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錄用考察報告范文

        錄用考察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錄用考察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錄用考察報告

        第1篇:錄用考察報告范文

        一、基本概況

        (一)海城市進行鄉鎮衛生院產權制度改革的有關情況

        海城市地處遼寧南部、遼東半島北端,是全國縣級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全市現轄4個管理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27個鎮、576個行政村,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總人口111萬。改革開放以來,海城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勇于實踐、敢為人先的膽識和氣魄,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經濟和社會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實行綜合體制改革前,由于整個醫療衛生都是由政府包辦,機制僵化,經營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衛生院甚至連工資都無法保證。為此,從1996年開始,該市本著"提高市一級、搞活鎮一級、強化村一級"的原則,對20家鄉鎮衛生院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改制面達70%。該市的做法是:

        1、深入調查研究,堅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該市首先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召開職工座談會、專家論證會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摸清底數,掌握實情,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并公布于眾。在改制過程中,由市資產評估事務所對衛生院進行清產核資與資產評估,對購買者進行資質和能力審查,確保改制的順利進行。在改制形式上,該市堅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醫療單位,競價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種方式,妥善安置人員。該市對改制前已退休的職工主要采取三種安置方法:一是鎮政府用原衛生院事業費繼續支付其退休費用;二是衛生院及退休職工共同投保,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三是在退休職工自愿申請的情況下,發放一次性安置費。對在職職工的安置采取雙向選擇的方式:一是繼續在醫院工作;二是自己開診所;三是自謀職業。醫院改制后,有關善后工作及債權債務由所在鎮政府統一處理。出售衛生院所得資金主要用于職工安置、為職工交納養老保險、支付退休費和償還衛生院所欠債務。

        3、組建管理機構,實行醫防分設。在鄉鎮衛生院改制前,該市就實行了醫防分離,鎮政府成立了衛生管理辦公室,負責管理原來由醫療單位代管的各鎮預防保健,理順了農村預防保健的管理體制。

        4、切實采取措施,強化管理服務。在領導關系上,該市要求改制后的衛生院必須接受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服從市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醫院的院長、副院長必須同當地政府和市衛生局協商后任命,報衛生局備案。在服務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衛生院承擔支援農村、指導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等任務,在發生重大災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況時必須服從衛生行政部門的調遣。在人員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衛生技術工作,外聘衛生技術人員必須具備中級以上職稱。在醫院基本醫療保證上,要求按等級醫院基本標準設置科室和人員。同時,該市衛生局還成立了衛生執法大隊,對全市的醫療市場進行集中管理,發現問題及時查處,問題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真正做到了從"辦醫"向"管醫"的轉變。

        經過改制,該市衛生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衛生事業的社會化投入明顯增加。據統計,改制前三年,20所衛生院的專項投資不足100萬元,改制后僅一年,經營者就投入923.5萬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2000年末,20所衛生院固定資產總額為2739萬元,比改制前的622萬元增加了2117萬元,增幅達340%。

        二是衛生技術人員素質明顯增強。2000年底,20所衛生院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人才達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進的高中級人才主要來自鞍山和沈陽市的大醫院。在引進人才的同時,為增強衛生院發展后勁,投資者還注重培養人才,有的送到醫學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級醫院進修。

        三是醫療條件明顯改善。改制前20所衛生院基本上是大內科,外科只搞處置、縫合,不開展手術。其中,15所衛生院沒有搶救室,也沒有必要的搶救器材。改制后,各衛生院在加強內科的同時,還健全了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正骨醫科等,開設臨床科室由原來的3個增加到11個。改制衛生院普遍設置了搶救室,配備了必要的設備和藥品,裝備了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有的還裝備了動態心電圖機、腦電圖機等設備。

        四是醫療收費水平明顯降低。各改制醫院為贏得市場,增強競爭力,紛紛降低醫療收費水平,許多衛生院明碼標價或在患者入院時就承諾費用總額,使患者的醫療費用大大降低。據調查,改制前,闌尾炎手術住院費用為1500元左右,改制后,絕大多數衛生院的收費水平在700-900元之間。

        五是衛生院運營質量明顯提高。20所衛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門診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2000年總收入達到1880萬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考察報告格式 ·民辦教育考察報告 ·服裝企業考察報告 ·赴外地學習考察報告

        (二)關于蛟河市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有關情況

        蛟河市地處吉林省東部,屬半山區。全市轄20個鄉鎮、258個行政村,總人口47萬,其中,農村人口29.9萬。2001年實現財政收入1.1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來,該市針對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關系松散,鄉村醫生服務水平較低,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積極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國務院的充分肯定,李嵐清副總理作了重要批示:"蛟河市黨委、政府積極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條件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的可行之路"。該市的主要做法是:

        1、調整農村衛生機構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傳統格局,對原有鄉、村衛生資源重新進行合理配置,將265個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調整為218個村級社區衛生服務站(以下簡稱服務站),均衡設置在農村人口相對集中地區,每站覆蓋人口1000-3000人。服務站受鄉鎮衛生院(以下簡稱衛生院)領導,承擔對農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婦幼保健、常見疾病和損傷的治療、康復等工作。

        第2篇:錄用考察報告范文

        去年底,上海市物業管理協會組織部分會員單位赴臺灣考察,考察團一行10人走訪了臺北、高雄、臺中、臺東、花蓮等城市,與臺灣物業管理協會、臺灣物業管理經理人協會等同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并召開了兩岸物業管理研討會。臺灣物業管理經理人協會、高雄物業管理協會、太平洋管理公司、安朝管理公司、臺業管理公司的同行們對我們的考察非常熱情,作了認真充分的準備,給考察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的學習和考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學習考察,我們對臺灣現行的物業管理模式和體制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臺灣物業管理的現狀

        隨著先進國家的物業管理逐漸對臺灣產生影響,尤其是日本物業管理的成功經驗和為社會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對臺灣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臺灣的房產商也要求對不動產進行維護,1987年當局終于準予開放登記物業管理維護營業項目。從事物業管理的企業叫做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公司。1995年,臺灣頒布了第一個物業管理法規,即《公寓大廈管理條例》,1997年又頒布《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管理辦法》,1998年6月臺灣建筑物管理維護經理人協會(簡稱bma)成立,同年9月開放組織同業公會,設有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桃園縣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商業同業公會,并由臺灣建筑物管理維護經理人協會整合業者,致力“建構法制環境,推廣專業技能、提升業界形象”,積極參與政府法規制定與修改,建筑物管理維護經理人協會以發展建筑物管理維護知識技術,提升建筑物管理維護服務質量為目標,多年來不斷辦理研討會、觀摩考察,并與(臺灣、上海、香港)及日本、英國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協會活動,包括世界不動產協會和世界建筑物服務廠商聯盟。目前臺灣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公司參與公會者近100家,加入bma的有50余家,這些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在80%以上。但公司名稱并未統一規定。,臺灣又成立了中華物業管理協會。

        目前臺灣物業管理服務業中,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公司約有450家,從業人員約5萬,清潔服務公司約7400家,從業人員約15萬人,合計約為20萬人,年產值約500億元(新臺幣,約125億人民幣)。保全公司有452家,從業人員3.6萬人,其中駐衛保全年產值約有150億元(新臺幣,約37億人民幣)。

        臺灣物業管理服務業依其服務項目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建筑物與環境的使用管理與維護,提供建筑物與環境管理維護、清潔、保全、公共安全檢查、消防安全設備及附屬設施設備檢修等服務;第二類為生活與商業支援服務,提供物業代辦及咨詢行業、事務管理、物業生活服務、社區網路、照顧服務、保姆、宅配物流、生活產品(衣、食、住、行、育、樂)及商業支援服務;第三類為資產管理,提供不動產經營顧問、開發租賃及投資管理等服務。

        目前物業管理公司已跳出傳統觀念,服務的范圍也不僅限于安全等事項,而是從大樓的管理到生活便利性的提供,物業管理公司所規劃的服務項目,已涵蓋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一些大型專業物業管理公司除了以上各項外,還提供生活服務、社區總體營造、租售服務及不動產營運規劃等服務,物業管理呈現多樣化及多元化。

        1、社區治安管理必須有保全公司承擔

        臺灣物業管理的業務因法令限制而被割裂分別存在于許多行業,包括公寓大廈管理維護業、保全業、清潔業、房屋中介業等,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及《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管理辦法》公布前,有各種不同的公司形態,普遍的是建筑物管理維護公司,其他也有大樓管理顧問公司、清潔公司、機電工程公司等,也提供一些單項或多項的物業管理服務。特別有意思的是,在臺灣,物業管理公司與保全公司經常無法有效區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物業管理中有關安全管理項目在臺灣的《保全業法》中規定屬于保全公司營業項目,物業管理公司不得承攬保全業務。但是在實際的商業營運中,保全公司常涉足物業管理的營運模式,物業管理公司也往往會“入侵”保全公司的營業領域,表現形式就是一家公司兩塊牌照。這與國內保安公司(相當于臺灣的保全公司)以駐衛保安工作為主,物業管理公司(相當于臺灣的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公司)也可雇用保安員從事駐衛保安工作的方式不盡相同。

        2、社會比較重視物業管理

        建筑管理維護公司在臺灣普遍成立也不過10幾年的歷史,近,臺灣房地產業發展很快,維護公司數量也不斷增加。但是臺灣對從事建筑物管理維護的要求很嚴格,企業的準入“門檻”很高。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公司資本額要在新臺幣1000萬元以上。并要有4名取得公寓大廈事務管理認可證的 職員和4名以上持有各類公寓大廈不同技術服務認可證的職員。沒有相當的實力,是無法進入這一行業的。這樣既實現了物業管理企業的總量和質量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業之間的惡意競爭現象。

        近年來,臺灣當局也十分重視物業管理行業的建設,在大學內開設了相關專業的學科,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物業管理以及公寓大廈維護管理的條例和規定,在政策上,也對物業管理產業給予了支持,如臺中市政府規定,物業管理企業錄用一名45歲以上勞動者,政府獎勵企業5000元新臺幣。全市人口約98萬,其中從事物業管理的將近1萬人。

        同時,為提升居住和管理品質,臺灣也積極舉辦各類物業管理創優活動,如優良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公司評比等,臺北市還開展了守望相助評比及各縣市政府舉辦的優良社區評比、環境清潔評比、社區活動評比等。

        但是由于整個物業管理行業在臺灣還處于成長階段,所以行業內的企業管理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差異很大,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未出臺之前,許多公司對本身應有的服務工作項目都不太清楚,目前較有經驗或有規模的公司已經十分重視與改善服務品質,所以臺灣公寓大廈的物業管理現有的服務與前比較可說是突飛猛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3、自主經營管理較為普遍

        除了專業物業管理外,臺灣地區許多樓宇也有實行業主自營式的物業管理,所謂業主自營式物業管理,就是社區的物業管理,既不由房地產開發公司負責,也不聘請專門的物業管理公司負責,而是由樓宇業主自行打理,這種方式在臺灣的城市中比較普遍。

        5、依約管理、居民法律素質較高

        由于市場化程度較高,所以廣大業主的法律素養也較高。目前臺灣規范物業管理的相關法規主要有《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細則》、《公寓大廈管理組織申請報備處理原則》、《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管理辦法》等。雖然條款并不多,但在執行法規方面以及在法律法規的公平、公正性方面,業主和物業管理企業較好地貫徹了對等與公平的原則。

        在管理過程中雙方依照合約規定的內容。公寓大廈管委會可以通過法規賦予業主自主管理的權力,實行對物業公司的監督。對于不稱職的物業公司進行解雇;另外一方面,優秀的物業公司通過提升服務品質和市場競爭脫穎而出。對于業主的權利和義務也規定得非常明確,而且執行起來非常嚴格。對欠繳管理費經過催告仍然不付者,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會訴請法院命其給付應交之金額及延遲利息,情節嚴重者可訴請法院強制遷離。如該住戶系業主時可訴請法院令其出讓所有權應有部分,如其于判決后三個月內不能自行出讓并完成登記手續者,管理公司或管理委員會可申請法院拍賣其房產。因此在臺灣管理費收繳不是問題。如臺北地區的收繳率在98%以上,臺中、高雄地區也在95%以上。

        6、重視物業管理職業培訓

        第3篇:錄用考察報告范文

        2004年12月,我隨省農委設施園藝農業技術培訓團,在日本進行了21天的學習考察。日本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設施園藝農業,保障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對我們具有借鑒意義。

        一、日本農業經濟概況

        日本是由3900多個小島組成的島國,面積37.77萬平方公里,人口1.26億,農業人口1279萬,城市人口占77.4%。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29人,屬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日本資源匱乏,耕地短缺,土壤貧瘠,主要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和泛堿土,山地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80%。日本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秋多臺風,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上,年降雨量1000-2000毫米,分為北海道、關東、九州等9個農業區。2003年,日本人均GDP3.75萬美元,農業增加值1125億美元,占2.5%,農戶平均年總收入為1000萬日元,非農業收入占70%左右。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5:35:60。

        二、日本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舉全國之力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農業已成為日本目前最大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和民生問題。日本正在舉國家和全社會之力,以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

        一是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雖然日本農業增加值只占GDP的2.5%,但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以大分縣為例,2004年農業投入在財政投入中列第四位(第一是政府開支,第二是教育,第三是土木建筑,第四是農業),達到60億元(749億日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2.3%,財政補貼每個農戶10.7萬元(130萬日元),占農戶平均年收入的13.4%。

        二是制定農產品價格安定法。國家、縣、農協三方建立了價格安定基金(國家出50%、縣出30%、農協和農戶承擔20%),明確了價格安定的補助品種,價格低于生產成本,農戶損失全部由基金補足,因自然災害減產也可獲得基金的救濟。

        三是重點扶持農業生產專業戶。日本的農戶數由1960年的605萬戶減至2000年的324萬戶。在這些農戶中,專業農戶占16%,其余為兼業農戶。為確保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日本開展了農業經營者認定計劃,被認定的專業生產農戶,政府在設施建設、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大量補貼,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和流通服務,確保專業農戶年收入處于社會中等偏上水平。

        (二)建立農協把農民由弱者變成強者。農協是日本舉足輕重的政治、經濟力量。農民可自愿加入農協,住在農村的非農戶也可參加農協。農協組成主要有四個層次:一是組合員(農家或以農家為主);二是市、町、村JA農協;三是縣JA農協,包括信聯、共濟聯、經濟聯、厚生聯、中央會五部分;四是全國JA農協,包括農林中金、全共聯、全農、全厚聯、中央會五部分。縣和全農主要從事農業專業性工作,市、町、村農協是縣的窗口,各級農協都是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農協將弱勢農民聯合起來成為日本社會強大的經濟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農協具有五項職能:

        一是信用事業。農協將農民的錢集中起來,成立了中央農林金庫,目前各類存款和組合員資金達73兆億日元,為日本第二大銀行。五十年前,農民貸不到款,貸到了利息也很高,現在他們有了自己的銀行。中央農林金庫可從事任何金融增值業務,增值后的利潤分給農民。二是保險事業。日本政府對其他保險公司的險種有限制,農協所辦的保險機構則可以從事所有業務,可以從事保險資金的增值業務,主要是投資股票、債券和發放貸款。目前,農協共濟聯持有保險金400兆億日元,在日本僅次于生命保險公司,處于第二位。三是經濟事業。主要是幫助農民共同銷售農產品、購買生產資料和部分生活用品。去年全國47個縣經濟聯買賣金額3.3兆億日元,是日本最大的經營共同體。四是厚生事業。主要是辦醫院,從事防病、治病等解困事業。五是指導事業。主要是代表農民給政府和政治家(主要是議員)提建議和意見,在生產經營、社會生活等方面對農民給予指導。

        (三)推進“一村一品”運動。日本產大米16元(人民幣)/斤、西紅柿10元/個、大白菜24元/棵、菠菜20元/斤、山水梨24元/個。日本產的蔬菜、大米、水果價格雖然比進口高幾倍甚至十幾倍,但國民還是喜歡買本國產的農產品,除了高收入因素外,主要是因為日本農業通過開展“一村一品”運動,大大增強了日本國民對本國農產品消費的信心。日本目前80%的城市居民,對所消費的農產品質量缺乏安全感。而“一村一品”運動的核心,是將具有當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的農產品,在品質、營養、商品性、文化底蘊等方面做精、做細、做特,做成全國和世界一流。

        (四)大力發展設施園藝農業和畜牧業。隨著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為了穩定蔬菜副食品供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設施園藝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農戶每建造一棟大棚或溫室,可從國家獲得50%的補助,加上縣、市、町、村補助30%,農戶只需出資20%,并擁有全部產權。日本農業結構已經發生明顯變化,糧食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為18%左右,畜牧業占25%左右,設施園藝農業比重高達40%左右,成為日本最大的農業產業。

        (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一是提高消費者信心。不定期到產地(超市)抽樣監測,并通過各種市場營銷組織,經常把消費者或商社請到現場參觀考查,在增進互信的基礎上簽訂供銷合同。二是推行實名制銷售。日本農產品從產地生產到協會、加工企業、進入市場都是采取實名制。在產地和生產企業抽查監測,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產品不能進入加工企業或市場,并按商品標注退回原產地。三是完善農產品產地標識認證制度。日本全國農協中央會決定,在2006年底之前對通過全國農協上市的肉類、蔬菜等所有農產品編排識別號碼,實施“身份”管理制度。

        (六)強化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日本建有由國立和公立科研機構、大學、民間組織等三大系統組成的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日前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2.2%左右。烏拉圭回合后,日本政府為增強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力扶持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技術開發與應用,特別對民間系統的研究給予資助。日本的農業推廣服務主要是通過政府農業改良普及部門和農協進行。目前,日本有591個“地域農業改良普及中心”、經國家考試錄用的專門技術員6680人和經地方考試錄用的改良普及員10356人,這些普及員均為公務員。農協還擁有近2萬名的營農指導員。

        (七)健全和規范農業決策程序。日本農業決策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程序。農協:要求解決的政策、技術、資金問題——政府管理部門:歸納分析、優選課題(超前1-2年)、公開招標——各類專業協會或咨詢機構競標:課題調研、提出對策----反饋給政府管理部門——報上級和同級議會討論——法定程序審批——下達政府執行。這樣的程序能充分體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最大限度地減少決策失誤。

        三、啟示與建議

        我市人多地少,農業的家庭經營方式與日本有相近之處。借鑒日本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以行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日本發展農業經驗表明,只有通過行業協會、合作經濟組織把農民和農業企業組織起來,才能為科技推廣、質量安全、品牌培育、高效管理、農民維權等提供有效的載體和運轉平臺,才能把單家獨戶經營的弱勢農業變成規模化、產業化、社會化經營的強勢農業。借鑒日本的經驗,加強行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關鍵要把握四點:一是將政府的一些具體的經濟職能,轉由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行使,政府主要通過制定規章、準則、標準,搞好監督管理,特別是要適應鄉鎮擴大的趨勢,強化鄉鎮一級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的職能,使其在某些方面起到政府的作用;二是以專業大戶和行業龍頭企業為載體率先推進;三是從市場前景好、種養效益高的農業行業領域重點突破;四是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的原則,穩步推進。

        (二)以發展設施農業和養殖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日本發展經驗表明,工業化和城市化必然導致農業生產結構的改變,糧食、油脂生產必然呈下降的趨勢,蔬菜業、養殖業將成為農業的主導產業,設施農業成為集約型農業的主要形態。因此,無論是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還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都要求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產品新鮮度高、市場銷路廣、經濟效益好的設施農業。近年來,我市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為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我們要適應這一形勢,把中央政策與合肥實際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設施農業、養殖小區和農業產業園區快速、健康發展。

        (三)以優化質量和品質為重點,大力突破國內外市場農產品綠色壁壘。日本農戶年收入最少要達到80萬元人民幣,務農者才能穩定。歐盟基本上也是這個水平。比勞動力成本,日本和歐盟根本無法同我們競爭,這點他們也非常清楚,危機感很強,做了很多細致的對策性研究,制定了很多保護性措施,主要為兩條:一是提高質量檢測標準,樹立技術壁壘;二是采取綜合技術措施,提高本國產品的質量。我市農產品要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力,最關鍵的是要突破質量和品質的“瓶頸”制約。一要以專業大戶為龍頭,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為質量追溯制度和信用檔案的建立奠定基礎;二是從老百姓最關注的夏季葉類蔬菜著手,推行實名制銷售,提高消費者信心;三是以外銷前景廣闊、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為重點,集中財力和人力攻關,提高產品的品質和營養價值,增強對國內外消費者的吸引力;四是采用信息公開的方式,全過程向消費者宣傳保障質量、改善品質、增加營養的措施。

        (四)以實施“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工程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我市開展“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工作起步比較早,但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精神,特色農業未能真正做精、做深、做大、做強。在農業發展新階段,圍繞農民增收,發展特色農業,全面推動“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工作,借鑒日本經驗,關鍵是走好兩步棋:一是政府引導,農民自愿,集中力量開發一個主導產品,造就一個成功范例,引導農民圍繞主導產品發展生產經營;二是把從事主導產品生產的農民組織起來,建立合作經濟組織,形成利益共同體。

        (五)以扶植種養大戶為重點,大力培育專業務農者。日本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農村人口稀疏、農業衰退、勞動力老齡化和女性化等問題,也是我們難以避免的。為了穩定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遵循WTO的綠箱政策,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一是適應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趨勢,大力扶持專業農戶提高機械化水平;二是針對老齡化和女性化的趨勢,大力扶持省力化栽培品種和技術的研究推廣;三是加強對專業務農者的技能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促進由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四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第4篇:錄用考察報告范文

        關鍵詞: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趨勢分析

        作者簡介:王洪杰(1980-),男,河北保定人,中北大學招生與就業工作處,講師;

        楊志勇(1977-),男,山西孝義人,中北大學招生與就業工作處,工程師。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4-0164-02

        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80萬人,就業任務更為艱巨、繁重。時代的發展,迫切需要建立與社會發展相協調、與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相適應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比較分析目前地方普通高校畢業生各類就業市場的利弊、發展趨勢,有助于針對性地做好當前各類就業市場工作,促進大學畢業生分層次合理就業,并期望對未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提出合理的建議。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我國共有普通高校2263所,其中中央部委所屬111所,地方部門所屬1514所,民辦院校638所,地方普通高校是數量上的主體,本文主要針對地方普通高校來闡述問題。

        一、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現狀

        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是指高等學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以及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培育和建立起來的,對畢業生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人才市場,其任務是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1]在我國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后,逐步實行了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雙向選擇”制度,與之對應的政府機構、高等學校、社會力量也逐步建立起了針對畢業生就業的市場。目前,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主要由校內就業市場、社會就業市場、無形就業市場三部分組成。

        1.校內就業市場(包含行業院校聯合就業市場)

        校內就業市場是指各高校根據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和體系的不斷完善,建立的具有自身和行業特點的畢業生就業體系,主要包括大型畢業生招聘會、日常專場招聘會、本校就業網絡信息、推薦就業等形式。

        目前,對于各高校而言,校內就業市場是最基本、最受重視的方式。每年各高校均會針對本校應屆畢業生召開各種規模及層次的各類雙選會。

        2.社會就業市場

        社會就業市場是由政府建立起來的,其最初目的是為了職工就業和再就業服務。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后,社會就業市場也成為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方式。

        社會就業市場主要包括省市區主管的畢業生就業部門設立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各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設立的就業市場、其他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截止到2006年底,全國各類人才服務機構已達到6629家,設立的固定的人才交流場所2776家,人才市場網站3171個,人才數據庫5077個。可以說,人才服務系統已經成為國家就業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無形就業市場

        隨著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計算機網絡、網絡視頻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國家各級就業主管部門、各高校、各行業及部分企業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就業網站,為畢業生和招聘單位提供信息、網絡視頻面試等服務,在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在無形就業市場的建設過程中,由教育部主辦、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聯盟支持的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臺于2008年4月25日正式開通。開通該平臺的目的主要是利用網絡技術和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系統的資源,采取網上服務和網下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努力從根本上解決供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二、目前各類就業市場的利弊分析

        1.以成功率來看,校內就業市場占據絕對主體地位

        校內就業市場的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自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開始,地方普通高校的校內就業市場經歷了規模不斷擴大、形式逐漸多樣、合作單位逐漸固定的過程。得益于各高校所開設專業的行業性特色以及與用人單位在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長期合作,校內就業市場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成功率在目前的三種就業市場形式中是最好的。

        北京師范大學“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的調研成果、英才網聯“2007 屆大學生就業期望調查”等都顯示,畢業生對校內就業市場的期望值高達80%以上。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畢業生就業市場白皮書統計數據顯示,2009屆85.35%的畢業生通過學校組織的“三級市場”實現了就業。[2]

        對比三種形式就業市場所提供的就業需求信息及成功率不難發現,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就業市場提供的需求信息與畢業生所具備的就業條件匹配性不強。相較于校內就業市場,其他兩種形式的就業市場更需要在提高匹配性上下功夫。

        2.社會就業市場及無形就業市場的信息量巨大,針對性有待加強

        在就業市場的建設中,校內就業市場有較強的時效性,往往各個高校的舉辦時間都集中在每年的第四季度,其就業需求信息的高峰也相對集中,用人單位往往選擇在同一時間向原行業內高校或聯系較緊密高校需求信息。同時,校內就業市場因為受特色、地域、市場開拓能力等影響,其信息量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集中在曾經招聘過或聯系過的用人單位。

        與之相比,社會就業市場及無形就業市場是專門從事人才交流服務的,其在市場的組織上能貫穿全年。隨著信息網絡的不斷發展,社會就業市場及無形就業市場越來越重視信息的搜集及積累,它們通過主動搜集及提供便利服務等方式積累了相當多的信息資料;同時各用人單位也在逐步改變策略,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選擇在固定的幾個無形就業市場上進行招聘安排、需求宣傳等。如中華英才網的服務覆蓋全國40多個城市、35個主要行業,90%的全球500強企業使用中華英才網的專業服務,網站日均瀏覽量超過1960萬,擁有超過1460萬注冊用戶,累計超過146萬家企業注冊會員(數據引自中華英才網)。

        在信息的與利用上,信息端(尤其是社會就業市場和無形就業市場)的高積極性與信息接收端(畢業生)的冷漠態度形成了強烈對比,高校畢業生在招聘信息的處理上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動性,難以用正確的方式方法積極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這也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

        3.便利性及安全性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深入,各高校也在不斷加強校內就業市場的信息化建設,以提高其便利性,手機校內就業網站、手機短信信息發送等新形式的信息平臺成為了各就業網絡的有益補充,也為畢業生就業市場更好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校內就業市場的信息都是在用人單位提供后,各高校就業管理部門經過嚴格審查、核對,才給相關專業的畢業生的,信息的安全性得到了基本保障。而社會就業市場,尤其是無形就業市場將網絡作為進行事務辦理、信息及雙向選擇的主要陣地,它們對應聘便利性的要求更高。通過對常見的無形就業市場進行觀察發現,它們通過用戶注冊、求職者素質與用人單位需求進行匹配、及時提供最大化的信息服務等方式,利用網絡的普遍性不斷發展其便利性,以期為求職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三、各類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發展趨勢

        各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各有優勢與不足,規范畢業生就業市場要求國家各級政府部門、高等學校、人才中介機構有效合作,逐步走向聯合,建立和完善新的市場體系。同時還要提高有形市場效率,大力發展無形市場。[3]

        1.將校內就業市場作為主體是當前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的現實選擇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畢業生順利就業及分層次合理就業作為對地方普通高校的基本要求必將受到更多的重視,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雙向選擇模式會越來越健全,這會逐步化解用人單位需求與畢業生素質差異的矛盾。但是短期內,校內就業市場的主體性地位不會改變,畢業生通過不斷提高個人素質及就業能力以求在校內就業市場順利就業,仍將是主要的趨勢。

        為充分發揮校園就業市場的主渠道和基礎性作用,各省級工作部門和地方普通高校應當深入挖掘崗位信息,積極組織多種形式的校園招聘活動,不斷提高用人單位招聘的目的性和畢業生應聘的成功率,實現兩者的匹配精度;加快網絡市場平臺建設,探索利用手機報、微博、微信等新型傳播手段就業信息,確保更多有價值的就業信息到達相對應的畢業生手中,提高校內就業市場招聘的成功率;挖掘行業優勢,組織各類協作體,聯合開拓就業市場,加快探索建立畢業生就業與重要行業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西部地區和二三線城市等人才需求的對接機制,使具備行業特征的用人單位與更廣泛的具有相似培養特色的畢業生實現更大范圍的對接;加強特色建設,強化相關就業行業的前景及需求分析,注重對畢業生的精確指導,引導畢業生了解就業市場、就業環境,更積極的面對就業。

        2.不斷規范化、規模化具有較高公信力的社會就業市場是有利的補充

        華建敏同志于2003年12月在全國人事廳局長會議上指出,人才市場是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國務院不斷出臺文件,要求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各項就業工作的首位,要求各級各類社會就業市場進一步創新就業服務方式,完善就業服務措施,面向離校前高校畢業生廣泛開展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進校園活動,面向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深入推進實名制就業服務,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社會就業市場在將來的發展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強化對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促進作用:首先,增加對普通高校畢業生的針對。各地市人才市場應深入了解高校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政策的宣傳和解讀;組織本地有影響力的企業開展企業人力資源經理校園行活動,加強在日常招聘活動中對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引導、登記、推薦等工作。其次,依法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權益。要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監管,規范職業中介機構行為。加強勞動保障監察,重點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情況的檢查,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行質量,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依法維護高校畢業生合法權益。

        3.不斷發展無形就業市場

        高校畢業生的順利就業作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已經受到政府人事部門等政策制定機構、宏觀經濟管理機構、教育部門等的高度重視。在發揮各級各類校內就業市場、社會就業市場的作用的同時,逐步建立起有規模、實用性強、安全性有保障的統一無形就業市場,不斷為畢業生提供高效服務,已經成為信息時代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必要手段。

        例如,德國各州企業的用人信息,由當地就業辦公室統一收集后直接傳輸到勞工部信息管理中心,由信息中心審核后對外,并及時更新數據,這些數據對任何人都是公開的。勞工部以良好的服務竭力吸引企業提供數據,有時企業雇主可以直接將需求的畢業生通過口述的方式描述給勞工部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規定必須在24小時內反饋相關信息,最大程度地滿足企業雇主的需要,讓企業選到“意中人”。[4]

        由于無形就業市場服務的對象是高校畢業生,工作上有很強的針對性,可以使高校就業工作既降低了舉辦大學生招聘會的成本,減輕了招聘會所需人力、物力、財力的負擔,避免了許多高校畢業生盲目地在全國各地趕場,無心學業且交易成本高的現象,也為壯大高校就業市場提供了可能性。“網上供需洽談會”和“網絡招聘會”不僅為高校的就業市場提供了新的服務渠道,擴大了服務功能,也進一步促進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發展,豐富了就業市場的內容,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更具時效性、針對性、專業性。

        參考文獻:

        [1]于鵬.關于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思考[J].黑龍江史志,2010,(8).

        [2]郭孝鋒.現實的有效選擇:積極培育校內就業市場[J].中國青年研究,2007,(8).

        相關文章閱讀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高清日韩一区 | 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 | 亚洲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VA不卡在线播放 |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在线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