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桂林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個情感真摯充沛的語文老師,不僅要讓課堂充滿濃濃的情意,更要把學生的心靈陶冶得圣潔、美麗。營造多種形式的閱讀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情感,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中,去領(lǐng)略作品的藝術(shù)情感?!?a href="http://www.baojiexiang.com/haowen/67629.html" target="_blank">桂林山水》教學中,學生對課文的整體初步閱讀感受到的美,只是粗淺的美,要想形成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相互交融,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精讀細讀,深刻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領(lǐng)悟為什么桂林山水的美能位居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究竟美在何處?
為了營造情感閱讀氛圍,調(diào)動學生深入閱讀情感,我用詩情畫意的導語:“桂林以盛產(chǎn)桂花,桂樹成林而得名,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騷人墨客為它寫下了優(yōu)美的詩文,唐代大詩人韓愈就曾以‘江做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詩句來贊美它,陳淼先生《桂林山水》中,水是怎樣的水?山又是怎樣的山呢?”這樣的導語產(chǎn)生了“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奇特功效,把學生的思路迅速引入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之中,此時,學生情緒昂揚,情不自禁地深情地齊聲吟誦道:“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再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桂林的山是怎樣的‘奇’‘秀’‘險’,展示漓江的水是怎樣的‘靜’‘清’‘綠’。此時此境,學生的情感飽脹得呼之欲出,不時發(fā)出驚嘆贊美之聲!教師抓住時機指導朗讀:漓江的水真清啊nga,漓江的水真綠ya,桂林的山真奇啊ya,桂林的山真秀啊wa,接下來指導朗讀感悟:“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這樣”的重復出現(xiàn)形成回環(huán)的節(jié)奏美,桂林的山因水而秀,神姿仙態(tài),漓江的水因山而綠,如情似夢,讀來氣韻流動,語勢圓轉(zhuǎn),“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茫,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百里漓江一路風景如畫,泛舟江上,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時播放同步動態(tài)錄像來展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美麗景觀。最后組織學生男女對讀、師生對讀、領(lǐng)讀、配樂齊讀等多種形式將感情朗讀推向!形式多樣并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朗讀把學生從“有我之境”,帶入到“無我之境”,將文中的“此情此景”變?yōu)椤拔仪槲揖啊薄?/p>
二、品讀寫法,創(chuàng)造美
旅游外宣翻譯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主要作用是向國外游客介紹旅游景點及旅游文化,注重語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交際翻譯,為外國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文化的途徑。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會出現(xiàn)一些文化詞匯空缺和文化錯位現(xiàn)象,本文以中國桂林國際旅游博覽會外宣文本翻譯為基礎(chǔ),分析旅游外宣翻譯中的文化信息,探討旅游外宣翻譯中文化信息的傳達方法。
一、旅游外宣翻譯中的文化信息
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譯工作能夠有效地向國外游客推廣中國民族文化。不過英語、漢語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語言,在英譯過程中,必須要注重文化信息的恰當處理,使西方受眾能夠比較充分地理解中國民族的文化特色。
桂林有國家4A級以上的景區(qū)16個,其中有“名人之鄉(xiāng)、狀元之鄉(xiāng)”的臨桂、江山會景的疊彩山、世界遺產(chǎn)喀斯特峰林、歷史悠久的古城全州、魅力名鎮(zhèn)興安、雁山等等。早在214年,秦始皇為了統(tǒng)一中國,在興安修建了天下聞名的水利工程一靈渠,成為了中國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袁牧被這里的景色觸動,曾寫下了別人交口稱譽的詩句“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睂@句詩句的翻譯,首先要了解其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在結(jié)合這個文化信息的基礎(chǔ)上,外宣文本將其翻譯為“river is theclearest in xing'an,row upon row of mountains are surrounded bywaters.Mountainous ranges.”
不過在一些情況下,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旅游外宣文本中所表達的內(nèi)容無法充分地詮釋出文化信息,造成影響是多方面的,比如環(huán)境因素、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等。因此,漢譯英旅游外宣翻譯中可以采用直譯、音譯、音譯以及注釋法等多種方法。在中國桂林國際旅游博覽會外宣文本中出現(xiàn)的一些專有名詞,大多參照官方網(wǎng)站,不過文本中也出現(xiàn)了數(shù)量較多的機構(gòu)、公司、節(jié)日等名稱,這就需要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查詢進行分析,采用平行文本對照翻譯。如中國桂林國際旅游博覽會:ChinaGuil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Expo。在中國桂林國際旅游博覽會宣傳文本原文中提到了很多具備文化內(nèi)涵的節(jié)日名稱,比如“資源河燈歌節(jié)”,根據(jù)其文化信息,翻譯為“Ghost Festival ofZiyuan County”。此外,也可以借用外來詞,比如在中國的“香客”一詞就是比較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由于中西方所信仰的宗教不同,就可以獎其翻譯為朝圣者“Pilgrim”。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用詞相對西方比較含蓄,在中國桂林國際旅游博覽會外宣文本中有大量的四字詞語,這些四字詞語朗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能夠強有力的烘托氣氛,在旅游文本中,濃墨重彩的四字詞語能夠惟妙惟肖地描繪出景區(qū)的獨特之處,從而吸引游客前往。不過在外宣文本的翻譯過程中,無法以直譯的手法展示出原文的優(yōu)美之處,這時需要采用虛實轉(zhuǎn)換的翻譯手法,將漢語中的“虛”轉(zhuǎn)換為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漢語中的意境。在中國桂林國際旅游博覽會外宣文本原文中,“四季如春、美麗如畫”描寫了廣西美輪美奐的風景,在翻譯“四季如春”時,文本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其譯為“ever-green”,“美麗如畫”則用“picturesque”來翻譯,體現(xiàn)了漢語的意境。
二、旅游外宣翻譯中文化信息的傳達方法
在進行英文翻譯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這就需要及時的查找資料,尋求恰當、合理的翻譯策略。首先,要充分做好翻譯前的準備工作,以最大程度地掌握相關(guān)背景資料,對于外宣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充分的了解,大量地查閱資料;其次,要注重理論知識的運用,理論知識是進行翻譯的基礎(chǔ),如果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就會遇到重重困難,從而對翻譯的進度造成嚴重的阻礙;再者,譯者要充分了解西方文化,譯者不僅要了解我國的民風民俗,還要了解西方的民俗習慣和宗教思想,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意識,才能夠準確地傳達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對中國桂林國際旅游博覽會外宣文本進行翻譯時,譯者必須要建立在充分理解中國文化信息的基礎(chǔ)之上,遵守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取向、以游客心理為出發(fā)點的處理原則,之后在對信息予以準確、恰當?shù)膫鬟_。在進行信息處理時,中國桂林國際旅游博覽會外宣文本采用了多種處理方法,包括文化信息的增刪、轉(zhuǎn)換、重組與調(diào)整以及譯+釋的處理方法。
旅游資源不僅涵蓋了附帶的欣賞價值,而且還蘊含著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內(nèi)涵。中國用語較為委婉,而西方用語比較簡潔,因此一些背景資料對于外國受眾來說很難理解,文化信息的增刪是在譯文中對這些背景進行清晰化,從而可以準確地傳達出信息。如在中國桂林國際旅游博覽會外宣文本中原文一句“展示了桂林國際旅游城市的魅力和風采”,在這里“魅力和風采”所體現(xiàn)的意思相同,在翻譯時減譯為“charm”一詞,體現(xiàn)出簡潔性。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典故、成語等對于外國受眾來說十分難懂,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就可以采用文化信息的轉(zhuǎn)換。在中國桂林國際旅游博覽會外宣文本原文中“全市會展業(yè)在旅博會等品牌展會的轄射帶動下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發(fā)展局面。”這里是指桂林會展業(yè)的興盛與可觀的發(fā)展,其中的“輻射帶動”是一個動詞,根據(jù)文化信息的需求可以將其轉(zhuǎn)換為名詞“influ-enee”。
中國文化傾向于理性思維,而西方文化側(cè)重于形象思維,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使中西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意合與形合的不同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遵循多種不同的語言特點,在充分分析漢語的邏輯關(guān)系之后,把流水句予以重組與調(diào)整。在桂林雁山區(qū)政府展位介紹中,,分別從漓江的東岸和西岸例出了雁山園、神龍水世界等8個景區(qū),是召喚型旅游文本,由此可以依照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進行重組,將主題句話在首位,之后在進行分類羅列,由此體現(xiàn)出旅游文化的多元性,促進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播。
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可以采用譯+釋的傳達方式,不僅能夠保留文化信息,又可以使外國受眾容易接受。比如對興安的“秦皇宮”進行翻譯時,用“Emperor Qin palace”,后面可以加一些對秦始皇介紹的注釋,可以有助于國外旅客的深入理解。
三、結(jié)語
一、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chǔ)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qū)的學生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經(jīng)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產(chǎn)。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體“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么……那……”;“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學《桂林山水》,通過朗讀描寫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認識到用這種句式表情達意的妙處。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發(fā)展語言。
二、朗讀有助于審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麗的大興安嶺》、《火燒云》、《五彩池》、《觀潮》、《草原》等,都用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xiàn)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燒云》“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天空著了火?!薄跋脊庹盏眯『⒆拥哪樇t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通過朗讀,學生腦海出現(xiàn):晚霞斜照大地的瑰麗的畫面。“火燒云的變化極多,紅通通的、金燦燦的……”“又像這個……又像那個……”誘發(fā)學生去觀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于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fā)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苯處熡美L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lǐng)略到自然美,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朗讀再現(xiàn)自然美,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誘發(fā)他們?nèi)ハ胂?,能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在語文教材中,還有為數(shù)不多的詩歌。詩歌的語言富于節(jié)奏感、音樂美。詩的內(nèi)容,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要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反復地吟誦才能體現(xiàn)出來。通過朗讀,品味詩句,讓學生逐步學會欣賞詩歌鑒賞詩歌,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操。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詩的流傳,讓墨客有了福,讓古今無數(shù)文人來此揮灑筆墨?!豆鹆稚剿防锩嬗浭龅纳街?、山之秀、山之險令人咂舌;描寫漓江的水之靜、水之清、水之綠使人無限神往。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桂林游玩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桂林游玩心得1只要一提起桂花,我的腦海中馬上浮現(xiàn)出一種討人喜歡的小花。它貌不揚,但清香撲鼻,人們常把它插在帶水的花瓶里,這樣,滿屋芳香。它,就是我喜歡的植物——桂花。
我們校園里也種了幾棵桂花樹,它不高,和旁邊的大雪松一比,成了小弟弟。桂花樹的葉子翠綠,闊葉的,兩頭尖尖,特別茂盛,常年郁郁蔥蔥。中秋前后,桂花競相開放。那花開在樹葉之間,金黃金黃,很細小,花瓣僅米粒般大。那花密密麻麻,一簇連著一簇,遠遠望去,仿佛綠葉叢中點綴著碎金。秋日的陽光下,滿樹的桂花閃爍著金色的光芒,特別耀眼,特別美,在我眼中沒有任何一種花樹能與它媲美了。(這一段詳寫桂花的美。抓往了它的顏色、大小的與眾不同進行描寫。同樹一比,詳略就不同了。桂花的特點是芳香四溢,上面一段故意不寫,騰出空間,專寫香味。)
八月桂花香,一到這個季節(jié),桂花樹周圍常常圍了很多同學。這難得的香味太誘人了,一下課,大家紛紛來到樹旁,大口大口地呼吸著,仿佛要讓整個肺里都灌滿這馨香。上課時,我們端坐在教室里,忽然,一陣微風吹來,風中帶著桂花的清香。啊,好香的風呀!這時,你會覺得特別舒暢,連腦子也特別好使。
春節(jié)時,有一次吃糕,我忽然聞到一陣桂花的香味,這么泠的天哪里來桂花呢?細看,原來是糕的表面點綴著一朵朵金黃色的桂花。媽媽告訴我,把掉在地上的桂花收集起來,再進行加工就成了今天吃到又香又甜的桂花糖糕了。啊!桂花還有這樣的貢獻,我對桂花不由更加敬佩。
我喜歡桂花,這種金黃色的小不點兒。
桂林游玩心得2秋天的一個星期六下午,爸爸媽媽帶我來到了石門的桂花村。我們從一條圍著竹籬笆的小路上走了進去。我們?nèi)诉€沒有走進桂花村就早已經(jīng)聞到了桂花的香味了。這桂花的香味真濃啊,讓人心曠神怡。它讓我全身都放松了下來。這時,我看到自己的周圍除了桂花樹,還是桂花樹。它讓我看得眼花繚亂。
我看到這里的桂花是那么金黃色,知道這一些桂花樹就是人們常說的金桂樹了。年紀最大的桂花樹已經(jīng)有一百四十歲了,另一棵年紀大的桂花樹也有一百一十八歲了。村里的人向我們介紹說:“這是兩棵姐妹樹。它們是我們這里的桂花元老。”這兩棵桂花樹樹身不這么高,但是樹冠卻是那么大,好象是一頂遮陽傘。樹上一片碧綠的葉子中透露出許多金黃色的桂花,讓人覺得美麗極了。我們繼續(xù)向前走著。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字叫做財神兒。據(jù)說乾隆皇帝的龍船在這里??窟^。在湖邊,我不論從那一個方向看這湖,都覺得它像是一只金元寶。我聽村里的人說以前有人帶了一瓶這湖里的水上京趕考。他用這湖水磨墨寫字。考試下來那個人就中了一名狀元。上京趕考的人經(jīng)過這里,到湖邊去洗一下手,考試以后就會榜上有名?,F(xiàn)在來到桂花村的人,幾乎每一個人都要到這湖里去洗一下手,想給自己帶一點好運氣。我也到湖邊洗了自己的手,希望它能夠給自己在以后的考試中次次都能夠取得優(yōu)異成績。
接著爸爸媽媽又帶著我去其它的地方參觀另外的桂花樹。
今天我在桂花村里游玩覺得特別高興,看到這個村子特別美麗,真想留下來住在這里,永遠都不要離開。
桂林游玩心得3桂林的山水,可是出了名的美。但怎么個美呢?有名句形容“甲天下”。那怎么個甲天下呢?這如果不是我親眼看見,還真難以相信。
上午十一點,游輪在微波蕩漾的漓江上開始緩緩行駛。一開始,兩岸只是高高的樹木,沒啥別致,我就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了那綠如碧玉,清澈見底的漓江水上。直到船開出四五千米,我才感受到,桂林山水丹甲天下,這兒的山才是甲中之甲,無可媲美。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那高聳入云,峻峭雄壯的石崖了。透過窗戶,一眼望不到山的另一邊,更瞧不見山頂??匆姷闹挥心莾和蛊?,這兒下凹的土黃色碩大石塊。石塊上,布滿了一道道深深的條紋,猶如一把把利劍鑲嵌在天涯上。山腳與漓江之間的沙地上,怪石嶙峋。一塊塊石頭千姿百態(tài),仿佛一只只獅子在江邊躺著,立著……
一段時間后,山由“壯、險”變成了“奇、秀”。一座座山峰,綠中夾雜著幾塊粽色的巖石,有的孤立石上,有的手牽手綿延千里,抬頭向上看,山頂有的平整,恰似一個梯形體;有的被“削”得尖尖的,如一支長長的毛筆倒立于群峰之中;有的山尖圓潤,群峰矮小,猶如一群雨后春筍破土而出。那二十元紙幣的背景圖“黃布倒影”更有一番奇麗景致。幾座山立在漓江兩側(cè)像一道屏障,其倒映于水中。影子與實物一臥漓江,一立天空,相映成趣,這讓我想到了“兩岸青山相對出”的詩句,用在這里再恰當不過了。而山腰上,種著一排茂密的廣西毛竹,為奇峰圍上了一道嫩綠的花邊,另有一番景色。
桂林的山果真不一般,桂林的水果真奇麗,果真甲天下呀。
桂林游玩心得4俗話說的好:“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來到了美麗的山水之國——桂林,欣賞美麗的桂林風光。我們來到了陽朔的漓江旁,看見了許許多多的竹筏蕩漾在漓江上。
我們坐著竹筏順江而行。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見水中的自己;桂林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是一塊無暇的翡翠;桂林的水真涼啊!用腳輕輕地觸摸著水,一股沁人心脾的涼意涌遍全身。師傅一邊給我們劃船,一邊為我們介紹美麗的漓江的風景。你瞧,那就是九馬畫山,顧名思義就是九匹馬構(gòu)成了一座山的風景。還有形態(tài)各異的山,如豬八戒背老婆、青蛙看江、烏龜爬山……最有名氣的一道風景是二十元人民幣反面的風景。
看完后,讓我不盡想起一句“陽朔山水甲桂林?!?“快點、快點!”原來,我們來到了龍脊梯田。欣賞梯田風景秀麗,景色宜人,一排排、一列列的像樓梯一樣,真有趣!一開始,天氣霧蒙蒙的,只能看見隱隱約約的一點紅瑤族的村莊,還能看見隱隱約約的梯田輪廓。中午,當陽光穿過云霧,金燦燦的梯田出現(xiàn)在我眼前。我情不自禁的贊嘆起來,“紅瑤族人智慧的結(jié)晶!能開墾出如此秀麗的梯田,真讓我流連忘返。象鼻山屹立在漓江和桃花江之間。我們先從象尾拾級而上,來到了象頭,站在觀景臺上,能看見桂林的全景。遠看象鼻山像一頭無比巨大的象拖著它那長長的鼻子垂到了水中,正在水中嬉戲。
在象鼻山前,我還做了一回漁民,坐在竹筏上,掌控著魚鷹。隨著的課本的腳步,我們游覽了桂林象鼻山,參觀了劉三姐故居,蕩漾在陽朔的山水之中,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感覺。
桂林游玩心得5今年夏天,我和媽媽一起去桂林旅游。桂林位于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是一個聞名于世的旅游城市。 桂林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tài);這里的水,蜿蜒回環(huán),明潔如鏡;山中多洞,洞幽景奇,瑰麗壯觀;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瑯滿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真不愧“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
在導游的帶領(lǐng)下,我們首先游覽了桂林最著名的溶洞——銀子巖。銀子巖旅游景點位于桂林市荔浦縣,距桂林市有85公里。銀子巖屬層式溶洞,包括下洞、大廳、上洞三大部分。洞里匯集了不同地質(zhì)年育生長的各種類型的鐘乳石,特色景點數(shù)十個。
以音樂石屏、廣寒深洞、雪天飛瀑等“三絕”和佛祖論經(jīng)、獨柱擎天、混元珍珠傘等“三寶”為代表,栩栩如生。導游生動的講解,讓人一次又一次地神游于一個個動人的神話故事;在導游的幫助之下,我們也似乎能清楚地看到四大天王手中的神傘、得意洋洋的孫悟空、日夜守著神傘的雄獅、乘風而下的觀世音菩薩、手捧寶塔的李天王……
使人一次次地感慨于大自然的神奇。 之后,我們乘車趕往陽朔,去參觀圖騰古道。在離陽朔8公里處,我們看到了著名的月亮山。山頭上有一個天然的大石拱,兩面貫通,遠看似明月高掛,近看,洞口的形狀卻隨著角度的不同而變化。我們坐著車“賞月”,那個石拱的形狀由彎彎的上弦月,逐漸變成圓月,繼而又變成下弦月,奇妙至極。 圖騰古道景區(qū)更是充滿了神奇色彩,它生動地展示了上萬年前桂林祖先居住、生活、狩獵和墓穴文化的特點??邕M第一道門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桂林祖先雕塑——幾乎赤著身子,烏黑光亮的頭發(fā),黝黑的皮膚,上面還寫滿了古老的文字。整個景區(qū)展示了母系氏族的特點,讓人感覺似乎完全置身于古老的原始社會。
[關(guān)鍵詞]語言文字;積累運用;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712(2015)11-0065-02[作者簡介]秦秀麗(1973―),女,廣西桂林人,本科,廣東省廣州市紅英小學教師,小學一級。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語言是聽、說、讀、寫的基礎(chǔ)和先導,積累的語言材料越多,語言經(jīng)驗越豐富,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也就越準確。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積累,并能夠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呢?筆者對培養(yǎng)小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了一些探索,認為可以以多種形式激發(fā)興趣、多渠道嘗試運用兩方面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積累習慣,提高其語言理解能力。
一、多形式激發(fā)積累興趣,培養(yǎng)閱讀積累習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直接動力,要讓學生心甘情愿地投身于閱讀和積累之中,必須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興趣。
(一)在朗讀中積累
積累的主要途徑是“讀”,可以在朗讀課文中積累。在教學中,首先,初讀課文時強化學生對課文語言的第一感知,讓學生根據(jù)文章的不同內(nèi)容進行積累。如描寫人物的課文《少年閏土》,可邊讀邊分類摘錄描寫人物外貌、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的詞語和句子;寫景的課文《廬山的云霧》,初讀時可摘錄文中描寫云霧姿態(tài)萬千的詞語,初步感知廬山云霧的形態(tài)美。其次,重視對課文的朗讀訓練,用以讀代講、以賽激讀、配樂誦讀等方法激發(fā)學生主動積極地朗讀,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意境美和音韻美,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吸收和儲備。
(二)在背誦中積累
如果熟讀是積累的基礎(chǔ),那么背誦則是關(guān)鍵。只有將語言文字牢記在心,才是真正的積累,才能達到出口成章的效果?!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各學段均提出了“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yōu)秀詩文……”的要求,對背誦的數(shù)量和篇目都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小學階段正是記憶的黃金時代,教師可讓學生在背誦中積累。筆者在教學中,一是把教材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或重點段落通過課堂上當堂背誦、課后組內(nèi)背誦、期末集中抽查等形式加以落實,二是將教材中的各年段古詩、名言、警句、歇后語、描寫優(yōu)美的語句等加以歸類整理,形成班級背誦篇目。如同一作者的詩歌:李白的《靜夜思》《古朗月行》《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描寫同一類事物的古詩,如孟浩然的《春曉》、賀知章的《詠柳》、杜甫的《絕句》、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等描寫春季的古詩,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別詩。引導學生利用每日晨讀和課前三分鐘以個人領(lǐng)讀、集體誦讀、小組接龍背誦等形式強化背誦積累,將古詩文的精華、經(jīng)典語句內(nèi)化為語言儲備。
(三)在閱讀中積累
大量閱讀經(jīng)典作品才能擴大閱讀量,增加積累。筆者一方面根據(jù)課文適度拓展閱讀,如教學《海上日出》后,讓學生再閱讀巴金的其他著作或其他作者寫日出的文章;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后,引導學生閱讀冰心的《繁星》《小桔燈》《再寄小讀者》等。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養(yǎng)成摘抄積累經(jīng)典語句的習慣,讓學生人手一本摘抄本,并賦予“釀蜜集”“聚珍冊”“匯美小書”等名字,分類摘抄,如寫景類的、人物外貌類、性格類、心理活動類等,配上插圖、注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同時,筆者搭建系列交流展示平臺,如:在黑板報上開辟“優(yōu)美詞句賞析專欄”,選登學生摘記的優(yōu)美詞句;開展 “最佳采蜜者”評選活動,評選最佳摘抄本等。以此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積累的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二、多渠道嘗試運用,提高語言理解能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揭示了語言積累和運用的關(guān)系。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基本功。如果學生只是積累不會運用,那么積累的語言就是簡單的堆砌,如同擺設(shè),沒有真正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所以要邊積累邊嘗試運用,才能學以致用。
(一)在書面表達中運用積累的語言
筆者引導學生在寫話、習作等書面表達中積極運用積累的好詞好句。如寫春天景物的習作,筆者鼓勵學生根據(jù)課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描寫春雨的“淅瀝淅瀝”“叮叮咚咚”等象聲詞,以及“整個森林仿佛成了一座音樂廳”等比喻句、擬人句進行仿寫,再將自己摘抄積累的描寫春天的好詞好句靈活運用。如寫人物的習作,筆者引導學生將課外讀物曹文軒的《草房子》中各種兒童形象的描寫方法運用到作文中,幫助學生把人物寫活。對于學生引用合理的詩句、用得巧妙的詞語和句子,筆者就用紅筆標出并予以好評,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會慢慢運用積累的語言了。
(二)在口語表達中運用積累的語言
積累語言必須讓學生充分進行語言實踐。筆者在語文教學中會創(chuàng)設(shè)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口語交際、角色創(chuàng)編等具體語境中運用積累的語言。如在講讀課文《守株待兔》的教學中,筆者設(shè)計語言運用的訓練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分別扮演鄰居、莊稼人勸說種田人,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語言變?yōu)樽约旱恼Z言,提高表達能力。
(三)在實踐活動中運用積累的語言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應該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筆者打破課內(nèi)與課外界線,幫助學生內(nèi)化語言積累,學會表達。在每周的語文活動課中,常采用辯論會、小記者會、演講等形式指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展現(xiàn)自己的語言能力。如指導學生開始閱讀冰心、老舍、朱自清、魯迅、巴金等名人名作后,筆者開展名人名作簡介活動,讓學生將積累的精美的、有哲理的語句用于介紹活動中。
積累與運用密不可分,重視積累,養(yǎng)成習慣,多形式引導,積累才能從量變到質(zhì)變,才能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梢娕囵B(yǎng)語文能力應當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其他方面的訓練的現(xiàn)象,其中朗讀的訓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須知,語文課的第一任務(wù)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一、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能夠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chǔ)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
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qū)的學生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的經(jīng)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等明麗的色彩,能深刻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學《桂林山水》,通過朗讀描寫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認識到了用這種句式表情達意的妙處。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發(fā)展語言。
二、朗讀有助于審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麗的大興安嶺》、《火燒云》、《五彩池》、《觀潮》、《草原》等,都用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xiàn)畫面,能夠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燒云》:“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天空著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通過朗讀,學生腦海出現(xiàn)了晚霞斜照大地的瑰麗的畫面。“火燒云的變化極多,紅通通的、金燦燦的……”“又像這個……又像那個……”誘發(fā)學生去觀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fā)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闹凶髡甙褜ψ匀痪拔锏馁澝乐閮A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能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lǐng)略到自然美,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朗讀再現(xiàn)自然美,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誘發(fā)他們?nèi)ハ胂螅馨l(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在語文教材中,還有為數(shù)不多的詩歌。詩歌的語言富于節(jié)奏感、音樂美,詩的內(nèi)容、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要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反復吟誦才能體現(xiàn)出來。通過朗讀,品味詩句,能讓學生逐步學會欣賞詩歌、鑒賞詩歌,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操。
三、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古人讀書,強調(diào)“口誦心惟”?!罢b”決不僅僅是“口”的發(fā)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如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一文時,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想象、體會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燒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我”對戰(zhàn)友被火燒的極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時此刻為了整個班、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動也不動,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堅強,他嚴守紀律和獻身的精神讓人欽佩。讓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品讀文題,彰顯自然秀美風光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靈魂。文本的題目是經(jīng)過作者三番五次琢磨、推敲而擬定的。有傳遞作者對山里“朋友”那份深厚感情的文章《山中訪友》;有描繪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村雨景圖的文章《山雨》;有發(fā)揮豐富想象,描繪童話般草蟲世界的文章《草蟲的村落》;有走進美麗的大自然,想象豐富,描繪索溪峪獨特美的文章《索溪峪的“野”》;有描繪“山水甲天下”,突出山的“奇、秀、險”和水的“靜、清、綠”的文章《桂林山水》等等。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以獨特的視角,生動地描繪了張家界索溪峪獨特的美一“野”,從“山野、水野、動物野、游人野”四個方面進行具體描寫。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收集張家界、索溪峪的有關(guān)照片、文字資料,以便更好地分析、理解課文內(nèi)容。要引導學生緊扣文題,質(zhì)疑問難:1.“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2.為什么說索溪峪“野”?并讓學生通過讀書后同桌或小組討論:(1)索溪峪的山怎么“野”?(2)索溪峪的水怎么“野”?(3)索溪峪的動物“野”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4)索溪峪的游人的“野”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通過以題析文,讓學生質(zhì)疑問難,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作者巧妙擬題的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細讀文本,感悟“朋友”深情厚誼
人與大自然親密無間,大自然恩賜給人類青山綠水、草長鶯飛、鳥語花香、萬紫千紅的詩情畫意的美景,令人贊美。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一文,抒發(fā)了作者邁著輕盈的腳步,訪問“山里的朋友”而表達的人與自然的深厚感情。教學中可以從“四贊美”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1.拜訪老橋,贊美古橋的“德高望重”。“我”首先拜訪那座古橋朋友,把古橋比喻成“德高望重”的老人,從它為人們“搭橋過河”做了許多事,贊美古橋無私奉獻的精神。2.拜訪“樹”,贊美樹的青翠。第3自然段用“知己”說明“我”與樹是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用“無邊的青翠”來贊美樹給人類帶來優(yōu)美的綠色環(huán)境;并想像把自己當成樹,腳下長出須根,頭發(fā)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想像自己也要像樹一樣為人類服務(wù),從而襯托、贊美了樹的可貴品質(zhì)。3.拜訪多個“朋友”,贊美它們的用處。用“山中的一切”說明“我”的朋友非常多:山泉捧出明鏡,瀑布是天生的金嗓子,懸崖挺拔的身軀,白云潔白的身影,云雀“嘰嘰喳喳”的響聲。還有撿起一朵落花,拾起一片落葉,捧起一塊石頭來描繪它們的特點,贊美它們給人們帶來的好處。4.拜訪雷雨,贊美大自然的親密無間。描寫“雷陣雨來了”,用“像……又像……”來比喻雷雨的巨大響聲和神威,還用“撐起的巨傘”來贊美天地給“我”的恩澤。最后描寫作者拜訪山中朋友的收獲,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欣賞、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滲透保護大自然的教育,并進行小練筆:寫“我與樹交朋友”的短文,在讀寫結(jié)合中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
三、奇異想象,抒發(fā)贊美喜愛之情
世間萬物豐富多彩。草蟲世界,更是美不勝收。生物學家、文學家通過細心觀察,發(fā)揮奇異的想象,揭示了草蟲小生靈的奧秘。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草蟲的村落》一文,作者以奇異的想象,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旅游,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物的喜愛之情。那么,作者是怎樣發(fā)揮奇異的想象呢?1.想象豐富,彰顯草蟲迷人的世界。作者充分發(fā)揮奇異的想象,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把草叢中爬行的小蟲想象成一位“游俠”;看到小圓蟲,把它們想象成“南國的少女”;看到振動翅膀的甲蟲,把它們想象成“音樂家”;看到推著食物行走的甲蟲,把它們想象成“勞動者”。豐富的想象,賦予小甲蟲以勇敢、勤勞和智慧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小甲蟲的迷戀之情。2.運用修辭,突出小生靈高雅的藝術(shù)。作者巧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草蟲人的生活形態(tài)。草蟲的村落在作者的眼里有街道,有小巷,還有形形的人們。它們不僅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更有著高雅的藝術(shù)。3.觀察仔細,贊美草蟲精靈的智慧。作者通過對草蟲的仔細觀察,以奇異的想象,巧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繪聲繪色地描寫在草蟲村落里,看到熙熙攘攘的甲蟲村民;看到了“大街、小巷”;看到了像南國少女般花色斑斕的小圓蟲;看到了像龐然大物似的蜥蜴;看到了甲蟲音樂家的演奏會;看到了“村民們”行色匆匆的生活……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草蟲小精靈勇敢、勤勞和智慧的贊美與喜愛之情。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欣賞、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用“蜜蜂、蝴蝶、螞蟻”創(chuàng)編“勤勞村民”的童話故事,在小練筆中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和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
四、欣賞山雨,描繪形聲色美特點
美麗的山林郁郁蔥蔥,色彩斑斕,風聲雨聲,在作者的筆端下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山雨》一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lián)想,用清新的筆調(diào)描繪出一幅詩情畫意的山林雨景圖。那么,作者是怎樣描寫“山雨”的音韻美、色彩美和幽靜美呢?1.描寫聲音,突出雨來時的音韻美。課文是按照雨來、雨中、雨后的觀察順序?qū)懙?。?~4自然段是描寫雨來得突然。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雨來時聲音由遠而近,由輕而重的過程動態(tài)美。作者用“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突出雨來時的音韻美,表達作者對山雨的獨特感情。第5自然段描寫雨至山林的音響特點,作者發(fā)揮獨特的想象,將“巖石、樹葉、綠草”聯(lián)想成“琴鍵”,將“飄飄灑灑的雨絲”想象成“輕捷柔軟的手指”,將雨聲聯(lián)想成“優(yōu)雅的小曲”,展示了一幅“山、雨同奏”的動態(tài)美景圖,表達了作者對山雨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2.描寫顏色,突出雨中的色彩美。第5~7自然段是描寫雨中的色彩美。描寫雨中的山林色彩層次多得難以辨認。同時描寫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綠”。這種“綠”是一種水淋淋的、富有動感、極具生命力的色彩美。3.描寫響聲,突出雨后的幽靜美。第8-10自然段是描寫雨后。通過對鳥兒啼囀、雨珠滴落的聲響描寫,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靜美,并用“丁――冬――丁――冬”仿佛是一場山雨的余韻,描寫幽靜美多么楚楚動人。教學中,教師要滲透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讓學生用“嫩綠、翠綠、粉紅、金黃、淡青”等詞語來描繪草地上各種野花盛開的情景,在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關(guān)鍵詞:桂花;詩詞;文化意蘊
中圖分類號:I0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5-0010-02
花文化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中國人愛花、蒔花、賞花、餐花,各種花以獨特的方式深入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了她們不同的文化品格,認為花中蘊含著文化,凝聚著品德和氣節(jié)。
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桂花文化首先來源于它的栽培和利用的實踐。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重視桂,把桂作為珍貴的植物、飲食的配料、建筑的材料、裝飾的花卉。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成了著名花卉,南方產(chǎn)的桂花,被紛紛引種于宮苑、庭院和寺廟。除了觀賞、食用,古人還將桂花入藥,制成香囊和化妝品。在中國桂花文化中,除了月中桂樹的傳說,還有攀折桂花的典故。由于神話的流傳,文人的歌詠,百姓的日用,風俗的流播,中國桂花文化的脈絡(luò)日見清晰,積淀日益深厚,桂花被賦予了清高、高雅、榮譽、長壽、吉祥等文化含義,從而構(gòu)成了中國桂花文化意蘊體系。這一體系又分為俗、雅兩個層面。俗的一面,包括長壽、吉祥等含義,在民俗文化里得到了傳承;雅的一面,如清高、高雅、榮譽等含義,則在詩詞藝術(shù)里得到了固定。千百年來,我國詩人吟桂詠桂,通過自己的想象,在細如金粟的桂花中建立起了一個豐滿的精神世界,詩詞成為桂花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透過中國古代詠桂詩詞,桂花被賦予的象征意義、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呼之欲出。這里舉出數(shù)例,略作分析:
一、清高――楚辭遺緒,隱逸情懷
桂花“清高”這一文化含義,源自愛國詩人屈原的歌詠。桂花幽獨自賞,凌寒不凋,正好與“清者自清”的人格期許相吻合。屈原《遠游》中“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的句子,借桂花凌寒不凋,表達自己孤標傲世、獨領(lǐng)的品性。西漢淮南小山為憫傷屈原而作的《楚辭?招隱士》,有“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等詩句,以桂樹甘于幽谷的寂寞而猶自散發(fā)清香的品格,來比喻屈原不與朝中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這些句子穿插在楚辭的字里行間,還是屈原以香草喻人的余緒。這一余緒被后世詩人繼承了下來,常用桂花比喻人格之高潔。唐李白的《詠桂》即是如此:
世人種桃李,多在金張門。攀折爭捷徑,及此春風暄。一朝云霜下,榮耀難久存。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托,何惜樹君園。
詩中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桃、李和桂花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結(jié)局,借以影射顯赫一時的朝中權(quán)貴,一旦失寵于君主,榮耀就難以保存;而借喻為山野桂樹的李白本人,卻能悠然自得,安居昔日的莊園,其格調(diào)高下也由此可見。
桂花清雅高潔,香氣濃郁,卻往往生長在偏遠的巖谷,所以古人多以桂樹、桂叢描寫隱士生活,其中包含有“清者自清”、“幽獨不遇”等復雜含義。這既是桂花的生長習性的比附,也是《楚辭?招隱士》的衍生發(fā)展。古詩詞中,詩人常常憫桂之幽獨,悲士之不遇。以唐人于武陵的《山上桂》為例:
日暖上山路,鳥啼知幾春。忽逢幽隱樹,如見獨醒人。石冷常開晚,風多落亦頻。樵夫應不識,歲久伐為薪。
春暖花開、鳥語花香之時,詩人興致勃勃走上山路,看到幽隱于山林之中的桂樹,不覺心頭一動,猶如見到了獨醒之人。這種感覺,表現(xiàn)了詩人對桂樹由衷的賞愛。將桂樹比作獨醒之人,在眾人皆醉之時,表明其不隨流俗??墒?“石冷開常晚,風多落亦頻”,桂花的處境之艱,使人聯(lián)想到人的成功又是多么不易。桂花樹本來不俗,卻淪落山中無人賞識,開難落易,天長日久又被樵夫砍伐為柴薪。桂樹可悲的命運,歸根結(jié)底是處地僻遠所致,詩中明顯流露出哀怨之情,寄托了諷世之意。
二、高雅――天上名種,人間異香
桂花“高雅”的文化意蘊,源自月中桂樹的傳說。這一傳說最早出自《淮南子》:“月中有桂樹?!碧贫纬墒健队详栯s俎》中說:“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古人以花喻人,謂人有才情趣,花有色香韻。桂花來自天上的名種,又散發(fā)出馥郁的香味,因此古來詠桂詩作,多從月桂傳說和芳香著眼,強調(diào)桂花來自天上月宮,不是人間之種;描摹桂花風前幽香暗度,月下神韻優(yōu)雅,襯出其獨特的風采。如李嶠的“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李商隱的“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 楊濟翁的“天上人間高度影,月下風前自在香”,楊萬里的“身在廣寒香世界,覺來簾外木犀風”等等,描摹桂花的香韻,贊美桂花的優(yōu)雅。請看謝懋的《霜天曉角?桂花》:
綠云剪葉,低護黃金屑。占斷花中聲譽,香與韻、兩清潔。勝絕。君聽說,是他來處別。試看仙衣猶帶,金庭露、玉階月。
上片寫桂花高潔優(yōu)雅的氣質(zhì),“綠云剪葉,低護黃金屑”,描繪桂花枝葉的形狀、花的色澤,寫出了桂花與其他花卉的不同;“占斷花中聲譽,香與韻、兩清潔”,一語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處。下片承上片趣旨,極度贊美桂花的“勝絕”之處。之所以“香與韻,兩清潔”, 是因為它出身不同于凡花,來自天上天宮的金庭、玉階:“君聽說,是他來處別。試看仙衣猶帶,金庭露、玉階月?!边@里借月中桂樹的傳說,狀眼前月光皎潔、桂枝飄香的優(yōu)雅實景,道出了桂花的聲譽來自高貴的出身。
再如宋代陳亮《桂枝香?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狀寫桂花之神韻,抒發(fā)詩人的胸懷: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宮都足。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xù)。坐對花旁,但見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況東籬、凄涼黃菊。入時太淺,背時太遠,愛尋高躅。
詞里說,皓月當空,天穹如洗,天宮收儲桂花已足,桂花于是散落人間。因為桂花唯恐春天群花自慚,所以綻放在這秋天的夜晚。桂花正自深情眷注人間,意在喚回遠去的春天,又何曾感到幽獨?怪道此花香飄十里,原來它是天上的余香!坐在桂花樹旁,但見花色金黃,花小如粟,而聯(lián)想到秋日芙蓉,只能令人頓添愁思;東籬黃菊,不過助人凄涼,而桂花不諳人情世敵,遠離時俗,心志是如此高潔!詞中詠嘆桂花的雅量高致,光明磊落的胸懷,詞中有人,呼之欲出,表現(xiàn)出詞人人格光采四照,肝膽相照。這首詞標新立異,格調(diào)高雅,但也是由天上之種、奇異之香生發(fā)開來的。
三、榮譽――蟾宮折桂,出類拔萃
古人常借折桂之典故,勵進取之壯志。折桂的典故,出自西晉時的郄詵。郄詵通過薦舉賢良對策被皇帝選中,升為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自以為如何,他答道:“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這是用桂比喻人才出類拔萃的開始。隨著科舉制的出現(xiàn),人們又援引這一典故,用攀桂、折桂、蟾宮折桂來稱科舉考試得中。由此推衍,又把科考稱為“桂科”,把登第人員稱為入了“桂籍”,現(xiàn)在,人們也常用折桂、蟾宮折桂來稱在考場、賽場上取得好名次。以元代謝宗可的《月中桂花》為例:
金粟如來夜化身,嫦娥留得護冰輪。枝橫大地山河影,根老層霄雨露春。長有天香飛碧落,不教仙子種紅塵。折來何必吳剛斧,還我凌云第一人。
詩人介紹了嫦娥與廣寒宮里桂樹的生長和開花盛況,接著又信心十足地宣稱:無需吳剛代勞,我將應試發(fā)跡,自去月中折桂。不過,從格調(diào)而言,謝宗可這首詩不及晚唐桂州(今桂林)人曹鄴的《寄陽朔友人》:
桂林須產(chǎn)千株桂,未解當天影日開。我到月中收得種,為君移向故園栽。
曹鄴流寓長安十年,多次應舉考試,終于在大中四年(850年)中了進士,驚喜之余,他寫下了這首詩。桂林歷史悠久,秦始皇時就設(shè)置了桂林郡。既名桂林,就應盛產(chǎn)桂樹,因此曹鄴希望借自己中進士的契機,采得月中的桂子撒向故鄉(xiāng),使故鄉(xiāng)的桂花能遮天蔽日地開放,出現(xiàn)更多的人才。
桂花清高、高雅、榮譽等文化意蘊,以情景相融的詩詞藝術(shù)形式固定下來,傳播開來,成為反映我國傳統(tǒng)文化心態(tài)的一個載體。佛經(jīng)上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進入詠桂詩詞這個豐滿的藝術(shù)世界,我們欣賞的不單是文學作品,而是在領(lǐng)略中國花文化的奇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6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1―0087―01
一、“文本作業(yè)” 變?yōu)椤皞€性形式”
新課程中作業(yè)的設(shè)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xiàn)課內(nèi)外聯(lián)系,校內(nèi)外溝通,學科間融合,作業(yè)應成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座橋梁。如學習了古詩《江雪》,讓學生根據(jù)詩文畫一幅“雪天垂釣圖”,體會孤舟獨釣的凄清景象;學了《曹沖稱象》,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驗證課文所學的辦法;學了《一次科技活動》,讓學生動手制作模型;學了《琥珀》,讓學生試作一個“琥珀”;學過《桂林山水》、《趵突泉》、《日月潭》等課文后,舉辦“我的足跡”攝影展覽;春天到來的時候,可布置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的足跡,可以到春風中去放風箏;可以搜集贊美春天的詩歌、散文,舉行“春之聲”誦讀會;可以寫和春天有關(guān)的任何題材的習作;可以拍攝一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
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yè)時,不僅充分學習了教材內(nèi)容,還廣泛涉獵與教材相關(guān)的文學、生物、繪畫、歷史、信息技術(shù)等方面的知識和走進社會生活。這樣,作業(yè)就不僅僅是一個載體,而是一個極好的憑借,由此激發(fā)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來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潛能,與這些材料或環(huán)境不斷產(chǎn)生互動,自然地顯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智力類型和能力傾向,不僅獲取了許多知識信息,鍛煉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難忘的體驗。
二、“被動完成” 變?yōu)椤白灾鲗W習”
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必須尊重受教育者――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此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jù)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教完生字、新詞后,不再讓學生機械抄寫,那些已經(jīng)記住的生字、新詞可以不抄寫,難記的字就讀一讀,記一記,再工工整整地默寫一次,布置作業(yè)時充分信任學生,承認學生學習的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結(jié)果他們想方設(shè)法不抄生字,記生字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學習效率竟大大提高了。如有位學生記“贊”時說:“有兩個先生家里有很多寶貝,我稱贊他們真有錢。”字形、字意、運用全會了,我想這不得不說是“創(chuàng)新思維”幫的忙。
三、“整體統(tǒng)一” 變?yōu)椤绑w現(xiàn)層次”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yè),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xiàn)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作業(yè)的設(shè)計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強制式,給學生的作業(yè)也開設(shè)一個“自助餐”,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作業(yè)氛圍,使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yè),培養(yǎng)語文能力。
如學習了古詩《小池》后,我設(shè)計了以下幾項作業(yè):
1.背誦、默寫古詩《小池》。
2.《小池》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發(fā)揮想像寫一段話。
3.學習作者楊萬里的另一首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比較:兩首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的異同。
第一項是鞏固練習,旨在積累語言;第二項是寫話訓練,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第三項作業(yè)期望學生遷移學法,提高閱讀能力。這三項作業(yè)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范圍,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但是,小學生又具有好奇、爭強、好勝的心理,有的學生往往會知難而進,又有一部分學生會在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標準答案” 變?yōu)椤昂侠砘卮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