言變體,推動了ESP教學模式的正式開始。隨后,在1987,Hutchinson and Waters將外語教學分類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GE(GeneralEnglish)兩大類, ESP又可以分出EAP(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Purposes),即學術英語和行業英語。Jordan(1997)根據EAP特點,又細分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兩種。專門用途英語(ESP)的發展經歷了下面幾個發展階段:一、語域分析階段。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有PeterStrevens, Halliday 及John Swales。二、修辭或篇章分析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enry Widdowson, John Lackstrom, 和LarrySelinker,三、目標情景分析階段。在這一階段專業英語相對于一般英語的特殊性顯露出來。其代表人物主要有JohnMunby。四、技能與策略分析階段。盡管該階段有了質的飛躍,主要探討的是學習者的思索過程,但是它并沒有指出學生如何才能學會專門用途英語,也許這就是第五階段的核心任務。五、以學習為中心階段。這一階段是一個正在發展的階段,它關注的是語言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過程,即如何高效率地學習語言(嚴明,2009)。其代表人物有Hutchinson, Waters等。
國內ESP教學大至分成兩個階段,引進階段和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即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為引進階段論文格式范文。1978年楊惠中教授在其《國外科技英語與研究動態》一文中第一次談及專門用途英語教學。80年代初科技英語(EST,English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熱在國內興起教育論文,使得“專門用途英語開始受到廣泛的研究和實踐”。這些研究多是關于ESP理論自身的探討(理論基礎、學科性質、與GE的關系)、國內外發展現狀的介紹以及ESP的元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楊惠中等學者。
第二階段是從90年代中期至今,隨著當時學術界各個領域研究的深入,國內關于ESP的研究也開始出現增長的勢頭,這一階段的研究多集中于ESP教學普遍規律的探討,包括課程設計(教材編寫、教師教育、教學法)、課程內容與課程實施(閱讀、聽力、寫作、翻譯)、課程評價(ESP語言能力測試)以及教學改革與發展、復合型人才培養等問題。同時也對ESP教學特殊規律進行研究:以具體專業的教學為例(商務英語、法律英語、師范英語、醫學英語等)對ESP的教學方法、特點及實踐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有:管春林、劉法公等;
根據現有的文獻綜述,筆者發現在ESP教學的研究中,理論多于實踐,但將地方院校特色的人才培養與ESP教學相聯系起來的不多,因此,本文將ESP教學理論與本校中的國貿專業相結合進行研究,重點分析目前流行的ESP 教學模式,分析其它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運用交際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在將來的工作與跨文化交際中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為學生今后的就業護航。
2、ESP教學模式概述:
ESP教學模式是指以語域理論為指導,以培養特定專業的學生所需的英語能力為教學目的,將英語教學的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成具有相對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框架(馬蓉,2010)。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學模式俗稱大方法,即課堂教學模式。它不但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且是一種將教學原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任務、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結合起來的整體、是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操作模式。其課堂教學模式又分為:語法翻譯模式,浸沒模式(Immersion)交際模式,任務型教學模式。本文則主要探討交際模式的特點及其在國貿專業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二、當前教學模式分析
大學英語ESP教學能否順利進行,不僅與學生的英語基礎有著很大的關系,而且與教學模式運用得恰當與否有關。恰當的教學模式是保證ESP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因為在進行ESP教學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這說明學生有一定的英語基礎。選擇何種恰當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則成為我院國貿專業ESP教學的焦點。下面的幾種教學模式則是ESP教學中的常用模式,其利弊將會逐一分析。
語法翻譯模式產生于19 世紀中期的歐洲,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是,講授語法知識,重視理性。把翻譯當成教學目的和手段,注重閱讀,注重對原文的學習,進而培養學生閱讀外語的能力。ESP教學在國內的發展時間較短,在實際教學中多流于形式。多數教師仍然采取傳統的翻譯教學法,忽略學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另外,該教學模式強調死記硬背,教學方式單一枯燥,課堂氣氛也較為沉悶,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
浸沒式模式(Immersion),一種特殊的“語言和內容融合”的教學模式,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科內容而不是語言技能,即學生是通過掌握符合他們所在年級水平的學科技能和學科知識來習得語言技能。這一教學模式“踐行了‘保護性專業課程’和‘附加性語言課程’教學模式”(袁平,2011),其重點是學習專業知識,第二外語則是附帶品。而大學英語ESP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專業知識來掌握英語這一語言,其重點是學習語言教育論文,附帶品是學習專業知識。這與我院國貿專業學生所開的專業英語是有區別的。大三所開的專業英語重點是學習專業知識,語言是附帶產品,這與浸沒式教學模式是大同小異的。該模式課堂教學沒能給學生提供廣泛交流的機會,學生很少能夠在課堂上進行表達,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上有所欠缺。且各語言教師為了使學生能比較容易地理解學科內容,在教學中采用的與學生溝通的交際策略是以學生已經具備的語言水平、語言技能為標準,因此,學生在學習學科內容方面,很少遇到來自語言方面的挑戰。毫無疑問,該模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對于語言基礎差的班級,這種教學模式難以實施。
任務型教學是上個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語言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任務型教學模式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使學習者使用目的語參與到理解、處理、輸出和互動之中”(D.Numan, 2000)。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該模式很少提到評價的環節,威爾斯認為應“盡量發掘學生的優點,多給學生正面的反饋而不是指責”(Willis,1996:61),幾乎沒有提及任務完成情況和語言使用情況該如何評價,這樣不利于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因為在中國英語是作為外語來學習,如果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點一點都不清楚的話該如何進行任務又如何能完成任務”(婁佳麗,2011)。另外,采用此教學模式時對任務的選擇、任務的組織和任務的難度不容易把握論文格式范文。
三、交際教學模式及其在國貿專業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上個世紀70 年代初期,交際模式產生于歐洲共同體國家之中,威爾金斯,這一教學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外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不僅能用正確的外語語音和語法結構來表達思想,而且還能在特定的語境中能夠正確地,創造性地使用外語”(DA Wilkins,1972)。交際教學模式強調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學生學會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達到交際的目的。
交際模式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交際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人”的因素,課堂的交際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學習目的,用恰當的方法把語言學習和語言應用結合起來。教師的責任是對教學活動進行選擇、組織以及促進交際活動的開展。教師要意識到ESP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學習者;二、語言是交流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學過程就是交際過程,提倡在交際過程中學習語言,外語學習是逐步提高、完善的過程,因此對待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要采取“寬容”的態度,在活動結束后可進行適當的指正。
ESP 作為在特定語境、特定行業中使用的英語,教學內容要貼近某個專門行業,通過讓學生全面熟悉英語在該行業中的表現來掌握英語的表達規律。而我院的國貿專業大學英語課堂上的ESP教學將商務英語與大學英語融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接觸商務英語等這些他們畢業后最可能從事的行業英語教育論文,這樣可以讓他們盡早建立起專門用途英語的詞匯體系,掌握這些文體的語篇結構、語言特點和表達規律。讓他們在大三時開設的專業英語課中盡快適應。ESP 英語的教學中心依然是某專業的英語,即語言本身,而不是某專業本身,因此它是基礎教學的擴展和延續,是從基礎英語能力的培養向專業英語應用技能培養的過渡,也是實現培養國貿專業人才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后期融入專業英語教學,有利于在大三時專業英語的開設前,為學生對課堂的理解打下基礎。國貿專業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培養目標具有雙重性,即商務專業技能與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兩點使得交際教學法可以在大學英語ESP教學中得以運用。交際模式強調的就是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能夠正確的使用英語,而國貿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面臨的大環境就是與外國人打交道,需要用英語溝通。經過上述分析, ESP交際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高。在國貿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且我院國貿專業的大學英語授課模式都是小班授課,有利于課堂活動的開展,組織,及角色扮演的進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則為交際教學模式的運用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
四、結語:
交際模式雖然適合我院國貿專業大學英語ESP教學,但它并不是一劑萬能藥,適合于所有的專業英語教學。成功的教學在于理論的正確指導,在于教師采用與理論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并立足于現狀,對不同的專業英語教學,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應該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并根據特定學生群體具體情況發揮個人的創造性,努力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最大程度地從課堂上受益。
參考文獻:
[1]D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管春林,試論需求分析在經貿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的意義和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3)
[4]劉法公.論專門用途英語的屬性與對應教學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2):25-27.
[5婁佳麗,對威莉斯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評述[J] Overseas English2011(2)
[6]馬蓉ESP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 科教文匯2010.3
[7]嚴明.大學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7)
[8]楊惠中國外科技英語教學與研究動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78/03
[9]袁平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沉浸式雙語教育及其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 2011(4)
論文摘 要: 目前我國高校生物雙語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問題、雙語師資問題、雙語教材問題及課程設置等方面,為增強生物雙語教學效果,可以從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加強雙語師資培訓,加強雙語教材建設和改善雙語教學環境等措施上給予強化和提高。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國際間交流的頻繁,目前急需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參與競爭,復合型人才一般被認為是既懂專業又能熟練運用外語進行交流的人。而目前我國高校在外語和專業課的學習上存在諸多問題。許多學生往往能通過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卻不能真正看懂專業文章;能在聽力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卻無法用英語交流。推行雙語教學能有效地避免這種“應試啞巴英語”,在更廣的學科領域、更豐富的語言層面上擴大英語實踐,培養英語思維能力。雙語教學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競爭力及提高綜合素質”[1]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在高科技領域中,生物科學和技術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生物科學對醫學和農學及其生產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涉及領域廣泛。不可否認在生物知識、生物進展及生物教學等方面國外要領先很多,而這些相關信息多數直接來自原版雜志、原版教科書,因此,生物學科本身的發展呼喚雙語教學。
1.在生物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雙語教學在我國高校中推進得較快,鋪開的力度較大,而真正具備開展有效的雙語教學條件的高校并不多,因此雙語教學在各高校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不少問題。
1.1學生問題
實施雙語教學首先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問題,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接受能力將直接影響雙語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所以雙語教學對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較高,尤其是語言能力方面。我國雖然長期開展英語教學,學生從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但由于一直以考試為指揮棒,過于注重筆頭而忽視聽力和口語,致使學生的整體語言水平一直不高。國內大多數高校生物雙語教學采用的是國外原版教材,這些教材內容豐富、新穎,閱讀量大,能提供該領域最新的專業知識,但對于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這些大量涌現而又完全陌生的信息恰恰成為他們閱讀和理解的障礙。加之高校普遍以大班授課為主,教師很難兼顧程度參差不齊的所有學生,因此雙語教學會影響部分學生的積極性甚至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不僅不能促進專業學習,反而成為專業學習的阻礙。因此,對英語基礎好的學生進行雙語教學很有幫助,但對部分基礎差的學生進行雙語教學反而會影響專業的學習。
1.2雙語師資問題
雙語教師是推動雙語教學的關鍵,教師的業務素質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雙語教學要求教師在專業課教學當中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外文板書、外文講授,因此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外語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牢固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
雙語師資短缺是高校推進雙語教學的最大瓶頸[2]。目前我國高校中進行生物雙語教學的教師一般都具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專業基礎比較扎實,并且具備了一定的英語基礎。但這些雙語教師絕大多數沒有國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他們的英語能力并不全面,通常在詞匯和閱讀方面能力較強,但聽力、口語方面卻相對薄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僅來自媒體或有限的閱讀。在對某高校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3],當問及“你對雙語教師的英語水平是否滿意”,僅有18.09%的學生表示“滿意”,61.17%的學生表示“還可以”,而表示不滿意的學生有20.74%。在“你認為給你們進行雙語教學的教師最需要改進的是什么”一項,11.7%的學生回答的是“加強專業素養”,29.26%的學生回答的是“提高口語”。
1.3雙語教材問題
由于雙語教材是雙語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師與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與媒介,直接影響雙語教學的質量,因此實施雙語教育的國家普遍重視雙語教材的選擇與開發,他們強調教材內容的選擇要有理論性、可行性、針對性、系統性、易讀性、真實性、文化性、規范性、教育性與趣味性[4]。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生物學科雙語教學使用的教材多是原版進口教材,普遍存在一定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熱情,無法滿足生物學科雙語教學的要求[5]。第一,引進的教材費用太高。原版教材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如語言地道、專業術語表述準確、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國外該學科專業的研究現狀,缺點是花費昂貴,使師生難以承受。另外,學生往往會為避免由于英語水平問題帶來的理解上的偏差,需要購置相應的中文教材,這樣就更增加學生學習的經濟負擔。笫二,引進教材的適用性問題。由于中西文化在文化底蘊、背景及思維表達方式和價值觀上的差異使學生在對引進教材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難。
1.4課程設置問題
建立完整的雙語課程框架指導雙語教學朝向規范、統一、明晰的體系方面發展是雙語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何時、哪些科目開始實施雙語教學最為合適是我國高校一直在探討的問題。英語在和生物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上更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通過一兩門課程的雙語教學就達到理想的程度。因此,雙語教學在生物學課程安排上,應注意其延續性,使其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大學學習階段;雙語課程的數量也應隨著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而逐漸增加。但目前多數高校按照《大綱》精神是從三年級才開始開設雙語課程,而且學時不多,因此,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依然很少,而從語言的學習規律方面來看,語言環境對學生的語言能力的提高有直接影響,課時數量不夠會導致雙語教學的實效大打折扣。此外,課程設置應該具有連貫性,課程之間的銜接要自然、平穩,不能有過大的跨度,而目前我國高校由于師資方面的原因難以綜合考慮到課程的各個方面。
2.改進生物雙語教學效果的對策與建議
2.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生物雙語教學教師在進行雙語教學之前,要清楚、生動地提出生物雙語教學的目的和意義,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在生物雙語課程開始階段可以先給班級的學生發一些有關生物方面的外文資料,讓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完,并且把主要內容以書面形式用中文表達出來。以此為契機,教師可以將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引出來,這樣,學生首先在情感上認識到雙語教學的重要性,便于以后雙語教學的開展。
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雙語教學的“度”,過于簡單的知識和英語對學生沒有挑戰性,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過于難的知識,學生力不能及,會打消學生學習雙語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習動機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英語水平,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發展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并且做到在用英語講授內容的時候難易適中,讓大多數學生能夠聽得懂學得會。按照這一思路,在進行生物雙語教學時首先根據學生英語測試水平進行分班。對于學生英語水平較好的班級,在授課時可以以稍微高于50%的英文比例進行[6]。對于學生英語水平稍差的班級,在授課時可以采用30%—50%的英文比例,適當放慢語速,對于學生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在用英語講完后適當用中文作補充。至于部分外語水平過低的學生,我認為可以不必接受雙語教學。雙語教學畢竟不能以損傷學科教學為前提,對于這部分學生,用外語進行學科教學只能妨礙其對專業知識的學習。
2.2加強雙語師資培訓
高校生物雙語師資的培訓,應該以培養為主,輔以引進。培養包括雙語教師的職前培養和雙語教師的在職培訓。雙語教師的職前培養是指對雙語教學感興趣的人員進行的就業之前的正規的教育。雙語教師的在職培訓是指對各學校在崗雙語教師進行的雙語教學的技能培訓。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展開對雙語教師的在職培訓:(1)校本培訓。由于不同高校開設的生物雙語課程各不相同,教師自身水平及面對的教學對象之間差異相對較大,實施以雙語教師任職學校或該地區層次相當的學校為基本培訓單位的校本培訓會是比較符合現階段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現狀的一種方式。這種培訓首先要注重教師自身的雙語教學實踐和經驗,并且要注重雙語教師的自我反思。所以校本培訓首先要有針對性,譬如教師所欠缺的是英語語言能力,培訓就重點強化雙語教師聽、說、讀、寫等方面;欠缺的是教學技巧,培訓就重點介紹演示各種課堂教學策略、手段等,總之,培訓者的講座要和被訓者的經驗和實踐密切結合。(2)出國培訓。選派優秀的雙語教師直接去國外接受生物雙語教育培訓是有效而快捷的方式。這種培訓不僅能直接有效地提高雙語教師的英語語言水平與語言教學技能技巧,而且能使雙語教師習得國外教師先進的雙語教育教學理念、方法,開拓視野,了解多元文化。
2.3加強生物雙語教材建設
高校生物雙語教材在選用或編寫時要緊扣教學大綱,教材的語言要采用純正地道的英語來講授和表達生物學知識,對于較難理解的部分可以多用短句和簡單句,用清晰的形式對知識點加以表達。教材的內容通常要包括:學習目標和本章概要;專欄形式的閱讀材料;每章結尾的復習材料,如關鍵術語表、小結、復習題等。書中還可以加入大量經過仔細挑選和設計的圖表,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內容的了解。教材編寫時要注意在系統講授生物學知識的同時,保證其英語表達的準確性和原汁原味,因而可由國內外學者合作編寫中國版的雙語教材。
2.4改善生物雙語教學環境
只在生物課堂上加強口語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利用好校園環境。如提供各種教育活動的時間、場地等,如語音室、多功能活動室、錄像室、制作室、運動室、模擬社區、模擬超市等,保證學生雙語環境下的活動時間,創設一個教師與學生平等融洽的心理環境等。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播放英語節目,開設英語交流與活動區域,邀請同校的外籍學生一起舉辦英語角,舉辦各種趣味英語競賽、英文歌曲演唱比賽并采取多種獎勵手段,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創建一個全方位的雙語校園環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校園生活中、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潛移默化地使用英語。
參考文獻:
[1]李榕.我國高校雙語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23.
[2]雅克.德洛爾.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袁長青,范正華.對我國高校推行雙語教學模式階段性成果評述[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9).
[4]趙慧.雙語教學縱橫談[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又檢查讀書筆記了,教師們忙碌起來,《中國教育報》、《山東教育》、《語文教學》、《數學教學》頓時搶手,我把教育當藝術。你圈我畫,他摘我抄,刷刷點點,筆走龍蛇。不到兩天,5000字的讀書筆記一蹴而就。還有沉得住氣的,欣欣然拿出去年的佳作,拂去塵埃,依然新顏。檢查結果,領導滿意,群眾放心,皆大歡喜。然“大風”過后,仍讀書的,已寥若晨星。
以上鏡頭,即為當今農村學校教師讀書之概況。不知自何時起,也不知責任人是誰,在學校讀教育專著的罕見,專心看教育報刊的也不在多數。教師忙的是應試教育。追求的是“方法”,是成績,教學藝術無暇顧及。領導忙的是文山會海,各種表格,更“沒空”讀書。有個學校的校會令人瞠目:校長慷慨陳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教育論文《我把教育當藝術》。學習好可以光宗耀祖,父母沾光,鄉親得益,開轎車回家比騎自行車回家要榮耀許多……”聽后真讓人懷疑自己回到了1949年以前,他是否靜下心來讀過幾天書?新的教育理念怎么這樣與他無緣。有人說一頭獅子率領一群羊能戰勝羊率領的一群獅子。領頭“羊”既然如此,他身后即使有“獅子”,又能猛吼幾聲呢?
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現代教育,日新月異。時代對教育的需求標準越來越高,教師的知識儲備應該是淵源泉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育理念應時刻是全新、務實的。教師鉆研的應該是教學藝術而不僅僅是方法,教師追求的應該是做教育家而不是教書匠。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決不可忽視了自我充電、自我改造。不僅要廣泛涉獵各種教育報刊,還要敢于走進古今中外的教育經典,它們是中國教育的根,是教學藝術的源泉,把它們讀懂了,再聯系工作實際,有所發現,有所進步,這就是創新。
[關鍵詞]博弈論;囚徒困境;幼兒園課程改革;小學化。
一、博弈論與“囚徒困境”。
博弈論(game theory)又稱對策論,是經濟學論文" target="_blank">經濟學領域中的重要理論,主要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博弈是一個主體,一個人或一個團隊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對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中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1]博弈研究的對象是“理性的”行動者或參與者如何選擇策略或如何做出行動的決定。理性的人是對現實的人的基本假設,即假定參與者會努力使自己的目標最大化。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一個經典模型:兩個共同作案偷竊的小偷被帶進警察局單獨關押,如果一方與警方合作,招認并供出自己與對方以前所做違法之事,而對方不招認,招認方將不受重刑,無罪釋放,另一方則會被判重刑10年;如果雙方都與警方合作,共同招認,各判刑5年;若雙方均不承認有罪,警察又找不到其他證明他們以前違法的證據,則只能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懲戒,各判刑3個月。在此假設前提下,這兩個小偷如何做出選擇呢?顯然,其中一方的任何選擇都要考慮另一方的選擇,兩個囚徒之間由此構成了博弈。在此囚徒困境中,由于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會做何選擇,所以存在一個惟一的均衡點,即兩個囚犯均選擇“招認”,這對雙方來說是所獲刑期最少且相對穩定的均衡結果。
均衡(equilibrium)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所謂博弈均衡,就是得到穩定的博弈結果。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幽默地說過:你可以將一只鸚鵡訓練成為經濟學家,他所需要學習的只有兩個詞:供給和需求。博弈論專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說:要成為現代經濟學家,這只鸚鵡必須再多學一個詞———“納什均衡”。[2]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博弈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在此納什均衡點上,每一個理性的參與者都不會有單獨改變策略的沖動。“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理論上很好地反映了博弈問題的根本特征,能夠解釋多種社會現象的內在根源。本文即擬用此博弈論的分析方法剖析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面臨的“囚徒困境”,并探討擺脫困境的最優策略。
二、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面臨的“囚徒困境”。
自2001年教育部頒布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來,幼兒園課程改革逐步從“文本式理論”轉向“行動式實踐”。國家對幼兒園教育進行了宏觀指導,規定了幼兒園教育總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實施原則,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實施指導意見,鼓勵和支持幼兒園開發園本課程。[3]到目前為止,幼兒園課程改革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與制約,改革仍舉步維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小學化”的傾向依舊盛行。
幼兒教育“小學化”指幼兒園將小學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課程資源、教育規范、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滲透或運用于幼兒教育實踐中,使之常規化、教學化、狀態化,進而普遍化、趨勢化的教育現象。[4]幼兒教育“小學化”采取揠苗助長的做法,具有嚴重的危害性,不僅會扼殺幼兒天性,嚴重損害幼兒身心健康,而且與社會要求和小學教育脫節,會對幼兒一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幼兒園課程改革正是以此為靶標,提出“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的核心理念。然而,現實生活中“小學化”統領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這與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仍處于探索實踐中,在以行為目標為導向的量化評價中,接受新理念教育的幼兒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的具體科目學習,特別在一些小學招收新生時的“入學測試”中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有關,這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來說,與他們希望孩子一入學便“鶴立雞群”的心理預期也是背道而馳的。這使得家長成為幼兒教育“小學化”最有力和最頑固的支持者。
(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
由于幼兒園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方式、理念與教師以往根深蒂固的教學行為、教學信條有很大的差異,教師若采用新的方式,需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更為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教師會因教學態度、任務、行為的不協調而面臨生存狀態的焦慮,而幼兒園課程改革可能帶來的新利益還是一個未知數。這使得幼兒園和教師最自然的選擇必然是“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扎扎實實的應試教育”。
“小學化”正是應試教育的“先鋒”,應試教育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從來都沒有消停過,“小學化”傾向自然不可能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被順利清除。
因此,幼兒園和教師、家長均會對幼兒園課程改革進行敷衍,不斷回到“小學化”這一博弈的納什均衡點。“應景式”的教育憑借人們對它的“前理解”,以“檸檬商品”的身份粉墨登場,忽視了幼兒教育的生成品性,然而幼兒園課程改革畢竟是國家和社會所期望的,由此幼兒園課程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囚徒困境”。
(三)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由于幼兒園課程改革博弈的主體有很多,為方便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詮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處境,本文將選取典型的幼兒園之間的博弈來分析,先設立如下假設條件:一是某地區存在教育資源完全相同的兩所幼兒園a和b,兩所幼兒園都很理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決策的依據,且都面臨著是否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選擇;二是當地一流的初等教育學校稀缺;三是這些小學招收幼兒均以入學成績為參考;四是幼兒園課程改革可為幼兒的素質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五是幼兒在小學的適應表現與其日后的中考、高考成績成正比。
1.社會評價決定幼兒園課程改革難以走出“囚徒困境”。
如果明確幼兒園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而幼兒園課程改革確實有助于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由于幼兒園的領導是教育主管部門任命的,幼兒園服從上級要求也切實推行了課程改革,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評價(家長、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其他社會群體對該園幼兒入小學的表現打分)將決定幼兒園的效用。如表1所示,若a、b兩園都推行課程改革,均將獲得10個單位的效用;反之都仍舊“小學化”,均將獲得5個單位的效用。兩個效用的差距說明推進課改比“小學化”更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若a、b兩園的選擇不同,那么選擇課改的幼兒園雖然提高了幼兒的綜合素質,但其幼兒的入學成績或在小學的適應表現相比依舊實行“小學化”的幼兒園的幼兒就有可能大打折扣,此時社會評價實行課程改革的幼兒園的效用就會比兩校同時進行“小學化”的時候還要低一些,因而該園只能獲得3個單位的效用,而依舊實行“小學化”的幼兒園相比之下會獲得額外的效用,共計12個單位。
表1從社會評價看a、b兩園的效用博弈。
可見,在上述博弈中存在著“囚徒困境”的難題。a、b兩園都在努力達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本來兩園都推行幼兒園課程改革是一種符合帕累托效用的最優資源配置方式,但是這種決策不滿足納什均衡的要求,致使獲得5個單位的效用成為這一“囚徒困境”博弈的均衡結果,即在社會評價的壓力之下兩園最終都會選擇依舊推行“小學化”。
2.幼兒在小學的適應表現決定了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均衡結果。
在生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增強幼兒園的影響力、擴大生源和樹立品牌是幼兒園的基本效用,這都將取決于該園幼兒在小學的適應表現。如表2所示,若a、b兩園的選擇不同,進行課改的只能獲得2個單位的效用,而“小學化”的效用則是8個單位,這種情況實際反映了如果a(b)嚴格推進課程改革,而b(a)卻依舊按照“小學化”的模式運作,那么后者幼兒的小學表現將大大高于前者,其效用也將高于前者;若a、b兩園都不推進課改,或表面揚新課改之名,行應試之實,則兩者均獲5個單位的效用;若兩園都推進課改,幼兒的適應表現和效用水平均將低于兩園同時推進“小學化”時的情況,都只能獲得3個單位的效用,但由于兩者獲得的效用水平相同,因此幼兒園課改并未改變兩園的相對效用水平,其結果仍是1:1。可見,這一博弈的均衡解就是a、b兩園同時選擇“小學化”,各獲得5個單位的效用。這也就是說,a、b兩園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都將選擇“小學化”而非課程改革。
表2從幼兒的小學適應表現看a、b兩園的效用博弈。
三、幼兒園課程改革走出“囚徒困境”的最優策略。
目前幼兒園課程改革陷入的“囚徒困境”是由我國幼兒教育體制下的博弈均衡決定的,其博弈結構規定了如下收益:若幼兒適應小學、入學成績好,幼兒園就能獲得榮譽,得到更多的辦學資源和經費;對教師就意味著獎金的提升;符合家長“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要求,與家長希望孩子日后進入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學的期望成正比。擺脫這種困境的惟一方法由此是改變目前幼兒教育的博弈結構,從原點推翻“囚徒困境”成立的條件,使其博弈的納什均衡點能夠設為課程改革而不再是“小學化”,為此我們有必要充分利用幼兒園教育評價的積極作用。
(一)以幼兒為本,推行多樣化的評價手段。
中國應試教育考試制度決定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長期存在,再加上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需要改革的實際是應試教育影響下的博弈規則,重構一個有利于幼兒全面發展的博弈均衡。目前,我國不少省份都制定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有助于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評價標準與手段。例如,上海市一直在推進幼兒園新課改,與上海城市發展的定位相適應,符合國家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上海學前教育綱要》的基本精神,較好地解決了將中國國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進理念相結合的問題。在以兒童發展為導向、強調以兒童的經驗為切入點編制課程、實現課程“園本化”的基礎上,他們將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課改理念要點,其中教師專業發展評價又是課改操作的重點。為促使教師與新課程同成長,他們引入了“診斷性個案評價”“教師檔案袋評價”與“教師自我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使教師與幼兒園更加注重幼兒問題解決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是走出幼兒園“小學化”的囚徒困境的可行途徑,有利于改變課改困境的博弈結構。
(二)建立多元化的“選擇性激勵”評價制度。
作為一種非合作博弈,幼兒園課改博弈結構的改變還需要第三方即政府的介入。政府是制度的決定者與執行者。制度在協調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時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減少不確定性,更好地預測博弈的納什均衡點。在此,可借鑒曼瑟爾·奧爾森設計的“選擇性激勵”(selective incentives)理論。
曼瑟爾·奧爾森認為,激勵之所以是有選擇性的,是因為對集團的每一個成員要區別對待,實現賞罰分明。這樣既可以通過懲罰那些沒有承擔集團行動成本的人來進行強制,也可以通過獎勵那些為集體利益工作的人來進行誘導。“制度激勵”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實施“監督”和“分級制裁”是必須的,其目的是使準自愿遵從者確信其他人也遵從規則。[5]在克服“小學化”傾向過程中,政府可運用“選擇性激勵”評價制度(如資源的優先配置使用、榮譽、加分和獎金等)獎勵那些積極進行課改的幼兒園和個人,也可制定幼兒園新課程評估制度、督導制度等使個人行為與集體利益相一致的規章制度,對違背者予以懲罰,對積極遵守者予以獎勵,以此改變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博弈結構,使幼兒園課程改革成為新的納什均衡點,最終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一致。
參考文獻:
[1]張振華。博弈論視野中的素質教育。遼寧大學學報,2007(,9)。
[2]潘天群。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21.
[3]朱家雄。幼兒園課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40.
書法教育課題開題實驗報告
一、開題背景:
1、《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綱要》為我們創辦書法特色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我校決定從學校的寫字教學入手,爭創特色,全面落實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學校在全面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所規定課程外,開設了寫字課,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我們認識到寫好漢字不僅是書法家的事,也是每個中國人的事。書寫對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培養形成良好習慣、優秀品格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學校運用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從多個層面分析,說明加強寫字教學對搞好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教育及發展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格素質的重大意義。 <
二、課題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一)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素質,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是學生自身之需,是基礎教育之需,是社會發展之需。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更新寫字教育觀念,促進教師形成“學寫字即學做人”的教育意識,讓學生成為寫字主體,成為學習實踐、創造發展的主體;更新寫字教育目標,讓教學不再只是讓學生學會了寫字,而是要教會學生學會求知,使之成為發現問題的探索者,知識信息的反饋者,學習目標的實現者和成功者;更新寫字教育方法,即根據寫字教材特點,尋找有利于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教學形式、方法和手段;優化寫字教育資源,力求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實現學生寫字的自主化,課堂教學的現代化,教育教學的民主化,達到寫字教育個性化、特色化,從而為培養學生寫字素質服務,為學校寫字特色建設服務。
(二)本課題研究的實踐價值
從教育論角度看,教育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國內不少專家研究表明,漢字的書寫有利于人的左右腦的協調發展。寫字教育要努力喚起學生積極的需要,創造各種既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又能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獲得多種心理上的體驗,進而提高其寫字素質。寫字的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素質教育活動。要找到合理的寫字教育途徑,運用恰當的寫字教育手段,以漸變為指導,從傳統中捕捉精神,在創新中融進自我,急躁不得,虛偽不得。它要求學生不僅要練手、練眼,更要練心,需要學生巨量的實踐和閃光靈感,以透悟藝術規律,掌握精熟技巧,提高諸多修養,凈化心靈品格。進而才能培養學生具有漢字書寫所需的多種寫字素質(如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思想素質等)和一些最基本的理論素質(主要是經過有選擇后提取的有關技法論述),達到健身怡情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既為學生在日后的書法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又使一些將要從事其他研究與工作的學生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與陶冶。同時,也能夠豐富寫字教育資源,提高寫字教育質量。讓我們在孩子們的心里根植一顆“寫工工整整中國字,做堂堂正正中國人”的中國心吧!
三、課題所達目標和主要內容
(一)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創設良好的寫字教育環境,大力促進教師書法水平的提高。教師要結合新課程標準、教材和本班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寫字的實際現狀進行寫字教育。培養學生把字寫得準確、工整、整潔、美觀,提高運用漢字這一交際工具的準確性和效率。在寫字教育中,要發揮生活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寫字素質、道德素質、意志毅力、智能素質、審美情操,健全學生人格,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同時,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在寫字教育中的作用,由點到面地完成培養學生良好品格的任務。并且讓學生熱愛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并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做人的信心,讓他們挺起胸膛做人,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寫字水平和審美水平。(二)本課題的主要內容
1、開創科學教育體系,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寫字技能,提升寫字教育質量。
2、開辟多種教育渠道,激發學生寫好字的興趣,形成“提筆就是練字時”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寫字姿勢。
3、開發寫字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書法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4、開展多種教育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道德情操,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
5、開辦各種培訓活動,提高教師自身的寫字水平及教育素質,形成良好的寫字教育氛圍,促進學校寫字特色的建設。
四、課題實施過程設計和主要措施
(一)本課題的實施過程設計
1、準備階段
明確目標,進入研究。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并實施。同時按照一定的方法,了解小學生寫字素質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并且通過學習理論經驗文章,在理論的高度審視自己的寫字教學,總結自己的得與失。撰寫相關論文。
2、實施階段
有了理論指導,有了案例分析,結合自身教學實際,以經驗形式提煉出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所遇見的成功的做法。尤其注意學生個案的搜集和整理。同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成立學校“云筆”書法班,制定各項制度和章程。在校內建立一套基本完善的寫字教育體系,發現學生中優秀的小小書法家,組織這些學生進行書法創造,提高學生的寫字素質,并向報紙雜志投稿,以厚實研究成果。
3、總結階段
總結課題運作情況,查漏補缺,收集、整理資料,撰寫課題終端研究報告。
(1)做好實驗驗證,總結,撰寫有關經驗論文及實驗報告。
(2)收集,完善各種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歸檔。
(3)學校對課題進行自查。
(4)準備驗收、評價。
(5)推廣實驗成果,對課題實驗進行反思和總結。
(二)本課題的主要措施
在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寫字素質教育中,我們突出強調了課內與課外訓練相結合,寫字教育與其它學科教育的相配合。
1、激發興趣,引導寫欲。如創設想象、課件展示、實物演示、模型制作、律動表演、兒歌誦讀等。
2、多種途徑,科學練習。如執筆運筆新認識、先練長體字新方法、整體觀察漢字特點等。
3、興趣入手,培養美感。如觀察對比,辨別漢字書寫的美與丑;靜中求動,體會漢字結體的穩與險等。
4、構建機制,培養自悟能力。如自評、互評、點評等。
初中科學實驗報告
蠟燭吹不滅思考:
用力吹燃燒的蠟燭,卻怎么也吹不滅。你知道怎樣做到這一點嗎?
材料:1根蠟燭、火柴、1個小漏斗、1個平盤
操作:1. 點燃蠟燭,并固定在平盤上。
2. 使漏斗的寬口正對著蠟燭的火焰,從漏斗的小口對著火焰用力吹氣。
3. 使漏斗的小口正對著蠟燭的火焰,從漏斗的寬口對著火焰用力吹氣。
講解:1. 這樣吹氣時,火苗將斜向漏斗的寬口端,并不容易被吹滅。如果從漏斗的寬口端吹氣,蠟燭將很容易被熄滅。
2. 吹出的氣體從細口到寬口時,逐漸疏散,氣壓減弱。這時,漏斗寬口周圍的氣體由于氣壓較強,將涌入漏斗的寬口內。因此,蠟燭的火焰也會涌向漏斗的寬口處。
注意:注意蠟燭燃燒時的安全
種子萌發的實驗報告
一、做實驗
1.材料工具
(1)常見的種子(如:綠豆 黃豆)40粒。
(2)有蓋的罐頭4個,小勺1個,餐巾紙8張,4張分別標有1、2、3、4的標簽,膠水,清水。
2.方法步驟
(1)在第一個罐頭里,放入兩張餐巾紙,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擰緊瓶蓋。置于室溫環境。
(2)在第二個罐頭里,放入兩張餐巾紙,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灑上少量水,使餐巾紙濕潤,擰緊瓶蓋。置于室溫環境。
(3)在第三個罐頭里,放入兩張餐巾紙,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倒入較多的清水,使種子淹沒在水中,然后擰緊瓶蓋。置于室溫環境。
(4)在第四個罐頭里,放入兩張餐巾紙,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灑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紙潤濕,擰緊瓶蓋。置于低溫環境里。
通過觀察,我發現1、3、4號罐中種子未發芽,而2號罐中種子發芽了。
二、研究
1.為什么同樣優質,同樣品種的種子有的發芽,有的沒有呢?
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后,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然而,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1號種子未發芽是因為它雖有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但無水分,所以它不可能發芽。
2號種子既擁有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水分,還有水分,所以它發芽了。
3號種子未發芽是因為它被完全浸泡在水中,而水中沒有氧氣,所以它也不可能發芽。
4號種子也因缺適宜的溫度未發芽。
三、討論結果
通過此次實驗,我發現了種子的萌芽需要充足的空氣、水分和適宜的溫度。仔細地觀察,我還看到發芽后的植物上有一些細細的,白白的根毛,其實他們能提高吸水率。
實驗給我帶來了許多樂趣,也讓我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生物學實在是太奇妙了。
微生物學實驗報告
實驗名稱: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一、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形態和分布
二、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方向,這樣既能接受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強光灼傷。在強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側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采集的葫蘆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的運動做為標志。
三、材料用具
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皿,鉛筆
四、實驗過程(見書P30)
1.制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3.制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
4.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質流動
五、討論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為什么?
2.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3.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這對于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么
意義?
4.用鉛筆畫一個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
1(1)稱取4gNaOH,5.85gNaCl
(2)用量筒量取適量蒸餾水
(3)置于燒杯中攪拌溶解冷卻
(4)用玻璃棒將液體引流到1L的容量瓶中
(5)再用蒸餾水洗燒杯,再引流到容量瓶中
(6)用膠頭滴管定容
(7)蓋上容量瓶蓋子,上下搖晃,混合均勻即可
2 (1)驗漏
(2)用標準液和待測液潤洗滴定管
(3)取高錳酸鉀溶液于酸式滴定管中,取草酸于酸式滴定管中,并讀出初始刻度
(4)將草酸流入錐形瓶中,在錐形瓶下方墊上白紙
(5)用正確方法將高錳酸鉀溶液滴入錐形瓶中
(6)直到溶液微呈淡紫色,滴定結束
(7)讀出末刻度,計算
3 加入少量NaOH固體 生成白色沉淀的是AlCl3
加少量Ba(OH)2固體,有無色的可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
的再加入HCl,白色沉淀不溶解的是(NH4)2SO4,沉淀溶解的是(NH4)2CO3
4 將新制的氯水分別加入,振蕩,再加入CCl4,振蕩靜置分層
若下層為棕黃色則為NaBr,若下層為紫紅色則為NaI
關 鍵 詞:藝術審美教育 教學改革 教育創新 社會效益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從1990年開始圍繞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興趣而在泰山學院中文系進行藝術鑒賞講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學生開設藝術哲學課,1998年3月成為泰山學院教學改革立項,目標是創建一門面向全校學生的人文素質類藝術鑒賞課,旨在通過藝術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藝術名作的鑒賞,培養大學生敏銳的感受力、積極的情感力、豐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堅強的意志力、超常的創造力,造就心靈健康和諧的高素質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歷史、政治、物理、化學等專業開設“美學與藝術鑒賞”“藝術鑒賞”兩門課。2002年3月,“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被確立為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學校撥專款予以支持,并將藝術鑒賞確立為全校人文素質類公共選修課。2004年開始,成熟的藝術鑒賞公選課面向全校開課,深受學生歡迎。其間“藝術鑒賞”還曾應邀為多校開課,均受到熱烈歡迎。
我國自1957年將“美育”從教育方針中刪除之后,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育類課程才逐漸恢復。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才逐漸開設音樂鑒賞等藝術教育課程,但國內高校大都是進行部分門類的藝術教育,缺少藝術門類全面的以鑒賞陶冶為主的藝術審美教育。我們所實施的“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特點是:針對當前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專注應試教育、情感世界沒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較弱、審美潛力沒有及時開發的實際,本工程重視藝術審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訓練。一邊授課,一邊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地教學相結合,綜合運用了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異步教學、快樂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收到了十分滿意的教學效果。
教學成果“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基本內容包括:第一,兩門課程:(一)美學與藝術鑒賞。已在學校中文系各專業開設5年,所講內容主要包括美學基本理論和各門藝術基本理論與名作鑒賞。(二)藝術鑒賞。2004年被確定為全校選修課,所講內容為藝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藝術的本質與特征,以及建筑、園林、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書法、戲曲、攝影、影視等藝術門類的中外藝術名作鑒賞。第二,兩種教材:(一)《美育概論》,李長風、姚傳志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國高校美育學會會長的山東大學校長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學院、山東科技大學成教學院、山東電力學校等大中專學校作為美育課、藝術鑒賞課教材使用多年,獲得廣泛好評。(二)《美學與藝術鑒賞》,教育部確定的面向21世紀人文素質教育教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主編,筆者也是主要編寫者之一。教育部領導作序推薦。第三,兩項教改實驗:(一)學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項“實施藝術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內專家評議組的好評。(二)2002年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立項“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已完成,并有論文《論藝術審美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獲山東省高校藝術教育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全國高校藝術教育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第四,一種綜合多種教學方法的素質教育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我們沒有固守某一種教學方式,而是從學生的收益出發,綜合啟發式教學、異步教學、情境教學、討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教師主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體藝術鑒賞課件。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從網上下載各門類古今中外藝術名作,通過自拍藝術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錄音、剪輯等手段,制成多媒體課件,并配以簡要講解、鑒賞。實踐證明,配合教學能夠“圖文并茂、情境真實、效果顯著”(學生評價)。第六,創建了多處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施多樣化的實地教學。筆者對泰山文化——特別是泰山的建筑、園林、書法、繪畫、雕塑、碑刻、民俗、詩歌、散文等門類的藝術有較多的觀察、體驗和研究,發表過許多有較大影響的論文。得到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和岱廟、普照寺等景區的大力支持,我們將岱廟、普照寺等景區作為泰山學院學生的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行多樣化的開放的實地教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親自帶領整班同學,實地觀賞,現場講解;一種是教師帶領“藝術教育學習興趣小組”的同學實地參觀、考察、研究、賞析,之后由“藝術教育學習興趣小組”的同學分頭帶領班內同學實地游覽、觀賞、學習。這種“把讀書與行路、做人與做事、游玩與學習、弘揚泰山地方文化與藝術審美教育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學生歡迎,教育效果和社會影響都十分顯著。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創新點:在我國的審美教育課、藝術鑒賞課中斷幾十年后,一線的教師異常缺乏的情況下,我們幾位教師在承擔文學理論、中國文化概論、藝術概論、西方美術史、西方音樂史等多門中文、美術、音樂課的同時,一邊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邊為學生搞講座、開課。新開設的“美學與藝術鑒賞”(中文系)、“藝術鑒賞”(公選課),使黨的教育方針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實處。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新。筆者參編的《美學與藝術鑒賞》教材被教育部確定為21世紀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類教材,填補了我國美學教材建設方面的一項空白,編著的《美育概論》也屬于“創新簡明科學實用”、在全國范圍有較大影響的美育教材。具體課堂教學中,本項目沒有固守某一教學方法,而是根據教學實際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還利用幻燈、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實地觀摩測量體驗等多種教學手段,使教學形式多樣化、趣味化,學生學習藝術課的興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錄音剪輯合成、多媒體課件制作都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泰山所積淀的審美(藝術)資源進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層次開放式實地的審美(藝術)教育更具有創新意義。
“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程的社會效益:以《美學與藝術鑒賞》《美育概論》為教材的藝術鑒賞課,得到泰山學院、國家公務員泰安培訓中心、山東科技大學、山東電力學校、山東新汶中學等多家院校、培訓機構的應用。聽課學生普遍反映,筆者所講的藝術鑒賞課、美育課形象生動、思路開闊、邏輯性強,加上幻燈、錄音、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而又恰當運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效率大增。通過開設藝術鑒賞,學生的藝術修養得到迅速提高,審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綜合素質顯著提高,取得的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工程十幾年來一直得到泰山學院等學校和山東省的大力支持,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創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該成果2007年獲泰山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其中總結教學效果的論文《論藝術審美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獲得山東省高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一等獎、全國高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三等獎。該成果的進一步推廣應用,必將在更大范圍帶來更大的育人效益。
參考文獻
[1]曾繁仁.美育十講.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華德·加德納.藝術與人的發展.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結構.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
[4]張志勇.情感教育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李長風,姚傳志主編.美育概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更為嚴重的蔓延,發生在大學,甚至蔓延到人生的各個方面。有些通過應試教育進入大學的學生,在沒人約束的自由的日子里反而無所適從,感到生活就像飄在空中的塑料袋一般空虛、漫無目的。過去高中的這種選拔淘汰式、目標單一的功利式、與實踐脫離的教育,讓教育處境尷尬。
在尷尬的處境中,湖南省瀏陽市第八中學(以下簡稱“瀏陽八中”)改變單一的成才標準,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積極開展課堂改革,著力改變農村學生羞于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現狀,著力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交際能力、實踐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一、探訪“三四三”高效課堂
走進瀏陽八中 231班教室,正在進行的是語文《陳情表》的學習,黑板的左上方赫然寫著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老師用一段感動中國人物孟佩杰的頒獎視頻導入課堂,解說學習目標。學生大聲誦讀之后,結合課前自主學習,快速起立,六個腦袋扎成一堆,熱烈地討論、爭執,有時小組長提醒:“快點,將剛才討論的觀點寫下來。”整個教室成了沸騰的海洋,每個學生各抒己見、專注課堂、積極投入,老師在幻燈片上打出討論要求和注意事項:從難到易,有說有記,完畢歸位,組織朗讀。討論之后搶答展示,每組一個學生走上講臺,代表小組展示,展示時,儼然一個資深的主持人,學生每一次的發言,都是一次精彩的演講,全然沒有忸怩,沒有羞澀,他們落落大方,口若懸河。展示之后其余學生質疑點評,老師根據學生的課堂疑問,提煉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對于質疑,教師會加以表揚。最后在央視《媽媽洗腳》的廣告里,學生淚花閃閃,說出自己對父母的感恩,想要及時行孝。
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完美結合。學生積極討論,激情展示,大膽質疑,思維在討論碰撞中提升。教師在討論、展示、點評時提出的要求,具體細致;教師導入的設計,多媒體視頻的選擇和裁剪,都體現了教師課后的心思;在學生討論、展示、點評環節之后的問題提煉,需要老師高超的教學機智和對文本深入的研究能力;教師的朗讀讓學生聽出感動,進入意境,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將課堂延伸到實際生活,我們看到了瀏陽八中聯系實際、讓每一個孩子都成才的教育觀。
二、解析“三四三”高效課堂
評判一所學校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學校的文化,一所好學校的學生是落落大方、快樂自信的,他們的教師是情感飽滿、熱衷探索的。而這所學校的背后,一定有一位意志堅定、心系未來的校長。瀏陽八中徐朝暉校長說:“我們的辦學理念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成才,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瀏陽八中的“三四三”高效課堂,正是基于當前教育現實的尷尬困境窮則思變、博采眾長、謹慎研究之后飛出的金鳳凰。
“三四三”高效課堂由三大抓手、四個基本程序、三分之一原則組成。三大抓手即:高效導學案、高效學習小組、高效評價機制,這是“三四三”高效課堂的靈魂;四個基本程序是:學案自學、發現疑難―合作探究、以疑促疑―展示點評、釋疑質疑―當堂訓練、鞏固提升;“三四三”高效課堂貫徹“三分之一”原則,三分之一的課堂目標可以在課前通過自學達成,三分之一的課堂目標可以通過合作學習達成,三分之一的課堂目標通過老師點撥拓展達成。
在學習內容方面,徐校長介紹,“三四三”高效課堂堅持40%的知識學生自學學會,30%的知識合作學會,30%的知識通過教師點撥學會;課堂時間分配方面,30%的時間學生合作學習,30%的時間學生課堂展示,40%的時間教師(或學生)課堂點評;在學生組成方面,30%特優生,40%優秀生,30%待優生。
與高效課堂相配套的是學生自主、分層管理機制和課外放手讓學生組織開展的各類活動。瀏陽八中以高效課堂為陣地,以學生自主管理為武器,著力改變農村學生羞于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現狀,著力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交際能力、實踐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發展。
三、火已燎原,路在這里
瀏陽八中確立了適合校情、學情的“以生為本、以疑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三四三”高效課堂模式,以師生自主發展為途徑,抓住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堂改革已經比較成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而且這些收獲已成燎原之勢。
學生學習主動性更高,課堂上再也沒有瞌睡現象,課堂討論積極有效,問題展示落落大方,自習思考獨立安靜;學校、班級的各類活動,大到開學迎新工作、校級運動會、元旦藝術節,小到班級手抄報和違紀學生處理,都是學生組織策劃、一手操辦;在學校快樂學習之時,很多學生發展了特長,鍛煉了口才,所有學生善于表達,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心理相容。
以前,農村孩子羞于表達,對教師非常敬畏,課改之后,學生更加親近老師,對教師滿懷感恩之情,教師隨時收獲點滴感動,很多老師情不自禁地將這些幸福分享在教學后記和教學故事中。教師的課改、教研激情高漲,從校長到老師,個個愿寫,個個能寫。徐朝暉校長親自撰寫了《關于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高效課堂建設的精細化管理》,標志著高效課堂向內涵化發展。2012年,全校有近100篇或獲獎,其中有多篇獲得湖南省一等獎,多篇論文在《教師》《教育論壇》《新課程報》等報紙雜志上發表。最突出的變化是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周麗平、龍智弟、戴輝玲、羅良、羅雄等年輕教師,遵照“三四三”高效課堂理念,參加瀏陽市、長沙市的課堂競賽,歷經層層篩選,最終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在日常的研討中,教師之間也更加團結合作。
學生們通過課改鍛煉,不但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充實快樂地學習,而且學有所成。學校教學成果捷報頻傳,高考上線率超30%,學考合格率顯著提升,課改成果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湖南省、長沙市教科所領導專家多次前來調研,每次都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從2010下學期開始,瀏陽八中的課改走過了三年的歷程,徐校長說過:“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要把課改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一位老教師動情地說:“上課孩子們再也不會瞌睡了,他們喜歡學習了,原來學生如此有才,我們應該給孩子們更加廣闊的舞臺,我相信我的孩子們將來一定能舞出一片燦爛的天空,我還要多享受幾年。”
【關鍵詞】課堂教學 快樂激發 興趣生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47-01
歷史作為初中的一門學科,不少的學校都進行過無數次的課程改革,究竟需要改成什么樣子,誰也說不準。歷史的地位比較尷尬,于是有的教師課堂教學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平時上課仍然是老師講,學生聽,用筆勾出要點機械的背誦等,創新的東西不是很多。不少的家長和孩子也是這樣認為的:歷史就是背誦,由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許多初中學生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中考歷史所占分值也不是很大,這就使得學生普遍不重視歷史的學習,為了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也為了終生發展,我們必須從初一就要努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歷史課生動起來。
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這一目標呢?下面我談幾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⒈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來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古人曰:“親其師,信其道”。我是剛轉行教歷史的,屬于菜鳥級別的人物,不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學生愛上并學好歷史這門學科?我想首先必須讓孩子們喜歡歷史老師,因為現在初一的許多孩子喜歡哪門學科更多的是因為喜歡這門學科的任課教師,教師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首先想辦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和他們交朋友,用親切的語言感動學生,用飽滿的情感去感化學生,建構一個民主、和諧、溫馨的課堂;其次我不斷揣摩學生的心理,耐心指導學生,循循善誘。當學生取得可喜成績時.為他們歡呼,為他們鼓掌,對表現出色的學生,我總是毫不吝嗇地夸獎他們:“你的表達真精彩!”、“你的口才真好!”“你的知識面真廣”等,對待學困生,我總是充滿誠心、悉心輔導他們、激勵他們,“你一定能說好!”“加油”等話語成為了我的口頭禪。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于是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師生合作中,達成學習目標。
⒉教師要有幽默感來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我自認為是一個有幽默感的人,孩子們不大喜歡一上課就繃著個臉,不茍言笑的教師,小學孩子們并沒有接觸歷史,入門也許有一定的困難,如何才能盡快適應歷史呢?記得在上第一節歷史課的時候,我先不讓學生們看書,而是首先在黑板上寫下歷史的英語單詞“history”,然后聲明,歷史就是許多故事,你看,外國人對于歷史的理解,hi―story,分開就是比較嗨的故事,同學們在下面哈哈大笑。然后我又講了一則笑話:說剛考完試,一位家長問老師孩子的成績:“老師,這次考試孩子的歷史怎么樣呀?我以前歷史就學的不是太好。”老師回答:“歷史在重演。”大家又笑了。然后我迅速抓住時機,告訴大家小學沒有學習歷史已經成為了歷史,不過是空白的歷史,但是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要學習必須學習歷史,因為我們要了解歷史的進程,總結歷史的經驗,吸取歷史的教訓,以后甚至我們要改寫歷史等等,第一堂課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我相信不少的孩子已經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歷史了。
⒊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俗話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通過調查表明絕大多數(96%)的學生喜歡歷史課,但絕大多數(91%)的學生不喜歡看歷史教科書,更不用說課外閱讀了。現在的電視劇,電腦流行什么穿越劇,網絡上充斥著許多網絡小說,孩子們沉迷其中,都不花時間去閱讀有關歷史書籍,再加上現行的教材中仍是一幅幅遠離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模式化圖景:活生生的歷史卻演繹成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理論性、單調、乏味、無聊的課本。所以我重視設計開場白,趣味的導入,讓每一節課的導入都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上《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時,我直接放光盤來教學,讓學生直觀感受遠古人類的生活,孩子們看的是津津有味。在學習《文字演變》的時候,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幾個篆刻印章,讓大家來猜,結果大家積極踴躍,舉手發言,極大的引發他們的興趣。
⒋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來促進歷史的興趣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續,歷史和現實社會是息息相關的。在課堂教學時,我使學生感覺到學習歷史知識的時代感,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將一些歷史現象和當今社會的很多現實問題、熱點問題加以恰當的聯系,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生活講起,將歷史知識和實際進行聯系,引發思考,調動了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記得在上《諸子百家》中儒家講到孔子的“仁”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在假如你在路上碰到一個摔倒的老太太,你該怎么辦?結果大家許多人都說不敢去幫忙,怕被訛詐上,我說生活中我們不應該有愛心和同情心嗎?假如摔倒的是你自己的爺爺奶奶,別人都不去幫助,你會怎么想?大家陷入了沉思中。接著到了孟子“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時,我又提出:為什么現在這種浩然正氣變得的越來越少了?我們如何來提倡這種浩然正氣?我讓大家分組進行討論,不一會大家有了結果:我們需要有愛心、同情心和浩然正氣,政府要加大正能量典型事例的宣傳力度,個人要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修養,大家共同努力來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充滿愛心的社會。
⒌運用新的教學評價方式來體會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教學評價方式的單一化,一般只重視考試成績,對學生平時的歷史學習情況缺少記錄和考評,或者是有記錄而與總評成績無關;評價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我對學生的考核除了書面考試還要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進行歷史演講、歷史小制作、歷史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果累計成績。平時的歷史測驗也要從重知識考查向重素質考查、重能力考查轉變,逐漸扭轉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局面,讓學生體驗成功,分享合作的和諧。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我積極的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手段,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可以使課堂教學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感悟過程;對自己也是一個提高。
參考文獻:
[1]《現代教育論》黃濟、王策三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