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物理課堂論文范文

        物理課堂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理課堂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物理課堂論文

        第1篇:物理課堂論文范文

        摘要:“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別人代‘活’;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歷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別人代走。這是一個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實,是每一個活者的人都能體會到的樸素真理。”⑴這恰恰說明主動性是生命活動的一個本質特征。但是當今的物理課堂還是存在教師是每日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教師意志的服從者的現象。物理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與生命價值的體現。總之,課堂教學對于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價值。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教育理念上越來越多的關注學生的發展,更多地為學生著想。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反對把教育之看作是為將來社會生活做準備,主張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來改造以書本作為出發點的舊教育。但未提及教學對教師的生命有何意義。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為“生活教育”,它由三個部分組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但也沒有談到教育對教師的生命有何重要意義。許多現在在第一線的老師也發表了一些文章,他們認為也很有必要改變現在的教學方式,他們也在摸索。他們中一些人認為物理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的發展而設計,要靈活開放,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一、手段要多樣化要把生活──物理──社會有機結合起來。他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但教學對他們自己的生命的價值還是不很清晰。我也問過一些身邊的同學(即將畢業走向教師崗位的師范院校的學生),他們認為教師的教學同樣也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但也還是沒有體會到教學對教師的生命有怎樣得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的葉瀾教授在《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一文中提出基礎教育的價值觀之一:“生命性”。她指出:“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中小學學生正處于生命中成長最快、最富有學習可能、也是最需要學習的重要時期,處在個性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影響的價值,將遠遠超出本階段而延續到終身。在教育中還有什么東西的價值能比生命的成長價值更為重要,因此,教師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要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⑵教師要“懂得珍愛生命、懂得生命的整體性、懂得青少年期對于人生的獨特重要價值,并善于開發生命潛力和指導生命發展。”⑶“重視‘生命性’,將使學校工作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努力完成為生命的健康發展服務的神圣使命。”⑷他闡述了中小學教育如何體現“生命性”的一個初步的框架,同時對老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在新基礎教育研究的近幾年的研究中,有許多的學校和老師積極參加,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葉瀾教授的研究被進一步深化。

        基于以上教育名家,葉瀾教授,以及自己查到一些第一線工作的教師的研究,我認為在當前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忽視師生“生命性”的問題。針對此問題,我很贊同葉瀾教授的思想,我認為再高中的物理教學中,也應該重視師生的生命性,特別是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這一點。在此,我提出自己在理論上的一些思考和想法,由于我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剛實習結束,實踐的機會少,想法可能不太成熟。因此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高中物理課堂存在的問題

        “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別人代‘活’;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歷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別人代走。這是一個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實,是每一個活者的人都能體會到的樸素真理。”⑸這恰恰說明主動性是生命活動的一個本質特征。現在的許多老師也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在實踐中這一點恰恰被忽視。

        如果我們到高中的物理課堂去走走,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在教室里,學生按教師的每一個指令行動,每一個問題作答:教師清楚每一節課要教什么,為何教和教什么,學生卻不知道要學什么,為何學和如何學;教師是每日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教師意志的服從者。當然,在課堂上也有一些教師會要求學生上課時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進行獨立的思考,但最終大多還是納入教師預設的框架;他們會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理解規定的和現成的知識,但很少會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發現問題,創造解決困難的方法,去獨立面對一個陌生的世界,一個生生不息的世界。”⑹這正是高中物理課堂存在的一個忽視生命的價值的最大弊端,也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對于高中的物理老師來說,如果一輩子,幾十年一直做物理老師,其生命的很大一部分是和學生一起在物理課堂上度過的。所以如果老師的每一堂課都像上面那樣度過,看是老師是主動的在經歷他的生命,其實是從另一個側面看,他只是把以前的每堂課重復一遍,只是下面的觀眾不同而已。或許會有所改變,但是五年、十年,老師的激情被耗盡,老師開始混日子,那樣會有多少學生會被耽誤。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僅有一次。從而反映出我們不光忽視了學生的生命價值,同時也忽視了老師的生命價值。

        現在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每一次的課改,都在努力改變。我想說的是,以前認為課堂是老師的天下,現在應為學生著想,但是,為學生的發展著想的同時,別忘了老師,課堂也是老師的生命的一部分。

        二、問題的解決

        我認為問題的解決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要從理念上改變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看法

        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包涵著多重豐富的涵義。

        首先,物理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與生命價值的體現。總之,課堂教學對于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價值。

        每個老師,每個學生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頭腦的活生生的人,每個人都有做自己的權力去經歷自己的生命。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性不應被剝奪,而是應該有充分的發展空間;老師不是把學生的生命發展中最寶貴的精神火力和創造力銷蝕了,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自主的自我可能性扼殺了;而是應該把學生的生命發展中最寶貴的精神火力和創造力激發出來,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自主的自我可能性加大。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實際上通過“教書”實現“育人”,為教好書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樣的人。只關注現成知識傳遞價值的物理教師,實際上是在“育”以被動接受、適應、服從、執行他人思想與意志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青少年學生內在于生命中的主動精神和探索欲望,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常常受壓抑,甚至被磨滅。愛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這樣寫到:“我想,即使是一頭健康的猛獸,當它不餓的時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強迫他不斷地吞食,特別是,當人們強迫喂給它吃的食物是經過適當選擇的時候,也會使它喪失其貪吃的習性的。”⑺所以填鴨式是破壞生命本能——好奇心的最大敵人。物理教師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要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去做好自己的課堂教學工作。

        第二、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全面體現培養目標、促進學生生命多方面的發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認識方面的發展。

        二期課改提出課堂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我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不能忽視。以前的課堂目標可能沒有很好重視這一點——情感目標。它是指學生在對己、對事、對他人、對群體的情感體驗的健康與豐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發展。因為學生中很大一部分并不一定從事物理研究,而物理課堂上對他們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對他們以后的生活也許會有意地年年過的影響。“課堂教學完整目標,還應該包含學生意志、群體工作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項,都應既有與認知活動相關的內容與價值,又有其相對獨立的內容與價值,又有其相對獨立的內容與價值。這些方面的統合,才構成學生生命整體發展。”⑻

        2、物理課堂教學過程的探究。

        物理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教師在作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認真地分析物理學科對于學生而言獨特的發展價值,而不是首先把握這節課教學的知識重點與難點。并不是認為物理學科知識對學生的發展沒有價值、可以無視,相反,它是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最終掌握的基礎性的內容。但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價值不應停留在此,更不能把學生當作是為學習這些知識而存在的,教師是為教這些知識而存在的。教學為學生的多方面主動發展服務是最基本的立足點。

        第一,把書本知識按物理學科內在的邏輯組成由簡單到復雜的結構鏈,基本上以結構為大單元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使貫穿教學的認知主線是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在教學與一個知識結構相關的內容時,又將其分成兩個教學階段,第一階段是教學以知識為載體的某一結構的階段,第二階段是學生運用這一結構,學習和拓展結構類似的相關知識的階段。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主動地投入學習,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與能力。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最有效率的是掌握和運用知識結構。從而讓學生對與結構相關的知識的牢固掌握和熟練運用,直到內化。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發現、形成結構的方法及掌握和靈活使用結構的能力。學生對物理知識結構群的學習、內化,有助于學生頭腦中形成結構群和結構思維的方法,這對于學生在陌生復雜的新環境中能用綜合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基礎性作用,是身處復雜多變時代的人生存、發展所需要的一種基礎性的學習能力,也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可自我增生的重要基礎。

        第二,將結構化后的以符號為主要載體的書本知識重新“激活”,實現與三方面的溝通: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世界溝通,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溝通,與發現、發展知識的人和歷史溝通。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的狀態,與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關,使它呈現出生命態。具有內在生命態的知識,最能激活、喚起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信心和提升他們的主動探求的欲望及能力。教師在尋找這三方面聯系的同時,也拓展了自己的認識領域,并把注意力從研究教學內容轉向學生的前在狀態、潛在狀態、生活經驗和發展的需要,這是實現由“教書”為本轉換到通過教書來“育人”的十分關鍵的一步。

        第三、在教學設計方面要完成的最后一個綜合,就是將每節課具體要教學的內容與教學過程的事先策劃結合起來,構成“彈性化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的動態生成,但并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的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有教學方案的設計,并在教學方案設計中就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教學過程的設計重在由何開始、如何推進、如何轉折等的全程關聯式策劃。至于終點,何時嘎然而止,并不是絕對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規定的步子大小與全班齊步行進。過程的設計也要有“彈性區間”,可以通過不同的作業、練習、活動來體現。過程設計還要策劃教學行進中的教師活動、相應的學生活動,組織活動的形式與方法,活動效果的預測和期望效果的假設,師生間的互動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綜合的、富有彈性的教學方案。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深刻地指出:“未來的學習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題,手腳眼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自己的關系的根本轉變是今后幾十年內科學與技術革命中教育所面臨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⑼在物理可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師生的生命性,同時最重要的是:“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

        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一文中談到:“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它的學科的基礎理論,并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它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說,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⑽可以看出知識的傳授知識物理課堂教學的一個小的目標,重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

        物理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老師是生活的藝術家,學生是生活的藝術家,只是老師經歷的比學生多一點,知識多一點,年齡大一點。而課堂則是師生生活的第一線,也應該是師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老師和學生都應該認真地對待生活,對待他們自己的課堂,課堂教學留給學生的不光是知識,更多的應該是生存的技能,對待生活的樂觀的態度,勇于進取的精神,人生美好的回憶,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和他們生命價值的體現;留給老師的是美好的回憶,成功的體驗,自己人生的豐富,對生活的更加熱愛,對生命的更加熱愛和其自身生命價值的體現。

        總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要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營造良好得氛圍,充分體現出每

        一個人生命的價值。

        最后我引用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提到的結束全文:“有個才子講得不錯,他對教育下這樣一個定義:‘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⑾

        注釋:

        ⑴葉瀾《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⑵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第212頁

        ⑶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第212頁

        ⑷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第212頁

        ⑸葉瀾《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⑹葉瀾《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⑺徐良英范岱年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出版1976年1月第一版第8頁

        ⑻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第227頁

        ⑼葉瀾《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⑽徐良英趙中立張宣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10月第一版第147頁

        ⑾徐良英趙中立張宣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10月第一版第146頁

        參考文獻:

        1、徐良英范岱年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出版1976年1月第一版

        2、徐良英趙中立張宣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10月第一版

        3、吳亞萍吳如玉主編《“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專題論文·案例集(下)》

        ——教師發展·學科教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4、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

        網址:

        1、葉瀾《葉瀾:——“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一》

        2、葉瀾《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3、葉瀾《葉瀾: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

        第2篇:物理課堂論文范文

        一、創設適合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懂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成為學生的負擔。”因此創設適合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情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將學習主體帶進和諧、求知殿堂的興奮劑。

        例如:講物體沉浮之前表演“沉浮玩偶”的小魔術:用一支10cm長的吸管對折,用發夾夾住,調整發夾位置,把它插入盛水的礦泉水瓶中并讓一小段的吸管吸入水使之直立浮于水中,蓋上瓶蓋。用手壓瓶子(學生沒覺察到),沉浮玩偶聽話地下沉,松手后又聽話地浮起來,同學們看后驚嘆不已,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又如在講摩擦力時,表演了魔術“神奇的小球”:用一根無色透明的尼龍細線,穿過內孔是彎曲的塑料實心球,兩手拉住細線兩端,球可在細線上滑動,改變細線的繃緊程度,小球可停在空中任意位置,可聽人指揮。學生觀后百思不解,興趣陡增。

        再如在講《慣性》時引入一個故事:話說有一油田突然失火,情況萬分緊急!有人迅速報警。各路消防車陸續趕到,但由于火勢太大,消防隊員無法靠近,火勢一時無法撲滅。正在這時,大家聽到遠處傳來了汽車的轟鳴聲。只見一輛舊消防車疾駛而來,該車幾乎沒有減速就直奔火源中心沖去,車上隊員急忙下車救火,火舌很快被撲滅。油田老板激動的握住該隊隊長的手說不出話來。記者急忙采訪隊長并興奮地說:“油田老板已經許諾,哪支消防隊首先滅火,將獎勵一大批錢”。請問:“你們得到錢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隊長憤憤地說:“我們首先要換掉車上那個失靈的剎車片!”同學們聽后大笑不已。老師馬上提問:“你們為什么笑?”并在同學們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講的慣性。”通過創設情境,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接下來課進行得很順利。

        由此而知,在物理教學中,教師無論是在教學的整體過程,還是在局部環節上,都應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要使刺激有新穎性,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從而為課堂教學實施和探究活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支點,使學生進入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二、強化有效的科學探究

        新課程教育的核心就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探究意識的形成與主動參與能力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課程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學,就是要利用學生的探究本能,通過合適的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并培養起學生的問題意識。

        目前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較大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形式上的探究。認為按照“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試驗———收集數據——分析論證——交流與評價”這樣的環節教學就是進行科學探究。生搬硬套、約定俗成,缺乏探究的真正內涵。甚至探究課是由教師導演的探究表演課,課堂熱鬧的背后違背了探究式教學的宗旨,損害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是學生的思維受教師誘導的限制的探究。教師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得出正確的探究結論,“導”得超前。即在學生還沒有主動討論探索知識之前,或者還沒有遇到困難之前,教師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地掌握所學知識,過早地給予鋪墊,過早地給學生提示。這樣就沒有給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時間和機會。

        再次就是“導”得過細,在教學中教師大包大攬,留給學生討論探究的空間太小,缺少深度和思考的價值,導致學生的認知停留在表面上,成為過眼云煙,探究失去了意義。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呢?

        1、應給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提供足夠的支持條件。首先沒有充足的材料,在較短的時間內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是比較困難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動,也難于展開和深入。從時間方面來說,學生們需要有時間去實驗自己的新想法,需要留出被錯誤耽誤的時間,需要有時間作沉思默想,還得有時間用來開展相互討論,讓學生在親歷探究過程中,經歷挫折與失敗、成功與興奮、感受和體驗,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即使有些探究,學生走了彎路,遭遇挫折和艱辛,甚至最終也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師直接給出解釋,但學生仍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否則會欲速則不達。其次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情感時刻影響著學生的情緒,課堂應充滿著激情、快樂、信任、鼓勵、輕松和諧,真正達到“知情并茂”的效果。唯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使學生的情緒也興奮起來,整個課堂氣氛也隨之充滿應有的生氣和活力。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情感因素,提高駕馭教材中情感的能力,善于用情景來烘托教學中的情感氣氛,要善于賦于某些表面上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學內容以適當的情感色彩。因此,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的情感支持也尤為重要。

        2、精心設計使探究內容有層次感和深度。由于教師面對的學生層次參差不一,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教學內容有一定的梯度和和深度。例如,進行“二力平衡”的新課前,可以設置這樣幾個問題:(1)什么叫慣性定律?(讓學生回答)(2)物體受到外力時能不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呢?(學生通過聯系日常生活,可很快做出肯定的回答)(3)物體在受到什么樣的外力作用時才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呢?(4)這時外力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如此通過精心設計一系列有層次的疑問,導出學生的興趣,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盡自己的能力不斷地思考提煉出物理學習方法,同時也體現出學生才是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的理念。由于教師的參與指導,全體學生都全身心參與,積極運用各種感官,自主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做好收集事實、整理事實、研究事實這三件事,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3、及時反饋課堂的探究效果,使探究的有效性最大化。課堂反饋能促進師生互動,使學生的質疑能及時解決,同時學生也能鞏固所學的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和水平。教師應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的觀察,看他們在做些什么,聽他們談些什么,并對其學習狀況進行評價,及時提供有意義的反饋直接地指導學生。

        三、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訓練思維,而課堂提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提問可以引起學生的聽課的有意注意和獨立思考。學生往往在回答問題時精力集中,而聽課時則常常散漫,教師如能用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提問是最好的反饋方式,通過提問所接收的語言反饋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饋信息具有準確性、具體性、即時性和簡潔性。它可以使教師當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調控教學程序,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以下問題值得注意。

        1、課堂提問要把握好頻度和坡度

        一講到底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是不足取的,而低級的、重復的、漫無邊際的、迷迷糊糊的提問卻往往借著“討論式”“啟發式”的幌子而被人們容忍。滿堂都是“對不對”“是不是”“懂不懂”等,學生幾乎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既無法回味、聯想、思考又缺少刺激而提不起興趣,這樣的問題,無疑是在浪費課堂寶貴的時間,對提高學生的能力毫無裨益。因此課堂提問要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出發點,根據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原理,盡可能選擇一個“最佳的智能高度”進行提問,使大多數學生能夠“跳一跳,夠得著”。問題是思維的“外衣”,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發展思維的最佳途徑。例如把一冰塊放在0℃的水中,外界的溫度也為0℃,問:冰和水的質量哪個發生了變化?我設置以下的問題:(1)水和冰的溫度各為多少?(2)水凝固和冰溶化的條件是什么?(3)熱傳遞的條件是什么?如此設計問題的前提,要求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診斷,了解學生的相關知識儲備,以使問題能和學生獨特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在把一個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各小問題的坡度,要讓學生感受到這樣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個階段的解決策略串聯起來而得到原問題的解決,否則就是教師把知識“嚼碎”“喂”給學生,對提高學生的認知是沒有幫助的。

        2、課堂提問要增強時機意識

        課堂提問要把握好適當時機,應結合教學的不同環節,分清主次提出各種問題。設計提問的著眼點應該是:內容的關鍵處、矛盾處、題眼處、知識的規律處、知識點聯系處、學生的不在意處等,主要是內容的關鍵處,即指教學的重點、難點,明晰考綱要求。抓住這些內容設問,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向縱深發展的關鍵。如歐姆定律一課,應緊扣重點、難點,就如何控制變量提問,提問要有的放矢。怎樣發問,提問要解決什么問題,都必須服從探究內容和教學活動的需要。

        3、課堂提問應注意點面結合。

        第3篇:物理課堂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角色教學行為學生方式合作學習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告訴我們,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的成敗會十分敏感地反映在學生身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合作者”,顯然制約物理課程改革的瓶頸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理解與認識。下面就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的定位及教學行為轉變的思考

        教師作為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自我角色定位發生轉變,由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向課程決策者轉變;教師由教學權威向教學平等參與者轉變,教帥是學生發展的主動參與者,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的。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理解、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師生將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新課程中,綜合性學習正是當代課程改革中旨在實現課程統整的一種努力,教師要突破學科專門化的樊籬,具有整體把握與綜合的能力,改變單兵作戰的工作方式,與其它學科教師聯手合作。課堂上,教師的觀念、教學方式都發生了顯著的改變。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要善于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教師要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化。

        教學是師生間交流和溝通的過程,教師放下尊嚴的架子,從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做朋友,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參與者,師生間的關系是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就必須通過學習課改理論,參與課改培訓,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并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校建設的參與者,校本課程的開發者……”。

        二、新課程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的思考

        課標通過加強過程性、體驗忡目標,以及對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體現出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學生要掌握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評價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弗賴登塔爾認為人類知識有兩類:思辯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物理學科是對生活現象與經驗的提煉總結,是人類知識暈要的組成部分,它也可以分為上面提及的兩類知識。對于思辯性知識宜采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如在研究導體電阻影響素及其定量關系時,猜想和實驗方法的設計思想在課常上可以讓學生置身于探究活動中,讓他們去思考,去理解,去運用已具備的知識分析問題。而對于幾種常見的磁場磁感線的分布只是根據真實的磁場虛擬出來的,不宜采用探究式學習,學生町以運用接受式學習方式,進行識記、練習、理解甚至靈活運用。在學習過程中,個人程序性知識積累到質的飛躍就會內化為方法性知識,即思辯性知識,而方法性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又外化于程序忭知識學習,能積極地提高物理學習效率和質量。由此可見,兩種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相互補允,共同促進。此我們小能互相排斥,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新課程理念下對課堂教學中師生合作學習的思考

        第4篇:物理課堂論文范文

        (一)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

        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物理學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其邏輯思維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如果在物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講解概念、公式,而忽視教學方法的作用,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起不到促進作用。所以,在物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進一步的擴展,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在中職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的研究、探索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講到質點概念時,首先,教師應列舉出一些有關運動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物體運動的障礙是各個部位的運行情況不同,之后再列舉出一些有關運動的例子,讓學生對這兩組例子進行對比,經過學生之間的比較和研究,能夠得出結論,有時可以忽略物體的形狀、大小,進而建立有關質點模型。

        (二)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所以,在物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責不僅僅只是教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應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中職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的找到與德育方面相關的內容。例如,可以向學生列舉出我國物理學的主要成就,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不斷提升,通過分析我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進程,學生能夠了解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差距,以此激發其學習熱情,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做貢獻[2]。此外,還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例如,在物理學領域里,有很多科學家為了尋求真理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有的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一個典型的例子,對于萬有引力定律的研究,是牛頓、哥白尼、伽利略等眾多科學家的共同成果。

        (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在物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舉出一些和日常生產、生活有關的例子,使學生感受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激發其學習興趣,不斷的進行研究、探索,主要是使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能夠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例如,在學到有關摩擦力的相關關知識時,依據摩擦力的三個基本要素和產生摩擦力的根源,進而分析和研究自行車所受摩擦力的情況。

        二、教學課程

        素質教育主要強調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角色,由以往的教師為主導轉化為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主體地位的概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具有的自覺性、主動性、參與創造性,學生只有將知識轉化為自身所有,才能在不斷變化中應用自如;只有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夠做到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在物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揮其主體地位,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了解知識的側重點,以便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其次,教師應不斷的創設課堂教學環境,成立學習小組,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發表各自的觀點,使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和交流。最后,教師應不斷的引導和鼓勵學生,使其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重視,進而形成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活動中一個關鍵環節,評價的對象可以是教師、學生,不僅僅是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評價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發展目標。

        四、結論

        第5篇:物理課堂論文范文

        關鍵詞:多媒體、物理教學.應用

        原教育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部從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上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如何使我們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革我們的課堂教育模式,改革我們的教學過程,改革我們的育人模式,推動教育現代化。

        微機系統能將數字、圖片等直觀地展現出來,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受的形象,以此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特別是屏幕上出現的彩色畫面,能把學生的審美體驗推向,從而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認識活動中去。從而產生無限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從現代教學改革的角度看,能促進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平等”,使學生從被動的聽講者和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提高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較強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實驗課堂無法演示的宏觀的、微觀的,極快的、極慢的物理過程,突破時間及空間的束縛。進行逼真的模擬,靈活地放大或縮小場景,將這些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于學生面前,起到化無形于有形,化抽象為形象,轉換思維模式,降低思維難度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加強,理解透徹,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應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提倡主體性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也是國際上教育改革的趨勢。主體性教育的過程,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獨立學習和自主活動的過程。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從教學內容、策略、方法、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這種方式以教師的主觀意識為主,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

        多媒體課件可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在這種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按自己的學習基礎、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也可以選擇不同教學模式(如個別教學模式或協商討論模式)來學習,這種交互方式對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培養學生掌握信息處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轉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學應使學生從中產生發現的驚奇、自豪,滿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創造的歡樂等各種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帶著高漲的、激動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使教學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活動。應用多媒體課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認知作用,較好地實現了上述要求。

        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多方位地提高學習效果和培養能力

        實驗心理學家蘇瑞特拉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這就是說,如果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通過這樣多種感官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聽老師講課強得多。另一個是關于知識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讓學生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使課堂信息量加大,學生易于接受,在愉快的氣氛、交互討論中掌握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效果相當明顯。

        同時,應用計算機與網絡的功能創設引入概念的情境、創設推導規律的情境、創設提出能夠逐步深入的問題情景、創設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外化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所設置的物理問題情景中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在生——生、師——生的討論與協商中充分地展現相關的物理情景,并經過比較與鑒別、分析與判斷、改造已有的物理圖景或建立新的物理情景,從而完成地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它能讓學生主動參與進行探索和研究,特別是對學生實現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思想訓練的理想工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是輔助課堂教學,幫助教師完成“創設情景、激發動機、提出問題、建立圖景、引導討論、畫龍點睛”的極好工具,按照“以能力立意為主”進行教學的基本思想,多媒體課件不僅僅有利于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用它創設情境進行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應用課件創設物理情景、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例如:回旋加速器是實驗室中大量產生高能粒子的實驗設備,高中物理課本是以文字和插圖形式描述了它的工作原理,因為是靜態的,比較抽象、枯燥,不易被學生接受。利用幾何畫板或flash制作成課件,創設情景,在這個情景中學生可以觀察到周期性變化的電場變化情況與粒子運動之間的時間對應關系,教師只提出為什么要有這種對應關系,就丟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而真正建立起粒子旋轉與義變電場“同步”的概念。這種觀念的建議和理解不是邏輯推理的結果,而是通過對物理情景認真反復地觀察,主動思考來實現的,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是一種直覺。

        2、應用多媒體課件展現物理過程,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課件的制作,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生動的實際情景,可以把復雜的物理過程(多種因素均在變化)暴露無遺,讓學生通過觀察、聯想和想象去理解動態的物理過程,形象地建立起相應的過程圖景,這樣一方面能使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經驗去同化和順應當前所學的知識,從而實現對知識意義上建構;另一方面又能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產生靈感和頓悟。

        如豎直彈簧振子在振動過程中不僅運動學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發生變化,動力學量(振子所受合外力、彈簧彈力、振子所受支持力等)也發生變化,同時還伴隨著振子動能以及彈性勢能的變化,復雜的變化過程學生不知從何入手,利用幾何畫板設計成課件,這些量就會直接反映出來,并找出警戒線同自由長度位置重合時,木塊所受支持力為零。這處情境會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并理解此時木塊處于脫離與不脫離木塊的臨界狀態。

        3、應用多媒體課件分析圖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如在“交流電的產生”一節教學中,交流電三要素(最大值、頻率、初相)若用動畫去設計,可以事先提出問題:當線圈匝數、磁感應強度、矩形線圈的面積、轉動頻率發生變化時,最大值會如何變化呢?學生可以想象,得出自己的結論后,教師開始演示,驗證,并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正弦圖象如何變化?這種形象的圖形激發學生興趣,并應用所學過的知識及已有的圖景進行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并用數學公式和邏輯語言將其表現出來。

        4、創設動態、變化的圖象,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事物總是運動變化的,事物的變化分為量變與質變,其中質變是突變,而量變就有一個過程,并且事物在量變的過程中質并不變。因此尋找變化中保持不變的部分,乃是把握事物本質的重要方法。

        如講解“共點力平衡”問題時,可創設三個情景:1:夾在光滑斜面和可以轉動的木板之間的小球,當木板轉動時,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木板所受壓力的變化。2:光滑斜面向左緩慢移動過程中,懸掛在豎直繩上的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細繩拉力的變化。3:細繩一端拴著一個小球,小球所受球面的支持力、細繩的拉力將如何變化。學生在分析、判斷得到結論后,不僅得到了三個共點力動態平衡的圖解法,以及使用條件,更重要的是發現了三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動態平衡,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變,而且一個分力的方向不變: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變而物體受力三角形與結構三角形相似,且對應邊之比保持不變。這正是物理變化中的幾何關系的不變性。

        變化中不變以及在變化中求不變的思想是辯證思維在物理學中的重要體現,也是物理學的靈魂,貫穿于物理學始終,應用幾何畫板或其他教學軟件,展現動態圖景,幫助學生在探索本質、尋求真理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變化中求不變的意識,引導學生對物理問題進行哲學上的思考,從而培養他們“全面、本質看問題”的基本素質。

        三、應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切實解決課時矛盾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通過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頻和交互式網絡等方式,可使教學過程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知識面更廣。學生們在這些動感學習環境中,對教學內容更容易領會和掌握,可以大大加快學習進度,提高學習效率。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教學進度的加快,為學生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習時間。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很多內容是很難通過說就能解決問題的,如人造衛星,宇宙速度以及各個行星如太陽的運動情況,直線運動和受力分析等,如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便是講一節課,學生也難以理解,反而只會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畏懼感。這些知識完全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大家看到模擬的直觀的情況,這不僅可以將內容講得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大大加快教學進度,從而節約大量時間。對于少數學生不能及時弄懂的內容可以反復播放,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

        多媒體課件教學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師在多媒體課室的教學中,隨時可講解理論知識、演示實驗步驟、指導學生學習或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學生在多媒體課室中,既能學習到“必需”、“夠用”的理論知識,又掌握了實踐操作技能,做到省時、高效,課時矛盾迎刃而解。

        第6篇:物理課堂論文范文

        一.養德-----素質教育之靈魂

        "養德"不同于"傳道",而是遠遠超出了"傳道"的范疇。從素質教育的構成來看,完美人格的塑造,優良品德的陶冶,健康個性的發展,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靈的教化,生活的導引,做人的訓導等皆在"養德"的內涵之列。"養德"的實施,寓于知識學習之中,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融教學過程與教學氛圍之中,是使學生不間斷的積淀,產生頓悟的過程。需要經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誘發;是春風細雨式,貴在存心有意,相機誘導;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

        以知養德、以史養德、以題養德、以人養德構成物理教育中實施養德的重要途徑。以知養德即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理解知識本身,而且要通過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用系統的、聯系的、發展的辯證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和研究問題。物理知識之間以及知識的產生過程中充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培養學生的物質觀、辯證法和認識論觀點是知識教學中養德的一個重要內容。以史養德即教學中不失時機的介紹與學習相關知識直接聯系的物理學史,既可激發學習興趣,調節學習節奏,而且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科學探索、求實、進取、奉獻精神教育和科學態度教育的極好素材。如火箭專家錢學森放棄美國優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國,使我國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鄧稼先搞原子彈、氫彈,在科技界"銷聲匿跡"直止逝世等等。他們的愛國與獻身精神,是一曲曲人類美好的贊歌。以題養德即要挖掘習題訓練中的養德功能,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議、多題一解"的變式訓練,培養學生善于思考、自覺探索問題的習慣和方法,不斷擴大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以人養德即教師要以自身良好的師德教育人,文明的行為引導人,嚴謹的作風熏陶人,和藹的態度吸引人,優美的心靈感染人。言傳身教,樂為人師。教師也要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對善思、勤鉆、品德優良的學生注重培養,樹立典型,讓他們成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響和帶動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響力。

        二.開智-----素質教育之核心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開發智力,激發潛能,培養能力,促

        進發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

        教學思想的轉變和教育觀念的更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我們認為教學中應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學思想。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主體性是它的根本特點。教師為主導就是通過誘導、啟發、檢測、評價等手段,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和啟發學生愛學、會學。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和發展性是教學的基本特征。訓練是掌握知識方法獲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要更加注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既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

        開智不同于"授業"、"解惑"。開智的核心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掌握物理學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不斷發展的學習能力。物理學方法是物理學發展的靈魂,是以知識學習到能力發展的橋梁。物理學方法是指物理學的具體科學方法。科學方法包括四個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學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在物理學中起指導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邏輯方法,即比較、概括、抽象、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這些方法對學習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決個別類型問題的方法,這在物理學中紛繁復雜,如隔離分析法、等效變換法、疊加法、對稱法、極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這些方法對解決實際問題十分有用,但沒有反映出物理學方法的主要特點,也不宜將它們歸為物理學方法的范疇。其四是具體的科學方法,物理學方法就屬于這一類。通常認為有:觀察法、實驗法、理想化方法、類比方法、假設方法和數學方法六種。

        物理思維方法的學習應抓住思維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是:

        創設情景激發生疑啟發思路鼓勵組合提出設想解決問題

        (設疑)(誘導)(釋疑)(辯論)(解疑)

        教師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接近實際的情景,激發學生提出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問題,啟發學生根據不同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發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種對立的思路去解決同一個問題,鼓勵學生學習。根據一定的需要、依據必然規律,靈活多變的組合相關因素,鼓勵提出新的設想;問題的答案可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甚至是開放式的。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學生學會設定虛擬條件,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設想虛擬大前提,并且學會聯想和利用看起來并非相關因素的時候,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插上騰飛的翅膀。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教師在認真研究教材基礎上,提出適合學生實際的問題,引導其發散思維。

        教學過程的設計應以開發智力、激發潛能、培養能力、促進發展為主線。

        設疑引趣、夯實四基、過程教學、思想方法、啟發創新是物理教學中開智的重要途徑。①設疑引趣促智。誘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學習知識的全過程,是開發智力、發展能力的前提.愛學才能會學,會學才能學好。②夯實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實、基本方法、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是開智的關鍵。從基本事實出發,誘導學生明辯研究對象的主要特征及變化條件,然后進行思維加工;在加工過程中,則要突出科學思想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引導,從而形成概念,總結發現規律,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③過程教學開智。把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放在教學首位,使學生獲得程序性知識和最佳知識結構是開智的重要途徑.每一個知識點教學中都要引導學生弄清其來龍去脈,充分挖掘其知識形成過程中的思維因素,突出知識產生的思維過程教學,揭示和挖掘知識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滲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學思維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橋梁。掌握了方法就能舉一反三,不僅能輕松學好功課,還能自學新知,開闊視野,受益終生。⑤啟發創新養智。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自學、創新意識,學會學習,是開智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開智的中心任務.

        三.健體-----素質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種身體、心理和適應社會的完善狀態,是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和諧統一.物理學科教學中健體的教育目標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物理課堂教學肩負著對學生進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責任,健康的體質、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是全面發展的源泉.創設一種愉快而有秩序的課堂氛圍、民主的、寬容的、公正的、熱烈的氣氛對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與能力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質對人的身體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會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把心理素質教育融合到教學活動之中,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正確地看待社會與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來,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要重視培養耐挫能力,能在順境與逆境中自我調節,形成自我激勵機制,始終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滿朝氣。

        四.審美-----素質教育之神韻

        審美是一種個性鮮明、創造性品質較高的活動,審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種高品位的創新能力。人的各種素質中,審美文化素質是最主要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基本的是審美的關系,人的最高意識是審美意識。教育,就要使學生學會用審美的眼光去審視世界、審視他人、審視自己,就要注意培養學生個人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課堂教育過程的本質就是一種激發美感效應的過程,會使學生的心靈產生啟迪、感染、震驚和凈化效應。物理科學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藝術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種深層次理性的審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內涵,通過物理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審美感受力、審美鑒賞力,激發審美創造力,豐富學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務。

        培養審美感受力.物理學是一個充滿生機和魅力的學科,教師啟發學生通過想象、聯想,引導發掘物理美的豐富素材,并通過美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學美的特征,創設美的意境,使學生明確地或潛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學生對物理強烈的學習興趣,點通學生領悟的那一點"靈犀",依靠學生的心智去體驗、感受,從而逐漸產生審美情趣和愛美意識.

        提高審美鑒賞力.物理學家在探索自然界奧妙的過程中,始終以科學美作為追求的目標,通過他們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論,不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放射著美的光輝.簡潔、對稱、和諧是物理科學美的主要特征.各種物理模型的建立與應用,變復雜為簡單,簡潔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質與運動的某種特性,體現出物理理論整體簡潔美、方法簡潔之美。時空對稱、數學對稱、抽象對稱均能給人以對稱美的體驗。自冾和諧、對應和諧、互利和諧、多樣統一美無不體現在物理學科之中。

        激發審美創造力.物理科學美不僅體現在物理知識的形式上、內容上、結構上、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上,而且體現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體現在物理學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揭示物理學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學生產生"需要"的感覺,并進而引發"體驗";引導學生自己去追求和創造物理美,并將美的認識轉化為追求美的自覺行動,產生創造欲望,進而爆發創造力.

        提高教師自身的審美修養,并展示教學過程的形式、結構、內容、表達美.教師作為物理學科美育的組織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審美修養對物理美育的成效起著很大作用.所以教師要從修養、氣質、人格、行為、習慣、語言、服飾等方面確立一個具有良好的影響素質的施教者形象.使學生在自覺地學習中發展對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的識別能力,促進智能全面發展。總之,美育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促進智力的開發,培養創新能力。

        "養德、開智、健體、審美"四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養德是魂,開智為心,健體是本,審美為韻。共同構成中學物理素質教育的體系、也成為物理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學科的自身特點,也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只有以此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或教育過程的目標,才能真正培養出會做人,會求知、會生活、會健體、會審美的創新性人才.

        參考書目:1。查有梁《物理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7篇:物理課堂論文范文

        情境教學的使用降低了學生思考的切入點,使學生能夠從熟悉的事物出發順暢地進入思考狀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熟悉事物的聯系,建立生活化的課堂情境,讓學生能夠直觀的看到物理知識的展示,使學生能夠由感性過渡到理性,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例如學習有關“機械能和內能的相互轉化”時,利用實物操作的方法來建立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給每個學生一根較粗的鐵絲,看看誰能夠將這根鐵絲折斷,學生看著那根較粗的鐵絲在試圖了幾次后紛紛的放棄了,認為折斷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教師可以激勵學生來反復的折,并且感受拐彎處的溫度,在不緊不慢、堅持不懈的彎折后,學生會發現鐵絲慢慢的出現了裂痕,逐漸的斷開了.學生對這一現象非常的好奇,這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不用很大的力氣就能將其折斷呢?學生的這一想法激勵了學生的思考,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學生所做的動作,讓學生觀察在做簡單的彎折的時候無形中產生了機械能,而這種能量逐漸的轉化為了熱能,這個學生能夠根據拐彎處的溫度感覺出來;而能讓鐵絲折斷的不是這一點熱能,而是逐級積累起來的內能,學生頓悟這是用熱傳遞的方式來改變物體的內能.這樣的情境,使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思維激活,在思考分析現象的過程中學習了新知識,將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上,極大的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二、問題教學,調動學生思維

        問題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好的問題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代表性的問題,來驅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的思維緊跟問題的轉變,層層遞進的進入對事物的探討中來,實現問題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有關“人耳聽不見的聲音”時,由于學生對聲音的產生有了一定的認識,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人們可以聽到蜜蜂飛舞的聲音,而聽不到蝴蝶飛舞的聲音?”這樣的問題,然后給學生播放“藍貓淘氣三千問”中有關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在災難來襲時,小動物們的引頸傾聽、四處逃散的場景,從而提出為什么動物可以感受到災難的來臨,而人卻不可以?學生就會根據情境建立一定的思想,紛紛思考為什么人不能聽到這些聲音,人都能聽到那些聲音呢?學生的這些疑問不僅驅動了學生的進一步思考,也激勵了學生想用實驗來驗證的想法;這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一臺音頻發生器,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聽不同頻率的聲音,在逐漸的增大過程學生學生可以清晰的聽到一定頻率的聲音范圍,通過學生對數據的記錄,來感受人們能夠聽到的聲音,反復幾次從而得出人耳能聽到的頻率范圍,深入對這節課的學習.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激勵學生的興趣和思維,使課堂教學有明確地方向性,確保了課堂的高效性.

        三、探究教學,挖掘學生能力

        探究式教學的深邃,能夠讓學生對知識有深切的體會,增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的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力,幫助學生掃除思維上的障礙,由激勵逐漸的轉變為學生的自發學習;教師結合初中物理教學內容設置探究性的問題,在引導學生正確思考方法的基礎上提高課堂的高效性.例如學習“電磁感應”時,通過奧斯特實驗揭示電流周圍能夠產生磁場,學生通過對電流周圍小磁針的轉動,來感知電流周圍的磁場,從而給學生建立探究性的話題,發展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的探究,學生學會了利用發散思維,電流逆向流動會怎么樣,有什么樣的規律沒有?經過學生的探究總結出安培定則;學生還會討論出如果電流增大會怎么樣.通過學生實驗,學生得出增大電流可以增強磁場;另外在探究討論中學生還會逆向思維產生問題:電流可以產生磁來吸引小磁針轉動,而磁能不能產生電呢?要怎么進行實驗設計來驗證呢?學生的探究使得問題有了深入的思維,于是學生開始對磁產生電做討論,紛紛提出自己的猜想,開始對物理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索.通過這樣的激勵,學生對物理的學習建立了一定的信心,由原來的被動提問逐漸的轉化為主動探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出一定的方法,學生潛在的能力被激發出來,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實現了學生能力的提高.

        四、多媒體教學,清晰知識原理

        隨著現在科技的普及,多媒體的應用逐漸走進課堂,給學生的感官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形象具體的展示了知識的內在原理,提高了課堂的效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的挖掘多媒體趣味性、直觀性、交互性的優勢,將實驗的原理、現象、分析清晰的展示出來,給學生的討論交流帶了便捷.例如學習“透鏡”時,先讓學生實驗:分別讓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和凹透鏡,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只能觀察到最終的實驗現象;然而理解光線在其中的行進時,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出行進的光線,讓學生清晰的看到光線在凸透鏡或者凹透鏡中的軌跡,形象的觀察折射光的路徑.在多媒體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像看動畫片一樣跟著光線的行蹤來思考,讓學生理解實驗就是簡單的光的折射,對于比較薄的透鏡來說,就可以將兩次折射看做是一次折射.由此學生不難得出凸透鏡對光有匯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這時教師可以再次利用多媒體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使學生深刻的理解物理現象的原理.通過這樣的教學,從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五、小結

        第8篇:物理課堂論文范文

        【關鍵詞】物理教學;提問藝術;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203.12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4)03-0083-01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并幫助學生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在物理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師傳授知識,而是把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給學生,讓學生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究,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這種學習方式將影響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習慣、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課堂教學的實際來看,課堂提問的設計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提問得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智力水平。提問不當,不僅無益于教學,還會窒息課堂氣氛,禁錮學生思維。

        據研究發現,目前中學物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問情況并不如人意,主要表現在:問題數量隨意性大,一節課最多的可提二十多個問題,最少的只提一個問題;提問仍然是從教材內容出發,而沒有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事實性問題和理解性問題比例較高,基本沒有答案開放的,鼓勵學生闡述觀點,進行分析、評價的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反復重述、打斷學生發言的情況比較嚴重;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比例不高;教師幾乎沒有為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也幾乎沒有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這些表現是目前課堂教學提問比較普遍的現象。它反映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提問技能,透過該現象能更深層地反映出目前教師的教育觀念中教學仍然以傳授知識為主,注重知識的掌握,教師仍然在課堂上唱著主角,學生并沒有成為自主學習的主體。這種觀念對課堂教學提問的影響在于,它使教師對提問的功能、目的、類型、作用等的認識和實際運用機械、單一,針對性不強,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交流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等方面的效果較差。這樣的教育觀念和提問現狀根本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筆者認為提出教師有效課堂教學提問的問題并進行研究,對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推進,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

        一、溫故知新,聯系已有知識

        教學要真正啟迪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必須多提問,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創造。任何一個物理教師在上課時都不希望自己上演“獨角戲”,學生無動于衷。在教學雙邊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課堂氣氛的營造,需要教師去調動,去激活。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我們學過的什么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后,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導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通過聯系已有的知識,也可以幫助學生復習以往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

        二、列舉提問,聯系生活實際

        物理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生活離不開物理,物理也離不開生活。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后再把對的進行分類。例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將物理知識滲透到生活中去。

        三、創設情境,培養問題意識

        問題是物理教學的核心,物理教學的過程應當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液體的蒸發時,先給學生呈現如下現象:用扇子對著一支溫度計扇,溫度計的讀數不變;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包上棉花,將棉花浸入酒精中,然后從酒精中取出,再用扇子扇,溫度計的讀數迅速下降。如何解釋這一現象?這就給課堂教學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又如,通過列舉有待解釋的事例來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慣性知識時,教師舉例:人絆倒時通常是向前撲,而人滑倒時往往是向后仰,如何解釋這一現象?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但學生在學習慣性知識之前卻難以做出正確的解釋,于是容易產生解答問題的內在需要,從而進入問題情境。

        四、學以致用,采取應用提問

        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做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后為什么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么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做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后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制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五、引起爭論,激發思考提問

        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和“在平地上挑著東西前進做不做功?”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這樣既達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目的,也可以把有關知識融會貫通,收到效果比單一的講解要好得多。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為此,課堂提問要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并注意在提問中點撥啟發學生分析問題,提高學生能力。

        【參考文獻】

        第9篇:物理課堂論文范文

        1.“低耗高效”原則

        有效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師巧講、精講,學生多練多講,以最少的時間去學習掌握教學目標,不走彎路或者少走彎路,盡量少做無用功,每個環節、每時每刻都有收獲。

        2.“以學生為本”原則

        我們在備課、制定教學目標之前,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知識水平、認知技能和個性發展;熟知班級學生在物理學習方面的共性和個性。另一方面要透徹理解教材,明確知識重難點,以學生如何“學”來確定教師如何“教”。

        3.分層遞進原則

        教學內容層次化,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問題遞進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思維要求;作業分層,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不搞“一刀切”;輔導分層,如果是全體性的問題,在全班講評,如果是個別性的問題,則個別輔導。

        4.實效性原則

        有效課堂教學既要體現學生學到知識,又要體現各種能力都能得到發展,真正具有實效性。

        5.師生互進原則

        有效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二、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內容,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多合作交流。要做到“有效課堂教學”,我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研讀教材,有效備課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研讀教材,厘清知識結構,理解知識邏輯順序和教材編寫意圖,確定教學目標和授課體系。授課體系主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考慮。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進行有效的備課,備課中要著重思考這節課安排幾個活動,每個活動多少學生參與,如何安排;教師在活動中如何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怎樣評價等。其次,還要考慮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或者遇到的問題,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調控,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喚起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熱情。要保證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有激情,人人都敢說、敢問,新課引入尤為重要。在新課開始10分鐘之內必須激起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處于一種急切想要解決問題的心境。因此,新課引入時可借助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出問題的圖片、動畫、視頻、故事等資源。如學習“聲音的產生”時可用會跳舞的火焰實驗引入;學習“光的折射”時則用鉛筆放入裝水的玻璃杯中的實驗現象引入;學習“物態變化”時用雨、霧、露、霧凇、冰山等圖片引入;學習“壓強”時用鐵釘釘板Flas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課堂導入能迅速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3.師生互動,小組合作

        有效課堂離不開有效管理,有效管理離不開小組建設。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發展,打破了傳統授課制的束縛,實行小班化和小組合作學習;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而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機會,營造師生互動、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因此,教師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應做好以下幾點:

        ①分組合理,公平競爭。小組間盡量減小差異,男女均衡,公平競爭。

        ②分工落實,目標明確。每個成員擔任一個角色,保證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③獨學優先,合作交流。讓學生根據導學案先自己獨立學習,然后小組內交流、討論答案的對錯,突出學生的“學”。

        ④搶答展示,課堂活躍。通過搶答的方式來展示問題的答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⑤實施激勵評價,激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尊心,使組與組之間競爭激烈,勇于質疑、搶答,誰都不愿落后。

        4.分層教學,兵兵相教

        每個班都幾十個學生,他們的性格、思維、知識水平都不一樣,有些相差很大。所以,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層次,把教學內容進行層次化,難的、抽象的問題暫時不講,也不要求學生掌握。當學完一定內容以后,學生有了解決前面遺留問題的能力,再回頭去探究、討論。課堂上教師以最快速度、最少時間讓思維活躍、基礎知識好的學生完成教學任務,達到目標要求。然后由這第一層次的學生對第二、三層次的學生進行“兵兵相教”,讓優秀生和后進生結成“幫扶”對子。最后還不懂的學生由教師課后進行輔導。“兵”教“兵”活動不但能解決學困生的問題,也能促進尖子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尖子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為了避免“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消”的現象,我把物理練習也進行了分類。這樣分層處理后的物理課堂,學生、教師都省時省力,減少做無用功,這也是有效課堂教學的有力保證。

        5.加強反思,提升教學有效性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伊人五月天在线视频网 | 色多多视频在线观看51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看 |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 在线亚洲观看精品过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