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二地理必修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月相 體驗式教學法 高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月相》這一知識點歷來是高中地理講授和學習的難點,也是高考的一個重要考點,《月相》的體驗式教學法需要三名學生參與模擬演示,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圖1
圖2
(1)人員分工:三名學生一組,學生A代表太陽,學生B代表月球,學生C代表地球,三名學生均背向站立(如圖1所示)。其中學生C(地球)和學生B(月球)的頭的后腦勺為晝半球,面部為夜半球。
(2)教師說明:基于上一步的分工情況,結合晨昏線的有關知識,可知學生C(地球)的右耳應為昏線,左耳應為晨線,鼻梁為午夜,后腦勺中部為正午;由右耳至鼻梁為上半夜,鼻梁至左耳為下半夜,即右眼所見為上半夜及西部夜空,左眼所見為下半夜及東部夜空。
(3)體驗過程:在整個教學體驗過程中,學生A(太陽)和學生C(地球)始終保持不動,學生B(月球)圍繞學生C(地球)自西向東轉動(如圖2所示中,從位置①依次轉動到位置⑧),學生C(地球)將所見情況說出。
(4)教師講解:
位置①:學生C(地球)無法看到學生B(月球)。此時,日、月、地三者一線,且月球位于日、地中間,月相徹夜不見,為農歷的初一。
位置②:學生C(地球)的右眼可以部分看到學生B(月球),而左眼無法看到。說明月相出現在上半夜且位于西部天空,且學生B(月球)的后腦勺(晝半球)位于其公轉方向的后側(即西側),此時為農歷的初三、初四左右。
位置③:學生C(地球)的右眼可以看到學生B(月球),而左眼無法看到,但看到的范圍較位置②更廣,且學生B(月球)的后腦勺(晝半球)位于其公轉方向的后側(即西側)。說明月相出現在上半夜且位于西部天空,此時為農歷的初七、初八左右。
位置④:學生C(地球)的右眼可以看到學生B(月球),而左眼可以部分看到,且學生B(月球)的后腦勺(晝半球)位于其公轉方向的后側(即西側)。說明月相主要出現在上半夜且位于西部天空,但下半夜也可以部分看到月相。此時為農歷的十一、十二左右。
位置⑤:學生C(地球)的右眼、左眼都可以完全看到學生B(月球),且可以看到完整的學生B(月球)的后腦勺(晝半球),說明月相徹夜可見。此時為農歷的十五、十六左右。
位置⑥:學生C(地球)的左眼可以看到學生B(月球),而右眼可以部分看到,且學生B(月球)的后腦勺(晝半球)位于其公轉方向的前側(即東側)。說明月相主要出現在下半夜且位于東部天空,但上半夜也可以部分看到月相。此時為農歷的十七、十八左右。
位置⑦:學生C(地球)的左眼可以看到學生B(月球),而右眼無法看到,且學生B(月球)的后腦勺(晝半球)位于其公轉方向的前側(即東側)。說明月相出現在下半夜且位于東部天空,此時為農歷的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位置⑧:學生C(地球)的左眼可以部分看到學生B(月球),而右眼無法看到,且看到的范圍較位置⑦小,學生B(月球)的后腦勺(晝半球)位于其公轉方向的前側(即東側)。說明月相出現在下半夜且位于東部天空,此時為農歷的二十七、二十八左右。
(5)歸納總結:由農歷的初一至十五月相主要出現在上半夜并位于西部天空,月面朝西(即西邊亮),而之后的半個月月相主要出現在下半夜并位于東部天空,月面朝東(即東邊亮)。歸納為八個字——上上西西,下下東東。
(6)知識補充:同學們通過體驗可知,每天月出月落的時間是變化的,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約需29.5天,也就是農歷的一個月,每月輪轉一次,于是(24?0)/29.5≈49分鐘,也就是說,時間每推移一天,月出月落時間就往后推移約49分鐘。農歷初一月相徹夜不見是因為月球與太陽同升同落,而農歷十五月相徹夜可見是因為月球與太陽此起彼落。若假設日出6:00左右、日落18:00左右,則農歷初一月出月落時間與日出日落相同,農歷初二月出6:49左右、月落18:49左右,以此類推即可推知農歷任何一天的月出月落大致時間。
通過親身體驗,學生可以基本上掌握《月相》的變化規律,在答題時通過對此體驗過程的回顧,略加思索,即可找出答案。
參考文獻
[1] 鐘紫.淺談月相變化的課外實踐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3(4):191.
[2] 邊軍,郭萌.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做研究——《月相變化》教學實錄與分析[J].科學課,2012(2):16-19.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對學生能力要求比較高,即要求學生動用所學的知識、觀點、原理采用歸納、聯系、發展等思維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現象的能力,從而不斷受到思想教育。在諸多的能力培養中,識記、分析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學生識記、分析問題的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判斷、分析、論述總體水平的高低,也關系著教育的教學目標能否如期圓滿完成。因此,如何探求學生的記憶方法,提高學生的識記、分析、理解能力,一直是許多政治教師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加強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形勢下,這一課題尤為顯得更加重要了。根據多年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經驗,認識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必須從以下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和教育。
一、闡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初中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的共性:就是依賴思想嚴重,懶于動手動腦,死記硬背表現得尤為突出。究其原因,除了惰性外,大多數學生未能找到動手動腦的科學依據和學習方法。教師只提倡是不夠,還必須給他們闡明其中的科學道理和學習方法。
生物學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年輕人生命力旺盛,腦細胞的數量多,密度大,腦細胞的活力強,大腦皮層各神經之間緊密,所以知識信息傳遞速度快,接受能力強。同時也造成了知識在各神經元停留時間短,知識遺忘快的缺陷。根據這一生理現象,要避免記得快遺忘快的規律性現象,就是要樹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思想。學生應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習方法,達到學習目標等要求,并借助眼、耳、口、手、腦等器官反復得到鍛煉,這樣既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自學能力,又使身體各器官發育成熟。即使在學生遇到困難而中途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教師可用“失敗是成功之母”等觀念教育學生。
二、提倡愉快教學,給學生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課堂教學日趨活躍。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實施愉快教學法,給學生創設一個愉快、識記分析問題的良好學習氛圍。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動用電視機、幻燈機、錄音機、實物投影儀、多媒體電腦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服務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信息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等,無疑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運用“角色朗讀、知識競賽、小品等形式”來活躍課堂氣氛,達到既學知識,又陶冶情操的教學效果。例,在教在政治生活中享受的重要權利——批評權和建議權時,就采用了三人表演的《無題有感》的“小品”形式,從而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使學生明確了“批評權和建議權是公民的重要政治權利,它受法律的保護”的道理,從而增強了主人翁的責任感。
三、構建框架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
思想政治課不同于其他學科,既不像歷史課那樣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縱向線索聯系,也不像地理課那樣區域空間聯系。他注重的是知識的內在結構,內在體系的聯系。因此,要學生完整、有序地識記知識點,就必須引導他們學會理清各知識點的脈絡,構建起整體的知識結構。教學中,只有先抽取知識的主干核心部分,在頭腦中勾畫出整體輪廓,才會對知識點形成印象,在此基礎上再去“著色”、“描摹”,使知識點連通、統一起來。
四、抓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原則,培養創新人才
在教學中,學生的各方面的素質是不相同的,有的學生的身心思想道德高,而科學文化素質低,有的則剛剛相反,還有的則屬于“雙差生”等等這一現象,是對教師的嚴重挑戰,他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輔”的教學思想和注重對學生個性差異和能力差異的培養。這樣教師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來進行教學。
在政治課中,要聯系實際進行。要努力把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聯系起來,又要與我們的教育主體的對象——學生緊密聯系起來。例如,在初二《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將國家制定法律意義,內容與現實生活違法犯罪現象以及受到的制裁和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了有機結合,使學生能“舉案說法”,舉一返三,并在其中受到教育,從而挖掘出學生的各自內在潛力。
本文圍繞校園定向運動與耐力跑的有機結合進行探究,就定向運動進入體育課耐力跑教學進行操作實踐和研究分析,提出利用校園定向運動豐富體育課耐力跑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在轉變耐力跑教學的觀念上給廣大體育教師一個啟示。
關鍵詞:定向運動; 校園定向運動與耐力跑; 課堂教學; 實踐和研究分析
耐力跑是學校體育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項目,但過于單調、枯燥的傳統教學方法,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師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效果無法提高局面。定向運動是一項借助地圖和指南針的幫助,在野外進行長距離耐力跑的新興體育運動,其特殊的運動特性,給我們的體育課耐力跑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改革思路。
一、實施校園定向運動與耐力跑課堂教學的分析
1.定向運動是一項年輕人喜愛的新興體育項目。
定向運動起源于北歐,起初只是一項軍事體育活動,但由于定向運動充分體現了現代社會對個人素質的要求,即智力與體力的協調發展,同時也宣揚了人類超越自我、挑戰自我的精神,使它逐步發展成為一項時尚、刺激、富有挑戰性的國際新興體育項目,雖然在我國開展時間不長,但現在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喜愛。
2.定向運動融入學校體育課教學符合體育課程標準的要求。
《課程標準》指出:“體育課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一門必修課。定向運動通過練習者實踐,能夠掌握定向運動和耐力跑的知識、技能,增長地理學、地形學、以及有關植物學等方面的知識,還能培養和鍛煉學生野外生存能力。而且,定向運動操作簡單,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所需的只是一張好的定向地圖和一個指南針,所以定向運動成為課堂教學的手段,不存在太大的教學組織難度,教學的安全性也比較高,需要的是怎樣合理安排教學的場地,改變定向運動對野外環境的要求,在校園里開創一個適合開展定向運動的場地,我們可以把這種在校園開展的定向運動稱為“校園定向運動”。
二、校園定向運動與耐力跑的教學構思和設計。
1.校園定向運動與耐力跑的教學構思是:利用定向運動的一些鍛煉方法和手段,融入到體育健康課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學習和體驗,提高有氧耐久跑的能力,改變以往耐力跑教學中,教學練習枯燥乏味、學生練習緊張恐懼的局面,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學習中得到鍛煉身體、增長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積極思考、團結合作、不畏困難的精神品質,使學生能學有所用、學有所好,把一項征服大自然的生存運動,轉變成為一節輕松活潑的45分鐘耐力跑練習課。
2.課的教學設計是:在學校的操場及操場周圍的校園內,安排若干個點標(也叫檢查點),這些點標在方位上不順序排列,要求學生按照教師安排的序號,依次跑完,如圖1所示。練習時,可以安排個人練習或小組練習,練習的距離可以通過增加點標或者增加點標之間的距離來調整,教師可以在點標上設置一些知識題、野外生存練習、拓展練習等,甚至還可以加入一些如環保等方面的小知識讓學生去學習和體念。
三、校園定向運動與耐力跑的教學實踐準備。
1.繪制校園定向跑地圖。
使用定向地圖進行練習是定向運動的必要手段和特點,這包含這對運動場地范圍的限制和完成耐力跑距離的安排,所以,繪制合理的校園定向跑地圖,是校園定向運動與耐力跑教學非常關鍵的一步。
繪制校園定向跑地圖,我們可以利用普通的學校平面圖、操場建設圖、地形圖等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可以自己手繪制和電腦繪制,只要地圖上的方向、地貌、地物符號和參照物與實地地貌、地物一致即可。如圖2為手繪帶有標高的地圖,圖3為電腦繪制的學校操場平面圖。大小一般不超過A3幅面,以A4幅面為佳。繪制校園定向跑地圖應該注意幾個問題:
①繪制校園定向跑地圖必須符合體育課的安全要求。選擇的場地范圍必須在學校可進行體育運動的地域內,最好是在教師可控制的視線內,如學校的操場及周邊設施。
②繪制的校園定向跑地圖必須清晰易懂。現在的學生存在實踐操作能力比較差的特點,如果我們繪制的地圖過于難、過于復雜,那么學生在識別和理解地圖方面,花去很多練習的時間,從而達不到耐力跑的練習密度。
③合理安排標繪在地圖上的點標(檢查點)。點標在定向運動中的作用是引導運動方向和運動路線,同時檢查運動員是否到達這些點,因此,繪圖時教師應該考慮練習者的路線和安全,安排標點的多少、距離長短應根據課堂練習的需要來調節。
④合理安排各組練習者的線路,避免在同一檢查點出現擁擠的現象。一條標準的定向路線包括一個起點(用表示),一系列檢查點(用表示)和一個終點(用表示),這些檢查點在地圖上用阿拉伯數字標明,各自到達某個檢查點的時間和順序應該有時間差,但路程應該大致相同。如第1組(或者個人)的路線是:A點B點C點D點E點F點G點,那么第2組的路線就可以這樣安排:B點C點D點E點F點G點A點,如此類推。
2.點標(檢查點)的設置。
在定向運動中,檢查點的設置一般需要點標旗、打卡器、計時器等設備,這些器材在我們大多數的學校不一定有,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可以用簡單化和可操作性來處理這些道具,比如用白紙、紙箱代替點標旗,在紙上還可以設置知識點和任務讓學生學習和完成;用能自動上印油的印章代替打卡器,印章可以到兒童玩具店購買,便宜實用,但要注意用各種圖案不同印章,以區別各個點標。
3.指南針及其他教學器材的準備。
方向是定向運動的靈魂,因此指南針是定向運動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它的主要功用為辨別方向,它在定向運動中的重要性只從“定向”兩個字上就可以充分體現。校園定向因為在學校范圍內進行練習,所以使用的指南針可以就在一般的文具店購買,甚至可以到物理實驗室借用,只要使用安全、方便即可。數目至少達到3~5個同學能夠共用一個指南針的水平。
至于其他的教學器材準備,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設計和進程,增加繩子(小組練習時用來提高集體凝聚力)、感想交流板(加強教生的互動交流)、設立醫療救助中心(用來調節學生的訓練強度,幫助困難學生)、附加練習板(用來分層教學,使感到練習不夠的同學可以繼續練習)、問題卡(設置在點標,用來豐富、趣味課堂氣氛)、收集袋(練習時可附帶環保、或者植物標本收集用)。如圖4
四、校園定向運動與耐力跑的教學效果研究分析
1.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 珠海市灣仔中學初一(1―8)班、初二(1―6)共742名學生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
在學校初一初二各選一半的學生進行實驗對比,共實行二年。初一(1―4)班、初二(4―6)共7個班作為實驗班,采用“校園定向跑”進行耐力跑的教學,其他7個班都采用傳統的耐力跑教學方法,積累相關數據。
2.調查對比與實驗分析
①學習定向運動前,學生對當前耐久跑教學方法的看法及對定向運動的了解情況。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有70.8%的學生對“定向運動”產生了較大的興趣,學生認為“這種跑的方式非常有趣的,比較靈活、有吸引力、能夠增長知識、……可以鍛煉我們的耐力,而且有趣不枯燥”,這說明絕大部分學生是喜歡“校園定向運動”這種教學方式,并有許多的同學愿意繼續用這種方式學習,對定向運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實驗前后學生的耐力跑成績的對比。
通過兩年來的實驗對比,我們采集兩個年級的耐久跑兩年平均成績進行對比,主要是采用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數據。這些數據都是在基本相同的氣溫和天氣狀況下,在相同的場地上進行測試的(除個別因身體原因沒有參測)。
104 4'08"57 96 4'18"55
由表3可以看出,在實驗前,實驗班和非實驗班學生的耐力跑平均成績基本持平,可以說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而實驗后,不論是在初一年級還是初二年級學生,由于實驗班采用了“校園定向運動與耐力跑教學”的教學方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高漲,練習效果有了明顯提高,可以看出明顯高于非實驗班學生的平均成績,而且學生成績的漲幅比非實驗班高得多;而非實驗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成績僅有少許的提高,甚至停滯不前。
五、小結和建議
1.小結:
通過兩年來的調查、實驗和實踐,筆者感覺到定向運動在我們中學生當中,還是一項相對陌生的運動項目,在中學校園的普及,也比較差,但定向運動特有的鍛煉方法和方式,給我們的耐力跑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與方向, 將其引入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來,能夠很好地解決“教”與“學”的矛盾、極大地豐富體育課的形式和內容、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練習效果、發展學生的心肺功能,還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體力與智力、磨練他們的意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快速反應、果斷處事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符合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筆者在第二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中,用“校園定向運動與耐力跑”為課題,將定向運動引入到耐力跑教學,被大會評為全國一等獎,并在大會現場進行展示,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他們認為“校園定向運動跑對于改善耐力跑的教學,有很好作用,這個教學思維可以推動耐力跑的教學改革……”
2.建議:
①運用校園定向運動跑對于改善耐力跑的教學,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推廣價值,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率先開展起來,將這一新興體育運動引入課堂教學,同時可以在此基礎進行改編與創新,更好地服務于體育教學中。
②各學校可以先利用第二課堂時間,把校園定向運動作為第二課堂的教材,摸索開展,到時機成熟時,逐步進入到體育課堂的教學。
③提高教師的素質,是校園定向運動與耐力跑組織教學的關鍵,教師要切合實際,計劃周密、準備詳盡,校園定向運動教學才能夠順利開展。
④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及誠信遵紀的道德要求。
六、結束語
定向運動不論是從運動形式上來看,還是從它的作用來衡量,它都適合在學校體育課中開展,開展定向運動與執行新的《課程標準》也是有密切的關系。希望定向運動這項新興的體育項目在我們的校園快速成長,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陳文鋒.論藍球緊逼在耐力訓練中的運用.中國學校體育,2005.1
[2] 馬正潔.讓定向運動融入小學體育課.常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