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能源動力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青少年足球運動員運動協調能力
1運動協調能力的諸因素
1.1遺傳:神經協調對協調能力起相當大的作用,而神經協調主要受先天的制約,不易受后天的影響;因此,遺傳對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運動協調能力影響很大。若父母都是運動員,其協調能力肯定比父母不是運動員的孩子要好。
1.2發育:協調能力是人體各機能的綜合體現,是建立在形態發育和完善的基礎上的。形態隨著運動員生物年齡的成熟而生長發育,各器官系統的機能也隨之得到完善,協調能力也隨之發展;因此,生物學年齡和有機體各個部分生長發育的程度,直接影響到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協調能力。
1.3素質:運動技術的完成需要一定的運動素質,尤其對完成技術過程中的肌肉活動來說,它直接與力量、速度、耐力等發展程度有關,況且,肌肉的內部協調本身就是力量表現的決定因素。
1.4.反射:復雜條件反射是建立在簡單條件反射基礎上的。建立的簡單條件反射數量越多,則復雜條件反射的建立越順利;而在運動技術的完成中,便能表現出良好的高度的協調能力。
1.5心理:運動員學習、完善運動技術,對變化的訓練和比賽條件能及時地適應,都與運動員對不同刺激條件的分辨能力、注意集中程度、思維的敏捷程度、神經類型等心理特征有關,這些對運動員的運動協調能力均有很大影響。
2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協調性訓練
2.1無球技術運用特點與運動協調能力
在足球比賽中,無球運動主要采用變速跑、突起、突停、轉身等形式。在比賽的大部分時間里,運動員都在走動、慢跑,看似漫不經心,可一旦需要時,便會立刻作出反應,或接應插上助攻,或突然起動去封堵防守。另外,運動員為了搶占時間和空間,常常根據比賽形勢的變化,及時改變當時的身體狀態而完成動作,其間體現出來的動作之間變換的及時性,正是靈活、熟練、適時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身體能力。
2.2有球技術運用特點與運動協調能力
有球技術包括踢球、停球、運球、搶截球等。在看似簡單的傳接球技術中,其實要求很復雜,例如運動員接球,首先要有良好的空間感覺與空間定向能力;其次對來球的力量、速度、高度、落點有準確快速的判斷;最后是選擇和調整好自己的,上下肢協同配合,尤其能妥當控制下肢動作,做到既準確輕柔,又協調合理。有球運動員還必須敏銳觀察本方隊員跑位和對方隊員的移動情況,控制好踢球腿的擺動速度,力量適當、不失時機地將球傳出,爭取做到人到球到。所以,搞好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協調性訓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建議
3.1訓練形式需多樣化。可以做些帶有游戲性質的練習,如追人游戲、帶球接力;可以進行一些小型足球賽,如1對1.3對3。
3.2足球訓練中,允許他們用手,允許同時使用2個球,允許使用軟球、塑料球、氣球、水球代替足球,允許用腳踢、用手打、用頭頂。
3.3盡管每項訓練側重點不同,但可以同時訓練多種協調技能。因為各種協調能力相互聯系,在實際應用中,沒有哪種協調能力會單獨起作用。
3.4協調性練習本身,對身體素質沒有特殊要求,只是得思想高度集中。也就是說,只需在每個訓練單元做少數幾個這樣的練習,便能起到比半小時疲憊的協調訓練更好的效果。
3.5協調性練多有很強的可變性,應該鼓勵青少年自己去嘗試,實踐新的練習。當他們掌握要領后,適當刺激他們發明與之相應的新的練習形式。
3.6把所有協調性練習安排進訓練的不同階段;可以用做熱身練習,也可以做為i}il練的重點,還可以成為階段性訓練的一部分。
3.7每一單元訓練必做的練習是足球比賽。它不僅能培養協調性,還能增添樂趣。
3.8克服不合理的肌肉緊張。因為在完成足球技術動作的過程中,往往由于肌肉收縮后不充分放松,而引起不合理的肌肉緊張。
3.9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在足球這個運動項目里,想要高質量完成許多技術動作,依賴于姿勢的穩定性,而要在已獲得協調動作的基礎上,做到姿態靜力性反射和隨意調節保證,需要內感覺校正的參與,并取決于動作協調的形式。
從結構和功能方面抽象,混合動力系統可以分成“串聯式混合動力系統”,“并聯式混合動力系統”,“串并聯式混合動力系統”和“復雜式混合動力系統”四類。
并聯式混合動力系統存在兩類核心的控制問題:1)穩態或動態過程中多個動力源的能量分配和效率優化;2)動態過程中多個機械動力源的相互配合協調工作。前者屬于并聯式混合動力系統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范疇,能量管理策略是迄今為止并聯式混合動力系統控制算法中研究的最為廣泛的內容之一。而對后者的研究進展卻鮮有報道,尤其涉及到具體的控制方法。由于發動機與電動機動態特性存在明顯不同,在狀態切換過程中,當發動機和電動機的目標轉矩發生較大幅度變化時,如果仍然只按照各自的目標值進行控制[3],將使得發動機和電動機實際輸出的轉矩之和產生較大波動,與需求的轉矩產生較大的誤差,從而導致動力傳遞不平穩,影響整車動力性能,甚至惡化駕駛性能。所以使得當發動機和電動機目標轉矩發生大幅度變化或者突變時,必須進行動態協調控制。
1.控制系統特征分析
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通過直接信號連接或數據通訊方式向部件控制器發送控制指令,同時也接收部件控制器返回的部件運行的主要參數,從而完成各項控制功能。控制系統的具體實現方法如下:1)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采集加速踏板行程、制動踏板行程、鑰匙開關位置和AMT換檔桿位置等信號,同時根據部件控制器反饋的信號向部件控制器發出控制指令;2)發動機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發送的噴油脈寬信號完成相應的燃油噴射,并將發動機轉速反饋至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3)電動機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發送的目標轉矩信號和控制方式字信號,控制電動機轉矩,并將電動機轉速反饋至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4)ISG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發送的ISG起動和停止信號,控制發動機起動;5)AMT控制器在需要換檔時向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發出換檔請求,在換檔請求被允許后,AMT控制器根據車速信號以及直接獲得的當前加速踏板行程、制動踏板行程和AMT換檔手柄信號,進行換檔操作,并將當前的檔位信號,離合器狀態以及車速反饋至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6)電池控制器接收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發送的強電允許信號,將電池電壓接入整車強電系統,并將電池的SOC值,電池電壓以及電流反饋至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當電池電量減少時,電池控制器還向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器發出充電請求信號。
2.基于扭矩的控制算法
在整個汽車動力系統中,發動機作為汽車的動力源,負責整個系統的動力供給,即把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整車系統的機械能,通過傳動機構實現整個車輛動力系統的扭矩傳輸。對于整個汽車動力傳動系統而言,發動機曲軸的輸出扭矩首先通過離合器,然后通過變速器、萬向節軸、驅動橋、半軸,最后到達驅動輪,從而實現了整個系統動力傳動鏈的能量傳遞與轉化。
如果將以功率作為最主要的控制變量的能量管理策略稱為功率管理策略,那么功率管理策略最大的優點是在計算功率傳遞的過程中只需考慮傳動系統各部件的效率,而不需要考慮具體的轉矩和轉速,更不需要考慮變速器的速比等因素,簡化了能量分配過程。與功率管理策略相比,轉矩管理策略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轉矩作為最主要的控制變量,在發動機和電動機之間對轉矩而不是功率進行合理的分配。選擇轉矩作為最主要的控制變量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在車輛實際運行過程中,當變速器和離合器均接合時,發動機轉速和電動機轉速與車速具有一定比例關系,在發動機或電動機之間進行功率分配還受到兩者轉速變化的限制,而分配轉矩更為直接。但更重要的是,轉矩管理策略是為動態協調控制算法服務的,動態協調控制算法通過對轉矩的控制達到控制目標,算法中將涉及到總需求轉矩、發動機和電動機目標轉矩等多種轉矩信號,因此,轉矩管理策略必須識別出總轉矩需求,并通過對發動機、電動機和電池等部件效率的優化確定發動機和電動機的目標轉矩。可以說,轉矩管理策略并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動態協調控制算法形成一個整體,解決動態協調控制問題。轉矩管理策略由三部分組成:1)識別總需求轉矩;2)確定狀態切換條件;3)確定目標轉矩。
3.動態協調算法及控制流程
轉矩管理策略將確定在目標狀態中發動機和電動機的目標轉矩,在部分狀態切換過程中,狀態切換前后的發動機和電動機目標轉矩發生了突變,需要在狀態切換過程中對發動機和電動機進行動態協調控制。雖然發動機的轉矩不能完全由噴油脈寬指令進行控制,但是,動態協調控制的目標并不是使發動機和電動機的轉矩盡快響應目標轉矩,而是在兩者響應各自目標轉矩的過程中,如何保持兩者的轉矩之和在狀態切換過程中的波動盡可能減小。如果將發動機和電動機視為一個動力源,發動機和電動機各自轉矩變化的過程只是動力源的內部過程。在這樣的提條件下,既然電動機的轉矩可以通過轉矩指令直接控制,而且轉矩變化的時間常數非常小,動態協調控制中,可以通過電動機轉矩對發動機轉矩補償的方式彌補發動機轉矩不能完全控制的問題。要實現電動機轉矩對發動機轉矩的補償的必要條件是可以反饋發動機的轉矩。發動機轉矩反饋通常有兩類方法:1)利用轉矩傳感器信號直接反饋;2)利用估計或觀測的方法反饋,包括線性觀測器,非線性狀態觀測器,神經網絡觀測器等。用傳感器直接測量發動機轉矩的方法成本較高,有效使用期短,在實車上安裝困難,一般只在試驗研究中采用,作為其他發動機轉矩反饋方法的參考,因此只能選用轉矩估計的方法反饋發動機轉矩。
參考文獻:
[1]廣瀨久士,丹下昭二.電動車及混合動力車的現狀與展望[J].汽車工程,2003,25(2):204-209.
[關鍵詞] 研究生教育;創新與實踐;實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4)01?0118?03
黨的十報告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1],而研究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教育部《201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顯示,2012年全國在學研究生171.98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28.38萬人,在學碩士生143.60萬人,我國現在已經是研究生教育大國,正處在一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重要轉型期[3],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據統計顯示,我國每年培養工程師的數量大約在60-70萬人,而美國則只有6-7萬人,美國每年原創性專利占全球的30%,而中國卻不到全球的7%[4]。實踐能力差與社會生產脫節是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原因包括學校不重視,缺乏有效的實行教學實習環節,目前的實習方案不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等。因此,探索有利于整體推進教學水平和有助于研究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新的實習教學模式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國外實習模式
國外的研究生教育實踐培養模式,盡管不同國家所采取的具體做法不一樣,但都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其目的在于努力促進校企合作以推動經濟發展。
(一)美國研究生協作式培養模式
當代美國產學研合作教育有以下趨勢。其一,大學與政府部門合作,美國政府一向把科學院的職能交給本國的大學,其重點是30-40所科學實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學;其二,大學與企業密切配合,美國研究生的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生產和科技發展的實際需要,主要原因是美國高等教育自治的競爭體制,大學必須從企業、基金會、政府機構和個人那里爭取辦學經費。因此,美國各大學普遍認識到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性,比較注重發揮大學直接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美國一些大學與企業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就是吸引美國聯邦、州和企業研究基金以及其它基金資助的一個重要機構。同時,美國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設立獨立的學院開展研究生教育,可以頒發學位,這種企業內的研究生培養與企業的實際聯系更加緊密,直接解決企業生產、技術中的實際問題。現代企業生產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智能型轉變,導致對應用型或開發型研究人員的強烈需求,刺激了協作式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發展[5-6]。
(二)德國工程師培養模式
德國的各類教育都重視實習,重視應用,重視企業實踐。務實是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大特點。其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僅強調創新精神的培養,而且強調“面向工程實際”,以企業需求為主導。其工程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在產業界、政府和社會的共同關注下
進行。在德國,政府主要是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及制度來為實習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企業無論大小和行業都向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并且十分重視實習生的培養。企業不僅可以節約人力成本而達到利益最大化,而且可以儲備優秀人才,同時可以獲得政府的相關優惠政策。在政府的宏觀調控實習政策下,通過校企合作、行業關注,再加之以企業完善的實習制度和中介組織構建實習信息平臺,使得德國工程師實習模式取得巨大成功[7-9]。
(三)法國工程師教育模式
工程師教育是法國精英教育的典型,其體系特色堪稱世界一流。其中企業實習是工程師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工程師學校的學生在為期3年的學習中一般要參加3次企業實習,在實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參與企業的日常工作,實地了解企業的經營和運作模式。學生在第一年就需要到企業參觀實習,初步了解工程師在企業的具體工作情況;第二年是以高級技術員的身份到企業實習2-3個月,并針對企業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寫出自己的調查報告;第三年為工程師實習,要求學生在一個與專業相關的企業當見習工程師并結合生產和科研中出現的問題,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最后在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參與下完成答辯,答辯委員會通常由7人組成,其中4人來自學校,3人來自企業。法國的工程師教育注重多層次的實踐訓練,學生通過多次實踐實習對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有親身體驗,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科研能力均得到提高[10-12]。
二、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現狀及培養模式
我國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是學生通過做課題和寫論文來培養自己的思維方式科研方法,這導致學生在工程知識、科研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有所不足。工程知識欠缺和對實際生產前沿問題的實踐創新不足,其結果是:一方面,社會和企業缺乏工程人才、高端人才以及創新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培養單位培養出的很多研究生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是不能較快的的適應工作環境。這些問題與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研究生教育的評價體系有關。
首先,國內研究生畢業時要求必須發表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研究性論文,培養單位和導師通常要求學生在實驗室內進行相關理論性學術研究,這樣一來學生很少有時間進行深入的實習學習。其次,國內愿意為研究生提供實習崗位的企業,只有少數幾家大型國企和部分外資企業,而且提供的實習崗位非常有限。同時獲得機會的實習生也很少參與到企業實際的生產和研發過程中,一是實習時間短;二是企業出于技術保密和擔心影響生產等因素不允許學生直接操作。就目前的這種社會環境和研究生評價體系,大部分的研究生沒有經過有效的實習培養環節,畢業時缺乏工作經驗和有關實際應用領域的研究經歷,使得國內研究生在就業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等方面受到明顯的局限。這也是當前情況下,我國研究生教育落后于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因素。
單一化的學術研究、項目課題研究的研究生培養模式,與我國當前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以及研究生成才期望不相符。
實習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獨立工作能力的重要學習階段,也是保證培養素質型、多向型、 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因此,探索出一條適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可以提高整體研究生教學水平的新的實習教學模式刻不容緩。目前國內高校在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之路上的新出發點可歸納為兩個:① 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② 國內外聯合培養研究生。其中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三類:
第一類,重慶大學的開放性創新模式[13]。重慶大學通過培養模式、管理體制、運行模式、整合資源方式等方面的創新,在全國較早建立起集研究生開放實驗室、創新項目研發、學術論壇、訪學交流及創新實踐為一體的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重慶大學利用“國家、學校以及國內外大型企業三方共建”的辦法,建成了8個以研究生院大樓為依托,面向校內外、市內外研究生全面開放的創新實驗室,構成了創新實踐基地的主體,并由各專業領域里研究和實踐能力突出的研究生組成技術支持小組,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教授作為技術指導,幫助研究生在交叉學科、跨專業等領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并搭建學校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深入企業、了解需求、項目合作、項目實踐等形式,為廣大西部企業提供各項技術和管理服務,這既鍛煉了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又促進了科研成果產業化推動了地區經濟發展。
第二類,浙江大學的在校研究生掛職鍛煉模式[14-15]。以培養實踐型應用人才,提高研究生創新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為目的,要求在校研究生結合所學學科專業和自己的專業特長到地、鄉鎮或企業掛職。它由學校、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三方組織完成并鑒定合作協議書,掛職崗位由地方政府提出,學校負責選拔合適的研究生到合適的崗位掛職實踐。此方式創新點在于地方政府在這個過程起到了牽線搭橋作用,研究生的實踐經費由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三方經協商共同支出,為基地的正常運轉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第三類,“交大-寶鋼”模式[16]。“交大-寶鋼” 研究生培養模式是一種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校企聯合模式,其目的是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開發型高級人才。該模式主要特點為:兩個培養主體――學校與企業,兩個培養階段――側重理論的校內學習和側重技術創新與科研能力的企業實習,兩位導師――來自寶鋼的主導師和交大的副導師,政府引導校企互動。在整個過程中,企業并非處于從屬地位,而是與高校并列作為人才培養主體。研究生畢業論文在寶鋼完成,研究生從事的課題和論文必須是企業急需解決、企業導師能夠指導的關鍵技術問題,最后參加交大與寶鋼共同組織的畢業答辯。
三、國外經驗對能源動力類研究生實習教學的借鑒
2006年以來,全國上下加強了節能減排工作,國務院了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相繼做出了工作部署,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與此同時,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認識不到位、投入不落實、協調不得力等問題。
基于此,提出能源動力類研究生校外實習新思路:利用研究生深入企業進行專業實習的機會,組織研究生可積極主動向企業宣傳、解釋國家的相關節能減排政策,使得企業更直接、更清楚的了解國家政策,化被動參與為主動去學習實踐,不僅通過現場的實地考察增長了實踐經驗,對專業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而且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肩負起服務政府、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的責任,同時為學生將來順利融入社會和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思路與德國工程師“政府調控-中介信息平臺-校企結合”實習模式十分相近,可以作為適應我國新時期實習模式的進一步探索。
分析國外高等教育模式可以發現,其辦學模式無一不注重實踐教學。企業實習更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同時實習教學也均離不開政府政策的調控和社會與企業的支持,并且學校與企業存在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局面。基于能源動力類專業實際情況所提出的新的實習思路,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兼顧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企業,雖然尚不成熟也不具有代表性,但仍可以給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研究生實習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
[2] 201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xin_wen_dong_tai_890/20130819/t20130819_1002653_2.shtml,2013-08-19.
[3] 王戰軍.轉型期的中國研究生教育[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1):1-5.
[4] 郭森,支希哲.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比較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0(1):78-81.
[5] 蘇曼虹.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08.
[6] 汝艷琴.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之協作式[J].當代教育論壇,2010(10):126-127.
[7] 陳新艷,張安富.德國工程師培養模式及借鑒價值[J].理論月刊,2008(10):166-168.
[8] 王紀安.德國教育的企業實踐及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1(4):95-97.
[9] 許媛.德國工科本科生企業實習系統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10] 呼文亮.法國工程師教育與企業的關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2):97-100.
[11] 楊曉芳.法國工程師教育模式及啟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48-50.
[12] 王曉輝.法國工程師教育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34(2):36-42,49.
[13] 重慶大學研究生院.在創新中實踐在實踐中創新--重慶大學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1):23-25.
[14] 王莉,蔣笑莉.研究生掛職鍛煉指導教師制度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5,(1):41-42.
[15] 劉敏,黃應平,陳和春.以區域特色建設省屬高校校外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7(4):178-179.
[16] 肖國芳,吳松,彭術連.產學研結合研究生培養新模式――“交大-寶鋼”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征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6(10):23-25.
關鍵詞熱能與動力機械基礎;課堂教學;考核方式
中國分類號:G642.421
基金項目:上海市高職院校085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編號:B-5107-11-0001。
“熱能與動力機械基礎”是熱能與動力工程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總共40學時。本課程是熱能與動力機械專業本科生的重要技術基礎課,其任務是使學生基本認識和系統了解能源動力工程中主要機械、設備、裝置的組成、結構、工作原理和性能,同時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所了解,獲得熱能與動力機械方面的技術基礎以及新發展的技術基礎知識,為繼續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和適應畢業后工作的需要奠定基礎[1]。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以制冷與空調工程為基礎、以食品冷凍冷藏為特色的學科。該專業的畢業生有的進入制冷與空調行業進行設備的研發,空調系統的設計和其它相關行業,有的進入食品冷凍冷藏行業進行研究或應用方面的工作。該課程的開設為本科生奠定了熱力機械方面的基礎,學生畢業后無論是向熱能類的專業轉行或者是進一步深造,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作者自2008年開始教授本課程,已經有近四年的教學實踐和體會,結合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接受情況,對本課程的問題有較深的認識。具體而言,針對本校的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 教材的選用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熱能與動力機械基礎》主要內容包括熱能的基礎知識、鍋爐結構及原理、渦輪機及噴氣發動機、熱力發電與核電、內燃機動力系統與裝置、制冷與空調、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利用(含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氫能與燃料電池)、換熱與蓄熱裝置、熱能與動力系統輔助機械等。
如果單純采用一本教材,則教學內容過于寬泛,每章的內容相對比較獨立,關聯度不大,深度不夠。目前本課程選用王中錚編著的《熱能與動力機械基礎》(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2月第2版)作為教材,以及蔡兆麟主編的《能源與動力裝置基礎》(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翁史烈主編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基礎》(北京:高等理工出版社,2004年第1版)、蔣德明主編的《內燃機原理》(機械工業出版社,1994第1版)作為輔助教材。然而以上教材均存在教學內容上不合理的問題:王中錚版的教材內容過于寬泛,面面俱到,深度上不夠;蔡兆麟版教材內容過于深,不適合我校的熱能專業學生,翁版和蔣版的教材是專門針對內燃機專業的學生所編著,也不適合我們制冷專業。綜合考慮后,選用王中錚編的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教材,其它教材作為有機的補充,在需要深入的地方,采用補充講義的方式。
二、 教學活動的組織
1) 多媒體教學與黑板板書相結合
隨著國家對教育經費的投入越來越大,高校的教育條件也逐步在改善。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經可以實現多媒體教室的普及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多媒體教學。本課程對于第一章熱能的基礎知識部分和鍋爐的燃燒部分采用以板書為主的講解方法,而對于鍋爐的結構、內燃機的工作原理的演示以及發電系統的講解,則利用多媒體結合FLASH來進行講解。
教學結果表明,原理的部分采用板書,可以讓學生有時間對所講內容進行消化吸收,還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則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同時,采用多媒體教學時,還應該做黑板上提綱挈領的對說講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等進行強調,讓學生建立起比較好的全局觀和條理性[2]。
2) 書本理論知識與實物模型相結合
對于比較復雜的設備和系統,即使采用多媒體教學,學生還是很難有實際的體會。而本課程以講授主要設備和系統為主,如果對所學的系統能有機會進行實際操作和觀摩則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具有很大意義。為此,實驗室采購了鍋爐、發電系統、蒸汽輪機等教學模具,在授課過程中,在先講解完理論部分后,會把學生帶到實驗室,一邊演示一邊講授,讓學生獲得更直觀的感受,大大提高和講課效果和效率。學生均能達到一講就透,一操作就明白。
3) 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興趣小組相結合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參與性,采用教師課堂教授與學生興趣小組結合的方式。本課程講授采用課時內以教師講授為主,課下以學生討論和講解為輔的教學手段。由于學時的限制,課堂上教師對所講課程的主要內容進行講解,課下會組織和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一步進行深入和展開。學生可以通過查資料、文獻對自己想了解的內容進一步進行深化,并以PPT的形式在興趣小組內進行報告和討論,教師也參與其中。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的表現酌情計入平時成績。
實踐表明,學生積極性很高,參與度也很高。
三、 考核方式靈活多樣
課程的考核采用期末閉卷考試和其中PPT和小論文相結合的手段,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課堂上的參與性,給學生選擇的空間,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
期末考核方式打分如下:
結果證明,較單純的閉卷考試考核方式相比較,學生更具有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同時,對所學的內容印象深刻,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查閱科技文獻、做報告和寫科研小論文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行業研究 電動汽車 戰略轉型 產業鏈效應
一、研究背景――傳統汽車行業的戰略轉型期
目前,發展電動汽車,實現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的電氣化,推動傳統汽車行業的戰略轉型,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了潮流。根據各大汽車公司的產品上市計劃,預計今年將迎來國際電動汽車產業化發展的一次。電動汽車一旦取得市場突破,必將對國際汽車產業格局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去年吸引了所有人眼球的新型純電動汽車特斯拉已經登陸中國市場,特斯拉將會持續引起怎樣的市場反應我們還將拭目以待。
所以在電動汽車行業這種快速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之下,本文試圖研究和分析電動汽車行業的當前狀況以及發展趨勢,以期對電動汽車產業鏈上公司的發展,以及投資者進行正確的投資判斷提供一些參考作用。
二、電動汽車分類以及純電動汽車簡介
現代電動汽車一般可分為四類:純電動汽車( PEV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 HEV )、燃料電池電動汽車( FCEV )、外接充電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 PHEV )。
本文主要分析近來比較熱門的純電動汽車( PEV )。純電動汽車是指完全由動力蓄電池提供電力驅動的電動汽車,雖然它已有134年的悠久歷史,但一直僅限于在某些特定范圍內應用,市場較小。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種類別的蓄電池,普遍存在價格高、壽命短、外形尺寸大和重量大、充電時間長等嚴重缺點。近年由于磷酸鐵鋰離子電池的研發有重大突破,又大大提高了電池的安全性。目前已有許多發達國家將鋰離子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用動力電池的主攻方向。我國擁有鋰資源優勢,鋰電池產量到2004年已占全球市場的37.1%,預計到2015年以后,鋰離子電池的性價比有望達到可以和鉛酸電池競爭的水平,而成為未來電動汽車的主要動力電池。
三、國內電動汽車發展狀況
國內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電動汽車研發工作在我國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混合動力汽車一汽、東風、長安、奇瑞等汽車公司對此都投入了較大的人力、物力,各車型均已完成功能樣車開發。純電動汽車,目前純電動轎車和純電動客車均已通過國家質檢中心的型式認證試驗,各項指標均滿足有關國家標準和企業標準的規定。未來電動汽車產業有望為中國汽車工業開拓新的增長點。
四、純電動汽車特性及產業鏈效應
與傳統汽車相比,電動汽車最大改進在于動力系統,這也賦予了它諸多新的產品特性,如動力電池、能源供給等。此外,車聯網等新技術也將融入電動汽車,這也會深刻影響電動汽車市場參與者的組成。
動力電池產業。電池是電動汽車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如今,電池的性能是限制電動汽車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動力電池能量密度低是續航里程短的主要原因。此外,電池高成本是電動汽車價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據研究統計,現在電池成本占電動汽車總成本的30%到50%。電動汽車技術的突破,很可能來自電池技術的突破,而電池技術的突破更多來源于新材料應用或化工行業的突破。由于傳統整車廠在電池技術方面積累較少,所以在這一環節,電池制造商將會成為新的參與者,并扮演重要角色。所以總的來說,那些具有較強技術和行業地位的電池生產企業在未來還是會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
能源供給及配套設施。電動汽車能源來源是電,補給方式可能是充電或換電。無論哪種補給方式,都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及服務,這也賦予了電動汽車互補的特性。電動汽車的運行離不開電,在這種背景下,誰來提供電,誰來建基礎設施,誰來收費,這些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相應的主體,如電力提供商、基礎設施建設者、服務運營商等,必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市場參與者。這三者可能出現組合,即一個主體同時具備兩種或更多功能。例如,在杭州出租車的換電模式中,電網同時具備以上三種功能。隨著電動汽車迅猛發展,與電動汽車相配套的充電站正成為一種新興產業,電網企業、石化企業、設備廠商等各種資本正競相進入該領域。國家政策的有力扶持,技術標準的不斷發展,我國電動汽車充電站行業發展潛力巨大,未來市場前景廣闊。
車聯網智能產業。近年來,車聯網逐漸走入人們視野,廣受業界專家關注并被認為前景無限。車聯網,將會實現“人―車―路―環境”的有效互聯及信息交換,從而根本上減少交通堵塞、提高交通效率;減少交通事故,甚至是零事故;隨時獲取資訊,駕乘充滿樂趣,使無人駕駛成為可能。當前,部分廠商的Telematics系統已經開始商業化應用,如通用的Onstar、豐田的Gbook及上汽的InkaNet。在車聯網成為現實的過程中,必然少不了IT服務供應商、內容提供商和設備提供商的參與。互聯網巨頭與汽車工業巨頭在智能汽車上的碰撞,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催化行業發展,從而產生大量的投資機遇。
五、小結
本文在簡單介紹當今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狀況之后,重點分析了純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以及純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給它相關產業鏈所帶來的一些巨大影響,同時也簡要分析了這些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前景。總的來說,電動汽車行業作為一種新能源汽車的一種在未來還是有無限大的發展潛力的,特別是在過去的一年中由于特斯拉的橫空出世所給人們帶來的理念和認知的沖擊應該會對純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變革之路也往往充滿阻礙,特斯拉所引領的純電動汽車概念是否能如構想那樣快速實現還不得而知。可以預見的是,人們的消費習慣,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能源供給及配套設施的鋪設等因素會讓電動汽車這個行業充滿挑戰和機遇。
參考文獻:
關鍵字:電動汽車;發展歷程;發展狀況
1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自1886年第一輛汽車誕生至今,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汽車工業在不斷發展創新,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和給人們提供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能源緊缺和環境惡化。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汽車保有量在持續增加,石油的需求量也將進一步加大。然而現在的狀況是石油資源短缺,石油資源終會有枯竭的一天。此外,石油燃料燃燒將會排出廢氣,這些排放物造成空氣污染,危害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存。同時,汽車還會產生噪聲污染,并隨著內燃機汽車發動功率、車速及車流量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我們必須對清潔、高效、智能的汽車進行開發,實現新世紀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為了解決這些迫在眉睫的問題,電動汽車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
2 電動汽車的概念
2.1 基本概念
電動汽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BEV)是指,以車載電源為動力源或動力源之一,全部或者部分由電機驅動車輪行駛,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等各項要求的車輛。電動汽車的組成包括:電力驅動及控制系統、驅動力傳動等機械系統、完成既定任務的工作裝置等。電力驅動及控制系統是電動汽車的核心,也是區別于內燃機汽車的最大不同點。電力驅動及控制系統由驅動電動機、電源和電動機的調速控制裝置等組成。電動汽車的其他裝置基本與內燃機汽車相同。
2.2 電動汽車的特點
電動汽車分為三類:純電動汽車(BEV)、混合動力汽車(HEV)和燃料電池汽車(FCEV)。傳統的內燃機能把高效產生轉矩時的轉速限制在一個窄的范圍內,因此傳統內燃機汽車需要龐大而復雜的變速機構;而電動機可以在相當寬廣的速度范圍內高效產生轉矩,在電動車行駛過程中不需要換擋變速裝置,操縱方便容易,噪音低。
較內燃機汽車而言,電動汽車可以解決內燃機汽車對石油燃料的依賴,電動汽車從車載電源獲得電力,并用電動機進行驅動。同時,電動汽車所用的蓄電池可以在晚間進行充電,充分利用晚間的富余電力,來避免浪費大量的富余電力,從而提高電網電能的利用率。在減速、下坡和制動時,電動汽車的電動機還可以轉換為發電機,來實現能量的回饋,從而進一步地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 國內外電動汽車的發展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電動汽車重新成為世界性的研發熱點之后,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或指點計劃,以促進本國電動汽車的發展。1993年美國政府組織企業和科研機構成立 “新一代汽車合作計劃”(PNGV),聯合開展電動汽車研究,法、德、日等發達國家紛紛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聯合的方式加強電動汽車開發研究。歐洲歷來是很重視節約能源和將低碳排放量的,在2007年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新歐洲能源政策”,其目標是要到2020年時,將降低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并將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20%。
“十五”計劃期間,中國科技部投入8.8億元全面啟動863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制定了以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以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驅動電機、動力蓄電池為“三橫”的總體研局,全面構筑電動汽車的技術平臺。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功能性樣車試驗、示范性應用,我國的電動汽車已經具備了初步產業化條件,但國內目前研究水平與國外先進車型和資金投入仍具有一定差距。
4 結論
本文根據當今汽車工業發展的趨勢,以純電動汽車作為主要對象,結合電動汽車的發展歷程和意義,對國內外電動汽車的研究和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與介紹。作為世界能源消耗大國和環境保護重要力量,中國積極實施電動汽車科技戰略,促進汽車工業產業結構升級和動力系統電動化轉型,培育和發展電動汽車社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面臨著政策環境亟需完善、工業基礎薄弱、國際競爭力弱、開放協同創新環境差、知識產權保護和標準化意識低、個別關鍵技術有待加強、車輛成本高、商業模式探索不充分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麻友良,嚴運兵. 電動汽車概論[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2] 陳清泉,孫逢春,祝嘉光. 現代電動汽車技術[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4
[3] 陳清泉.混合電動車輛基礎[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1
[4] 陳清泉,詹宜君.21世紀的綠色交通工具――電動汽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1
[5] 張翔. 電動汽車建模與仿真的研究[D]. [博士學位論文]. 合肥: 合肥工業大學,2004
作者簡介
大量新能源汽車相關從業人員的需要目前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技術路線為“三縱(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三橫(電控、電機、電池)、三個平臺(設計制造平臺、社會服務平臺、政策平臺)”,我國汽車行業要按照產業化規模向前推進,就需要大量能夠在新能源汽車系統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設計、制造、試驗、管理與維護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高素質專業人才來滿足行業的多層次需求,但是目前國內先后成立的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西安交大-精功恒信新能源汽車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福田汽車新能源研究中心等都是以高級科研人員進行新能源汽車設計、研發為主的研究機構,并且在我國設有車輛相關專業的30多所高等本科院校中,專門培養汽車新能源系統工程方面人才的學校非常少,尤其在新能源汽車的使用維護、技術管理以及回收利用等方面更是少有涉及,而新能源汽車系統工程技術又區別于傳統的內燃機汽車,因此新能源汽車系統工程相關技術人才相當緊缺。而且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集中了新能源產業的新興優勢和汽車產業的支柱地位優勢,因而美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都加大了新能源系統工程方向的人才培養力度。從世界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和我國各項政策來看,未來幾年這方面從業人員的就業空間很大,據中國汽車人才網2010年3月份招聘數據顯示,汽車新能源相關崗位為4521個,環比增長13.2%。僅重慶長安汽車新能源公司在3月份就新增招聘節能與新能源領域相關職位28個,需求人數超過150人,而未來幾年中國汽車研發人才缺口將達50萬。并且近期國內很多汽車制造企業紛紛上馬或組建新能源汽車項目,如北汽福田汽車、重慶長安汽車、奇瑞汽車、比亞迪等。汽車能源的多元化和汽車動力的電氣化等技術變革都紛紛向節能減排靠攏,低碳、新能源與節能及相關領域的人才成為許多企業爭搶的對象,其中以新能源動力工程師的需求為最多,因此新能源汽車系統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設計、制造、管理與維護的高素質人才需求很大。
二、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方向培養方案制定
1.專業人才培養指導思想根據我國社會發展與經濟的現狀,本科教育應注重學生素質培養,但是也不能忽略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具體地講,就是既應重視學生的培養質量,又應重視人才市場的要求。我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強調“高等學校尤其是國家重點建設高等學校要淡化專業意識,拓寬基礎,加強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但是“淡化專業意識”并不是“不設專業”,而是“提倡部分高等學校,尤其是國家重點建設高等學校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靈活專業方向。”雖然這些原則有利于進行本科生的素質教育,但是在我國當前的就業市場環境條件下,用人單位對應聘者所學專業還特別重視,對專業名稱十分敏感。由于注重專業名稱的表意,而忽視專業培養的內容,這就造成了某些寬口徑專業下培養出的人才在就業市場上處于不利的就業競爭地位。內涵明確和外延規范的專業設置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與滿足人才市場需求的重要條件,因此,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是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點研究問題之一。
(1)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教學體系。為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需求的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方向專業人才,應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從知識結構、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即以基礎知識、學科基礎、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教學層次,構成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其各個層次的教學要求是:1)基礎知識教學:以普通教育課程為主,但應考慮學科基礎要求。2)學科基礎教學: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工科機械類基礎,以拓寬專業為基本要求,開設適當的選修課。3)專業知識教學: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課程選擇空間。4)實踐能力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體系(圖1中,虛線倒三角形)。減少理論教學,增加可操作性環節。5)創新能力教學:創新實踐教學環節,是以學生為主,發揮專長,面向實際自主選題或參與科研。
(2)以綜合素質教育為核心制定教學計劃。
對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方向專業人才素質培養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全面性:思想道德、文化知識和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2)基礎性:新能源汽車技術應用為目的的工科人才素質的培養。3)融合性:理工與人文知識交叉的復合人才素質的培養。對于技術應用型人才而言,本科期間的實踐教學是培養專業意識的重要方面。對列入教學計劃的實踐教學需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如實踐性要求,劃分出演示性和操作性實驗;綜合性要求,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項目;自主性要求可以有選擇地進行某些實驗。所以,不僅在理論教學環節中應致力于理論應用,更重要的是加強實踐環節,突出系統性、工程性和創新性教育。實踐教學包括課前(認識實習)、課中(實驗課)、課后(綜合實習)等教學環節,如專業認識實習、教學實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
(3)以專業方向多元化設置專業課程。目前,高等工科教育正朝著淡化狹義的專業培養,而走向廣義的工程教育方向發展。而且隨著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專業教育的重心明顯后移。這是科學技術綜合化、經濟發展全球化、就業機制市場化的客觀要求。但是,國內的高等教育還處在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的階段,國內的企業尚未做好承擔工程技術人才專業教育的準備。因此,在現階段的教學體系中還不能忽視專業知識教育,并應以拓寬專業知識的教學內容來緩和人才市場需求和專業教育之間的矛盾。(4)以“厚基礎,寬專業”編制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形式,它應符合專業人才知識體系的基本要求,并有利于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方向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主要特點為:素質教育學時明顯加大,工科基礎特點明確,專業知識范圍擴大,工程技術主干與人文社科融合,以體現“厚基礎,寬專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要求。
2.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團隊精神與個性發展和諧統一,富于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在新能源汽車系統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設計、制造、試驗、管理與維護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或應用研究型高素質專業人才,滿足社會多層次需求,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立志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文明進步而奮斗,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與健康個性和諧統一的,富有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
3.專業人才能力要求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人才應具有以下幾方面能力:
(1)具備扎實的數理化、外語、力學、機械、電子等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系統的汽車等交通運輸工具的設計、制造、工藝、試驗、產品研發等專業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及基本技能,了解一定的人文社科、經濟管理、環境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2)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知識運用等方法和能力解決新能源汽車工程系統專業領域的問題,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具有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社會活動的能力。
三、結語
【論文摘要】醫院文化建設是現代化醫院實行科學化、規范化、人性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份,是體現醫院核心競爭力和品牌成熟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醫院整體建設發展有效的能源動力。加強醫院文化建設,其根本目的是營造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和凝聚力,從而使醫院在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中立足于不敗之地。本文結合實際,從醫院文化在現代化醫院管理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加強醫院文化建設的必要性、醫院文化建設的特點與實踐等方面淺談如何加強現代化管理的醫院文化建設。
加強醫院文化建設,其根本目的是營造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和凝聚力,從而使醫院在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中立足于不敗之地。可以說,優秀的醫院文化建設在現代醫院管理和發展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1加強醫院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1.1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隨著醫院改革的深入發展,醫院管理者越來越強烈地呼喚與之相適應的新觀念的普及和新文化的建設。醫院管理和醫療服務觀念的現代化程度及文化素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醫院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能力。因此,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必然要求。
1.2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是提高醫院管理水平的內在需要
在醫院發展中有很多制約因素,其中比較關鍵的問題是管理現代化與改革和發展不協調、不同步,而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要學會運用文化功能、文化手段、文化力量去管理醫院,不斷提高醫院管理水平。
1.3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是提高醫院職工整體素質水平的現實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醫務人員特別是青年職工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有些管理方法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醫院文化以人為本,重視觀念形成在管理中的主導作用,有利于進一步拓寬醫院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圍、內容、渠道,適應變化了的職工隊伍思想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團結和諧的氛圍,從而提高醫院職工素質的整體水平。
2醫院文化建設的特點與實踐
2.1培育群體價值觀是醫院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醫院文化的要求更需重視群體行為的培育,這是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而群體行為又是以共同信守的價值觀為基礎。我院在培養群體價值觀中重點是培育自尊自強、爭創一流的醫院精神,這種醫院精神是醫務員工在長期醫務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來的醫院群體共同的心理和價值觀取向。是醫院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也是醫院的主導力源。為使醫院精神經久不衰的發揚光大,就需要運用目標激勵。近年來一些先進單位都是朝著一個奮斗目標,緊緊圍繞“爭創一流醫院”精神,持之以恒地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紀律教育及職工技能培訓,使醫院目標、醫院精神落實到崗位和每個人的實際工作中去,轉化為職工的自覺行動。實踐證明,全力以赴培養職工正確的群體價值觀,對提高醫務員工的整體素質,在醫院內形成凝聚力和推動力收到了較大的效果。
2.2軟硬結合管理是醫院文化建設的手段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對醫院管理者的要求越來越高,把軟、硬管理有機結合,是醫院管理的方法之一。醫院管理中各類制度、條例與思想教育、醫德醫風建設、價值觀、人生觀等最集中的反映了醫院文化建設的內涵。要把管理工作與思想道德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將一些軟任務變成硬指標,實行量化管理,使之易于操作、檢查,做到虛功實做。軟件抓實不放松,硬件配套上檔次,使醫院管理向軟硬協調方面發展。
2.3開展經常性的新穎、健康文化娛樂活動是醫院文化建設的有效形式
文化、教育、體育等活動是醫院文化建設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在市場經濟中,由于衛生改革政策的不配套,有些醫務人員的群體價值觀念和個體價值觀念發生倒置,在醫學行為選擇時不顧醫學群體價值,而強調自我價值向個體價值傾斜。因此,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愛病員、愛本職、愛醫院的教育活動,經常通過宣傳畫廊、院報、演講、辯論、文藝小品、歌詠、閉路電視錄像開展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健康向上的多種文體活動,以陶治情操,增強醫院職工的凝聚力。我院近幾年來,著重文化建設,開展全院凝聚力工程。如利用“春節晚會”、“五四”青年節和“5.12”護士節開展愛崗敬業演講比賽,使全院上下形成個個講文明、處處樹新風的良好風氣,不斷激勵醫務人員樹立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2009年我院參加“區衛生系統第十四屆職工運動會”并在六個項目中取得好名次;醫院舞蹈隊代表街道參加“區青年才藝大賽”獲得三等獎。此外,我院于中秋期間為離退休員工舉行溫馨茶話會,為在職員工舉行“賀國慶、迎中秋”歡樂游園會,凸顯我院關愛員工的優良傳統。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不但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同時也提高了職工的素質,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4實施多媒體雙向文化傳播是醫院文化的重要任務
現代社會是信息時代,醫院管理及醫院業務建設一方面要通過各種信息網絡和各種渠道,廣泛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知識和管理科學知識,趕超國際先進醫療技術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醫院作為社會服務的重要窗口,在大眾健康教育、普及醫療衛生保健知識、宣傳醫療特色等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現代傳播媒體,在社會上樹立醫院良好形象,擴大專科、專家的知名度,更好地服務于人民,這是提高醫療水平、出效益、增強競爭力的主要措施,也是醫院文化建設中的主要任務。
綜上所述,現代醫院管理中的醫院文化所研究的核心是人,其對象是以醫務人員為主體、包括醫務人員與病人兩大類人員,其內容是醫院與社會、醫院與醫務人員、醫務人員與病人以及醫務人員與醫務人員之間的關系的總和。醫院文化建設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可列為醫院無形資產內容之一,可與醫學倫理學、醫德醫風建設、醫院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同屬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
參考文獻
關鍵詞:傳熱學;多媒體教學;實驗教學;英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00-02
傳熱學是一門研究熱量傳遞規律的科學,它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特別是在能源動力、航空航天、建筑節能、材料冶金、機械制造、交通運輸、化工制藥、生物工程等領域更是蘊藏著大量的傳熱問題,形成了如相變與多相流傳熱、微尺度傳熱、生物傳熱、超常傳熱等傳熱學的多個學科分支[1-3]。
傳熱學課程是我校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設置的專業基礎課程,飛行器動力工程是動力工程與航空院校的結合,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該專業學生要求可以對發動機的總體性能分析、總體與部件設計、故障分析等。傳熱學本身也是一門與各工程領域關系密切、應用性極強的專業課程。它植根于大量的工程實際之中,也必須服務于工程實際。本論文結合該專業工程實際情況,結合在傳熱學的教學過程中的幾點講課體會,把傳熱學比較枯燥的理論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感興趣的實踐聯系起來,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精心授課,提高教學質量
當前科技發展的速度日新月異,傳熱學方面的理論更加如此。但是我們的教學內容與這些新理論嚴重脫節,這在傳熱學實驗方面尤為嚴重。同時部分同學認為傳熱學的實用性不強,對掌握專業技術幫助不大。因此導致大學傳熱學教學的受重視程度大大降低。這就需要把傳熱學知識與學生具體的專業應用及日常生活應用結合起來,提高同學們對該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
在講課時,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重點突出。根據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專業需要,抓住重點,講透概念,不斷深化;第二,理論聯系實際。在理論學習的同時,列舉實際生活與生產中的應用實例,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引導學生對傳熱學、傳熱現象進行深人的思考。進行現代傳熱學的重要實驗,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結合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詳細講解傳熱學在飛行器發動機方面的應用。例如,在講到三種換熱方式及計算方式的環節,加入目前飛機發動機用到的幾種冷卻方式:輻射冷卻,燒蝕冷卻,膜冷卻,再生冷卻及發汗冷卻等。同時著重講解目前研究的前沿領域:再生冷卻技術[4]。該過程同時涵蓋了三種換熱方式,如圖1,包括燃油與壁面的對流換熱,壁面的熱傳導,由于發動機溫度較高,換熱方式同時還包括輻射換熱。收集相關實物圖片,如圖2所示,讓同學對其冷卻過程及相關的計算方法有直觀而深刻的認識和掌握。
把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代入的傳熱學的教學課堂里,讓同學們了解到傳熱學應用的廣泛性。例如,引入CPU芯片中的散熱過程[5],圖3是一典型的臺式計算機中的CPU散熱器的圖。在芯片內核內,電能轉換成熱能,發熱升溫,熱量通過內核與金屬外殼接觸導熱,傳到金屬外殼,熱量通過金屬外殼與散熱器上的導熱板的接觸導熱傳到導熱板,在導熱板內熱量以導熱方式擴散傳播到導熱板上的肋片根處,在肋片內,熱量以導熱方式傳播到肋片表面,風扇驅動空氣流經肋片表面,熱量最后以對流傳熱方式從肋片表面傳到空氣中。整個過程包括有:導熱過程(其中多數是接觸導熱),空氣對流傳熱過程。
圖4所示的是采用有熱管的筆記本計算機中CPU散熱器,熱量從導熱板傳到肋片,是通過熱管傳輸,中間還有兩處接觸導熱,在熱管內,有蒸發傳熱和冷凝傳熱過程。
另外還有水冷式CPU散熱器,熱量從導熱板傳輸到肋片,經由兩處管內液體強迫對流傳熱,還有肋片與水管之間的接觸傳熱。將CPU散熱過程分解成若干個傳熱過程,分別分析研究每個傳熱過程的機理,目的是將傳熱學知識與實際日常生活及工程應用相結合,使同學們認識到傳熱學的實際應用,提高同學們學習傳熱學的興趣,加深對傳熱學知識的掌握。
此外,利用多媒體教學時,為避免產生視覺疲勞,可以增加幻燈片的生動活潑性,適當設置一些動畫效果。在放映多媒體課件時,要注意恰當控制好教學節奏,使得課件播放進程與學生的思維節奏同步合拍。
二、增加英文教學內容
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融入世界的需要。而傳熱學的基本概念很多來源于一些英文原著的翻譯,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添加一些英文原文,一方面加深同學們對概念的理解,調節學生學習的緊張氛圍,另一方面,增加同學們對專業詞匯的掌握。同時,有利于學生在課外查找一些相關的外文文獻,拓寬學生學習思路。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例如,引入傳熱的概念的英文介紹:Heat transfer:Thermal energy (heat): refers to the energy transported from one system to another as a result of difference temperature (%=T)。引入對流換熱英文:Convective heat transfer。層流和湍流邊界層:Laminar and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等。
三、注重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的有機結合
(一)建立教學信息中心。在教學信息中心,介紹傳熱學的歷史與發展前景、最新理論的跟蹤以及傳熱學的科普知識,讓學生對傳熱學有充分的認識。
(二)采取設立選修課的手段,開辟“傳熱象探索園地”,讓有興趣的學生進行傳熱現象的深入探討和研究。
(三)開設課外專題講座。課外專題講座也是提高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它不僅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傳熱學的前沿,更深人地了解傳熱學的發展動向,激發他們的興趣及投身傳熱學研究的志向。
(四)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收集信息,撰寫傳熱學原理的應用論文,作為平時作業。通過這個途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構建先進的傳熱學實驗教學體系
傳熱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傳熱學的一切原理和定律都是從生產的實踐和科學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反之又經受生產的檢驗并推動其發展。因此,必須注重傳熱教學中理論學習與實驗探索的結合。在傳熱實驗教學方面,在預備性實驗、基礎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基礎上可以引入模擬演示實驗。
通過預備性實驗為理論的學習打好基礎,通過基礎性實驗來驗證一些傳熱規律,從而使學生對這些傳熱學原理和規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但由行器換熱實驗設備價格及操作條件的限制,發動機換熱實驗作為動手實驗實行比較困難,考慮到該專業的性質要求,可以在課堂上增加演示實驗,例如,模擬渦輪旋轉葉片冷卻通道換熱實驗,模擬氣流平行于旋轉軸方向的流動和氣流垂直于旋轉軸方向向外流及向內流等三種情況,基本概括冷卻系統的全貌。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直觀認識到發動機渦輪葉片冷卻過程。
此外,實驗室應該建設成為自主型、開放式的實驗室,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進行傳熱現象的探索,充分培養學生對傳熱學的興趣。
五、加強中青年教師實踐鍛煉
目前大批高學歷的青年教師正在成為各高校講臺上的主力軍,他們正在成為我國高教戰線的棟梁。但也不可否認,長期的學校學習,嚴重缺乏工程實踐。同時,青年教師工作后,忙于應付各種日常工作,實踐環節進修的機會非常少,因而也不可能向學生傳播工程實踐知識。部分教師、特別是面臨職稱評聘的中青年教師對上課采取應付的態度,課余不鉆研教學法,上課時拿本教科書照本宣科,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學質量下降[6]。
為改變這種狀況,可以采用青年教師下工程現場或實驗室工作半年到一年、青年教師與老教師結對、定期進行教學法研究活動等。同時對教師的考核制度應作相應的變動,使青年教師愿在提高教學質量和增加實踐經歷上花費較多的精力。
六、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傳熱學學科的不斷發展,教學內容的不斷增多,“傳熱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只有全方位的教學改革,教師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教材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才能鞏固大學傳熱學的基礎地位,使學生學完大學傳熱學之后,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顯著的提高,為今后的專業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世銘,陶文銓.傳熱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戴鍋生.傳熱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厚華.傳熱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4]蔣勁.超燃沖壓發動機燃燒室再生冷卻研究[D].西北工業大學,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