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文藝理論;現實主義文藝;電視真人秀
中圖分類號:G220 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1-0102-02
一、文藝理論中文藝的功能
文藝自身有著怎樣的文藝價值?他對社會的意義在于哪些方面?這些問題在文藝理論中對于藝術功能的論述是深刻而又有意義的。馬克思在評述拉薩爾的歷史劇《濟金根》時就提出了對“真”“善”“美”的建議。馬克思認為,“真理”是作品的功能和價值,而“善”是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價值;而“美”是要求文藝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要保持高度的統一,真善美三者既互相發揮各自的作用,同時又在文藝作品中相輔相成。也就是說,馬克思告訴人們一件合格的文藝作品要具備認知、教育、審美這三個方面。讓人首先熟悉這種藝術,其次被這種藝術所感動,但又不失審美要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藝術不是抽象而來的,而是生活的一種反應。馬克思認為,藝術是人們認識社會的一種工具。大千世界為藝術創作提供素材而與此同時,創作人也應把自己的情感、觀念、認知賦予在作品中,引起觀看者的共鳴,激發人們的情感,隨文藝作品的起伏而起伏。這也是藝術作品的強大感召力。文藝作品還會拉動整個社會的審美,藝術作品的形式要統一,思想性、真實性、藝術性要高度統一,塑造好典型。塑造典型的過程就是從個體到群眾,再從群眾回歸個體而且要高于原型,方能引起觀者的共鳴。馬克思在對文藝功能的論述中,實際上有著濃重的現實主義色彩。
二、現實主義文藝理論
在文藝理論中,對其現實主義文藝理論是如此刻畫的:現實主義文藝理論最基本要求就是認為文藝作品要對現實關系的真實反映。對當今社會現象一種藝術化表達,展現社會的本質以及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就是體現出真善美的“真”,因為只有創作者尊重事實,在“真”的條件下完成創作,人們才能透過藝術作品看到本質,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與審美,以達到認知的目的,從而發揮出藝術作品本身的價值。
文藝理論主要表現在對人物塑造的主要觀點上,進行合理地夸張和虛構,尤其是要注重細節的表達,真實的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典型。馬克思雖然沒有在馬克思文藝理論中詳細解讀典型這一概念。但是在恩格斯的書信中人們可以找到對典型的看法:“每個人都是典型,但同時又是個體”。在塑造典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個性與共性的關系;2.個性與共性的統一;3.什么人什么事可以表達共性?注意這三點,才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電影或電視劇作品是如此,在真人秀上亦是如此。馬克思主張在典型的環境中尋找典型的人物,在我國一些真人秀中也有表現:如《二胎時代》中節目組的選擇主題是機于二胎政策放開的大環境下,挑選的家庭也都是適合要二胎或者即將要二胎的典型人物,這讓觀眾看起來才更貼合生活,尊重事實,產生共鳴。
三、真人秀中的文藝理論
關于“真人秀”這個詞,人們并不陌生,我國的真人秀起步并不晚,但是一直處于默默無聞的階段,直到2012年才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真人秀的“繁華盛世”,隨之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文化現象。真人秀當前沒有明確的界限,多指“由路人(非藝人)在規定的情景中,根據事先的游戲規定,為了一個明確的目的,做出自身的動作,同時攝像師也將此行為記錄下來制作成節目播出”,也泛指“由制作者制定游戲規則,由路人(非藝人)參與錄制的電視游戲競技類節目”。它也被定義為“在一個特定的虛擬空間內發生的真實故事,將具有全范圍的、真正的近距離的鏡頭和人物作為一個節目的核心”。
1.我國真人秀在現實主義文藝理論中的典型環境體現
我國真人秀大熱是從2013年湖南衛視引進韓國MBC電視臺戶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兒》而真正掀起了一場真人秀狂潮,幾乎在一夜之間家喻戶曉,在2013年11月1日播出的《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第四期收視率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3.7%。這股“親子熱”在各大衛視掀起狂潮,浙江衛視的《爸爸回來了》、深圳衛視《中華小當家》等一系列親子秀接踵而至。《爸爸去哪兒》無疑是成功的,根據馬克思文藝理論的觀點來講此節目基本上達到了對“真”“善”“美”的需求,另外在滿足社會大背景條件成熟的前提下,與客觀現實相契合,才能最大發揮文藝的教育功能與價值。筆者所理解的現實主義,除了細枝末節以外,能夠將典型的人物與典型的社會環境微妙的契合,也就是說真實地再現典型人物。才能最大化地將作者給觀眾的教育意義與信息傳遞出去。《爸爸去哪兒》節目組抓住了當今中國社會“獨生子女”現象。絕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個小孩,而由于父母的工作需要導致父母對孩子陪伴的缺失,容易誘發一些家庭矛盾的滋生。節目組以明星樹立典型,重新闡釋了獨生子女社會背景下的父愛,抓住了全社會的痛點,從而一炮而紅。
但國外的真人秀節目早于國內,節目類型也很豐富,節目內容比較成熟,像美國的《下一頂級模特》《學徒》《美國偶像》《工程》《助航》等,韓國的《Running man》《無限挑戰》《我們結婚吧》《超人回來了》等,其中有些真人秀已經舉辦十年之多。然而各大電視臺和各大網絡媒體仿佛看到了真人秀的美好前景而紛紛向往。如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名模選秀節目America’s next top model,愛奇藝也在2014年舉辦了《愛上超模》;韓國的《running man》節目被浙江衛視購買版權名為《奔跑吧兄弟》;韓國《我們結婚吧》被江蘇衛視引進大陸更名叫《我們相愛吧》;韓國的《無限挑戰》被中央電視臺引進并拍攝成《了不起的挑戰》等,當然質量良莠不齊,但是大部分真人秀節目都進行了本土化的處理,這種處理方式不單單是請用中國的歌手、演員,而且主要是基于傳統文化和道德標準的道德教育在中國受眾的成長接受心理的考慮。在西方真人秀節目中,真人秀更加喜歡將人性極大的暴露出來,以給人心理上的沖擊。而在我國,規避是我國真人秀的重要任務。借鑒自《閣樓故事》的真人秀《完美假期》則是盡力淡化窺私部分,讓一部分社會學家的訪談加入進來,重點研究中國社會轉型期中人物之間的新關系。那么為何國外的真人秀所探討的人性層面卻在中國無法搬上熒幕?這還是由于我國的環境所導致:觀眾并不熟悉真人秀這種娛樂形式,觀眾的大眾審美還有待培養;西方的真人秀是基于當地的社會形態而產生的,將其生拉硬套到中國市場,可能會適得其反。
2.真人秀的真實性還有待考量
文藝理論中國的現實主義文藝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認為文藝作品是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是對社會關系的解釋,可以展現社會的本質特征及其發展趨勢。通俗來說,就是講文藝作品的真實性。文藝作品雖然有一定的夸張和戲劇的成分,但是還應該從實際出發,按現實面貌再現實際,真實的細節,尊重社會背景,揭示社會本質。尤其是真人秀,掛著“真”的字眼更應該重視對現實的真實描述,而現在的大部分真人秀不是真而是作秀。
關于真人秀興起,不得不說一些病態的社會影響。人們都戴著假面具來生存,同樣的虛偽,同樣的造作,就像一部無聊的電視劇,每個人都是這部戲的主角。長此以往,人們喜歡窺探,喜歡通過依附其他人的生活取悅自己,于是窺伺成了人們的一種樂趣,人們愛討論別人的私生活,但人們也害怕被別人窺視,陷入惡性循環。國內外有很多真人秀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一特點。如韓國SBS電視臺《星期天真好》的單元欄目《室友》讓男女明星同住一個屋檐下,并在屋子里布滿了攝像頭,24小時不間斷拍攝。有人說,為了反映現實的現實表明。但是許多真人秀通過后期的剪輯和節目組的引導加工之后,最終呈現給大眾的不一定是真實的樣子,或是為了收視噱頭而加工的炒作,有時候這樣做雖然暫時滿足了節目的觀賞性,但卻引導的是錯誤的審美與錯誤價值導向。這與馬克思的現實主義文藝理論是相悖的。
四、從文藝的發展來看真人秀的未來
本論文例舉真人秀作為例子向大家解釋了文藝理論中的現實主義部分。真人秀的三個基本要求是要有互動性、個性化、責任感,這與文藝理論的基本要求基本一致。不僅是真人秀,作家在創作文藝作品時,要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情緒、感受,讓觀眾產生共鳴,這就是互動性。抓住典型,看清背景,注意共性與個性的區別,同時個性又育與共性之中就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作為一個文藝作品,要有最起碼的教育功能和審美能力,這也是社會所賦予的責任感。
從文藝的發展來看,首先思考文藝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藝術起源于勞動,人類在滿足基本需要以及同這些需要密切相關的生產后,才會考慮文藝享受,真人秀也是這樣,它是我國社會主義背景下經濟物質達到一定水平、物質文化提高下的產物,所以真人秀的成長是依附經濟發展的土壤而生長的,真人秀已經成為電視節目里最熱的板塊,對此,國家也進行了更加嚴格的管控。2015年7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上公布的《關于加強管理的現實展示》(以下簡稱《通知》),為真人秀更大力度的提升和完善、豐富思想內涵、傳遞正能量提供了政策依據,在實現教育和社會意義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當今真人秀節目過分泛濫的情況下,一臺好的真人秀一定要充分把握住觀眾的心理,不能一味地為了滿足觀眾的好奇欲,不要一味地借鑒模仿別人的功勞,不可不去審視作為媒體的責任感。通過集思廣益,不斷地收集新鮮的觀點,不斷聽取群眾的意見,通過文化創新讓每一期的節目都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為做中國杰出的電視作品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徹閽.文藝理論(第二版)[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陸梅林,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