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7課。教材是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上展開活動。它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后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本課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二、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物體沉浮的因素已經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驗,只是很少關注到液體的濃度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在以往的實驗中,還積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維方法。
三、教學目標:
從教學實際出發,深挖教材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探究發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認知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活動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原有認知經驗確立重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讓學生發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認識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2、教學難點:推測及驗證鹽水的過程,引導學生自行設計驗證實驗。
五、教學材料準備
1、演示實驗:馬鈴薯、兩個一樣的燒杯、。
2、學生實驗:滴管一個、火柴、酒精燈、三腳架、金屬碟、馬鈴薯塊、食鹽50克、白糖50克、裝有100毫升溫水的燒杯、攪拌棒、藥勺、實驗記錄表。
六、教學策略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我綜合運用了演示法、發現法、實驗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通過讓學生對馬鈴薯的沉浮進行觀察、研討、推測、驗證,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推理,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從而獲取新知。
七、教學流程
(一)、實驗設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由自然界中神奇的湖引出不會游泳的人也能享受在水面上漂浮的樂趣,要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我們用馬鈴薯來研究一下吧。(板題)
1、學生觀察:教師演示實驗。馬鈴薯分別放在1號杯和2號杯,分析為什么會有沉有浮?(【讓學生明確1號杯中是水,以此為基礎分析不知名液體。降低學習難度,有利教學難點的學習】
2、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沉浮現象?(讓學生大膽猜測是液體的不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學習新知
1、推測探究認識不同液體
①、學生討論:不知名液體和水有什么區別?(學生:加東西了)加了什么?水合其他物質混合形成溶夜,怎樣把水和這種物質分開呢??(學生面露難色,在教師引導下產生很多方案:聞、嘗、曬、燒……討論后形成共識要用科學方法;火烤。)【利用水和溶液的區別,引導學生把水分離出去。突破教學難點】
②學生分組實驗:對不知名液體進行加熱、蒸發。
③、分析推理:加熱后留下的白色顆粒是什么?(學生猜是鹽、白糖、味精等)
【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在教師引導下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猜測,再動手做這一探究學習過程,通過親身經歷獲得了發現,實現了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完成對教學難點的學習】
2、調制一杯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①、討論:假如它就是鹽,你怎么證明?(學生:加鹽試試)(板書)鹽該怎么放?實驗時要注意什么?(鹽的溶解、每次馬鈴薯的取出)【試驗前的準備,以保證學生探究活動的效果】
②、學生活動:按方案進行實驗并填寫實驗記錄表,教師各組巡視、指導。
③、實驗中你們發現了什么?(浮了)全班交流馬鈴薯浮起來用的鹽量:……(板演記錄表)【通過匯報交流實驗數據,認識到只有加了一定量的鹽才能使馬鈴薯浮起來】(板書??濃)
學生質疑:怎么不一樣?師:舉起你們的馬鈴薯看看。生:興奮地噢--大小不一樣。【活動中學生自然生成對“物體大小和液體濃度決定物體沉浮”的認識】
【這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我給足時間學生探究,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課堂探究環境,讓學生不僅親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而且獲得探究成功的體驗。學生初步建立了物體的沉浮與所浸的液體有關這一科學概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會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到正確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總結延伸
1、現在我們能解釋那神奇的湖的秘密嗎?閱讀課文中介紹死海的段落。同時介紹中國死海。
2、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鹽水、糖水等液體達到一定濃度使馬鈴薯、人體浮起來,那么,這樣的液體能不能讓雞蛋、葡萄也浮起來呢?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這神奇的探索好不好。
八、板書設計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清水
馬鈴薯
沉
鹽水
(濃)
馬鈴薯
浮
糖水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附:?實驗記錄表
水的量
食鹽/白糖的量
沉浮情況
100毫升
100毫升
寫意動物》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樣貌特征,感受動物的美和可愛;感受各種水墨特性,探討巧妙運用各種技能,手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學習用水墨表現自己喜愛的動物,在造型中體會墨色的變化,提高觀察、表現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欣賞、表現水墨畫動物,通過探索用水墨自由創作動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國畫的魅力,學習國畫動物的技法。
教學難點:巧妙運用各種國畫技法表現有創意的“可愛的動物”并能畫出有一定意境。
三、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準備國畫顏料、生宣紙、調色盤、毛筆、墨汁,氈子等國畫用具。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同學們喜歡小動物嗎?你喜歡那種小動物?誰能給老師和同學們介紹介紹?
2、欣賞
師:請同學們欣賞一下我帶來兩張的小動物的照片,看看它們有什么區別?
生:一個寫實,一個寫意。一個更富有裝飾性,更加簡練。
師:動物活潑、可愛,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畫家筆下的描繪對象。今天就請同學們一起感受一下國畫動物的樂趣。
3、出示課題:寫意動物
利用真實的動物和國畫寫意動物做比較,分析其中的區別,讓學生了解國畫畫面是怎樣描繪真實實物,初步感受中國畫給人們帶來的獨特藝術魅力。
(二)介紹繪畫大師
1、介紹齊白石
師:說到寫意動物,也讓我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繪畫大師,他就是齊白石。齊白石是在各個方面造詣都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他跨越了兩個世紀,活到將近百歲。齊白石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他的繪畫、詩句、書法、篆刻都出類拔萃。齊白石畫蝦可說是畫壇一絕,靈動活潑,栩栩如生,神韻充盈,畫家寫蝦,來自生活,卻超越生活,大膽概括簡化,更得傳神妙筆。齊白石畫的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
2、欣賞繪畫作品,感受水墨畫的意境
(三)教師演示
師:欣賞完齊白石老先生的作品,我也來畫一幅,大家來看一看!
教師在黑板前面演示寫意動物小金魚的繪畫方法及步驟,并在演示時介紹用筆、用墨的方法及名稱。
用筆:用筆方法分為中鋒運筆,側鋒用筆及中鋒側鋒組合的運筆方法。
用墨:墨色分為焦、重、濃、淡,輕。墨色的變化和放水的多少有直接關系。
(四)欣賞分析
1、欣賞
師:請同學們欣賞國畫作品,小組交流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2、畫面中是那種動物?你想畫哪種小動物?
(五)嘗試體驗
作業要求:常試用水墨畫表現自己喜歡的小動物。
通過前面所學及嘗試得到的經驗,在生宣紙上臨摹或寫生一幅寫意動物畫面。教師巡視指導。
(六)自評互評
教師請學生展示最后完成的繪畫作品,并請學生說說對自己作品的想法。其他同學給他好的建議,教師做最后指導評價。
年級
六
學科
科學
課型
新授課
授課教師
花門二中
趙磊
總課時
1
授課
時間
2017
4.12
學習內容
我們身邊的物質
學習目標
1.學生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2.學生在自己設計的實驗中體驗物質的變化。
學習重點
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學習難點
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學習準備
師:塑料袋、易拉罐、水結冰圖片
生:蠟燭、火柴、鐵繡釘、紙
集體備課
二度備課
導學過程
設問導讀
1、觀察我們的周圍,教室里有哪些物體?這些物體分別是由什么東西組成的?
2、學生自由發言,(預計大多為可視性的具體物體)教師指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
合作探究
1、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
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感觸到的空氣、火、聲音、電、光,它們是物質么?
2、建議作出討論,要求學生列出證據和理由。
3、教師介入抽象物質的界定:對學生見解適當點評,必要情況下以空氣做示例,塑料袋實驗證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質構成。
以教室為例,教室里同學們所列舉的物質都是一成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么?
學生會列舉許多變化,教師給予肯定。
1、師引入演示:在我們的教室里還有老師帶來的兩種物質——易拉罐和水結冰的圖片。
導學過程
討論:捏扁易拉罐和水結冰也同樣是物質發生了變化,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點呢?(改變了物體的形態,實質沒有改變)
我們生活里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一杯水蒸發
掰彎鐵釘)
2、分組實驗發現:實驗盒里有火柴和鐵釘,它們會發生變化么?它們的變化又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實驗討論:火柴燃燒過以后變成了什么物質?和之前一樣么?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么?(實質發生了變化,變成了新的東西。)
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么?
3、比較前后兩種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么相同和異同點?
(前者沒有產生新的物體,后者產生新的物體)
4、小組合作實驗:
試一試用不同的方法讓紙和蠟燭發生變化。
把變化的情況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提示:實驗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種實驗材料,注意安全!
5、學生動手操作,完成實驗請表現優秀的小組匯報。(將其優秀作品放展臺展示)
課題拓展:
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嗎?
巖石、房屋、馬路,它們也在變化
嗎?
課堂小結:
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
板書設計
物質的變化
我們身邊的物質
1.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2.有新的物體產生。
一、填空:
1、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關于地球和地球的運動,他提出了地心說理論。他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而且靜止不動;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并在臨終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體運行論》。他認為太陽處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靜止不動的。法國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根據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發現,用實驗證實了地球在自轉。
2、太陽的東升西落、地球的晝夜交替,是因為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3、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繞著太陽轉動,稱為地球的公轉。4、我國目前統一采用的地方時是北京時間。
二、判斷:
(×)1、同一時間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是一樣的。
(√)2、極地一年中有長長的白天或長長的黑夜現象。
(√)3、在晝夜交替現象的模擬實驗中,手電筒代表太陽。
(×)4、北半球在冬季時,太陽直射點在南極。(√)5、擺具有保持擺方向不變的特點。
(√)6、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圍繞著北極星東升西落。
(√)7、恒星的周年視差,也能夠證明地球在圍繞著太陽不停地轉動。(×)8、烏魯木齊比北京先迎來黎明。
(√)9、人們在觀星時發現,天上的星星每天圍繞著北極星順時針旋轉。
(√)10、當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奧運會開幕的時候,美國紐約的人們將會在上午通過電視直播觀看到盛大的開幕式。
三、選擇:
1、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是(C)。
【A24小時?? B一個月
C一年】
2、地球轉動時,地軸始終傾斜著指向(B)。
【A頭頂正上方???B北極星??北斗星】
3、秋分時,太陽直射在(B)。
【A南極?????B赤道?????C北極】
4、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時間觀察星座時,會發現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B)移動。
【A由西向東
B由東向西????C由北向南】
5、在星星旋轉的照片中,圓環中心的亮點就是(C)。
【A月亮????B北斗星????C北極星】
6、在不同的季節,同一地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B)
【A地球公轉軌道不斷發生變化B地軸是傾斜的,并且傾斜的方向保持不變
C地球自轉的軸不斷發生變化】
7、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指示南北方向的線叫做(C)
【A赤道????B緯線???C經線】
8、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準,將地球分為(B)個時區。
【A12
B24
C36】
9、傅科是通過觀察(B)而發現地球在自轉的。
【A星星???B擺???C水流】
10、地球的自轉方向是(A)。
【A自西向東??
B自東向西?? C自南向北】
11、在“誰先迎來黎明”的模擬實驗中,圍成一圈的同學代表(B)
【A太陽?B地球?C地球自轉軌道】
12、下列現象中,是由于地球繞著太陽公轉造成的,你認為不合理的是(A)。
【A太陽的東升西落
B一年四季的變化??C晝夜長短的變化】
13、如圖,小華從地球自轉的方向中判斷,認為A點表示的意思有以下幾種判斷,你認為(A)是正確的。
【A北極??B南極???C赤道】
三大題13小題的圖示
四大題1小題圖示
四大題2小題圖示
14、南極考察的最佳季節是北半球的(C)。
【A春季??B夏季???C冬季】
15、在世界時區圖中,每相鄰的兩個時區的時間就相差(A)【A1小時??B12小時??C24小時】
四、操作和探究:
1、如圖,太陽光能照亮整個地球嗎?請用陰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
答:太陽光永遠不能照亮整個地球。
2、如圖,A、B代表紐約和北京,北京是中午12點紐約是晚上23點,請在(??)中填上北京或紐約。
A代表(北京)B代表(紐約)
3、如下圖用一支蠟燭作太陽,用一只小地球儀從西向東繞蠟燭運轉。當轉到位置③時,
答:北半球陽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陽光(直)射,是(夏)季。
四大題3小題圖示
四大題4小題圖示
4、寫出圖中“北京、上海、重慶、拉薩、烏魯木齊”哪個城市先迎來黎明,請按先后順序進行排列。
答:迎來黎明的順序是:(1)上海(2)北京(3)重慶(4)拉薩(5)烏魯木齊
五、思考:
1、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我們在地球上為什么會看到太陽東升西落?
答:要點——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因此地球的人才會看到地球以外的天體太陽是東升西落的
2、對于北極星的“不動”,你是怎樣解釋的?
答:要點——地球在自轉和公轉過程中地軸始終傾斜著指向北極星。
關鍵詞:學生 經期 煩惱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202-01
小學五年級的一些女生,月經初潮給她們帶來了成長的煩惱,有些女生在首次面對時很興奮,但會羞于啟齒,不愿意向其他人提起。我所帶的學生基本都是農村孩子,由于家長疏于引導,覺得生理保健的知識還沒到教的時候,女孩們都未能幸運地、及時地與媽媽談論這些事。這時,就需要教師在恰當的時間教給孩子處理月經的方法和經期的保健知識,推薦一些有關女性生理保健的書籍。
《擁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中的一個主題。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正確認識煩惱,明白煩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教材分別呈現了幾個孩子的不同煩惱,用以啟發學生,想一想自己平時有什么煩惱,幫助學生分析形成煩惱的主客觀原因,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態度。讓學生知道面對同樣的事情態度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教育學生要學會樂觀地面對生活。
我在課堂上讓學生寫出生活中自己無法排解的煩惱。布置作業后我就到課桌間觀察,這時一個女同學拽拽我的衣袖,悄悄對我說:“老師,能不能不要讀我紙條上的內容。”我雖有點疑惑,但還是同意了。作業收齊分類后,發現有兩位女孩的紙條上寫了青春期發育時的尷尬事。一張寫著:又“倒霉”了,不敢穿裙子,不能游泳,不能用涼水沖澡,不能吃冰淇淋。另一張上寫著: 害怕“來號”時上體育課,更痛苦的是上體育課請假,真是難為情!看過后,我把這兩張紙條悄悄夾進了我的教案本,把其他能公開的煩惱,進行了診斷、排解。
課后我想:這一代孩子膽子真大。想起以前帶過的女孩,來月經時寧可向同學借衛生巾,也不敢求助于老師。有時褲子上紅紅一片,因害羞而哭泣,才有其他學生告訴老師處理。也許是我上課導入時的話,啟開了她們的戒備心理,才敢于敞開心扉坦言煩惱。我聯想到有關的報道:中華兒科學會內分泌及遺傳代謝病學組,“2009金賽兒童成長發育學術論壇”在桂林舉行。學術組,全國副組長、中山一院兒科教研室主任,杜敏聯教授接受《羊城晚報》獨家專訪時透露,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女孩青春期發育年齡平均為9.2歲,比30年前的12.5歲提前3.3歲。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現在的孩子營養豐富、家庭生活條件優越、疾病減少等,因此,出現了生長發育加速的趨勢,導致青少年青春期發育年齡的提前。而洗滌劑、農藥及工業的污染物,也會引起青少年生殖器官及骨骼的發育異常。
孩子們的發育雖然提前了,但是大人在她們成長的道路上又為她們做了些什么準備呢?青春期的問題到初中才講述,五年級所開設的科目中,還沒有涉及到這一問題。我們的教學力求貼近學生實際,從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中選取學習材料、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引導學生說真話,講真情,幫助他們積極正確的對待煩惱。
鑒于此,首先,我利用家長會,告訴家長本年級學生中已出現的這些情況,希望女孩子的家長提前對自己的孩子進行青春期教育。
其次,選擇合適的時間,召集年級所有女生進行進行經期衛生保健講座。
青春期少女使用的衛生用品,要避免使用“三無”產品;估計月經要來之前的一兩天,可隨身帶好衛生用品,以免手足無措。經期應當注意適當的休息,避免過度疲勞,減少情緒波動,少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另外,經期要特別注意衛生,保持外陰清潔,勤換內褲,不要盆浴。其實,雖然行經期給少女帶來諸多不便,但是如果能正確對待,了解有關的知識,少女應該為初潮感到驕傲,因為這預示著她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即將吐蕊展容。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少女月經的初潮,猶如紅梅報春,傳遞著一個喜訊:我長成大人了。
真實有效的品德課堂,來源于生活,同時也能指導生活。在我們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煩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人都有。我們要選擇樂觀的面對人生,那么,生活中就會有陽光明媚的日子每天都伴隨著我們。
參考文獻
一、教學常規執行情況
在縣教育局的領導和關心下,小學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充分認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學習,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省規范辦學行為相關文件精神和《中小學教學管理工作意見》,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嚴謹治學,以“實”和“嚴”的工作作風,切實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
(一)規范教學行為,落實教學常規制度
學校根據校情制定了課堂教學常規及作業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細化教學工作各環節的要求,以指導教師的日常教學。
1、細化備課要求。新學期第一周必須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由備課組長組織研討,教導處審查確定。備課要切實落實教學計劃,課時計劃中要包含目標設定、重難點分析、教學準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設計、教后反思,不僅要求過程要完整、具體,還要求充分備生情,因材施教,重視學生學的落實。
2、強化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落實課時計劃,達成設定目標,目標意識要強烈鮮明。教學內容要準確,抓重點破難點,關注內容的多重性、多樣性、疑問性、啟發性和開放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主題意識。重視課堂練習,以多種方式在課堂中穿插必要的訓練,鞏固所學,讓學生“一課一得”,樹立訓練意識。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了解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內化、生成知識,加強教學互動。
3、實化作業布置和批改。作業的布置要以目標和生情為依據,及時、適量、適度,既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要推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反對簡單機械、過度的抄抄寫寫。作業的批改要求嚴格,要統一批改和訂正符號,明確批改內容和方法,各學科作業分類要求。作業是體現學生掌握知識過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據,我校對作業的常規要求是比較細的,如作業類別明確,像數學作業有口算本、課堂作業本、基礎訓練冊等;作業書寫規范,像數學課堂作業,每次作業前寫清日期、次數、作業內容,每小題空一行,每次作業相隔三行,訂正要寫“訂正”,中高年級統一用藍色鋼筆;作業批改細致,像語文作業小作文的簡批要求做到:對好詞好句進行標記、對錯別字病句錯誤標點要標記明顯并及時訂正、不打大鉤打等級,對大作文要求精批,有僅做到以上幾點,還要有針對性和激勵性的評語,寫眉批和旁批。
4、量化質量評價和檢測。書面測試每學期舉行兩次,易中難按6:3:1比例進行安排。年級組和班內還可進行小型的單項內容的書面或口頭檢測。每次檢測要進行嚴格分析,以各題的得分率等數據的分析明確對后續教學的調整或加強。
我校每學期各學科還組織一次學生的小型競賽活動,以年級組為單位,或數學口算、數學綜合能力,或拼音、演講、美文誦讀、語文綜合能力,或英語歌曲、英文朗讀,小競賽旨在提高學生興趣,拓展學生知識,延伸學習評價。
(二)加強常規檢查,嚴把教學質量關
全體教師嚴格執行課表,臨時調課需經教務處審查同意。加強對教學各環節的檢查,嚴格教學規范性,鼓勵教學創新性。
1、平時檢查與階段檢查相結合。開學初重點檢查教學計劃的制定;期中重點檢查教案設計和作業布置和批改、推門聽課看課堂教學常規;期末重點檢查評比優秀作業、優秀教案。平時教學常規執行情況則由年級分管段行政領導總負責,各年級備課組長參與督導。平時檢查內容有相互聽評課、作業交流、課堂教學常規等。
2、單項檢查與全面檢查相結合。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的檢查,主要是聽隨堂課和作業布置與批改情況。在期末階段檢查時,對每個教師的各項教學、分工等進行全面檢查。教導處組織人員進行檢查情況的記錄。
3、組織檢查與教師互查相結合。階段性檢查,主要由學校教務處、教研組對每位教師的每項工作進行全面檢查。平時的隨堂聽課、教案、作業抽查主要以學校領導為主。平時的交流活動,主要以年級組教師間相互檢查交流為主。
4、明確常規與倡導創新相結合。在檢查過程中,既以各項教學常規為標準進行評價,也提倡老師們創新方法,如作業訂正、補缺補差、教案設計等,老師們在工作實踐可有更實用更科學的方法,這種方法一旦得到認可,則成為一種教學常規要求得以推廣。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師教研教學水平
教師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主體,實施新課程,“成在教師”,顯而易見。在提升教師教學素養方面,學校采取多種舉措,形成開放、深入、求實效的教研體制。
1、實行年級組集體備課制度。我校以年級組為單位,大家同在一個辦公室,集體備課,定時召開備課研討會,隨時開展教材研討活動。
2、實行大小教研組單雙周活動制度。學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組,語文、數學、綜合,下設各年級語數教研組、英語教研組、非英語綜合學科組。單周年組教研組(小組)開展教研活動,雙周大教研組分別于周一、周二開展學習研討活動。
3、實行全員上課聽課評課制度。每學期初制定公開課安排表,分別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節課開課,除年級組內教師必須到位聽評課,凡空課教師均參加聽評課。
4、實行學期主題研討制度。每學期召開一次主題研討活動,或就課堂教學有效性觀摩研討、或專題講座、或為教師專題展評,如說課競賽、教學設計現場賽等。
5、實行城鄉攜手、異地聯誼、送教下鄉制度。我校與北岸中心校、金川學校、小川學校、森村學校、雄村學校為手拉手結對學校,我們常年開展教學交流、送教下鄉、校際各項工作交流活動。自2008年秋季,我校與上海愛國學校結對,兩校開展了幾次有影響的教學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還與黟縣實驗小學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實行個人研修與集體研討相結合制度。
二、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情況
“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的改革與實施強調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經驗,加強課程與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重視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我校總結出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的三種策略。
(一)自主學習,體現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
語文教學要實現主體性教學,或要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首先須把握住以下一些問題:第一,教學活動中角色的定位。為此,教師首先要進行角色轉換或讓位,應從“前臺”“退隱”到“導演”(導引)、策劃、組織的角色地位。同時,要幫助學生確立主角地位,要教育、培養并放手使學生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為自己,主動而自主學習,充分表現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第二,衡量自主學習的一大量標:教學時空占有量。學生學習活動時間與空間占整個教學活動時空之比,愈大則愈趨于主體性教學與自主性學習。要實現導引著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大膽實施一些“轉移”,觀念是教師不要做學生能做之事,變教師之說而學生能說的為學生之說,變教師之寫而學生能寫的為學生之寫,變教師之做(說寫之外的)而學生能做的為學生之做。第三,從何著手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課標指出:“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他們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并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這段話包含這幾個著力點:(1)學習興趣,(2)學習態度,(3)學習習慣,(4)學習方法。第四,實施利于主體性發展和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1)主動參與策略:教師要力求使課堂形成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注重創設學習情境;少而精地設疑引趣,促思,并順應排阻和追問;鼓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功感。(2)遷移為本策略:教師要善于利用背景資料,教給學習思路方法,培養學習元認知,從而促進遷移提高遷移水平。(3)活動促學策略。(4)合作學習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增強對合作學習目的性認識,確保合作學習時空,培養合作學習的技能。這樣,學生的真正自主學習才能得以實現。
(二)有序組合,體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科學性
無論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學生作為一種學習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種局限性。因此,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系統分析教材,詳細掌握整冊、甚至整套教材的編排體系及教學內容,在準確把握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學生的不同要求,保證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學實際情況,適時、靈活地對教學知識點、教學進度進行合理調整,在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同時開展更為有效的教學活動。
1、重組教學知識點。
例如,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我的發現”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膽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們的頭。c.成千上萬的小雞,成群結隊的長毛山羊,安閑地欣賞著屬于它們自己的王國。對于四年級的學生,發現句子中帶點的詞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并不難,因為在四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四——我的發現”中就已經出現過,比如,“鵝吃飯時,非有一個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讓學生在說話和作文時運用這種方法,既然四年級上冊就讓學生學以致用,那么下冊僅僅是“發現”是否有些簡單?因此,教師就應該在“發現”的基礎上再加以引導學生在說話和習作中加以運用。這一教學內容在四年級習作教學和習作點評中要加以凸顯。教學內容的改變及深入并沒有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級上下冊內容重復出現所帶來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口語不僅得到了培養,學生在習作中還得以運用,使習作內容更形象、生動。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通常是一個單元圍繞某一主題,由幾個相關聯的教學內容按照一定順序組合成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單元目標,按照教學意圖,重新組合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的安排做到前后銜接、連貫。
重組后的教學,緊緊圍繞主題層層深入,達到了讀寫結合,較好地實施了教學目標。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3、有機調整教學主題。
語文教材是編者依據整冊任務布局編排的,但在操作過程中我們教師應根據當地的實際需要進行適當地調整。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五組“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我把這組內容調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與“語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時進行。學生第一步,了解了祖國漢字的文化,也明白從哪些方面去了解漢字,并制定一個詳細的活動計劃;第二步,學生分別開展各項活動:有搜集資料的,他們了解漢字的演變,漢字的起源,查找體現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后語、對聯等;有上街查找不規范漢字并深入了解為什么要寫不規范漢字,經過調查,有的是找商業廣告(衣衣不舍),有的是簡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每人根據自己的感受,寫一份調查報告或談談個人看法或制作小報辦成果展示。調整后的教學,與推普周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學而不空,有序而不亂,學得積極,學得主動,興趣學,學中樂。
(三)有機整合,體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現的教學內容更多的是語言框架,是靜態的文字、簡單的情景。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給學生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使教學呈現出鮮活的生命狀態,給學生呈現豐富靈活的生活語言,讓他們在生活化的課堂上充分內化語言。這樣,教學過程就會變得生動、活潑、有效,同時也彰顯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1、將生活場景引入課堂教學。
將生活實際引入教學,能夠激活靜態的語言,喚醒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提升他們主動探究的欲望,促進他們的實踐能力。通過看——議——說等活動,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熱烈討論,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形式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和充分發揮。
2、將課堂教學延伸到實際生活。
語文課堂教學還要讓學生獲得的學習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讓課堂教學在生活中延續,讓課堂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級下冊第六組課文《鄉下人家》古詩《鄉村四月》和略讀課文《麥哨》,一個縣城長大的孩子對農村的生活現象一無所知,老家在鄉下也僅僅是逢年過節去一次。上完《鄉下人家》后,讓學生的父母帶著真正走入鄉下農村,看農民耕田插秧,看農民收割菜籽、養蠶,看農村的人家養雞、養豬、養鴨等情景,特別是麥子收割的時候,讓學生摘其麥桿做麥哨吹吹,到桑園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園風光帶來的無限樂趣,同時,也明白作者寫文作詩的喜悅,讓課本內容在實際生活中動起來,舞起來,而不是想象中的農村形象,讓農村也有聲有色,有苦有樂。超級秘書網
3、捕捉生活氣息完成課堂教學。
生活是一本無字的書,只要善于發現并捕捉生活相關聯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例如,五年級下冊第六組“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本組的難點是讓學生學寫研究報告。如果學生對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又怎樣引導學生寫研究報告呢?有心的語文老師都不難發現。上此組內容時,正逢“端午節”前后,于是,“端午前”讓學生深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上街看看端午的氣息,做端午鞋、買綠豆糕,準備端午用的材料,插艾葉等,同時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端午時”讓學生吃吃粽子,再看周圍人的行為舉止,喝黃酒、吃蠶豆,墻角灑石灰等,問其因說是辟邪。“端午后”讓學生把親身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寫在研究報告中。這樣,學生不僅學得輕松,還進一步了解了我國民風民俗,學生的情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四)語感積淀,體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素養
一、教學案,不僅是形式上的改變
全區信息技術教師首先進行了兩次學案導學理論集中學習和反復的自主學習,開展了一次以“學案導學”為主題的研究課,目的是研討“學案導學”在信息技術課中開展的可行性。在研究課后,全區信息技術教師普遍認為,相比原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學案導學”教學方式能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中要求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精神。在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中實施“學案導學”教學方式的研究和推廣是可行的。
接下來區信息技術中心組成員一起研討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案的統一格式,經過反復研討,制定出“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案編寫格式”: (1)電子檔(如圖1所示),包括教學案、幫助材料(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類型)和學習素材;(2)教學案格式(如圖2所示)。同時還提出“學案導學”實施的簡短建議:學生(學習小組)自主、探究學習;教師組織、引導、參與、指導[1]。
圖1 信息技術學案要素
在教學案的統一格式要求下,由中心組成員首先編寫出理論課和操作課的教學案范例,然后全區教師參照范例編寫3~6年級共8分冊的教學案。從2009年2月起,全區信息技術課堂開始使用統一的教學案,并在使用過程中對教學案不斷修改和完善。
圖2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案格式
教案向教學案的轉變絕非僅僅是格式上的轉變,而是教學案編寫教師、實施教師在教學思想上的重大轉變。信息技術教學案、幫助材料、學習素材是教師結合學習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充分考慮學生差異性基礎上編制的用以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方案[2]。它主要是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怎樣學,而不是教師怎樣教。在“學案導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的觀念逐步得到轉變,教師在課堂中成為學生運用教學案進行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他們在課堂中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學生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保護先學后教過程中學生產生的一些奇特思維,在課堂中講演學生學不懂的疑難點,適時對學生操作進行指導,對學生評價進行引導,真正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促進者。
二、課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合理運用教學案,引導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只有學生自己才知道如何學習、學習什么。由于教學案圖文并茂,簡單明了,學生很容易就能夠自主閱讀,絕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正確使用教學案,不僅能對任務操作步驟自讀自悟,而且能按要求進行操作,教學案的運用促進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并保持探究的熱情和信心。學案導學不僅讓學生學習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對有些問題能夠舉一反三,無師自通。
2.學會掌控學習節奏,提高學習效率
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一般采用演練法,課堂節奏由教師掌控。而在學案導學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我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由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自己調控學習節奏。基礎好、自學能力強的學生在完成一個學習任務或操作任務后,完全可以先于其他學生進入下一個任務的學習中。當然,他也可以對自己剛才的操作進行小結和反思,還可以去幫助身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生學會利用任務欄右邊的電腦小時鐘,對自己的學習時間進行調控。
3.通過幫助材料超市,及時獲取幫助
幫助材料是教師根據本堂課重難點而制作的視頻演示文件,它根據知識點而設置和命名,在演示過程中對學生起到操作提示的作用。“幫助材料”文件夾就像一個提供幫助文件的“超市”,學生可以根據學習需求而自主選擇使用。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獲取幫助的途徑有以下三種:(1)看教材;(2)使用相關幫助文件;(3)請教教師或同學。比較這三種途徑可以看出,視頻演示形式的幫助文件比教材更生動,更形象直觀,比請教教師或同學更快捷,運用更自由。對于某一項操作,會的學生可以不用獲取幫助,而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反復觀看視頻幫助文件,直到自己完全弄懂為止。這樣可以很好地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實現了學生的因需學習和分層學習。
4.通過自我總結評價,品嘗成功感受
在信息技術教學案中設置了“盤點學習成果”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可以對照評價量規,對本堂課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評價。評價量規表格項目根據本堂課的知識、技能、情感目標來設置,學生可以對照量規自查知識的學習情況,為自己比較科學全面地打分,最后根據總分評判本節課自己的學習狀況級別。這樣學生不僅對本堂課的知識進行了梳理,而且通過自我評價,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和自主學習意識,學生更多地體驗到學習帶來的成功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的動力受到有效激發。
在學案導學的信息技術課堂中逐步做到了學案讓學生讀,規律讓學生找,操作讓學生做,幫助讓學生選,結論讓學生得,評價讓學生評,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能動的狀態,學生想學,主動學,樂于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導學,教師教學能力不斷增長
在信息技術學案導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們不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轉變,教學能力也得到鍛煉提高。從教學設計能力來看,教師們在教學案格式統一要求下進行教學設計,大部分教師能夠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信息技術學案導學的要求,靈活地運用教材、組織教材和處理教材,力求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手段,深入淺出地上好信息技術課。這一點在我區的幾節學案導學研究課、示范課的教學設計中體現得特別明顯,以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下冊《計算機的發展和種類》學案導學理論示范課的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在深刻理解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情況下,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學習任務的布置、書本材料運用、提供視頻幫助文件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為避免計算機理論課的枯燥感,在本課教學設計中運用了圖片、動畫視頻、基于Flash判斷的選擇題,這些素材的運用大大增加了理論課中學生的動手操作機會,學生積極交流互動,使理論課不再枯燥。
從教師對學案導學材料的實際運用情況來看,他們對教學案及材料的使用并非按部就班,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調整,對教學素材的處理能力不斷增強。例如:在五年級信息技術課堂中,有的教師針對教學案中幫助材料演示過快、學生不易了解和部分學習素材準備不夠充分、學生練習過于單一的情況,結合教學案合理地穿插增補了一些內容,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學習。又如:有的教師會和三年級學生一起觀看直觀生動的視頻幫助材料,這樣學生感興趣而且接受起來也容易得多,教學效果也很顯著。
筆者在課堂中也會創造性地使用學案導學材料,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截取屏幕上的畫面》一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介紹鍵盤上的[Print Screen]鍵(屏幕拷貝鍵)的使用。上課之前筆者觀看了學案導學中的幫助材料,因為生成幫助材料文件的屏幕錄像軟件只能錄制操作過程中屏幕上的變化過程,無法錄制計算機操作者的手按下鍵盤上[Print Screen]鍵的過程,所以這段視頻演示文件恰恰沒有演示到最關鍵的步驟,如果直接拿給學生用的話,學生會對操作步驟感到茫然,起不到任何幫助作用。對于這個有缺陷的幫助文件,筆者想到了一個巧妙運用的辦法。上課開始,筆者對學生說:“今天老師給你們變一個魔術,把你們喜歡的紙牌游戲界面變到畫圖程序窗口里來。”然后播放這個缺少關鍵演示步驟的幫助文件。學生對 “紙牌” 游戲窗口突然自己“跑”到畫圖程序窗口感到大為驚奇。筆者又說:“你們想知道這個魔術的秘密嗎?今天學習了《截取屏幕上的畫面》一課,你們也能變這樣的魔術。”學生帶著神秘感和探究欲望,積極投入到學習中,發現原來鍵盤上的[Print Screen]鍵就是這個魔術的關鍵,因為它
(下轉頁)
(上接頁)
具有神奇的作用,能截取屏幕上的畫面。在認識了屏幕拷貝鍵后,學生爭相對它操練起來。
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網上論壇和網上討論》時,當學生都興高采烈地按照學案上的指導蜂擁登錄基于互聯網的“中國學生網論壇”時,網絡卻像老牛拉起了破車。面對這樣的網速不給力的問題,筆者想到把BBS架構在學校自己的服務器上,創建了一個能在全校范圍內使用的班級論壇,學生只在局域網內進行訪問,不會受到外網網速的限制,交流就變得非常暢通。筆者先給學生介紹了中國學生網“學生社區”和主題發表的注意事項,再帶領學生訪問了“班級論壇”,由于沒有外網網速的干擾,學生們很快完成了注冊和登錄。進入班級BBS后,學生們討論話題,分組交流,對問題進行了積極回復,課堂教學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結束語
在信息技術學科實施“學案導學”四年多以來,無論是課堂面貌,還是師生觀念,無論是教學形式,還是教學效果,都有了很大的轉變,這種轉變也必然促進教學效益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程目標 數學實驗課的目的 數學實踐課的運用 數學實踐課的成效
現行的實驗教材提出了新的課程標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即三維目標,這就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布置新的作業。數學課要求做到:1、獲得具有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必要的應用技能。2、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推理能力。3、學會與人合作,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②從中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穩步求實的良好學風。而我們的數學實踐課恰是實現新課標的重要基地,體現數學學科特點,密切其它學科的實驗田。只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精心籌劃,仔細導演,就會上演一幕幕耳目一新的話劇,課堂上迸射出耀眼奪目的思想光芒,智慧的火花,藝術光環。呈現在我們的課堂上,將是群情振奮,星光燦爛。數學實踐課是學生快樂成長的搖籃,是學會知識,內化知識升華情感的沃土,是培養人才,造就人才的良田,是培養具有道德知識,健康的新一代的圣地。
一、踐行數學實踐課的目的,確定生活實踐中可行方案
數學實踐課目的是使學生認識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形成對數學價值的初步認識,與此同時也就提高了學生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解決問題合作交流能力。③數學實踐課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信心、強化了人主宰生活的理念,有建設世界、改造世界的責任。在集體合作中有團隊精神。
準備好上數學實踐課的材料、資源,調整好課堂環節,設計好程序,預設課堂成效,就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成效,在數學實踐課堂上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現象,用數學的思維解釋生活的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要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其它學科的知識來理解、解釋、處理生活現象。在課堂活動中研究討論解決問題的種種策略,從中選擇最佳方案,切實可行的方法。例如在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促銷方案有這樣一個題目:華藝商場現有某種商品100個,這種商品的單價為100元,該商場決定對這種商品開展促銷活動,準備從全部銷售額10000元拿出1000元讓利給顧客。請你為華藝商場設計一個促銷方案,再與同學交流。我是這樣設計教案。
指導制定促銷方案
一店、假如全部商品全部出售,每件商品賣90元,即打九折銷售。
二店、假如全部銷售,分組銷售,買“九件贈一件”。
三店、全部銷售抽獎活動。
凡購買本店商品可憑信譽卡參加抽獎,讓利給顧客,有大禮贈送,中獎率100,抓緊時間,趕快搶購。
一等獎一個,贈價值若干元商品。
二等獎若干個,贈價值若干元某種商品若干件。
三等獎若干個,贈價值若干元某種商品若干件。
贈品共1000元。
引導學生反思:如何看待三種方案呢?通過對比討論讓學生感悟到:經濟不富裕的,可到一店去購買,受益均等,機率一樣;二店有局限性,買九件才得一件贈品;經濟富裕,想試個運氣,圖刺激可到三店購買。購買商品怎樣合適,要動腦計算計算,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來選定,量力而行,不能盲目隨從。
其實:促銷方案還有很多,如采取混合方案:
① 打折+贈品
② 積分、購物
③ 打折+抽獎
促銷輔助形式:播放音樂,開演唱會,品茶,賞花,賞書畫等觀賞娛樂。
二、讓課堂走進生活,再由數學指導生活,生活科學合理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學會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④為了體現這一理念,數學實踐課安排的內容,目的使學生認識內在聯系,形成對數學價值的初步認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合作交流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空間。數學主要特征還要考慮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生活經驗,密切聯系學生日常生活,讓學生親自參加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為此在“旅游中數學”就體現數學在生活中應用。溝通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更好的理解數學,體會數學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從租車,用餐到設計旅游計劃,無處不用數學來解決問題,而且很自然的把數與計算,空間與圖形融合在一起。⑤在三年級上冊中,“搭配中的學問”是實現數學課堂三維目標,體現數學特征的好教材,這節課容易創設情境引進課堂,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我們在“營養膳食平衡”課上知道飲食要粗細糧搭配,葷素菜搭配。那么我們看看康師傅是如何為我們配菜的。這節課容易激活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
周一、怎樣配成一葷一素呢?(如表1)
同學們很快配出方案:(如表2)
共有1×2=2(種)
蔬菜要多樣,維生素才豐富,周三的菜譜做了調整:(如表3)
同學們用學具擺一擺,怎樣配成一葷一素搭配方法?(做到不遺余漏)。(如表4)
共有2×2=4(種)
為了使營養全面些,周五的菜譜又進行了新的調整。(如表5)
同學們找出了有序的搭配方法:(如表6)
共有2×3=6(種)
這樣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的有序規律,用乘法的含義提示了組合問題蘊含的規律,培養了思維的條理化,建立了數學的對應思想,為學習組合問題打下了伏筆、奠定了基礎。
數學實踐課容易深入發掘數學資源,開發學生智力潛能。
教材內容不僅在主動探索環節上能夠由淺入深地引入,在應用領域也是環環相扣。
如27頁穿衣服問題:2件上衣,3條褲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中不同的搭配方法?(如表7)
共有2×3=6(種)
27頁行走路線問題:
從學校經過少年宮到動物園有幾條路可走?
共有2×3=6(種)
這樣的過渡是學生感到吃、穿、住、行都與數學有關,可見數學用處多么廣泛,多么重要!學好數學,才能使日常生活合理、科學。
教學不拘泥教材中所呈現具體素材,還要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發掘身邊數學資源,切實發揮教材作用。如在周一菜譜中加上一湯(西紅柿)作為周二的菜譜,
這就滲透組合問題,做完一件事分幾個步驟,每步有a1、a2、……an種方法,那么完成這件事共有a1×a2×、……an種方法,為以后學習組合問題奠定了基調,打下了基礎。
對于教材采用合理的課堂設計,不但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上得到數學的滋潤,學會了思維的有序性,增長了智慧,還會用數學知識導行了食、衣、行的問題,使日常生活安排得更科學,更合理,有情趣。它比單一的營養健康課更具有說明力,起到了防止食物、蔬菜單一,營養缺乏的目的。
數學實踐課用數學知識美化生活空間。
教材呈現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麗圖案,發現其中組合和諧美、簡約美、對稱美、不對稱美,特點美,能夠發揮學生潛在創造力,領略圖形世界的神奇。在二年級下冊將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組合設計圖案,就能設計樹啦、房子啦、動物啦、人物等美麗圖案。(如圖1)
有一道設計花壇題:有一塊直徑為10米的圓形空地,現在在空地上設計一個花壇,使花壇的面積是空地的二分之一,應如何設計?(如圖2)
三、思想品德教育的良田沃土
數學實踐課不僅培養了學生具有數學意識,數學行為,還能顯示數學學科的科學性,環保意識,人文關懷思想。它是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為一體的沃土良田;它是進行高尚的思想道德滲透、理解、感悟、升華的搖籃圣地。就小學生而言,思想教育要言之有物,不能泛泛所指,才不顯得空洞乏味,才能做到思想教育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在“估測一片樹葉面積”數學實踐課中,我做這樣的總結:這僅是一棵平常的白楊樹,它在晴天里釋放的氧氣足夠我們2―3個人呼吸用的,這樣清新的氧氣沁入我們的心肺,讓我們神清氣爽,醒腦益智啊!它來自何方?前人栽的樹去啊,我們在感恩前人的同時,也要積極行動起來,種花種草種樹,利己利民利國。保護建造好樹木,就是保護地球的呼吸之肺――好讓我們自由暢快呼吸,來大家一起來:種一棵綠樹,共建生態中國。
數學實踐課是集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為一體的綜藝大觀園。在實踐的課堂上,能讓學生展示個人的才藝。比如說一段廣告詞,做一個表演。感受知識與藝術相溶的樂趣,感受文化思想的交融意境,感受自然科學與社會實踐的相輔相成的聯系,沐浴在陽光下,行走在春風里,充實、完善者自己。
在和同伴的合作中,學習別人的長處,對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先進帶后進,后進學先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在實踐課堂上,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爭論又有統一,既有競爭又有互助的和諧,融洽的氣氛。充分實現個人的價值,顯示集體的力量。
在這塊園地里。只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精心繪制,一定會呈現百花齊放的桃李園;細心耕耘,一定會出現五谷豐登的高產田。數學實踐課這塊園地里,幼苗成長,蓓蕾綻放,為師者歷盡辛苦不言苦,只爭朝夕寫春秋。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課程標準.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課程標準.
[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課程標準.
關鍵詞:科學探究活動;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1-097-003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提出的“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已被廣大科學教師所接受,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已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教師過分追求探究性學習的模式、探究形式過于單一、設計的探究主題針對性不強、探究時間安排不合理、探究不充分不深入等問題,導致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效性不高。因此,如何強化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注重學生的體驗,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探究活動,是每一個科學教師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教學時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設計的原則
1.安全性原則
安全的保證是科學探究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在科學課堂探究活動中,教師除了要強調學生的規范操作外,還應該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各種不安全操作所存在的危險性,并對探究活動的規范操作予以高度重視。總之,教師要全程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確保探究活動在安全的前提下有序進行。
2.科學性原則
小學科學課程探究活動的科學性是指科學探究的原理、活動設計、操作方法等,都必須與相應的科學理論以及科學方法相吻合[1]。探究活動科學性的保證是有效開展探究活動的前提基礎。探究活動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探究材料要科學,探究方法要科學,探究過程要科學三個方面,教師應該根據探究主題合理地選擇探究材料,根據探究內容科學地選擇探究方法,根據學情有目的地設計探究過程,關注科學探究活動的科學性,讓科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開放性原則
科學探究活動是一個可變的、在探索中不斷修正和發展的過程。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時間、空間、資源、內容、過程、結論、評價等多個方面,教師應該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來面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時刻為他們營造一個輕松、民主、和諧的探究環境,讓學生有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空間,同時滿足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教師將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有助于幫助學生拓展對科學現象的體驗,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4.實踐性原則
科學探究活動是一種以動手操作為載體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性體現在多個方面:在方式上,有課件演示、教師示范、學生動手操作等;在空間上,不受教室所限制,有專門的實驗室或相關的活動場所;在安排上,可以按知識的邏輯進行,也可以按活動的邏輯進行。實踐性是學生動手、動腦,動全身的真正體現,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5.主體性原則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起指導、協助和排難解惑的作用。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主設計探究內容與形式,最后也是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匯報。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6.啟發性原則
陶行知說:“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造思維,而啟發式教學是實現這種教學的重要手段。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更應該遵循啟發式教學的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教師在必要時才予以啟發,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
7.層次性原則
科學探究活動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結合學生的知識經驗、心理特點和邏輯思維特點來進行安排設計,遵循內容從小到大,活動從易到難,要求從低到高這樣的層次性原則,讓科學知識逐步深入,不讓科學探究太過簡單,也不過度拔高探究難度,讓學生在每一個階段都有獲得成功體驗的可能,同時保證探究對學生有一定的挑戰性,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探究的樂趣,從而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地修正和提高。
8.創新性原則
同志曾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同時,創新是科學探究的生命力。創新型的科學探究活動旨在從改革傳統的“滿堂灌”、“一師言”的科學課堂出發,構建有利于學生創新潛能開發和創新心理品質形成的教學方式。只有不斷創新,科學才會不斷向前發展。
二、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設計的策略
1.精心設計,激發探究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環節、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做一系列的編排和預設[2]。精心巧妙的活動設計有利于營造濃烈的科學探究氛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其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探究內容的選擇、探究重點的確定、探究類型的選擇、課堂組織形式的選擇、活動計劃和儀器的準備。
1.1探究內容的選擇。教師要有所選擇的開展探究活動,應選擇一些蘊含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的內容來讓學生探究。如“摩擦力”一課,其中會用到“數據測量”、“數據處理”、“控制變量”等科學方法,這樣既能讓學生掌握摩擦力的相關知識,又可以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
1.2探究重點的確定。在確立了探究主題后,就應認真分析設計的每個環節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確定探究的重點。如在探究“摩擦力”時,在科學知識上的探究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決定因素和產生條件;在科學方法上的探究重點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控制變量法”。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時,應側重于某一點或某一方面,讓學生深刻體會科學探究的實質。
1.3探究類型的選擇。很多教師對科學探究存在狹隘的理解,他們認為只有讓學生動手實驗的才算是探究,其實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筆者認為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把科學探究分為如下幾種類型:(1)操作實驗型:科學是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很多現象和規律都需要通過實驗操作來進行探究,再得出結論。(2)理想實驗型:從教科版的小學科學教材來看,很多科學規律和結論是無法在小學科學課堂用實驗來完成的,這就需要通過科學思維來建立。如“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絕對零度”等。(3)訪問調查型:調查訪問也是一種科學探究方式,讓學生在調查訪問中,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4)討論交流型:通過學生間的討論交流,可以活躍學生思維,達到互補的作用。(5)資料研究型: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文獻,學會分析、處理各種資料,獲取所需要的知識等等。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探究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探究類型,促使探究活動有效地開展。
1.4課堂組織形式的選擇。
①指導型:使用這種組織形式,教師應處理好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究的關系,屬于學生獨立探究的部分,就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獨立去完成,對于不屬于本探究主題的過程目標,教師應大膽指導,讓學生把精力集中于本次探究需要強化的環節。
②合作型:在科學探究中,很多探究主題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教師應組織學生以學習對子或四人小組的形式合作完成。
③開放型:根據探究內容的特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研究主題和方向來開展探究活動。
1.5活動計劃和儀器的準備。針對一個具體的探究活動,教師應根據活動的內容和性質來確定活動計劃,設計出探究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并準備必要的材料和儀器。當然,也可以讓學生選擇生活中的器材制作簡單的實驗儀器,或用其他設備改造成所需要的儀器。
2.適時指導,自主探究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新課程倡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但筆者認為這種放手絕不是放任自流,教師在探究過程中要做好指導工作,及時調控全班學生的探究活動,并在合適、必要的時候對學生加以指導和幫助。筆者在對小學科學探究課堂的跟蹤調查中發現,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要直擊要點,做到恰如其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探究方向。教師在課堂導入的時候,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創設虛擬情境,引導學生圍繞探究主題自己提出問題,再通過小組討論或全班討論,提出對問題的看法并作出相應的假設,讓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思路。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得出結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取了一定的資源和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想象、概括等思維方法,對獲取的事實進行自主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科學可靠的結論[3]。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完成第一個實驗(熱在金屬棒上的傳遞)后,觀察到了“離酒精燈火焰近的牙簽先掉落,離酒精燈火焰遠的牙簽后掉落”這一實驗現象,教師追問:從剛才的實驗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結果很多學生只能總結出“熱是從酒精燈火焰的這一端向另一端傳遞的”這一結論,這時教師可以及時引導:金屬棒兩端的溫度怎么樣?經過教師的這一點撥,學生很快就可以發現“熱是從物體熱的一端向冷的一端傳遞的”。
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探究活動進行反思。在探究活動中,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活動本身,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體驗和收獲。在探究活動結束后,教師應留有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在探究過程中的真情實感,組織學生相互點評、相互啟發,讓學生在反思中領悟科學真諦,讓科學思想真正內化成學生的科學理念和科學知識。
3.抓住生成,深入探究
生成是以教師的預設為基礎的,沒有很充分的課堂預設,就不會有很精彩的生成,而生成又是對預設很好的補充和提升,只有當教師在充分預設的前提下抓住生成,探究才會深入,才會出彩[4]。為了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進行課堂預設是必不可少的。在對一些小學科學教師的觀察和了解中,發現教師在上課前都會進行認真備課,有些教師的教案設計得還非常巧妙,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但是,也常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力求“完美”,給學生留有的空白不夠,在課堂教學中,只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課前預設走,讓學生“補白”和“潤色”的機會很少。筆者認為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應該做一個臨場的智者,不要被自己課前的設計所禁錮,而應順應學生的思維,充分利用動態生成的資源,抓住動態生成的機會,形成動態生成的教學藝術,為學生提升能力開辟“最近發展區”。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磁鐵的兩極》一課教學中,教師準備了條形磁鐵、圓形磁鐵、蹄形磁鐵,正準備給學生講解磁鐵的磁極時,突然蹄形磁鐵因為吸附力不夠,從黑板上掉了下來,摔得支離破碎,當時教師也慌亂了,不知所措。其實當時教師可以跳出之前的預設,設計一個“尋找不規則磁鐵磁極”的探究活動,然后把接下來的探究交給學生,讓大家一起來研究判斷磁極的方法。這時學生可能會提出用已知磁極的磁鐵靠近看它的吸引情況;把破碎的磁鐵懸掛看它的指向;用小鐵釘測試等方法。這樣教師既可以很好地處理課堂突況,同時又可以抓住亮點生成,以一塊掉落的磁鐵帶動全班學生對不規則磁鐵磁極的探究,體現生成的魅力和探究課堂的精彩,讓探究課堂更具靈活性。
4.給足時間,充分探究
我們常常見到的現象就是:教師因為時間原因,簡化探究過程,讓探究草草結束,直接拋出結論,這樣就致使探究未能充分進行,也不利于學生對科學規律和方法的理解。充足的時間是學生進行探究的保證,沒有足夠的時間,探究就會流于形式,所以教師應在課堂上給足時間,讓學生盡情探究、充分探究。
三、強化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設計的意義
1.提高科學素養,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教學的宗旨就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同時關注科學與生活的聯系,強調教師應在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簡單地介紹科學方法和思維,讓學生運用觀察、比較、分析和綜合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理解科學的真正含義。
2.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創新是科學探究的生命力。如何引導學生要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強調教師要輕結論、重過程,注重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訓練,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學習,鼓勵學生創新性學習的思維活動,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轉變學習方式,激發自主探究
學習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然而,在實際的科學探究過程中,由于受時間和教師課堂安排的限制,很多學生都不能盡興探究,從而失去了再認識、再實踐和再發展的機會。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推行“同主題拓展探究活動”的學習方式,也就是在一個探究活動結束后,圍繞該探究主題,啟發學生進行聯想、發散和逆向等創新性思考,再小組合作設計改進的探究活動方案,然后進行后續的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比較,并在邏輯推理的基礎上,運用科學抽象得出合理的、科學的結論。這樣可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讓其積極參與到探究中,在探究中獲得成功體驗,從而樂于探究。
4.深化教學改革,促進專業發展
科學教師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實踐者,加強對科學探究活動的關注、思考、研究,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探究活動中的問題,增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意識,不斷總結經驗和方法,更新知識結構,發展開發設計探究活動的能力,明確專業發展方向,促進專業成長。
加強對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設計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廣大教師和學生對開發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是進一步落實課程標準,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要加強對科學探究活動的研究和設計,多學習、多思考,從而真正的提高科學探究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一般資助課題“卓越小學科學教師培養模式研究”(XJK013BGD044)階段成果,吉首大學2013年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湘西地區小學科學教師培養機制研究”(2013JSUJGA23)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崔妍.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發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J]學周刊,2011,07:132
[2]肖菊紅,周惠英.讓幼兒成為體驗與發現的小主人―幼兒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的設計與實踐的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1,01
[3]吳玉紅,賈鳳梅.實施學案導學的關鍵點[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2:51-52
[4]張麗娟.在科學課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實踐和探索[A]2009年廣東省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的實踐和探索優秀論文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