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語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詞塊理論指導下,可通過詞塊教學法以及其他途徑克服學習者的語言石化,具體從以下兩方面著手。第一,教師層面;第二,學習者層面。
(1)從教師層面出發,教師應適當調整教學策略,注重詞塊的正確輸入。Krashen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的“語言監控模式”中便提出了著名的“輸入假說”。他認為,語言習得過程的前提應當是語言輸入,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應放在如何為學生提供大量準確的語言輸入以增強學生的語言積累。例如:十年前我與約翰的第一次在機場見面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表達版本1:Tenyearsago,thescenethatmyfirstencounterwithJohnattheairportwasvivid.表達版本:MyfirstencounterwithJohnattheairporttenyearsagoisvivid.分析以上三個表達版本發現,版本1將整個句子的重心放在“場景”一詞中,學習者泛濫地使用被動語態,句子表面看似符合語法結構,實則違背了目的語的表達規則,極其不地道;部分學習者對于時間狀語“隨意安插均可”的僵化思想導致句子出現歧義,且時態前后矛盾;版本3符合目的語表達規則并完整地再現了原句的本質含義。另外,教師應當幫助學習者建立“師生良性循環反饋機制”,教師在學習者誤解或誤用語言時給以清晰的語言反饋,同時向學習者輸入準確的詞塊,以促進其完整且正確的語言輸出,增強其學習語言的自信心。從上述例證中可總結出:教師可通過加強對學習者大量準確的詞塊輸入,使學習者意識到不同的語境應當使用不同的語言結構,在得到有效的語言反饋之后完整輸出目的語,從而克服語言石化,提高學習效率。
(2)從學習者層面出發,應當配合教師教學工作,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動克服母語的負遷移帶來的影響。例如,在課堂上:外教:Couldyouexplainwhatsyntaxis?學生:Explainwhat?上述例句中,學生習慣將母語“什么”遷移到英語中,還有其他諸如:用“noface”來表達“沒面子”;“Somepreferradishbutothersprefercabbage.”來表達諺語“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等。另外,除了盡可能多地接觸原汁原味的具有語法功能的目的語詞塊以外,學習者應當加強對具有文化功能的詞塊輸入,自覺進入目的語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模式。Itrainscatsanddogs.”是表示“下傾盆大雨”“;Confidenceman”指“騙子”而非“自信的人”等等。從上述例證可看出,學習者可通過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注重文化融入,習得具有文化背景常識的詞塊有利于其準確進行語言輸出,以此來解除語言僵化問題。
2結語
Bloomfield首先從交際的角度把語言看做是人們實際生活中互換信息的產物。交際事件的動態性使得表達方式涉及到了視覺和聽覺模態的同時性。視覺模態包含人類最初表達心理情感的初級表達行為,如兒童指著自己夠不著的物品的感知表達行為,閉上眼睛,將頭歪向一邊表“睡覺”的描述式表達行為,用手在空中勾勒出“房子”輪廓的圖畫式表達行為,張開嘴,將兩指做出喂飯的姿勢表抽象的“饑餓”概念的暗示式表達行為等。其次,Bloomfield的語言起源觀還體現了不同模態的互補性。視覺和聽覺模態在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程度的凸顯。當聲音語言發展得不是很完善時,交際以視覺模態為主,聽覺模態為輔。當聲音語言發展得比較完善時,交流以聽覺模態為主。同理,當表達涉及到面部表情和手勢語一些比較簡單、直接的經驗時,交際以視覺模態為主,聽覺模態為輔。當表達比較抽象、間接的概念如隱喻時,由于視覺模態的局限性,交際以聽覺模態為主,視覺模態為輔。小孩習得語言和成人學習語言的過程都具有這種傾向性。最后,Bloomfield的語言社會、發展觀將語言看做一種社會習慣,認為語言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樣一種動態的語言發展觀,使其具有了多模態話語形式擴展的靈活性。隨著科技等高新技術的發展,隨著相機、手機、DVD、電腦等多種媒體形式的出現,多模態話語成為當今語言學的顯學是自然規律使然。
二、語言起源觀與多模態外語教學
中國學生外語學習與人類語言的起源和兒童習得語言的過程有相通之處。上述交際、互補和社會、發展觀對我國外語教學應有一定的啟示。從交際觀來看,多模態外語教學更符合語言的啟蒙模式,更能使學習者調動他們聽覺和視覺等感官來獲得信息。從社會、發展觀來看,教師可應用現代多媒體設施如PPT、視頻等結合圖片、文字、聲音的材料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所授內容。從互補觀來看,結合語域理論,依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不同模態的凸顯程度亦有所差別。本文以貴州省某高校英語專業一、二年級基礎英語教學為例來分析多模態教學的實際應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綜合英語》(第二版)的教學目的不僅注重學生對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時注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Bloomfield在其對語言的性質和起源的描述中強調了聲音與表達行為在實際交流中的協同參與、不可分割性,這一點對以注重培養學生實際語用能力的課堂教學尤為重要。教學同交際一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涉及到了視覺和聽覺模態。在以教師口頭講解的聽覺模態和學生書本文字形式的視覺模態為主的傳統課堂模式下,穿插這兩種模態的其它符號系統,會使教學方式呈現多樣化,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聽覺模態體現為教師針對教學內容中出現的重點詞匯、語法知識、語用知識、篇章結構、文化信息等的口頭講解,利用多媒體設施播放錄音、影視資料時的語音內容,學生互動參與時說的話。視覺模態體現為學生手中書本知識內容的書面形式,黑板上老師的板書或PPT上的文字內容、圖片、影視等視覺資料,教師的身體語言(如講解“elbowone’sway”時所附帶的身體行為)或學生互動參與的行為(如會話中模擬實際場景的角色扮演)。
三、結語
通過我院與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東莞名家具、廣州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企業的多年合作經驗,我們發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全國的產業結構、行業結構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以廣東省珠三角為例,該地區的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大量民營中小型企業誕生。這些企業涉足的經濟領域有一共同點:國際化。這樣的趨勢促使涉外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與此同時,這些民營中小型企業自身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對他們所需要的人才進行培養,所以培養既擅長英語,又精通國際商務、國際貿易的實用型人才的任務就落在了大中專院校。在目前的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仍然存在,而且許多高校的學生認為應有的教學模式應該就是“老師教,學生學”。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指的就是一些基本理論的傳授,并不包含學生對這些理論知識的再加工,就更談不上在實踐中的應用了。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考核僅僅只是單一的試卷測試。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成果與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任職需要相差甚遠。一般來說,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任職要求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掌握了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了解并掌握相關的對外貿易知識,把兩者進行緊密結合。同時,要具備商務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應有能力,尤其是口頭的表達能力和商務英語寫作能力;其次,在熟練掌握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法規及相關的商務知識和對外貿易流程的基礎上,了解相關的對外貿易政策、技巧、基本理論知識和實務;最后,具有較高的綜合職業素質,要樂于探索,勇于實踐,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能夠及時有效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應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和團隊意識等。因此,我院在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基礎上,加強校內外的實訓,真正實施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此來推動該專業的專業建設,提高教學成果,加快學生綜合能力與就業崗位群需求之間的進程。
2校企合作中的外語教學模式探討與實踐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性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實現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對于校企合作的定義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是大中專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抓好教育質量而采取的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將在校期間所學的理論知識與企業的實踐技能進行有機的整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做到資源共享,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并能夠保證人才的培養質量。校企合作中外語的教學模式應該就是在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基礎上,模擬甚至建立真實的商務工作環境,將實踐應用融入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外貿業務流程進行緊密結合,將各種商務活動的實際操作帶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而且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即學即用”。具體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對教學課程體系的重新定位與開發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在教學模式方面基本上是沿襲了本科院校,其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等方面都不太適應現實社會的發展需求。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是息息相關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彼此之間是互相依存、不可分離的。因此,在原有學科體系的教學模式下,應積極努力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主線、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商務英語專業的建設,不僅僅是ESP語言問題,而是語言、商務及共同的建設問題。針對經濟全球化市場人才需求發展的實際需要,學校和企業可以根據相關崗位的需求簽訂人才培養方案,讓企業直接參與到系統的課程設置,甚至還可以參與到教學內容的編寫中,共同開發課程內容。同時,高校還可以根據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針對招生、培養及就業等系列活動,開展訂單模式的培養。這樣,不僅可以突破傳統的公共英語、商務學科、商務英語應用和實踐教學模塊,實現“語言能力+商務知識+商務技能”的課程體系,而且還能充分體現商務英語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復合性和國際性的特點,滿足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需求,使得商務英語專業與市場人才需求保持最佳接軌。
2)對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新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商務英語教學重點應該體現在培養學生對真實商務情景語言和知識的運用能力上。所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當前的教學發展要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擬教學、參與式教學等多模式教學方式應被采用。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可以嘗試構建校企多媒體的教學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共享的優勢,把企業中的工作場景和案例引進課堂,模擬相關的商務情景等。創新的教學模式、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還可以保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以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為例,在傳統的英文寫作教材中,多半教材側重于對寫作理論知識的描述,且體系過大、類型過多。因此,我院在第五學期開設該課程之前,針對畢業生就業崗位的各種要求,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展開調查。通過調查問卷、電話采訪、問卷星等各種形式,我院從外貿企業、會展行業、廣交會等各行業中收集了大量的典型實用案例,這些案例對學生的實際英語的寫作能力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本課程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將某畢業生找工作、進企業以及在本工作崗位的發展過程作為主線,這樣就把整個課程內容進行了序化,并最終歸納為五大模塊:第一類是以簡歷、求職信為主要內容的求職應聘;第二類是包括邀請函、祝賀信、感謝信等在類的商務交際;第三類是有關通知、備忘錄、商務報告、E-mail等在內的事務處理信件;第四015年4月24期第總第052期()英語廣場類是有關名片、公司介紹、銷售函等在內的對外宣傳;最后一類是詢盤及回復、發盤與還盤、訂單與合同等相關的業務磋商。在對上述五個模塊的講解中,我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探究式的教學,教師是以引導的身份,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收集相關信息,選擇相應方案,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直到進行成果展示、講評等。這樣的序化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嘗試,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的寫作更加接近社會需求,實現課程目標與崗位能力的零接軌。
3)對師資隊伍的打造與完善
有調查顯示表明,目前許多高校的商英教師很大一部分是由研究生或者研究生畢業的年輕教師進行講授。這類教師基本都缺乏商務操作技能的經驗,其教學方法、教學水平以及本身的業務素質等各方面都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因此,要想更好地達到商務英語的教學效果,必須要打造師資隊伍,不僅僅是因為師資是教學中最基本的條件,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是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學校和企業之間可以實行互相培養、互相聘任。學校通過“內部培訓、外部引進、專兼結合”的方式,可以使商務英語教師能夠提高自身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師通過在企業中的實踐,可以將企業中最先進、最前沿的技術帶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使教學的針對性有所提高,使教學效果更為理想。作為教師自身,可以盡量多地參加全國性的商務英語教學研討會,努力提升自己。與此同時,學校也可以從企業中聘請有著多年商場專業經驗、會以英語授課的的教師來校進行授課。
3結語
摘要摘要:在英語教學,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英語教學中,一節教師苦心設計、思路清楚、連接緊湊、邏輯嚴謹的英語課卻不一定贏得學生的喜愛。這是怎么回事么?本文旨在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通過運用教學心理學理論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方面來分析小學兒童外語學習過程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發揮非智力因素在小學兒童外語學習過程的重要功能及其途徑。
或許許多小學英語教師經常有這樣的心得摘要:一節設計得思路清楚、連接緊湊、邏輯嚴謹的英語課學生卻反應平平,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為什么呢?還得從小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去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人在學習時,有兩方面的因素在共同參和,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思維力等;非智力因素是相對于智力因素而言的,主要指動機、喜好、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智力因素在成人的外語學習過程中起主要功能,而在兒童的外語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卻具有決定性的功能。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相對缺乏理性思維,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坐不住,坐不久,愛玩、愛唱、愛游戲、愛活動、愛表現,“好玩就學,不好玩不學”,不可能像成人一樣拿著厚厚的一本書讀呀、背呀、分析課文的語法結構,但他們有優勢,那就是記憶力好,形象思維好,模擬能力強。同時,語言運用是一種程序性知識,是一種自動化能力。小學生學外語重要在于碰到熟悉的語境就脫口而出而不是先思索講這句話要用到哪些單詞,然后再根據語法規則將其構成句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小學生學習外語動力主要來源于非智力因素,學生學習英語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英語學習的喜好,所以一節邏輯嚴謹的英語課不一定能吸引學生。要想吸引學生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非智力因素參和教學過程,把學生學習過程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首先,學生的動機、喜好和外語教學。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學英語,動機和喜好密不可分,甚至喜好就是動機,動機就是喜好。總而言之直接動機勝過間接動機,他們之所以學英語是因為“我喜歡”,喜歡英語老師、喜歡英語課可以表演、喜歡英語課課以唱歌、喜歡英語課還可以跳、玩等,少有學生說為了學好英語而喜歡上英語課。所以在感情上接近學生,做學生的朋友,和學生交往樹立平等的觀念,留意他們有特色的語言,觀察他們喜歡的活動,偶然參加學生“幼稚”的游戲,對他們和藹可親能讓你成為學生心目中“好玩”的老師,這是維持學生直接動機的基礎。除此之外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圍繞任務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個有趣的活動,迎合學生對演、唱、做、玩、畫等形式的活動有較大的喜好的特征。如在鞏固英文字母的書寫時,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用英文字母畫畫。如下圖所示摘要:
第二,學生的情感、情緒和外語教學。英語學習中的情感,是指學習者對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而產生的體驗,基本的情感可分為快樂、悲哀、厭惡和懼怕等。情感有調節行動的功能,對學習有動力或阻力功能。積極的情感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喜好,進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而消極的情感妨礙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語言輸入和吸收消化的效果以及大膽使用語言的信心。教師的評價是培養學生積極情感的重要途徑。表現得好,撫摩著學生的頭說摘要:“Fabulous%26#33;”;做得不夠好就告訴他假如能怎么樣就更好了。學生善于從兩個方式中學習,一、從肯定中得到強化;二、從示范中得到糾正而不會喪失信心。教師要重視情感因素,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狀態,使之勇于并樂于使用所學的語言,從中獲得成就感,永遠不能對自己失去信心盡管事實上他并沒有學好。
情緒是學生上課時具體情況下的心理狀態及由此決定的外部表現,表現為興奮、興奮、著急、疲憊、無精打采等。語言學習有時需要不斷的機械操練,假如教師一味地“Sayafterme,please.”語言學習便無法不是一種枯燥的東西。機械操練更加需要興奮、覺得好玩等情緒,此時動作是一個絕好的選擇。要教“dance”就跳舞,要教“run”就跑步,即使教“Iamgoingtoyourhouse”也一邊拍手、跺腳一邊說,學生不但練得很好而且樂此不疲,情緒高漲。
第三,學生的意志和外語教學。學生在課堂中的意志體現為自覺地克服各種干擾以認真參和教學活動的心理過程。坐不住,坐不久是小學生最典型的意志體現。教育要順其天性而開發,外語教學也要因地制宜。學生坐不住要求多些教學游戲,學生坐不久要求動靜結合。讀累了聽一會音樂,坐累了唱一首actionsong。
第四,學生的人格和外語教學。人格包括性格和氣質,指的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固的心理趨向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通常表現為聰慧、外向、嚴謹、遲鈍、害羞和不拘小節等。心理學探究表明學生的人格對其英語學習能力、效率等的影響有很高的相關系數。一個主動、外向的學生比一個害羞、依靠的學生把握英語的速度快,應用英語的能力高。前者往往羞恥心較弱,耐挫折力較強,而后者情感細膩,不善于表達,學習以內省為主。對于前者要給以更多的機會,善于利用其來帶動全班朗讀、發言等,可以給以一定的否定性評價;對于后者除了適當的鼓勵外,應當給以適當的機會通過傾聽別人來學習,非凡注重保護其自尊心和學習的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Glaser把非智力因素開發稱為“新能力”探究。“新能力”概念的提出,改變了有關人類能力的理論內涵。學習者學習外語的能力應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大部分。探究非智力因素開發的途徑亦成為外語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非智力因素開發,充分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參和教學過程,對有效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果無疑有重要的功能。
參考資料摘要:
1.《創新教育和大學英語教學》孫渝紅周振義周東王莉玲http摘要:///cxw/jiaoyu/suen.htm
2.《小學英語教學特征和小學英語課面臨的挑戰》劉道義《中小學英語活頁文選》2001年第8輯
3.《外語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應用》趙偉榮北京161中學(教海縱橫1999-12)
4.《小學英語課程應遵循的幾個原則》王薔《中小學英語活頁文選》2001年第8輯
5.《學和教的心理學》皮連生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6.《心理學教程》王振宇人民教育出版社
外語學習動機及其分類,不僅有利于讀者從理論掌握“外語學習動機”的內涵,而且,更有利于讀者理解其在外語教學實踐的具體體現,特別是弄清“外語學習動機”的內涵、外延及其分類更有利于分析和闡述后邊的問題:外語學習動機的教育學意義。
(一)外語學習動機在教育學研究中,學習動機是一個科學概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所謂的學習動機是指促進學習活動發生的內在原因。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堅持學習的一種動力。在其它的教育教學研究中,也有的研究者稱其為“學習動力”。學生學習動機是一個系統性的組織結構,一般情況下,相關的研究者都認為它是由學生的需求、學生學習的理想或者說學習的信念、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目標等學習要素組成。根據學習動機在具體學習中的作用,我們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誘因。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動機,同一個學生在不同學科的學習中,也具有不同的學習動機。因此,研究學習動機的相關問題,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即從宏觀的層面上講,我們分析學習動機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在微觀的層面上,我們還可以結合具體的學生,結合具體的學科分析學習動機在學生具體學科學習實踐中的影響。所謂的外語學習動機就是指促進學生外語學習的內在原因。只不過是這里的“外語”含義較為寬泛,既英語的學習,也包括法語的學習、日語的學習等等。
(二)學習動機的分類在理解“外語學習動機”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恰當的分類,有利于我們在分析“外語學習動機的教育學意義”過程中,分析得更有深度,闡釋得更有條理,所以,我們必須對其進行恰當的分類。但是,在具體的分類中,我們不能從其具體構成的角度對其進行相關的分類,而是應該結合“外語學習動機”在學生外語學習中的作用及學習動機產生的原因角度進行恰當的區分。學生外語學習動機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提高外語素質的學習動機、作為基礎交流工具的學習動機、為了通過相關的升學考試而產生的被迫性學習動機等三大類。首先,作為提高外語素質的學習動機是指學生的外語學習目的非常明確,其學習的結果就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素質。在這類學習動機的驅使下,學生不僅能夠主動地學習,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會表現得非常刻苦、表現出一種鍥而不舍的求學精神。它一般存在于外語學習尖子生的頭腦中。其次,所謂的基礎交流工具類的學習動機是指學生把學習外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不論是學生為將來出國求學做準備,還是為日后進行相應的翻譯工作打基礎,他們都需要相當扎實的外語知識作為基礎。因此,這類學習動機一般存在于準備留學或準備以翻譯為生的學生頭腦中。再次,被迫性的學習動機。所謂被迫性的學習動機是指在具體的外語學習實踐中,學生對為什么學習外語沒有一個清晰而完整的認識。特別是對于前者而言,他們之所以學習外語是一種被迫的行為。盡管這種被迫的學習動機不是產生于學生的自身,但因為外界的壓力,它也會成為學生學習外語的一種持久性的力量。因為不論是小升初,還是專升本,就連大學畢業后考研究生,也需要通過一定的外語考試才能達到繼續求學的目的。在學生外語的學習過程中,這種被迫的學習動機具有轉化的可能,特別當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因為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或因為對外語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是當外語的文化精髓對其產生影響的時候,這種被迫的學習動機有可能轉化為一種主動的學習誘因。因此,這類學習動機具有暫時性的特點,這種暫時性,一是指這類學習動機會隨著學習的深入而改變,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這類學習的動機也會隨著學生對外語的了解而調整。
二、學習動機的教育學意義
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的教育學意義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相關的區分,即教育學研究的理論意義和教學實踐的意義。因為,教育學理論既指導具體教育實踐,又有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接受反饋的內容而及時修正相關的理論內容,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上述兩個層面的內容進行科學而客觀的說明:
(一)學習動機是教育學研究的基礎在具體的外語教學研究中,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是教育學相關研究的基礎內容。即沒有學習動機的研究,就沒有其它教育學理論的研究問題。因為,沒有學習動機,學生就不可能學習外語;學生不學習外語,就沒有外語教學具體教學方法的研究、就沒有相關的外語教學策略的研究,就沒有外語教材編寫原則的研究等等諸多的教育學問題。因此,我們說學生外語學習動機是研究教育學其它問題的基礎。
(二)學習動機的研究豐富了教育學理論和實踐教育學作為一門基礎的研究學科,如果缺少對外語學習動機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那么就會使本國的教育實踐落后于社會發展,特別是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研究會涉及不到外語的教學。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學研究會不關注學習動機的問題。因此,我們說,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不僅豐富了教育學研究內容,促進了教育學研究與社會發展的與時俱進,而且,它還拓展了教育研究的范圍。因為,外語教學的產生在教育發展史上是后于本國語言的教學實踐活動的產生的。
(一)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
據統計,整個毛里求斯,目前,正式在編的中文教師只有4人,這和龐大的學生群體不相匹配。當前毛里求斯小學漢語教學工作主要由兩個群體來承擔:一是毛里求斯本地會說漢語的人,他們中只有極少數人接受過短期專業培訓和學習,大多為在毛里求斯生活多年的華僑,或從中國遠嫁到毛里求斯的華人。他們的優勢在于能用克里奧爾語和中文進行交流,不足之處在于很多人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培訓,對教育學、語言學基礎教學缺乏基本的認識。二是國內派出的海外志愿者。志愿者們在國內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能使用標準的漢語,也有良好的外語基礎。但是由于只在毛里求斯服務時間在一年左右,流動性較大,對整個毛里求斯漢語教學本質的提升和改變起的作用不太明顯。
(二)缺乏專業的漢語教材
當前,毛里求斯小學課堂統一使用的教材是由毛里求斯教育部出版。該教材暫時彌補了先前缺乏全國漢語教學計劃和材的不同,但是課本的實用性存在較大不足:課文內容較為陳舊,難度偏大;各個年級的區分度不高;課后習題與課文內容的一致性不高,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此外,教學任務主要以中文閱讀為主,缺乏必要的聽說練習,致使學生的漢語表達存在脫節。課堂上出現的較多的語言就是“老師,我會寫這個字,但是我不認識;或者是老師我認識這個字,但是我不會說”。
(三)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不強烈
毛里求斯華人數量較少,多數家庭使用克里奧爾語進行交流。學生漢語學習缺乏必要的語用環境。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選修漢語的數量最多,但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抱著嘗試和體驗的心態;三年級之后漢語課程難度的攀升,以及學業的繁重性使得一部分學生相繼放棄;繼續學習的學生中也多數是處于家庭原因,并非自身主動要求。
二、關于毛里求斯漢語教學發展及對策
(一)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對學生語言習得成效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發展毛里求斯的漢語教學的首要任務。盡管國際漢語教學的主戰場已逐漸從國內轉向國外,但是僅僅依靠國內派出的老師和志愿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缺乏長期扎根海外的專業教學和輔導機構是制約專業對外漢語教師團隊發展的第一問題。加強國內院校和該機構的交流合作,為當地老師開展教育學、語言學的相關專業教師培訓輔導工作,讓他們在會說中文的基礎上,轉變為會教中文;定期派出專業的對外漢語教師和各行業志愿者加強文化和商業的交流;增加對雙語教師的重視,才能持久地長遠地改進目前的對外教學現狀。
(二)打造針對性的教材和教輔資料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紐帶。教材和教學計劃是漢語教學有機的組成部分。教材的設計必須吻合教學計劃,如實地反應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教材的內容,必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經驗水平;教材的難度和區分度又是課堂教學、課外輔導和課后評價的重要依據。教材的編寫和使用需要加強同當地政府、國內外研究對外漢語的專家、中國文化中心、國家漢辦等諸多機構的分析和研究,結合毛里求斯實際情況,遵循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原則,編寫出實用味性較高的教材;增加聽說練習,提高學生的實際交流能力。作為小學漢語教材,教材的趣味性更為重要,課文主題,課后練習等等多增加趣味活動,頁面的設置增加圖片、色彩的運用等。
(三)增強對外漢語的國內認可度
關鍵詞:外語教學;人文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其中外語教育的發展尤為迅速,但這種跨越式大發展已引起了學界普遍的憂慮。爭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外教學實踐如何在“人文教育”和“技能培養”之間找到平衡點,另外,如何擺脫傳統教法的束縛,把先進的教學理念應用到英語教學實踐中也是討論的焦點之一。“從2004年3月開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全國180所高校轟轟烈烈展開。如今,改革已經進行了近11個年頭,但是全社會對大學英語教學仍然褒貶不一。蔡基剛教授于2010年6月間對8個省(市)16所本科院校的近1 300名在校非英語專業的大二和大三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60.1%的學生認為自己進入大學后英語水平沒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48%的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勉強滿意甚至不滿意,41.33%的學生認為課堂上學到的東西不多。
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其價值取向從純語言教學走向語言教育,已得到越來越多人士的認同,人們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然而,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偏離語言教育的思想觀念,如教學中的應試取向,較濃厚的狹義應用語言學教學取向等。在外語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意識和社會文化能力。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習語言的符號系統,而是要學會用這門語言獲取信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實踐中運用聽、說、讀、寫、譯等技能來了解這門語言其背后的人民、國家、社會、文化等等,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其文化素養的提升。在外語教學中,許多學生雖然掌握了所學語言的語音、語法知識和一定數量的詞匯,但進入難度稍大的學習階段后,或用外語進行交際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在閱讀過程中只能看懂文章的表面意義,卻不能對文章的語言、思想內容和文體手法進行分析、推論和評價,不能領會作者的真正意圖。尤其是在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時,有些表達方式或詞句往往用得很不得體,甚至違反了語言的文化規則。在學習與交際時,出現上述障礙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與所學語言有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而要想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化意識和社會文化能力離開人文教育無疑是紙上談兵。
漢語中的“人文”可拆分成“人”和“文”兩部分,前者指理想的人(人性)和最好的存在方式,后者指達到這種理想人性的方式,即文而化之的培養方案。英語中以“人文”為核心的系列詞匯,與“human”(人的,人類的,有人性的等)和“humane”(仁愛的,人道的,使人文雅的等)有直接的關系。因此,也就是說,人文強調人之為人的尊嚴,強調人性,人道,仁愛,強調對社會的教化,涉及對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價值判斷,研究人怎樣完善和發展自己。關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及其價值,正確對待自己、他人、社會、民族。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主要體現著我國古代思想中對于人類與自然之間本質區別的理解。強調人的本質是具有禮義忠孝等品質,因此對于“人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強調這種“人道”精神。在西方“人文”主要受文藝復興的影響,主張人權、反對神權,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救出來,因此人文更重要的是強調人的自由和個性解放。由此可見,中國傳統人文和西方的人文所體現的側重點是不同的。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融合,因此,我們對于“人文”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刻。
新人文主義(Neo-humanism)教育思想認為學生接受教育是為了他(她)個人的發展需要,學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故人文主義教育是高等教育之本。紐曼曾提出:大學的真正使命是“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并隨之帶來社會的和諧發展。他強調文法、古典文學和哲學等傳統人文課程應為訓練智力服務。鑒于此,當代西方的很多大學(包括理工科大學)除了重視專業教育之外,還加強了通識教育。
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重視人文教育,不斷促進對人文素養的培養。但是在我國外語教學中,一直以來過于強調其工具性,過分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從而忽略了外語教學的人文性。外語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但更重要的是外語還具有濃厚的人文性。外語的本質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工具性著眼于英語課程培養學生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突出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知識的積累運用,厚積薄發,體現能力為主;因為英語是公共交流工具、學習工具、思維工具,由個人掌握,可以共同使用。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著重于英語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人文學科的特點;加強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在英語課程中的滲透,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心智發展,人格升華,體現德育為首;人類文化中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是重視人的文化。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與途徑,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載體與靈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就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通過外語教學進行人文教育,有其獨特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同時加強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塑造完整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發展現狀。全科醫學教育引入我國的時間最早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社區衛生服務與全科醫療服務的試點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進行開展,同時還在部分試點的醫學院校里對醫學生進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全科醫學教育培訓。由于我國的醫學教育模式與西方國家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導致了我國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現狀與西方國家也有著較大的區別。因此,必須在充分借鑒國外全科醫學教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自身的國情,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全科醫學教育發展模式。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的培養模式主要有畢業后教育、成人學歷教育、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和學歷教育等方式。[7]畢業后教育主要針對的是醫學應屆本科畢業生,他們在經過四年的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后,即可成為合格的全科醫生;崗位培訓主要是針對那些正在從事或即將從事基層衛生服務的執業醫生,在對其進行為期一年的脫產或半脫產的全科醫生崗位培訓后,使其達到并勝任全科醫生的崗位要求與職責;成人學歷教育則是針對正在從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執業醫生,對其開展全科醫學的專業成人教育;學歷教育主要是在現有的高等醫學院校中進行開展,通過設立與全科醫學專業相關的必修課和選修課,能使醫學生對全科醫學的理念、思想及工作任務有初步的了解,為將來成為全科醫生夯實基礎;繼續教育是針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全科醫生,通過深入開展以學習新知識、新方法、新理論和新技術為內容的教育活動,使其適應醫學的學科發展并掌握學科的最新動態,提高其學術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因此,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現狀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將會嚴重阻礙并影響我國全科醫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2.我國全科醫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第一,全科醫學教育在高等醫學院校中較為薄弱。目前,在我國的高等醫學院校中,僅有為數不多的院校設立了專門的全科醫學教學機構,全科醫學教育在高等醫學院校中并未受到太大的重視,而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和荷蘭的大部分醫學院校都設置了專業的全科醫學部或者家庭醫學部。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一般以五年制的臨床醫學教育為藍本,簡單地減少公共課的學時,單純地增加全科醫學的學時,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專業的師資隊伍,在管理上又缺乏重視。畢業實習與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安排在一起,實習、考核方式和制度與專科醫學生無不同。這樣的教學計劃不能體現全科醫學的精髓,也不能實現建設全科醫學的初衷;還有一些高等醫學院校的全科醫學的師資水平不高,業務不精,多數由公共衛生學院的老師或者是醫院中對應的專科醫師來承擔;我國臨床醫學專業中的全科醫學課程種類和學時偏少;教學內容安排上理論課時多于實踐課時。第二,全科醫學教育的實踐培訓基地有限。全國各大高等醫學院校在教學實踐基地的選擇上,一般都將二級以上的綜合性醫院作為醫學生培養基地,缺乏與社區基層衛生服務中心的相互合作,也沒有將其建設成為學校的教學基地。由于高質量的基層實踐培訓基地的相對短缺,使得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工作難以得到廣泛的開展。各高等醫學院校中選擇全科醫學專業的學生很少,尤其是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后進入社區從事全科醫學工作的數量更少,甚至不足10%。第三,全科醫學住院醫師的培訓體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國已經在大部分城市及地區開展了全科醫師培訓工作,但仍存在專職師資缺乏、政府支持力度不夠、規范化崗位培訓進展緩慢、培訓的標準和制度不夠統一、規范化的培訓中心發展不協調等現實問題。各地區全科醫生的崗位培訓與使用相脫節,崗位培訓與資格考試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性,崗位培訓存在著嚴重的重理論輕技能的問題等等。第四,全科醫學教育發展的政策環境還需完善。我國全科醫師職業生涯相關的配套政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未建立科學、完善的與全科醫學教育相關的配套政策及制度,使得培訓人員在職務晉升、職稱考評及工資待遇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全科醫學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和政府對高等醫學院校全科醫學學科建設的支持力度不夠,全科醫師與專科醫師相比而言,其收入較低,能夠參加繼續教育、獲得職務及職稱上的晉升幾率要小,這導致了應屆醫學本科畢業生不愿從事全科醫學事業。然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政策上對全科醫學教育進行補貼,加大了畢業生從事全科醫學專業工作的積極性。第五,人們的就醫觀念仍未改變。人們預防保健的意識薄弱,社區首診的觀念尚未建立。全科醫師的“守門人”作用尚未充分地發揮,進而導致社區基層衛生服務中心的病源相對稀缺。加之,我國社區基層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沒有穩定的經費來源,經費的來源渠道也很少,這就制約了全科醫療和全科醫學教育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工作,導致了全科醫學人才的流失。
二、加強我國全科醫學教育的對策
1.進一步完善全科醫學教學體系的建立。全科醫學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的發展需要政府、醫學院校、社會團體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協同努力,這樣才能夠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全科醫學教育體系。全科醫學的教育體系包含了全科醫生培養的課程體系設置、培養教學的內容及培養育人的方法等。課程體系的設置要兼顧實用性、系統性和理論性,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畢業后教育方面的相關問題。在教學內容方面,指導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評判性思維以及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能力,重視溝通與團隊協作意識的養成。在培養育人方面,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考核評定體系和相關標準,充分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進行全面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知識掌握程度、技能應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及人際溝通交流的能力等。
2.加快臨床培訓基地和社區教學基地的建設。臨床培訓和社區教學基地的建設工作與人才的培養質量是息息相關的,我國應在基地建設的標準、基地帶教醫生的業務能力水平及與社區基層的業務互動聯系等方面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基地的教學示范作用,不斷滿足全科醫學發展的教學需求,努力建設集醫院、社區為一體的培訓教學基地。
3.加大崗位培訓進程、重視基層衛生人員全科醫學知識的培訓。當前應把全科醫師的崗位培訓作為重點任務,根據國家關于發展建設全科醫學教育的意見和培訓大綱,努力完成好全科醫師的崗位培訓任務。這是當前最快地發展大批全科醫生的有效途徑。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近53.5%的人到衛生所或私人診所就醫,約25.8%的人到鄉鎮級的衛生服務中心就醫,由此可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是很高的,農村全科醫療服務的試點工作可以在一些基礎條件較好、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中進行開展。
4.全面加強全科醫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我國應該對從事全科醫學專業教育的師資人員設立明確的要求和嚴格的準入制度。進行全科醫學教育的指導人員必須符合以下六項基本條件的考核標準,主要有:品行、醫德、職業水準、可用于培訓的時間以及提供培訓的主觀愿望和行動。并且嚴格按照其執行。這些舉措不僅要解決師資數量上不足的問題,更要注重提高質量和完善結構。同時,應該讓從事全科醫學教育的師資人員接受繼續醫學教育。有關機構應適當增加全科醫學國家級繼續教育的項目,以便讓更多的全科醫學師資人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提升自我。爭取讓100%的師資接受全科醫學培訓。此外,可以借鑒澳大利亞的學徒式全科醫師培訓,并進一步研究澳大利亞學徒式在我國應用的可行性。進而培養我國全科醫學師資隊伍,提高我國全科醫學的師資力量,促進我國的全科醫學事業的發展。
5.加強全科醫學的國際學術交流及宣傳力度。為了進一步推動全科醫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我國應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資源,探索更多領域、更深層次的國際合作項目,廣泛學習并充分借鑒國外全科醫學教育以及全科醫療服務的最新管理理念與實踐經驗。應充分認識到全科醫學教育培訓與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使醫療組織和教育部門的相關人員意識到高質量的全科醫師隊伍,是深入開展優質社區衛生服務的關鍵所在,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現在社會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攻克各種難題,把培訓工作落到實處,能夠真正保質保量地完成全科醫師的教育和培訓任務。
從任職資格來看,隨著國家對師資隊伍達標的新要求,中小學教師在學歷上面臨新挑戰,相當多的教師必須進行學歷上的再提高,將近一半的英語教師盡管有專科或本科學歷,但并不具備從事英語教學的資格,他們在專業方面沒有接受深入、系統的學習,其語言能力和教學技能不足以保障教學效果,給英語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無疑是深遠的。從年齡結構來看,結構不合理,師資缺口大。教師隊伍年輕,經驗豐富的中老年老師偏少,年輕教師居多。這些年輕教師擁有新穎、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語言技能,但是教學閱歷膚淺,教學經驗欠缺,既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開展。從接受培訓來看,大部分教師思想認識不足,覺得缺乏實用性和針對性,自覺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意識淡薄,不注重在教學實踐中的提高;教學任務過重影響了教師理論學習與研究,制約了教師發展的“后勁”。同時由于專業基礎欠缺,喪失學習興趣和動機。此外,培訓也忽略了接受培訓的教師的認知方式和他們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教學實踐所形成的個人教育理念及這種理念在他們接受新知識過程中的作用。加之時間短、內容多,要在短時間內徹底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也不現實。因此培訓工作也是流于形式,搞“一刀切”,而沒有采用多種培訓形式相結合的作法,構建一種“分層要求、分類推進、多種形式、多方結合”的培養模式。
二、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外語教學有其特殊規律性。培訓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歷,也是為了加強語言能力、教學理論水平、教學技巧和現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專業知識、教學技能,改變當前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exam-orientededucation)的現象。從根本上講,教師培訓就是開發人力資源(humanresources),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提高性和實效性。由于年齡、經歷、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異,要發揮其應有功效,培訓務必確保差異性、應用性和實效性。正如優秀教師所具備的素質是多方面的一樣。培訓所涉及的內容也應是全方位的。為了真正將培訓落到實處、卓有成效,根據社會發展對英語教育提出的要求,再結合當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師實際情況及教育現狀,教師培訓應涵蓋以下方面:
1、完善培訓機制
完善的培訓機制是確保中小學英語教師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基礎。目前,我國的培訓機制不夠健全和完善,或者說還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要按照“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再培訓,再上崗”的原則,不斷加強適合中小學英語繼續教育課程的教材建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完善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機構,從而在機制上為中小學英語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2、明確目標定位
培訓旨在喚醒教師的主動發展意識和專業自覺,促進教師的角色重建(rolereconstruction)。根據葉瀾教授的觀點,未來中小學英語教師理想的風采應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專業行為的基本理性支點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二是多層復合知識結構,突破“傳統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三是形成更高要求上的新能力,如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四是在實踐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這就是我們期望的未來中小學英語教師的理想風采。
3、更新教學理念
結合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觀,培訓的目的是使接受培訓者完成對培訓中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擯棄根據經驗和教學實踐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中的不合理成分,樹立相應的現代教育理念,能運用大教育觀、學習觀對教育行為進行反思(reflection),探索新的教學行為。中小學英語教學應以交際為目的,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應充分領悟語言教學思想的內涵。克拉申(Krashen)認知理論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也是新舊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而這種結合必須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所以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由主體變主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組織參與交際活動。
4、提高教研意識
目前中小學英語教師教研水平低下,難以適應外語教學改革的要求。長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表明,外語教學應根據個體認知差異(cognitivedifferences),把握語言教學的規律及特點,科學實效地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這就要求外語教師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訓。培養良好的教研意識,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研能力的培養說到底就是培養用研究的方法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在正確的外語教學理論指導下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和技巧,這是教學改革對教師的必然挑戰,也是教師的必備本領。科研工作應以教學活動為研究對象,結合外語教學理論,在教材、教法等方面開展實證研究(empiricalresearch)。研究不能憑感覺,而要用事實和數據說話。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回顧課堂教學行為過程,總結自己的優缺點并適時加以調整,形成新的教學決策能力,開展行動研究(actionresearch)。提高科研水平主要是培養科研意識、科研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5、強化信息技術
僅有良好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教學理論知識還不夠,還應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和應用信息技術能力,能切實理解當今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的基本特點,把握如何選擇合適的信息通信技術來呈現中小學英語知識體系的相關知識點。教師應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提高利用網絡搜集獲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整合交流信息和評價信息的能力,實現信息技術和教學實踐的整合。
6、形成整體銜接
我國的外語教育要不斷改善宏觀調控措施,立足整體,統籌安排,應根據國情(缺少語言環境、辦學條件差、師資水平不高等),從實際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外語教育整體方案。中小學、大學外語教育應形成系統,環環相扣,“三位一體”緊密配合,協調一致,形成“一條龍”的整體銜接。這就要求三者在大綱、教材、方法、考試等方面有可行的銜接安排,避免銜接不利而造成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學生對機械重復、炒現飯的外語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不相銜接的問題嚴重違背了教育學原理:前一階段的學習要為后一階段打基礎,后一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深化和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當前外語教學中出現的“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尷尬局面。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