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氣象技術與工程范文

        氣象技術與工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象技術與工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氣象技術與工程

        第1篇:氣象技術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 新時期;項目管理;施工技術

        新時期下,社會對建筑工程的要求越來越高,并且對建筑工程施工人員的素質要求也在逐步強化。為了確保工程質量達標,就必須采取合理的施工技術方案。為了給現代建筑工程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就要不斷完善和創新建筑工程施工技術。下文從基礎施工技術出發,分析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項目管理過程。

        一、項目管理工程的概述

        建筑工程的技術管理,對于整個系統的管理有一個較詳細的概述。建筑工程施工的項目管理,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措施和整個工程在施工過程當中所包含的因素為一個基本點,對于施工的所有階段進行調節、管控、組織、計劃和實施。工程施工在復雜的施工階段中,將其高技術和多工種的特點相互作用,使其在施工技術上變得相對簡單并且容易操作。施工的技術在結構上主要包括技術人才、技術裝備、技術規范和標準等的一系列技術基礎性的開展因素。在技術的活動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是工程竣工的驗收、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監測、施工的組織設計和編繪圖紙以及會審研究等內容。施工的技術管理是以技術為基礎,但是又要比技術提高一個層次,要想做到技術管理的高層次運用,就必須從管理的基本要務和有關問題開始探究。

        二、新時期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一)鋼結構施工技術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建筑工程項目鋼結構連接方面,由于鋼結構構件的很多工序都是在工廠中完成的,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對構建進行拼裝的時候,經常出現由于構件設計不合理造成鋼結構構件無法正常安裝的現象。所以,在鋼結構構件節點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節點的受力組合與節點是否有利于安裝鋼結構構件,如果構件無法正常安裝,那么就要更改節點設計。例如:在對H型鋼框架梁的節點進行連接的過程中,梁的腹板在需要進入柱兩端的時候,由于梁長超過了鋼柱之間的距離,造成鋼結構框架無法正常安裝。建筑物屋面梁連接過程中,如果撐桿與斜杠相結合位置的節點設計不合理,那么就會造成撐桿無法正常安裝。針對這一實際狀況,應當根據鋼結構結構設計中的允許誤差,檢驗設計環節,在鋼結構架設過程中,桿件完成之后要對上拱度進行測量。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如果能夠滿足拼裝條件,那么可以拼裝局部構建。小拼裝環節中,應當重視累計偏差的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焊接收縮量對于拼裝工作產生的影響。鋼結構具體安裝過程中,對于鋼柱底腳出現的空隙狀況,應當嚴格控制基礎標高,精準測量,按照測量結果仔細找平基礎面。對于鋼柱底板的灌漿,可以采取二次灌漿法,使用鋼板將鋼柱底部不平整位置墊平,對于柱腳鋼板的設置應當按照預先標記的標高。

        (二)斜屋面施工技術問題及其解決策略

        現代建筑工程項目中,斜屋面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一般坡度范圍處于40°-60°范圍內,因為斜屋面的板厚高度通常低于120mm,鋼筋之間的距離比較小,密集度過大,導致雙面支模在使用過程中,振動板無法有效的插入,對于模板加固的處理難度較大,所以在澆筑過程中需要采取單面支模方式。由于斜屋面坡度無法有效的承擔混凝土振搗,混凝土容易出現滑落狀況,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現不平整狀況,振搗的不密實導致空洞、蜂窩等一系列不良現象的出現。因此,混凝土在自上而下澆筑過程中,混凝土在流出泵管之后緊接著向下方流動,混凝土在流動過程中繼續對其進行振搗處理;根據混凝土自上而下的順序,對其進行抹平處理,將多余的混凝土分配至一些沒有澆筑的位置,確保混凝土在坡上澆筑過程中處于一個均勻的狀態。混凝土在干燥1h之后,使用平板振搗器自上而下對混凝土進行振搗,這個時間段內混凝土處于初次凝聚的狀態,流動性會變弱,可以對表面上處于流淌狀態的混凝土進行分攤處理,采用鐵板對于混凝土進行平均施壓抹平。

        三、新時期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策略

        (一)加強建筑工程施工圖紙管理

        1.施工階段圖紙設計

        首先,施工圖紙的設計階段中,應當挑選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經驗豐富的設計師設計工程圖紙,主要在于圖紙設計是建筑工程中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作性質決定的。優秀的設計作品直接影響工程質量和進度,所以工程設計必須依靠專業的人才支持,同時設計人員在設計圖紙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預算資金、材料、人力、方法等因素并進行合理規劃。

        2.施工階段圖紙的應用

        工程設計圖是工程進展的指南針,是專業設計師的智慧結晶,施工人員必須根據設計圖的相應規定、原則及標準進行施工,要對圖紙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歸納,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與設計師進行溝通了解,透徹了解設計師的設計理念、意圖和重點;施工人員要掌握設計圖紙對核心質量工程內容,為消除安全隱患問題打下基礎。為了保證設計圖紙的科學性和指導性,必須制定合理的審核流程計劃,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和完善。所謂優化設計圖紙就是用最低的施工技術創造出最優質的建筑工程,并保證工程施工進度和安全,最終達到預期目標。

        (二)加強施工技術人員的管理

        施工技術人員占建筑工程的主導地位。如果在施工階段沒有優秀專業的施工技術人員,工程就無法正常啟動,不可能完成工程預期目標。所以施工技術人員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主導者,培養一支優秀的施工技術人員是工程質量和進度的保證。主要措施有:培養施工技術人員強烈的責任心和團隊意識,加強他們專業素養的培養。在施工前,建筑公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施工人員進行一系列的技術培訓,讓他們更好的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與先進的理論知識相結合,提高工程的施工質量;在施工過程中,建筑專家和監管人員在現場指導施工人員的施工技術,及時解決出現的質量問題,確保建筑工程的工作有效開展,提升施工技術。

        (三)加強施工質量管理

        制定高效質量戰略計劃是提高新時期建筑工程項目管理質量體系的前提。因為從單一的質量管理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工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更談不上預防在工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實施質量戰略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對建筑工程管理的重大改革。進行質量管理戰略必須考慮與其他體系相結合、保持一致性,隨時適應管理方針、政策和目標的不斷變化與改進。

        (四)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管理人員較高的綜合素質為新時期建筑管理體系提供了人才保障,企業想提高行業競爭力就必須實施人才戰略。企業應該為管理部門引進專業的管理人才,為企業在管理方面提供先進的理論思想;加大對本公司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在管理中對相關法律、專業外語術語和先進的理論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在培訓過程中,可以請相關管理學專家和學員一起進行現場指導,開設一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堂;通過在管理部門公開招聘管理高層的方式進行競爭上崗,促進員工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對崗位征服的欲望。以此保證企業管理人才的優秀綜合素質和健康的工程質量。

        四、結語

        現階段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同時也帶給建筑行業新的發展契機和挑戰。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隨時更新的社會大背景下,施工技術也逐漸走向了現代化。并且,施工項目是現實生活和施工生產相結合的地方,所以要大力加強提高項目綜合效益和有效管理施工項目,實現建筑施工項目穩定快速的完成。

        參考文獻:

        [1]代鮮志.現代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淺析,建筑與發展,2011(2).

        [2]楊文虎,孫鵬,王軍.建筑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工程建設,2009.7.

        第2篇:氣象技術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課程建設;基于工作過程;職業能力

        G712;TM921.51-4

        《變頻器控制技術》是自動化技術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應用技術型課程,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綜合性和創造性。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變頻器控制技術》課程的學習,掌握變頻器應用與的相關理論知識,能完成變頻調速系統的設計、安裝、調速與維修等。樹立環保、節能、安全意識等,為發展職業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筆者改變了傳統的學科結構體系模式的教材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改革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學習目標設計

        1.能力目標。能根據要求熟練設置變頻器的參數并運行變頻器,知道變頻器的主要應用場合;能根據工程要求選用變頻器,并用于實踐工程設計;會按規范要求安裝、調試維護變頻器;能按功能模塊分析變頻器工作過程,對典型故障能進行分析;會使用變頻器的常用維修儀表及工具,掌握變頻器維修、維護的常見方法,具備一般故障的檢測、分析、維修能力;

        2.知識目標。 掌握變頻調試的控制方式;掌握變頻器主電路的基本組成及工作原理; 掌握變頻器的常用功能; 掌握變頻調速系統的設計及構成; 掌握變頻器的運行及維護;掌握變頻調速系統的設備選型原則與方法;

        3.素質目標。具備識讀變頻器使用說明書和使用手冊等技術資料的素質;培養學生具有用電安全意識、產品質量意識、節能環保意識、團隊協作意識、相互溝通意識、自主學習意識;養成規范的操作習慣、科學的思維方法等職業素質,以適應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二、內容選取

        內容選取按照符合就業崗位行業發展、學生未來發展需要的原則選取。依據自動化技術專業相關的典型工作任務,實現其控制系統的安裝與調試,以及完成工作所需的職業能力素質要求,結合行業技術發展要求,充分考慮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需要等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單元設計,形成本課程的具體學習型任務。設置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工作任務內容。共設置了4個項目,每個項目包含不同的工作任務。

        項目一音樂噴泉的變頻控制系統包含四個工作任務:(1)認識變頻器;(2)整流電路的檢測;(3)中g直流環節的檢測;(4)逆變電路的檢測。主要完成的學習內容有:認識變頻器、變頻器的基本結構、電力電子器件、整流電路的原理、逆變電路的原理、制動電路的原理。

        項目二化工廠泵與攪拌機的變頻控制系統包含三個工作任務:(1)變頻器的數字量輸入控制;(2)變頻器的V/F控制;(3)變頻器的模擬量輸入/輸出控制。主要完成的學習內容有:變頻器外部端子結構功能、變頻器參數結構及功能、變頻器的控制方法、變頻器的基本控制功能、變頻器的特殊功能。

        項目三電機電機變頻調速系統的安裝與調試包含三個工作任務:1)變頻器控制電機點動/連續運行;2)變頻器控制電機正反轉運行; 3)變頻器控制電機多段速運行。主要完成的學習內容有:變頻調速系統的結構、變頻調速系統各元器件的選用原則、變頻調速系統的設計、變頻調速系統典型控制線路。

        項目四單泵恒壓供水變頻控制系統的安裝與調試包含兩個工作任務:變頻器的PID控制和變頻和工頻的切換控制。主要完成的學習內容有:變頻器的PID 控制功能和變頻與工頻切換的注意事項。

        三、教學內容安排

        根據上述典型任務所涵蓋的學習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重構,具體教學內容如下:

        任務1.1認識變頻器。學習目標為:

        1.認識國內、外常見變頻器的型號與外形并了解其性能;

        2.能識別變頻器銘牌、器件等;

        4.能熟練進行變頻器的面板操作。

        5.理解變頻器調速的原理及實現;

        7.了解變頻器的分類、應用背景。

        任務1.2整流電路的檢測。學習目標為:

        1.能用萬用表檢測各種電力電子器件;

        2.能用萬用表簡單檢測變頻的整流電路;

        3.掌握變頻器的主電路、接口電路;

        4.理解三相橋式整流電路的原理;

        任務1.3中間直流環節的檢測。學習目標為:

        1.能用萬用表檢測限流電阻、濾波電容等;

        2.能檢測旁路器件;

        3.掌握中間電路的構成;

        4.理解限流電阻、高壓指示電路等的作用;

        任務1.4逆變電路的檢測。學習目標為

        1.能用萬用表檢測逆變電路;

        2.理解電壓型逆變電路的原理;

        3.理解SPWM控制;

        4.掌握變頻器的工作環境要求,輸入側高次諧波對外部設備的影響及其抗干擾措施;

        任務2.1變頻器的數字量輸入控制 學習目標為:

        1.能熟練的進行變頻器功能碼的設置;

        2.能熟練操控變頻器的運行;

        3.掌握變頻器數字量輸入端功能;

        4.掌握變頻器數字輸出端功能;

        任務2.2變頻器的V/F控制。學習目標為:

        1.能熟練操控變頻器的運行;

        2.掌握變頻器的V/F控制;

        3.理解變頻器的SF控制;

        4.理解變頻器的矢量控制;

        5.掌握變頻器V/F曲線的設置。

        任務2.3變頻器的模擬量輸入/輸出控制。學習目標為:

        1. 能熟練操控變頻器的運行;

        2. 了解模擬量控制應用背景;

        3. 掌握相關工作參數功能;

        4. 掌握變頻器模擬量輸入/輸出端功能;

        任務3.1變頻器控制電機點動/連續運行。學習目標為:

        1.能設置變頻器的功能參數;

        2.會識讀變頻器的點動/連續運行控制線路的原理圖;

        3.能正確安裝控制線路;

        4.能調試控制線路,實現點動/連續運行控制;

        5.了解點動/連續運行控制控制應用背景;

        6.掌握變頻調速系統的構成及元器件的作用及選擇;

        任務3.2變頻器控制電機正反轉運行。學習目標為:

        1.能識讀變頻器的正反轉控制線路的原理圖;

        2.能根據控制要求設置變頻器參數;

        3.能調試控制線路,實現正反轉控制。

        4.了解正反轉控制應用背景;

        任務3.3變頻器控制電機多段速運行。學習目標為:

        1.識讀變頻器的多段速控制線路的原理圖;

        2.能根據控制要求設置變頻器參數;

        3.能調試控制線路,實現多段速控制;

        4.了解多段速控制應用背景;

        任務4.1 變頻器的PID控制。學習目標為:

        1.識讀變頻器的PID控制線路的原理圖;

        2.能根據控制要求設置變頻器參數,整定PID參數;

        3. 掌握PID系統控制原理;

        任務4.2 變頻和工頻的切換控制。學習目標為:

        1.識讀變頻器的工頻/變頻切換控制線路的原理圖;

        2. 能調試控制線路,實現工頻/變頻切換控制。

        3. 掌握工頻/變頻切換控制的設計方案;

        第3篇:氣象技術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生物醫學;測試技術;傳感器

        中圖分類號:O6-33;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9-0131-02

        一、引言

        面向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開設《測試技術與傳感器》是一門以研究自動檢測系統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轉換和信息處理的理論和技術為主要內容,集光、機、電于一體,綜合物理、化學、生物、材料、電子、電氣、計算機、機械等學科技術的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基礎課。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生儀學院目前開設的《測試技術與傳感器》課程的課程目的為系統論述測試系統及其基本特性;介紹測試系統中傳感器的結構、基本原理和典型應用,以及傳感器的發展趨勢、選用原則等,它是實現測試與自動控制的重要環節,儀器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也是自控原理、智能儀器課程設計、虛擬儀器課程設計的基礎。

        二、存在問題

        目前該課程的教學狀況及存在的問題:(1)測試技術與傳感器技術屬于多學科交叉滲透課程,涉及電學、磁學、光學、化學等學科,對先修課要求較高,現有的教學內容,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側重于原理的介紹及公式的推導,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缺乏感性認識,容易出現枯燥、難以學好的感覺,加上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態度上不太重視,沒有投入必要的精力和時間,直接影響教學效果。(2)現行傳感器教材比較繁多,有的以傳感器原理為主線,有的以過程參數測量為主線,但是很多教材都沒有涉及新型傳感器的理論知識及其應用,不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不符合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3)目前傳感器課程的實驗環節以驗證性實驗為主,主要使學生掌握常用傳感器的使用和標定方法,以及相應傳感器的測量轉換電路設計。(4)課程考核方式一般是以考試為主,輔以作業、實驗、考勤評價,這種考核方法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其專業應用能力。

        傳感課程教學方法研究大多是自動化、精密儀器專業中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研究。結合本專業優勢,本文提出通過使用啟發式教學、結合臨床實際教學、結合多媒體等手段豐富教學方法,提高生物醫學傳感教學效果。這些方法對提高生物醫學專業的傳感教學提供了重要改進措施,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改革和完善《測試技術與傳感器》課程的教學模式,通過研究型教學,訓練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具備一流大學本科生的素養,提高核心競爭力。

        三、改革目標

        1.本文擬從課堂教學模式、課程教材多樣性模式、實驗課教學模式等方面研究并探索出具有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生物醫學特色的“測試技術與傳感器”研究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在大學學習結束后,離開校園和教師,具有繼續自主學習的能力。

        2.在以基本傳感測試單元為框架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收集整理基于生理學與工程應用或醫學臨床現象結合的傳感學科交叉內容,為編寫生物醫學工程等工科專業適用的生物傳感教材、論文等提供教學資料并制定教材理論體系框架。

        四、具體措施

        (一)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1.教師課堂講授重點為最核心的知識點,對具有遷移價值的學科基本原理進行闡述。講授內容少而精,對重點、難點講深講透,引導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理解基本原理,而對事實性知識點,則少講或不講;講授內容寬而新,以學科的發展為大背景,了解課程基本原理在大學科中的定位,以及與學科最新發展的聯系。

        教學內容較多,面面俱到的教學難以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并不佳。根據傳感檢測特點和生物醫學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培養需要,設計該課程的課程體系以各傳感器基本功能為主,尤其是電感、電容、電壓、應變片、磁電式傳感等章節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其中的各個章節的應用與心電、腦電、肌電內容相關聯,引入生物醫學工程重要的研究領域――腦機交互,作為重點講解;而光敏、氣敏、熱敏等章節內容相對簡單,容易理解,不做重點講解。因此,可據此分配授課時間,突出教學重點。

        2.教師根據核心知識點,提出知識點總結分析歸納問題、實際應用相關問題等,由學生課程小組分別選擇問題,課后參閱書本、資料,提出解決方案,并由課程小組代表發言,課堂展示并交流。

        此外,在各個傳感系統中識記結構部分內容瑣碎難記,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并不高,不要求掌握詳細結構,在理解傳感結構及工作原理的基礎上,日后工作或科研中用到這部分內容時能夠通過查閱參考書獲得信息即可,課堂講解突出章節綱要,對其中涉及的工程應用現象補充材料介紹。

        3.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述研究課題開題報告基本格式及其具體實例,由學生自我提出學科感興趣的實際問題,參閱相關資料和解決方法,模擬寫作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為更好地服務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科交叉特點,在生物醫學傳感的教學過程中注意整理、添加與工程應用和醫療儀器的內容。比如,在講解壓電傳感基礎上增加相關的醫療應用講解,如人工瓣膜、血壓監測計等器件的工作原理內容;在講解電感基礎上,增加當前無創呼吸電感檢測的原理等介紹,這些內容對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這部分內容還比較零散,沒有形成良好的體系,此外,目前還沒有專門適用于生物醫學工程等工科專業的生物傳感生理學教材。在講解醫療方向的應用時,要注意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系統化,不僅可以很好地服務于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的培養要求,還將對編寫工科專業專用的生物醫學傳感教材提供課程資料和理論框架。

        4.課程教材模式探索。課程教材采用開放性體系,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研讀現行的先進教材的基礎之上,為學生推薦至少2本以上國內外先進教材,包括英文原版教材,對應于不同核心知識點,引導學生學會知識點的尋找、分析、歸納、比較,并利用各種國內外文獻網絡進行最新相關進展的補充和學習。引導學生盡可能或完全避免學一門課程只讀一本書的現象。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使用多媒體和板書進行理論教學之外,還有意識地利用網絡公開課等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我校圖書館的視頻資源中有國內外著名大學的視頻公開課,利用這些強大的網絡資源可以彌補課時少、課程任務重的矛盾。比如,在該課程教學中,原理介紹部分占課時較少,在對重點器件結構和系統課堂講解的前提下,其中一些具體的設計內容布置給學生自學。除了緩解課時不足的矛盾,網絡課程資源還可補充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教師發展學習平臺中的相關傳感課程講述,由經驗豐富的名師授課,通過網絡觀看可加深對理論學習的印象,還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向學生示范了資料收集和獲取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實驗課教學模式探索

        1.基礎性實驗:圍繞測試技術與傳感器的核心知識點,掌握傳感器的基本原理及信號檢測,這類實驗主要屬于驗證性實驗。

        2.綜合性實驗:模擬生產或生活實際中的某一具體項目開展,學生可根據被測對象的不同選擇各自合適的傳感器,實驗室配備電壓表、電流表、指示燈、蜂鳴器、計數器等設備,用于學生自行完成線路的連接,也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拓展知識點,綜合性實驗可在做的過程中讓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貫穿起來,整個項目采用3~4人為一小組的團隊形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可適時地進行引導,循序漸進地實施項目,完成知識、技能和相關能力的學習。

        3.提高性實驗:對于提高階段,我們將嘗試結合虛擬儀器實驗平臺,虛擬儀器技術是儀器智能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增設實驗內容要求學生采用軟件LABVIEW或VB、VC等作為開發工具,設計直觀友好的用戶交互界面。如有可能還可根據檢測分析的結果產生相應的輸出控制信號。

        4.除了實驗教學,在與醫療儀器相關的腦機交互研究方面還可成立大學生科研活動小組,開展多種課外科技活動。其中申請者是該科研活動小組的指導教師之一。結合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擬吸收對生物醫學方向感興趣的同學加入,主要以觀摩實驗和學習實驗方法為主,在活動參與中激發學生專業興趣、促進專業學習。

        五、總結

        本文針對面向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開設的《測試技術與傳感器》課程當前存在的問題,結合生物醫學專業學科交叉特色,提出了相應的改革目標和措施,使學生能自主使用各種通用傳感和專用醫療儀器平臺,靈活選擇信號分析方法,加強對儀器平臺分析的能力和對結果的理性認識,發揮該課程的實踐性優勢。通過施行開放式的《測試技術與傳感器》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注重實驗知識的延伸,完善考核制度等改革措施,最大程度地增強學生的自主性與參與性,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的“醫工結合”型儲備人才。

        參考文獻:

        [1]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務處.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及醫學信息工程專業培養計劃[Z].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本科專業培養計劃,2011.

        第4篇:氣象技術與工程范文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202776); 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2015ZX09501004-001-002);中國中醫科學院客座研究員聯合創新研究項目(ZZ070817)

        [通信作者]*謝雁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臨床評價,Tel:(010)64014411-3302,E-mail:

        [作者簡介]艾青華,博士,研究方向為中醫藥循證醫學,Tel:(010)64014411-3351,E-mail:

        [摘要]目的:運用傾向評分法分析真實世界中不同療程使用參芪扶正注射液(以下簡稱參芪扶正)對谷丙轉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和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 AST)水平的影響。方法:基于全國18家醫院的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數據,選取年齡在18~80歲的患者,根據患者2次理化指標測定期間內的參芪扶正注射液用藥時間是否>21 d,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運用列聯分析和廣義增強模型(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GBM)傾向評分加權法,平衡大量混雜因素的偏倚,利用多元logistic回歸估計結果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分析結果均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的ALT和AST異常變化無顯著差異。結論:基于現有的HIS數據和研究方法認為,不同療程使用參芪扶正對肝功能指標異常變化的影響不顯著。該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其臨床安全性有待進一步的前瞻性、大樣本的臨床研究驗證。

        [關鍵詞]參芪扶正注射液;醫院信息系統;傾向評分法;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 肝功能

        關于參芪扶正對用藥患者肝功能的影響的HIS數據分析,研究設計按是否使用參芪扶正進行病例對照分析,研究結果認為參芪扶正對用藥患者肝功能無影響[1]。由于尚沒有對參芪扶正不同使用療程可能引起肝損害的研究報道,故不能排除不同療程用藥的風險,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臨床不同療程使用參芪扶正可能對肝功能產生的影響,以期得到較為可靠的結論指導臨床用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

        1材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HIS數據來自“中藥上市后HIS數據整合系統”(http:///)。系統由全國各地18家三甲醫院的HIS住院數據整合而成。系統通過設計視圖將結構和數據統一形成一體化數據倉庫,存貯于SQL Server 2008中。提取其中使用參芪扶正51 660例患者的信息作為本次研究的數據。信息涵蓋患者一般信息、西醫診斷、中醫診斷、醫囑記錄、實驗室理化指標檢查等。

        1.2納入標準用藥前后7 d有2次ALT和AST檢測者,若該時間段內有多次檢測結果則取距開始用藥前與停止用藥后最近的1次檢測結果。若1個患者住院期間有多次使用參芪扶正記錄,則選擇用藥療程最長的記錄。

        1.3病例篩選與分組根據患者2次理化指標測定期間內的參芪扶正注射液用藥時間是否≥21 d,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1.4混雜因素根據提取的HIS數據的實際情況以及醫學背景,考慮71個與分組變量和安全性結局可能有關的所有混雜因素。具體包括性別、年齡、醫療費用類別、入院病情、住院費用、住院天數、是否超劑量、病危天數、病重天數、合并疾病(選取頻率最高的前10種+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共11種)、合并用藥(選取除目標藥物以外的使用藥頻率最高的50種+是否其他用藥共計51種)。

        1.5統計方法根據對混雜因素控制程度的不同,統計方法分別采用列聯分析、分層分析、logistic回歸、傾向性評分加權的logistic回歸、帶協變量調整的傾向性評分加權logistic回歸。統計軟件為SAS軟件9.2版,R軟件 2.15版。

        1.6結局指標將患者用藥前7 d內最后1次理化指標值定義為“用藥前理化指標值”,停藥后7 d內的最早一次理化指標值定義為“用藥后理化指標值”。無論用藥前指標正常與否,只要用藥后指標正常,則記錄該患者為“用藥后正常變化”;若用藥前后都異常,但用藥后異常程度減小,也記錄該患者為“用藥后正常變化”;若用藥前正常,但用藥后異常,或者用藥前異常,用藥后更加異常,則記錄該患者為“用藥后異常變化”。通過上述統計方法對2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異常變化進行兩兩比較,采用卡方檢驗、Fisher精確檢驗等檢驗2組的比值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若P

        1.7分析流程研究分析流程見圖1。

        2結果

        2.1列聯分析結果在不考慮混雜因素的前提下,分析觀察組和對照組ALT, AST 指標數值,結果見表1。未分層比較結果顯示,經卡方檢驗,2組的ALT和AST均未表現出顯著性差異。為避免混雜因素可能導致的估計偏倚,將2組患者年齡按18~45歲,46~65歲,66~80歲分層,入院病情按一般、急、危分層,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療程用藥與患者肝功能指標異常變相關性不顯著。

        2.2GBM傾向評分本研究采用GBM估計傾向評分,分析結果顯示,2組人群中影響程度靠前的10個混雜因素依次為住院天數、托烷司瓊、肝素、利多卡因、費別、甘露醇、性別、總費用、嚴重天數、肺惡性腫瘤。加權前后P的變化見圖2。加權前,許多混雜因素在2組間有顯著的差異,P

        2.3logistic回歸3種估計方法估計出來的平均處理效應(即回歸系數)見表2。其中,ALT方法3選用的混雜因素為參芪扶正+住院天數。AST方法3選用的混雜因素為住院天數+其他用藥+參芪扶正。結果顯示觀察組比對照組使用參芪扶正,導致ALT和AST發生異常變化的可能性要小,但是統計學差異不顯著。

        3討論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通過收集HIS數據,分析超說明書推薦療程使用參芪扶正與

        肝腎功能指標異常有無關聯。通過以上的研究流程可以看出,數據分析經過了未控制混雜因素-控制單個混雜因素-控制多個混雜因素的過程,分析結果均顯示2組的ALT和AST異常變化無顯著差異,故尚不能說明超說明書推薦療程使用參芪扶正對肝功能產生影響。同時,也說明了參芪扶正的臨床安全性。文獻研究結果也支持上述觀點[2-4]。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北京市18家大型三甲醫院的HIS數據庫,患者年齡均在18~80歲,數據存在一定局限性;統計分析只平衡了71個可能的混雜因素,有可能存在未知混雜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因此其臨床安全性有待進一步的前瞻性、大樣本的臨床研究驗證。臨床使用參芪扶正仍需按照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規范和說明書療程合理規范使用,尤其對特殊人群(老人、兒童、肝腎功能異常患者)更需謹慎,以保證用藥安全。在中國,藥品上市后再評價及相關技術規范、規定并不完全覆蓋藥品上市后研究的各方面,在一些重要方面也缺乏,長期風險管理機制尚未建立。因此通過從國外先進理念和方法,充分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以及與多學科的研究人員合作,建立新的法規和完善基于現有的法規的中國藥品監管體系是當務之急[5]。

        [參考文獻]

        [1]艾青華,謝雁鳴,李霖,等.運用傾向評分法研究參芪扶正注射液對ALT水平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5):1687.

        [2]丁春杰,楊磊.參芪扶正注射液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 西部中醫藥,2012,25(1):365.

        [3]孫顯中.參芪扶正注射液輔助治療乳腺癌術后患者的療效[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23):237.

        第5篇:氣象技術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 乳腺腫瘤;早期診斷;血氧功能成像技術;多普勒超聲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8(b)-0095-0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約占女性癌癥的17%,且近二十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1-2]。臨床研究發現,早期診斷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3]。目前,乳腺檢查方法較多,但無論是CT、磁共振、鉬靶、多普勒超聲等檢查,都有其不足之處,在已有的檢查方法基礎上,嘗試與其他新興輔助手段聯檢,倍受臨床關注[4]。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術(breast blood oxygen functional image technology,BOI)是近年新發展起來的紅外成像技術,具有便捷、無創、可同時定性、定量等顯著優勢。然而BOI無法顯示乳腺實質結構,需結合臨床醫師的經驗做出診斷,主觀性較大,易漏診。因此,綜合分析各種檢查方法的特點,尋求一種高效、準確的聯合篩查方法,對臨床早期乳癌的診斷意義深遠。目前研究中,多普勒超聲與BOI聯合應用于乳腺癌早期診斷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以期為乳腺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2012年3月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收治的225例乳腺單發腫塊患者,均為女性,年齡19~75歲,平均39.2歲,發病至就診時間3~415 d,平均42.1 d,腫塊直徑0.3~4.2 cm,平均1.6 cm;腫塊位于右側乳腺者135例,其中外上象限者48例,外下象限者13例,內上象限者33例,內下象限者11例,中間象限者30例;腫塊位于左側乳腺者90例,其中外上象限者25例,外下象限者11例,內上象限者17例,內下象限者21例,中間象限者16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且所有患者均經知情交代,自愿入組。

        1.2 入組標準

        ①初次診斷“乳腺腫塊”,既往無同類病史及乳腺手術史,未經過任何治療。②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既往無乳腺癌及其它惡性腫瘤病史。

        1.3 主要實驗儀器

        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檢查儀(E2SN22型,武漢一海公司;GJM-GT系列型,深圳市國基科技有限公司);活檢裝置(MC1610型,MAGNUM 美國巴德公司);彩超(百勝AU3探頭,頻率7~12 MHz;意大利HDI5000及GE VIV7探頭,頻率為7.5~12 MHz;美國Vivid7探頭,頻率7.5~12 MHz GE)。

        1.4 研究方法

        入組病例首先進行臨床檢查,懷疑乳腺惡性腫塊者,進一步經乳腺彩超證實后,進行乳腺血氧功能檢查。由主診醫師決定治療方案,并結合患者意愿,行空芯針穿刺病理檢查或腫物切除活檢手術,比較彩超診斷與病理診斷及血氧功能診斷與病理診斷,分別計算出乳腺彩超及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術篩查乳腺癌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及二者結合對于乳腺癌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

        1.4.1 乳腺血氧功能檢測的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項

        1.4.1.1 儀器的操作流程 ①輸入檢查者的基本信息。②動態觀察正反像圖象。③對雙乳兩次拍照,自動分析,得出18幅圖片。④進入修改界面填寫報告單打印。

        1.4.1.2 檢查方法 ①被檢查者端坐于攝像頭前方55~75 cm處。②暴露雙乳。③對雙乳的5個象限及腋窩區進行觸診,擠壓觀察有無分泌物。④打開探頭光源開關,對好焦距和光圈。⑤原則對線打光及遮光辦法。⑥動態觀察,取感興趣點采圖。⑦拍攝后,探頭停留2 s,使圖采集完整。⑧進入診斷部分,點擊血氧值,輸入診斷詞匯。

        1.4.1.3 檢查注意事項 ①下垂,向下,使盡可能半圓重疊。②光源達到亮度最滿意為佳,盡可能包括全乳(除外病變)。

        1.4.2 乳腺血氧功能檢測的診斷標準

        1.4.2.1 灰影診斷標準 ①淺灰影:正常乳腺乳暈外區灰度。②中灰影:近似乳暈區灰度。③深灰影:同或大于灰度,乳暈區外組織最亮度為“0”級。一般情況下,淺、中灰影描述良性;中、深灰影多描述惡性(炎癥、結核、外傷也會為深灰影,需結合病史);動態影像中如果出現灰影,灰影壓指不退色,有診斷意義,多考慮為惡性。

        1.4.2.2 血管診斷標準 ①A型:沒有血管或僅1~2條血管。②B型:多于2條以上,樹枝狀、網狀、不規則分布。③C型:多形容惡性,表現為:放射型,引流型,迂回型 ,中斷型。血管分為A、B、C三型;A、B型基本屬于正常組織血管;C型多產生于惡性腫瘤(不絕對,無伴隨灰影,沒有臨床意義)。

        1.4.2.3 血氧值診斷標準①高血:血值>1.4(顯示為紅色,圖1)。②中血:血值1.2~1.4(顯示為黃色,圖2)。③平血:血值0.9(顯示為綠色,圖4)。⑤中氧:氧值0.9~0.85(顯示為黃色,圖5)。⑥低氧:氧值1.4,氧值

        1.4.2.4 曲線結構圖診斷標準 ①增生的改變:輕度:曲線不穩(圖1);中度:多同心圓改變,曲線致密,走形較清晰(圖2);重度:曲線結構明顯紊亂,可有多發單線條小環影(圖3)。②惡性腫瘤改變:典型的曲線結構局部致密、結構紊亂或不典型局部曲線扭曲(圖4)。③良性小腫物或小結節改變:小于1.0 cm結節,在正常結構內出現的單線條小環影;大于1.0 cm腫物顯示局部曲峰上抬(圖5)。

        1.4.3 診斷分級及報告結論參考標準

        ①乳腺0級:非特異性改變,建議另作其它項檢查。②乳腺1級:未見異常,希望定期作健康檢查。③乳腺2級:所有良性病改變(包括輕度增生),建議定期 檢查。④乳腺3級:顯示明顯異常,但良性可能性大(包括中重度增生),按醫囑須短期復查(3~6個月)。⑤乳腺4級:可疑癌(50%),建議其它檢查聯合進一步確診。⑥乳腺5級:高度可疑癌(幾乎可以定論),建議作鉬靶、CT、磁共振或活檢等進一步檢查。⑦乳腺6級:為病理已經明確診斷為惡性的。

        1.4.4 彩超儀器檢測的操作流程

        ①錄入檢查者的基本信息。②對病例進行多普勒超聲檢查。③觀察圖像特征。④詳細記錄并打印報告。

        1.4.5 彩超儀器的檢測方法

        ①被檢查者仰臥床上。②暴露雙乳。③對雙乳的5個象限及腋窩區進行觸診,擠壓觀察有無分泌物。④雙乳涂上耦合劑,探頭由乳腺外象限開始至內下象限逐步檢測。⑤動態觀察:觀察指標包括:腫物形態及邊界;內部回聲/病灶后回聲;側壁聲影;微小鈣化灶;血流顯像分布、血流峰值流速、血流阻力指數值、血管數目等。觀察方法:對乳腺腫塊作縱、橫、斜多切面掃查。⑥標記并測量腫物大小。⑦記錄并打印報告。

        1.4.6 彩超檢測乳腺癌診斷參考標準

        ①腫塊邊界不整,界限不清或欠清,邊緣呈鋸齒狀或蟹足狀。②無包膜或包膜不完整。③縱橫比值> 1。④腫塊多為低回聲,內部回聲不均或極低回聲,多可見微鈣化。⑤后方多伴回聲衰減或側方聲影。⑥內部及周邊血流多較豐富、可見穿支血管或/和血流阻力高。

        1.4.7 病理檢測乳腺癌診斷參考標準(浸潤性導管癌)

        ①有原位癌的結構。②間質浸潤,癌呈條索狀或團塊狀。③高倍鏡下見細胞體積增大,可見核仁,核仁深,比例失調。

        1.5 觀察指標及標準

        對比分析血氧功能檢查結果與最后臨床病理診斷結果,用所得數據統計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術篩查乳腺癌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率、陰性預測率等指標,并與病理結果及彩超結果相比較,以及血氧功能檢查與彩超相結合診斷乳腺癌的敏感度、特異度,評價該檢查方法的診斷價值。

        1.5.1 病例判別標準

        ①真陽性:檢測結果為“惡性”,且病理診斷為惡性腫瘤。②假陽性:檢測結果為“惡性”,但病理診斷為良性腫塊。③真陰性:檢測結果為“良性”,且病理診斷為良性腫塊。④假陰性:檢測結果為“良性”,但病理診斷為惡性腫瘤

        1.5.2 計算方法

        ①敏感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②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③準確性=(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真陰性+假陽性+假陰性)。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5.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氧功能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比較

        本實驗中,血氧功能檢查對乳腺腫塊的敏感度為91.9%(34/37),特異度為88.3%(166/188),陽性預測值為61.8%(34/55),陰性預測值為98.2%(167/170)。見表1。

        2.2 彩超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比價

        本實驗中,彩超檢查對乳腺腫塊的敏感度為86.8%(33/38),特異度為85.6%(160/187),陽性預測值為52.4%(33/63),陰性預測值為98.8%(160/162)。見表2。血氧功能檢查結果與彩超檢查結果比較,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各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P >0.05)。

        2.3 彩超與血氧結合對診斷惡性腫瘤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率

        本實驗中,彩超與血氧結合檢查對乳腺腫塊的敏感度為97.4%(37/38),特異度為90.3%(169/187),陽性預測值為67.3%(18/55),陰性預測值為99.4%(169/170),顯著高于單項血氧功能成像檢查或彩超檢查(P < 0.05),而血氧與彩超聯合檢查的陰性預測率則與單項血氧功能成像檢查或彩超檢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約有120萬例乳腺癌病例新發,每年大約有50萬婦女因乳腺癌而死亡,近二十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乳腺癌已經成為癌癥中第2位主要的死亡原因[5]。近20年來,我國及亞洲各國的乳腺癌發病率不斷升高,發患者數已居女性所有惡性腫瘤的第1位。目前,我國的乳腺癌發病率已從5年前的17/105增加至去年的52/105,上升超過3倍[6-7]。

        乳腺癌是一種自主生長性的疾病,發生于乳腺內的導管系統,一旦癌細胞從導管結構擴散到導管周圍組織則出現侵襲性生長的特性。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對于乳癌的重要性的理論依據是基于乳腺癌的預后與腫塊的大小和腋窩淋巴結受累狀況所反映的臨床分期有關[8]。隨著腫瘤直徑的增大,長期隨訪所發現的預后也就越差,而得以早期發現的大多數乳腺癌都能獲得較好的預后這一事實,足以支持在危險人群中開展普查。但普查采用的檢查手段應有足夠的敏感性,才能提高早期診斷率,為早期治療提供依據。由于目前乳腺癌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因此還不能據此預測哪些人會患乳腺癌。能做到的只能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9],亦即對危險人群的大樣本篩查。

        傳統的乳腺癌病灶的發現依靠乳腺定期自檢、臨床體檢以及常規影像學檢查。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定期的乳腺自檢并能提高乳腺癌的早期發現率,而臨床體檢發現的乳腺癌主要是有臨床體征的一部分[10]。因此,乳腺癌的早期發現應該依靠影像學手段而非臨床體檢,目前主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乳腺超聲檢查、鉬靶X線攝片等[11]。在良好操作下,鉬靶X線攝片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87%,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4%[12]。但是鉬靶照相對人體具有放射線損傷的危險性,可能誘發乳腺組織癌變。其優點為敏感性較高、有照片結果可供反復觀察、比對,對實體瘤及鈣化灶的診斷率高。而超聲檢查的優勢主要限于囊性和實質性腫塊的鑒別。故乳腺鉬靶照相和乳腺超聲檢查都具有其局限性[13-14]。因此許多國家近年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新型的乳腺腫塊檢查診斷方法,其內容主要涉及形態影像學、功能影像學和分子影像學,特別是新的安全、無輻射、無創的檢查方法成為主要的研究方向,其中就包括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術。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術是應用乳腺組織中的含氧血紅蛋白和去氧血紅蛋白對近紅外光具有不同的散射與吸收特征這一原理發展而來的一種新的功能成像技術,是乳腺疾病檢查的一種重要方法[15-16]。它的主要特點是無創、敏感,可進行定性、定量檢查,并且對乳腺組織病變的早期變化的檢測更為準確。該項技術對早期乳腺疾病如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金宗浩等報道乳腺癌的“高血低氧”符合率為85.7%,乳腺增生的“非高血低氧”符合率為83.3%,乳腺良性腫瘤的“非高血低氧”符合率90.2%[17]。可以設想,把兩種各具優點的檢查技術聯合起來研究,會找到一個提高乳腺癌早期診斷的新方法。但是兩種技術聯合應用在乳腺癌的診斷方面的研究尚少見報道。

        鑒于多普勒超聲與血氧成像技術聯合應用在乳腺癌的診斷方面的研究尚較少見報道,本項目隨機選擇未經臨床治療乳腺腫塊病例,分別進行多普勒超聲及血氧功能成像觀察,以手術病理結果為校對標準,分析和評價多普勒超聲檢查、血氧成像技術檢查以及兩種檢查聯合運用在乳腺癌臨床早期診斷方面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探討提高乳腺腫塊診斷率的方法,為臨床篩查及診斷早期乳癌提供可靠依據。

        有學者提出腫瘤的生長和轉移依賴腫瘤組織的微血管形成的理論[18],認為當實體腫瘤生長到直徑>2 mm時,就需要腫瘤性新生血管的生成為腫瘤內細胞的旺盛的生長提供營養,以利于腫瘤的進一步生長,并提供血行轉移通道。實體腫瘤生長可分為兩個時期-無血管期(avascular phase)和血管期(vascular phase)[19]。無血管期的腫瘤細胞主要依靠擴散作用與周圍組織進行物質交換,該時期腫瘤生長速度較為緩慢。隨著腫瘤細胞的不斷增殖,直徑不斷擴大,擴散作用漸漸地不能滿足腫瘤細胞進一步增長的需要,腫瘤開始進入血管期。腫瘤血管生成是導致腫瘤從“緩慢生長”的無血管期狀態過渡到“自主生長”的血管期狀態的關鍵。新生的腫瘤性血管為腫瘤提供豐富的血液灌注,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和氧。從而使腫瘤細胞代謝旺盛,耗氧增加,生長不斷加速。腫瘤向周圍組織內浸潤生長的同時,新生的腫瘤血管也處在不斷的生成、生長、退變與重建的過程中。同時新生血管也為腫瘤的轉移和侵襲提供通道,經由宿主血管和微循環系統向以及遠處周圍組織浸潤,形成轉移[20]。同時,癌腫組織局部壞死、瘤體增大造成內部循環不良、癌細胞新陳代謝旺盛等原因均可造成腫瘤局部血氧含量降低,故此造成了惡性腫瘤具有高血流、低血氧的特點。乳腺血氧功能成像系統將功能學信息和形態學信息融合,同時具有結構圖像和功能圖像特征[21]。既包含乳腺內病變區血和氧的含量進行定量檢測和二維成像,又包含病灶區的結構成像,通過等灰度線、血管顯化和邊緣檢測,提供豐富的信息,使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性、敏感性。

        乳暈區血值“作差”說明:乳暈區灰度次于灰度,因此,乳暈區的血值本身就高于組織血值,所以,乳暈區的病變的血氧值必須經過“作差”加以修正;“作差”是乳暈區病變的血值減去正常乳暈區血值,之后再+1,即是乳暈區病變部位真正的血值[22]。例:病變乳暈區血值2.04、正常乳暈區如果血值1.12,相減之后為0.92+1=1.92這個值為真正的意義的血氧值。

        乳腺血氧功能影像檢查儀所獲得的信息說明:①動態觀察血管信息和灰影信息。②靜態觀察血圖、氧圖、增強圖信息,包括原圖信息。動態圖像能夠觀察整個的全貌,而靜態的原圖與增強圖只是一個局部。原圖和增強圖是上感興趣、關鍵部位的局部拍照圖片,它是動態圖像中關鍵點的記錄。在拍照的過程中,動態圖像中某些信息會出現縮小或丟失現象,因此在報告單中,既要描述動態的信息,也要描述靜態觀察原圖、增強圖信息。同時還要盡量避免在拍照過程中的信息丟失。診斷過程中,動態判斷標準與靜態判斷標準是相同的[23]。

        血氧圖的信息說明:血圖和氧圖是根據兩個波長單色光的原圖,計算而得,原圖上的許多無用的干擾信息,在血圖、氧圖上產生干擾,必須人為的加以排除,必須借助原圖、增強圖的可疑信息,然后再“可疑處點血氧”才是有意義的,也可以在血圖、氧圖上觀察是否有“可疑處”,然后在原圖上加以確認。原圖為深灰色,血氧圖顯示紅色起到了定位作用,上的血氧值沒有意義。乳暈上的血氧值必須經過“作差”加以修正。在血氧圖上看到的正常血管因是表面血管為靜脈血管,與坐標色相同,可表現為“高血低氧”,不代表有任何病,也不能誤取信息。

        乳腺癌診斷標準中:①血氧值是主線;②灰影血管是關鍵;③增強、曲線緊相連。其中有兩項以上指標的符合,就有診斷價值。血氧值原則高血低氧是乳腺癌特有指標,但是,腫瘤本身耗氧程度不同,采集的信息會有所不同,運用好三句話的關系,做出診斷會更科學化。準確率會更高。總之,惡性病變以血氧值為主要標準;良性以曲線結構為標準。乳腺增生程度判斷,依靠曲線結構圖。曲線結構非常紊亂,為重度增生,或有非典型增生可能,此類為高危人群。能為這一類人群提供短期復查的信息,是其它儀器不能獲取的信息,社會效益可觀。一些良性腫物,在結構曲線上出現為小的單線條影像。

        本研究組中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針對乳腺癌和良性腫瘤的診斷結果其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率、 陰性預測率等指標與乳腺彩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而血氧功能成像與乳腺彩超結合,則其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率等指標與血氧功能成像及乳腺彩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陰性預測率則與血氧功能成像及乳腺彩超相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 > 0.05)。在本實驗中,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針對典型乳腺癌,其診斷特征相比較突出,乳腺癌為等灰度線、邊緣、血管異常、高血低氧表現者,其診斷乳正確率較高(97.4%,37/38),本組漏診乳腺癌1例,這是由于此1例未看到灰影,未看到紊亂的等灰度線、模糊的邊緣線及新生的小血管,也并無高血低氧表現。另將良性腫瘤誤診為乳腺癌1例,占0.5%(1/187),可能由于該病變新生毛細血管,局部血紅蛋白增加,內部結構改變等,致灰度線等發生相應改變,提高了對近紅外光的敏感度[24]。

        綜上所述,血氧功能成像單獨應用于鑒別乳腺良性、惡性腫瘤較乳腺彩超并無明顯優勢,但血氧功能成像與乳腺彩超結合則其診斷價值則明顯優于血氧功能成像及乳腺彩超,提示乳腺血氧功能成像可作為常規乳腺影像學檢查的簡便、無創、有效的輔助手段,對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及普查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Porter PL. Global trends in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J]. Salud Publica Mex,2009,51(2):141-146.

        [2] 金宗浩.乳腺增生與乳腺[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69-208.

        [3] Jones SA,Bain JR. Review of data describing outcomes that are used to assess changes in quality of life after reduction mammaplasity [J]. Plats Reconstract Surg,2001,108(1):62-67.

        [4] 駱清銘,曾紹群,程,等.組織光學成像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06,30(3):157-162.

        [5] 姜軍,韓曉蓉,張毅,等.紅外乳腺導管造影術診斷溢液的臨床價值[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23):2069-2072.

        [6] 黃燁,陳登峰,袁璐,等.乳腺腫塊微血管密度與血氧近紅外光參數的實驗研究[J].腫瘤防治研究,2007,34(1):51-53.

        [7] Petit JY,Garusi C,Greuse M,et al. One hundred and eleven cases of the Europesn Institute of Oncology(Milan)[J]. Tumor,2002,88(1):41-47.

        [8] 謝則平,王曉芳,張先林,等.近紅外光無創傷診斷乳腺癌的臨床研究[J].癌癥,2000,19(2):185.

        [9] 寧連勝.現代乳腺疾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60-978.

        [10] 李坤成.乳腺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

        [11] 郭曉霞,王雁,邊曉琳,等.超聲在乳腺腫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醫藥論壇雜志,2010,31(12):105-106.

        [12] 廖桂英,溫賜祥.高頻彩超診斷乳腺腫塊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08,14(1):27-30.

        [13] 包明穩,徐曉紅.超聲診斷乳腺癌的現狀及新技術應用[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9,27(2):204-205.

        [14] 陳雪松,黃海燕,徐曉紅.彩超診斷乳腺腫塊75 例臨床應用[J].中國腫瘤,2008,17(6):537-538.

        [15] 林文妙,周衛國,郁成,等.乳腺良性腫瘤的影像學及臨床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26(3):307-308.

        [16] Hong AS ,Rosen EL,Soo MS,et al. BI2RADS for Sonography: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of Sonographic Featur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2005,184(4):1260-1265.

        [17] Evans N,Lyons K. The use of ult rasound in the diagonosis of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of t he breast less than 10 m min size [J]. Clin Radio 2000,55(4):261-263.

        [18] Petit JY,Garusi C,GreuseM,et al. One hundred and eleven cases of the European Institute of Oncology(Milan)[J]. Tumor,2002,88(1):41-47.

        [19] 馮憲超,孫占和.鉬靶攝影結合超聲檢查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8):25-26.

        [20] 金宗浩,黨云文.乳腺良惡性腫瘤的血氧及血流微量檢測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6,13(2):104-106.

        [21] 施建華,甄林林,周玉梅,等.乳腺三算子及血氧功能成像技術在早期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09,35(8):898-900.

        [22] 孫立宏,金莉.乳腺血氧功能影像檢查儀對乳腺癌檢查的作用分析-附9000例體檢病例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2):1718-1719.

        [23] Folkman J. Tumor angiogene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 N Engl J Med,1971,285(21):1182-1186.

        第6篇:氣象技術與工程范文

        健全自上而下、覆蓋城鄉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體系和責任考核制度。建立社會組織參與氣象防災減災的機制,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社會組織建設,發揮氣象信息員、志愿者、社會媒體的積極作用。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氣象業務支持系統與平臺建設。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與傳播能力,加強村級氣象預警設備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普及,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努力形成政府統一領導、綜合協調,氣象部門準確預警,相關部門各負其責、有效聯動,各社會組織(單位)廣泛協同,廣大公眾積極參與配合的氣象防災減災局面。

        二、構建城鄉均等化、保基本促公平的基本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氣象服務水平

        完善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制度,優化公共氣象服務業務布局、流程,促進業務集約、信息共享,推進氣象服務技術發展,統籌推進城市和農村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環境、為農、城市、湖泊、能源等氣象服務,推進環境氣象業務發展,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不斷改進服務提供方式,豐富服務產品,推進氣象服務品牌化、集約化發展,提升服務能力,擴大服務覆蓋面。結合XX天氣氣候特征,開發和制作公眾迫切關心的氣象服務產品,不斷滿足公眾個性化需求。

        三、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

        (一)重大項目

        1.農業生產氣象保障項目

        以XX農業現代化發展對氣象的需求為重點,開展自動化農業氣象觀測能力、信息化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和專業化農業氣象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建成自動化農業氣象觀測能力、信息化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和專業化農業氣象技術食生產農業氣象服務保障體系,使觀測基礎更加穩定可靠、技術支撐更加科學高效,服務的針對性、時效性、覆蓋面和精細化程度明顯提升,農業生產氣象防災減災水平和效益顯著提高,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增強。

        2.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項目

        (二)重大工程

        第7篇:氣象技術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氣候;可行性;論證

        中圖分類號X8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2-0041-02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不僅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因素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且為人類提供各種資源,如太陽能、水資源、風能、熱量資源;相應地,地球上人類的生產、生活又影響氣候資源的變化。氣候與重大工程的建設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由此提出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氣候可行性論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賦予氣象部門的職責,同時也是一項對技術要求很高的系統工程,即從氣候學角度出發,根據一項重大工程項目對氣象要素的敏感度,在項目實施前對工程所在地的氣候狀況進行分析,評估氣候災害的影響概率,對風險水平是否可以接受進行評價,對減少氣象災害風險提出建議。

        根據各種重大建設項目與氣候條件的關系,提出將“基本情況調查、氣候背景分析、氣候災害的影響評估、氣候極值的推算、污染氣象條件分析、預防或者減輕氣象災害的具體對策和措施”等作為重大建設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具體內容,并以“氣候要素的平均狀態、氣候要素的穩定性、氣候要素的極端狀況、污染氣象條件分析、超短資料序列的訂正延長”等數理統計方法作為氣候論證技術方法[1]。為了深入了解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內容和技術要求,提高氣候可行性論證的質量,該文對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定義、法律依據、必要性、具體內容、技術方法等進行簡單的分析,以期促進開展更多的氣候可行性論證項目研究,從而積累更豐富的經驗,完善和提高項目實施水平。

        1氣候可行性論證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對城市規劃、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 該項規定旨在規范氣候可行性論證活動,強調加強對氣候可行性論證的管理,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避免或者減輕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受氣象災害、氣候變化的影響,或者可能對局地氣候產生的影響[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中國氣象局第18號令),于 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因此,氣候可行性論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賦予氣象部門的職責。氣象部門要順利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首先要讓社會各行各業以及各級政府部門了解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的重要性。

        2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必要性

        氣候對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有關鍵作用,因其主要在野外作業,綜合性強,環境條件也較復雜。重大工程建成運行后,也可能遭受各種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的襲擊,造成嚴重后果。加強對重大工程立項的氣候論證,保障工程的建設與運營安全,減少氣象災害對重大工程的影響,才能進一步提高項目工程應對各種氣象災害的能力。許多重大工程的建設運行過程對天氣、氣候的敏感性表現為多個方面,如大氣環境、天氣、氣候直接影響建筑原材料的質和量,施工、運輸過程以及勞動力價值和附加價值[2-3]。基于實際勞動條件的適宜性和人的舒適性,城市、工廠、辦公室和居室的設計方案、建筑材料和經常性的運行維持,必須考慮天氣、氣候條件及其變化規律,充分利用氣象環境資源進行控制和調節,以充分發揮大氣環境作為室內環境主要調節器的作用。

        3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具體內容

        氣候可行性論證包括對氣候資源的論證和氣候影響的論證。氣候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只要受到保護和合理開發,就能永續利用,包括太陽能、降水、熱量、風能,空氣中的氧、氫以及負離子等資源。氣候資源論證主要依據人類所采取的開發利用資源的方式來進行論證,是當前國內外已經開展的氣候論證工作的主要內容[1]。針對不同的生產方式,氣候資源會體現不同的價值。氣候影響論證分為宏觀氣候論證和微觀氣候論證以及氣象災害可能出現的概率的推算。對氣候影響的宏觀氣候論證主要反映在對氣候―生態―社會系統的生產潛力的分析上,對氣候影響的微觀論證則指氣候對人類個別活動項目的具體論證。

        重大工程項目實施環境與天氣、氣候緊密相關,如選址、設計、建設、運營等階段。因此,在項目選址時,既要考慮項目對周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如當地的氣象條件是否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稀釋,是否會造成污染源地的污染等,又要了解當地的氣候背景、氣候災害對項目的影響;在項目設計階段,需要了解當地的相關氣象要素,如暴雨、大風、高溫、低溫等,特別是重大的氣象災害[4]。由此確定建設項目的氣象參數、規劃設計、合理地預算成本,規避氣象災害風險,避免發生安全隱患。在綜合考慮各種建設項目與氣候條件關系的基礎上,將重大建設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內容歸納為6個方面。一是開展基本情況調查。調查項目周圍的地形地貌特征,收集項目所在地及其最近氣象臺站的經度、緯度、海拔高度等數據資料,調查項目對周圍大氣環境的影響情況以及對氣候資料的需求情況。二是氣候背景分析。可采用最近5~10年的區域氣象資料,分析各月、季、年的氣象要素變化特征,如氣溫、降水、濕度、風向風速、日照、蒸發、暴雨日數、雷暴日數、雨日、大風日數等。三是氣候災害的影響評估。一般運用項目區域內的氣象站建站至當年項目被論證的資料,分析暴雨、高溫酷暑、低溫寒害、大風、臺風、雷暴、冰雹等氣象災害出現頻率、出現的集中期、歷史極值及其造成的災害[1]。四是氣候極值的推算。可運用項目區域內的氣象站建站至當年項目被論證的資料,采用P-E分布或極值E型的概率分布函數推算多年一遇的極值,如30年一遇值、50年一遇值等。五是污染氣象條件分析。可運用項目區域內最近5~10年的資料,分析當地月、季、年污染系數、大氣穩定度、混合層厚度、聯合頻率等特征。六是結合項目的特點,提出預防或者減輕氣象災害的具體對策和措施。

        4氣候可行性論證的技術方法

        通過分析建設項目所在地的污染氣象條件,以及氣候要素的平均狀態、穩定性和極端狀況,在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中,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可有效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對局域氣候產生的影響,或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受氣象災害、氣候變化的影響[5]。對于短期氣候考察所獲得的超短氣候序列,還要進行訂正延長[1]。工程項目的氣候論證技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分析項目所在區域的氣候要素的平均狀態。具體指通過計算各氣候要素(平均氣溫、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降水量、主導風向、各風向頻率、各風向平均風速、相對濕度、蒸發量、日照時數、氣壓、云量、能見度等)和氣候災害(洪澇、干旱、大風、熱帶氣旋、雷暴、冰雹、霧、霜凍等)的平均值,進而對平均值進行分析。二是分析氣候要素的穩定性。計算項目所在區域的氣象要素的變率,包括絕對變率和相對變率。三是分析氣候要素的極端狀況。可以采用皮爾森-E型分布、極值E型分布進行極值推算,如30年一遇最大風速、10年一遇最低氣溫等。四是分析建設項目所在地的污染氣象條件[6-7]。可以通過氣候背景分析、大氣穩定度出現頻率、混合層厚度、風向、風速、風向風速玫瑰圖、污染系數玫瑰圖、穩定度聯合頻率等方面進行分析論證。五是對于超短氣候資料序列進行訂正延長。可以采用時聯法、比值線性內插法、差值線性內插法、全概率法等進行超短資料序列的訂正延長。

        5參考文獻

        [1] 蘇志,李秀存,周紹毅.重大建設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方法研究[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9,30(1):37-39.

        [2] 蘇志,黃梅麗.氣候論證的內容和技術方法探討[J].廣西氣象,2005, 26(3):17-19.

        [3] 黃嘉佑.氣象統計分析與預報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4] 高紹鳳,陳萬隆,朱超群,等.應用氣候學[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5] 國家環境保護局.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

        第8篇:氣象技術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氣象要素;自動氣象站;傳感器

        為結合我國氣象探測事業日新月異的發展,滿足氣象類各層次學生實驗實習教學需求,在中國氣象局及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于2009年1月正式立項建設氣象探測試驗基地。該基地位于學校中苑,毗鄰濱江校區,總體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2009年10月底完成第一期地面觀測站工程建設。建成后的基地顯示屏可以觀測場實時氣象信息。觀測場根據教學、科研的實際需要規劃地面觀測站為四大功能區:大氣探測教學實習場、標準示范場、氣象儀器性能比對試驗場、移動觀測站。觀測項目包括: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雨量、輻射、蒸發等常規項目和氣溶膠濃度、云高、含水量、溫濕廓線、湍流通量等科研項目。氣象觀測數據通過路邊電子顯示屏實時。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正式下文,命名為“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南京)”。目前,學生在基地開展各類氣象觀測業務,有些業務由于行業標準的需要,還采用目測和機械鐘自記錄裝置,如溫度的觀測采用水銀溫度計,濕度的觀測采用毛發濕度計或干濕球濕度表,需要人工觀測并記錄,測量自動化程度低。同時,測試設備發生故障,人工故障判斷和檢修麻煩[1,2]。學校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氣象行業,培養更全面的氣象類技術人才,在電子信息類專業開設了氣象特色課程[2],如氣象儀器、大氣探測學、雷達原理和信號處理等,課程教材由學校專家教授編寫,涉及大氣探測的原理及相應的儀器設備的使用及維護。考慮到觀測場的實際氣候條件,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大氣探測的常用儀器的原理、安裝、測試、維護等知識,結合THETDA-4型電子綜合應用技術實驗/開發平臺,設計了一套地面氣象觀測站,實時顯示觀測場的氣象信息并進行網絡,同時測量的氣象信息可以與標準觀測場儀器進行比對,提高觀測場氣象要素測量的自動化程度。學生通過項目實驗,可以更好地鞏固本專業相關基礎知識技能,同時了解學校的行業服務特色,更好的拓展就業渠道。

        1系統設計及工作原理系統

        為基于物聯網的自動氣象站,包括溫度、濕度、氣壓、風速、光照、雨滴、空氣質量等氣象要素的測量。傳感器信號包括模擬信號的A/D轉換,數字單總線、IIC串行總線協議等。對于傳感器的信號,單片機處理后通過Wi-Fi模塊實現網絡讀取,按鍵和TFT屏實現用戶的交互輸入和信息本地顯示。本項目實驗的價值體現在兩方面:(1)讓電子類學生通過實驗了解氣象行業常用測量儀器的原理及簡易氣象站的設計,熟悉基本氣象要素的測量系統設計;(2)作為一種基礎的多傳感器物聯網解決方案,將許多傳感器集成起來,通過節點的形式接入網絡,實現遠程的信息傳輸和共享[4,5]。系統包括核心控制器、溫濕度傳感器、氣壓傳感器、光照傳感器、空氣質量傳感器、風速傳感器、RS485模塊、雨滴傳感器、TFT顯示屏、Wi-Fi模塊、8位獨立功能按鍵、蜂鳴器、電源模塊等。整個系統模塊見圖1,所有模塊均來自于THETDA-4型實驗平臺。控制器負責采集傳感器獲得的氣象要素信息,包括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TFT屏實時顯示采集的時刻和氣象要素值。軟件程序對需要設定閾值的傳感器進行設置,要素值超過閾值時蜂鳴器就發出警示聲音。通過獨立按鍵可以對實時時鐘進行調校,Wi-Fi模塊通過串口連接主控制器,通過無線上位PC機連接,通過網頁實時觀測場地氣象信息,有線和無線客戶通過PC機(互聯網訪問服務器)上的頁面,獲得氣象信息。整個系統的硬件模塊包括: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溫濕度傳感器DHT11模塊,氣壓傳感器MS5611,光照傳感器BH1750FVI,空氣質量傳感器QS-01,三杯基于RS485總線風速傳感器,電導式雨滴傳感器[6,7],8位獨立按鍵,TFT顯示屏SSD1289,串口Wi-Fi模塊HLK-RM04,蜂鳴器。電源利用+5V開關電源。

        2實驗系統功能及軟件工程流程

        本實驗項目作為一個基本簡易自動氣象站,完成地面氣象要素的檢測;通過按鍵調校實時時間,程序設置預警閾值并發出警示信息;作為一個站點,將氣象信息在互聯網上,實現氣象信息的共享。軟件流程:先配置系統的優先級,2位搶占優先級,2位響應優先級;接著進行單片機內部和外部模塊的初始配置,包括串口配置成波特率為9600,蜂鳴器的接口配置,TFT屏的初始化,按鍵的引腳配置,實時時鐘的配置,定時器2的捕獲功能的初始化(粉塵傳感器),外部中斷初始化。另外還包括數字溫濕度傳感器的配置,空氣質量傳感器的A/D轉換配置,氣壓傳感器的IIC引腳、復位、初始化,光照傳感器的初始化,風速度傳感器的RS485初始化,粉塵傳感器的引腳配置,串口Wi-Fi模塊的初始化。隨后,對RS485總線的傳輸數據進行校驗,TFT屏顯示固定的字符等常量,Wi-Fi模塊出廠設置默認為透傳模式。為了通訊和網絡安全,先退出透傳模式,進入AT命令配置模式,利用串口配置Wi-Fi模塊,配置好Wi-Fi模塊后,還需要發送對應的數據,所以設置為AP模式。在20ms內判斷Wi-Fi模塊是否在線,如果在線,開始在下位機的TFT屏上顯示氣象信息數據并利用Wi-Fi模塊進行數據推送,如果不在線,繼續等待后再判斷。在判斷到Wi-Fi在線后,通過循環不斷執行以下流程:掃描實時時鐘,判斷是否有鍵按下,如果有鍵按下,完成相應鍵值的操作,調校時鐘,后續分別讀取溫濕度、氣壓、風速、光照、粉塵、雨滴等傳感器的數值,并將數值顯示在下位機的TFT屏上,當讀取的值超過程序設定的閾值后,對應的行出現紅色方框預警。Wi-Fi模塊并對傳感器的數值進行推送。

        3實驗實現及分析

        實驗需要的傳感器主要有兩種:數字信號輸出和模擬信號輸出。對于數字信號輸出,主要覆蓋同步串行通訊協議,也就是時序編程,包括單總線和IIC總線協議。模擬量輸出為模擬電壓,需要進行A/D轉換,涉及單通道的單次或多次轉換[8]。其中空氣質量傳感器輸出為脈沖,需要通過捕獲實現高低電平時間的測量,還要用到定時/計數器。風速傳感器采用了異步串行通訊,包括RS485總線。另外,接口按鍵采用獨立的8個按鍵實現,涉及外部輸入中斷。TFT屏涉及時序編程和漢字的取模等。Wi-Fi模塊涉及異步通信協議,需要編程實現模塊的驅動[9]。搭建的系統共用了12個模塊。基于物聯網的自動氣象站其下位機嵌入式軟件采用模塊化設計,設計的工程軟件基于keil軟件開發環境,包括頭文件(*.h)和源文件(*.c)。頭文件和源文件均有庫文件和用戶自定義文件兩類。STM32F103的庫文件由軟件開發商提供,主要配置單片機的相關功能模塊和接口函數,方便用戶的開發利用。用戶自己定義文件基于庫文件構建,包括配置接口引腳、宏定義、聲明函數的頭文件和模塊化的不同模塊單元的功能函數。上位機軟件有輔助軟件和自開發功能軟件,自開發軟件有基于PC機平臺和手機兩類。輔助軟件來自網絡,包括串口調試助手、網絡調試助手、波特率計算軟件等。用戶開發的軟件主要是網頁,基于VC++的網頁和基于安卓平臺的軟件。一個自動氣象站,一般需在室外或室內空曠地方進行實驗。在實驗前,需要將需要的模塊準備好,利用提供的實驗面板合理將模塊布置好,主要是將模塊插在面板上并固定位置。在布置過程中,要考慮位置的擺放,便于接線。由于本實驗項目涉及的工作電源主要為+5V和+3.3V,其中+3.3V可以由模塊自帶的穩壓電路完成。通過對各模塊的額定功耗估計,在+5V供電條件下,系統工作電流小于1A。在室外實驗時,可以利用開關電源供電,將引到室外的220V交流電壓通過開關電源變換為+5V使用,可以選擇+5V/3A開關電源。

        實驗能夠在本地實時顯示觀測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速、是否有雨滴、空氣質量等,同時實時顯示當前時間。實驗者可以跟標準觀測場的測量結果比對,也可以人為改變局部大氣環境要素值,從而驗證系統測試的數據的精度及誤差,如用火機打火改變環境溫度、嘴巴吹氣改變濕度、風扇吹風改變風速等。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就能夠理解系統的測量正確與否。系統調試成功后的下位機的顯示相應傳感器的讀數,其中紅色方格出現,表示測量值超過程序設置的閾值,蜂鳴器發聲音。在本地局域網內實現了氣象信息的共享,串口Wi-Fi設置網絡名稱為:wifiap_ssid="ATK-RM04",對應的密碼:wifiap_password="12345678",這樣局域網內就有Wi-Fi信號可以訪問了,其中串口在實驗中考慮接入設備的數量,采用了AP模式。利用網頁設計工具,在一臺筆記本電腦上設計了相應的氣象要素信息網頁,此臺筆記本電腦作為局域網服務器,網頁地址為:“”。手機用戶,無論是安卓平臺還是蘋果平臺,只需要利用UC瀏覽器輸入相應網址或掃描地址對應的二維碼就可以訪問[10],前提要接入串口轉Wi-Fi模塊提供的無線網絡。實驗實現了大氣溫度、大氣濕度、地面氣壓、地面風速、光照強度、空氣質量、是否下雨和粉塵的測量,并可以在網絡上,實現氣象信息遠程共享,測試結果是實時的。雖然實驗平臺沒有提供風向標,沒有完成風向的測量,但實驗完成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南京)的其他業務觀測內容,并增加了光照強度、空氣質量、下雨、粉塵等氣象信息觀測。由于選用的數字傳感器,精度比觀測站更高,但選用的傳感器量程有些不如觀測場的傳感器大。

        4教學實驗的創新

        由于本實驗項目涉及氣象知識和電子類專業基礎知識,實驗的代碼全部開源,整個工程采用了模塊化編程。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逐個理解傳感器的應用,然后完整加入到系統。當氣象要素超過程序設定值,蜂鳴器會發出聲音,提示關注現象,獨立按鍵可以對實時時間進行調校。在實驗中,學生需要使用開發環境軟件Keil,通過C語言編程修改工程中的主函數和子函數文件,也可以根據硬件引腳配置來修改資源設定頭文件,工程需要重新編譯、鏈接生成可以下載到硬件的二進制代碼。學生也可以利用JLINK對工程進行調試,跟蹤程序中的關鍵變量,檢查程序設計的邏輯是否正確。整個實驗基于THETDA-4型電子綜合應用技術實驗/開發平臺,學生實驗前需要選擇對應的模塊,按照設計的布局固定在實驗面板上,通過接插引用進行模塊之間的連接,包括電源的連接和信號的連接。學生在實驗中需要嚴謹細致,根據繪制的原理圖和具體模塊的接口,用不同顏色的導線將各模塊連接起來。學生在整個實驗項目中,能夠掌握硬件的原理、連接,嵌入式程序的設計、調試等。實驗創新性設計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實時時間的調校,采用了系統初始化時的后備電池檢測策略,當后備電池掉電后需要重新配置時間,否則系統不再調校時間。如果發現實時時間錯誤,取下電池裝上開機重新配置時間,減少了按鍵中斷查詢和程序掃描的軟件開銷,提高了系統的響應速度。(2)在Wi-Fi模塊的配置上,采用了全自動的串口配置,無須手動復位模塊。(3)TFT屏采用了靜態存儲技術,即FSMC技術,提高了屏幕刷新速度。(4)網頁提供了二維碼接入訪問方式。

        5結語

        由于本實驗涉及32位STM32F103單片機平臺、涉及A/D轉換編程、單總線和IIC同步串行通訊編程、串行異步Wi-Fi模塊的編程、TFT屏的時序編程、獨立按鍵的中斷響應等相關電子技術,學生通過本實驗項目基本能完成基于STM32F103VET6單片機平臺的傳感器信號輸入和輸出顯示,涉及定時/計數器的應用,掌握一種基本的多傳感器的信息傳輸和遠程共享的物聯網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李雁,李峰,郭維,夏元彩,周青,周薇.氣象觀測設備運行狀態綜合判定技術應用[J].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2016,8(5):439-445.

        [2]徐偉,裴曉芳,季鑫源,陳曉,行鴻彥.高精度多通道自動氣象站氣壓檢定儀的設計[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6(2):34-38.

        [3]楊光祥,胡健,朱超平,彭燕妮.依托中央與地方共建項構筑電子信息類工程人才實踐創新平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1):25-28.

        [4]姚巍,渠紅星,沈岳峰,連高欣.虛擬化桌面云在地市級氣象綜合業務平臺的應用[J].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2015,7(6):540-545.

        [5]劉澤良,胡日新.物聯網技術下基于Arduino的智能公交系統模型設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11):140-143.

        [8]孟瑞麗,劉恒,張宏群.一種靜電驅動微機械諧振傳感器的接口電路及應用[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5(5):90-93.

        [9]李楨,黃勁松.基于RSSI抗差濾波的wifi定位[J].武漢大學學報,2016(3):361-366.

        第9篇:氣象技術與工程范文

        我市是受氣象災害影響嚴重的地區,臺風、暴雨、大風、雷電、干旱、冰雹、大霧、高溫、寒潮等氣象災害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為切實提高我市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2007〕49號)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浙政辦發〔2007〕99號)精神,現就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執行《**市氣象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組織有關部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體系的統籌規劃,加快氣象災害應急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雷達、自動氣象站等天氣觀測網和雷電、船舶自動氣象站、梯度風、能見度站、酸雨、大氣成份、土壤墑情等專業氣象觀測網,建成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氣監測能力和氣候變化監測水平為主要目的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漁農村、沿海(海上)、地質災害易發地區和災害多發區域的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加強氣象數據計算能力和移動氣象應急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建立網格化、分災種的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系統,提高重大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增強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警能力。各地在建設災害防御設施、水利設施、大橋、標準化漁港、大型工程等基礎設施時,要統籌考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設施建設。

        (二)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系統建設。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工作,規范氣象信息的與傳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建立覆蓋面廣、響應及時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體系。完善緊急異常氣象短信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的作用,及時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和簡明的防災避災方法。要加快**氣象影視中心建設和**海洋氣象廣播電臺的升級改造,準確、快速、全面地向公眾和海上作業船只各類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各地、各部門要加強氣象預警信號燈塔、氣象警報系統、氣象電子顯示屏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設施建設。要擴大公眾手機氣象災害預警短信傳播范圍,建立鄉鎮(街道)、村(社區)委會和敏感行業(單位)氣象預警信息接收機制,確保手機、聲訊電話、網絡、廣播電視等傳播通道的暢通。機場、車站、碼頭、學校、旅游景點等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應設立電子顯示屏等設施,及時向公眾提示災害性天氣警報信息。

        二、進一步增強氣象災害應急防范能力

        (一)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各級政府要制訂和完善臺風、暴雨、雷電、高溫熱浪、干旱、大風、大霧等氣象災害專項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政府統一組織、部門聯動協作、社會共同響應”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開展預案演練,提高預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理順完善部門聯動和應急處置的程序及辦法,提高處置突發氣象災害事件的能力。各有關部門特別是氣象災害敏感行業要積極發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作用,加強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

        (二)加強氣象災害普查和防御規劃工作。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重點區域、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的災害隱患排查,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并建立氣象災害信息管理系統。開展各類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和重大建設項目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要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編制和實施以臺風、暴雨、大風為重點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氣象災害防范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三)積極推進氣候可行性論證。各級政府要針對臺風、風暴潮、雷電、地質災害等災害強度增加、損失加重的實際情況,提升防風、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設標準,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各級氣象主管部門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城建部門要聯合氣象部門,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機制。在編制城鄉規劃、有關專項規劃和審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時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并將氣象主管部門審核批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報告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以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四)切實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各級政府要建立完善防雷減災管理工作體系,加強防雷設施建設,嚴格落實防雷裝置定期檢測、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制度。建設單位應當依法安裝建(構)筑物的雷電防御設施。氣象部門要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加強檢測,加強對重點工程、危化物品生產儲存場所及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等建設項目的雷擊風險評估。強化漁農村防雷減災工作,建立和完善漁農村建筑的防雷技術規范。

        (五)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人工影響天氣火箭作業體系,落實相應的經費、編制。要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和隊伍建設,完善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要充分發揮人工增雨在防災減災、干旱、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進一步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的保障體系

        (一)建立健全基層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防汛抗旱、防雷、人工增雨、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綜合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各鄉鎮要明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領導,設立鄉鎮(街道)、村(社區)氣象協理員,有條件的鄉鎮政府和街道要設立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站,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和幫助群眾轉移等防災避災工作。要積極推進氣象災害防御志愿者隊伍建設。

        (二)增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技支撐能力。加快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氣象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引進高性能計算機系統、中小尺度預報模式,推進氣象開放實驗室、氣象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等建設。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和氣候變化應對的科研工作,不斷加大氣象災害防御技術研究的投入。加強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圍繞臺風、旱澇、暴雨等氣象災害防御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組織科技公關,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增強科技對氣象災害防御的支撐能力。

        (三)加快推進氣象災害防御法制化、標準化建設。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管理規章、辦法,健全氣象災害以及防御技術標準和規范,加強重要氣象設施的統籌規劃。氣象主管部門要加強**區域內氣象探測活動的監督、管理,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將各類氣象探測設施納入全市氣象觀測網絡總體布局,要嚴格按照氣象技術標準及規章程序從事氣象業務活動,并按規定向氣象部門匯交所獲得的氣象探測資料。

        (四)加大氣象災害防御資金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建立持續增長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投入機制,并把所需資金列入年度預算。(下轉第20頁)(上接第50頁)要落實氣象重點工程建設和運行經費,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氣象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的投入力度。

        四、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責任制。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同時,要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格局。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在线第一页 | 先锋影音欧美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级在线 | 午夜福利久久性色 | 亚洲专区首页在线观看 |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