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教育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系統性原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狀況不是孤立形成的,它和國家的政策導向、學生所在學校的辦學理念、設施環境、課程設置、校園文化活動等方方面面密切相關。因此,進一步提升獨立學院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必須堅持系統性原則,國家、社會、學校和學生首先在思想認識上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形成共識,各司其職、齊心協力;在此前提下,根據當前獨立學院的實際,著力從完善獨立學院的設施環境、優化人文素質培養課程體系、豐富校園人文活動等方面構建適應獨立學院實際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學體系。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意識層面、器物層面、制度層面等是保證該項工程成效的關鍵要素,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二)以人為本原則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更應該著眼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必須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針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在文化基礎和人文素養上的欠缺,有針對性地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構建科學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學體系。其側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文化基礎的錘煉、善惡美丑與榮辱觀的培養、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塑造,進一步優化獨立學院學生的知識結構,陶冶其性情,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人格的進一步自我完善,使他們真正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的應用型人才。
(三)堅持人文素質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原則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人文素質終歸是和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密不可分的。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在實施人文素質的教育過程中應該有明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導向,即在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用指導思想統領人文素質教育。特別是在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的相關課程設置與在內容上,都必須體現和把握這一原則,努力使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合力,共同致力于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二、獨立學院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學體系的基本框架
(一)意識層面——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素質是人的知識和能力內化為人的一種品格,它高于知識和能力,卻又與二者緊密聯系。知識是基礎,能力是素質的一種表現。為了使人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必須提高人的素質。在大學里應當重視專業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國家的發展進步,離不開科學技術,專業素質教育便是完成科學技術的學習。而人文素質教育,也應引起高度重視。因為人文素質關乎人的思想、精神、情操、道德、意志、動機,等等,而這些要素都會影響到人的技術能力的發揮;更讓人擔憂的是,如果人的人文素質中的某些要素發生偏離有可能使得人的技術能力朝相反的方向發展,成為危害人類社會或者國家的破壞力。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的價值和精神。它的最根本功能是對人,特別是青年學生的人格和精神塑造,使他們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較高的文化品位和健全的人格。獨立學院的大學生,由于其在文化基礎、社會交往、心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只有更加注重對這些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才能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品德、心態、興趣和愛好,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器物層面——加大投入,營造人文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人文素質教育與一般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不同。人文素質的提升,更多依靠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同化與吸收,它和主體所在的環境直接相關。因此,有效構建人文素質教育教學體系,首先要營造人文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強化器物層面建設,具體來看,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1.校園硬件環境的建設校園的硬件環境包括學校建筑、校園規劃、班級設置等,它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獨立學院的舉辦方要認識到建設一個具有人文氣息校園的重要性,舍得投入,在校區的規劃與設計方面多下工夫。例如,增加體現科學人文精神的雕塑、建筑等人文景點的建設,增加圖書館藏書中人文類書籍的數量和種類等。要按照現代教育的理念與高校教育的目標,結合學院的歷史與發展沿革,精心打造設計,并在各個建筑環節與細節上盡可能地增加人文氣息,讓大學的精神、人文的內涵與理念蘊含其中。2.校園軟件環境的建設校園軟件環境方面,主要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校園。校園文化不僅是學校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外在表現,也是獨立學院全體師生員工所共有的文化心態和文化生活方式。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根據獨立學院學生人文視野狹窄,人文精神缺失,但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創新意識及社會活動能力都比較強的特點,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開辦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系列人文社會科學特講座,提升大學校園人文氣息,幫助大學生營造濃厚的的人文環境。二是鼓勵學生成立各種學生社團,開展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鼓勵學生成立如攝影、武術、文學、音樂等方面的協會,舉辦諸如各種藝術節、演講比賽、讀書報告會、科技節,等等。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另一方面,也對活躍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起到一定的作用。
“反思”一詞由來已久,從中國的儒家思想到西方哲學中都強調通過反思對自我進行反觀、修正,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或行為觀念。但最先對教學行為中的“反思”(reflectivethinking)進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在1933年,他論述反思是思維的一種形式,是能夠使人們的行動具有深思熟慮和自覺的方式;是個體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按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推導出的結論,對其進行的主動、反復、持久和周密的思考。考文德希德曾說過:“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美國學者C.L.Posner也曾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單公式,Experience+Reflection=Growth(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總結了杜威、伯萊克等國外著名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我國學者將“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Teaching)”定義為:“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高教學實踐和理性,是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總言之,“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是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新手教師轉變為專家教師的一種方式和途徑,是促使教師的教學參與更為主動、專業發展更為積極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對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
二、反思型大學英語教師現狀調查
國內學者將教學反思活動涉及的方面內容做了歸納,包括:對教學實踐活動的反思、對個人經驗的反思、對教學關系的反思、對教學理論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教學技能的反思、對教學效果的反思。[7]Bailey等人歸納出反思型還有以下表現:審視、制定計劃并試圖解決課堂實踐中的困境,意識到他/她帶入教學的假設和價值觀并對它們進行質疑,注意他/她所工作的學校環境和文化環境,參加課程開發,為學校的改變付出努力,為個人的專業發展負責。根據上述關于教學反思的內容和表現的總結,“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研究”教學改革項目對54位浙江樹人大學的大學英語教師(含專職和外聘)進行了有關“反思型大學英語教師”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多年齡層的大學英語教師是否有自覺的教學反思意識和行為、是否成為反思型教師。
(一)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緊迫性在受問卷調查的54位大學英語教師中,40周歲以下的有43人,占總人數的79.6%;教齡在10年以下的有35位老師,占總人數的64.8%。這一結果也反映出大學英語教師隊伍的年輕化和朝氣活力,同樣也說明大多數大學英語教師正處在事業上升階段、面臨更大的職業壓力和緊迫性、更需要不斷地通過反思提高自身水平。在回答“是否感到職業帶來的壓力感”的問題時,共有34位老師選擇“經常感到壓力”,占63%;另有35.2%老師會“時而感到有壓力”;54位老師中只有1位選擇“沒有壓力感”。同時受調查老師中沒有一位老師覺得“沒有學習的必要”,87%的大學英語教師共47人覺得“非常有學習的必要”。這兩個問題都反映出大學英語教師對職業發展緊迫性的充分認識,明白自身的發展和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息息相關。
(二)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自主反思絕大教師意識到需要不斷完善自己以達到職業發展的需求,而在這些受調查的大學英語教師中30位老師認為“最有利于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式”就是“自我反思”,占總人數的55.6%。關于回答問題“您是否會在課后反思自己課堂教學的優缺?”時,沒有一位大學英語教師選擇“很少”項,所有的受調查老師都進行不同頻率不同層次的教學反思;而且同時都會或多或少地把反思結果運用到之后的教學中去。同時課下94.5%的教師會進行專業相關的學習充實自我,僅職業相關書籍的閱讀就有79.6%老師能達到每周5小時。而所有的這些自動反思行為都與教齡、年齡、性別、職稱、學位無顯著性相關,P值均大于0.05,說明大學英語教師隊伍整體都較具有反思精神,絕大多數教師都是不同程度的反思型教師。
三、大學英語教師對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實踐的反思現狀
隨著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發展,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教育關系等都發生了革命性的巨大變化,教師的教學活動和過程都被賦予了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多媒體、網絡技術和設備等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運用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這時教師的教學反思的內容和焦點勢必受到教學媒介的影響。(本項目中研究對象主要是廣義上的多媒體技術,指的是能傳播文字、聲音、圖形、圖象、動畫和電視等多種類型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載體。包括電影、電視、CD-ROM(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VCD、DVD(digitalversatiledisc)、電腦、網絡等。)在大量使用教育技術和設備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反思會有些怎樣的轉變和特征呢?大學英語教師是否已經適應并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呢?教改項目繼續通過研究上述54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內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情況來了解他們的教學反思。使用多媒體、電腦、網絡等現代技術和設備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后,85.2%的受訪老師認為備課時間有所增加;同時72.2%的教師會關注學生的課件使用的反饋情況。最終54位教師中的52位認為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的多媒體課堂和課下網絡平臺的結合模式比傳統英語教學更具吸引力和學習效果;88.9%的老師認為課堂內外的教育技術學習運用也促進了自身職業發展。85.2%的教師會根據不同班級的課堂反饋情況調整上課內容、課件制作、技術運用等;90.7%的教師會為了課堂教學不同程度地運用現代教育手段查找整理教學資源;經常從網絡獲取資料的老師占總數的77.8%;其中資料以音頻、視頻為主,占各類網絡資源的74%。同時通過SPSS相關性數據研究得出結果,年齡與教師教學資料的選擇途徑和形式、年齡與教學資料重組程度均呈顯著負相關,P值分別為0.013和0.007。反映出年齡越輕的教師更愿意通過互聯網查找、多媒體使用、網絡平臺搭建等手段反思充實教學內容和方法,也更積極地不斷修正教學資料。
四、結語
1.關于學生。
依據大學生的高考分數、知識量等特征,可以將其分為普通學生、聰明學生和智慧學生。其中,普通學生不僅高考考分不高,學習技能也一般,在中學到大學學習過程中,僅能獲取部分的已知知識;聰明學生具有一些學習技能,高考考分較高,但學習過程中僅在獲取和學習獲得已知大部分相關知識;智慧學生不一定有很高的高考分數,卻在主動探索未知世界。因此,如何培養出智慧學生,使學生具有探索和批判精神,實現不斷提問和再提問,這是當下的關鍵性問題。能夠或者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主要方法是設計研究型、探索型的教學過程和內容。教學過程應是實現學生主演、教師導演的教學過程。同樣,我們也需要梳理學生高中之前缺失的道德底線和正確價值觀。在大學教育期間,引導他們做具有良好道德底線和正確價值觀的人。
2.關于教學。
教學模式或方法已經從啟發式發展到引導式,再到探索式或研究式的發展過程。從另外一個視角,由第一個階段,純粹的傳授知識,發展到學生與教師討論、互動的第二個階段,再到第三個階段,師生、生生、校內、校內外和國際化互動。促使學生和教師質疑和批判,挑戰權威和未來的態度。好的教學不僅要有非常良好的硬軟件配置,也要有精確、完美的教學設計。良好的硬軟件配置,促進各類交流。最佳的設計,教育者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探究和學習。包括,如何最佳地發揮硬軟件平臺,優化和明確課程體系、目標、內容、教學過程和考核。特別是明確教學體系或課程的真正意義、目的和作用。
3.關于考核。
一直以來,衡量學生的能力或者水平,多數都以結果考核為主,且多以閉卷或開卷考試為主。但是分數可以代表素質和技能嗎?我們如何去評價?因而,伴隨與國際更深層的交流和學習,學生考核從結果考核,變成結果和過程的混合式考核。此外,鑒于過程考核的時間長、準備復雜、層次深,必須建立可行的考核制度。
二、教學的手段
1.原始手段。
教育最初來自于基本無外部手段的聽、說傳承。伴隨人類部族或部族間的各種交流增加,通過石、板刻畫傳授和流傳知識;后期文字和造紙術發明逐漸開始以樹皮等記錄介質傳授知識。總體來說,手段較為單一、信息較少,知識面不廣,獲取過程間斷、簡單和范圍很窄。
2.視聽手段。
當今社會,人們不斷開發、設計一些適合教學的技術手段和設備。從黑板、實物體、沖洗照片和幻燈卡片播放的視覺手段,逐漸發展到圖片和影音集合的視聽技術。信息量大量增加,圖片展示和影音傳遞。但是,局限于一定范圍,信息展示和拓展的速度較低,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不多。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知識量和信息傳承的遞減、扭曲過程。計算機輔助手段。伴隨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課件制作、豐富的圖片、影音和動畫已經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教學的短板。豐富的知識量,快速的展示,細節的示教。教學的討論開始增加,新的設備是大學教育可以更直觀和清晰,甚至復雜的知識也能實現簡單、明了的表達。然而,多媒體教學知識量過大,學生消化吸收較慢或不足;其次,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知識和技術的快速更新。教科書、課件和影像,以及先進的教學方法等,被區域或國家的無形界限所約束。怎么拓展到國內外這個更大的環境,怎么使學生真正學習到世界上最先進的知識,掌握最實用的技能,實現素質提高,是當下的任務之一。
3.網絡輔助手段。
最近幾年,群體、多校、多層次和類型信息的多元化網絡教育開始沖擊傳統的大學教育,這就是MOOCs的發展。我們是否可以直接引用,還是有一定取舍的改進。它的高輟學率、非面對面的交互、高重復率作業下不易控制的評價考核,以及高水平硬件設備:寬帶、便攜的終端電腦。同時,這樣的教學模式來的太快,需要多長時間去適應它,以后的教育又何去何從?不論技術和手段如何發展,一個總的目標是不變的:開放性、混合式、數字化、網絡化的混合式學習;緊跟和超越現有技術和知識,發展在線或不在線的交互學習是今后的趨勢。
三、教學的細規劃
在大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硬軟件基礎上,教學規劃是在教人成人的明確教學目,和解惑•傳業•授道作用基礎上,依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設計合理的課程體系、課程教學過程和內容,課程考核,構建課程教學一體化。從而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助提高技能,訓練成文明人的素質。
1.關于課程體系。
面向能力培養,引入外校或外部的優質教學資源,構建適合本校、本區域、本國乃至國外的教學課程體系設計。還應注意兩個方面:量的問題,即課時量和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質的問題,即學生獲得、提高多少,如何可操作評價。
2.關于課程教學。
以后的教學應該是學生做主體學習課程知識,教師輔助和提高其技能訓練和素質提升。因此教育者需要做到的是:明確課程教學目的、目標和內容,以及每個部分和整體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教材;設計可操作、準確的授課過程;可行的考核和評價體系。總之,教育的大發展,課程教學基本都是趨向于面向能力培養的過程。首先,無論主干課程或者輔助課程,小班或者大班授課,都需要精心設計和實施。其次,課程教學同樣可以用科研發現和實施完成的方法或模式來實現,設計成研究型課程教學模式。第三,從簡單的師生互動,再面向素質提升的師生、生生互動,師生和生生協作共進。最后,好的課程教學需要經費和硬件的后盾支持,需要最大化地發揮精品課程、網絡課程、網絡公開課程等資源。
3.關于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學生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重要過程。第一,依據專業教培方案和課程體系層次,設計好課程實驗、綜合實驗、課程設計和綜合性實習,由基礎性實踐到拓展性實踐的逐步過渡過程,最終走向層次化、系列化、模塊化、趣味可視化、可研究拓展化的實踐過程。第二,為了激發興趣,在一個具體的實驗或實習中設計循序漸進的分部實驗或過程,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有成就感,進而激發其探究深層次的科學和技術問題。第三,提供在線或離線的文獻或信息資源,包括早期學生或研究者發現的實驗現象、設計參數和過程控制等,使學生在模仿和發現中找到自己的切入點,激發學生能夠針對一個既定的實驗去嘗試新的設計和驗證。第四,每個學生都要親自做實驗才是最重要的,而針對重要的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需要團隊合作開展。第五,用項目驅動改進實驗教學,設定層次教學。第六,實踐管理是實踐過程順利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激勵教師和管理人員,也需要結合實踐績效和過程控制考核。
4.關于師生民主。
師生要民主,教師要有平和的心態,開心樂觀的狀態,容忍的心量,要有感染學生的能力和氣質。教師要積極主動和學生在課內外交流,關心和熱愛學生,要不斷改進方法和手段,調整課堂效果。當然,首要的過程是真正了解學生,了解其來自的區域、年齡、心理、背景、動機、職業規劃、性格和學習特點,教育者更要掌握適當的教學理論。
四、考核評價
考試成績較為公正,但不能完全、準確地代表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平時成績不易操作,大課多班時容易“放水”。相反,結果和過程綜合考核是合理的教學評價。但是其操作性不高,必須采用現代交互硬件手段(即網絡、探頭和現場記錄),實現快速、準確和可操作的過程考核。其二,考核應該是多元的、層次化的,是依據課程或專業而不確定的,也是因時間、環境和對象變化的考核。可以針對個人,也可以針對團隊集體考核。最后,為了反思總結和改進完善,考核后的調研分析和改進考核模式和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五、結語
1.網絡教育資源豐富,可以共享,存儲方便,查找容易。網絡上精品課程庫、各種教學視頻、教學資料等利用收索引擎能夠快捷的獲得自己所需要的資源。2.網絡教育資源新穎即時,由于網絡傳輸速度快更新方便,所以相對于其他形式的資源來說更加即時。3.學習查找網絡資源不受時空限制。4.因為上傳網絡教育資源缺乏監管和審核也會呈現良莠不齊的特點。
二、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對大學數學教學的作用
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對于師生來說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對于傳統的發展已相當成熟的大學數學來說也有積極而深刻的影響。總結起來有以下幾方面:海量的網絡教育資源豐富了傳統的大學數學教學內容盡管大學數學教材的編寫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由于過于注重體系的邏輯性、嚴謹性或是考慮到篇幅的限制并沒有將某些知識擴充開來,比如關于微積分的發展歷史,產生背景;再比如概率論中某些定理的生活應用;線性代數中矩陣與生產生活有什么關系等在各種版本的教材中都比較缺乏,但是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網絡中找到。所以網絡教育資源可以充實大學數學的教學內容。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為教師提供教學參考信息和教學素材網絡教育資源相當豐富,教師備課是需要的素材、案例等可以從網上搜索獲得,網上的教法講義等資源也可以作為參考;教學中出現的困惑,可以通過一些教育論壇與同行進行溝通和交流。網絡教育資源為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提供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傳統的數學教育中學生學習資源、學習形式都比較單一且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比如課堂上沒聽懂的內容不可能倒回去再聽一遍,但是網上學習資源豐富,已經存儲的教學視頻錄像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查漏補缺,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效的網絡教育資源能夠開闊師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網上教學資源作為課堂內容的補充和延伸讓師生了解更多、學習更多、探索更多,形式的多樣,內容的深入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如何有效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提高大學數學教學質量
(一)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網絡資源對教育對數學教學的深刻影響
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手段、與學生交流的方式等因為網絡的出現必然會被改變,這是一種必然趨勢,也是適應社會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盡管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曾經取得輝煌的成績,但如果拘泥于這種傳統模式,我們的數學教育必然面臨落伍的危險,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學校生存發展都會受到影響。作為數學老師要積極投身教育教學的現代化改革隊列,在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加強數學課程網絡資源建設,構建現代網絡數學教學平臺。
(二)教師應以課本教學內容為核心,對收集到的網絡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合理有效選擇適當的資源融入課堂教學內容
在選擇融入課堂的網絡教育資源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內容相符原則;(2)適用性原則;(3)趣味性原則。“內容相符原則”指的是選取的資源必須與所講的內容有很大相關性,能夠與所講內容融為一體,能夠起到擴充知識、增強理解、啟發思維、開闊眼界的作用。比如在講解“無窮”的概念時,可以延伸到人類對“無窮”的認識歷史,以及由它所產生的第二次數學危機等。“適用性原則”指的是難易適合,與日常生產生活有聯系的實際案例,便于學生理解概念,能夠起到鞏固知識,學為所用的作用。比如在學習相關數學知識時,加入數學建模的實例,讓學生充分認識數學的可應用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趣味性原則”指的是選擇的教育資源應該豐富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講到某個定理時,可以收集該定理的創造者的奇聞軼事讓學生閱讀;再比如講解極限的時候可以收集一些簡單漂亮的分形圖片,利用視覺沖擊讓學生理解概念,知識的趣味性、開闊眼界、激發學習興趣。
(三)數學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必須重視現代
教育技術,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實現大學數學教育現代化現代化教育技術是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系統,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理論和實踐的技術,可以科學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一方面教師要利用現有網絡教學資源,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精品大學數學課程,以供學生自主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數學軟件和多媒體教學軟件以及豐富的網絡教學素材,開發活潑生動,有聲有色,可以動態演示的課件,以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高等數學較難的定積分概念、旋轉體的體積、三重積分等若用動態的圖演示,學生會比較容易的理解和掌握知識。
(四)教師做好引導,利用網絡資源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傳統的數學教育以教師嚴密有序的講解為主,學生是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撐下,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和網絡平臺更好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訓學生,使其掌握快速有效地利用網絡教育資源的方法。在學習的各個階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利用網絡去查找資料尋求答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查到的資料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課后鞏固階段,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學習相關網絡數學課程,觀看網絡教學視頻,對有興趣有能力的同學可以進一步要求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五)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加強與學生交流溝通
盡管傳統的大學數學教學很注重課后輔導學生這個環節,又不少數學教師利用課余安排答疑,但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效果并不理想。但基于網絡的交流和輔導快捷方便,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現代網絡技術可以根據需求實現多樣化的交流和輔導。比如通過網絡視頻或一些即時聊天工具可實現異地同步輔導;也可通過學校數學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論壇、郵箱等實現異地異步輔導。教師還可以將問題的講解視頻到網絡上,或將解題文檔傳輸到文件共享服務器上,供學生瀏覽學習,避免重復解答,費時費力。
四、結語
關鍵詞:中國學習者特點;大學語音教學
一、針對中國學習者特點的語音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文化針對性的語音教學
語音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語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用英語交流的質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說話者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僅從對英語學習的作用來看,良好的語音不僅能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還對單詞的記憶大有裨益,并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長期以來,語言學家對語音習得和語音教學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關的理論,也有不少優秀的著作問世,但它們大多數都是從整體的角度普遍地討論語音教學,似乎所有以英語為二語或外語的學習者之間沒有任何差別。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很顯然。中國學生和西班牙學生在學習英語語音時遇到的困難和容易犯的錯誤肯定是不同的。于是對于西班牙英語學習者來說十分理想的語音學習方案很可能完全不適用于中國學生。因此,任何試圖涵蓋所有以英語為二語或外語的學習者的理論或教學法都應該被視為有固有缺陷的。Politzer和McGroarty早在1985年進行的調查中就發現并提出在語音教學中關注文化差異的必要性。于是有學者提出了有文化針對性的(cuhuresoecific)語音教學(Robertson,2003)。這就意味著所有的研究、理論以及教學資源必須開始把更多的注意力由關注共性轉向關注個性,關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英語學習者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和依據進行研究和教學。
(二)中國大學學生的英語語音現狀
在中國大學進行的語音教學就必然要針對中國學習者的特點進行。在我國,大部分進入大學的學生都經過了六年甚至以上的學校英語教育,詞匯積累和語法水平都已達到一定水平,但語音水平還遠遠落后于前兩者。主要是因為這些學生在初、高中學習英語時。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聽、讀、寫上,往往忽略在考試中沒有一席之地的語音。因此大部分進入大學的學生語音仍處于較低水平。他們普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語音問題。如元音發不準,輔音連綴發音困難,加音、吞音現象嚴重,重音位置不正確。朗讀或口語表達時語調平淡無節奏感、亦或是南腔北調、怪腔怪調。
對于這些學生,語音教學的一些通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幫助的,但更關鍵的是要針對我國大學學生普遍存在的語音特點和問題,有的放矢地研究策略、進行教學。
二、中國大學英語語音教學方案
通過某些學者的調查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語音學習中對一些特定的元音和輔音的發音、詞和句的重音位置、朗讀或口語表達時的語調等語音問題尤其感到困難并時常出現錯誤。本文作者將對這三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大學語音教學方案。
(一)音段音位
對于英語初學者,有必要讓他們全面了解英語音段音位的特征,而在大學的英語課堂上,我們應更關注于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習慣。下面談到的是學生中出現的主要一些音段音位的發音問題。
吞音是中國學生在音段音位上常犯的錯誤之一。被吞掉的通常是輔音。比如在說短語“children''''sbook”時。將“children''''s”最后的[nz]音漏掉。
發音錯誤也是大學英語學生在音段音位上常犯的毛病。以下我們列舉幾個常見的典型錯誤。
誤發輔音在中國的有些方言中沒有如“vast”里的/v/音,當這個音出現在單詞首時,來自這些地區的學生容易用/w/替代/v/進行發音,如將“veep”誤發成“weep”:由于在漢語語音系統里沒有像“ship”里的,,這樣的發音,許多學生就用/s/取而代之,于是,有時候聽見他們念“see”和“same”,而他們實際上想要表達的是“she”和“shame”。有些學生將出現在詞尾的/l/,誤發成/r/,結果“pull”聽起來像“poor”而“fall”聽起來像“four”。還有學生總是將元音前的/n/和/l/混淆,于是“know”和“low”、“name”和“lame”聽起來沒有區別(Kenworthv,1992)。
如果學生總是混淆兩個音,教師有必要將它們對照起來交替地單個示范發音以便學生辨認和區分。接著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最小對立體練習。下面是針對區分//和/s/的一個例子。
為練習學生的識別能力,教師將以下不完整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They''''regoingto______thewine.(ship)
They''''regoingto_____thewine.(sip)
然后教師播放完整句子的錄音,學生將聽到的詞填入空格內。
為了練習這兩個音的正確產出,將以下句子寫在黑板上:
Sewherthedress.(sew)
Showherthedress.(show)
You''''regoingtohavetosave.(save)
You''''regoingtohavetoshave.(shave)
學生兩人一組,學生甲任選一個句子并朗讀出來,學生乙辨別他說的是哪個句子。然后角色互換。
誤發元音學生幾乎都能正確發出現在詞尾的雙元音/ei/,比如:“say”、“stay”等。而當其后緊跟一個輔音時,學生就很容易將它誤發成如“pet”里的//音,于是“date”聽起來像“debt”,而“mate”聽起來像“met”。另外,中國學生很容易混淆出現在像“food”里的/u:/和“book”里的,/u/,這是由于在漢語里他們相互是對方的變體(Kenworthy,1992)。
訓練易混淆元音的正確發音,最小對立體練習仍然很有幫助,如下面所示:
Theylaidthemicebeforeus.(laid)
Theyledthemicebeforeus.(led)
Shehasbroughtbacksomefoolbottles.(fool)
Shehasbrougtbacksomefullbottles.(full)
(二)重音
單詞重音在英語中,一個單詞的重音模式是確定這個單詞身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族語使用者很大程度上依賴重音模式來辨認單詞。以“pro-ducfivity”這個單詞為例,其正確的重音模式應該是“productiyity”,而當一個重音被錯放在“-duc-”上。而又一個重音被放在“-ty”上,即“productiyity”,就會被誤認為是“productivetea”.這當然會造成嚴重的誤導。此外,一旦一個學習者習慣了某個單詞不正確的重音模式,當別人正確地說出這個單詞時他將無法辨認。因此,重音位置的正確對于學習者接收和產出英語都十分重要。
中國大學學生應當已經有了一些基礎的英語重音知識。因此在這個階段,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們注意單詞重音的轉移現象。學生由于習慣了單詞一種形式的發音,例如名詞形式“eduction”(education),就很可能盲目推斷對于該單詞的其他形式,重音也是放在相同位置的,于是將“educate”誤讀成“educate”。為提高學生對單詞重音移位的意識,下面的活動可以作為參考:
將以下成對的詞寫在黑板上,并請幾位同學大聲朗讀:
national——nationality
economy——economic
cigar——cigarette
問學生們是否發現這些單詞的重音位置有所不同,教師也可自己再讀一遍,以便他們辨識。這個練習可以融入常用詞綴的課堂教學中。在介紹詞綴時,教師可以適當介紹英語后綴影響單詞重音模式的幾種主要方式:1)重音保留,即對重音的位置沒有影響;2)重音吸引,即將重音吸引到后綴上;3)重音轉移,即將重音轉移到除后綴外該單詞的其他音節上(Poedjosoedarmo,2007)。教師可將以下后綴寫在黑板上:“-ity”、“-ment”、“-ary”、“-al”、“-ical”、“-(graph)y”、“esque”,并要求學生想出帶有這些后綴的詞,然后通過朗讀比較,判斷這些后綴對重音模式影響的方式。
句子重音在英語對話中,說話者總會暗示聽話人的話語中不同部分的重要性,這是通過句子重音來實現的。在英語教學中很有必要指導學生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句子重音,以便他們在聽話時能抓住新的有價值的信息,在說話時能有效地傳遞想要表達的內容。
既然句子重音跟該句內單詞的相對重要性關系緊密,那么指導學生判斷句子中的重要信息點將對掌握句子重音十分有益。但“重要”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這就需要教師設計一些活動使“重要”具體化。下面這一活動可以作為參考。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自然而然會只選擇重要的詞語而省略所有不重要的,那就是發電報的時候。教師可以模仿這一生活事件設計一個教學活動。
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紙條。上面有這樣的信息:“I''''vebeenhereinDalianformywintervacation,Iin-tendedtogobacktoday,buttheheavysnowblockedtheexpressway,Therefore.Iwon''''tbeabletoleavehereuntil48hourslaterwhentheroadissupposedlycleared.”然后要求學生根據紙條上的內容,挑選出盡量少的詞語給他的公司發一封電報,費用是每個單詞五元。當他們完成挑選任務后,一些同學將單獨念出完整的信息,用重音強調他們所選出的單詞,其他同學記下重讀的詞語,最后評出誰發的電報最簡潔明了。
(三)語調
語調是語言可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語調可以傳達態度,通過不同的語調形式,我們可以知道說話者是詢問信息、提出建議、表示驚訝還是僅僅做出陳述。正如Kenworthy(1992)所指出的,盡管音調的變化不會導致單詞的無法識別,不恰當的語調形式也如同錯誤的發音一樣可能引起嚴重的誤解。
漢語是聲調語言,因此它的使用者對語言中音調的變化還是比較敏感的。但是,他們所熟悉的僅僅是單個音節中的音調變化,而對一長段發音中的音調變化還很陌生(Kenworthy,1992)。于是英語中的語調及其功用對中國學習者來說是新的概念。他們很容易將平淡無起伏的漢語調子用到英語中,使英語聽起來單調乏味。然而,語調的教學并不容易。通常的方法是反復練習,但這種傳統的反復操練十分枯燥并且收效不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幽默的或貼近生活的材料供學生朗讀,或讓學生自己編故事、編對話進行表演,并提醒他們隨時注意節奏和語調的變化,甚至鼓勵他們夸張地運用聲音進行表演。不過總的來說,語調是語音學習中最難把握的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是靠老師教會的,而是學生長期在英語環境中潛移默化習得的。因此,學生也許沒有必要花過多的時間有意識地對語調進行學習。
結語
作為自主學習機房管理者,我們首先要有一定的責任意識和學習精神。
1.1要有責任意識
自主學習機房是學生自己選擇時間來機房上機學習,學生多流量大,聽力資源也多,勢必每天都會有不少學生遇到的問題,在沒有授課教師跟進的情況下,唯有本中心的管理老師方能幫其解決。同時要使本中心所有學習資源與管理平臺能夠正常使用,也唯有我們管理老師做出保障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需認真負責地做好我們的管理工作。
1.2要有學習精神
管理老師要能及時處理各種問題,必須了解本平臺;更要不斷學習以及時了解其新衍生的功能。外研社差不多每隔一年就會對本平臺的功能進行完善和新升級一些功能,對于新增加的功能,首先管理老師要了解、要學習,才能指導老師和學生如何做,才能夠使得本平臺得到更好地運用。
2管理老師要及時做好管理工作
本平臺的管理工作相對比較繁瑣,筆者現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2.1課程管理
課程管理也即教材分配管理。我校是工科類院校,上自主學習的學生要求也只有大一和大二兩個年級,也就有四個學期下的四冊教材,同一個學期下要分配兩套教材分供大一和大二學生自主學習用。本著方便學生的原則,我中心管理老師在每學期初都會刪除老課程,重新生成新課程;并特別注意新課程代號和名稱的命名方式,以便于學生選擇課程。
2.2班級管理班級管理分為建立班級、管理班級成員和管理班級課程
2.2.1建立班級
我學院公外授課教師分第一和第二教研室,每個教研室教師人員、授課教材基本固定,并且每個教研室也基本是從大一代課到大二,一輪一輪地循環;但學生實行的是選課制,即學生可能每個學期所在的教學班級都不一樣,教師不一樣,甚至教材也不一樣。這種教學模式也導致本管理平臺下的班級下每學期學生成員都不一樣。經過摸索,我中心在新建班級上多以授課教師名字命名班級,方便學生選班,且教師查詢自己的班級也一目了然。
2.2.2管理班級成員
我中心實行每學期初期管理老師幫助授課教師刪除其班級下的學生,然后學生再自己重新選擇班級。
2.2.3管理班級課程
班級的另一個管理則是教材的處理。每個班級要歷經兩年時間,中間四個學期,所對應的教材從第一冊到第四冊。所以管理老師每學期初必須要進行班級升級即教材升級。
2.3賬號管理
2.3.1注冊賬號
它包含了注冊教師賬號與注冊學生賬號。我校前幾年一直都是采用教師自己注冊賬號和建立班級;學生賬號注冊這塊也是一直都交由班級班長和授課教師共同注冊,但發現部分教師對管理平臺這塊不太熟悉,總是問題不斷,最終解決方仍是管理員。今年我們改變策略,直接由管理員幫助注冊教師賬號和在新生開學季幫助注冊學生賬號。分兩個教研室各只注冊一個教師賬號,該賬號底下放入該教研室的所有老師班級。這樣的好處是本教研室老師可以在本平臺內進行教學互動,資料共享。新生開學季,從教務處拿到所有學生名單,截取公外學生學號,通過批量導入的方式導入本平臺進行賬號集中注冊。雖然管理老師做的工作多,但一勞永逸。
2.3.2賬號查詢
在我校使用本管理平臺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生每學期有近四千人數,這么多學生都需要通過賬號登錄進入本管理平臺,勢必總有一些學生忘記密碼無法登陸的情況出現,這些就需要我們管理老師通過管理平臺上的檢索用戶信息幫其查找賬號及密碼。
2.4日常管理
本平臺下的日常工作除了要幫助學生查找賬號外,還要進行驗證碼管理與事務管理。
2.4.1驗證碼管理
驗證碼是外研社給予我們使用本管理平臺的權限。一個賬號需要輸入一個驗證碼,且一個驗證碼也只能供一個賬號使用。學生在學期初使用本管理平臺時,都需要在本平臺下輸入驗證碼,否則除了前兩個單元外,后面單元聽力無法再使用。管理員需要集中對學生輸入的驗證碼進行激活。具體激活過程本平臺詳細交代,這里不做累述。但有個問題需要提示,我們現在很多老師的瀏覽器多是360瀏覽器,其有攔截功能。筆者建議如果該瀏覽器下無法激活驗證碼時,請換其他瀏覽器進行激活。
2.4.2事務管理
本管理平臺的事務管理包含了備份數據和管理硬盤空間。管理員應該每周進入本平臺,其會自動跳出要求備份數據一欄,按提示操作即可。我校由于實行的是linux操作系統,服務器會定期自動清除無效數據,但以前服務器實行老操作系統時,我們需要定期刪除無效數據。
3管理老師要及時地為學生釋疑答惑
學生在使用本管理平臺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問題,這只有我們管理老師方能夠給予解釋與幫助處理。
3.1學生遇到的常見問題及解釋
3.1.1無法登陸原因有三
密碼錯誤、用戶名被封和未注冊賬號。其中用戶名被封,是因為本管理平臺的要求學生必須經常登錄使用,其不使用的時間超過一個月,該賬號就有可能被封存。這一點管理老師必須讓學生知道。但不論是什么原因,只要無法登錄本管理平臺,學生都應該及時找管理老師代為解決問題。
3.1.2班級選擇
本管理平臺需要學生選擇進入具體班級方能夠進行聽力學習,而新視野課程分為綜合課程和視聽說課程,在我校,考查學生使用本管理平臺的老師為視聽說課程教師,所以我們多要求學生必須進入視聽說課程教師的班級。即本管理平臺是誰考查就進誰的班。
3.1.3驗證碼問題
本管理平臺要求學生必須輸入驗證碼方能夠使用,但學生在輸入驗證碼過程中也會遇到不少問題。管理老師要提示學生小心錄入驗證碼;輸入驗證碼時注意字母的大小寫和輸入數字的格式,并要求關閉中文輸入法;管理老師還必須要告知學生驗證碼的歸屬方是出版社,若驗證碼失效或錯誤,要找管理老師及時從外研社獲取有效驗證碼;管理老師更要催促學生及時輸入驗證碼,以防止因外研社激活網站到期關閉后而導致驗證碼無法激活。
3.1.4學習時間顯示問題
本管理平臺有顯示學生使用時間的功能,但學生偶爾會發現網站顯示的時間和實際學習的時間不一樣。我們需要提示學生一定要以賬號退出的形式退出本管理平臺;還要告知這只是系統臨時出現紊亂而已,不影響教師的考查。
3.2管理員如何指導學生使用
1.1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合作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合作教學通過學生間相互幫助解決學習當中所遇到的問題,相互鼓勵對方激發學習的熱情,當學生通過合作后就會加深對該問題的印象,進一步感受共同完成任務后所帶來的成就感。合作教學通過發揮每一位同學的特長跟優點,通過集體討論后得出最優方案,解決所遇到的一些難題,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教師也省去了平時學生分散的學習方法,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從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懂得與同學間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1.2引導學生認識團隊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越來越強調團隊精神跟合作精神,而這種精神儼然已成為當代人必要的一份綜合素質,在實際課堂教學模式中加入合作教學模式則能很好的鍛煉到每一位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大學體育教學活動中有很多體育項目是可以來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的,例如一些田徑運動,通過接力賽等方式使得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其中,懂得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在這些活動進行當中有可能會發生一些小的意外,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學生能夠團結有愛,互幫互助,培養每一位學生的優良品質。
1.3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合作教學更加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生通過對不同問題探討來解決各自在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探討不僅能夠更加的理解文章所寫內容,還能夠加深同學們的友誼,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合作教學的重要性。合作教學模式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每一位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1.4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通過合作教學的方式教師應充分跟學生進行互動,在教學上對于那些比較難以理解的部分對學生進行仔細的講解,增進師生情感,建立更加和諧的關系。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跟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習新的知識,教師也相對輕松,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斷提高,很好的達到了教學目標。
2應用合作教學模式的注意要點
2.1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加強合作教學模式的同時,除了提高課堂效率外還更應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育教學由于相對比較開放,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更多的是參與到學生當中去,而不只是以一個指導老師的身份去參與,如果在教學活動中過多的干預學生,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會大大降低。而教師要是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來教導學生的話,學生就會以一個朋友的角度來跟教師進行交流,提高了教學質量。對于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跟學生一起進行探討。同時也可以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分組,在分組中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分,這樣就能很好的照顧到了每一位學生的差異性,用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教學,實現教學目標。
2.2合理安排教學
在體育教學中每一位學生的個性不同,因此在合作教學模式中教師首先應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將每一種體育技能進行整合從而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教師還是按照以前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不高,而且也很難達到教學目的,因此,作為教師應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從而來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
2.3明確分工責任
任何的教學模式都離不開每一位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只有大家明確自己的目標,將自己職責內的要求都做好,才能更加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在合作教學模式中,有的學生不能獨立完成在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往往要借助于他人的成果,如何避免這種現象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事,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首先應給每一位學生制定各自的任務,明確責任,使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共同進步。
3合作教學模式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3.1有序合理的分組
合作教學模式與理論學習相比有其獨特的特點,合作教學注重每個學生的分工合作。僅僅把合作教學簡單的理解為幾個學生湊合在一起進行學習,只能說這是對合作教學的誤解。我們這里所講的合作教學是教師對全班學生進行適當的分組,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因材施教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在我國許多高校當中一般上大課學生都比較分散,對于如何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更容易接受分組的學習方式,因為分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水平差不多,所以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大學體育課中,根據教學內容分組是實際教學的基礎。例如,足球項目分組時可以先對那些運球較好的分為一組,其他就可以相對少些,然后對那些運球較好的一組帶相對較差的那組,對于那些已經學過的內容,在進行鞏固的同時也可以適當的分組,將那些學得稍微較好的與學得較差的分為一組,這樣就可以讓那些學得較好的學生帶動那些學得較差的學生,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掌握新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科學合理的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分組,不僅有利于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展開,更加有利于學習目標的完成。
3.2指導學生了解合作學習的方法
作為教師,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學,在充分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學的基礎上,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對于那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師要及時進行補充,用更加有效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在這些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合作教學的重要性,從以前的被動去學到現在的更加主動去學習新的知識觀念的轉變。教師在實際體育教學活動中應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更多是指導學生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識而不是過多的干預,如果過多的干預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學習效率也會相應的降低。因此,在合作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思想,讓他們學會如何獨立的完成自己的學習,給予他們學習的自。在合作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團隊的重要性,這不僅在學習當中起到作用,也為他們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制定教學內容上,教師應給每一個小組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在給每個小組制定任務時要確定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到其中,對于那些沒有參與其中的成員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3.3提出適當的問題,調整合作學習方式
體育教學中除了教學生一些必要的體育技能外,還應該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在了解問題的基礎上再通過討論來得出結論。在整個的合作學習過程中首先應跟學生確定基礎鍛煉的重要性,一些必要的身體鍛煉還是非常需要的,學生有了一定的體能儲備之后才能更好的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通過相互間的交流可以看作是學生積極恢復身體練習的一個手段。在整個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有比較敏銳的觀察能力,科學合理的對每一位學生制定最佳的學習方案,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時的調整教學方法跟內容,就一定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教師跟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使合作教學方式應用到其他學科里面,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為體育教學更加深入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3.4交流經驗與總結
1.大學體育教育內部環境的生態化。
高校的體育教育內部環境系統主要是高校的大小、組織結構、物質環境、價值觀念行為等。與大學系統的內部結構有必然聯系的是高校的制度結構、功能大小和配置情況。所以,對高校體育教育資源整合的時候要使用科學的方法,讓高校的教育結構進一步被調整和優化,以便于高校體育教育功能更易發揮,這是讓學校實現內部環境生態化的核心部分。高校體育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學科專業資源,學校應根據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通過采取撤回、重組、兼并等措施對體育學科進行整合,以便于體育學科的教學適應高校和社會的發展要求。
2.大學體育教育內外部環境關系的生態化。
所謂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關系的生態化,是指高校保持自身的價值觀和遵循大學的內在規律,在同一時間內各元素相互平衡的同時,讓系統內部和外部保持平衡,面向社會、世界,對外開放,實現一體化。高校所處的環境是一個比較大的社會和環境,它的發展不僅要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符合,同時也需要得到社會的支持以及推廣。因此,高校必須處理好和系統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如社會的需要和人才的培養、高校和企業、學校和社會、學校之間的許多關系,定位要準確,并尋求更大的發展。
3.大學體育教育目標和途徑的生態化。
高校培養人才的生態化,要求人才培養的定位不僅要滿足學校的發展,還需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學生本身的發展,高校體育教育對學生的“主體性”和“體外性”進行調整達到平衡。當前,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不僅強調體質的改善,也注重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體質的改善”反映了培養目標的適應環境,反映了社會的需要,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不僅是一種社會需求,也是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充分地反映了自我主體性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讓生態競爭的概念充分的發揮,“自然本體”提高素質和能力,在具有一定的價值之后再對“身外自然”的必然要求進行改造。
二、實現大學體育教育生態化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
整體觀念是否被大學體育教育者所接受,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是否可以運用整體的觀念,這對于平衡和協調高校大學體育生態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導致高校體育教育生態系統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不管怎樣都會影響到大學體育的教育能效,讓大學教育功能系統的發揮受到影響。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使用整體性原則,要求我們不僅要注重整體,也要重視局部要素。問題不在于尋求一域,更在于要謀全局,強調的就是全局對局部的決定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局部對全局的影響作用,在某些條件下,對整體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局部要素。所以,學校必須在政策、措施、組織、結構和資源配置等各領域、各個部門、各個方面保持平衡,以便于工作有效地開展。
2.系統性原則。
由多個相互依賴的要素組成的高校體育教育系統,該系統中的各個元素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形成一個綜合的整體以便于一定功能的實現。這里有大環境和小環境之分,同時還有宏觀和微觀的因素,它們之間進行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彼此。系統中的各個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功能,但是必須是在實現最終整體功能的前提下。我們看問題時要有系統的眼光,對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和聯動性要重視起來,同時對于成分或元素之間的協調與銜接要充分的重視,讓系統的運行效果進一步的提升。就系統性的原則來講,應處在高校大學體育教育生態系統之外,把系統內部的發展和變化放在更大的系統中進行掌握,追求系統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和諧,以及保持整個系統的和諧。
3.控制性原則。
自我調節和自我調節能力被賦予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當系統的負荷將要達到極限的時候,就會從一個穩定狀態移動到另一個穩定狀態。對于這個相互轉變的規律,大學體育教育生態系統也必須要遵循,不僅要讓系統保持穩定,更要實踐高校體育教育的規律,同時還需要通過一些機制對系統的容量進行提高,系統運行發展到一個更高的良好狀態,提高高校體育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4.動態性原則。
近年來隨著大學語文課程的開展,關于大學語文的教學不斷被討論與研究。有學者將各種觀點大致分為選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學教育派、語文專題派、人文語文派等五個派別。總的來看,不管是提倡以作品為主,還是以學習方法為主,其重心都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上。換言之,大學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即為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提高其人文素養。如徐中玉說“:大學語文課程是在中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增進文化修養的主要課程之一……大學語文課程教育的重心,必須放在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養的培養上……這門課不能成為一門單純的思想觀念課,而應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文化課。”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中亦提出:“在全日制高校開設大學語文教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毋庸置疑的是其培養人文素養的目的性,而由此也可看出:人文素養是“一個人在人文科學方面達到的綜合素養的水平與境界”,包括了人文精神與文化修養,是新時期高質量人才所應當具備的。
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手段,而大學課堂中普遍存在著學生主動性缺失的松散狀態,試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當如何開展教學?如何將人文教育落到實際中?對此,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魏怡在其論文《“大學語文”的學科性質與教材編寫》中曾言:“大學語文應當遵循語文學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美育是其靈魂,對學生漢語言聽說讀寫實用技能的提高是其最基本的任務,突出技能訓練,努力增強大學生就業前的語文適應能力是其目的。”工具性、人文性與美育性為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有效結合的三要素:其中工具性包含了學生聽、說、讀、寫等實用技能,為基本任務;美育是建立在熟練運用工具性這一特性的基礎上的,為核心內容;而人文性則為其最終目的,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換言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應充分重視大學語文工具性的一面,進一步培養大學生閱讀理解、形象思維、口頭表達與寫作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其對作品進行審美欣賞,從而提升其人文素養。
1.工具性的培養
所謂工具性,應當是在認識字詞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語感,從而掌握認識世界、與世界交流的基本技能,比如閱讀、寫作等。筆者曾對29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90%的學生都認為當今的大學語文課程是中學的延續,其主要原因在于過分強調工具性的一面。不可否認,字詞的把握是欣賞優美文學作品的基礎,試問一個連字詞含義都不理解的人怎么可能把握作品的深意?這是大學生必須清楚認識到的一點。而作為教師,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基于此的應用能力培養是教學重點之一。作為從教者,我們應當思考如何更好地讓學生進入到這一學習中去。比如語感的學習,早在1979年,呂叔湘先生便在《關于中學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中提到了語感的重要性,“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這雖是對中學語文教學提出的一點意見,但對于大學語文教學亦有指導作用:語感的進一步培養亦為大學語文的基本任務之一。“語感是人對語言直覺地感知、領悟、把握能力,即對語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剎那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有關的表象、聯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動自覺地聯翩而至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在具有個性的大學生看來,經過了中學的各種培養,語感是早已形成,所以不愿再花費時間。因而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端正態度,鼓勵其閱讀高質量文本,使其熟練掌握語言,形成一種能迅速認識事物、描述事物的自覺思維活動。除了語感的培養,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也是語文工具性特征的重要體現。在調查報告中,85%的學生都認為自己已熟練地掌握了寫作,但設計應用文寫作時,83%的同學都表示不清楚。面對這一情況,在上學期的大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設計了“應用文寫作”這一板塊,相對于純文學賞析的課堂,學生們在此表現的求知欲更為強烈。經過講授與訓練,他們清楚了通知、請示等公文的寫作,并以小組為單位撰寫了各自班級就業意向分析的調查報告。不能說這是在實用性與功利性指引下對于大學語文的改造,而應當說是在培養其語感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而引起學生對于大學語文的重視。
2.審美能力的培養
審美教育是大學語文教育的重點之一,也是達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審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務是培養和提高人們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受、欣賞和創造能力,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的豐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質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發揮。它是人們達到精神解放和實現完美人格的先決條件。”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應當運用各種手段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光,通過對美的理解豐富思想,提升品位,從而塑造完美人格。在大學語文課堂中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主要途徑有二:一是對于文本的賞析;一是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當下大學生對于經典文本的渴望日益下降。據復旦大學的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閱讀本專業經典著作的只有15.2%,閱讀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有22.8%,閱讀專業期刊的有9.3%。相較而言,美國的大學生經典著作的閱讀量平均每周要超過500頁,遠遠高于中國學生。大學生對于經典文本的冷漠顯而易見,同樣在問卷調查中,80%的學生對于課本選編的文本提出質疑,認為同中學課文的重復率高,且脫離現實。相對于課文,學生對于當下的流行文學更感興趣。這一現象對于我們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熟知中外經典作品,還要掌握當下流行趨勢,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如童話書《小王子》,在筆者課堂的自由發言中多次被提及。就發言情況而言,《小王子》在一定程度上帶給了他們審視世界的眼光,他們從小王子與玫瑰花的相處中讀懂了愛的奉獻,從小王子漫游途中遇到的國王、愛慕虛榮者、酒鬼等人身上,想到了現實生活中的權力幻想狂、自我崇拜狂與夢想發財狂等形形的人。這是《小王子》帶給他們的思考,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對于學生正確地引導,才是對于課堂的最好補充。除此之外,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還應當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引用各個藝術門類,利用大眾文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審美。如對于《黃金時代》這部影片的賞析,班內展開激烈的討論。多數同學認為電影所反映的并不僅僅是蕭紅傳奇的一生,而是通過蕭紅表現了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表現了在特定社會環境中東北作家群迷茫而放肆的青春。再通過對蕭紅作品的賞析,他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社會、時代對于作家、作品的影響,由此引導他們去學習孟子的“知人論世”思想、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便有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對《偉大的蓋茨比》的討論,他們從作品中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上流社會的虛偽冷酷與享樂主義,還悟得了電影中象征手法的運用。影片中將尼克敘述故事的地點放在了一個孤寂的老房子里,這預示和象征了蓋茨比荒涼的結局。在討論過后再引導大家去欣賞《嬰寧》,不用過多解釋,他們便能品出蒲松齡于嬰寧身上寄予的對于完美女性的希望,以及從嬰寧性格的轉變中透露出的對于現實的妥協。這不得不說藝術是相通的,而對于各類藝術現象的賞析能有效地補充大學語文的課堂。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應當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前提下,拓寬視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強師生間的互動。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