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風險導向審計論文范文

        風險導向審計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風險導向審計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風險導向審計論文

        第1篇:風險導向審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框架;應用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3-0237-02

        1引言

        2004年美國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COSO)頒布了《企業風險管理——總體框架》中,企業風險管理的定義是,由董事會和管理層在制定戰略及在整個企業中實施的、用于識別可能影響組織的潛在事件并根據風險偏好管理風險,為組織實現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它強調企業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整合,使二者共同成為公司治理的強大工具。內部控制體系中核心環節之一的內部審計承擔了監督、評價、檢查、報告和改進等任務,是企業風險管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004年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內部審計的定義將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公司治理列為內部審計的工作對象,明確要求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過程,IIA《標準》確定了風險審計的方向。

        2風險管理框架下風險導向審計的應用前提

        在風險管理框架下,要發揮風險導向審計的作用,必須以風險管理為基礎,改變審計思路,改進審計流程和方法。

        2.1以風險管理框架為理論框架

        COSO提出的ERM框架首先增加了戰略目標,將企業風險的關注點引向戰略問題;其次,在內部控制五要素(內控環境、風險評估、內控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的基礎上增加了目標設定、事件識別和風險評估三個要素,與原來的風險評估要素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風險管理過程;最后,還強調風險管理覆蓋所有層次,包括業務單元、子公司、分支機構和公司的整體層次等內部控制的全部領域。可見,ERM是一個整合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的框架,它關注包括公司治理領域和內部控制環節的一切風險。

        IIA通過修改內部審計定義加速了它的發展并使其成為現代內部審計發展的趨勢。它是傳統審計的發展,賦予為企業的風險管理提供保證的重要任務,因此,應該讓內部審計和風險管理框架直接聯系,實現協同效應。IIA《標準》對風險審計的規范和指導,極力倡導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內部審計要在風險環境分析、風險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和控制、風險信息溝通和管理系統監控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2.2以風險管理目標為審計過程的行動指引

        全球化、技術更新、資本重組、變化的市場、競爭和管制等因素使企業經營面臨著很多不確定性,現代企業管理的戰略目標是增加企業價值,同時承受相應的風險。不確定性是對價值的破壞或增進,風險與機會并存,管理層把機會反饋到戰略或目標制訂過程中,以便把握住適合的機會。

        COSO對企業風險管理定下四大目標:戰略目標——高層次目標,與使命相關聯并支撐其使命;經營目標——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資源;報告目標——報告的可靠性;合規目標——符合適用的法律和法規。在這些目標指引下,風險管理過程就是要合理保證管理層及時了解企業實現目標的程度。依據IIA對內部審計的定義,風險導向審計的總目標是對企業所面臨的風險進行管理,對內部控制和治理過程進行評估,將評估的結果反饋給管理層,從而幫助企業實現目標。其目標基本一致。

        COSO風險管理框架擴展了風險管理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了企業管理層控制風險的地位,也提高了風險評估在企業經營中的地位,企業目標分為經營效果和效率、財務報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規的遵守程度,內部控制目標提升到企業戰略的層次。風險導向審計對企業風險的監控是指對風險管理要素的內容和運行及一段時期內執行質量的評估,要求在企業風險控制監督過程中取得實效,廣泛收集有關經營決策和風險狀況的信息,評估各個待審計項目的風險,進而確定審計風險控制策略。風險導向審計的焦點體現在分析、確認和解釋關鍵性的經營風險,使審計和企業風險管理策略緊密聯系。

        2.3采用新型的審計思路

        傳統的內部審計沿襲“自下而上”、“由點到面”的審計思路,風險導向審計則要求審計人員對企業的戰略管理進行分析,對企業風險做出合理的專業判斷,運用“自上而下”的思路,確定審計的范圍、重點、審計目標和相關審計程序,通過實質性測試的結果,結合重要性判斷來判斷整個企業的風險并最終形成審計意見。

        2.4以企業戰略為審計起點

        企業經營戰略指導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內部審計要把握好企業戰略和長遠規劃,才能充分發揮其服務職能,從戰略分析入手,按照“戰略分析——經營環節分析——剩余風險分析”的思路展開風險分析,確定實質性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它使得審計人員從戰略系統觀角度對企業保持和加強風險管理體系的競爭優勢進行分析評價,指導審計重點、范圍、目標和程序,從系統上改進了審計方法,以適應新經濟環境的要求。

        2.5以風險識別為審計主線

        風險導向審計以風險識別為起點,通過事前分析評估,提出應對風險的方案并輔之事后總結,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并檢查風險控制的有效性,及時揭示和報告潛在風險,提出防范措施和改進建議。

        所謂風險識別是指在風險發生前,運用各種方法系統地、連續地發現風險的過程,了解企業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及其可能帶來的后果,將風險識別運用到審計中,審計人員可以針對不同的風險程度采取不同的實質性測試程序和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風險識別方法有很多,如環境分析法、財務報表法、流程圖法、情景分析法、決策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頭腦風暴法等,多種方法可在風險識別過程中結合運用。

        2.6以風險評估為控制手段

        在風險管理框架下,內部審計的一個重要職能是協助建立和完善企業風險管理制度,對執行情況的有效性進行檢查,及時揭示和報告潛在風險,提出防范措施和改進意見,因此風險評估是風險導向審計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幫我們確定合理的審計程序,揭示被審計單位財務、經營等方面風險,并重點考慮形成這些財務數據的業務經營及其他影響因素等方面,搜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非財務因素如企業的戰略優勢在哪里,未來發展前景如何,管理方式與經營理念是否合理,主要競爭對手是誰,重要客戶是誰,人力資源素質怎么樣,面臨的法律監管環境如何及內部控制制度等。

        風險評估的核心是分析性復核的運用。所謂分析性復核,就是以財務資料與非財務資料之間的表面關系或可預測的關系,評估財務信息的合理性,分析被審計單位的重要比率,包括這些比率異動及與預期數的差異,目的是評價業務的總體合理性。在多元因素評估過程中,還要將現代管理方法運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使風險因素不再獨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戰略分析、績效分析、財務分析、會計分析及前景分析等。

        3風險管理框架下內部風險導向審計的應用過程

        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風險管理框架下的內部審計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且貫穿于企業管理全過程。

        3.1理解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

        COSO對風險管理的定義是“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戰略制訂并貫穿于企業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并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從定義可以看出,風險管理滲透于企業經營活動全過程且反復相互影響,風險管理機制的運作是一個動態管理的過程,與經營管理活動交互存在。我們看到,風險和機會有時會互換,也是動態過程,如果把握不好,機會將變為風險,如果控制及時,風險也會轉化為機會。風險管理就是幫助管理層有效處理不確定性,規避風險、把握機會,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這也決定了風險管理是個動態過程。

        風險管理要素由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控等八個相互關聯的要素構成。這些要素來源于企業經營方式,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互相作用。例如,風險評估促進風險應對,并影響控制活動,突出信息和溝通的重要性。因此,風險管理是多方向且反復的過程,不同要素之間相互影響。

        3.2風險導向審計貫穿于企業管理全過程

        風險導向審計最終目的是為了完善公司治理,協助管理層應對風險、把握機遇,提升企業價值。它以風險為出發點,由傳統的事后評價變為全過程的動態反應,為管理層提供及時有用的信息,為公司治理相關措施的有用性給予反饋,并提出建議。所以,風險導向審計是將各項管理經營活動整合成一個完整、相互約束和自我改善的體系。它運用立體觀察的理論來判斷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各種因素,從企業所處的行業狀況、監管環境、經營目標、戰略規劃到經營方式、業務流程等內外部各個方面來評估企業的風險水平,把經營風險植入到本身的風險評價中去,并貫穿于內部審計的全過程。

        我國學者黃園園提出,企業管理活動可以劃分為戰略管理、管理控制和作業活動三個層面,風險導向審計貫穿于企業管理的全過程,內部審計通過作業活動層面的風險導向審計和自我控制評價了解企業風險狀況和管理薄弱環節,進而向戰略管理層或管理控制層提出管理建議,在戰略層做出決策后向管理控制層或作業活動層提供管理咨詢,并在獲得授權的情況下協調作業活動層的改進工作。

        3.3風險導向審計在不同風險管理水平的作用過程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與傳統內部審計的區別在于其遵循的邏輯順序是“目標風險控制”,同時根據企業風險評估調整審計戰略,確定審計重點,緊密關注高風險的領域,以提供更相關、更符合管理層和董事會需求的確證信息。

        在不同風險管理水平下,風險導向審計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如表1)。在風險暴露階段,內部審計建立在審計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采用風險管理方法;在風險察覺階段,內部審計建立在審計風險評估基礎上,協助建立企業范圍的風險管理方法;在風險確認階段,內部審計使用管理層的風險評估結果,促進風險管理的戰略和政策的實施;在風險管理階段,內部審計建立在管理層的風險評估基礎上,對風險管理過程進行審計;在風險管理融合階段,內部審計建立在管理層的風險評估基礎上,對風險管理過程進行審計。

        當然,在不同風險階段,企業風險管理水平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在這種邏輯思路下,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應根據不同的風險水平不斷調整審計目標和重點,發揮不同的職能作用。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在風險管理框架下風險導向審計的功能得到有效拓展,在促進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風險導向審計貫穿于企業管理全過程,必須突破傳統觀念,以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為理論依據,改進審計流程和方法,與風險管理機制相融合,其審計模式在不同風險管理水平下應隨之相應調整。

        4.2建議

        我國內部審計起步較晚,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與西方內部審計存在較大差距。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和世界經濟一體化,我國企業與西方企業面臨著同樣經營環境和風險,內部審計作為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必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準備,為全面推廣風險導向審計提供基礎。

        第2篇:風險導向審計論文范文

        我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大多數企業仍然沒有實行與現階段情形相適應的審計模式。由于大家對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頗,導致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還未能夠在我國企業內部推行。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風險會隨著時間和所處情形的不同而改變現狀,最關鍵的因素在于風險能夠幫助企業尋找商機,為企業創造機會。企業風險是內部審計現階段所有處理的重要關鍵所在,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企業的戰略目標,就會導致內部審計的戰略不能有效實行。

        二、管理風險的不準確導致運行失效

        現階段,很多企業對于風險管理都已有力自己的認識,明確了其重要性,在此基礎上,設置了與公司相對對應的管理制度,但是對于風險管理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的偏頗,導致其設立的制度不能有效運行,未能發揮其主要作用。并且大部分員工對風險管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誤差。首先,他們認為只有相應的部門才應該對其相應職責賦予責任,而實際上,公司內所與風險管理有關聯的人員人員都應承擔著相應的責任。其次,使風險管理的整體分裂。因此,員工對風險管理的錯誤認識導致風險管理體制不健全,無法制定風險管理的具體措施,使得內部審計提供的鑒證咨詢服務受到影響,致使內部審計沒能夠發揮其管理和價值創造的作用。

        三、相對應的改進措施

        (一)建設企業適合的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布局

        1、完善公司治理布局。自主性和專業性是內部審計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這在于內部審計在公司中的地位問題,而機構的地位及設立的高度在于公司的治理布局。由此可見,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有力的保障內部審計保持實質的自主性和專業性,有助于內審部門分析和評價影響企業目的實現的風險,進而確立具體可行的審計項目。2、建設學習型內部審計組織。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需要對企業長期的戰略目標進行分析和識別,要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方向,這就使得公司內部審計人員學習心得技術和方法,因此,建設學習型內部審計是企業風險管理效率提高的關鍵。

        (二)全面建設公司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戰略布局

        1、建立公司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應用性框架。應用性框架可以為企業戰略規劃提供指導方向。合理的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應用性框架,應該考慮企業的目的、戰略、環境和資源等各項元素,其理念應貫穿于整個框架之中。2、以風險為指導方向的內部審計戰略。戰略籌劃主要包含兩個因素,戰略的探析研究和戰略的選取。內部審計應考慮企業的目的和戰略籌劃,識別其影響因素,制定相關的內部審計戰略規劃。

        (三)建設高效的風險管理體制

        第3篇:風險導向審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公允價值;審計;風險導向模式

        2006年2月公允價值的引入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的決心,有利于我國企業的國際化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但是,公允價值計量的主觀性和復雜性,導致其在應用過程中出現了頗多爭議,包括公允價值的取得,公允價值的后續計量等問題,其中公允價值審計的問題對傳統審計方法造成了沖擊,也對審計工作提出更多要求。

        一、實施公允價值審計面臨的問題

        眾所周知,完備健全的會計準則是審計的需要。但是06年頒布的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使用的規定分散于各個具體會計準則中,而沒有專門的針對公允價值的具體會計準則,這容易導致企業鉆準則的漏洞,增大企業舞弊的機會和可能性。此外,公允價值的應用使管理層舞弊的可能性加大。以《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為例,執行新會計準則后,對于債權人來說,在以資產或股權清償債務方式進行債務重組時,抵債資產的公允價值會影響到債權人資產的入賬價值及債務重組損失的金額,所以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間。公允價值的應用還增大了注冊會計師獲取審計證據的難度。在傳統會計計量模式下,審計人員有大量的原始憑證和相關資料可供使用。但是在公允價值模式下,由于價值的確定過程涉及過多假設、主觀判斷因素以及大量的評估技術和專業判斷,導致審計證據的獲取過程會涉及更加復雜的情況、需要更多關聯方的配合,這無形中就加大了審計證據獲取的難度。

        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相關審計風險的防范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業務流程主要包括風險評估程序、必要時的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為公允價值的審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注冊會計師在對公允價值業務進行審計時,應“自上而下”、“由表及里”,在加深對被審計單位認識的過程中發現可疑之處,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

        (一)風險評估和控制測試階段的公允價值審計

        首先,應當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環境及其目標戰略,加強對被審計單位的誠信度、能力和態度的分析。被審計單位所處的行業狀況、法律環境、監管環境都會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活動以及財務報告產生重大影響。注冊會計師要通過以上方面的分析,了解被審計單位取得相關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的難易程度,知道被審計單位舞弊的難易程度和可能性,并通過企業歷史表現判斷企業的誠信度,以此作為判斷公允價值合理性和可信性的基礎。其次,要全面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情況。以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違規進行原油期貨交易事件為例,內部控制的嚴重問題,讓陳久霖賭性重、盲目最大的個人缺點影響到整個公司的發展,導致其在原油期貨交易中一睹再賭,最終巨額虧損,資不抵債。所以,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要特別考察是否有串通舞弊和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的情況。

        (二)實質性程序階段的公允價值審計

        1、審查公允價值有關會計處理的正確性。首先,確定被審計單位各類用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是否滿足準則規定的特征。例如準則規定,企業采用公允價值進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必須滿足商業實質、公允價值可以取得等要求。其次,審查被審計單位各類資產、負債價值的確定是否正確。例如,各項以公允價值計量交易的損益確定是否合理,如在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而在資產負債表日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是需要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在投資性房地產中,如果企業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余額的差額要增加或者減少當期損益。最后,注冊會計師還要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披露是否充分、合理進行審查。

        2、審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業務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首先,要將被審計單位與公允價值相關的業務與其業務能力和所處行業狀況進行比較。企業的業務成果通常很大程度上受其業務能力和行業狀況的影響,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如果發現相關業務處理或經營成果與其行業狀況、歷史經營業績嚴重不符,應對此種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并尋求被審計單位的解釋,并對此項業務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部分列為重點審計的對象。其次,審查交易雙方是否存在特殊關系,即是否為關聯方交易。注冊會計師應核查被審計單位提供的所有關聯方信息,還可通過詢問企業不同管理人員和咨詢前任注冊會計師了解更多關聯方的情況,如果一項業務有可能涉及關聯方而被審計單位并沒有對此作出說明,則其相關處理的公允性便值得懷疑。第三,注冊會計師要審查公允價值交易中的授權文件、交易憑證等相關資料,以確定雙方交易是否符合公平性、公允性和合法性。

        3、與公允價值確認相關的審計證據的獲取。審計證據的獲取是審計過程的關鍵環節,能否獲得充分的審計證據,決定了注冊會計師最終的審計結果及審計質量。耿建新教授將與公允價值相關的審計證據分為以下幾種:有直接證明力的審計證據、需要進行評價和計算的審計證據、需要進行比較和綜合的審計證據、需要專門確定的審計證據和起佐證作用的審計證據。有直接證明力的審計證據包括從企業開戶銀行、證券公司和企業內部取得的文件、票據等,對于這些證據,注冊會計師要確保其數據的準確無誤,對其書面文件的格式、簽名蓋章等必要程序要進行嚴格審查。對于其他的審計證據,注冊會計師要進行橫向和縱向的綜合分析,以特定公允價值的取得過程為指引,獲取企業內部和外部、企業過去和當前的相關資料并進行比較分析。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企業的歷史數據、企業目前經營狀況的相關資料、相關市場調研結果、專家論證、法律法規文件等。注冊會計師要在相關審計證據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根據自身職業判斷,確定相關業務的公允性。

        (三)其他配套措施

        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和道德素質是決定審計質量、規避審計風險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加強對審計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審計人員及時學習和更新有關公允價值的會計和審計知識,熟悉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及掌握相關的估值方法,以提升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在業務培訓過程中要傳授更多的資產評估、金融、資本市場、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審計人才。另外,完善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這是提高公允價值審計質量、規避審計風險的基礎。目前,我國急需一個《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來規范企業的公允價值計量。對此,我們應借鑒國外的相關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應用條件、初始計量、后續計量以及披露等進行詳細的規定,從而壓縮企業利潤操縱的空間。

        總而言之,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發展都需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期間經過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才能使之趨于成熟,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不斷完善相關的審計理論和實踐,使之走向成熟并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審計工作。

        參考文獻:

        [1]柴芳云.公允價值審計初探[J].財會通訊,2009,22.

        [2]謝詩芬,胡振國.公允價值審計的國際研究與發展[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5,5.

        [3]吳可夫.公允價值內部審計機制初探[J].湖南商學院學報,16,3.

        第4篇:風險導向審計論文范文

        (一)審計重心前移。風險導向審計最大的特點是將審計重心放在事前的風險評估上,從以審計測試為中心到以風險評估為中心,審計程序主要包括風險評估程序、分析性測試程序、審計測試程序(包括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傳統審計不能適應現代報表審計需要就在于其原有的風險評估不到位,未能有效發現高風險審計領域,造成審計過量或審計不足,現在大大加強了風險評估程序,真正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

        (二)更加注重外部審計證據。審計重心向風險評估轉移導致風險評估程序顯得至關重要,風險評估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審計效果和審計效率。風險評估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必要的是審計證據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更加客觀、真實的外部證據。僅僅依靠被審計單位提供的內部證據來對風險進行評估,所得出來的結論是不可靠的。所以,審計人員在搜集審計證據時不應只采用內部證據,而應更努力地獲得相關的外部審計證據來對風險進行評估。

        (三)在各個階段都利用審計風險模型作出決策。在風險導向審計中,審計人員在各個審計階段,都分別以審計風險模型為主,分析評價各自的期望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各項決策,從而能夠全面控制審計風險。制度基礎審計模式中的審計風險模型是一維的,它只有一個決策目標——確定實質性測試所需的證據量,所涉及的風險層次和范圍比較狹窄;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中的審計風險模型是二維的,它既包含了不同的風險要素,而且在不同審計階段給各風險要素賦予了不同的內涵。

        二、審計模式的發展歷程

        (一)賬項導向審計模式。賬項導向審計模式是最初始的審計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錯防弊,其技術方法主要是從審計期間會計事項所依據的相關會計原始憑證入手,追查到記賬憑證、賬簿、會計報表等會計文件的形成,驗算其記賬金額、核對賬證、賬賬、賬表。賬項導向審計模式僅適用于經濟業務不很復雜的小規模企業。隨著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融資、投資渠道和方式的多樣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發展,賬項導向審計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顯,至20世紀初,這種模式就逐漸退出其主導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導向審計模式。

        (二)制度導向審計模式。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業主或企業管理層勢必改變“事必躬親”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統的分層、分工的科學管理制度,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建立起內部控制系統,這就促使審計人員把注意力轉移到與會計相關的內部控制系統的控制功能上來。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將審計的重點放在對內部控制制度各個控制環節的審查上,這種審計模式,是建立在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系統認識基礎上的重點審查。以大數定律和正態分布為基礎的統計抽樣也逐漸取代了單純判斷性和任意性的抽樣。同時,這一模式由于著眼于對內部控制制度整體的了解與分析,還可以發現與某些內部控制相關的會計信息的系統性錯誤,從而提高了審計效率。正因為如此,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從20世紀四十年代起就成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主要方法。

        (三)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風險導向型審計的產生,主要源自美國,風險導向型審計的內在思想是,任何審計業務都必須將審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內。

        其顯著的特點是:它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作為出發點,制定審計策略和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將風險考慮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因為它著眼于全面的控制測試,而不是著眼于測試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效果(即符合性測試)。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合理地揚棄了作為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基礎的“無利害關系假設”,把指導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職業懷疑假設”基礎上。不只依賴對被審計單位管理層所設計和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與評價,而是實事求是地對公司管理層是否誠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驅動,始終保持一種合理的職業警覺,將審計的視野擴大到被審計單位所處的經營環境,捕捉潛在的風險點,將風險評估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

        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應用中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能夠彌補傳統風險基礎審計的不足,縮小審計期望差距。但是,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還沒有一套嚴密的風險導向審計體系。從目前看,運用現代風險基礎審計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一)信息庫的建設。注冊會計師執行風險評估程序,充分了解被審單位整體經營環境,然后針對風險不同的客戶,客戶不同的風險領域,設計個性化的審計程序。為此,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建立功能強大的信息庫,按照行業發展特點、客戶經營環境、客戶所處市場環境以及客戶高層管理者的品行,由專業高層人員組織實施評價,定期把客戶風險評價的結果向相關業務承接和實施部門通報,以便注冊會計師在風險評估時了解企業的戰略、流程、風險管理、業績衡量。目前,國內很多事務所對行業風險和企業經營風險缺乏了解,數據積累不足,信息庫的建設達不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要求。

        (二)注冊會計師的綜合素質存在較大差距。在風險評估程序中,注冊會計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客戶及其環境,評估經營風險,這就要求注冊會計師具有判斷企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經營計劃的能力。注冊會計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會計、審計知識,也要掌握管理知識、行業知識和法律知識等,還要熟練運用各種分析工具對各種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進行分析。目前,我國事務所90%以上的業務是審計業務和會計業務,沒有經濟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的背景。注冊會計師不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相關行業,不懂得管理、行業等方面的知識,不具備運用數理統計方法的能力,這些都不利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實施。為此,主管部門需要做大量的培訓工作。事務所也可以一方面引進高層次人才,同時根據自己的客戶情況、事務所的定位,有針對性地進行員工培訓。

        四、我國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對策

        (一)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注冊會計師須首先從企業內外環境和經營戰略入手,來分析其對財務報表的影響,這就對注冊會計師的分析能力和專業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過程實質上就是專業判斷的過程,它提升了審計的技術含量。因此,注冊會計師只有很好的運用專業判斷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審計質量,避免形式審計。

        (二)處理好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成本與效益問題。從理論上說,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首先對重大錯報風險進行評估,確定重點關注領域,從而可以合理地分配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率。但是在實務中,執行風險評估程序主要依賴于外部審計證據,而搜集外部證據又沒有專門的、固定的途徑,使得搜集外部證據的成本較大,有時甚至要高于因減少進一步審計測試所降低的成本而使得總成本增加。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成本的增加很難通過審計收費對其進行彌補,所以如何降低審計成本使審計效益大于審計成本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三)健全法律法規制度。所謂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就是針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新形勢,適時修改相應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現行的各種法規關于民事賠償責任的規定最為薄弱,因此應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加大對注冊會計師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與處罰力度,以強化注冊會計師的法律風險意識。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毓圭.關于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由來與發展的認識.會計研究,2004.

        [2]劉佳.風險導向審計初探[J].財會月刊(會計版),2006.4.

        [3]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編譯.內部審計實務標準(2001年修訂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第5篇:風險導向審計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以被審計單位的戰略經營風險分析為導向進行審計。因此又被稱為經營風險審計,或被稱為風險基礎戰略系統審計。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是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指導審計實務的工具。本文在分析傳統模型缺陷的基礎上,論述了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與應用情況。

        0 引言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按照戰略管理論和系統論,將由于企業的整體經營風險所帶來的重大錯報風險作為審計風險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進行評估,是評估審計風險觀念、范圍的擴大與延伸,是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繼承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審計和鑒證準則委員會(IAASB)了一系列新的審計風險準則,對審計風險模型重新描述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IAASB,2003)。由此,我們可以將目前審計執業界普遍使用的審計風險模型稱之為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而將新模型稱之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

        1 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缺陷

        目前審計職業界普遍使用的審計風險模型是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83年提出的。該模型認為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三要素組成,對審計風險的計量為: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根據上式,在既定的審計風險下,檢查風險可計算如下: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根據上述模型,審計主體在確定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時,首先要評估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在此基礎上推算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該審計風險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 只定性分析審計風險 該審計風險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觀存在的風險。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考慮了有關審計風險控制的環節,并用公式來描述審計風險的概率,無法直觀地進行定量分析,即計量審計風險給審計主體帶來的損失金額的可能性。

        1.2 審計風險因素不全面 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與審計過程和審計順序有關,即只從審計主體的審計檢查方法和審計對象的經營、內部控制方面考慮審計風險因素,未充分考慮審計風險產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報表使用者的訴訟請求因素、社會宏觀法律環境因素等。

        1.3 無法描述道德風險 審計案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非完全是由于技術上或程序上的失誤造成的,審計主體的日常行為和工作態度有時也會成為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人們除了關注審計技術和程序的發展外,亦開始關注審計主體的自身行為,由此產生了審計主體的道德問題。但是,傳統的審計模型無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為所產生的風險,包括:企業與審計主體串通舞弊,出具不恰當的審計報告;審計主體接受賄賂;審計主體為了經濟利益壓低價格有損同業等。

        1.4 對審計風險的表述不完整 隨著審計風險含義的擴大,審計風險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審計過程和所審計的對象,必須把審計風險的控制放在一個系統中全面把握,還應考慮審計環境影響、人員因素及后果等。審計風險范圍也應擴大為審計主體風險、會計師事務所風險和會計行業風險,還包括審計結論利用中產生的法律風險以及賠償風險。

        2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式上有所簡化,但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卻擴大了。

        2.1 認定層次風險 認定層次風險指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相關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包括傳統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認定層次的錯報主要指經濟交易的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識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錯報。

        2.2 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 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主要指戰略經營風險(簡稱戰略風險)。把戰略風險融入現代審計模型,可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審計風險分析框架。

        2.2.1 從戰略風險的定義來看:戰略風險是審計風險的一個高層次構成要素,是會計報表整體不能反映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的風險。這種風險源自于企業客觀的經營風險或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的交易和事項在本身真實的基礎上,怎樣發現會計報表存在的錯報,將審計重點放在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層次,而不從宏觀層面考慮會計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這很可能只發現企業小的錯誤,卻忽略大的問題;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管理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或事項而導致會計報表存在錯報怎樣進行審計的問題。

        2.2.2 從審計戰略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是在系統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基礎上的重大創新。從戰略角度入手,通過經營環境—經營產品—經營模式—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將會計報表錯報風險從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環境、經營模式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在源頭上和宏觀上分析和發現會計報表錯報,把握審計風險。而將環境變量引入模型的同時,也將審計引入并創立了戰略審計觀。

        2.2.3 從審計的方法程序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注重運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財務數據分析,也包括非財務數據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樣化,如戰略分析、績效分析等。例如畢馬威國際(KPMG)為應用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理念與方法,研究制定了經營計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專門分析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下的經營情況,以確定關鍵經營風險如何影響財務結果。BMP提供了一個審查影響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 從審計的目標來看:現代審計是為了消除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增強會計報表的可信性。為達到此目標,注冊會計師應當假定會計報表整體是不可信的,從而引進全方位的職業懷疑態度,在審計過程中把質疑一一排除。而該模型充分體現了這種觀念。

        3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分析應用框架

        3.1 確定總體審計風險概率 審計風險可按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分為基本確定、很可能、可能和極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來進行表述,如極小可能的概率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會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期望值很高,獨立審計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消除會計報表的錯誤和不確定性; 縮小或消除社會公眾合理的期望差距。獨立性原則的要旨是使注冊會計師免于利益沖突,從而奠定正直與客觀的執業基礎,但獨立性最終體現在注冊會計師獨立承擔審計風險責任方面,因而降低審計風險是注冊會計師的“靈魂”。審計風險就是審計失敗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極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數學概率表示應不超過5%。

        第6篇:風險導向審計論文范文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350108)

        【摘要】文章從國內外論文期刊中發掘并詳細梳理了DEA 方法在審計方面各個領域的應用,并相應作了文獻的總結,對推動DEA 方法在審計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意義,為后期學者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DEA 審計 績效

        一、引言

        本文將主要針對按DEA 應用的領域按審計的內容分類來組織內容,分為績效審計即管理審計,以及非績效審計兩個部分。因為關于績效審計,稱謂非常多,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認為,績效審計是現金價值審計、經營審計、管理審計的同義詞,績效審計包括:審計被審計單位管理活動的經濟性;審計被審計單位的人力、財務及其他資源的利用效率;審計其業績效益,并根據預期影響,審計其活動的真實影響。美國審計總署在2003年頒布的《政府審計準則》將績效審計定義為:對照客觀標準,客觀地、系統地收集和評價證據,對項目的績效和管理進行獨立的評價,對前瞻性的問題進行評估或對有關最佳實務的綜合信息或某一深層次問題進行的評估。從使用慣例及我國傳統來看,可以將針對政府及非營利組織的非財務審計稱為績效審計,把針對企業進行的非財務審計稱為慣例審計或經濟效益審計。

        二、國外研究綜述

        (一)在績效審計中的應用

        Charnes 和Cooper 在1980 年率先將DEA 模型運用于審計和會計,用來評估非營利機構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效率,并同時探索了其他可能的運用。H.D. Sherman 在1984年描述了DEA 如何能夠被用作內部審計的工具,將DEA作為一項新的管理審計方法,并對其進行了測試和評估,1985 年運用DEA 對商業銀行的分支效率進行了評估,結果發現DEA 能夠提供除了財務指標以外的其他信息,識別出了無效率的分支機構,對于提高銀行分支效率來說是其他技術的一個非常有益的補充方法。類似對銀行分支機構效率的研究。P.L.Brockett, A. Charnes, W.W. Cooper, Z.M.Huang, D.B. Sun(1997) 運用DEA 錐比率方法中的數據轉換監測銀行績效或者建立提前預警系統。該論文通過1984年和1985 年德州最大的16 家銀行的績效數據做了應用舉例。引入5 家大型非德州的銀行作為優秀者,用來評估這些德州銀行在風險覆蓋和效率方面的業績,其中DEA 錐比率法用來轉換原始數據,為了反映非德州銀行在風險覆蓋和績效方面的績效。Chair Schaffnit, Dan Rosen, JosephC. Paradi(1997) 將DEA 運用于評估加拿大某銀行的分支銀行的相對效率,運用的是DEA AR 模型,將分析的重心放在分行人員的表現上,分別運用傳統的DEA 模型以及精煉的DEA 模型分析了分支銀行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并對兩種模型進行了對比。Rongbing Huang, YuhuiLi(2012) 通過建立不良輸出DEA 模型和標桿管理相結合的兩階段模型探索了環境績效審計的新研究方法,克服了傳統DEA 模型在環境績效審計中應用的缺陷。

        (二)在審計風險中的應用

        Michael E. Bradbury 和 Paul Rouse(2002) 在分析過前人主要將DEA 運用于績效審計后,將重點放在估計審計風險中而不是經營效率,并獨創性地在一個新的領域作應用舉例,展示它在另一種前沿方向和權重中的靈活性。其中DEA 在審計風險中的應用是指在對集團企業進行審計資源的分配時,對每個審計單元進行風險評分的步驟。Michael E. Bradbury 和 Paul Rouse(2002) 借用了Miltz等(1991)的一項案例研究,在這項案例中Miltz 等用AHP 來為Janssen 制藥集團分配審計資源,運用多標準成對加權方法(Patton 等,1982 和Lin 等,1984),建立了一個包含57 個審計單元的風險評分體系。而Michael E.Bradbury 和 Paul Rouse(2002) 運用DEA 方法分配資源時,分成了高風險測量和低風險測量兩種方法。

        Michael E. Bradbury 和 Paul Rouse(2002) 認為DEA 與AHP 相比具有許多優勢,包括將專家在一定范圍內的意見依據每個風險因子的重要性進行處理,而不是簡單地取中位數或平均值。DEA 也能用來提供高風險和低風險評價和從其他能被評價的單元中提供一個審計單元的標準。除此之外,Michael E. Bradbury 和 Paul Rouse(2002)總結到DEA 的優勢包括:第一,DEA 能夠處理在不同的單元中的多投入和多產出問題,雖然此文采用的是5 標度法,但是DEA 也能處理連續型的數據;第二,不像簡單的中心趨勢測量,DEA 可以處理專家的在一定范圍的意見;第三,DEA 可以進行交叉分析和時間序列分析;第四,DEA 可以從高風險和低風險兩個角度進行研究;第五,DEA 的輸出結果提供了能夠定義同類單元和同類風險評估的診斷性的數據。DEA 對于外部審計人員來說最明顯的用處就是能夠對多地理位置的客戶評估審計風險以及在審計客戶群體中評估審計風險和評估這些客戶在時間序列上審計風險的變化。DEA 的一個可能缺陷在于,隨著變量的增加,風險得分將是非遞減的,即越多的變量加入后,一項審計單元就越可能被發覺是有效的,所以限制了DEA 的下降能力。也展示了運用限制分析減少并通常克服了這項缺陷。

        Hurhan Davutyan 和Lerzan Kavut(2005) 在Michael E.Bradbury 和 Paul Rouse 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詳細闡述了DEA 之所以能用于審計風險評估的原因。雖然DEA 原本是通過投入和產出的研究用來評價生產效率的,在審計中,從實物上來說,我們既無投入也無產出,但是正如Greenberg,Nunamaker(1987) 和Michael E.Bradbury, Paul Rouse(2002) 指出的那樣,DEA 模型可以被用作績效的指標用來衡量每一個審計單元的風險。在內外部審計中,我們把在盈利過程中承受的風險當作是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因為風險通常是消極因素并且人們都想避免的,正如生產中的投入,所以風險越高也就相當于投入越高,因此,把風險當作投入是合理的。接著,在內部審計中,利潤被當作產出。在外部審計中,審計事務所經理引發的風險越大,外部審計師保證的風險也越大。從這個角度來看,審計費可以當作風險的回報,即外部審計的產出。

        另外,Hurhan Davutyan 和Lerzan Kavut 沿用了MichaelE. Bradbury 和 Paul Rouse(2002) 使用的案例以及抽取的7 個審計因子,對他們關于控制和規模兩個審計單元進行考察,并通過比較他們的DEA 得分,兩個審計單元的風險得分,以及在風險上投影后的得分對這7 個審計因子進行排序,得出了從最好到最差的排序,并對這項排序結合DEA 效率得分進行了兩方面的解釋:投入的視角和產出的視角。即以投入導向來看,效率得分低于1 的審計單元招致了太高的風險;以產出導向來看,效率得分低于1 的審計單元的產出太低。在外部審計中,運用產出導向是更合適的,因為當審計對象的風險太高時,我們或者開價更高或干脆放棄這個客戶;而在內部審計中,無論是投入導向還是產出導向,都會引起管理層重新思考企業的運轉,或者在利潤不變的條件下減少暴露的風險,或者在不引起更大風險的條件下產出更多的利潤。Toshiyuki Sueyoshi, Jennifer Shang, Wen-Chyuan Chiany(2009) 借助DEA 和AHP 相結合的模型對一個大型汽車租賃公司進行內部審計的案例研究,通過DEA 和AHP選取需要審計的業務單元。其中DEA 和AHP 相結合的方法為:運用AHP 來處理過去的審計和管理層經驗得到的定性的信息;DEA 模型用來衡量會計部門和車隊信息系統得到的定量數據。在將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用于風險分析時,作矩陣分析可使結果變得非常清晰明了,該矩陣具有四個象限:第一象限表明該店鋪具有很低的管理者投入卻有高效率得分,表明處于這象限的店鋪具有最低的控制失靈風險,屬于低風險的;第二象限表明該店鋪具有較高的管理者投入和高的效率,處于這象限的店鋪應該被作為其他店鋪的標桿,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些店鋪因為有較高的暴露評級,它們屬于高風險潛在審計單元;第四象限的店鋪具有低投入和低效率,就風險暴露來說較低,但因為它們效率低,所以屬于低風險的潛在審計單元;值得關注的是,第三象限的店鋪具有高的管理者投入, 效率卻非常的低,這些單元具有最高的控制失靈風險。在論文的結尾,作者提到了這項研究將來可以擴展的方向,其中提到了Sueyoshi(2004,2006)和Sueyoshi, Goto(2009) 將DEA 運用于財務效率分析(包括破產評估)的觀點,并提出在此方向上的DEA 和AHP結合也許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三、國內研究綜述

        (一)政府或國家審計

        許漢友等(2008)為了解決國家審計機關資源的不足與審計業務范圍不斷擴大之間的矛盾提出了采用DEA法來遴選國家審計對象,并給出了具體的可操作性的遴選過程。案例中挑選了14 家商業銀行,選擇了實收資本金額、貸款金額和投資金額三個投入指標和利息收入、其他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三個產出指標,運用EMS 軟件進行DEA 效率分析,遴選出了經濟效益審計對象。結果認為,DEA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經濟效益審計對象的遴選方法,它不僅可以迅速地找出符合審計計劃數量的審計對象,而且可以事先對被審計對象進行大致的運營效率評價,為下一步展開具體的經濟效益審計活動進行了必要的前期準備。可以說,這種方法在經濟效益審計中的應用收到了“一石多鳥”的效果,與經濟效益審計的動因和理念完全一致。此種應用與國外學者所說的在內部審計中發現風險較大的審計單元思路基本一致。張心昌(2012)分析比較了DEA 的BCC 模型和三階段DEA 模型,最后得出三階段DEA 在評價農村公共投資績效的優勢,最后運用三階段DEA 模型對我國農村公共投資績效進行評價。邱琪華(2012)基于AHP/DEA 方法對上海閔行區中小學義務教育支出進行績效評價研究,并針對AHP/DEA 方法的繁瑣問題,建議在原有的“打分制”基礎上進行權重確定的改進,或者利用高科技工具減少工作量。田懌民(2012)運用CCA-DEA模型對2010 年遼寧省14 個市的政府社會保障管理績效進行評價。唐榮華(2013)運用DEA 方法研究發現中國政府審計體系中的四類審計主體,即審計署機關、特派員辦事處、派駐審計局和地方審計機關在審計處理的執行過程中的審計處理執行效率沒有顯著的差別。

        (二)會計師事務所效率

        曹強(2008)等應用DEA 評估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生產效率,并在此基礎上檢驗事務所特征和行為對審計生產效率的影響。其實證結果表明,我國事務所審計生產效率整體水平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張杰(2009)運用了DEA 方法中的CCR 和BCC 模型,CCR 模型得到的是規模報酬不變的生產前沿面和規模報酬不變時的效率值,反映的是總技術效率,BCC 模型得到的是規模報酬可變的生產前沿面,得到的是純技術效率,對重慶市會計師事務所運營效率進行評價和發展對策進行研究。郭穎(2009)運用DEA 模型中的CCR模型評價會計師事務所的相對效率,運用投影原理實現提高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楊永淼(2009)認為會計師事務所的競爭優勢并不僅僅體現著外在的市場效率,本著成本效益原則,事務所的競爭優勢很大程度上需要在保證一定市場效率的同時提高其獲取利潤的能力,基于這樣的考慮引入DEA 的超效率模型,評估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運營效率。劉明輝等(2012)應用DEA 對“十一五”期間我國審計師運營效率進行計量與評價,在此基礎上對影響審計師運營效率的特征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邱吉福等(2012)運用DEA 和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相結合的方法,綜合考慮投入和產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行業2007 年至2009 年的效率變動進行實證研究,實證了會計師事務所投入要素的使用效果具有波動性,在經營管理上存在投入成本的浪費等結果。

        (三)企業的績效審計

        官建成等(2003)提出了DEA 控制投影模型,并給出了在特定情形下非CRS 有效單元有現實意義的投影。在工程應用中,對182 家創新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競爭力的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利用該控制投影模型得到的有效性分類不僅與傳統CRS 模型的有效性分類完全一致,而且其按行業分競爭力投影結果為企業審計競爭力提供了科學的高標,并運用DEA 對國家的創新能力進行分析(2005),對高校科學創新活動進行研究(2012)。謝晨(2007)運用DEA 中的CCR、C2GS2 以及超效率模型對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網站上披露了2005 年度審計報表的17 家證券公司經營效率進行了探討分析。孔德明(2008)認為我國開展的績效審計主要是國家審計機關對政府及其各隸屬部門、事業單位發生的經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進行的審查和評價,我國的企業績效審計還很少見,并提出在國內推廣企業績效審計非常必要。同時,提出了基于DEA 的風險基礎審計一般程序包括審計工作準備階段、審計工作實施階段和審計結論的確定與報告階段三個基本環節和步驟,另外,也對政府效率審計和國內師范類高校的效率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劉鍵(2010)采用DEA 方法對中國工商銀行境內一級(直屬)分行效率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出了未來對該行持續評價需要關注的方向。

        四、總結與展望

        從國內外文獻來看,DEA 在審計方面的應用研究在國外開始得較早,國內引進較晚,在前人的不斷探索中,有對DEA 模型的改進,有將DEA 與AHP 等模型進行結合方面的探索,也有單純運用DEA 進行績效評價的。總體看來,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1.DEA 在審計中的主要應用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1) 對于企業或事務所的績效審計,以同質的其他企業作為DMU 進行DEA 的效率分析、標桿分析、靈敏度分析、松弛變量分析等,通過DEA 投影找出提高改進的方法;(2) 對于審計對象的挑選,主要見于國家審計和企業內部審計中,通過考慮同行業各個國有企業或企業內部的各個分公司子公司的相對效率,考慮存在的審計風險,進行審計資源的分配。

        2. 從DEA 模型的角度看,使用率最高的是CCR 和BCC 模型,它們廣泛地用于評價企業的效率,同時DEA模型也常常和其他模型相比較,如AHP 模型,另外DEA也可以與其他模型相結合,如AHP 模型、標尺模型、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等。

        3. 國內運用DEA 對會計師(或審計師)事務所績效的評價方面的論文是較多的,從這些論文中可以看出DEA廣泛地用于評估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并效率、經營效率、審計運營效率、提高審計質量、評估生產效率等方面。研究有點扎堆,但具有一定的實用性,相比較之下,對DEA模型進行創新或改進的研究相對較少,針對特定的問題進行DEA 模型的改進創新可能成為將來研究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 鄭石橋. 績效審計方法[M].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2] 邱吉福, 王園, 張儀華.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效率的實證研究——基于中注協2008—2010 年數據[J]. 審計研究,2012(2).

        第7篇:風險導向審計論文范文

        目前審計職業界普遍使用的審計風險模型是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83年提出的。該模型認為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三要素組成,對審計風險的計量為: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根據上式,在既定的審計風險下,檢查風險可計算如下: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根據上述模型,審計主體在確定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時,首先要評估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在此基礎上推算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該審計風險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只定性分析審計風險該審計風險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觀存在的風險。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考慮了有關審計風險控制的環節,并用公式來描述審計風險的概率,無法直觀地進行定量分析,即計量審計風險給審計主體帶來的損失金額的可能性。

        1.2審計風險因素不全面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與審計過程和審計順序有關,即只從審計主體的審計檢查方法和審計對象的經營、內部控制方面考慮審計風險因素,未充分考慮審計風險產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報表使用者的訴訟請求因素、社會宏觀法律環境因素等。

        1.3無法描述道德風險審計案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非完全是由于技術上或程序上的失誤造成的,審計主體的日常行為和工作態度有時也會成為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人們除了關注審計技術和程序的發展外,亦開始關注審計主體的自身行為,由此產生了審計主體的道德問題。但是,傳統的審計模型無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為所產生的風險,包括:企業與審計主體串通舞弊,出具不恰當的審計報告;審計主體接受賄賂;審計主體為了經濟利益壓低價格有損同業等。

        1.4對審計風險的表述不完整隨著審計風險含義的擴大,審計風險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審計過程和所審計的對象,必須把審計風險的控制放在一個系統中全面把握,還應考慮審計環境影響、人員因素及后果等。審計風險范圍也應擴大為審計主體風險、會計師事務所風險和會計行業風險,還包括審計結論利用中產生的法律風險以及賠償風險。

        2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式上有所簡化,但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卻擴大了。

        2.1認定層次風險認定層次風險指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相關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包括傳統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認定層次的錯報主要指經濟交易的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識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錯報。

        2.2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主要指戰略經營風險(簡稱戰略風險)。把戰略風險融入現代審計模型,可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審計風險分析框架。

        2.2.1從戰略風險的定義來看:戰略風險是審計風險的一個高層次構成要素,是會計報表整體不能反映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的風險。這種風險源自于企業客觀的經營風險或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的交易和事項在本身真實的基礎上,怎樣發現會計報表存在的錯報,將審計重點放在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層次,而不從宏觀層面考慮會計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這很可能只發現企業小的錯誤,卻忽略大的問題;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管理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或事項而導致會計報表存在錯報怎樣進行審計的問題。

        2.2.2從審計戰略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是在系統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基礎上的重大創新。從戰略角度入手,通過經營環境—經營產品—經營模式—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將會計報表錯報風險從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環境、經營模式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在源頭上和宏觀上分析和發現會計報表錯報,把握審計風險。而將環境變量引入模型的同時,也將審計引入并創立了戰略審計觀。

        2.2.3從審計的方法程序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注重運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財務數據分析,也包括非財務數據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樣化,如戰略分析、績效分析等。例如畢馬威國際(KPMG)為應用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理念與方法,研究制定了經營計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專門分析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下的經營情況,以確定關鍵經營風險如何影響財務結果。BMP提供了一個審查影響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從審計的目標來看:現代審計是為了消除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增強會計報表的可信性。為達到此目標,注冊會計師應當假定會計報表整體是不可信的,從而引進全方位的職業懷疑態度,在審計過程中把質疑一一排除。而該模型充分體現了這種觀念。

        3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分析應用框架

        3.1確定總體審計風險概率審計風險可按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分為基本確定、很可能、可能和極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來進行表述,如極小可能的概率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會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期望值很高,獨立審計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消除會計報表的錯誤和不確定性;縮小或消除社會公眾合理的期望差距。獨立性原則的要旨是使注冊會計師免于利益沖突,從而奠定正直與客觀的執業基礎,但獨立性最終體現在注冊會計師獨立承擔審計風險責任方面,因而降低審計風險是注冊會計師的“靈魂”。審計風險就是審計失敗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極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數學概率表示應不超過5%。

        3.2分析戰略風險在確立了總體審計風險概率應該控制在5%以下之后,應全面分析戰略風險。以企業的經營模式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了解企業的內外部經營環境、經營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確定企業經營有效性和會計報表的關鍵認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國際審計準則列舉了28種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風險的環境和事項(IAASB,2003)。

        3.3分配剩余審計風險評估完戰略風險概率后,可按照傳統的方法分析認定層次的風險概率,兩者結合起來考慮就是重大錯報風險概率。最后根據確定的總體審計風險概率和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概率,得出關于剩余審計風險也就是檢查風險的概率,據此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和范圍,即可將審計風險減少到滿意程度。

        第8篇:風險導向審計論文范文

        煤炭企業風險導向審計試論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指CPA通過對被審單位進行風險職業判斷,評價被審單位風險控制,確定剩余風險,執行追加審計程序,將剩余風險降低到可接受水平。運用到煤炭企業,就是內部審計人員在對被審單位的內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評價的基礎上,分析、判斷被審單位的風險所在及其風險程度,把審計資源集中于高風險的審計領域,針對不同風險因素狀況、程度采取相應的審計策略,加強對高風險點的實質性測試,將內部審計剩余風險降低到最低水平。

        一、風險導向審計的產生

        風險導向審計是在賬項導向審計和制度基礎導向審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賬項導向審計是最初的審計方法關系,主要著眼于查錯防弊。適用于審計早期經濟業務不很復雜的小規模企業。制度基礎導向審計主要將審計的重點放在對內部控制制度各個控制環節的審查上。在這種審計模式下,審計人員首先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測試來確定其可信賴程度,而后根據內部控制測試結果進一步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實施審計程序。

        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的經營規模越來越大,經營活動日趨復雜和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注重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評審,就可能錯誤確定重點審計領域,不利于審計質量;也可能使審計風險失控。于是,風險導向審計在彌補日益擴大的審計期望差距的社會因素中應運而生。

        二、風險導向審計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一)風險導向審計的特點

        1.從宏觀上把握審計風險。風險導向審計工作的中心實現了由內控測試到風險評估的轉變,風險評估的結果決定了審計人員需要關注的高風險審計領域和重點審計項目、審計資源的分配、審計證據的性質和數量。在風險評估的過程中,風險導向審計更加注重宏觀因素分析,如:被審計單位所處的行業狀況,法律環境與監管環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審計單位的性質、被審計單位的目標、戰略以及相關經營風險等。

        2.分析程序的大量運用。風險導向審計從風險評估到最終審計結論的確定均可運用分析程序。當使用分析程序比細節測試更能有效的將認定層次的檢查風險降至可接收水平時,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實質性程序。分析程序可以用在研究財務數據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在研究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之間的關系。分析程序的大量運用能夠更好地發現被審計單

        位的重大錯報,提高審計的效率。

        3.擴大審計證據的內涵,注重外部證據。審計證據包括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獲取的證據,包括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依據的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其他信息包括從被審計單位內部或外部獲取的會計記錄以外的信息;審計人員通過詢問、觀察和檢查等審計程序獲取的信息以及自身編制或獲取的可以通過合理推斷得出結論的信息。這些都擴大了審計證據的內涵。審計人員需要從外部獲取證據,來證明風險評估結果的恰當性。另外,審計人員期望管理層提供的證據來證明其舞弊行為顯然是不現實的,通過與企業的一般員工、供應商和銷售商等方面的溝通所獲得的外部證據,是獲取相關線索的重要途徑。

        (二)風險導向審計在我國的發展趨勢

        1.風險導向審計適應了現代市場經濟環境的需要。市場經濟的高度不確定性使人們對審計的期望值不斷提高,而風險導向審計正是適應了公眾對審計期望值不斷提高的要求而發展起來的,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滿足公眾的要求。

        2.風險導向審計符合現代審計目標多樣化的要求。風險導向審計將被審計單位置于一個大的經濟環境中,運用立體觀察的理論來判斷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各種因素,從企業所處的行業狀況、監管環境、經營目標、戰略規劃到經營方式、業務流程等內外部各個方面來分析評估審計的風險水平,把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植入到本身的風險評價中去,并貫穿于審計的全過程,從而在審計過程中把重點放在審計風險的評估上,并通過審計程序把審計風險降低到審計人員可以接受的水平。

        3.風險導向審計是對原有的審計資源進行重新調配。通過運用審計風險模型,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評價,以做出相應的審計策略,將風險評估與審計程序緊密的聯系起來,同時能據此將審計資源恰當地分配到高風險領域,提高審計質量與效率。

        4.審計法律體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為應用風險導向審計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的頒布,會計準則及指南的實行等,構建了中國執業審計準則體系。

        5.審計人力資源的發展為風險導向審計提供了人才保證。正規院校審計專業學歷教育,在職審計人員的培訓,注冊會計師和審計師考試制度等。這些措施都為我國審計職業界應用風險導向審計提供了人才保證和技術支持。

        三、風險導向審計在煤炭企業中的應用

        (一)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應用方法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廣泛運用分析性程序檢測被審計對象,其基本方法 包括審計風險評估、分析性測試、控制測試、業務實質性測試、余額細節測試等。對于有證據表明風險較低的領域,應依賴內部控制或分析性復核;對被認為風險較高的領域,實施大量的實質性測試和余額細節測試,使審計手段與審計目標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審計的科學性、針對性和績效性。對風險評估來提出風險管理的對策,有效降低所在組織的風險,從而增加企業的價值,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二)風險導向審計在煤炭企業中的作用

        1.參與風險管理。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首先確認企業目標或某項交易的目標,然后分析對這些目標產生影響的風險,確定審計風險水平和審計重點,提出風險防范和控制建議,最后通過后續審計,測定風險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這樣審計建議可以直接針對企業實現目標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并將事后評價反饋延伸到事前和事中,使內部審計成為企業價值鏈中的必要環節。

        2.促進內部控制。作為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內部審計是對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為達到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三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這些目標也是對內部審計的要求和標準。可見,內部控制是內部審計的基礎,也是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進入企業治理、風險管理的基礎。

        3.促進煤炭企業治理。內部審計人員長期立足于本企業的具體崗位,比較熟悉企業的業務并能夠隨時深入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和各個部門了解具體情況,深入到經營管理的各個過程,查找可能存在的風險;通過積極持續地支持并參與風險管理過程,對風險管理過程進行管理和協調,向管理層提出相關建議,從而促進煤炭企業的治理。

        (三)煤炭企業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運用

        根據煤炭企業的戰略目標,在煤炭營銷領域開展重點審計。“十二五”時期國家將進一步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因此,各煤炭企業一定要加強價格研判和市場風險預警機制建設,通過不斷的評審與信息反饋,對市場營銷進行戰略控制從而規避風險。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企業的經營環境,管理層的誠信度等方面綜合地分析、評價,對審計風險的控制始終貫穿于審計過程,將審計風險降到組織可接受的水平。

        四、做好風險導向內部審計

        第9篇:風險導向審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現代;招投標;審計

        中圖分類號:F239.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2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11-59-02

        20世紀90年代,較大的會計師事務所都或多或少地開始擴展審計風險模型,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考慮企業所面臨的戰略風險,并結合企業自身的運營狀況及報表中所外顯的情況來進行審計。電力工程作為電力技術服務企業,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持續的大規模設備采購成為成本的風險控制點之一,如何實現企業戰略與效益的統一,成為本篇論文探討的審計思路。

        一、工程項目招標的概念

        招標投標①是一種因招標人的要約,引發投標者的承諾,經過投標人的擇優選定,最終形成協議和合同關系的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活動過程,是“法人”之間形成有償的、具有約束力的法律行為。

        工程項目招投標概念中,過程行為主要體現在“投標人的擇優選定”上,從招標行為的“要約”階段,到后期的“合同”關系,依賴招標人如何擇優,以及通過何種衡量標準來進行選擇的問題。

        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

        當人類社會進入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后,企業管理也從過程管理向戰略管理轉變。戰略管理的思想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愈來愈重要,并開始向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滲透。正是基于這種背景,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②逐漸向現代風險導向型審計過渡。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③以審計理論、系統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為指導,通過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審計思路完成審計。通過企業的戰略分析入手,通過“戰略分析――經營環節分析――會計報表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將會計報表錯報風險與企業戰略風險之間的關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出了審計師從源頭發現問題的審計方法。

        與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相比,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更強調審計結果與企業戰略層面的吻合度,即企業報表所反映出的企業運營是否有效的執行了企業的戰略思想。進而防范從報表到經營以及戰略層面的匹配度風險,這就是現代風險導向所防范和控制的主流。

        因此,對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協同影響效果的分析,是我們現階段審計的重點,換句話說,企業內控體系間不同職能部門合作的效果,決定企業運營風險的重要度以及能否支撐企業的持續運營。

        三、基于現代風險導向的工程招投標審計思路

        本文基于現代風險導向的審計工作,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即戰略環節分析、經營環節分析和會計報表剩余風險分析。

        首先,在這三個層次分析中,戰略環節作為公司持續經營的目標與總的思路,從審計角度進行考慮,屬于審計的根本依據,即審計的出發點是校核戰略層次的執行情況。所以,審計結果的理想狀態為報表的外顯狀況與公司的戰略目標的一致性、吻合性。

        其次,作為外顯的報表剩余風險,財務報表表現為階段性的經營成果展示,為我們審計工作提供最直接的數據表現。當通過報表分析,我們發現報表中存在的“潛在風險”有必要進行針對性的究因,在這種目的引導下,審計結果的分析與企業戰略的指導思想具有高度的驗證。

        最后,在企業戰略和報表剩余風險之間,通過經營環節的分析,在上述二者之間搭建中間環節,為審計的追溯性提供良好的鏈接。無論是報表的外顯特征,還是作為企業經營策略的戰略思想,都最終能夠在企業經營環節體現。經營效果是執行公司戰略思維的直接原因,因此,經營環節的分析在二者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見圖1)。

        通過對現代風險的導向審計思路的分析,我們了解了經營環節是審計結果最終產生的原因。因此,我們在進行審計工作時,尤其是作為企業內部審計師,應突破傳統報表審計,將審計的觸角延伸到企業的運營環節。

        作為工程建設項目服務型企業,尤其是以設備總承包為主的企業,在設備的集中采購過程中,如何實現理想的采購成本,成為企業控制招投標環節運營成果的一個表現。因此,作為內部審計師,招投標過程審計,成為我們工作的一個重點,即如何做到規避招投標風險,降低企業的采購成本。

        傳統的企業招投標采購由專門的采購部門負責,僅限于招標文件、招標方案、資格審查以及評標、定標等流程合規性審計。但是,流程合規性審計更多的導致采購過程的形式化,沒有從審計風險控制的角度進行職能部門間的相互制衡與調控。

        當我們通過對工程技術企業的財務報表分析,可以了解成本狀況,并對成本構成中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當然,工程技術企業成本中包含諸多因素,本文選取采購的設備成本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力圖構成一個分析思路,來控制企業招投標的風險。因此,作為構成企業成本之一的設備采購成本,即控制招投標風險,也是我們企業成本控制點,因此,降低本文選取的采購成本中主要設備成本④,希望能對現代風險審計進行有效的理解。

        四、 電力工程項目招投標審計研究

        1.職能機構設置分析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操作理念,強調企業職能部門之間的橫向協作,因此,企業職能部門間的合作程度以及公司流程環節上的設置,都將成為審核的主要目標之一。

        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落實到集團招投標工作來看,盡管電力工程有其自身的流程設置,并通過企業采購網來進行控制,但是在集團層面的職能部門之間,更需提倡橫向的職能傳遞,將部分職能局部功能轉移,來規避招投標過程的風險。

        監察審計部、工程管理部之間,應建立信息反饋與執行機制,即審計過程中招投標流程的調整,由工程管理部門來進行細化、落實;財務部提供的成本數據,來支撐審計監察與工程管理的招標結果的評定。

        2.電力工程招投標審計分析

        我們將電力工程(集團)招投標過程的供應鏈條進行延伸,設置為三個層面,即戰略分析、運營環節分析和會計報表剩余風險分析。

        第一,在戰略分析層面,公司的戰略目標主要為集團的工程技術服務。而且從其經營范圍來看,也主要以工程總承包商為主,因此,主營業務內容需要進行大量的設備以及工程服務等采購事項。此外,從其經營目標來看,5%的利潤率相比全國建筑業2%-3%平均利潤水平⑤,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因此采購的招投標審計,成為成本控制的首要環節之一。

        第二,從會計報表的剩余財務風險看,我們在關注報表本身風險之外,更應關注報表歷史的統計數據,包括設備采購與服務招標價格的控制,正是基于歷史數據的分析,才能較好的控制采購價格,控制成本、提升效益。

        第三,作為最直接的操作控制環節,我們應在管理方式、價值理念、資源的有效配置上體現的更加合理。這種合理性主要表現在與公司戰略的高度吻合性和報表風險評估的結果一致性。

        為了實現這種匹配度,我們需要從傳統的過程審計向“企業再造工程”過渡。所謂的企業再造工程是為了飛越性地改善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重大的現代企業的運營基準,對工作流程(business process)進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徹底改革。對于電力工程(集團)公司來說,因其企業發展的相對成熟性,決定了我們的企業再造工程僅限于其職能部門間工作內容的合作事項。例如:審計結果與執行校驗的合作、成本統計數據與審計判斷的合作等。

        我們通過上述的分析,并結合電力工程(集團)的企業成熟度,整理了基于現代風險導向的招投標審計思路圖(見圖2),幫助我們來進行有效的了解。

        圖2 電力工程招投標采購審計思路

        3.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當企業制度運營到一定程度,必然面臨著創新、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制度調整和監控手段的完善來逐步解決。例如,在招投標過程中實行資格審查和價格談判的分離,由不同的團隊進行風險分擔,但前提是不同團隊、組織間高效協作。我們可以嘗試通過不同職能部門間共同制定統一采購控制細則,避免上述問題。

        五、總結

        基于現代風險導向的招投標審計思路圖提供的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更多的用來指導我們進行內部審計工作的思路和流程。

        總之,我們在審計工程中,尤其是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中,應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原則下,實現企業內部縱向、橫向的校核,并將校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運營中尋找原因,尋找最終的解決辦法,提升企業的整體能力,進而推動企業戰略和總體經營目標的實現。

        注釋:

        ① 賈震.中國建設項目審計案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② 以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為基礎進行的審計,由于其在理論和實務兩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欠,所以稱為傳統風險導向審計。

        ③ 謝榮、吳建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研究與實物發展[J].會計研究,2004,(04).

        ④ 采購成本中管理等成本因素不在本文考慮因素之內。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国日韩久久综合网 | 亚洲欧美偷拍综合一区 | 天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网址在线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不卡精品 | 亚洲福利在线看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