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語文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把教會學生形成正確的處事態度放在首要位置,讓學生形成態度決定一切的共識,培養學生冷靜分析、客觀評價、勇于擔當、敢于改正的習慣,如對于學生發生糾紛,產生矛盾,造成打架斗毆,甚至,要讓學生端正態度、擺正心態。讓學生領會:面對問題,就是擺明態度,態度一變,問題不見,態度一變,方法無限,態度徹底改變,奇跡定會出現。
二、落實習慣養成教育的具體行動
落實具體行動就是在實施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具體行為反復教育,反復訓練,從而使學生改掉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習慣,把習慣的養成落實具體行動中。
(一)通過培養好習慣來改掉壞習慣
習慣養成教育把教師工作重心定位在實際行動糾偏上,反復的良好習慣培養訓練是改掉陋習的有效途徑,也是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如學生衛生習慣不好,總是亂丟亂扔、內務整理不齊、個人物品亂擺等,對于這些問題只需組織班委負責監督,讓衛生習慣不好的學生反復做衛生即可,讓他們在實際做的過程中體驗保持衛生的重要性和優美環境下生活、學習的心曠神怡。
(二)實事求是,找到“話療”與“行療”的平衡點
教師往往經常有這樣的困惑:說少了怕教育不到位,說多了怕學生嫌煩而適得其反。其實,在學生端正態度的前提下,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如何找到“話療”與“行療”的平衡點,在這里有一個標準:“話療”的程度與學生問題的大小成正比;“行療”的程度與學生問題的大小成反比。也就是說,小問題,多做少說;大問題,少做多說。
(三)落實行動的有效監督
沒有監督的行動教育是沒有意義的,更會使整個習慣養成教育形同虛設,因此,在行動教育的具體規劃中,要實現可操作性和可監督性,要科學、合理設計方案,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任何不良行為都是要通過具體行動來彌補的,在糾正訓練中養成習慣,同時,在初期行動教育的時候要不打折扣,要注重小事,逐漸推進。
三、建立健全、規范的考核制度
規范考核制度就是在實施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把教育滲透到學生在校行為的每一個環節中,貫穿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空間,做到處處有制度標準、時時有考核檢查、事事有反饋整改、人人有提高完善。
(一)健全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對學生是一種約束,一種引領,是學生發展的方向。特別是對于職業技術學校學生來說,他們惰性比較大而自制力相對不夠,如果沒有有效的強制性約束可能會使他們的陋習不改。建立學校、系部、班級不同層面的規章制度,建立常規檢查指標體系,禮儀規范、文明用語規范、教學樓管理規范、文明寄宿要求等常規細則,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在建立制度上,學校制度把握方向,系部、班級制度把握細節,學校制度體現全局、權威,系部、班級制定體現人性、易實現,尤其班級制度既不能太苛刻,也不能太泛于表面,在班級制度的執行中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做到每位學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個個都是班集體的主人,有利于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
(二)樹立典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由于他們自覺性、積極性都不是很高,所以要在經常性教育前提下,借助榜樣的引導,如通過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常規管理先進班級、德育先進個人、文明使者等榜樣力量,引導學生形成向優秀學習,并通過各類評比、表彰、宣揚,擴大優秀事跡的榜樣示范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三)評比考核
加強日常規范的檢查、反饋、整改、考核,根據常規檢查指標,明確常規要求,借助學生軍事訓練、新生德育實踐課、政治學習、主題班會、主題團日活動、思想政治課等日常考核評比向學生注入習慣。如在食堂、充飯卡窗口設立“一米線”,培養學生排隊的習慣;在教室、實訓室嚴格考勤培養學生惜時守時的習慣;在宿舍、教室、校園公共區域加強衛生檢查、考核,培養學生講究衛生的習慣等。
四、善用賞識與激勵手段
賞識與激勵是有效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的方法之一,具體來說就是在實施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要貫穿教師賞識的眼光、激勵的言語、肯定的姿態。把賞識激勵貫穿到教育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一)賞識激勵是教師強有力的武器
教師教育要春雨潤物,對學生多賞識激勵。心理學研究實驗表明,人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勵,其能力發揮是之前的兩倍甚至更多。職業技術學校寄宿的學生遠離親人,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因此,教師應主動關心他們、鼓勵他們,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他們也會主動接近你,傾吐自己的真情實感,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引導和教育。
(二)激勵制度要覆蓋“差生”
進入學校之前,大部分學生有被教師忽視的感覺,他們的內心更加渴望得到教師的贊揚和鼓勵。部分“差生”往往是行為習慣特別差的學生,他們中的許多人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師不要因為學生有不良習慣而放棄對他們抱以肯定的目光,放棄對他們給予贊美的言語。相反,對于“差生”,他們的心靈更加脆弱,他們往往更加容易破罐子破摔,教師要轉變觀念,因材施教,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孰不知親其師則信其道,只有學生發自內心的自省、自悟,才會真正產生實足的效果。
(三)創新機制,實施群體賞識激勵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這也是企業文化的精髓。職業技術學校更要關注團隊教育,通過團隊的自我糾偏、自我完善功能,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創設群體賞識激勵機制,能有效地提升班級凝聚力,提高學生集體榮譽感,從而達到學生自覺管理自己的圓滿效果,如制定班級加分標準、班級常規管理獎勵標準、違紀整改補償辦法等,鼓勵集體自我完善。
五、體現個性尊重與嚴格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服務對象的服務行業。教師不能高高在上,忘記了“服務”的一切都應針對學生。將學生放在與教師平等的地位,才能更好的去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呵護學生,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接觸和交流。通過真心換取學生的愛戴,進而讓學生將愛轉移到學習上。以愛為基礎的“教”更顯激情,以愛為基礎的“學”方能主動。教學中有愛,教師才會更加主動、細心地關注學生,才容易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有助于激勵學生不斷的在學習上取得進步。教學中有愛,才能夠更加及時的發現學生們在學習中所犯的過錯,并給予合理的糾正。
二、多種方法激趣,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一)利用動作反應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好動是一個普遍現象,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則可以利用學生們的這一特點來開展英語教學,如果讓他們覺得在動來動去中也能夠學習到英語,他們的學習興趣就很容易被激發出來,并還會嘗試用同樣的方法去學習英語。
例如5B《Unit6AtaPElesson》中是以談論體育課上“按指令做動作”為話題,主要圍繞Put…on…;Touch…with…等祈使句及其答語的學習,同時還需要學生掌握人體相關部位的單詞,如arm,hand,foot,leg等。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句子的功能和意義,并引導學生操練、運用。筆者讓孩子們摸著自己的頭或別人的頭、臉、鼻、眼睛、耳朵、腳等部位說“head,yourface,mynose,youreye,myleg”等等。然后再讓孩子們看投影圖片快速說出人體部位的單詞,接著開展男女競賽,爭說人體部位。
這樣做引起了孩子們的極大興趣,使得整個課堂的氣氛立即活躍起來,然后逐漸加快指令的節奏,學生們的反應速度隨之加快,學生在活動中眼、口、耳、手多種感官同時使用,使得他們精神高度集中,腦筋也快速運轉起來,加深了這些單詞在他們腦海中的印象。經過這樣的學習,讓孩子們覺得英語學習相當有趣,進而想要更加主動的了解英語、學習英語。
(二)以歌曲激趣
小學不僅愛動還很難管住自己的嘴巴,愛說話。我們可以為讓學生們在開口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學習英語。在英文中有很多適合小孩傳唱的歌曲,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旋律優美動聽的歌曲來激發出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26個字母歌、JingleBells、TwoLittleBlackBirds等等。如在學習英文字母時可以讓孩子們學唱26個字母歌,在唱中學習,這樣能讓他們更快的掌握英文字母。
(三)幽默語言激趣
利用幽默的語言能夠有效的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幽默有趣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笑出聲來,能夠感到內心的快樂。幽默的語言并不是在特定的課堂上才能夠使用,而是每一次英語課都可以使用。通過適當的幽默有趣的語言還能夠減輕學生犯錯時的內疚心理,幫助他們克服因犯錯而帶來的畏懼心理,讓他們覺得“英語是非常有趣的,沒有什么好怕的。”
(四)利用實物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轉移,而且對于英語學習也缺乏足夠的自覺性與自控能力,如果在學習單詞時只是讓他們死記硬背,那么他們就會感到十分的枯燥乏味,效果也不理想。而如果是采用實物或圖片等將那些抽象的單詞變為具體的直觀的東西,那么他們就很容易集中注意力,產生出極大的興趣,進而想要主動的去獲知應該如何用英語來對這些實物進行描述。例如在教學4B《Unit4Buyingfruit》時,學生需要掌握apple、banana、pear等水果的單詞,筆者為學生們準備了蘋果、香蕉、梨等水果的實物,學生們看到實物后都想知道這些水果對應的單詞是什么,而且還會主動的去記住這些單詞。此外,還可以利用圖片、簡筆畫、幻燈、投影片、玩具等其他直觀的教具來輔助教學,往往也能夠達到相同的效果。而且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相同的實物的時候就會主動的去回憶相應的英語單詞,如果發現自己不能想起來,往往還會去主動地查閱工具書,進而使得他們的英語學習更加主動、積極。
(五)情景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剛接手新的班級,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常規教育和訓練,針對班上學生實際,利用一切有利時間加強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嚴格訓練學生正確的讀寫姿勢;要求他們注意聽別人說話,聽清楚說話的內容,記在心中;教育學生學會思考等等。這些辦法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學生在課堂上讀寫、坐站、聽說的正確姿勢逐步養成后,課堂秩序必然會有明顯好轉。
二、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養成
教師要教育每個學生樹立主人翁責任感,時時處處為學校、為班級、為社會著想,不在校園以及其他公共場所吃零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看到紙屑等廢棄物隨手撿起,見到破壞校園環境衛生公共環境的不良行為及時加以制止。倡導學生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群體的關系上,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以典型事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心靈受到感染,激發出內心潛在的激情,時時刻刻鞭策自己,激勵自己,以典型為榜樣,做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三、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
教師要時時注意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學生的文明習慣必然要體現在文明的交往中,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和老師、團結同學、行為文明、言語禮貌,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基本要求。要明確要求學生見到老師、父母及長輩要主動問候;每天上學時要跟父母道別,說聲“再見”;放學回家要向父母問好;睡覺前道聲“晚安”;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禮讓、起立等體態語言。
四、學生良好上網習慣的養成
學生如何健康上網并正確使用網絡一直是困擾家長的難題。我認為,首先應端正家長對上網的認識,加強與家長的配合,進行家庭教育。大部分家長由于自身對網絡不甚了解,過多干預子女上網,這樣做只能適得其反,甚至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應該與家長進行溝通,端正家長的看法,使家長能夠辯證地看待孩子上網問題。另外,要向家長們推薦反黃軟件,以防止在家上網的學生瀏覽黃色網站。面對中小學生上網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有“網絡恐懼癥”,不應只看到它負面的影響而忽視了它的積極作用。網絡能夠引導學生走入一個空前豐富的信息世界,進行交流與學習,不再固步自封,然而我們應該正確地利用,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要端正學生的上網態度,科學地探索中小學生上網的心理健康問題,引導學生在網絡里翱翔,涉獵豐富而健康的信息和科學知識。
五、結語
職業院校學生的年紀比較輕,一般在15——18歲之間。青春年少的學生思想不穩定,容易做出過激的行為。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教育管理學生,才有比較好的效果。職校生的基本特點有以下幾點:
1.生理有了進步,思想不夠成熟,容易改變和塑造
學生在這個時期很快發育,身體、大腦和神經系統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生理變化影響到他們的心理,使他們認為自己是大人了,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經常反駁他人,渴望自由,不喜歡過多的約束。但是,人生經驗還不夠,分不清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不聽父母和老師的意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2.社會影晌學生的心態,思想消極
職校生主要是中學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整體素質相對差一點。現在就業形勢嚴峻,許多學生畢業后不好找工作,使他們面臨生存危機,帶給他們很大的壓力、有的在環境的逼迫下努力學習,但有的職校生不能承受這些壓力,不能面對現實,不能適應時代對他們的要求,因而心理上比較郁悶,感到壓抑,每天不認真學習,虛度時光,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學校雖然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但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教育管理比較困難,學生教育管理者必須重新思考,改變教育方法。
二、學生教育管理的新方法
職業教育的學生管理者的任務很艱巨,從思想上教育職校學生,抓住學生的特點學習科學的教育理論,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系統地教育管理,消除學生失落心理
信念鼓舞人們的精神,理想推動人們不斷前進,理想可指明人生前進的道路。因此,職校生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是注重入校教育。學生入校時向他們灌輸正面思想,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使他們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理想的重要,道德的作用、法律常識,引導他們正確發展。其次軍事國防教育是必不可缺的。組織學生參加正規的軍訓,目的讓學生了解革命歷史、英雄事跡和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教育他們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擔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同時,使他們了解紀律的重要,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覺遵守紀律。了解的軍事知識,學習軍人的精神風貌,影響學生的思想作風。軍訓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軍人高昂的斗志、蓬勃的朝氣,向軍人學習,改變精神面貌,自信地面對生活,從軍訓中獲得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2.依靠制度約束學生較強的逆反心理
要多鼓勵學生,肯定他們的行為。因為學生希望他人關注自己的表現,希望獲得成功,如果老師表揚他們,學生就會充滿學習和生活的激情。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各種規章制度,認真落實到管理中,用各項制度的約束學生的行為,使學生時時刻刻牢記紀律的重要,同時要分清楚獎勵和處罰的條件,實現各種獎懲,用獎勵鼓勵先進,用處罰鞭策落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覺遵紀守法。在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包容學生的缺點,諒解他們的過失,忽略他們的不足,使他們改正缺點,發揚優點。
3.運用標準制止學生的懶惰散漫
讓學生看到他們的優點,使他們樹立起信心,根據目標進行管理,手段要多種多樣,才能做好學生工作。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特點、學校的實際情況,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制定教育管理目標。團委要帶動團員的積極性,學生會也要廣泛聯系學生,按照目標推進學生管理工作。相信學生總有一天會成功,他期望取得很好的成績,自然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克服懶惰散漫,認真學習。
一、學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
1.日常性:兒童天性的
赫勒及我國學者衣俊卿都認為非日常生活是自為的類本質對象化活動,而日常生活是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活動,但“自為”也可能“為”錯了方向,也可能妨礙了人性的實現。比如,制度雖然是人的創造物,但被創造出來的制度有時有了自己的生命和邏輯,可以屏蔽、遮蓋甚至扭曲人性。科學世界是人的創造性得以展開的領地,是人的創造性開辟的天地,但在這一領地里人及其本性容易被遺忘。而一般情況下的日常生活是人本性的自然,是人的原始而本真的生命和情感的展開,是人在“鋼筋混凝土森林”式的現代物質與制度環境中得以喘息、靜思的家。
學校生活日常性首先是兒童天性的表現。年齡較小的兒童其生活本身就具有日常性,他們還不適應制度化的生活。踏入學校以后,在不得不過的制度生活中,他們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抑和阻隔,但兒童時刻都在尋找時機釋放自己的天性,在這種制度生活上涂上兒童的、日常的色彩。從另一角度看,兒童不可避免地要將學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帶入學校生活之中,在學校生活中表現出日常生活的慣性。正是因為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的本性得以,使人與人得以真實相會,避免了諸多遮蔽、掩蓋和面具。
在學校生活中,兒童本性的顯露使得學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這一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意義。首先,就像動物在一定范圍內留下自己的氣味使之成為“自己的”的一樣,兒童在相對剛性的學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氣息,使學校生活有了一些“屬己”的成分,進而獲得一點安全感和文化的適應感。其次,在日常性的學校中顯露的本性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各種品性的兒童無遮蔽的相互作用,通過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等機制,道德教育與道德學習悄然發生。第三,在日常性的學校生活中,兒童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外在化,但這一過程不會是單向的,對象化的同時也有“內在化”,外在的環境和人必然會與外在化的“本質”互動,進而豐富、發展這一“本質”。
2.與道德時刻照面
制度生活中,制度是人與道德之間的一堵墻,使得人與道德“隔墻相望”,不能直接照面。鮑曼深刻地指出,在制度生活中,“行為者不是面對另外一個人,而是面對一個‘言明的要求’;真正的聯系發生在行為者和規則之間,而另一個人,行為的原因或目的僅僅是權利和義務的棋盤上活動的棋子”。[1]也就是說,在制度生活中,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與其他人發生直接聯系,而是與制度發生直接聯系,通過制度再與他人發生間接的聯系。在這種情況下,人及道德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了。與此不同,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制度這堵墻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直接相聯系,人與道德也是時刻照面的。與制度生活中制度和理性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主導調節因素不同,日常生活中道德和情感則是主導的、直接的調節因素。[2]在具有日常性的學校生活中,兒童將他人當作是與自己一樣的人,這就必然導致對他人的“感通”與尊重,而這正是道德發揮作用的方式。當然,這種與道德的時刻照面,或者說對他人的“感通”與尊重,有時并不一定是刻意為之的,可能以自動化的、習慣化的不假思索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恰是道德與人融為一體的一個階段。
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人與人由陌生變得熟悉而有相互依戀的感情,變成了一個“熟人社會”。如果說陌生人之間的倫理是一種理性倫理,比如公正、公平、禮貌等,那么“熟人社會”內部成員之間的倫理則具有顯著的情感性。學校生活中,學生之間通過日常的和制度性的交往,已經變成了熟人,人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也是情感關系。一個兒童對另外一些與自己共同生活的兒童的關心、牽掛、體貼對自己是一種真實的道德情感體驗和自我教育方式,對對方也是一種真實的道德情感體驗和道德教育過程。
3.日常性與教育的無痕性
正是因為學校生活的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兒童天性的自然顯露,并以道德作為調節彼此之間關系的主導因素,所以學校生活所具有的日常性對師生人格的孕育具有無痕性。這種無痕性有兩層含義:一是不是有意為之的,二是接受影響也是不知不覺的。大家在一起生活,雖然不可避免地會對別人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但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為了教育別人。另一方面,每一個人都在這種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著各種影響和教育,雖然這種接受里有主體非自覺的選擇和過濾。
無痕性與低逆反心理、低抗拒和有效性相聯系。日常性所附帶的教育性是“無意為之”的,是按理所當然的生活要求所獲得的效果,這對受教育的一方不構成額外的精神和心理負擔,受教育者也是在不知不覺中吸收教育滋養的,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為。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影響,與有意識的影響相比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有意識的影響或者說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受教育者是能夠清楚意識到其目的和動機的,自主的受教育者在有些情況下也會產生有目的、有計劃的“逆反與抗拒”。沒有逆反和抗拒,影響的施加和接受又都是無意間完成的,而且這一過程是長期的,所以這種教育的有效性是可靠的。我們可以說通過這種過程所形成的品質是“德性之知”,是深入人之“骨髓”的人之“第二天性”。當然,必須承認,我們在這一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和教育并不都是正面的、積極的,是多種成分混合在一起的,使人的整體人格呈現出一種多種成分共存的張力結構。
二、學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功能發揮的障礙
作為日常性的學校生活和學校日常交往在教育研究和實踐領域作為一個“軟”區,很少得到關注,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清楚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但學校的教育實踐卻知道如何削弱、損害其作用。
制度無限膨脹,試圖把觸角伸到每一個角落。如前所述,無論是從應然還是實然的角度,制度都是有邊界的,這一點是再“霸王”的制度也無法突破的極限。但在學校實際生活中,制度已經無所不用其極,已經極大地壓縮了日常性的生活空間。比如,課間是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但學校制度已經不滿足于在課間時間的隱形存在,而是將課間時間據為己有。可憐的課間十分鐘被學校做眼保健操的規定給吞噬了大半。不是被學生戲稱為“眼保氣”的眼保健操本身招人討厭,而是其占用了本應該屬于學生自己的自由活動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學生本可以自己由著性子游戲玩耍。成年人出于兒童健康的考慮所制定的做眼保健操的制度,在學生心里還不如廁所里的臭氣受歡迎![3]不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夠證實在課間做眼保健操比兒童自己玩耍放松更能使兒童的眼睛健康得到保證。
我們到小學去調研,常遇到小學生眼睛都不看你卻把手舉過頭頂行隊禮,嘴里還嘟囔一句:“老師好!”還沒等你回一句“你好!”他已經跑遠了。這是制度化的規定對兒童日常行為的過度干預。“見到老師要行隊禮”這項干預學生日常行為的要求有時讓學生無所適從。比如,一些小學生對在廁所遇到老師要不要行隊禮感到矛盾和困惑。[4]三、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學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
1.有所不為
學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覺的活動,強調在各個方面的主動作為,這正是學校教育的獨特作用之所在。但學校教育這種作用的發揮好像已經過了頭,就像我們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政府部門,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方面都要操心,結果是該管的沒管好,不該管的則管得更亂。學校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活動道德教育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應是學校主動的教育活動不應該管的事情,應該是學校自覺的教育活動“所不為”的方面。
學校教育“所不為”的方面很多,包括:
(1)個人交往。個體兒童在學校中會自然交往,與一些兒童比較親密,與另一些兒童相對疏遠,這都是正常的現象,學校教育最好不要橫加干涉,搞什么“傳幫帶”、“結對子”一類的“搭配”活動。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在個人交往中也有自己的自然的、不自覺的選擇,何況兒童?
(2)自由支配時間。現今的學校教育將兒童的時間切割成不同的塊分給不同的學科,再加上各種補習活動,屬于兒童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就是本該屬于兒童自由支配的課間和家庭時間,也被學校教育過多侵占了。這種侵占導致了兒童生活的“空殼化”,導致兒童生活中日常性的流失,導致兒童與日常性相關的個性發展的障礙與缺失。
(3)日常生活的范式。兒童的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自然范式和倫理行為模式,學校教育對此應該持尊重的態度,不能用自己所倡導的生活范式和行為模式來規訓、宰制兒童的日常生活。
(4)兒童游戲與語言方式。兒童有自己發明創造的游戲和語言方式,成年人不能以自己喜歡與否作為標準來進行取舍與改造。只要不出現危機和傷害,學校教育可以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2.有所為
“有所不為”并不意味著對兒童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視而不見,學校教育應該對兒童的這種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從中發現問題,為教育干涉提供依據和時機。兒童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自然行為方式表露出來,這是學校教育了解真實的兒童的機會。但學校對日常生活中的兒童的了解不能采取監視等制度化的方式,應該走日常的路子,即在與兒童一起過日常的生活中加以了解。
對兒童日常性的生活總體上應順其自然,但也并不排斥適度干預。但干預應該用在問題和危機出現的時候。比如,兒童在日常交往中受大眾傳媒和成人世界的影響,可能會給同伴取各種各樣的外號,這種外號對一些兒童的傷害有時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這時候,干預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干預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干預,也包括對制度化的學校生活的反思。比如兒童語言交往中出現了“祝你生日倒霉,祝你蛋糕發霉,祝你缺胳膊少腿,祝你越吃越肥”、“祝你出門被車撞死,洗臉被水淹死,吃面條被噎死,喝水被嗆死,看笑話笑死”這種情緒傾向時,教育者就應該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兒童的這種看似是玩笑,但卻流露出潛意識中的冷漠與不正常心態。
3.對日常形式的借用
日常生活和具有日常品性的生活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其不露痕跡性和效果的扎根性是任何有意為之的活動所不具備的。學校教育可以吸取這些特點,通過借用日常生活的形式來實施自己有目的的教育。學校教育的很多活動可以采取兒童所喜歡的兒童方式來進行,借助兒童天性樂意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來影響兒童,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和影響。有時,一個游戲比一籮筐的語言教導和苦口婆心的規勸更有效。比如,對學校的歸屬感教育,一個校徽或學校吉祥物設計游戲,可以比得上校長和班主任的多次的長篇大論。游戲是兒童自己的方式,學校教育的很多任務,如果能用游戲的方式來處理,使兒童沒有疏離感和抗拒感,教育效果就會好得多。
注:
[1]齊格蒙·鮑曼著,郁建興等譯:《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后現代道德》,學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頁
[2]衣俊卿:《日常交往與非日常交往》,《哲學研究》1992年第10期
1.施教者誠信缺失的不良示范。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工作中缺乏踏實肯干的精神。例如有的教師不認真備課,不親自制作課件,而直接使用教材附帶的課件,并將制作者修改成教師本人的名字;有的教師為了評教獲得良好,在對學生課程成績評定時沒有原則性的討好學生,而不結合學生平時課業表現給予評定。二是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學術不端行為主要表現為: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等。殊不知,教師的上述行為都不經意間都潛移默化地在影響學生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取向,影響大學生誠信道德品質的形成。
2.誠信教育途徑較單一。
當前,高校誠信教育主要通過第一課堂來實施,如以系列思政課的形式培養學生誠信態度,提升學生的誠信道德意識,形成良好的誠信行為習慣。由于途徑、形式較單一,效果不甚明顯,許多學生對誠信道德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感性認知層面上,沒有達到理性認知程度,更沒有形成內心信念和內化為行為習慣,使學生難以自覺做到知行的統一。
3.誠信操作教育懲罰機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實施誠信教學存在重課堂教學、輕操作教學的實際。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各高校在誠信操作教育方面雖然也制定了一些約束、監督機制,如簽訂考試承諾書和發表畢業論文聲明等。但在約束的同時,缺乏有效激勵、懲罰措施,更多強調克己和自我反省,對符合誠信準則的行為一般的做法是口頭表揚,對違反誠信、違背道德的做法普遍做法是批評教育,沒有建立有效的懲罰終止措施,誠信操作教育效果不明顯。
二、扎實推進誠信教育對策
(一)加強師德建設,充分發揮育人者的示范引領作用
高校教師作為傳播高深學問的踐行者,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也擔負著教會學生如何誠信做人的重任。一個對待教學嚴肅認真,對待學術嚴謹誠實的教師,必然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社會閱歷和人生經歷去影響學生。這對學生而言恰恰是看得到、聽得見,且比起書本式的教育更顯真實,更具說服力。為此,高校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師德建設,充分發揮教師在誠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一是高校要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將培養教師樹立教書育人、以身立教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作為師德建設的一項長期工作,常抓不懈,使廣大教師自覺提高為人師表的道德覺悟,以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等道德規范嚴格約束自己,自覺接受監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淵博的學識取信于學生,真正做到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誠信道德風范影響和教育學生。二是高校要重視對教師學術道德規范的培養,制定相關制度來約束和規范教師的學術行為。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對學術道德規范基本要求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要依據學術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在教師職前培訓以及教師整個職業生涯中貫穿學術道德基本規范的培訓工作。對在科研工作中出現的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篡改侵吞他人學術成果、違規使用科研經費以及濫用學術資源而產生的不良學術影響制定相關懲處制度,發揮制度規范約束作用。三是要激發教師提高誠信度,發揚主人翁精神,自覺捍衛職業尊嚴,珍惜教師聲譽,提升師德境界。要明確誠信道德培養目標,并將誠信道德修養自覺納入職業生涯規劃。通過自主學習,自我改進,將誠信道德規范轉化為穩定的內在信念和行為品質,并主動融入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實踐中,提高誠信道德踐行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良好道德形象影響、感染、取信學生,培養學生誠信良好品質。
(二)以契約精神為導向,使受教者重視并踐行誠信道德自律教育
契約精神是現代法治社會和經濟社會的基本特征,只有契約才能使現代社會建立所有人都平等互信的有效保障機制。契約的本質,在形式上體現了主體的相互平等和意志自由,契約主體行為是一個“他律和自律”不斷交錯的過程,如果達成了協議,則是他律和自律統一的結果,從過程到結果都具有道德性。為此,高校在對受教者實施誠信教育時,首先要在學生入學教育時宣傳契約精神,通過課程教學、校園網頁等多種途徑讓學生對契約精神的發展歷史、內涵、作用等方面形成感性認識;其次要讓學生重視契約精神在誠信教育,特別是誠信自律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契約主體行為中“他律和自律”不斷交錯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律教育作用。將誠信道德教育自覺納入到個人道德修養養成的過程中去,通過自主學習,自我改進,將誠信道德品質轉化為穩定的內在信念和行為品質。并主動融入日常學習、朋友交往等社會生活實踐中去,提高誠信道德能力。
(三)重視誠信操作教育,建立集約束、監督、獎懲、評價為一體的誠信操作教育機制
一、學會閱讀數學,從中感悟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數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邏輯關系,才能達到對書本的本真理解。同時數學有它的精確性,每個數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易產生歧義的詞匯,結論錯對分明,因此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致,同時必須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學好數學,使數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我覺得必須重視數學閱讀,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書看得多的人,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對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時這樣也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思想。
二、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語言
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因為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比如:在教學《現代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乘法運算定律的簡便運算時:44×25=?我教給學生的一種算理:44×25=11×(4×25)是根據三年級學過的把一個數分解為兩個數的乘積,再運用乘法結合律。我講述后,又請幾名學生復述這種算理并且出了幾題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自己說。接著再問,還有比其它的解題方法呢?既讓學生鞏固這種算理,又再次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轉為學生講,老師聽的輕松氛圍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種形式,讓學生發展數學語言
1、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是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在每個小組中選出小組長、記錄員等,當學習中有疑難時,便可請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后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學生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發表見解、培養語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別是新授課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語言及時地總結。如名數之間的化法:2米6厘米=()厘米,可讓學生敘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簡單的兩句話,通過同桌間的互相交流,使學生掌握思路,并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而班級中的學習困難生,也可在同桌的帶動下,逐步學會敘述,正確地解答。
3、讓學生小結
小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小結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憶出本課的要點。小學生雖然表達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確引導,學生便能正確地概括。如在學習了小數的大小比較之后,課堂小結時,我問學生:“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在回憶整理之后,紛紛舉手發言,而且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和一些后進生也很積極。有些學生話雖簡潔,卻抓住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經常進行有目的的課堂小結,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分類等邏輯思維能力,達到智能并進,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學生把思維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四、在操作中強化學生的數學語言
操作是學生動手和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在伴隨著語言表述的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為了使學生透徹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意義,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看、涂、想、說”進行。折:讓學生用一張紙折成均勻的四份;看:引導學生觀察①多種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幾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樣?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紙,思考怎樣用分數表示?說: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想的過程?分數的意義是怎樣表述的?等等。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引發思維和用數學語言表達,不僅加深了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還可以檢查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同時也培養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朗讀能力 朗讀技巧
新課標指出:“從一年級開始就應該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特別重視朗讀這一環節。語文教師應把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走進課文人物的內心當做重要的教學目標。這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這進一步啟發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對此,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利用范讀喚起朗讀的欲望
因為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所以教師適時地進行范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的范讀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作調,應從自身的情感出發,以情感人,使學生如臨其境,教師的感情和學生的感情在互動中引起共鳴,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激情,使他們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可以營造情感氣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范讀時不僅要流暢地讀出文章,還要激情澎湃,抑揚頓挫,傳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要“激昂處還它激昂,委婉處還它委婉”。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選編的課文都感人至深,教師要注意根據不同內容和風格,讀出感情和韻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壯;或凄婉哀怨,低沉悲傷;或愛意綿綿,柔情萬縷。如在授《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一課時,我范讀了雷利父親壯烈犧牲歸國的那一段,在我的朗讀聲中,有些學生潸然淚下,教室里靜極了,我也流下了淚水。許多學生紛紛發言,他們為祖國失去這樣的一位優秀人才而感到可惜,為雷利失去父親而感到痛心,表達對戰爭強烈的不滿。可見我的范讀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和共鳴。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再配以情調和諧的音樂,會使學生很快進入特定的情境,與作者同悲同喜。不管是感動的淚水,還是會心的微笑,都說明教師的美讀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心情得到愉悅,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受到啟迪,學習興趣得到激發。
二、在朗讀中想象
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努力激起學生對于作品內在意境美的再創造,使文中描寫的情景像電影畫面一樣一幕幕地從學生腦海中映過。這樣,學生對于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就會更加深入,對于文章語言表達形式的領會就會更加深刻,從而受到真的啟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讀詩歌和一些優美雋永的散文,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籠統的描述具體化,把省略的情節明朗化。如教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把全詩通讀完后,我請學生閉上眼睛,聽我通讀古詩,同時配以輕音樂,聽完后,沒讓學生睜眼,而是靜等半分鐘,再讓學生把自己腦中的圖畫勾勒出來。結果學生的描述一個比一個精彩,一幅生機盎然的農村生活畫面已經印在他們的腦子里了。又如教學《春雨沙沙》一課時,我利用投影,讓學生去感受柳枝的輕柔、桃花的嬌媚、田野的碧綠、小朋友的可愛、春雨的潤物細無聲……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讀時就特別入情入境,從讀書聲中找到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進而豐富想象力。
三、掌握朗讀技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有所側重。”要想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必須根據課文類型的不同,根據每個課時教學任務的不同,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和訓練,尤其是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更不容忽視。如果從低年級就開始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到中高年級達到感情朗讀的要求是不成問題的。朗讀技巧的習得、掌握和運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不斷地反復地訓練,才能熟中生巧。為了避免單調、枯燥,朗讀形式應盡量多變,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強化讀的環節,可以把學生帶進文本的情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標點符號標志著朗讀的語調和停頓。根據不同的標點指導朗讀,就更能讀出正確的語調和適當的語氣。如《船長》一文中,記述船長的命令多處使用了感嘆號,在引導學生注意感嘆號的同時,啟發學生借助感嘆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境界與性格特點。這樣,借助感嘆號,哈爾威船長的臨危不懼、從容鎮定、心中裝著別人、唯獨沒有自己的那種舍己為人的高大形象與崇高精神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借助感嘆號,準確朗讀,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化解學生學習的難點。
四、在評讀中感悟文章思想
朗讀要達到表達出課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首先必須很好地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孩子讀懂課文,而通過這樣的朗讀又可以使孩子進一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讓孩子朗讀出課文的思想感情,主要目的是促進孩子深刻地理解課文,而不是表演給別人看。同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孩子通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除課堂教學注重朗讀外,還應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學生自讀、多讀,找出文中精髓,也讓學生評讀。評讀不僅能提高朗讀質量,而且能為以后的朗讀提供規律性的朗讀方法。學生只有具有初步的朗讀能力,才能“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如果老師能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恰當的點評,則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朗讀效果。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朗讀有助于學生積累詞匯句式,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助于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生從中受到品德教育、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當前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主要存在學生參與途徑有待擴展,學生參與管理不夠科學等方面的問題,對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一)學生參與途徑有待擴展
當前很多高校沒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生參與學生管理途徑,學生能夠直接參與管理的方式和渠道較少,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積極性及主動性。當前很多大學生會存在“被控制”和“被管理”的心理,沒有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管理機會,學生對學生管理的制度不夠了解。這些問題大大影響了高校學生管理的質量和效果,學生沒有從心底接受管理制度,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途徑有待擴展。
(二)學生參與管理不夠科學
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于事物的客觀認識也會有所不同。高校中的學生由于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管理方式培訓,學生的管理經驗較為匱乏,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很多學生在參與學生管理的過程中,會造成決策的主觀性和情感性,導致決策失誤或者決策失衡,學生的統籌和計劃能力明顯存在一定的漏洞,不能夠協調各方面的權益,一旦出現失誤或者方式問題,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矛盾和爭端,對高校校園的穩定、和諧將會帶來不良的因素和消極的影響。
二、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具體策略
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可以通過完善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制度,拓展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方式,保證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質量等方式開展。
(一)完善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制度
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需要具備良好的管理環境和制度的保證。高校需要結合學校自身的發展環境和未來發展要求,結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現代教育觀念以及適度參與性原則,不斷完善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制度。在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制度制定之前,學校首先可以采取問卷調查、訪談以及網上投票或者調查等方式,豐富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和科學性,學校內的問卷調查能夠使問卷調查更加全面,充分展現每一位學生的意見和見解。同時,在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制度制定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邀請專家或者學者參與到制度制定的過程當中,并組織學生參與到制定的活動當中,確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實效性。
(二)拓展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方式
很多學生由于找不到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方式,而出現消極的管理情緒。高校要注意擴展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方式和途徑,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學生管理的過程當中。正如Northington所言:“為了使年輕人學主義的過程,學校必須給學生積極參與對他們有直接影響的決策[3]。”學校可以通過提供機會讓學生對課程、教師以及學校的管理模式等進行評價的方式,實現“雙向”的管理效果,在增進學生對教學環節、教學管理模式等了解的基礎上,使學校也能夠明確當前學生存在的主要思想問題和對學校未來發展的相關建議。另外,學校可以通過設置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參與到學校的日常管理活動當中,使學生能夠對學校中的禮儀服務、衛生情況、紀律保持等內容進行直接的參與和管理。同時,在一定制度制定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邀請一些學生代表參與到制度制定的過程中,保證學生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提升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