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扶貧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全村共有貧困戶34戶81人,其中五保戶3戶4人,低保戶21戶52人,貧困戶10戶25人。貧困戶中年老體弱和生理疾病居多數,同時缺乏實用技術知識,農業生產還停留在較為原始的耕作層面上,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較差,貧困人口較多,因此,實現貧困人口的脫貧銷號顯得十分迫切和需要。經過一年來的工作取得顯著實效,現總結如下:
一、圍繞一個總的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關于扶貧開發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四個方面”戰略布局為統領,以“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為總要求,全力推進扶貧政策向貧困地區聚集,扶貧資金向貧困群體聚焦,幫扶力量向貧困對象聚合,確保2018年全村扶貧對象全部脫貧。
二、把握二個原則
著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扶貧格局,把握因地制宜,精準扶貧和統籌發展,強基固本二個原則,按照“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用人負責精準和脫貧成效精準”五個精準,統籌發展,脫貧為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基固本,做到不脫貧不脫鉤,形成縱到底,橫到邊的包保精準扶貧機制。
三、緊抓三個時間“節點”
切實增強精準扶貧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緊抓調查走訪情況精準的時間節點,查找病根因地制宜精準方案時間節點和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年度計劃等三個時間節點。
一是在**年11月底前對全村34戶貧困戶進行上門走訪,調查摸底,全面掌握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指導并與貧困戶一起謀劃脫貧措施,理清思路,做到調查摸底情況精準。
二是在調查摸底情況下,**年12月底前分戶拿出脫貧措施和分年度計劃,并啟動扶貧方案,組織資金、技術開展上門服務,讓貧困戶掌握一門技能,籌措到一部分資金,瞄準一個主導產業,鼓起發展產業增加收入的勇氣,全力投入到產業致富、生產脫貧中去。
三是在**年工作隊和村支兩委調查研究理清思路,找出村集體經濟收入和基層組織建設的短板,制定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和強化基層組織建設的方案按照思路清晰、產業清晰、項目清晰、設計清晰、措施清晰的要求,精準開展年度扶貧工作,制定精確扶貧工作任務進度表,在產業扶貧、項目扶貧和基層組織建設上下功夫,重點在全村開展科技技能培訓,確立農業主導產業,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增加經濟收入上做文章。
四、精準興辦“四類”實事
按照“選準一項優勢產業,確立一批致富項目,組建一個合作組織,落實一種幫扶機制”的四位一體產業扶貧模式,因地制宜,興辦四類共10個實事。
1、精準支持產業類:**年發展優質稻生產500畝,對貧困戶采取統一品種,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收購的辦法,適當進行種苗補貼,機種機收,減少入,增加產量和產值;引進蓮17號籽蓮種植200畝,對貧困戶的種苗進行補貼,提高種植水平,增加產量,由振興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統一回收,統一銷售來增加貧困戶收入。
2、精準民生保障類:對34戶貧困戶村民集中購置并安裝節柴灶51臺,改善貧困戶生活條件;安裝太陽能路燈11盞,方便全村農民和34戶貧困戶的出行和生活,方便全村村民和貧困戶的用水和生活。
3、精準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加類:在區農委支持、積極申報扶貧項目資金,因地制宜,利用高海荒灘40畝,新開挖精養魚池60畝,新建看守**25m2,架設電線500m,購置增氧機2臺,投資40萬元,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6萬元;村級原有200畝精養魚池北坡距斧頭湖汊高度3米多,年久失修,湖水沖刷,堤壩開裂,堤坡滑坡急需加固維修,進行硬化堤坡建設,需加固硬化300米的堤面,高度2.5米,確保村級集體財物不受損失。
4、美麗村灣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類。針對原新農村建設,XX一村屬二類村,每組1名保潔員,由于灣村分散,工作量相對較大,經過調查核準,需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爭取上級支持對灣村環境進行整治,包括林木綠化,溝渠清淤,節能路燈以及整治亂堆亂放,需每年整治二個灣組;針對7組田地面積較大,分散而偏遠,不利農民生產和機械化操作,需新建一條1200米的田間機耕碎石路和沿路二側綠化;針對2組鄒家灣土地偏遠,又與劉家灣近鄰,交通不便,生產不利,需修建一條1250米的通灣碎石路,并進行路兩旁綠化。
五、取得“五大”實效
一是貧困戶的生活和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在區農委支持下,投入資金2.5萬元,為全村34戶貧困戶安裝了節柴灶,方便貧困戶的吃飯、燒柴取暖,同時各結對幫扶人員共籌資1.6萬元結對慰問貧困戶,讓貧困戶過了一個祥和的春節。在**年針對貧困戶生產技術缺乏,為貧困戶發放科普書籍200余冊,為貧困戶的水稻田開展統防統治2次100余畝,在特大洪水來臨之際,區農委領導各方開展救災工作,為貧困戶送去飲料120件,開展中秋送溫暖活動,為貧困戶送去大米、食用油、月餅等生活物資200余件,保障貧困戶的生活穩定和體現黨和人民對他們的關懷。
二是美麗村灣建設和農民出行明顯改善。通過村級清潔員開展衛生清潔和工作隊組織下開展村灣整治工作,投入資金5.8萬元,為11個村民小組安裝11盞太陽能路燈,方便村民和貧困戶的出行,改善村灣環境,提升村民生活質量。
三是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修建下屋陳和鄒家灣二條碎石路。爭取財政支持投入7萬元進行碎石路整修和道路綠化,極大方便了全村的田間生產和農產品運輸。
四是提高了村民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在XX農業服務中心的幫助下,投入9萬元,采用集中育秧、分戶移栽、集中收割的全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優質稻400畝,畝產1200斤,為村民增加收入52.8萬元;在工作隊的支持下,投資6萬元購買種苗幫助村民引種贛蓮、耔蓮種植近300畝,畝產干耔180斤,在今年每斤11.6元的市場行情下,畝平收入2088元,增加村民收入62.64萬元;投入4萬元組織村民開展水稻統防統治600余畝,為村民增加收入奠定堅實基礎。特別是在特大洪災之際,組織防汛搶險100多人次,參加XX街中間湖防訊,積極開展災后自救,發放肥料、農藥、種子1000余件,指導災后改種50畝。配合人保財險開展災后理賠94畝,運用農業科技知識,調整農業結構,增收農民收入,同時還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等服務過程,提升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和種植水平。
一、目標任務
2014年,我鎮目標擬為扶持農村貧困人口740人。
二、完成情況
今年以來,鎮農技、畜牧、勞保等部門組織各村村民參加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勞務輸出200余人;在村實施整村推進項目種植核桃900余畝;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1處;同時在村新建通村公路3公里。經驗收,我鎮規劃扶持貧困人口改善生產生活條件740人,實際完成740人,占目標任務100%。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我鎮及時成立以鎮長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單位(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扶貧解困工作領導組。鎮政府與責任村及相關單位(部門)簽訂扶貧工作責任書,責任村成立相應領導小組,由村主任具體負責扶持農村貧困人口調查、匯總上報,保證工作按規劃如期推進。
(二)分解任務,確保落實
根據目標任務、以我鎮各村貧困人口的實際情況,本著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一次性將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農村貧困人口相對較多和今年項目實施集中的村和華年村,扶持貧困人口擬規劃為740人。
(三)扎實工作,務求實效
1.鎮扶貧解困工作領導組根據規劃村實際,擬定扶持項目規劃,并盡力組織實施,規劃村對鎮分解下達的扶貧解困目標任務,進行認真摸底排查,建立扶持農村貧困人口臺帳。
2.鎮級涉農部門和相關單位,在安排各類民生項目資金時,將公路、水利、農業產業發展等項目資金重點傾斜到規劃扶持農村貧困人口居住地區,集中力量,整合物力,確保從根本上解決扶持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切實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
3.對規劃扶貧解困任務的村,加大幫扶工作力度,包片領導和駐村干部,積極參與研究規劃,深入貧困農戶幫助解決項目規劃,資金籌措,協調相關部門在技術投入等給予支持,確保扶貧解困工作落到實處。
4.加強對規劃扶持農村貧困人口的培訓、引導,因地制宜的幫助他們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穩定的增收渠道,農業、勞動保障部門要深入村、社加強對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優先安排貧困人口外出務工,幫助協調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就地轉移,實現增收脫貧。
5.強化信息報送,及時收集、整理扶貧解困工作信息,于每月25日前向鎮經發辦報送工作進度,做到工作有計劃,年終有總結。
(四)加強監督,強化考核
扶貧解困工作是我鎮“民生工程”之一,納入年度目標考核,領導組適時開展工作督查,督查情況作為平時工作和全年目標考核內容。
下面,我就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講三點意見,各鄉鎮、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創新思路,強化措施,抓好落實。
一、充分認識搞好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的重要意義
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是當前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兩項重要制度,實施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明確要求,是新時期深化扶貧開發和社會救助的一項重要舉措。做好這項工作,對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實施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是落實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政策的基礎工作。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是推進突破發展、構建和諧的重點和難點。從目前來看,我縣農村貧困人口有三種情況,一是喪失勞動能力的純低保對象,二是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三是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對上述三種貧困人口的規模、特點、分布、需求等進行調查摸底,對他們進行科學認定、建檔立卡,形成農村貧困人口基本情況數據庫,有利于對農村貧困人口實行分類扶持、動態管理。特別是在國家普惠政策力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農村扶貧工作的著眼點轉向提高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貧困識別問題就更加突出,只有全面、客觀、真實地掌握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基本情況,才能有針對性地落實幫扶措施,提高扶貧工作成效。
(二)實現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是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544元,同比增長22%,但橫向來看,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8%,當前階段,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的核心。隨著農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扶助工作進入了開發扶貧和生活保障“兩輪驅動”的新階段,對沒有發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救助維持其基本生存,對具有發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開發式扶持促進其脫貧致富,形成了低保維持生存、扶貧促進發展的新格局。這兩項制度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只有將兩項制度有效銜接,才能全面覆蓋農村貧困人口,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是消除絕對貧困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舉措。
(三)實現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是搭建“大扶貧”工作平臺的現實選擇。近年來,隨著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各行各業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扶貧開發形成了專項計劃扶貧、惠農政策扶持、社會各界扶助等多措并舉、互為支撐的“大扶貧”格局。通過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農村貧困戶信息系統,不僅為扶貧和民政部門的工作提供依據,也為計劃、教育、衛生、農業、水利和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提供了一個通用工作平臺,相關部門可以利用這個信息系統快速準確地找到扶貧對象,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提高扶貧資源的使用效能。同時,也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對全縣農村貧困狀況進行科學評判,更好地謀劃“十二五”期間的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二、把握關鍵環節,全面推進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
實施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內容多、任務重、時間緊,相關部門及各鄉鎮必須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統籌規劃,周密安排,有序推進。
一要明確目標任務。實現兩項制度有效銜接的總體目標是:對農村低保對象,通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對扶貧對象,通過實施扶貧政策提高其收入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穩定解決溫飽問題并努力實現脫貧致富。按照省市統一安排部署,我縣今年下半年要全面啟動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具體任務是:通過調查識別和建檔立卡,探索建立扶貧開發和農村低保對象的動態識別機制、監測管理機制和針對貧困戶和農村低保戶的分類幫扶機制,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保障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提高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和收入水平。
二要抓好關鍵環節。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量大面廣,程序繁瑣,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抓好以下幾個關鍵環節。一是貧困識別要科學合理。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是穩妥推進兩項制度有效銜接的基礎和關鍵。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按照簡單直觀、易于操作的要求,合理確定貧困狀況識別指標體系。要嚴格按照個人申請、村組評議、鄉鎮審核、縣級審批的程序,組織實施貧困戶和低保戶識別工作。對已經識別的扶貧對象和低保戶,要全部登記造冊、建立檔案。二是調查核實要嚴格細致。調查核實工作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必須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調查人員必須深入到農戶家中,采取詢問當事人、察看家庭情況、向其他群眾了解情況等方式,對已經識別的貧困戶家庭情況、致貧原因等進行深入調查了解,切忌閉門估計、電話詢問或者以第三者介紹等代替入戶調查,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情況準確、數據翔實。要堅持縣、鄉、村三級公示原則,公開操作程序,接受群眾監督。要嚴明工作紀律,及時糾正弄虛作假行為,情節嚴重的要追究相關人員責任。三是扶持政策要落實到位。對一經認定的低保戶和貧困戶,要按照應扶盡扶、應保盡保的原則,不折不扣地落實好相應的扶持政策。對農村低保對象,按照政策規定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對農村扶貧對象,根據不同情況,給予貸款貼息、產業扶持、轉移培訓等方面的扶持。特別是對每個扶貧對象,都要有針對性地制訂幫扶計劃,明確產業項目、幫扶單位、資金來源、工作責任和年度增收目標,確保扶貧對象及時得到有效扶持。
三要積極穩妥推進。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分為前期準備、識別對象、建檔立卡、總結經驗四個階段,要按照省市的統一安排,在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研究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基本程序、方法步驟和具體要求,有序推進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要堅持時間服從質量的原則,認真扎實地做好各個階段的工作,不能走過場,搞形式主義。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突出抓好需要銜接的三個重要內容。一是對象銜接。準確識別出對象是實現“兩項制度”有效銜接的基礎。扶貧辦要主動與民政、財政、統計和殘聯等部門搞好協調溝通,做好各類扶持對象的銜接,確保各類人口都能得到有效扶持。二是政策銜接。落實扶持政策是推進“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的目的所在。目前,民政低保有了比較完善的到戶政策體系,扶貧開發要重點從產業開發、能力建設、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到戶扶持措施,爭取農業、水利、交通、教育、衛生、城鄉建設等方面的項目資金向貧困戶傾斜,并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幫助貧困地區發展。三是管理銜接。管理銜接是實現“兩項制度”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要分類建立低收入人口對象檔案,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逐步完善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數據庫,做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三、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兩項制度銜接工作取得扎實成效
兩項制度銜接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要做好這項工作,既要嚴把政策、規范運作,又要創新思路、大膽探索,達到“出成果、出經驗”的目標。
一要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成立領導小組,由我任組長,扶貧、民政、財政、統計、殘聯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扶貧辦。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和指導兩項制度銜接工作,及時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總結推廣行之有效的經驗,確保兩項制度銜接工作有序推進。
二要主動協調,積極配合。兩項制度有效銜接的關鍵是要保證識別指標的科學性和識別對象的真實性,要做到這一點,各相關部門必須通力配合、密切協作。縣上將建立部門協作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工作,形成部門聯席和縣、鄉、村三級聯動的工作格局。扶貧辦要充分發揮牽頭部門的作用,主動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制訂工作方案,明確操作程序,及時總結工作經驗。民政局要負責確定低保范圍和標準,落實低保戶的救助措施,配合扶貧部門落實好交叉對象的扶持政策。財政局要提供資金支持,落實工作經費,加強資金監管。統計局要依據國家扶貧標準、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研究確定貧困發生率及貧困人口識別規模。殘聯要會同有關部門及時核實殘疾人的有關情況,對殘疾人中低保和扶貧對象提供重點幫扶。
三要嚴格考核,加強督導。縣上對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實行單項考核,縣委、縣政府將定期進行督導檢查,對工作進展良好的部門和鄉鎮進行通報表揚,對工作進展緩慢、落實不力的部門和鄉鎮予以通報批評,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扶貧、民政、統計、殘聯等部門也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大檢查指導工作力度。同時建立信息專報制度,各鄉鎮對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和積累的經驗,及時向縣領導小組辦公室反饋。
關鍵詞:扶貧;貧困現狀;脫貧預測;貴州省
一、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貴州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并探索符合本省省情的減貧舉措,在扶貧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獨特的“貴州經驗”,為我國減貧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扶貧面持續收窄, 貧困不斷向縱深推進,扶貧形勢及方式日趨復雜,扶貧任務異常艱巨。2015年,貴州省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為實現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共同邁入小康社會的目標,立下了扶貧“軍令狀”。貴州省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在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后沖刺階段充分總結扶貧成效、認識貧困現狀并對脫貧時間作出預測十分必要,充分認識新階段減貧重點和關鍵點等不僅能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還能提高減貧效率,這亦是本文研究意義所在。
二、貴州省扶貧開發主要成效
(一)貧困人口大幅減少
扶貧開發初期,1985~1993年,貴州省貧困發生率下降非常顯著,高達23%。1994年,我國貧困標準線設為440元,此時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有860萬,占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12%。1994~2000年,這是貴州省減貧成績最輝煌的時期,貧困率下降一度高達25%。2000~2007年,貴州貧困率下降速度趨緩,但2007年貧困率減少到了6.5%,扶貧工作重點縣貧困率則達到最低值8.1%。2008年,國家貧困標準線提高到1196元,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增至4007萬人,而貴州農村貧困人口占比則高達15%。2011年,我國貧困線標準提高至2300元,貴州農村貧困人口增至1149萬,貧困率激增至33.4%,扶貧工作重點縣貧困率則達到了40.6%。
2011~2017年,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占全國比例呈穩步下降趨勢,減貧效果較全國而言較為顯著。如圖1所示,總體上,由于貧困線標準變化等原因,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占全國比例波動較大,貧困發生率以2008年和2011年為節點,在2003~2007年、2009~2010年、2012~2014年這三個階段呈大幅下降趨勢。貴州省2014年貧困率為18%,2015年貧困率則較上年降低了4%,貧困率降幅僅次于甘肅省(甘肅省降幅為5.3%),位居全國第2位;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130萬人,僅次于河南省(河南省減少了135萬),減幅排全國第二位。經過長期的扶貧開發歷程,貴州省貧困人口從1986年年底的1500萬減少到了2015年的493萬,盡管減貧成效顯著,但目前仍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二)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往往能夠反映農村貧困人口的經濟狀況、生活水平情況等。如圖2所示,整體上,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均保持較快增長,但二者差距仍舊較大,可以看出貴州省整體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6年的1277元增至2015年的7386.87元,近20年間增長了5.78倍。但2015年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占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4.7%,與1996年的66%的比例相比,增幅并不大。同時,根據統計年鑒數據的對比可知,貴州省扶貧開發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略低于全國扶貧開發縣平均水平,表明扶貧開發縣農民生活水平仍需極大地提高。
(三)貧困區域范圍縮小
隨著貴州省扶貧開發工作的持續開展,貧困不斷向縱深推進,貧困區域范圍呈現聚攏和縮小的趨勢,扶貧瞄準也從縣域轉向瞄準貧困村、貧困戶。值得注意的是,貴州省農村貧困發生率與扶貧重點縣貧困發生率之間的差值仍在逐漸增大,從2003年的2.2%的差值增至2014年的9.3%,這表明貧困人口更多的集中在貧困重點縣,同時由于貧困“漏出”及返現象始終存在,扶貧形勢更加嚴峻,扶貧難度增大。從貧困發生率的空間分布上看,貴州省貧困區域范圍萎縮,貧困狀況嚴峻的地區主要集中東南部、南部地區,尤其集中分布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其中部分地區貧困發生率甚至達到了50%~60%;貴州省北部、中部貧困發生率則較低,其中遵義地區、黔中地區等貧困發生率最低。目前,黔東南州、黔南州以及銅仁地區仍是貴州省扶貧開發的重點地區。
三、目前貴州省面臨的扶貧新形勢
(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
貴州省2015年年底,尚有農村貧困人口493萬人,貧困人口數量排全國第一位,且其中91.2%的貧困人口、90.6%的貧困鄉鎮、92.1%的貧困村、82.5%的民族鄉鎮位于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目前,貴州省共有貧困縣66個、貧困鄉190個、貧困村9000個,其中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0個。貴州省88個縣(市、區、特區)中,有13個貧困發生率在22%以上,10個在20%~22%之間,16個在15%~20%之間,22個在10%~15%之間,15個在5%~10%之間,12個在5%以下;其中,黔東南州16個縣(市)中,貧困率在20%以上的有13個;遵義市14個縣(市、區)中,貧困率集中在5%~10%的有9個;貴陽市10個縣(市、區)的貧困率均在5%以下。由此可見,貴州省整體上貧困人口眾多,且貧困程度相當深。
(二)貧困區域廣且分布不均衡
目前,貴州省所有市州均有不同貧困程度的貧困人口,其中部分市(州)的貧困人口總量還很大、貧困發生率還很高,例如僅畢節市的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就比福建省、遼寧省農村貧困人口之和還多(兩省貧困人口共111萬)。其中,黔東南州貧困人口為84.32萬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的17.1%;銅仁地區貧困人口為58.32萬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的11.8%;黔南州貧困人口為58.29萬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的11.8%。總體上,如圖3所示,從貧困空間分布來看,貴陽市、遵義市等地貧困發生率最低,貴州省東南部、西部貧困發生率則偏高;從南北方向上看,貴州省南部地區貧困率總體上高于北部地區貧困率;整體上,貴州省貧困發生率較高地區呈“U”形分布。
(三)沖刺全面小康,減貧任務重
為實現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共同邁進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貴州、甘肅等22個減貧任務重的中西部省份,在2015年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向中央簽訂了《脫貧攻堅責任書》。其中,貴州省立下扶貧“軍令狀”,對扶貧開發工作的最后沖刺階段進行了規劃,提出五年內貴州省將堅持“六個精準”及“五個一批”,要徹底解決現行標準下的493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并制定了“十三五”脫貧計劃與目標,提出到2017年年末,要完成24個貧困縣、375個貧困鄉鎮脫貧“摘帽”任務,要使5800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縣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達到8000元;到2020年年末,要實現全省50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部脫貧“摘帽”。
(四)扶貧資源相對欠缺
值得注意的是,貴州省雖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但2015年中央財政對貴州轉移支付執行數為2324億元,僅排全國第10位,貴州省人均所得中央轉移支付僅排全國第7位,低于、青海、新疆、寧夏、內蒙古、甘肅等省區。貴州省要在短短5年內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扶貧開發任務異常艱巨,與此同時,加大我國對貴州省的扶貧支持力度十分必要。
四、貴州省脫貧時間預測
通過對各年農村貧困發生率的統計數據進行回歸預測,能夠大體上預測出貴州省脫貧時間,可以基于統計意義給認識貧困狀況、政策決策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貴州省及9個市(州)脫貧時間預測
以2010年最新的貧困標準為基準,2011年以來貴州省及9個市(州)農村貧困發生率,如表1所示。
依據上表貧困發生率數據,可以制作散點圖,如圖4所示。
通過繪制散點圖(圖4)可以判斷,2011~2015年貴州省及9個市(州)農村貧困發生率大致呈線性分布,因此,對貴州省歷年農村貧困發生率進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歸,得出回歸結果如下
Y=9604.58-4.76X
(12.369)(-12.34)
R^2=0.981,DW=1.64
根據上式可以算出,當Y=0時,可以算出X=2017.77,即大約2018年時,貴州省農村貧困發生率接近于零。對上表9個市(州)依次進行OLS回歸,依據回歸結果算出當前標準下,貴州省9個市(州)農村貧困發生率接近于零時的主要年份,如表2所示。
(二)貴州省各地區脫貧時間預測
以2010年貧困線為標準,根據2011~2015年貴州省各地貧困發生率,對貴州省各地依次進行OLS回歸,依據回歸結果算出當前標準下,貴州省各地農村貧困發生率接近于零時的主要年份,并將各縣(市、區、特區)按照預計脫貧時間按照年份分為7組,如表3所示。
(三)脫貧時間預測結果分析
根據2010年以來貴州省各地的實際貧困狀況的變化趨勢,僅從統計意義出發,預測到貴州省絕大部分地區能在2017及2018年脫貧,尤其集中在2018年。其中,貴陽市、鐘山區等11個地區已經在2016年前脫貧,余慶縣將在2016年脫貧,而織金縣、施秉縣則預計在2020年實現脫貧目標,榕江縣則預計在2021年才能脫貧,預計貴州省全面脫貧時間在2020年。但鑒于扶貧工作的復雜性、解決剩余貧困的艱巨性及部分影響因素的不可預見性等,本文預測,統計意義上簡單回歸預測的脫貧時間可能早于實際脫貧時間。
五、結論與建議
根據計算結果,本文預測,如加大對榕江縣等貧困發生率仍舊較高的縣份的扶貧力度,在2020年貴州省有望實現全面小康的扶貧開發目標。從整體上看,預計脫貧時間最晚的縣主要集中在黔東南州,該州是貴州省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主戰場之一,也是貴州省沖刺全面小康、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和關鍵點,更應加大對該州及其他特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力度。
總體上,貴州省在歷年的扶貧開發工作中取得了卓著成效,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區域范圍縮小。但由于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向縱深推進,貴州省成為了中國新階段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因此扶貧難度增大、扶貧任務異常艱巨。面對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扶貧開發新形勢,貴州省應積極改變扶貧開發方式,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提高扶貧效率并在扶貧工作中有所側重,此外,加強自身經濟發展能力、加強扶貧開發政策爭取及加強扶貧工作考核評比等也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房偉臣,梁會中.貴州農民經濟生活狀況簡析[J].農村經濟技術,1994(11).
[2]孫志剛.貴州省人民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N].貴州日報,2016-02-05.
[3]馬彥濤.精準扶貧戰略的多元路徑――以貴州省為例[J].祖國,2016(22).
[4]貴州省統計局.貴州省貧困現狀分析[EB/OL].貴州省y計局網站,2016-10-11.
[5]楊龍,李萌,汪三貴.我國貧困瞄準政策的表達與實踐[J].農村經濟,2015(01).
[6]肖小華,朱元蘭.貴州省農村貧困分布情況及反貧困政策研究[J].神州旬刊,2013(02).
[7]燕安,劉明輝.統一戰線參與貴州扶貧開發問題初探[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院報,2012(04).
[8]新華社.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J].中國扶貧,2015(23).
[9]周丕東,崔嵬,詹瑜,孫秋.貴州烏蒙山區農村扶貧開發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2(02).
[10]楊穎,胡娟.貴州扶貧開發成效、歷程及挑戰思考[J].開發研究,2013(02).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于建立完善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的有關精神,建立健全符合我縣實際扶貧對象立卡工作管理運行機制,確保該項工作制度完善、管理規范、運轉有序,保證公開、公平、公正,實現穩定、持久、有效地解決全縣貧困人口溫飽,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應扶盡扶、應退則退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一,認真了解不同貧困群體收入情況,制定符合本縣實際扶貧對象人均收入標準,劃出客觀的、便于操作的扶貧對象識別標準,努力做到應扶盡扶,并強化動態管理,做到應退則退。
(二)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強化各鄉鎮人民政府的主體責任,健全政府引導、扶貧和民政部門主管,相關部門配合、鄉村落實的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機制。
(三)堅持銜接配套、統籌兼顧的原則。堅持與醫療救助等社會救助措施相配套;堅持與臨時救助、促進就業以及其他農村社會保障政策相銜接。
(四)堅持規范操作、陽光作業原則。堅持公開、公平、公正,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做到對象明確、程序規范、措施得當、效果明顯。
三、總體目標
建立科學、規范、公開、公平、公正的貧困人口識別機制和動態管理機制,健全完善農村貧困戶檔案,建立制度健全完善、政策銜接配套、標準科學合理、補助水平適度、資金籌集落實、管理規范有序、服務優質高效的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機制,不斷提高農村扶貧開發水平,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扶盡扶,從根本上穩定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四、實施步驟
(一)開展試點調研、摸清貧困底子。各鄉鎮抽取一個村進行試點,以準確識別扶貧對象為核心,按照農村扶貧開發對象2300元的識別標準,摸清貧困人口底子,了解不同貧困群體收入情況,剖析貧困原因,提出對象識別指標和識別程序,為以后測算各鄉鎮、村的不同政策對象比例提供參考依據。
(二)測算扶貧比例,完善實施方案。省扶貧對象總體規模確定后,縣里根據各鄉鎮調研結果,將扶貧對象比例測算到各鄉鎮、村。各鄉鎮在審核時要根據扶貧標準和測算比例,嚴格控制規模。同時,根據調研結果進一步完善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實施方案。在識別對象時要進行“五比、五看”,即比家庭收入,看經濟來源;比家庭資產,看消費水平;比家庭勞力,看致貧原因。在評定貧困人口時要做到,“三優先三不評”,即殘疾子女的勞人優先,獨生子女的老人優先,純女戶勞人優先;不進行土地流轉造成土地荒蕪的原因不評,2000年以來危房計劃生育政策的原則不評,經常進行賭博、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原則不評,五保戶、低保戶不在本次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的范圍之內。
(三)召開專門會議,進行宣傳活動。縣里召開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動員大會,部署全縣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各鄉鎮召開村干部和村民會議,并利用電視、報刊、村務公開欄等,廣泛宣傳相關政策,做到農村扶貧對象建檔立卡政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四)嚴格操作規程,搞好對象識別。嚴格堅持個人申請、村小組評議、村級評議、鄉鎮審核、縣級審批的工作程序,做好“三級復審,三榜公示”。先由識別對象提出申請,村小組初評后,村委會按照量化的識別指標進行調查核實,集中進行民主評議,經公示7天后由駐村干部簽字報鄉鎮審核;公示7天后由鄉(鎮)長簽字并加蓋公章后報縣審批;縣級由扶貧和移民辦審批,并對審批情況進行15天公示,公示后件個結果再返回各村張榜公示。為確保對象識別工作公平、公正,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在對象識別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兩個公認原則,即群眾公認和社會公認。
(五)根據不同對象,落實幫扶措施。對扶貧對象,分類分檔實施扶助,區別不同情況分類實施扶貧。對貧困人口有勞動能力而咩有致富產業的,著力支持貧困人口發展生產;對貧困人口素質較低、外出務工收入低的,加大勞動轉移培訓力度,提高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技能和適應性;對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較差的,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改善其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或者根據農戶自愿實施搬遷扶貧。
(六)完善檔案資料,實行動態管理。在扶貧部門原貧困戶建檔立卡的基礎上,將登記的扶貧對象信息錄入到電腦,進一步完善扶貧開發對象資料,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鎮有簿、縣里有電子檔案,一戶一檔,資料齊全。各鄉鎮也要建立電子檔案,對全縣扶貧開發對象檔案進行網絡化管理,實現縣、鄉鎮聯網,資源共享。同時,按照“應扶盡扶、應退則退”的動態管理要求,對扶貧對象半年審核調整一次。通過不定期抽查、明察暗訪等形式,了解扶貧對象家庭狀況,做到扶貧對象有進有出,既保證扶貧對象“應扶盡扶”,又防止“養懶漢”的現象。
(七)認真進行回顧,做好總結匯報。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完成后,對工作情況認真進行回顧總結,及時撰寫總結材料。
五、工作進度安排
(一)前期準備階段(從4月底到5月底)。做好試點調研、測算扶貧比例,完善實施方案和宣傳發動工作。
(二)識別對象階段(從6月1日到6月15日)。按照實施方案和對象識別操作規程進行對象識別。
(三)建立完善資料和落實幫扶措施階段(6月15日到6月30日)。搞好信息錄入,完善檔案資料,同時根據不同對象,落實幫扶措施。
(四)回顧總結階段(7月1日到7月15日)。做好回顧總結和匯報工作,全面完成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組織機構。縣里成立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政府縣長任組長、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委辦、縣政府辦、縣紀檢、縣財政局、縣扶貧和移民辦、縣民政局、縣殘聯、縣統計局有關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縣扶貧和移民辦主任兼任辦公室主任,各成員單位抽調骨干人員為辦公室工作人員,具體負責工作調研和工作實施組織工作,指導各鄉鎮按照要求搞好對象識別,并負責督促落實幫扶措施,搞好信息收入,完善檔案資料。各鄉鎮也要成立組織機構,由鄉鎮長任組長,鄉鎮分管扶貧和移民的副鄉鎮長和扶貧移民專干為成員,具體負責轄區內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的宣傳、識別對象的調查和審核,實施扶貧項目等。
(二)成立扶貧志愿者服務隊。從機關在職干部、企事業人員、大學生村官、農業技術人員、工商企業老板和熱心扶貧人士中挑選人員組建扶貧志愿者服務隊,進村聯戶開展“一幫一”、“二幫一”結對幫扶行動,幫助和指導貧困農戶選擇發展項目,落實幫扶資金、輔導生產技術,做到扶貧幫扶“三到戶三到人”即脫貧計劃到戶、項目規劃到戶、資金落實到戶、幫扶責任到人、項目落實到人、工作聯系到人。
(三)實施目標管理,層層落實責任。各鄉鎮和先關部門要將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各村由村民大會推選成立9-15人的扶貧對象評議小組,具體負責受理識別對象的申請、核查申請人的家庭收入、對扶貧對象進行評議和排序,并張榜公示,確保對象識別公開、公平、公正。
儀隴縣2009年度科技扶貧工作總結
2009年,我縣科技扶貧工作,在省科技廳、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儀隴縣“十一五”科技扶貧規劃》中提出的目標要求和重點任務,創新工作方法,重點圍繞我縣打造的特色產業和企業,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財力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理清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為確保今年科技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年初我們依據《儀隴縣十一五科技扶貧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組織相關單位、科技人員開展調研,制定了科技扶貧規劃實施方案,將規劃中的目標任務細化到年度,落實到責任人,進一步明晰了全縣今年扶貧工作的重點和目標。在工作方法上,我們一是把科技扶貧工作與科技專家大院建設結合,在扶貧產業上建專家大院;二是把科技扶貧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結合,盡量把“科技扶貧村“選定在“新農村建設示范鄉鎮”內,三是把科技扶貧工作與縣內科技工業園區、農業園區的發展和建設相結合;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以創新機制為動力,開展科技扶貧示范鄉、村建設。堅持把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貫穿科技扶貧工作始終,通過對12個科技扶貧示范基地村的扶貧探索,總結出“經驗”。一是競爭確定項目村,從全縣56個鄉875個行政村中通過競爭方式選出了群眾積極性高、條件較成熟的23個鄉,125個村,作為首批試點村,在全縣上下形成了在“爭中干、干中爭”的良好氛圍;二是項目民選定規劃,通過村民大會討論和民主表決確定建設重點和實施順序,切實做到了“做群眾最想做的事”;三是整合資金保投入,采取了集中項目支持、發動群眾投入、引導信貸參與、動員社會幫扶等多種資金籌措方式;四是推進“五權”管村務,建立了村務管理領導權、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議事權“五權”制度,真正實現村級事務民主管理;五是扶持互助促發展,組建了以文化、金融合作、生產經營為切入方式的45個扶貧互助社,有效解決了農民生產生活中資金不足的具體困難;六是倡導文明創和諧,開展了“和諧新村”、“和諧農家”和“五好家庭”評選、“十進村十入戶”等活動,進一步融洽了黨群、干群關系;七是后續工程民“自管”,由村民自己組建小組,對已實施工程實行分項目長期管護;八是自我教育民“群參”,在全縣開展了“四個比較”、“四項評選”、“四項查看”等活動,提高了村民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技術水平。通過這“經驗”的實施和推廣使我縣2009年在整村推進這113個村的科技扶貧工作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和較好成績。
關鍵詞:教育貧困;教育扶貧;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C913.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6-000-01
引言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與該國的教育水平有著極為重要的聯系。在我國,西部地區的教育水平與東部地區的教育水平仍具有很大差距,教育人才短缺,教育貧困現象嚴重。西部地區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落后、政府教育資源支持不足、農業人口群體較為龐大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教育貧困”,進而加劇人才短缺,經濟落后的現狀,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西部地區發展落后的本質原因在于教育貧困。
一、教育貧困的概念
通常我們所指的貧困都用于形容物質資源的缺乏,生活的貧窮困苦。目前貧困內涵不斷延伸深,不僅包括物質資源等經濟領域的貧困,還可以形容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的貧困現象。教育貧困作為其下位概念,指的是在教育中物質、精神兩方面的匱乏總和,屬于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三方面的交叉概念。
二、形成教育貧困狀況的成因
1.經濟投入不足
據相關統計顯示,今年我國在教育經費上投入4%的目標,達歷史最高,但相較于美國的7%、印度的5%仍具有一定距離。長久以來,我國一直存在教育經費投入較少,且分配不合理等現象。例如,資金在城鄉分配上,往往更傾向于城市,致使農村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在教育層級的分配上,高等教育的投入日漸膨脹,基礎教育的投入則日益減少;在不同學校的分配上,對重點或示范性學校的投資遠遠高于普通院校等。除財政經濟投入不均外,家庭的經濟匱乏也是教育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貧困的家庭中,收入極少,無法負擔教育費用,經濟條件與孩子的教育成為了矛盾雙方,無法解決。
2.制度政策的偏向
教育教學資源的豐富主要依賴于制度分配,而在當今的教育制度和分配中,教育教學的物資提供,以及教師的政策方面均具有較為明顯城市優先的現象。馬曉河曾經指出,現如今的中國農村人口數量占全國的80%,然而90%的學校都在城市之中。并且據相關研究統計顯示,2015年社會教育投資總和為7900億元左右,而農村分配僅為23%。這使城市教學水平日益提升,而農村只能憑借自身力量開展教學。
3.思想觀念的偏差
在思想觀念上的偏差主要體現在,我國長期存在的“城市中心主義”的教育思想觀念,各地“讀書、教育無用論”的廣泛傳播。“城市中心主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國政府在城鄉資源、資金等方面分配不均等情況的發生。例如,農村教育的課本編排、課程設置往往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農村學生對機、游樂園等極不熟悉,而他們所熟悉的田園、土地、莊稼卻不存在于課本之中。同樣的,這種課程編排對城市孩子來說就缺少了自然的味道。 另一方面,當前農村進城打工人員逐漸增多,孩子在家中讀書,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欠缺,成績差的則早早輟學;多數學生考上大學后,習慣了城市的繁華,無法再適應農村的生活,于是即使多數最終無法在城市立足,也選擇留在城市找尋工作。
4.社會救助不力
國家和政府在社會救助中處于主體地位,當前我國有關部門將救助目標設定為保障貧困人群的生活需要,而對于其發展卻沒有明確的保障,只是通過資金或物質等進行維持性救助,對其能力的提高,以及受教育程度極少關注。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應在新的扶貧戰略中,加大教育扶貧的比重,有效提升人口素質,從根本上解決西部貧困現狀。
三、當前國內教育扶貧現狀與經驗總結
1.國內教育扶貧現狀
為解決我國西部地區貧困的現狀,我國政府大力開展了扶貧工程,采用多種模式進行扶貧。例如輸血式扶貧模式、移民式扶貧、勞務輸出式扶貧。但上述扶貧模式都只是針對物質扶貧,在知識文化及思想觀念上的投入較少,雖然開展了掃盲教育、女童教育、希望工程等教育扶貧模式,但面對龐大的文盲群體,這些教育扶貧措施顯然是力不從心的,社會慈善行為終究無法代替政府行為。1995年開始,我國政府開展了“ 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這無疑是我國教育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但教育扶貧不僅僅局限于資金、物資等的投入供給,提高教育扶貧的效益和質量才是其關鍵的問題。目前多數人將教育扶貧理解為物資供給,造成部分地區“等、靠、要”的現狀,違背了教育扶貧的初始目的。除此之外,在教育扶貧過程中對貧困地區教育經費投入較少,救助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依舊存在,對農村人口的發展境遇關注較少。
2.國內教育扶貧經驗與主要措施
(1)加大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
當前,加大政府教育經費的投入是解決教育貧困的根本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的進步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政府應制定完善的支持策略以及較為均衡的財政分配制度,加大對于貧困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力度,以此提高貧困地區整體教育設施及教育水平的提高。
(2)完善教育救助制度
教育救助通常是國家和各級政府作為救助的主體,但面對如此龐大的被救助人群,政府的力量遠遠不足。因此,在人員充足、經濟落后的地區,民眾共同參與救助已成為現實的需要。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調動民眾參與的積極性,通過社會表彰、政治及文化動員等方式,強調民眾參與的重要性,號召民眾積極參與救助工作,從而建立起政府、民間組織及民眾共同組成的社會保障體系。
(3)要特別關注貧困地區教育人口的發展境遇
由于經濟、地理等因素,我國貧困地區人口受教育機會少、障礙多。在稅費改革后,取消教育集資,從一定程度上減輕農民負擔,但卻造成了較大的教育財政缺口。相關統計顯示, 2015年我國約34%的縣市, 學生人均公用費低于119元, 財政撥款低于10元,農村多數學生的學習場所為危房。因此,貧困地區教育質量的提升,要參照我國相關政策部署,明確各級政府職責,各級政府各司其職,加大教育扶貧的重視程度,并有意識的關注當前貧困地區教育現狀、人口發展境遇,從而有效的、科學的改善貧困地區教育管理體制,實現人口素質的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一、深刻認識貧困村發展互助金的重要意義
1對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生產發展”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也是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經濟基礎。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落腳點和著力點就是農民富裕的問題。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就是解決農民持續穩定地增加收入。農民貸款難是眾所周知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中央對銀行制度進行改革,然短期內難出成效。不能等待,必須進行探索。過去我出臺了很多的扶貧方式,包括發送現金、送物資等等,效果并不明顯。從當前來看,發展扶貧互助金、建立扶貧互助社能解這一燃眉之急,緩解農民創業資金短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對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2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發展能力。扶貧互助金以“資金共有、貧困優先、服務‘零’距離、分期還款”等特點。促進農民主動融入市場,提高了村民的發展能力。
3能有效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做到參與不包辦、指導不指令、監管不直管,從指揮者轉變為指導者、協助者和服務者,促進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通過對村干部和互助社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了綜合素質,培育了一批農民的貼心人”和發展的能干人”
4大力推進農村基層治理、強化村民自治、錘煉農民市場意識、促進貧困村和諧發展的有效方式。扶貧互助資金由村級互助社來管理。民政局注冊,非營利性的民間組織,屬于農村的公益性組織。互助社的產生、運行和管理,實際上就是村民進行自我管理的過程,這對強化村民自治有重要作用。貧困村建立的互助社—互助小組—農戶”組織體系,構建了農民間的新型合作關系,富幫窮、強幫弱的互幫互助氛圍逐步形成,發現項目、擔保借款、實施項目、獲得收益后還款等過程,錘煉了農民的協作意識、市場意識和信用意識,無形中提高農民的素質,推動了農民的全面發展。
二、創新扶貧互助金的管理模式。
全國各地都在進行扶貧互助金的試點工作,目前。也總結出很多成功的經驗和教訓。但各地情況不同、條件各異,因此,必須創新扶貧互助金的管理模式,才能確保良好運轉,產生效益,真正促進貧困地區農民的發展。
1創新領導體制。首先是成立強有力的領導小組。其次是成立了由扶貧開發辦和財政局骨干組成的培訓指導組。具體指導各個村的工作。三是成立課題調研組,對試點村扶貧互助金的運行狀況進行跟蹤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教訓,探索管理模式,加強理論指導。
2創新監管機制。加強監管是保證扶貧互助金有效運轉的重要一環。創新監管機制必需建立五級監管機構。第一級是互助社的監事會,這是個民選機構,專門監督理事會的日常工作;第二級是聘任大學生志愿者擔任鄉鎮扶貧助理,專門負責扶貧互助金的各項工作,包括監管工作。第三級各試點的鄉鎮政府全部成立由鎮長直接負責的監管機構,對本鄉鎮的貧困村扶貧互助金工作進行監管。第四級是扶貧開發辦和財政局聯合組成監管小組,對扶貧互助金運轉情況進行監管。第五級是政府成立專門的監管小組,對扶貧開發辦和財政局的工作情況進行監管。
3堅持自主管理。堅持“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轉使用、滾動發展”和“不出村、不吸儲”基本原則。堅持由他自主管理。項目審核上、審批借款申請上、借款擔保方式上、產業發展上和資金回收的方式方法上,都充分放權,讓他自主管理。鄉鎮政府和扶貧開發辦只是指導和監管,提供業務和政策支持。
三、對貧困村發展互助金的幾點思考
1要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貧困村扶貧互助金的組成主要是財扶資金和入社農戶的股金。這就造成資金總額有點不足的問題。因此,要進一步拓寬扶貧互助金的融資渠道,一是可考慮加大財扶資金的數額,二是鼓勵入社農戶增加股金,三是積極為貧困村籌集社會捐助資金,四是探索制定合理合法的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勵社會資金投向貧困村,入股互助金,助推貧困村的發展。
一、強化組織領導,明確工作任務
為切實抓好精準扶貧,我公司加強組織領導,學習精準扶貧系列文件精神,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主要工作來抓,學習區委、區政府下發的有關文件,明確工作任務。
二、依靠基層組織,扎實開展工作
工作隊堅持工作日吃住在村,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大會、入戶座談等形式宣講惠農政策。在進組入戶活動中,工作隊始終以宣傳政策、走訪民情為工作中心,逐戶走訪農戶,深入地里田間,與農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宣傳惠農政策、了解民情、民意。
三、強化工作措施,抓好扶貧工作
1、貧困戶動態調整。在區扶貧辦統一安排下,綜合考慮衡量農戶產業、住房、因學、因病、因災等影響家庭開支的重要因素的基礎上,以數據比對、民主評議、規范程序、群眾認定為準,對我公司幫扶村貧困戶進行動態調整,XX現有我公司對口幫扶貧困戶XX戶XXX人。
2、規范貧困戶檔案。前期動態調整工作完成后,我們進行了貧困戶幫扶責任人的重新選派和貧困戶檔案的重新整理工作。
3、貧困戶脫貧驗收。貧困人口退出以戶為單位,以該戶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3300元/人/年。重點突出“一有、兩不愁、四保障”(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養老和住房有保障)。
四、推動項目建設,實施產業扶貧
1、立足公司自身資源推進信息扶貧。一是將XX村納入XX區2018年行政村移動光寬帶建設項目,耗資XX余萬元新建XX公里的光纖桿路將寬帶送入XX村。二是在區扶貧辦的統一部署下在魚塘村推廣“手指上的扶貧”智能手機眾籌項目并將項目推廣至全區范圍。通過這兩個項目的落地實施給XX村的精準扶貧工作插上了信息化飛翔的翅膀。三是落實專項幫扶資金X萬元整。
2、日常走訪幫扶。除既定駐村隊員XXX同志長期駐村幫扶外,我公司上半年組織黨員干部及全體對口幫扶職工進行了12次集體走訪幫扶,為對口貧困戶解決產業扶貧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辦理異地搬遷和危房改造手續,申請雨露計劃幫扶,完成醫療保險和救助工作,跟進社保兜底扶貧落實等各項工作。并多次捐獻愛心為貧困戶們送去日常生活用品及創業幫扶資金,共計投入XXXX多元幫扶資金。
五、強化駐村紀律,改進工作作風
XX公司駐村工作隊嚴格執行區委區政府關于駐村扶貧工作要求,駐村工作隊吃住在村,落實駐村扶貧責任和扶貧措施,切實做好精準扶貧各項工作。要求工作隊成員民情民意在一線掌握、黨的政策在一線落實、干部作風在一線轉變、科學發展在一線體現,切實深入農村密切聯系群眾。同時,還分批次輪流組織黨員干部進村入戶,切實鍛煉培養干部,轉變工作作風。
六、下一步工作建議
1、建議給予政策支持。建議上級在貧困鄉村扶貧項目資金安排上考慮邊遠貧困鄉村在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等方面的特殊情況給予制定特殊扶持政策,增加項目資金和物資預算投入,以便項目順利實施和產生實效。
2、建議給予項目支持。一是在農村公路建設中,建議加大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幫扶力度,提高客運班線通行密度,方便群眾出行;二是建議加大農村電網改造,提高用電質量;三是給予農村信息化工程項目支持。建議每個行政村設立1個農村信息點,方便群眾獲取生產生活信息;四是扶持建設農民培訓就業基地。建議在每個鎮建設1個農民培訓基地,提高農民技能,方便群眾外出務工和返鎮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