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影像診斷范文

        影像診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影像診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影像診斷

        第1篇: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肺結核;流行病;影像學;診斷

        【中圖分類號】R5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2-0024-01

        1影像學診斷介紹

        在肺結核的諸多診斷方法中,影像學診斷是醫學方面的臨床診斷中最為常用和普遍的方法,而且該方法在診斷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2常見的肺結核病癥檢測分析

        2.1原發性肺結核的診斷:原發性肺結核的基本特征是肺內炎癥浸潤合并肺門,同時會出現縱隔淋巴結腫大的現象。在肺內,原發性肺結核的表現形式有多種,這與患者的實際病變進展情況以及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強弱密切相關。原發性肺結核有明顯的肺內病變特征,通過影像診斷技術,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致密、勻稱、周邊清晰肺葉或者是肺段的實際變影現象。此外,原發性肺結核還有明顯的淋巴結結核特征。原發性肺結核的縱隔淋巴結會出現腫大的現象,其中最普遍的是在右上的氣管旁和隆突下側。我們采用CT影像技術對淋巴結進行檢測時,可以明顯的觀察到淋巴結的具體形態以及淋巴結各個邊緣的具體狀況。通過這些形態和狀況的變化,我們可以推斷患者病變的具體性質。我們可以在病理上把淋巴結結核分為4期,分別為結核性肉芽腫(1期),淋巴結內干酪壞死累及包膜引起的多個淋巴結粘連(2、3期),液化壞死物破入周圍組織(4期)。淋巴結的強化和淋巴結結核具體的病理時期有著密切的關聯。增強淋巴結內大的低密度影或分隔樣強化,也可作為淋巴結結核的特征性表現。

        2.2粟粒性肺結核的診斷:粟粒性肺結核通常在發病后的3~6周,就可以看到胸片上的彌漫性微結節。由于粟粒性肺結核是微結節的疊加結果,而微結節在胸片分辨率以下,我們一般很難做到對每個結節的大小、邊緣、內部特征進行細致、準確的評價。因此,針對這種較難與觀察的粟粒性肺結核病癥,采用CT影像技術之后,我們就能夠更清晰的看到1~2mm的微結節,及時通過癥狀特點進行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做到對患者的及早發現和治療。

        2.3繼發肺結核的診斷:繼發肺結核典型表現為空洞和纖維結節。活動性肺結核的活性通常情況下取決于痰或者是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檢到抗酸酐菌。由于它的陽性率是非常低的,采用胸片影像對其活動性進行診斷,效果不佳,通常情況下還是有難度的。而采用影像技術中的CT技術能夠對其活動性進行很好的檢測。

        第2篇:影像診斷范文

        中圖分類號:R563.5 文獻標識碼:B文獻編號:1671-4954(2010)10-729-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0.016

        肺栓塞(pulmonary embodism,PE)是一種較常見的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肺血管疾病,也是引起突然呼吸困難的典型疾患,有時可伴有咳嗽、胸膜性胸痛。估計美國每年約60萬以上的人發生肺栓塞,造成約10萬人死亡,其發病率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壓,死亡率僅次于腫瘤和心肌梗塞,已居臨床死亡原因的第三位[1]。近年來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在我國,PE已成為一種常見病[2]。但由于其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常發生誤診或漏診,因此及時對本病作出正確地判斷是選擇治療時機和影響患者康復的關鍵[3]。故確診有賴于影像學檢查。X線肺動脈造影診斷正確可信,這一技術方法既往被認為是診斷PE的金標準[4],同時可進行經導管溶栓治療,但是實踐證明,它對遠段肺動脈小分支栓塞檢查的價值不大,而且X線肺動脈造影是一種創傷性的檢查并可發生梗死性并發癥[5],廣泛的臨床的推廣應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來,在放射性核素檢查,下肢靜脈影像學和普通肺血管造影(CPA)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和新的觀點出現,新的無創傷性檢查,如MRI和CT等對PE的診斷的研究日益增多,現將有關的文獻資料綜述:

        1 普通X線胸片

        相對較特異的表現有局部肺血減少(westermark征),肺外周以胸膜等為基底的楔形高密度(hampton峰)與中央肺動脈增密(fleischner征)。平片檢查或提示的肺栓塞常是臨床典型的病例,其敏感性及特異性均較低,但X線胸片對評價心肺全面情況及鑒別診斷均有重要價值。

        2 放射性核素檢查

        核素肺灌注/通氣顯像是肺動脈栓塞最重要的篩選和診斷方法。雖然放射性核素檢查不能直接顯示栓塞部位與形態,但其檢查性PE有較高價值,可發現通氣顯像正常而肺動脈灌注缺損。

        3 X線肺動脈造影

        曾被仍未診斷PE的金標準,但此方法為有創性檢查,60%有并發癥,死亡率為0.5%,而且因血管重疊,顯示外周肺小動脈內栓子受限,對于緊急狀態下急性肺動脈栓塞病人此項檢查幾乎不可能實現,在應用上基本被取代。

        4 CT檢查

        4.1 普通CT

        在1978年有人指出普通CT是檢查中心型PE的一種有用方法,隨后有大量報道,kereiakes等 [6]利用GE9800CT機分別檢測PE共4例,均經肘靜脈注入造影劑,進行評價后歸納為:1、部分性充盈缺損,為中心性或進行性腦內低密度區,可規則或不規則,周圍環繞造影劑,2、完全性充盈缺損,占據整個肺動脈腔內的低密度區,周圍無造影劑,3、“軌道征”,為血栓漂浮于肺動脈腔內,兩側血管壁與血栓之間可有血流通過,形成所謂的雙軌,4、附壁缺損,為延肺動脈管壁排列的低密度區。

        godwin等[7]認為,在某些情況下用普通CT診斷PE特別重要。如1、懷疑急性大塊血栓且屬肺動脈造影高位因素范疇者,2、對造影已經診斷的PE,CT隨訪檢查有利于評價血栓的溶解情況,以免再行造影,3、如病人準備行慢性肺栓塞內膜剝脫術,CT亦可部分顯示外科手術能達到的中心性栓塞。4、造影可能會導致肺動脈內的管壁走行、光滑、扁平的充盈缺損遺漏,然而CT卻較容易將血管壁和血栓區分開,此點CT優于CPA。

        4.2 螺旋CT

        SCT可以直接顯示左右肺動脈及肺段血管內血栓部位、形態與管壁關系及內腔受損狀況[8]。與有創性肺動脈造影比較,SCT對中央型肺栓塞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均為100%。對累及到肺段者,敏感性平均為98%,特異性平均為97%。增強螺旋CT表現1、肺動脈栓子的CT表現(1)、局限性密度增高,可見于主動脈及左右肺動脈。肺動脈血栓栓子數天至數周內可發生機化,使血栓成為致密CT影[9]。國外有作者認為平掃中心肺動脈內高密度影可為急性肺動脈栓塞的表現[10]。(2)、局限性密度減低,此征象較高密度影少見,主要見于主肺動脈及左右肺動脈內,它表現為血栓的密度較周圍肺動脈內的血液密度低,提示血栓形成時間短,含水較多,為新鮮血栓[10]。2、肺內血管的改變:栓塞肺動脈所供血血管分支變細稀疏。3、非梗死性肺滲出:表現為楔形或不規則毛玻璃狀*密影,以胸膜為底,尖端指向肺門,栓塞的滲出灶密度較淡,血管紋理仍存在,支氣管氣像自病灶指向肺門,消失于近肺門的肺野中,影像與肺門不連續,借此征象與肺感染相鑒別。4、肺梗死:表現為楔形實變影底邊靠近胸膜,尖指向肺門,有時尖端與血管相連,肺梗死時常伴有肺出血及少量胸腔積液,有繼發感染者可見空洞。5、mosaic征:在慢性PE中,小葉的小動脈栓塞,可是肺實質密度成不均勻改變。6、肺動脈高壓:多發,反復發生的PE常繼發肺動脈高壓,表現為周圍血管稀少,肺門動脈及主動脈擴張。肺動脈栓塞增強CT表現:可直接顯示血管腔內不同形態的充盈缺損,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為確診PE的直接證據。“軌道”征是指動脈腔內的中心型充盈缺損,由于其周圍的高密度對比劑在斷面圖像上顯示,被認為是急性PE的可靠證明,附壁血栓被認為是慢性PE的征象,它以廣基底與動脈壁相貼,內部可有鈣化。SCT增強掃描能顯示多發近段肺動脈栓塞。目前很多臨床醫生和影像科醫生對PE的認識不足,認為PE是少見病,過去強調尖端指向肺門的楔形影像,事實上,通過CT掃描對PE病灶的認識應該有所修正。肺組織接受雙重血供,PE所致的楔形改變或錐形改變的尖端多較圓鈍,真正的楔形影像并不常見,這是平片的CT平掃漏診的主要原因,PE常常活多活少的與胸腔積液并存,是CT平掃易與肺炎、肺部感染相混淆的原因之一,因此,若能及時想到CT增強掃描,尋找肺血管栓塞的直接證據,也是鑒別診斷的最好方法之一。

        5 MRI檢查

        5.1自旋回波(SE)和梯度回波(GRE)成像

        MOORE等[11]于1984年首先將MRI應用于臨床診斷1例經造影證實的左下肺動脈血栓栓塞。用0.35T MRI掃描儀,行心電門控橫軸SE成像,TR:Tooms、TE分別為28或56ms,MRI在T1加權和T2加權圖像為左下肺動脈均可見變化或略有變化的高信號,抗凝治療一周后,再行MRI檢查,腔內高信號消失,且核素通過氣/灌注掃描完全正常,證明血栓已溶解。White[12]等總結了31例肺動脈高壓或疑為肺栓塞的心電門控SE技術MRI診斷經驗。在T1加權和T2加權圖像,PE與整個心動周期中血管腔內呈局限性中等或中高信號,形態固定不變,且信號在兩種加權圖像中強度無明顯增加。92%的肺動脈高壓者,緩慢血流產生的收縮期異常信號,T2加權像明顯高于T1加權像,其中肺動脈收縮壓≥80mmHg者均可見到,<80mmHg者60%可見,由于肺動脈高壓或PE引起的肺動脈腔內異常信號**回波SE成像多可鑒別,但對外周PE的作用受限[13]。梯度回波序列(GRE)可用于鑒別血栓和緩慢血流。血栓在GRE成像上信號強度不隨心動周期變化,而緩慢血流則表現為高信號。

        5.2磁共振肺動脈造影(MRPA)和增強動脈造影

        Grist[10]等行MR肺動脈造影(MRPA),技術參數多為TR:6.2-12ms,TE:2.2-3.4ms,視野20-34cm,矩陣256×128,回信號平均,層厚5-10mm重疊,翻轉角20°-30°。MRPA以普通肺動脈造影及核素檢查作為參考標準。與高信號的血流相比,肺動脈內血栓表現腔內無信號的充盈缺損區,或肺動脈的分支的阻塞、截斷。受檢的20例病人中,與肺動脈造影相比,12例有急性肺栓塞,敏感性92%,特異性63%。初步結果表明,在顯示肺血管方面,MRPA較普通肺動脈造影更易受血流異常的影像,MRPA目前尚不能同普通肺動脈造影一樣檢出外周PE。然后多數病理外周PE并不一定手術處理[15],MRPA在監測急性血栓栓塞反面的特異性低,但通過降低對緩慢血流的敏感性并提高顯示解剖結構的分辨力,其特異性可進一步提高。

        綜上所述,在PE的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中,各有優缺點,但CT和MRI作為新的無創傷性方法在PE的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普通CT增強和MRI的自旋回波可顯示位于葉枝以上的肺動脈栓子,螺旋CT和MRPA可顯示至第4級分支,尤其是放射性核素掃描為中等可能性,但與臨床不相符的的PE,CT和MRI能作出正確診斷。此為二者在PE的診斷方面潛力所在[16]。對不能使用對比劑和非典型的PE患者,要善于發現X線平片和CT掃描所提示的問題征象和細微表現,培養綜合應用和分析的能力,這將會大大提高PE的診斷水平。

        【參考文獻】

        [1] Wolle TR,Allen TL.Syncope as,an emergency

        department presenta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J].Emery Med,1998,16(1):27-31.

        [2] 何建國,程顯聲,高明哲,等。全國21家醫 院急性肺栓塞診治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 學雜志,2001,81(13):1490.

        [3] Giuntinic DI,Ri cco G,Marini C,etal.

        Pulmonary embolism;epidemiology [J].chest,

        1995,107(1):35.

        [4] Stock KW,Ja cob AL,Schnabel KJ,et al.

        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 ;trcarmentwith thrombus fragmentation and local fibrimolysis with recombinant tuman -tissue plasmimogen

        activator [J].Cardiovase Intervent Radio,1997,

        20(5):364-368.

        [5] Mayo IR,Remy-Jardm M,Muller NI,el al.

        Pulmonary embolism prospeetive comparisionof

        spiralCTwith ventilation-Perfusion Seintigraply[J].

        Radiology,1997.205(2):447-452.

        [6] kereiakas DJ,Herfkens RJ,Brundge BH.

        Computerizedtomography in chronie thromboembolie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mericam Heart

        Journal,1983,10:1432-1436.

        [7] Rwmy-Jarnal M,Remy I,Mattinne L,et al.

        Central pulmonary thrombocmbolism; diagnosis

        with spiral volumetrie CT with the single-braath-

        hold technique:comparison with pulmonary

        angiogrephy[J].Radiology.1992,185:381-387.

        [8] Breamach E,Stanley RJ.CT diagnosis of

        segmental pulmonary artey enbolus [J].I Comput

        Assist tomogr,1984.8(4):762-768.

        [9]王辰.肺栓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66,68-69,240-245.

        [10] Kame JP,Cotway MB,Thoongsuwan N,et al.

        Six casesacute Central pulmonary embolism

        reveled munenhancedmultidetector CT of the

        chest [J].AJR,2003.180(1):1661-1664.

        [11] Moore EH.Pulmmary embolism.detection and

        follow-up using magmeticresonance[J].

        Rediology,1984,54:471-472.

        [12] White RD.MR imaning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J].AJR,

        1987,47:15-21.

        [13] Fisher MR,Higgins GB.Central thrombi in

        pulo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detected by MR

        imaging[J].Radiology,1986,158:223-226.

        [14] Grist TM,Sostman HD,Macfall JR,et al.

        Pulmonary angiograply with MR imaging:

        prelininary clinical experiment[J].Radiology,

        1993,189:523-530.

        [15] Detsky AS,Naglic IG.A clinican's guide to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Ann [J].Intern Med,1990,

        113:147-154.

        [16] Remy-Jardin,M.Ren.y,J.Desehilaren F.et al.

        Diay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on with spiral

        第3篇: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 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 CT MRI

        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Subcortic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簡稱SAE,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個類型,又稱皮層下缺血性腦病,該病最早由Binsw-anger首先報道,因此又稱Binswanger病。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共收集了CT及MRI診斷為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SAE)病例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齡48~83歲,平均70.6歲。其中有高血壓病史者49例(90.7%),有肢體無力或偏癱者42例(77.8%),有糖尿病者8例(14.8%),有冠心病者14例(25.9%)。臨床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礙,主要表現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或性格改變,均伴有不同程度動作遲緩、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等神經系統癥狀或體征,進行性癡呆22例(40.7%)。發病時間從數日到數年不等。

        影像學檢查方法: ①CT采用日本SHIMADZU公司SCT-7000TX螺旋CT機,以聽眥線為基線,7或10mm層距、7或10mm層厚,掃描成數9~13層。②MRI采用Philips公司0.35T磁共振系統進行自旋回波序列(SE)做T1 WI,快速回波序列(TSE)做T2WI,必要時輔以冠狀、矢狀掃描,層厚10mm。

        判定標準:根據側腦室周圍白質病變的程度不同,將本病分為以下三型:Ⅰ型病變局限于側腦室前角周圍,呈月暈狀或斑片狀低密度影,雙側對稱或相對對稱;Ⅱ型病變圍繞側腦室額角、枕角及半卵圓中心后部、低密度區融合成片狀;Ⅲ型病變環繞側腦室,彌漫于整個半球腦白質區。

        結 果

        CT表現:雙側大腦白質均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區,沿雙側額葉、頂葉、枕葉側腦室旁深部腦白質內呈對稱或不對稱性分布,多為相對對稱性,一般呈扇形或條片狀、邊緣模糊,CT值較正常腦白質低5~10Hu,伴有基底節區或腦室體部旁腔隙性腦梗死,表現為單發或多發大小不等斑片狀低密度,部分病例病灶表現新舊不一,本組病例CT檢出腦梗死36例(66.7%),其中7例梗死累及腦干。全部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腦萎縮,CT表現為腦室對稱性擴大和腦池、腦溝增寬。

        MRI表現:雙側腦室前、后角及體部周圍對稱性月暈狀長T1長T2信號,全部病例額葉(或額角)均累及,部分病變累及腦室枕角、體部周圍,甚至彌漫于整個半球。本組病例MRI檢出腦梗死41例(75.9%),較CT敏感。表現為基底節區或腦室體部旁單發或多發大小不等斑點狀、斑片狀及片狀長T1長T2(或稍長T2)信號,其中累及腦干者10例,全部病例伴有不同程度腦萎縮,表現與CT相同。

        54例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SAE)中Ⅰ型8例,臨床癥狀與體征相對較輕,平均年齡為63歲,主要表現為頭暈、記憶力下降,其中2例伴有言語不清,腦萎縮表現相對較輕。Ⅱ型36例,平均年齡71歲,臨床癥狀與體征略重,均有較明顯的智能障礙、動作遲緩、反應遲鈍,16例伴偏癱或肢體無力,其中31例除白質低密度外可見單發或多發性腦梗死,均伴有不同程度腦萎縮。Ⅲ型10例,平均年齡77.6歲,臨床表現明顯,癡呆及神經系統癥狀或體征顯著,其中3例伴有精神病性癥狀,有幻覺、妄想及行為紊亂、單肢或多肢癱瘓,10例均有多發性腦梗死,病灶新舊不一,其中4例可見較大面積梗死,全部病例伴有較明顯腦萎縮。

        討 論

        病理: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SAE)為老年人在高血壓及動脈硬化基礎上,大腦半球深部白質的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脫髓鞘改變,大腦半球深部主要由皮層長髓支和白質深穿支供血,二者均為終末動脈,其間缺少血管吻合、血液供應相對較差,如長期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導致腦室周圍白質受進行性缺血、缺氧的影響引起神經纖維髓鞘脫失、軟化、壞死等病理改變并伴有多發小的腦白質梗死。

        病因:本病的病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普遍認為動脈硬化和高血壓與本病關系密切,其病理機制復雜,需更進一步研究。

        臨床特點: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SAE)多發于50歲老年人,本組平均年齡69歲,絕大多數病人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病程較長,呈漸進性緩慢發展,多數病人表現為高血壓、卒中反復發作及慢性漸進性癡呆。臨床典型的表現為腔隙綜合征,白質損害范圍、程度及合并梗死的程度、部位與癡呆的程度有關。

        影像學檢查:MRI表現為側腦室前、后角及體部周圍、半卵圓中心相對對稱性月暈狀長T1長T2信號,幾乎100%累及額角。在額角部呈扇形或雞冠狀不規則片狀,半卵圓區及雙側側腦室體部以月暈形為特征、病變邊界不清、無占位效應,增強后無強化改變。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SAE)具有較典型的臨床特點,總結其影像表現,主要征象為:①腦室旁腦白質脫髓鞘改變;②單發或多發腔隙性腦梗死;③腦萎縮。在臨床上CT與MRI為診斷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的主要影像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吳恩惠.腦變性疾病與脫髓鞘疾病.臨床放射學雜志,1999,18:22.

        2 陳熾賢,主編.實用放射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142.

        第4篇:影像診斷范文

        對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7例骨樣骨瘤的影像學資料和病理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線檢查,同時行CT掃描11例、磁共振成像(MRI)掃描4例。分析x線、CT和MRI對瘤巢及瘤巢周圍改變的顯示能力。結果x線、CT和MRI檢查分別有13例、10例和3例表現為一圓形或卵圓形

        [關鍵詞]骨樣骨瘤;影像學診斷

        [中圖分類號]R8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208(2010)19-0004-03

        骨樣骨瘤來源于成骨性間胚葉細胞,占良性骨腫瘤的10%。患者的年齡為10~25歲的占90%,男女比例約2:1。半數發生在股骨及脛骨,其他部位有脊柱、肱骨、手、足骨。主要癥狀為局部間歇性疼痛,逐步轉為持續性,尤以夜間和休息時加重為特征。為進一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現報道分析經病理證實的17例,著重分析其x線、CT及MRI表現,以提高其診斷正確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本院1995年1月至2009年10月經x線、CT和MRI檢查診斷,臨床手術和病理證實的骨樣骨瘤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齡7~42歲,平均年齡19.3歲。發病時間4個月至4年。發病部位:脛骨6例,股骨8例,恥骨1例,腓骨1例,腰椎1例。主要癥狀是不同程度局部疼痛,多以夜間和休息時為重,服用水楊酸類藥物疼痛可緩解。

        1.2檢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進行常規腫瘤部位患骨正側位x線平片檢查,11例同時進行CT檢查,4例進行MRI檢查,其中3例同時進行x線、CT及MPd檢查。CT進行容積掃描,一般在常規重建8mm層厚基礎上,加重建薄層1~2mm,并視情況加做矢冠狀圖像重建。MRI進行常規T1WI、T2WI(fs)掃描,層厚5mm,其中2例加增強掃描。

        2 結果

        x線、CT和MRI檢查分別有13例、10例和3例表現為一圓形或卵圓形

        3 討論

        骨樣骨瘤是一種較常見的良性骨腫瘤,它由成骨細胞及其產生的骨樣組織構成。這種骨樣組織不能正常成骨的原因尚不明確。骨樣骨瘤可發生在任何骨骼上,好發于長管骨的骨干或干骺端,尤其是脛骨和股骨,占一半以上,本組病例脛骨和股骨發病14例,占到82.4%。患者多數具有典型臨床癥狀,以局部疼痛為主,皇間斷性或持續性,夜間和休息時加重為特征。體征的出現與病變部位有很大關系,位置較深者可無任何體征或較輕體征,位置表淺者可觸及骨性隆起及局部壓痛,位置靠近關節者可引起關節腫脹及活動受限,下肢病變可有肌肉萎縮或跛行。脊柱病變常表現為脊柱側彎。服用水楊酸類藥物可緩解疼痛,為本病的特點。疼痛與病灶產生前列腺素有關。患者血液中的前列腺素水平明顯高,為正常人的100~1000倍,前列腺素引起瘤巢內的血管擴張充血、張力增高,壓迫瘤巢內的無髓神經纖維導致劇痛,而強烈抑制前列腺素作用的水楊酸類藥物能迅速緩解疼痛。

        診斷本病的主要依據是證實瘤巢的存在,骨樣骨瘤瘤巢通常只有一個。瘤巢一般較小,多在10mm左右,也有大至20~30mm的,其周圍有不同程度的反應骨,瘤巢由致密硬化的骨質包繞。骨樣骨瘤典型的x線表現為“牛眼征”,即圓形的透亮的瘤巢中心有圓形的鈣化影。當瘤巢較大,超過8~10mm,又位于長骨骨皮質內,遠離大關節時,x線、CT和MRI檢查都能明確顯示瘤巢,診斷較易。當病變位于復雜部位(如骨盆和脊柱等)者常無典型表現,尤其是當瘤巢位于關節內或關節附近時,其臨床癥狀以關節疼痛為主,x線常難以顯示瘤巢而僅表現為關節腫脹,常被誤診為類風濕性、結核性關節炎等關節疾患。本組有2例發病在股骨頸的和1例發病在腰椎的,x線不能顯示瘤巢,不能明確診斷。CT由于能薄層掃描、多層面重建以及密度分辨率的提高,對骨樣骨瘤的細微特征顯示更為直接、清晰,可彌補x線檢查不足而明確診斷。而MRI不受厚實的骨質干擾,利用多個序列的掃描,以及對軟組織良好的分辨率,在厚實部位的成像更清晰,診斷更有把握。

        第5篇:影像診斷范文

        336500新余市婦保急診科

        關鍵詞 肺結核病 影像學 診斷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160

        在肺結核的診斷中,臨床癥狀和體征、結核菌痰檢、影象檢查、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及肺、胸膜活檢是診斷依據,影象學診斷在臨床診斷中占重要地位。胸片是診斷肺結核的基礎影象檢查方法。CT常可檢出被胸片漏診的病變,在了解肺結核的病理過程及決定病變的活動性上都具有平片無法比擬的優勢。

        ⑴原發性肺結核:以青少年患者為主。肺內炎癥浸潤合并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是原發綜合征的基本特征,支氣管播散病灶及淋巴結強化特征有助于鑒別診斷。肺內病變:原發肺結核的典型表現是均勻、致密、邊界清楚的肺段或肺葉實變影。也可見斑片狀、結節狀、線形影及“磨玻璃影”。原發綜合征的肺內表現可為多種表現形式,與患者免疫狀態和病變進展時期有關。淋巴結結核:原發肺結核與繼發肺結核最大的區別在于縱隔淋巴結的腫大。以右上氣管旁和隆突下多見。有94%的患者可見多組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腫大程度與范圍常與原發病變不成比例。CT增強掃描對于觀察腫大淋巴結的形態、密度和邊緣情況從而判斷淋巴結病變性質有著重要意義。淋巴結的強化與淋巴結結核所處的病理時期密切相關。病理上淋巴結結核分4期,1期為結核性肉芽腫,2、3期為淋巴結內干酪壞死累及包膜引起多個淋巴結粘連,4期為液化壞死物破入周圍組織。

        ⑵粟粒性肺結核:2%~6%的原發肺結核可通過淋巴血源性播散發生粟粒性肺結核,見于小兒、老年及免疫損害者。發病后3~6周胸片上可見彌漫性微結節,CT可較胸片更早地顯示1~2mm的微結節,便于及早地治療。在HRCT上本病可見微結節:96%的病人兩肺可見彌漫分布的微結節,大小均勻,直徑多為1~3mm,結節隨機分布,單多于小葉間隔、血管支氣管鞘、小葉中軸間質、胸膜下間質有關。

        ⑶繼發肺結核系由已靜止的原發肺結核的再活動,少數病例是在原有病灶上的再感染,典型表現為空洞和纖維結節。

        活動性肺結核的HRCT表現:在小葉中心見到直徑2~4mm的結節或分枝狀、線狀;支氣管壁增厚;“樹芽”征。表現為從支柄上發出同樣口徑的多分支線樣結構;直徑5~8mm邊緣模糊的結節;空洞或肺實變;及小葉間隔增厚。胸片只有10%可見直徑5mm左右的結節而提示有活動性。磨玻璃狀影也是確定有無活動性的重要征象。在成人中,如在抗結核治療3個月后病情仍不見好轉者,提示結核桿菌對藥物有抗藥性或合并有其它病變。空洞:在成人肺結核中空洞約占40%,空洞多開始于小葉中央,幾個小洞可融合成一個較大的空洞,見于繼發肺結核,空洞可為薄壁或厚壁。2cm以下結節發生空洞以肺結核多見,肺癌在2cm以下較少發生空洞。肺癌空洞的壁一般在肺門側較厚,空洞多偏于外側。結核球在引流支氣管開口處的干酪病變最先軟化,因此空洞開始多位于病變的肺門側。空洞周圍衛星病灶見于肺結核的各種空洞。

        結核瘤占繼發肺結核中的3%~6%。好發于上葉尖后段及下葉背段,常為單發多發少見。典型者在CT上呈邊緣光滑、銳利,但也可模糊,甚至呈分葉狀,層狀鈣化最有特征性。增強在結核瘤的鑒別上非常有用。結核瘤基本不強化,而肺癌多為完全強化或不均勻強化。多發肺結核瘤應與轉移瘤鑒別。肺轉移瘤多位于中下肺野周邊部,且結節周圍無衛星病灶。HRCT顯示轉移瘤結節周圍的小葉間隔長呈串珠狀,而結核瘤結節少見。

        慢性肺結核和毀損肺在機體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中伴有纖維空洞的多發肺結核灶可在肺內持久存在,在CT上表現為多發的小空洞及各種程度的斑片、云絮狀肺泡實變。全部或大部分肺完全被破壞時被稱為毀損肺。可見到廣泛纖維化,同側肺門上提,常在毀損肺內見到明顯的支氣管擴張。

        ⑷免疫功能損害者的肺結核在免疫功能損害者中,肺是常見的靶器官。如淋巴瘤、白血病、器官移植的接受者、激素使用者、愛滋病等,其合并感染后,死亡率可高大40%~50%。肺結核是常見感染中的一種,其影像表現常很不典型。

        艾滋病:近25%的愛滋病病人合并肺結核。其影像學表現取決于病人的免疫水平曾有人報道CD4T細胞少于52×109/L而痰菌陽性者中,胸片正常的高達45%。CT上可見縱隔淋巴結腫大、不典型浸潤,呈原發性肺結核的表現。

        長期使用抑制劑者的肺結核:包括激素在內的免疫抑制劑對人體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結核桿菌生長活躍,常使肺內舊病復發。肺內原有的滲出和增殖病灶易壞死,而產生大片浸潤灶,單一病灶內的多發小空洞,明顯的支氣管源性播散病灶,粟粒性肺結核,縱隔淋巴結腫大。

        糖尿病:其肺結核發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5倍。病程進展快在影像學上常有與一般肺結核相對不同的影像學特點:病變好發于一般肺結核較少發生的部位,如下葉基底段、中葉、舌葉、上葉前段等處。在病變形態上大片融合灶及實變多見,大片陰影中并多發無壁空洞。發生于上葉前段及中葉者可呈結節狀而被誤認為肺腫瘤。

        第6篇: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支氣管肺癌;影像學診斷;診斷準確率

        DOI:10.3969/j.issn.1001-5930.2016.04.012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30(2016)04-0561-03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命,近年來發病率日趨上升。臨床就診的肺癌患者,大多已屬于中晚期,肺癌早期隱匿無明顯癥狀,缺乏特異性表現,容易被漏診。一旦出現明顯癥狀,病情則已程度加重或發生轉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降低了患者的存活率[1]。本文對近幾年我院經病理診斷確診為肺癌的80例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針對誤診病例的影像學資料特征以及其臨床特征進行討論,加深對肺癌臨床影像特點的認識,并結合病例臨床特征,以降低影像診斷誤診率。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選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經病理診斷證實為支氣管肺癌患者80例,其臨床病例資料及影像資料保存完整。80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21例;年齡31~84歲,平均年齡57.4歲。按照WHO年齡劃分標準[2],所有患者年齡分組為:青年患者(44歲以下)23例;中年患者(45~59歲)36例;老年患者(60歲以上)21例。根據后期病理診斷或手術確診,所有患者肺癌分組為:鱗癌34例;腺癌27例;小細胞癌15例;大細胞癌2例;腺鱗癌2例。

        1.2臨床表現

        如表1所示,肺癌患者常見臨床癥狀為咳嗽、咳痰、痰中帶血、胸痛、胸悶氣短等。所有患者就診時,臨床資料分組為:咳嗽患者68例,咳痰患者47例,痰中帶血患者25例,胸痛患者24例,刺激性干咳22例,胸悶患者18例,氣短患者15例;無癥狀患者10例,僅在體檢時發現肺部腫物或病灶。對不同病理類型進行對比分析,發現除各病理共同的主要臨床癥狀咳嗽咳痰外,鱗癌患者多以痰中帶血為主(14例),腺癌胸痛癥狀較為常見(8例),小細胞癌多出現刺激性干咳(10例)。無癥狀患者中鱗癌患者5例,腺癌患者2例,小細胞癌患者3例。

        1.3臨床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X線胸部平片檢查,63例進行了CT橫斷掃描,10例進行了纖維支氣管鏡檢查,6例進行了斷層檢查,21例進行了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醫師根據患者具體狀況靈活設計檢查條件。

        2結果

        2.1影像診斷

        經影像診斷為周圍型肺癌患者32例,其中毛刺征28例,腫塊邊緣可見分葉征30例,11例腫塊內部可見裂隙或空洞,8例結節征,16例胸膜凹陷征;診斷為中央型肺癌患者37例,主要表現為支氣管狹窄或阻斷、肺門區可見腫塊;4例患者影像診斷為彌漫性肺癌,以肺野內彌漫分布粟粒狀結節性病灶為主要表現;影像診斷7例為其他疾病。

        2.2手術/病理確診

        35例患者進行了手術,術后病檢證實為肺癌;經皮肺穿刺活檢證實肺癌患者21例;經纖維支氣管鏡診斷證實肺癌患者10例;胸腔積液、痰涂片等確診為肺癌患者14例。2.3影像診斷與手術/病理診斷對比影像診斷為肺癌患者73例,與手術/病理診斷相比,其符合率達91.3%;誤診患者7例,誤診病例主要為肺炎、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誤診率為8.7%。

        3誤診病例分析

        3.1誤診病例1

        男性,36歲,臨床表現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及發熱等癥狀;X線檢測胸部可見炎性片狀陰影,經過抗炎治療半個月后病灶縮小并出現空洞,初步診斷為肺炎;隨后患者同一部位反復發生炎癥,伴阻塞性肺不張,經CT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確診為中央型肺癌。手術中可見左肺上葉不張,有包塊,行左肺切除。病理:鱗癌。案例分析:該患者存在咳嗽、咳痰、胸痛及發熱等癥狀,經抗炎治療后病灶縮小并出現空洞,初步診斷為肺炎。但回顧分析其胸片則發現,左肺門上出現可疑小結節,局部存在肺氣腫征,因此,應考慮肺癌情況。

        3.2誤診病例2

        男性,45歲,無明顯癥狀,有結核病史,X線檢查左肺上葉前段存在3cm×4cm左右大小的包塊,包塊上部可見纖維條陰影和鈣化點陰影,影像初步診斷為結核球。手術發現左肺上葉前段存在包塊,質硬,行左肺上葉切除術。病理:黏液腺癌。案例分析:在影像學方面,對于結核球與上葉孤立腫塊的區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回顧性分析其胸片,其腫塊較大,位于肺癌高發部位的上葉前段,同時腫塊之下存在輕微的臍狀切跡,應考慮為肺癌。

        3.3誤診病例3

        男性,55歲,存在咳嗽、咳痰等癥狀,X線胸片雙肺可見粟粒狀小結節,初步診斷為粟粒型肺結核,經相應治療后無好轉,4周后癥狀嚴重住院,入院4天后死亡。解剖確定為肺泡癌并全身淋巴結轉移。案例分析:粟粒型肺結核具有大小相同、分布均勻、密度一致、邊緣清晰等特點。回顧性分析胸片,節點間存在網狀結構分布,雙上肺病灶較少,初步可考慮為肺泡癌。

        4討論

        肺癌是當前世界上對人類健康與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按照病理類型,肺癌一般可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及非小細胞肺癌(NSCLC)。近年來,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不同病理類型肺癌各自的臨床特點以及發病比例均有所不同[3]。臨床肺癌發現較晚的因素很多,但是對高危人群的篩選、隨訪和早期診斷方法是避免產生嚴重后果的關鍵[4]。本文主要對臨床就診時患者的影像學特征結合患者臨床癥狀以及病史進行綜合診斷,以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單純的影像學診斷由于各種因素可能導致誤診、漏診。X線胸片及平片操作簡單,且費用較低,是常用的檢查方法,能夠有效地反映病灶的情況,但X線胸片由于密度分辨率較低[5]等局限性,易于對亞臨床小肺癌產生漏診,胸部平片由于肋骨重疊及肺門血管影等因素的影響,可導致較高的誤診率。CT具有較高的密度分辨率,影響結構無重疊,能夠充分顯示病灶情況,如支氣管腔狹窄與阻斷以及淋巴結腫大等征象[6],對肺癌的檢出率顯著高于X線檢查。但受檢者接受輻射劑量大[7],不適合對大規模人群特別是青壯年人群的普查,因此經X線診斷懷疑為肺癌患者,特別是在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患者,應盡早進行CT檢查或其它病理檢查。本文63例患者進行了CT掃描。為了盡可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及痛苦,診斷方法應先易后繁,影像診斷作為經濟且無創的技術,提高其診斷率將具有深遠的臨床價值。本文對我院近5年來確診為肺癌患者的臨床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針對患者的影像學資料特征以及其臨床特征進行統計,加深了對肺癌臨床影像表現的認識,并對誤診病例進行了分析討論,發現除了仔細分析病灶的征象之外,還應對容易被混淆為其他疾病的臨床征象進行仔細觀察,并結合病史進行綜合分析,初步確定肺癌類型,盡早采用其他檢查方法進行確診。綜上所述,X線臨床表現復雜多樣,醫生常被伴隨癥或并發癥所干擾,或因對征象認識不足、觀察不仔細等原因導致出現誤診漏診,以致延誤病情。因此,在臨床中,應摒除干擾,尋找有助于診斷的征象,并結合病史等進行綜合分析,有效降低誤診、漏診。

        參考文獻

        [1]余順強,彭俊輝.早期肺癌的影像學診斷〔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23):205-206.

        [2]袁立志.1657例原發性支氣管肺癌臨床特點分析〔D〕.寧夏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3]王志瑾.肺癌流行病學〔J〕.腫瘤防治雜志,2002,9(1):1-5.

        [4]葉劍定.正確認識影像學檢查在早期支氣管肺癌篩查中的作用〔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10,9(2):120-123.

        [5]BachPB,KelleyMJ,TateRC,etal.Screeningforlungcanc-er;areviewofthecurrentliterature〔J〕.Chest,2003,123(1):72S-82S.

        [6]曹丹慶,蔡祖龍.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362.

        第7篇: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肺淋巴管肌瘤病;cT

        1 資料與方法

        3例均為女性,年齡22~48歲,平均35歲,臨床表現依次為:呼吸困難咳血咳嗽咳痰氣胸乳糜胸及胸痛。所有病例均經胸片及CT及HRCT掃描,以上三例均經病理證實。

        2 結果

        2.1 X線表現 三例患者均表現雙肺網格狀陰影,其中2例出現氣胸及胸腔積液,

        2.2cT及HRCT所見 普通CT掃描件雙肺彌漫性密度透亮影及囊性影,分布均勻。HRCT表現為均勻清晰薄壁小囊腔,大小不一,未見明顯的間質纖維化

        3 討論

        PLAM,是一種罕見病因不明的持續發展的彌漫性肺間質疾病。主要發生于絕經前女性,主要發病年齡(32±9)歲[1],以臨床病例推測本病與雌激素有關。

        主要為肺實質,淋巴管及血管平滑肌的不典型異常增生,肺表面有廣泛增生的囊腫,為擴張的淋巴管形成類似肺大泡的改變,小囊直徑從幾毫米到一厘米不等,少數可達5mm。

        早期胸片可無異常或僅有肺紋理增多,進展表現為兩肺彌漫性網狀改變或粟粒狀影,下肺比上肺稍明顯,后期可出現蜂窩狀改變,這些改變可合并存在也可單一形式存在,但缺乏特異性[2]。同時可以見到反復發作的氣胸和胸腔積液。

        3.1cT表現 常規CT主要發現彌漫性均勻分布的網狀囊狀透亮影,囊狀多圓形較小或中等大小,但因部分容積效應囊壁可顯示不清,僅顯示彌漫分布無壁透亮區,而囊狀影之間的肺組織基本正常。另外,CT還可顯示縱膈淋巴結腫大,胸部液氣胸及肺內出血的影像。

        而胸部HRCT表現更好的空間分辨率,對小囊腔的薄壁結構顯示更清晰,所以在PLAM早期診斷上更有重要意義。其影像顯示:雙肺彌漫分布的圓形或多邊形囊腔,無區域差異,壁薄,厚度均勻,邊緣清晰囊腔直徑多在2~60mm之間,多數10mm左右,囊腔大小可提示疾病的嚴重程度[3],囊腔大小不一,無明顯肺間質纖維化,肺內結節影及小葉間隔增厚等改變。因此HRCT對本病的診斷和預后判斷非常重要,有學者認為如患者的HRCT表現具有特征性,即使沒有病理活檢也可診斷PLAM[4]。

        3.2 鑒別診斷 結節性硬化:兩種疾病的HRCT和病理很相似,但結節性硬化有家族性特點并且男女患病率較平均,同時有肺外臟器損害及乳糜胸罕見肺氣腫 :小葉中心型肺氣腫多表現在兩上肺的低密度影,沒有明確囊壁,分布均勻,大小不一,在低密度區內可見小葉中央動脈,而PLAM囊狀影有明確囊壁,分布均勻,血管影位于囊狀影邊緣,結合年齡性別可鑒別[5]。

        肺組織細胞增多癥X:其HRCT表現與PLAM相似,但氣囊以中上肺分布為主,而結節的存在是二者鑒別的要點,而且肺組織細胞增多癥X男性發病率較PLAM為高,無乳糜胸。

        支氣管擴張:支氣管擴張影常沿支氣管樹分布,肺外周少見,一般囊腔比 PLAM大,囊壁一般較厚,其內可見液平。

        特發性肺纖維化:其囊腔小,壁較厚,周圍是異常肺組織,分布不均勻,于肺外緣及胸膜下多見,可伴有小葉間隔肥厚。

        總之自從1937年BURRELL發現PLAM以來一直認為是罕見疾病,然而隨著國內外報道呈上升的趨勢,結合近年來的國內報道及我院發現并經病理證實的兩例病例,說明此病并非絕對罕見,而經常出現誤診的原因可能是臨床或影像科醫生對本病警惕性及認識不足,導致早期診斷率低。以往曾有報道本病由發病到確診平均時間超過3年,所以我們應該加強對本病的臨床特點及影像特征的認識,爭取早期明確診斷。

        參考文獻

        [1]Kitaichim, Nishmura k, Itoohh, et al. 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 A report of 46 patients including a linicopathlogicstudy of prognostic factors. AmJ RespircritcarMed,1995,151:527-533.

        [2]胡麗娟,李揚彬.CT診斷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1例.中國CT和MRI雜志,2008,6(2):77-78.

        [3]金美玲,蔡映云,張志鳳,等.肺淋巴管肌瘤病.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255.

        第8篇: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侵襲型霉菌性蝶竇炎 X線計算機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15-01

        隨著抗生素和激素的廣泛應用,侵襲型霉菌性蝶竇炎有逐漸增高的趨勢。侵襲型霉菌性蝶竇炎因鼻竇骨質破壞而與腫瘤鑒別困難,筆者收集經鼻腔內鏡術治療并病理證實的7例侵襲型霉菌性蝶竇炎的影像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提高對該病的影像診斷及其與惡性腫瘤的鑒別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7例,男5例,女2例;年齡35~73歲,平均54歲;病程6個月~35年。

        1.2 臨床表現。頭痛6例,視力障礙2例,涕血1例,面部肌肉麻痹1例,眼眶下垂1例。臨床癥狀頭痛多為間隔性,多為輕度脹痛。

        1.3 鼻腔內鏡。竇腔外:鼻粘膜慢性充血1例,鼻粘膜蒼白水腫1例,鼻中隔偏曲1例。鼻竇內:粘膜增厚1例,出血2例,干酪樣絮狀物3例,鈣化斑塊7例。

        1.4 臨床病理。鼻腔內鏡下蝶竇開放竇腔病變組織清理術,7例術后病變組織在病理檢查中找到霉菌菌絲或孢子,臨床病理診斷為侵襲型霉菌性鼻竇炎。

        1.5 影像檢查。7例均行CT檢查,MRI檢查2例。CT使用Marconi Utraz螺旋CT掃描,橫軸位或/并冠狀掃描,層厚5~8mm,間隔1.5~2mm,常規橫軸位加矢狀位及冠狀位掃描。

        2 結果

        2.1 竇腔改變。CT檢查7例竇腔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其CT值為35~55Hu,質地不均。呈充填狀6例,呈小團狀1例;內有小團絮狀、沙粒狀、條狀的鈣化影7例;竇壁骨質破壞7例(穿破頂壁2例),伴骨質增生硬化4例,竇腔膨脹性改變6例。MRI竇腔內團狀混雜信號影,T1WI、T2WI信號減低,T2WI信號甚至低于T1WI,Ga-DTPA增強無強化。

        2.2 其它。鼻甲增大2例,鼻中隔偏曲1例,眶尖、視神經受壓2例。篩竇受累1例。

        3 討論

        3.1 發病機理。霉菌性鼻竇炎的病理生理過程是各種原因導致鼻竇口狹窄或阻塞,造成竇腔內環境異常,包括分泌物的潴留,低氧狀態,PH值下降,糖含量上升和粘稠度增加等,為病原微生物創造了適合的生長環境,在一定誘因下導致人發病。造成鼻竇口狹窄的局部因素有鼻腔、鼻竇解剖畸形,局部粘膜病變,鼻息肉、鼻竇粘膜囊腫及異物等。誘因主要為人體免疫功能異常、機體抵抗力下降(如患有消耗性、代謝性疾病,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激素的患者)[1]。臨床根據病變有無侵入粘膜動脈,鼻竇粘膜及骨壁壞死,將霉菌性鼻竇炎分為侵襲型和非侵襲型。非侵襲性霉菌性鼻竇炎不及時治療可轉化為侵襲型。蝶竇因其解剖位置較深,竇口斜行中鼻道而容易阻塞而發生霉菌性鼻竇炎,其發病率僅次于上頜竇。

        3.2 臨床特點。本病臨床表現與一般鼻竇炎癥或腫瘤相似,早期診斷較為困難。本組7例的臨床特點主要有:骨質破壞程度較嚴重,破壞顱底累及顱內(主要為海綿竇),繼而出現較嚴重的并發癥,可有視力減退,惡心、嘔吐,斜視、眼瞼下垂、面肌麻痹等顱內或顱神經癥狀。

        3.3 影像學檢查。CT是診斷霉菌性鼻竇炎重要的有價值的檢查方法[2],本組7例侵襲型霉菌性鼻竇炎的主要CT特點為:竇腔密度增高,不均勻,可見團塊、內有小團絮狀、沙粒狀、條狀的鈣化影;鼻竇骨質破壞,可穿破竇壁甚至顱底骨質,可有膨脹性改變。本組病例所見與文獻報道的侵襲型霉菌性鼻竇炎基本一致[3,4]。而MRI一般不作為鼻竇疾患的常規檢查方法,多數情況為需要與顱底腫瘤鑒別時才做MRI檢查,主要表現有:竇腔內團塊T1WI、T2WI信號減低,T2WI信號減低甚至低于T1WI,Ga-DTPA增強無強化。竇腔外改變:可伴有鼻甲增大、鼻中隔偏曲,眶尖、視神經管受壓。侵襲性與非侵襲性霉菌性鼻竇炎的區別點是侵入粘膜動脈和鼻竇粘膜及骨壁壞死,術前診斷主要靠鼻腔內鏡及CT檢出,而鼻腔內鏡尚不普及,一般不作為首選方法,且多只能檢測粘膜病變,在檢測骨質破壞方面鼻腔內鏡和MRI均不及CT,CT檢出骨質破壞是其侵襲性的主要依據,本組7例均能顯示骨質破壞。CT檢查時,有時蝶竇骨質破壞位于竇腔上、下極而常規橫軸位掃描容易遺漏,冠狀位掃描是重要的補充,本組6例蝶竇均是在冠狀位掃描時才發現骨質破壞,因此,為提高骨質破壞檢出率,宜采用冠狀位掃描和橫軸位掃描相結合。同時,CT、MRI對粘膜及粘膜血管出現的侵襲改變也缺乏特征表現,對霉菌性鼻竇炎是否具有侵襲性只能通過CT觀察是否有骨質破壞來判斷。因此,CT可作為本病的首選影像學檢查。

        3.4 鑒別診斷。侵襲型霉菌性蝶竇炎雖然在臨床中少見,但常因有較強的骨質侵蝕能力,影像學表現酷似鼻竇惡性腫瘤或顱底腫瘤的表現。同時常因侵蝕竇腔粘膜動脈,鼻竇粘膜及骨壁壞死而臨床表現與惡性腫瘤有較多的相似之處,如出血、頭痛、面部發脹和骨質破壞而累及周圍組織所產生的癥狀如神經系統癥狀、眼球壓迫癥狀等,應仔細鑒別。霉菌性鼻竇炎往往病程較長,影像檢查上,團塊強化不顯著,侵襲型霉菌性蝶竇炎雖對竇壁呈破壞性局限性骨質缺損,但部分因病程長、竇口阻塞而可見竇腔膨脹性改變,部分竇壁雖已經破壞至竇腔外,但竇腔外未見團塊影,竇腔外組織間隔仍可辨,個別可伴骨質增生硬化。蝶竇惡性腫瘤病程相對較短,癥狀多于數月內,影像上,腫瘤團塊可位于任何位置,但常偏側性,團塊輪廓較可辨、增強掃描強化較顯著,骨質破壞呈蟲蝕樣[5]。另外侵襲型霉菌性蝶竇炎合并顱底破壞而需與顱底腫瘤或鞍區腫瘤鑒別。

        3.5 結論。CT、MRI是診斷侵襲型霉菌性蝶竇炎的重要手段,其主要表現有:CT見竇腔密度增高,不均勻,內有小團塊狀,沙粒狀、條索高密度鈣化影,有蝶竇骨質破壞;MRI竇腔內見T1MI、T2MI信號減低,T2MI信號甚至低于T1MI,Ga-DTPA增強無強化。其與非侵襲型霉菌性蝶竇炎及慢性蝶竇炎的主要區別點在于骨質破壞,而CT對于骨質破壞的檢出優于MRI。

        參考文獻

        [1] 黃明剛,楊萍,王茁,等.霉菌性鼻竇炎的臨床、病理及 CT影像研究.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0,16(8):637

        [2] 俞肖一.霉菌性鼻竇炎CT表現和病理分析.醫學影像學雜志,1999,9(1):4

        [3] 鄭曉琳,王承緣.霉菌性鼻竇炎CT診斷.臨床放射學雜志,1996,15(4):214

        第9篇:影像診斷范文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較平片、直線斷層、CT和MRI檢查在寰樞椎損傷診斷中的價值、局限性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方法 回顧性分析33例寰樞椎損傷患者的影像資料,并進行對照分析,比較各項影像檢查結果在診斷中的價值、局限性及在臨床診斷中的作用。結果 本組病例中,寰樞椎骨折29例,單純寰樞關節脫位4例。33例均經平片檢查,可確診24例;21例經直線斷層檢查,19例可確診,Halo-Vest外固定架術后復查28次,圖像效果滿意,并在斷層下調整角度,達到滿意為止;25例經CT檢查,可確診24例;16例經MRI檢查,13例可確診。結論 不同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各有其優缺點,正確選擇有助于寰樞椎損傷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關鍵詞】 寰樞椎損傷;影像學檢查;直線斷層

        Imageological diagnosis of atlanto-axial injurie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limitations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lain film,tomography,CT and MRI in the imageological diagnosis of atlanto-axial injuries.Methods The findings of plain film,tomography,CT and MRI of 33 cases of atlanto-axial injuries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The value,limitations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images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Results Of the 33 cases,29 cases had atlanto-axial injuries and 4 cases had isolated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s.All patients took plain films and their final diagnoses of 24 patients were made.21 patients in this series took tomography and their final diagnoses of 19 patients were made.25 patients took CT scans and their final diagnoses of 24 patients were made.16 patients took MRI scans and their final diagnoses of 13 patients were made.Conclusion Different imageological examinations have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correct choices of them are helpful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atlanto-axial injures.

        【Key words】 atlanto-axial injury;imageological diagnosis;tomography

        寰樞椎結構特殊,損傷后如未能得到快速準確的診斷和及時治療處理,則有可能損傷鄰近的延髓和頸髓,危及生命;因此,寰樞椎損傷的早期診斷及正確處理十分重要;其診斷除臨床的癥狀和體征外,主要依靠X線平片、直線斷層、CT和MRI等影像學檢查。筆者收集了我院2000年1月~2006年4月寰樞椎損傷患者33例的影像學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對寰樞椎損傷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作進一步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回顧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4月寰樞椎損傷患者33例的影像學資料,其中男27例,女6例,年齡13~66歲(平均41.4歲);主要臨床癥狀:枕頸部疼痛、僵硬、活動受限,查體時枕頸部均有壓痛,2例伴有頸髓損傷,1例蛛網膜下腔出血,3例顱腦損傷,17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其中2例枕骨骨折。

        1.2 檢查方法

        1.2.1 X線平片檢查 檢查采用美國KODAK公司CR400型成像系統及8700激光相機成像。主要為頸椎正側位和張口位。

        1.2.2 直線斷層 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PII型數字胃腸機行直線斷層,間距2mm,采用正位、矢狀位斷層。需要時在骨科醫生的參與下調整Halo-Vest外固定架角度,以使骨折對位對線達到最佳,恢復頸椎序列。不但能夠正確診斷,還能達到協助治療目的。

        1.2.3 CT檢查 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Prospeed S Fast型單螺旋CT成像系統及美國Picker PQ5000型螺旋CT機,掃描基線與病變節段椎管橫徑平行,范圍包括頭枕骨至第4頸椎,螺旋掃描后圖像預處理用1mm間距,選用骨重建法,并將重建后的數據輸入工作站。用3D重建軟件包進行重建,逐層顯示并旋轉,選擇對病變顯示良好有參考價值圖像照片。

        1.2.4 MRI 采用日本島津公司SMT-50X型0.5T成像系統,全部采用自旋回波(SE)脈沖序列,頸部線圈,常規采用橫斷位、冠狀位、矢狀位列掃描。

        2 結果

        2.1 寰樞椎骨折(29例) 分布見表1。寰椎骨折共5例:前弓骨折1例,后弓骨折2例,側塊骨折1例,寰椎的爆裂性骨折(Jefferson’s骨折)1例(見圖1);樞椎骨折共20例:齒狀突骨折9例,按Ander-son-D’Alonzo分類[1,2]其中Ⅰ型骨折1例,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4例,其中3例合并寰椎向前滑脫;樞椎椎弓骨折(Hangman’s骨折)5例,其中2例可見樞椎向前滑脫(見圖2)。椎體骨折5例,其中椎體前下緣骨折(淚滴骨折)3例,爆裂骨折2例。棘突骨折1例。寰樞椎骨折4例。

        頸椎側位、張口位、直線斷層及CT掃描均可顯示骨折線,X線平片張口位攝片主要觀察樞椎齒狀突與寰椎側塊間距,但張口位攝片時會因患者疼痛合作不好使投影位置偏移,不能滿意顯示該區解剖結構,因此必要時要重復拍片和CT進一步檢查。CT掃描可以清晰地顯示骨折碎片的數目、部位和分布,可顯示椎管變形,骨折碎片是否陷落在椎管內、是否存在旋轉畸形等(見圖1,2)。正位及矢狀位直線斷層可清晰顯示骨折線及移位情況,并觀察Halo-Vest外固定架術后骨折愈合的情況(見圖3)。MRI顯示骨折線不如CT,但在觀察頸椎順列、脫位、骨折碎片壓迫脊髓等方面優于CT。

        2.2 單純寰椎前脫位(4例) 頸椎張口位、正位直線斷層、CT及MRI均可見齒狀突距兩側側塊距離不等,矢狀位顯示前結節后方與樞椎齒狀突間隙加寬大于4mm。

        2.3 各項檢查對寰樞椎損傷的檢出率 見表2。33例患者經平片檢查可確診24例,占72.73%;在21例經斷層檢查的患者19例可確診,檢出率90.48%。Halo-Vest外固定架術后復查28次,圖像效果滿意,并在斷層下調整角度,觀察骨折對位對線情況,達到滿意為止;在25例經CT檢查的患者24例可確診,檢出率96%。在16例經MRI檢查的患者13例可確診,檢出率81.25%。

        轉貼于

        3 討論

        寰樞椎損傷十分復雜,診斷困難,易發生漏診[3]。在臨床門、急診工作中,寰樞椎損傷影像學檢查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選擇方法正確,才能使患者得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3.1 平片仍為診斷寰樞椎損傷的首選常規影像檢查方法 平片具有高空間分辨率,且方便快捷,費用低,報告結果及時,平片對于寰樞椎損傷多數可明確診斷,對于頸椎序列的顯示及多個椎體連續或跳躍性骨折有明顯優勢,因此應作為上頸椎損傷的首選方法[4]。對每位臨床懷疑有頸椎損傷的患者均應攝頸椎正側位像,疑有寰樞椎損傷的加照開口位,作為臨床的第一步篩查。同時也作為CT和MRI掃描的基本參考資料。

        平片對整體骨折解剖,頸椎順列改變顯示清楚,頸椎側位片能顯示齒狀突前緣與寰椎前弓后緣間的距離增寬(成人大于3mm,兒童大于4mm),此間距是判斷橫韌帶損傷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單純寰椎向前滑脫的主要征象;還可以顯示樞椎齒狀突后緣與寰椎后弓之間的距離變化,此距離為脊髓可占據的有效空間,可據此估計緩沖間隙的狹窄及脊髓受壓情況;X線平片張口位攝片則可以顯示樞椎齒狀突與寰椎側塊間距、寰椎側塊形態及寰樞關節是否對稱。

        但平片不能顯示骨折后寰樞椎解剖結構、椎管變形或狹窄,更不能發現脊髓損傷[5],EL-Khoury和戴力揚等分別發現頸椎側位片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82%、84%、70%和74%、77%、80%,這就意味著約有1/5的患者誤診、漏診[4,6,7],這與本組中的結果相似。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若平片檢查所見不足以為臨床高度懷疑寰樞椎損傷的患者提供依據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直線斷層、CT和MRI作進一步檢查。

        3.2 斷層在目前的臨床工作中仍有一定價值 直線斷層與平片一樣也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檢查項目,但由于近年CT和MRI的普遍應用,很少有人提及直線斷層在各方面的應用。

        在本組病例中21例患者進行了49人次斷層檢查,19例可顯示骨折及寰樞關節的脫位。我們采取正位和矢狀位斷層相結合方法,正位斷層可顯示寰椎側塊、樞椎齒狀突形態、樞椎齒狀突與寰椎側塊間距是否對稱及寰樞椎是否有側向滑脫(見圖1c)。矢狀位斷層能較頸椎側位更清晰顯示齒狀突前緣與寰椎前弓后緣間的距離變化(見圖3);在寰樞椎損傷患者因疼痛在攝片過程中配合不好,斷層則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不需患者的特別配合,就能得到優質圖像,對寰樞椎的結構顯示清楚。

        本組病例中除1例實行內固定手術外,都為非手術外固定治療,其中18例為Halo-Vest外固定架固定,因為有Halo-Vest外固定架為金屬外固定架,平片因遮擋使病變部位解剖結構不能顯示(見圖3d),CT掃描圖像存在大量偽影,MRI則禁忌檢查,而直線斷層受干擾小,且操作方法簡單,可清晰顯示骨折線、頸椎序列恢復情況等,圖像效果滿意,可滿足臨床復查需要,因此直線斷層在Halo-Vest外固定架術后復查中作用獨特。在本組寰樞椎骨折治療中,我們采取了在直線斷層的觀察下調整Halo-Vest外固定架方法,可以正確復位,調整頸椎序列,邊矯正邊斷層,使骨折對位對線達到滿意,能夠達到矯正治療的目的,使骨折能夠很好的愈合;本組中1例6周后復查骨折愈合不滿意,因為斷層圖像可以清晰顯示,為后期的內固定手術提供指征,使患者得到及時治療。

        3.3 全面的CT檢查在頸部的寰樞椎損傷中是一項不可替代的必備檢查 CT掃描可以清晰地顯示骨折碎片的數目、部位和分布,可顯示椎管變形,骨折碎片是否陷落在椎管內、是否存在旋轉畸形等,都是直觀而容易判斷的;CT對外傷性椎管損傷診斷明顯優于平片[8],因此對于寰樞椎損傷的患者在臨床工作中CT檢查也應列為常規檢查程序,是一項不可替代的必備檢查。對癥狀嚴重但CR平片檢查陰性的患者,應接受全面的CT檢查:包括大范圍薄層掃描,并根據需要利用工作站行多角度、多平面重建。在本組病例中,進行了CT檢查的25例中有24例均清楚顯示了骨折和脫位的存在。

        矢狀面、冠狀面及任意角度的斷面圖像,能觀察頸椎損傷部位的三維立體形態,對寰樞椎骨折和寰樞椎間失穩的觀察直觀而逼真,清晰地顯示寰椎側塊移位的大小、寰樞間移位的程度,可將圖像任意旋轉,從不同角度觀察或展現任意斷面,精確地量化骨折和脫位移位的程度、對椎管的影響,評估頸枕間和寰樞椎間穩定(見圖1、2)。以上所顯示的各種改變對傷情評估、是否選擇手術、手術方式和風險的評估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但CT薄掃、三維立體重建費用較高、診斷結果沒有CR平片及時,而且水平方向的無移位骨折可能遺漏,對骨折脫位程度評價CT不如平片,部分容積效應可出現類似骨折線的表現。

        3.4 必要的MRI檢查是對寰樞椎損傷的重要補充 CT對于臨近顱底部位的掃描偽影影響較大,MRI由于高對比、高分辨的特性,對寰樞椎附近軟組織及頸髓可清晰顯示,沒有偽影,可在任意層面成像,且成像范圍大,軟組織對比度好(見圖1h);MRI顯示骨折線不如CT,但在觀察頸椎順列、脫位、骨折碎片壓迫脊髓等方面優于CT,是唯一能直接評價脊髓和韌帶損傷范圍和程度的影像學技術[4,5,9],對寰樞椎損傷的診斷是有力、重要的補充。

        寰樞椎損傷患者,一定要仔細檢查慎重診斷,綜合受傷機制,全身檢查特別是神經系統的檢查,基本X線平片及全面的CT檢查是必不可少的,對懷疑有頸髓損傷患者要選擇性進行MRI檢查,斷層檢查在Halo-Vest外固定架術后復查中作用獨特。總之,在臨床實踐工作中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的綜合合理應用,可大大提高了寰樞椎損傷的檢出率,對臨床的正確診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 Anderson L,D’Alonzo RT.Fractures of the odontoid process of the axis.J Bone Joint Surg Am,1974,56(8):1663-1674.

        2 Clark C,White A.Fractuiersof the dens.A multicenter study.Bone Joint Surg,1985,67(9):1340-1348.

        3 鄭金龍,韓萍,史河水,等.螺旋CT三維成像在頸椎損傷病變中的應用.臨床放射學雜志,2001,20(12):938.

        4 王武,張雪哲.頸椎病變影像學診斷.中華放射學雜志,1998,32(7):439-441.

        5 王云釗.中華影像醫學(骨肌系統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61.

        6 EL-Khoury GY,Kathol MH,Daniel WW.Imaging of acute injuries of the cervical spine:value of plain.radiogaphy,CT and MR imaging.AJR,1995,164:45-51.

        7 戴力揚,賈連順.放射學檢查在頸椎損傷早期診斷價值的研究.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6,10:590-592.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高清 |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五月 |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一区 | 无日本日本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色制服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