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愛國主義論文范文

        愛國主義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愛國主義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愛國主義論文

        第1篇:愛國主義論文范文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佳的“園丁”,它是學生積極參與知識探究的內驅力。正如蘇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說:“音樂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教學的學習興趣?!爆F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般情況下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注意。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合理利用多媒體,巧妙設計出栩栩如生的動畫教學情境,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作者在執教“京劇基礎賞析”一課時,就在導入環節應用多媒體展示了色彩豐富、形態各異的京劇臉譜,并伴隨著韻味十足的京調音樂,許多學生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饒有興致地期盼京劇的正式開場。再如,作者在執教《綠葉》這首歌曲時,運用多媒體聲、光、色、形合一的優勢,創設了美妙的情境:燦爛的陽光下,樹木郁郁蔥蔥,遠方的牌坊旁“躺著”幾所小茅舍,小河流水潺潺,再配上動人的背景音樂。在如此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和視聽覺都被積極調動起來。

        此時,作者先要求學生給畫面自編歌詞,然后反復朗誦,接著給畫面配上《綠葉》的原歌詞,最后制成簡單的MTV讓學生盡情欣賞優美的畫面,傾聽悅耳的歌聲,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深刻理解歌曲的內涵,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學唱中將歌曲的情緒自然地表現出來,愛國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在高中音樂情境教學中,我們務必選擇與作品內容直接相關的視覺畫面,既可以是直接的演奏場面,也可以是間接的主題聯想畫面。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江南笛王趙松庭的笛子演奏曲《早晨》時,作者采用多媒體展示了令人神往的春曉圖:在一片蔥蒼茂密的樹林里,一縷晨曦透過林隙微露,萬籟俱寂,一兩聲鳥鳴讓人無暇遐思……此時,動聽笛聲悄然響起,“笛子獨奏《早晨》”的流動字幕從左向右慢慢移動,突然,字幕化作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如此的情境導入,學生很快就進入了預設的教學意境之中,使學生產生無限的美感,熱愛祖國大自然的情懷油然而生。

        二、巧妙結合戲曲民歌精華,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第2篇:愛國主義論文范文

        我團全體成員(XXX)于20__年7月21日在陜西省西安市附近進行文物保護調查研究,先后調查了乾陵博物館、兵馬俑博物館和華清宮,7月31日完成調查。乾陵位于陜西省乾縣,西安市附近地區。在乾縣,我們首先去參觀了永泰公主墓。由于乾陵并未被真正的開發過,所以大多數乾陵出土的文物都出自于永泰公主墓及其附近幾座太子墓穴。文物主要有壁畫,石雕,珍貴文物(唐三彩)等,有很高的歷史及藝術價值,是我國珍貴的史料。初進入永泰公主墓,我們就被周圍的環境所震懾了。炎熱的夏日,蟬鳴聲不絕于耳,可墓中卻格外的涼爽,周圍的壁畫線條流暢,顏色絢麗,雖然與我們有著歷史的阻隔,卻又好似觸手可及,貼近歷史的感覺使我們每個人都屏息凝視,嘆為觀止。慢慢走進墓中,周圍有小的洞穴,存放著陪葬的陶俑,陶器,雖然燈光很灰暗,因為有關單位的開發保護,還是能很清晰地看到生動的人物表情和行為舉止,使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最后走進的就是主墓穴,陳放著永泰公主的棺木。黑青色的石板,一塊一塊堆積成樣式精美的棺木,上面的雕刻是他就像是嶄新的近代工藝品,棺木保存良好,刻紋中的花鳥獸都非常的清晰可辨。房檐式的設計使棺木脫離了死板、沉寂的特點,反而有種家的歸屬感,靈巧、美觀。在這樣的歷史文物面前,我們每個人都很渺小??墒俏覀兛吹?,有些觀光者就在墻壁、房檐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愿望。我覺得很悲涼,這些[,!]古老的文物,即使它們是沒有生命的,沒有價值的,但他似乎也像一個蒼老的長輩,多少為能工巧匠為它付了汗水,甚至是生命,智慧。我們參觀應該帶有尊敬它,尊敬古人,尊敬我們民族人民的思想,我們卑微的愿望又怎能值得一提呢?我們對這種現象的調查分析是,有關單位給予的重視程度并不夠,監察力度小,沒有準確的懲罰方案及措施,才使得寶貴的遺產被留下了烙印。我們倍感痛心,有良知和愛國情感的人們都倍感痛心,不知那些破壞者是否有所痛感呢?乾陵屬于國家四A及重點旅游景區,但是經過我們的考察,我們認為乾陵的設施過于陳舊,開發過與簡陋,客流量過少。我們應該在經濟許可的條件下,加大投資力度,爭取使乾陵也成為游人萬千的旅游景區,吸引外來投資的地區。

        乾陵的山下曾經被八國聯軍洗劫過,他們能帶走的東西都帶走了,不能帶走的也毀壞了,其中六十一藩臣像和守陵的甕仲投向很多都被損毀,只有極個別的幸運兒保存下來。我們看到都十分的痛心,轉念想想,我們的文物我們有些自己國民都不懂得愛護,更何況是那些強盜般的掠奪者呢?我們應該自己首先做好保護文物的工作,自覺律己,那樣才能夠來管治他人。

        乾陵市女皇帝武則天和她丈夫唐高宗的墓穴,使我唯一沒被發現但是沒有被盜的墓穴,至今沒有被開發。原因有兩個,首先,我國的科技并不夠發達,在給墓穴通風痛氧前沒有很好的防腐措施,不能隨意開發,防止墓穴遭到無畏的破壞;其次,我國的經濟也不算發達,開發乾陵需要投入大量的資產,我們要爭取少投入,多受益,質量高,這是很難做到的,這也是乾陵沒有被盜取的原因。日本曾經愿意投資我國幫助開發乾陵,條件是乾陵開發后日本國獲得收益的百分之六十。民族自尊心強烈的中國自民又怎能同意這種有辱國體的要求呢?這是日本人的一個不可能達成夢想而已,但獨立開發乾陵并不是中國人一個不可達成的夢想,這一天早晚都回來到,我們有強烈的愛國精神為動力,億萬人民為基礎,即使不依靠他國,也能夠達成。盡管乾陵現在還是一座山,但是他總會在我們國民的努力下成為舉世矚目的歷史遺產。郭沫若先生對總理說過,如果乾陵被開發,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是世界的第九大奇跡,我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在幾天的參觀過程中,兵馬俑博物館是我們最流連忘返的地方。首先,我們在博物館外定時紀錄的客流量,發現博物館的國外參觀者竟達到百分十六十左右,也就是說,加上工作人員及其他營業分子,兵馬俑博物館的外來參觀者幾乎和中國參觀者人數相當,這是相當值得重視的。因為,在國外參過著多的地方,更囊體現出我國的國體,人口素質等一些實際客觀情況,對兵馬俑更是要嚴格保護,對游客進行嚴格的監督,控制。對景區內的不文明現象也要勸阻制止甚至于懲罰。在景區內,我們發現地上是不是有些煙頭,廢紙屑,膠卷外殼或是吃過喝過的食品包裝袋。我們也針對一個垃圾箱進行了觀測,外國游客多數都把垃圾丟在垃圾箱內,但中國游客由少數人就隨手丟掉,我們認為這是極度破壞博物館乃至于國家整體形象的。應當有專人制止或是有相應的懲罰手段。兵馬俑參觀大廳的監管還是很嚴格的,但是仍有不足,例如,標志牌上有寫可以拍照,但是不能使用閃光燈幾三腳架,但是館內仍是燈光不斷,經過我們的定時觀測,我們發現,違規的國外參觀者人數較多,標志牌上也有英文標注,但是遵守的人卻不多,我們認為隨團的導游有義務提示自己的團圓,嚴格遵守管內規定,這樣即使是看不懂標志的外國參觀者也能夠管制自己的行為,不作出對文物有所危害的事情。在出館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出售兵馬俑的小商販,唯獨在國外參觀者的前面,兜售兵馬俑,盡管別人不肯買,他們仍然不依不饒,喋喋不休。這是十分沒有禮貌的行為,遇到的有損,與我們國家的尊嚴有損。所以兵馬俑的管理部門應該嚴格控制小商販隨意兜售的行為,對他們加以遏制,嚴禁他們入館售物。

        兵馬俑是世界奇跡之一,是陜西省珍貴的文化遺產,距今兩千年有余,用雄偉壯觀,驚世駭俗來形容也不為過分。整個兵馬俑博物館內,沒有兩個兵馬俑是相同的,不論是姿態,表情,舉止,神態。。。都各不相似,各具特色。每個物品都活靈活現,照在照片中,不認真看,真似一位活人樹立其中,惟妙惟肖,繪聲繪色。秦朝有著驚人的先進軍事科技,不論在做功又或是材料上都有至今仍未接觸的謎團,兵馬俑是我們研究的對象,是重要的歷史材料。保護它是我們愛國精神的體現,更是我們中華自民的義務。

        華清宮是后來加建的建筑物,但是唐朝的浴池卻仍然完整的保留著,我們看著它們,想象著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歷史故事,既有民間特色,也充斥的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華清宮開發的相當完備,管理好,只是游人過于繁多,我們人多,過多的客流量會對文物造成一定的損害,所以限制客流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定不要大聲喧嘩,過于擁擠,防止文物受到損害。

        我們每參觀一個景點,都會留下我們針對與該景點設計的有關意見,在我們積極的努力下,有關單位也給予了肯定,并給我們蓋了章,是我們覺得自己的工作有了匯報和收獲。在兵馬俑的時候,即使是冒著高溫,頂著太陽,來來回回來的觀察,拍攝,再去提供意見,索要有關公章,也沒有一個人喊累,說不愿意。當然,別人并不會隨隨便便就相信我們給我們蓋章,但是我們可以一趟又一趟的跑,一次找不到管理人員就去找第二次,沒有上班就等到上班,下班了就再去找別人,給別人借是我們活動的意義,內容,就是這樣不斷的努力,我們成功了,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給予我們提供的意見很高的評價及重視。我們很開心,僅是很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活動結束時,我們又在西安市進行了民意社會調查,我們共打印了四十份問卷,分別在西安市不同地區進行了調查,大家對我們所提問的問題都認真地給出了不同的看法,也是我們更為了解我們所作的工作的意義,我們對社會,對社會分子也有個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們還寫了愛國護文物的 宣傳倡議書,打印了四十份,交給了填寫問卷的人閱讀,希望給大家也能了解我們的活動,支持我們的活動。這次社會調查很成功,大家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每個人,每個角色都在努力。我們不一定要當一個只演小角色的大演員,我們愿意做一個扮演大角色的小演員,在社會的一個地方,為這個社會,為我們的國家盡我們的一份力量。建設這個社會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們也能夠付出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獲。愛國精神是我們的動力,也是我們宣講的主題。文物是我們的資產,是金錢所不能比擬的。我們要珍視它,使它在我們的國家發光發亮。

        第3篇:愛國主義論文范文

        一、教學中注重德育導向

        德育工作中弘揚民族精神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要能夠做到一個主題就是進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2]在進行德育工作時要做到讓每面墻都能夠起到教育作用,通過在學校設置愛國名人雕像,并進行名人名言的熏陶,為德育工作的開展創設溫馨、和諧的教育氛圍,以此構建文明的校園文化環境促進學生德育發展。只有在主題指導下進行德育工作的開展才能夠保證方向的正確性。在德育工作中首先要明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三觀指導下進行生活、學習,才能夠更好的促進德育工作的開展。

        二、德育教育方式多樣化

        德育工作要放在重要位置,為此,在德育工作開展中要摒棄傳統重視成績忽略德育的教育模式,要讓學生意識到德育教育需要自己和教師一塊進行工作。而是要能夠將德育工作從課內轉向可以進行德育教育,將德育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以便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愛國主義教育、中華美德教育等德育內容。要能夠應用新課程教育理念進行德育工作的開展,將德育內容滲透好各個文化課的教學中,發揮文化課教學中內涵的人文育人作用。通過教學內容,將教材中的先進人物給學生進行講解,以便更好的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良好情感,讓學生在學習到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能夠滲透學生德育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德育素養。要注重在各個活動中進行德育工作的開展,可以通過每周升旗活動,以及國旗下的演講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此外,還可以通過清明節掃墓讓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情感教育。還要開展多種多樣的感恩報告活動。還可以通過競賽的形式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更好的意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3]

        三、注重教師隊伍素質提升,更好促進學生德育素養的形成

        為了更好的做好德育工作,可以進行德育工作經驗交流,對德育方面的骨干教師進行培訓,班主任要能夠參加德育例會,并對每次德育學習進行總結反饋,并對下一步德育工作做好部署,還要利用德育例會進行經驗交流,在交流中提升教師自身的德育理論水平以及實際工作能力。要做好德育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對德育方面表現比較好的案例進行獎章,要能夠定期開展德育評選活動,以便更好的促進德育工作開展。完善對德育方面的考核制度,對德育工作的開展進行定期檢查,注重德育評比的公正性,以便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德育工作開展中。要積累德育工作方面的經驗,可以通過每次開展的德育研討會中進行學習,并每次都要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并將寫的比較優秀的論文進行交流探討,并這些優秀論文成冊,并進行及時表彰并將其加入對個人的考核中,調動進行德育工作的積極性。[4]

        第4篇:愛國主義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古詩是我國悠久詩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學到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愛國主義情感,懂情懂意,并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詩。在我國,詩從《詩經》始,可以說是歷史悠久。詩人各朝各代各時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作的內容也包羅萬象,題材不拘一格,特別令人稱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詞一句都經過千錘百煉。在悠久的詩文化中,古詩是一朵奇葩,它意境優美,含義雋永,語言形象,韻律和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現代教育應特別注重古詩教學,意在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 

        古詩教學從小學開始,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古詩教學。那么,對于蘊涵著優良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團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 

        歷朝歷代都有好多愛國詩人,他們的很多詩篇都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如南宋詩人陸游、抗金名將岳飛、愛國主義詩文文天祥等。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愛國憂民,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描述了詩人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喜極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體現了詩人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發展出力獻策。 

        (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古詩有云:“人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可見其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作《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句傳達的便是詩人思念故鄉、熱愛故鄉的情感。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詩作《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边@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熾烈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這些千古佳句進行深入解讀,進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上散發著自強不息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因此,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這樣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背浞直磉_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加強對學生情誼的教育 

        除了有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詩作之外,還有很多是表達親情、友情的詩作。情誼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產生或深或淺的情誼。在當前快節奏的生活中,人際關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 

        愛家才能愛國。家是親情維系的一個團體,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親情的體現。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背錆M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讀來使人頗為感動。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至極。著名的《七步詩》雖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殘,但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間要和睦相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親人的關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使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關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與朋友交往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學生才不會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會博聞。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因此,對學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視。古人就十分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在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三、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才能成為社會的優秀人才。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靠單純的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有所感知,有所體悟。 

        古詩中,有很多關于人生觀、價值觀的詩作,教師可以拿來一用。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現了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在《石灰吟》一詩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了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獨自開”,不但歌頌了梅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表達了自己變法的決心。教師在教學這些古詩的過程中要特別強化其中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優美的詩句學習中受到教育。 

        詩歌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審美,還兼有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情誼和正確、積極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所認識,有所學習,有所發展,這樣中華民族的才能始終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 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第5篇:愛國主義論文范文

        關鍵詞:辜鴻銘;教育現代性;批判;儒家教育;道德人格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3)05-0090-05

        收稿日期: 2013-06-25

        基金項目:2012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辜鴻銘倫理思想研究”(12YBB280)。

        作者簡介:吳爭春(1974-),女,湖南平江人,倫理學博士,中南大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史、中國倫理思想史的研究。

        在當代中國,對教育現代性的擔憂與反思早已不是一個新的課題。但是,在近代民族危亡的時代背景下,國人寄希望于“教育救國”,鮮有學人反思西方現代教育的弊端,有“文化怪杰”之稱的辜鴻銘則是一個例外。與、陶行知等近代教育思想家相比,辜鴻銘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教育思想家,但辜氏對近代教育思想的獨特貢獻在于,他是國內較早反思教育現代性的思想先驅。辜鴻銘的教育觀不僅在當時的中國具有一定的理論前瞻性,而且對我們今天反思教育現代性和儒家教育思想仍不乏啟示意義。

        一、“不完善的半教育”——人格教育缺失反思

        伴隨現代化進程而出現的“現代性”(modernity)是指現代社會不同于傳統社會的諸多特性。理性是現代性的核心品質。馬克斯·韋伯將理性分為“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19世紀后半葉以來,經典物理學的成功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開始對科學頂禮膜拜,人們確信建基于經驗觀察之上的自然科學方法是知識唯一可靠的方法[1]。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和片面追求,為現代性的發展埋下了隱患。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兩者關系的疏離和扭曲成為現代社會各種危機的根源。在教育領域,工具理性的主導地位表現為科學知識教育的盛行和人文教育的衰落,辜鴻銘對教育現代性的批判即著重于此。

        1.現代教育數量與質量關系之反思

        辜氏對教育現代性的批判,從反思教育大眾化過程中出現的重視數量的擴張而輕視質量的提升這一問題入手。教育的大眾化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教育大眾化在普及教育的同時,也出現了教育質量不高的現象,并由此帶來諸多社會問題。針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社會現狀,辜鴻銘指出:“目前歐洲一般思潮和文學中悲觀主義的流行,是現代教育制度的必然結果——這種由國家鼓勵和供養的教育,目標在于教育的數量,而不是質量——在于質量不高的受教育者的數量,而不是真正的受教育者的質量。”[2](p514)辜鴻銘晚年在日本演講時,再次闡述了他的教育質量觀。他說:“我絕非反對教育,也絕非反對教養事業。但是,有關教育和教養的事情,我想特別忠告諸君的是,僅靠增加量是不行的。如果教育的質不好的話,是不能說已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的。也就是說,即便培養出了許多識文斷字的人,如果其在精神情操上有缺陷的話,這樣的人多了毋寧說是有害的。與量的多寡相比,質的可靠顯得更為重要。在精而不在多,在質而不在量——Quality not Quantity。”[2](p251)

        由上可知,辜鴻銘所指的教育質量問題,主要是指現代教育重“智”輕“德”的問題。他說:“一般認為做到能讀會寫,教育的目的也就算是達到了。然而我認為,僅如此還不能說教育完成了。英國曾經認為所謂教育是由這樣三個R構成,Reading、Writing、Arithmetic,即讀、寫、算術,有了這三者教育也就完成了。但是,一位著名的英國女作家,在這三個R之外又加上了一個R,即Rascal,意為無賴。她的本意是,受過不良的教育后,人反而會變壞?!盵2](p252)辜氏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識文斷字,而應該是培養有文化教養的人。他批評現代教育“只注重發展人天性的一部分——他的智力”[2](p95),而不重視對受教育者精神與道德情操的培育,他稱這樣的教育為“不完善的半教育”,并認為“教育不在于知識的積蓄而在于知性的發達”[2](p330)。因此,與智力教育相比,以完善人性為目的的人格教育,更是教育應追求的目標。

        2.道德人格教育的缺失及其后果

        辜鴻銘對現代教育重“智”輕“德”的批評,源于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刻反思。在他看來,“一戰”就是現代教育偏重智力教育而忽視道德人格教育所導致的惡果。在《吶喊》一書中,辜氏寫道:“就像今天我們在歐洲見到的、正在進行的‘科學殘殺’,那被稱之為文明產物的戰爭一樣。導致當今一切事務陷入巨大困境之中或缺乏道德社會秩序的真正道德原因,如果人們追本溯源,將發現它正是理智的退化、不完善和衰落的產物。這種理智的退化、不完善和衰落,又是現代由國家支持的然而卻是錯誤的教育體制、或更確切地說不完美教育體制,即過分地重視教育數量而不求教育質量的必然結果?!盵2](p550)辜氏認為,由于現代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人格教育,因而使受教育者的人性沒有得到完善的發展,而人性沒有得到完善發展的人,必定是人格不健全的人。這樣的人,其積極面表現為“高傲、狂妄、自負、野心勃勃、放肆、不服管制,根本不承認和敬畏道德法則或別的什么東西”,其消極面則表現為“卑鄙、無情、嫉妒、猜疑,以及對于人、人的本性和動機乃至通常一般事物的悲觀主義”[2](p550)。在辜鴻銘看來,現代人畸形的人格特征,與不完善的現代教育有直接的關聯,正是這種接受了不完善的“半教育”的人,構成了歐美統治階級中的絕大部分。因此,他將戰爭的教育根源追溯到不完善的現代教育體制。

        辜鴻銘對現代教育的批判,實質上觸及了對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工具理性僭越和價值理性迷失問題的反思。在19世紀之后的許多西方國家里,科學知識備受推崇,以關注人的精神、信仰和人生意義為己任的人文精神教育逐漸走向衰落,“教育成為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理性能力的‘唯理性教育’,而喪失了對人自身的關懷??茖W理性的僭越,破壞了理性發展的全面性”,“在科學理性的僭越中,現代人成為只有‘理性’而無‘人性’的專家,成為了技術的工具”[3]。辜鴻銘將戰爭的根源追溯到不完善的現代教育,稱“一戰”為“科學殘殺”,正體現了他對教育領域工具理性膨脹所導致的后果的洞察與反思。

        二、“愛國主義的宗教”——道德教育工具化批判

        道德教育的工具化是現代教育面臨的另一重隱憂。道德教育的本來目的是引導人向善,使人養成良好的德性,從而使人性得到完善發展。然而,工具理性的霸權顛覆了道德教育的初衷,道德教育被工具化、手段化。辜鴻銘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批判,涉及現代道德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問題。

        1.愛國主義教育工具化反思

        辜鴻銘對現代愛國主義教育工具化的批判,亦源于對“一戰”的反思。近代以來,學校代替宗教成為對人們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愛國主義教育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辜氏認為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并沒有對人們健康的道德與精神面貌負責,相反,愛國主義變成了政治的工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對戰爭精神的強調。他認為,學校道德教育賦予了“愛國主義”與“戰爭”這兩個概念過多的錯誤理解,學校沒有指出戰爭的嚴肅性和可怕性,而是教導學生:戰爭是光榮的、偉大的,“戰爭精神”被當作“愛國主義”的內涵。愛國主義是社會倫理道德體系中最為重要的道德范疇之一,它是以情感和理性為內在動力、調整國家和國家成員之間倫理關系的一個重要道德理念[4](p107-110)。在西方工業革命早期,對傳統的熱愛和對國家歷史的自豪感及對國家福祉的奉獻精神,被視為愛國主義的表現。從17世紀開始,政治成為愛國主義的重要內涵。到18世紀,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愛國主義演變成為民族國家服務的工具,它的真正內涵遭到扭曲[5]?;诖?,辜氏認為,現代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偏差,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愛國主義教育功利化批判

        愛國主義的旨歸在于建立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倫理關系,主要是個人對國家的愛的情感。然而,辜氏認為,現代學校愛國主義教育背離了它的初衷,愛國主義成為引導人們為國家攫取利益、為政治集團搖旗吶喊的工具。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教導學生,戰爭是為了祖國的利益,因此,哪怕自己的國家所參與的是非正義的戰爭,國民也應該擁護祖國。當你在異國他鄉時,“愛國主義”則意味著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以體面的方式攫取利益,為本國人民爭取貿易及別的特權,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個性、正直與良好風度來維護祖國的聲望。此外,現代愛國主義教育還教導人們應對政治懷有值得贊賞的興趣。辜氏以幽默詼諧的語言描述了“愛國主義”的種種政治面相。他說,現代學校所教導的“愛國主義”,不過是指“為選舉權吶喊”、“為本國政府鼓舌”、“抓住任何機會游行示威”、“高揚祖國的大旗,大談熱愛與贊美本民族人民”。如果說基督教的經典教導人們,“人類的主要任務就是熱愛上帝”,那么,“愛國主義的宗教”則說:“人類的首要任務就是為英國人,為大英帝國;為日耳曼人,為德意志帝國;為日本人,為大日本帝國;為現代中國人,為光榮而偉大的中華民國大唱贊歌”[2](p499)。

        辜鴻銘對現代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批判,從個人與民族國家之間倫理關系的高度,深刻揭示了工具理性支配下的現代社會所遭遇的道德困境與危機,即道義與利益的內在緊張與沖突。愛國主義中的“愛”是個人與國家生死相依、休戚相關的依存之情。這種情感展現了在個人與國家的統一關系中,國家是人類生命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堅實基礎,個人的生命只有融于祖國的命運中才會獲得更高的道德價值[4](p107-110)。然而,愛國主義所表達的愛是有價值偏好的,這種價值偏好便意味著愛國主義并非一種如康德所說的可普遍化的道德原則。例如在戰爭時期,價值偏好常常使得處于敵對狀態的愛國主義者之間發生道德沖突,交戰雙方的士兵都覺得自己很愛國,這樣便出現了一個道德兩難的境況:如果愛國主義是美德,那敵方為國家而戰的士兵也是愛國主義者,是合乎道德的,如果我們殺死愛國主義者,我們的愛國主義還是一種美德嗎?因此,在愛國主義之上必定還有值得人們追求的更高的善,愛國主義是否是美德還需要有一個更高的道德標準來衡量。這個比愛國主義更高的善,在辜鴻銘看來就是正義。只有為了正義而戰的愛國主義才是美德,否則,愛國主義便是非正義戰爭的幫兇。

        辜鴻銘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批判,折射出現代學校道德教育的工具化問題。對教育外在目的的追求,使現代道德教育失去了對德性的守護、對人性的陶冶,從而偏離甚至背離了道德教育的初衷,道德教育的世界里充斥的是道德規則和道德規范的灌輸,消解的是道德理想、道德信仰、道德情感在人的道德生活中的價值與作用。道德主體豐富多彩的精神性需要在工具理性主導下的道德教育中失去了安身之地[6]。

        三、“大人之學”——教育應以探尋人生之道為宗旨

        對西方現代教育的懷疑和批判,使辜鴻銘將目光投向中國傳統教育。在中西教育比較視域中,辜氏贊賞以培育高尚人格為目標的儒家教育思想。他闡發了儒家“大人之學”的教育觀,并提出以探尋合乎道德的人生哲學為宗旨的教育觀。

        1.論“大人之學”與“小人之學”

        儒家經典《大學》開篇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贝颂幩浴按髮W”即“大人之學”。辜鴻銘非常推崇“大人之學”,他論述了“大人之學”與“小人之學”的區別。在《張文襄幕府紀聞》一書中,辜氏論道:“竊謂學問之道,有大人之學,有小人之學。小人之學,講藝也;大人之學,明道也。講藝,則不可無專門學以精其業;至大人之學,則所以求明天下之理,而不拘拘以一技一藝名也,洎學成理明以應天下事,乃無適而不可,猶如操刀而使之割,鋒刃果利,則無所適而不宜。以之割牛肉也可,以之割羊肉也可,不得謂切牛肉者一刀,而切羊肉者又須另制一刀耳?!盵2](p449)辜鴻銘認為,“大人之學”培養出來的是真正“有文化教養的人”,是“對世界的一切擁有系統的、脈絡整然的科學知識的人”,這樣的人能透徹地理解“天、地、人”或曰“神、自然、人生”,即儒家所說的“儒者通天地人”[2](p289)??梢?,辜鴻銘所謂“大人之學”是指通達社會人生的大學問,“小人之學”則指以傳授專業知識和培養專門技能為目標的專門教育。“大人之學”培養的是通達社會人生的智者,“小人之學”培養的是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對于二者的高下之別,辜鴻銘引用培根的話說:“專業人員只能做一些局部工作或對此加以評斷。但是總體規劃和對事情的設想與領導,最好由智者去做?!盵2](p539)

        辜鴻銘提出“大人之學”的教育觀,其目的在于批判現代教育專注于“小人之學”的現實。伴隨工業社會的分工,近代專門教育興起,專門教育致力于傳授專門知識與技能,卻喪失了對人自身的關懷,局限了人的全面發展,使人喪失了自由與個性,淪為技術的工具。而孔子開創的中國傳統教育是一種“大人之學”,孔子的教育目標不僅是培養懂得“六藝”和“六經”的具有技藝和知識的人,更是要造就具有完美人格的君子,而君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不器”,即教育的目的不應當是培養無人格的工具或器皿,而是應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辜鴻銘非常贊賞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在孔子開創的中國古代教育體制下,“某位學生如果能有幸成為一名真正的受過教育者,那么他一定是一名君子,是一名真正具有思想修養的人”[2](p534)??鬃娱_創的儒家教育是一種典型的人文教育,“儒家的教育思想不僅僅是對狹義的教育的認知,而且蘊涵著整個古典時代對‘人’的理解”,“以德性教育為中心的整全人格的塑造,是儒家的教育目標和理想,也是兩千多年來儒家教育的歷史實踐”[7]。正是基于對儒家人格教育的贊賞和認同,當晚清民國初年中國傳統教育制度成為眾矢之的的時候,辜鴻銘為其辯護道:“現在人們正大肆談論著已經聲名狼藉的中國古代教育體制的缺點,可就我根據孔子的經典來看,它還是有其優點的”[2](p534)。與現代教育相比,辜氏認為孔子開創的中國傳統教育是一種“大人之學”,教育的目標是幫助人們理解生活,探尋人生之道,由此學會怎樣過一種真正的人的生活。這是一種比注重發展專門教育的現代教育更為高遠的教育目標和理想。

        2.論“大人之學”與“人生之道”

        “人生之道”即“人生哲學”,其內容是教人怎樣才能正當地生活,怎樣才能過上人的生活[2](p304)。辜鴻銘認為,孔子儒學所倡導的“大人之學”的教育目標,就是引導受教育者探尋正確的人生之道,“孔子全部的哲學體系和道德教誨可以歸納為一句,即‘君子之道’”[2](p45)。所謂“君子之道”,就是以培養高尚人格為旨歸的合乎道德的人生哲學。

        辜鴻銘認為,西方現代教育教導人們“把有用的和利益置于第一位,廉恥、法律和正義置于末位”,而儒家文明則“以舊學教育和引導人們把廉恥、法律和正義置于任何有用和利益之上”[2](p525)。他從人生目的、人生與財富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三個角度,論述了東西文明和教育的差異所導致的不同的人生哲學:第一,關于人生的目的。辜氏認為,現代西方人以追逐金錢與財富為人生的目的,這不是一種正當的人生目標。與西方人相比,傳統中國人全然領會了人生的正確目的,那就是孔子所說的“入則孝,出則悌”,即在家為孝子,在國為良民(good citizen),即對家庭與社會負有責任感的公民,辜鴻銘認為這是孔子展示給中國人的正確的人生觀。第二,關于人生與財富的關系。辜鴻銘批判現代西方人以追求金錢為人生目的,而孔子則教導中國人正確地處理財富與人生的關系,即“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第三,關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F代西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金錢和利益為基礎,而傳統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情義基礎上。《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惫际蠈⑷寮业摹坝H親”與“尊尊”解釋為“社會親情”(Affection)和“英雄崇拜”(Hero-worship)。他說:“我們熱愛父母雙親,所以我們服從他們,而我們所以服從比我們杰出的人,是因為他在人格、智德等方面值得我們尊敬”[2](p307)。以上辜鴻銘以“逐利”還是“崇義”區分了東西人生觀的差異,他力圖以此論證儒家人生哲學的道德合理性,進而闡釋儒家教育和儒家文明的合道德性。

        有什么樣的教育,便會有什么樣的人生哲學。如果說“小人之學”所培養出來的人以“謀生”和“逐利”為人生哲學,那么,“大人之學”所培育出來的人則以“謀道”和“崇德”為人生哲學。但是,“謀生”與“謀道”和“逐利”與“崇德”的關系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它們應是互補相融的。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均存在偏差,中國傳統教育注重培育人的道德素養而輕視科學知識教育,現代教育則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人文道德素養的培育。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難以培養出人格健全的現代人;反之,缺乏科學知識與專門技能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將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謙謙君子。

        參考文獻

        [1] [美]艾愷.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論文化守成主義[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9.

        [2] 辜鴻銘.辜鴻銘文集(下)[M].黃興濤,等譯.??冢汉D铣霭嫔纾?996.

        [3] 馮建軍.教育現代性的反思與批判[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69-71.

        [4] 穆慧賢,等.對愛國主義的道德哲學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4).

        [5] 李樂.近二十年國內愛國主義理論研究綜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5):258-261.

        第6篇:愛國主義論文范文

        關鍵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高校教師隊伍的素質決定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這三項使命的完成情況,師德是高校教師最重要的素質,師德決定著國家百年盛衰,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師德建設,只有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而道”。黨的十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高校教師的師德建設要以這八個字為價值準則,形成與高校教師職業相適應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一、以“愛國”為核心提高高校教師的政治素質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學生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大學生是否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直接關系者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高校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青年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思想影響的傾向,存在著遵從西方話語體系、宣揚西方價值觀、推崇西方文明成果等現象,所以高校要督促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體現愛國主義精神,以“愛國”為核心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

        1.1高校要激勵教師在工作中體現愛國主義精神。高校應采取積極的措施激勵教師通過不同的形式體現愛國主義精神,高校教師認真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體現愛國主義;高校教師積極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形成科學研究成果,并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社會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也是愛國主義的體現;高校教師廣泛參加社會活動,弘揚傳統文化、講授現代文明,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精神動力,這也是體現愛國主義。這些行為都應該的得到肯定和支持,促使教師自覺把愛國主義精神落到實處。

        1.2高校要推動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精神。高校要督促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體現愛國主義,以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高度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基本的國情到國際的熱點、從專業發展的歷史到專業發展的前沿、從基本理論的闡述到具體實踐的應用,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明,等等,教師在教學和交流中如果能時時體現著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僅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取得諸多成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可以使學生樹立憂患意識,以教師的愛國主義精神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以“敬業”為重點加強高校教師的職業素養

        “敬業”是要求廣大教師要樹立崇高職業理想和堅定職業信念,教師的職業是培養人的靈魂,需要把個人理想、本職工作與祖國發展、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有奉獻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目前,高校教師隊伍中存在著職業理想淡漠、愛崗敬業精神弱化等問題,所以高校要使教師有敬畏之心和進取之行,以“敬業”為重點加強教師的職業素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大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高校教師是大學教育的基石,是大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將直接影響學生身心的發展,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高校教師必須對教師職業存有敬畏之心,懷有對高等教育工作強烈的職業光榮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從思想品德、學識才能、生活方式、言談舉止等多方面成為學生乃至全社會的表率。

        三、以“誠信”為基礎夯實高校教師的職業基石

        “誠信”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和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誠信缺失現象十分嚴重,高校教師在多重的利益驅使下,誠信缺失的現象也層出不窮,在學術研究中存在著數據失真、論文抄襲、收受錢物等情況,在教學中存在人情分、金錢分的現象,所以高校加強教師個人的誠信修養教育的同時,把自律與他律的結合,發揮制度建設和監督機制的作用,以“誠信”為基礎來夯實高校教師的職業基石。

        3.1高校用制度建設構筑誠信防火墻。制度建設是誠信建設的保障,在高校師德建設中應積極進行制度建設,高校有國家層面的《教育法》、《教師法》、《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等法律和文件作為制度建設基礎,還應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出一系列的師德建設制度,完善制度規范,針對學術造假、金錢分等誠信缺失的教師應嚴格處理,使教師的失信成本可以威懾到教師的言行,避免教師無視失信成本,不僅破環教育環境而且對教育對象產生極其負面的影響。

        3.2高校用有效監督構建誠信約束網。高校的各項工作在陽光下運行,使高校教師自身的道德約束力與外部壓力有機結合,構建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誠信約束網,監督高校教師的師德表現。如,在高校教師招生、發展黨員、評獎評優、保送研究生等具體工作中,學校牽頭組成學生、家長、學校教育管理部門、新聞媒體等立體監督網絡,進行監督,并且使師德監督結果公開化,與教師的物質利益、名譽等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懲戒各種誠信缺失行為,進而杜絕這類行為。

        四、以“友善”為條件構建高校教師的和諧環境

        “友善”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價值標準,也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一種態度。高校教師在處理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人際關系中應以“友善”態度去處理,防止人情冷漠的人際關系,才能有大學里和諧的人文環境。目前,在高校中存在著教師為維護和實現個人利益而詆毀他人、損害他人利益的現象,嚴重影響校園的和諧,所以高校要培養教師的仁愛之心和建設友善校園氛圍,以“友善”為條件構建高校的和諧環境。

        孔子曰:仁者,愛人也。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教師是人類社會靈魂的工程師,充滿愛的教育才能觸動靈魂,教師只有真心誠意地去愛每一名學生,才能出動學生的靈魂,才能有感染學生、教育學生的情感魅力。教師只有把對學生的愛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才能發揮一名教育者的教育作用,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教師要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真心地關心關愛每一名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使學生成長成才。

        總之,教師是神圣的職業,師德建設則是永恒的課題,要加強高校師德建設就要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引導高校師德建設,真正把師德建設落到實處,使高校教師不僅一名合格的公民,更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其言行符合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大力加強新形勢下的師德建設[J].求是,2004,(1 7).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Z].教師[2005]1號.

        [3]何齊宗,沈輝香.論人文關懷與教師的發展[J].教師教育研究,2006(06):49.

        [4]馮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發展[J].高校理論戰線,2008,(7).

        第7篇:愛國主義論文范文

        [關鍵詞]電影《屈原》 當代大學生 愛國主義情操 培養

        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電影《屈原》在我院各個系先后播放。旨在激發青年大學生對祖國、對民族、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以實際行動“踐行榮辱觀,樹立新風尚”,為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

        一、電影《屈原》的故事梗概

        戰國時代,秦、楚、趙、魏、燕、韓、齊七大諸侯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并戰爭。楚國大詩人、政治家屈原力主對外聯齊抗秦。對內改革變法,但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貴族集團反對。屈原努力不懈,促使楚懷王接納其主張。并在弟子宋玉和嬋娟的協助下,撰修了限制貴族特權的新法令。靳尚拉攏懷王寵姬南后出面與屈原對抗。更在秦國宰相張儀訪楚之際。對屈原大肆誹謗。屈原痛加駁斥。但貪圖小利、輕信讒言的楚懷王竟不顧忠告而絕齊親秦,中止變法。并免去屈原的官職。逐出皇宮。屈原滿懷悲憤,漫游漢北,寫出了著名的《離騷》。后驚聞楚懷王因受騙在與秦國交戰中大敗,又毅然接受懷王決心變法的詔令趕回郢都。靳尚等竟殘殺志士。囚屈原于東皇太乙廟,嬋娟也被投入黑牢。在風雨雷電之夜。嬋娟由衛士石豪救出,潛來相會,卻不幸誤飲陰謀毒害屈原的鴆酒而身亡。石豪怒殺兇手,縱火焚廟。屈原懷著滿腔悲憤和繼續探索真理的意志向漢北而去。

        二、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內涵

        影片中能吸引學生視線的是最后一節屈原的《雷電頌》。這曲《雷電頌》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表達感情,增強語勢。獨自中,屈原滿懷激情地直接和風雷電對話,直接怒斥偶像神靈。用擬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達出鮮明的愛憎感情:用反復、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自更有氣勢。屈原借助于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祖國的無比熱愛。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和對這種偉大正義力量的贊美。那么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操的內涵是什么呢?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發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首先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當前愛國主義情操的基本內涵有如下幾個方面。

        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河山在人們的心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祖國的山山水水滋養哺育著她的子子孫孫?!皣粕胶釉冢谴翰菽旧睢保鎳拇蠛煤由?。不只是自然風光旖旎,而且是、財富、民族發展和進步的基本載體。因此,每一個愛國者都會把“保我國土”、“愛我家鄉”、維護祖國領土的統一和完整,作為自己神圣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愛自己的骨肉同胞,反映的是對整個民族利益共同體的自學認同。民族利益是整體的利益、長遠的利益。這種利益高于民族內部的局部的、暫時的利益。愛自己的同胞就是愛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基礎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的意志決定著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對人民感情的深淺程度。是檢驗一個人對祖國忠誠程度的試金石。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養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緊緊地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

        愛祖國的燦爛文化。文化傳統作為一個民族群體意識的載體,常常被稱為國家和民族的“胎記”,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的“精神基因”,是培養民族心理、民族個性、民族精神的“搖籃”,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礎。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會背井離鄉,或許會彼此隔絕.但對祖國燦爛文化和歷史傳統的認同總會把人們的心連在一起。學祖國的燦爛文化就應該認真學習和真正了解祖國的歷史,深入理解祖國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

        愛自己的祖國。愛祖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祖國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燦爛文化.是同具體的國家相聯系的。我們每個人的發展都是同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緊密聯系的。愛祖國就要心系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就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貢獻力量。熱愛祖國,也就是愛自己的民族和人民,愛她的山川景物,愛她的語言文化,愛她的文明歷史和優良傳統。祖國,固然包括它的錦繡河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勤勞勇敢的人民,但正如列寧所指出的,祖國主要是指人民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會的環境和條件。我們說不同時代愛國主義具有不同的內涵,主要是就不同時期祖國的不同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而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愛國主義的主要內容是指我們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的制度。當前。愛社會主義就成為愛國主義的本質特征。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后。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歷史使命。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就是當前愛國主義的主題。一切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都必須以此為核心,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活動。離開它。就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為實現新時期愛國主義者的歷史使命。每一個愛國主義者都應做到:首先,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把自己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堅強意志和頑強拼搏的實際行動,其次,每個愛國者都應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社會上有些人往往看不到我國的優勢所在,只是一味夸大我們建設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而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又缺乏分析,產生盲目崇洋心理,喪失一個愛國者應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就會被種種資本主義勢力所侵蝕腐化。”

        三、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存在的問題

        影片中能吸引學生的鏡頭其次是侍女嬋娟彈奏古琴、吟唱屈原詩作《橘頌》的畫面。那是多么美麗的聲音和畫面啊!清雅秀美的嬋娟姑娘懷著對詩人高潔品格的敬仰,吟唱出古意盎然的《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G葉素榮,紛其可喜兮?!聼o私,參天地兮。”屈原重視“外美”的修治,更注意“內美”的堅持。他最痛恨的是“外承歡之溝約兮,諶荏弱而難持”的“無實而容長。是”委厥美以從俗“的毫無操守。于是這“獨立不遷”的南國之桔,便成了詩人心目中最完美的體現:即具綠葉素榮、精色內白的美好形態。又兼廓其無求、橫而不流的仁正情懷:特別是愛戀鄉土、至死不移的偉大秉性,更帶有伯夷、叔齊那樣的古賢之風。詩人如許深情謳歌著南國的桔樹,正因為這桔樹的美德,恰與詩人 自己息息相通!當前大學生思想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有理想有追求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形象。他們思想活躍。在變化中思考,在思考中選擇。但與此同時,對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也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

        1.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對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由此衍生出來的損人利己、唯利是圖、金錢至上以及享樂主義等消極東西在學生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致使“個人奮斗、自我實現”成為不少學生的價值取向。

        2.思想脆弱。承受能力差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今天。社會不斷進步,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他們中的一些人處處爭強好勝,要求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支持和關心,確信自己的成功率,只相信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更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教育,表現出自命不凡和虛榮。一遇挫折,就會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喪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韌勁。他們不是把困難當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在經歷了失敗之后,沒有勇氣正視現實,導致了有些人精神抑郁,個別的甚至走上輕生之路。

        3.存在著“三重三輕”的現象

        生活在高等學府這一特殊環境中的大學生,雖然氣質、能力、性格各異,但大都富有個人理想。由于認識水平的不同,有些學生的理想好高騖遠、脫離實際,其具體表現為:重自然科學輕社會科學,重工具性知識輕品行修養。重外在功利性追求輕內在文化培育。

        4.存在嚴重的知行不一現象

        高校大學生在經歷了大學教育后,理論認識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進行理論探討、客觀評價、演講等方面表現出不凡的水平,然而在行動上缺乏具體的體現。著重表現為言與行的分離。在學習生活上則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協作精神,“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整體意識:在對社會和他人方面則缺乏奉獻精神??偟膩碚f,他們的自立意識增強了。協作意識降低了。

        四、加強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培養的探討

        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操的培養,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長期工作目標。將榮辱觀教育滲透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實加強學風學紀建設,樹立大學生文明新風尚,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

        1、將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課堂教學,特別是結合形勢政策課的開展.合理設計講座內容,將“八榮八恥”的觀念融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及其政策”、“中國的和平發展之路”等教育主題中,體現在課堂教學、課堂討論、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

        2、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作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點抓緊抓好,結合責任心教育、學生黨員教育、誠信教育、創新教育和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開展,以“八個為榮”作為教育實施的具體目標,逐條抓緊落實.力求實效:

        “以熱愛祖國為榮”――結合愛國主義教育。開展“我與祖國共奮進”主題團日活動?!拔遗c教院共奮進”演講比賽,“感動教院”征文比賽等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激發大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學校的情懷。培養學生造福于祖國、造福于人民的奉獻精神:

        “以服務人民為榮”――結合“愛心獻給社會”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全面推進大學生“三下鄉”、“四進社區”、“青年志愿者”等社會服務活動的開展,強化大學生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責任意識:

        “以誠實守信為榮”――加強學風教育和誠信教育。圍繞“上課不缺勤、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拼湊、論文不抄襲”等要求,以解決學生逃課、考試作弊、拖欠學費等問題為重點開展有針對性的誠信教育。營造大學生誠實守信的氛圍:

        第8篇:愛國主義論文范文

        關鍵詞:革命紀念館;紅色資源;開發利用

        一、推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革命紀念館社會教育功能

        教育是革命紀念館的核心功能,已被社會廣泛認可。革命紀念館教育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基地建設的同步推進。推進基地建設,要加快紅色資源整合力度,加強宣傳和引導,發揮革命紀念館資政育人的作用。

        (一)推進國防教育基地建設,凝聚全社會強軍力量。革命紀念館中因收藏有戰爭年代留下的諸如機槍、步槍、手榴彈等軍事武器,逐漸成為青少年和廣大群眾接受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推進國防教育基地建設,要求革命紀念館在深入研究軍事武器的基礎上,創新思維,探尋國防教育新路徑,提高資源利用率。除在主展廳內配合文字、圖片陳列外,軍事武器可以應用到特色展覽和國防園建設中。將軍事武器根據類別、功能、使用年代等進行重新組合,以軍史展的形式展出,視覺沖擊力更強,有利于觀眾對軍事武器進行系統了解,強化國防意識。條件成熟時,革命紀念館可以考慮創建國防園,調動觀眾參觀和學習的熱情,在社會范圍內普及國防知識,增強國民國防素質,為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力量。

        (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紀念館社會價值和意義的體現,是推動紀念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要善于整合利用這些寶貴資源,挖掘其歷史內涵,放大其教育功能。革命紀念館要立足深厚的革命歷史文化,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對紅色資源進行加工再利用,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

        (三)推進德育教育基地建設,培養有為青年。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復興偉業的肩負者,做好他們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教育是革命紀念館的靈魂。

        二、開發紅色旅游,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來,紅色旅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來革命紀念館參觀的游客日益增多。紅色資源是紅色旅游發展的基礎和靈魂,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是開展紅色旅游的重中之重[2]。順應形勢發展,革命紀念館要主動作為,加大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爭創高品質、有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為游客奉上一份精神大餐。

        (一)堅持“紅文結合”,提升旅游品位。發展紅色旅游的第一要務,是要抓住紅色文化這條主線,找準旅游和文化的切入點,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游方式傳輸給觀眾,精心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培植時代精神支柱。革命紀念館要對已有的紅色資源進行二次加工,以革命歌曲、戲劇、小品、電視劇、紀錄片、郵票、明信片、首日封等形式回歸游客視野。這些紅色資源的衍生產品不僅發揮了紅色文化的教育引導功能,而且有助于宣傳推介紅色景區,社會效應顯著。

        (二)加強聯合,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同一地域開展紅色旅游的景區往往不只一家,借助政府或媒體力量,展開同步宣傳可以實現共贏。革命紀念館要進一步挖掘和擴展紅色旅游的內涵和外延,整合區域特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旅游景區精品線路,做大做強紅色產業。

        (三)融入市場,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紅色旅游既是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的新形式、新途徑,又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3]。因此,革命紀念館發展紅色旅游要因地制宜,融入當地特色產業鏈中,推動經濟繁榮發展。如,向旅行社和旅游團體推介特色文化產品和地方特產,擴大產品宣傳,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三、挖掘紅色資源,深化黨史研究

        革命紀念館豐厚的紅色文化為研究黨史提供了廣闊平臺。開發利用好紅色資源,學習、研究、宣傳好黨的歷史,有利于黨史工作充分發揮“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

        (一)注重基礎研究,推出系列研究成果。中國革命史的研究,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重大歷史事件、著名戰役、歷史人物、革命文物、戰斗遺址等都可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革命紀念館要充分利用好館藏資源,鼓勵員工加強學習,提高科研水平,致力于高造高素質的研究團隊。做好黨史研究工作,首先要從基礎研究抓起,對革命紀念館的陳展內容、文物出處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循序漸進地學習中國革命史,厘清歷史發展脈絡,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選取一個或多個點由淺入深進行研究,形成論文、專著、書籍等研究成果。開發利用紅色資源與科研成果的取得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關系,新的科研成果將作為紅色資源的一部分推動黨史研究不斷向前發展。

        第9篇:愛國主義論文范文

        一、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社會美教育

        歷史是人類生活和斗爭的記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教科書。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原則,既是從學科特點出發,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也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要求。

        一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四是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應充分運用現代化視聽手段,調動學生發現美、探索美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確立為人類理想社會奮斗終生的觀念,從而實現社會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的社會活動領域無限廣闊,社會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到處充滿著可供審美的對象。美,從形態上看,通 ??梢苑譃樽匀幻馈⑸鐣篮退囆g美三大類型。本文著重就歷史教學與社會美的教育問題,談點看法。

        二、 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體美和心靈美,而起決定作用的則是心靈美。愛國,這是心靈美的最重要的表現,也是社會美教育最基本的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千百年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繼,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氣歌。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的鄭成功,到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的民族氣節是何等的忠貞;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愿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為天下人謀永福”而獻身的林覺民,他們的愛國義舉是何等的豪壯;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在獄中懷著滿腔熱血寫下的《可愛的中國》,成為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三、 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會美的重要表現,人的美和理想是緊密相聯的。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或者說是對未來的憧憬、向往和追求。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性的。一個人的理想,是為多數人的利益,為社會的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合乎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就是偉大的理想?!?/p>

        青少年時期正是世界觀形成時期。對青少年進行革命人生觀教育,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遠大的革命理想,特別重要。毋庸置疑,歷史教學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都擔負著這一任務。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無數史實雄辯地說明,古往今來,一切有作為的人都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馬克思在中 學畢業論文《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我們選擇職業時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在青年時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在學生時代就決心“為中華的崛起”而學習。大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并以此為人類造福。”他們理想的共同點都是為民族、為人類謀幸福,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四、根據審美教育的特點和創新精神的本質屬性,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認為審美教育是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創新精神也叫創新態度,是一個人對于創造活動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傾向,從心理成分方面說,創新精神是由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三種成分構成的。認知成分是指創造者對創造活動的意義的了解和評價,情感成分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喜惡等體驗,行為意向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反應傾向。這三種成分互相促進,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創新精神。

        也就是說,構成創新精神的三種心理成分決定著一個人想不想去創新,有沒有創新的愿望和動機,是不是對創新抱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難、鍥而不舍的精神去積極地進行創新。這就必須從創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發,從審美教育入手。

        審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就是用具體的、鮮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使他們積極地去行動,而賦予創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學生,去培養他們創新意識、激發他們創新的熱情、磨礪他們的創新意志。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全国 | 亚洲永久精品在线看 | 一本大道香蕉青青久久 | 午夜天堂亚洲精品在线 |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