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學與研究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航天測試發射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分析
近年來,我國航天發射任務明顯增加,載人航天、深空探測、二代導航、對地高分、新型運載火箭試驗、多平臺發射等新任務連續不斷。航天發射將呈現出零窗口發射、連續多窗口發射、快速密集發射、一箭多星發射、應急快速發射等發射新局面,參試人員兼崗、多任務并行情況普遍。高密度航天發射帶來參試人員的不足,也對測試發射人才素質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航天發射試驗任務涉及部門多,直接參與試驗任務的指揮和技術人員眾多,往往需要各級指揮機構組織協調并聯合決策。航天發射試驗是國家政治、軍事、經濟利益的集中體現,要求萬無一失,而決策的問題往往是隱藏很深的技術問題,決策難度大。為了較好地實施靠前決策和聯合決策,指揮層次日趨扁平化、管理日趨精細化,應急指揮情況越來越復雜、決策能力需求知識面越來越寬,迫切需要院校培養新型指技復合型人才。航天測試發射專業培訓對象主要來自(或即將分配到)總裝備部三個航天試驗基地、相關研究院所、二炮部隊和聯合作戰相關部隊。崗位范圍包括操作手崗位、指揮崗位、機關作試參謀崗位及其他與測試發射相關的試驗技術崗位。具體崗位涉及測試、發射、指揮、地面設備管理及氣象保障和勤務保障任務以及與之相關的組織指揮、總體協調、任務分析、諸元計算、遙外測及其數據處理任務等。航天測試發射專業人才培養包括任職教育和學歷教育。任職教育包括現職干部任職教育和生長干部任職教育,學歷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培訓對象對知識、技能的需求不同,只有掌握不同培訓對象的特點,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科學施教,提高教學水平。
航天測試發射教研訓一體化研究
教學理論研究按照航天測試發射任務對不同層次人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探討并構建了測試發射方向的“多層次、多目標、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定量化培訓目標,設計培訓方式、培訓內容、考核方式等,構建具體課程、專題的詳細完整的內容體系,嚴格課程設計、課堂設計、課件設計、試題庫設計,制定考核方式等。修改完善了研究生、本科生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創建了生長干部任職培訓、試驗中級指揮干部任職培訓、測發總師系統研討班等教學對象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航天測試發射人才培養主要服務于部隊航天發射試驗任務,因此,針對航天發射試驗任務現實存在的各種問題開展討論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具體技術方法,全面拓展“貼近部隊、深入部隊、服務部隊”的教學研究。針對測試發射領域知識廣、測試發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的特殊性,研究并創新了“網絡型、實踐型、團隊型”教學手段。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構建“網絡型”教學平臺,通過網絡課程彌補傳統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按照學員培訓需求和培養目標,積極組織開展實地參觀、模擬訓練等“實踐型”教學,使其通過切身感受,擴展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通過研究團隊教學的特點及優勢,創建了“團隊型”教學模式。通過集體討論、集體備課,高度凝練了教學內容;通過集體指導、重點檢查,大幅提升了課堂設計水平;通過集體監督與標準化考核,有力督促了年輕教員的成長。教學方法研究在教學中探索了“問題型”專題教學方法,實現了從“收集現實問題——確定教學內容——組建專題教學組和評估專家組——設計教學專題——組織學員研討——完善教學專題——正式進入課堂”,已建成《航天試驗技術》系列專題、《航天發射安全性可靠性》系列專題、《航天試驗指揮》系列專題、《航天裝備應用》系列專題等。在教學中強化了“案例型”專題教學方法,航天測試發射是一項復雜的大系統工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與教訓,將這些典型實踐進行歸納,挑選合適的實踐作為案例教學。為此,針對航天測試發射教學,探索了“案例型”教學。案例教學的關鍵是選擇好的案例,在選擇案例時應注重啟發性、典型性、真實性和故事性。例如在《航天發射故障診斷》、《可靠性工程》、《安全性工程》課程時,通過典型的國內外大量的衛星發射、載人航天、載人探月、星際探測等航天任務實際案例,極大地調動了學員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激發了對航天發射事業的熱愛。對測試發射重大現實問題創建了“研究型”教學方法。測試發射專業教學中除了通過集體授課解決共性問題,更多是采取課題研究的方式解決個性問題,即采用“研究型”教學方式。通過組織觀摩優秀教員的授課、精品課程的建設,組織學習優秀論文,探討提高教學的思路和方法。通過資助教員開展教學研究課題,針對教學的經驗和問題進行總結。對于任職教育學員,按照預先收集的測試發射相關領域的現實問題,學員自愿組合成課題研究小組,導師負責指導學員組針對特定問題進行研究。對于學歷教育,采用課程小論文的形式,針對某一個特定問題開展研究,提高其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研究構建了“首席教授+專業方向帶頭人+中青年骨干”教研訓團隊。學科師資隊伍由17人構成,擁有多個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為人才培養保證了充足的師資力量。由航天測試發射學科首席教授牽頭,以各專業方向責任教授為組長,以高職和中青年骨干為核心,構建多個教研訓團隊。通過定期召開會議,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辦法,并為學院教學改革出謀劃策,從而極大地發揮了教研訓團隊的集體力量。采取“調研+代職+參與任務+進修+引進+外聘”方式強化師資力量。通過組織和鼓勵教員走出校門,進入航天試驗部隊、航天工業部門代職鍛煉、接受培訓,了解學員所需,了解產品、了解工程化過程。目前,航天測試發射專業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比較完善,覆蓋了從裝備的使用操作、工程技術到頂層設計與規劃等方面的知識,基本滿足了任職教育和學歷教育的需求。制定“傳幫帶+競爭上崗+公平考核”激勵制度。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取決于合理的激勵制度。對于經驗豐富的高職教員,要發揮“傳幫帶”的作用,要對搞得好的高職教員實行合理獎勵。同時,對于授課教員,采用“競爭上崗”的方式,促進高職教員,鼓勵年輕教員,提高整體授課質量。對于教學質量的評估需要做到“公平考核”,由授課質量專家組、學員按照一系列指標打分,結合教員自評,給出綜合評定成績。另一方面,通過凈化競爭環境,制定合理的獎懲制度,積極調動教員的積極性,杜絕“等、混、差”的消極思想。教研訓一體化平臺建設研究為提高測試發射教學質量,需要為教員、研究生學員和總師班學員的科研和技術推演提供一個平臺;需要為學歷教育和生長干部任職教育學員的指揮、操作和技術學習提供一個平臺;需要為輪訓班學員學習測試發射新技術提供一個平臺;需要為中級指揮學員進行指揮演練提供一個平臺;需要為多層次學員聯合演練提供一個平臺。為此,開展了航天測試發射教研訓一體化平臺構建研究。通過將已有試驗設施設備、科研試驗設備、學科建設新購設備、教學科研訓練軟件系統,按照模塊化、功能化、系統化、網絡化等原則集成,構建了航天測試發射教研訓一體化平臺。使得測試發射方向的基礎設施設備得到系統改造,教學環境得到進一步完善,科研環境得到極大加強,訓練環境得到全面升級。航天測試發射教研訓一體化平臺主要新建項目包括:航天測試發射指揮模擬訓練系統、新一射場測發信息檢測分析系統、CZ-3A系列運載火箭多路測試信息采集處理系統、運載火箭遙測數據判讀系統、CZ-3B運載火箭控制系統模擬器等。如航天測試發射指揮模擬訓練系統用于對運載火箭測試發射操作、組織指揮級技術勤務保障等方面的訓練,系統主要包括發射站指揮所分系統,以及運載火箭控制、動力、利用、遙測、外安、勤務等模擬訓練分系統。該模擬訓練系統為本科生、研究生、生長干部、測試發射中級指揮干部等提供了良好的訓練環境。
航天測試發射教研訓一體化實踐
一、體育鍛煉能增強體質
體育與其他學科一樣,都是正式的教學科目。是我國學整體的一個部分,也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的課程中都設有體育課,由此可見體育學科既是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學校教育各個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同時也是各科教學中課時安排最長的一門學科課程。
體育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體育對培養學生運動參與意識,增強體質與提高學生健康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及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體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強體質,通過體育鍛煉,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能改善大腦的機能還能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達到平衡,從而促使人們頭腦冷靜,思維敏捷。通過體育鍛煉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臟功能。通過體育鍛煉,能改善和提高人體呼吸功能,促進人體骨骼的生長和發育,改善和提高人體的肌肉質量。能防止心理疫病,通過體育鍛煉。能為強健的體魄打下堅實的基礎。健康的身體能增強和提高人們在激烈競爭中的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能提高現代人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質量,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成才的重要標準之一。
二、一個人的成功與成才必須要德、智、體等全面發展
人才的培養,主要是對一個人的智力和品德進行培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智育和德育。智育即是指傳授知識,培養人的各種專業技能。德育是塑造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就是說教會學生學會做人。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學會做人是立身之本,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是服務社會的手段,如果重智輕德,忽視思想品德的塑造,必然導致學生發展具有片面性,甚至某些學生具有人格缺陷。光有知識有技能是遠遠不夠的,有德無才要誤事,有才無德要壞事。一個沒有文化,沒有技能,不能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固然不好。然而,一個有知識,專業技能極強的人如果干危害社會的事情,那么就是一種災難了。
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都是德育的范疇,應占有優先的位置。而體育教學卻與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密不可分,通過體育教學可教會學生做人求善養德,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體育教學中教師可要求體質好的學生去幫助體質差的學生完成任務,教育學生在課堂內做好人好事,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解決問題,并教育學生樹立見義勇為。敢于與壞人壞事做斗爭的思想,培養學生為他人服務的意愿和行為。使學生從小培養成一種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通過體育教育可養學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體育教學可培養學生尊師敬長,愛護體弱者,可教育學生做事公正、為人和善。不損人利己,不投機取巧、愛護公物。體育教學靠師生合作、靠學生之間合作,只有一個團結合作溫暖的集體,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成績,為集體爭得榮譽。因此,學校在加大對學生德育、智育教育的同時也應加大對學生體育的教育,一個人只有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才能順利的通向成功的坦途。
三、體育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和競爭意識
體育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難和障礙為特征的身體活動,有的體育課程很苦很累,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必須具備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品質,體育運動常常意味著競爭、意味著達到某一級運動水平或體育鍛煉標準,而這一過程則要求學生付出努力與汗水,體育運動的激烈與艱辛使參與者必須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能磨練人的意志、并為之付出極大的努力。通過體育教學、可教育學生對自己應做的事自己要堅持不懈,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學生對失敗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頑強拚搏的優良作風、培養學生面現實、自尊自信、公正誠實、促進個性完善和人格健全、預防不良心理品質的形成。因此,學校體育是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重要途徑。長期堅持參與體育鍛煉運動訓練能培養學生勇于拼搏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優良意志品質。
同時,由于體育活動本身就具有竟爭性的特點,體育活動正是以竟技抗爭的形成和豐富多彩的內容吸引著人們前來參與。在體育活動與竟賽的全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合作、競爭與奮發向上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體育與游戲中,也充滿著你追我趕、爭強取勝的竟爭。
四、體育教學能增強人們的心理素質、促進人們心理健康
對于現代人來說,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顯得十分重要,體育似乎與心理健康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心理的基礎是生理”。體育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人不是一個簡單地、孤立地不受外界環境影響而進行特定的新陳代謝過程的生物體,而是不斷與身體環境和生活過程中不斷地對各種環境刺激有選擇地、相應地作出各種生理、心里反應。換言之,在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人是一個生物的人、心理的人,和社會的人的有機整體。人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是交叉影響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身理上的缺陷往往使人煩惱、焦躁、抑郁、灰心及絕望。影響其情感、意志及性格等,形成各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因此,通過體育鍛煉可達到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的同時,也能為學生打好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五、體育教學能促使學生成功和成才
體育教學過程中包含著兩個重點:一是促使人們的內發性的自尊、自強、自愛、自我價值的實現;二是促使人們的身心健康的發展。體育教學可通過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學習過程使他們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滿足和實現,體育教學不僅以發展學生的身體為滿足,還能從廣泛的領域培養他們適應未來新生存環境的各種能力,成為能夠適應未來生活需要的現代人。
通過體育教學可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同步、協調的均衡發展,體育活動有利于學生情感的發展,樹立堅強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性格;體育運動有利于學生發展人際關系,增強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增強人與社會的聯系;有利于學生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的培養,從而促使人們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成功和成才,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一、結合教材內容,“見縫插針”,使科學史自然融入課堂教學。
“圓”是一個古老的課題,人類的生活與生產活動和它密切相關。有關圓的知識在戰國時期的《墨經》、《考工記》等書中都有記載,授課中將有關史料穿去,作為課本知識的補充和延伸。例如講解圓的定義與性質時,我向學生介紹,約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國已有了圓的概念,考古說明我國夏代奴隸社會以前的原始部落時期就有圓形的建筑。至于圓的定義和性質在《墨經》中已有記載,其中,“圓,一中同長也”,即圓周上各點到中心的長度均相等;此外,還進一步說明“圓,規寫交也”,即圓是用圓規畫出來的終點與始點相交的線。這與歐幾里得的定義相似,而《墨經》成書于公元前4~3世紀,是在歐幾里德誕生時間問世的。再比如圓心角、弓形、圓環形、圓內接正六邊形、直角三角形的內切圓、圓錐等一系列概念與性質,在《墨經》、《考工記》、《九章算術》等書中都有記載,在講到這些內容時,我便用幾句話向同學們作簡要介紹。這樣,隨著這一章教材的不斷展開,同學們對我國古代在相關領域的發展概貌有個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國古代就對這些內容有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認識。特別是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論證幾何學的萌芽,幾乎與古希臘的幾何學同時產生。
二、根據教材特點,適當選擇科學史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圓周率π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常數,是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比。為了回答這個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數學家鍥而不舍,不斷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其中我國的數學家作出過卓越貢獻。該章的“讀一讀:關于圓周率π”對此作了簡單的介紹,并提到祖沖之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為了讓同學們了解這一成就的意義,從中得到啟迪,我選配了有關的史料,作了一次讀后小結。先簡單介紹發展過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國均取π=3,如我國《周髀算經》就說“徑一周三”,后人稱之為“古率”。人們通過實踐逐步認識到用古率計算圓周長和圓面積時,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實際值,于是不斷利用經驗數據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倫人分別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來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來求圓周率的近似值,得到當時關于π的最好估值約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臘的托勒玫約在公元150年左右又進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國魏晉時代數學家劉微(約公元3~4世紀)用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弧矢割圓術”計算π值。當邊數為192時,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來把邊數增加到3072邊時,進一步得到π=314159,這比托勒玫的結果又有了進步。待到南北朝時,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層樓,計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求出了準確到七位小數的π值。我國以這一精度,在長達一千年的時間中,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一記錄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亞細亞的數學家阿爾·卡西打破,他準確地計算到小數點后第十六位。這樣可使同學們明白,人類對圓周率認識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數學家不斷努力的結果。我國不僅以古代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的進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數學方面也曾在一些領域內取得過遙遙領先的地位,創造過多項“世界記錄”,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就是其中一項。接著我再說明,我國的科學技術只是近幾百年來,由于封建社會的日趨沒落,才逐漸落伍。如今在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新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重任就責無旁貸地落在同學們的肩上。我們要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奮發圖強。
為了使同學們認識科學的艱辛以及人類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還進一步介紹:同學們都知道π是無理數,可是在18世紀以前,“π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一直是許多數學家研究的課題之一。直到1767年蘭伯脫才證明了π是無理數,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然而人類對于π值的進一步計算并沒有終止,例如1610年德國人路多夫根據古典方法,用262邊形,計算π到小數點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花在這項工作上。后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個數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圓周率被德國人稱為“路多夫數”。1873年英國的向克斯計算π到707位小數。194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計算的結果后,產生了懷疑并決定重算一次。他從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時間來做此項工作,結果發現向克斯的707位小數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確的。后來有了電子計算機,有人已經算到第十億位。同學們要問計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義?專家們認為,至少可以由此來研究π的小數出現的規律。更重要的是,對π認識的新突破進一步說明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無窮無盡的。幾千年來,沒有哪一個數比圓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據這一段教材的特點,適當選配數學史料,采用讀后小結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人類對圓周率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也使學生受到感染,興趣盎然,這對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探索精神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創造思維及其特征
思維就是平常所說的思考,創造思維就是與眾不同的思考。數學教學中所研究的創造思維,一般是指對思維主體來說是新穎獨到的一種思維活動。它包括發現新事物,提示新規律,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等思維過程。盡管這種思維結果通常并不是首次發現或前所末有的,但一定是思維主體自身的首次發現或超越常規的思考。
創造思維就是創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獨特性、求異性、批判性等思維特征,思考問題的突破常規和新穎獨特是創造思維的具體表現。這種思維能力是正常人經過培養可以具備的。
二、培養創造思維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完成所提出教學任務的比較穩固的教學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1它是人們在長期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改良教學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學實踐,又反過來指導教學實踐,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因素。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就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能促進創思維培養的教學模式,當前數學創新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開放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在通常情況下,都是由教師通過開放題的引進,學生參與下的解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本質,品嘗進行創造性數學活動的樂趣的一種教學形式。開放式教學中的開放題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結果開放,對于用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結果;二是方法開放,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而不必根據固定的解題程序;三是思路開放,強調學生解決問題時的不同思路。
2、活動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讓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數學活動,包括模型制作、游戲、行動、調查研究等方式,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熱愛數學。”
3、探索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只能適應部分的教學內容。對于這類知識的教學,通常是采用“發現式”的問題解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形成、規律的發現、問題的解決等過程。這種教學盡管可能會耗時較多,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它對于學生形成數學的整體能力,發展創造思維等都有極大的好處。三、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1、注意培養觀察力
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起步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兒童的觀察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的,在課堂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呢?
首先,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其次,要在觀察中及時指導。比如要指導學生根據觀察的對象有順序地進行觀察,要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要指導學生及時地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等。第三,要科學地運用直觀教具及現代教學技術,以支持學生對研究的問題做仔細、深入的觀察。第四,要努力培養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2、注意培養想象力
想象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羅整個宇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數學思維。
想象不同于胡思亂想。數學想象一般有以下幾個基本要素。第一,因為想象往往是一種知識飛躍性的聯結,因此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經驗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擺脫表象干擾的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執著追求的情感。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學生學好有關的基礎知識。其次,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另外,還應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類比、歸納等。著名的哥得巴赫猜想就是通過歸納提出來的,而仿生學的誕生則是類比聯想的典型實例。
3、注意培養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指從同一來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創造性的特征。加強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重要環節。根據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一個人創造能力的大小,一般來說與他的發散思維能力是成正比例的。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比如訓練學生對同一條件,聯想多種結論;改變思維角度,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個性,鼓勵創優創新;加強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思等。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開放性問題的出現,不僅彌補了以往習題發散訓練的不足,同時也為發散思維注入了新的活力。
4、注意誘發學生的靈感
靈感是一種直覺思維。它大體是指由于長期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而突然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思路。它是認識上質的飛躍。靈感的發生往往伴隨著突破和創新。
在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和誘發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新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同時,還應當應用數形結合、變換角度、類比形式等方法去誘導學生的數學直覺和靈感,促使學生能直接越過邏輯推理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例如,有這樣的一道題:把、、、用“>”號排列起來。對于這道題,學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煩。為此,筆者在教學中,曾經安排學生回頭觀察后桌同學抄的題目(--、--、--、--),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樣比較這些數的大小.倒過來的數字誘發了學生瞬間的靈感,使很多學生尋找到把這些分數化成同分子分數再比較大小的簡捷方法。
總之,人貴在創造,創造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人才是中華民族振興的需要,讓我們共同從課堂做起。
參考書目
——淺談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
所謂整合就是將現代教育技術自然地融合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整合的最佳效果是二者的完美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革,更重要的是教學觀念的徹底更新。觀念必須先行。我們認為,一個教師首先要有現代教育的嶄新觀念,然后才有教學手段與教學實踐的全面優化。所以,從創新教育的高度認識現代媒體與小學數學教學是時代對教師的嶄新要求。
(一)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首先要破除對CAI教學認識的若干誤區。當然,有一些頑固的認為CAI教學不過是電腦代替黑板、粉筆的教學,這樣的觀點當然不值一駁。但是,還有一些經常運用現代媒體教學的老師也會有的困惑,卻不得不予以厘清。
困惑一、現代媒體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理由是現代媒體由于制作的成本比較高(這里指的是時間成本),而且必須在課前準備好,不能根據學生的發展及時調整課件的播放順序、不能及時增減課件內容,不能顯現老師沒有預計到的、但學生新發現的有價值的創新樣式等等。
對策:
現代媒體不是限制了創造思維的發展,而是為創造思維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平臺。這以創造思維的發展平臺是人類歷史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平臺,并且它還在一日千里的飛速發展著。誠然,我們現在不能在幾十秒鐘幾分鐘內根據學生發展制作出滿意的課件,我們也無從抓住學生的突發靈感,并且立即顯示在電腦屏幕上。但是,教師應該有意識的收集相關的課件資料,以便用的時候隨時都有;也可以通過共享的方式,隨時凋取所需資源。這是解決突況的必要準備,此其一。另外,作為教師,在備課和制作課件的時候,應該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創造思維發展可能達到的領域,事先做好充分準備,此其二。
然而,上面所講的兩個準備都是被動的準備;為了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應該主動。現代媒體能夠展示幾乎小學數學里所有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是現代媒體的巨大優勢之一;現代媒體能夠提供百倍于傳統媒體的文字、圖片、聲音信息,將這些信息有機的組合,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有效方式之一,因為“組合是創新的捷徑”。所以,積件的形式準備課件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轉變教育觀念的要求。
困惑二、現代媒體束縛了教師主導性的發揮。
理由與誤區一恰恰相反,這種觀點認為現代媒體束縛了教師而不是學生。這種觀點認為現代媒體代替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導,教師的親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和學生都成了電腦機器的部分零件。不是由人來控制機器,而是由機器(電腦)來操縱人(教師和學生)了。
對策:
產生這種困惑的原因是我們還沒有做到運用現代媒體象運用手臂、運用粉筆那樣自如。一旦能夠自如的運用現代媒體(至少包括電腦和網絡),教師就等于多長了一條靈巧的手,多了一張講解自如的嘴。
另外,運用媒體,不是減少了師生之間的親近機會,而是大大的增加了這種機會。——有了網絡,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幾乎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有網絡,教師和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交流,而不局限于教室這一狹小的空間,不局限于上課這一點可憐的時間。現在,簡單的電子郵件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困惑三、現代媒體限制了學生空間思維、語言形成等的發展。
理由是現代媒體(特別是前幾年開發的平面視覺效果的課件)大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三維的畫面也是虛擬的,不利于學生空間思維的發展;而且,每一個知識的細節都由課件展示出來,學生就會產生懶惰情緒,依賴于電腦進行想象,以至于離開電腦就無法展開想象思維。另外,一方面,電腦大大的增加了視覺刺激的時間;另一方面,語言刺激,特別是學生自己開口讀的機會就會相應的大大減少,從而不利于學生語言,特別是規范數學語言的形成。
對策:
空間想象能力要通過大量的表象感知才能逐步培養,傳統教學手段往往不能形象的展示很多知識(特別是幾何知識)的形成過程,而電腦卻完全可以。比如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電腦能夠將圓平均分成的分數達到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多份數。至于語言的形成,更可以利用電腦的聲音、動畫等形象生動的展示出來,既是給學生的示范,也可以充當“帶讀”的功能。
綜上所述,現代媒體為創新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教師應該找到現代媒體與數學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努力用創造教育的思想把握現代媒體在小學數學中的融合。
(二)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整合現代教育媒體與小學數學教學,準確把握、巧妙利用二者的融會點,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一、演示知識的形成過程。
傳統數學的誤區之一是只求結果忽視過程;創新教育要求最大限度的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因為只有明了知識的形成、結構、鏈接方式,學生才能運用這些方式去創造新的成果。
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我就運用了現代媒體,達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利用解霸制作了圓柱的展開過程。學生看到,沿圓柱的一條高剪開,然后慢慢的展開,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圓柱的兩個底面(圓)、一個側面(長方形)。
但是,我沒有停留在這一層次,而是繼續問:“沿圓柱的一條高剪開,圓柱的側面還可能是什么形狀?”學生可以想象到還可能是正方形。然后又繼續在電腦上顯示:只要圓柱的高與地面周長相等,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就是正方形。然后繼續問:“圓柱的側面展開圖還可能是什么形狀?”學生答還可能是平行四邊形。電腦顯示:斜著剪開圓柱的側面,展開之后就是平行四邊形。還有學生提到,如果允許剪兩刀的話,可能是什么形狀。
在教學《球的簡單認識》時,我也運用電腦,將球的各個部分、球的不同切面展示出來。學生就能夠輕而易舉的理解球心、半徑、球面、通過球心的切面等。
這樣,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創造思維得到了同時的發展。
二、演示數的無窮魅力。
創造源于對所從事的活動深沉的愛。只有將數學的美、數學的魅力充分展示給學生看,學生才不會將數學視為畏途,從而創造出在成人看來哪怕是幼稚的可笑的“新”。
比如,在學完比例之后,我讓學生思考:具有六個約數的最小的兩位數是(12);它有哪些約數?(1、2、3、4、6、12);這些約數可以組成比例嗎?
學生經過簡單的思考,發現可以組成比例。
我又問:“只能組成一個比例嗎?可以組成多少個比例?”學生經過討論之后,找到了很多個比例。我將他們說的比例及時輸到電腦屏幕上。最后,形成了這樣的排列:
1:2=3:61:2=6:12…(共九個)
2:1=6:32:1=12:6
6:2=3:112:2=6:1
3:1=6:26:1=12:2
…(共八個)…(共八個)
由于這六個數可以組成九個“原始”比例(不允許重復數字,如1:2=2:4就不算),每個“原始”比例可以組成八個不同的比例,所以,一共可以組成72個不同的比例。
這樣的梳理,排列清晰、整齊美觀,讓學生充分看到了數字、數學的美,同時,也接觸了初步的排列組合。思維有序、方向發散,這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必由之路。
三、演示數與形的結合。
我們的現行教材是將數(代數)與形(幾何圖形)分開教學的;而實際上數與形的結合是今后數學學習(解析幾何)的重要內容,數與形的結合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運用現代媒體,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是現代媒體與小學數學整合的最佳交匯點之一。
在學完正比例、反比例之后,我讓學生找:在學過的幾何圖形公式里有哪些能組成正比例,哪些能夠組成反比例?
我在電腦上展示了以前學過的幾何圖形,并且引導學生回憶;學生一邊說正反比例,我就一邊在電腦上輸入,很快就梳理清楚了:
在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里面的正反比例很容易找到。可喜的是,我的學生還找到了:
1)在正三角形里面,邊長與周長成正比例;在三角形里面,底一定,面積與高成正比例;
2)在長方體里面,高一定,底面積與體積成正比例;長方體的底面周長一定,側面積與高成正比例;
3)在圓里面,周長與直徑成正比例,周長與半徑成正比例(上面的例子還可以組成一個正比例、一個反比例)……等等。
在學完了圓柱、圓錐之后,我又一次用電腦演示、重溫了前面的正反比例,讓學生找出了公式當中可能形成的正反比例。
利用現代媒體將數的知識與形的知識結合起來,發展學生思維,是媒體運用到數學教學的獨特優勢。
[關鍵詞]杭州市本科院校;籃球教學;現狀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9)18-0112-03
1 引 言
21世紀中國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發展為出發點,對現有的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進行改革。籃球運動深受學生喜愛,并且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籃球教學給學生的身心帶來全方位的變化。籃球教學中會遇到什么問題,會帶來什么樣的變化,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通過對杭州市本科院校籃球教學的調查,從而得出答案,提出建議,為新課程的改革做出一點貢獻。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以杭州市本科院校生、教師為研究對象。學校有: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財經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杭州師范學院、浙江科技學院、中國計量學院、浙江海洋學院、浙江傳媒學院、中國美術學院。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閱讀了《教育學》、《心理學》、《體育科研方法》、《體育原理》等相關理論書籍,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和方法依據。
2.2.2 問卷調查法
設計學生和教師調查問卷。
2.2.3 訪談法
通過任課教師的訪談對杭州市本科院校的籃球教學現狀進行了解。
2.2.4 數理統計法
在計算機上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問卷進行數據統計、檢驗、運算。
2.2.5 邏輯分析法
用歸納、綜合等邏輯分析法,對問題深入分析,提出對策、建議。
3 結果與分析
3.1 杭州市本科院校籃球教學現狀的分析
3.1.1 杭州市本科院校體育課和課外活動開展情況分析
體育教學開課率反映體育教學開設體育課的基本數量狀況,是體育教學的基本指標,每周開課的次數,反映開展體育教學工作的程度及體育課的地位。在所調查的學校中,體育課的開課率較高,達100%。
3.1.2 杭州市本科院校籃球課班級教學組織形式情況
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了實現體育課的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學生具體情況、教學環境而合理采用的教學方式。其中有班級教學組織形式和課內教學組織形式兩類。目前杭州市本科院校以自然班形式,組織上課高達100%,其余為零。如果我們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但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在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更應該提高教師的主導地位。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在重視教師課程開發和組織主體性、主導性基礎上,按學生興趣和愛好進行分班教學,體現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也不要貶低教師的主導作用,將利于教學質量提高。
3.1.3 籃球課程對學生學習成績評價情況分析
體育學習評價是體育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籃球學習也是如此。杭州市現行籃球課程對學生評價的方式主要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為輔的形式,領導評價和家長評價采用較少。對學生籃球課學習評價的內容總體來看,運動技術和技能的掌握提高,排在第一位,其次為學習態度>合作精神>身體形態>機能水平,評價內容具有多元化特點。新的評價理念較以往大綱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情意表現、學習態度等作為對學生學習成績評定的范圍,沒有具體的“量”、“尺度”,運動技能的評價便成了老師們首選評價內容。本研究認為,對那些不易給出準確評價的指標也沒必要定量化、準確化,只要能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意義十分重大。
3.1.4 杭州市本科院校籃球教學形式
見表1,多數學校對籃球教學采用單元教學形式。從單元結構看表2,多數教師按照籃球技術結構組織單元。以往籃球教學編排是以籃球的技術結構為依據進行編排,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但多年體育教學實踐證明,雖是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但效果不好。日本體育教學團體“偶土會”對傳統籃球教學進行反思,先從嘗試性的比賽開始,再到完整技術戰術教學,然后基本技術教學,最后回到比賽的教學過程。結果表明,新的教學程序非常成功。以此驗證籃球教學完全可以不按照籃球技術結構順序進行教學。因此可從“體驗籃球的樂趣”入手,從學生的興趣、心理期待開始,直接用游戲與比賽的形式讓學生進入學習,在游戲與比賽中尋找成功的關鍵與樂趣,從而帶動基本技術的學習。這種方法既實用又符合大學生心理特征,再以小場地、矮籃架,簡化比賽等積極措施,從而有力地推動籃球教學,還可從文化角度對籃球教材進行編排。
3.1.5 杭州市本科院校籃球教學的場地與器材情況的分析
學校體育器材來源按其比重均為:學校購置>上級配置>社會捐贈。表3顯示杭州市本科院校籃球場館器材情況,所有本科院校的籃球數與籃球架數基本滿足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中的要求。所調查的學校籃球教學的編班形式上,上課人數大多在40~50。專家認為技能型課程,要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充分的活動、交流、指導與幫助,編班人數應設計在24人左右。但目前杭州本科院校基本都難以改變現狀。訪談中教師認為人數多給教學帶來難度,但短期無法得到解決。
3.1.6 杭州市本科院校籃球教學的師資力量的分析
調查統計,教師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和學歷都比較合理。但從表4可見,學生普遍對教師評價不高。我認為評價教師最重要的標準是看教師是否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從上文可知,大部分教師未能做到這一點。在《中國教育改革的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新課程標準中由于教學多樣性等特點,要求教師是決策者,而不是執行者。在這種課程環境下,教師具有創造新形式、新內容的空間,但教師必須是一個真正的專業人員,要促使教師在思想上更新,不受外部評價或職業升遷的限制,以專業發展為指向,謀求最大程度的自我發展。
3.2 杭州市本科院校籃球教學的對策研究
(1)完善學校體育管理法規政策,并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管理法規政策是學校體育開展的導向,在應試教育思想沒有得到很好轉變的今天,依法治體是《標準》實施效果得到保障的前提。能保障學校體育的順利開展,以提高教學質量并完成教學目標。
(2)教師在心目中首先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平等地看待學生,教師是先知者和先行者,通過對教學過程設計,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獲取知識、技能的能力和善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進行教學,讓學生明確意義,用適合學生心理和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
(3)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掌握籃球運動結構及教學過程中各種規律。籃球教學時,要先從整體上、從相互聯系上,掌握籃球運動的內容、結構。因為籃球的技術動作是相互聯系的,若分解成若干部分單獨、反復練習,也許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但把籃球的基本因素省略了,各技術動作間的聯系去掉了,籃球就不成為籃球。因此籃球教學中教師要把握籃球教學的整體性,恢復技術間的聯系,因此要讓學生能明確所學技術的目的性。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杭州市本科院校上體育課的班級人數多,給籃球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2)杭州市本科院校的籃球數與籃球架數基本滿足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中的要求。
(3)杭州市本科院校以行政班為單位授課為主;體育課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自我評價、互評為輔,領導、家長評價少;評價內容多樣,仍以運動技能掌握、提高為主。
(4)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不高。
4.2 建議
關鍵詞:學習興趣;主體性;信息技術隨著社會信息進程的日益加快,人類面臨一個新的教育命題:掌握和運用
隨著社會信息進程的日益加快,人類面臨一個新的教育命題: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
《數學課程標準》前瞻性地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數學教學與它們密切整合時,它們能給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們能為數學課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從數學教學的需要出發,確定哪些環節、哪些教學內容適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并選用合適的軟件,創造相應的學習環境,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輔助教學,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作用。
下面根據筆者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經驗,談談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點嘗試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計算機可以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聲色并茂的、感染力強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
這種交互方式對于數學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因而形成學習動機。
題組訓練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方法是點幾位學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畢后教師再講評強調。人機交互則會出現一片新天地。
用Authorware制成題組訓練課件,學生筆算后,選擇正確答案。若答對了,窗口立即彈出激勵性文字:“你答對了,真了不起!”若答錯了,窗口馬上顯示“你答錯了,請再試一次!”直至出現正確結果,如果三次嘗試失敗,則顯示解題步驟。這樣處理,學生學習興趣濃、效率高。
若在網絡教室上課,每個學生都有參入機會,教師也能從服務器上迅速查出答題的正誤率,借此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2.人機交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是主宰,學生是配角,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練習作業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參入這個過程。而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學的內容的深淺,來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作業。
初中數學復習課或習題課,特別適合人機交互的學習環境,因為初中數學教師完全有能力制作這類課件。從前置知識復習,精選例題講解,到鞏固練習作業,每一教學環節都可以設置成不同的層次,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地進入相應層次,當然還有機會進入高一層次。這種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種的主動參與活動,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術,完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信息技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見(視覺),聽得著(聽覺),還能用手操作(觸覺),這種多樣性的刺激,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解效果好的多。同時信息技術的豐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動性、可控性、參與性大大強化了這種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
1.化無形為有形
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于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學習九年級幾何“點的軌跡”一節后,學生最終會知道“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對“軌跡”是毫無想像力的。《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動態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遠遠超出教師的“把軌跡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為直觀
初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數學概念,只有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征。九年級代數中的“函數”是一個典型的概念教學,教學時關鍵是讓學生“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有一個明晰直觀的印象。運用多媒體的直觀特性,分別顯示解析式y=x+1,《數學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氣晝夜變化圖像,用聲音、動畫等形式直觀地顯示“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最后播放三峽大壩一期蓄水時的錄像,引導學生把水位設為y,時間設為x,就形成了y與x的函數關系。這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自豪感,而且讓學生對函數概念理解的非常透徹。
3.化靜止為運動
運動的幾何圖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初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是不變的。
熟悉《幾何畫板》的教師,無一例外會用《幾何畫板》來演示“圓冪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線定理切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鼠標一動,結論立現,效果相當好。其實像“垂經定理”、“圓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關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轉”“平移”等知識證明的定理,都可用《幾何畫板》動態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些題目,不經意用鼠標移動一個點,圖形變化了,結論仍然成立。
4.化繁瑣為簡明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九年級代數“頻率分布”,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引著學生在“60名女學生身高”數據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組,一個一個地數出每組中數據的個數,計算頻率,繪頻率分布表,畫頻率分布直方圖,既繁瑣又費時。
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簡潔明了,把60個數據輸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組中的頻數,一目了然,用Excel還能方便地繪出柱狀圖,類似頻率分布直方圖。若教師重點講透步驟、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過程交給計算機處理,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
九年級幾何“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
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搜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并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
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
特別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24邊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一、二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復制、粘貼、組合,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
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像,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當然,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并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
就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我們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我們不提倡利用計算機演示來代替學生的直觀想像,來代替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探索。憑風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數學的課程改革只有巧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異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達到優化數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學位;培養;完善
2009年是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招收全日制攻讀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第一年,它與以往的專業碩士不同,它是我國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調整優化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進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推動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的模式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模式轉變而誕生的。
1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區別[1]
2009年教育部將“全日制普通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兩類,兩種類型屬于同一層次,報考條件相同,畢業成績合格均頒發“畢業證”和“學位證”。學術型學位按學科設立,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而專業學位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授予學位的標準要反映該專業領域的特點和對高層次人才在專門技術工作能力和學術能力上的要求。專業學位教育的突出特點是學術性與職業性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而是從事具有明顯的職業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師、醫師、教師、律師、會計師等。學術型,重視學術理論兼顧實踐;專業型,突出實踐兼顧學術理論。2010年是分類后的第二次招生。有媒體介紹,國家是鑒于國內對實用型人才需求增加而學校教育又普遍與社會脫節的情況,并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作出這次分類的。部分西方國家(如英國)對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規模和重視程度超過學術型研究生。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錄取要嚴格按照“一視同仁,同等對待”的原則確定考生進入復試的分數標準。國家在確定今年考生進入復試基本分數要求時,將統籌考慮前期計劃和新增專業學位招生計劃需要,確定統一的考生進入復試基本分數要求(對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標準)。34所自主劃線高校也要按照上述原則確定本校考生進入復試的基本分數要求,考生調劑到校外和接收校外調劑生執行全國統一復試分數要求,各高校要嚴格執行統一標準,不得對專業學位招生執行另外標準。
2010開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始獨立招生,獨立且國家統一劃分國家復線分數線,跟學術型碩士招生并駕齊驅。
2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2]
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日新月異,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大批量、多規格、高層次的特點。世界各國高等教育都主動適應這種變化,積極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調整,大力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競爭力。研究生教育必須要增強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力度,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的緊密聯系。
我國自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教育以來,專業學位教育種類不斷增多,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影響不斷增強,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學位教育既要培養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在職人員,滿足他們在職提高、在崗學習的需要,也要培養應屆本科畢業生,滿足他們適應社會發展、提高專業水平、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需要。開展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于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能力、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加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3創新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
3.1科學定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掌握某一專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模式、質量標準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與學術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須科學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律,創新培養理念,改革培養模式,確保培養質量。
3.2教學要求課程設置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教學內容要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要重視運用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要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學習年限一般2年,實行學分制。課程學習與實踐課程要緊密銜接,課程學習主要在校內完成,實習、實踐可以在現場或實習單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共同承擔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注重培養創新和實踐研究能力,增長實際工作經驗,縮短就業適應期限,提高專業素養及就業能力。
以天津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材料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為例,其中的基礎課程與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的學術型研究生課程基本相同,并也采用學分制,總學分要求大于28學分。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上,請工程背景強的優秀教師、薄膜材料工程企業的總工程師或總設計師主講相關課程,結合企業的實際案例,講授材料制備與檢測的關鍵技術,比如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材料檢測技術等課程。這樣就使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整體課程設置,在強化基礎理論的同時,突出了應用知識的課堂教學[3]。
3.3實踐要求[4]專業實踐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充分的、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要提供和保障開展實踐的條件,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基地,加大實踐環節的學時數和學分比例。注重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改革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緊密聯系,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供需互動機制。研究生要提交實踐學習計劃,撰寫實踐學結報告。要對研究生實踐實行全過程的管理、服務和質量評價,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以天津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材料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為例,學院積極聯絡和本學科相關的企業建立實踐基地,比如天津市激光技術研究所等有關薄膜材料檢測的單位,為今后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3.4學位論文要正確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規格和標準。選題應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或具有明確工程背景與應用價值,并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工程技術項目,也可以是大型項目中的某一子項目。工程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可以按兩種形式提交:①結合工程課題的論文(研究論文);②工程設計及其分析研究(工程設計)。學位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應有相關行業實踐領域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
4結束語
我國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在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質量保障體系。在培養環節中的課程設置和實踐實習是關鍵核心環節,我們要不斷探索,充分借鑒、吸收國際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先進做法,不斷創新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和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學環節和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高教探討,2010(22):55-56.
[2]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2009.
關鍵詞:古代文學;研究式;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這一課程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長期以來,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教學主要還是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學理念上偏重于知識的傳授,教學方法上以教師講授為主,考核方式上以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單一閉卷考試為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的規格與要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明顯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學模式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自2008年以來,懷化學院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針對傳統古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弊端,開展了題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研究式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的教學改革,探索出了一種“學生主體、能力本位、問題中心、課堂內外聯動、突出實踐”的全新教學模式。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圍繞問題開展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課堂內外的聯動效果。經過四年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學生的學習效率及綜合能力素質均得到明顯提高。現就本課題的理論研究及教學實踐作一闡述。
一、研究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研究式教學,又稱探究式、發現式教學。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核心,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究,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及事物的內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與認識。最早提出在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的約翰•杜威(1859-1952),他提出,現代科學的發展表明,知識不是某種孤立的自我完善的東西,而是在生命的維持與進化中不斷發展的東西,因此,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探究”是主體在某種不確定的情境中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索的結果。除了約翰•杜威外,西方還有許多學者也從哲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角度分析研究型教學及學習,如布魯納的認知心理理論、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威特羅克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布魯納認知心理理論,在教學方法上主張發現法。認為僅僅傳遞教材內容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發現式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一是創設問題情境,發現或提出問題;二是針對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三是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假設;四是根據實驗結果,得出最后結論。布魯納的發現式教學,實質上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重新組織或轉換人類已經發現的知識,并獲得新的領悟的過程。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有學習的動機,并能確定自己學習的需要,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性發展的條件是“自由”。這種“自由”是指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探索和發現,能夠對一切現存結論進行質疑,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自己發展的方向,而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教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方便學習的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皮亞杰有關結構的觀點發展而來的,其主要觀點有四:第一,知識建構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自己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外部信息的意義并不是由信息本身決定的,而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間反復、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第二,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第三,注重學習過程。在建構主義學習模式下,學習被視為一個動態過程,即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實現同化和順應,來逐步建構有關外部世界知識的內部圖式,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以轉換和發展。這種學習模式把研究性學習分為三個階段:沖突階段、建構階段和應用階段。在沖突階段,教師要積極地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則積極地搜索原有的認知結構,為認知結構的轉換奠定基礎。在建構階段,由于沖突引發學生的研究和探索心態,學生對沖突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學習和思維策略解決沖突,實現沖突過程的同化和順應。應用階段,學生通過練習,鞏固和完善新的認知結構,順利實現遷移。第四,強調合作與協商會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關注的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二、古代文學教學新模式的主要內容
經過四年的理論探索與教學實踐,我們建構了一種學生主體、能力本位、問題中心、課堂內外聯動、突出實踐的研究式教學模式。探索出了一種符合學生實際、提高學生古代文學素質和專業綜合能力的研究式教學模式。在教學理念上突出了學生主體,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目的上著眼于學生的能力素質的提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來開展教學活動。在考評中,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外輔導也重在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圍繞著問題教學,我們一方面調整優化了教學內容,對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系統梳理,將知識點分解為以單一知識點為主的問題、以綜合分析為主的問題、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的問題等,然后根據問題的性質特點確立學生自學、課堂討論、教師講解的方案,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環節,突破了傳統滿堂灌式的單一講授方式,采用討論式、報告式、解答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圍繞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開展教學活動;在考評環節上,制定了以檢測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為中心的考核標準,建立了一套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考核機制。在課外學習輔導上,建立了學生自學、導師制、專業校園文化活動三位一體的學生課外學習輔導模式。
1.修訂教學大綱,調整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文學涉及到上下幾千年的作家作品及文學現象,時間跨度大,內容十分繁富,一般的文學史家均采用的是編年體式的編寫方法。在編寫的過程中,雖然均有所取舍,有所側重,但是因為內容容量太大,即便再精簡的古代文學史也是卷帙浩大的大部頭。而要在260余課時的時間里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確不容易。因此,課題組根據學生的實際,對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將教材內容分解為以單一知識點的問題,以綜合分析為主的問題,以及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的問題。然后根據問題的性質特點確立學生自學、課堂討論、教師講解的方案,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唐代文學中“杜甫”一章的教學為例,關于杜甫的生平行實的知識,基本上是已經專家學者考據定論的,這些內容沒有太大的變化,可以確定為單一知識點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沒有必要在課堂上再花時間講解,可布置學生在課外預習。而關于杜甫的思想與創作風格之間的關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則屬于綜合分析類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而一些目前學界尚有爭論且沒有定論的問題則屬于培養學生創新性能力的問題,如《長恨歌》的主題等問題,對于這類問題,可以發動學生去認真思考,廣泛收集資料,在此基礎上,撰寫出具有獨立的研究性報告,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召開課堂報告會。通過以問題為中心來優化教材內容,教師的教學目的更加明確,哪些問題應該精講,哪些問題應該略講,哪些問題應該交給學生來解決,哪些問題應該由教師來引導,均了然一心。如此一改革,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建立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中,課題組緊緊圍繞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突破了傳統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探索出了討論式、報告式、解答式的課堂教學方法。討論式就是將傳統“課前預習—課堂講授—課后練習”幾個環節改成了“課前準備—課堂討論—教師總結”的課堂結構,學生可以隨機發言,互相啟發思維;報告式主要是針對“以培養創新性能力”的問題,由教師布置論題,發動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撰寫出論文或報告,學生在課堂上以報告的形式交流,學生或教師加以點評;解答式就是要求學生在課前主動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選擇重點問題作深入解答。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枚乘的《七發》時,設計了兩個綜合分析的思考題:(1)楚太子病有何癥狀?根源是什么?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的身上是否有楚太子病?癥狀是什么?有何危害?(2)從屈原的《招魂》到枚乘的《七發》,到漢樂府及唐詩、宋詞中的飛蓬、浮萍、游魂,再到《紅樓夢》中的富貴閑人和魯迅筆下的畸零人、零余人,這一系列文學形象之間有什么內在的關聯和相似的本質特征?這兩個問題屬于綜合分析性質的問題,它的特點在于將文學作品的同類人物緊密地聯系起來思考,既緊扣課堂教學的內容,又不拘泥課堂教學的內容,上下溝通,前后映照,給學生留下了廣闊思考的空間。學生對這一問題頗感興趣,討論很熱烈,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建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多元化測評體系
我們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多元心智理論為基礎,初步建構了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古代文學課程考核機制:一是建立“知識+能力”的考核目標。在期末考試中,調整試卷結構,增大分析實際問題的內容和專業綜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在平時成績考核中,將學生課外的課程活動項目一并納入課程平時成績,如將學生在古典詩文吟誦比賽、古典文學名著讀書報告會、學生研究性課題、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或作品鑒賞文章等方面的表現都納入課程平時成績。二是建立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調整了期末閉卷考試與平時成績的比例,將期末考試成績降低到50%,平時成績提高到50%,做到期末考試與平時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實由閉卷考試、課程作業、課堂表現、默寫背誦、課外活動項目等多樣化的考核評價方式。合理設計《平時成績登記表》,將學生平時課堂表現和課外活動項目進行如實記錄,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平時成績登記表》分“課堂表現”“上課出勤”“課程作業”“默寫背誦”“課外活動項目”“其他”等欄目,基本涵蓋了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各方面內容。平時成績的構成,教師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變化,如課堂表現,有的教師根據上課回答問題、與教師互動情況給分,有的教師還專門設計了課堂回答問題登記表、學生學術報告登記表,對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如實記錄。課程作業,有的是專題小論文,有的是古文翻譯、有的是課堂問題提綱,有的多者兼有。還有一種做法是將古詩文默寫從期末考試中獨立出來,進行強化,每學期快結束時各任課老師都要組織一次全班的默寫,將其記入平時成績。課外活動項目主要登記學生在課外自學與專業活動中的表現,如文學名著讀書活動獲獎、公開發表古典詩詞、古典詩文吟誦活動獲獎等體現古代文學綜合能力的項目,將其作為平時成績的權重分數綜合考慮。
4.建立了學生自學、導師制、校園文化活動三位
一體的課外輔導學習模式學生課外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既是研究性教學的補充,也是研究性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這一環節基本上處于自然無序狀態,學生的學習效果完全依靠學生的自覺性。而在研究式教學模式中,則通過有明確指向性的自學及教師輔導來規范這一重要的環節,構建了學生自學、導師制與校園文化相結合三位一體的課外輔導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課外學習的自然無序狀態。從學生的自學角度上說,因為我們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前即布置思考題,學生在課堂上需要報告、討論,并且還將上課的表現與成績掛鉤,這就促使學生不得不在課堂之繞教師布置的問題查閱資料,閱讀文獻,形成初步的意見,從而規范了學生的課外自學,使學生課外學習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提高了課外學習的效率。導師制目前是許多學校所提倡和采用的一種重要的課外輔導方式,說明這種課堂之外的以小范圍為單位的學習輔導方式已經為社會所廣泛認同。導師制固然不失為一種可取的課外輔導方式,但是,其效率還在于如何去實施。如果僅僅有其形式,而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或者不能堅持落實,所謂的導師制也只能是有名無實。而我們在構建研究式教學模式時,特別注重導師制的落實,將其作為研究式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為此,我們不僅有制度、有要求,包括指導學生的人數、研究輔導的方向,開展活動的形式及要求,同時還制定了系統的監督評估方案。課題組的成員們積極性很高,不僅按要求積極落實,而且在輔導的方式上各具特色,成效明顯。
如一位教師將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作為課外輔導的重點,并選擇了其比較熟悉的領域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文本的閱讀作為輔導的重點,首先為學生制訂了一個比較科學的輔導計劃,每個學期研讀與討論兩部作品,先花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反復閱讀文本,對重點情節以及感受最深的部分做好筆記,然后在此基礎上將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羅列出來(僅限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而其他參考資料以及老師在課堂中曾經涉及到的問題不在此之列)。在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對文本十分熟悉的基礎上,由學生提議召開第一次研討會。研討會由小組長主持。其基本環節是:首先由教師查看筆記,從學生所摘錄的筆記來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然后就文本的細節提出一些問題,檢查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提出一些類似《三國演義》中在潼關棄袍斷須的人物是誰,《儒林外史》中是誰主持了“泰伯祠大祭”等相對生僻的問題。然后,學生將梳理出來的問題公布出來,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清理,篩選出一些比較有意義的問題提交大家討論,學生就這些問題發表意見。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評,然后布置學生將自己的意見撰寫成為小論文,在下一次討論會上宣讀交流,教師給出成績。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提出了許多精辟的問題,如討論《儒林外史》時,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匡超人在大火蔓延、濃煙滾滾之際,情急之間,為什么他首先救的是嫂子而不是父親?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問題,而且在過去也沒有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盡管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一方面說明這位學生讀書十分認真細致,同時,也說明對文本的思索是很深刻的。再如,討論《金瓶梅》時,有一位學生提出,文本中李瓶兒這一形象在嫁給西門慶前,性格很潑辣,也很不守婦道,而嫁給了西門慶后則變成了一個溫柔守婦道之人,前后性格差異太大,人物塑造出現了明顯的敗筆。這一問題提出來后,在小組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最后形成了明顯不同的兩種意見,一類認為是敗筆,而另一種認為不是敗筆,而是成功的塑造,因為作者在描寫李瓶兒性格變化時,繳足了鋪墊的筆墨。這些討論很精彩。課外導師學習輔導制使學生受益頗多,對文本的反復閱讀與研討,不僅加深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更使他們培養了一種學習的方法,增強了他們從原始文本、原始文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比他們從課堂上聽教師的講授印象會深刻得多。
經歷了導師制輔導的學生,撰寫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幾乎是水到渠成之事,根本不用為選題發愁,因為日常的閱讀與研討已經為論文的選題、撰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剛才提到的那位討論《金瓶梅》的同學,其畢業論文選題是《論明清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的敗筆描寫》,這一選題就是由閱讀《金瓶梅》生發出來的,很自然。專業性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是學生課外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主要選擇古代詩文吟誦比賽及古代詩文默寫比賽兩種形式,開展這兩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它看似與研究式教學關系不大,實際上是密切相關的。古人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作為一名中文系的學生,對文本的正確把握無疑是最重要的。他們通過不斷的吟誦甚至角色的扮演,在投足舉手、顰笑的揣摩之間更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體驗式的研究學習。
三、取得的成效
經過四年的理論探索與教學實踐,我們取得的成效是很明顯的。第一,教師們加深了對研究式教學方法的認識,增強了以改革促發展的意識。第二,學生對古代文學課程的興趣明顯增強。開展研究式教學以來,學生主動與教師配合,上下互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古代文學課程的興趣增強了,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質量也明顯提高了。第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專業綜合素質明顯提升。2008年以來,課題組教師指導學生申報主持了“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項目共7項,學生發表古代文學論文8篇,有近200人畢業論文選擇古代文學課題,其中10篇論文獲得懷化學院優秀畢業論文,有26人考取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研究生,以上項目的比例遠遠高于本專業其他課程。
四、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