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書育人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調查對象。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的120名聾人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實得有效問卷108份,回收有效率為90%。其中男生50人,女生58人;城市34人,農村74人;獨生子女21人,非獨生子女87人。
(二)調查問卷。共包含2個部分,一是個人基本信息,個人基本資料調查問卷含性別、家庭背景、是否是獨生子女、年級、學習專業(yè)。二是工作價值觀,全部采用吳鐵雄、李坤崇等人在1996年編制的工作價值觀量表。工作價值觀量表包括2個領域、7個分量表。即分成目的價值和工作價值2個領域;目的價值再分為自我成長取向、自我實現取向、尊嚴取向3個分量表;工作價值再分為社會互動取向、組織安全與經濟取向、安定與免于焦慮取向、休閑健康與交通取向4個分量表。全量表共有49題,作答采用Likert式六點量表,請受試者依據自己對各題的主觀感受分別就非常重要6、相當重要5、一般重要4、有些重要3、稍微重要2、不重要1等6個選項中,擇其一作為答案。
(三)統(tǒng)計學方法。集體發(fā)放問卷,按統(tǒng)一的手語指導語進行匿名答題。當場回收問卷,對問卷進行編碼處理后,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聾人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的總體特征據統(tǒng)計,各維度依平均值的大小順序為社會互動取向(均值為4.5471)>組織安全與經濟取向(均值為4.4259)>自我成長取向(均值為4.3905)>休閑健康與交通取向(均值為4.2569)>自我實現取向(均值為4.1837)>尊嚴取向(均值為4.1303)>安定與免于焦慮取向(均值為3.8685)。
(二)聾人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的影響因素1.不同性別比較,不同性別的聾人大學生在尊嚴取向方面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男生的尊嚴取向的平均值明顯高于女生的尊嚴取向平均值,這說明男生更注重尊嚴取向。2.不同年級比較,不同年級的聾人大學生在自我實現和尊嚴取向方面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低年級的聾人大學生自我實現取向和尊嚴取向的平均值明顯高于高年級,這說明低年級的聾人大學生更注重自我實現和尊嚴取向。3.不同生源地比較,城鄉(xiāng)聾人大學生在自我成長方面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農村聾人大學生自我成長平均值明顯高于城市,說明農村聾人大學生更注重在自我成長方面的發(fā)展。4.是否是獨生子女的比較是否是獨生子女在安定與免于焦慮方面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非獨生子女的聾人大學生在安定與免于焦慮方面的平均值高于獨生子女,說明非獨生子女在就業(yè)和工作中的焦慮更高。
三、討論
(一)社會互動取向、組織安全與經濟取向的分值偏高,說明聾人大學生更希望和同事相處融洽,得到領導重用,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能夠有一個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及合理的報酬。這充分體現了相比于通過內在的追求和改變來實現自身的工作價值,聾人更愿意通過社會互動獲得經驗,能夠有穩(wěn)定的收入和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能夠充分地享受生活,這與他們自身的生理缺陷有一定的關系。由于聾人獲得的外界信息不全,導致他們在工作時間的調配、處理事情的能力、避免緊張和壓力方面都有不足,對工作中可以獲得成就的欲望也很少。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外界環(huán)境的理解程度不夠。所以,學校應多增加一些就業(yè)指導課程,讓他們提前了解工作的現狀,做好心理準備。
(二)從聾人大學生的性別、生源地、年級、家庭子女數等基本變量來考察工作價值觀的差異。研究表明,這幾項對工作價值觀的部分維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男生的尊嚴取向平均值高于女生男生在工作中更愿意獲得成就,更愿意承擔自己的責任,從工作中能獲得更多的自我肯定和自我信任感,更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得到上司的充分授權和支配權。這與男性所被賦予的社會責任以及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有關。在工作價值觀的兩大領域中,男生更注重工作中的經濟價值以及工作能帶給自己的成就體驗,而女生則更注重工作中的互動取向,更在意由工作帶來的內在報酬。這可能與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以及對不同性別角色的期待有關,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感情因素。
2.高年級學生的工作價值觀平均值普遍低于低年級低年級聾生主要對目的價值觀方面追求更高,工作價值觀也高于高年級,而這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論相悖。他們的研究表明:高年級學生即將畢業(yè),直接面臨著就業(yè)的壓力,這使得他們在考慮工作時更加現實,關注度也更高。之所以得出本研究的結果,可能是由于大三的聾生外出實習,對工作環(huán)境有一定的了解,讓他們心里有一定的把握。而低年級的聾人大學生對形勢不夠了解,所以他們的期盼值更高,對未知世界更加好奇。
3.農村聾人大學生的自我成長取向高于城市聾人大學生在農村長大的聾人,由于所處環(huán)境比較落后,能夠通過自己努力考入大學的學生,必定是學習努力、懷揣夢想、對未來無限憧憬的學生。所以,他們對工作更加重視,希望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來自于城市的聾生雖然希望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但更容易受父母想法的影響。
1.1人文素養(yǎng)是中藥制劑技術學科的內在要求
中醫(yī)藥學科兼有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雙重屬性,中藥制劑技術作為其中之一也不例外。它是建立在中醫(yī)傳統(tǒng)對生命認知的哲學基礎上,并綜合了中醫(yī)基礎理論、中藥臨床使用、中藥提取分離、中藥炮制加工、中藥鑒定、中藥分析、藥理學等知識內容。長期以來,醫(yī)藥院校對中藥學專業(yè)知識教育十分強調,但是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卻不夠重視,從而導致中藥學學生知識結構失調,人文精神欠缺。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是時代特征,也是中藥制劑技術學科發(fā)展的內在要求。醫(yī)藥從業(yè)者在社會中與工作中不僅僅需要專業(yè)知識,更需要敏銳的洞察力、清晰的分辨力、對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力、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一個過程,而在專業(yè)課中滲透人文教育,在單純的專業(yè)知識中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地融人人文教育,可以完善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備豐富專業(yè)知識、高尚人文精神的綜合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1.2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人文教育的精髓,并不是具體的知識或能力,而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精神,即“人文精神”。中藥人文精神傳承可以將傳統(tǒng)中藥文化中“敬畏生命、關懷生命、誠實守信”的文化精髓和醫(yī)藥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相融合,并在具體職業(yè)實踐中的得以體現。具有人文精神的專業(yè)人才應當具有濃濃的人文關懷,對于人的命運、價值、尊嚴、人的幸福及人存在的意義等問題有著深切的關注。培養(yǎng)人才是學校的核心任務,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職業(yè)道德、職業(yè)操守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要把道德教育作為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競爭優(yōu)勢,使學生在具備高超職業(yè)技能的同時,更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要把道德教育作為助推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為藥品行業(yè)發(fā)展增添新的活力。
1.3人文素養(yǎng)是社會對醫(yī)藥行業(yè)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但在醫(yī)藥行業(yè)也暴露出各種問題,出現了多起藥品安全事件—_2oo6年,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公司生產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導致多名患者腎功能衰竭,13名患者死亡;2006年,安徽華源生物藥業(yè)公司生產的克林霉素注射液導致11名患者死亡;2008年,江西博雅生物制藥公司生產的靜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6人注射后死亡;2009年,江蘇曝出狂犬疫苗造假大案,21萬份問題狂犬疫苗流向27個省市,至少1000萬人受害;2012年,2012年,曝出企業(yè)用皮革廢料熬制工業(yè)明膠,最終制成藥用膠囊的事件;2013年,葛蘭素史克中國行賄事件。反思此類事件,與企業(yè)管理及操作人員的法律意識淡薄,醫(yī)藥職業(yè)道德缺失密切相關。目前普遍存在專業(yè)教育與人文教育脫節(jié),重科學輕人文的現象,致使人文精神出現危機。同時,不少學生畢業(yè)后也反映知識、技能結構比較單一,人文底氣不足,缺乏發(fā)展的后勁。人文素養(yǎng)關注的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人類價值的關懷,它崇尚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追求人的感性和情感,達到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樣化。若在職業(yè)生活中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的信仰,就會自覺自愿地維護捍衛(wèi)人類健康與生命尊嚴。
2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途徑
2.1從文化傳承角度展開人文教育
中醫(yī)藥類每門學科的產生都具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淵源,并且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科的發(fā)展。中藥制劑技術的產生與發(fā)展的過程同樣也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數千年來,中國人民在與疾病斗爭的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與經驗,這些中醫(yī)藥知識憑借師承口傳、文字記錄奠定了本草學的基礎,積累了制劑經驗。因此,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程時,而應盡可能多的聯系其歷史背景和發(fā)展的文化淵源,汲取歷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講授中藥制劑的質量檢查時,應滲透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與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最基本的醫(yī)藥從業(yè)者的道德要求。如浙江杭州的胡慶余堂的一直堅守著“戒欺”的經營理念,“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據說胡慶余堂的生產貴重的急救藥“局方紫雪丹”,嚴格遵古炮制,其最后一道制備工藝要求不宜用銅鐵鍋熬藥。胡雪巖請來工匠鑄成一套“金鏟銀鍋”,專門制作紫雪丹。今天,這套“金鏟銀鍋”已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享有“中華藥業(yè)第一國寶”的美譽。2011年,國家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有中醫(yī)傳統(tǒng)制劑方法,包括了達仁堂清官壽桃丸傳統(tǒng)制作技藝、定坤丹制作技藝、六神丸制作技藝、致和堂膏滋藥制作技藝、季德勝蛇藥制作技藝、朱養(yǎng)心傳統(tǒng)膏藥制作技藝、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藝、夏氏丹藥制作技藝、馬應龍眼藥制作技藝、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保滋堂保嬰丹制作技藝、桐君閣傳統(tǒng)丸劑制作技藝。這些傳統(tǒng)制劑的制作工藝隨著其所處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促使學生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文化傳承的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在授課過程中,這些與學科有關的歷史故事滲透了人文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對中藥制劑技術這門課程的興趣,使知識教學與人文精神培養(yǎng)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將人文教育貫穿于專業(yè)知識學習始終。
2.2課堂授課中滲透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更為自然、直接、有效的途徑即是在專業(yè)課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尤其在講授“丸散膏丹,酒露湯飲”等幾類傳統(tǒng)劑型時,可在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介紹其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繼而引出其特點、制備方法等常規(guī)知識點。例如,液體制劑的發(fā)展過程中,商代由于陶器的發(fā)展,具備了煎煮的條件,因而在烹調食物時發(fā)明了湯劑。酒出現于原始社會,現在作為酒劑與酊劑的浸提溶劑,最早被當做藥物使用;而“醫(yī)”這個漢字的發(fā)展演化,代表的迷信超自然力量而采用巫術的“巫”與使用自然科學知識以酒為藥物的“醫(yī)”之間的競爭,最終中醫(yī)藥思維還是走向了唯物主義的方向。同時,人們在釀酒的過程中又發(fā)現可用谷物發(fā)酵制成曲藥,如神曲等。又如丹劑是一種傳統(tǒng)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劑型,而煉丹術的是以道教的宗教理論為基礎發(fā)展而來,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同時又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并發(fā)明出很多實驗設備器具。因其含有汞、鉛等重金屬,現在不供內服,僅有少數如紅升丹、白降丹等供外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龜齡集”就是借鑒道教的養(yǎng)生思想和煉丹技術而生產,從明朝嘉靖年問保留至今。煎膏劑也是冬令進補的傳統(tǒng)劑型。中醫(yī)認為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jié),要講究“養(yǎng)藏之道”,也是調理氣血,平衡陰陽的大好時機,故適合進補。其制備工藝與臨床應用必須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其中致和堂膏滋藥制作技藝亦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以上學習可以將中醫(yī)基礎理論、中藥與方劑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制劑檢驗學等多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又加深了中藥學生的專業(yè)自豪感。
2.3實驗、實訓課程中強調人文素養(yǎng)
在中藥制劑技術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除在理論授課時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更應該結合自專業(yè)特點精心設計實驗、實訓課程。中藥制劑綜合實訓教學是再現了從原料、輔料到生產出最終檢驗合格的制劑并進行檢驗的這樣一個完整的制劑過程,包括了中藥鑒定、炮制、制劑、檢驗、藥理等知識體系。例如在開放性實驗中,教師選擇某一經方要求學生進行劑型設計,選擇合適的輔料、提取工藝、制備方法等制備成相應的制劑,并進行質量檢驗、藥理安全性評價、生物利用度考察等。在中藥制劑綜合實訓中,可自然地滲透人文精神與職業(yè)道德。譬如在制劑工藝處方優(yōu)選環(huán)節(jié),可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講解輔料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擅自更改,并結合具體的例子以加深印象——苯妥英鈉膠囊中毒事件,只因制備時將原處方中的輔料硫酸鈣改為乳糖,導致苯妥英鈉的吸收增加,從而超出安全濃度而引起了中毒。這樣的講解不枯燥,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藥品安全的每個細節(jié)都不容忽視,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進行動物藥理實驗之前,教師可帶領學生先參觀“實驗動物紀念碑”,鞠躬致敬,以實際行動傳輸“敬畏生命”的觀念,這樣學生在實驗操作時會更加尊重和愛護實驗動物,自覺遵守動物實驗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在實驗、實訓中并不空洞的講解藥品安全的重要性、操作過程的職業(yè)道德,而是通過這些細節(jié)可以更深刻地體會職業(yè)精神以及人文的內涵。
2.4校園文化培養(yǎng)醫(yī)藥職業(yè)道德
藥品是一種用來預防、治療、診斷疾病的特殊商品,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中醫(yī)藥文化傳承歷史悠久,歷來非常注重醫(yī)藥職業(yè)道德。清代的袁枚所著《徐靈胎先生傳》即日:“藝者也,德之精華也,德之不存,藝之何有”。對于醫(yī)藥從業(yè)者來說,職業(yè)道德是第一位的。西方著名的希波拉底誓言說:“我愿盡余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為病家謀利之信條,并檢束一切墮落及害人行為,我不得將危害藥品給予他人,并不作該項之指導,雖有人請求亦必不與之。”中國的醫(yī)學生誓青,也同樣對醫(yī)藥職業(yè)道德提出了要求。中藥制劑技術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與藥品質量直接相關,一方i又與藥廠經濟利益密不可分。故生產出合格的藥品不僅需要學生的專業(yè)知識,也需要其人文精神。是否具備了堅定人文信念,是成為一名合格的醫(yī)藥工作者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件。因此,在中藥制劑技術的教學中,教師應多結合學科特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以使學生在如今功利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一份對生命的敬畏與關懷。
2.5教材編寫中融合人文教育
目前的中藥學教育中受到科學主義的影響,在人才培養(yǎng)理念上普遍存在著“重技能,輕人文”的思想,導致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因此,可以校企合作開發(fā)相應的教材,關注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與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兩個方面,對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起到推進作用,以強調學生職業(yè)道德,提高行業(yè)忠誠度、工作責任心與工作積極性。開發(fā)中藥專業(yè)人文素質培養(yǎng)教材,讓學生學習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中藥文化知識,深刻領會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醫(yī)學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使傳統(tǒng)中藥文化得以繼承和弘揚;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在今后的醫(yī)藥實踐活動中,學會尊重生命,以誠做人,用心制藥。因此,應精心構思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和相應的教材開發(fā),以此推進醫(y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yè)道德教育,開發(fā)出真正具有專業(yè)知識性、人文教育性、社會實用性和符合時代要求的素質培養(yǎng)教材。
3結語
關鍵詞:美術課程人文精神培養(yǎng)
自新課程標準頒發(fā)以來,我校在美術與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發(fā)展,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和對美術與人文的探索結合同事的經念,對我校美術與人文教育總結如下,以供同行賜教。
美術與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養(yǎng)為核心內涵的藝術教育活動。從大的方面來說,是通過美術教育強調目前科技與經濟高速發(fā)展影響下低落的人文價值和反思。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人在社會中的認識與體會,尊重個性的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的品質和素養(yǎng)。從小的方面來說;是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yǎng)學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對美術的鑒賞能力及動手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與美術,我校在課程目標的制定上突出了三個層面:
A探索與創(chuàng)作:上好每節(jié)藝術課,挖掘教材中人文內涵,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課老師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為音、美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人文情懷、文化底蘊相當豐富的藝術門類。它更多的關注人的精神境界,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注人類靈魂的呼聲。應當說音、美藝術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極好教材。老師們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美的熏陶,不光說教,不靠灌輸,把教學內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亮點挖掘出來,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感悟美、發(fā)現美,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求知態(tài)度。關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四個方面去教學。第一、讓學生了解美術與社會的關系。美術是一種藝術,它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即美術必須建立在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的,但美術作為一種藝術是對生活的加工和提煉。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第二、發(fā)揮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運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美術是表現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術活動最能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如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生活、自然環(huán)境、自然景觀等,并用點、線、面、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繪畫要素,進行對比、和諧、節(jié)奏、韻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積、組合等構成因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學生發(fā)現身邊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感相聯系,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或將自己對生活和美的理解寫進美的成長記錄里。第三、聯系社會:找出美術與社會的結合點,運用恰當的方式和技法表現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看法。了解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發(fā)展,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生產、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學會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思維技能,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比較、討論、體驗、思考、鑒別、判斷等方法以及各種形象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等,增加直觀形象感受,提高其審美能力。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擺脫物質利益的束縛,并具有文明感和歷史感,是我們應不斷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結合學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相同的題材。在方法的選擇上充分遵從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其長處。取得最好效果。學科間整合或統(tǒng)整,是現代教育理念,亦是美術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未來社會需要具有探究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通過建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的、以美術為主體并聯合其它學科部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新情景中探究、發(fā)現與美術有關的問題。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時,主動地融會不同學科內容,使各種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聯系,使他們真正獲得探究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求得和諧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發(fā)展。由于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質,因此美術學習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美術自身的領域中。需要在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架起橋梁,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美或跨越美術學科的課程進行綜合與探索性的學習,能使學生在良好的時間內比較全面地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發(fā)展規(guī)律與趨勢。美術與其它學科相結合的活動內容可表現為:
(1)美術與文學:創(chuàng)作童話故事的插圖、連環(huán)畫等。
(2)美術與戲曲:舞蹈:設計、制作并表演皮影戲、影子戲等。
(3)美術與音樂:用造型藝術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包括描繪樂感,設計制作樂器,并用這些樂器演奏等。
(4)美術與地理:繪制地圖、設計、制作游樂園模型等。
(5)美術與物理:設計與制作會發(fā)光、會轉動的環(huán)境藝術模型等。
(6)美術與自然:創(chuàng)作居住地區(qū)昆蟲、植物、風景的圖鑒,創(chuàng)作反映居住地區(qū)風貌的美術作品等。
(7)美術與歷史:調查當地文化遺產以及傳統(tǒng)藝術,用報告、畫、雕塑或建筑模型表達調查結果等。
B審美與辯證:在美術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使每個學生能通過美術教學了解藝術的價值,重視藝術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養(yǎng)。首先、我讓學生主動學習書上的基本知識,了解藝術的起源與
發(fā)展,了解我國及國外美術的各種風格及流派,知曉藝術發(fā)展的方向。其次、讓學生參加各種活動,諸如觀看畫展,拜訪名家并觀其作畫,相互交流。提高鑒賞能力。通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正如英國的懷海特所說“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喚起智慧和美感”。美術課程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并聯系學生心理、生理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經驗相聯系。如利用游戲、表演等方法,讓學生來參與、交流、體驗、表現生活,使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內涵,使學生從自我中心走向與他人共處。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體驗,能夠積極主動學習,由生活激發(fā)興趣,帶著飽滿的熱情去體驗、表現、創(chuàng)作。再次、分析社會與藝術的關系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對一些社會活動或建設做出比較積極的建議。
C文化與內蘊:我校美術課堂力求使每一個學生了解每種藝術的發(fā)展脈絡及其風格流派。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提高鑒賞能力,尊重科學與人格,擴展藝術視野。第一、我國地大物博,有極為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讓學生了解并珍視它們。第二、比較地方文化古跡、景觀的特色,加強對歷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視、探討多元文化。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通過美術與文化的聯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學會尊重多元文化。我們所接觸到的很多美術作品都有象征意義,這是由文化所規(guī)定的。人類社會的神話、史詩、傳說、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規(guī)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蘋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著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藝術中,由于蘋果是夏娃從智慧樹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著人類的墜落,而嬰兒耶穌手拿蘋果,其實是象征著贖救人類。這些象征關系的規(guī)定性是來源于希臘神話,如果我們不理解這些規(guī)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讀作品,甚至還可能對作品做出錯誤的解讀。所以美術教學可充分發(fā)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整合社會、社區(qū)、家庭各方面教育影響,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通過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對比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通過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間美術、藝術等文化,了解它們與其他地區(qū)或其它民族美術文化的異同;通過參觀、座談、調查、訪問藝術家工作室等參與活動,了解中外藝術家的藝術思想、生活及作品誕生的過程,或結合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相關國家的地理、歷史、風俗人情、社會風貌、增進對不同國家、民族,不同風格畫派的了解與尊重。
關鍵詞:藝術教育素質教育健康和諧人格
我國提倡美育的先驅首推先生,他早在1917年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歷任教育總長、北大校長時,大力倡導美育,其影響之大,可說是美育史上的盛事。
原國家教委何東昌同志在1986年也提出“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我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教育方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的任務不應看作是培養(yǎng)幾名藝術家,或者創(chuàng)作幾件藝術作品,而是要造就新的一代有敏銳的認識美、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的綜合能力,并能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事物和建造美好世界。
在普通高校開展藝術教育,目的不在于培養(yǎng)設計師、畫家或者音樂家,更重要的是要擔負起培養(yǎng)“和諧健康的人”(藝術工作者)這一重要任務。美術課程是對美育具有實施意義與實踐效果的重要藝術課程之一,所以在普通高校的課程中,開設美術課(公共藝術選修課),對非藝術專業(yè)的大學生進行美術教育,是符合教改精神的,也符合年輕人的情感特點。
一、通過藝術的帶領與宣泄作用,促進健康和諧人格的形成
我們只要隨手翻開報紙,就能看到一則則關于學生情緒失控、行為變態(tài)的報道:清華大學一學生危害動物,廣州一些高校一年中有多名大學生、研究生自殺……這些類似的報道不斷給我們敲響警鐘:在高校中,孤獨、抑郁、狂暴、易怒、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正困擾著“天之驕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精神世界的貧乏、單調造成了心理的變態(tài)扭曲,各方面的壓力與脆弱心靈的矛盾而導致內向——孤僻——冷漠——封閉,使有的學生缺乏熱情與激情,從而不能產生對更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的動力。
美術教育的開展,比較簡單易行,簡單到一張紙一支筆或者僅僅是看看展覽、看看畫冊等,都可以實施美術教育的功能。下面從美術欣賞和美術表現這兩種藝術活動探討美術教育的作用。
首先,美術作品對欣賞者具有“情感帶領作用”。欣賞一件美術作品,其形式美感對欣賞者有非常直接的情緒感染作用。美術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傳遞出情感的因素,譬如那些色彩燦爛鮮明、對比強烈的畫面,能使欣賞者情緒沸騰、精神振奮;色彩輕快、淡雅的冷色調畫面,能使人輕松愉悅,有瀟灑飄逸之感。反之,一幅枝葉錯落彎曲、小鳥孤獨高傲的山人的“水墨荷花小鳥”會讓你心境深沉、愁腸郁積。那些生動、優(yōu)美的畫面線條節(jié)奏韻律或繪畫形象,能夠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畫面帶給學生“知音”般的感受,情感情緒自然被藝術作品所帶領,從而改善與調整人的情緒,消除和緩解外界社會及內在心理因素對人造成的緊張狀態(tài),獲得一種輕松、愉悅的心境。此外,美術作品對欣賞者具有思想感情因素的帶領作用。眾所周知,我們讀文學作品,會被作者的觀點、主題思想所感染,而且有時候這種影響還非常根深蒂固。同樣,美術作品的“思想、情感帶領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許多美術作品,雖然現在看起來似乎是“比較政治的題材”,但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它是如何去表達人與人之間樸素真實的感情、如何鼓舞人們的斗志、如何激起無限的愛國情懷的?那些美術作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而且是積極向上的意義。且看當今的學校,一些日本漫畫充斥著學生們的生活,不僅僅那些日本卡通漫畫特有的“美的形式”成為學生某種審美的追求,更嚴重的是畫面表現的人物思想、性格、價值趨向等直接影響了學生。這些漫畫里的許多消極的、對抗的、早熟的、帶有不良價值趨向的影響已經引起了國內有關教育專家的重視。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急切地重視美術作品的這種“思想、情感的帶領作用”,充分、及時地給我們的被教育者更多具有積極、健康思想與人格導向的美術作品,能對學生的思想、情緒產生明顯的影響與調節(jié)作用。
其次,美術表現過程對于表現者來說具有“情感宣泄作用”。學習過心理學的人都會明白一種現象,那就是我們經常會在情緒煩躁的時候無意識地拿起筆,在紙上漫無目的地畫一些雜亂的線條,或胡亂圈畫一些宣泄的字眼,或涂畫一些雜亂的形象等等。這一行為具有明顯的“宣泄作用”?!罢_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當今社會里,信息快速傳達與更新、生活與工作節(jié)奏特別快,有一個合適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誠然,美術表現是提供個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歷史上的山人就是發(fā)揮了繪畫的宣泄作用的典型之一。他在明朝滅亡之后的極其痛苦無奈的日子里,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藝術表現,使心中壓抑、懷舊、抗爭、無奈、不滿與憎惡等思想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偉大的革命家廖承志同志也是利用繪畫藝術的宣泄與調侃讓自己度過了艱難的監(jiān)獄生活的。在欣賞我國臺灣著名的漫畫家?guī)酌椎淖髌返臅r候,我們也無不在感慨這優(yōu)美的藝術魅力的同時,感慨藝術對生命的健康與生存的積極意義。
美術教育的開展,還能為學生提供健康的娛樂與消遣。大學生有相當的閑暇時間,如何度過這些閑暇時間,對學生情感狀態(tài)與心理健康頗為重要。如果他們能在課余參與一些帶娛樂與審美趣味的美術實踐活動,往往能消除大腦及身體的疲勞,減輕精神的壓力。這樣,將會大大有益于學生的精神放松,并使他們的性情得到健康、和諧自由的發(fā)展。所以,我們當今的藝術工作者,必須充分把握藝術這一精神工具,為塑造學生健康、和諧的人格做長期的努力,因為藝術的這種影響作用是連貫性地實施的。
二、通過藝術自由表達的作用,體驗快樂、培養(yǎng)自信,塑造學生健康和諧的人格
對非藝術專業(yè)的學生進行美術教育,不應該以“畫什么像什么”作為標準和目的,美術作品的表現與創(chuàng)造,其實也沒有絕對的標準,那些流行在中國畫領域里面的“出自某家某流派”“講師承”的觀點是極其有害的。國畫大師齊白石曾經對學生講過:“師我者生、肖我者死”;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創(chuàng)作思想,鼓舞和指導出一大批出色的文化藝術大家。藝術表現過程究其本質就是個人修養(yǎng)、思想與情感的表達過程,所以,應該讓學生自由快樂地進行自己的藝術表現,而不是得創(chuàng)作出“像某家像某流派”那樣的藝術作品才是藝術表現。由此,通過藝術自由表達的作用,學生可體驗快樂、培養(yǎng)自信,塑造和諧的人格。
美術作品作為一種由外至內都體現著自由的藝術形式,不但在其中積淀著美和智,而且也潛藏著真與善。畫好一幅畫,需要投入時間、細心與耐心。在這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的過程中,學生的自制、熱忱、堅持、自我驅動、自我鞭策的能力會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學生投入了情感成功地完成了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哪怕是稚拙的,也特別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作品創(chuàng)作之后首先欣賞作品的必然是作者本身,只有符合自己創(chuàng)作意愿和思路的作品才能滿足自身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把畫之美與他們體驗到的美吸收到心靈之中,并且逐漸使自己的心靈、行為變得更為完善,高尚。而學生審美心理的形成,又能改善與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美術教育能發(fā)揮其不帶強制性、功利性的特點,以獨特的不同于傳統(tǒng)的思想灌輸和道德訓誡的方法,以審美的方式塑造學生高尚的道德人格,因此它對人的感染力強烈、深入、自然和持久。當我們欣賞到敦煌壁畫時,會贊美古代畫工的匠心,為祖國文化遺產感到驕傲;當我們欣賞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時,看到圣母抱著小耶穌從云端徐徐降落人間,她那么和藹可親,又那么莊嚴崇高,她把她的愛子貢獻給為人類謀求幸福的偉大事業(yè),我們不禁被圣母為人類獻出自己最寶貴東西的犧牲精神所感動、所啟迪了。此外,美術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那種超凡脫俗的審美境界,還可以影響和培養(yǎng)人的良好情趣與性格。
總之,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徑,能夠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養(yǎng)人的道德情感,塑造完美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健康的發(fā)展。
當然,在實施藝術教育過程中老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廣大的美術工作者也必須緊跟時代的脈搏,不斷加強教育學與心理學的修養(yǎng),并不斷深入社會以及學生中間進行真切的交流,才能在良好的互動過程中把素質教育推上一個新的層面。
結語
眾所周知,美術教育也與其他學科一樣擔負著對學生實施“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暗馈辈粌H僅是藝道,“業(yè)”也不僅僅是藝業(yè),“惑”也不僅僅是對藝的思索與困惑。自古以來,學藝必先修身,美術教育應該充分運用它獨特的教育內容、靈活的教育方式、多渠道的教育途徑,緊密結合時代,在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同時努力促使學生情商及智商的雙重提升,使學生獲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勢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意識。美術教育不僅能給人以美的愉快、智的啟迪,而且還給人以善的誘導。它如微風細雨,滲透至人的心里、情感、智力各領域,對素質教育的實施起著特殊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戈爾曼.情感智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論文摘要]考察近幾年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迅猛發(fā)展,我們會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大量問題都根源于我們關于藝術教育價值目標缺乏應有的深入思考,以人文教育統(tǒng)領技藝教學,以大眾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以審芙教育超越功利教育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健康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近幾年來,全國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呈現出巨大的表里反差。在表層次看來,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是令人樂觀的.從生源基礎來說,中小學基礎音樂的教育的積極廣泛開展,為高校藝術教育提供了雄厚的招生來源;從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yè)教育來看,各大音樂(師范)院系的持續(xù)擴招,各大綜合高校乃至于理工科院校普遍新增藝術院(系或者專業(yè))I從高校藝術教育的推廣普及來講,各級各類高校文藝活動如“藝術節(jié)”等節(jié)慶如火如荼。以2006—2008年全國的藝術類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長為例,自2006年全國藝術類高考報名人數過百萬以后,藝術類高考熱潮迭起,全國每年以約20%的水平遞增。高考大省河南2007年更是藝術類高考報名人數創(chuàng)紀錄的四成增長,2008年繼續(xù)遞增19.4%。同期,全國2000多所高校中已有逾700所高校新設或則新增藝術類專業(yè)。但是,從深層面來看,對于高等學校藝術教育進行全面深入分析和調查的人士都能夠體味到,我們時下的藝術教育教學存在著巨大的隱憂。首先是高校藝術類教學水平在擴招形勢下出現下滑;在就業(yè)形勢壓力下,許多高校(尤其是新增藝術類專業(yè)學校)的藝術專業(yè)辦學出現萎縮局面,更為危險的是許多藝術類專業(yè)教師乃至于教學主管領導,沒有把藝術教學的目標確立為開發(fā)學生自我創(chuàng)造潛力的獨特活動,視藝術教學為校園中令人愉悅的裝飾品,把藝術教學的存在看做可有可無;在各種藝術具體教學活動中,藝術類教學的發(fā)展為技巧技能的強化訓練所左右,教學效果服從和服務于少數人(精英)的成功,教學創(chuàng)造力的培育受困于教學主體——學生缺乏人文精神的理念和對于藝術作品和生活審美感知的淡漠。這些問題最終必將導致我們藝術教育作為美育和素質教育支柱的功能缺位,作為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在自己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對這一課題加以思考,并尋求應對之策。
一、我國現行的高等學校藝術教育體制分為專業(yè)和非專業(yè)(公共藝術類教育)兩個層次,分別針對于藝術專業(yè)學生和廣大非專業(yè)學生。但是無論專業(yè)和非專業(yè)教學中,我們都有意無意地把技能訓練,技法技巧的強化作為重點。因此無論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時數的安排,還是大學生廣泛參與的社團文學藝術活動中,只講求專業(yè)忽視技巧背后對于藝術美、人性豐滿的追求。這必將導致藝術教育教學陷入對于技能技巧的無限崇尚,對于時尚藝術的跟風模仿(這對于感知敏銳而又缺乏相應的理論和實踐修養(yǎng)的高校學生是具有自身合理性的)。高校學生藝術設計表現出來的無生機的雷同,音樂創(chuàng)作演奏演唱中呈現出來的刻板的“神似”,這可以在如火如茶的高等學校校園各級各類文藝活動中屢見不鮮。在這種教育教學氛圍內發(fā)展的藝術及其作品必然缺乏對于思想的表達,無力于情感信息的表現,更加無法成為透射大學生人生的信仰、理想、情感、人格追求、審美趨向的強力音符。在這種技能技巧教育主導取向指導下的藝術教育,必然導致“習藝愈勤,修養(yǎng)愈淺”。這種所謂的藝術教育在許多教育學者必然是看來是非人文的,非人性的。
由此,以人文精神統(tǒng)領技藝技巧教育就成為藝術類教育教學的必然選擇。當代科學史奠基者薩拉將科學、宗教和藝術視為人類對自身的真、善、美探究的結晶體,將之喻為一個三棱錐體的三個面.從錐體底部的各個側面看去,它們之間似乎相距甚遠,但愈往錐體頂端攀登,它們的距離愈靠近,及至頂端,達到了完整的統(tǒng)一。這就要求我們的技能技巧教學要緊密結合學生對于自我的生活中“真”和“善”的理解,以自我獨特視角的審視、統(tǒng)領和構造自己的技能技巧。這些技能技巧也只有在融入自己對于特定對象和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之中時,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因為只有這樣,藝術才具有創(chuàng)造者個體的屬性,才具有內在于人自身生命的人文意義,這就是現代意義的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的統(tǒng)一。所以,有必要加強藝術史、藝術欣賞、藝術批評、特別是美學的教育,打破以往技能技巧訓練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通過廣泛而深人的人文學識修養(yǎng)教育和引導,實現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這是走出‘‘藝術創(chuàng)造一技藝訓練”這一教育教學困境,培育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人才的必然選擇.
二、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yǎng)和造就“我國21世紀的一代高素質新人”。因此我們的藝術教育應該是大眾教育,即面向每一個受教育者,以提升整個受教育群體的藝術素養(yǎng)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為最終目標標,這就是藝術教育在高校內的大眾化。但是基于我們傳統(tǒng)的藝術教育的目標取向,藝術只能是一部分人的高雅享受,藝術是一部分人天才的創(chuàng)造,藝術教育只能為一部分人服務,無論是閑暇階層,抑或是天賦異稟者。這種藝術教育的“精英化”實際上否認了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大眾化。鑒于此,美國音樂教育學家貝內特·雷默(BennettReier)曾經基于傳統(tǒng)音樂教育中五線譜的教學作過這樣的論述:“五線譜是非常復雜的,哪怕是單行譜表.如果我們想要普通音樂課上所有的在校孩子們都培養(yǎng)起實際使用它的能力,即使只用于學生們在這樣的課上唱歌和演奏比較簡單的音樂,那我們也必須花上過量的時間來教讀譜技能。事實上,我們已經這樣做了大約兩個世紀了,結果卻是令人羞愧.只有極少比例的學習者的樂譜讀寫能力真正超出了入門階段……,這不是我們現有藝術教育教學活動的真實寫照嗎?特別是面臨時下商等學校持續(xù)擴招,我們將面對著越來越多技能水平參差不齊,興趣愛好豐富多樣的大學生,我們的藝術教育的對象受到越來越多的置疑。許多藝術教學工作者對于自己的教育教學的工作目標也越發(fā)模糊了。高等學校文化藝術活動,無論專業(yè)還是非專業(yè)領域,總是只有一部分人,而目總是一少部分人愿意和能、夠參與的活動。這必然導致高等學校藝術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與宗旨的錯位。
以上問題的解決的關鍵在于我們轉變對于藝術教育的“精英化”觀念,實現藝術教育的大眾化,更需要我們對于藝術教育的內涵上作更深層次的理解。首先在藝術教育教學的對象上,我們的專業(yè)教學和公共藝術類教學應該注重發(fā)掘大多數人的藝術潛能,善于激發(fā)少數優(yōu)秀者的才智,以多向度的發(fā)掘代替單一的技能技巧評比,最終實現藝術教育對于大多數人的本來意義——學會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其次,在教學內容的豐富化,我們要特別注意將具有表現力的,能夠激發(fā)起學生活力的各種作品,無論其風格特色抑或是來源地域,都應該引入我們的藝術教育教學。而不是與此相反,以在我們現有許多學校的專業(yè)音樂教學中,一味排斥所有的流行音樂和“非主流音樂學習外國音樂的興趣僅僅局限在歐洲文化圈之內;更沒有能夠充分尊重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許多優(yōu)秀的本土音樂文化,近年來高校專業(yè)音樂教學對于青歌賽中原生態(tài)唱法的“失語癥”的根源就在于此。所以,高等學校應該將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尤其是重視普及,加強公共藝術類教學的師資,改革教學體系和內容,為最廣大的高校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藝術潛能發(fā)掘展示和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
三、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尤其是專業(yè)藝術教育,存在著強大的社會功利性慣性。由于傳統(tǒng)社會中的藝術教育是少數人享有,藝術教育強調技能技巧的專業(yè)要求,許多人把藝術等同于一種奢侈的享受品。在市場化經濟的作用下,人們思考藝術教育的功能時往往與經濟利益掛鉤。對于許多考生而言,藝術類高考錄取分數較低,以后能夠獲得高薪的期盼,往往是他們涌人藝術類高考群體的重要原因。同樣,許多高等院校在藝術專業(yè)設置和教學中,片面強調的是投入產出效益比,追求的是藝術類教學的模式化流水線式教學,無不是功利化在藝術教育中的體現。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許多綜合性、理工類院校中,包括大多數藝術教育工作者乃至于高校的教育主管領導在思考藝術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時,仍然把藝術教育功能的基礎建立在以藝修德,以藝開智,以藝促體之上,簡而言之,藝術的功能只能夠依賴依附于德育、智育和體育,這何嘗不是一種更深層次更具慣性的功利化取向呢?這些取向的存在對于許多高等院校的辦學理念、行為發(fā)揮著強大的導向作用。由此,我們在高等院??吹降乃囆g教育教學和校園文藝活動的違背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種種表現就不足為奇了。:
[關鍵詞]書院;人文教育;學規(guī);科舉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大學將進入社會的中心,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運作,這使得大學的功利趨向愈來愈明顯,直接影響到大學人文教育的實施,甚至因過分強調科學教育,使得大學淪為職業(yè)培訓機構,這既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不符合大學自身的發(fā)展邏輯。人文教育是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主要特點,并形成了實施人文教育的較為完備的制度,挖掘古代書院人文教育的理論是構建當代大學人文教育理論的重要基礎。本文主要從探討儒家人文精神出發(fā),對書院人文教育進行分析,力圖管窺書院人文教育的一斑,以為當代大學人文教育理論建設提供些許借鑒。
一
北宋以降,書院逐漸發(fā)展成為傳承、創(chuàng)新和普及儒家學說的重要機構,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發(fā)展中擔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梢哉f,書院是儒家文化傳播、創(chuàng)新和普及最有力的推動者,也是儒家精神的有力踐履者。
儒學是以人為本位的學說,主要表現為在對人的價值和人格肯定的同時,也強調人應該具備社會責任心,并認為這二者之間存在前后依存的關系,即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內圣外王之道”,通過“正心”、“誠意”、“修身”、“格物”、“致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達到“內圣”的境界。在此基礎上,儒家學者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即所謂的“外王”。這種由內圣走向外王的思想,即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主要內涵。換言之,儒家人文精神包含著兩個相互關聯的層面:其一,士人通過忠實踐履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并將其內化為自身人格、價值的追求方面,使個體道德達到完善的境界。其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理想在于將儒家的道德要求付諸實踐,最終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儒家將這種人文精神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中國古代教育呈現出典型的人文特色。書院教育不僅將以道德養(yǎng)成為核心的人文教育擺在首要位置,而且按照儒家的理想來設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使其人文精神得到貫徹落實。
作為宋代儒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創(chuàng)建、修復并講學于多所書院,在長期的書院教學生涯中,朱熹將培養(yǎng)書院生徒的道德品質作為首要任務,他在《白鹿書院揭示》中指出:“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痹谥祆涞脑O想中,道德養(yǎng)成被視為人才模式的核心,他說:“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則皆因其天賦之秉彝而為之品節(jié),以開導而勸勉之,使其明諸心,修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而推之以達乎君臣上下、人民事務之際,必無不盡其分焉者?!彼倪@一人才模式的基本內涵與儒家道德所信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道德培養(yǎng)被提高到首要地位。
不惟朱熹如此,幾乎所有的書院大師都強調儒家人文精神在教育活動中的絕對地位。長期主講南宋長沙岳麓、城南二書院的著名學者張拭則認為書院應該“傳道而濟斯民”,將以儒家道德為核心的“道”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為學之路雖然與朱、張二人明顯不同,但在書院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選擇上,卻是與二人一致的,對書院人才培養(yǎng)的首要標準也是“明人倫”。在(增修萬松書院記)中他指出:“今書院之設……士之來集于此者……而進取之心,自吾所汲汲,非有待于人從而趨之也。是必有進于是者矣。是固期我以古圣賢之學也。”而“古圣賢之學明倫而已?!彼^“明倫”就是要精通儒家的倫理道德,并將其內化為信念,進而外化為行為準則。此外,王陽明還將書院的道德教育與自己的學術主張結合起來,認為書院教育應啟發(fā)良知、培養(yǎng)圣人,即所謂的“致良知”。
盡管明清代大多數書院是以培養(yǎng)科舉人才為主要任務,但書院仍然重視人文精神的灌輸,強調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扎實的儒學功底是科舉應試的前提條件。道光中葉,主講廬州涇川書院的著名漢學家胡培暈認為:“國家設立書院造就人才,原欲其講明修己治人之道,備他日任使,非徒以膏火月廩周其空乏,亦并非望其博取科第為一身之榮已也?!痹S完寅認為當時書院教學的主要弊端是“聚諸生課文詞,為科舉而已”。盡管他也承認“當今之世,士之起于鄉(xiāng)也以科舉,勢不得不專于文詞”,但他還是認為片面追求科舉文詞會妨礙道德水平的提高,他說:“然而循習之深,則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所至,其有道德而能文詞者如彼也,其文詞當于理而進于道者又如此也。夫何有今昔之異哉?”因此,他要求桐鄉(xiāng)書院的生徒通過潛心學習儒家經典,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他說:“吾愿吾鄉(xiāng)之士,講習于其中,無誘乎功名名利而存茍簡之心,相與究孔孟之遺,為修己治人之大,勇于自立,而以積久持之,待其學之成履之為德性,發(fā)之為文章,舉而用之為豐功偉業(yè),斯所謂人材于此出,斯所謂造士于此始矣?!贬躁枙旱膱?zhí)掌者耿介也認為從事舉業(yè)的生徒要重視“有本之學”的學習,他說:“今日論學,不必煩為之辭,即于舉業(yè)加一行字,使修其辭為有德之言見諸用,為有本之學?!?/p>
雖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書院對人文教育的重視程度不盡相同,甚至淪為科舉附庸的書院對人文教育相當不重視,但人文教育貫穿于書院千余年的發(fā)展始終,成為其區(qū)別于中國古代其他教育機構的顯著特征。
二
由于人文教育在要求生徒掌握儒家經典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將儒家人文精神內化為道德品格,因此不但要求書院重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而且將人文教育滲透到其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既體現在學規(guī)之類的制度化文件中,也從書院內部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祭祀等方面鮮明地體現出來。
學規(guī)是規(guī)定書院的辦學宗旨、辦學目的、教學內容及其學習方法等方面內容的制度性文件,書院的人文教育也在學規(guī)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在中國書院發(fā)展史上,朱熹所制定的《白鹿書院揭示》是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書院學規(guī),不僅為歷代書院所采用,而且還成為南宋中后期以來官辦教育機構的規(guī)范性文件之一?!栋茁箷航沂尽穼⑷寮业牡赖乱?guī)范作為書院辦學指導方針,首先就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獲得這些道德規(guī)范,《揭示》認為掌握儒家經書是關鍵,朱熹說:“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而問辨之?!睘榇?,他提出了“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睆倪@個“為學之序”來看,朱熹要求生徒學習儒家經典的最終落腳點就在于篤行上,即將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行為實踐。在朱熹看來,行為實踐更多地會表現在日常行為中,他說:“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以至于處事接物,亦各有要。”為此,《白鹿書院揭示》對生徒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也有相當嚴格的規(guī)定,在修身方面,要求生徒“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在處事方面,要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接物方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達到學規(guī)中的各項要求,朱熹強調自我主觀努力的作用,他說:“則夫規(guī)矩禁防,豈待他人設之后有持循哉?”與此同時,他認為學規(guī)還有警示作用,對于生徒的道德教育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指示生徒嚴格遵守這一學規(guī),“諸君其相于講明遵守而責之于身焉……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則彼所謂規(guī)者,必將取之”。《白鹿書院揭示》不但規(guī)定了人文教育在書院教育中的地位,而且還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
與《白鹿書院揭示》強調主觀自覺性不同,在同為南宋著名學者的呂祖謙為麗澤書院制定的《規(guī)約》中,則強調外部力量的強制性在人文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方面,《規(guī)約》主張建立書院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將社會輿論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認為生徒違反道德準則之后,要先對其進行勸勉。如果勸勉無效,則要對其進行嚴厲的譴責。如果譴責仍然無效,則需要公之于眾,借助社會輿論的力量來促使其悔過。對于那些屢教不改的生徒,書院應當開除其學籍。為使人文教育落到實處,《規(guī)約》要求生徒使用日記簿,將每天所學的內容和疑問記錄下來,“肄業(yè)當常有,日紀所習于簿,多寡隨意。如遇有干輟業(yè),亦書于簿”。等到生徒聚會探討學術時,各自提出自己有關于經書的疑問,互相商榷。對懶惰不愿意寫日記的生徒,應當“共擯之”。我們認為朱熹和呂祖謙的學規(guī)在開展人文教育方面,各有特點,朱熹重視生徒的道德自覺性的培養(yǎng),而呂祖謙則重視輿論的監(jiān)督與強制作用。
盡管實施人文教育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書院利用學規(guī)開展以儒家道德倫理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傳統(tǒng)為后世所繼承,只是在不同的時候和不同的書院根據實際情況補充一些大同小異的條目而已,使書院的人文教育在強調道德自覺和輿論強制方面走了調和的路線。
清代岳麓書院山長王文清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制定的《岳麓書院學規(guī)》,現仍刊在岳麓書院講堂東墻之上。這一學規(guī)延續(xù)了書院重視人文教育的傳統(tǒng),從孝、忠、莊、儉、和、悌、義等方面對生徒作出了嚴格的要求,學規(guī)的前半部分為:“時常省問父母,朔望恭(謁)圣賢;氣習各矯偏處,舉止整齊嚴肅;服食宜從儉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齒序,痛戒訐短毀長;損友必須拒絕,不可閑談廢時?!辈坏3至藲v代學規(guī)對儒家倫理道德進行嚴格要求的傳統(tǒng),它還將儒家道德倫理規(guī)范貫穿于日常行為中,力圖使生徒養(yǎng)成良好的素養(yǎng)和人格形象。因此,這一學規(guī)使書院的人文教育更加易于落實,也使得書院人文教育效果更易于考核。
除學規(guī)之外,書院人文教育實施的方式還有很多,如書院內部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設與祭祀是最為典型的。書院建筑的總體布局是遵循儒家綱常倫理的,內部環(huán)境的布置也時刻彰顯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類似潛在課程的方式實施人文教育。如岳麓書院講堂的布置就十分具有代表性,講堂東、西兩墻上嵌有朱熹手書的“忠、孝、廉、節(jié)”和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手書的“整、齊、嚴、肅”八個大字,集中體現了岳麓書院的院風和人文教育傳統(tǒng)。這種布置使書院生徒置身于濃厚的儒家倫理道德氛圍之中,時刻警醒他們保持對儒家倫理道德的體悟和追求。
書院祭祀也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書院祭祀是中國古代廟學體制的延伸,并結合書院的需要形成了自身的特點。除與官學同樣將孔子等先圣、先師、先賢作為祭祀對象之外,書院還供奉本院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或代表人物以及與本院息息相關的人物,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彰顯本院的學派學風和旨趣,另一方面意在將這些人樹立為本院生徒,甚至成為書院所在地的道德和學術的榜樣。通過開展祭祀禮儀,向生徒與地方民眾傳達書院的道德與學術追求,使生徒與地方民眾受到儒家人文精神的浸染。
這些實施人文教化的方式多是重在對于人文教育的第一個層面——完善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而對于第二個層面——治國、平天下的方面則顯得相對忽略。這與儒家認為道德修養(yǎng)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的思想是一致的,加之書院作為教育機構,強調個體道德教育亦在情理之中。
三
盡管如此,書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生徒參與社會政治的實際運作也是相當重視的,這使得書院人文教育的內涵進一步拓展。書院不是修道院,不以培養(yǎng)清心寡欲的儒學教徒為目標;書院亦不是純粹的文官訓練營,不以培養(yǎng)追名逐利為終生目標的勢利之徒為任務。書院教育應該通過完善生徒道德,進而實現全社會道德的完善,以此充分體現出儒家所要求的人文精神。
為此,書院學者們往往將這種人文追求與社會政治、日常人倫結合在一起。而在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體制下,科舉是幾乎將儒家經典知識權力化的唯一制度,也是士人將文化話語權轉化為政治話語權的必經之途,書院與社會政治的結合往往表現為對科舉仕進的追求。因而,為實現個體道德完善與“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數書院都將道德教育與應試教育統(tǒng)一起來,目的在于培養(yǎng)“德業(yè)”與“舉業(yè)”并重的人才。書院大師們認為士人必須在研習儒家經典的基礎上,將儒家思想內化為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崇高的品格,而不是片面追求科舉之學,即所謂立志。朱熹說:“若高見遠識之士,讀圣賢之書,據吾所見而為文以應之,得失利害之度外,雖日日應舉,亦不累也?!泵鞔蹶柮鞯母咦阃蹒芤喑只鞠嗤挠^點,認為“舉業(yè)”與“德業(yè)”并不是對立的雙方,二者是相互促進的,他說:“是非舉業(yè)能累人,人自累于舉業(yè)耳。舉業(yè)、德業(yè)原非兩事……其于舉業(yè)不惟無妨,且位有助;不惟有助,即舉業(yè)為德業(yè),不離日用證圣功,合一之道也?!?/p>
此外,不少書院的創(chuàng)建者或修復者則進一步認為生徒努力學習“有本之學”,不僅能提高自身素質,而且還能提高科舉及第的機率。廣西洛江書院要求生徒全面研習《易》、《書》、《詩》、《禮》、《春秋》等儒家經典,將學習心得付諸實踐。這樣不但自然會形成觀察社會的獨特視角,而且還能在場屋競爭中穩(wěn)操勝券。饒拱辰創(chuàng)建巴東信陵書院以后,反對書院生徒“惟是習文藝、取科第為富貴資”,注重在講明義理和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上下工夫,使自己成為學問淹通、修身慎行的君子,這樣能使“其文藝必能卓然自樹立于流俗之外”,在科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機率自然也更大,即使“不得科第,亦能為鄉(xiāng)黨所倚賴而矜式”。
書院教育的這種轉變,使得科舉應試知識與人文教育結合在一起,成為實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資源了。乾隆五年(1740年)制定的臺灣(海東書院學規(guī))云:“‘六經’為學問根源。士不通經,則不明理。而史以記事。歷代興衰治亂之跡柢,亦胥在焉。舍經史而不務,雖誦時文千百篇,不足濟事?!币钥婆e考試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將人文教育寓于科舉應試教育之中,應該說這是書院科舉化背景下,書院人文教育的一種自我調適,以適應生徒普遍讀書應舉的要求。
現如今,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隊伍也不斷擴大。教育人才數量的提高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但另一方面也反應出了教育人才在質量上的不足。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與多元化,要求著教育人才需要具備符合時展的相應素質:既要擁有廣闊深厚的知識基礎,還要具有合作、開放、靈活多變的適應性;不僅要具備運用知識服務實際的能力,還要具有高瞻遠矚、不斷前進、銳意創(chuàng)新的思想與底蘊。這便要求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必須進行改革,以符合市場與社會的多變需求。
二、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藝術教育人才供求關系解析
1、從“供”的角度看社會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
教師的職責在于“傳道、授業(yè)、解惑”,所以對教師的培養(yǎng)更應注重對其“能力”的形成。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能力與素質便決定了教育質量的高低。而對社會藝術教育者的培養(yǎng)以及應當形成什么樣的能力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不難看出,當代社會對于藝術教育者素質的要求,已經不只局限于知識的底蘊和個人的能力兩個方面,良好的溝通能力、完善的人格修養(yǎng)、相應的領導能力與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是對于教師可持續(xù)的研究能力培養(yǎng)都已經提升到研究的范疇內,這些都迫切的要求學校傳統(tǒng)教育模式為此進行相應的改變。培養(yǎng)全面而完善的社會藝術教育者,是教育改革的任務之一,也是當代社會的需要。學校作為教育者主要輸出地,對整個社會藝術教育市場應當有一個正確而清醒的認識。培養(yǎng)什么樣的社會藝術教育人才,以及如何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需求,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歐美等西方國家近百年的現代教育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借鑒與警示。各國優(yōu)秀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可以為中國的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供一些可行的道路。以美國為例,就創(chuàng)新性與個性發(fā)展而言,美國的藝術教育在此方面十分完善。美國的學校同樣十分重視藝術教育,他們認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與中國不同,美國藝術教育不單單是為了培養(yǎng)專業(yè)的藝術家,而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更多地是為了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性。加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等國家立法的支撐,使藝術教育在美國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與人的個性發(fā)展,催生出較為完善的社會型藝術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這對我國目前實施的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而在歐洲,如德國,藝術教育則是另外一種模式。德國的藝術教育十分發(fā)達,但專業(yè)分類并不十分具體與明細化。以美術專業(yè)為例,只有自由藝術、視覺溝通、產品造型與藝術理論四個門類。德國藝術教育的特點在于自由,不要求學生死守規(guī)則,每個專業(yè)的課程都是開放的供學生自由選擇。而對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要求也是不要學術化,要體現個性與思想。另一方面德國的藝術教育要求思路的改變與拓展,認為全面的能力才是一個藝術教育者所應具備的素質。與國內強調專業(yè)性相比,這種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更有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從而適應社會,為藝術的大眾化奠定道路。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藝術教育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日本的藝術教育水平也處于世界前列,特別是與美術相關的動漫產業(yè),也是日本的第三大產業(yè),已有2000億日元的規(guī)模。日本藝術教育的最大特點在于注重實用性,注重“創(chuàng)意功夫”培養(yǎng)的教育觀念。與中國一樣,同受東方思想的影響,日本的藝術教育在保留自身的同時,也吸取了一定的西方教育思想并將其融合,做到了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共存。綜上來看,國外先進的藝術教育思想,對當今中國的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具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培養(yǎng)什么樣的藝術教育人才,讓人才形成什么樣的能力,這都是應當考慮的。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注重藝術教育人才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的同時兼顧其全面發(fā)展,關注專業(yè)培養(yǎng)的實用性,形成科學正確的能力觀等,都是社會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所應做到的。
2、從“求”的角度看社會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社會藝術教育也應該符合市場需求。在改變自身條件的同時,不斷迎合復雜多變的社會與市場需求,以增加其核心競爭力。市場需要什么樣的藝術教育人才,學校就培養(yǎng)什么樣能力的學生,而不是單一注重其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符合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才能促成人才的合理就業(yè),保證教育機構的持續(xù)人才輸出,真正做到供求關系平衡,實現其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一個藝術教育機構,其人才在符合市場需求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其全面能力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社會需要專業(yè)能力強且全面的藝術教育人才,同時也注重其思想道德素養(yǎng),只有培養(yǎng)出全面的實用性教育人才,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市場中立于不敗境地。當代社會,藝術教育已經越來越社會化、大眾化、普及化。被教育者往往需求的并不是單純的藝術素養(yǎng)的提高,而是提升自身修養(yǎng)與陶冶情操,或是對自身人力資源的一種投資。面對這一部分受眾,藝術教育便不能以傳統(tǒng)的主觀經驗教學來進行。由因材施教到因“需”施教的轉變,注重文藝培養(yǎng)與商業(yè)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這也是社會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
三、市場導向界圍下的社會藝術教育人才供求關系愿景
1、通才與專才的辯證關系
社會需要的人才能力觀是專才還是通才,這是時下十分熱門的話題。筆者認為,社會需要全面的人才,但這并不意味著通才就是王道。專業(yè)能力的精深,構成一個藝術教育人才的高度;而多面的、廣度的各色能力,是支撐著這一高度的廣泛根基。只有擁有通才的能力,同時不斷精進個人的專業(yè),才能成為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藝術教育人才。
2、學校人才輸出的方向
學校作為教育人才的主要輸出地,其人才輸出決定了教育質量的高低。在當代社會,學校的任務不只是培養(yǎng)教育人才,更應該將人才輸出多元化、專業(yè)化。多方面輸出市場需求的各類人才,增加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這有助于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也有利于人才的就業(yè)率不斷提升。
3、社會藝術教育人才的社會適應性
藝術教育人才的社會化,是藝術教育發(fā)展的一大趨勢。從人才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到適應社會需求與合理就業(yè),都需要相當的社會適應性,這也是學校培養(yǎng)人才是應當注意的方面。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藝術教育人才,有助于人才的身份轉變與合理就業(yè),促成教育改革的成功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結論
1.1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抽取新疆烏魯木齊市3所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的130名衛(wèi)技人員,將其作為調查對象,有效的調查對象為120人,年齡21~55歲,平均年齡(35.09±10.34)歲;男58人,女62人;漢族101人,少數民族19人;本科及以上學歷者77人,本科以下學歷者43人;參加工作時間5年以下、5~10年、11~20年、21~30年、31年及以上者分別為38人、30人、26人、18人、8人。排除工作時間<2年、有精神疾病史、最近半年有重大生活事件的研究對象及不愿配合調查的衛(wèi)技人員。
1.2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
1.2.1調查問卷自制調查問卷,內容包括:(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學歷、參加工作時間、職稱、崗位類別等。(2)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現狀,包括衛(wèi)技人員對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知曉情況、對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態(tài)度和滿意度、參加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目的及參加途徑等33個問題。問卷經5位公共衛(wèi)生管理專家評定CV(I內容效度)為0.90,為了進一步確認調查問卷的信度,對50人進行預調查,確定問卷的Cronbach系數為0.81,說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調查方法對調查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合格者對研究對象進行面對面的匿名問卷調查,調查員介紹調查目的、意義以及注意事項等,問卷現場發(fā)放并收回。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仔細核對,對字跡模糊的要現場核對并更正,對有缺項的可以讓研究對象補充,如再次補充和更正的問卷仍然存在上述問題便視為無效問卷。本研究共發(fā)放13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2.31%。
1.3統(tǒng)計分析全部原始數據采用Epidata2.0軟件雙人雙遍錄入,統(tǒng)計分析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計量資料統(tǒng)計描述使用(x±s),兩兩比較使用t檢驗,多組比較使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統(tǒng)計描述使用率,兩組或多組比較使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知曉情況本次調查對象對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知曉情況的平均得分為(9.39±1.62)分。不同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工作時間、崗位的調查對象得分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民族的調查對象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衛(wèi)技人員對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態(tài)度及滿意度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認為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必要/非常必要的共計101人,占調查總人數的84.17%;政策支持程度調查顯示,選擇支持/一般的共計9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80.00%;培訓效果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效果很好/一般的共計111人,占調查總人數的92.50%;與工作相關程度調查顯示,認為與工作相關/一般的共計10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88.33%。
2.3衛(wèi)技人員參加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目的調查結果顯示,84.17%的衛(wèi)技人員參加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目的是晉升職稱,有小部分人員為了提高專業(yè)水平、提高工作能力而參加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4參加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途徑調查結果顯示,目前衛(wèi)技人員參加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途徑以專題講座、專題討論會、學術會議、學術講座為主,68.33%(82/120)的調查對象希望以后采用網絡途徑參加繼續(xù)醫(yī)學教育。χ2分析結果顯示,過往參加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途徑和希望的途徑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引進了繼續(xù)醫(yī)學教育概念。此后,國家每年審批多項繼續(xù)醫(yī)學教育項目,而且每年數萬人參加該教育培訓。2002年,我國首次建立了國家級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基地試點,現在該基地的培訓方式已推廣到全國各地。
3.1衛(wèi)技人員對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知曉情況及滿意度情況分析本次調查對象對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知曉情況的平均得分為(9.39±1.62)分。不同性別、年齡、學歷、職稱的衛(wèi)技人員得分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民族的衛(wèi)技人員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提示,目前烏魯木齊市衛(wèi)技人員對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知曉情況仍有提升的空間,且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少數民族衛(wèi)技人員對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知曉情況的得分較低(P<0.05),提示我們在烏魯木齊市加強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宣傳時,應特別重視少數民族衛(wèi)技人員。本次調查發(fā)現,不同工作時間的衛(wèi)技人員對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知曉情況的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過往研究結果不同。筆者認為出現此結果可能與本次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少有關,有待后續(xù)進一步研究。此次研究結果還顯示,不同崗位的衛(wèi)技人員對于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知曉情況的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筆者認為,此結果可能與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長期開展有關。目前,我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相關政策及管理系統(tǒng)相對完善,調查結果顯示,衛(wèi)技人員認為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必要程度、相關政策支持程度、培訓效果、與工作相關程度均在80%以上。由此可以認為,烏魯木齊目前的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工作開展得較全面,但仍有部分調查對象認為政策支持較差。自國家大力宣傳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重要性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和教育廳等機構加大了經濟投入,并提供了相應的政策支持。
3.2參加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目的分析本次調查數據顯示,調查對象對繼續(xù)醫(yī)學教育非常關注,但是84.17%的人員是為了晉升職稱而參加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拿到高級職稱后就一般不再愿意參加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筆者認為,此結果與以下因素有關:(1)我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學分與晉升工作等規(guī)章制度相結合,已使繼續(xù)醫(yī)學教育成了學歷補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每年通過審批的教育項目數有限,項目對口專業(yè)少,內容局限,所以少數參加者未了解相關內容而參加培訓,降低了衛(wèi)技人員的積極性。筆者認為,提高綜合醫(yī)院繼續(xù)醫(yī)學教育效果和質量的關鍵是提高衛(wèi)技人員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大力宣傳繼續(xù)醫(yī)學教育的重要性,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使衛(wèi)技人員能通過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學到新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國內外醫(yī)療知識及專業(yè)技術。
【關鍵詞】錢穆;人文教育
錢穆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國學大師,亦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錢穆將學之所得,思之所悟用于課堂,并始終以人文教育視為學術研究的終極關懷。錢穆用一生心力凝結而成的人文教育思想,是振興民族文化的富礦,更是現代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一、“培養(yǎng)理想完整之人格”的教育宗旨論
錢先生提倡人文教育,即以中國文化為依托,以培養(yǎng)人文精神為目的,以期“培養(yǎng)理想完美之人格”。
1、以做人為主,以為學為從
在中國近代教育中,過于重視“學”而忽略了“人”的教育現狀觸發(fā)錢穆呼吁教育者要注重指導學生如何做人,要讓他們懂得如何憑借知識,來為社會服務。錢穆認為“應該如何做人,這也是知識。能否如此做,這也是技能?!谝磺械闹R、技能中,做人的知識和技能應該是第一等的?!庇纱丝梢?,錢先生認為做人重于求學,認為學生是否養(yǎng)成了好的道德品格看成是一個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甚至看作是一個學校和學生投身社會后成敗得失的關鍵所在。錢先生在《新亞遺鐸·告本屆同學》中曾明確指出:“一個學校若能栽培出青年們好的品格來,這比能指導青年們有好的學問,更為有成績?!?/p>
錢穆先生在強調“做人”的時候,并沒有拋棄“為學”。他說:人的理想完整之人格不是與生俱來的,其形成過程即為學過程,故為學和做人是相輔相成的。每一個青年在學校,應知有四件重要的法寶:一是知識,二是技能,三是品格,四是人生理想。錢先生指出:“我們學校之教育宗旨,重在人文精神,便是要諸位從認識第一件第二件法寶知識與技能之修習外,進而獲得第三第四件法寶,即自己人格之鍛煉,與自己理想之建立”,由此可見,無論學生是哪一個專業(yè),都需要從知識之獲得和技能之訓練的基礎上來培養(yǎng)并深化自己的品格,來建立自己的理想,這是一以貫之的。
錢先生非常重視中國文化對人文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在錢穆心目中,中國文化是個人的外在自然和內心德性的和諧統(tǒng)一,它是內傾的文化,其文化精神在于人文本位,在于德性功夫上,特別注重通過人的德性修養(yǎng)來塑造完美之理想人格。他尤為推崇儒家文化。因為,儒家思想偏重人文精神,主張立足于現實社會人生來尋求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儒家的理想人生,乃是一種‘人文本位’的認識。儒家的理想文化,乃是一種‘人文本位’的文化”。因此,儒家的道德理論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正面領導力量,也是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指導力量。
為學與做人,乃是事物之兩面。一個懂得做人道理,但不能持之以恒做學問的人,其做人也不能達到最高境界。同時,具有多方面知識的人,如不懂得如何做人,也稱不上是一個完整的人。因此,在一九五三年先生頒布的《新亞學規(guī)》中明確指出“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
2、誠明合一,塑造人格之完整
做人與為學并重,這是新亞的教育宗旨,而“誠明”這一校訓深化了新亞書院為學做人的精神。在錢先生看來,“‘誠’字是屬于德方面的。‘明’字是屬于知識了解方面的。先生認為要做到“誠”則需要四步功夫:言行合一,即“內外合一”,這是人格塑造的第一步;人我合一,即“對人如對己,對己如對人”;物我合一,即要了解自然界物體的特點與本質,遵循自然規(guī)律合理使用它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天人合一,即不違背天,不違背自然,且又能與天命自然融合一體,這是實現完美人格的最后一步,也是人文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在錢穆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他秉承“誠則明,明則誠”的人文教育理念,將實現“誠”字的四步工夫形象的比喻為人生的四項真理,以人生的人格真理,道德真理為基礎,探索社會真理,人文真理,繼而領悟自然真理,科學真理,最終實現宗教真理,信仰真理。這四項真理融通會合,遵依這一項真理,便能塑造人格之完整。
二、錢穆人文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1、“通人尤重于專家”的人文教育理念
錢穆從以人為學之中心,學為健全人格的教育宗旨出發(fā),提出“通人尤重于專家”的通識教育理念,并將其納入人文主義教育理論軌道。
在錢穆看來,“通才”是教育培養(yǎng)的主要目標,其以人文精神的教育為基礎。錢穆所認可的“通才”與現代一般意義上講的“專才”,并不沖突。他在《知識之兩方面》一文中更具體指出,專業(yè)是個別的,此人所知不必即為彼人所知(如醫(yī)學、法律等),而通才是做人所需要的,約略言之,可分為三方面:一是道德的,二是藝術的,三是文化的。當職業(yè)愈專門愈好,做人則愈普通愈好;當職業(yè)可以你不懂我、我不懂你,做人則必做到互相了解明白。錢先生要求凡新亞學生必在“博通的知識上,再就自己材性所近作專門之進修;你須先求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通過這一理念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雖不能以專門名家,然其胸襟必較寬闊,其識趣必較淵博,其治學之精神必較活潑而真摯”。這一做法實踐了倡導“專才”與“通才”的辦學理念,也實踐了以新亞為弘揚中國文化知識的辦學宏愿。
2、“明于天人之道”的治學觀與師道觀
基于為學與做人相輔相成的宗旨,錢穆尤其注重治學的方法,亦如何做學問。因為,做學問之偉大處,在于能教人自我發(fā)現智慧,并從而發(fā)揚光大之,使能達于盡性盡才,天人兼盡之境,即能明于天人之道,完成理想健全之人格。
他從“以功力來培養(yǎng)智慧,與以智慧來指導功力”出發(fā),將做學問分為三個階段、六個項目來闡明了其治學觀:
“從學”階段:“由前人之智慧來指導自己之功力,以前人之功力來培養(yǎng)自己之智慧?!弊鰧W問必先要從師、受業(yè)。所謂從師,并不僅僅指當面從師,而且還要能上師古人,知讀書即如從師。要必讀人人必讀之書,要透過書去看人,要“多學而識”,便能從中發(fā)現自己才性所近。
“知學”階段:“由自己之智慧來體會前人之功力,以自己之功力來體會前人之智慧?!卞X先生指出,面對每一部大著作,每一種學問時要既能懂其著書之艱難困苦,又要習得著書人之經營部署,匠心獨運處,領悟“師”之為人與治學的真諦,學問倘至此步,始可謂懂得了做學問?!比绻f,第一階段是“從師治學”,那么第二階段即是“從學得師”。
“成學”階段:“用自己之功力來完成自己之智慧?!弊猿梢患?,創(chuàng)立一家獨立之學,繼而創(chuàng)造一獨立人格是做學問最高境界。這需要將自己全心投入,與彼之精神相契合,使交融無問,而終達于忘我之境。“沉浸其中”、“與古為一”,這才是真學問,真欣賞。
何為智慧和功力?《中庸》語:“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痹阱X穆看來,其中智慧即“尊德性”,功力即“道問學”,致廣大是要泛求博取學問,盡精微則是完成一己之德性。錢穆概括的治學三段論是他數十年經驗之結晶,在當今亦具有高度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