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巖土工程專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K82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巖土工程的規模也在逐漸壯大,不管是工程管理還是在勘察方法、計算機輔助軟件、勘察報告編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而科技的進步更使得這些發展狀況不斷完善。巖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為設計、施工提供地質勘察成果及各項巖土工程參數,是建設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按基本建設程序要求,各項工程建設在設計和施工之前必須進行巖土工程勘察,勘察成果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建設項目的工程安全和工程造價。一份高質量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在滿足相應規范的基礎上,不僅要真實客觀地反映勘察場地的地形、地貌、地層構造、地下水、巖土性質和不良地質現象等問題,更重要的是應該進行正確合理的巖土工程分析評價,提供合理可信的巖土工程參數和建議。《巖土工程勘察規范》和《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已實施4年多,將巖土工程勘察中常見問題加以歸納、分析,并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探討,便于提高勘察技術水平,保證勘察成果質量。我們在對設計意圖和設計要求、建筑物的荷載情況進行充分了解的情況下,以及在巖土工程的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工程項目的具體要求,對于可以遇到的問題,給以充分的論證和分析,尤其是勘察工作中的若干問題。下面,就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巖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見問題論文
1.1勘察依據不充分、目的不明確
實踐證明,只有設計意圖明確,才能科學合理的布置工程量,解決工程設計和施工中的巖土工程問題。但在工程實際中,有不少勘察工作不完善、不具體,例如,擬建工程的結構形式、規劃地坪標高、勘探點坐標等情況不清,這些都是因為勘察單位的技術不足引起的,加上勘察單位對工程所涉及的公眾利益安全不夠重視,忽視了工程施工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地質危險和地貌問題,例如,某項工程勘察報告中提到該施工工地上有多個鉆孔遇到防空洞,防空洞與地下室的地板之間僅3m的距離,可是在勘察平面圖上卻沒有標識,相關人員也沒有對勘察報告進行核實。又如某一住宅小區原有的地貌為山地丘陵,人工漁塘較多,是建設單位在堆填后進行開發的,在勘察過程中,某勘察單位沒有對原有地貌進行詳細的勘察,也不向附近居民訪問,在后來施工中發現的其地理情況與勘察報告中大相徑庭,原來建筑物的所有鉆孔均布置在塘堤上,導致業務不得不對工程項目進行變更。
1.2勘探點深度
各建筑基礎結構和形式都有所不同,其勘察的深度也不同,如5-6層磚混結構住宅,通常的勘探孔深為15m,而在地質較好的密實碎石土及基巖區可以減少勘察的深度。而對于多層結構的商場,高度較大的地下室,其建筑的柱網荷載較大,基礎面積大,甚至可能采用樁基,尤其在細土平原區地區,由于可能存在軟土層,僅15m是無法滿足要求的。相反,如果在碎石區,對2-3層的建筑物,有點勘察隊伍也采用15m的勘察深度,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1.3勘察測試手段、方法的不適宜
由于技術、素質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勘察單位對勘探裝備、勘探手段、取樣方法的適宜性沒有引起重視。例如,在碎石土層中進行標準貫入試驗,圓錐動力觸探試驗不連續、不提供綜合修正結果,勘察人員還沒有清楚孔內的廢土就開始貫入,這導致原位測試結果和現場測試會出現差異。在巖層中鉆進時,無巖芯采取率,導致勘察人員無法了解其鉆探效果。
1.4勘察綱要編制不完整
一些勘察單位的勘察剛要不完整,有的甚至沒有審查過就開始施工,也沒有勘察平面圖,有的單位甚至沒有勘察剛要,或者責任人簽名或儀器編號填寫不全。一些單位的勘察原始資料沒有真正落實審核,少數單位原始資料歸檔制度不完善,有的原始資料缺失,這些問題都將導致勘察問題的發生,影響巖土施工。
1.5忽視生態環境的論證
由于勘察單位對巖土工程設計、施工論證不足,導致巖土施工的質量受到極大影響。例如,一建筑場地四面緊鄰高層建筑物或馬路,而勘察隊伍在對這塊場地勘察時,除了按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定的一般要求進行外,還要重點對施工中可能對周圍的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論證,可是很多勘察單位卻忽視了這方面的工作,導致整個勘察結果無法適應施工要求,嚴重時還會導致工程變更,反而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1.6地下水位觀測論文
地下水位量測應該和各勘探點同時進行,而測量時間也應該在最后一個鉆孔施工完成的24h后進行,測量內容主要包括地下水的開采情況,水位量測應與鉆孔坐標、標高回測相結合。但在工程實踐中,對鉆孔(探井)中水位的量測,沒有全面考慮到附近有無抽水井及地下水溢出的陡壁,這樣測量出來的結果無法真實的體現地下水位情況,嚴重的話,還會給巖土工程帶來很大的麻煩。
1.7試樣采取
在試樣采集中,對其工作要求沒有進行嚴格規范,原狀樣高度不夠,數量和質量也不到位,導致土質中的大量水分流失,有時用于顆分或土鹽化學分析的碎石土試樣,造成多為大顆粒,影響對實際級配的定性或土鹽化學分析的準確性。采取地下水試樣時,鉆孔才終孔即采取,這種水樣成分無法代表地下水的真實成分。
二、結束語
總之,地質勘察對于巖土施工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勘察單位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強勘察管理,提高勘察質量。文章主要論述了巖土工程勘察應注意的問題,希望能為工程勘察提供一些意見。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巖土工程;數字化勘察;應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TU19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3-0298-01
1 引言
巖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設計的先決條件。一般巖土工程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層界面、斷層、地下水位、風化層厚度以及各種物探、化探資料,這些資料只是一些離散的數據,巖土工程技術人員較難直接利用它們再去分析場地中工程地質參數的分布規律,更何況傳統的巖土工程資料分析和解釋一般都局限于二維、靜態的表達,這種表達描述空間構造起伏變化的直觀性差,往往不能充分揭示它們空間變化的規律,難以使人們直接、完整、準確地理解,也就越來越不能滿足工程的空間分析要求。
隨著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的完善,已經完全可以集成以巖土工程建模、巖土工程數字化、巖土工程數據庫管理、巖土工程特性分析、巖土工程地質解釋以及空間分析和預測、地學統計和圖形可視化的一體化系統,繼而發展成為現代化、信息化為一體的巖土工程勘察數字化新體系。本論文就將主要對數字化的巖土工程勘察進行簡單的探討,以期和同行分享。
2 巖土工程勘察方法概述
2.1 傳統的巖土工程勘察方法存在的問題
(1)勘察資料過于地質化。
由于部門長期的條塊分割,勘察、設計分散作業,加之巖土工程規范制定和新技術、新方法應用的滯后,以及專業設置過細,巖土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設計與勘察之間脫鉤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巖土工程信息通常以設計人員難以理解的形式出現,而且勘察也較難參與設計的全過程;設計人員也因知識的局限,很難深層次理解巖土工程勘察信息,因而勘察成果在設計中的轉化率較低,造成許多不應有的浪費和損失
(2)數字化地圖與數字化設計系統間不夠貫通。
地形圖是設計系統的底圖或稱基礎數據,由于數字化地圖中的某些環節技術條件不成熟,與CAD設計軟件的接口不匹配,很難順利實現對接,設計系統不得不重新將勘察資料數字化,影響了設計系統CAD的推廣應用。
(3)勘察信息數字化程度低。
勘察部門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以圖紙、表格、文字等形式為主,內容上定性描述較多。這一方面造成設計人員對于勘察信息難于準確理解,另一方面造成對勘察信息處理、利用上的困難。
2.2 數字化勘察技術概述
數字化巖土工程勘察是指應用當代測繪技術、數據庫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CAD技術,通過計算機及其軟件,把一個工程項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設計、進度、計劃、變更等數據)有機地集成起來,建立綜合的計算機輔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設計的技術手段從手工方式向現代化CAD技術轉變,作到數據采集信息化、勘察資料處理數字化、硬件系統網絡化、圖文處理自動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適應多專業、多工種生產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設計體系。該技術體系用系統工程觀點,把勘察、設計的圖紙、圖像、表格、文字等以數字化形式存貯,供各專業設計使用。
3 數字化巖土工程勘察應用實現的關鍵技術探討
3.1 巖土工程數字化建模方法
巖土工程地質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模型法(也叫數字表面模型)的歷史較早,它的基本內容就是通過精確的表示出工程地質體的外表面來表示均質地質體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廣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數據來源是通過測點獲得的一系列離散的測點資料,包括測點的幾何特征數據和屬性特征數據,然后利用數據解釋結果重構地質體界面。可以抽象為把一系列同屬性的點按照一定的規則連接起來,構成網狀曲面片,進而確定整個地質體的空間屬性,有很多方法用來表示表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數學模型法和圖示模型法,本論文主要討論圖示模型法。常用的圖示模型法有邊界表示法、規則格網法、等值線法、不規則格網法等,其中不規則格網法是本系統選用的模型表示法,將做詳細分析討論。
不規則格網法(TIN)是將區域內有限個點將區域劃分為相連的三角面網絡。區域中任意點落在三角面的頂點、邊上或三角形內,如果任意點不在頂點上,則該點的數字屬性值通常通過線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邊上用邊的兩個頂點的高程,在三角形內則用三個頂點的高程),所以TIN是一個三維空間的分段線性模型,在整個區域內連續但不可微。有許多種表達TIN拓撲結構的存儲方式,這里采用一個簡單的記錄方式是:對于每一個三角形、邊和節點都對應一個記錄,三角形的記錄包括三個指向它三個邊的記錄的指針,邊的記錄有四個指針字段,包括兩個指向相鄰三角形記錄的指針和它的兩個頂點的記錄的指針;也可以直接對每個三角形記錄其頂點和相鄰三角形。每個節點包括三個坐標值的字段,分別存儲X,Y,Z坐標。這種拓撲網絡結構的特點是:對于給定一個三角形,查詢其三個頂點屬性和相鄰三角形所用的時間是定長的。它在沿直線計算地形剖面線時具有較高的效率,當然可以在此結構的基礎上增加其它變化,以提高某些特殊運算的效率。
3.2 數字化巖土勘察工程數據庫系統
基于GIS的巖土工程勘察涉及到的原始數據主要為地理信息方面的空間數據和非空間數據,數據來源包括:
(1)基礎地理數據這些數據主要包括:
①自然區劃圖。
該圖反映被研究區域的地理區劃、河流、道路、居民區、山川、公共設施等等自然地理信息。
②地形、地貌圖。
該圖反映被研究區域的自然地貌情況。
(2)巖土工程勘察數據這些數據主要包括:
所研究區域的工程地質勘探資料。
經過篩選、處理的各勘探點包括地理、環境、土的物理力學指標在內的所有信息。
各類建筑場地的地層信息,比如液化等級、液化指數、特征周期、年代、沉積相等。
結合上述分析,數字化巖土勘察工程數據庫系統可以按以下幾個步驟實施構建:
①巖土工程勘察數據庫的概念模型設計。
巖土工程勘察數據庫管理作為巖土工程勘察數字化系統的一項基礎工作是一個數據密集、處理復雜的數據庫應用問題,為了能獲得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數據模型,將與實體和聯系相關的功能與行為剝離出來,僅從現實世界中實體的數據側面來建立模型即研究數據對象與屬性及其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對應的數據庫表結構。
②數據庫建立實現。
巖土工程一體化系統的數據有三類:用戶輸入的原始數據、系統生成的中間數據及最終數據。原始數據由測點數據組成,而測點數據又由測點幾何屬性數據(位置)和測點信息屬性數據;中間數據包括根據原始數據系統自動生成的地層層面等值線模型、三維表面模型、剖面模型等,根據這些模型可以生成用戶需要的各種圖件,還可以進行各種信息查詢操作;最終數據種類繁多,主要是根據用戶需要由中間數據生成,包括圖形資料和文檔資料(如地質勘察報告等)。
【關鍵詞】建筑工程;巖土勘察;地基處理
前言:我國建筑巖土勘察技術經過近年來的不斷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經驗,然而現目前,我國建筑巖土勘察技術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對建筑巖土勘察技術進行優化,建筑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技術存在的具體問題及對策作了如下分析。
1 建筑工程巖土勘察及地基處理技術現狀
1.1建筑巖土勘察作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的勘察規范
建筑巖土勘察主要有主體力學指標和地質構成兩方面內容,建筑巖土勘察的地質構成,對建筑的基礎處理方法制定有著重要意義。建筑巖土勘察是在唯一性較強的建設場地進行勘察,采用方式也主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鉆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建筑巖土勘察機構缺乏可比性,因此,建筑巖土勘察對現場作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有著較高要求,同時也對現場勘察作業人員的操作有著嚴格的規范。然而,現目前建筑巖土勘察現場作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其所受的建筑巖土勘察教育同時也存在較大差距,加上不同單位在建筑巖土勘察過程中采用的相關勘察規范和標準也各不相同,使得建筑巖土勘察缺乏準確、統一的勘察標準。一些單位在建筑巖土勘察過程中并未進行當地地理環境的勘察,加上一些建筑巖土勘察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導致建筑巖土勘察過程中出現不良狀況或不對建筑巖土勘察過程中的突發現象進行及時處理等現象,使得建筑巖土勘察無法適應現代建筑巖土勘察的需要。
1.2建筑巖土勘察工具較為落后
建筑巖土勘察是一項對精密度要求極高的工作,因此,建筑巖土勘察工具應當具備較高進度,只有這樣才能為建筑巖土工程的各個環節提供準確的參考數據,以便制定具體、詳細的施工方案和計劃。然而,現目前很多建筑巖土勘察機構在進行建筑巖土勘察時,采用的看勘察儀器和工具仍然相對落后,所使用勘察儀器的精密度相對較低,導致建筑巖土勘察無法為建筑巖土工程的各個環節提供準確的參考數據,同時落后的建筑巖土勘察工具或儀器體積和質量相對較大,不便于運輸,導致建筑巖土工程無法制定具體、詳細的施工方案和計劃,使得建筑巖土工程的施工工期和資金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采用落后的建筑巖土勘察儀器或工具在進行建筑巖土勘察時,無法獲得準確的勘探數據,只能獲得大約數字,同時也存在應當勘察的巖土數據勘測不出來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巖土工程的質量和工期。
1.3建筑巖土勘察監理力度不到位
建筑巖土勘察是巖土工程施工的準備階段,科學、高效的建筑巖土勘察監理工作是建筑巖土工程質量的有效保證。然而,現目前我國很多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為了在建筑巖土勘察中節約成本,對建筑巖土勘察的監理工作走重視度不夠,使得建筑巖土勘察監理力度不到位,出現一些勘察人員為了盡快完成任務對勘測數據進行胡編亂造,弄虛作假,同時忽視了對巖土工程中的某些部位的勘察等現象,導致建筑巖土工程的施工設計出現誤差,直接影響的建筑巖土工程的建設。
1.4建筑巖土勘察監理力度不到位
建筑巖土勘察是巖土工程施工的準備階段,科學、高效的建筑巖土勘察監理工作是建筑巖土工程質量的有效保證。然而,現目前我國很多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為了在建筑巖土勘察中節約成本,對建筑巖土勘察的監理工作走重視度不夠,使得建筑巖土勘察監理力度不到位,出現一些勘察人員為了盡快完成任務對勘測數據進行胡編亂造,弄虛作假,同時忽視了對巖土工程中的某些部位的勘察等現象,導致建筑巖土工程的施工設計出現誤差,直接影響的建筑巖土工程的建設。
2 優化建筑工程巖土勘察及地基處理技術措施
2.1提高建筑巖土勘察人員專業技術水平,統一勘察規范
建筑巖土勘察對現場作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有著較高要求,建筑巖土勘察現場勘察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建筑巖土勘察的質量,對建筑巖土工程的質量和周期有著重要影響。為了保證建筑巖土勘察的質量,保證建筑巖土勘察的工期和質量,應當加強建筑巖土勘察現場作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培訓,不斷提高其專業技術水平,且建筑巖土勘察現場作業人員應當經過長期的實習期才能正式進行現場勘察作業。同時,建筑巖土勘察對現場勘察作業人員的操作有著嚴格的規范,因此,應當建立健全建筑巖土勘察相關法律法規,為建筑巖土勘察工作提供規范、標準以及制度保障。統一的建筑巖土勘察標準和規范能夠有效保證建筑巖土勘察人員技術水平和建筑巖土勘察結果的統一性,使得建筑巖土工程更具經濟性。
2.2建立完善的建筑巖土勘察監理機制
建筑巖土勘察不健全的監理機制,使得建筑巖土工程的施工計劃和方案得不到保障,從而影響建筑巖土工程的質量和工期,因此,應當建立完善的建筑巖土勘察監理機制,并制定建筑巖土勘察相關指導方案,加強對建筑巖土勘察現場以及整個過程的監理工作,并規范建筑巖土勘察作業,提高建筑巖土勘察的效率、質量以及安全性。同時也應當加強審查建筑巖土勘察的工作量和質量,對建筑巖土勘察整個作業流程進行有效監控,及時控制和處理建筑巖土勘察過程中的不良現象和突況,并加強建筑巖土勘察中的工程測繪、界面劃分等基礎性工作的監控力度。此外,還應當加強審核勘測報告的相關數據和參數,注重對其連貫性和合理性的分析,盡量減少建筑巖土勘察過程中的誤差。
2.3加強新設備、新技術的使用
建筑巖土勘察也應當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推廣使用,在進行建筑巖土勘察時,應當盡量使用高效科學的靜力觸探頭、波速測試、標準貫入試驗以及靜荷載試驗操作等新技術,同時注重新的建筑巖土勘察設備的改進和研發,在保障勘察數據準確性的同時,使建筑巖土勘察操作更方便。通過相應的室內外新技術,結合已有的施工檢測、監測技術,以便獲得更科學的數據和資料,再進過不斷分析、對比,確立相應的經驗關系,經過反復檢測從而得出相應的參數,從技術和指標上提高巖土工程的可靠性。
2.4運用擠密樁法處理技術
該方法主要適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的地基處理。擠密樁法在施工中,先要按照設計方案布置好樁孔,然后將土填入樁孔內,確保其符合設計要求。擠密樁法包括灰土擠密樁法和土擠密樁法兩種形式,灰土擠密樁法有利于增強地基土的承載力和防滲性,土擠密樁法有利于消除土的濕陷性。
3 結束語
現目前,我國建筑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技術仍然存在著建筑巖土勘察作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和缺乏統一的勘察規范、建筑巖土勘察工具較為落后以及建筑巖土勘察監理力度不到位等問題,因此,應當提高建筑巖土勘察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和統一勘察規范,同時建立完善的建筑巖土勘察監理機制,并加強新設備和新技術在建筑巖土勘察中的使用,不斷優化建筑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技術,推動建筑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德泉,黃生文,陳永貴,劉宏利,嚴聰.地質勘察與地基基礎課群綜合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A]. 中國高等地質教育歷史經驗與科學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 2009
1建筑施工中巖土工程勘察現狀
基于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對建筑項目發展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實現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健康發展是當前建筑行業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由于工作人員等原因造成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出現問題的情況頻繁出現,嚴重影響了建筑項目的質量水平。
1.1準備工作不足
在正式進行建筑施工之前,工作人員需要提前展開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制定工作計劃。在巖土工程勘察的過程中,有關人員需要注意基坑支護、地下水滲透以及電纜的電阻率等問題。工作人員應有效地綜合以上幾點注意項目,制定完善的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方案,這樣有利于勘察結果與實際情況相吻合。但是,一些建筑項目的工作人員常在勘察過程中出現差錯,例如,未在方案設計前期進行科學預測。除此之外,有較大部分的施工企業未進行實地勘察工作,所得到的數據信息均來自部分業主的口述,不具備科學性。在一些技術細節方面,負責勘察工作的人員未及時進行完善的準備工作,促使后期巖土工程勘察遭遇阻礙,最終導致勘察質量較低,影響整個項目的質量。
1.2工作設置不科學
工作設置問題主要體現在勘察地點和取樣方面。由于我國對于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視度相對較低,直接致使一些技術人員在培訓的過程中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在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方面均難以達到崗位標準。另外,一些工作人員在勘察的過程中難以掌握其中的基本結構和形式,勘察點設置不夠科學。勘察人員不能靈活根據當地的地質及地形等實際情況對勘察位置進行科學調整,且未及時進行相關信息的更新,導致勘察工作和實際情況不相符。
1.3勘察質量有待提高
一些建筑項目在施工過程中急于提升巖土勘察工作的效率,而勘察質量未達到標準,這個問題在建筑行業內較為常見,同時也是很多企業暴露出來的問題。很多施工企業選擇直接縮短勘察工作時間的方式進行趕工,這種方式直接造成勘察工作流于形式,不僅不能加速施工進度,還可能隱藏大量安全隱患。導致巖土工程勘察工作質量較低的原因較多,縮短勘察環節的工作時間是其中一個部分。除此之外,一些項目勘察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不夠,且未進行詳細而完善的分析工作,導致整個工程的勘察工作質量降低。
2巖土工程勘察實踐分析
鑒于建筑基礎施工中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如何有效完善勘察工作成為目前建筑行業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以下以某工程為例對巖土工程勘察實踐進行分析。某工程屬于高層建筑類型,涉及商業辦公樓和商鋪,共為30層,地下室設置為3層,地上部分商鋪有4層。該項目的結構設計是框架剪刀墻,地坪標高約33.8m。
2.1項目地質條件
該施工地點處于河流沖積的一級階地,場內主要地層涉及粉質黏土、粉土等。該項目施工地點的野外特征較為明顯,由上而下形成一定特點。(1)人工性填土層。該層次屬于填土層,呈現灰褐色及褐黃色,稍微偏濕潤且土質較為松散,有粉土和砂巖碎塊等,一些鉆孔的頂端部分有混凝土,伴有少量建筑類垃圾,如磚渣等。該工程地質情況相對較差,且強度低,存在高壓縮性質,如果未經妥善處理難以作為基礎部分的持力層。(2)第四系的沖洪積層。該層中有粉質黏土及粉土等。粉質黏土幾乎分布在整個場地內,屬于中壓縮性,能夠作為較輕荷載建筑物的一些基礎性持力層。地質鉆孔處,粉土層種類分布不均,強度處于一般程度,屬于中壓縮性,其承載力能夠有效作為較輕荷載的建筑基礎持力層。除此之外,工作人員在勘察過程中發現鉆孔處出現地下水,地下水的類型一般是上層滯水以及基巖裂隙水。上層滯水一般存在于人工填土、粉質黏土層中。粉質黏土中的地下水一般直接來自于大氣降水以及地表水的有效補給,其水量相對較小,水位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潛水一般存在于圓礫層中,具有一定的承壓能力,受到地表水以及大氣降水的有效補給,水量相對較為豐富。而基巖的裂隙水存在于下伏基巖中,其中補給徑流的條件和涌水量都與地質構造及節理性裂縫有著密切關系,正常情況下水量相對較小。
2.2基坑支護
該工程的地下部分有3層地下車庫,其開挖實際深度約9.50m。基坑開挖的實際深度范圍內土層涉及人工填土、粉質黏土等。工作人員在開挖時需要針對基坑展開專業設計及支護過程。基坑支護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可有效運用噴錨支護等結構方式,主要目的是有效保證開挖基坑的實際穩定性以及周邊建筑物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基坑支護設計工作需要按照相關巖石工程具備的特性指標進行,具體如表1所示。該場地的上層滯水位埋藏相對較淺,且沒有有效形成統一性水位,導致工作人員在進行基坑施工的工程中出現上層滯水水量不夠大等問題,這時可運用集水井實現明排。
2.3基礎選型
以當地巖土工程的地質情況和擬建筑物實際結構荷載特性為基礎,專業人員經過綜合分析認為適合運用樁基礎進行操作。如果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可將風化的泥質粉砂巖作為樁端部分的持力層,并將樁端進入到持力層1m處。
2.4注意點
為避免出現不必要損失,工作人員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項目:(1)工作人員應在擬建建筑物地下車庫標高的基礎上展開基坑支護的設計工作,并在開挖過程中對基坑運用恰當的支護措施;(2)在基坑形成后,工作人員應完善對基坑及相關性建筑物在變形等方面的監測工作,便于盡早發現并解決問題;(3)基坑開挖的時候,工作人員可運用帷幕止水,接著進行基坑開挖操作,有利于施工的順利進行。
3結語
勘察工作在任何建筑項目施工前都是一項必經環節,居于主要地位。目前,隨著越來越多的建筑項目的出現,出現了一系列的施工質量問題,這成為衡量項目整體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質量勘察工作在建筑項目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論文先闡述當前建筑行業內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現狀,接著以實例分析建筑基礎施工中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實踐過程,希望為促進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忠群.關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巖土工程地質勘察探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15):112.
關鍵詞:巖土工程專業;實驗性;實踐性;實戰性;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6-0236-02
一、引言
如今,社會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明顯的改變,為社會不斷輸送高素質人力資源的中國高等教育也正處在變革之中,在有限的社會資源與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影響下,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學生的有限學習空間,使得培養的學生在專業知識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因此,分析當前巖土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強化實驗性、實踐性與實戰性教學改革,構建適合就業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需要的能力綜合型素質教學體系與模式,是所有承擔專業教學任務的教師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當前巖土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問題
長期以來,巖土工程專業的教學過程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實踐教學管理松散、經費投入相對不足,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教學激情不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偏弱,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培養質量。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基本概念的實驗性教學日益淡化。巖土工程學科很多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重要公式都是基于試驗規律的發現上升為統一的定律與定理,如果不重視基本物理模型試驗了解巖土工程的一些基本屬性,很難做到理解性的熟悉與掌握。一直以來,國內的高等教育在感性引領與客觀認知上傾注的投入嚴重不足,表現為實驗教學課程的學時設置不夠甚至沒有、相應配套經費的投入偏少甚至缺失、教學質量管理的松懈甚至淡化[1]。再加上擴招學生人數的增加,一線青年教師特別是實驗課教師由于教學經驗的不足,教學過程中很難提高教學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懈怠心理也被突出地放大,對巖土工程的基本概念模棱兩可、對學科專業的前景認知難以把握、對未來所要從事的行業要求缺乏信心等。
2.觀摩實習等實踐性教學逐漸壓縮。親臨現場的認識實習、參與工程的生產實習是巖土工程專業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學生提升專業理解、增進行業認識的重要途徑。由于工程建設的實效性,實習基地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固定實習基地,這類基地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是不變的,幾乎每屆學生都可以前往參觀學習,主要用于基礎性實習教學;另一類是臨時(動態)實習基地,這類基地是在實習準備階段聯系的,教學內容隨工程建設本身而變化,而且隨著工程建設的進度而變化,主要針對某一單項工程的實踐教學[2]。由于野外實習時間安排相對集中且短暫,再加上路途與安全等問題的考慮,導致部分學生不能全面仔細地觀察到項目施工現場的情況及細節,而且學校管理人力的限制不可能對每位學生的實際過程有效的監控,實習基地的偏少和時間的壓縮,必然不利于學生全面了解各類工程項目,學生的見識也得不到有效擴展。
3.處理問題等實戰性教學嚴重缺失。普通高校對學生的培養更注重的是對教科書中理論知識的反復考查,在了解最新學科領域和相關科技文獻方面微乎其微。因此,當學生進入高校開始接觸應用型基礎科學研究時,動手實踐能力普遍較差,科研能力基礎較薄弱。在這樣的背景下,若要培養學生們的科研能力,只能從最初步和最簡單的工作開始,在教師的引導下一點一滴地積累。恰巧,我們的大學課程開始又是以最基礎理論課開始,學生沒有真正地理解所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又由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種種不足,導致學生的第一認識本身存在很多的疑惑,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過程相互之間的銜接被割裂。如參與科學研究時,研究的科學問題在哪里,什么是工程人員必須要把控的,研究出來的規律、結論等成果對現實有如何的指導意義,這些都是需要讓學生去了解的,當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的學生往往腦海里是一片空白。
三、提出一些擬改革措施意見
基于目前普通高校中巖土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調研及在教學科研中不斷總結,提出以下幾點解決問題的思考。
1.基本概念、理論的網格節點化教育教學。與傳統的結構、材料、力學等學科不同,巖土工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復雜體系學科,研究的對象如土、巖石本身的物理、化學與力學特性等就很多元,且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像房建、交通、港航、機場等實際工程中都有所運用。要讓本科學生達到掌握知識、運用技能和具備處理問題能力的教學目標,其本身是十分艱巨的任務。然而,萬丈高樓平地起,古樹千年幼成苗。我們巖土工程領域有很多杰出的大師,沒有一位不是對巖土工程專業學科基本概念高度重視,往往在談論浩大工程問題的時候,都是從一個小小的基礎理論為出發點,正所謂大海無邊百川融,只要把基本的理解問題解決了,就能找到關鍵的科學問題,大事就成功了一半。
可見,日常教學中對基本概念的把握和吃透非常重要,從專業基礎課程(如土力學、基礎工程)開始,就把概念的由來給學生解釋清楚,如講解土的礦物成分、土中的水、黏土中的雙電離層等要準備一些教學道具模型,演示給學生看到具體的實物;再如講到土的密度、含水率、飽和度等抽象概念時,演示給學生看土的狀態與實物的對比定義過程。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是以學生接觸一種新鮮事物的角度接收過程來進行課堂的組織。把基本的概念、理論作為整張鋪開的網中的一個個節點來編織,形成一套認識、理解與掌握的全備知識接收過程的換位思考教學方法,在日常的教學中普及開來,配合以規律性的強化記憶、重點性的理解和針對性的訓練,學好一門課程。
2.實驗操作、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等實踐課程具體細則化流程操作。新世紀,高等學校學生中的主流群體基本是以獨生子女為主,個人經歷只是簡單地從家庭到學校,學習過程也僅限于從課堂到書本,缺乏生活歷練,動手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學生的主動性和接收知識欲望也不強。同時,有的實踐性教學從屬于理論課,甚至是分開教學,實驗過程中往往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學生只需完成整個實踐過程的某幾個步驟,缺乏全局的統籌和重點的把握。教學大綱中對實踐性教學本身已經作了明確的課時、內容與目標要求,如果按照專業建設去執行,理應達到較好的效果。實際的情況是,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很差,畢業以后到了工作崗位角色適應能力不足。
通過調研分析發現,目前各高校在實踐教學的操作管理過程中雖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如實踐經費不足、實習基地偏少、師生比例過高、儀器設備陳舊等條件限制,但最關鍵的還是對實踐教學的管理不到位,落實過程中缺失具體細則化的流程操作。舉例說明,對于學生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的兩種考核,一般高校都是讓學生提交一份實習報告,實習單位以章蓋戳等證明,考核效果并不理想。筆者思考,可以通過項目考核的形式來完成對實習過程與效果的鑒定,并以匯報答辯的形式進行打分,同時兼顧接收單位的日常考核與實習評價三者結合以達到對學生的客觀評價,填補管理上的作假漏洞。這樣學生有驅動力去執行實踐課程的要求,并且得到的結果也能令人信服。
3.針對性研究課題的獨立訓練與團隊協作。要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巖土工程學科的特點,要讓學生進入實戰化的針對性課題訓練。由于現行教育制度的不足,學生在進入高校開始課題訓練時的科研能力基礎較為薄弱,但是存在很大提升空間。在基礎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既要開始積極的引導,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實踐工程活動相結合,專業教師和課輔老師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科研教學平臺、指導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的互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筆者思考,需要建立針對性研究課題的獨立訓練與團隊協作的方式,充分利用一些公開或個人的師資資源,鼓勵學生利用閑暇時間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團隊,既要明確具體的負責任務,又要加強課題組成員的合作。例如:學校或學院可以設立一些學生創新科技項目基金,選拔一些品學兼優的學生,以第一負責人或項目參與人的身份承擔一些實踐科研類的課題;或者,有明確研究課題或經費充足的教師吸收本科學生參加自己科研團隊,分配學生協助查閱相關文獻,參與進行相關試驗工作;另外,給予學生一些方向性的指導,幫組學生自主地發現或理解一些科學問題,自主設計一些科學試驗方案以解決提出的科學問題,教導學生在科技論文寫作過程中的一些方法與技巧;還可以讓學生參與一些生產性的橫向課題,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生產項目活動中,加強了學生的社會溝通能力與協作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工作能力。
四、結語
新時代下,對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全面提高學生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高等院校當前面臨的一項艱巨而又緊迫性工作,如何加強巖土工程專業實驗性、實踐性和實戰性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其適應新形勢下的工作能力,是我們基礎教學工作者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對巖土工程專業的實際教學過程的一些改革,必須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有效性求學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學生專業素養與專業水平,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新時期巖土工程建設提供更多高素質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深基坑;支護問題;巖土工程;施工技術
1引言
深基坑支護在巖土工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若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會從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工程的質量。因此,在實際施工中,技術人員應及時發現并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為巖土工程提供更好的質量保障。
2深基坑支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2.1不能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對邊坡進行規范化的處理
在巖土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常出現挖掘深度不夠或者深度過深的情況,深度不足容易造成基礎埋深不夠,影響建筑的穩定性;而深度過深則容易造成工程建筑完工后出現地層沉降,導致工程項目地基出現裂縫甚至坍塌的風險,也會導致人員損傷等問題。所以這2種情況的發生都會給工程施工帶來嚴重的影響。該問題的控制難度較大,因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員對整個工程的監督力度不夠,并且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不夠,導致基坑開挖工程完成后,基坑邊坡出現問題,包括邊坡的平整度不夠,穩定性不足等[1]。
2.2施工過程用料不足
進行基坑支護施工時,很多施工單位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經濟效益,在施工過程中常出現偷工減料的現象,導致深層攪拌樁中水泥量不夠的情況[2],這種錯誤最終會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基坑的整體強度和穩定性。由于水泥量的缺乏,導致攪拌樁的強度沒有達到設計強度,在此情況下基坑支護工作很容易導致樁體出現裂縫,嚴重影響基坑工程整體的穩定性。同時,施工單位的監管力度不夠也是造成整個工程用料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經常因為內部管控不合理或人員調配難以負荷需求導致現場缺乏監管,進而出現施工過程用料不足的問題。
2.3施工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在巖土工程深基坑支護施工過程中,很多操作人員并未取得相應的專業資格證明,并且在作業過程中對專業技術的掌握也未能達到實踐應用的水準,容易出現工作人員不按照操作標準作業的狀況,極容易導致施工質量差,支護效果不佳的問題[3]。另外,一些非專業人員在責任感方面也存在欠缺,難以對所負責的作業內容予以質量保障,并且這一問題還容易導致施工進度無法跟上預期計劃。
3深基坑支護實施策略
3.1細化前期的勘察工作
深基坑支護需要在基坑中進行施工,在施工過程中需要保證基坑邊坡土體的穩定性,因此,深基坑支護施工在巖土工程中是重點施工內容之一,要保證施工質量和施工過程的安全性,需要細化施工前期勘察工作,并且在確定勘察結果后才能進行施工,以保證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工程質量。勘察內容不僅限于地址土層狀況,還包括巖石類型、承壓能力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同時對于施工周邊的區位狀況,尤其要對水文地質情況進行詳細的勘察與分析,避免地下水對施工過程產生負面影響。另外,還要確保勘察數據的準確性,避免任何細節錯誤引發的安全隱患。
3.2做好變形預測,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
在深基坑的施工過程中,還有一種非常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深基坑支護結構容易出現變形,從而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對于這樣的問題,需要提前做好監測和分析,以便在出現問題時能夠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解決[5]。對于深基坑支護結構的監測,主要是要對基坑邊坡、四周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線進行監測,監測其是否產生變形。在監測過程中,需要做好相應的記錄,對于地質條件的周期變化以及施工可能造成的額外壓力負荷都要做好充分的預估,并且對周期性獲取的數據進行階段統計,這些記錄數據可以為技術人員分析工程的變形和沉降情況提供可靠依據。總而言之,對于工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情況,需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及時的處理和解決,通過不斷的總結和歸納,制定出更加嚴格規范的行業標準,在保證工程的同時還能節約施工成本。
3.3對深基坑支護的施工質量進行全程的控制
對于深基坑支護中出現的變形問題,應提前制定預防措施,并嚴格控制和監督施工過程,使施工質量滿足相關規范和標準的要求。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要嚴格按照施工標準進行施工,尤其是具有重要安全影響的技術內容,要按照對應的參數標準進行設置或處理,不可擅自修改錨桿位置、型號、放坡系數、長度等數據。若發現設計方案與實際情況不符,需要及時上報,經設計單位核實并修改后,按照新行設計方案進行施工[6]。對于施工企業來說,要嚴格按照施工犯案進行施工,保證技術措施的落實到位,充分為工程質量提供保障。例如,進行土方挖掘時,要嚴格遵循施工標準和順序,防止挖掘過深情況的出現,減少無支撐區域的暴露時間。對于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要及時解決和排除,以保證施工質量有保證。
4結語
經濟的全球化、科技的飛速發展,建設投資的大幅度增加以及我國加入WTO后對外開放程度與世界融合度日益提高,如何培養21世紀地質工程學科的綜合型、實用型人才,怎樣建立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與國際接軌,又保持我國特色優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首要問題。綜觀國內高等學校地質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基本是大同小異,即在國家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設置的課程體系基本相似,一些院校根據自己的傳統專業、師資、實驗條件等突出自己的特色。但他們對市場需要、國家經濟轉軌、學生就業前景等分析不夠,往往造成學生分配難以及學生所學知識與市場需求脫節等現象。本文在充分調研國內外高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地質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我國目前地質工程專業的市場需求及借鑒國外高校地質工程培養模式經驗,提出一種地質工程學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二、國內外高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1.國外高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國家的高校中,往往不區分“地質工程”與“巖土工程”,這二者皆是同一個詞“GeotechnicalEngineering(英文)或Geotechnique(法文)”。他們將“巖土工程或地質工程”設置在土木工程大學科下,一些院校也在地球科學下設置“巖土工程或地質工程”專業。他們在加強基礎學科教學(如數、理、地質、環境、人文、工程、計算機、管理等)的同時,更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給學生更大的彈性空間和創新思維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企業、非營利機構和國家實驗室的科研、工程、經營工作中去。這樣學生不僅可學到專業知識,而且也培養了解決復雜問題和帶有挑戰性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社交能力和人文修養也得到較大提高。這種素質教育形式,使學生能盡快融人社會,適應工作,不使國家高昂的培養費浪費掉。美國1987年就開始實施《科技中心計劃》,這個科技中心是由多個大學共同組成的研究中心,由國家基金會長期穩定資助,其宗旨是能將科技、教育和知識轉移活動集為一體。這個中心并非單獨由大學來組成,而是還有非營利機構、企業界和國家實驗室共同參加研究工作,聯合攻關,其中大學教授攜帶博士、碩士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參與。從效果來看,使學生獲得了極大的收益,不僅將課堂學習或自學所得知識在實踐中加以應用,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并在實踐中加以鍛煉提高。這個計劃開創了許多新領域,取得不少創新性成果,其中不乏思維活躍的本科生、研究生的貢獻。另一方面,該計劃在各大學問,各學科間,各研究所間,甚至社會各界架起合作橋梁,實現了“集成創新”。這種形式消除了各學科間、單位間的傳統障礙,創立了科技、教育領域中的新模式。
2.國內高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綜觀我國高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分為如下幾類:(1)原地質礦產部所轄院校,如中國地質大學、長春地院(現合并到吉林大學)、成都地院(現改為成都理工大學)、西安地院(現合并到長安大學)的原專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探礦工程”等,在計劃經濟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重基礎,輕實踐,學生的分配去向基本上是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工作2~3年后才能適應工作環境。20世紀90年代初,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力求改革,重視寬口徑,使學生在人才市場上能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受傳統培養模式的影響,仍不能滿足今天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大潮。
(2)原建筑、水利、礦業、鐵道等部門所轄院校(如同濟大學、河海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的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大多都帶有一個詞冠,“如鐵路工程地質”專業,“水利工程地質”專業等。按這種要求,學生就業皆在自己部門所轄下屬單位就業。這樣就造成重視自己部門的專業知識,培養出的大批“專才”,僅能在很狹窄的部門就業,一工作往往是一輩子,無法做到人才流動。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種局面已有較大改觀,但仍走不出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圈子。
三、地質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分析
1.全面提高,協調發展明確“致高、致用、致遠”的辦學理念,使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獲得適應時代要求的知識技能和科學精神。以掌握整體優化的知識結構為基礎,以培養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以提高素質為目標,形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2.強化基礎,拓寬口徑在經濟教育的大視野中,本科教育帶有明顯的基礎性和階段性。要改變大學教育內容偏窄、專、深的傾向,構建自然科學基礎,人文社會基礎、學科基礎以及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的基礎教育體系。拓寬專業口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增強學生適應能力也是增強專業的適應能力的時代要求。其重要標志是拓寬學科基礎,建設面向學科群的平臺課程體系。“厚基礎、寬口徑”是目前人們常用的名詞。有的學者認為“基礎”是指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范疇中最基本的知識,也就是厚基礎是重視素質教育,有的則認為厚基礎是指專業基礎知識。筆者結合地質工程專業培養人才的特點來看,應該屬于后者。對于“寬口徑”的含義很多教改文章看法也不盡一致。社會上的每一個專業技術崗位的工作,實際上都需要多種專業知識融為一體方能勝任。并且這種知識還需在實踐中多次反復才能上升為工作能力。地質工程這種實用性極強的工科專業更是如此。學生除掌握地質知識、數理知識、工程技術知識,還需學機械知識、材料知識、計算機等以及經濟核算、會計學、工程質量、工程設計、社交、人文環保和法律等一系列學科的基本知識,并把這些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應付實際工作,而這些知識是無法通過課堂教學融為一體的,只有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后,再在實踐中加以鍛煉,才能將理論知識變為自己的能力。
3.加強實踐,突出創新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一方面要體現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三元結合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在當前要下決心精簡理論教學,增強實踐教學,突出創新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在研究開發中學習,在網絡上學習,在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學習。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如高校人才培養還沿用傳統的課堂基礎教育,那只是高中教育的延伸。科技創新是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的最大區別。高校創新能力必須加強,在更深層次上促進科技與教育的結合,整合科技與教育資源。要建設一流大學,必須把科技創新放在突出位置,要重視創新性基礎研究,加強應用性科技創新,更重要的是解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問題。
4.加強教改,培養個性有人做過試驗,通過動手掌握的知識,事后能保留下8o。通過實際觀察掌握的知識事后能保留下的不過5O,而通過聽教師講述,事后能保留下的僅僅1O~2O。地質工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若僅停留在課堂的講述,學生過后是沒有任何印象的,并且很多現象是無法理解的。如“砂土振動液化”現象,按理論原理,力學機制講解,學生極其費解,更無法想象它的巨大潛在危害。為此我們近年將學生帶出野外去施工現場或去河床親自動手做個簡單的實驗,其結果使學生感到十分驚訝,跺跺腳就能讓砂基液化,變為近似液體,龐大的建筑物若建在這樣的砂基上,其后果將不堪設想。過去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等方面重視不夠,采用統一的教學手段,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平平,然而進入工作崗位后,卻表現出卓越的才能,取得優異成績。這說明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充分按自己的個性施展才華,使自己獨特的方面得到極致的發揮。為此,筆者認為,不應劃統一的教學大綱,不搞一成不變的試題庫。教學應結合工程實例,利用照片、實物、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全面引導學生掌握技能。
四、課程體系、內容的改革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巖土工程勘察技術、新方法發展極快,設備要求更新、更高。這主要是以適應高層建筑、大型水利工程、大跨度橋梁、深長隧道、高速公路、海洋平臺及核電站等重大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的高標準要求。為此,我國也頒布了各種新的工程規范(國標,皆已修訂出版)。同時也實行了注冊巖土工程師考試制度。這一系列新的舉措給高等學校的地質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也面臨著教學改革的嚴峻考驗,所以必須下大力氣研究地質工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以適應21世紀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市場需求。
1.公共課現階段令教師難辦之處在于,教學內容不斷增加,學時不斷減少,教學質量又要不斷提高,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以我系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地質工程方向)為例,基礎課占很大的比例。如高等數學、普通物理、政治、英語、計算機、地質學、力學、測量等所有基礎課,基本上是安排在一、二年級學習。學生的確負擔很重,學習興趣下降,收效甚微。現階段的大學生四年中為了應付英語的四、六級考試,花去相當大的精力。對于這一點,國內學者也爭論較多。有的認為,花大量時間學外語,利于國際交流,利于與國際融合與合作。有的則認為這是人精力的嚴重浪費,大多數人工作以后,基本上不用英語,過上二、三年又基本還給教師。筆者認為:在中、小學階段,人的模仿能力和語言能力極強,那時是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期。而到大學后,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漸加強,應該把精力放在充分施展這些能力的學習上。我們應當研究在大學里學習外語的方式方法,決不應把大學的外語學習變成一種應試教育。而采用“雙語教學”,高年級和研究生階段可逐漸過渡到“英語教學”。讓一部分學生接觸原版教材(含網上電子教材),這可能是提高學生外語能力的有效途徑。對于地質工程專業本科而言,筆者認為:學生的高數、力學課程不宜再壓縮,地學基礎課可適當減少二門或增強普通地質學的學時,增加其內容,代替其它如古生物、地層、礦床、巖石、礦物等。在二級開設概率論,數理統計和線性代數,這為后續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專業基礎課地質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較多,如土力學、巖體力學、工程地質數值模擬、有限元、物探等。這類課程在網上也能見到一些電子教材,或教師自編電子教材,利用CAI軟件和一些錄像帶進行輔助教學,可大量節約課時,而且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計算機和網絡的飛速發展,給教學方式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我校地質系已走在全校前列,給每位教師都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和數碼像機,讓每位教師盡可能采用多媒體教學,這樣可大大節約課時,而內容卻不減少,同時也減少了教師板書的繁重重復勞動。
3.專業課地質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學生掌握好專業知識極其重要,這關系到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適應的速度。為此,我系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將工作中所積累的大量照片,設計圖紙等材料穿插在多媒體的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還帶學生走出去,到實際現場中去參觀施工、勘察的操作步驟,學到很多的實際知識。如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巖土工程勘察及基礎工程學等都采用這種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隨著技術交流的發展,將先進技術引入我國長輸管道工程勘測中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需要。本文分別對國內工程地質勘察和測量在長輸管道工程中的應用情況、國外長輸管道勘察技術狀況進行了深入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我國長輸管道工程勘測技術的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長輸管道是是指產地、儲存庫、用戶間的用于輸送油、氣介質的管道。管道運輸與常規運輸方式相比具有運輸量大、運費低、自動化程度高、占地少、安全環保等優點,通過長距離、大管徑的管道輸送石油天然氣已經成為一種通行的做法。
工程地質勘察的設備正向著運輸和安裝方便、鉆進性能全面、鉆進效率高方向發展,從國際到國內、從政府到企事業都在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發展長輸管道工程勘察技術。
一、國內工程地質勘察應用情況
1、工程鉆探
我國上世紀七十年代采用了DPP-100型車裝鉆機。它是油壓給進轉盤式的車裝鉆機。該機全套設備都裝在一部載重4噸的解放牌、東風牌汽車上,運輸和安裝比較方便,鉆進性能全面,鉆進效率高。為了滿足設計和施工所需要的技術參數,除常規的工程鉆探手段外,還要配合靜力觸探試驗、動力觸探試驗、靜力載荷試驗等原位測試方法和手段。國內有多家專業工程鉆機生產廠商,可以滿足在任意地層條件下的鉆探工作。大部分是油壓給進轉盤式鉆機,包括車載和無動力小型鉆機。歐洲常用的以鏈條為動力的小型鉆機,我國并不多見。
2、取樣和取土器
隨著現代工業發展需要,工程鉆探的工作量日益增加,鉆孔深度不斷增大。目前國內有成熟的取樣器標準和規定,也由建設部指定生產廠商,但在實際勘察工作中,由于受到收費、工期以及工程項目操作不規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取樣器采用的是敞口厚壁取土器,只能取到二級土樣,在工程中借助經驗提供土性指標。要想取到高質量的一級土樣,目前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市場和管理問題。
3、靜力觸探試驗
九十年代采用了國產新一代產品:LMC-C21D型靜探微機,實現了靜探微機化、自動化。采用不同的探頭,可以獲取錐尖阻力、側壁摩擦阻力、孔隙水壓力等力學指標。國內還有其他幾個生產廠商,近幾年還生產出了波速探頭等新產品。此外原理相似的孔內靜力試驗裝置,比如扁鏟側脹、旁壓試驗等都已經積累了足夠的使用經驗,設備和技術都是成熟的。
4、動力觸探
圓錐動力觸探試驗:目前國內外所做的動力觸探試驗成果的應用基本上是建立在統計得出的相關關系上面,有時也用到經修正的理論計算結果,這些關系的應用都受到其統計數據范圍和條件的限制。
二、國內工程測量應用情況
1、常規工程測量
常規的工程測量所使用的儀器由五十年代的光機型已轉為電子型,在儀器更新換代的過渡階段,光機型儀器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在一些工作中仍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更多的使用是“電磁波測距儀+經緯儀”及“全站儀”。
在管道中線和縱斷面測量的數據采集過程中,普遍實現了計算機化,一般用PC—1500(或PC—E500)、電子手簿(數據采集器)進行半手工或自動數據記錄采集,結束了歷史上的人工記錄。在地形圖測繪上,普遍采用“全站儀”進行測量和記錄,對各種地形要素的記錄一般分為“無編碼”和“編碼”兩種,最后成圖一般均采用計算機自動制圖方式。地圖矢量化技術已于1997年得到應用,通過對小比例尺地形圖或白紙圖原圖的掃描,最終實現了矢量化,使二維的白紙圖可變成三維數字圖,并可對圖紙的伸縮和掃描造成的誤差進行校準。
2、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應用
九十年代以來,GPS技術在管道測量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該技術的應用不僅解決了因國家控制點被破壞而給坐標聯測帶來的困難,而且提高了測量精度和工作效率。目前GPS技術普遍應用在管道轉點的坐標測量上。1990年12月管道勘察設計院首次引進WM101接收機標志著GPS技術在管道勘察中得到應用,先后完成了多條管道的轉點坐標測量和輪南“輪一聯—LN12”地區測圖控制。1998年在蘇丹穆格萊德石油發展項目的“黑格里格—蘇丹港原油外輸管道工程”的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在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內,利用GPS技術不僅施測了管道轉點坐標,而且采用實時動態定位(RTK)技術實現了1200km的管線縱斷面測量和部分站場、穿跨越地形測量,創下了管道測量史無前例的記錄,為整個工程贏得了時間。
3、航空攝影及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RS)已在長輸管道選線和大型廠礦選址階段應用非常廣泛,作為非遙感技術專業的勘察單位能夠熟練應用在工程中就達到目的,石油系統的勘察單位正在這方面積極探索,已具備了相當的實力,但距離工程需要還有一些差距。航空攝影測量(AS)技術由于受到工程建設周期短的制約,同時需要大量昂貴的設備和專業人材,所以該技術的應用遠遠地落后于國內鐵路、公路的應用。在這方面的應用目前只能委托給其他單位進行。國內這方面的技術是成熟的,但石油系統獨立完成的應用不多。
三、國外長輸管道勘測技術狀況
當今油氣管道項目的勘察和規劃設計中,運用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將成為規范化的措施。在宏觀經濟、資源評價、全球區域環境研究等領域采用GPS/GIS/RS已成為常規。最近許多油氣勘探的成功事例,就是GPS/GIS/RS信息技術進行資源管理和地質評價的結果。
航空攝影測量目前正在向數字化發展,數字攝影測量是世界研究的重點。該項技術的構思是改變以往的膠片攝影為數字攝影或使地面影象數字化,通過計算機工作站實現目前常規航空攝影測量所做的工作。
四、分析與結論
從勘察技術方法在長輸管道工程中的應用情況看,國內的長輸管道勘察仍處于工程地質勘察層面,還不能達到巖土工程勘察要求的質量水平,與工程地質勘察相比,巖土工程勘察要求勘察與設計、施工、監測緊密結合,而不是彼此機械分割;要求服務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而不僅單純為設計服務,要求在獲取系統而準確資料的基礎上,對巖土工程方案深入論證。提出合理的具體的建議,而不是單純的提供資料。一位巖土工程師,既能從事勘察,也能在巖土工程設計、施工、監測、監理崗位上工作。因而這種體制更貼近工程實際,更注重于解決工程問題。許多發達國家并不把工程勘察作為獨立的行業來對待,而是工程咨詢中巖土工程的一部分,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地基、基礎方面的評估、設計、施工、檢測和監理等內容。若有機會和可能,應選擇一些發達國家的同類公司進行考察,以獲得詳細的國外技術發展狀況。
隨著測量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國內的長輸管道測量技術已有了大幅的提升和改進。但與國外相比,航空攝影及遙感技術在長輸管道測量中應用還不夠成熟,缺乏GPS/GIS/RS(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的綜合應用。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在長輸管道測量中引入國外先進技術,盡早建立長輸管道數字化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
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國內外長輸管道勘察技術現狀,找出我國長輸管道勘察技術的薄弱環節,選定重點項目進行攻關和技術創新,才能實現我國長輸管道工程勘察技術進步,使我國長輸管道工程勘察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水利工程 地質問題 水文地質 危害
隨著社會的發展,建設水利工程的規模和數量日益增加,因此水利工程的質量安全問題也被提到了日程上來。在水利工程中,作為巖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下水對水利工程建筑的地基有很大的影響。然而在勘查工作中,工作人員常常將水文地質勘查放在一個無不起眼的位置,在勘查報告上只是做了一般性的評價,特別是在一些水文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地區,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常因沒有意識到水文地質對整個工程的影響而導致由此引發的各種巖土工程危害問題,進而威脅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安全。筆者基于此,分析了水利工程地質問題及水文地質危害,望能夠相關工作人員一些啟示。
一、水利工程地質情況
1、關于壩基巖體
不同的壩型具有自己的工作特點,也決定了其對地質條件要求的差異。由此可知,要做好壩基巖體的地質工作,在了解不同類型壩體的工作特點的同時,還應掌握每種壩型對地質條件的適應性及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另外,還應注意研究壩區巖體本身存在的地質缺陷,防止因缺陷而引起的壩基不穩和壩區滲漏情況。
2、關于邊坡
引起邊坡變形破壞的因素有多種,如地形地貌條件、巖土類型和性質、水等,此外還有風化因素、人工挖掘、振動、地震等。邊坡不穩的類型主要包括四種:松弛張裂、蠕動變形、崩塌、滑坡,
3、關于地下洞室圍巖穩定性
圍巖變形的類型有以下幾種:脆性破裂、塊體滑動和塌方、層狀彎折和拱曲、塑性變形和膨脹。一般對于工作人員來說,洞室地質較簡單、巖層厚、具有一定的間距,不存在影響洞室穩定性的斷裂帶,整體的巖體具有較強的硬度及完整性、整個地形沒有滑坡及塌方等的趨勢、地形完整、地下水其地基基礎影響小、環境好、無異常地熱等,具備這些條件的建洞山體是比較理想的。
4、關于水庫工程
水庫包括兩類:地面水庫和地下水庫。前者即人工湖泊,是通過筑壩在河流上攔水形成的;后者則是通過地下蓄水構造,然后進行人為的控制所形成的。水庫蓄水雖然能夠造福于人類,然而庫區及庫周的水文條件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從而影響周圍的地質情況,如庫水升高浸潤庫岸,風浪作用沖蝕庫岸及地下水位上升浸沒洼地等,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工程地質,從而影響工程的施工、質量。
5、關于軟土基坑
軟土基坑的地質問題主要涉及到土質邊坡穩定和基坑降排水兩個方面。為了保證邊坡穩定,在施工中常會采取坡度及邊坡護面的合理設置、基坑支護、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確保施工安全。而基坑降排水的途徑主要有兩種:明排法和人工降水,后者常選用輕型井點或管井井點的降水方式。進行軟土基坑降排水有很多好處,不僅保證了邊坡的穩定,防止了流砂和管涌的發生,還在下臥承壓含水層的黏性土基坑中,避免了基坑底部的隆起。另外,軟土基坑降排水后,基坑土體相關干燥,方便了施工。
二、地下水引起的各種巖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主要是通過地下水位升降變化和地下水動水壓力作用來引起巖土工程危害的。一般來說,地下水位變化引起的危害可分為三種:
1、關于潛水位上升
在附近修建水庫,導致河流、湖泊、水庫中的水位上升是引起潛水位升高的重要因素,另外灌溉工程(包括引水渠道和水澆地滲漏工程施工、工業廢水和各種地下給排水管道的滲漏等)也是影響潛水位上升的一個方面。潛水位上升對建筑物的安全穩定性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1)地下水滲入地基,導致粘性土含水率增高、整體強度下降、可壓縮性大大增加,長此以往,建筑物很容易發生沉降變形;
(2)地基無法保持穩定,出現隆起,或產生側向位移,地基不穩,引起上浮,最終導致建筑物不穩定,更甚者發生位移;
(3)砂土及粉土出現含水量飽和,引發砂土地震液化問題,或者引發流砂、管涌等現象;
(4)斜坡、河岸臨空面的巖土體力學性能降低,引發滑移、崩塌等危害,使得其失去原有的功能;
(5)沒有進行防護的地下室出現浸水而無法使用;
(6)土壤沼澤化、鹽漬化嚴重,對建筑物的腐蝕性大大增強。
2、關于地下水位下降
此種危害大多由人為因素引起。抽取地下水沒有節制、采礦活動中的礦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壩、修建水庫截奪下游地下水的補給等人為操作都可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對地質災害及自然環境都造成很大的影響,前者主要表現在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后者主要是地下水源的缺乏、水質污染等,嚴重的地區還會出現沙漠化或海水倒灌現象。因此其嚴重影響了建筑物的穩定安全及人類的居住環境。
3、關于地下水位升降
氣候、季節的變化,地球與月球引力的變化,河流、湖泊水位的變化,潮汐的變化等都會影響地下水位波動。此類危害對工程建設的影響也很大:
(1)地下水位波動,引起土體卸載再加載,而加載后的土體密度比原來的大,因此導致土壓密;
(2)建筑基礎工程材料的使用期限受到影響,加劇了腐蝕性;
(3)干濕交替較頻繁,誘發木樁腐爛,因此跟埋于水下的地基相比,泥炭土地基的使用年限大大減少;
(4)石膏層和鈉鹽層等含鹽地層出現溶解現象,進而導致建筑物發生位移。
三、結語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地質問題分析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在勘查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防止一些小的問題引起大的危害,而水文地質因其常被勘查人員所忽略,在工程中引發較多的危害,因此本文重點介紹其引起的各類巖石危害,望能給相關工作人員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
[1]會議論文.水利工程中的工程地質環境分析.中國水利學會勘測專業委員會.2002年學
術研討會,2002.
[2]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地質問題[J].民營科技,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