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寒假支教范文

        寒假支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寒假支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寒假支教

        第1篇:寒假支教范文

        這次寒假下鄉(xiāng)活動面臨許多挑戰(zhàn),就在臨行前的前幾天,我們收到消息稱原定的下鄉(xiāng)地點開封尉氏孔莊小學和開封杞縣吐墨崗小學都出現(xiàn)變故,需要在短時間內尋找新的下鄉(xiāng)地點,在兄弟院校社團的幫助下,在協(xié)會主要負責人的努力下,最終找到了登封梅村和通許岳寨兩個下鄉(xiāng)地點。因為是第一次去這兩個地方,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但這也是我們自己,打破常規(guī)的一次機遇。正是農建人面對困難,永不放棄,堅持下來的的信念讓農建會十多年來不斷傳承發(fā)展。

        兩隊每隊十五人,梅村下鄉(xiāng)隊起名為微愛隊,岳寨隊起名暖陽隊。微愛,我們和孩子及村民之間,無"微"不至的"愛".微愛,微小之愛,展現(xiàn)的是一種關懷,是一種謙遜。暖陽,傲雪冽風,不畏窮冬,心如暖陽,讓愛護航。暖陽之心,愛在岳寨。古有踏雪尋梅,今有化雪暖陽。暖陽,不光是一種責任,更是一份奉獻。

        兩隊遇到的情況很不同,梅村隊到的學校是有近千人的寄宿制學校,有的還有學校老師在上課。梅村隊爭取到了下午的上課時間采取輔,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由于學生人數(shù)眾多,運動會和文藝匯演不能按計劃進行,梅村隊打破常規(guī),打破思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梅村隊根據學校硬件設施齊備條件,提倡支教隊員采用多媒體教學,并組織對學校原來教師的多媒體教學培訓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岳寨隊的情況和往年相似,各項活動都緊張有序進行。先是日常教學,最后有陽光運動會和文藝匯演活動,調研活動穿插其中。學校有一些音樂器材,岳寨隊就組織培訓了一組學生鼓樂隊。村里文化氛圍很好,有岳廟,村民晚上還跳廣場舞。岳寨隊就組織人自學廣場舞,然后交給村民跳。通過這些文藝節(jié)目拉近了隊員與孩子及村民間的關系。岳寨隊還變換早晨跑步路線,每次路線不同,不光增加了村莊的新鮮感,還加深了對村子的了解,培養(yǎng)了對村子的感情。我們發(fā)現(xiàn)村子地里有好多蘋果樹,和村民交談了解到村民很大部分經濟收入來源于果樹。此外,岳寨隊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要求支教隊員每天聽課,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并借鑒別人經驗,真正確保對學生負責。

        支教結束了,每個人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回憶。我們在世上行走,記憶是唯一的行李。每隊簡簡單單的15個人,帶足行李,便開始心的旅程 .記得剛到那天,路還很泥,積雪還很深,第一天缺水,我們便用雪洗手和擦桌子 ,現(xiàn)在想想,難以忘懷的記憶總是那些不同尋常的經歷。

        一名隊員這樣寫到:

        經過家長班,鼓樂隊,運動會,文藝演出和大家?guī)滋斓慕虒W,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到了道別的路口?;蛟S,每個人都是,回家的喜悅與別離的不舍同時摩擦著我們的心情。轉眼的離別,留一個干凈的校園。

        還有人寫到:我牽著你的手,你牽著我的手,你還牽著你的小妹妹的手,多想像這樣,永遠牽著手,永遠也不分開。

        老師走了,微愛還在,暖陽還在。

        支教中,總有一些人一些事觸動我們的內心深處,讓我們感動。忘不了,上學第一天學生渴望知識的眼神;忘不了,學生家長送來的推辭不掉的白菜;忘不了,學生家長送來的厚厚的棉被;忘不了,每天早上岳師傅為我們夾來的火紅的煤球;忘不了,臨走那天早上,三點鐘起床在校門口等幾個小時送我們離去的學生……我們在下鄉(xiāng)中奉獻愛心,收獲成長,收獲感動。

        一共7天的支教就像童年般一去不復返。我們的付出和收獲著,充實著孩子們的童年和自己的青春。孩子們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孩子們,我們在彼此的世界里都留下了快樂、溫暖與感動。一次支教時常會讓人意猶未盡,念念不忘。我們每個人都會珍惜我們彼此的相識與相伴,珍惜銘記下鄉(xiāng)的經歷,村里的村民和孩子們,一生中需要緣分才會讓我們一起經歷這一路。

        第2篇:寒假支教范文

        一.教學方面

        教學作為學校的做主要的工作,對于我這樣的還沒上過講臺講過課的大學生,有著極其巨大的吸引力。看到老師們每節(jié)課認真?zhèn)湔n,充分準備,力求每節(jié)課都給學生們介紹新的東西。

        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我聽了兩節(jié)英語課,使我對現(xiàn)階段英語教育問題產生擔憂,看到學生們,只注重寫,做題,而忽視讀,忽視口語演講能力。我就會覺得我們新一代教育人的責任。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能夠使學生們改變對英語學習的不正確的思想。我認為,教學就應該走到學生們中間去,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學生。

        二.日常生活

        這里的孩子們從四年級開始,就要住宿,我通過采訪老師,學生們了解到學生們,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們,他們早上六點之前就要起床,寒冬臘月也從不懈怠,然后開始一天的課程,中午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會。剛一開始住宿,連自己的襪子都洗不好。好在小孩的適應能力強,很快就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上課時是師生,下了課老師就好像是他們的家長,手把手的教他們自己照顧自己。老師們與學生們和睦相處,同心協(xié)力,爭取更好的配合,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結語

        第3篇:寒假支教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短期支教影響對策

        一、大學生寒暑假短期支教有利有弊

        1、一些積極影響

        (1)大學生短期支教正在為改善我國教育不公平的狀況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從農村偏遠地區(qū)入手逐步推動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前進;(2)短期支教鍛煉了大學生吃苦耐勞的能力,也是對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考驗,尤其是為將來從事教育事業(yè)的師范類院校學生積累了經驗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大學生下鄉(xiāng)支教,為農村教育注射了鮮活的血液,給當?shù)睾⒆訋ヒ恍┫冗M的教學設備和教學形式。除了常規(guī)課程外,還會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支教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2、動機復雜、產生不良風氣

        大學生支教動機大致如下:一些支教大學生單純?yōu)榱双@得暑期實踐的學分才下鄉(xiāng)支教,有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而有些支教大學生有些確有一腔熱情,但心理準備和教學準備不足;更有些支教大學生為了榮譽稱號、評優(yōu)評獎等一些帶有功利性的物質層面上的東西。不管是以上動機的哪一種,都是缺乏責任的表現(xiàn),這都會導致不良風氣的增長。

        3、缺乏長效機制、缺乏經驗

        (1)寒暑假短期支教時間太短,從與學生熟悉到支教結束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往往也只是一個多月;支教的連貫性不強,往往是這個假期到一所中小學支教,下一個假期就換了支教學校,跟“打游擊戰(zhàn)”似的,這樣就缺少一個問題反饋和積極改善的過程;支教大學生受高等教育的影響,教授的方式會比較開放式,能教授的實質性東西太少,最多的也就是起到了開拓學生視野、輸入新理念的作用,但其影響畢竟有限;學生也沒有實質性的收獲,可以獲得的知識或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

        (2)支教大學生大部分是首次站上講臺,缺乏科學的指導和系統(tǒng)的培訓。支教大學生缺乏實地調查以及與當?shù)乩蠋煹臏贤?,不能徹底了解當?shù)氐慕逃F(xiàn)狀,不能制定科學有效的支教方案,不能正真意義上了解當?shù)睾⒆拥膶W習能力和知識獲取能力。

        4、支教條件艱苦、有安全隱患

        從出發(fā)點上來說,大學生既是為了奉獻自己的熱血和愛心,又是為了鍛煉自己吃苦耐勞的能力才下鄉(xiāng)支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家里或在學校里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那么他們是否能堅持下去?這將影響到支教的質量和效果。偏遠地區(qū)衛(wèi)生條件相對簡陋,飲食、住宿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這將不利于支教大學生安心從教。

        二、建議與解決對策

        1、端正支教態(tài)度、提高自身教學能力

        (1)支教大學生要調整好心態(tài),做好吃苦的準備,高校在選拔支教大學生時也應嚴格把關。此外,更要明確支教的真實意義:這是一種以奉獻為動機、精神收獲為目的實踐活動,而不是為了一些帶有功利色彩的東西,如果動機不純又怎能全心全意教授知識呢?

        (2)支教大學生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包括當?shù)亟逃F(xiàn)狀調查、自身語言技能提升和每節(jié)課教學設計準備;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效控制課堂,聯(lián)系生活,用生活來構建課堂,正真意義上教授知識;課后要積極總結反思,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建立長效機制

        (1)從時間的量上考慮:適當增加寒暑假支教時間。在必要情況下可以將寒假的七天增加到半個月,將暑假支教時間從半個月增加到一個半月。雖然不少支教大學生希望在假期有足夠的時間回家休養(yǎng),但是既然選擇了支教這個有意義而辛苦的實踐活動,就應該學會取舍,適當放棄自己的時間。

        (2)從支教的長期效果上考慮:積極反思,支教大學生通過對支教中問題的分析、效果的評價、方式和方法的探索,寫下自己的經驗、支教日記,有利于下屆支教大學生吸取經驗和提供借鑒。相信支教工作會在一屆又一屆支教大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實踐—反思—總結—創(chuàng)新—再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完善,最終實現(xiàn)支教的長效機制。

        3、改善支教生活條件、給予安全保障

        為讓支教大學生能盡快的適應新的工作環(huán)境,保障他們工作、生活等能迅速到位,支教學校要盡其所能的照顧好他們的生活,保證他們能有比較寬敞干凈的住宿環(huán)境,有必備的生活物資,比較衛(wèi)生的就餐條件。只有這樣,才能讓支教大學生安心從教,把跟多的精力投入到當?shù)貙W生的學習教育工作中去。

        想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支教的積極作用,就要在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一套長效的、可持續(xù)的支教模式,使這一群體不斷走向專業(yè)化、成熟化,最終達到大學生支教隊伍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

        參考文獻

        [1]孫山:淺析大學生支教狀況[J]行政事業(yè)資產與財務

        [2]李亞婧:關于“大學生暑假短期支教熱”現(xiàn)象的思考——以東北師范大學為例[J]經典閱讀

        第4篇:寒假支教范文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最終要靠教師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才會產生現(xiàn)實效應,教師是實現(xiàn)這一關系到中華民族振興和每個學生發(fā)展的歷史性改革的關鍵。

        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以及學科課程結構的多元化要求教師必須能夠密切課程內容與時代生活、學生實際的關系,必須能夠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機有效的整合處理,這對學科教師的數(shù)量以及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針對這個要求,學校應該從效益的角度,轉變僅從數(shù)量上分科的教師儲備模式,從教師量的儲備轉變?yōu)榻處熧|的儲備,摒棄粗放型儲備模式,尋求教師的內涵儲備之路。

        教師的內涵儲備是指根據課程要求,針對教師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教師在專業(yè)技能、精神意志、生命存在等方面的進步和完善,既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同時也使教師在事業(yè)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豐富自己的精神、獲得生命的幸福,成為詩意的存在。教師的內涵儲備既可以是學校行為,也可以是教師個體行為,最好是學校行為和教師行為的有機結合。

        筆者認為,當前教師內涵儲備的價值取向應該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知識與技能層面

        1.豐富專業(yè)知識,完善專業(yè)結構

        在任何時代,傳授知識都是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蘇格拉底曾提出“知識即美德”的命題;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學》中寫下的第一句話就是“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他認為,求知是人的最本質的沖動。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作用更是不容質疑。當代社會中知識更新和衍生的速度加快,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教師必須盡可能多地儲備各種知識,盡可能合理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2.整合交叉學科,開發(fā)教育資源

        學科交叉的趨勢在當前文化發(fā)展中體現(xiàn)得非常突出,學校的分科教學已經突現(xiàn)不少弊端。作為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本學科知識的教學,而應該將有聯(lián)系的交叉學科進行整合,充分利用其他學科資源,實現(xiàn)學科教學的綜合性和開放性。首先,應該打破文科、理科壁壘,理科教師要懂得一些人文科學、語言科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文科教師也應該了解一些前沿性的自然科學,并且要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將二者融合。其次,應該根據生活化的原則,充分挖掘社會生活資源、社區(qū)教育資源、影像資源、網絡資源等有效資源,引入教育教學。

        3.提高對話、交往、探究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育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就一定教學內容進行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對話、民主交往的關系,教師必須講究對話和交往的藝術,提高對話和交往的能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探究學習是新課程主張學生應該養(yǎng)成的一種主要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而要實現(xiàn)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養(yǎng)成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就必須加強學科教育研究,以培養(yǎng)和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二、精神與意志層面

        1.愛與寬容

        愛,是人類情感的最高形式,更應該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愛,應該是自然的迸發(fā)而不是故作姿態(tài);應該是不求回報的甘心付出,更應該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長久滋養(yǎng)。愛不僅意味著每個學生的喜悅和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不僅意味著小心翼翼地、深思熟慮地、關懷備至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更意味著擁有一顆寬容之心,去引導學生暫時失當?shù)男袨?,去喚醒學生暫時迷惘的靈魂,去攙扶暫時迷路的心靈。

        一顆無愛、無寬容的冷漠之心,必將扼殺學生的智慧和個性。因此,教師應該修煉好自己的愛與寬容,學會微笑,用微笑去點燃學生的興趣、理想、智慧和人格,點燃學生對生命的渴望與追求。

        2.合作意識

        新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以及學科課程結構的多元化,決定了教師僅僅依靠自己現(xiàn)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是無法獨立完成課程任務的。此外,隨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探究性學習的轉換,學生的自我空間增大,自主意識增強,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并會涉及不同領域、學科,這些都需要教師加強合作。教師之間必須組成能力和特長互補性較強的關系或組織,充分發(fā)揮教師的集體智慧,實施跨年級、跨學科、跨層次的協(xié)同教學,根本改變教師教育行為和工作方式,構建一種共享的課程文化。

        課程是教師、學生、環(huán)境和教材整體交互、共同構建和作用的動態(tài)統(tǒng)一體,師生雙方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交互影響,以動態(tài)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知識和經驗,交流感情,溝通心靈,求得新發(fā)現(xiàn),生成新知識。課堂中互動的動態(tài)資源,是最具開發(fā)潛能的教育資源,師生關系是決定教育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師應該保持一種理解、接納和支持的態(tài)度,與學生實現(xiàn)平等和諧的溝通與合作,就能由里而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

        3.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創(chuàng)新精神是衡量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而要培養(yǎng)出適應高科技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所特需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而教師創(chuàng)新精神的儲備需要內部和外部機制的完善。從外部來講,學校應該努力為教師進行創(chuàng)新打造有效的平臺,營造積極創(chuàng)新的氛圍,在教師考核中適當增加創(chuàng)新指標,并對教師創(chuàng)新成果進行總結表彰、宣傳推廣;從內部來講,教師應該意識到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身專業(yè)發(fā)展之間的密切關系,牢固樹立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發(fā)展的意識,并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積極嘗試,探索新方法,尋求新思維,切實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帶動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使我們的教育成為具有創(chuàng)造學內涵和創(chuàng)造性精神的教育。

        4.個性精神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聞一多著一襲長袍、咬一柄煙斗趁著黃昏夜色開始他的《離騷》講座,聲情并茂的演講,衣袂翩然的風度,常常讓學生辨不清是聞先生在演講還是屈原在行吟。瀟灑浪漫的詩人徐志摩,對泰戈爾創(chuàng)辦那所“把大自然當成絕妙奇書”、堅持在森林中上課的學校情有獨鐘,“再別康橋”之后,他一度為在國內辦一所類似的大學而奔走,盡管終未如愿,但他經常帶著學生走進茂密的森林,靠著梧桐樹,一手拿書,一手指著藍天白云講授歐洲文學與中國詩學。他們都是獨特而深刻的“這一個”,正因為其獨特和深刻,才不可模仿,才成為教師中的師者。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具有個性精神,成為不可模仿、不可代替的獨特存在。

        成為一個獨立而深刻的“這一個”絕不排斥合作精神,相反,“這一個”與群體是一種相對的關系,獨立與合作相互映證、彼此交融。學會合作,才能更好地彰顯個體,彰顯個性精神,才能進行深入的合作。

        當然,個性的張揚必須以共性為前提,任何個性的張揚要顯示其魅力,不能和被無數(shù)教育教學實踐證明了的教育規(guī)律背道而馳,不能有悖于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規(guī)律。

        5.反思精神

        教師是有缺憾的存在,學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滿缺憾的藝術,關鍵是我們以何種心態(tài)面對缺憾。換一種角度思考,缺憾未嘗不是一種美麗。直面缺憾需要勇氣,也需要用智慧去剖解自己的不足,剖解教育的不足,剖解學生的不足。

        注重反思,教師的精神生命才會有實現(xiàn)的可能。教師要學會在觀察中反思,讓微小的瑕疵轉化為寶貴的教育資源;學會在讀書中反思,讓書籍成為自身精神生長的支點;學會在科研中反思,讓教學與科研成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點。直面缺憾、學會反思還意味著要正確面對各種評價尤其是批評性評價,并根據反思重新制訂發(fā)展目標,促使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提高自我、發(fā)展自我,并將其轉化為促進學生和學校共同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力。直面缺憾會使自己更真實,學會反思會使自己更趨完美。

        6.未來精神

        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已初見端倪,學校教育已經慢慢呈現(xiàn)出全球性的特點和趨向。教師應對未來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把握,而不能閉門造車、關起門來“傳道授業(yè)解惑”。21世紀的教育必然是立足于未來的教育,它的主要功能必然是為未來社會培養(yǎng)合格人才。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引領精神,更要根據對未來社會發(fā)展前景的預測來設計教育計劃、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真正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價值觀、個性品質等方面的綜合發(fā)展。教師必須是一個未來學者,要具有“未來設計者”的角色意識,更要有深刻的教育預見能力。教師應該記?。航虒W生一年,要為學生想十年;教學生三年,要為學生想三十年。

        三、生命與存在層面

        1.生命意識

        人類的活動從本質上說是維系生命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教育作為一種生命的傳承,實質上就是個體生命依賴教育不斷提高生命質量的過程,它的出發(fā)點和終極目的是生命的和諧、充盈與完滿,是為了人有力量改變外來壓力和內在沖動。忽視生命特征和生命規(guī)律的教育必將因為對個體生命成長的阻礙乃至戕害而在新的文化語境中被否定和揚棄。

        教育是以生命哲學為基礎的精神運動,而教師應該是擁有濃烈生命意識并能將之貫徹到教育實踐中的“生命工作者”。教師的生命意識應該包括三個層面:學生層面——尊重每一個生命,平視每一個生命,不放棄每一個生命,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讓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fā)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教師層面——關注自我的幸福體驗,關注自我的生命質量,關注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讓自我在施行教育的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fā)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綜合層面——注重互動,注重對話,注重生命軌跡的相交,使教師和學生這兩種群體生命在交往過程中互相交融、互相統(tǒng)

        一、互相印證。

        2.理想與激情

        理想和精神作為指導人的現(xiàn)實行為的內在機制,具有非常強大的內趨力。欠缺了理想和精神的人絕不會成為大地上“詩意的棲居者”,而只能成為庸庸碌碌的存在者。只有當理想與激情成為整個教師群體的內在精神指向,教育的現(xiàn)代化才具備真正實現(xiàn)的可能。

        教師應該擁有教育的理想和激情,應該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時常地質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對教育永遠心懷虔誠并像勇敢的堂吉訶德那樣踐行著我們的虔誠?我們是不是追尋不懈的真理并且在有生之年讓真理燭照我們的生命?我們是不是向往更好并且不斷追求教育細節(jié)的完美……在這樣的質問中,我們的理想一定會更加熠熠生輝,我們的精神一定會更加絢爛豐富。

        3.人文關懷

        人文精神形成于人類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并規(guī)范、指導和約束著人類自身的各種活動,是人類對于自我的精神關懷。它是人類文明最根本的精神尺度,在人類整體以及個體的進步中都扮演著“使人成其為人”的重要角色。

        人文精神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價值尺度,肖川在《作為人文學的教育學》一文中認為,教育學應該是人文學,人文學的任務是“喚醒和守護人的尊嚴,關注并提升人的價值和意義,維護人的權利,表達人的心聲”,人文學者的任務是“關注、批判、糾正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不人道的思想、制度、規(guī)則和習慣,去建立一個公正、合理、陽光明媚的社會”。這個任務也正是教育的任務和教師的任務,這種精神也正是教師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失卻人文精神的教師必定不是真正的教師,教師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傳承者,應該努力養(yǎng)關懷精神。

        4.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第5篇:寒假支教范文

        關鍵詞:價值意識;規(guī)范;制度

        大致說來,制度或制度的本質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觀點:第一種觀點把制度看作是一種規(guī)則或規(guī)范。新制度經濟學家諾斯把制度定義為“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第二種觀點把制度解釋為集體行動??得⑺怪赋觯骸叭绻覀円页鲆环N普遍的原則,適用于一切所謂屬于制度的行為,我們可以把制度解釋為‘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笨得⑺拐J為,“集體行動”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組織起來的集體所從事的交易活動,二是個體行動者之間所形成的互動過程,二者都對個體行為起著控制作用。第三種觀點是將制度看作是一種行為模式。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制度就是穩(wěn)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發(fā)生的行為模式”。第四種觀點把制度理解為“思想習慣”和“流行的精神狀態(tài)”。美國制度學派的先驅凡勃侖認為:“制度實質上就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的某些關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習慣;而生活方式所由構成的是,在某一時期或社會發(fā)展的某一階段通行的制度的綜合,因此從心理學的方面來說,可以概括地把它說成是一種流行的精神態(tài)度或一種流行的生活理論……說到底,可以歸納為性格上的一種流行的類型?!?/p>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們在對制度進行理解和界定過程中,總是局限于自己的學科領域,出于自身理論研究的需要,其結果使自己對制度的解釋往往因片面地抓住了制度的某一些方面,而帶有某種程度的局限。但是,他們從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對制度問題所做的有意義的探討,恰恰又是我們進一步從哲學上進行思考的必要前提和思想基礎。諾斯對制度的定義,給予我們不小的啟發(fā),他認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這說明制度或是一種規(guī)則,或是一種規(guī)范。然而,探究到制定最本質的核心內容,不難發(fā)現(xiàn)制度原本濫觴于某種規(guī)范。

        一、價值意識及其規(guī)范化

        所謂價值意識,是與非價值意識相區(qū)別而言的,是社會意識中的一個普遍的基本內容,它是指人們關于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全部反映中有關價值內容的心理、認識思維的總抽象、總概括,是一種主體性的意識,體現(xiàn)著主體內在尺度,以價值判斷或評價為主要內涵。任何一種社會意識形式都是價值意識和非價值意識的統(tǒng)一。價值意識作為人們社會意識中的價值內容,其特殊的客觀基礎是人們的客觀的現(xiàn)實的價值關系。價值關系作為人們的一種社會存在關系,決定著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價值意識。價值意識不僅從精神上表現(xiàn)和反映價值關系,而且反作用于價值關系。價值意識同價值關系之間,服從社會意識同社會存在相互作用的一般規(guī)律。價值作為主客體關系的一種狀態(tài),也是一種事實,即價值事實,因此價值意識是對價值事實的反映。而所謂價值意識的規(guī)范化,正是通過價值事實或源于這種價值事實的義務感自覺地控制行為的過程。價值意識的規(guī)范化過程就是價值從自發(fā)到自覺的過程。因為,人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提升、豐富、擴大自身價值的過程,對人的認識也是經歷了一個從感覺、心理、興趣到理性意識形成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價值意識被規(guī)范化的過程,也是價值從自發(fā)到自覺的過程。

        第一,從價值意識的性質上來看,它是個體的自我意識。野蠻與文明、本能與理性的分別就是從自我意識開始的。根據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一書中所提出的觀點來看,人是一種自為的存在,他總是要受某種限制,這既包括來自他人的限制又包括“自在的存在”對“自為的存在”所構成的障礙。這兩種存在總和構成了一種真實的境遇。人的自我意識總是與這種境遇分不開的。在薩特看來人作為意識本身只有一種意向性活動,即它只是對某物的意識,因此總是指向“自在的存在”;但人的意識又總是一種自我意識,是指向自身的,它不同于對象意識,當意識意識到自我時,意識就成為自我。自我意識不過是一個意識想去把握自身的過程。意識本身只是一種追求、企圖、趨向和意向。價值意識作為一種自我意識,它的規(guī)范化可以看作是價值意識生成與實現(xiàn)的一種自主性結構,這一結構的出現(xiàn)是由超越于個體經驗之上的行為的一致性所決定的。因為在人們彼此互動的活動過程中,人們一開始并不是有意識地要去服從社會結構中的規(guī)范性要求,而是因為在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隱蔽的一致性規(guī)范,即互動總是發(fā)生在特定的集體性結構環(huán)境中的,對互動成效的預期決定了人們常常把行為的一致性當作理解彼此行動的出發(fā)點,而不是服從規(guī)范的一致性。自我意識的一致性已然成為價值意識作為一種自我意識能夠被規(guī)范化的前提。

        第二,價值意識也是個體的類意識。如果僅從意識本身來看人,那么人就是一種虛無或不存在,但從人的實際境遇來看,比如人的身體、職業(yè)、處所等等,人就是一種可以意識到的存在。當我們說意識是對某物的意識或意識指向自身時,意識就處在與某物或自我的相對位置中。于是,事物或自我便獲得了一種秩序性的規(guī)定或源于事實關系的規(guī)范性。它使自我與事物的價值關系成為一種主體-客體結構。這種規(guī)范性,無論是人把自己物化為某種規(guī)范結構,還是把這種規(guī)范結構重新內化為一種主觀狀態(tài),都是通過遵循某種規(guī)范來實現(xiàn)的。因為遵循某種規(guī)范秩序已經成為自我意識或價值意識的構成性因素,它是人類有意識活動的因果循環(huán)。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價值意識被規(guī)范的可能性。

        第三,價值意識與其規(guī)范化是內在一致的。首先,任何范導人類行為的價值意識與規(guī)范都產生于人們的社會行動和交往關系中。也就是說交往關系本身就是一種價值關系,要使這種關系保持一種穩(wěn)定性和有序性,人們需要對他人的行動做出價值預期,而使預期成為可能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人們的社會行動可能因遵守某些規(guī)范而呈現(xiàn)出重復性特征,而這些規(guī)范是某種價值意識的內在要求。其次,人們對行動規(guī)范性的意義理解是通過概念體系的建構來實現(xiàn)的,也就是說社會行動的規(guī)范性意義表現(xiàn)為一種知識結構,它是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知識來范導個人行為的。因而,知識的形式化和體系化特征使價值意識與規(guī)范可以統(tǒng)一起來。再次,任何價值意識概念化的生成,都包含了主客體之間的目標生成方式,這種方式從來都不是任意的,它帶有人為的選擇性,而這種選擇性的背后就是價值意識本身的規(guī)范性要求。

        二、制度的生產

        人的價值意識無論作為一種自我意識還是一種類意識,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還是一種規(guī)范意識??梢哉f,制度是在價值意識規(guī)范化訴求過程中建構起來的。馬克思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憋@然,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之間都普遍存在著并非獨立于人的價值關系。因為價值意識的本質是以人及其所涉及的關系為中心的。據此,人的存在就是一種價值存在,而價值存在的實質就是人的價值實現(xiàn)。也就是說,價值存在從本源上來講是人的主體性陳述與確證,而主體性概念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能動性,強調的是主體對客體的認知、征服與占有。所以,如何成為主體同如何實現(xiàn)人的價值是直接同一的。這意味著人必定要走出自身的限度,必定要以自己的理想規(guī)劃去改變客觀世界,而且需要把這一改造過程在鐫刻人類心靈的時空當中得以維持、傳承與發(fā)揚,于是實現(xiàn)價值意識的規(guī)范性訴求就成為人類理性成長的必然要求,這一過程也就孕育了制度的雛形。進一步說,任何社會制度的內部都包含了人的價值意識和規(guī)范訴求,無論是它的形成和它的變革,都無疑例外地要通過社會建構的方式使價值意識及其規(guī)范化生活成為理想的目標。人的價值存在必須轉化為現(xiàn)實的規(guī)范存在才有意義。

        至此,我們可以說制度是價值意識與其規(guī)范化要求的復合體。但對制度而言,它不會把規(guī)范化因素束之高閣,它也一定會有操作層面上的要求,這一點是制度與一切倫理性概念的本質區(qū)別。雖然我們可以說,制度是價值意識與其規(guī)范化要求的復合體,作為制度的本質核心這毫無疑問,但這還沒有結束,制度的本質還應具有更加明確的內涵。從制度的可操作性這一特點上來看,制度應該是在規(guī)范意識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規(guī)則體系。就制度作為規(guī)則而言,它是通過對行動者選擇集的界定去協(xié)調人們的價值沖突的,其目標不是要判定什么價值觀正確,什么價值觀不正確,甚至不對價值觀念做出好壞、高下的區(qū)分和定性,而僅僅為價值觀的解決提供途徑、程序、框架和條件。

        乍聽起來,這樣的制度與規(guī)范化制度大相徑庭。但無論規(guī)則與我們的期許相比是多么冷酷,它都無法改變價值意識內涵的規(guī)范結構作為它的基礎來源,因為制度始終都處在人們考慮、看待、處理問題的思維定勢和觀念模式中,它是從自律的土壤中生長出來,塑造出他律的體魄,是“質料”與“形式”的完整結合,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融合的產物。因此,我們可以說,制度是價值意識及其規(guī)范化要求所復合的規(guī)則體系。所以,制度是人們?yōu)閷崿F(xiàn)自己的理想,根據某種價值意識與之相應的規(guī)范要求制定的供一個社會群體成員共同遵循的行為規(guī)則、標準和尺度。社會制度正是通過具體規(guī)則來確定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身份、位置,同時也確定相關地位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讓?保羅?薩特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M].三聯(lián)書店,1987.

        2、熊曉紅,王國銀.價值自覺與人的價值[M].人民出版社,2007.

        3、潘自勉.論價值規(guī)范[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鄒吉忠.探尋價值觀問題的制度解答[J].教育與研究,2004(9).

        5、賈英鍵.從社會哲學的視野看制度的本質、現(xiàn)代轉型及功能[J].理論學刊,2001(4).

        6、吳向東.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制度與價值觀[J].河北學刊,2005(3).

        7、(美)道格拉斯?C.諾斯著;陳郁等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美)康芒斯著;于樹生譯.制度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1962.

        9、(美)塞繆爾?p.亨廷頓著;王冠華等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三聯(lián)書店,1989.

        10、(美)凡勃侖著;蔡受百譯.有閑階級論――關于制度的經濟研究[M].商務印書館,1964.

        第6篇:寒假支教范文

        【關鍵詞】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內涵;價值;路線;方法論

        【作者簡介】陳大興,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上海200062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3)03—0223—03

        一、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意蘊

        在全球化趨勢到來,全球社會經濟以及現(xiàn)代化技術發(fā)展推動各國之間相互交流的背景下,比較教育不斷地被廣泛應用和發(fā)揮其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比較教育的研究領域、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等出現(xiàn)’了多維的趨勢,這種趨勢也需要用一種新的研究視角進行分析。多學科無疑是比較教育全球化發(fā)展的一塊敲門磚。所謂的多學科研究,也就是從多學科的思維以及多學科的分析方法出發(fā)對相關的教育問題進行探討,其中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系統(tǒng)理論學科方法等。多學科方法特征體現(xiàn)在從其他學科出發(fā)進行相關的實證與定量研究。比較教育雖然在研究過程中具有多學科的性質與方法。但是比較教育的多學科研究并未正式提出。多學科研究對于比較教育的學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也決定著比較教育實踐品質的高低。所以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提出,對于比較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比較教育的多學科研究是必要的,對于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內涵需要我們進一步分析與審視。比較教育的多學科研究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理念、行動、方法的復合體。多學科研究更多關注的是一種多元的視角。通過這種多元視角對相關教育問題進行分析,在學科對話與整合分析中,不斷拓寬比較教育的研究視野與方法,從而避免研究過程中的局限性與片面性。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原有分散學科之間在進行研究中的“坑道世界”,從而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整合各學科之間的研究思維與方法。從而避免比較教育學研究過程中的碎片化與片面性。所以,比較教育的多學科研究對比較教育的專業(yè)術語、理論觀點、學科結構、研究方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比較教育研究過程中能夠起到建設學科群的引領作用。

        二、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價值考察

        (一)比較教育的多學科研究是否可能?

        1.學科的屬性特征是比較教育進行多學科研究的基本前提

        比較教育的跨文化、跨國家以及多學科特征是其重要的學科屬性。其中跨國家性所表現(xiàn)出的復雜性、跨文化所具有的多元性、多學科反映出的綜合性都是比較教育學科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跨學科性是滲透在前兩種學科屬性之中的,是其學科發(fā)展的核心屬性。著名比較教育學家康德爾在研究比較教育中就曾指出多學科研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比較教育發(fā)展的各個歷史階段的比較教育著作尤其是二戰(zhàn)后的相關內容中,都十分強調比較教育的多學科性質。在比較教育研究的性質上,著名比較教育學家諾亞認為比較教育這個領域包含兩方面的潛力:其一是在研究中,尤其是跨國研究中對教育問題爭論的特殊價值;其二就是比較教育學科多能夠提供的作為各個學科寫作研究的活動場所。前者指的是在不同國家檢驗教育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命題,這是從由個案研究確立起來的命題得出概括性的結論的必要的一步;后者指的是比較教育的問題是社會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問題,而非任何一方的專門問題,比較教育可以促使研究工作者超越狹窄的專業(yè)界限而進行綜合研究。這就需要研究者一方面要堅實地扎根于教育的基本理論,另外也要在社會科學更廣泛的領域進行拓展。所以比較教育研究中需要教育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相互滲透,這種學科屬性也使得比較教育進行多學科研究成為了可能。

        2.綜合化的發(fā)展趨勢是比較教育進行多學科研究的必然走向

        從比較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和特征來看,首先,比較教育的研究內容不斷向縱深發(fā)展。這里研究內容指研究領域、研究范圍以及要涉及的研究主題等方面。在研究內容方面,其拓展的動因主要依據兩大方面。一是研究主題的不斷提出,二是基于人類對教育認識的要求,也即要求比較教育不斷強化自身的功能。在把握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方向方面發(fā)揮更為突出的功效。其次,比較教育的研究目的應用性日益凸顯。比較教育得以產生的最基本動因是與促進本國教育改革發(fā)展密不可分的。所以這種借鑒性是各國積極發(fā)展比較教育的基本宗旨。21世紀的比較教育發(fā)展會更加恪守研究的應用性,更加強調比較教育的實用性。在這種實用性的研究目的導向下,理論研究也會以特定的實踐為出發(fā)點,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所以,真正使本國教育得以發(fā)展,推進教育實踐的進步,多學科綜合分析是難以回避的。第三,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出現(xiàn)綜合化的趨勢。在比較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方法論研究一直是其致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1世紀的比較教育方法論研究會出現(xiàn)一種綜合與拓展的潮流與趨勢。比較教育在經過20世紀70年代社會科學方法的介入和80年代的調整之后,隨著90年代新的研究模式再次興起,比較教育研究方法出現(xiàn)綜合化趨勢。這種趨勢是比較教育的學科內在力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將會使比較教育研究方法駛向科學化與多樣化的道路之上。

        (二)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價值獨特性

        1.多學科研究是環(huán)境劇變中比較教育學科建設的新趨勢

        比較教育的學科建設從準備期、借鑒期、因素分析期等直到比較教育發(fā)展至今,其發(fā)展與建設的背景與所面臨的學科建設問題與價值立場是各不相同的。進入21世紀的比較教育研究已經擺脫了早期的全盤借鑒與經驗借鑒,開始逐步著力于依據教育實際和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理性的、有效的借鑒新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整體性、綜合性、多元性與戰(zhàn)略性是其突出的表現(xiàn)特點。所以可以說比較教育在學科建設中正在醞釀一種新的突破,這種突破突出反映在科學化、多樣化與綜合化的學科建設之中,即達到在理性建構學科分析框架下對科學化、綜合化與多樣化的運用與統(tǒng)一。當今比較教育研究面臨著教育國際化、跨文化研究、新的教育思潮等眾多新的趨勢與新環(huán)境。這就需要比較教育在學科建設過程中注重這些新的背景與趨勢,在順應比較教育時展趨勢的前提下運用多學科研究處理環(huán)境劇變中所面臨的復雜情況,從而把握學科發(fā)展的方向,推進比較教育學科的建設與完善。

        2.多學科研究是面對復雜教育現(xiàn)象與問題時所應采取的新思維、新方法

        比較教育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高度復雜性的教育系統(tǒng),這就需要在研究教育現(xiàn)象與處理教育復雜問題時采用復雜性的思維與方法。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系統(tǒng),要比任何復雜的自然系統(tǒng)更為復雜。教育系統(tǒng)的復雜性,在于存在著多種多樣復雜的聯(lián)系,除了人的各種行動過程即各種社會過程之間的聯(lián)系外,還包含著各種社會過程與各種自然過程之間的聯(lián)系。而比較教育所面對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育系統(tǒng),這種復雜性顯得尤為突出。比較教育中引入的多學科研究可以視為向復雜性進軍的嘗試。多學科研究能夠立足于多方位、多元化的視角以及多樣性的方法剖析國外以及本國教育系統(tǒng)中的現(xiàn)象、問題,從而探究現(xiàn)象與問題背后的本質,實現(xiàn)比較教育研究的科學性目的與價值。

        3.多學科研究是實現(xiàn)理論與政策導向價值所應達到的新境界

        在比較教育研究的理論與政策導向價值中,多學科研究能夠使其破解輸入與輸出的困境與難題。由于教育系統(tǒng)中存在著高度的地方局限性,所以在比較教育研究中會增加教育輸入或輸出的困難。在比較教育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往往在涉及借鑒和引進工作的時候,沒有充分意識到這種限制,缺乏系統(tǒng)性的、綜合性的分析與考慮,難以對其進行把握。多學科的研究能夠提供綜合性以及跨學科性,能夠提高研究工作的可行性。因為教育現(xiàn)象或問題絕非一種孤立的存在。而具有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所以在進行比較教育的分析過程中,除了進行教育比較外還應該綜合運用政治的、歷史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具體分析進行全方位的比較,從而需要熟悉并采用多門學科的視角進行研究。通過多學科的研究能夠使研究者從多元的學科視角把握其教育事實,從而使其研究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政策導向上都具有可操作性的價值。

        三、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方法、技術路線

        比較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成熟度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比較教育研究的質量和比較教育學科發(fā)展的水平,促進多學科研究方法論的發(fā)展也是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必然需求與技術走向。

        第一。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方法論應該將學科視角與方法視角相結合,進一步拓展比較教育的學科基點,完善比較教育的學科形成。早在1950—1960年關心比較教育的學者便紛紛對比較教育的學術性進行反省,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比較教育陷入了學科認同的危機。通過檢視這些爭辯與分歧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深層問題都植根于方法論之上。因此欲澄清比較教育的學術性需進一步探索其方法論。比較教育的多學科研究應該將學科視角與方法視角相結合,將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與范疇納入比較教育問題的研究中,使用相關學科的話語系統(tǒng)作為“方法”解讀比較教育研究中所面臨的理論與實際問題,使用相關學科的范疇來解釋事物的程序,從而完善與發(fā)展比較教育研究的方法論,推進學科建設。

        第二,基于比較教育學科立場,以問題為平臺。實現(xiàn)多學科研究方法的切實應用。在比較教育研究中將會面對很多復雜問題,這些問題的本質屬性是開放的、不穩(wěn)定的、含混的。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很難用傳統(tǒng)上劃分基本現(xiàn)象的方法來處理和界定,所以就需要跨越學科之間的界限。運用多學科的方法來滿足比較教育研究中復雜問題的解決。在比較教育多學科研究的過程中。比較教育學者應該具有強烈的學科自覺意識。應該在立足于比較教育的學科立場的前提下,對研究中所面臨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通過整合多學科的方法來得出比較教育學意義中的新闡釋。在整合多學科研究方法的過程中,其研究旨趣應該在于通過增進、深化與拓展比較教育問題來為比較教育研究服務的。這種實踐導向的多學科方法選擇在具體的運用中將會具有客觀性與科學性的優(yōu)勢。

        第7篇:寒假支教范文

        關鍵字:多元函數(shù),極值,二次型,正定,負定

        1.引言

        由于自變量的個數(shù)大于3時,多元函數(shù)極值存在性的判定比較繁復,現(xiàn)行工科高等數(shù)學中關于多元函數(shù)極值存在性判定問題,局限于討論二元函數(shù),這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尋求能被學生接受的自變量個數(shù)大于3時多元函數(shù)極值的存在性的判別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介紹了運用線性代數(shù)的相關知識判定多元函數(shù)極值的存在性的方法。這些知識都是成熟的結果,并非作者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但將這些知識經過整理移植到工科數(shù)學教學中去卻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工作。這種方法能為大學生們十分自然地接受,而且能擴大工科學生的知識容量,提高學生運用學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2預備知識

        定義1含有個變量的二次齊次函數(shù)

        (2-1)稱為二次型,取,則(2.1)可寫成

        當為復數(shù)時,稱為復二次型;當為實數(shù)時,稱為實二次型。記

        ,

        則二次型可表示成

        ,

        其中A為對稱陣。二次型與對稱陣A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關系,A稱為二次型的矩陣,而稱為對稱陣A的二次型,對稱陣A的秩稱為二次型的秩。

        定義2設有實二次型,如果對任何,都有,則稱為正定二次型,并稱對稱陣A是正定的,記作A>0;如果都有,則稱的負定二次型,并稱對稱陣A是負定的,記作A<0;如果都有,則稱為半正定的,稱對稱陣A是半正定的,記作;如果都有,則稱了為半負定的,稱對稱陣A是半負定的,記作;如果既不是半正定也不是半負定的,則稱為不定的,相應地,對稱陣A稱為不定的。

        由定義,實二次型的正定性與它的矩陣的正定性是等價的。

        關于對稱陣的正定性有如下判別法:

        定理2.1對稱陣A為正定的充分必要條件是A的各階順序主子式都為正;即

        或A的各階主子式都為正。

        對稱陣為負定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奇數(shù)階主子式為負,偶數(shù)階主子式為正,即

        定理2.2對稱陣A為正定的充分必要條件是A的特征值全為正,對稱陣A為負定的充分必要條件是A的特征值全為負。

        定義3設有n元函數(shù),在區(qū)域內具有一階和二階連續(xù)偏導數(shù),對,記

        分別稱和

        為在的梯度(grad)和在的海森矩陣(Hessianmatrix)

        3多元函數(shù)極值的判別法

        定理3.1(必要條件):設多元函數(shù)在點具有偏導數(shù),且在點處有極值,則它在該點的梯度必然為零,即

        證:反證法。不妨設為極大值,而,則有某一i,使。不妨設,則存在的某一鄰域,使得在這一鄰域內當時,有,矛盾。

        定理3.2(充分條件):設多元函數(shù)在點的某一鄰域內連續(xù)且有一階及二階連續(xù)偏導數(shù),且,則

        (1)正定時,取得極小值;

        (2)負定時,取得極大值;

        (3)不定時,在處不取極值;

        (4)半正定或者半負定時,在點處可能取極值也可能不取極值。

        證:由連續(xù)性,存在點的某一鄰域,使當時,與同號,于是當時,記

        注意到,由一階泰勒公式,

        可知,(1)當正定時,,取得極小值;

        (2)當負定時,,取得極大值;

        (3)當不定時,不恒大于或不恒小于,因而不是極值;

        (4)研究函數(shù),顯然,為半正定陣,而卻不是的極值

        由定理3.2可得如下推論

        推論1設二元函數(shù)在某鄰域內連續(xù)且有一階及二階連續(xù)偏導數(shù),又,記,則

        (1)當在點處取得極小值;

        (2)當,在點處取得極大值;

        (3)當時,在點不取極值;

        (4)時,在點可能取極值也可能不取極值。

        證由定理3.2及定理2.1既得。

        推論2設多元函數(shù)在點的某一鄰域內連續(xù)且有一階及二階連續(xù)偏導數(shù),且,則

        (1)的特征值全為正值時,取得極小值;

        (2)的特征值全為負值時,取得極大值;

        證由定理3.2及定理2.2既得。

        例1求函數(shù)的極值

        解:,

        由,解得或。

        當時,

        因,,

        正定,取得極小值;

        當時,

        ,,

        不定,在(0,1,1)點不取極值。

        4結束語

        上述提出的關于多元函數(shù)極值的判定方法的教學方案需同時開設高等數(shù)學和線性代數(shù),在多元函數(shù)極值的教學中采用上述教案則是水到渠成,得心應手的事。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課程設置組織教學,采用上述教案也是可行的,沒有多大困難,只需引進n維向量、矩陣及相應概念。這些概念在多元函數(shù)極值后面的教學中也很有用,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勵學生去自學一些諸如線性代數(shù),經濟數(shù)學等課程,提高人才素質,并使后續(xù)的線性代數(shù)教學更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趙賢淑.多元函數(shù)極值的求法及其應用[J].高等數(shù)學研究,1996,(01).

        [2]葉克芳.多元函數(shù)的極值、條件極值和最值的關系[J].工科數(shù)學,1995,(02).

        [3]邱煒源.多元函數(shù)極值的又一種判別法[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06).

        [4]葉淼林.關于多元函數(shù)的極值[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04).

        第8篇:寒假支教范文

        【關鍵詞】學生 道德教育 主體性道德人格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216-02

        道德教育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一個永恒的話題,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標,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 一直被人們理解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中華民族素來就有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tǒng), 上自西周的“明人倫”教育, 下自清末的“忠君、尊孔、尚公、尚實”的教育宗旨, 到民國初期的“注重道德教育”的方針, 以及我們今天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道德教育為首”,“以德治?!?, 上下五千年, 時時有道德教育,處處有道德教育,在中國每朝每代無不重視道德教育。在關注個性、張揚個性、培養(yǎng)個性的今天, 通過道德教育來提高國民道德素質已經受到人們格外的關注。

        所謂主體性,就是人作為主體的規(guī)定性。主體是一個關系的范疇,只有發(fā)生了主客體關系的地方,才有主體。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主體,是在他同自然、社會以及他自身發(fā)生的主客體關系中確立的。我們談人的主體性,其意義就在于“把世界還給人,把人還給自己”, [1]通俗地說,就是以人性的方式和人道的方式認識人、對待人?!爸黧w性的內涵包括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2]主體性道德人格是相對于“奴性的道德”“盲從的道德”“他律的道德”等概念而言的。主體性道德人格即獨立、理性、自覺、自為、自由的道德人格。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它體現(xiàn)著一個時代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 體現(xiàn)著人的道德發(fā)展方向和人格標準。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 主體性道德人格是建基于內在的自由, 即為理性所控制的自由, 它是我們向某種最高的善皈依的自由” [3]

        主體性道德人格之所以有高揚的必要, 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 在我們的生活中, 特別是道德生活中, 自由意志和個人責任, 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 只有當一個人能夠如他所期望的那樣從一開始就自由地行動時, 我們才能對實際上發(fā)生的事情追究責任”。 [4]也就是說, 自由意味著責任, 責任必須要以自由為前提。如果不談自由意志, 人的責任便無法確認, 從而道德的有無和高低便無從談起。自由意志并不神秘,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guī)律而獨立, 而在于認識這些規(guī)律, 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guī)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道德選擇中的“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對事物的認識做出決定的那種能力?!盵5]經驗表明, 隨著道德選擇自由度的提高, 道德責任感也越強。

        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圖揚棄和超越道德教育中兩種不良傾向“一是從脫離社會生活實際, 特別是脫離學生的道德生活實際的高遠的、單一的道德理想出發(fā), 將道德教育變?yōu)榭斩吹恼f教和粗暴的灌輸; 二是無視人的價值內涵和精神品性, 把道德教育變?yōu)楝嵭嫉男袨橛柧毢拖麡O防范”[6]。它們共同地漠視了發(fā)展中的個體作為潛在的或顯在的道德活動的主體所應有的人格尊嚴。實際上,它們由于過分執(zhí)著于或更確切地說, 是過分拘泥于、局限于“社會人”的教化, 而忽視和漠視了“個體人”的道德尊嚴、人格尊嚴的確立, 因而使得道德教育缺乏內在的動力和深沉的感召力。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 表達的是一種價值理想和在應然的意義上對道德教育所作的價值追求。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在對個體的意義上, 將道德理解為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石。

        在世界范圍內, 不少教育家開始認識到, 以往的教育研究停留在應用“釋義學”與“經驗”的研究手段上, 只注重教育事實的描述、解釋、預測與檢驗, 而忽略了對教育事實及其社會條件的批判。由此產生的后果是,“ 教育研究忽略了主體的把握, 不把教育看成是一種價值的賦予、形成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樣, 教育研究長期以來僅僅把教育看成是一種技術性活動, 只關心如何才能達到目的, 而并不對目的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進行必要的批判。因此教育研究僅僅發(fā)展了“教育術”而沒有促進“教育學”的真正發(fā)展”[7]。任何教育研究, 如果脫離了教育所置身其間的社會背景的分析與批判, 對教育問題的理解和把握就會是膚淺的、缺乏整體性和方向感的。缺乏合理的價值預設和目標的設定, 任何具體的操作規(guī)程的探索, 輕則遁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重則將實踐導入歧途。

        因此,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學校德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時下學校德育面臨的嚴峻課題?!叭说男撵`世界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意義的價值世界, 主體性道德人格只能在這個世界中凸現(xiàn)出來” [8]。因此, 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只能是個體主動地參與、探尋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一個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相統(tǒng)一的過程,它是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超越性的最大張揚。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創(chuàng)造契機、情境和氛圍, 為人完整的自由和尊嚴努力。也正是在為了人完整的自由和尊嚴的努力中, 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才能不斷得以發(fā)展和提高, 人格不斷得以豐滿和強健,主體性不斷得以體現(xiàn)和確證,道德人格才真正得以形成和發(fā)展。只有這樣, 主體性道德人格才能適應時代的召喚, 擔當起時代賦予其的歷史使命。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不僅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更具長遠的意義,它需要在今后長時間的研究與實踐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因為它不僅僅關涉到德育本身,它還涉及到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所有社會成員的觀念轉變等等社會問題,而所有這些都不是一時所能完成的。但筆者相信只要我們對主體性道德人格深入研究和努力實踐,我們將會得到累累碩果。

        參考文獻:

        [1]郭本禹.道德認知發(fā)展與道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73頁

        [2]肖川.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第94頁

        [3]林志峰.關于德育新模式的再思考[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5) 第21頁

        [4]董良澤.主體性道德人格[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社,2001年版 第68頁

        [5]博凡.現(xiàn)代人的貧困[M].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03年版 第85頁

        [6]杜時忠.學校道德教育何以可能[J].道德教育論叢[C](第一卷).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 第27頁

        第9篇:寒假支教范文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預科漢語;教學改革;教學建設

        一、預科漢語建設目標

        1、總體目標

        以提高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為目的,以為伊犁州培養(yǎng)實用型少數(shù)民族專業(yè)人才為目標,積極推進預科漢語教學的發(fā)展,深化漢語教學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快預科漢語教材建設,完善教師教學效果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學校預科漢語教學的整體水平,探究有效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強化語言交際功能,并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積極參加漢語課外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和國家HSK通過率。

        2、具體目標

        ①學生發(fā)展目標:通過預科漢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并通過一年的預科漢語強化教學,為學生的專業(yè)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斷提高學生的國家HSK四級過級率。

        ②教師發(fā)展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制定長效師資培訓方案,注重培養(yǎng)教師的教科研能力,使每位教師成為有各自教學風格的研究型雙語教師。

        ③預科漢語教學發(fā)展目標:通過預科漢語教學項目建設,進一步提高學校漢語教學整體水平,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的雙語型專業(yè)技術人才。

        ④科研成果目標:通過學科科研建設,能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預科漢語教學體系:即目標體系、評價體系、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模式等。

        ⑤教材建設目標:不斷加快中職預科漢語教材的建設,編寫出適合新疆中職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的一套預科漢語系列教材。

        ⑥教學改革目標:不斷深化漢語教學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預科漢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使學生能在預科漢語學習階段達到最佳的效果。

        ⑦語音室建設目標:加快學校語音室的建設,營造良好的語言習得環(huán)境,使學生能在聽、說、讀、寫等方面提自己的漢語水平。

        二、預科漢語教學建設內容

        1、漢語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全面提高預科漢語教師師資隊伍綜合素質與能力,構建一支專業(yè)帶頭人、骨干教師以及優(yōu)秀青年教師共同組成的業(yè)務精湛的漢語師資隊伍。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有關專業(yè)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選拔、使用、培訓、考核、待遇、獎懲等方面的制度與措施。不斷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聘請專家定期授課,培養(yǎng)骨干教師,優(yōu)化漢語教師師資隊伍結構,樹立漢語教學工作隊伍中的先進典型,激勵漢語教師發(fā)揚奉獻精神。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積極培養(yǎng)漢語教學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

        2、語言環(huán)境和語音室建設

        在培養(yǎng)雙語型實用人才的過程中,依照漢語教學原則,把握漢語教學整個環(huán)節(jié),從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出發(fā),積極探索語言學習規(guī)律,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和閉路電視,積極開展第二語言課外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全方位營造漢語語言學習環(huán)境,達到學生可以在學校處處說漢語,處處學漢語的語言環(huán)境標準。與此同時,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制作課件,加快學校語音室的建設,進一步完善漢語視聽教學,以此全面提高少數(shù)民族的漢語水平。

        3、加快預科漢語教材建設

        從中職少數(shù)民族學生實際漢語水平出發(fā),以提高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為目標,以編寫出優(yōu)質預科漢語教材為目的,加強與各中職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聘請一些新疆著名的漢語教學專家和名師,共同探討、研究、合作編寫出適合新疆中職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的一套系列漢語教材,不斷加快預科漢語教材建設的步伐。

        4、特色教材和精品課程開發(fā)

        在繼續(xù)深化預科漢語教學改革和積極探索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活動過程中,把漢語教學作為學校特色和亮點,從制度創(chuàng)新入手,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做好優(yōu)質核心課程的開發(fā)工作,積極申報自治區(qū)中等職業(yè)教育地方特色教材,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5、繼續(xù)深化漢語教學改革

        為了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需求,培養(yǎng)具有實用型專業(yè)技術高素質人才,必須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改革完善,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在指導思想和培養(yǎng)目標上,教學改革以培養(yǎng)實用型專業(yè)技術人才為基本要求,以培養(yǎng)雙語型專業(yè)技術人才為特色目標,通過深化學校預科漢語教學改革,繼續(xù)使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實現(xiàn)轉變,即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由教師為主體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轉變和從教學型中職學校到研究型中職學校的轉變。為了實現(xiàn)這三個轉變,必須加快預科漢語教材建設,進一步探索更為行之有效的預科漢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不斷提升學校預科漢語教學水平。

        6、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體系

        在少數(shù)民族學生一年的預科漢語學習過程中,主管校長和教務處負責監(jiān)督和管理預科漢語教學工作,實行班級承包制度,以學生的國家級HSK通過率作為教師教學成效評價標準,用學生入學前的漢語水平摸底考試成績制定教師教學任務,通過專家組聽課,及時糾正教學過程中的不足,監(jiān)督漢語教學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一年的預科漢語學習結束后,再通過對學生國家級HSK通過率與制定教學任務進行分析比較,最終來檢驗教師的教學成效,實行獎懲制度。在漢語教學實踐過程中,完善漢語教師考核制度,細化評價措施,把評價體系貫穿到整個的漢語教學過程中去,不斷健全和完善預科漢語教學成效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蔣夫爾.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如何突破[J].中國民族教育,2004(03):22.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当涂县| 当雄县| 杭州市| 饶河县| 海南省| 梅河口市| 密云县| 灵台县| 普宁市| 乳源| 马山县| 安化县| 武功县| 丽水市| 个旧市| 黄大仙区| 砀山县| 汝阳县| 郎溪县| 尼玛县| 永济市| 绥棱县| 平谷区| 高邮市| 东辽县| 永安市| 同仁县| 隆安县| 云南省| 富源县| 金堂县| 新昌县| 永德县| 黑山县| 武隆县| 平山县| 太白县| 璧山县| 石城县| 湖南省| 五大连池市|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