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莫言的心范文

        莫言的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莫言的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莫言的心范文

        第2篇:莫言的心范文

        擁有公司1家

        主要從事領域:電子產品

        個人目前資產:約2000萬元

        所屬俱樂部:京城俱樂部

        我從小沒缺過錢,不自己經營公司也不會缺錢,不過從上初中開始就知道自己將會繼承家里的公司,連大學學習的專業都是家里人為此特意安排的。27歲接管公司之前,路都是被安排好的。只有畢業后,憑著自己的興趣挑選了這個公司,自己經營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在接觸李錚前,他的朋友說:“跟他打交道你得有點思想準備,他這人話不多。”盡管做足了心里準備,但是見到李錚后才發現,他不但是話不多,簡直就是不太喜歡談話。在采訪的兩個多小時時間里,一直處于記者問一句他答一句的狀態。原計劃真實地記錄與他交談的一問一答的形式,但考慮到讀者的閱讀,還是將他的話串連了起來。

        1977年,我父母就出國了,他們是去澳大利亞繼承我爺爺的家產。一直到13歲都是和姥姥一起生活。家里就我和姥姥兩個人,姥姥是高級知識分子,喜歡安靜,所以我小時候就不太愛講話。

        我從5歲時就對機械、電子很感興趣。小學二年級時,把家人從國外給我帶回來的電子手表、電子計算器都拆了后,自己還能夠再組裝回去。

        小時候家里不缺錢,所以對錢一直沒有概念,也不感興趣,更沒有什么太大的欲望。13歲以前感興趣的就是想成為電子類的專家。初中一年級時,我就已經開始自己閱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課本了。

        13歲時,姥姥去世,父母回國發展,把我接到了深圳。再回到父母身邊,他們變了人似的,天天要求我學好數學,以后學經濟,不允許我再讀電子類的書籍。

        從13歲到27歲的這十幾年里,就沒有什么再讓我感興趣的事情了。這十幾年的經歷就兩個字――讀書。15歲隨我媽去美國,先是在波士頓大學學經濟管理,然后上麻省學MBA。24歲時拿到了MBA碩士學位后,不想馬上回國接我爸的公司,就想了個理由繼續在麻省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博士學位拿到后,又借口在美國的公司實習,留在美國1年,1997年27歲時他們非要我回國,我就回來了。

        在美國上學的時候,過得比較輕松,不用象自己出國讀書的其他留學生一樣外出打工,時間也就富余了許多。不過,在美國頭幾年英語不好,不愿和美國人接觸,中國留學生又沒有多少時間,除了上課外,也沒有什么交談的朋友,所以也就更習慣了沉默。

        時間富余的時候,也買一些電子類的書籍,關在屋子里看。所以到美國后電子類的書籍沒少看,這方面的技術也特別關心。

        我父親有5個公司,經營得都一般,他們不太懂經營,攤子鋪的太大,5個公司里有4個還說的過去,有一個300萬元注冊的電子公司一直沒有發展起來,虧得厲害。回國第二天,我爸問我有什么打算,我說先接一個公司看看。他打算讓我接一個發展規模還不錯的,以后將5個公司都統管起來。我沒答應,說先接電子公司。那個公司挺讓他頭痛,他就答應了。

        我真正感興趣的是電子,不是經營。接管這個公司我挺高興的。一去公司,了解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就更高興了。公司的財務賬上當時只剩下了20多萬元。我爸問要不要再拿出100萬元發展,我說不用,20多萬元足夠了。

        公司接手過來后,先把原來的產品都淘汰了,原來的產品都太陳舊,根本不具備市場優勢,而且利潤極低。這樣的產品做下去也沒有前景。積壓的產品低價賣給了廣東的一個小廠,收回了26萬元資金。拿這46萬元,我開始開發新產品。

        我跟別人不太一樣的地方是,我只負責隨時掌控公司的全部情況,具體的項目如何做,市場如何開拓,我都交給手下的人去做。當然,公司一開始就高薪聘請了兩個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兩個都是我在美國認識的朋友,一個學的電子專業,另一個是我學MBA的同學,我答應他們保證每月月薪不低于8000美元,把他們從美國拉了回來。他們大概是1998年年初正式上任的。

        40多萬元資金的公司,僅兩個高層的月薪加上其他開銷每月就高達20幾萬元,恐怕沒有一個公司做得出來這樣的事情。我無所謂,用我爸給我在深圳買的房子做抵押,貸款200萬元,就全心投入到新產品研發中了。

        從一開始貸款到后來將貸款還清都很順利,我沒有過一點壓力,因為我知道自己的選擇沒有問題。

        用了3個月的時間,將新產品開發出來,負責市場的就馬上將產品推介到廣交會、高交會,很快就接到了香港、澳大利亞、新加坡的訂單。

        2000年我將公司遷到北京,一來這里的環境我熟悉,二來占據北京可以顧及北方的市場。

        現在,公司規模發展得很快,20多個國家購買我們的產品。在北京經濟開發區建立了自己的基地。

        朋友聚會時,他們都說沒有幾個人做老板象我這么輕松的,商務談判不用露面,公司管理不用親力親為,也拒絕參加商務應酬。我說我這人就是這樣,不愛說話,所以就盡量避免說話。不過,我也不是甩手掌柜,我的優勢是系統的管理,是對于市場的掌握,是對電子產品走勢的了解,有這些就足夠了。

        沒有一個經營者能夠是全才,如果又要管理、又要開拓市場,搞得像辦公室主任一樣事必躬親,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也大大折損工作人員的主動性。

        不過,我也不否認自己很輕松,從2000年開始,我對旅行產生比較大的興趣。2000年時,公司的幾個副總東奔西跑地處理業務,我也東奔西跑,但我是去旅行。我喜歡到人少、僻靜的地方,所以哪里偏僻我去哪里。一個人背著背包,不跟旅行團,也不與人結伴而行。可以不用在意不與人交談會讓別人覺得傲慢的麻煩。

        這兩年,歐洲也成了我常去的地方。在歐洲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語言不通,反而讓我覺得更加的輕松。歐洲的旅游業服務都很到位,隨時可以買到英語的旅游地圖,主要的城市標識都有英語,這就足夠了。

        一年的時間,我有4個月都在旅行。看上去是有些不務正業,可是以我公司目前的狀態,我用不著花那么長的時間和精力在工作上,當然沒有必要搞得自己像個超級忙人一樣。在國內的時間里,我也是很輕松的狀態。每天在辦公室的時間不超過3個小時,其余的時間我喜歡看看電影,去健身房健身,或者練練射箭。

        晚上的時間多數與朋友們在一起。

        第3篇:莫言的心范文

        關鍵詞:模仿;自動模仿;過度模仿;仿真;鏡像神經系統

        分類號:B849;C91

        1、引言

        什么是模仿(imitation)?Thomdike(1898)認為模仿是在觀察的基礎上學習如何做出一種行為(cf.Subiaul,2010)。Thorpe(1956)認為模仿是復制一個新異的行為(cf.Subiaul,2010)。Whiten和Ham(1992)將模仿定義為觀察者的行為與榜樣的行為存在可以辨認的匹配(cf.McGuigan,Makinson,&Whiten,2011)。Heyes(2001)將模仿定義為觀察者對示范者身體運動特征的復制。復制是模仿最重要的本質特征,但是在桑代克的定義中并沒有提到復制,至少沒有明確地提到復制,他所強調的實質是觀察學習。而觀察學習和模仿是有區別的,因為觀察學習不一定要有明顯的匹配行為。比如看到別人做某事有不好的后果,自己就不做了,這是觀察學習,但不是模仿。Thorpe的定義同時強調了學習和復制,但是卻將模仿限定為對新異內容的復制,忽略了對熟悉內容的模仿。Heyes的定義將模仿局限于動作模仿,對其它領域的模仿則沒有提及。相比之下,Whiten等人的定義站在第三方的視角,說明模仿是觀察者對示范者某種行為的復制,對行為本身的性質沒有予以限定,最能概括模仿的本質。簡而言之,模仿就是復制,至于模仿的內容屬于何種領域、模仿的內容與模仿者已有經驗存在怎樣的關系、模仿者對模仿內容的理解程度等則可以根據研究主題的需要提出具體的操作定義。

        但是,在外文的有關文獻中,有“復制”含義的概念并非只有imitation,還有emulation和mimicry。為了區分這3個相似的概念,Carpenter和Call(2002)借鑒化學原理,提出了社會學習的化學(the chemistry of social learning),認為所有的社會行為可以分解為3種元素:行為、目標和結果。個體在社會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復制他人行為的結果或行為的目標,但忽略行為的精確性,就是仿真(emulation);假如復制他人的特定行為,但忽略行為的目標或意圖就是無意識模仿(mimicry);假如同時復制他人的行為和目標,就是模仿(simpson&Riggs,2011)。

        由于仿真、無意識模仿都有復制的含義,只是復制的內容有所區別,所以從廣義上來講,我們認為仿真和無意識模仿都屬于模仿。模仿在生命的早期階段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有關新生兒和嬰兒的研究已經證明了人類個體可以通過模仿來學習新的行為,包括肢體動作和發聲等(Meltzoff&Moore,1 997;Gratier&Devouche.2011)。模仿還有助于個體更好的適應社會環境,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Young et al.,2011:Casper,Zilles,Laird,&Eickhof£2010)。近年來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以及認知神經科學等學科紛紛涉足模仿的研究,使得這個領域持續升溫,因此有必要進行及時的梳理,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近年來的模仿研究進行闡述,并對模仿研究未來的進展提出建議。

        2、模仿的理論

        2.1 模仿能力的起源——AIM與ASL之爭

        Meltzoff和Moore(1997)提出了積極的模塊間匹配理論(active intermodal mapping theory,AIM),并用新生兒能夠模仿成人吐舌頭的動作來支持這一假說。該理論假設存在一種超模塊(supra-modal)表征系統,所有知覺系統和動作系統的信息都在這個表征系統中被登記。這個表征系統能夠將知覺信息與本體動作信息匹配起來,正是這個過程幫助個體匹配視覺輸入和動作輸出,通過在超模塊表征系統中比較示范者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來校正模仿。模仿就是匹配目標(matching-to-target)的過程。既然出生后數天或數小時的新生兒就能模仿,那么這種模仿能力就不可能是建立在學習基礎上的,而是天生的。

        與之相反,Heyes和Ray(2000)提出的聯結序列學習假說(associative sequence learning,ASL)認為模仿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個體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模仿者首先觀察示范者的動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感知表征,這種感知表征和模仿者自己的動作表征之間建立興奮性聯結,稱為“垂直聯結(vertical association)”。垂直聯結的形成過程與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是一樣的。同時觀察和執行同一個動作,可以建立“直接的垂直聯結(direct vertical association)”。經由詞語表征激發動作表征,可以建立“間接的垂直聯結(indirect vertical association)”。

        雖然后來有一些研究重復了Meltzoff等人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要求模仿吐舌頭的動作。假如模仿能力真的是天生的,普遍性的,那么嬰兒應該不止是能夠模仿這一種動作行為。于是研究者開始嘗試選用不同的動作考察嬰兒的模仿能力(Nagy et al.,2005)。比如Jones(2007)研究了6到20個月嬰兒的模仿。在這項研究中,母親一共示范了8種行為,其中包括吐舌頭和連續的手指動作。判斷嬰兒模仿的標準是:在該行為被示范時做出該行為,而不是在示范某一行為時做出另一種行為。結果,12個月大的嬰兒只有一種行為符合模仿的標準——模仿“啊哈”的聲音。16個月大的嬰兒能夠模仿連續的手指動作,18個月大的嬰兒能夠模仿吐舌頭的動作。

        對于新生兒以外的嬰兒進行的模仿研究涉及了許多行為,包括不及物行為、及物行為以及言語。但這些研究并沒有一致的結論,例如有研究表明12到16個月以內的嬰兒能夠進行模仿(Schwier,vall Maanen,Carpenter,&Tomasello,2006),也有研究發現同樣年齡的嬰兒甚至連最簡單的動作也不能模仿(Jones,2007)。多數研究結果表明一歲半以內的嬰兒很少模仿(Jones,2009;Nielsen,2006)。

        2.2 嬰兒模仿的機制——目的性推理和動作共振之爭

        雖然一歲以內的嬰兒是否能夠模仿有不同的結論,但多數研究都肯定一歲以后的嬰兒能夠模仿。有兩種不同的假設用于解釋嬰兒的模仿:一是目的性推理(teIeological reasoning),二是直接的動作匹配(也稱為動作共振,motor resonance)。

        目的性推理假定嬰兒使用理原理來評價他人的行為(Gergely&Csibra,2003;Gergely,Bekkering,&Kiraly,2002)。嬰兒觀察和預測他人的行為目的,通常都帶著一種假設即“每個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嬰兒能夠根據目的性推理進行選擇模仿(Williamson,Jaswal,&Meltzoff,2010;Schwier et al.,2006;Brugger,Lariviere,Mumme,&Bushnell,2007;Csibra&Gergely,2007)。

        動作共振指的是“觀察他人的行為有助于執行同樣的行為”。該機制假設行為知覺和行為產生有著共同的表征形式,這種假設得到了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支持,即行為知覺和行為執行共享相同的腦區(Gazzola&Keysers,2009)。早在生命的第一個年頭里,個體就已經具備了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建立行為。效果的雙向聯結從而習得新行為的能力,這種認知機制使得社會學習成為可能(Paulus,van Dam,Hunnius,Lindemann,&Bekkering,2011;Verschoor,Weidema,Biro,&Hommel,2010)。在這一點上,動作共振吸收了觀念運動(ideomotor)的思想。觀念運動的意思是行為是用行為的效果來表征的,所以當個體想達到這種效果時,相應的行為就會被激活。個體一旦了解某一行為的效果是什么,當他想達到同樣的效果時,就可以激活與此效果對應的行為,等于建立健全了行為一效果的雙向聯結。而且,假如觀察的行為是個體有過相關經驗的,會產生更為強烈的動作共振(van Elk,van Schie,Hunnius,Vesper,&Bekkering,2008)。Paulus等人用實驗證明動作共振是嬰兒模仿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Paulus,Hunnius,Vissers,&Bekkering,2011a,2011b)。

        3、兩種特殊的模仿研究

        3.1 自動模仿(automatic imitation)

        自動模仿也稱為無意識模仿(mimicry)(Heyes,2011)。近年來對自動模仿的研究越來越多,因為它介于認知神經科學和社會實驗心理學之間(Heyes,2011)。前者的研究發現運動前區和頂皮質在執行特定動作以及消極觀察特定動作時都有激活。后者發現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有大量的同時或動作的無意識模仿,對合作態度和合作行為有主要的影響作用(Chartrand&Van Baaren,2009)。

        通常在研究模仿時,都要求被試與示范者有外顯的行為匹配。但是為了揭示自動模仿的自動性,往往都以反應時作為因變量指標,追求的是速度而不是行為的精確匹配,被試不需要表現出完整的模仿行為,因此,這類研究選用的示范行為往往都是較為簡單的動作或面部表情。自動模仿是一種內隱的模仿,其核心過程與模仿是一樣的,只是由于實驗范式(刺激一反應相容范式,SRC)的特點使得被試無法充分的表現出對示范行為的精確匹配。

        自動模仿部分地依賴于效應器:觀察某種效應器(如嘴,手或腳)的動作可以啟動相應的效應器模仿行為,但是當效應器不一致時,啟動效應會明顯減弱。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別人用手做一個動作時,我們更傾向于用手去模仿這個動作而不是用腳去模仿這個動作(Leighton&Heyes,2010)。

        為了觀察到自動模仿,包括SRC在內的許多研究范式都會創造條件誘發被試模仿,至少不會明確地禁止模仿,更不會對被試的自動模仿進行懲罰。Cook等人則大膽創新,讓被試參加一個“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要想贏得游戲,就要避免對對手的模仿,因為模仿會付出代價——平局。實驗設置了兩種情境,一種情境下被試能夠看見對手,另一種情境下被試看不見對手,結果表明當被試能夠看見對手時,會有更多的平局出現,說明自動模仿是不由自主的(cook,Bird,Ltinser,Huck,&Heyes,2012)。那么,自動模仿是否總是不由自主的產生呢?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表明人們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抑制對他人行為的自動模仿。

        由于自動模仿是一種優勢反應,要想抑制住自動模仿,執行功能是必須的。一旦執行功能超負荷,就難以起到抑制作用,于是啟動效應引起的自動模仿就很容易發生(van Leeuwen,van Baaren,Martin,D.jksterhuis,&Bekkering,2009)。通常情況下,運動前區與自動模仿有關。但是,在需要的時候,右側額下回和額中回傳遞有關抑制反應的信息給運動前區,隨后,信息被傳遞給雙側的頂葉后部和內部皮質區,這兩個區會將反饋傳遞到運動前區。最后,左側的額頂島蓋接收到運動前區的信息并執行具體的抑制功能,從而成功地抑制住自動模仿。因此左側的額頂島蓋相當于抑制自動模仿的最后一道大門(Bien,Roebroeck.Goebel,&Sack,2009)。

        3.2 過度模仿(overimitation)

        兒童雖然能夠選擇性的模仿那些在他們看來最有效的行為(Williamson,Meltzoff,&Markman,2008),但有時也會復制榜樣示范的無效行為,這種現象被稱為過度模仿。對此,自動因果編碼(automatic causal encoding,ACE)假說的解釋是“過度模仿是完全自動化的,因為模仿者錯誤地將無效行為解釋為是有因果意義的”(Lyons,Young,&Keil,2007)。

        盡管可能會因此面臨時間壓力、違背任務要求甚至受到直接的警告,兒童仍然經常進行過度模仿,因為他們把成人示范的無效行為看成是該情境中所必須的,以為成人的行為與最終的結果存在因果關系,因此要想達到同樣的結果,就不可避免地要復制成人的所有行為。反之,當兒童認為榜樣示范的無效行為是無意為之的,會明顯減少對這種行為的過度模仿(Kenward,Karlsson,&Persson,2011;Lyons,Damrosch,Lin,Macris,&Keil,2011)。

        假如過度模仿的原因是模仿者錯誤理解了因果關系,這種錯誤理解很可能是知識經驗相對較少導致的。那么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經驗日趨豐富,個體錯誤理解因果關系的情況會逐漸減少,過度模仿也應該會減少,但是有研究卻發現過度模仿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McGuigan et al.,2011)。

        為什么知識經驗已經相當豐富的成人也會表現出過度模仿呢?ACE理論的核心是指兒童會自動地將成人示范的無效行為編碼成是有因果意義的。因為兒童在觀察成人示范時不僅看到了示范的行為,還接收了成人傳遞的某些明顯的交流信號(ostensive signals)如眼神,眉毛上舉,呼叫姓名等。兒童偏好以這些信號為參照再結合明顯的情境推導出對他人行為的合理化解釋(csibra&Gergely,2009),無效行為也就因此被看成是有因果意義的并過度模仿之。進入成年期以后,豐富的社交經驗只會使得成年人解讀這些明顯交流信號的能力更強,從而更傾向于自動編碼無效行為是有因果意義的。因此,成人才會有更多的過度模仿。

        但是,過度模仿是否完全是由于錯誤理解了行為的因果意義所致呢?有研究表明過度模仿并不完全是緣于錯誤理解了因果關系。在一項實驗中由成人示范以頭開燈,同時閑置雙手不用。當輪到嬰兒操作時,嬰兒居然會先用手開燈,然后再模仿成人的行為用頭開燈。這種現象值得深思,嬰兒會用手開燈,說明他已經知道用手開燈是符合日常習慣的,但嬰兒仍然模仿成人用頭開燈,很明顯是過度模仿,只是此時的過度模仿顯然不能解釋為是由于嬰兒錯誤理解了成人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zmyj,Daura,&Aschersleben,2009)。Nielsen等人對此的解釋是過度模仿可能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特質,反映了一種進化意義上的適應,這種適應對于個體的社會化以及人類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著基本的作用(Nielsen&Tomaselli,2010;Tennie,Call,&Tomasello,2009)。也就是說,為了適應社會環境,同時也是傳遞人類文化的需要,人類個體存在“遵奉偏差(conformist bias)”,即為了親密與他人的關系,傾向于與周圍的人保持一致,模仿他人的言行,而不是特立獨行(Richerson&Boyd,2006)。

        因此,我們認為,ACE還需要進一步修正完善。既要考慮因為錯誤理解而導致的過度模仿,也要考慮因為社交需要和“遵奉偏差”而導致的過度模仿。

        4、模仿的腦機制研究

        Rizzolatti提出鏡像神經系統是行為理解和模仿學習的基礎(Rizzolatti&Craighero,2004),這一觀點得到了一些實驗的支持(Heiser,Iacoboni,Maeda,Marcus,&Mazziotta,2003;Heyes,2011;Kana,Wadsworth,&Travers,2011;Menz,McNamara,Klemen,&Binkofski,2009;Ogawa&Inui,2012)。有些學者甚至認為模仿與鏡像是同義的,將鏡像神經定義為“人們觀察和模仿時會激活的那些神經單元”(Downey,Zaki,&Mitchell,2010;Lieberman,2010),它們主要分布在顳中回(MTG)、頂下小葉(IPL)、顳上溝(STS)和額下回(IFG)等區域(Ferrari,Paukner,et al.,2009;Goldenberg&Kamath,2006;Molenberghs,Cunnington,&Mattingley,2009;Rizzolatti&Craighero,2004;Schulte-Ruther,Markowitsch,Fink,&Piefke,2007)。后來發現運動前區腹部(PMv)以及頂后皮質(PPC)也屬于鏡像神經系統(Gazzola&Keysers,2009;Ogawa&Inui,2012)。

        MNS并不是作為單一的整體被激活,而是模塊化的分工表征行為的不同成分(Hamilton&Graffon,2008;Ogawa&Inui,2012)。右側的IPL選擇性的對動作的運動特征和知覺表征做反應,負責對行為目標進行編碼(Chong,Cunnington,Williams,Kanwisher,&Mattingley,2008),雙側的STS則負責積極地表征自己行為和他人行為的視覺信息(Molenberghs,Brander,Mattingley,&Cunnington,2010),IFG負責擬定行為計劃,在一般性的知覺一行動匹配中起到了關鍵作用(Newman-Norlund,Ondobaka,van Schie,van Elswijk,&Bekkering,2010)。仿真的神經機制是從STS到IPL,然后再到IFG。自動模仿的神經機制是從STS直接到IFG(Hamilton,2008)。自閉癥患者的模仿能力差就是因為在IPL和IFG之間以及STS與IFG之間的神經通路存在問題(Kana,Wadsworth,&Travers,2011)。

        由于鏡像神經強調了知覺和動作的匹配,而且這里所指的動作往往是知覺者的動作經驗庫中已有的動作,因此用鏡像神經來解釋自動模仿是比較合理的。但是,人類的模仿并不都是自動模仿,更重要的是模仿學習,即通過模仿習得新的動作經驗。如何使觀察到的新行為與模仿者動作經驗庫中的行為相匹配?有學者提出鏡像神經系統存在兩條通路:一條是“直接的鏡像路徑”,影響向下的動作輸出,可用于解釋新生兒的模仿和自動模仿。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觀察他人行為時對自主動作的控制和有效抑制自動動作的能力都逐漸加強,就形成了“間接的鏡像路徑”,從鏡像神經系統的核心區域通達前額皮質。這條間接路徑在解析、儲存、組織動作表征中起關鍵性作用,從而保證個體能夠有效的模仿復雜的行為(Ferrari,Bonini,&Fogassi,2009;Catmur,Walsh,&Heyes,2007;van Elk et al.,2008)。

        鏡像神經系統在模仿中所具有的機能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可(Iacoboni,2009;Iacoboni&Dapretto,2006),然而也存在一定的質疑和爭議(Gallese,Gemsbacher,Heyes,Hickok,&Iacoboni,2011)。

        質疑之一是認為鏡像神經與模仿沒關系,理由就是鏡像神經最早在猴子身上發現,而猴子不會模仿。假如我們對模仿的定義是建立在對示范者意圖理解的基礎上的故意復制,那么就不奇怪為什么猴子不會模仿了。但是,當我們將模仿定義簡化為拓撲學上的復制,就能在猴子身上發現模仿現象fFerrari et al.,2009;Voelkl&Huber,2007),甚至其他物種也有模仿現象(Mui,Haselgrove,Pearce,&Heyes,2008;Range,Huber,&Heyes,2011)。

        質疑之二是認為當前的研究有循環驗證的嫌疑。理由是目前模仿研究常用的都是即時模仿,而即時模仿要求個體在觀察他人行為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因此,模仿所激活的皮層區域和單純觀察所激活的皮層區域互相重疊就不足為奇了,但由此就認定鏡像神經是模仿的神經基礎卻有同語反復的可能(Hickok,2009)。從邏輯上來講,模仿一定要在觀察的基礎上產生,觀察并對他人行為進行編碼是模仿的必經階段。因此單純觀察引起的腦區激活和模仿引起的腦區激活必然會有所重疊。但是,我們可以改進研究范式來分離觀察與模仿的腦區活動。比如Buccino等人(2004)在他們的實驗中要求被試在吉他上模仿吉他手的手指動作。實驗通過鎖時將行為的執行、觀察、模仿和計劃進行了區分,結果表明運動前皮質的腹部在行為執行和觀察中有激活(Buccino et al.,2004)。這是一種有效的嘗試,值得今后的研究借鑒。

        質疑之三是鏡像神經是否是模仿的唯一神經基礎。鏡像神經曾經被用于解釋自閉癥患者的模仿缺陷,認為自閉癥患者之所以存在模仿缺陷正是因為鏡像神經功能失常(Dapretto et al.,2006;Williams et al.,2006)。但是,有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在目標導向的動作模仿、面部表情的有意模仿等任務中和正常人有一樣的表現(subiaul et al.,2007;Oberman,Winkielman,&Ramachandran,2009;Hamilton,2008),,只是在模仿無意義動作或新動作時表現出最大的困難(Kana et al.,201 1)。假如鏡像神經是模仿的唯一神經基礎,上述結果將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除鏡像神經之外可能還有廣泛的皮層區域也與模仿有關,比如額中回(BA46區)、頂葉和額葉(Buccino et al.,2004;Molenberghs et al.,2009),,因為成功的模仿不是身體動作的簡單匹配,還包括了多種不同的認知加工:視覺分析、動作目標的表征、模仿內容和模仿時機的選擇以及動作控制(southgate&de C.Hamilton,2008)。

        模仿的腦機制的復雜性還反映在一些相互沖突的研究結果上。比如,一些研究發現布洛卡區(BA44區)在行為模仿時有激活現象,說明布洛卡區是模仿的關鍵腦區之一(Iacoboni et al.,1999;Heiser et al.,2003)。但是,另一項研究卻發現布洛卡區(BA44區)在模仿中并沒有關鍵的作用(Makuuchi,2005)。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模仿任務不同,呈現的實驗材料也不同。Iacoboni等人的實驗任務是即時模仿,示范材料是有動畫效果的手,Makuuchi的實驗任務卻是延遲模仿,示范材料是靜態的圖片。還有研究發現有目標的動作和沒有目標的動作有不同的腦區激活(Kroliczak,Cavina-Pratesi,Goodman,&Culham,2007)。這些都說明不同類型的模仿有可能對應不同的神經機制。以有意義模仿和無意義模仿為例:這兩種模仿都會激活初級感覺運動皮層、輔助運動區域、前額皮層腹部。除此以外,有意義模仿時,左側的顳下回有顯著的血流反應。無意義模仿時,右側頂枕區有顯著的血流反應。這說明兩種模仿的神經機制既有共同之處,也存在一定的差異(Rumiati et al.,2005)。

        總的來說,已有的腦機制研究存在兩大方面的問題:第一,由于技術和方法上的限制,即便能夠確定某些腦區在模仿任務中被激活,卻無法明晰這些腦區在模仿中各自起到怎樣的作用,它們之間又是如何的交互作用。目前只能說已有研究支持鏡像神經與模仿有關,然而就連鏡像神經本身的存在與功能也開始引起學者的質疑和爭議(Gallese et al.,2011;Hickok,2009),這意味著今后還有漫長的探索道路要走。第二,不同的研究使用的模仿任務不同,涉及的模仿類型也不同,或者動作部位不同(例如有手指的、手部的、面部的、腳部的等等),研究結果自然就會不同。比如模仿陌生的動作和熟悉的動作,激活的腦區是不一樣的(Vogt et al.,2007)。另外,現有的腦成像研究考察的多是對簡單動作的模仿,模仿學習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復雜行為的模仿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對模仿的腦機制的全面把握。

        5、模仿的影響因素研究

        5.1 社會情境因素

        作為社會學習的重要手段,人們更偏好模仿由同類示范的行為,所以模仿最容易在社會交往的情境下產生(Kiraly,2009;Longo&Bertenthal,2009;Nielsen&Blank,2011;Press,Gillmeister,&Heyes,2007;Slaughter,Nielsen,&Enchelmaier,2008)。對于知識經驗幾近空白的嬰兒來說,人類的許多特有現象,如語言、文化、風俗等都是十分復雜、難于理解的,因此完全地模仿就成了極為關鍵的學習機制(Gergely&Csibra,2006)。作為人類的后代,嬰兒在不會主動交流的時候就表現出對一些重要的社會信號(ostensive signals)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很好的接受性,如視覺通道的眼神、視線變化和聽覺通道的媽媽語(motherese)等。以視線變化為例,前言語階段的嬰兒由于聽不懂語音,所以在理解他人的時候經常會借助于其他明顯的線索,例如追隨成人的視線,當成人的視線轉移有一個明顯的目標時,嬰兒特別喜歡追隨(csibra&Gergely,2009)。在生命的第二個年頭里,兒童的模仿能力有顯著增長,這種增長與個體在語言表達以及社會卷入評定方面的進步有關,即社會交往促進了兒童的模仿(Young et al.,2011)。

        另外,當個體在社會交往中感受到社會排斥等不利因素時,也傾向于用模仿周圍同伴來調整修正自己的社會行為以應對排斥,例如通過過度模仿與他人保持一致,從而為自己營造理想的人際關系(Ovet&Carpenter,2009)。

        5.2 示范者因素

        人類在選擇模仿對象時還存在“榜樣偏差”,即人們會有選擇地決定模仿什么人的言行。在具體情境中選擇最為適宜的榜樣進行模仿(Richerson&Boyd,2006)。年僅14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表現出對榜樣的選擇——當示范者的能力比較強時,能夠引起兒童更多的模仿(zmyj,Buttelmann,Carpenter,&Daum,2010)。除了能力以外,研究還發現示范者的性別及年齡也會影響他人的模仿。另一方面,Grace,David和Ryan(2008)以41到64個月的幼兒為被試,采用班杜拉的榜樣示范的范式,結果發現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偏好模仿同性的行為,尤其是同性成人的行為。當榜樣的性別保持恒定時,兒童則偏好模仿同齡人的行為。這說明示范者的性別和年齡都會影響兒童是否模仿(Grace et al.,2008)。

        5.3 示范信息的內容及傳遞方式

        示范內容不同,模仿的水平就會不同:研究發現對不及物動作的模仿優于對及物動作的模仿(carnlo&Rumiati,2009)。另外還有研究發現對抽象認知規則的模仿好于對具體空間動作的模仿,對熟悉內容的模仿優于對陌生內容的模仿(Subiaul,Anderson,Brandt,&Elkins,2012)。

        示范內容是否有明確的目標物,將影響到兒童是模仿還是仿真:在一項研究中,成人示范移動玩具老鼠,一種條件下老鼠最終進了房屋,另一種條件下老鼠在同樣的位置停下但沒有房屋出現。結果,前一種條件下兒童進行了仿真,即移動老鼠進房屋,但忽略了模仿老鼠的移動方式。后一種條件下兒童進行了模仿。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第一種條件有明確的目標,目標吸引了兒童的注意,后一種條件沒有明確目標,所以兒童注意到了移動方式(Carpenter,Call,&Tomasello,2005)。人類很早就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傾向,傾向于把他人的行為解釋為是目標導向的(csibra&Gergely,2007)。所以只要示范行為有明確目標,兒童往往首先編碼行為目標并準確復制行為的最終目標,對于榜樣的行為方式往往不能精確復制,其實就是仿真。當同樣的示范行為沒有一個明顯的目標物時,兒童才退而求其次編碼行為方式,從而精確復制榜樣的行為,即模仿(Williamson etal.,2008)。

        除了示范內容本身以外,示范內容的傳遞方式也會影響模仿。有研究對比了電視和書本兩種媒體傳遞的示范行為是否會引起不同的模仿,結果發現兩種媒體傳遞的示范行為都成功引發了兒童的模仿,但電視媒體引發的模仿明顯更多一些。當書本中沒有插圖時,兒童也能在成人的言語講解下完成模仿任務(simcock,Barr,&Barr,2011)。

        5.4 模仿者的認知水平和經驗

        有研究表明嬰兒要到12個月時才能考慮情境中的限制因素,這種考慮直接影響到了嬰兒對模仿的選擇(zmyj et al.,2009)。兒童的認知水平會影響到他們的模仿,因為他們的物理知識少,所以他們無法意識到榜樣的行為是不必要的或效率不高的,所以更容易出現過度模仿(Simpson&Riggs,2011)。

        除了認知水平以外,經驗也會影響到對模仿的選擇和反應(Catmur et al.,2007;Schulz,Hooppell,&Jenkins,2008)。有一項研究以3歲兒童為被試,控制兒童參加模仿任務以前的經驗,然后由成人示范新行為,結果發現兒童用自己先前的經驗來決定是否模仿別人的行為。他們選擇性的模仿那些在他們看來最有效的行為。也就是說,在選擇模仿什么和選擇什么時候模仿方面,兒童會綜合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自己先前的經驗,二是他們觀察到的他人行為的有效性(Williamson et al.,2008)。

        6、綜合評價與展望

        綜上所述,近年來關于模仿的研究有增無減,在理論構建、研究內容拓展以及研究方法更新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我們認為還有必要從以下角度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首先,從理論構建上來看,已有的模仿理論比較零散,不成體系,往往著眼于某一具體問題,比如解釋過度模仿就用ACE假說,研究嬰兒模仿就用目的性推理或動作共振假說,揭示模仿的腦機制就用EP-S模型等等。這些假說引發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并且可以解釋一些研究結果,說明它們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但是,這些理論無法幫助我們對模仿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們認為未來的模仿理論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現有假說進行整合。在宏觀層面上,可以將社會環境、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等納入其中,解釋模仿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因為模仿是個體發生的成就,以感知運動學習為基礎,以豐富的社會文化環境為背景(Ray&Heyes,2011)。在中觀層面上,可以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模仿及其之間的相互區別與聯系。在微觀層面上,可以把模仿者的心理加工過程和對應的腦機制納入其中,揭示模仿在模仿者內部的形成機制。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模仿的理論,也可以借此形成新的研究動力,引發更多的相關研究。

        其次,從研究方法上來看,模仿研究以實驗研究為主,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較為經典的研究范式,包括“榜樣示范”的范式(Grace et al.,2008),“以頭開燈”的范式(Meltzoff&Moore,1997),“延遲模仿”的范式(simpson&Riggs,2011),“反模仿”的范式(Cook,Press,Dickinson,&Heyes,2010),“刺激鏈”范式(Terrace,2005),“從筆到杯(pen-to-cup)”的范式(Ogawa&Inui,2012),還有從認知研究中借鑒來的“刺激反應相容(sRC)”范式等等。未來的模仿研究在方法上要想有所突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可以嘗試引入新的技術手段形成新的研究范式。正如“刺激鏈”范式借助了觸摸屏技術一樣,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日益更新,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和技術研發人員合作創制新的研究工具,從而形成新的研究范式。第二,改進或擴展已有的范式。例如“刺激鏈”范式就有值得改進的余地。該范式很好地控制了兩種模仿任務在項目數量等額外變量上的一致性。但我們認為,認知規則模仿和空間動作模仿的任務在記憶上是有難度差異的:認知規則模仿任務中的3張圖片不一樣,兒童只要能記住第一張或最后一張圖片就會大大提高他正確模仿的概率,而空間動作模仿任務中所有圖片是一樣的,無法提供這種記憶線索,所以記住觸摸順序的難度更大一些。因此,今后有必要改進這一范式,避免記憶線索之類的額外變量引起的誤差。第三,豐富示范的內容。目前研究中采用的多是動作示范。但生活中的模仿可以涉及動作、聲音、表情、規則等許多方面,因此今后在模仿任務的示范內容上可以有更為廣泛的取材。

        最后,在研究主題上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拓展。第一,系統探討不同類型的模仿。根據不同的標準,模仿可以有不同的類型:自動模仿與有意圖模仿,仿真與精確模仿,即時模仿與延遲模仿,熟悉模仿與新異模仿,動作模仿與認知規則、言語表情模仿等等。眾多模仿類型中,有的已經研究得比較多了,但并不全面,如自動模仿,已有研究重在考察其自動化程度和腦機制,對影響自動模仿的因素卻少有考察。有的卻只是初步涉及,如認知規則模仿,還需要更多的探究。而且,不同類型的模仿之間有著怎樣的內在關系呢?在心理層面和腦機制層面是彼此分離還是有所重疊呢?Subiaul(2010)提出了多重模仿機制假說(Multiple Imitation Mechanism,MIM),假設模仿能力包含了不同的內容特異性心理系統,這些系統之間是分離的,并且都是結構化和功能化的。MIM的科學合理性還有待更多的實證研究來檢驗,但這種思路是值得提倡的,特別是在目前已有數量如此豐富的實證研究以后,更需要從系統觀的角度整合。

        第4篇:莫言的心范文

        摘 要: 基于對創新實驗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從課程體系,導師,學生三方面入手,通過改變教學計劃,建立導師制度,依靠學生社團,組織學校內部的電子競賽等多方面來激發學生和教師參與創新實驗項目的興趣。實踐證明,這些措施有益于教師、學生參與創新實驗熱情的激發,有益于創新實驗的開展和運行機制的形成。

        關鍵詞: 實驗教學; 創新實驗; 課程體系; 導師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01-50-02

        Mod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experiments in university

        Du Xiaoyu1, Li Hui2, Wu Yonghui1, Du Ying3

        (1. Basic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2. Minsheng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3.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bout the innovation experiments are analyzed. Through three factors of course architecture,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inspire the students' interest, such as altering the teaching plan, setting up supervisor system, relaying on student clubs, etc. Innovation projects can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uch a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eam cooperation, self-learning, and fighting spirit. These measures a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xperiment and formation of 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experiment teach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course system; supervisor system

        0 引言

        傳統的實驗教學多是緊扣課本,對所學的基本知識進行簡單的驗證或深化,這種實驗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由于社會的發展對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需要的人才不但要適應能力強還要發展全面,因此高校實驗教學,實驗室建設以至高等教育也應隨之改變。高等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要實現此目標,必須改革單純重視知識傳授的教育觀念,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高校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方式、發明創造的意識和樂于動手實踐的重要場所,實驗教學在高校的整個教學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實驗教學的方式與效果已成為評價一所高校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之一[1]。2007年,教育部在全國高等學校正式啟動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這一計劃是國家直接面向大學生立項的創新訓練計劃,目的是探索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逐漸掌握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從事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科學素質[2],提高其創新創業實踐的能力。

        1 目前創新實驗所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多數高校實驗教學仍然是以講授為主,并且實驗教學基本上是基礎實驗教學,簡單地讓學生做一些驗證實驗,加深對課本上理論知識的理解,這樣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也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如何改變實驗室的教學模式,有效地培養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研究的能力是我們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對于普通院校來講,實驗硬件條件和指導力量相對來說比較有限,探索如何進行實驗室開放,如何指導學生的創新實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創新實驗和普通的驗證實驗有很大的區別,不同的實驗所需要的實驗環境和實驗器材均不同,很多元器件不能重復利用,而且,創新實驗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學生在實驗室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和研究,這需要實驗室有固定的實驗臺和實驗儀器以及寬松的研究環境。實驗室開放模式和管理模式目前還不完善。

        其次,創新實驗前期處于探索期,存在失敗的風險,需要有經費的保障,而對于沒有收入來源的學生來說,向他們收費是不現實的。

        再次,高校的教師指導力量薄弱。高校教師的工作集授課和科研為一身,既要完成本科教學的工作量,又要做科研。而一個創新實驗需要教師參閱大量的參考文獻,才可能對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正確的意見;并且當學生沒有思路的時候能給他們指明方向;當學生遇到失敗氣餒的時候要給他們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勵。可以說,一個優秀的創新實驗的完成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奉獻。目前很多院校對創新實驗成果認定,只重視對學生成績的肯定,而輕視了老師的付出,所以大多數高校教師對創新實驗的指導并沒有熱情。

        2 創新實驗改革模式的研究

        2.1 調整教學計劃,優化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課程體系[1]。學生要逐步實現由學習向發現的轉變,在學習過程中從創造精神、知識基礎、研究能力與方法等方面為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創新實驗室結合對電子類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對課程體系中的課堂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分別進行優化。目前進入實驗室學習的學生大部分為大二大三的學生,理論課程的學習嚴重落后于實驗學習,很多重要的理論課程安排在大三的下學期和大四的上學期,若等修完必學的理論課程,大學生活也基本結束了,沒有時間進入實驗室實踐。一個方案是,提前完成這些課程,導師組織學生以講課的方式,固定時間和地點,由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的學科或者章節,提前完成理論課程的自學,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第5篇:莫言的心范文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 創新環境 創新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主渠道,也是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的重要發源地。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科學與否制約著研究生質量的優劣以及整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曾在報告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創新日新月異,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取決于人才間的競爭。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研究生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必將成為我國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和未來奪取世界知識經濟制高點的重要支撐力量。因此,我們在不斷發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其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創新環境的建設。本文將就我校在研究生教育創新環境建設中的舉措進行分析討論,以期不斷地實踐與探討,為發揮并拓展創新功能提供新思路,取得更大的成績。

        一、改革招生制度,注重能力選拔

        招生是確保選拔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第一關。筆試應由外語及與專業有關的科目組成,外語筆試題目通常是閱讀理解相應專業的外文文獻,以測試學生外語閱讀和寫作能力為主,偏重于考察外語應用能力。與專業有關的科目測試則以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主。一般來說,筆試的目的在于檢查學生入學后的適應能力,是對學生資質的檢查,不以選拔為目的。而面試實際是導師對學生進一步考核的過程,目的在于考查學生的研究欲望和研究能力。通過面試,導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所具有的研究能力和水平,還能了解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直接選出適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學生。這樣的招生方式從多方面直接檢查了學生本科階段的學習成果,使學生能夠專注于專業的學習和研究,有利于學生進入碩士研究生后的學習。

        二、學科及導師隊伍的建設

        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學術隊伍是建設高水平學科專業、培養具有創新性人才的前提。在學科專業方面不僅需要一批站在該學科學術前沿具有高瞻遠矚的學術帶頭人,同時也需要一批年富力強、充滿干勁并對該學科十分了解的中青年骨干,只有通過老中青三代協同作戰,各自發揮出自己的優點,才能持續地進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激發各自對創新的渴望,從而使得科研水平不斷進步。

        三、加強研究生教育的基礎建設

        通過建設大型儀器科學實驗中心,面向全校教師和研究生開放,充分利用先進設備,提高技術和研究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水平和層次,加強研究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管理和維護方面是實現管理開放和管理規范化、現代化,擴大實驗基地的受益面,充分發揮實驗基地的創新人才培養以及研究生動手能力方面的主導作用。同時,各類交叉學科研究中心積極推動學科交叉,重視交叉學科的發展,不斷創新,進而推動研究生教育的創新。

        四、加快實現和推進實驗、圖書資源共享

        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各高校十分重視實驗室和圖書資料的建立工作,近幾年來,其培養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采用建立實驗室開放、共享新型的管理制度和建立數字化圖書館,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最大限度的實現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實驗研究和圖書資源共享。這樣集中經費投入,用于更新前沿學科發展需要的儀器設備,即避免重復購置,又充分發揮設備的利用率及做到設備儀器條件的互補。數字化圖書館的建立,提高了文獻資料使用率,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共享。

        五、采用“嚴進嚴出”政策,設置適當比例的淘汰率

        對于入學資格的審查可以更加嚴格,這樣從源頭上沒有封死很多具有比較強的創新能力但部分條件不符合的生源,當學生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之后,學校就對其嚴格要求,并設置適當比例的淘汰率,最后能夠畢業并拿到學位證的研究生少于入學人數,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而且有競爭才有動力,才能激發學生們的潛能,從而不斷創新,刻苦鉆研,取得滿意的成績。

        六、兼顧專業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隨著近年來專業型研究生的大幅擴招,使得很多高校特別是剛剛開始招收此類研究生的高校對于專業型研究生在臨床與科研的相互關系上還存在一些誤區或偏見,認為科研和臨床工作是二者不可兼得,仍沿用老方法培養,缺乏創新性。但其實醫學研究生區別于普通醫生的一個根本特征就是具備科研能力,具備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并通過一定科研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校在研究生教育的環境建設上時間不長,特別是在專業型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上仍有經驗缺乏,實驗設備不足等劣勢。但招收研究生以來,學校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的基礎建設、學科及導師隊伍建設上投入大量資源,并大力建設科學實驗中心及數字化圖書館,同時加強與兄弟院校的交流,改善自身的創新環境,充分激發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實現創新環境的有效管理時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涉及到教育理念與實踐兩方面的較為復雜的課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也會呈現波動性,所以對于研究生教育創新環境的建設是一個需要大家共同不斷探討與實踐,不斷摸索才能達到不斷發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李宣海,沈曉明.教育:塑造未來奇跡的創造者.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田逢春.建設開放性實驗平臺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9).

        第6篇:莫言的心范文

        關鍵詞:水墨人物;筆法;創新

        筆墨是中國畫藝術中極其重要的元素,同時與中國畫的審美觀念也密切相關。無論在古代人物畫還是現當代人物畫,畫家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都十分注重筆墨的表現。然而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中國畫的筆墨形式似乎已發展到一種窮途末路的現象,特別對于畫家來說,水墨人物是深化造型感受、強化視覺形態的實踐過程,不能使之停留在表面化、表象化的層面上,一張好的水墨人物畫,決不是某些技法條件的湊合而成的。

        在當代中青年水墨人物畫家中,田黎明的水墨人物畫的變革與創新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令人們關注。田黎明懷著深厚的傳統中國畫功底的同時,吸取了中國民間繪畫和西方繪畫的養分,把新技法、新色彩、新的繪畫意識和諧地與傳統筆墨技法相結合,恰如其分地表現了陽光、水波、空氣等前人不敢表現或不能表現的內容,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語言。他通過筆墨形式來表現自己生活經歷中那些若即若離、漂浮躁動的思緒,以筆墨的形式發現其中復雜與單純的意味。那么如何來具體表現出這樣的一種獨特藝術思考呢?田黎明在筆墨技法上做了很多的實用性嘗試。融染法、連體法和圍墨法的發現與開創,正是他對這一藝術創新的表現。

        融染法:在宣紙上畫一塊很平的墨色,或者一塊有水紋的墨色,用飽含著帶水份的色與墨,一筆一筆地銜接。在作畫的過程中根據紙張的性能,掌握好接筆的快慢。接筆快則筆觸就隱約,接筆慢則筆觸清晰。還可以把膠或者粉摻入墨中,增大墨的膠性從而使墨色在紙張上出現平展的效果。這樣的運筆方式把大片的墨色舒展地鋪開,淡淡的水痕留在紙上,則形成好似畫出了時間感覺,并通過筆觸的行走帶來了空間的浮現。如創作于1988年的作品《小溪》,田黎明通用水的感覺和體驗,以沒骨方式把水色充分鋪開,讓墨和色通過水墨氣韻的融染、鋪排營造畫面一種平染的感覺,并以傳統的沒骨畫法塑造人物,將光感引入畫面表現出清新淡雅的視覺效果。在作品的創作中作者試圖以融染的方式讓墨色來體驗一種心性的情景,以自身的形式質地來轉化一方精神空間,讓墨色的語言純化出人的自然、自然是人的一種意象。

        連體法:先后兩筆淡墨附在所要表現的結構的高處,讓淡墨與淡墨之間留出此形結構的空隙,再施以灰或者較重的墨色與其中,此時畫面上一條水濕的線顯現而出。顯現出的線條可硬可軟,完全由淡墨的水分來定性,也可以根據水分中含膠含粉的感覺來控制。[1]因為運筆時筆筆相同,而對結構的表現也呈現出一種陰陽互補的過程,從中墨色獲得一種自由的空間,并可以此來借著表現物象,把握其結構的生長方式。如他創作于1999年的《人體寫生》人物的結構主要以連體的筆法表現,在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筆與墨、色緊緊連體,人物骨骼、肌肉結構的表現,由筆筆相連的墨色附著在人體結構上,由筆與筆、墨色與墨色之間產生的淡色水線體現,既有線和面的感覺,又顯現出較強的筆觸感。此外,田黎明也常用連體法表現水,如他在“游泳的人”系列作品中畫水時,他充分利用宣紙吃水的特點,注重用水的感覺和體驗,體會含水的色與墨在宣紙上形成的筆觸感,從而營造出水波粼粼的視覺圖式。

        圍墨法:是田黎明在一次偶然的作畫中,由于筆頭水分較大,不經意一滴水滴到宣紙上,墨從上面鋪過后出現的一個了一個斑點,他由此聯想到是光影的斑點,也是水上的光斑。在日后的創作中他并將此方法用于光斑的表現,并結合連體法把光點擴展為光的塊面,他把這樣的運筆方法稱為“圍墨法”,在他日后的創作中這種“光”的表現成為了他獨特的繪畫語言,從而也使他的作品別具一番風味。如2000年創作的《都市假日》表現的是密密麻麻的很多都市人在一個河邊上蹲著、坐著,有的在水里游泳。他以明快的筆觸和墨色的感覺來分析、表現人物,同時也是一種視覺、感覺的轉化。淡墨滲開在宣紙中,墨色又輕輕地圍上去,將大塊面的墨色轉化為一種光的感覺,這種轉化像太極中陰陽的轉化,一虛一實,若即若離。如果把光斑的內部看成是一個活的空間,這些光斑的感覺像人一樣能呼吸,有心跳,能讓人感受到自然中的生命的活力。將單純的筆墨技法轉化成一種思想中的可視語音。結合融染法與連體法的共同使用,使畫面在本質直觀、意識想象與構造都以視覺、直覺的感觀直覺體現出。

        融染法、連體法和圍墨法作為一種筆墨的表現方式,其本身只是一種方法,只有當技法的感覺和表現成為一種思想中的可視語音其筆墨的技法才能具體真正的視覺意義。正如田黎明自己所說:“所謂技法的方式是靠著心性在生活中不斷地接受和吐納自然的氣息來生長的。技法本身非常簡單,而賦予這種簡單以意義,就需要生活的補養,在生活中來感覺生命存在的意義,來感覺文化的意味。”“需要人在自然中的多種體驗和經歷,才能發出本體的真正意義。”[1]

        田黎明正是在孜孜不倦研習傳統的同時,敢于大膽嘗試不斷創新。在前輩大家的影響下,田黎明立足于中國傳統,認真學習中國傳統的繪畫理念,注重自身的藝術修養,提高自我對生活與藝術創作的悟性。大膽探索筆墨傳統,結合自身的水墨實踐,創造出新的人物畫繪畫語言形式,豐富了中國人物畫的繪畫語言。即立足于中國傳統繪畫的沒骨技法,研究了圍墨法、融染法、連體法等一系列的繪畫技法,把人們賴以生存的“陽光”、“空氣”、“水”等自然現象捕捉于他的水墨人物的創作畫面上,使其筆下塑造的水墨人物畫無論是“游泳系列”還是“都市人物”都具有真實的生活感受和鮮明的時代風貌以及強烈的符號性。使得他的人物畫作品清新明快,韻味獨特,透出樸素的繪畫風格及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統一的氣象。同時由于他在筆墨技法的創新,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彌補了中國傳統繪畫中關于“光”與“氣”意象表現的空白。

        參考文獻:

        [1]田黎明.名家風格與技法―――田黎明走進陽光[M].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

        [2]付京生.當代中國畫文脈研究―――田黎明卷[M].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

        [3]田黎明.自然為本的觀察方式―――田黎明訪談錄[J].國畫家,2006(03).

        第7篇:莫言的心范文

        她從小繼承父親的繪畫天賦和母親的文如藝術

        湯唯,1979年10月7日出生于杭州,身材修長,外表清秀脫俗。小時候非常懂禮貌,見人就熱情地喊“阿姨”、“阿婆”,性格十分外向。

        湯唯的父母都是浙江樂清人,媽媽在樂清當地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演員,爸爸也是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畫家。她從小繼承父親的繪畫天賦和母親的文娛藝術,爸爸媽媽時常把她當男孩子一樣對待。生活中湯唯一直也是很中性的裝扮。

        讀中學時,湯唯就表現出藝術和表演上的天賦。常有劇組來挑選她去當群眾演員,媽媽怕演戲耽擱女兒學業,只好對老師說:“以后不要再讓湯唯演戲了,我只想讓她讀好書。”湯唯興趣廣泛,對運動、音樂都非常熱衷,尤其是羽毛球打得非常棒,省少年體校招收羽毛球隊隊員時,就看中了身高1米72的湯唯,但媽媽反對她去,也只好作罷。

        1994年,從杭州第十四中學初中畢業后,湯唯考上了杭州較為出名的五四中學即今天的杭州美術職業學校。

        在學校。湯唯以前是班長,還是校學生會副主席,很能干,口才也好,經常在主持、辯論、朗誦葉頻換角色。

        高中畢業的時候,湯唯在杭州的影視訓練班接受了一陣子培訓后,連續考了三年中戲表演系都名落孫山,這對年輕的追夢女孩來說,無疑是個殘酷的打擊。在好心人的指點下下,湯唯改考導演系,結果一擊即中。

        湯唯很有組織能力,有時參加面試,她雖然也是一名去面試的演員,但她就會跟大家說:“大家排好隊,待會兒副導演叫的時候,咱們一個一個過去,現存大家自己準備一下,找找狀態,感覺一下,不要待會兒一進去整個人就呆掉了。”

        學校里的湯唯不是風云人物,和中戲的眾多學生一樣,上課、排練、做兼職,但表面上看似大大咧咧的她卻對自己的追求十分有數。在老師眼里她是個對生活有全方面追求的人,成名對于她來講也不是那么重要,她更看重的是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繁重的拍攝生活,她哭過,但量終度過了艱難時期

        離開學校后湯唯的演藝之路走得較為平淡,剛開始幾年接的戲都很不出名、但她本人倒是很滿足,有份賺錢的工作就讓湯唯非常高興了。

        雖然在電視劇成了湯唯的主業,但對舞臺的那份愛一直埋在她心中。2004年,戲劇策劃人袁鴻決定電新排演話劇《切?格瓦拉》,就試著聯系已經拍了很多部電視劇的湯唯,她幾乎沒有考慮就答應了。袁鴻發現,《切?格瓦拉》一共16場的演出,湯唯基本每場都在真哭,觀眾很容易從她眼里感受到真情。

        2006年6月《色?戒》,為了能夠找到適合王佳芝的演員,李安也不能免俗地開始“廣撒網”選角,當然被傳人圍的也不乏諸如章子怡、舒淇和大S這樣的名角。而這時的湯唯,還只是京城默默無聞的小角色,而李安最終敲定由湯唯主演王佳芝一角,讓湯唯一躍成為大眾焦點。

        《色?成》開拍前,湯唯被帶到上海進行魔鬼式訓練,學習上海話、穿旗袍、唱蘇州評彈、苦讀史料書籍,每天近10個小時。還假借礦泉水瓶子演習“斟酒”,歷時一個多月訓練之后,李安“驗收”滿意,終于簽訂合同。

        《色?戒》9月開機,一共拍了118天、114天都在拍湯唯。李安把整部戲的成敗押在湯唯身上。對待她自然極為嚴格。湯唯最不順的一次拍攝,竟然拍了三十六次。繁重的拍攝生活,她哭過,似由專終度過了艱難時期。

        我沒覺得我有多出名,倒是有一種成名后歸于平淡的感覺

        “梁朝偉是個很專業的演員,從來不給我任何壓力,總會用默默的力量支持我,他讓對手有一種很安心的感覺。他總認為,兩個演員演對手戲是相輔相成的,一方好了另一方才能好。在合作過程中,我明白了怎么樣才是一個好演員。開始的時候,我一想到要和梁朝偉演戲,心里就發慌。梁朝偉對角色的那種深入,真的顯示出一個演員的實力,我經常能感覺到他和導演之問的那種很默契的配合。梁朝偉不管是和誰對戲,從排練開始他一定會在那里,鏡頭里有他沒他,他始終都非常認真地給對手搭戲。拍的時候我們已經相對熟練。梁朝偉對我的幫助也特別大,我很幸運。”談及《色?戒》是于與梁朝偉的合作,湯唯說。”

        《色?成》中有一場湯唯和梁朝偉進珠寶店挑選鉆石的戲,那也是非常重頭的戲。按照民演布置的路線,湯唯從馬路上走到珠寶店門口時,突然發現等在遠方的同事,還有特務。于是她突然停下腳步,用眼神注視著遠方的同事,似乎是提醒對方離開……湯唯的眼神就是這么厲害,她身上的確是有與眾不同的東西。

        湯唯說:“王佳芝是我演藝生命中遇到的一個非常重要和難忘的角色。她給我帶來的是在工作態度和工作經驗上的改變。留給我的可能就是讓我找到自己更女人味的一面……”有人這么評價:湯唯是幸運的,湯唯更是聰明的。湯唯既敢演,又很聰明。在《色?戒》劇組探班時,劇組主打的是導演李安,然而為了奪人眼球,那時還很“新”的湯唯上演了一場“拉鏈門”的好戲。

        那時剛開拍不久,一次三位演員和李安合影,湯唯發現李安的風衣印有劇名,于是悄悄告訴李安讓媒體拍一下。從這就可以看出湯唯是很有心的女孩。后來,由于拍照地在戶外,李安覺得特別冷,于是準備把風衣拉鏈拉上。

        第8篇:莫言的心范文

        關鍵詞:離心模型試驗 路橋變形耦合特性 數值模擬 研究

        中圖分類號:U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103-01

        目前,我國對于過渡性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力學分析方面,缺少對路橋變形耦合性的分析研究。過渡段路基的變形會對其剛度指標造成直接影響,而且臺背路基變形會影響橋臺的水平位移和傾角,從而影響路橋的使用。因此,要對橋臺和路基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為路橋設計工作提供依據。接下來,我們就利用三維數值分析模型,對路橋的變形耦合特性和相互作用進行研究。

        1 路橋過渡段數值仿真模型的建立

        (1)數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2)采用數值分析軟件建立的三維數值分析模型,然后利用力學計算和流體滲流模式進行計算,對橋路的變形特性進行分析。

        (3)在橋臺樁基礎形式不變的情況下,對過渡段的地基樁間距進行變動,從而能夠發現過渡路橋的沉降規律。在實際工程中,直接對路基填筑時橋臺的地基沉降的規律進行研究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可以通過對路橋未開始沉降和地基沉降已經完成兩種極端情況進行研究。

        (4)計算參數和材料本構關系。

        在計算過程中,要把樁作為線彈性材料,然后利用軟件中的cs_scoh和cs_sfric作為計算參數。由于過渡段的路基通常采用的是級配碎石調料,因此,路基往往具有較大的壓實度和剛度,壓縮沉降量較小。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用彈性模型進行模擬,橋臺同樣可以使用這種模型。

        2 離心模型試驗和數值分析結果研究

        2.1 路橋同時加載下過渡段的路基沉降規律

        在樁間距和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路基面的沉降度是隨與橋臺距離的增加而增加的。在不同的樁間距下,路基面的沉降度是隨著樁間距的增加而增加的。在樁間距不同的情況下,路基和橋臺的沉降縱向分布規律的實測數據與計算結果是相同的,因此,此結論能夠將實際工程中過渡路基和橋臺固結沉降的變化特征較為準確的反映出來,也可以對過渡段路基的沉降變化規律進行合理預測。在進行實際設計的過程中,要對過渡段地基的樁間距進行合理選擇,盡量讓路基面的差異沉降和坡差降到最低,還要將過渡段地基樁間距對于線路平順性的影響考慮在內。

        2.2 橋臺先施工情況下過渡路基面沉降規律

        在橋臺先施工情況下,隨著距離橋臺距離的增加,過渡段路基面沉降程度也在增加,達到一定距離時,過渡段路基面的沉降變化有所減小。對不同的樁間距下路基面沉降分布數據進行分析和比較以后,可以得出結論,隨著地基處理程度的加深,不同位置的沉降是逐漸減小的,但是,各個斷面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隨著距離臺背距離的減小,過渡段路基面的沉降坡度是增加的。

        2.3 路橋差異性研究

        剛性橋臺和柔性路基的基礎設置方式是不同的,而且,橋臺與路基也存在著剛度上的差異。因此,臺背處的差異沉降通常較大,而差異沉降過大會對線路結構的使用性能造成影響,造成線路平順性的惡化,影響車輛的運行速度和安全性。面對這種情況,設計人員要將路橋銜接處的差異沉降值降到最低。臺背和路基交界處得差異沉降是不受路橋施工順序的影響的,而且會隨著過渡段地基樁間距的增加而變大。另外,橋臺狀態的不穩定也會影響過渡段的路基,使橋臺發生變形,從而導致路基沉降的增加。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保證橋臺的穩定性。

        2.4 橋臺水平位移和轉角變化規律

        對不同加載順序的橋臺水平位移情況進行分析以后可以發現,隨著過渡段地基樁間距的不斷減小,橋臺傾斜方向也在變化,在地基樁間距達到某一特定值時,橋臺的傾斜角能夠變為0 °。而且,路填土會對臺背產生水平方向的壓力,使橋臺基礎底面出現不均勻的附加應力,臺后地基土的壓縮會在橋臺樁基處產生負摩擦阻力,從而使基礎前后出現傾斜。如果先進行橋臺施工,受到臺后填土作用的影響,橋臺頂部會朝填土方向移動,底部朝著橋跨方向移動。橋臺傾斜度會受到地基土側向流動的影響,地基土的水平流動程度會隨著過渡段地基樁間距的增加而增加,土壓力對橋臺的影響會隨之減小。

        2.5 過渡段地基樁間距的確定

        如果橋臺樁的基礎形式不發生變化,那么過渡路基面中心的總沉降幅度是隨著過渡段地基的樁間距的增加而增加的。隨著過渡段路基收斂沉降值的不斷增加,橋臺水平位移和傾角也是不斷增加的,因此,如果路基收斂沉降值過大,會對橋臺的水平位移和橋臺傾角造成較大影響,從而降低線路結構的穩定性。針對這種情況,在實際施工過程中,要將臺后路基的收斂沉降值增加,以提高橋臺結構的穩定性。另外,路基的變形程度影響著路基的后期剛度,因此,也要控制好路基收斂變形值。

        3 路橋變形耦合特性研究結論

        通過三維數據分析模型對路橋變形耦合特性進行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由于飽和松軟土地基的強度較低,在加載過程中會出現瞬間沉降,臺頂會出現明顯的傾斜。因此,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如果土地強度低,要采用堆載預壓的方式實現排水固結,使地基的瞬間沉降量和橋臺的傾斜度降低。

        第二,隨著地基處理程度的增強,距離臺背不同位置處的沉降是不斷減小的,而是,各個斷面有著不同的敏感度,路基面的沉降坡度隨著距臺背距離的減小而增加。因此,要采用變樁距或者變樁長法對過渡段地基進行設計,要加強對靠近臺背范圍內的沉降控制。

        第三,一般來說,在臺路的交界處會有差異沉降,而且,隨著過渡段地基樁間距的不斷增加,差異沉降值也是不斷增加的。高速鐵路要求線路具有更高的平順性,因此,施工時要在橋頭設置搭板,使路橋邊界處的臺階式跳躍沉降轉變為連續斜坡式沉降,這樣可以使橋頭跳車的危害大大減弱甚至消除。

        第四,線路結構會受到路基差異變形的影響,水平位移和過渡段路基的收斂沉降值大小影響著橋臺傾角和傾斜方向。因此,在進行臺后過渡路段的設計時,要做好收斂沉降值的控制工作。

        4 結語

        路橋的變形耦合特性影響著路橋的使用狀況,對線路的平順性和行車的安全性有著直接影響,路橋過渡段路基的設計是影響路橋穩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在離心模型試驗的基礎上,建立了路橋過渡段三維數值分析模型,對路橋變形的耦合特性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科學結論。建設單位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要根據路橋變形耦合特性,確定合理的設計和施工方案,保證路橋結構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 范臻輝,張春順,肖宏彬.基于流固耦合特性的非飽和膨脹土變形仿真計算[J]. 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第9篇:莫言的心范文

        我是第二次來敦煌,上一次來是28年前。感到這些年敦煌變化非常大,周圍的環境和人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除了這些變化之外,敦煌還有很多永遠不會變的東西。這次絲綢之路文博會的LOGO,第一眼看上去是兩條交叉的彩虹,符合絲綢之路文博會的基本結構;再看一看是個人字;再仔細一看,是一個大步奔跑的人,看起來跑得很輕松很愉快。這個人應該是面向西方奔跑。但是換一個方向看,這個人可能又是向著東方奔跑,所以不僅東方人要向著西方奔跑,西方人也要向著東方奔跑,一切的交融都是雙向的。在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時候,西方人也在向東方學習,因此貫穿東西的絲綢之路是文明交匯之路,互相借鑒之路。

        絲綢之路最早是沿途人與人之間的貿易往來,來自民間很簡單的需求讓我們擴展出國家的希望。實際上這條路最早交流的時候,也沒有想到會在后來形成文化、政治上的統一。最初無非是把我們最好的東西互相運輸,隨著經濟上的交往慢慢地有了文化交融。想一想在一切都不發達的曾經,我們的祖先乘風破浪把我們的文明傳播過去,把外面的文明帶回來。一方面,今天的時代讓我們看到了科學的進步,另一方面我們還沒有超過我們的祖先。當年他們不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創作了一些作品,到了今天我們還是不知道,我們也無法還原出當年在敦煌石窟上開鑿的那些手藝人,他們的頭腦中怎么產生了這樣美妙的文化組合。這些文化元素中,毫無疑問地的有伊斯蘭教、佛教等文化。這些創作者將多種文化作為他們想象的基礎,最終融合起來培育出來敦煌文化,這種交流才會產生進步才會創新,文化交流根本的目的應該歸結到創新。

        敦煌文化實際上也體現了中西文化的對抗和融合,走在中國,會發現很多廟的建筑很像京都奈良的建筑。我跟隨行的人這樣講,他們都反駁我,說不是,是京都的建筑很像唐朝的建筑。唐朝時日本的留學生把唐朝的文化帶入了日本,如今很多中國失傳的東西都可以在日本見到。但是日本在學習的基礎上借鑒了本民族的藝術融合成為一種新的文化,到了現在反過來讓我們學習。所以我們的絲綢之路最終的目的,也就是在經過充分的交流碰撞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文化形態和藝術作品。

        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最重要目的,是要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礎上,創新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新的藝術作品,在百年千年之后無愧于我們的后代。

        (莫言,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综合伊人丁香五月婷婷综合缴情 | 日日久资源站中文字幕 | 久久综合天天精品 | 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拍 | 亚洲中文高清香蕉网 |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