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雨霖鈴翻譯范文

        雨霖鈴翻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雨霖鈴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雨霖鈴翻譯

        第1篇:雨霖鈴翻譯范文

        關鍵詞: 寫作緣由;意境賞析;教學方式;詩歌主旨

        近來,筆者觀摩了一節以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為課題的公開課。課中,教者要求學生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通過逐句翻譯的方法,揣摩詞人融入詞中的情感,并進而賞析詞作所運用的藝術手法。

        很明顯,在教學理念上,教者的詩詞教學以翻譯為切入點,并以此為詩詞內容理解的重心。事實上,從平時的大量課例來看,不少語文教師是這種做法的堅定擁護者和自覺踐行者。但是,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多限于字面含義,繼而對詞人情感的解析也多浮于淺表層面。例如,對于“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賞析,不少學生對其直接翻譯“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為傷心之事就是離別,又哪能經受得了這蕭瑟凄冷的清秋季節?”由此,學生得出結論:詞人抒發的情感是離愁別緒。很明顯,學生對詩詞的把握是走了“捷徑”,僅滿足于對語句的翻譯。但穿過這個“捷徑”的代價也很明顯,學生并沒有從路途中觀賞到隱匿于詞作豐茂枝葉下的繁花,對于詞作的意境領悟不足,對于詞人借以抒發的情感分析不夠細膩和全面。

        從日常教學以及學生習題作答情況來看,以上所述問題可謂通病。我認為應從詩歌創作發生的源頭和文本的深層解析兩個角度,突破“譯”的局限,借助“悟”的方式,全面而準確地賞鑒詞作。

        一、解析事件,明了創作緣由

        俗話說,有因才有果,一切皆是因果,沒有偶然和巧合的事。對于詩人而言,他也不會進行無病式的詩詞創作。為此,在學生不太知情的情況下,教者自身必須先行明了事件在詩詞創作中所體現出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繼而引導學生細加解析這些事件。

        首先談外顯的事件。只要具備一定的詩歌鑒賞基礎,即使是運用翻譯的方式,學生也可以輕易判斷出作者情感的類型及情感取向,進而分析出具體的情感。這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能做到的,但大多又僅僅局限于此,總給人以解析得浮光掠影之感。

        除此之外還有內隱的事件。從創作心理學來看,詩人的創作都有動因,它包括內部根本和外在誘因兩個部分。正因如此,詩詞呈現的情感往往具有內蘊和多元的特點。因其內蘊,僅靠對詩詞的翻譯,難以深入而全面地領會詩人的思想情感。就如前文所述,學生最多從翻譯中把握詩人因離別而產生的愁緒,至于其深層的情感,學生們往往是無法透徹領悟的。與此相關的是,因其多元,僅靠字面的翻譯,學生也很難從這首詞作中解析出柳永更多的情感。

        對作者創作根本動因的探求,應該成為學生詩歌鑒賞的重中之重。就這首《雨霖鈴?寒蟬凄切》而言,柳永的創作也是有其深層原因的。這首詞寫作于詞人離開北宋都城汴京之時,在此之前,詞人一直處于仕途失意之中。對于一個志在有為的士子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人生打擊。在此情境中,戀人在郊外為他送行這一行動直接誘發了詞人情感的噴薄而出。在中國古典詩歌領域,有著“男子作閨音”的獨特傳統。就這首詞而言,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明晰柳永政治失意的基礎上,對詞人生發的“多情自古傷離別”產生全新的理解。這里經由與戀人的不舍與離別,融入其個人的政治遭遇,自然生發對當政者的政治依戀,就像戀人對他的依戀一樣。當產生這種認識時,對詩歌的解析就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了。

        二、賞析意境,揣摩詞人心境

        詩歌的最大魅力應在于意境的營設與領悟,但翻譯式解析無疑使其喪失了韻味,也成為學生疏遠詩歌、不能從中汲取營養的重要緣由。在由表及里地解析詩歌事件的基礎上,教者很有必要,也很需要用心地幫助學生融入詩歌,合乎意境,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

        首先,引導學生張開思維之羽翼馳騁詩歌海洋。詩歌是凝練的語言藝術,內蘊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必須跨越翻譯的藩籬,進入詩歌靈動的世界,想象是學生必須倚仗的“法寶”。可以講,不少學生拘泥于現實的存在,他們難以將現實之物與意念之物有機關聯起來。即如對“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賞析,學生們習慣于將其理解為前路之遙遠,云霧之繚繞。此時,教者需要幫助學生將“煙波”與“暮靄”對應為比喻之物,想象為充滿曲折和眾多變數的個人前程。如此,詩歌的境界頓出,韻味驟生,魅力無限。

        其次,學生需具備共情意識。詩歌的解讀本來就是一種情感碰撞的過程,需要讀者由語言融入詩境,由詩境揣摩作者外顯和內隱的情感。例如對“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賞析,學生需要進入離別的情境,需要領會詞人與戀人彼此不舍與珍惜的情感,需要剖析出詞人少有人懂而又與懂他之人離別的痛楚。只有達到這種情感共鳴,詞作的真意與深意才會真正顯現。

        三、全盤領悟,掌握創作主旨

        詩歌雖然簡短,但它全然是個整體。既然是整體,就需要站在全詩的高度,全盤領悟詞作的精妙之處以及作者的創作主旨。

        就柳永的這首詞而言,教者需要站在闊大的背景下,在大腦里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明晰事件的緣起――仕途失意,被迫離開京城。帶著這樣的心境,在凄涼急促的秋蟬鳴叫聲中,急雨驟停的傍晚,戀人為柳永送別。在這種倍加讓人感動而珍惜的時刻,詞人珍惜戀人的摯誠情誼,感嘆船夫不解風情的催促,反思自身在京都的種種坎坷遭遇,進而迸發無盡的愁思。他想象自身在酒醒之時的情境,“楊柳岸曉風殘月”,自己孤身一人,無人相識,也無從認知所在何處,充分表白他對前途的迷惘與困惑。于是乎,“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在這竭盡心力的表達中,詞人恰當表白了自己的一腔哀怨之情:不管自身怎樣表達對統治階層的忠誠之心,但是又有什么人接受自己的表白呢?于是,在這滿腔哀怨之中,哀無人理會,但怨有學生的領會,學生對詞作的理解也自然超越對離別的認知,進而升華至對政治“分手”的深層認知。在此基礎上,詞人的創作主旨自然顯現。

        詩詞賞鑒是一大難點,但只要掌握方法,一切皆有可能。筆者建議教者引導學生以事件的起因及詞作發展的動因,以想象的方法融入詩歌意境,突破翻譯的局限,以心靈的感悟為宗旨,以詩詞的整體賞鑒為出發點,全面而透徹地把握住作者的創作主旨。

        參考文獻:

        第2篇:雨霖鈴翻譯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 探究學習 深度 鑒賞詩詞

        古詩詞賞析向來就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切忌讓學生單純記誦,也不能僅僅專注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應該深入下去,利用古詩詞賞析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展開探究式學習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擴展知識面,提高鑒賞和理解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周一貫先生所說的那樣,利用探究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研究中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從而發展能力,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實踐活動。

        一、替換類比,賞析詞句

        在鼓勵學生展開詩詞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字詞理解和賞析結合在一起,運用替換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在理解古詩詞含義的同時體會到其中的深層韻味,讓他們的理解能更上一層樓。在替換類比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詩句中的某些字詞進行替換,讓學生區別替換后的語義差別,也可以讓學生對比內容情感相近的整個詩詞,體會其中的細微差異。

        以教授柳永的名詞《雨霖鈴》為例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整首詞的意蘊,可以讓學生重點體會“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句名句,采用替換的方法,讓學生嘗試在理解原詞意味的同時用其他詞匯來替代其中的某些詞,并分析替換之后的詞句在情感意蘊方面有什么不同。有學生提出該詞講述的是詞人與佳人離別后的悲傷和思念之情,為了襯托情感,可以將“曉風殘月”改成“凄風苦雨、冷風悲月”等詞句。然而在進一步思考后學生發現原詞中的“曉風殘月”具有不可替代性,因為“曉”暗示作者經過了一整夜的思念,而“殘”暗示了作者的心情,該句不甚悲切,但是和其他詞句結合起來卻有著優美凄清之感。另外,還可以讓學生思考曾經學過什么同樣體現思念愁苦的詩詞,并讓他們嘗試將其與《雨霖鈴》對比,感受其不同。如有學生提到了“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詞句,并在類比之后發現柳永寫“愁”寫的是眼前實景,而李煜在《虞美人》中則用了比喻的手法,寫的是虛景。這樣學生就對古詩詞的創作手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替換類比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的情感變得更為細膩,令他們對詩詞中的經典詞句有更為深刻的了解,更能讓學生增添對古詩詞鑒賞的興趣。

        二、白話描摹,賞析意境

        在古詩詞鑒賞的過程中品味詩詞意境,讓學生感受古詩詞“詩中有畫”的韻味,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嘗試用白話來描摹古詩詞所描寫的意境,這有助于他們更為形象地賞析詩詞,提高表達能力。

        《聲聲慢》這首詞是李清照創作的千古名詞,然而對于年輕的高中學生來說,很難真正和當時已經歷經滄桑的李清照之間產生共鳴。在這種時候就需要開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語來描摹詩詞意境,深度感受詩詞。要注意的是這種白話描摹不是簡單將古漢語翻譯成白話文,而要讓學生在描摹的過程中加想,對詩詞中未嘗明言的空白處進行補充。如有學生在描摹“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句詞的時候,并沒有單純從字面來翻譯解釋,而是加入了自己的體會,描摹成“在身居異地、無人為伴的時候,感到心里十分孤獨,在連年戰亂中輾轉難逃,不僅失去了心愛的古籍和文物,甚至還和丈夫分開,內心感到十分凄涼。”這樣的描摹加入了學生的想象,是在理解《聲聲慢》創作背景,充分感受李清照創作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的。

        三、課外鏈接,賞析風格

        探究性學習并不只是在課堂中進行,還可以延續到課外,可以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上網或者去圖書館查詢各種相關資料。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博覽群書,更能讓學生在嘗試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對作者的創作意圖、創作風格有更深的了解,這能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增廣見聞。

        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詞人,在教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時候,可以采用課外鏈接的方法,讓學生上網搜尋辛棄疾其他詞作,同時嘗試了解辛棄疾的抗金歷程。讓學生將辛棄疾的詩詞作品和他的人生經歷結合起來,這能有助于學生掌握其創作風格。在課外鏈接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辛棄疾在創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時候正打算為北伐做準備,但是當時的掌權者卻不能采納他的意見,還將他調離鎮江,使得他的復國之夢再次破滅。在這種背景下辛棄疾運用劉帝、佛貍調、廉頗等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忠心,同時也表達自己不被重用的憤慨,這使得辛棄疾的詞作體現出一定的感染力,展現出豪邁壯闊的風格和深深的愛國熱情。

        在課外探究之后,還必須回到課堂上,讓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交流,這樣才能讓探究性學習更為深入,更加有效。

        著名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說過凡是通過師長講述而傳達的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知識,學生必須通過自主探究才能挖掘出活的、有用的知識。在高中詩詞鑒賞課中,應避免過多“尋章摘句”,更應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可以適當地開展探究性學習,這樣可以有助于他們更為深入地鑒賞詩詞,從中汲取有用的營養。

        【參考文獻】

        第3篇:雨霖鈴翻譯范文

        1.培養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審美感知力

        高中生的審美感知可以細分為審美知覺和審美感覺。想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審美感知力培養,首先需要培養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關的情境,將高中生的課堂注意力集中在語文教學審美內容上。例如在學習《雨巷》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感受江南小巷的意象,緊接著去體會雨中小巷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就對戴望舒筆下的雨巷有一定的切身體會。當學習文中“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仇怨的姑娘”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去體會丁香的意象,結合丁香的傳統文學象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2.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高中生的審美感知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走進了高中語文課堂,對高中語文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盡可能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語文教學內容上來,通過音樂、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現語文中的“美”,充分刺激學生的審美感知。不僅如此,多媒體工具輔助語文教學,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注度,把傳統、枯燥的“填鴨式教育”變成創新的多媒體教育聯合方式,更充分地將教材上優秀藝術作品中蘊含的美感展現在學生面前。

        教師運用教學PPT,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可以將文章作者的照片以及生平事跡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文章作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全面感受作者的精神風采,進一步從作者的角度去體會文章想要表達的真情實感。

        視頻動畫資料的有效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感受語文教材中的美感。例如教授《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電視劇《紅樓夢》有關于林黛玉進賈府的影視片段,讓視頻的播放進度跟隨著語文課堂的教學進度,將電視劇中賈府環境的鏡頭片段與文章中描寫的賈府景物相結合;反復播放電視劇《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初次見面的場景,結合文章對賈寶玉、林黛玉二人初見時的心理描寫開展教學,讓學生結合多媒體更好地領略文章中的美感。

        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充分運用音樂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童麗演唱的《雨霖鈴》,讓學生在學會這首歌曲的同時,將這篇課文背誦下來。在歌曲的優美旋律中,教師講解詩歌內容,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與詩歌結合的魅力,增加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在教授《鴻門宴》的時候,找到切合課文意向的音樂類型,對文章的情感內容進行更好地渲染。當荊軻在易水訣別之時,音樂的主旋律應該圍繞“高漸離擊筑”“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所表達的情感,盡量選擇悲壯、不舍、豪邁的曲風在課堂播放;當翻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時候,音樂需要有所變化,結合課文中眾賓客的心里所感,音樂的曲風需要變得激憤;跟隨著眾人的心理活動,教學到“復為慷慨羽聲”的時候,需要將音樂曲風變得慷慨激昂;當“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音樂需要選擇曲風悲愴的。結合課堂上音樂風格的變化,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易水訣別”的情感變化,在音樂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滲透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在講授《光陰的故事》的時候,結合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斷章》以及鄭愁予的《錯誤》等飽含情感的現代詩歌,可以進行詩詞朗誦比賽。結合詩歌蘊含的深刻感情,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詩歌朗誦的背景配樂。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先進行預習,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再找到適合詩歌情感的背景配樂。在詩歌朗誦過程中,讓學生自我感受詩歌一字一句、抑揚頓挫的美感。不僅如此,在詩歌朗誦的最后,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為學生播放優秀的詩朗誦表演,讓學生感受專業朗誦的魅力,結合詩歌的真情實感,更好地領略什么是美。

        3.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強化高中生的審美感知力

        高中語文課堂僅僅滲透培養審美感知力還遠遠不夠,教師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開展課外閱讀。例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欣賞《紅樓夢》的影視作品以及文學作品,讓學生自主發現語文教學內容中的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第4篇:雨霖鈴翻譯范文

        時間啊,真是個忙碌的家伙,我總是沒有機會向它say hello,它就跑的看不見蹤跡.當我又看見它的時候,它沒有變,我卻又老了一點.

        昨天我還在看``下蛋的公雞,公雞中的戰斗機``,今天我卻不得不接受新一輪的流行語``喝水,捶腿,閉嘴,親一口老鬼``.

        眼花繚亂了.

        今天是開學的日子.

        去年開學是在3月1日.之所以記得清楚,是因為去年開學的第一天,我就和袁瑞杰那廝吵架了,他沒讓我,冷戰數月無果.那真是第一次和人賭氣啊,真憋屈.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對小杰說:你廝滾回北京去吧,鄭州真沒這么丑的,你在這里純粹影響市容市貌,鄭州發展腳步比較緩慢,你就別來拖后腿了.

        今年呢?她那廝就真的不來了.兩年了還沒這么聽話過呢.....

        去年的這個時候,光忙著和袁瑞杰慪氣了,王祥源干什么呢?!真的不甚清楚啊....

        今年呢?這廝居然跟上了隊伍,走到一起來了!!```真是袁瑞杰的便便---袁糞啊......

        去年的這個時候,見了王仙女,她很苦惱.

        今年呢?依舊苦惱著去年的苦惱,但愿一切都會過去,也堅信什么都會過去.

        去年的這個時候,袁瑞杰說:就是不給你說,咋?

        去年的這個時候,小杰說:我要不來了,你會想我不?

        去年的這個時候,王祥源說:你就不能先和你哥說話?

        去年的這個時候,王仙女說: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辦,你說呢?

        去年的這個時候,瀟瀟說:小姨,你掙了多少壓歲錢?

        去年的這個時候,媽媽說:今年的壓歲錢你自己拿著吧,全抵生活費了.

        今年袁瑞杰說:我覺得現在過的挺好,我約我夢中情人去看煙火.

        今年小杰說:你個豬,真沒想我啊?

        今年王祥源說:你就不能不和你媽媽賭氣?聽話,你先認錯.

        今年王仙女說:我真的無語了,就這樣吧,隨意.

        今年瀟瀟說:小姨,明年你要給壓歲錢,我就沖你死磕.

        今年媽媽說:就算你掙錢了,就你這德性,也難離開家.

        .........我真的無話可說,像電影的一幕一幕,那神態,我現在還可以比劃出來....人啊其實都沒有變,只是我沒有跟上腳步.

        但是,記憶卻鮮活.

        真應了一句話:人生若只如初見.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 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 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兒, 比翼連枝當日愿。 [翻譯] 如果相愛永遠像初識, 就不會出現婕妤怨秋扇的舊事。 當薄情郎輕易變心時, 男女的感情中本來就會出現這類事。 想當初唐皇與貴妃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 卻難熬棧道雨聲鈴聲聲聲怨。 現在我身邊的薄幸錦衣郎, 還不如當年唐明皇許過比翼連枝愿。

        有人要說這是用來寫給情人的,我卻覺得這倒是無所謂.無論怎么樣,朋友或愛人,別人或自己,人生若只如初見那該多好,只記得開心的時候,悲傷永遠不會纏繞.一切都像是剛剛發生.

        我沒有失戀,只是有點傷心錯愕而已.

        若早知道事已至此,我就會就知道善待初見.

        初見鮮活如同真的初見,記憶竟成了殘忍的東西:

        袁瑞杰:貌似你也是鄭州的,我九中的,你混哪里?

        田小杰:我家在河北張家口的蔚縣,那個蔚也念蔚藍的蔚.

        王祥源:謝謝啊,我還有件民工藍的顏色.

        周敬朝:我給我老婆說這地方她都找不到.

        姜帥:我叫姜帥,姜子牙的姜,帥哥的帥.

        婷婷:你是不是鄭州的?

        鱉乎:我咋覺得穿裙子,樓出來的那節小腿跟棒槌似的?

        小豬:我家在泌陽,你知道不?

        秀秀:.............

        張迪:不了解你真的不敢和你說話.

        時間倒退......

        王瀟:仙女是什么意思?

        楊靜:我咋覺得在什么地方見過你?

        候瑋:我靠,咱倆雜又在一個班了?

        柏京南:你是實驗的?

        張欣:嘿,美女,你終于來了.

        閃蘭堃:看我這個造型像不像小馬哥?

        袁藝:這是男人應該做的,你們女人少插嘴.

        再倒退.....

        許月然:豬啊,我怎么說你好啊?

        史曉耀:你怎么老吃巧克力啊?你叫巧克力?

        候瑋可揚:你也在這個院里住?晚了,咱飆車吧.

        王柳青:我媽媽說我長得像徐靜蕾.

        陳新元:來我給你本上提個字.

        真的抱歉,我竟然就記得這么多.

        第5篇:雨霖鈴翻譯范文

        關鍵詞:語用學;古漢語;意象

        中圖分類號:H1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8)-10-0062-02

        意象(image)一詞,來自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意象主義”運動。其主要創始人、組織者及理論家艾茲拉?龐德稱意象是“理智和情感在瞬間的復合”,是“充滿活力的概念旋風”。[1](他一生用英語翻譯了許多漢詩,大膽地借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手法革新了英美傳統詩歌,形成了意象主義流派。他認為,中國詩于新詩運動,就像希臘之于文藝復興。可見,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是意象的搖籃,是培養意象的沃土。

        在五彩斑斕、浩如煙海的古漢語作品中,意象是神韻,是靈魂,起著一種畫龍點睛、無可替代的作用。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賦予了風、花、雪、月、云、春、笛、橋、楊柳、江水等物象以特殊的含義。如柳永詞《雨霖鈴》里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無一字廢話,而僅僅是三個相關意象的組合疊加,卻勾畫出一幅離情別緒、傷感壓抑的白描畫。因此,意象即是物象加上作者的藝術想象和情感糅合。在古文學作品中,從語用學的角度分析,它大致可被分為寓意象征、刻畫人物性格、顯示人物命運與情節發展這三種類型。

        一、寓意象征

        何兆熊在《新編語用學概要》中指出,語用前提可分為以下三種:(1)說話者認定的語境;(2)發生言語行為恰當的環境;(3)雙方都已獲知的事實。[2]作者提出一種物象作為一種象征物而被廣大讀者理解并接受,前提是:必須在人們的潛意識里早就存在這樣一種概念,一種象征。比如說,人們常用“風雨”來比喻艱難的人生旅程,如“風雨兼程”、“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屋漏偏逢連夜雨”等,而不會使用“風和日麗”、“艷陽高照”等意象。這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一種約定俗成,只要一讀到它,便能感受到其中蘊涵的意味。再如自古以來人們都用花來比喻女性。“裊裊婷婷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是典型的形容十三四歲的女孩的詩句;“花容月貌”、“如花似玉”、“閉月羞花”、“人面桃花”等等指女性的美貌;男性追求女性有“拜倒在石榴裙下”和“尋花問柳”的不同;婦人出軌稱作“紅杏出墻”;哭是“梨花帶雨”;笑是“花枝亂顫”;林黛玉“葬花”表現了她把自己比成落花而顧影自憐;賈寶玉“護花”、“種花”的詩句又見證了這位公子哥兒風流多情的本性。在古漢語里,花就是女性的象征,在一些文學作品里,甚至可以看做是女性的化身。因為它是那么的陰柔、弱小與美好,與女性氣質相吻合,以至于人人都認為它應首當其沖地成為中國古代傳統女性的代言人。就連《孔雀東南飛》里那位賢惠的家庭婦女劉蘭芝在山盟海誓時也不忘將自己比喻成花草: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這個意象甚至流傳到了國外,為外國文學家所接受。從艾茲拉?龐德的那首里程碑式的意象主義短詩《地鐵站掠影》中的詩句“濕漉漉的黑枝上,懸掛片片花瓣”,我們知道這些“黑枝上的花瓣”實際上指擁擠潮濕的地鐵車站里偶爾閃現的幾張年輕女性和孩子的鮮嫩的臉龐,和周圍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在作者心中激起了靈感的閃現。與此相反,讀中國著名的意象派古詞《天凈沙?秋思》,讀者仿佛置身于一派濃濃的落寞凄涼的氛圍之中,盡管這首詞沒有一句敘述和議論。這完全得益于“枯藤、老樹、昏鴉、夕陽、古道、西風、瘦馬”等一批意象呈現給讀者的一幅那么頹廢、那么無奈的畫面。

        二、塑造人物性格

        有時,同一物象還可以有不同的語用意義。《紅樓夢》是無比嫻熟地運用言內意義和語用意義,特別是語用意義的杰作。它塑造的眾多個性豐富的人物古往今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書中公子小姐鮮明的性格不僅體現在日常言談舉止上,而且作者還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寫他們所從事的封建貴族文化專利――吟詩作畫。古人云:文如其人。書中不同人物所作的詩均代表了不同的內心想法。例如第三十八回眾小姐作詩,同樣一個,在各人眼里,卻是見仁見智,更折射出他們不同的性格。薛寶釵在她所作的《憶菊》中有兩句:“誰憐我為黃花瘦,慰語重陽會有期。”這勾畫出一幅傲視群芳的艷麗圖,顯示出薛寶釵獨立能干、高瞻遠矚、世故樂觀的個性,至于她流露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野心,也就不足為怪了。而林妹妹就大不一樣了,她的一句“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愁心?”,讓我們看到一朵期期艾艾、顧影自憐的風中黃花,這暗示著她多愁善感、悲觀狹隘的性格。“別圃移來貴比金,一叢淺淡一叢深。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這不是湘云又是誰呢?這一格外清新愉快的圖重現了單純可愛而又天真爛漫的史湘云醉臥紅芍的經典畫面。探春的《簪菊》所取的是一個插菊入發的動感十足的意象,表現了她敢想敢作、標新立異、不畏人言的政治家素質。最后,在賈寶玉的“泉溉泥封勤護惜,好和井徑絕塵埃”(《種菊》)里呈現的是一幅種花人不辭辛苦地澆水施肥的景象,這是他與生俱來的憐香惜玉性格的寫照。的各種各樣的意蘊在這里發揮到了極致,每一處菊景都張揚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眾多人物形象被表現得更加鮮明生動,相互映襯,就像一幅各具姿態、形象萬千的圖。

        三、顯示人物命運與情節發展

        同樣是意象,在昭示認為命運方面,往往能與上下文遙相呼應,增加神秘感與懸念。在《紅樓夢》第五回里,金陵十二釵的命運都各自用一幅畫來展示,簡單明了而給人印象深刻。如一塊美玉落在泥污中的意象,暗示了女道士妙玉雖身居道觀,卻最終抵制不了誘惑,對怡紅公子春心暗動的事實。而惡狼追撲美女的畫面又暗示了迎春誤嫁中山狼,結果被折磨而死的命運。這些簡潔明了的意象實際上是對情節的高度濃縮和概括,起著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詩經?召南》的《有梅》里疊加了“有梅,其實七兮”(梅子成熟了,要落下來,樹上的梅子只剩十分之七)、“有梅,其實三兮”(梅子成熟了,要落下來,樹上的梅子只剩十分之三)、“有梅,頃筐暨之”(梅子成熟了,要落下來,樹上的落梅已裝滿了竹筐啊)這三個連續的意象,象征著妙齡女子的青春發展趨勢:即越剩越少,直到喪失殆盡,就像這成熟的果實一樣,絢麗但短暫。成熟的梅子因乏人采摘而越來越多地落下,伴隨著女子一天天變大的年齡,她多么渴望有一個小伙子快來把她娶走啊!如此情景交融,更加生動地刻畫了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的緊迫感,很容易使讀者聯想到“花開堪折終須折,莫教無花空折枝”的圖景來。

        總之,一個物象,在特定的環境中被作者賦予了特定的語用意義,就成了意象。可見,意象是與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表達方式密切相關的,它實際上是作者意圖的代言人。通過分析它,便對掌握作品的脈絡與靈魂有所幫助,而上述意象類型是語用分析中較常見的三種類型。

        參考文獻:

        [1] 常耀信. 美國文學簡史[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222

        第6篇:雨霖鈴翻譯范文

        一、宋詞教學內容中存在的問題 

        王榮生曾指出“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具體形態層面的概念,從教的方面說,教師在教的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料及所傳遞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因此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既不能脫離教材,也不能照搬教材內容,要積極思考自己應該“教什么”。但是,縱觀現階段的宋詞教學,我們會發現教學內容存在各種問題。 

        (一)沒有處理好宋詞教學與文言文教學的關系 

        在現階段的宋詞教學中,一些老師認為詞和文言文都是古代文學作品,而將詞的教學內容定為分析字詞語言,或者是思想內容、作者觀點、表現手法,往往忽略了詞所包含的整體意境。 

        (二)沒有處理好解釋字詞與整體賞析意境的關系 

        有些老師將對宋詞意境的了解作為教學內容,卻忽略了字詞教學。學生只有充分理解字詞的意思,才有可能賞析到詞的真正意境。 

        (三)沒有處理好課后習題與教學內容的關系 

        部分老師把課后習題作為中軸線,教學內容圍繞課后習題展開,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課后習題在教學中只能起到補充、參考的作用。 

        二、宋詞教學內容的確定 

        (一)宋詞教學內容確定的依據 

        教師在確定宋詞的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考慮到《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同時還要考慮到宋詞本身的特征以及高考的存在,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學習。《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對‘感受·鑒賞’目標設定為168個字,主要提出了‘品味語言’和‘語感培養’的目標。要求學生感受優秀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魅力,發展其想象力和審美力,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還要達到美育、情感教育等情育目標。”新課程標準已經為閱讀教學的內指明了方向,因此,高中宋詞的教學內容不能偏離這個主題。 

        新課標為教學內容的確定指明了總的方向,但詞的教學和文言文、現代文教學不同,所以要想準確把握詞的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分析詞的特征,從詞本身入手確定教學內容。教師確定高中的教學內容,自然不能把高考的考試題型排除在外。雖然教學不能全部圍繞高考進行,但也不能把高考拋之腦后,教師要適當地、循序漸進地把高考考查的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二)宋詞的教學內容 

        1.解讀宋詞中的關鍵字詞 

        學習古代的文學作品,理解其中的字詞是必需的學習內容。只有把古代作品的意思弄明白,才能去進行賞析、領悟。因此,字詞教學是教學內容中不容忽視的環節。但是我們要明白詩詞的教學不等同于文言文教學。如果把詞逐字逐句進行翻譯,就會破壞詞本身的意境,學生學起來也味同嚼蠟。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解讀詞中的關鍵詞。關鍵詞是表達詩詞情感的窗口,最能體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寫作意圖。學生抓住了關鍵詞,也就理解了詞的主要含義和感情基調。 

        例如,李清照《聲聲慢》中“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中的“愁”字奠定了全文愁苦的基調。此外,“冷”、“清”、“凄”、“慘”、“戚”、“敵”、“傷心”、“憔悴”、“損”這些字詞也抒發了作者的感傷情懷。抓住關鍵詞,詩詞教學的難題便可迎刃而解。 

        2.教授作品的寫作背景、相關史實、用典等知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閱讀與鑒賞”部分明確指出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在對詞進行深入賞析之前,學生必須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只有了解了詞的創作環境、時間等背景材料,學生才能身臨其境地感受作品的感情。 

        歷史典故也是詩詞中經常出現的題材。詞人常利用典故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感情。例如本單元蘇軾和辛棄疾的詠史懷古詞就借典故抒發內心的感情。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辛棄疾共用6個典故,表達自己渴望收復失地,想為國立功卻無人問津的悲憤。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通過懷古,流露出自己渴望建功立業,但仕途失意的感情。對于詞中的典故,學生一定要有所了解,教師教學時要留意分析。 

        3.解讀宋詞中的意象 

        “古典詩詞的形象,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感形象。是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現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在詩詞中,形象往往被用來表現作者的感情形象,含有“意”,成為“意象”。“意象”是客觀事物與詩人主觀審美感情的統一,因而鑒賞詩詞離不開對意象的分析。 

        在古代詩詞中,許多意象具有相對穩定性,往往被用在作品中表現相似的感情。例如,“梧桐”一直是凄涼悲傷的象征。高中宋詞單元李清照的《聲聲慢》就提到“梧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此外,“寒蟬”也是悲涼的象征,柳永的《雨霖鈴》中便有使用:“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在鑒賞文學作品之前,要教授學生找到詞中的意象,學生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才能真正鑒賞古詩詞,找準詞的情感基調。 

        第7篇:雨霖鈴翻譯范文

        2005年秋季,上海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作出了果斷大膽的編排:新的初三語文教材第二單元是“愛情如歌”,包括古今中外許多名人對愛情的看法,而這個單元的“語文拓展教材”是一本名為《當情竇初開的時候――中外文學名著情愛百景》的書,當時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說明“愛情”在中學教育中已經明朗化。

        現行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雖沒特別安排一個愛情單元,但也有多篇關于愛情的課文,筆者從愛情的角度重新審視,發現完全可以利用課本對中學生進行愛情教育。因為高中很多課文都在向我們發出愛的箴言,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用一句話解讀。如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愛情箴言:“愛因等待而不朽。”孫犁的《荷花淀》也告訴我們:“愛情不是生活的唯一。”而可以作為愛情教育例子的詩歌更是舉不勝舉,如舒婷的《致橡樹》“愛是讓我和你平等”、鄭愁予的《錯誤》“愛是美麗的錯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愛是理想的記錄”、戴望舒的《雨巷》“愛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麗”。我們還可以挖掘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愛情教育因子,如:《氓》通過女主人公的逐步覺醒向我們訴說:“愛情不能總那么盲目”;《靜女》告訴我們:“愛是真誠的兩情相悅”;馮夢龍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發出吶喊:“愛有一種品質叫自尊”;《孔雀東南飛》在說:“愛是生死相依的絕唱”;而曹雪芹的《紅樓夢》卻說:“愛是前世的債,今生還”。

        如何在教學中與學生達成共識,使學生逐步能夠從愛情的角度理解作品,是教學的難點。如同學們在討論《雷雨》中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愛情悲劇時,感嘆到:“愛,怎一個‘寬恕’了得!”在欣賞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時,學生被羅密歐和朱麗葉的執著愛情感染,使他們認識到:“真正的愛情能超越世俗仇恨,這樣的愛情可以走向永恒。”

        既然如此,作為語文教師,絕不能忽視這些豐富的愛情教育資源,更不能避而不談,這不僅無視學生的需求和成長規律,更是忽視了教育的全面性。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課本,對學生進行愛情教育。

        一、陽光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云曉說:“我認為中學生特別需要愛情教育和婚姻教育。現在不少家庭出現婚姻危機,很多是和他們年輕時沒有受這方面的教育有關。對中學生的教育可以采用‘陽光法’。比如,今天是“情人節’,我們完全可以在一個環境幽雅的地方搞一個‘情人節里說愛情’的活動。讓學生們自己唱愛情歌曲、朗誦愛情詩歌、講經典愛情故事,討論愛情話題。這會是一種積極的引導。”這是一個很好的倡議。學生對于懷仁人節之類的節日很感興趣,會用自己的種種方式表達。那么,我們何不讓他們處在陽光下,開一個愛情詩歌朗誦會!老師再進行一些愛情教育,效果會非常好,學生再也不會覺得愛情那么神秘或者羞于啟齒,美好的愛情是應該在陽光下歌唱的。這種做法,既能體會愛情的美好,也會感受詩歌的魅力。

        二、拓展法

        按同一時代或同一作者的作品,進行拓展延伸,便于學生理解整個時代的愛情,也便于了解一個作者總體的愛的心路。

        如學習《詩經》中的《氓》和《靜女》時,可以給學生介紹《關睢》和《野有蔓草》。《關睢》寫的是“君子”對“淑女”的追求,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野有蔓草》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境和情感都那么的美好,帶著原始的純樸性和直率性,是華夏先民們對圣潔自由婚戀的歌唱,使學生加深了對一個時代愛情的理解。

        再如學習徐志摩《再別康橋》,可以再補充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三首詩“展示了詩人寫作的連續、希望與理想追尋的深入。因為這三首名篇風格一致,內在韻脈清晰,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話:‘不是徐志摩,做不出這首詩!’(茅盾《徐志摩論》)”

        三、辯論法

        例如《雷雨》中圍繞“周樸園是否真愛魯侍萍”這個話題,組織學生展開一場辯論賽,學生會各抒己見,根據自己對愛情的理解去剖析文中人物的愛情,老師再適當點撥、總結,就會讓學生明白愛情不應該自私貪婪(如周樸園),應該理智自尊(如侍萍)。

        四、討論法

        如學習《荷花淀》,讓學生在文中尋找女人們對丈夫愛的表示,討論戰爭年代女人們的愛情觀。丈夫們參軍抗日去了,女人們“藕斷絲連”,都要去看看,通過她們的對話、神情以及行動,研究她們不同的愛的心理。讓學生明白愛不僅僅是花前月下的親昵和私語,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愛情可以升華為更高尚的感情。

        再如學習《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問:“杜十娘為什么不告訴李甲自己有百寶箱?”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討論后得出她不愿在愛情的天平上增加金錢的砝碼,她在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然后再提問題:“你是如何看待金錢與愛情的?”既深入理解文章,又對學生進行了愛情教育。

        除了討論課本,也可以討論一些社會上流行的學生感興趣的愛情事例。

        如“少年作家郭敬明寫的一本愛情小說《夢里花落知多少》在學生中迅速流傳,大家不僅爭相傳閱,還在課余時間、在網絡上對小說的情節、人物等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無疑又是一次愛情教育的好機會。“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寫的是一種不顧一切的、極端的愛情”,老師可以讓學生討論,然后談個人看法,并加以引導。

        五、演講法

        可以有以下選題:“我的理想愛情”、“我喜歡的一首愛情詩歌”、“我看當代愛情”、“我看中學生早戀”、“假如我是魯侍萍”等。“這是一種‘讓其知’、‘令其信’、‘動其情’、‘促其行’的自我教育活動”,演講應要求人人參加,切忌只找幾個“尖子”參賽。教師在寫稿、改稿、演講等各個環節給予指導,保證演講質量,達到有效性目標。

        六、改編法

        讓學生嘗試把課文改寫成散文,加入細節描寫,如《雨霖鈴》、《長亭送別》、《靜女》、《一剪梅》等。改編成課本劇,加入現代人的一些心理,如《閨塾》、《長亭送別》、《孔雀東南飛》等。改成故事,如一位著名教師教李商隱的《錦瑟》時,讓學生根據每一聯寫成一個愛情故事,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七、比較法

        1 古今不同(依附與獨立,直率與含蓄)

        先秦時期的女性大膽直率、熱情洋溢,如《氓》中熱情剛烈的女子。到了封建時期,女性對男性的依附性加強,步步在三綱五常的束縛下以血淚完成,從劉蘭芝到林黛玉。五四興起,女性逐漸走上了解放的道路,從魯恃萍到翠翠再到水生嫂們。對愛情的表露上,也由最初的直率變為含蓄。

        2 中外不同(哀怨與傾慕,開放與遮掩)

        第一,思想內容不同。中國男子往往重功名,因而中國詩中“怨情”多,如《長亭送別》。而西方男子對女性的“傾慕”多,如《我愿意是急流》。

        第二,表現手法不同。雖然都用一些景物當意象,但西方是開放式的,用狂風、峭壁、荒谷等粗獷宏偉的景象作背景,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急流”、“荒林”、“廢墟’等。而中國是遮掩式的,常在畫堂、深院、小橋邊、柳樹旁。

        讓學生從社會背景、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等角度,對課文進行古今中外之愛情比較,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八、查找法

        給學生布置小論文,讓他們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等現代媒體,在查找的同時鍛煉他們的辨別能力和研究能力。如“《雷雨》的多角度解讀”、“水生嫂與祥林嫂”、“從《氓》到《雷雨》”、“中國的棄婦詩”、“我看古代的閨怨詩”等。

        九、互譯法

        1 古今互譯

        把古文改編為現代散文或詩歌,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翻譯。還可以把現代詩歌或小說,改編成古詩詞,這有難度,但可以嘗試。

        2 中外互譯

        第8篇:雨霖鈴翻譯范文

        現在九零后的學生,尤其是高職學校的新一代學生們,他們有著新的思想、新的喜好,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筆者對此感觸頗深。多年的教學讓筆者逐步了解到,現在的青年學生喜歡什么題材、什么內容,但是我們的語文教科書不可能根據他們的喜好來編排教材。為了更好地傳承我們的文化,幾乎每一冊書都是各種題材和體裁都有所涉獵,內容豐富多彩,這對于語文老師來說原本是件好事,可當這一切都放在九零后學生身上,尤其是高職類學校學生身上,筆者真的很困惑,語文課堂有時竟會如此蒼白無力。

        一、唐詩宋詞,這一代經典已經在他們面前蒼白無力

        記得筆者在教學《雨霖鈴》、《聲聲慢》時,深切感受到我們新一代的學生已經在物質至上的今天,情感匱乏得可憐,他們不能夠理解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情感,更不認同李清照“凄凄慘慘戚戚”的處境,甚至將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理解為女人的空虛寂寞、無病。這些經典的詩詞已經無法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好多老師也經常和筆者說起,在教學詩詞時,古人真摯的情感和創造的意境在同學面前真的太蒼白了,他們無心欣賞,浮躁的心不愿意去探知別人的內心情感。

        二、戰爭類作品,也是學生深惡痛絕的題材

        記得筆者在教學《辛德勒名單》時,先是播放了一段精彩視頻,希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沒想到十分鐘不到,大部分學生竟然睡著了,這部奧斯卡獲獎大片到了同學面前竟然成了催眠曲。

        于是,筆者用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向他們詳細講解二戰時期的歷史,德、意、日法西斯對世界各國展開了殘酷的侵略和屠殺,日本選擇了向中國開戰,德國選擇了向法蘭西、波蘭、蘇聯等國開戰。《辛德勒名單》講述的就是那一段血腥的歷史。筆者從二戰講到德國,從德國講到希特勒,從希特勒講到猶太人,從猶太人又講到辛德勒,他們似乎聽得津津有味,但當筆者再次選擇《辛德勒名單》中的教學片段讓他們欣賞時,他們雖然已振作起精神來,但在觀看之后仍然毫不客氣地說:“老師,我們真的對戰爭題材不感興趣。別說德國了,就是中國的我們都沒興趣。”

        學生們對什么感興趣?他們告訴筆者,青春偶像劇最好看,一定要有帥哥美女。無怪乎《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要用超強的明星陣容來吸引九零后的眼球,否則這些新一代年輕人根本不會主動關注中國歷史。

        三、文言文,是學生最懼怕和痛恨的

        每一冊書上都有幾篇經典文言文,學生怕學,厭學,老師上課也經常遭受打擊。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我們的學生害怕翻譯,自己不愿意動腦子;二是老師講了他們也懶得記;三是,長此以往,沒有積累,文言水平越來越差,每次遇到學過的文言詞匯仍像第一次見到一般生疏,因此越來越怕。

        其實,究其根本,無非就一個字:“懶”!語文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只能唱唱獨角戲了。

        以上只是列舉一些例子,面對著高職類大專學校不斷更新的學生,我們越來越困惑了,語文課究竟該如何上才好,我們該如何改變現狀?作為教師,我們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播,更要關注學生的內心成長,去探索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

        高職學校的學生普遍具有以下特點:

        (一)自信心弱,內心深處有些自卑

        一方面,由于中考的失利和不如意,另一方面,社會上對于高職院校的不正確評價,使學生入學后思想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們會覺得現實與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相去甚遠。這種思想包袱使得他們在肯定自我的同時,又常常迷惘、困惑、懷疑自己。

        (二)缺乏自律性,成績不理想

        目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普遍存在著學業成績不良、思想道德滑坡的現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自律性較差。他們大多經受不住各種娛樂活動的誘惑,對課外活動過分地投入,整天為組織各種活動而忙得不亦樂乎,從而耽誤了自己的學業。而且在當今信息社會,高職院校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使得學校教育的權威影響力在減小,特別是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不少學生因沉迷于網絡和游戲,影響了學業和健康。

        (三)依賴性強,抗挫折能力比較差

        現在的學生都是九十年代出生的新一代,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遇到一點挫折就容易放棄。

        (四)受“學習無用論”的影響較深

        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又不是名牌大學畢業,在社會上哪有什么競爭力,將來還不是給人打工,既然打工,這些知識就用不上了,與其浪費時間和精力學習,不如在校園瀟灑走一回。

        基于以上的心理因素,學生們便很難在課堂上投入學習,甚至總想用自己“個性化”的言談舉止來挑釁老師,跟老師較勁,其實這是他們在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心。長此以往,若不加以引導,他們將不僅僅是成績不理想的問題,精神層面也會逐步滑坡,后果不堪設想。

        作為語文老師,作為精神文化的傳播者,我們有責任去改變他們的精神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努力。

        (一)高職班的語文課可以不必過于強調知識性,應該多多凸顯它的人文性,潛移默化地去引導和改變學生的精神思想,因為對于這些孩子,精神層面的提升更加重要。我們可以透過文學知識讓他們從中汲取人生向上的力量,懂得優雅、得體、高貴和尊嚴的意義,擯棄浮躁、頹廢、墮落、混亂的思想,凈化心靈,使他們從文學中得到真善美的力量。

        例如,在教學《紅樓夢》時,我們可以結合作品引導學生去理解“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深刻內涵,透過每一個人物去了解人心,洞察世事。讓學生從那些鐘靈毓秀的女子身上懂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懂得優雅與高貴的內涵,擯棄庸俗與拙劣。

        (二)高職班的語文課無需拘泥于課本上設定的篇目,既然不以升學為目的,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都可以多樣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抓住一切契機讓學生學有所得。

        例如,有一次上語文課,因為班里學生話太多,上課鈴聲已響,他們居然還嘰嘰喳喳鬧個不停,不肯上課。于是,筆者什么話也不說,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八個大字“樂而不,哀而不傷”,然后筆者說:“把這八個字送給大家,你們誰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他們頓時安靜下來,不作聲了,過了一會兒,有同學說:“我們明白你的用意,但這句話不會解釋。”

        筆者便細細講解起來,,是過分,整句話的意思是:快樂的時候也不要表現得太過分,哀傷的時候也不要太悲傷了,樂哀都要有節制。這句話節選自孔子的《論語》,原是對《關雎》的評價,這也體現了孔子的文化批評態度:中和。由此,我們當然可以透視出孔子的中庸之道。今天為什么把這句話送給大家呢?原因大家都已猜出來了,對于自己的情緒,甚至課堂氣氛都要有節制,凡事有個“度”,失去了這個“度”,人也就不可愛了。我們應該做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也是孔子名言。接下來我讓學生根據這句話討論何為“君子”。雖然這不是原本設定的教學內容,但筆者認為只要對學生有所幫助,能夠讓學生有所收獲,這堂語文課就是有效的。

        (三)作為語文老師應該理解學生內心深處的彷徨和自卑,呵護他們脆弱的自尊心,盡量不要去戳破他們的保護層,可以通過課堂創造和諧的師生氛圍,走近他們的內心,和他們交朋友,幫助他們慢慢樹立自信心。

        (四)讓學生明白語文的功效,讀書有用。這個階段的語文課已經不像小學時期的讀書就是能識字,它的功效確實不明顯,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明白語文的功效在于提升一個人的人文素養,而人文素養對于一個人的工作、情感、生活非常重要,將終身受用。

        告訴學生,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不妨讀一讀《平凡的世界》,從孫少平的身上可以汲取到生活的信心和百折不撓的力量;當他們抱怨擁有太少、成天對家人牢騷滿腹時,不妨讀一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會明白上天如此眷顧他們,生活如此美好,還有什么理由抱怨呢;當他們勞累了一天身心疲憊時,回到家中品一杯香茶、聽一聽音樂、讀一讀美文,疲憊全無,心情多么愜意呀。

        第9篇:雨霖鈴翻譯范文

        1

        詩歌作為一種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聲韻、節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詩歌還必然表現出其藝術思維和藝術語言高度的創造性的特征。首先,詩人“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原型作精心的疏理、分類和選擇,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構成精彩的詩歌形象。對于詩人來說,這是一個將生活豐富的內涵與作品濃縮的外延相統一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創造性的藝術思維的過程。其次,詩歌作為一種內容精邃而篇幅簡短的文學形式,對語言的簡潔、準確和傳神方面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文學史上為作品學斟句酌以至廢寢忘食的詩人也是大有人在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便是典型一例。另外,一首佳作無論在思想或藝術上都是高品位的,它在思維和語言上的創造性,往往體現出簡單中蘊含復雜,拙樸中暗藏機巧,淺顯中隱匿深邃,產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多不同”的藝術效果。

        簡言之,高明的詩人不僅用創造性的藝術思維和創造性的藝術語言去概括生活和表現生活,而且也深深懂得這是把握讀者欣賞心理,調動讀者的創造性思維去再創詩境的必然要求。同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也遵循這種要求來進行詩歌教學。

        2

        就目前的中學詩歌教學情況而言,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的保守與陳舊直接影響了詩歌教學效益的提高。

        首先簡要談一下觀念問題。在詩歌教學中相當部分的教師認為,只要“掃清字詞障礙”,會翻譯詩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學任務,因而將其教學目標歸位于識記(充其量帶點表層理解)的能級上。無疑,這是對中學詩歌教學功能認識的片面化,它只是著眼于某種狹窄的語言因素和知識因素,而忽視了思維因素與情感因素,影響了詩歌教學整體效應的發揮,其結果必然是乏味的、低效的。

        其次,要改變教學方法上的陳舊性,努力體現綜合化與靈活性。教學觀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會導致教學方法上的失誤。這種失誤主要表現為教學過程的程式化和教學形式的單一化。就過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無視詩歌寫景狀物、抒情明理時那種既文意貫一、血肉交融,又開合跌宕、靈動多變的表現特點,而一概實施“一解題、二釋詞、三譯句、四總結(往往是一些術語套語的復述)之類的“工藝化”的切割肢解的拼搭組裝。另一方面,與這種程式相呼應的教學手段與形式,是教學滿足于教師一張嘴一支筆單調乏味的講述與板書,因為據此實現上述“一二三四”的程式已經綽綽有余。顯然,這種機械的程序與單調的手段形式降紙了詩歌教學的趣味性,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這就提醒人們要轉變詩歌教學觀念,要從具體作品的具體特點出發,努力體現教學程序與形式手段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就程序而言,可因詩而宜:或以詩眼入手,提攜全篇;或先著眼于詩意的整合,再輔之詞句的剖析;或循景物人事以求題旨理趣,或提示背景主題以推敲物象形體;長詩當然先講析后記誦,短詩不妨先熟讀后品味……

        在教學形式和手段上,要防止教師單純的講解和繁瑣的板書,而應根據詩歌與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有所區別:或教師主講學生補充豐富,或學生評析為主,教師概括深化,或口頭欣賞,或書面評論,或變體改寫,或模擬仿作……另外,還要充分發揮現代電化教學設備的優勢,如借助錄音、幻燈、錄像、電影等聲光電色謀多種媒體,以增強詩歌教學的直觀性與豐富性。

        3

        在觀念更新、方法優化的前提下,教學者思維上的創造性對提高詩歌教學的效益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從思維的方向看,詩人的創作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向心式的凝聚思維,而我們的詩歌教學卻主要是輻射式的發散思維,它要求我們把那些內涵高度濃縮、外延高度集約的名篇佳作的典型形象與深邃的意境得以生動、傳神的再現。這個再現的過程無疑是一個高度創造性的過程。從創造心理學的角度看,它至少對教學者的思維提出了敏銳性、聯結性、擴散性、靈活性和統攝性這五大要求。

        探幽發微,思維的敏銳性。歷代的詩文大家,都十分講究行文的含蓄和折,他們有時寫而不“滿”,弦外有音;有時句式變形,運筆迂曲,使詩歌中形成了若干的“空”與“曲”,并以此來激發讀者廣泛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產生了有限中寓無限,嚴謹中現活潑的藝術效果,體現了“空山聞鳥語”、“曲徑通幽處”的藝術魅力。由于中學生對詩歌的了解無論在數量與質量上都十分有限,他們很難發現和理解詩歌中的這種“空”與“曲”,對此,往往會感到迷惑甚至產生誤解。這就需要教師的思維具有敏銳的藝術觸覺,去探幽發微,努力捕捉這些“空”和“曲”,并形神兼備地將其內容及功能表述出來。我們且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為例,作一簡要分析。

        第一句,從邏輯角度和語法常規看,語序應為“三秦輔城闕”,詩人之所以在語序上這么一“曲”,固然是詩歌的格律要求使然,但另一方面將“城闕”置于句首,顯然又達到了強化凸現這一物象、激發讀者去心馳神游的目的,其表現功能上的匠心實在是不容忽視的。試想:那撥地而起的巨垣高墻、皇城氣象,那三秦拱衛、據守要津的恢宏氣勢不是躍然紙上了嗎?它的歷史文化,它的熱鬧繁華,它薈萃著無數的文人雅士,真是一個令人向往,令人留戀的地方啊!知心的朋友編編就在這特定的處所與背景中將與詩人分手遠行了,此時此刻當有多少的感慨啊!若不是這么一“曲”,五字雖然相同,但那只是呆板地寫出了長安的地理環境,而長安本身倒被“三秦”給淹沒了,更遑論其包容的人文景觀及詩人的情懷了。

        以上講的是“曲”,再來研究一下“空”。第二句中有個“望”字,這個“望”字的主語是什么呢?當然不是“風煙”,更不會是“五津”,顯然作者將主語“空”了起來。然而“空”決不等于“無”,它可以是詩人,也可以是杜少府,還可以是二人兼指。作者之所以將它空出,固然是按詩詞的慣例,詩人(或其它有關人物)的形象未必要直接出現,同時也限于字數不能寫出,但從欣賞心理的角度看,作者這一“空”,就巧妙地消除了你我他彼此之間的身份與時空之間的界限,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感情也因此有了交流,當讀者吟誦之時,也就如同站在了詩人的身邊與他一起放目遠眺,并努力地從那一片風煙迷霧之中尋覓著杜少府任將要赴任的“五津”之地,在眺望中,我們仿佛領受到了長安至五津之間的山重水覆、曲折坎坷。我們既可體會到離別的悲涼之情,又能感受到詩人寄托在雄壯景色中的豪放之氣,甚至情不自禁地朗聲吟誦——“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詩歌中的“曲”和“空”往往是詩人有意無意地留給讀者進行藝術再現的契機與天地。作為教師,啟發學生去尋覓、發現與分析,使空白處見豐富,在曲折中見深意乃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勾新連舊,思維的聯結性。由于詩人的某些特殊經歷和氣質等原因,他們往往會對某種景物有著特殊的偏愛與感受,在他們的作品中這種景物往往會屢次出現;有時某種情感會久久縈繞在詩人的胸中,甚至在一生的創作中對此情結屢屢抒發。同樣,由于相似的際遇和稟賦,不同的詩人也會在上述方面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同理,在某種條件下,讀者與詩人也會出現某種程度的相同或近似,以致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某種共同的情感,這就是所謂的共鳴。要讓學生與詩人形成某種共識以至產生共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巧妙聯系,善于啟發,促使學生創造性地聯想與想象,以形成“勾新連舊”的動態思維習慣與能力——既會將同一詩人的類似作品相互聯系,以達到溫故知新、強化感受的目的,又善于用甲詩人的作品來補充豐富乙詩人的作品,進而自覺而自然地滲透自身的見聞感受、知識儲備、文學修養來涵詠、深發。

        例如月亮,它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吟詠的對象。李白將它當作知心的伴侶(《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通過它來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愿與激勵(《水調歌頭·中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把它當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若虛借助它來表現出情人間刻骨銘心的思念(《春江苑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柳永卻因它而觸目傷懷(《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人世滄桑,自然永恒這一點的認識上,詩人與讀者豈不是始終相通的嗎?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只要善于勾新連舊,就能使學生把新獲取的信息與原有的儲存信息結合起來,再把它們納入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學生就比較容易進入作品那豐富深遠的藝術境界之中,逐步提高藝術鑒賞水平。在我國的詩歌寶庫中,有不少作品不僅給人的感官以美的享受,而且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也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提高思維聯結性的訓練,使他們在受到形象美、語言美陶冶的同時,還能在聯系比較中從更深的層次上領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久而久之,對提高他們的思想修養也有很大的裨益。

        “全息造像”,思維的擴散性。詩歌教學中重要的思維形式是擴散思維,也就是要將高度濃縮凝煉的詩句膨化開來,使作品的詩情畫意如同騰空爆放的焰火一般飛珠濺玉,流光溢彩。這就需要教學者在富有創造性的欣賞過程中藝術地再造詩歌豐富深刻的內涵。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可啟發學生通過“點面輻射”、“感覺遷移”、“動靜聯想”和“主客相生”等方法去展開擴散思維的翅膀,使其能在一定的深廣度上把握詩歌的意境和特色。現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為例作一說明。

        1.點而輻射。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根據詩歌給定的具體物象在加深或拓寬上去化合滲透。如:扣住詩中的葉、花、碧、紅、天、日,想象出畫面層次的遠近錯落,色彩的紅綠相映,即有主體的碧葉荷花,又有陪襯的藍天紅日。二是除了對該作品內容本身的擴展外,還應借助同類題材的作品來豐富和補充。如:可由《愛蓮說》聯想到荷的高尚節操,由《芙蕖》聯想到荷的種種妙用,還可由《荷塘月色》聯想到荷含苞時的羞澀,盛開時的瀟灑……這樣,這兩句詩就成了一幅具備了多維空間、絢麗色彩和傳神情態的工筆畫了。2.感覺遷移。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積累,使詩歌形象通過不同的感官的溝通與轉移來產生豐富與強化的效果。在以視覺擴展的“點面輻射”的基礎上,我們還可對蓮葉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視覺向嗅覺、味覺、觸覺等方面遷移——習習微風送來了蓮葉荷花縷縷的幽香,在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涼意頓生,令人心曠神怡啊!3.動靜聯想。我們欣賞詩歌時,往往要將作品中的靜者化動或動者化靜,以此來增強畫面的生動感。前文所述,我們雖已想象再造出詩句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畢意還是一幅孤立的、靜態的畫面,我們不妨進一步想象:朝陽冉冉升起,清風徐徐吹來,燦爛的陽光把金絲眼縷撒滿了蓮葉荷花,湖面上泛起了陣陣紅波綠浪,空氣中回蕩著悠揚悅耳的漁歌……這就不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畫面的豐富性,而且突現了景物的動態美。4.主客相生。在詩歌教學這一典型的藝術鑒賞活動中,只有諸者與作者心靈相通、情感共鳴時,其效果才會理想。此時,讀者的主觀意識深深沉浸到作者描繪的客觀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藝術創造力使之更豐滿、更厚實、更鮮活。這就要求教學者富有敏感的角色意識,即在必要時使自幻化成作者或與作品相關的人物,去充分地感受其聲光形色,體會其喜怒哀樂。在欣賞上述詩句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地角色化,使自己的思緒與詩人的心境吻合貫通起來,仿佛正在西湖邊那溫馨的氛圍里,絢麗的色彩中,柔和的陽光下,陪著知心的朋友在漫步賞景,這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和滿足啊!恐怕主人忘了送客,客人也忘了辭別了。

        上面將詩歌教學中的擴散思維分成四點依次說來,只是因為論述的方便,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它們往往是交叉的、綜合的。

        品求詩眼,思維的靈活性。思維迅速地由一類對象轉移到另一類對象上的能力稱作思維的靈活性。詩人是十分重視語言的錘煉的,在一句乃至一首詩中,往往因一字著色而滿篇生輝,人們稱這些妙字妙詞為“詩眼”。由于欣賞角度的不同,這些詩眼的內涵往往會呈現出它的多重性,而這些多重的差異性恰恰又體現了詩歌意蘊的豐富性,而要發現這種差異以體驗其豐富,就需要欣賞者的思維具備迅速轉換跳躍的能力,亦即需要思維的靈活性。在詩歌教學中,固然有因浮光掠影而未識詩眼的情況,但更多的是由于思維的刻板呆滯而對詩眼或視而不見,或“食而不化”。它輕則使學生學來索然寡味,重則抑制阻塞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就要教師本身的思維具有靈活性,而且要求教師以自己思維的靈活性來訓練和造就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

        王維的《鳥鳴澗》中“月出驚出鳥”這句雖平白如話且寥寥五字,卻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頗耐尋味的深山月夜圖:月兒在山嘴邊露了臉,如水的月光瀉滿了深山幽谷,它沖淡了籠罩山谷的夜色,也驚起了棲息窩巢的鳥鵲。其中的“驚”字就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詩眼,我們既可對它作——連順延性的聯想——也許是月光大亮了,使鳥兒感到分外的驚訝,也許是這皎潔的銀輝來得過于突然了,引起了山鳥驚惶,再不就是今晚的月兒圓得有些異樣,不由得使鳥兒莫名的驚恐……;同時,又可作反向聯想——莫不是鳥兒們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借助今晚格外明亮的月色欣賞它們白天無法領略的美景而驚喜呢!試想,若是由于思維的情性,僅滿足于將該句譯為“月亮出來了,驚起了入巢的山鳥”,那又怎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呢?

        當然,思維的靈活性與思維的敏銳性、擴散性是密切相關的,要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就必須長期進行綜合化的思維訓練,詩歌教學正是重要的途徑之一。

        完整把握,思維的統攝性。前面談到詩歌中往往有許多的“空”和“曲”,但在落筆前,詩人對所寫的情與景往往是成竹在胸的,他們在創作時,其思維一般是高屋建瓴、環環相扣、前后呼應的。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要講究完整性,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就是統攝性。就詩歌教學而言,這種思維的統攝性主要有以下兩個要求。

        一是化間隔跳躍為聯貫流暢。它要求教學者不但要發現詩歌中的“斷裂”與“跳躍”,理解其內涵,還要善于由形入神地將它們表述出來,同時還要與上下文自然得體地連綴貫串起來。這就要求教學者在具備敏銳的發現力、深廣的理解力、嚴密的分析力的基礎上還得有準確、流暢而又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力。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于語言的。”由于思維的統攝性主要是體現在理解、分析的基礎上的綜合表達,這就要靠語言來實現,再加上詩歌教學對教學語言苛刻的要求,這就迫使教師加強自身語言表達力的鍛煉,并以此來感染和訓練學生。

        二是由局部到整體的“化歸”。這首先要求教師在詩歌教學時讓學生對詩人有個總體的了解(如所處的時代、世界觀與美學觀、詩人的思想發展及個性氣質等),當然這并不是機械求全地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大講一通時代背景和詩人生平,而是要靈活的、有選擇地將這些內容的教學貫穿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其次,詩歌教學要做到情與景的和諧統一。這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要準確深入理解、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特色;二是要求教師在把握詩人感情脈絡的基礎上,進入角色,以詩人一般的感情來講解賞析,并以此來感染激勵學生,使他們也能會意動情,進入詩歌意境。名家詩作深刻的思想性與高超的藝術性往往是高度統一的,這就忌諱在教學中用一些術語套話不著邊際地插幾個標簽,或者一主題思想二藝術特色等八股式的機械小結,而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用中國典型實在的生活形象、生動鮮活的語言、靈活自然的穿插點化來實現。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男人天堂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免费看国产大片AV | 鲁丝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