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數(shù)五(上)第85~87頁例1、例2,課堂活動第1題,練習十八第1~4題。
教學目標
1、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探索、發(fā)現(xiàn)并理解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系,推導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用這個公式計算圖形面積。
2、能主動應用原來的相關知識探索新知識,在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和簡單應用。
2、難點: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3、關鍵:
在操作中理解圖形變換中的等積原理,理解長方形長、寬與平行四邊形底、高的對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方格紙、剪刀、長方形木條框等教具,學生準備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剪刀、尺子及長方形木條框。
教學過程
一、舊知導入
1、課件出示情景圖
學生觀察圖上有哪些幾何圖形,思考要解決圖中問題需用到什么知識?
2、復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找找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對應的高。
3、導入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新知探索
1、比較圖形面積。
出示下圖貼在黑板上
讓學生一比兩個圖形哪一個面積大?
(1)引導學生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電腦顯示數(shù)方格的方法)
(2)學生利用桌上的工具進行比較。
師引導學生把兩個圖形重疊起來比,并通過剪拼操作,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一個長方形。
2、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您現(xiàn)在正在閱讀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設計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設計教師直觀地在黑板上演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學生思考兩個問題:(1)拼成的長方形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小有無改變?(2)長形的長與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有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后回答:拼成的長方形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師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 長 寬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 高
再引導學生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完成板書 。
應用兩種圖形的面積公式通過計算比較前面兩個圖形的大小。
3.公式的簡單應用,教學例2
(1)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方格圖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
(3)先量出圖中有關數(shù)據(jù),再分別計算圖形的面積。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數(shù)學書練習十八第3題。
2.完成練習十八第2題。
3.完成課堂活動第1題.1
四、反思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十八第1題。
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源起:
午休時間,一位五年級的數(shù)學教師和我交流:“‘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教學出問題了,有一道題目很多學生都做錯了?!边@位教師一臉的無奈,苦惱之情溢于言表。我說:“我們先問一問學生,再看看教學設計,分析討論,查找原因。”
1.練習題:一個平行四邊形相鄰的兩條邊分別是10厘米和6厘米,其中一條邊上的高是8厘米,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平方厘米。
①48?、?0?、?0 ④480
2.練習對象:某班38名五年級學生。
3.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
4.和學生交談(沒有向學生公布正確答案)。
師:這道題你選擇哪個答案?為什么?
生1:我選答案③。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長×寬,10乘8等于80,所以選擇答案③。
師:你為什么選擇答案②?能說說當時你是怎么想的嗎?生2:我也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長×寬,沒看仔細,就直接把10和6相乘,然后就選擇②了。
師:你為什么選擇答案①?
生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如底是10厘米,鄰邊是6厘米,那么8厘米肯定不是10厘米這條邊上的高,因為高肯定比斜邊要短,所以應該選擇用6和8相乘,答案是48平方厘米。
……
我和該教師交流:“能說說你的教學設計嗎?”該教師說:“先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讓學生提出問題‘誰的面積更大’;接著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再引導學生通過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后練習鞏固,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甭犕暝摻處煹慕虒W設計,我們又重新研讀教材,分析學情,并思考:(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起點是什么?(如面積的概念、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對垂直和平行的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等)(2)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知識要素有哪些?(正確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3)除了關注基礎知識的教學外,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獲得廣泛的活動經(jīng)驗的目標該如何落實?再反思原來的教學設計,學生練習為什么出錯的原因就浮出了水面:學生缺乏空間觀念,沒有正確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對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還停留在淺層次的認知表象上,沒有整合成一個整體。
尋找到了學生的錯誤根源,我們重新設計此課的教學。
教學流程:
一、巧借對比,順勢導入
師(出示一個長方形框架):它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師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師:如果老師將長方形的兩個對角頂點向外拉,現(xiàn)在變成了什么圖形?
生:平行四邊形。
師:你認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么算?(預設:可能有些學生還認為是6×4,也有些學生認為不是6×4,初步感知到面積發(fā)生了變化)
師(進一步拉斜平行四邊形):現(xiàn)在平行四邊形什么發(fā)生了變化,什么沒有變化?(預設: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沒有發(fā)生變化,但它的面積卻在不斷地變化,直觀感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變小和它的高不斷變小有關,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師(小結):用兩條鄰邊相乘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不可取的,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它的底與高有關,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它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
二、自主探索,逐步感悟
1.探索平行四邊形(圖1)的面積,底為6厘米,高為4厘米。
(1)師給學生提供方格紙、平行四邊形:方格紙的每格長度是1厘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獨立嘗試解決)
(2)師(小結):剛才大家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求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你們還有什么疑問嗎?你能肯定它的面積就是24平方厘米嗎?(預設:有些格子不是整格的,怎么處理?)
(3)師:剛才有的同學在數(shù)的時候采取把不夠1格當半格的方法數(shù)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那有沒有辦法變成都是整格的呢?如果都是整格的就沒有歧義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建立前后圖形的聯(lián)系,嘗試用割補法進行探究)
(4)師:將平行四邊形沿著高剪下后拼成長方形,面積有沒有變化?(沒有)你是怎么知道的?(預設:大部分學生只關注轉化后的長方形,并借助格子圖數(shù)出長方形的面積,通過追問引導學生思考割補前后兩個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
2.探索平行四邊形(圖2)的面積,底為8厘米,高為4厘米。
(1)不提供格子圖,讓學生再次嘗試探究。
(2)學生操作、交流,感悟方法。
師:現(xiàn)在沒有格子圖,你怎么知道拼成的長方形的長是8厘米、寬是4厘米呢?(預設: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操作,明白拼成的長方形和原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即長方形的長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高)
(3)觀察思考割補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lián)系。(預設:①引導學生明白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和割補后的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的關系;②觀察原來另一條鄰邊割補后的位置,理解高小于鄰邊的原由)
3.師:有一個平行四邊形很大,老師不能把它畫下來,但它的底是12米,高是6.5米,你知道它的面積嗎?(引導學生積極想象,抽象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三、層層遞進,深化拓展
1.算一算。
層次(1):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層次(2):出示隱去底和高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量出有效的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
2.想一想。
活動(1):拉動細木條釘成的長方形框架,觀察前后面積和周長的變化。
活動(2):將長方形框架與剪、拼、移后的平行四邊形進行對比,總結規(guī)律。
……
反思:
第二次教學后,我們進行教學后測,發(fā)現(xiàn)學生解答原來錯題的正確率有明顯提高。通過兩次教學的對比、分析,我們不禁思考:一節(jié)課的教學該從哪里開始?如何在課堂中有效落實“四基”,實現(xiàn)教學高效的目的呢?
1.找準起點,準確定位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是平面圖形面積教學中的一個拓展內容,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基本活動經(jīng)驗的獲得提供了有效的材料。本節(jié)課的教學應在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和運用。因此,第二次教學中先讓學生進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的猜測,從而給學生的探究指明思考的方向,然后通過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與底和高的關系,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找準學習的起點。
2.豐富感知,提升思維
在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和底、高的關系后,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鄰邊長短的關系,使他們進一步獲得感知經(jīng)驗??上茸寣W生在方格紙上對平行四邊形進行割補,感知它與割補后的長方形之間的聯(lián)系;接著不提供方格紙,引導學生通過割補進一步感知平行四邊形與割補后的長方形之間的聯(lián)系;最后通過對平行四邊形的想象操作,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他們形成完整的活動體驗,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關鍵詞]平行四邊形 面積 探究 爭論 平臺 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9-032
我參加了“學本式卓越課堂”的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也悄然地發(fā)生改變。
教學案例:
課堂上,學生對“把一個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后面積會怎樣變化”的問題出現(xiàn)了分歧,有的說面積不變,有的說面積變小,還有的認為面積變大?!霸趺崔k呢?”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我運用“學本式卓越課堂”理念,把學生分成六個小組進行辯論,起初學生之間還比較謙和,漸漸地就爭鋒相對了。
生1:我們組認為面積不變,因為形狀雖然變了,但還是這個框架。
生2:我們組覺得面積變大了,因為拉動后框架變長了。
生3:因為框架的長度不可能改變,所以面積不變。
生4:不對,不對!框架的長度不變,怎能說明面積不變呢?不贊成。
生5:我們認為面積變小了,因為框架拉動后變瘦了。
這時全班學生哄堂大笑,于是教室開始熱鬧起來?!拔也毁澇伤脑挕!薄安豢赡艿摹!薄八鏁阈?,怎會變瘦呢!我把框架豎起來,還變高了。”“哼!我就說變大嘛!”“肯定不變,堅持就是勝利!”……學生各組之間開始有“爭吵”的味了。
師:同學們,今天學了什么知識?請圍繞今天學的知識來思考這個問題。
學生疑惑了,面面相覷,小組之間又討論起來:“平行四邊形有底和高?!薄芭叮裉鞂W了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的小組操作著學具,指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在哪兒;有的小組拿著尺子在長方形框架上比劃;也有的小組把長方形框架按原樣畫在紙上;還有的小組把長方形框架和平行四邊形框架放到一起比較……
生6:長方形框架拉動后,變長了,就變高了,根據(jù)“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知道面積變大了。(生6擺弄著學具,然后把學具豎起來,看似很有道理)
這么一來,其他學生又像熱鍋上的螞蟻,紛紛說道:“有道理,我贊成!”“對呀!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薄拔覀兘M堅決反對,變長了就能說明變高了嗎?平放時,還變矮了?!薄瓕W生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組與組之間又開始“爭吵”起來。
過了一會兒,生5又站了起來,拿著直尺和學具理直氣壯地大聲說道:“我代表我們組發(fā)言,我們還是堅持原來的結論。我們用長方形的長作平行四邊形的底,量得長為20厘米,長方形的寬為15厘米,拉動一次后量得平行四邊形的高為10厘米,根據(jù)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變小了。這是我們組共同研究得出的,肯定不會錯。如果繼續(xù)拉動框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會變得更小?!鄙?邊說邊用尺子和學具演示,頓時,教室安靜下來,其他學生逐漸改變主意,紛紛認同“變小”的這個結論。這時,原來持錯誤意見的生7拿著兩個相同的長方形學具舉手了。
生7:老師,我和生5的結論一樣,我不用尺子量也能說明問題。我把長方形的長看作平行四邊形的底,把一個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后和另一個長方形比較,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的高小于長方形的寬,根據(jù)它們的面積公式可以得出“把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后面積變小”的結論;同樣,如果把長方形的寬看作平行四邊形的底,結果也是一樣的。
師(豎起大拇指):謝謝同學們,你們真棒?。ń淌依镯懫鹆藷崃业恼坡暎?/p>
師:同學們,通過這道題的學習,你們還想說些什么?
……
教學反思:
1.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創(chuàng)造條件
學生是鮮活的個體,出錯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師在學生出錯時不能責備他,而應尊重學生的思維,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這樣學生在探討中才敢想、敢說、敢質疑。如上述教學,我不以教師的權威來抑制學生的思維和統(tǒng)領學生的觀點,而是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交流、去探究,學生在這樣的交流與探究中各抒己見,獲得了不同的認識。
2.給學生創(chuàng)建爭論的平臺,讓他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數(shù)學學習是一種過程,是一種不斷經(jīng)歷嘗試、反思、解析、重構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這其中需要學生進行觀察、對比、分析、解決問題等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那么,觀察什么,對比什么,又分析什么呢?
數(shù)學中充滿了“變”與“不變”這兩種因素,我們既要研究“變”的現(xiàn)象中“不變”的本質,也要從“不變”的現(xiàn)象中探求“變”的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不變”中探求“變”
例如,教學“認識平行四邊形”一課,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高,教材是這樣說的: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它對邊的垂直線段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條對邊是平行四邊形的底。至于為什么要畫平行四邊形的高,很少有學生會這樣問。就像三角形的高一樣,也許只有等到學習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學生才會恍然大悟。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知識的內在結構,也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打破常規(guī)教學,以“為什么用相同的四根小棒圍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不同”為突破口,重組教材。
師(出示若干根6cm、4cm長的小棒):選擇其中的四根小棒圍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你會取哪幾根?
生1:兩根6cm,兩根4cm。
生2:四根6cm。
生3:四根4cm。
師:能不能用3根6cm、1根4cm?為什么?
生4:不能,因為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
師:我們先來看用2根6cm、2根4cm的小棒圍成的平行四邊形。
多媒體出示:
師:這兩位同學圍成的平行四邊形一模一樣嗎?
生(齊):不一樣。
師:那這兩個圖形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生5:小棒相同。
生6:周長相同。
師:那不同的地方呢?
生7:角的大小不同。
生8:形狀不同。
生9:變小了。
師:什么變小了?
生10:面積變小了。
師: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你能數(shù)一數(shù)嗎?不滿一格的按半格數(shù)。
生11:第一個平行四邊形面積是18平方厘米,第二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
師:為什么用相同的四根小棒圍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不同呢?
生12:因為高度不同。
師:看來,平行四邊形像三角形一樣,也有高。那它的高在哪里?請同學們自學書本。
……
二、“變”中探求“不變”
例如,教學“認識平行四邊形”一課,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并會畫出相應底邊上的高與五年級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互關聯(lián)的,因此在練習設計上也要遙相呼應。那么,如何在紛繁復雜的變化中把握本質,讓學生體驗到練習設計的真正目的?這就需要教師以“不變的量”為突破口,猶如“畫龍點睛”般,使問題迎刃而解。
出示練習1:右圖是用七巧板中的三塊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你能移動其中的一塊將它改拼成長方形嗎?
生1:把左邊的三角形移到右邊三角形的下面。(師動畫演示)
生2:把右邊三角形移到左邊三角形的上面。(師動畫演示)
師:移動前和移動后什么變化了,什么沒有變?
生3:形狀變了。
生4:周長變了。
生5:面積不變。
出示練習2:把一張平行四邊形紙(如下圖)剪成兩部分,再拼成一個長方形。
師:你準備怎么剪?交流一下。老師這里也有幾種剪法(如下圖),你覺得怎么樣?
生6:我覺得第2種和第3種剪法可以。
生7:我覺得第4種剪法也可以。(師動畫演示)
師:那么,只有哪幾種剪法是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的?
生8:第2和第3兩種剪法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
師:能拼成長方形的剪法有什么特點?
生9:都是沿著長方形的高來剪的。
師:在剪拼的過程中,什么沒有變?
生10:高沒有變。
生11:面積沒有變。
……
抓住“不變的量”,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一種數(shù)學思想。小學階段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兩種題型:(1)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前3小時行了2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又行駛了2小時到達乙地,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2)同學們排隊做操,如果每排24人,需排20行,如果排成15行,每排多少人?如果從數(shù)量上理清關系比較復雜,但如果能從“不變的量”上入手,第(1)題速度不變,先求速度;第(2)題總人數(shù)不變,先求總人數(shù),是不是能讓學生更易理解?
關鍵詞:圖形面積;公式推導;數(shù)學思想
在小學數(shù)學中,圖形的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圖形與幾何”部分的重要內容,它的教學為學生掌握“測量”方法、解決求平面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也為后續(xù)的求體積教學提供了知識基礎,有著十分重要的學科地位。
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可以說是教材編寫的原則。在整個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形成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數(shù)學學科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一、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
第一學段編排的“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基礎,后續(xù)圖形面積公式都是在此基礎上推導而成的。由于學生之前僅知道面積的意義,初步感知了面積的大小,但對面積的認識還不全面,可以說這部分教學是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所以教材在編寫這一部分知識過程中重點強調猜想、估計、實驗、歸納、驗證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
教學中的學具準備(如面積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或面積1平方厘米方格紙等)是必不可少的,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動手是基本學習方法。通過組織大量的活動,如用面積單位量、用學具擺等,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用代數(shù)方法表示即為S=a×b。
在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學完成之后,正方形面積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自學完成,也可以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平移等方法讓學生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習慣上把正方形的長和寬都叫做邊長,因此就有正方形的面積等于邊長乘邊長,用代數(shù)方法表示即為S=a×a。
二、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
這個內容安排在五年級上冊,學生已經(jīng)有了比較豐富的圖形面積的知識基礎,代數(shù)知識基礎也初步形成,也積累了圖形面積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經(jīng)驗。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用小正方形或方格紙估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讓學生通過比較估計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學生覺得這樣的估計不準確,也比較麻煩,他們就會想法子探索規(guī)律性的方法。
我們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分割、平移、拼擺的辦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的一種圖形。這個過程中分兩步:(1)學生用剪刀剪開平行四邊形。(2)把剪開的圖形拼成已經(jīng)學習過的長方形。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很容易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長方形,不難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S=ah。
這個過程應注意兩點:(1)剪開線可以沿著頂點,也可以向內延伸,但一定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2)不要把原平行四邊形和拼成的長方形,簡單地認為是把平行四邊形是長方形通過拉伸形成的。
三、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
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教學安排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之后。之前的平行四邊形教學已經(jīng)為學生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建立了知識基礎和方法,我們稍加引導,教學就可以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前讓學生用以前的方法,通過測量、估計三角形的面積,猜想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后讓學生擺弄手中的三角形,通過對圖形的旋轉、平移、拼擺,看能不能轉化成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圖形――平行四邊形,通過引導學生互動交流,弄清三角形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實現(xiàn)了已有知識向新知的遷移,問題就已經(jīng)解決。公式的表達式如:
四、梯形面積公式推導
梯形面積安排在三角形的面積教學之后,思想方法幾乎和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完全一樣。教師可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翻轉)、平移,然后把它們拼擺成一個比較大的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是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和梯形的高一樣。因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是知道的,所以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條件已經(jīng)具備,稍加引導就可以得出理清數(shù)量關系,抽象出面積公式:
五、圓的面積公式推導
和前面已經(jīng)學過的平面圖形不同的是,圓是由曲線圍成的,相對于其他的教學,學生可能感覺難度大一點。
傳統(tǒng)數(shù)學教學,為圓面積的推導制作了模型,通過把圓平均分成若干個扇形,再把這些扇形拼越來,就可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分得份數(shù)越多,越接近長方形,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遷移,就得到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一、在生活性操作活動中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數(shù)學是學生“街頭數(shù)學”的繼續(xù)和延伸,每個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背景都是豐富而獨特的。生活性操作活動是指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shù)學現(xiàn)象,將數(shù)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生活經(jīng)驗與數(shù)學經(jīng)驗有效對接,使生活經(jīng)驗數(shù)學化,讓學生將生活經(jīng)驗轉化為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并將感性的經(jīng)驗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小數(shù)的大小比較”一課時,我創(chuàng)設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超市所賣商品的價格比較中出發(fā),探尋小數(shù)大小比較的方法。具體分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先出示兩種作業(yè)本的單價(一種作業(yè)本為0.45元,另一種作業(yè)本為0.60元)供學生比較,再出示數(shù)學書和英語書的長度(0.24米與0.28米);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交流比較的方法,說比較的依據(jù);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出示另外兩種文具的單價(鉛筆袋18.80元,文具盒25.20元)供學生比較,并讓他們說出比較思路;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小結不同類型的小數(shù)大小比較方法。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面對不同商品的價格和不同的長度,學生的第一反應是將商品的價格轉換成熟悉的角和分、將以米為單位的長度轉換成以厘米為單位的長度進行比較,在對比中將小數(shù)大小比較的方法總結出來。學生由于對作業(yè)本單價和教科書長度的兩位小數(shù)的大小沒有清晰的概念,所以自然地將它們轉換成生活中熟悉的方式,并在多次應用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得出小數(shù)(整數(shù)部分為0)比較大小的一般方法。這里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踏板,引領學生經(jīng)歷將生活經(jīng)驗數(shù)學化的過程,將其發(fā)展成為數(shù)學經(jīng)驗。而在第三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學生也是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把整數(shù)部分的大小比較放在首位。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學生把原來生活中零散的經(jīng)驗整合起來,將表層的生活經(jīng)驗不斷進行深化,最終上升到數(shù)學方法、數(shù)學經(jīng)驗上來。
二、在探究性操作活動中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蘇聯(lián)著名數(shù)學教育家莽斯托利亞爾提出:“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力?!彼赋觯骸八^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就是在數(shù)學領域內一定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的教學?!笨梢?,數(shù)學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數(shù)學探究性活動。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到獲取知識的全過程,使操作、思維、語言有機結合,學生的體驗才會深刻、牢固,獲得的操作經(jīng)驗才會積極、有效。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在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傳統(tǒng)教學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或梯形,移到另一側,拼成長方形,再引導觀察、比較,推導出公式。其實,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這作的操作似乎在順利,太平實了。學生在中年級已學習了平移、平行四邊形的認識、用七巧板拼平行四邊形,并且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之前,教材有目的地安排了準備課“面積是多少”,此時學生已有了相應的圖形認知和平移、割補的活動經(jīng)驗,所以對于轉化平行四邊形并不陌生。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動手剪拼平行四邊形,就弱化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也缺乏挑戰(zhàn)性。實際教學中,先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進行動態(tài)的想像,借助表象在頭腦中的思維過程,如發(fā)現(xiàn)錯誤再進行糾正。學生在這富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中,所積累的遷移的經(jīng)驗、證明的經(jīng)驗、想象的經(jīng)驗也因個體的強烈感受而充滿了活力,更具考驗性、前瞻性。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操作是為操作而操作,學生沒有進行深刻的體驗和深入的探究,缺少數(shù)學思考,就不會獲得豐富、深刻的經(jīng)驗。因此,學生的動手操作不僅僅是直觀、形象的“手指運動”,而且是充滿著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學生經(jīng)歷著具體問題數(shù)學化、數(shù)學問題具體化的過程,使得操作經(jīng)驗與思考經(jīng)驗、策略性經(jīng)驗有機融合,從實踐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積累活動經(jīng)驗。
三、在引導反思活動中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的積累需要學生的自我反思、交流、總結,幫助學生經(jīng)驗顯化,變“隱而不露”為“顯山露水”。在反思中,感悟思考、探究的經(jīng)驗以及具體操作經(jīng)驗,并設置新的沖突,促進認知的觸角不斷拓展,這種經(jīng)歷促使學生形成善于推廣、舉一反三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讓學生獲得一種思想的熏陶。比如,教學“平行四邊行的面積計算”時,在課的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研究的,中間你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學生反思、交流)學生紛紛發(fā)言:
生1:我一開始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計算面積,但太麻煩了,后來就覺得應該研究更簡便的方法。
生2:我一眼就看出了從平行四邊形中剪下一個三角形,平移到另一邊,就轉化成了長方形。這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就方便多了。
生3:只要沿著高剪開就能轉化為長方形,所以不一定是剪三角形,也可以剪梯形。
生4:我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在比較兩個圖形的聯(lián)系時,誤以為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邊,后來在同桌的發(fā)現(xiàn)下發(fā)現(xiàn)錯了,看來以后學習中還是要細心觀察。
1.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經(jīng)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轉化思想,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轉化的思想探索知識,感悟數(shù)學知識內在聯(lián)系的邏輯之美;體驗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喚醒,引入新知
1.復習舊知。
師(出示一個長5cm、寬3cm的長方形) :這是什么圖形?面積怎么算?(課件演示:球撞長方形,長方形動態(tài)變成平行四邊形)
師:你已經(jīng)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哪些知識? 你還想學習它的哪些知識?
[設計意圖:課始,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靈活、交互性強的特點引入新知,并以此為學習切入點,有效喚醒學生已有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等學習經(jīng)驗。同時,在圖形的動態(tài)變化中,隱喻平行四邊形由長方形而來,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2.揭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有這樣的關系?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設計意圖:課始以問題驅動教學,用精心設置的三個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有利于由淺入深地鎖定討論范圍,明確探究方向,指向本課的教學主旨。]
二、化靜為動,探究建模
思考(一):與什么有關
1.猜想。
師:根據(jù)你的學習經(jīng)驗,你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可能與它的什么有關?(預設學生會猜想:平行四邊形面積可能與底和高有關)
2.觀察(課件演示)。
師:請仔細觀察,下面的平行四邊形什么變了,什么不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圖①動態(tài)生成圖②。
引導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高不變,底變小,面積變小。
(2)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圖②動態(tài)生成圖③。
引導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底不變,高變小,面積變小。
(3)通過觀察和討論,你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小與什么有關?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使靜態(tài)的知識動態(tài)化,充分調動了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正確猜想,有利于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shù)學的猜想應在觀察、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展開聯(lián)想。]
思考(二):有什么關系
1.初步交流。
師:平行四邊形面積和它的底、高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我們怎么來研究?(學生通過舉例子、做實驗、小組合作等來研究,師指導學生選擇學法)
2.獨立探究。
師:請同學們取出學習卡(卡上有三個畫在方格紙中的平行四邊形,如下表),先獨立數(shù)一數(shù),再想一想,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獨立探究后,匯報交流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
3.畫圖驗證。
師:請每位同學在方格紙中再畫一個你心中的平行四邊形, 再次驗證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學生研究驗證)
[設計意圖:通過數(shù)格子圖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及相關數(shù)據(jù),意在讓學生自主架設起平行四邊形底、高與面積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親歷探究的全過程,為引發(fā)初步猜想提供有力的支撐。緊接著,通過畫一畫心中的平行四邊形,進一步驗證猜想的準確性,豐富了學生的探究體驗。]
思考(三):為什么有這樣的關系
1.深入思考。
師:盡管平行四邊形大小不同,形狀也不一樣,但它的面積都等于底乘高,為什么會有這么奇妙的關系呢?(學生疑惑)
師:從你們的眼中,老師看到了“困難”。這樣,老師給你們一個友情提示:觀察手中的平行四邊形,想一想,能不能把它轉化成我們已學過會計算面積的圖形? (板書:轉化)
2.出示小組合作要求。
師:轉化是我們數(shù)學上一種很重要的思想方法。接下來請同學們利用學具,以小組為單位試著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完成轉化后和組內的同學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說說為什么有這樣的關系。
3.學生分組操作,教師巡視指導,然后匯報展示。
(1)從平行四邊形的一個頂點畫一條高,沿高剪開,把直角三角形向右平移,拼成長方形。
師:轉化后,圖形形狀變了,面積的大小變了嗎?為什么?
(2)從平行四邊形的一邊中間畫一條高,沿高剪開,把直角梯形向右平移,拼成長方形。
師:為什么都沿著高去剪?
4.師(利用課件再次演示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任意一個平行四邊形沿著它的高剪開,通過平移都可以轉化成我們已學過的長方形。
5.溝通聯(lián)系,歸納小結。
師:“轉化”像一根神奇的魔杖,它幫助我們把各種各樣的平行四邊形都轉化成了長方形。那么,轉化后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學生交流匯報,教師配合課件演示,如下)
[設計意圖:新課程十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而多媒體課件的動態(tài)演示功能較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更容易讓學生體會、理解。本環(huán)節(jié)是全課的重點,多媒體課件很好地對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了解釋,比學生的動手操作更有序、更清楚、更利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能有效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學生的學習難點。]
6.學習字母公式。
師: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a表示平行四邊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高,那么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用字母公式可以怎么表示?(學生匯報后,課件出示:S=ah )
三、分層練習,發(fā)散思維
1.出示練習1。 2.出示練習2。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涵蓋了不同角度的問題,不僅使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內化,也使數(shù)學思維在練習中得以發(fā)展,數(shù)學素養(yǎng)得到提升。 練習1是基礎練習,意在檢查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yǎng)學生細心審題的良好習慣;練習2旨在有多余信息干預的情況下,發(fā)展學生能根據(jù)解決問題的需要,有效選擇數(shù)據(jù)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同時強化了對公式的理解運用。]
3.設計停車位。
[設計意圖:課尾設計這樣一道開放題,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同時,明確還需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解決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四、回顧總結,提煉方法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回顧一下,我們是怎么來學習這個知識的?
……
反思: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xiàn)實的探索性的數(shù)學活動中去?!蹦敲矗绾巫尪嗝襟w信息技術優(yōu)化數(shù)學課堂教學,使之與“有效”共舞?
1.簡潔省時,直奔主題。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學習效果。課始,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靈活、交互性強的特點,引發(fā)思考,并以三個問題為引擎啟動本課研究。這樣的設計扎實有序,省時高效,充滿著濃濃的“數(shù)學味”。
2.動靜相融,化難為易。
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有時給學生觀察和想象帶來一定的困難,而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或動畫模擬,能化枯燥為有趣、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突出教學重點、分解難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課中借助多媒體演示三個平行四邊形的變化過程,化靜為動,讓學生在“變與不變”中揭示表象,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為下一步探究積累了巨大的內能。
3.新舊整合,優(yōu)勢互補。
教學過程中要科學地處理好傳統(tǒng)教學媒體的合理繼承和現(xiàn)代教學媒體充分應用的關系,實行多“體”并存,新舊整合,達到優(yōu)勢互補、取長補短的目的,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課中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帶著問題展開動手操作,完成“轉化”活動,再請各組選派代表到實物展示臺上交流轉化過程和探究結果,讓學生親歷知識“生長”的動態(tài)過程。緊接著,利用多媒體課件再次清晰演示剪拼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全過程,搭建起轉化前后兩種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有序呈現(xiàn)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更深刻地明晰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有效突出本課教學重點,化解學習難點。
平形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單元的內容,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在學生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后進行學習的。
在試教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中我們的目標直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說為了這個 “公式”而不擇任何“手段”,尤其是在學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面積一樣時,我們都拋出了這樣幾個問題:①平行四邊形的底、高與長方形的長、寬有什么關系?②轉化前后兩圖形之間什么沒有變化?以下是幾個教學片斷。
【過程展示】
(一)回顧原型,大膽猜測
1.出示一個長方形模型。
師:這是一個長方形,對于長方形你都了解它什么?
生1:四條邊,四個角。
生2:四個都是直角
生3:我們能計算出它的周長:周長=(長+寬)×2
生4:我們還能計算出它的面積:面積=長×寬
生:可以先量出它的長和寬,然后長×寬就可以算出它的面積。
師:不錯,我們可以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去計算,如果告訴你長方形的長為5厘米,寬為4厘米,那面積就應該為多少?(板書:5×4=20平方厘米)
2.想象:如果輕輕向右下壓長方形,會變成一個什么圖形?(模型演示)
生:會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那關于平行四邊形你又了解它的哪些知識呢?
生1:平行四邊形也有四條邊,四個角,而且對邊相等。
生2:平行四邊形有底邊和底邊所對應的高。
生3:長方形是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師:說的真好,看來大家對平行四邊的了解真多。這節(jié)課我們就繼續(xù)來認識平行四邊形。
3.猜測:長方形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它的面積,那平行四邊形也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它的面積嗎?
出示:
師:如果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鄰邊分別為5厘米和4厘米,5厘米的底對應的高為3厘米,你認為面積應該為多少?你是怎么想的?(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其算式的計算方法)
生1:(5+4)×2=18(平方厘米)(求周長)
生2:5×4=20(平方厘米)(相鄰兩邊相乘)
生3:5×3=15(平方厘米)(底×高)
師:怎么有這么多的答案?但我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一樣也是唯一的。那到底誰說得對呢?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驗證。
(二)動手操作,滲透轉化
師:你認為可以用什么辦法驗證?
生1:可以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shù)方格的方法。
生2:可以把它變成一個長方形再計算。
……
1.數(shù)方格的方法
(1)師:方法很多,那我們選擇兩種我們平時較常用的方法去試試。先來看看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
出示要求:
①數(shù)一數(shù),同桌合作數(shù)一數(shù)紙片上一共有幾個方格;
②想一想,你們是怎么數(shù)的,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寫下來;
③將紙片放在桌子右上角,準備匯報。
(2)學生匯報:
生:我們數(shù)了數(shù)發(fā)現(xiàn)一共是15個格子,我們是這樣數(shù)的,首先數(shù)滿格的,共有10個。然后數(shù)不是滿格的,我們發(fā)現(xiàn)左邊的格子和右邊的格子湊起來剛好是一個滿格,這里總共有5個滿格。所以平形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用底×高來計算。
師:你們的發(fā)現(xiàn)真了不起,通過數(shù)格子的方法驗證我們剛才的想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能用底×高來計算。
2.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
(1)師:那兩個鄰邊相乘得到的為什么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我們來用第二個方法驗證下。
出示要求:
①操作要求:利用剪刀,筆,尺子等工具,將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通過剪、拼,變成一個長方形;
②想一想:你是怎么剪、拼的?觀察拼成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你發(fā)現(xiàn)什么?寫下來;
③將工具整理好放在桌子右上角,準備匯報。
(2)學生匯報:
生1:我沿著高剪下一個小三角形,拼到右邊就變成一個長方形了,我發(fā)現(xiàn)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生2:我發(fā)現(xiàn)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等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
(3)教師利用課件演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并通過線的閃動突出長、寬和底、高的對應關系。
(4)師:通過上面的實驗,你們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理由是什么?
生:我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等于底×高。因為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寬,而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等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由此可以推出上面的計算公式。
師:說得非常好?。ㄆ叫兴倪呅蔚拿娣e=底×高)
(三)強化轉化,構建新知
1. 師:剛才通過研究,有同學發(fā)現(xiàn)了這個平行四邊形(小紙片)的面積是底乘以高。那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可以用底乘以高來算?我們來看一下這幾個平行四邊形能不能轉化為我們的熟悉的長方形?(課件展示轉化方法)
2.師:現(xiàn)在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還可以用字母來表示:S=ah
【教學反思】
思維是很空乏的東西,在課堂中需要很多有效的活動得以支撐,在挖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我們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我們認為數(shù)學課堂中的數(shù)學思維訓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落腳。
1.在新舊知識結合處落腳
長方形的面積為長×寬,這是學生已有知識,學生已經(jīng)高度抽象地理解了面積的意義。面積此時在學生心目中已成為一些數(shù)字,而不是平面的大小。這就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新知的探究產(chǎn)生了極大地負遷移。如果我們一味的躲避負遷移,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在本課例中為充分暴露學生思維,我們嘗試讓他們大膽猜測,采用積極正視負遷移,有效利用負遷移的方法。于是在猜測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用求周長的方法、兩鄰邊相稱的方法、底乘高方法等。由于面積是唯一的,這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欲望,為接下來的動手探索埋下了伏筆,同時也有效避免了舊知對新知的負遷移作用。
2.在疑難處落腳
數(shù)方格的方法是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最常見方法,在數(shù)方格時由于會產(chǎn)生大小不一的不滿格而使數(shù)方格的方法受到學生的質疑。因此,教材中都將不滿格的無論大小都當成半格算,雖然這樣的方法經(jīng)過驗證后也是科學、可行的,但是學生往往都是直觀的看的,不滿半格的也當半格算,學生從內心接受不了?;谶@樣的考慮,我們在課堂中沒有強調不滿格的都當成半格算,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辦法。在課例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是能夠非常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的,通過大小的拼湊,就變成了一個滿格。而在這拼湊的過程中,就是轉化思想的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得以提升。
3.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落腳
要重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感觀認識,再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積極思維來獲取知識。本課例中讓學生通過工具剪平行四邊形、拼長方形這個活動,使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抽象的知識,因為有了形象的展示,而得到了有效地落實。
一、注重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中去,以體會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新課伊始,我就設計了游玩新建的“農家樂園”的生活情境,在游玩中獲取數(shù)學信息,在“這個水池的占地面積有多大?這塊地大約能收多少小麥?這個停車位的面積大約有多大?”等數(shù)學問題中體會數(shù)學無處不在,農村的建設也同樣需要它,并將這些數(shù)學問題體現(xiàn)在整堂課中。在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后,引導學生自主運用知識解決停車位的面積和小麥地的面積,在體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的同時,感受數(shù)學無處不在。
二、注重數(shù)學思想的滲透
英國哲學家懷特說過:智慧與知識關系密切,智慧基于知識又高于知識,知識與智慧之間不能畫等號,但在一定條件下知識是可以轉化成智慧的。滲透在數(shù)學教材中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就是這把“鑰匙”。數(shù)學思想方法是數(shù)學知識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源泉,又是對數(shù)學知識及其探索過程進行理性反思的結果。如果數(shù)學教師能洞察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會在引導學生獲取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使他們受到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熏陶,久而久之,一旦遇到新情況下的新問題,學生就會將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組塊重新調整,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迅速地找到問題的實質,創(chuàng)造性地予以解決。我們要巧妙地引導學生初步感悟數(shù)學思想方法,同時著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為學生的智慧。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將轉化思想和猜想——驗證的數(shù)學思想滲透在整個課堂中,引導學生輕松地理解、高效地學習。
首先,我認為:運用方格紙來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學生在三年級就會,這只是一種工具的重復運用,相對于一種數(shù)學思想,它是不能相提并論的。于是,我對它進行了舍棄。在情境導入中就設計了“求農家樂園大門上的組合圖形面積,獲取參觀資格”的活動,巧妙滲透“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引導學生將組合圖形轉化為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難題,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滲透靈活運用數(shù)學思想解決問題的習慣。這也為后面引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來探究它的面積計算方法埋下伏筆,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中,我又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方法,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生有的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鄰邊,也有的猜測底×高,還有的猜測用邊×邊。我還給他們的猜想用他們的名字進行命名,用科學家的實驗結論和命名由來激發(fā)他們的探索熱情,并用大大的“?”引導學生主動地通過操作進行驗證,將心中的“?”變成“?!?,甚至是“!”。
三、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后,并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實踐:通過轉化,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學過的圖形,尋找圖形中的變與不變的關系,發(fā)現(xiàn)面積計算方法。在剪拼的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用不同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進行剪拼,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異中求同的思維能力。
四、設計科學的學習活動
新課程指出:“設計有效的數(shù)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jīng)歷數(shù)學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的重要途徑?!痹诒竟?jié)課中,引導學生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是教學難點,學生有的能明其意,但難述其言。
針對這一教學難點,在學習過程中,我設計了細化的、操作性強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1)觀察平行四邊形和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聯(lián)系,思考:①將平行四邊形拼成長方形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②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2)完成下面的表格:
(3)你能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并引導學生不斷完善。如:你能用文字正確地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很棒。但有的同學聽得還不是很明白。誰能再加以圖形或符號進行描述?引導學生用箭頭、等號來描述推導過程和圖形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逐步完善推導的過程中自主形成清晰的板書,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
五、注重優(yōu)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yōu)化是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練結合,形式多樣,層層遞進。
第一題判斷,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和高有關。第二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麥田的面積,規(guī)范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第三題出示含有一個多余條件的圖形題,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學習上更上一個層次。第四題出示平行四邊形兩組底邊和高,選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底邊要和高相對應,并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性。第五題認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并說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兩個平行四邊形共底,根據(jù)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讓學生在練習中真正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