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寫冬天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冬天,是那么的靜。寒冷使愛跳愛叫的小河失去了潺潺的流水聲,使奔騰的江河靜寂下來,使無邊無際的大海平靜下去,讓它們休息一下
3、雪漸漸地停了,房屋、樹木都籠罩在一片雪白之中,萬里江山變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
4、雪把美麗灑向人間,也把寒冷帶給大地,楊樹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干,凍得真發抖。這時的松柏仍在雪中亭亭玉立,沒有絲毫的冷意。
)卷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積累與運用
(共7題;共45分)
1.
(10分)給形近字組詞
梧________?????寒________?????挑________?????異________????倍________
悟________?????塞________?????桃________?????導________????陪________
2.
(5分)找一找,組成新字,再組詞。
耳
口
王
代
果
衣
頁
又
元
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6分)按要求填空:
①“尺”字用音序查字,查________字母,用部首查字查________部。
②“疑”用音序查字,查________字母,用部首查字查________部。除部首外還有________畫。這個字的第一筆是________。
4.
(2分)選詞填空。
搜尋
搜索
隊員們在廢墟中來回________。
隊員們________著壓在廢墟下的幸存者。
5.
(2分)解釋加橫線的詞。
①楚人有鬻盾與矛者。________
②物莫能陷也。________
6.
(17分)根據《題西林壁》內容填空。
(1)把詩句補充完整,完成后面習題。
題西林壁
________,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________。
(2)《題西林壁》是________朝詩人________游觀________山后的總結,借________說理,富有理趣。題目的意思是:________。我們還學過蘇軾的詩還有:________等。
(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________。
(4)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題西林壁》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5)幸福要靠________,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________對人們做________的事情。
(6)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
7.
(3分)讀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填空。
蒲公英媽媽給孩子準備了________?。蒼耳媽媽給孩子穿上________?。豌豆媽媽的辦法是靠________。
二、閱讀與理解
(共2題;共15分)
8.
(5分)讀下面的小詩,完成練習。
樹阿姨染發
樹阿姨很喜歡染發,
不染發她就渾身難受。
她請春姑娘把她的頭發染成嫩綠色,
請夏叔叔把她的頭發染成深綠色,
請秋姑姑把她的頭發染成金黃色。
也許老是染發的緣故,
到了冬天,樹阿姨的頭發掉完啦!
為了遮丑,她就用雪縫了一頂白帽子,
小心翼翼地戴在頭上。
(1)照樣子連一連。
春天________
金黃色
夏天________
白帽子
秋天________
嫩綠色
冬天________
深綠色
(2)這首小詩主要寫了________(選一選)
①春姑娘去染發
②樹葉一年四季的顏色變化
9.
(10分)閱讀課外選段,回答問題。
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卻懶(lǎn
lǎng)洋洋地曬(sài
shài)太陽,什么也不干。
(1)我能給劃線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懶________(lǎn
lǎng)洋洋
曬________(sài
shài)太陽
(2)我能找出第一句話中表示動作的詞。
(3)我能寫出“非常”的近義詞:________。
(4)我會照樣子,寫一寫。
例:懶(懶洋洋)
另一只卻懶洋洋地曬太陽。
胖________
________。
三、思考與表達
(共1題;共5分)
10.
(5分)你有沒有過“神清氣爽”的感覺?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怎樣的美景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感受?寫一寫當時的情景,用上這個詞語。
參考答案
一、積累與運用
(共7題;共45分)
1-1、
2-1、
3-1、
4-1、
5-1、
6-1、
6-2、
6-3、
6-4、
6-5、
6-6、
7-1、
二、閱讀與理解
(共2題;共15分)
8-1、
8-2、
9-1、
9-2、
9-3、
9-4、
三、思考與表達
冬天是漫長的,每個時間段的冬天給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二十四節氣中,立冬是冬天的開始。“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被稱為“詩仙”的李白,曾寫過《立冬》這首詩,字里行間,“小資情調”極為鮮明地顯露了出來。立冬之夜,筆墨結凍,也懶得寫詩了,于火爐旁,邊取暖邊溫酒驅寒,醉眼蒙中,竟將月光當作了滿地雪花。立冬了,這時萬物收藏,紛紛規避寒冷,不過,“詩仙”李白,烈酒入肚,絲毫不減揮灑自如的詩歌情調,是不是還在美酒當中,醞釀著三百篇的詩句呢?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早冬》是寫立冬之后不久的江南的:“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我尤愛這首古詩,詩人白居易拿起溫暖的筆,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蕭瑟,還有美好和生機、安然和恬適,讓人在路的盡頭有了希望和向往。詩人借景抒感,給人心靈的碰撞和啟迪。《早冬》里說,早冬天氣雖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樣可愛美好,“似春華”三個字,鮮活地贊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對冬天的愛意,讓人在無盡的遐思中生出暖意來。
冬至是冬天的一個重要節氣,它意味著冬天已過去了一半。“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杜甫的《小至》讓人眼前一亮,不失美好的憧憬。作者寫的是冬至前后的時令變化,用刺繡添線寫出了白晝增長,還用河邊柳樹即將泛綠、山上梅花沖寒欲放,生動地寫出了冬天孕育著春天的美好景象。在作者的筆下,冬至是孕育新春的開始,既充滿著濃濃的生活情趣,又讓人浮想聯翩。
冬天最冷的節氣是大寒,也是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最后一個。這個最冷的節氣在古人筆下也別有一番情趣。南宋大詩人陸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門》中寫道:“平明羸馬出西門,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沖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紛紛狐兔投深莽,點點牛羊散遠村。不為山川多感慨,歲窮游子自消魂。”大寒時節的早上,陸大詩人騎著一匹瘦馬出城,雖然太陽無光,風大溫低,城外一片蒼茫蕭條的嚴冬景象,連動物都很少見,且這時候年關將近,他又身處異鄉,但他卻沒有感到悲涼,心中反而涌起一股山川依舊、悠然陶醉的豪情,這是一種何等境界的人生曠達啊!宋代詩人文同,雖然名氣不怎么大,卻有一首詩寫得很好――《和仲蒙夜坐》:“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風鳴北戶霜威重,云壓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寒夜漫漫,外面冷風呼嘯,屋內寂靜凄清。睡不著的時候才知道是茶水的作用,大寒節氣,應該喝酒啊!屋里寒冷,硯里的墨都結了冰,燈花堆積了很多也不管它。衣袍雖又破又薄,但只要有書讀就行了。這是一幅讓人欽佩的寒夜苦讀、舍我其誰的畫卷,詩人那種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氣神讓人掩卷難忘!
提起冬天,人們最想念的是雪,因此雪也成了冬天的代名詞。古詩詞中描寫冬日雪景的非常多,也都很有特色。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謂是一個冷寒的畫面,但冬天雖至,卻不凄涼。“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作,結構至為精巧。雖寫江雪,但不直接入題,直到結尾才豁然開朗,“寒江雪”三個字生生地冒出來,讓人回味悠遠,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畫,沒有行人和飛鳥,只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釣。詩人借此抒發自己遭受迫害被貶的抑郁悲憤之情,寫出了人生的荒寒靜寂。《江雪》畫面十分幽冷,意境卻十分空曠明凈。詩人柳宗元身處逆境,執著而不孤獨,堅定而不妥協,孤憤而又向上,寧靜而又超脫,這便是冬天里驅走寒意的一篝火。“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詠的名作《終南望馀雪》,是一首典型的詠雪詩。這首詩是說,終南山北嶺景色秀麗,積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陽光明亮地照在樹梢上,可是長安城今夜會更冷了吧?此詩緊扣主題,詠物寄情。清新明朗,樸實俏麗。“陰”“秀”“浮”“明”“霽”幾個字,把這首詩給寫活了,將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現出來,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詩一開始先鋪寫終南山明亮的顏色,末句卻筆鋒陡轉,裹著濃重的詩意和美感,真實地表達了詩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溫暖人心和打動人。
提起冬天,還有一種花是繞不過去的,大家也都能猜到,那就是梅花。古詩詞當中,贊美梅花的作品甚多,北宋王安石的《梅花》極具代表性。“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的筆下,楚楚可人的梅花,不媚俗,不自卑,散發著幽香,在冬天里凌寒開放。這首梅花詩,不加雕飾,語句十分樸素自然,雖簡短,卻很有味道,讓人在清新的文字里,分享到梅花的清香和高潔。寫梅花給人深刻記憶的,還有南宋詞人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一樹報春的紅梅綴滿瓊枝,半開香臉,嬌態柔美,宛如美人出浴,新妝初罷,婀娜多姿。李清照的《漁家傲》,溫婉地表達了對梅花的欣賞和喜愛,寫得真是令人心醉。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宋人周南《十月十日立冬》有詩句:“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風。律呂看交會,衣裳出褚中。_瘍時作唬懷抱歲將終。汗手@牙筆,晴檐共禿翁。”立冬已至,寒冷將近,要保證身體健康過冬。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立冬》詩中寫道:“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立冬之夜,筆墨都凍涼了,詩人只好與爐火瓊漿相伴,微醉中竟將一地月光當成了雪跡。從詩句中我聞到了立冬的酒香,天冷了,酒已成了驅寒的必備。從這些詩句中,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冬天要比現在冷得多。
中醫學認為,立冬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宋人仇遠《立冬即事二首》有詩曰:“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小雨帶來寒意,但還沒冷到結霜,房子前面的樹,葉子已經一半綠一半黃了。寒冬聞到梅花飄香,似乎又已經嗅到了春意。
艾青詩作中的修辭手法豐富多彩,概況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首先是廣泛地運用比喻。何謂比喻?宋代朱熹在《詩集傳》注釋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為了增加詩句的形象性,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詩人常采用以彼物(多是形象具體的)來比此物(又常是較為抽象和廣泛的)。如艾青的名篇《冬天的池沼》:“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飽歷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枯干得像老人的眼―/被勞苦磨失了光輝的眼;/冬天的池沼,/荒蕪得像老人的發―/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發;/冬天的池沼,/陰郁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佝僂在陰郁的天幕下的老人。”作者先用了三個具體的意象比喻冬天的池沼像老人的心、眼、頭發,最后又用了一個概括性的意象把這個荒涼、沒有生氣的冬日池沼比成佝僂在陰郁的天幕下的一個悲哀的老人。比喻不僅準確、形象,而且透射出作者同情一切孤獨無助的老人的人道主義精神,讓人讀后也產生悲涼之感。此外,在艾青寫都市生活的詩中,也有許多生動的比喻,如:《馬賽》中,把高高的煙囪比喻為“資本所奸了的女子”,把黑色的煤煙比喻為“棄婦之披發”,把大郵輪比成“世界上最堂皇的綁匪”;在上世紀五十年的《維也納》中,把這座美、英、法和前蘇聯分管的都市比喻成“患了風濕癥的/面貌清秀而四肢癱瘓”,又寫維也納像“壞了一半鍵盤的鋼琴”和“爛了半盤的櫻桃”。今天且不說東西方共管的現實評價是否準確,但從詩藝和修辭手段來講,這些比喻實在是非常精當而又有形象上的質感。
暗喻有時和作者運用的象征手法分不開。所謂象征,照西方象征派詩人所說,是指大自然和詩人心靈的一種對應關系,也即詩人梁宗岱所說:“譬如:一片自然風景映進我們底眼簾的時候,我們猛然感到它和我們當時或喜,或憂,或哀傷,或恬適的心情相仿佛,相逼肖,相會合。我們不摹擬我們底心情而把那片自然風景作傳達心情的符號,或者,較準確一點,把我們底心情印上那片風景去,這就是象征。”可見,他所說的象征是特指一種藝術手段和修辭方法,也即是說,詩人筆下的景物,其含義并非這景物本身,而是另有所指。如艾青寫于抗戰時期的《樹》:“一棵樹,一棵樹/彼此孤離地兀立著/風與空氣/告訴著它們的距離//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伸長著/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這兒表面寫的是大地上互不接觸但地底下根須都糾纏在一起的樹,但暗地里作者卻另有所指。據艾青自己說:“這樣就把沒有關聯的東西緊緊地糾結在一起了。人與人之間,外表上是分離的,但在心靈深處總是相通的。從這首詩寫作的年月看,還是的相持階段。”顯然,這首詩是用盤根錯結又緊密相聯的樹象征中互相團結的抗日軍民,這比直說就更為感人。又如:《礁石》,這是寫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首短詩:“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顯然,作者也不是單純地寫景,而是用一種象征或說是暗喻,寫我們偉大的民族經過火與血的考驗,仍然堅強地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再廣義地引申,也可以說是寫經過種種艱難困苦的磨煉,仍然堅毅地生活在世上的人們的一種偉大人格力量。這種用獨特的修辭方法描繪出的獨特的藝術形象,感人至深。它沒有絲毫的說教和贅語,既意象鮮明,又語言精粹,堪為學習詩歌創作的范例。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愛讀詩,由“要我讀”變成“我要讀”,“讓我背”變成“我要背”呢?在教學中,我原先采用的做法是老師推薦古詩,每天早晨抄在黑板上,讓學生記到筆記本上。后來發現,這樣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有的學生不抄,更不用說吟誦了。于是,我便調整了策略,采用讓學生人人參與,都當小老師的方法,在黑板上開辟一小塊專欄,取名“今日背誦”,每天早晨,由一名學生將他推薦的古詩抄上去。學生為能當好這一天的小老師感到高興:有的學生為了把字寫好,早早就練習寫粉筆字;有的學生輪到抄寫時,將小專欄設計得很漂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了,也體會到了“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必須尊重別人”。少數學習不自覺的學生也變得認真了,筆記本上記下了一首首古詩,并能按時背誦。
對于每天抄寫的古詩,起先規定的范圍是“小學生必背古詩”,然后,學生根據情況也可以適當增加,一般每天一首,但是要歸類背誦。如學完描寫春景的古詩《春日偶成》和《江南春》后,一段時間都要求學生積累背誦描寫“春景”的古詩,依此類推,再來背誦描寫“夏天、秋天、冬天”的古詩。如果學完“送別詩”,就要求學生搜集背誦“送e詩”。此外,還有“思鄉詩”“愛國詩”“邊塞詩”……這樣,學生就要根據內容先去搜集查找,而且自己必須先了解作者,弄懂詩意,然后推薦給大家,還要給大家作簡單的講解。這樣,學生通過當一次小老師,讓自己得到了自主搜集處理信息和言說表達能力的鍛煉,背詩的積極性更高了。
二、 課內外結合,教給學生品讀的方法
古詩內涵很豐富,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要加強對學生朗讀古詩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在吟誦中體味、感悟詩的韻律,領略古詩語言的音韻美;通過理解詩意,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詩的意境美。例如:教學《池上》和《小兒垂釣》時,我抓住兩首詩的共同點,都是寫小孩子的詩。先引導學生聽課文錄音,激發他們的興趣;接著,讓學生反復朗讀、吟誦,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然后,每一首詩都抓住一兩個關鍵詞進行教學。如《池上》中抓住“偷”字,《小兒垂釣》中抓住“遙招手”一詞,讓學生給它們換詞,再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體會詩人在語言上的錘煉,追求語言的藝術境界,感受古詩描寫孩子的天真、活潑。最后,再次引導學生吟誦時,配上音樂,啟發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敘述,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想象,不僅訓練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而且在想象中還能讓他們體味到古詩文語言的美。
課內得法,益于課外。學生學會了品讀古詩的方法,課外積累背誦起古詩來,就會有章可循。學生拿到一首古詩,首先,也會先讀幾遍;然后,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從而弄懂詩句的意思。遇到難以理解的詩句,要求學生勤于查閱工具書,或以“能者為師”,虛心求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理解了詩意,學生積累吟誦起來自然就想象到了詩中描繪的畫面。如學生吟誦了描寫小孩子的古詩《所見》《四時田園雜興》后,交流時,學生都體會到詩中所寫兒童的活潑、可愛。
三、 多種形式,展示學生讀詩的成果
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入選作品最多的作家除了魯迅,大概就要數朱自清了。《匆匆》《春》《背影》《綠》,還有《荷塘月色》和《冬天》。有了這些代表作品,就有了探究學習的基礎。在初中學完了朱自清作品之后,我布置了有關朱自清作品的研究性學習任務。我布置的的課題很簡單,只有一個問題:朱自清的作品美在哪里?要求從內容和寫法上進行探究。研究的方式是在網上或圖書館里查閱資料,個人鉆研和資源共享相結合。
在經歷了自主探究和集思廣益之后,同學們帶來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許這些成果對老師們來說,很平常,很簡單,但是對學生來說就彌足珍貴,因為是他們自己的勞動成果。
一位同學說,挺喜歡朱自清一些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淡淡的哀愁,真切、平常、感人。他發現,《背影》和《荷塘月色》都是創作于1927年。于是他從作品的時代背景入手,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調和時代背景之間的關系。這位同學還結合作者的閱歷、個性和氣質來分析朱自清作品的抒情特色,這是很有見地的。
一位同學說他喜歡朱自清作品里流露出來的韻律美。如《匆匆》一文開頭一段,作者用句式整齊的排比句發問,再用疑問句去啟發讀者思考,既引人深思,又瑯瑯上口。還有作者通過句子的長短變化來營造一種錯落有致的節奏和詩意的美感。
有一位同學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詩意美。他舉的是《綠》中對水花的描寫。把水花比作“白梅”、“楊花”,這些句子與古人描寫的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寫白梅的詩句,他找出了王冕的《白梅》、張臬的《墨梅》、李公明的《早梅》、盧梅坡的《雪梅之一》中描寫梅花的詩句來印證朱自清文句的精妙,通過梅花的色彩和芬芳來展現梅雨潭水花的晶瑩剔透、細膩和美感。該同學還找出了一些寫楊花的名家名篇,如唐?韓愈《晚春》、宋?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宋?晏殊《踏莎行》、宋?王安石《清平樂》、宋?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宋?王令《瀹瀹》,等等,認為朱自清通過詩一般精煉的語言,通過楊花的飛舞輕揚來表現梅雨潭瀑布的輕盈、輕巧。同學的研究也許很一般,但是這種對比閱讀,開闊了同學的視野,既是一種有用的積累,也是一種難得的提高。
一位同學說他最喜歡朱自清作品中所表現的柔和美。他發現,作者善用女性作比。例如在《春》中把“春天”比作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在《綠》中把“綠”比作“少女的裙幅”、“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明油”;在《荷塘月色》里先把荷葉比作的裙,接著用“剛出浴的美人”突出“白花”的光彩照人,再通過“裊娜”、“羞澀”,寫出了百花的女兒態。在這里自然的美景與女性的柔美融為一體了。同學們分析的真好。
一位同學說他喜歡朱自清善于化無形為有形。他舉了《匆匆》中的例子。“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作者通過巧妙的比喻,化無形為有形,變單調為多彩:“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在這里,作者化無色為有色,變靜止為動態,不愧為寫作高手。色彩上,“青煙”是淡藍色,“薄霧”是乳白色的。而動感則體現在時間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
一位同學說他喜歡朱自清作品中的音樂美。語句抑揚頓挫,長短結合,輕快流利,很有音樂的美感。比如“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這樣一種平白如話的語句,用語言的節奏和情緒的律動形象地表現了時間的平常性、流動性和易逝性。
一位同學說他喜歡朱自清作品的質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背影》篇幅不長,它沒有精巧的結構,沒有華麗的詞語,而是憑借真摯、樸素的父子親情感動了所有的讀者。在他的筆下,生活細節自然地變為感人的抒情細節。如:父親買橘子的蹣跚背影,不事粉飾,不著意渲染,而是老老實實寫來,具有質樸自然的藝術特色。
王清銘
①我一直以為在稿紙上劃下一個“秋”字,就有蕭索的秋風吹過,落葉紛紛布滿我的視野。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長安是賈島生活過的詩情宛轉的都城,秋風只在千年前將輕愁悄然拂上他的心頭。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頭,然后創出另一個字:愁。
②也不是現代都市的樓太高,遮住秋風往來的路徑。城市人越來越多,樹卻越來越少,那些作為城市風景的行道樹多是長年不凋的樹種。躑躅在繁華都市,想拾取一片落葉跟想在都市的喧囂中找一點詩意一樣難。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大雁大概只棲息在唐詩宋詞的枝椏上,西樓有霓虹燈、白熾燈和各種彩類,卻擠不進一片昏黃的月光。晴空一鶴排云上,可鶴都住在觀賞的動物園,要引的詩情碰到冰涼的鐵柵欄便鎩羽了。
③在城市很難找到秋天的痕跡。溫室效應使季節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夾克就可以穿越整個冬天,何況氣候變化不大的秋天?現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沒有幾個人去注意秋天枝頭飄落的那幾片落葉,更不會將它們夾進心情筆記,即使遠上寒山,也只在紅于二月花的霜葉前留此存照。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這樣的詩情大概也隨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④現代人講究實用,美化環境用塑料花、水泥樹,誰也不想為清掃落葉去浪費金錢般的時間,難怪落葉的金黃色難以染上他們的心靈。標志秋天到來的是公園里的楓樹。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這樣妙趣橫生的想象現代人構思不出,即使靈光一現,務實的他們考慮更多的是楓樹偷飲的究竟是茅臺酒還是XO。曉來染來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感情日益淺薄的都市人可以灑脫地揮手告別,誰會為思鄉情、離別情掬一把廉價的眼淚呢?
⑤秋很難登上都市人擁擠的心頭,那份因悲秋、傷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難在攢動的都市落腳,但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卻經常愁云密布?花自飄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是股票指數、房價漲幅。
⑥秋需要用心去體驗,冷漠的都市人很難有一葉知秋的感觸。郁達夫寫故都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現在又有幾個人去傾聽這心靈深處的律動呢?也不是都市人心靈不敏感,他們關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頭的細微感受總被忽略,更遑論生命的內在關照?
⑦以前讀古典詩歌,記得有一個術語叫“蕭索美”,具體含義不甚明了。秋天草木凋零,西風漸緊,北雁南飛,讓人聯想起時光流逝,心靈無端生出些許感傷。這感傷猶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黃葉、遠去的雁給人類帶來詩情和美感。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或許,我們需要一副聆聽天籟的耳朵。
⑧海德格爾說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對我們來說,也許太空泛了。我們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邊的一片落葉,且不要去拒絕落葉給我們心靈帶來的清、靜和悲涼。金錢能買到很多東西,但買不到生命深處的詩情。如果典當了固有的詩意體驗,生命還剩下多少本真?
⑨詩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來。讓陸游的《秋思》給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來幾朵漸開的黃菊,幾聲零落的雁鳴;剪一點詩情,給枯竭的心靈。
思考練習:
1.作者說“秋很難登上都市人擁擠的心頭”,請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條陳述這樣說的原因。
2.古典詩歌的“蕭索美”在文中具體指的是什么?
3.文章以陸游《秋思》中的詩句結尾,有什么好處?
4.閱讀第⑧段中畫線的句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的感受和體會。
參考答案:
1.主觀原因:①城市人都很忙,沒人關注秋天的到來;②城市人講究實用,感情淡薄,為人世故;③城市人關心身外之物(如股票指數、房價漲幅等),忽略了心頭的細微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內在關照。客觀方面:①城市的日益現代化導致人們離自然萬物越來越遠(見不到落葉、月光,更難見到大雁和鶴);②溫室效應使季節的界限模糊,在城市中很難找到秋天的痕跡。
2.在秋天看到草木凋零、西風漸緊、北雁南飛等蕭索景象,會使人聯想到時光流逝,心中生出感傷,這種感傷給人帶來詩情和美感。
聽說,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演講前,拿了一只大公雞走上臺,拿一把米硬往公雞的嘴里塞,大公雞掙扎著死活也不肯吃;陶先生把米撒在地上,松開大公雞,大公雞自己就啄米吃去了。
陶行知先生這一做法告訴大家教育孩子不能靠盲目灌輸而是要善于放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由此,筆者想到了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真”、“善”、“美”。
1 語文教學首先要求“真”
筆者所講的“真”,是真實、正確、準確。這需要我們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說白了,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我們這些老師千萬不能把錯誤的知識教給學生,不能把“經”給念歪了。
前不久,聽了一節公開課。課上,老師列出了一系列古詩句,讓學生辨別這些詩句分別表現了哪一季節的景物特征。當問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一詩句時,不少同學說是寫春季的,但是有幾位同學反對,反對的理由是:“讀詩要看得仔細全面,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的《絕句》,《絕句》的后兩句是‘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既然有雪,就應該是冬季。”這位老師不知是因為緊張沒有聽清楚還是真的未領會此詩意思,在學生回答后居然點頭默許,所有同學似有恍然大悟之感。
非常明顯描寫春天的詩句怎么變成描寫冬天的了?筆者不知這位老師在備課時是否想過這個問題。
我們應該明確,即使是夏季,那高山巔上尚有積雪,何況春天或早春呢?詩句中含有“雪”字不一定是寫冬景,詩句中含有“春”字未必就是寫春景。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詩中雖然含有“春風”“梨花”,但它寫的是冬天大雪紛飛的情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中雖然含有“二月”、“花”,但它寫的是秋天霜染楓林的景象。在學習古代詩歌時,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需要慎重去對待。在對文本解讀時,應注意文本的全貌,否則就會鬧笑話。
雖然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的意義,由讀者決定,我們的語文教學需要引導學生拓展延伸,但是,拓展應注意立足文本,不能走火入魔,過分標新立異,偏離主題。
有位先生說:“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讀,才會有出彩的語文課堂。”有了正確的文本解讀,才會有健全的學生思維。但愿我們能正確引導學生去研讀文本,正確體會文本精髓,正確感悟文本情操,正確去延伸和補充,不要去望文生義,架空分析,這樣就會鬧笑話。
如果誤把白白的砒霜當成大米,從而引導大公雞去吃,那就慘了。
2 語文教學要求“善”
筆者所說的“善”,指的是語文教師憑借巧妙的語言技巧,善待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老師的關懷。
學生不喜歡老師板著面孔咄咄逼人地傳授所謂的文化,不喜歡正襟危坐洗耳恭聽所謂的知識,不喜歡如同坐牢一般坐在僵死的教室里。生龍活虎的他們喜歡整天帶著笑意的老師。
筆者稱呼班級衛生管理不到位的姓葉的班長為“葉總管”,筆者會笑著對他說:“葉總管,你是怎么檢查的呀,你看地上的垃圾……”筆者稱呼不愛做語文作業的男同學為“某老板”或“某經理”,也會笑著對他說:“你將來真能做老板,吃完飯往老板椅上一躺,有事吩咐秘書去做,自己什么也不愁,你是不是想讓我也為你配一個做作業的女秘書啊?”每當筆者說這些話時,同學們都會哈哈大笑,被批評的同學也在笑,在笑聲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
有一次,筆者指導學生練習寫對聯,下聯是“書香滿校園”,有一位姓張的同學說的上聯是“辣味全商店”。筆者說:“張大爺真是美食家,大家看他的對聯多有詩意啊!令我們口水都要流下來了。”筆者還未說完,同學們已經笑倒一片。
善意地對待學生,真正去關愛學生,注意保護他們脆弱的自尊,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有位教育家說,衡量一堂課的標準不止在于教師的板書是否整潔,行為舉止是否大方,時間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于學生交往、互動的程度與水平,交往、互動的方式和成效。
板著面孔,機械地傳授所謂的知識,不會受到學生歡迎。在教學中,千萬不能忽視“善”的教學語言。
逼著公雞吃東西,硬往公雞的嘴里塞米,公雞是不會領情的。
3 語文教學要求“美”
給學生以愉悅,在積極樂觀的氛圍中激發學習熱情,這就是筆者所說的語文教學之“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優秀的教師,必須善于激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確立課程的吸引力。”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學生就會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學好一門功課的關鍵所在。
如何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力爭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筆者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最能吸引他們的是那些精彩的故事。同時,他們爭強好勝,總是樂于表現自己,他們也渴望通過自己的表演帶給大家歡樂。
在教學中,凡是遇到便于表演的課文,筆者總是指導學生去表演。每當老師要求同學認真研讀課文,自編自導自己組織“演員”準備上臺表演時,準是群情振奮。大家根據課文內容提煉臺詞,主動學習的欲望被大大激發。課堂上我們會看到:愚蠢的皇帝頭戴紙做的皇冠大腹便便地行走在講臺前,光著頭的佛印和尚手拿玉米粒做的念珠傲慢地斜躺在課桌上,機警的“老虎”身披一塊黃布“蕩倚沖冒”那只龐大蠢笨的“驢子”……
看到這些趣味橫生的表演,同學們或會心微笑或開懷大笑。他們往往會在發出笑聲之時對臺上的表演評頭論足,通過大家的評價,表演者與觀賞者都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讓公雞自由地心情舒暢地去啄食,它才會健康成長。
總之,創造真善美,杜絕假惡丑,應該成為我們語文課堂的一貫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