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語文教師觀課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語文報杯 中學語文教學
“語文報杯”是全國中語會與語文報社聯手舉辦的一項大型語文活動,是全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品牌賽事。筆者有幸參加了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的聽課學習,收獲頗豐。本次大賽選手由來自全國各省市推薦的18位初中語文教師和15位高中語文教師組成,評委皆由全國知名語文教育專家構成。三天時間,我們一共聽了18節課,包括13節初中語文課、4節高中語文課和1節由全國知名語文教育專家余映潮先生執教的名師示范課——讀報指導課,聽取了陜西師范大學暢廣元教授帶來的“名師大講堂”——《從文化學的視角看語文閱讀教學》,觀賞了“語文報杯”原創多媒體課件大賽優秀課件展示。
本屆大賽展示了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寫作指導課、讀報指導課等各種課型。選手們扎實的語文教學功底、精準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靈活巧妙的教學引導和節奏控制、圓潤獨到的學法指導、一絲不茍的教學細節處理、學生學習活動的有序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多媒體課件的恰當運用等等,都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收獲很大。專家們的現場點評更是精彩精到,暢廣元教授的報告深入淺出,使我們對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一些遺存問題的認識豁然開朗,給我們今后的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也啟發了我們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深入思考。筆者將擇其要闡述如下:
一 初中語文課要準確定位
大賽評委、現場點評專家、浙江語文名師褚樹榮在做點評時指出:初中語文教學,對象決定任務,學科決定目標,活動決定策略和內容。針對初中學生,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培養、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語文學習興趣的形成和語文基礎的積累;針對語文學科,教學要把文本精讀、語言品味、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作為主要目標;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要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學語言絲絲入扣。同時,中學語文教學要更加注重學生主體精神的培養,注重知識內化方式的更新,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 課堂教學要有能夠打動人心,心靈共顫的地方
語文閱讀的效果如何,取決于是否找到讀者和作者心靈共顫的地方;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如何,則取決于使這種心靈共顫最大化的程度。本次大賽中,四川成都七中育才學校的王曉霞老師在執教《滿井游記》時抓住滿井春色之美展開研讀與討論,并聯系王觀的詩和朱自清的散文領略“景美”和“情美”,進而討論“寫出如此美文的袁宏道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找到了這種“心靈共顫”,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研讀課文的興趣。
上海的曹剛老師在執教《信客》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表現信客心理的典型語句:“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撐持不了。”杭州高級中學的徐濤老師和長沙雅禮中學的王良老師分別在執教高中課文《祭十二郎文》和《陳情表》中飽含感情的示范朗讀使臺上臺下的學生和老師潸然淚下,就是將這種“心靈共顫”的最大化,如此等等,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和探究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充分重視“讀”,讀中感知,讀中審美,讀中傳情,在師生共讀中才能真正達成師生與作品作者的“心靈共顫”,也只有這種“心靈共顫”的最大化,才能將課堂教學的效率最大化。
三 課堂教學要重視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近幾年,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語文界提出了語文課堂教學要構建“和諧課堂”、“本真課堂”、“三生課堂”(即生活、生態、生命課堂)的口號,要重視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評委專家、成都市中語專委會理事長、四川省中語專委會學術委員王必成先生在現場點評中也進行了強調。但是,從本次大賽的情況可以看出,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是為了活動而設計活動,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的朗讀教學中拋開了對詩人處境和故事情境的把握,僅從情感上討論語調、語速、重音,就失去了朗讀表現的活水之源;另一方面,問題答案的設定局限了學生的思維,如《親愛的爸爸媽媽》的教學中對文脈和主旨的概括。還有對既定教學目標的急于達成,弱化了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感悟,忽視了學生由體驗、感悟才能上升為認識的規律,如《滿井游記》中對寫景狀物四個特點的分析,《臺階》中對父親形象的理解,都體現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暢廣元教授強調:在各環節的構想中要把知識內化作為出發點。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生命體驗和內在需求,適當具體有效的引導,將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和感知作為一切教學目標達成的必要途徑,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在充分閱讀中增強體驗,而教師要做的,則是運用教學智慧,幫助和引導學生由體驗上升為認知。這樣才是“本真課堂”,也只有基于這種認識,才能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四 初中語文教學與高中語文教學相比,在人文性方面明顯缺失
關鍵字:個性化;初中語文;教學
一 語文教師開展個性化地教
個性化學習(Personalized Learning)作為一種新的學習觀,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核心與歸宿。2007年1月4日,一個由英國政府委托的專家組了改革英國基礎教育的重要報告中,貫穿始終的核心理念便是“個性化學習”。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看,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教育的人文化。
個性化語文教學,是師生雙方之間的教學過程。盡管教學中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也應注重教師的指導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個性化教學中,教師應開展好個性化的教。
二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讓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參與的過程,成為真JE合作的相互作用過程,我們不要為新的教學方法而憂慮,也不能拋棄所有那些久經證明的傳統教學模式,積
極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與社會、與生活的距離,經常聯系接觸社會實際,從生活中來學習、思考,努力培養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的多樣化學習方法,那樣,教與學一定會更輕松愉快!
三 進行人文教育促進學習的進步
人文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及道德修養,教育應當是主體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發揮人性,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其目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力,教育不應該成為可悲的經濟工具。事實上,這種人文性也恰是語文的本質
特征,人文精神就蘊含在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中。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初中生這一階段情感依賴性以及思維創造性,以語文作為載體,就可以將內在的人文精神外化為其自身的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另一方面,《標準》中新的理念以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差異性、自主性和獨立人格為前提,使每一位學生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這就需要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個性差異。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必要促使人文教育與個性化學發展。
四 和諧發展的教學策略的設計
傳統的教學主要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較少考慮個體學生已有知識的存量水平;教學方法重教輕學,從而使得一代又一代孩子成為缺乏自主性和個性的標準“產品”。《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
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五 將個性化教學方法應用于教學之中
(一)尊重學生個性 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科的特點,關注和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近年來,語文教學中個性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智力發展與個性發展并重,正在成為當今世界各國中學語文教學共同的培養方向,我們主張通過語文教育培養豐富的人性。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充分展示語文教師的人格的魅力。
1. 轉變教育觀念。語文教師要有現代,意識和創新精神,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語文教師自己首先要有創新意識。一名好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還要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新時代為人師表的重要:內容。對語文教師來說。修養是教育的載:體,境界是教育的起點,人格是教育的風帆。
2. 保持一顆愛心。陶行知先生提倡愛:滿天下,魯迅先生強調教育植根于愛。有了-教育的愛,語文教師才能尊重每一個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下。學生才會:抬起頭來走路,微笑著面對語文教師,語文:課堂上才會出現暢所欲言、群情激昂的景象。
3. 富有生活情趣。初中語文教師工作:忙,壓力大,非常辛苦。我們要善待自己,有:自己獨特的愛好,追尋生活的樂趣。一個有生活情趣的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就會:不自覺地派上用場。
(三)貫徹審美教育。審美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塑造人的情感心靈,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個性,而且能使受教育者獲得知:識,鍛煉意志,生成美德。通過語文教學進:行審美教育有其固有的優勢和長處,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
(四)關注學生的心理教育。語文教材蘊涵了大量的心理素質教育內容,特別是古今大量詩詞可以幫助學生擺脫狹隘,寬闊胸懷。看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定會頓生一股豪情。語文教學中滲透著心理教育,能有效去除心理健康課的人為痕跡,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既增強了語文學科的魅力,又貼近了學生的心理,這正是語文課追求的理想境界。
結語:
所謂個性化的語文教學是指以個性化的教學內容為中介,師生雙方具有的個性化的敦和學的共同活動。具體地說,就是在實際語文教學工作中,落實以人為本的現念,遵從學生個性發展的宗旨,選擇個性化的教學中介,通過語文教師具有個性化的教學組織和引導,注重闃材施教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化的學與教師個性化的教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 鄧志偉.個性化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一、初中語文實踐活動教學資源的開發
從我國課程改革的趨勢來看,凡是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和諧發展的資源都應該加以開發和利用。語文教師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實踐活動資源,語文教師應有強烈的開發意識。
(一)自然性資源開發。“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宇宙萬象是語文實踐活動取之不盡的源泉。筆者的家鄉――嵩縣,歷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杰地靈,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都很豐富:陸渾湖、白云山、天池山、兩程故里……帶著學生去親近、去體會。在青山、藍天、白云間,在竹海、桃園中,在百鳥爭鳴的音韻里,學生觀察著、感悟著,他們發現著大自然的神奇,領略著自然現象中的美妙,他們想把這一切表達出來,就象課本中的美文,于是他們嘗試著說,嘗試著寫。這些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二)社會性資源開發。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社會性資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產勞動和人際關系,語文學科以認識社會為主線,沿著“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的思路,實踐活動可以以此作為資源,讓學生去工廠、農村、部隊、企事業單位……在不同的地方,接觸不同的人,體驗不同的生活。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人文性資源開發。人文性資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欄、各種標牌廣告等,都可以成為語文實踐活動中的人文性資源。
二、初中語文實踐活動教學資源的利用
語文教育實踐性的特點,是對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個重大突破。教師是語文實踐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充分考慮初中學生形象思維活躍、表現欲旺盛、好勝心強的特點,遵循學生親歷親為、自主發展、探索發現、交流合作等原則,溝通課堂內外,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增加學生在不同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學校資源的利用。學校語文實踐活動資源包括語文教師、課代表、文學社、圖書館等。這些資源的利用可以形式多樣,目的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動口、動手、動腦,在實踐中全面發展聽說讀寫能力。講故事、演講,辯論等,可以訓練學生說話的生動性和敏捷性;口頭評講作文、課文試講等,可以訓練學生說話的組織能力和分析能力;寫字比賽,可以在書寫與比較中得到寫字的秘訣,了解寫錯別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種檢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編排的規律;警句收集、報刊摘要等,可以訓練學生概括能力及辯證思維能力;手抄報、課本劇,可以發揮學生專長,發展個性……
(二)自然、社會資源的利用。自然、社會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教師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充分利用自然、社會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
聯系生活學語文。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生活領域有他們無限的遐想。這時不妨鼓勵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想,一分為二地評價人物和事件,發現問題學寫建議書;指導學生進行調查訪問,學會整理調查報告,進行調查匯報、答記者問,開新聞會等。如指導學生對本地區水資源利用進行調查,分組分工查找有關文獻資料,采訪有關人士,進行比較分析,了解本地水源的特點和問題,邀請專家指導,寫出調查報告,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等系列活動。這樣做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服務社會用語文。學的目的是為了用,學而不用等于沒學,教師要幫助學生運用語文為社會服務。比如“調查用字的混亂現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糾正錯別字”的單調模式,把學生引入“社會規范用字”的實踐活動中,去翻閱書報雜志,考辨大街小巷匾額的用字,區分正誤,編訂《勘誤表》。
關鍵詞:愛心感化激發興趣主體參與課堂內涵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主體,堅持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但是在我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個怪象:教師講得淋漓盡致,學生卻昏昏然,效率低下,學生語文水平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和提高。如何使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對語學、樂學,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坐下來認真研討的話題。
初中語文有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將愛灑向每一個學生
當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師生的互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記住用愛去喚醒他們。為此,筆者建立了“語文學習互助組”,有效地給學生搭建了互相幫助的平臺,讓他們在班級大集體中感悟知識與情感。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對班級落后的學生,要經常換位思考,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以褒獎為主,喚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樣他們在課堂上能注意力更加集中,“開小差”現象會減少;對勉強聽課的學生寓愛于嚴,以愛心撫慰他們的心靈,逐漸喚醒他們沉睡的潛能,激發他們塵封的天資,真正實現愛心感化方針,使得他們愛學語文、會學語文,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外,老師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適度放松,督促他們全身心進入課堂教學的始終,做到與學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讓學生肌體中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寸肌膚感知感覺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和學生一起進入和諧合一的境界。
二、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老話,放之四海而皆準。連續帶了幾屆初三,筆者深知,到高年級再去調動興趣就很難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應從基礎年級開始。
一般來講,剛升入初中的孩子好動,對新事物有好奇心,我努力希望把他們的這種熱情盡量保持長久,開始嘗試把綜合性活動真正地搞起來。同時還利用語文輔導的自習課增加了一些和語文課有關聯的學生感興趣的其他語文活動,比如為配合名著導讀,我們組織了“故事大王”的故事會和讀書報告會;為保持初一新生朗讀的興趣和熱情,我們配合著散文單元的學習,分別組織了一次課內和一次課外詩歌散文的朗誦比賽;為開拓學生的眼界,引導他們關注社會,感悟和思考社會,我們還組織了一次“追星現象之我見”的辯論會。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我指導學生自己準備,自己主持,自己評選。此類活動不僅調動了孩子們對語文學科的興趣,也使他們勇于在公眾面前進行自我表達。每次活動結束后,總是有很多學生爭著預定要當下次的主持人和評委。有學生在送我的賀年卡中也說:“老師,謝謝您為我們組織了那么多的活動,我喜歡上您的課!”讓學生愛上語文,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應該是提高教學行為有效性的首要一點。
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對文本進行積極自主的閱讀欣賞。在具體操作時,讓學生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閱讀,促使他們專心致志地閱讀,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產生獨特的個性化感悟。文本中所蘊涵的生活底蘊對于初中生而言,是書面的,是間接的,學生要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干預、指導。
當然,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積極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文本的內容要有質疑創新的意識,讓他們在閱讀欣賞中尋求答案。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及時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另一方面,教師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還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四、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實課堂教學內涵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學生對情境的情感體驗,充實語文課堂的內涵。但如果流于形式,耍耍花樣,只能降低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在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時要注意:
首先,要最佳地呈現教學內容。如在閱讀說明文時,為了讓同學們對說明的知識有一個清晰、感性的理解,這時候呈現有關的圖片、效果圖,會很有效。
關鍵詞:農村語文教學;資源綜合利用;教學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139-03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與城市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水平相比,農村地區的人文資源存在著相對薄弱的現象,隨著農村人口在全體人口中的總數不斷增加,在農村中的教育水平會對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水平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應該對農村中的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逐步縮小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教學差距,促進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協調發展。農村初中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之中,主動對身邊的資源進行使用,使農村的資源能到充分和合理的開發,最終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農村初中語文的教學資源分析
農村是一部完善的百科全書,在組織農村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應該對農村語文教學的資源進行分析,并進行有效的使用。農村之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可以在整體上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自然界中的語文資源,在農村之中的大自然和地理環境有著獨特的風光,因此,一直以來都是初中教材的寫作對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鄉村的特點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在觀察自然環境的時候,有驚喜的發現。在觀察的過程之中,菜畦、田壟、耕牛、水井、雜草、野花、炊煙、稻場、果園、竹林、石路、籬笆、板橋、小溪、水庫、池塘、炊煙、草場、犬吠、蛙噪、鳥啼、雞鳴、蟲吟等都可以成為如詩如畫的文字,在閱讀的過程中和學生自身的感受相結合,產生賞心悅目和自然親切的效果。第二是農村獨特的人文環境,例如,正月中舞龍燈、要劃船,端午節中的包粽子等民風民俗,還可以讓學生對身邊發生的時事進行觀察,對三農問題、農村稅費改革問題、留守子女、農村公路建設、電網改造和新農村建設等問題進行深入的了解,讓這些內容成為在語文的教學之中能夠利用的資源。教師在介紹農村的優美景色同時,還可以對文人掌故進行講解,使學生積累豐富的歷史底蘊,加深學生對農村的熱愛。第三是初中語文教師的自身資源,在農村中學語文資源緊張的時候,應該重視對教師本身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堅持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性地位,加強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使語文課程的資源結構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二、對農村語文教學資源進行綜合利用的必要性和途徑
在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資源進行綜合利用的時候,應該加強教師對農村校內外資源的有效利用,避免很多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的現象。如果教師僅僅將書本上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機械、繁瑣和枯燥的記憶,使農村學生的創造力和想想力受到嚴重的限制,使學生產生了厭惡語文課程的消極情緒,阻礙了農村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應當尋找對資源進行綜合利用的途徑,使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對資源進行綜合利用的時候,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遵守語文教學規律,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應該對學生身邊的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加強對學生進行的聽、說方面的訓練。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之中明確指出了,語文課程應該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和形成,不斷開闊學生對語文的運用和學習的能力,教師應該形成強烈的資源利用意識,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最終展開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在農村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針對鄉村的語言資源、歇后語和俚語方言等,從生活之中的諺語出發,通過這些基礎性語言的使用,為學生提供語言學習的濃厚氛圍,讓學生去發現存在于身邊的種種美景,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培養學習習慣、提倡廣泛閱讀、把握課程特點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多讀書、讀好書的傳統,因此,應該培養學生閱讀優秀書籍的習慣。在農村圖書資源十分匱乏的條件下,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將學生家庭之中的書籍集中起來,在學校的幫助之下,在教室之中成立圖書角,使學生能夠不斷增大閱讀量。在對文本進行廣泛閱讀的過程之中,提取出相關的信息,提高自身對語言的感受,將文字性的體驗轉化為富于個性的語言。
(三)發揮資源優勢、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進行綜合學習
在農村的語文教學中,應該綜合性的考慮到能力和知識、方法和過程、態度和情感。在傳授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閱讀的能力,不斷豐富、充實和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因此,在農村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習專欄、黑板報和墻報等進行充分的利用,將那些學生創作的優秀作品、進步文章在班級或者學校中進行展示。組織學生成立文學社,讓學生籌辦自身的文學社團,創立社刊和報刊,對積極投稿的學生進行鼓勵。在全校范圍內招聘學生記者,鼓勵學生將學校的新事物和學生的新面貌,通過文字的形式進行展示,登在報刊或者板報上。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參加國家各級的作文比賽,在講評作文的過程中,舉辦評優活動。鼓勵學生寫下自身的生活體驗和生活經歷,激發學生對社會生活、學校和家庭的感悟和體驗,針對學生的自身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語文教學指導,為農村語文教學提供一個自主的、開放的資源平臺。
三、針對農村語文教學資源特征改進語文教學
隨著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語文教學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應該使語文教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相符合,從根本上使語文教學和農村生活相聯系。在對語文教學課堂進行改革的過程中,使學生的第二課堂進行豐富,將農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語文教學相結合。
(一)與農村需要相適應
當農村學生畢業之后,很大部分要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之中,因此,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農村經濟的實際情況出發,培養學生將生活和學習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的學習和社會需求相適應。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有針對性的選擇能夠反映農村特色的優秀文章,教師在深入的研究語文課程資源之后,與學生的培養目標相結合,不斷加快對教材進行改革的步伐,將這些優秀的文章作為教材,對統編教材的不足之處進行彌補,使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將所學的語文知識充分的運用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之中,促進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同時,結合國家開展的農遠工程,使初中語文資源的項目和資源不斷擴展,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加深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程度。
(二)結合學生實際生活
教師應該對農村實際生活進行調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在學生因為農忙放假的時候,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語文學習素材;在學生和農民的交談與一起勞動中,對農村的精神面貌變化和經濟發展程度,有深入的認識,讓學生能夠在調查之中有所收獲,讓語文學習起到促進學生生活的作用。目前,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都已經建立了農村文化站,需要大量的表演人才和藝術創造人才,語文教師在對學生的交際能力進行指導的過程之中,可以使用以下幾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口頭報告、說明股市、辯論、演講、即興講話、交談、發表議論、敘述事件和故事、復述等。例如,在講授四年級的課程《元日》和《春聯》之后,教師可以設計和家鄉的春節習俗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校小組,通過調查訪問和對相關資料的查閱,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慶祝活動、飲食言行和賀年食品等角度上對家鄉過年的風俗進行了解,通過組織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還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深刻的了解,保證了文化的傳承。最終實現了學校和社會,教育和生活的統一,使語文教育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將生活作為語文教學的源泉,教師指導學生走進生活、實踐生活,最終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農村的教育事業產生了巨大的轉變,因此,需要對語文教學進行改革,應該不斷縮短農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用先進的資源使用理念對語文資源的利用進行引導,從學生的語言實際環境和實際生活出發,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果。農村初中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主動對身邊的資源進行使用,使農村的資源能到充分和合理的開發,最終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有針對性的選擇能夠反映農村特色的優秀文章。教師在深入的研究語文課程資源后,與學生的培養目標相結合,不斷加快對教材進行改革的步伐。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語文學習素材,在學生和農民的交談與一起勞動中,對農村的精神面貌變化和經濟發展程度,有深入的認識,讓學生能夠在調查中有所收獲,讓語文學習起到促進學生生活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家正,楊世國,李偉,郭世平,朱廣化.新課程理念與農村語文教育教學實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6).
二oo八年可謂多事之秋。撮其大者來說,我們咀嚼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苦澀,品嘗了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的喜悅。滄海橫流,否去泰來,或悲或喜,使我們對國、對家、對自然、社會、人生等有了新的認識,加深了“形而上”的思考。二0一0年也是業務工作繁忙充實的一年。圍繞教育廳的中心工作,,教科所要做的工作很多.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以及教育部有關課改的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工作的方向,增強了服務意識,要時刻想著基層學校的廣大師生,切實為他們做一點實事。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用先進的理論先進的思想武裝頭腦,提高教育教學的研究水平。要高標準、嚴要求自己,不滿足已有的一點成績,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爭取再創佳績。
業務工作完成較好。一二三月份修訂會考綱要,編制、校對各年級期末考試題、全省高考診斷試題,四月參加了省教育廳組織的“走進課堂”調研活動,聽課、評課,為期一周。并參加了城關區骨干教師的評選工作。五六月份中考會考命題審題,同時到云南昆明考察,提交了《云南省普通高中發展戰略研究》調研報告,并完成了教育廳基教處交付的《XX年年冬季全省會考語文試卷評閱質量報告》。五月隨省教育廳組織的專家講師團到慶陽市鎮原縣講學。做了《課程改革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若干問題》的報告,六月參加高考閱卷質量監控,七八九月份舉辦了語文學科優秀論文、優秀案例的評比等等。今年十月份,參加中英項目培訓初中語文教師的活動,為期一周,擔任講授和輔導工作。十一月參加全省會考語文試卷命題。十二月份,舉辦了全省初中語文語文優質課課評比活動、并擔任評委,聽了十幾節課,并做了評課總結報告,受到歡迎和好評。
二oo八年共2篇。它們是:《高考優秀作文解讀分析》《2010年高考試題與考生答卷分析》等,分別發表在《教育革新》《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其中《高考優秀作文解讀分析》被國家級刊物《課堂內外》全文轉載。今年除擔任《甘肅省高中會考復習指導綱要》和《甘肅省初中畢業會考指導綱要》兩本書的主編外,同時還主編龍門書局《三點一測叢書·九年級語文上下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國發行。
平時能按時上班不遲到、不早退,按時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盡職盡責;維護團結,維護大局。由于年事漸高,事業心、進取心漸趨平淡,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過且過、低調做人的想法,今后要注意克服這一類消極情緒。還是哲學家周國平先生說得好:真正的學者(我僅是學習者)是不可能“退休”的,況且我離退休還有幾年,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啊!
【關鍵詞】職業高中;語文教學;思考
要提高職高學生全面素質、綜合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職高語文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了。
一、職高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大多數職高語文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輕能力,重傳授輕探究,重結論輕過程,重共性輕差異,重獨立輕合作,重認知輕情感,重課內輕課外等傳統教學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展,與當今專業課改革相距甚遠。在傳統教學觀念長期影響下的語文教師,一時很難摒棄舊觀念的痼疾,致使語文教學脫離社會生活,脫離職高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際,進一步滋長了學生對語文的輕視和厭學情緒。
其次,缺少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職高生源質量差,部分學生甚至是"雙差",即:學習成績差、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差。學生入學起點不高,不少學生實際上沒有達到初中畢業的合格要求。進入職高后,多數學生片面認為,職高只要專業技能好,其它科目無所謂,于是放松了對語文的學習。另外,由于職高基本上沒有升學壓力,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壓力小,學習現代教育思想、改變教學觀念的緊迫感較弱,缺少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職業教育培養的是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中等實用型技術人才和勞動者。由此可見,職業教育具有特殊屬性,即地方性與行業性、技術技能性、市場導向性。職高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初中語文教學基礎上,通過聽、說、讀、寫的強化訓練,使學生獲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進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們駕馭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文學修養。提高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在強調人才知識、能力的綜合性和實用性的當今社會,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更應強調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職高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的實施策略――創設語文+專業的活潑生動課型
職高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專業發展為本。因此我認為:
1、教學內容要與專業進行有機的結合。目前,職高語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專業基本無關或者關系不密切。因此,職高學生大多重視專業課而忽視文化課。語文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就要以專業為突破口,巧妙地把語文和學生的專業聯系起來,使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它要求不僅從直接興趣為切入點,更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間接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我創設了一些生動活潑的課型,即把單一的語文課變成表演課、朗讀比賽課、演講課等。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語文運用能力。直接興趣是對活動本身而產生的興趣,間接興趣是對活動結果所產生的興趣。比如計算機專業學生,對技能練習的枯燥和乏味可能不會產生興趣,但對"提高計算機專業技能水平"這一活動的結果卻具有濃厚的興趣。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利用好這種間接興趣,在選擇技能練習的材料中,有意識地選擇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材料。如在進行文字錄入練習過程中,有意選擇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優秀學生作品等,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無意間增大了課外閱讀量,使學生體會到語文是美的,文學是美的,讓他們受到情感的撞擊,達到提高語文閱讀與鑒賞水平的目的。另外,語文課教學,還要確立"大語文觀",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出教室、走進社會,從生活中積累素材,運用知識,并積極地觀察自然、了解社會、思考人生,充分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教學方法要以學生的專業發展為本。近年來,隨著招生政策的變化,職校學生的文化素質相對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因此,在語文教學上尤其要注意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為此,我利用學生的專業特點,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在花卉園藝專業講"調查報告"這種應用文體時,我鼓勵學生到市場搞一個調查報告。這種作業彈性大,學生發揮的空間也大,大家都愿意做,樂意做。這種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還讓學生在搜集、閱讀資料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思維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
語文教師與專業教師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實現語文教學與專業教學的"階段性"同步提高,語文教師提供資料,專業教師形成相關的技能練習資料庫,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語文素質提高與專業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機結合。
3、重學習過程,淡化卷面分數。以學生的專業發展為本,應讓學生從分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必須摒棄原來的考評體系。我建議把教學的評價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而不是單一的考試卷上。語文考試要少用或不用標準化試題,職高語文考試更不應該以標準化試題為主要手段,考試要以學生的專業發展為本。所有考試、測驗都要重專業能力,重專業知識的運用,反對死記硬背。
關鍵詞: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案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
和其他課程一樣,現行的語文課程在體系上存在一些弊端,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過分追求語文學科嚴整的知識系統或訓練系統,把自己孤立起來;過于強調統一、集中,使課程變得凝固、僵化,缺少彈性。要克服這些弊端,就必須在課程的視野下理解語文,搭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教育平臺。為此,本文主要從“語文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原則及課程資源觀”、“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這三大面進行探討。希望對基層的初中語文教師語文教學觀念的更新、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語文課程資源
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越來越引起語文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人們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豐富多彩的語文課程資源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
<一>語文課程資源的分類
課程資源是一個內涵十分寬泛的范疇,由于課程資源在我國還處于一個剛剛起步階段,所以理論界對此做出的定義并不多。
1、語文課程資源內涵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另外,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由此可見語文課程資源的范疇是較為廣泛的
2、語文課程資源分類
對課程資源的類型,我國學者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2.1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校內課程資源,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教師、學生,師生本身不同的經歷、生活經驗和不同的簡歷、學習方式、教學策略都是非常寶貴的非常直接的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絡資源、鄉土資源、家庭資源等。
2.2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
素材性課程資源是指學生學習和收獲的對象從哪里來,包括各種知識、技能、經驗、智慧、感受等因素;條件性課程資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學生學習和收獲的直接對象,但卻是學生學習和有所收獲的條件,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等因素。
2.3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顯性語文課程資源是指看得見、摸得著,可以直接運用于語文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隱性課程資源是指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
<二>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十分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是語文課程觀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現代語文教育發展和新世紀語文教學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全面提高語文教育質量必將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可是,長期以來,教師對語文課程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狹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學大綱”,執行“教學計劃”,教授“教科書”。
1.語文教師對語文課程資源的認知和開發利用的現狀
總體而言廣大初中語文教師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資源意識淡薄;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初于無序狀態;
1.1校內語文課程資源
廣大教師對校內各種形式的傳統課程資源還是比較重視的,能夠有意識地予以利用。但對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學參考資料的利用則因人而異,相差就比較大了。
1.2校外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教師對校外語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一定的基礎,但還很不充分,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挖掘。
1.3潛在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教師在思想上對隱性課程資源普遍不夠重視。絕大多數教師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他們對成績好、品行好的學生往往格外喜歡,對成績差、習慣差學生總在心理上懷有歧視。
2.學生對語文課程資源的認知與開發利用的現狀
總的來說學生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積極性和具體的方法需要教師給予相應的調動與指導。
2.1校內資源
在校內諸多語文課程資源中,教師是一個重要的資源,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影響也很大,但教師對于自身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不夠重視,挖掘還很淺顯。同時,學生對教科書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興趣也不太濃厚,忽視了對文本的反復咀嚼。
2.2校外資源
校外語文課程資源非常豐富,能明顯能夠感到學生對校外語文資源能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體行動上卻不夠重視,忽視了對它的開發與利用。
2.3語文隱性課程資源
學生的語文學習受外界的隱性影響比較大,但由于這些語文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處于無意識狀態,因此對學生學習語文的影響力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二、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原則及課程資源觀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則來規范。這些原則是根據課程資源基本特點和類型及開發條件提出的,對實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鑒作用。
<一>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為了課程目標的有效實現,這種針對性體現在不同課程目標應該開發與利用相應的課程資源。
2、開放性原則
課程資源是豐富的,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開發與利用。山川河流、城市鄉村、奇花異草、書籍圖片等,都是我們身邊的資源,必須開發與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切可能的課程資源。
3、經濟性原則
所有行為都離不開社會勞動與經濟支持,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盡可能用最少的開支和精力,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樹立正確的語文課程資源觀
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新課程教材及其相關資源具有豐富和開放的特點,所以在落實課程資源的開發時,應當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使各種資源和學校課程融為一體,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
1.樹立“大語文”課程資源意識
語文是學校語文教學的核心材料,但我們必須擯棄傳統的“教材就是教科書”的想法,應該建立大語文觀。進行課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的模式,合理構建語文課程資源的結構和功能,以適應時展的多樣化的需求。
2.語文教師是最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離不開廣大教師,教師應當成為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沒有一流的語文教師就沒有一流的語文教育,通過這一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突破帶動其它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
3.學生也是重要的語文程資源
教育體系中,學生是主體之一,所有的教育都是圍繞學生展開的。沒有學生,課程就失去意義,沒有存在的價值。因此,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
三、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長期以來,我國語文教育界沒有課程資源的概念,也無視各種語文課程資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識地充分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進行創造性地教學,絕大部分教師還不自覺的將語文課程資源的內容狹隘化地理解為語文教材。所以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師要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
<一>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內容
1.校內語文課程資源
⑴.語文教師
作為母語教育,語文教育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再到后現代的教育理念的變革,語文教師的身份定位也經歷了從知識的傳授者到教學的主導者再到學習的合作者的變化,但語文的本質內涵始終決定了語文教育者不僅要有知識、能力,還要有精神的力量。對學生的影響而言,一個教師就是一本教科書。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的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既先于教學活動而存在,又在教學活動中得以豐富深化。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應該包括語文教師的精神資源、知識資源、能力資源。
1.1.語文教師的精神資源
語文內容自身所蘊涵的精神意義決定了執教者必須是一個有著創新意識和獨立思想的人,他必須把課文本身所蘊含的生命形態、精神狀態、道德情操等有機地轉化為個體的生命體驗,從而使語文學習變成富有獨特生機和鮮活張力的美妙旅程。
1.2.語文教師的知識資源
成熟的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形成一個合理、規范、完善的知識結構,即不但有精神寬厚的“中心層知識”——專業學科、教育科學、教學法的知識,還要有扎實充足的“基礎層知識”——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哲學等知識。
1.3.語文教師的能力資源
1.3.1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能力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設計能力。語文教師不能是現成教材和教參的傳聲筒,而應該對教學內容有深刻獨到的理解,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方式方法,要體現自己教學的個性特征,并逐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1.3.2課堂調控能力
包括對教學進程的合理掌握,對反饋信息的及時整合,對學生表現的恰當評價。
1.3.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教師不能只靠經驗教學,而要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學生,研究學科教學規律,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1.3.4語文教師的特殊才能
語文教師的特殊才能是指與語文教學有一定相關的才能,如寫作、朗讀、演講、書法、表演、歌唱、繪畫等才能。這些特殊才能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引入課堂,可以增強語文教學的感染力,溝通師生感情,激發學生興趣;還可以在課外活動中一展教師的風采,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才能。
⑵.學生
從學生自身的角度來講,學生的經驗、情趣和學生之間的差異都是有效的課程資源,因此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對學生資源的價值是無法置之不理的。
⑶.語文教材
重新認識語文課本資源豐富多彩的特點具有重要意義。其一,認識到課本內容豐富的內涵,變語文教學的單調、乏味為多樣性、趣味性,其二,有助于從根本上轉變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課本豐富多彩的內容不是單靠教師講出來的,它需要多種靈活的方式來實現,尤其是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其三,開發課本的人文性內涵,通過課本這個窗口,讓學生看到文學世界的美麗風景,對開啟學生心智、拓寬其精神視野、培育人文精神極有益處。
⑷.校園語文活動
校園語文活動也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已經為大家所熟知。對學生語文學習也有著積極的直接影響。
2.校外語文課程資源
2.1人力性語文課程資源
包含專家、學者,學生家長以及學生的親戚、鄰居、友人等社會各界人士,他們的思想觀念、見聞閱歷、知識技能、言談舉止、興趣愛好等都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
2.2自然性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課程應該讓學生保持對自然世界的好奇,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了解和認識自然世界的過程中感到興奮與滿足.從而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
2.3社會性語文課程資源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中學生從小就要了解社會,從社會中汲取成長的營養。社會資源廣闊無邊,其中可以引入語文教育教學中來的課程資源也很豐富。
<二>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建議
開發和利用語文學習資源,目的是為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合作創造條件,最終讓學生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掌握語文和運用語文,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1.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施案例
在此,筆者選取了在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的案例,希望從這案例中教師能夠得到一些參考和啟示。
案例:語文課本劇表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
概述:這屬于“語文課本劇表演”的開發形式,對課本上的一些小說和戲劇作品的學習,可以讓有熱情、有才藝的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在故事情節的展開過程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這種對課本進行二次創作的表演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審美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課本劇的排演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家長一起參與,或出點子,或提意見,或參與角色,讓家長和學生在思維方式、審美意識等方面進行碰撞和磨合,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多層面地審視事物。
注意事項:從編寫劇本、到登臺表演,中間的過程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去體驗,教師可以給予指導,但不要代辦。要盡可能讓每個學生參與。
優勢與局限: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深入挖掘教材,發揮創造力,但易受道具、時間等局限。
2.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建議:
為了更好的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在以下幾方面還需要加強:
2.1.加強對語文教師的培訓,提高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
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關鍵在于語文教師。因此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使他們投入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去。
2.2.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要多樣化
語文課程要想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就必須發揮除專家、學校和教師的主體作用外,還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及學生家長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主體作用。
2.3.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語文課程資源環境。
教師要營造一種寬松、和協的氛圍,讓學生養成收集語文資源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去做。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是一個嶄新的課題,筆者緊扣住新一輪基課程改革的理念,圍繞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問題進行了探討。意在為初中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實踐提供可供參考的思路。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研究的過程中,我覺得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能夠深入展開,如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之中,如何既要體現不同學科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學科壁壘。最后引用屈原的話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一、語文綜合實踐課教學設計的內涵
著名學者烏美娜教授給教學設計下過定義:“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 此外,國內外學者還分別提出過很多諸如“方法說”、“技術說”等觀點,眾說紛紜。從總體上講,大家更多的是從不同側面和不同角度來界定教學設計這個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符合我們今天課改要求的教學設計呢?我認為,語文教學設計屬于學科教學設計,它是從教學設計的一般原理出發,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按照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和學生認知規律的實際,結合教師自身特點和優勢,對教學過程的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運用所作出的一種策劃。綜上所述,并且參考國內外學者有關教學設計的論述,我將初中語文綜合實踐課教學設計的內涵定義為:在新課程背景下,以學生興趣和需要為基礎,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為核心,以獲取直接經驗和即時信息,進而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發展智力與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為目的,而對教學過程的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運用所作出的一種策劃。
二、初中語文綜合實踐課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初中語文實踐課的內涵和屬性的闡述,我們知道,在語文實踐課教學中,突出的是實踐性和實用性,但由于種種原因,語文教學的設計常常違背了教學設計的一般原則,致使語文實踐課教學的設計出現了嚴重的隨意性和難以操作的缺陷,在現實教學中難以切實執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們的工作狀態,理清語文實踐課教學設計與闡述中存在的問題,再依據科學的教學設計模式,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筆者認為,當前語文教學界在語文實踐課教學設計和闡述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
一是在語文實踐課教學設計上存在偏離重心的現象。首先我們要認同這樣一個觀點,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帶有“綜合性”的語文學習,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綜合學習”。“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學習本身就帶有綜合性質,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應從語文學科目標、特點和性質出發來進行。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在“綜合性”的體現上出現了偏軌現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異化為“史地學習、政治學習、生物學習、音美學習”,甚至是“班會活動”等,從而改變了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綜合性”的性質。
二是在語文實踐課教學設計上存在“去語文”的現象。語文綜合性學習究竟是語文學習還是綜合科目的學習,這是目前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過程中應首先澄清的問題。我們說,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屬于語文學科的一種學習,是語文課程的有機構成,它旨在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由此可見,其“語文”的學科性質是不容改變的。以往的實際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語文化”或“泛語文化”的傾向,都是背離這一根本點的。
三是不能充分體現語文實踐課“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語文實踐課的設計在實踐中存在著教師缺乏“過程就是目標”的意識,以致于“學習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過于追求最終成果交流,忽視了學習的過程,以致于課堂呈現方式單一等問題。
在課堂呈現方式上,目前我們所見到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堂大多為 “教師開場白——學生主持活動——教師評價小結” 這樣一種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題內容、活動形式上有所差異外,既觀察不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也體現不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得課堂模式陷入一種單調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課
三、解決綜合實踐課教學設計問題的對策建議
首先,在教學設計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還要加強過程性引導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導(如何從報刊、書籍、電腦或其他媒體中獲得有關資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錄卡片、讀書筆記;如何查找資料、引用資料;如何確定選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如何開展調查訪問;如何展示學習成果等)。
其次,在教學設計中應加大社會實踐的內容。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別于一般的課堂學習。它所面對的不只是課本和學科知識,而是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學生學習探究的內容,同時也構成了他們個性發展的世界。因此為語文綜合性學習選擇什么樣的學習內容,實質上是把學生帶入怎樣的一個世界里去成長,其內容的取向不宜過窄。
第三,在教學設計中應堅決保留語文的學科性質。“語文綜合性學習”無論是在學科內部本身還是跨學科的學習,無論涉及到哪個領域、哪門學科,無論采取哪些方式,落腳點都應在“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另外,還要注意一下資源的利用:
1、 學校資源的利用。學校語文綜合實踐課程資源包括語文教師,課代表,文學社,圖書館(藏書,畫冊,音像資料,報刊雜志,網絡資源),校園文化環境,等等。
2、 自然、社會資源的利用。 自然、社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包括:語文教育人才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風情,社會文化等等。其中社會文化可以有文化藝術場館(如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文化藝術設施(如布告欄,黑板報,讀報窗,宣傳廊等),文化藝術環境(如建筑雕塑,園林花卉。標牌廣告,書畫走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