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會計專業培養方向范文

        會計專業培養方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專業培養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會計專業培養方向

        第1篇:會計專業培養方向范文

        一、可行性分析

        作為公共信息資源和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提供者之一, 會計服務業在世界經濟的融合發展中, 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 注冊會計師行業將面臨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由于我國注冊會計行業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 導致其市場供給和需求矛盾尤為突出, 表現在低水平和不規范的注冊會計師服務與高標準的巨大市場需求之間的較大矛盾, 尤其是在注冊會計師職業國際化發展背景下, 優秀的國際化注冊會計師人才顯得更為缺乏。

        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在國際化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于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 有學者提出“請進來, 走出去”的方式, 如組織參加國內所、國際所、中注協、國家會計學院、MPAcc、EMBA的學習和培訓, 集中國內外資源共同培養注冊會計師人才等, 但這些都屬于后續教育的內容。筆者認為, 培養優秀的國際化注冊會計師應從基礎做起, 注重資格考試之前的培養。

        從世界范圍看, 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度目前已形成三種較完整的模式, 即英國模式、美國模式和德法模式。從這三種模式來看, 不同國家對注冊會計師的知識和技能要求總體上是一致的, 但由于各國高等教育水平不同, 因而在報考標準和考試要求方面有所差別。后兩種模式依賴于學校教育, 尤其是美國模式, 要求考生報名時具有較高的資格前教育水平( 研究生水平) , 考試科目相對較少, 主要側重于選拔。而我國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度同美國類似, 采取選拔機制, 所不同的是考生報名時只需具備專科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 筆者認為, 高等職業教育實施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是一種有益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二、目標定位及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模式是在進行社會人才需求調研和職業分析的基礎上, 緊密結合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的需求現狀以及高職教育的特點, 以資格前培養為切入點, 按照“ 大專業, 小方向”的專業設置思路確立的。高職教育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模式改變了我國目前注冊會計師資格前教育只有財經類本科院校注冊會計師專業這一單一渠道的狀況, 既有利于拓寬注冊會計師培養渠道, 提高注冊會計師后備人才的培養質量, 為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夯實基礎, 也符合高職高專院校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該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應定位在“牢固掌握會計實務、財務成本管理、審計、經濟法、稅法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適應會計服務業的發展需要, 具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應用型注冊會計師后備人才”。具體而言, 該人才培養模式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使其畢業后能夠學以致用, 為成為一名優秀的注冊會計師奠定基礎。

        該人才培養模式按照“ 綜合素質+職業技能+ 發展潛力”的總體思路, 以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考試課程為方向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貫徹“ 雙證互通”, 構建合理的知識、素質、能力培養方案。該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方案由學院和會計師事務所共同制定, 確保學生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其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和方向課程。基礎課程以初級會計資格考試的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為主, 核心課程以中級會計資格考試的會計實務、財務管理、經濟法為主, 方向課程以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的會計實務、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審計、稅法為主, 該專業課程體系要求講授時剔除核心課程的重復內容, 既避免了各學科間交叉內容的重復教學, 又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 使課程的難易度保持一定梯度。該人才培養模式按照產學研結合的基本思路, 由學院與會計師事務所聯合培養學生, 具體包括邀請企業的資深會計人士開設講座, 建立校內實訓室和校外教學科研基地等。

        此外, 高職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模式尚需解決以下問題:

        一是我國會計教育需求旺盛, 各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有限的教學資源面對不斷增加的學生數量, 大多呈現教師嚴重透支、教學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 尤其是校內外實訓場所缺乏, 嚴重影響了該專業的實踐教學, 須引起高職高專院校的高度重視。

        二是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各高職高專院校應在現有師資隊伍的基礎上, 打造一支知識和技能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可以引進資深注冊會計師擔任兼職教師, 也可以派遣教師到企業鍛煉、鼓勵教師考取注冊會計師資格; 還應通過完善該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畢業生的跟蹤調查, 隨時掌控教學質量, 并相應進行教學改革, 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第2篇:會計專業培養方向范文

        關鍵詞: 會計專業碩士 教育問題 改革

        一、會計碩士的發展歷程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高級會計人才的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級會計人才不僅要掌握財務會計及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的創造能力、溝通能力及學習能力。可是目前,我國大多數會計人員只能進行簡單傳統的會計工作,能夠從事高級管理工作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相當缺乏。為了解決社會對高級會計人才的巨大需求與應用性、復合型高級會計人才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3年,正式批準在我國設立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2004年4月,國務院學位辦正式批準中國人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21個研究生培養單位開展會計碩士(MPAcc )教育試點工作,面向社會招收有意在職攻讀會計碩士的人員,入學考試的方式為聯考制,學習采用學分制,授予修滿要求學分并通過論文答辯者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經過五年的實踐,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會計人才。為了進一步提高應屆本科畢業生的會計專業水平,提高其就業競爭力,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招收應屆本科生攻讀全日制會計碩士(MPAcc)。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全國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由原來的21個擴展到了105個。隨著會計碩士(MPAcc)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需求與高級會計人才的供給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在培養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加以關注。

        二、當前我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準入機制過于寬松

        就準入機制而言,2009年以前,會計專業碩士(MPAcc)僅限于具有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并且從事兩年以上相關工作的會計人員報考;自2009年我國批準招收全日制專業碩士開始,報考條件放寬,取消了工作經歷的限制,考試科目設置與學術型研究生相同;而自2012年起,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考試科目只有英語和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兩門,管理類聯考的內容包含高中數學、邏輯、作文等。初試時,對報考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考生在會計基礎知識方面和高等數學知識方面均不作要求。盡管,初試時不考核會計相關知識可以使各個專業畢業的本科生都有機會攻讀會計專業碩士(MPAcc),進而促使會計專業向多元化發展,可是由于大部分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從未接觸過會計或者僅初略接觸過會計,會計基礎知識的欠缺會影響其構建整體知識框架和對相關問題的理解與探究。其次,我們認為會計專業碩士(MPAcc)屬于應用型會計高端復合型人才,而高等數學是研究和解決許多會計問題的工具,比如對金融工具準則中金融工具定價模型的研究,對財務管理方向的學習等都需要借助量化模型來對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因此,會計專業碩士的準入考試中不應僅考核初等數學的內容。

        2. 師資難以滿足培養需求

        目前,大多數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都為每個會計碩士研究生配備一個校內導師,一個校外導師。校內導師大都來源于高校,屬于科研教學型人才,而校外導師則一般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會計人才,其中不乏注冊會計師、注冊審計師等。盡管這些資深高級會計人才被高校聘為研究生校外導師,但是由于本職工作所限,難以全方位、全身心投入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工作當中。這樣就容易導致,實際上和研究生們接觸最多的是缺乏實踐經驗的校內導師,這些中的相當一部分教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到高校任教,從未從事過和會計相關的工作。而會計專業碩士教育的培養重點是在會計以及相關領域掌握必備的理論和技術,具有合理解決會計以及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學生僅在學校里學習是很難具備這些能力的,學校必須加強校外實踐環節,讓學生們到實務中鍛煉,了解實際工作中的各種業務活動,從解決實際工作當中的問題來學到知識。因此,校外導師積極配合教學和耐心指導學生是會計碩士(MPAcc)培養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由此看來,如何使校內、外導師做到教學互補,高效發揮作用是一個會計碩士培養單位亟待解決的問題。

        3. 培養模式缺乏個性

        當前,我國共有105家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單位,盡管這些培養單位的培養水平參差不齊,但是他們的培養模式都大同小異,大多都沒有體現出它們的辦學特點。由此,學校的名氣大小和錄取的比例成為考生們在選擇報考院校時考慮的重點,很少學生會去關注自己將在未來兩年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學到些什么。大部分培養單位的會計碩士培養模式參照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模式設計,這樣會使得會計專業碩士比上(會計學術型碩士)不足,比下(會計專業本科生)有余,成為人才市場上的“雞肋”。以課程設置為例,我們知道會計專業碩士(MPAcc)屬于應用型研究生,培養重點應是使他們在會計以及相關領域掌握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并具有合理解決會計以及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因此,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至關重要。目前的會計專業碩士的課程在設計時并沒有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及論證,也沒有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較普遍的做法是參照會計學術型碩士的課程體系來設計。由此看來,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單位有必要在培養模式上進行大膽改革,使專業碩士人才培養各具特色。

        三、我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模式的改進

        1. 改進準入機制

        我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改進,首當其沖的是應該改進其準入機制。筆者認為,具體做法應該是:第一,在會計專業碩士(MPAcc)入學考試初試中增加高等數學相關知識的考核。增加高等數學相關知識的考核可以使有意愿攻讀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考生,在復習階段加強對高等數學知識的學習。良好的高數功底是其今后研究和解決會計問題的有力保障。第二,在會計專業碩士(MPAcc)入學考試初試中增加會計基礎知識的考核。目前,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僅在復試中對考生的專業知識進行考查,而筆者認為可以改成在初試中考核基礎會計的知識,在復試中再進一步考核財務會計的相關知識。在初試和復試中都設置會計相關知識的考查,可以使得非會計專業的考生更加重視會計知識的學習,做好學前教育儲備,使其入學后的學習更具銜接性。

        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需要的是一支教育理念科學、知識結構合理以及具有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目前,面對師資隊伍難以滿足教育要求的情況,學校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首先,學校可以為高校教師走進企業創造有利條件,通過派高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方式,解決學院派教師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匱乏的問題;其次,學校可以加快引進在政府、大中型企業以及金融機構中任職的既有實際財務工作經驗,又具備管理理論知識的高級財務管理人才作為學校的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并要求這些具有實踐經驗的高級會計人才承擔一些碩士課程的講授工作,增加學生與其溝通交流機會。

        3. 采用“菜單式”培養模式

        會計碩士(MPAcc)菜單式培養模式指的是學校在對社會需求進行準確分析之后,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會計碩士培養菜單供學生們選擇,而學生們在各自導師的指導下綜合考慮自身的專業基礎、潛質特征、自我價值傾向以及用人單位的特殊需求,自主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內容,這樣可以使得每位學生的學習內容和過程更具特色。“菜單式”培養模式的具體做法如下(見圖1):

        3.1 評估小組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會計專業碩士(MPAcc) 培養單位成立評估小組,評估小組成員應該包括每個研究方向中具有碩導資格的教師和專門負責會計專業碩士就業的老師。待學生們入學后,評估小組的老師對每位學生的會計基礎、科研能力、表達能力以及交往能力進行評估,并建立個人評估檔案。

        3.2 學生了解會計專業碩士教育資源。學校派相關老師向大家詳細介紹學校會計專業碩士(MPAcc)教育的特點、碩士生導師的研究方向、實踐教育的情況以及畢業生就業的趨勢等情況。

        3.3 學生選擇研究方向。學生根據自身的專業背景、學習經歷和工作經驗等情況,結合考慮學校的培養條件以及前期評估結果選擇導師和確定研究方向。

        3.4 學校提供培養菜單。學校應該根據教育資源,結合社會的需要制定科學的培養菜單。其內容要包括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實習單位、畢業論文、學分設計、考核辦法等各個方面。以實踐教學為例,會計碩士的就業方向主要包括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事務所、銀行證等金融機構和企業,其中企業又分為外資企業、國有企業以及民營企業,而實踐教學課程應該根據不同行業的職業語言、職業思維、職業方法等,對學生進行針對訓練。

        3.5 導師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導師與學生做深入的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而學生則需要整理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充分了解就業趨勢。在此基礎上,導師指導幫助學生在培養菜單中的每個項目里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

        3.6 學校根據菜單對學生進行培養。在“菜單式”培養模式下,會計專業碩士(MPAcc)的培養模式更為精細,同時也更具個性。第七步,用人單位挑選人才。在“菜單式”培養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必然各具特色,適用于各個類型的機構。用人單位選擇人才時,可以通過畢業生們的個人評估檔案和“培養菜單”,詳細了解他們各自的特點和培養過程,找出所需的會計人才。

        3.7 建立反饋制度,。建立會計碩士培養質量反饋制度,以市場的需求與反饋信息作為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和出發點,不斷改進會計碩士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盛明泉,翟勝寶.會計專業碩士(MPAcc)培養方案創新研究[J].會計之友,2011(3)

        [2]宋建波,荊新,王化成.開展會計碩士(MPAcc)教育質量認證的研究[J].會計研究,2012(3)

        [3]劉永澤,翟勝寶.新形勢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對策研究[J].會計之友,2009(7)

        [4]王海民,鄭佩榮.對我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幾個問題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5(7)

        第3篇:會計專業培養方向范文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職業能力;核心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264-02

        高等職業院校的會計專業應該面向廣大中小企業需求,以職業技能為核心,職業素質培養為目標,按照會計崗位群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而高職會計專業要構建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導向的優質核心課程體系,就需要突破傳統的“三段式”課程體系,形成以實現職業崗位能力為目標的現代職業教育的課程新體系。該體系主要由理論教學、實踐環節和素質培養三部分構成,該體系緊扣專業培養目標,以培養職業崗位能力為方向,突出實踐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同時高職會計專業優質核心課程體系的建設,還需要把中小企業對財務人員的崗位技能要求納入新的課程體系之中,并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技術資格考試和注冊會計師考試相融合,推行“雙證書”制度,體現職業性。并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會計技能競賽,推進校企合作,實現工學結合等方式來強化實踐環節,促進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的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高職會計專業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導向的優質核心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從以下幾個層面展開:

        一、準確定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會計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首先應融入區域經濟。高職會計專業應緊跟市場趨勢,把專業建設融入產業發展,鎖定專業方向;把專業需求融入培養過程,鎖定培養標準;把技能培養融入實際工作,鎖定培養目標。基于當地區域經濟的特點和高職教育的特色,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的主要是面向中小企業,熟練掌握會計核算功能,并具有一定職業發展能力的一線高技能會計人才。

        隨著中小企業的不斷發展,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既要能夠按財務會計準則或制度進行賬務處理,滿足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監管部門的要求,同時還要能夠根據稅法要求進行納稅調整,并且更高要求的是,會計人員還要能夠領會管理層對信息需求的意圖,并能夠向管理層提供其決策所需的相應信息。因此,由于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方面對會計人才需求存在特殊性,在培養中小企業會計人才的目標定位上應該準確把握三個基本的職業 “素養”:會計人員的“技能”素養――各種財會業務崗位的職責和能力集于一身;會計人員的“職業”的素養―― 既要忠誠于企業,又要正確遵循會計職責公正的責任;會計人員的“全能”素養―― 即應對財務、稅務、債務、業務的全方位能力。

        二、面向中小企業會計人才需求,構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就是將學生的校內學習與實訓和參加企業的實際工作結合在一起,使他們能學到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并接受一定的職業訓練,取得一定的工作經驗,從而順利地勝任職業崗位。從市場調查和分析入手,按照“知能兼備,德業雙馨”的會計人才培養要求,高職會計專業按照工學結合的要求可以重組理論教學模塊,搭建能力素質平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可以通過整合理論教學內容,改變原有的基礎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理論構建體系,形成“模塊式”理論教學體系,構建“2211”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始終以職業面向為依據,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循序漸進:在第1~2學期設置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理論模塊和職業品質模塊;第3~4學期設置專業核心模塊、職業技能模塊、ERP綜合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和納稅申報技術模塊;第5學期設置專業拓展模塊、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技能競賽和頂崗實習等實踐模塊;第6學期設置實習崗位模塊、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

        “221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有效運作的核心是構建一個能夠符合工學結合要求的、與會計職業崗位能力相適應的、實用有效的課程體系。高職會計專業要著力構建以工作任務為載體、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形成由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理論模塊、職業技能模塊、職業品質模塊五大教學模塊。緊扣專業核心能力,突出職業能力培養,按照專業核心能力進行課程重組和優化,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專業能力要素、知識點分解到每門課程和各實踐教學環節中,根據專業化方向,設置專業方向課程。

        三、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導向建設優質核心課程

        對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創新,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導向建設優質核心課程,就要充分考慮專業知識結構和企業需求結構的一致性。改革的核心問題,一是注重職業能力、 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二是注重實際操作和知識體系。從專業知識結構上講,要在基本素質模塊的基礎上,加大專業知識模塊和專業能力模塊,加大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從企業需求結構上講,為了適應中小企業需求,要著重在企業成本核算、會計方法以及財務會計與稅務、債務方面的能力培養,增設銀行、稅務、信貸等辦理的具體業務課程,并加大基于此的實踐能力強化訓練。在創新能力方面,注重對中小企業在投融資能力方面和稅務實踐方面的訓練和培訓,同時,還要加大對會計方法的教育、養成和啟發。

        總之,現代中小企業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基本核算技能,還要了解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內部控制原理、內部審計、全面預算管理、績效考核、風險管理等管理知識。因此,建設優質核心課程必須涵蓋會計職業崗位的基礎能力、核心能力和擴展能力,高職會計專業要針對培養目標,在充分市場調查基礎上,對原有課程進行必要的整合,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以職業技能為核心,職業素質培養為目標,按照會計崗位群的要求,對現有課程及課程內容實施整合。從這個原則看,支持會計專業“221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優質核心課程是:會計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和稅法這六門課程。高職會計專業要以工學結合的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以教材建設為手段,強化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建設,建設以實踐操作為重心,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六門優質核心課程,以滿足會計專業核心崗位技能培養的要求。

        四、鎖定核心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

        圍繞核心課程體系的建設,高職會計專業還要積極探索實踐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的改革。一是結合會計專業理論教學,滲透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課堂化。在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內容上,與理論教學相配合,以基本技能為基礎,專業技能為重點,注重技術應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三階段兩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三階段”是指按課程間的內容依存關系分為專業基礎技能、專業技能、職業綜合技能三個階段;“兩能力”是指會計手工處理能力訓練和會計電算化處理能力訓練同步進行,促進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二是樹立全程實踐觀念,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系統化。實現“專業認知課堂滲透單項模擬綜合仿真頂崗實踐實習實踐”的層次遞進,把單項與綜合、模擬與仿真、感知與頂崗、校內與基地等實訓和實踐有機融合,實踐教學課程、內容與手段進行有效滲透,使得實踐教學實現突破性發展。三是加強實踐教學管理,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剛性化。通過制定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標準,明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總體目標和要求,確定各門實訓課程的具體目標、實訓內容和考核標準。通過制定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規程,編制各門課程實訓指導書,明確該課程實訓內容、實訓目的和要求、實訓準備、實訓步驟指導、考核標準等內容,規范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通過制定會計專業校內、校外實訓管理制度,規范校內、校外實訓組織、管理、考核。四是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技能競賽為抓手,檢驗實踐教學。通過新課程體系的系統學習,組織和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技能競賽,將比賽項目引進課程實訓,提高實踐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起到檢驗實施新課程體系的效果。五是“雙證”教學為特色,體現高職會計教學的職業性。高職會計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改革,應突出職業技能訓練,強化職業態度養成,以突出職業技能培養為特色,實施“雙證書”教學,使學生具有多種技能鑒定與考試認證資格。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內容、會計技術資格考試內容和注冊會計師考試的內容全面融合于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之中,通過適當取舍和模塊組合改革會計專業教學內容,使其基于三種證書考試的范圍。將學歷教育、職業技能、職業認證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實行“雙證書”制度,把教學重心放在培養學生能力之上,以堅持應用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理論與技能為本位,培養符合高職教育素質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敬采云.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中小企業需求視角[J].會計之友,2008,(9).

        第4篇:會計專業培養方向范文

        一、目前我系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從2006年7月開始,我們就會計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現狀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先后走訪了100多個企事業單位,通過調查的資料表明,課程設置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學生就業結合不緊密

        目前社會招聘的專業,應聘數量中會計專業排前位,但招聘企業卻招不到合適的會計人才,人才供需雙方出現某種不平衡狀況。因為各大企業招聘會計人才都注明要有兩年或者三年以上會計崗位經驗或有會計師資格證的高級財務人員,而且要求應聘的會計人員,除了具備會計專業知識外,更需要具備各項綜合素質能力,如思維敏捷、分析技巧和人際關系能力以及實際操作能力等。對一個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來說,按照目前設置的專業課程學習,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畢業后實際應用不上,造成理論與實際脫節。

        (二)課程設置與會計專業技術能力要求不相匹配

        會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培養會計專業人才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會計理論和方法、解決會計實際問題的能力。新時期的會計專業人才是能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要求,能滿足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強化專業技能訓練是新時期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必須關注的問題。目前,我系的會計技能訓練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三)課程設置與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需要不相適應

        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僅有理論,沒有實踐等于沒學。往往畢業的學生雖然在校考試成績很高,但是到單位接觸實際的業務后不知從何下手。

        二、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會計培養目標不明確,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

        由于宿遷學院經貿系是南京財經大學援建的,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的選用上都照搬南財的模式,對到底培養什么樣的會計人才缺乏認真、科學的研究。因此,樹立明確、切實符合社會需求的會計教學目標是當務之急。否則,課程設置隨意性大,教學方法運用不合理,勢必導致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不符合崗位要求。

        (二)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嚴重不足,導致有些課程不能正常開課

        宿遷學院建立時間不是太長,師資隊伍建設速度仍然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導致我系會計專業課程只能按照現有的師資力量開設。

        (三)對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

        在會計專業教學計劃中,把所有的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個層次,沒有擺脫知識的系統性、學科性、完整性的制約,沒有足夠重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對會計人才的“一專多能”、“一專多用”的多樣化需求,會計教育僅注重課堂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會計實訓操作的教學,導致課程體系內容達不到會計教育目標的要求,很難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

        (四)課程的設置沒有和會計職業界溝通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培養會計人才也是如此。從某種角度來講,學校是為企業與政府、工商、稅務以及銀行等部門培養人才。人家需要什么樣的會計人才,學校應該培養符合需要的人才。目前設置的課程體系都是照搬本科教育文件相關規定,沒有取得會計職業界的認可。從前面的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分析來看,課程設置應以強化應用為主,理論與實踐課程并重,構建完善的實踐課程體系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因此,會計專業設置的課程都應該是得到企業的認可,是企業認為“非常需要”、“比較需要”或者“需要”的課程。

        三、構建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方案及實施

        (一)課程的結構體系

        通過廣泛調研和科學論證,并充分考慮援建學校的特點,提出了“2+2”的培養模式。即大學的前兩年學習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后兩年開設專業方向課程,在前兩年學習成績排名前10%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點任選專業。選修課可以針對專業方向設置課程。在“2+2”模式下,根據對我系會計專業畢業生培養的目標定位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在學習、調研的基礎上對江蘇宿遷學院經貿系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調整。在貫徹“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的培養原則基礎上,搭建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如表1。通識教育課程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學科基礎課按照專業大類構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專業課程按照突出專業內核、精煉教學內容、追蹤學科前沿和實際應用的原則構建專業主干課程,按照靈活專業方向的原則構建專業方向模塊課程,讓學生具有專業特長。

        (二)課程設置與安排

        1、通識教育課程平臺。通識教育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是課程結構中的基礎,由公共必修課程與公共選修課程兩個模塊組成。在“2+2”模式下,前兩年公共基礎課程完全打通,各專業一致,實施“寬口徑”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厚基礎”和“通”的作用,公共必修模塊課程群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身體素質類課程(體育、軍事理論與軍訓),能力與素質類課程(大學英語、大學數學、計算機、大學語文等),共53.5學分,公共選修課至少選修6學分。

        2、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學科基礎課程按照一級學科設置課程,目的是夯實學科基礎學科專業基礎平臺基本打通。包括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基礎會計學、管理學原理、經濟法、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共44學分。

        3、專業課平臺。本著“削枝強干”的原則,在整合、精簡上加大調整力度,進行課程體系重組。在經過前兩年的打通教育,第三年開始,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的興趣及發展方向選擇專業課程學習。江蘇宿遷學院經貿系會計專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會計學和注冊會計師(CPA)兩個方向,根據課程的內在聯系,組成兩個專門化的課程模塊,既使學生通過教學,達到原單一專業的學科水平和基本規格,起到“專”的作用,又可根據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提高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增強會計專業人才的市場競爭力,培養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型會計專業人才。

        4、實踐教學平臺。包括各類實驗、實訓、上機、實習、社會實踐、課程技能訓練、畢業論文等。各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時不少于總學時的20%,集中性實踐環節的總周數不少于20周。

        (三)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實施的保障體系

        1、實現教師和學生真正的互動教學。目前,專業課程教學主要仍沿襲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的單向傳輸式教學方法,雖然偶爾也有一些師生雙邊交流,但很不到位。面對這種枯燥、沉悶的“填鴨式”教學,學生會因學習能力差而學不進、或因學習積極性低而不愿學,導致跟不上教學進度,倍感學習困難,從而對會計學習產生畏懼、厭倦心理,甚至自暴自棄。教學,理應包含“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學生自己練,既動手又動腦,既有師生互動又有學生間互相討論,真正實現了教學是讓學生自己學會了如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了會計知識。

        2、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在師資建設過程中,注重加大力度培養既有豐富理論知識,又有很強的實踐經驗的教師。為缺乏實踐經驗的青年教師創造機會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的鍛煉,并有計劃地抽調專業教師采取掛職、頂崗、培訓、調查等方式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此外,積極引進有實踐技能的優秀財會人才。構成既有講師又有會計師、評估師、注冊會計師等“雙師型”教師隊伍。

        第5篇:會計專業培養方向范文

        關鍵詞:五年制;國際會計專業;培養方案:特色;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4-0167-03

        五年制國際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解析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聯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指導性方案很好地體現了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貫穿了五年制課程體系設計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突出了培養學生技能目標。尤其在課程設置上,將課程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必修課分為公共課、專業課和實訓項目;選修課分為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選修課由各學校根據本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及教學資源等因素,進行個性化開設,滿足會計專業方向的多樣化。

        我校自2002年開始舉辦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經過近十年的教學和專業行業調研,我們將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培養方向定位為國際會計方向。在2008年,我校會計專業加入“聯院”會計專業協作委員會,并于該年暑期根據“聯院”的五年制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指導性方案,制定了我校國際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實施性方案。方案既遵循了”聯院”的指導性方案要求,又體現了我校國際會計專業培養方案的特色與創新。為了體現我校國際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特色,在“聯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指導性方案基礎上,我們進行了以下調整。

        (一)公共基礎課部分

        公共基礎課具有基礎性和應用性兩個功能,遵循“必需,夠用”和尊重學科但不恪守學科性的原則,一方面為學生學習專業課做好基礎理論和技術常識的準備,同時也為培養學生基本能力、關鍵能力和創新能力打下一定基礎。為此,我校國際會計專業為了讓學生在接觸涉外會計憑證時能看懂相關英文,在第五、六學期開設《會計英語》課程,每周4課時。第七學期,英語在既有2個學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2個學分。同時,減少了部分數學課程的課時。

        (二)專業課部分

        專業課具有明顯的職業針對性,培養學生掌握職業崗位(群)必需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課實行適當綜合化和實施化,教學內容及時跟蹤新技術和新知識的發展,滿足了學生將來轉崗、跨崗能力的需要。為此,我校針對國際會計專業的知識需要,停開了《企業經營管理》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兩門課程,新開《經濟法》課程,每周4課時,《涉外會計》課程,每周6課時。這是基于學生就業的需要和學生理解接受程度來考慮的。

        (三)限定選修課部分

        “聯院”在制定五年制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指導性方案時,開辟出限定選修課程,就是充分考慮到各校會計專業建設的特色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多樣性。這部分課程的開設,充分體現了我校國際會計專業課程的特色,同時,也作為一名涉外會計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儲備。這部分限定選修課程為《國際金融》4課時、《國際貿易》6課時、《國際商法》4課時和《國際會計》4課時。這些課程的開設均安排在《涉外會計》之前。這一特色專業的開設也是基于我校報關專業的實際。

        我校國際會計專業的特色

        (一)形成了完整的、立體化的專業課程體系

        我校國際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三個方面課程的調整,形成了具有我校國際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特色,整個特色課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立體化的專業體系。《英語》、《會計英語》這兩門課程作為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和《國際商法》三門課程是專業基礎課程;《國際會計》和《涉外會計》是專業課程;并且在會計項目實訓的安排上,以涉外企業業務作為實訓內容,會計憑證選擇的是雙語雙幣種憑證;在校外實訓單位的安排上以外貿和外資企業為主,讓學生完全進入國際會計的專業環境,接受仿真及真實的專業教育。這種課程體系的優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專業課程囊括國內外 學生除了學習內資企業會計理論及實務以外(傳統會計理論),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電算會計、審計、稅收等傳統會計課程以外,還學習企業涉外會計理論和實務,如國際會計、涉外會計、國際結算、國際貿易等課程。

        極大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為了使本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熟練地從事國際業務的會計處理,所以,本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一直要堅持學習英語,除了學學英語、英語口語以外,還學習會計英語等專業英語課程。要求學生能夠較熟練地用英語交流。本校已有優秀外教老師,并經常舉辦英語角、英語學習交流會、英語競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優秀的英語學習環境。

        畢業后學生可成為內外資會計的多面手 由于學生既學過內資會計又學過外資會計,熟知國內國際業務的會計處理,所以,學生畢業后,既可在內資企事業單位工作,又可在外資企業工作,就業渠道比傳統會計專業的學生大大拓寬。

        學生動手能力強 學生在校期間可參加富有特色的校內會計實習,也可參加社會實習,動手能力強。畢業后不經過培訓可直接從事會計工作。

        (二)建立了獨特的實踐教學模式

        學校經過近十年教學經驗的積累,課程的開設、課時的安排,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會計專業培養模式,而且建立了屬于本專業獨特的實踐教學模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擁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實踐教學場所 我校所有教室都配有多媒體設備和音響裝置,這便于專業課程演示,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知。同時擁有ERP專用大型實訓室、120座會計電算化教室及安裝有各專業課程的財務軟件、模擬銀行、模擬稅務、仿真手工實訓室等專業實踐場所,完全滿足了校內仿真化專業實踐教學需要。此外,還利用學校外貿專業的實訓室進行了報關與國際結算業務的訓練,提高了實訓室的使用率。

        與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 學校與市內二十余家外資企業、外貿公司和兩家會計師事務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專業教師每年都利用寒暑假到合作單位進行專業頂崗鍛煉,鍛煉了實踐指導能力;這些合作單位每年還接納了我校絕大部分預就業班級的學生進行了頂崗實習。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頂崗操作,對外資業務的核算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知,也使理論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形成了一整套雙語雙幣種實訓資料 在長期的專業實訓中,我們的專業教師積累了很多專業實訓資料,通過整理和整合,形成了外貿企業進出口業務的一整套典型核算資料。從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到會計賬簿、會計報表都采用雙語雙幣種實訓資料,做到與企業實際業務零差距。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國際會計的專業環境,接受仿真的專業教育。

        (三)組建了專業教學團隊

        國際會計專業是我校一個成熟的專業,擁有一支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理論和實踐教學經驗豐富,老中青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其中,副教授5人,講師6人,助教4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3人,雙學士1人,注冊會計師2人,律師2人,其中,“雙師型”教師11人。一位教師主編了《涉外會計》教材,實訓指導教師編寫一整套國際會計實訓的校本教材。多年從事會計專業教學的教師,既通曉了外貿知識,也提高了外語水平。

        (四)取得了滿意的報到率和就業率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加入WTO后,國際貿易的范圍不斷發展擴大,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的交往日益頻繁。對企業傳統財務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應具有傳統財務人員所應具有的知識外,還需要掌握國際交往中的法律法規、熟悉國際會計準則、了解國際貿易規則、掌握國際結算與稅收方法等。而所有這些正是我校國際會計專業教學重點。學生畢業時,已經取得會計電算化上崗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外貿企業會計證書、全國計算機等級證書、珠算等級證書等,畢業生除可從事國內傳統會計工作外,還可從事涉外方面的會計核算管理工作。近年來,我校該專業無論是報到率,還是就業率都保持在良好狀態,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我校國際會計專業的創新

        (一)強化專業整合

        我校原為“南通供銷學校”,從20世紀90年代初始,我校擁有三個特色專業:會計專業、外貿專業和棉花檢驗專業,這三個專業在南通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知名度,當時的招生非常火爆。但到了2000年時,兩個專業招生降為0,其中,就有會計專業。當時社會上整個會計專業都已經飽和,2001年會計專業停止招生。為此,會計教師開展了廣泛的市場調研,了解到本地區有相當多外貿企業,他們需要既懂外貿業務知識,又懂一部分會計知識的人才。將這一信息傳達給學校領導后,學校領導決定從2002年起對外招收會計專業(涉外會計方向),并在招生時進行廣泛宣傳、引導。第一年招生50人左右。在課程開設上,企業需要哪些知識,我們就開設哪些課程;在師資配置上,外貿業務知識由外貿教師講授,會計業務知識由外貿教師和會計教師共同備課商定,從原始憑證的收集到記賬憑證和賬簿的選擇,一切都以外貿企業的業務為基準。其中,相當一部分單據均為英文表述,給會計教師帶來了不少挑戰。經過一輪的教學實踐,培養出的第一批學生,還沒畢業就全被外貿企業預定了。經過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我們在會計專業課程的開設、課時安排等方面都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培養模式,而且積累了許多屬于本專業的特色教學資料(如雙語憑證)。從此,國際會計專業又恢復了往日的輝煌,而且招生一年比一年火爆。這正是強化專業整合導致的人才進出兩旺。

        (二)雙語及“雙證書”的推行

        五年制會計專業的招生對象是初中畢業生,他們入學時的英語水平不是很好,為了能讓他們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看懂相關外貿業務憑證,我校從學生一進校,就非常重視英語課程的教學,增加了英語課程的課時,在開設專業課程的同時,還開設整整一學年的《會計英語》課程。通過這種雙語環境的訓練,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讀懂和處理外貿企業正常業務憑證。此外,作為國際會計專業的學生,我校不僅要求學生在畢業之前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還要求他們取得外貿企業會計證書,這為學生將來就業做好了上崗準備。事實也證明,我校這一舉措取得了良好效果,這些年來,我校國際會計專業學生會計上崗證的通過率達到了70%,遠遠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及兄弟院校的水平,外貿會計證的通過率更是達到90%以上。前面表格中我校本專業近年來的報到率和就業率,就是這一創新舉措推行成功的最好例證。

        (三)4+X+Y+Z技能培養模式

        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課程開設:課時安排等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會計專業培養模式,即“4+X+Y+Z”的技能培養新模式:“4”指口才、書法、計算機、英語聽力等通用技能;“X”指珠算、會計電算化、會計實務等專業基礎技能;“Y”指出納、審計、納稅等崗位技能;“Z”代表轉崗能力,即遷移和拓展能力。在會計憑證的認識及填寫、各種會計賬簿的認識及填寫、會計報表的認識及填寫、成本計算等專項實訓中,充分利用校內會計實訓室,結合課程教學安排分階段、分步驟地進行實際操作和練習,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不間斷地進行手工模擬實訓、分崗位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等系統訓練,夯實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操作基本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高度重視學生技能考核,將職業資格培訓課程融入日常教學及考核中,使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接軌,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對取得多項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采取獎勵學分方式,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智,于洪.會計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2(6).

        [2]王瑩.職業院校電算化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2(45).

        [3]陶燕.創新創業教育與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考試周刊,2012(54).

        第6篇:會計專業培養方向范文

        【關鍵詞】 會計職能; 會計專業方向; 會計人才

        一、會計的基本職能

        任何專業的職能討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會計的職能也是值得深究的,如果不能先了解職能的話,就不了解會計的目的,對于會計的發展有著極大制約。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指導會計發展的重要前提,下面將予以簡要討論。

        會計的基本職能主流觀點之一指的是核算和監督這兩點,此觀點出處大概是來自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一章第五條第一句話:“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另一個主流觀點是葛家澍教授和唐予華教授在《關于會計定義的探討》一文中提出的反映和控制兩個基本職能。雖然觀點看似不同,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前者的觀點顯得有點狹隘,而后者觀點更加宏觀和概括,如果說會計的基本職能僅僅只是核算和監督的話,很多現在新興的理論比如會計信息系統化便得不到理論支持,發展受到遏制。因此,筆者認為核算和監督只是反映和控制職能的一部分,核算是反映的必要過程,監督是控制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會計的專業方向

        現在會計作為一個熱門專業,很多高校將其納入教育范圍,由于各個學校出發點不一樣,劃分出了很多各不相同的專業方向,這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從基礎性劃分

        宏觀上來說,主要是財務會計和財務管理,這兩項也是現在學校普遍常用的會計專業方向。財務會計和財務管理是會計最大的兩個分支,基本上任何其他的會計專業方向都是由這兩項轉變而成的,屬于基礎方向,但是這兩項又有著很大的差別,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二)從實用性劃分

        當今會計的專業方向漸漸的向實用性擴展,比如審計、會計電算化和CPA方向,對于會計都非常有實用性,很符合現在現代化市場經濟的需要,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國的很多企業開始面向國際化,在這樣的趨勢下,對于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培養越來越迫切,特別是CPA的培養。

        (三)從就業來劃分

        還有一些學校劃分的專業方向是按照就業趨勢來劃分的,比如稅務會計、房地產會計、物流會計等等,其中新興的一個專業方向是法務會計,不過不管怎么說,都是將會計分成了無數細小的分支,每個分支解決一個小問題,這樣將會計這個大學科細化,從而更加細致地體現了會計專業方向的廣博。

        (四)其他

        當然還有其他的劃分方法,比如從產品生產流程劃分為成本會計、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等等,但是這些劃分方式界線不是很清晰,所以在這里就不予討論了。

        三、會計職能和會計專業方向的關系

        從上面可以看出,會計專業方向的發展和會計職能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術上會計職能的深入探討直接影響了會計專業發展方向。

        (一)反映職能和財務會計專業

        這里說的財務會計專業不是指大會計,而是單純指主要擔任做賬等工作的小會計。很明顯,財務會計是反映職能的具體化,反映職能就是從財務會計的工作體現出來的,財務會計是傳統意義上的會計,主要做日常的核算工作,像記賬、報表等工作的處理都依靠財務會計來完成。在《楊時展論文集》第166頁,楊教授認為:“在民主社會和股份制企業中,會計最本質的職能歸根到底即在于對會計實體由于承擔了保管和運用各種資源的受托責任而發生的收、支的經過和結果,進行記錄和報告,請求委托人解除責任。”可以想象,如果沒有財務會計,公司內部的信息無法明朗化,高層做決策沒有了依據,財務會計就像公司的眼睛,可以看到每一個有關企業財產的使用方向等,而對外來說,也給投資人提供了極其可靠的依據,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增加了企業的資金來源。

        (二)控制職能和財務管理專業

        財務管理專業是會計的一個大分支,其實就筆者個人觀點來說,一直覺得財務管理和財務會計之間分歧很大,因為財務會計更加偏向經濟學一些,而財務管理顯然和管理學更近。閻達五教授與楊紀琬教授于1980年在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合作發表了題為《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論會計學的科學屬性》學術論文,首次提出了“會計管理”概念,視會計為一種管理活動。不過財務管理在會計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個公司的財務管理高層人員對公司的決策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從而達到利用會計來控制公司的資本的目的。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說一個公司里面,董事長是王冠,是一種象征,那么財務管理人員是大腦,用來思考公司運作的方向和每一個決策的必要性。

        (三)反映職能的延伸:會計信息系統論和會計電算化專業

        從1950年4至6月英國會計管理考察團對美國的五十多家大型公司進行考察開始,會計信息系統論慢慢趨于完善,80年代引入中國后,得到了廣泛的重視,配合現行信息技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從而加強了我們對信息化的理解,會計電算化專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裘宗舜教授的《會計也是第一生產力》中指出:“現代會計是一個財務、成本信息系統。”而這個系統卻又是“為宏觀調控服務的經濟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它與宏觀經濟決策密切相關。說明會計正在從公司向國家和世界接軌,會計電算化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使得會計和現代化的連接更加緊湊了。

        四、會計專業方向以及人才培育的展望

        會計方向正在向多元化轉變,從最初的幾個到現在的幾十個,這跟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有很大的關系,作為新時代的會計人才,我們需要適應國家的需要,為社會培養出有用的專精的人才。

        第一,將財務會計和財務管理兩個大的分支在高校分開教導。很多高校把兩個專業合在一起教導,這樣造成分工不明確,筆者認為兩者具有很大的差別,著重點完全不一樣,如果一鍋煮會讓人覺得很迷茫。

        第二,對會計職能進行更加規范的法律法規的界定。這里說的法律法規的界定只是為了會計實踐工作更好的分工,但是并不是要限制新思維,一旦在理論上有了關于會計職能的新的發展,完全可以進行修訂。

        第三,培養更加精專于某一個會計專業方向的會計人才。自從加入WTO以后,我國的企業慢慢走向國際化,和別國的人才比較起來,如果我國著重培養涉獵多種學科的人才,在短期來說很難和國際人才競爭,只能先專精后廣博,這樣才能有一席之地。

        第四,培育法務會計等和其他學科相結合的會計人才,將會計學科的知識在各個企業里融會貫通的使用,為企業從多方面獲取利益,成為新時代的高等人才,在會計方面領先于其他國家。

        第五,對于會計控制職能的挖掘還不夠深入,完全可以從會計管理活動論延伸出符合現代化理念的會計專業方向,加深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發揮的作用,甚至起到國家管理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

        總之,希望能夠從會計職能的演變中加深對會計專業方向延伸的認識,從而更好地讓會計作為一個工具,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楊時展.關于建立我國政府受托責任制的意見[M].浙江: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281.

        [2] 葛家澍,唐予華.關于會計定義的探討[J].會計研究,1983(4):4-5.

        [3] 楊時展.楊時展論文集[C].浙江: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166.

        第7篇:會計專業培養方向范文

        【關鍵詞】高職教育;職業化;職業化策略

        一、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職業化的必要性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由于經濟的發展,其對會計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的改革與建設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雖然一批批國家級及省級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正在為高職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發揮著示范和引領作用,但由于受認識程度、學習深度、視野寬度以及會計專業特殊性等多方因素的限制,改革在總體上缺乏彰顯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主線,即:職業化。

        職業化的內涵很寬泛,其包括環境的職業化、管理的職業化、員工的職業化特別是團隊的職業化等等,而以往在高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教學改革中致力的核心項目——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只是職業化素質中的一個組成內容,而且這一部分的改革是否成功往往取決于環境、管理、服務、團隊等多方面職業化程度的制約[1]。正因為如此,雖然專業教學改革始終沒有間斷,但仍然沒有突破本科學歷教育的模式,會計專業教育與未來專業崗位的零距離仍然處于努力的目標狀態。職業教育的特色功能沒有發揮出來,必然導致目前職業院校畢業生仍然面臨就業難的困惑。

        因此,高職教育會計專業建設必須謀求“職業化”,即要沖破傳統教育思想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束縛,以職業化教育的理念,引領新一輪高職教育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才能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創新。

        二、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職業化的三個階段

        高職院校應主動適應就業市場對人才職業化的需求,遵循會計專業職業化人才的成長和培養規律,將職業意識教育納入會計專業的教學計劃,職業意識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三者并重,按照“職業認知—職業認同—職業熟練”三個階段,對學生實施職業化教育和訓練[2]。

        第一階段:職業認知階段

        大學一年級,主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入學教育、校園認同教育、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的教育培養等,引導學生認知職業。會計專業根據其定位,組織學生到相關的企業進行會計職業體驗,把課堂設在企業現場,把企業作為職業意識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基礎能力培養的主要場所。通過專兼職教師的言傳身教完成部分教育課程,使學生了解什么是行業、企業和職業等職業基本知識,了解會計行業、企業和職業的行為規范、職業責任和職業技能要求等。通過職業認知階段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意識,明確未來職業人應具備的職業素質要求,懂得把今天的學習與明天的工作聯系起來,從而增強學習動力,明確努力方向,為職業認同階段的角色轉變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職業認同階段

        大學二年級,以職業意識教育為基礎,以職業技能教育為載體,以校企合作為主要途徑,通過“學中做、做中學”,實施職業意識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的教育。會計專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對學生開展會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育培養、職業行為規范訓導、職業態度和職業情感培養、強化職業價值觀和職業責任訓練,引導學生進入職業角色,規劃職業生涯。通過職業認同階段教育,讓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掌握未來職業人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實現從大學生向“職業人”的角色轉換,為職業熟練階段打下堅實的能力和素質基礎。

        第三階段:職業熟練階段

        大學三年級,鼓勵學生多參與實習、實踐,培養就業能力。對學生開展至少半年以上頂崗實習教育,主要為學生進入社會成為職業人做好充分準備。會計專業可以針對不同的企業和不同的崗位,設計頂崗實習課程包,供學生選擇學習。由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興趣和就業意向,選擇相應行業企業的頂崗實習崗位,并按照相應的頂崗實習課程包的要求完成頂崗實習。實施校企雙主體的頂崗實習指導和管理實行綜合考核評價辦法。通過職業熟練階段教育,使學生的會計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等方面達到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職業化要求,學生的職業化程度得到質的提高。

        三、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職業化策略

        1.準確定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的特色是具有明確的崗位針對性。作為技術應用性較強、就業面較寬的會計專業要有生命力,就必須用職業化的標準,準確定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高職教育會計專業的就業崗位可以是企事業單位及各類經濟組織的會計核算人員,會計信息加工處理人員,也可以是商業企業的收銀員,銀行窗口工作人員。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崗位具有不同的職業用人標準。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必須廣泛吸納主要行業的就業崗位專業人士及人力資源部門的專家,根據不同的專業就業崗位的用人標準,科學、準確地定位獨具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現職業化特色、行業特色以及地域經濟的特色,從而為開展全過程的職業化教育,全面創新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指明方向[3]。

        2.制訂適合職業需求的會計專業教學計劃

        專業教學計劃是貫徹、落實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綱領性文件,也是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高職教育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辦學方向,要求我們必須以會計專業崗位的職業需求為模板,去設計、制訂并不斷修改、完善會計專業教學計劃。立足于把學生作為一個即將上崗的員工,根據企業會計專業崗位用人的標準和未來的發展需要,以及會計專業崗位職業技能標準,來設計會計專業教學計劃。內容應包括職業化精神的培育、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會計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職業化會計人形象的樹立、職業化會計人心態的培養、會計職業能力的訓練、會計職業化習慣的養成、會計職業標準與規范的執行、會計團隊職業化建設等模塊。

        3.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化課程體系

        學院與行業企業合作,由會計專業教師、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和基層管理人員共同組成課程開發建設小組,共同進行課程的開發、建設和改革。組織開展全面、深入的社會需求調研,明晰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確定畢業生就業崗位和職業生涯發展。根據會計專業相關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和工作任務,分析選取教學內容并按工作過程序化課程結構。根據企業對職業化人才的要求,依據職業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將職業意識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納入或滲透到課程中去。在公共基礎課程設置時,圍繞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將基礎課的內容通過課程重組,滲透或分解到新的課程,同時按照職業化要求改革授課方式。在專業技術學習領域課程設置時,以培養學生勝任職業崗位工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實際工作中典型任務(或項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務,將行動領域能力轉化為學習領域課程內容。

        4.建設具有較高職業化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注重建設具有較高職業化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廣泛吸收企業會計崗位專業人員參與職業教育活動,同時通過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使企業能定期接納專業教師的專業實踐,并接受來自校方提供的專業技術咨詢及專業人員培訓服務,實現合作雙贏。通過鼓勵專職教師脫產競聘企業專業職務,或定期深入企業掛職鍛煉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提升師資隊伍的職業化素質,進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企業專家為主體的真正意義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從而實現師資隊伍的職業化[4]。

        5.建立具有濃厚職業氛圍的校內模擬仿真實驗室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校內模擬實驗室的功能,主要是解決會計崗位自身的職業能力訓練問題,大多沒有實現會計職業崗位之間的輪崗(或小組合作)實訓。這種實訓完全脫離職業環境。筆者認為,可將原有的會計手工實驗室和會計電算化實驗室作為基礎實驗室,繼續發揮崗位基本技能的學習和訓練的功能。同時,建立以ERP企業經營實戰模擬沙盤為基礎(即:突出會計崗位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同時納入企業內部供、產、銷、財務、信息中心等各部門,企業外與本企業有經濟利益關系的各單位及部門的一個具有多維空間的大型校內模擬仿真實驗室。學生不僅要在企業內的會計機構內部以及與會計相關的各部門輪崗實訓,還要在企業外的相關單位或部門參與實訓,從而實現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的職業化。

        參考文獻:

        [1]李昕,商振東.淺談會計專業職業化教育模式的創新[J].會計之友,2009(4).

        [2]黃政艷.高職教育職業化三級遞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11).

        [3]劉岳蘭.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第8篇:會計專業培養方向范文

        關鍵詞:高職 會計專業 人才需求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職會計教育的建設和發展是服務于經濟發展大局的重要內容與表現。

        北京依托科技、人才、信息優勢,不斷發揮高新技術的先導作用,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不斷提高首都經濟的綜合競爭力,保證了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預計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10000美元;第三產業比重超過70%,第二產業的比重將保持在29%左右,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降到1%以下。這一明確的經濟發展方向,需要大量經濟管理類、尤其是面向現代服務業第一線的會計人才的支撐。

        在當前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和區域經濟不斷變化的時期,為落實《北京經貿職業學院“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全面實施“教學改革年”工作計劃,我院會計專業提出了培養“面向現代服務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并將基于這一目標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本次調查欲深入了解行業、企業與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堅實的依據,同時根據調查結果,對未來高職會計人才需求進行預測,并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不斷完善。

        一、調研活動概況

        北京經貿職業學院會計專業課題組開展的本次調研的對象包括用人單位、學生及發展政策三個方面。多方面的調研結果有利于資源互補、相互印證,保證調研結果更為客觀有效。其中:用人單位以2012屆和2013屆會計專業畢業生當前工作單位(或實習單位)為主;學生以2012屆和2013屆會計專業畢業生及會計專業在校生為主;發展政策包括高職教育規劃發展政策、北京經濟規劃發展政策等。

        本次調研采用實地訪談、電話訪談、網絡訪談、調查問卷、信息搜集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我院會計專業教師積極走訪相關用人單位、學生,實地考察我院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工作現狀和適應性,通過電話和網絡擴展調研對象,并探究專業教育的滿意度情況等。同時,為獲得大量客觀的統計數據,我們針對需求分別設計了企業需求情況調查表及畢業生(實習生)情況反饋表等調查問卷,并有效回收問卷;信息搜集內容主要高職教育規劃發展政策、北京經濟規劃發展政策等,這些資料將作為調研分析的重要參考。

        二、高職會計專業人才需求的主要特點

        1.高職人才需求呈現增長態勢

        從北京人才網的統計信息來看,財會人才的市場需求量僅次于銷售人才的需求。繁榮的區域經濟是由大量的企業經濟活動推動的,新注冊企業每年同比增長10%-20%,需要大量專業技術和業務能力較強的財務人員,從北京人才網的信息統計來看,近兩年企業對財務人員招聘的數量保持上升趨勢,表現為供需兩旺的態勢。由此可見,財務人才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根據調查問卷與教師實地訪談的結果也顯示,多數用人單位經濟業務的發展呈現出了一種向上的態勢,紛紛表達出了擴大經營業務規模、擴大種類人才需求量的要求。會計作為一種經濟管理類型的崗位,其人才需求量是與經濟發展的水平密不可分的,在經濟形式欣欣向榮的北京,首都經濟必將帶來會計類專業人才的需求的一個新高峰。

        針對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學歷需求的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尤其是中小企業,對高職人才的需求成為了企業人才需求主體,從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來看, 多數企業表示會計類崗位的工作人員學歷水平達到專科以上即可,甚至有少數企業表示沒有學歷要求。從問卷結果來看,企業用人更重視實踐技能,高職人才已經逐漸為企業所認可。另一方面,各院校借助著國家大力發展高職院校政策的東風,不斷地推進高職教育的探索,各院校的教學質量都大大地提升,能在相當程度上滿足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2.高職會計人才素質和能力要求不斷提升

        企業要求會計專業人才應具有夯實的財會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并能理論聯系實際,從實踐中摸索和不斷提高,熟悉企業的具體實際,了解會計的規章制度和企業有關規定,并根據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記賬、算賬、報賬手續完備,內容真實、賬目清楚。同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計算機應用這一能力、掌握外語知識,這是我國財會工作與國際財會制度接軌的基礎性條件,它可以幫助企業不斷吸收國外先進管理經驗,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現代企業要求會計人員不僅掌握財務會計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還要熟悉相關的學科如經濟學、稅收、營銷、管理、法律等,要具備廣泛的知識面。

        針對企業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多數企業表示學生的“動手能力”較為缺乏、“文字書寫能力”較為缺乏。這一結果反映出我們的職業教育發展還有較大的改進空間,與崗位“無縫對接”是職業教育的目標之一,這要求我們在未來的改革方案中要注重加強實習(實踐)環節的內涵建設。部分企業表示學生“文字書寫能力”較為缺乏,說明我們教育培養過程中,忽略了學生職業技能以外的綜合素質培養,對于職業人來講,文字書寫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調研結果中,我們還發現企業傾向于誠實的學生。基于財會類崗位的工作特殊性,企業注重學生的職業素養,對于學生的誠信教育給予相當重要的高度。對于學生的誠信教育,我們要通過多方面的課程和活動實施。這一素養對于學生職業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關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1.探索“分向培養”模式的理論框架

        以“多元化”和“職業發展導向”理論為依據,進行工學結合視角下的職業能力分向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具體包括:研究面向社會需求、發揮教學資源優勢的專業方向設置方法;研究基于學生興趣、特長、就業意向的學生實習安排機制和職業能力培養機制;研究在基于能力層次的專業劃分基礎上,學生核心競爭能力的形成路徑。

        2.制訂職業能力分向培養標準

        制定適應企業需要和有利于提高學生應用技能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學生培養方案與職業能力分向標準。采用“2+1”模式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在學生完成第一和第二學年學習完成職業基礎課程和職業技能課程,第三學年即按照不同細分方向的專業需要,開始職業能力分向培養及對應進行頂崗實習。

        3.制訂課程標準,進行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是推行“工學結合”的職業分向能力培養模式的關鍵。課程的設置以及實習實訓的安排,以任務為中心,以崗位需求為基礎,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本位,構建具有高職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采用分向化、層次化和綜合化等多種教學模式,優化課程結構,嘗試把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增強課程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實踐性。

        4.建立“工學結合”的教師能力提升新模式

        與企業合作,切實加強對教師實踐技能的培養。一是有計劃地派遣青年教師到對口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培養“雙師”素質。二是鼓勵教師參與企業不同方向職能的工作,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基礎理論,提高業務能力。三是有目的地讓青年教師承擔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實踐任務,承擔企業的實際工作。同時,聘請企業會計專業人員,建立一支實踐經驗豐富、較高教學水平、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團隊,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5.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型實訓教學基地

        堅持把實訓教學基地作為培養學生會計技能的平臺,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條件。完善校內、外會計實訓基地。專業實習依托經貿類企業,成立校內“虛擬經貿公司”,對外承接業務,使其作為學生校內實踐技能訓練的最佳場所。同校外實訓基地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安排學生到基地頂崗實習,發揮校外實訓基地的效用。

        基金項目: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項目“構建宏觀――金融模型對我國利率期限結構的動態性進行研究”(YETP1910);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研究”(BG125YB080);北京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工學結合視角下的職業能力分向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北京經貿職業學院教學改革和研究項目“會計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調查分析”。

        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院長基金“科技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與政策研究”項目(Y15102RN00)。

        參考文獻:

        [1]范瑩瑩、劉崢.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視閾[J].經濟研究導刊,2011(08)

        [2]黃文艷.高職會計專業需求+能力課程體系構建[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11)

        作者簡介:

        第9篇:會計專業培養方向范文

        一、高校會計教學存在的不足

        1.會計教學改革滯后于會計環境的變革。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及對外經濟交往的深入, 會計環境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會計教學改革明顯滯后于會計環境的變化。社會調查信息表明目前社會招聘的專業數量中會計專業排在第十一位, 應聘數量中會計專業排在第一位, 但招聘企業卻招不到合適的會計人才, 人才供需雙方出現某種不平衡狀態。因為各大企業招聘信息都注明招聘會計崗位要有兩年工作經驗以上或有會計師資格證的高級會計人員,而且要求應聘的會計人員除了具備會計專業知識外, 更需要具備各項綜合能力, 如思維活躍、分析技巧和與人的溝通協調能力等。一個會計專業畢業生達不到這個要求, 畢業就等同于失業。

        2.實踐性教學不能滿足對現代會計人才培養的要求。實踐性教學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與方法, 是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是實現知識向能力轉化的有效途徑。會計屬于技術性較強的經濟管理類應用學科, 會計專業的課程性質決定了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然而, 當前會計學專業實踐性教學無論從內容上, 還是從場所、方法及途徑上, 以及實踐教學效果上, 都不能滿足對現代會計人才以強化能力為宗旨的培養要求。

        3.職業道德教育弱化, 致使會計信息失真, 假賬盛行。中國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抽查證實, 中國 80%以上企業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其中, 假憑證、假賬、假報表、假審計、假評估等五假問題尤為嚴重。這一切, 都與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觀念淡薄有關, 而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會計專業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弱化和輕視。

        二、高等會計教育改革方法

        1.定位會計教育培養目標。會計教育應注重能力素質的培養。這種素質包括心理素質、生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技人文素質和專業素質等。專科學校培養會計賬、算賬、報賬的會計人員, 可滿足社會對普通會計人員的要求;本科高發展前途是會計財務主管和注冊會計師, 還要為專科學校培養會計教師, 也就是說, 培養的是應用型為主的人才;碩士主要是為高校培養教師和適應大型企業集團及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要求的國際化會計, 是集學術型和應用型與一身的人才;博士和博士后則主要培養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是學術型人才。

        2.改革專業設置。我國原來會計學專業劃分過細,知識結構單一, 面對著企業經營多元化、集團化的發展, 普遍存在著適應性差和后勁不足的缺陷。這也是會計畢業生在數量上供大于求, 在質量上仍嫌不足的原因。國家教委按照“厚基礎.寬口徑, 高素質”的培養目標要求, 改革了專業設置, 要求只設一個會計學專業。但有些學校還設置了財務管理專業和注冊會計師專業。為了使會計畢業生能適應不同崗位的需要, 可以有所側重, 如設立財務會計專業方向、財務管理專業方向和審計專業方向等。但不宜有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因為注冊會計師資格要通過考試予以認定。再說, 注冊會計師只是為民間審計服務, 社會還需要內部審計和政府審計, 顯然審計專業方向比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涵蓋的內容更廣泛。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實施案例教學, 開展專題討論。開展案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 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其職業判斷能力、處理問題能力和團體的協作能力。因此, 案例教學在國外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在我國近年來也逐步引起重視, 許多高校編輯出版了案例教學方面的課本, 開始了案例教學方面的實踐。進行專題討論, 可使學生參與到教學工作中, 提高其學習興趣,師生之間可就理論和實務中的一些問題展開討論, 由教師介紹幾種流派和做法, 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 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 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 還可做到教學相長。也可以邀請實務工作者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 增進學生對會計工作性質的了解, 培養他們對本專業的興趣。二是開展模擬教學, 豐富學生的知識體驗。通過模擬實驗, 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增加學生的知識體驗, 加深其對相關會計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從而達到靈活運用, 使其在畢業后能較快的適應工作需要。三是實行多媒體教學, 培養學生運用網絡知識的能力。在一流的校園網和充足的多媒體教室的支持下, 要求教師上課采用多媒體教學, 在較短時間內, 更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傳授更多知識, 并使學生能按自己的需要利用網絡直接在網上完成作業, 和教師進行討論, 提高學生利用網絡知識的能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到国产在线不卡免费观看 | 真实的国产乱××××在线91 | 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 中文AV日韩综合Av | 色综合天天综合精品网国产在线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