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進口食品市場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住廣州天河區的張小姐近日發現,在廣州的許多餐飲、酒店也可以享用到她在美國留學時很喜歡吃的300G亨氏番茄醬了。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越來越多外資和合資品牌耗油、醬油、番茄醬、雞精等調味品在悄無聲息中進入了中高檔餐飲、酒店的廚房。
張小姐的感覺正好暗合了這種市場趨勢, 國際權威的Nelson調研機構與CICE市場研究中心2004年中國調味品市場調查表明,2004年中國調味品消費總值約為590億元,調味品餐飲業銷售首次突破200億大關,年增幅達到了20%以上,是食品行業中增幅最快的門類之一。
和市場高速增長相對應的是,中國的調味品行業是個缺乏領導品牌集中度很低的行業。一項調查表明,消費者認為最好的調味品品牌中,只有一個品牌的提及率超過10%,以調味品中消耗量最大的醬油為例,日本最大的龜甲萬公司年產量為30萬噸,加上其他四個醬油品牌市場份額達到了50%,中國調味品行業顯然還沒有這種強勢品牌。
嗅覺靈敏的跨國公司意識到了這一商機,于是達能收購“老蔡”醬油,雀巢入主豪吉雞精,吞下太太樂。而聯合利華也迅速成立了聯合利華食品(中國)有限公司。
而全球著名的食品制造商美國亨氏公司于1999年涉足中國調味品市場后,近期不斷推出新產品、并在上海設立進出口貿易公司、加大并購本土力度,其在中國調味品市場上成就一番霸業的意圖昭然若揭。
亨氏調味品中國攻略
分析亨氏調味品的中國攻略,就會發現和很多跨國公司不同,亨氏調味品表現出“兩線作戰”的特點:一方面在青島建廠,廣東收購;另一方面在上海設立進出口貿易公司,進口國外調味品在中國市場銷售。“兩線作戰”的背后,折射出亨氏對中國調味品市場的心態和運作手法的變化。
1999年,亨氏在青島合資成立了亨氏-天遠食品有限公司,業務是開拓瓶裝嬰兒食品,並同時提供番茄醬給亨氏餐飲業的客戶,拉開了其涉足中國調味品市場的序幕。據調味品行業人士分析,亨氏調味品首先在華東地區建廠的原因主要是亨氏在華東及華中市場品牌形象和市場基礎都比較好。亨氏在自己的眾多調味品中拿出拳頭產品番茄醬從餐飲渠道做起,一方面表明其對中國市場前景的看好,另一方面也表明當時亨氏對市場謹慎和試探的心態。
2002年6月1日,亨氏全資收購了廣州市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廣州市美味源食品廠和番禺金嘜食品廠三家企業。成立了一家新的全資企業———亨氏美味源(廣州)食品有限公司,表明其進軍中國調味品市場的提速。正如當時亨氏高層表示“從全球的角度看,中國市場是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全資收購的亨氏美味源(廣州)食品有限公司,是亨氏進軍東方的橋頭堡”。
亨氏收購廣東美味源提速中國攻略,有著特定的行業和市場背景。
從行業發展看,1999年—2002年,中國調味品行業進入快速增長期。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和外國資本在中國調味品市場上跑馬圈地,占山為王。達能、統一、雀巢、聯合利華紛紛出手,對中國調味品企業要么合資,要么并購。亨氏再不下手,并購資源將越來越少,并購成本將越來越高。
從亨氏的全球戰略來看,中國市場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消費者對調味品的要求從“知味”到“好味”,麥當勞、肯德雞、必勝客等西餐連鎖進入中國市場,這些為主要面向中高檔市場的亨氏調味品提供了巨大空間。同時,亨氏公司在中國的業務也獲得了不錯的回報。據亨氏(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齊松透露,從1999年至2003年亨氏在中國的業績每年都有雙倍的增長。
從投資方式上看,亨氏更加傾向于獨資收購,而沒有延續最初與中方合資的做法。按照亨氏(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層的說法“兩種方式各有各的好處,合資股東的關系如果處理的特別好的話,中方的股東也許會幫你去解決一些地方性的困難”。而據行業人士分析,亨氏投資方式的變化,折射出亨氏要掌控話語權,按照自己的思路操作市場的決心。
盡管亨氏從1999年起就在中國市場上落子布局,但相對亨氏在調味品的行業地位和銷售收入,中國市場的業績仍然善法可陳。據曾任美國亨氏集團高級副總裁、兩年前起擔任亨氏亞太區總裁的Bertasso先生透露:2003年,亨氏在中國所有產品的銷售額不到100萬美元,而亞太地區去年則達到了13億美元,在全世界亨氏調味品一年的銷售收入是25億美元。
一方面是市場蘊含巨大的潛力,另一方面是銷量難以短期大幅提升,亨氏在上海外高橋成立亨氏上海公司,進口調味品產品在中國市場銷售也就成為必然。
亨氏上海公司主要經營亨氏的進出口業務,銷售及推廣亨氏番茄醬和調味料、湯料、金槍魚、速凍食品、有機營養食品以及餐飲業等亨氏的幾大塊主打業務,從而把更多亨氏在全球數一數二的品牌帶到中國來。
由此可以看出,亨氏上海公司的成立,顯示了亨氏中國布局的調整,隨著越來越多進口亨氏調味品和本土亨氏產品的涌向市場,亨氏問鼎中國調味品行業神器的攻略將彰顯于世。
但是,亨氏的中國之路也將不會平坦。
首先,進口產品的高額關稅無法回避。亨氏香港公司行政總監何寶德曾表示,進口商品的關稅高達30%,“進口產品沒有錢賺,但是沒有錢賺也要進來。”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都有著明確的戰略目標,前期主要是樹立品牌形象和進行市場培育,但是進口調味品長期的“無利生意”,不知亨氏能容忍多久?
其次,亨氏調味品主要是以西式調味品為主,中式餐飲很難用到,亨氏要面臨怎樣解決“中”口難調的問題。
[關鍵詞] 食品貿易;食品安全;改革開放;競爭力
中國是一個食品生產和食品消費大國,食品工業是對外開放較早的行業。改革開放30年來,
中國食品工業增長迅速,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逐漸上升,有效地參與世界食品資源配置戰略,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中國不斷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制度,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標準體系建設,對食品實行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食品安全狀況不斷改善,有效地增強了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作為世界貿易大國,中國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進全球食品貿易健康發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
與食品安全體系的變遷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食品工業,制訂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業發展的政策,促進食品工業的發展,使食品工業形成門類齊全、技術不斷進步、產品Et益豐富、運銷網絡較為通暢的生產經營體系,成為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大產業。中國食品貿易發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和外匯。截至2007年底,中國共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44.8萬家,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食品工業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1.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不斷增強
本文采用國際通用的考察貿易競爭力的指數:世界市場份額(WMS)、貿易競爭力指數(TC)、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以及產業內貿易指數(GL)來分析改革開放30年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的變遷。
從世界市場份額考察,中國食品出El的絕對貿易額呈逐年上升趨勢,世界市場份額的變化比較平穩。1985年中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為2.13%,此后緩慢增長,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維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開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為3.69%。與此同時,食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17.08%,此后不斷下降,1990年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進一步降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水平。這與中國世界市場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為世界市場占有率的上升只說明中國食品出口相對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說明中國食品工業與國內其他產業相比更具有競爭優勢,同時這也與技術含量高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拉動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商品以及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長緩慢的現實相符。
貿易競爭力指數(TC)主要從產品進出口的數量來分析某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具有簡單、直觀、明了等特點,能夠快速反應產品在某一時點或連續某一階段的競爭力變化。考察
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可以發現,中國的食品貿易競爭力整體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現逐年下降趨勢。1985年,1989年間,中國貿易競爭力指數不斷下降,從0.42降至0.15,1990年開始回升,從0.26升至1993年的0.54,為歷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開始下降,到2004年出現負值,2005年僅為0.07,2006年略有回升,為0.1。從中國食品出口與進口貿易額的差額來看,中國是食品的凈出口國,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間中國食品貿易差額均為順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貿易順差達到71億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億美元,2006年食品貿易順差為49.47億美元。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一國總出口中某類產品所占份額相對于該產品在世界貿易總額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間,中國食品RCA指數大于1.25,中國出口食品具有較強競爭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國食品貿易RCA指數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國際競爭力很弱,并有繼續降低的趨勢。2001年中國食品RCA指數降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別降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產業內貿易是指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主要是制成品)通過外部市場與內部市場在不同的國家
或地區間形成的雙向流動。國際上最常用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是格魯貝爾一勞埃德指數(簡稱GL指數),GL指數越小,表明產業間貿易比重越小;GL指數越大,表示產業內貿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數公式計算中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可知,中國食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是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的。20世紀80年代基本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進入90年代產業內貿易指數不斷增高,2001年為79.41,2003年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產業內貿易特征非常明顯。
2.中國食品貿易的世界地位不斷提升
全球食品產業主要集中在美洲、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規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隨著食品貿易格局由傳統格局向現代格局的轉變,發達國家在食品貿易格局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國為:美國、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中國、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國;十大食品進口國為: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和中國。中國是唯一進入食品進出口貿易額前十位的發展中國家。
從世界市場份額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計算,在十個國家中美國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場占有率始終排在第一位,荷蘭在國際市場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從2000年開始,超越法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國,法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居第三位。中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變化幅度也不大,始終介于2%。3.3%之間。
從Tc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美國的Tc指數水平較低,從
1990年的0.17下降為2006年的一0.07。這是因為美國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時,也大量進口食品,2002年出現食品貿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為111.75億元,美國從而由一個食品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中國、法國、加拿大均為世界食品凈出口國。
從食品出口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間,美國食品出口RCA指數一直保持在0.9~I.2之間,貿易競爭力水平一般;荷蘭食品的RCA指數較高,介于1.8—2.2之間;法國RCA指數均高于1.4,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中國RCA指數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貿易競爭力一直處于下降趨勢,這與食品出口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相吻合。
從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美國、西班牙、中
國均屬于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水平較高的國家。以2006年為例,美國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為92.59,西班牙為96.67,中國為90.26;法國、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見表1)。
3.中國食品貿易結構多元化并呈現較高集中度
中國食品出口貿易結構變化的特征表現在各類食品貿易的規模和比重的變化上。根據WTO
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從1995年~2005年各類食品的貿易規模和比重變化上來看,
增減變化的趨勢和幅度差異均比較大。1995年水產品出口規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產品,出口占比為25.16%;蔬菜出口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為5.08%。到2007年,水產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產品出口下降為第三位,占比為13.80%;水果出口躍居第四位,占比為12.78%;糧食出口占比從1991年的1.17%上升為2007年的7.59%。茶葉和堅果的占比比較穩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斷下降趨勢。
中國食品進口結構變化較大。1995年食用油籽僅占中國食品進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經高達37.2%,貿易規模居中國食品進口第一位;植物油進口占比較為穩定,1995年為25.38%,到2007年下降為20.89%,居食品進口第二位;畜產品1995年進口占比為15.36%,2007年為20%,居第三位;糧食進El曾居中國食品進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經降至第六位,占比從1995年的37.69%下降為2007年的1.66%,是波動最大的進口食品。
4.中國食品貿易地區分布較為集中
中國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主要出口市場相對較為集中。從地區分布
看,亞洲始終是中國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場。2005年亞洲市場占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67.84%,2006年為62.69%,2007年為60.83%;歐洲是中國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場,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別占到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14.7l%、16.3l%和18.11%,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北美洲為中國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場,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別占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場較小,三個大洲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來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從單個出口市場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國、香港、韓國和俄羅斯始終位于中國內地食品出口市場的前五位。五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7%。從出口的國家
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國食品出口市場第一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23.85%;歐盟(25國)居第二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3.44%;美國居第三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1.97%;東盟(10國)居第四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0.63%;韓國居第五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歐盟、美國、韓國是中國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場,其出口額在2007年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9.41%,說明中國出口市場集中度很高。
5.中國食品工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
中國食品工業開放較早,吸引外資較為廣泛,外資進入形式多樣。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就鼓勵國內食品企業以合資、合作、補償貿易等形式參與國際貿易,同時還接納了部分行業的跨國公司以獨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在這種政策支持下,食品工業成為吸引外資的重點行業之一。此后,隨著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加入世貿組織,跨國食品公司來華設廠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并普遍開始采取長期戰略、全國戰略和本土化戰略,著眼于在中國境內的整體布局和長遠發展。位于全球食品工業前50位的大型跨國公司大多已在中國各地區設立了合資公司、獨資公司、研發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經濟、技術機構。中國食品加工業對外聯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業國際化的趨勢,同時也反映了在資源和市場兩個方面,食品工業對國際經濟環境依賴性的增強。
6.中國進出口食品安全體系不斷完善
中國政府一直把加強食品質量安全擺在重要的位置。中國不斷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
制度,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標準體系建設,對食品實行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推行食品安全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進出1:1食品安全法規體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等8部法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等8部法規、《進出境肉類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等18個部門規章、國家食品標準1800多個(其中強制性國家食品標準634個)、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近746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國非常重視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問題,食品出口需經過五個步驟:對出口食品的原料種植、養殖基地實施備案管理;對出口食品的生產企業實施衛生注冊制度;在生產過程當中,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出口食品的生產過程實施全過程監控;出El食品還要按要求加貼符合要求的標簽或標識,以便進行追溯或對問題產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國還要逐批進行檢驗,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進口國有要求的話,還會為食品出具官方證書。無論是在產品的生產、流通、進出口等各個環節上,還是在立法、執法、監督、管理等各個方面,中國都采取了非常負責任的態度,建立了從食品生產到出El的全過程管理體系。
中國與有關國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機制在促進雙邊和多邊食品安全合作、保證進出口食品
安全、解決各方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的前景展望
根據WTO公布的世界貨物貿易數據,1980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為2238.32億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達到3155.59億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達到4526.85億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達到5514.96億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達到6321.91億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7000億美元,達到7548.37億美元。龐大的世界食品貿易規模、富有潛力的世界食品市場前景、食品貿易的迅速增長,為包括中國在內的wro成員國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食品工業將逐步進入加速成長期的中期階段。這主要是由于國際國內食品需求量持續增
加,尤其是中國居民收入由較低水平進入持續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食品工業的產值、從業人數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將不斷增加。中國食品貿易狀況取決于食品工業的發展,因此,未來應從食品工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關聯度加強、產品結構優化和產業組織結構優化等方面發力,來進一步提升中國食品貿易的競爭力。
1.中國食品工業產業結構優化
中國現行食品工業體系中。屬于嗜好類產品的煙草加工業的比重較高,特別是利稅比重很
高。將食品屬性很弱的煙草加工業包含在食品工業體系內,因其利稅等經濟效益指標貢獻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業的經濟效益水平,掩蓋了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經濟效益偏弱的現實。如果將煙草加工業排除在外,食品工業的地位和經濟貢獻將明顯降低。食品工業的經濟貢獻過度依賴嗜好類的煙草產品支撐,反映了我國食品工業結構欠佳。
未來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行業包括糧食加工業、食用植物油加工業、果蔬加工業、肉類
加工業、水產加工業、乳制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制糖工業等行業。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包括構建食品工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發展食品裝備制造業、建立現代食品物流體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新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比重不斷增大,將促使食品工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包括膜分離技術、微膠囊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微波技術、超高壓殺菌技術、冷凍干燥技術、食品生物技術在內的食品高新技術能夠不斷開發出新食品材料,實現食品營養質構的人工重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與食品工業緊密相關,將成為中國未來食品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2.中國食品工業與前后向產業關聯度增強
食品工業的發達程度取決于產業鏈各環節的競爭力,它不僅取決于食品工業本身的企業組織效能和技術研發能力,還取決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農業、投入生產設備的裝備制造業以及后向的包裝、運輸、儲藏、銷售等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中國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涉及多個產業部門。原料生產、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費分散在各大產業中。食品工業布局與農業生產布局銜接不緊密,農業生產與食品加工生產互為促進的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造成原料供應與食品工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是3:1,中國僅為0.5:1;發達國家深加工用糧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國則只有8%。未來國際食品市場競爭的核心將集中在加工業的規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過實現規模經濟和提高核心競爭力來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為此,就需要推進規模化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發展食品加工業,建立現代食物產業,在大力發展優質食物生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人工種植養殖的各種初級農產品資源,拓寬加工范圍,開拓加工領域并積極開發野生資源。同時,還要加強食品加工業與金融、保險、信息、運輸等相關產業的有機聯系和協同效應。
3.中國食品工業產品結構優化
中國食品消費已經由量的追求轉向對質的追求,向質量、營養、方便、安全的目標轉變,食
品消費結構變化加劇,對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牢牢把握新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變化趨勢,順應消費市場的需求,制訂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
中國食品工業中食物資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產品少,附加值低,正處于成長期。目
前中國加工食品占消費食品的比重僅為30%,遠低于發達國家60%至80%的水平。優化食品工業產品結構,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費水平,向精深加工發展,進行多品種、多層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適用化、系列化、多樣化。運用新技術大力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不同消費者飲食特點的傳統食品,實現傳統食品現代化,現代食品國際化。畜牧、養殖、采集、水產等勞動密集型食品產業,中國特有的可食資源、地方特產禽畜、果蔬、黃酒、白酒等特色資源食品產業,中國烹飪餐飲產品、保健食品、名優食品等風味食品產業,均具有獨特優勢,具有較好的貿易增長前景。食品業應注重對國際市場的分析和跟蹤,根據市場需求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努力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改變和增加花色品種,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更應加強食品安全,帶動多類食品產品提高質量、檔次,增強中國食品在國際市場的貿易競爭力。
4.中國食品工業產業組織結構優化
中國食品工業的生產集中度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中小企業比例高,技術水平低,同質化
嚴重,價格競爭激烈,利潤空間狹小。食品行業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資金有限,主要從事食品生產活動,缺乏研發機構和經費投入。隨著行業整合及行業成熟度的提高,行業利潤向大企業迅速集中,行業龍頭企業將擔當起行業資源整合的重任,積極適應消費升級、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設與管理績效持續改進的中國本土優勢食品企業。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大國,食品加工企業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上面臨著發達國家食品加工業的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中國食品業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的食品企業和產業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體系。
提升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關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的《國際推薦操作規程:食品衛生的通用原則》及其附錄《HACCP體系及其應用準則》以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頒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使用指導標準——Is022000:2005標準。爭奪食品安全國際標準主導權成為發達國家的戰略選擇,發達國家在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和修訂方面,積極爭取承擔起草工作,以保證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充分體現本國利益。各國政府制定和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標準f3趨嚴格,但是在具體內容上各國還是存在巨大差異性。這些差異既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國在風險意識、科學傳統、地理環境等因素上的差別。不同的食品安全
標準在國際貿易環境下難免導致貿易沖突。食品安全標準不斷趨嚴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礙。
建立和完善統一、協調、科學、高效的國家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是未來進一步提升中國食品
貿易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
中國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又要立足于中國國情。兼收并蓄國外先進的立法經
驗和知識,包括世界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進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國際組織的指南或示范性標準,以及WTO/SPS和WTO/TBT協議,加快食品質量安全法規以及配套法規的規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產經營和進出口,監督食品質量,制定無公害食品生產和消費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接軌
中國政府應加快食品安全標準的修訂進程,增強制標的科學性,推動標準的國際化進程,更多地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產加工標準體系,從源頭抓起,把生產、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環節全部納入標準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場準入門檻,確保產品質量適應目標市場要求;健全食品質量檢驗檢測和監控體系;建立食品出口企業的信用管理體系;降低檢驗檢疫管理風險及提高產品質量信譽;做好質量體系和環保體系等認證工作,確保出口食品質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預警機制
中國應加快信息網絡建設,建立食品安全與食品貿易的TBT/SPS預警機制,完善的預警機制包括檢驗檢疫信息收集、傳播、決策、反饋系統。通過建立國內外技術法律、法規、標準及合格法定程序數據庫、WTO/TBT、SPS通報評議數據庫、出口企業及產品數據庫、專家數據庫和典型案例數據庫,實現查詢、通報、評議、預警和咨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業可充分利用該網絡平臺,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貿易伙伴國家的技術標準、技術法律、法規、技術政策、標準結構的變化動向和國際上技術壁壘的最新動態等信息,對WTO成員國特別是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有關措施、標準和合格評定的信息進行系統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詢,為國內企業爭取更多更好的國際發展空間。
4.嚴格把關,保障進口食品安全
中國各級檢驗檢疫部門應全面加強進口食品的風險分析工作,嚴格對出口國的食品安全體系進行評估。進一步規范進口食品、動植物產品檢疫審批工作。加強口岸能力建設,提高進I:1食品的檢驗檢疫水平和執法把關能力,對大宗、重點食品要實施進口食品安全監控計劃。加強對進口食品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銷售渠道。
5.增強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貿易爭端處理能力
中國政府應盡快具備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爭端處理能力,善于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根據
WTO/SPS協定,有效地排除貿易障礙,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中解決糾紛,維護中國的貿易利益。
6.積極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活動.加強食品安全國際合作
食品貿易的增加將會促使食品監管部門對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領域多邊、雙邊國際交流與
合作增加。中國政府應積極參加各類國際食品安全組織活動,特別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在采取國際標準的同時,應盡力爭取將本國已具有優勢的項目標準納入到國際標準中去,使國際標準盡量反映中國的意見和要求。同時應注重食品安全的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技術專家參與各類食品安全技術培訓、研討、交流和水平比對等活動,并歡迎國外技術專家來訪、學習和培訓。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貿易大國,中國應通過保障食品安全,不斷提升食品貿易競爭力,更好地
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際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立才,黃祖輝.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農產品和食品貿易關系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1).
[2]白麗,馬成林.世界食品體系的結構性變動與各國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動[J].中國標準化,2005(11).
[3]王金玉.國際標準競爭的態勢及中國的對策[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5(10).
[4]鮑曉華.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國產業安全[J].經濟管理,2005(23).
[5]陳衛平,侯曉霞,王長春.中國加工食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與決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對話:致力于綠色未來的餐飲總監
《名廚?味道》:目前投入的食品加工區的基本情況如何?
徐俊:目前在上海孫橋農業生態園,我們投入了2000萬建設有機食品的加工區,前段時間剛剛從廣東考察回來,順便購買了套120萬的有機食品制作的流水線。這條流水線從原材料加工到洗凈最后成品包裝都有一套完整的流水線系統,并且每個流水線都是專門房間密封,進入房間必須要全面消毒。整條流水線節約人力約在100人左右。高技術化操作流程比人力更嚴密。
《名廚?味道》:正在建設的加工區原料如何采購?
徐俊:正在投入的加工區位于上海浦東新區的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這個開發區成立于1994年。孫橋以現代科技武裝的工廠化設施為基礎,以現代生物工程和與設施農業相關的加工工業為主導,走的是。產加銷一體,農科游結合。的農業產業化道路。在此建設加工區正是利用孫橋的便利的生態園,從生態園采購到最新鮮的蔬菜等直接進入我們的流水線系統,經過流水線的一系列加工,以最快的速度將新鮮產品包裝上市。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蔬菜的新鮮度。
《名廚?味道》:最后出品后未經上市的產品如何保險?
徐俊:我們準備建立9個冷庫,其中包括恒溫冷凍等不同冷藏程度的冷庫。同時為了保證整個加工廠的暢通和無障礙,我們修建了無障礙通道,作為參觀等使用。
《名廚?味道》:生產后的產品銷售渠道如何?
徐俊:加工廠成立后首先供給和記餐飲的十幾個門店所需,同時面向上海各大市場和超市,但最大部分還是以進入餐飲企業方式銷售有機產品。
《名廚?味道》:目前有機產品的市場前景如何?
徐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食品安全,綠色有機食品在超市賣得很好,這說明有機產品的市場潛力巨大。同時上海的有機市場也走在全國前線。未來佰年,將是有機食品跨越式發展而富有挑戰的時期。可持續發展已滲透于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將有利于有機食品的發展。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短缺,農業生產技術創新能力薄弱,農業收入不高,農業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外部資源要素投入的拉動。據統計,2003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比20年前的1983年減少了45%,農村居民減少了14%。城鄉居民人均肉類消費量則分別增加了46%、69%;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分別增加了65%、93%,雞蛋、奶制品、水果的人均消費量也大幅度上升,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費總量的比重不斷提高。
《名廚?味道》,目前上海的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市場規模如何? 徐俊:到2036年底中綠華夏認證的企業數已達到601家(含轉換期),產品數2647個,認證的面積共計264萬公頃,產品實物總量2]1萬噸產品銷售額61.7億元,出口額1.6億美元。認證企業數認證面積產品總量分別占全國的26%、50%,56%,發展速度和總量規模已位于國內有機認證行業之首。到2036年底有機食品國內銷售額達到56億元2007年市場規模已經達到剛7億元,國內有機食品的生產企業達到2300多家。
2C08年年底中綠華夏認證的企業數已達到864家,截至2009年10月,通過認證的企業已超過1000家認證企業數量正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這無疑給有機食品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
未來十年,中國有機農業生產面積以及產品生產年均增長20%30%在農產品生產面積中占有1%~5%的份額,達到1800~2300萬畝,有機食品出口占農產品出口比重將達到或超過5%,但部分有機食品仍將依賴進口特別是奶制品、葡萄酒、巧克力燕麥糖水果等產品,中國將成為第四大有機食品消費大國,有機食品有望占到整個中國食品市場的1%~5%,國際有機食品市場對中國有機食品的需求將達到或超過5%。
清炒野白芹
主料:野白芹
輔料:青椒
調料:生抽,鹽,糖
做法
1白芹切段,青椒切細絲。
2鍋里熱油,放入白芹大火快炒。
3加糖、鹽、生抽調味,拌勻后放入青椒絲點綴即可。
特色味道清香特別,莖白香甜,水分充裕。制作關鍵:大火快炒,不破壞白芹的營養成份和水分。
野白芹白芹為水芹旱作。白芹是溧陽特產,其風味清香。不培土的芹菜按上市時間可作青芹、香刀芹,霉芹,培土的芹菜為白芹,嫩莖雪白。野白芹莖白葉香,水分多,脆嫩而爽口、微甜而不膩,是百味蔬菜中的佼佼者,被譽為江南時蔬絕,水芹的莖,葉柄中還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其中以鈣磷鐵的含量較高,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收到清潔血液、降低血壓的功效。
美極回春青麥仁
主料:速凍青麥仁250g
輔料:茴香草50g
調料:美極鮮味汁5m;、美極鮮雞粉2g、白糖,精鹽,蔥油
做法
1速凍青麥仁自然解凍后用淡鹽水煮過,撈出瀝干水分。
2鍋加蔥油略燒青麥仁至香后調入美極鮮味汁,美極鮮雞粉,白糖、精鹽,炒勻后盛出稍冷,拌入茴香草末即可。
特色:鮮味汁的簡單調味,便提升了青麥仁的清香度,使此道菜品清香鮮香合二為一,而又相輔相成,風味獨具特色。
制作關鍵
1 茴香草末要在冷透的情況下才可以拌,否則色澤不綠。
2 青麥仁一定煮透,口感才會更好。青麥仁青麥仁含有豐富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具有幫助人體消化,降低血糖的功能。將小麥成熟過程中乳熟末期、胡熟前期之麥穗,在沸水中煮10~30分鐘,撈出甩干,脫水,脫粒、去雜質得青麥粒,最后冷凍即可。
野菜餅
主料當歸苗250g,面粉300g調料:鹽,糖少許,香麻油適量
做法
1面粉加水100g和好放入盆中醒約10分鐘。
2當歸苗洗干凈沸水沖涼,擠干水分切好備用。
3將切好的當歸苗放入調料(鹽,糖、香麻油)制成野菜餡。
4將制作好的餅皮搟開,撒均制作好的野菜陷,對折起來搟開放入煎鍋中煎至兩面金黃。
5切件裝盤即可。
當歸苗當歸含有溶血磷脂酰膽堿、鞘磷脂。磷脂酰膽堿,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三磷脂酰甘油,磷脂酸、紫花前胡醇等物質。功效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蛋皮炒人參苗
主料:人參苗250g,菜雞蛋兩個
調料,鹽、花生油,味精少許
制作方法
1 人參苗洗干凈備用。
2 菜雞蛋灘成蛋皮,切條狀。
3 炒鍋放油入人參苗熗炒斷生倒出瀝干水。
4 炒鍋放油放入人參苗,蛋皮同炒調味勾芡,裝盤即可。
人參苗 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心腎經,氣雄體潤,升多于降,具有補氣固脫,健脾益肺,寧心益智,養血生津的功效主治大病,久病,失血、脫液所致元氣欲脫,神疲脈微,脾氣不足之食少倦怠,嘔吐泄瀉;肺氣虛弱之氣短喘促,咳嗽無力,心氣虛衰之失眠多夢,驚悸健忘,體虛多汗;津虧之口渴,消渴,血虛之萎黃,眩暈:腎虛陽萎,尿頻,氣虛外感。
涼拌腦
主料:腦300g、玉米面20g
調料:鹽,糖少許,香麻油適量。
制作方法
1 將腦洗干凈瀝干水分。
2 將腦撒均玉米面,上蒸箱蒸5分鐘,
3 將冷卻后的腦切成未調味。
4 將原料制成造型裝盤即可。
腦以嫩莖葉供食。腦嫩莖葉帶香氣,食之清爽可口,色,香,味俱佳。可炒食、做湯。同時營養豐富,除了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含量較高外,還含有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膽堿、揮發油黃酮甙,維生素B2等;腦具有疏風散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便秘,高血壓頭痛、目赤等疾病。
美國CheZ Panisse有機綠色餐廳
Chez Panisse Chez Panisse木制的房屋和門前的大樹,有點像私人住宅,沒辦法想象它在美國餐飲界的重要性。但Chez Panisse正是所謂加州料理的發源地,包括克林頓總統在內的許多名人,都曾經是座上客。
Chez Pmisse店名意為在Panisse的家。Honere Panisse是20世紀30年代年代法國導演Macel Pagnol所導電影三部曲Marius,Fanny和cesar故事中給人帶來歡樂溫馨的人物名。Chez Panisse的創辦人,也是現在的老板Alice Waters,希望能有個像影片中Panisse的家一樣溫暖的地方,和朋友分享美味的食物,便將餐廳取名為Chez Pmisse,Waters女士原來并不是專業的廚師,她傾心南法普羅旺斯的生活方式和對食物的態度,認為選用最新鮮的,在地的食材,才是料理成敗的關鍵。新鮮的食材則應該來自最自然的耕作或飼養方式,因為這直接影響了食物的質量和風味。
所以,Chez Panisse只使用特定小型農牧場、果園所生產的肉品和有機農作物,海鮮則多使用合法捕捉的野生產品。烹飪方法著重帶出食物本身的風味,做菜要慢慢來,和速食走完全相反的路。
加州的氣候、農作物和地中海著名的美食區法南意大利托司卡尼等頗為類似,取得同樣的食材并不困難。雖然Chez Panisse繼承法,意的美食傳統,但是口味較為清淡,也不忘將加州出產的其他食材融入傳統的中海料理中,成為具有新風格的加州料理。
Chez Paqisse對食物品質的堅持和創新的口味改變了許多美國人對美食的看法,也對北加州的農業帶來重大影響,越來越多農民嘗試以傳統、天然、合乎生態的方法生產食材,各種特殊食材店也應運而生。
每天都有了吃新料理。
因為Chez Panisse隨著季節變換使用不同的食材,它的菜單每天都不同,并沒有所謂的招牌萊。但是可以保證,如果不是品質最好最新鮮的食物,是不會端上桌的。
像是夏天出現的菜色有臺灣美食家常提到的馬賽魚湯(普羅旺斯魚湯),羊奶乳酪烘茄子,無花果葉烤鮭魚,慢火烤羊腿等。秋天廚師則將螃蟹、干貝、生蠔等季節性海產大量運用在各種菜色上。
一、立項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所導致的飲食結構的變化,人們對動物食品的消費,要求養殖業的產品質量有空前提高。消費者對畜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關注的重點是食物的安全性,要求畜產品無污染、無殘留、優質、安全、營養。傳統畜牧業是靠大數量、低水平,以犧牲環境和消耗資源作為代價而發展,且畜產品內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和污染降低了畜產品的質量,造成環境污染,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目前我國農產品和國家行業標準近700個,安全畜產品生產標準對環境質量(大氣環境質量以及畜禽飲用水),生產操作規程(添加劑、獸藥、農藥、化肥使用準則),產品標準以及包裝標準都作了相應要求,但安全畜產品合格率仍然不盡人意。農業部食品檢測中心(成都)對來自川、陜、云、貴、藏、蒙等地區93-97年有綠色食品標志的畜產品進行抽檢,乳粉平均合格率僅為70.3%,肉制品合格率96年度僅為83.3%;不合格項目主要是水分、微生物、雜質、有毒有害元素,其他沒有綠色食品標志的畜產品情況就更加復雜,主要是農殘(有機氯、有機磷、有機氮)、有害元素(以重金屬為主,有機砷制劑預防疾病促生長造成環境污染,添加高銅、高鋅促進生長)、獸藥殘留(抗生素為主)、添加劑與污染物類(色素、甜味劑、防腐劑、黃曲霉素、苯并芘等為主)、病原微生物(以大腸桿菌為主),導致畜產品出口數量只占總產量的1%,中國在2000年3月份之前的6個月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雜質、食品衛生、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沙門氏菌等衛生問題被美國FOA扣留。縱觀同類食品工業的產品現狀,與入世后國際食品市場的要求與標準相距甚遠,這與我國農業大國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生豬生產在農業經濟中占很大比例,且養豬生產技術在不斷興起;但都只是從局部進行技術創新,沒有把這些技術綜合用于畜牧業生產,且養豬業都是以追求高飼料報酬、高生長速度,以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對豬肉安全生產不能確保,所以必需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無公害養豬生產技術要求豬肉無污染、無殘留、優質、安全營養,可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增進人民的身體健康,是我國畜牧業發展必然之路。歐盟于1991年制定了《歐盟有機農業規定EEE2092191》法規,美國于1998年頒布了國家有機食品標準,日本農林水產省也于今年4月份頒布有機食品標識規定,我國天津、上海等地先后頒布了綠色畜產品生產標準,且國家飼料安全工程也以啟動,所以發展無公害化養殖技術是我國綠色食品企業和業界人士所共同期待的。必須合理使用營養性飼料添加劑逐步減少直至取消藥物飼料添加劑,使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無污染、無公害、無殘留。有機微量元素、酶制劑、酸化劑、低聚糖類合理應用,都為無公害化養豬創造了有利條件。
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在食物消費上,越來越注重安全和質量。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有些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土地資源有限,為減少環境污染,寧愿不養動物而依賴進口,這種趨勢只會有增無減,這樣的時代背景,為我們創造了極好的發展機遇,無公害豬用添加劑生產的應用國際市場前景更為廣闊,為發展安全、高效、優質的綠色養豬業,全面提升我國豬肉產品的質量,在省科技廳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省畜牧獸醫研究所、**市畜牧獸醫站共同承擔了《無公害豬用飼料添加劑研究》項目研究,該項目由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主持,*****等同志參與,項目于2003年6月開始實施,至2005年3月已完成項目所規定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
二、課題目標與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本項目研究的目的在于避免在豬日糧中有機砷、抗生素的添加,通過對功能性寡糖、有機微量元素、有機酸鈣等在養豬生產中的綜合使用,提高了微量元素的利用率,解決了養豬生產中的環境污染和藥物殘留的問題。主要達到以下指標:
1.充分利用本省飼料資源,降低飼料成本,提高胴體品質,提高經濟效益5%以上。
2.豬肉達無公害標準,應達到NY/5029-2001標準。
3.15—90kg三元雜交生長肥育豬日增重725-775g,料肉比2.9:1以下。
4.通過合理調制配方,減少了重金屬銅、砷、鋅以及N、P的排泄,使土壤板結程度降低,可間接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因藥殘對人體的影響,有效推動畜產品安全生產。
三、主要研究內容與技術措施
項目主要的研究內容為:1.減少重金屬污染的添加劑預混料技術研究;2.前營養物質在添加劑預混料中的綜合應用技術研究;3.適合無公害養豬飼料配方綜合技術研究。
項目的主要技術措施是:根據豬生理特點,提供適宜飼料配方水平,利用平衡氨基酸合理調制配方,減少氮、氨和硫化氫的排出;同時配方上注意減少重金屬對畜產品及環境的污染,使用鰲合或蛋白質結合形式的高利用率微量元素替代無機礦物元素,提高生產性能,利用益生素競爭排斥病原微生物(如沙門氏菌)以及作為有益微生物的特殊營養源刺激腸道內有益菌群增殖競爭性排斥病原微生物;利用生物技術生產的外源酶加強幼畜的消化能力,從而提高氮、磷及其他礦物元素的利用率,另外利用低聚糖類調控機體微生物區系,增強免疫力,逐步控制抗生素使用,從而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
四、課題實際完成情況
通過對功能性寡糖、有機微量元素、有機酸鈣等的綜合利用,課題組研制出的無公害豬用飼料添加劑配方,在替代抗生素方面的技術基本成熟,達到了減少在飼料添加劑中使用藥物對人體造成的殘留危害,減少了生豬的氮、磷、鈣等的排泄,降低了重金屬過多排泄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工作:
1.通過寡糖復配對仔豬生產性能、IgG水平、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以及在替代抗生素方面的作用研究:①果寡糖與甘露寡糖最好組合為果寡糖+甘露寡糖(0.30%+0.15%)或(0.45%+0.10%),能提高仔豬的日增重,降低仔豬的飼料消耗。②果寡糖與甘露寡糖不同配比對仔豬腹瀉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③聚糖能誘導各種免疫功能的活化,具有免疫增強劑的功效。④果寡糖與甘露寡糖聯合使用在較大程度上可替代抗生素。
2.有機微量元素對豬生產性能以及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影響:有機微量元素的不同組合,按添加高銅和普通水平銅的賴氨酸鹽以及賴氨酸亞鐵、賴氨酸鋅,與無機組相比,提高了仔豬的日增重;有機高銅組提高了仔豬血清中的銅、鐵、鋅水平,降低了血清尿素氮水平,但差異不顯著,且兩個有機組之間,血清銅、鐵、鋅水平以及尿素氮水平差異均不顯著,說明中等水平的有機銅組合即可以達到滿足仔豬生長需要。
3.島西神水對生長肥育豬生產性能、肉質、糞便中菌群以及血清水平的影響:飼用島西神水組整體來講,提高了生長肥育豬的生產性能,提高了肉的品質,極顯著降低了仔豬糞便中的大腸桿菌數,增強了仔豬的免疫力。
4.在臨產前一周母豬日糧中開始添加潤生源、鈣酶(替代等量的碳酸鈣),至哺乳結束,試驗組母豬日糧不添加抗生素,試驗組仔豬與對照組在腹瀉率、日增重、日采食量、飼料轉化率等指標上差異都不顯著。但試驗組腹瀉率下降;日增重提高;料肉比降低。
5.在生長肥育豬日糧中添加鈣酶與潤生源,不添加有機酸、抗生素減半或不添加抗生素,①仔豬階段,各個試驗組均能提高仔豬的日增重,提高飼料利用率。鈣酶與潤聲源聯合使用能降低糞便中鈣、氮、磷的水平;且所有含鈣酶組,糞便中的鈣水平都與對照組差異顯著;②中、大豬階段能夠明顯提高中大豬的日增重,降低飼料轉化率;③鈣酶與潤生源聯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抗生素在中大豬中的利用。
6.通過對有機微量元素、功能性寡糖、有機酸鈣等的綜合使用,①在15-90kg生長肥育豬階段,日糧中不使用抗生素、有機砷等,試驗組日增重與對照組相近,料肉比試驗組比對照組略有下降。②試驗組比對照組在屠宰率、眼肌面積、瘦肉率等指標方面有明顯提高、降低了背膘厚度。同時,試驗組比對照組豬肉的pH值有明顯提高,失水率和滴水損失明顯降低。肉色評分試驗組為3.5分,對照組為2.5分有明顯提高,大理石紋等級評分試驗組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
7.試驗組豬肉各項指標均達到無公害標準,同農業部無公害豬肉標準相比,允許殘留的物質遠低于農業部標準。
五、推廣應用及社會經濟效益
本項目在邊試驗、邊推廣階段,通過向飼料廠或無公害養殖基地提供無公害飼料添加劑,用于生產過程中,無公害基地出欄的生豬經有關部門檢測,全部符合無公害標準,結果表明該產品能適應養殖生產需求,且使用該產品后,生豬的胴體品質均有所提高,容易被屠宰場和顧客接受,相對價格高0.2元/斤以上,提高了經濟效益約5%。從推廣以來,共向三個飼料廠(**華達牧業有限公司、**天龍飼料有限公司、**正達飼料廠)和三個無公害養殖基地(**進賢畜牧良種場、安義畜牧良種場、銀三角種豬場)提供約530噸預混料,累計新增產值2241.9萬元,新增利稅161.22萬元。
六、結論與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