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存技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提升采集技能等級可以采集更高級樹木、礦石和麻,提升制作技能等級可以解鎖更多新工具和道具,提升戰斗技能等級可以提升角色綜合戰斗能力。
3、目前生存技能點獲取途徑單一,只能通過氪金獲得,不過相信公測后會有更多新的獲取方法。
4、前期技能點非常緊缺,戰斗、采集和制作各方面技能缺一不可,等級10級前盡量都加通用技能上,其中戰斗基礎技能一定要加滿,后期再根據個人喜好進行偏重。
關鍵詞:數字化生存能力;效度;信度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4-0038-03
大學生作為數字化世界的原住民,他們的數字化生存能力讓其他“數字化移民”望洋興嘆。但就是這樣土生土長的數字化公民,他們面對越來越智能化的學習媒體,越來越復雜的數字化環境,其數字化生存能力也需要不斷地鍛煉、提高,與時俱進。
我國有針對初中生和高校教師的數字化生存能力調查研究,但是較少有關于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的研究。筆者借助于已有的研究,通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編制出適合于黑龍江省大學生的數字化生存能力量表。量表的開發和使用能促進該研究領域的發展,以期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個可靠而有效的評估工具。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選取黑龍江省哈爾濱華德學院(省屬民辦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省屬重點大學)、黑龍江科技學院(省屬普通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省屬重點大學)、牡丹江醫學院(省屬普通大學)5所高校的1000名大學生進行測試,得到有效樣本為852人,有效率85.2%。其中男463人,女389人;大一216人,大二291人,大三135人,大四210人;理科183人,文科69人,工科208人,農學179人,醫學213人;356人來自城鎮,496人來自農村。
初測結束后,其中352人參加了效度測試,162人參加了1個月后黑龍江省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量表重測。
2.量表的編制
(1)訪談
采用開放式問卷訪談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華德學院、東北農業大學、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科技學院學生共20名。開放式問卷包括以下九個題目:
①你認為什么是信息技術,它在你的個人成長中所起的作用如何?
②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你是否經常通過Email、BBS、QQ等信息技術工具與朋友和家人進行交流?
③你認為信息技術對于我們的學習、生活來說重要嗎?能談談原因嗎?
④當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你是否會想到利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解決?
⑤你會利用網絡(如Email、PPT、QQ等)與其他同學進行協作學習嗎?能談談效果嗎?
⑥你愿意與他人共享自己生活的點滴嗎?
⑦你如何看待網絡倫理道德規范和相應的禮節?你是怎么做的?能談談為什么嗎?
⑧你覺得什么因素會對你數字化生存水平產生影響?
⑨你對校園的公共網絡設施滿意嗎?你希望自己身邊的數字化環境能有什么樣的改變?
(2)量表的初步確立
筆者將訪談結果進行分析、編碼,并根據已有的文獻資料,最終編制了反映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要求的條目共53條。為了保證問卷項目的有效性,在5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教師的指導下,合并了一些相關性較強或重復的條目,對一些相關性不強或有歧義的條目進行了刪除,最終形成初試問卷。[1]初試問卷共26題,問卷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和網絡使用狀況調查。問卷采用likert5點計分法,要求被試者對這些能力條目的勝任情況作評價,勝任程度從低到高依次記為1―5分。
3.問卷調查統計方法
用SPSS11.0作統計分析,采用方法為探索性因素分析、區分度分析、信效度檢驗。使用Amos17.0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二、結果
1.項目分析
對26個條目進行項目分析,根據題總相關>0.30、刪除條目后總體α系數提高的保留標準刪題。刪除以下5題:7、21、22、16、1。總體α系數0.842,為最大值。
2.效度檢驗
(1)探索性因素分析
隨機選取500份數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極大方差旋轉對21個條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KMO值為0.848,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值為1740.249,P
(2)驗證性因素分析
在余下的數據中,對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得到的4因素模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各擬合指數均符合統計學標準,結果見表2。
進一步考察各因素之間及與總分的相關系數,各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22-0.52,各因素與總分的相關系數在0.67-0.80,均P
3.信度檢驗
(1)內部一致性信度
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量表的總體α系數為0.81,數字化學習能力、網絡社交能力、技術應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4個因素的α系數分別為0.75、0.64、0.65和0.50。
(2)重測信度
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79,數字化學習能力、網絡社交能力、技術應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4個因素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73、0.60、0.66和0.53。
由于該量表測量的是能力變化情況,而能力變化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一個月的時間,其重測信度與初測信度在數值上大體一致,無明顯變化,這也符合能力變化情況的理論構想。
三、討論
1.黑龍江省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結構
筆者認為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可以概括為:數字化學習能力、網絡社交能力、技術應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四個方面。大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能力、網絡社交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涵蓋了知、情、意、行各個方面,既外顯為實踐能力,又內隱為心理品質,每個能力分支包含的要素都有層級的遞進關系。他們共同組成了數字化生存能力的結構,也是數字化公民的基本素質。[2]詳見下圖。
在數字化學習能力方面,要求培養大學生具備信息技術應用意識、科學知識,能夠進行團隊合作,并能合理地批判、評價和創新。大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是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的重要考察方面,也是終身學習的基礎,而這里的學習既包括顯性知識、技能的學習,也包括隱形知識、意識的鍛煉,[3]最重要的是批判、評價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網絡社交能力方面,要求培養大學生能夠知曉數字化禮節,遵守數字化法律,在數字化環境中能夠有效的溝通、交流。
在技術應用能力方面,要求培養大學生關注技術的發展及資源應用,會操作信息技術工具,并能利用工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信息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培養大學生學會信息管理和時間管理,能夠保障自己的數字化安全,并能進行高效的數字化生產。
2.黑龍江省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量表的屬性
黑龍江省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學測量屬性。總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都較高,符合心理測量學的標準。在重測信度方面,由于該量表測量的是能力的變化,而能力是不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在短時間內改變的,其重測信度處于中等水平,也符合能力變化的理論構想。
四、未來研究方向
在當前研究中,還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為了方便取樣,樣本取樣較集中,且樣本過小。大部分問卷向哈爾濱華德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科技學院、東北農業大學、牡丹江醫學院五所高校發放,可能無法代表黑龍江省大學生群體,以后的研究需要采取更為科學的方法,分地域或分層取樣。
其次,本研究雖然綜合了國內外對于數字化生存能力框架界定的相關研究,但仍可能有失偏頗。將來的研究要加強對國內外數字化生存能力理論方面的研究,不斷吸取同仁的研究經驗,進一步修訂黑龍江省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量表。
參考文獻:
[1]鄒循豪,陳俊欽.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契約量表的編制與信效度檢驗[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4):57-61.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 師范院校 貧困生 生存能力
一、運用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師范院校學生生存能力的必要性
信息素養或稱為信息能力、信息素質,是指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高效獲取、善于利用和正確評價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學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對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獲取、整理、利用、評價的能力。
師范院校是為各級各類學校輸送教師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合格的小學及幼兒教師,一直以來傳統的觀念都認為教師具備基本的表達、書寫、運算及基本的職業技能的基本素養就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和發展,而要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具備信息素養。信息技術教育不僅是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要,而且是進行師范大學生終身教育的最佳途徑。它要求從事教師職業和即將從事教師的人保持高度的信息意識,不斷獲取新的知識,永遠保持對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隨時隨地按照社會發展和職業需求及自己的意愿自覺主動地學習并吸收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改善、調整、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各方面能力永遠不落伍。
二、貧困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欠缺是影響其社會生存能力發展,使其難以擺脫貧困的重要因素
在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師范院校的貧困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以我們調查的川西北地區師范院校的貧困生為例,他們普遍具有以下的共同特點:家庭經濟收入低,來自貧困農村,知識面狹窄,社會生活經驗少,學習方法單一,在中學階段不是很優秀,女生比例大,其貧困的結構不只是維持基本學習和生活需要的經濟貧困,更主要的是他們知識貧困、心理貧困,尤其是能力貧困。這些貧困學生在過去幾乎很少有接觸現代教育技術的機會,到了學校后,他們仍然采用著傳統的學習方式,他們不知道怎樣利用電子網絡查閱圖書,怎樣去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即使在學習中開始有了信息技術專業課程學習的機會,但他們的起點較低,信心不足,尤其女生對操作信息技術方面的儀器設備本身有一定的畏難情緒,使他們對信息技術方面的教育始終采取的是一種回避和遠離的態度。又由于經濟的原因使他們很少獲得練習與實踐的機會。因此,長期下來,這些貧困學生在信息教育方面知識與能力的整體水平低于其他的非貧困生。在幾項調查中:如你善于利用網絡獲取學習資料嗎?學校成立的計算機協會等社團你會參加嗎?我與其他同學相比計算機操作技能、普通話技能有差距?等等,從貧困學生回答中反映出來其參與和掌握的程度都低于非貧困學生。
在這樣的現狀面前我們認識到:在貧困生的解困工作中,必須重視貧困生的信息素養教育,信息素養本身就是貧困生社會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突破口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和方法來改善和提高貧困學生的生存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教育提高師范院校貧困生社會生存能力的途徑
和學校對其他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的措施和途徑類似,我們首先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它的實質就是結合學科的特點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習者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如在所有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中開設專門的文獻檢索課、開設計算機運用基礎、信息技術基礎理論課等等。發揮圖書館的服務功能、開放電子閱覽室等。而且除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外,我們的所有課程中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比例高達80%,隨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深入,貧困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找到了較好的切入點。
其次,針對貧困學生專門考慮的措施有:學校為貧困生設立專門的信息技術培訓學校,免費為貧困學生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為貧困學生開放網絡教室、微格教室、電子閱覽室等;成立了貧困生的校園網站,同學們可以自由地信息,交流思想,自主管理;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學校相繼制定的一系列資助貧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如獎學金、助學貸款、助學金、困難補助、減免學雜費、勤工助學的崗位等;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鼓勵貧困學生的參與;學校招生就業辦專為貧困學生開設就業信息查詢,為貧困學生自主聯系用人單位和推薦優秀學生優先就業。具體地說,我們把貧困生的生存能力提高主要放在專業學習能力、教師職業技能、勤工儉學能力、擇業就業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能力上。
(一)利用信息技術教育提高貧困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一個人在21世紀的基本競爭能力。大學是一個人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發展和形成的重要階段。應該說貧困學生在學習態度和學習努力程度上是有優勢的,但他們在邊遠中學時代所經歷的傳統教學大多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放松了學習方法的傳授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學習信心的提高。如何面對信息化條件下的學習,這是貧困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最大障礙。通過實現信息教育與課程整合這一途徑以后,信息技術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都使用多媒體教學,使所有學生包括貧困學生不再僅僅是在單一的信息技術課以及文獻檢索課中學習專門的信息技能,而是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中隨時接觸到信息技術以及信息,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融合在一起,形成圖文并茂、音像結合的多媒體情境。在教學中,這種多媒化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多感官參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愿望,使學生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網絡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圖文音像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機界面,因而很易于激發貧困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學生實現探索式、發現式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利用網絡,貧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來確定學習進程,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在這種形勢下,貧困大學生掌握了現代教育技術,能更好、更有效地獲取學習資源信息,改變了過去那種單一傳統的學習方式,既促進了自身信息素養的提高,同時也更好地適應學習化社會的要求。
(二)利用信息技術訓練貧困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
教師職業技能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教育教學的相關知識與經驗促使學生學習,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系列行為方式。師范生接受的教育是教師專業的基礎性教育,它決定了新教師質量以及他們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并最終體現在教師的職業能力中,體現在怎樣將知識有效地傳播給學生,但現實的情況是師范貧困生比較重視學習成績而忽視師范能力的培養,忽視教育專業能力的訓練,導致師范貧困生實踐能力不足,工作適應性差,影響了他們的就業擇業和社會適應。
我們首先嘗試運用現代化的手段訓練貧困生不可或缺的職業技能,如語言表達技能:通過發放錄音磁帶和錄音訓練教學來培養,通過培訓班學習和一幫一的活動幫助貧困生矯正自己的方言,盡量學習掌握流利的普通話。其二,幫助貧困生學習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應用技術,學會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使用,學會用現代技術的手段和方法來處理教材內容。其三,利用錄像設備和微格教室對學生進行教學技能訓練,教學技能課程中,教師采用錄像分段,引導師范生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觀看,教學情境有實習教師、不同經驗教師以及自己教學實習的錄像,分析錄像中教師的能力表現,尤其分析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行為表現,在此基礎上反復修正、掌握技能,這個技能形成階段大概占用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的絕大部分時間。通過這些輔助手段使貧困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自己的能力,重視自身職業技能的培養,也在訓練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徑,有助于教師職業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術改善貧困學生的勤工儉學現狀
勤工儉學作為貧困生解決貧困問題的重要手段,是貧困大學生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它將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及時而滿意地就業或更好地創業。目前我校貧困生勤工儉學的方式主要是其一體力打工:如到超市推銷產品、發送試用品、送報紙、去肯德基或德克士做服務員等等。其二是知識打工:如家教。從學生自身條件和相應報酬、輔導對象特征等方面綜合考慮,家教可能是最適合師范院校貧困學生開展的最廣泛的一種勤工儉學方式。其三是特殊技能打工。如做網頁管理員,做歌手或其他兼職,這要求學生有特殊的才能。但總的來說目前勤工儉學的路徑不廣,而且中介機構和用人單位也良莠不齊。一些中介機構或個人利用貧困大學生急于尋找兼職工作和社會經驗欠缺的心態,往往以介紹工作為名騙取押金、信息費等。另外,一些雇傭者利用大學生對勞動保護法規的不熟悉,把他們視為廉價勞動力,隨意延長工作時間,任意克扣拖欠工資報酬,還有些學生私自從事一些活動,加上社會閱歷淺,受騙上當的不少。
基于這種的情況我們首先做的是:為貧困學生進行免費的信息技術培訓;大力開展社團活動,為貧困學生設立專門崗位,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盡量健全完善有效的勤工儉學體制,學生工作管理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條例和規章制度,建立了貧困生信息網,對所有勤工儉學的聘用信息和學生情況做出了詳細的記錄,配以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專職人員,全面負責管理勤工儉學崗位的設置、培訓、考核等工作,促使勤工儉學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并在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和安全方面狠下功夫,實行信息跟蹤和回訪,利用信息技術的手段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優良的服務。
(四)利用信息技術教育提高貧困學生的擇業就業的能力
師范院校貧困學生感到就業特別艱難。究其原因,存在著貧困學生自身的能力與社會需求結合之間的矛盾問題,師范院校貧困學生普遍存在著社會支持不夠,社會經驗不足,部分學生由于還貸問題造成誠信不足等因素,也存在就業單位對畢業生素質、生源地、畢業生性別以及就業時要求交納一定金額的保障金等特殊要求的客觀原因。為此我校把握好學生的學科知識和專業方向,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以及學生的個人素質來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試圖探索解決現今師范學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的這一難題。
首先,利用信息技術拓寬就業渠道,成了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招生就業辦專為貧困學生開設就業信息查詢,為貧困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也作為學校優先推薦優秀的貧困大學生優先就業的平臺,通過專場招聘會加強與社會用人單位的聯系,通過廣泛信息宣傳充分發動畢業生到基層、到鄉鎮鍛煉等。
其次,加強貧困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通過誠信記錄來規范還貸。通過金融系統的廣泛性與連網性來進行跟蹤,實現學生個人身份記錄和信用記錄掛鉤,從而有效規范和約束學生貸款和還貸。
第三,學校確立性別平等的觀念,就業公平意識。充分利用媒體,在校內外大力宣傳成功女性的事跡,公正評價女大學生的工作能力,對其勤奮、刻苦、耐心等諸多優點進行大力宣揚,使女大學生的社會價值被社會認可,同時要求女貧困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意識,主動改變單位對女大學生的偏見。
(五)用信息技術教育提高貧困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由于學校為貧困生提供的豐富信息技術資源和參與的機會,很多貧困生利用網絡這一平臺,一方面在參與社團活動及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增進了與他人信息溝通的機會;另一方面他們得到了廣闊交友的機會,體會到現代技術帶給他們的更自由的生活空間,模擬真實的社會生活,了解了更多的人的生存方式和內心世界,學到了豐富的社會知識和能力。這種網絡的交往方式也使他們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平等和愜意,大大舒緩他們在現實人際交往中的局促與自卑,當然我們也不排除網絡對少數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但我們看到的是貧困生在大量利用網絡等社會資源的同時,的確視野更開闊了,與人交往的自信心也更強了。
同時,在班集體的管理和輔導中進行愛的教育,建立班級成員網,指導學生互相幫助、關心貧困學生,教師在各方面要平等待人,不偏好不嫌差,盡力營造一個具有良好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氛圍。這也有助于增強貧困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綜上所述,是我們在解決貧困生能力問題及實踐中的一些探索。任重而道遠,希望能引起我們全社會對貧困生能力問題的關注,也引發了我們對這些問題更多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王俊杰.略論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J].圖書館論壇,2004,(8).
[2]張倩葦.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信息化的新進展[J].比較教育研究,1998,(6).
[3]馬杰.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
[4]張靂.論師范生的職業技能及其培養[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8).
[5]鄭彩蓮.高校“勤工儉學”的現狀和前景[J].中國青年研究,2002,(6).
20世紀90年代末本世紀初,“第一代農民工”的子女紛紛從學校畢業,追隨父輩的身影順理成章地進入城市勞動力市場,“新生代農民工”隨之出現。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他們的身上顯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第一代農民工大多文化水平很低,以小學以下文化水平居多,其中文盲還占有一定比例,進城后大多從事艱苦行業的工作,沒有什么專業技能,主要靠出賣勞動力為主。而新生代農民工則大為不同,由于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有的在進入社會前還在專門職業學校學習或接受過培訓。第二,對農村和城市的認同感互換。
第一代農民工的生老病死都離不開農村,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他們即使在最后時刻想到的都是葉落歸根,他們會把進城打工的不得已稱為“背井離鄉”。相反的,新生代農民工則是主動自愿的追求城市生活,對未來充滿自信和憧憬,希望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一技之長獲得工作認同和實現自我價值,在城市生活是他們的奮斗目標。第三,思想觀念轉變。第一代進城務工的農民,掙錢養家是第一位的,對于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待遇條件等不會過多的挑剔,也沒有融入城市的打算。而新生代的農民工由于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對工作崗位相對挑剔,他們已無法從事像父輩那樣的艱苦工作。往往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職業規劃,根本沒有回農村的想法,他們想通過城市生活來充實和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第四,消費觀念和生活理念變化。第一代農民工往往省吃儉用,除了工作以外,基本沒有精神文化生活。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難覓老一輩農民工土里土氣的身影,他們更樂意花錢享受物質和精神生活,他們追求時尚的服裝,輕松體面的工作,親睞高科技電子產品,有著一定的休閑文化生活需求,儼然和市民已無多少區別。第五,維權意識和社會主人公意識增強。新世紀“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理念的深入,使得新生代農民工所處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等有了很大的改變,加之國家對農民工利益和生存環境的重視,他們不像第一代農民工那樣,利益受損時只會忍氣吞聲,而是學會用法律武器和輿論壓力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有些新生代農民工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在城市趕出一番事業,或成為行業標兵,或成為創業成功者,贏得了媒體和政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也開始為地方發展和農民工自身地位的提高積極呼吁和行動,作為城市一份子的主人公意識明顯增強。
“新生代農民工”的現狀及原因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涌向城市,不僅僅是帶來城市人口的增加,相應的一系列諸如住房、交通、就業、社會治安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城市生活空間和政府管理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挑戰。這就造成了這樣一種情況:新生代農民工一心想融入城市生活當中,而城市人則通過種種制度壁壘將農民工排擠出城市,不容許侵占他們既得的空間和利益。至此,長期的拉鋸戰讓新生代農民工處于一種十分尷尬的狀態,這就是既回不去農村,也融不進城市。
對大多數第一代農民工而言,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過客”,他們來自農村,歸宿也在農村。可是,新生代農民工面對的未來則多是迷茫,自小在城市或學校中長大的他們,對農村生活不了解也沒任何生存經驗,就認準了城市生活這一條路。即使在城市的邊緣地帶徘徊,哪怕不能被城市人認可,他們也沒有退路可走。他們面對的是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往往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這種生存境遇使得他們形成了自卑、心理失衡、心理挫敗的復雜心理,尤其是當理想破滅、求助無望時,自殺、犯罪等一系列影響社會治安和社會和諧的問題就產生了。
(一)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困難
他們面對的困境主要是來自于城市制度壁壘的限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戶籍制度。戶籍制度是將公民人為地劃分為農業與非農業人口,并且賦予二者不同的權利[2]。由于戶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戶籍制度基礎之上的遷移、住房、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相關制度構成的制度屏障,人為地設置了新生代農民工融城的成本和障礙。城市建設一方面需要農民工的貢獻,因此在經濟上采取吸納政策;另一方面在城市福利分配與享有方面則設置壁壘,采取排斥態度。這種在“經濟上吸納,社會關系和福利上排斥”的雙重態度,使得農民工被迫處于城市的“邊緣”位置。第二,就業制度。很多城市為了緩解本地區的就業壓力都會制定一些不同程度的地方保護政策,使得外來農民工處于就業競爭的劣勢地位。在就業方面的歧視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只能在城市供職于“低端”職業,大多數成為為酒樓、賓館或飯店的服務員、保安以及制造加工企業工人,勞動時間普遍較長,工作待遇偏低且穩定性較差,更談不上職業發展,這些都導致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之路并不順暢。第三,社會保障制度。城市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封閉性,沒有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其中,或者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不穩定、流動性強,而難以納入保障體系。這些現實情況致使新生代農民工在養老、失業、工傷、生育等方面普遍缺乏保障,這必然制約了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和進程。第四,住房制度。城市市民子弟由于繼承了父輩們享有過的福利住房待遇,在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而新生代農民工進城之后,屬于白手起家,首要的就是住房難。他們面臨著工資低、房價高的嚴峻形勢,農民工只能是選擇偏遠的郊區或者是臟亂差的貧民區居住,不僅擁擠,而且沒有安全保障。擁有屬于自己的住房成為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的一種奢望和夢想。由于在城市沒有屬于自己的固定住房,沒法改變戶籍身份,只能成為城市中的農村人,隨之而來的下一代上學難也使他們面臨著重重困難,甚至被迫打碎他們的城市夢;另外,由于沒能享受市民待遇,在醫療保障方面也面臨更高的成本,除此之外,由于沒錢身份,還得再生活工作各個方面受到城市人的不同程度的歧視和排擠。因此,他們的融城之路的成本異常高昂。新生代農民工融城之路上的重重障礙,更容易使得他們對城市和社會產生不滿情緒,如果長期得不到紓解,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的事情來,因此,有必要在制度上尋求突破,為新生代農民工的融城之路掃清障礙,這不僅能夠化解新生代農民工的尷尬處境,也能有助于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進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二)新生代農民工回去農村同樣困難
首先,生活方式不適應。新生代農民工多是80、90后,自小隨父母生活在城市中或一直在學校讀書,大多沒有接觸過農業生產,這使他們缺乏農村生活的體驗,其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更多的是趨同于城市,他們已經不愿意接受農村單調、簡樸的生活方式,更不愿意像父輩那樣守著家鄉過著省吃儉用的生活。其次,生產方式不適應。新生代農民工當中有很多是獨生子女,自小受父母寵愛,生活條件相對寬裕,很少接觸農業生產。由于大多是在接受教育后直接進入城市,不僅對農村的生產生活缺乏了解和體驗,也沒有學習農業生產知識的動力。所以,他們既無農業生產的興趣,也無農業生產的經驗和能力。同時,由于看到農村的落后和父輩的艱辛,也使得他們認為農業生產不僅辛苦、掙錢少,而且缺乏發展空間、不夠體面,所以寧愿進城打工,也不愿回到農村。再次,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不適應。農村的社會成員在農村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特有的農村觀念和行為,而且這種的觀念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封閉性,沒有農村生活經歷和人際交往實踐的人是很難理解并融入農村社會系統的。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長期的求學和外出打工經歷,已經形成了一種有別于農村的思想觀念,這種思想觀念更接近城市,他們無論在思想觀念,還是在行為習慣上都顯得與傳統農村社會的格格不入,他們儼然已經成了農村社會系統的陌生人。同時,他們從農村社會系統獲得的情感、交往等社會性的支持也十分有限。上述要素都決定了新生代農民工回鄉之路的不順暢。回鄉務農顯然已經成為一種不可能,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新生代農民工用自己的新思維和新的觀念去影響傳統的農村社會,促進農村觀念更新和經濟發展,走一條回鄉而不務農的創業之路,未必不是一條可行之路。
(三)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限制
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但還是徘徊于城市的邊緣地帶,除了有城市制度壁壘的限制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于自身素質的不足,自身能力和素質尚不足以滿足城市較高待遇和崗位的職業的要求。其中,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缺失,也是他們不能勝任城市相應崗位的重要原因。面對著日益激烈的競爭,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需求激增,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97%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愿意繼續學習,他們對于專業技術知識、法律知識和文化知識有著較強的求知欲和進取精神。面對著新生代農民工的強大教育需求,教育培訓供給狀況不容樂觀。由于地方政府沒能做好功能定位,要么沒有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必要的職業技能培訓,要么提供的職業技能培訓與實際應用存在較大偏差,沒能滿足農民工的心理預期。同時,企業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崗位培訓存在偏見,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均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能力的提升,進而制約了他們勝任更高標準崗位的能力和機會。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能力提升的對策途徑
融入不了城市,也回不去農村,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發展處于尷尬境地,然而對未來職業生涯的選擇又是他們不得不做出的抉擇。擺在他們的道路只有兩條,這就是回鄉而不務農,子承父業從事農業生產很顯然已不現實,那么只能自主創業,在農村干出一番事業;另一條道路則是繼續融入城市,進一步市民化。無論哪條道路如果沒有外力的推動,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都是行之不易的。因此,地方政府必須積極介入,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回鄉創業和進一步市民化提供政策扶持和技術、資金方面的保障。只有通過地方政府和新生代農民工雙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斷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職業能力,才能完成無論是“回鄉”還是“融城”的職業發展之路。同時,也只有新生代農民工完成職業生涯的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也才能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繁榮。
一 重視朗讀、理清思路,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
在語文課堂上的朗讀有多種形式,默讀、速讀、有感情地朗讀、分角色朗讀等都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而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有效方法。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學生可以理解詞語的內涵,領悟作者寫作的情感和目的。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課前可結合汶川大地震,營造氛圍,再通過配樂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仿佛進入當時的情景,也就能理解課文的語言了。而那些寫景狀物的散文,如《桂林山水》,教學時可讓學生閉起眼睛隨著音樂靜靜地感受,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種優美的畫面,進入一種美的境界,進而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目的。
二 深刻理解、及時運用,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只理解語言文字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刻”在心中,背誦無疑是最好的辦法。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期,趁著小學生記憶力處于最佳狀態,在他們的腦海里裝進詩文佳作,并為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鋪墊,尤其是對于學生表達能力的缺憾是一種很好的補償。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腦子中有東西才能寫出好的文章。學校應該定期開展詩文誦讀活動,學生每天利用課前五分鐘反復背誦,如能天天堅持,定能水滴石穿,到時滿腹文章,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寫作能力自然也會水漲船高。同時,讓學生在活學的基礎上活用詞語、句式、寫法。如教學《鳥的天堂》時,可以板書大榕樹(靜態)、大、茂盛、鳥(動態)、多歡快這些詞,進行復述的練習,然后拍一些樹的照片或就窗外的樹進行口語訓練,這樣就不會孤立地學習課文和掌握詞語。
三 廣泛閱讀書籍,寫好讀書筆記,積累好詞佳句
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魯迅也說:“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的。”這說明,寫作上的成功往往得益于多讀。廣泛閱讀課外書籍,從中汲取語言的營養,積累與豐富語言詞匯,積累好詞好句,并以摘記的形式寫好讀書筆記。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指導學生做好不同形式的摘記工作,做好讀書筆記。低年級側重摘抄好詞佳句,高年級可增加讀后的感想,這樣既積累了語言文字,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 勤思勤記,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我是一名鄉鎮小學教師,我校生源大都來自周邊村屯,因為家長忙于農活和家務,疏于對幼兒的文化知識方面的引導,所以我們的大部分學生上小學時,沒有良好學習習慣,沒有多少計算能力。多年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不斷思索,不斷實踐,有了一些心得。
1.全面了解學生基本情況,隨時改進教學方法
孔子云:"因材施教"。學生個體差異不同,采用的教學方法自然也不同。了解學生的家庭氛圍,性格特點很有必要,我經常與家長溝通,盡力全面了解學生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而且隨著時間的遷移,教學方法也要不斷調整。大致以2000年為分水嶺,這之前的小學生,家境大多一般,能吃苦耐勞,雖然幾乎都不曾接受正規的學前教育,但是聽老師的話,學習很努力,課上課下注意力集中,認真完成作業,當教師的工作就比較簡單,指導方法,多做練習,大部分的學生計算能力都不錯。2000年以后的學生,因為經濟條件的改善,計劃生育后獨生子女開始做父母等原因,學生越來越嬌氣,注意力、耐力、控制力都讓人頭疼。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及時改進教育方法,努力采用多種方法、形式,以盡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激發興趣是永遠的工作
低年級的學生有學具配合時,學生很樂意計算,但接觸到應用題時,學生就容易產生畏難、厭倦的心理。為了防止學生產生這種不利于學習的心理。我根據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前的學生對孫悟空豬八戒感興趣,我就自編問題,"孫悟空摘了10個桃子,豬八戒偷吃了2個,還剩幾個?"學生非常愉悅,很快就能計算出結果。我繼續說:"孫悟空又去摘了很多個桃子,路上不小心丟了一些,它還有多少?"學生一起大叫道:"老師你也沒說數啊,我們怎么算。"看到學生的計算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我及時鼓勵學生自己編題,請同學計算,一節課下來,教學目標能很好的完成,學生的計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現在的學生喜歡喜羊羊與灰太狼,我就把它們"請"進課堂,學生愛吃的零食,愛做的游戲,愛看的電視劇,我都常常引進課堂,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和計算能力。
我還模仿語文課前三分鐘說話的形式,在數學課上進行三分鐘口算的訓練。為了保持學生的興趣,盡量采用多種形式。有時兩個學生站在講臺前,一個出題一個答題,看誰的準確率高,有時或者一組同學從排頭到排尾,快速回答問題,有時讓學生向自己的對手發出挑戰,對方答對多少道題就算挑戰失敗。其實學生自己就能想出很多種辦法。這些辦法都是可以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的。總之,作為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永遠的工作,要不斷求新、求變。
3.明白算理才能打好基礎
關鍵詞:口語交際 學會傾聽 激發興趣 開展活動 用好教材
口頭語言,作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際交往工具,經常擔負著每個人社會交際效率高低甚至成敗的重任,因此,加強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提高小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我們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因此,作為培養未來社會人才基礎的小學語文教學,理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他們說得流暢,說得精彩,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學會傾聽
傾聽是指一個人能夠集中注意,認真安靜地聽他人講述。傾聽,是一個人能力的反應、素質的體現、品質的外露。傾聽,是口語交際的第一步,傾聽別人講話是尊重他人,禮貌的一種表現。缺少傾聽的口語交際不能算是真正的口語交際。學會傾聽是小學生獲取信息,提煉信息,交流信息的有效途徑和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必須努力培養。因此,口語交際教學要教會學生善做“傾聽者”,在別人說話時,安靜、耐心、專注、謙虛,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話語,明確說話者表達的意思,并及時作出應對。這樣聽清楚了聽明白了,才能架起通往“理解”的橋梁,才能提高“說”的質量。
二、創設情境,激發口語交際的興趣
新課標在口語訓練上提出這樣的要求“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這是口語交際訓練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要精心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學生口語交際的主動性就會激發出來,學習的動力就會增加,他們就會帶著情感,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口語交際情境”中去,學生才會想說、樂說、有話說,最終達到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交際情境。教師可以根據交際內容,創設生動活潑有趣的實際情景,展示內容,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點撥口語交際方法,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能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如我在教五年級上冊口語交際《父母的愛》,上課開始,我面帶微笑,親切地向孩子們自我介紹:“我是一個老師,也是一個爸爸。我非常疼愛我的兒子,他不在我身邊,我很想念他,我們經常通電話、QQ,他雖然遠在天邊,但我感覺他近在咫尺。我想天下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表現愛的方式不盡相同。你們能說說你們的爸爸媽媽是怎樣關愛你們的嗎?”老師這樣導入,一下就激發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并建立了交際話題――父愛、母愛。這時,孩子們小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舉起小手搶著發言。有的說:“我媽媽每天早上都會騎車送我到學校,囑咐我聽老師的話,然后到工業園上班。”有的說:“我爸爸到廣東打工,他很久才回來一次,可是他經常給我打電話,每次回來都給我買好東西,我很想念他。”……我趁機引導學生,要想讓這樣的愛長住我們的家,我們該怎么做呢?同學們深思了一會兒后,爭先恐后地揚起小手搶著發言。有的說:“爸爸工作回來,我都會倒一杯茶給爸爸喝。”有的說:“我會幫媽媽做家務。”有的說:“我會做好飯菜等爸爸媽媽下班回來。”有的說:“我們要孝敬爺爺奶奶,讓爸爸媽媽放心工作。”……然后我讓孩子們分小組扮演角色,如何孝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再推薦小組上臺表演。這時課堂氣氛熱烈,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發言,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掌控教學秩序,靈活應變,以確保學生的口語交際順利進行。
2.利用圖片、音像等創設交際情境。利用幻燈片制作一個或幾個動物圖片或場景,創設一個故事的開頭,然后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編童話故事。或者教師事先做好錄音,敘述一個故事的結尾,讓學生想象故事的前一部分。在敘述的過程中,可適當地加入動作表演,引發興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如我在上五年級下冊口語交際《感動》,上課開始,我說:“生活中每天都會有一些事感動著我們,一片落葉、一滴雨水、一個舉動都會有它感動的理由,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就特別讓人感動,我們一起來看看。”接著就播放中央電視公益廣告――表現幼小的孩子給自己的媽媽端水洗腳的視頻。然后鼓勵學生用概括的語言完整地說一說這則公益廣告主要講了些什么?最令你感動的是什么地方?孩子們的情趣一下就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滔滔不絕地說起來。
3.開展活動創設交際情境。活動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和組織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如“貼鼻子”、“畫嘴巴”等游戲,用較短的時間完成簡單的游戲,然后指導說:游戲開始我們做什么?過程怎樣?結果怎樣?你覺得哪部分最有趣?為什么有趣?同學們的反應怎樣?這樣孩子們的興趣就上來了,口語交際也就水到渠成。
三、用好教材,上好口語交際課
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互動的過程。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而課堂教學又是口語交際訓練的最佳途徑。當前各年級語文教材中編排的口語交際訓練內容,話題鮮活,形式多樣,便于對學生進行系統訓練。例如,低年級的《春天在哪里》、《買文具》;中年級的《以誠待人》、《編童話》;高年級的《勸說》、《小小推銷員》等。在教學中,我們要堅持以各單元的口語交際內容為指導,并根據各年級階段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訓練。此外,還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交際互動,引導學生在互相說話、辯論、評析中提高交際能力。
【關鍵詞】 小學生 口語交際能力 培養途徑
社會發展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隨著國內、國際間交流的不斷增多,口語交際越來越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中的主要交際形式。因此,《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的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其總目標中指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成為了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成為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經過研究,認為可以通過以下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1 口語交際課是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主陣地
《語文標準解讀》指出:要堅持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認真堅持語文課程中口語交際教學的要求,領會教材中設計的“口語交際”內容,使學生通過典型話題的實踐,積累口語交際的經驗。要上好口語交際課,應該做到讓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用流暢的語言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要達到這個要求,需要做到:①精心準備是前題。教師要準備相關的教學材料,學生要準備有關的說話內容。做到了這一步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教師教學時應對自如。②情境創設是先導。口語交際課中教師應十分重視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交際欲望,在課堂中營造一種我想說,我要說的氛圍,讓學生充滿表達的欲望,達到“欲言”的目的。③學生參與是關鍵。一節成功的口語交際課絕對不是一個班級中幾個優秀學生的表演課,而應是集體參與共同發展的活動課。因此,就要求在一堂課中要充分利用課堂環境,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多種形式進行訓練,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練習。④說法輔導是基礎。要達到“暢”的目的就需要教給學生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口語交際課中還要注意方法的傳授,其中包括觀察的方法、思維的方法、談話的技巧等,只有這樣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才會得到螺旋式的提高。⑤恰當評價是動力。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發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將恰如其分的贊賞評價貫穿于你的整個課堂教學之中。
2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主要載體
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當始終重視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首先,每節課上課之前,可以讓學生講述一件事情,或講述一條新聞。其次,要在課堂教學之中充分的利用好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①立足畫面,描述畫面。各冊教材中尤其是實驗年級教材中有幾乎每一課都有主題圖和許多插圖。這些圖畫直觀形象,生動有趣,能激發學生觀察、聯想和說話的興趣。不僅濃縮了課文內容,而且將觀察方法、思維訓練隱含其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圖畫,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②憑借內容,復述課文。復述是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課文中學過的主要語句,將課文的內容有條理、有重點地表述出來的一種教學形式,也是進行口語訓練的一種重要方法和途徑。③重視閱讀,創設口語。語文教材既是讀寫訓練的材料,同時也是進行聽說訓練的材料,我們在低年級閱讀教材中重視閱讀教學的指導,在閱讀教學中捕捉聽說點,滲透聽說訓練,把聽說訓練和理解內容思想教育及課后作業結合起來,創設口語交際情境。
3 其它學科教學是實施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必要途徑
課程改革實施之后,打破了教師一言堂的壁壘。這樣就為各學科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供了可能。其實,各個學科之中都有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介質,關鍵是學科教師如何運用。比如:數學中看情境圖提數學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素材。品德與生活中多是提供一個畫面反映生活中的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在與教師、同學的交流中養成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習慣,這些都為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供了可能。
4 學校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渠道
每所學校每學期都要舉行一定數量的活動,這些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周一、周五的升降旗活動,以及其它如慶“六一”活動等我們都讓學生輪流去主持。每周的國旗下講話也由學生去講,學生從照書讀,到背,到聲情并茂的演講,學生的口語能力自然得到了鍛煉。再如:學校組織小報比賽,讓學生去當評委,在評選中不但要打分,而且要說理由,這其實也是一種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方式。另外,我們還利用文明禮儀執行崗培養在崗同學的交際能力,檢查其它同學文明用語的情況。利用每天中午的紅領巾廣播時間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5 日常教育活動是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試驗場
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題材,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進行口語訓練,這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快速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著重要意義。①在課間交流中進行對話訓練。對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說話方式,是人們運用口頭語言進行交際的主要形式之一,說話具有即時性。學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時間就是課間,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間交流中,要求學生對每一個話題的表述都盡量做到說流利、有條理地說準確,并注意選擇恰當的對話方式,形成良好的訓練氛圍和說話習慣,進行對話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對話中不斷糾正錯誤,提高說話質量。②活動之后話活動。學校里經常組織有意義的活動,如“ 藝術節”活動、“六一”游園活動、班隊活動等。活動之后,學生往往還沉浸在活動的快樂之中,余興未盡,在這種時候,每位學生都有“一吐為快”的欲望。教師可趁機組織學生把活動過程中自己最感興趣、最有意義或最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情節說給大家聽,這樣,學生說話的興趣盎然,而且有話可說。這時,教師如果提醒他們注意自己口述的條理是否清楚,用詞是否恰當,語言是否流暢等,久而久之,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自然得到了提高。③利用學校的其它載體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比如我校實行了“我為大家服好務”要求每個學生為全班學生服務一天。班主任老師服務的學生每天上課之前首先發表演說:我怎樣為大家服好務。放學再說說:我是怎樣為大家服務的。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提高,為大家服務的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總之,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該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其途徑也有很多,但這些途徑應該是一個整體,而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語文教學的問題。正如新課程標準解讀所言:①堅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②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當然,以上僅就常見的培養途徑進行了分析,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應該還有很多。不過,無論運用何種途徑,關鍵還是看是不是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否則只能望語興嘆了。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教育
2 語文課程標準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計算能力
加強計算教學,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下面結合自己這三十多年來的教學實際,簡單地談談如何提高我們農村小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問題。
首先,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俗話說,好的習慣受益終生。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根據本人三十多年教學經驗,學生由于沒有良好的習慣使計算題錯誤占大多數。有的學生是因為計算時粗心大意,把數字寫錯了;有的學生把運算符號寫錯了,書寫也不規范;有的學生審題習慣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動手去做;還有的沒有驗算習慣,題目算完了事。大量事實說明,缺乏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是學生計算上造成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狠抓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第一步,指導學生“看”
指導學生做每一道題時,首先要看清楚題中的每一個“運算符號”(包括有無括號);其次要看清楚題中的每一個“數字”。小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例如,不是抄錯數字,就是抄錯符號。所以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看清楚每一個“運算符號”和每一個“數字”是提高做題正確率的首要前提。學生抄題時,讓學生先讀算式,然后再邊讀邊抄算式,抄完算式后再回頭與原式對照一下,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心理品質。
第二步,指導學生“想”
“想”就是思考。第一要思考題的運算順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二要思考題完成所需要的加、減、乘、除的計算方法;第三要思考題中的“數與數”之間有無特殊的關系,如果有,能簡算就要簡算。動手計算前對題進行一番深思熟慮后,對運算的順序、方法和能否簡算就會胸有成竹,計算起來就會水到渠成,下筆若有神。因此,“想”是計算正確與否的關鍵所在,絕不可忽略輕視。
第三步,指導學生“算”
“算”是動手操作,是一步一步的計算遞等出最終結果的過程。計算時要培養學生認真、仔細、書寫工整、格式符合規定、邊算邊想、邊算邊查等學習習慣的養成。當然,在計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心算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估算不像筆算那樣精確,但能夠得出計算結果的大致范圍。平時學生在作業中除了對規定驗算的題目進行驗算外,其他的題目基本上不能自覺驗算,這就需要教給他們一些估算的方法。估算可以減少計算中的低級錯誤,培養良好的檢查習慣。另外,還要讓學生注意辨清一些容易混淆的心算題。在這里,教師可以讓學生熟記一些常用的數據,如8×125=1000,4×25=100等,從而提高心算速度,而且還會促進解題的靈活性。
第四步,指導學生“檢”
檢查和驗算不僅是保障計算正確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種促進學生理解計算過程和計算技能的手段。小學生由于意志力弱,注意力易分散,不能自覺堅持檢查,常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或驗算時,直接照抄前面算式中的數,往往不能達到檢驗的目的;或者說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檢查和驗算。因此,在教學中多教給學生一些驗算的方法,如:用加法(減法)驗算減法(加法),乘法(除法)驗算除法(乘法),這不僅有效地發現、糾正計算中的錯誤,還能使學生從逆運算的角度理解計算過程的內在聯系。
事實上,良好的計算習慣不僅對于學生的數學成績穩步提高大有益處,更能從小就培養他們對生活認真負責的良好態度,而這一點可使學生受益終生。
其次,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動力。可是,計算卻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是尤其重要的。
第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很不穩定,且無意注意占主導,如果能創設一些有趣的教學情境,配上一些優美動聽的旋律,相信學生的注意力會被牢牢吸引。吸引學生注意力,可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從而集中精力進行計算,提高課堂上的訓練效果。
第二、童趣練習,保持興趣
計算練習的形式要有童趣。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產生躍躍欲試的情緒,不知不覺融入到計算練習中來,而且計算的準確率也會讓人欣喜!像“摘蘋果”、“找朋友”、“送信”……這些小游戲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持對計算的興趣。
第三、及時評價,增強興趣
學生天生愛表揚。在日常計算教學的過程中,只要學生有點滴進步,我就會及時給予恰當的口頭評價,決不吝嗇。如進行口算搶答時,第一個舉手并正確地說出答案時,我會說“哇塞!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諾貝爾獎也在向你招手呢!”“數學小博士”通過這樣的口頭評價,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進步。
再次,加強學生的口算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