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企業技術論文范文

        企業技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企業技術論文

        第1篇:企業技術論文范文

        迄今為止,理論界對營銷能力概念內涵的認識并未取得一致。M觟ller和Anttila(1987)認為,營銷能力是一種多面體,是企業內部和外部與營銷相關的人力資產、市場資產和組織資產的復合體。Carson和Gilmore(1993)認為,營銷能力是企業在營銷活動中所形成的滿足顧客需求的技能。Day(1994)的研究為營銷能力概念的界定做出了基礎性貢獻,他指出能力是技能和知識累積的復合體,它通過組織過程使企業得以協調其各項活動和有效利用其資產,并認為與營銷職能相關的市場感知能力、顧客聯結能力和渠道結合能力是市場驅動型組織的獨特能力。Srivastava、Shervani和Fahey(1999)認為,營銷能力就是在市場的變化中形成新觀點,并通過重新設計和開發組織過程來創造新的顧客價值的能力。Knight和Dalgic(2000)則認為營銷能力是企業利用所擁有的市場知識和營銷手段在外部市場成功定位的能力。以Day的研究為基礎,學者們進一步研究發現,營銷能力是企業將集體的知識、技能和資源運用于滿足相關市場需求,并通過增加其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來滿足競爭需要的整合過程。同時,在近年來關于營銷能力與動態能力的整合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動態營銷能力(dynamicmarketingcapabilities)新概念(Foley、Vorhies和Bush,2005)。Bruni和Verona(2009)指出,動態營銷能力是企業通過創造、利用和整合市場知識及營銷資源,而適應市場和技術變化的能力。Fang和Zou(2009)則將這種能力稱為營銷動態能力(marketingdynamiccapabilities),并認為營銷動態能力是企業為應對市場變化而創造和傳遞顧客價值的跨職能組織過程。

        二、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形成因素

        (一)市場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從基于能力的視角來看,市場導向指公司對顧客要求的感應能力(Day,1994)。如今市場導向的概念代表了一種特定的公司層面的資源,它能夠使組織感受市場的需求和開發能連接組織和外部環境的其他能力(Day,1994;Slater&Narver,1999;Songet.al.,2007)。研究表明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具有審視現狀的能力、參與將來的能力和過程再造的能力(Day,1994)。Hooley等人(2005)的研究支持這種觀點,并且認為市場導向的價值取決于營銷活動的直接影響和取決于它對其他管理職能無孔不入的影響。市場導向作為文化資源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正向地影響了營銷能力的發展。因此,市場導向被看成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前因變量。根據Narver和Slate(r1990)的定義,市場導向包括三個部分:(1)顧客導向(2)競爭導向和(3)內部功能協調。市場導向的構成中最核心的部分還是與顧客相關的活動,它反映了組織的信念和文化。這個概念使我們更有理由認為市場導向推動了營銷能力的發展。由于營銷能力是使得企業的競爭優勢得以建立和維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考察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意義深遠。現有研究主要探討了知識因素、組織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企業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Gran(t1996)認為,組織能力是通過企業員工知識和技能的整合而形成的。同樣的,營銷能力也是在企業營銷人員重復運用其知識和技能解決營銷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市場學習和市場知識管理能力對營銷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市場導向有助于推動營銷能力的發展。

        (二)技術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技術導向代表了一個公司識別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Gatgnon和Xuereb,1997;Zhou,Yim和Tse2005)。以技術為導向的公司更愿意投入更多的R&D和在組織里應用新技術(Gatignon&Xuereb,1997)。市場導向和技術導向都鼓勵接受新的觀點,但他們主要的區別在于何處和如何產生創意。市場導向代表了顧客拉動的經營思想,而技術導向可以看做是樂于應用新技術的技術推動型的經營思想(Gatignon和Xuereb,1997)。企業對新技術的應用是IT企業營銷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基于技術的創新與對顧客的緊密聯系是分不開的,新技術的采用對IT企業的營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導向和基于技術的創新存在正向關系(Zhouetal.2005)。相似地,Srinivasan,Lilien和Rangaswamy(2002)的研究表明技術機會主義,即公司對新技術的感知和反應能力與技術的采用存在正相關關系,此外,他們的研究還發現高層管理層對新技術支持和技術機會主義的正相關性。而高層管理團隊是IT公司營銷能力的重要資源,由此可見,技術導向能正向影響IT企業的營銷能力。

        三、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營銷能力對營銷創新的影響

        管理學大師PeterDruker認為所謂的營銷創新,是指“營銷人員把社會需要轉化成有利于企業的各種機會”。實際上是指企業在營銷管理的過程中,對營銷各要素的重新組合,對新的營銷觀念、營銷技術和營銷組織的導入和應用,使得企業在營銷理念、營銷戰略與策略、營銷方式和手段上不斷變革。企業能力和資源持續重組和整合創造了新的能力。這與營銷文獻中的創新的概念,即組織對新過程,新產品或是新觀念的開發是一致的(Hult,Hurley和Knight,2004;Hurley和Hult,1998)。創新性是一種公司層面的能力,它反映了公司從事創造的傾向(Han,Kim&Srivastava,1998)。創新是經常性的市場導向學習的結果(Kirca,Jayachandran,&Hearden,2005)。理論界對企業能力的早期研究絕大多數是基于企業整體視角的,關注資源、信息流動,關注過程(Process)、位勢(Position)和路徑(Path),很少有學者將營銷戰略引入企業能力研究的范疇中。直到1993年,Meyer&Utterback才在其論文中提到,企業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將產品成功地推向市場的能力。Day(1994)隨后也進一步研究了營銷能力及其對產品商業化成功的貢獻。Vorhies(1998)通過對美國企業的調查發現,營銷能力強的企業效率也較高,但是Vorhies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研究的局限性,即營銷能力的定義及其貢獻。熊偉(2005)認為,營銷能力是指企業在掌握經營信息的基礎上,與企業內部相關部門協作,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有效地向目標市場提品以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此后更多的學者開始致力于更為細致地研究“各種營銷能力為企業獲得成功分別做了什么貢獻”。TigerLi和RogerJ.Calantone(1998)提出了市場認知能力與新產品競爭優勢二者關系的研究模型,他們認為企業外部的市場因素和對市場認知的重要性的理解影響了企業的市場認知能力及其研發實力,繼而影響了新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這兩位學者在美國的軟件行業抽取了1000多家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證實了他們的研究假設。ErikJanHultink等4人于1998年進行了“新產品上市策略”的研究。他們認為,新產品上市的戰略方面的決策(產品、定價、促銷、分銷決策),并且與戰術決策一起決定了新產品的市場績效。因此,是營銷能力推動了營銷創新的發展。

        (二)營銷能力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在國外,在界定營銷能力概念時關注到營銷能力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問題。Amabile等(1996)指出了營銷能力在整合企業資源與推動創新領域工作方面的作用。Song等(1996)認為,在產品研發階段,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競爭是需要被評估并且整合到新產品創意過程中,營銷能力對于辨識正確的創新方向和價值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了技術創新。不少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重視營銷能力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如Twiss(1992)、Burgelman(2004)、吳貴生(2000)、銀路(2004)等,就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以及評價體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雖然他們的角度和觀點不盡相同,但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將營銷能力納入了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范疇。X.MichaelSong和MarkE.Parry在1997年《新產品開發過程的日美比較研究》的論文,通過對日本和美國一千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認為企業的營銷能力、技術能力和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集成度決定了企業新產品研發過程的效率,繼而決定了新產品的差異化程度和競爭優勢。因此,營銷能力推動了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結論與展望

        第2篇:企業技術論文范文

        1.1科技投入總量不足

        近年來,隨著河南省經濟水平的提高,財政收入的增長帶動了以財政為主的科技投入逐年加大。“十二五”規劃以來,從投入總量上來看,雖然河南省科技投入總量不斷增加,但是近5年來,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并不快,要遠落后于全國的先進省份。R&D經費支出總額指標不僅衡量一個地區在科技投入方面的強度,也反映其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它決定一個地區甚至一個企業未來的競爭能力。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R&D經費支出總額近5年呈上升趨勢,12年的經費支出明顯增加,并且經費支出主要用于試驗發展。研發經費不足,導致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減少,如若高新企業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核心技術,難以支撐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1.2科技投入結構不合理

        從表1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科技投入的結構尚不夠合理,大部分的R&D經費支出用于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未來高新技術和經濟發展的源泉,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最高水平的標志。2011年,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類活動上的經費比重分別是0.14%、2.33%、97.5%,在基礎研究活動上的經費比重特別低,自從2012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鄭州航空港綜合實驗區之后,R&D經費支出總額明顯的增加,但在基礎研究活動上的經費比重仍然偏低。根據相關經驗數據表明,R&D經費在三項研發活動中的合理配置關系為:基礎研究占10%~12%,應用研究占25%~30%,試驗發展占60%~63%。西方發達國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活動的投入,兩者的研究經費占R&D經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40%左右,其中基礎研究活動的投入至少為10%以上。

        1.3科技投入不平衡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和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側重點不同,河南省各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投入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科技投入嚴重不均,各市、縣的投入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鄭州、洛陽等城市。此外,河南省各級財政每年安排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投入普遍不足,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鄭州做為省會城市,再加上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的帶動,其科技投入位于全省首位,無論是在絕對量還是相對量上都高出其它市、縣許多。

        1.4科技創新人才不足

        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研發團隊,充分發揮各類科技活動人員的主動性、創造性,是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基礎。2012年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有78944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7.03%,博士有2021人,比重僅為0.44%。企業內部研發人員的質量體現在多方面,但對于高新技術來說,科研人員的學歷水平是反映研發人員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見表2)。

        2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投入的優化策略

        2.1增加科技投入總量

        在當今科技競爭如此激烈的形勢下,河南省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提高科技投入的水平。在科學研究開發的活動中,基礎研究活動的周期比較長,其經濟效益在短期內難以體現出來,因此,該類研究需要科技投入的大力支持。增加科技投入要充分發揮地方財政的潛力,若地方財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潛力發揮出來,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投入水平將上一個新臺階。除此之外,河南省還應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機制,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中來。

        2.2優化政府企業科技投入結構

        高新技術企業在不斷增加科技投入總量的同時,還要優化科技投入的結構,力求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最重要的地方。一方面,河南省應加大對具有公共性質的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保證這些資金都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時,也要減少哪些不具有公共性質的相關研究的投入,而是通過其他途徑推進其發展;另一方面,應加大科技經費投入的外部支出,促進產學研合作鏈條的各方整合。將科技投入與高新、科研院所的產學研績效聯系起來,促進學研方主動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同參與研發新產品。

        2.3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力度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同時也是創新投入的主體。大中型企業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一般占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的3.0%以上,而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應占4.0%以上。因此,應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建立獨立的研發機構,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活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4加強科技人員投入管理

        為了保證高新技術企業更好的搞好科學研究,企業內部科研人才的結構有必要進行適當調整。首先,應保證各學科的科研人員的比例適當。從高新技術企業的業務范圍來看,目前缺少的是基礎學科、軟件開發和電子工程類、機械類與綜合方面的人才。其次,通過調整科研人員的技術水平(高級、中級、初級)、分工(研究、助手、輔助人員)、年齡(老、中、青)等方面,來形成比較理想的金字塔形結構。最后,要堅持定向培養,使科技人員能夠用其所長。一個科研單位既要有專業人才,又要有綜合人才,既要有科研人才,又要有管理人才。

        3結語

        第3篇:企業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知識管理是高技術虛擬企業塑造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文章通過分析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的特點,構建了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管理鏈模型,從基礎構建、知識管理流程、戰略融合三個層次整合了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的軟硬件基礎、流程和知識聯盟體系,并提出了高技術虛擬企業的知識管理策略。

        在知識經濟浪潮下,知識已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以及企業成長的關鍵性資源,知識管理作為應運而生的新型管理模式,能通過系統地利用信息和專門技術,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識,實現組織機構的創新能力、響應能力、生產效率和技能素質的有效改善,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高技術虛擬企業(High—techVirtualEnterprise,HTVE)是知識經濟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由于具有從社會中獲取必需的且本企業自身不具有的資源,以及便于同其他企業、科研院所進行技術和知識資源的交流和共享等特點,這種組織形式能夠陜速地響應市場機遇,減少相關開發工作量,縮短產品的上市時間,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和企業風險,未來將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種重要的企業形態。

        一、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管理

        1.高技術虛擬企業特點

        高技術虛擬企業(High—techVitrualEnter-pirse,HTVE)是指一些從事高技術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等各類相互獨立的高技術企業(或含有科研機構、大學和少數其他類型的企業、金融機構等等)為實現對市場的快速反應和對用戶的優質服務,根據各自的核心能力,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在網絡環境下采用虛擬組織模式而組成的虛擬企業。

        高技術虛擬企業是虛擬企業的一種特殊類型。除具備一般虛擬企業的特征(如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團隊合作;核心能力;并行工程;信息技術外),高技術虛擬企業還具有與其他虛擬企業不同的特點:

        (1)高技術特征。企業技術含量高,成員主要集中在上游技術創新企業,甚至研究機構和大學均可成為聯盟中重要成員。研究成果也可以成為產品,此時的生產過程為研究過程,這時的虛擬企業為虛擬科研組織。

        (2)管理的重點為知識管理。管理的主要資源為知識和技術人員。企業間關系管理不僅是物流供應鏈管理,更重要的是知識供應鏈管理。

        (3)知識存量高且流量大。高技術虛擬企業還具有相對高的知識存量以及不斷追求知識創新的動力和壓力。相應的,高技術企業員工以高知識員工為主體,他們知識存量高并且學習能力強,通過一系列知識活動為企業創造財富。

        (4)核心能力主要體現為技術創新能力。高技術企業其核心能力主要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技術能力,從知識存量與流量角度看,高技術企業通過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來實現知識(技術)的靜態積累(知識儲備和維持)和動態積累(知識創新),進而支撐技術能力的不斷提高,建立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因此,高技術企業實質上就是知識高積累和快速創新兼具型企業。知識管理是高技術虛擬企業實現核心競爭力必然的選擇。

        (5)超前性。高技術虛擬企業的產品開發具有超前性,企業要預見和創造市場需求,就離不開知識創新。

        2.知識管理在高技術虛擬企業中的重要作用

        高技術虛擬企業需要通過有效的知識管理方式形成一種知識聯盟的核心能力。知識與信息資源是虛擬企業運營的根本要素之一,企業的中心目標是學習和創造知識使之在組織中低成本而高效地相互轉化、溢出與釋放,知識管理是虛擬企業實現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1)高技術虛擬企業實現技術創新需要知識管理。高技術虛擬企業是企業為了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而采取的一種新型組織合作方式,企業與企業或者與高校等科研機構之間會建立知識聯盟來促進技術創新。通過知識管理過程,外部知識可以內部化,虛擬企業中的知識在轉移和共享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知識資源,為企業創造價值。

        (2)高技術虛擬企業提高柔性需要知識管理,高技術虛擬企業需要能對外界變化做出靈活的反應。知識管理通過挖掘和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內容和專家技能,把創造的知識和外界的信息加以收集和綜合,縮短查找信息的時間和避免重復性的勞動,獲得對日常決策的幫助,以應對多變的競爭環境對企業敏捷性的需要。

        (3)高技術虛擬企業的網絡化組織需要知識管理企業在網絡化組織上進行工作的環境要求。它不但需要自身的知識管理,而且需要通過知識管理來了解每個網絡節點的知識技術條件,以保證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在網絡上的通暢流轉。

        (4)高技術虛擬企業間的合作溝通需要知識管理。虛擬企業是高度競爭和高度協同的對立統一體,它的組織邊界是模糊的,其合作伙伴之問的高度協同必須以信息流和知識流的通暢為基礎。

        二、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管理鏈模型

        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前者一般是指可以編碼和度量的,可以由計算機處理的知識;而后者一般是指人們頭腦中的經驗、訣竅、靈感等知識。高新技術企業的知識管理技術與工具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知識在員工之間容易地傳遞,使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容易轉變,從而在此基礎上實現企業的知識創新。高技術虛擬企業通常由若干企業臨時組成,成員可以包括企業、團隊、個人三個層次,而不僅僅是企業內部成員,各成員企業都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它們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團隊合作關系,所以知識管理的過程更加復雜,不僅僅局限于高技術虛擬企業內部,還融合了成員企業內的知識管理。

        一般來說,一個企業的知識鏈通常包括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分解、儲存、傳遞、共享以及知識產生價值的評價等環節,在這個知識鏈上,形成了一條知識流。高技術虛擬企業的知識鏈,知識管理的對象就包括知識的順暢流動,以及創造適合知識交流與共享的氛圍,所以,知識鏈模型為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提供了一個更直觀的視角。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管理鏈模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基于web的基礎構建

        基于web的虛擬組織網絡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為了達到共享技術、分攤費用以及滿足市場需求的目的,借助于計算機網絡和兀’技術,將具有開發、生產、經營某種新產品所需的不同知識和技術的不同組織單元連接成一張網,形成結構扁平、交叉功能強的組織形式。各組織單元間彼此連接,富有柔性、機動性高,遞階層次少。與傳統企業相比,高新技術企業所采用的高新技術及其生產的產品的生命周期比較短,知識更新速度較快。通過建立虛擬網絡組織,調動工作團隊的積極性、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工作團隊中的成員共同致力于組織的宗旨績效目標,并且承擔共同的責任。從而,各成員之間能夠從過去的缺乏信任、知識壟斷、相互競爭轉變為密切合作、知識共享來完成工作目標,能夠快速有效地達到更新知識的目的。此外,還有高技術虛擬企業的文化、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它們作為“軟資源”也是虛擬企業運營的重要基礎。而且,虛擬企業知識倉庫作為公共知識的存儲地,對知識的轉移和共享提供了場所。虛擬企業成員從組織的內/外部知識源中獲取各自的知識然后存于組織的知識庫中,通過web技術進行轉化和學習,供所有員工進行交流和共享,而交流過程中形成的新知識又歸聚到知識源中,這個過程是循環的。

        2.知識管理流程

        本模型中知識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知識獲取、知識選擇、知識產生、知識內化、知識外化五個過程。從三個方面闡述如下:

        (1)知識獲取和選擇:創新的基礎就是前人積累的知識,組織或個人實現創新的第一步是要獲取大量的相關知識。系統最初收集到的只是蘊藏著豐富知識的信息資源,有待于人們去進一步挖掘。在高技術虛擬企業中,主要是利用一些計算機和數學方法對獲取的知識進行過濾和數據挖掘。其中主要搜索方法有人工智能和搜索器等,主要的數據挖掘方法有模糊聚類、神經網絡和統計分析等。利用這些技術能夠對系統未來可能發生的改變加以準確預測,并對一些不確定的知識進行推理、判斷和分類,使其符合現實狀況。最后將處理完畢的知識、信息以一定方式和規則通過知識門戶的控制存儲在知識中心。

        (2)知識產生:企業中的知識、信息等很多來自于外部組織,不可能完全符合本企業的實際需要。因此可以通過遺傳算法、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現有知識和信息進行選擇改造、融合,實現知識的重新開發與創新,創造出更加符合本企業發展的新知識。

        (3)知識的內化和外化。產生的知識最終在企業實踐工作中加以應用。知識的內化過程,指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如通過培訓將書本上的顯性知識轉化為主體的隱形知識,然后通過主體的創新活動而實現知識重用。知識的內化主要通過網上培訓、知識地圖、知識倉庫和知識推送來實現。知識的外化過程,指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即將主體的經驗和訣竅進行總結,并以文字、圖形等形式表現出來,使隱性知識得以保存、傳播和重用;知識的外化是知識管理技術中的瓶頸,主要通過知識共享平臺、知識結構圖來實現和認同。

        3.戰略融合

        從戰略層面考慮,主要分為知識聯盟、知識聯盟內的協調和控制三個部分。高技術虛擬企業的知識聯盟作為企業戰略聯盟的種范式,是從高技術企業擁有的、給其帶來核心競爭力的知識這個角度來建構相互間締結聯盟的機理。通過知識聯盟的方式,將數個企業有限的技術力量綜合在一起,使各企業之間能最大限度發揮各自之長,彌補各自之短,這是當今企業有效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高技術虛擬企業知識聯盟,在創造聯盟基本上遵循著類似的模式,首先,評估伙伴潛能,要能創造出一個立足于現實、將來能實現的新聯盟,聯盟各方必須具備足夠的為聯盟作出貢獻的潛能;其次,在描述聯盟可能為各方帶來的貢獻時不能有所偏重,并且聯盟要求各方必須承擔作出改變和付出的成本;最后,創造可行途徑,制定實現遠景的步驟。各方對共享的遠景達成共識之后,聯盟制定出實際可行的步驟。

        模型強調了知識管理的價值創造過程,并強調了WEB的基礎作用,突出了知識管理網絡化構建的趨勢,充分考慮了企業文化和組織結構等環境因素對知識管理的支持,既注重突出知識管理過程,也強調通過各種知識分析工具增強知識創新能力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對模型各個層次具體使用的技術餌決方案、知識管理主體和外部因素的集成考慮仍不夠全面,尚待進一步研究。

        三、高技術虛擬組織的知識管理鏈運用策略

        1.基于web建立有效的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管理信息系統

        高技術虛擬企業需要開發知識管理系統所必需的軟、硬件設施,為知識獲取與共享創造條件。企業知識管理的核心內容是憑借一系列技術手段、制度安排及管理手段,基于WEB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該系統至少應包含以下幾個子系統:一是需要開發出先進的知識庫、數據庫與模型庫以及相應的庫管理子系統;二是需要開發與建設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企業與外部機構之間、企業與用戶之間的知識交互網絡;三是要開發出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以使企業內部員工與用戶都能及時、便捷地通過與計算機系統對話,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

        2.創建知識管理的組織體系

        高技術虛擬企業的知識管理首先應該擁有知識管理的機構,并使之成為企業的一個職能部門。知識管理是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它的產生會觸及高新企業本身組織結構的變化,只有高新技術企業的組織結構具有彈性,才能發揮知識管理的作用。高技術虛擬組織內的知識管理要努力在企業中取得更加重要的地位,從而形成全公司的知識管理。企業應當設立專門的知識管理部門,或者至少任命知識管理管理者。一方面是由于知識管理的關鍵在于把每個人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而這只有全體人員的參與,全體人員的重視才能成為現實;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識對于高技術虛擬企業成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是其競爭力的來源。知識是一種戰略資產,對于高技術虛擬組織中的企業更是如此。

        3.高技術虛擬企業文化建設

        對于任何組織而言,進行知識管理必須以建立開放的、愿意為組織貢獻知識的文化為主。對于高技術虛擬組織中的企業成員來說,文化更是知識管理的關鍵。這主要是由于虛擬組織中的個體成員常常在空間上是分離的,面對面的交流比常規企業中要少,因此個體成員之間以及個體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在這樣一個弱文化的環境中,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阻力會更大。另外知識的轉化常常是跨組織的,由于高技術虛擬組織中的信任關系的脆弱性,常使人們在交流知識時有所顧慮。因此,對于高技術虛擬組織來說,必須以文化為動力,加速知識的積累和轉化。:

        4.外部協同

        高技術虛擬企業中企業的知識管理與其他企業不同之處在于它處于一個相互協作、職能互補的企業集團之中。處于協作之中的高技術虛擬企業成員應當在知識管理戰略中堅持外部協同。外部協同就是與組織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在知識管理中相互合作進行協調,從而取得最大的協同效應。高技術虛擬企業中企業間的知識管理協同得以建立知識聯盟為基礎。通常的知識聯盟可以是戰術上的,也可以是戰略上的,然而高技術虛擬企業內的知識聯盟必須是戰略性的,因為知識聯盟對于高技術虛擬企業這一基于核心競爭力運作的企業,在更新、重塑核心能力和變換對其有利的競爭規則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4篇:企業技術論文范文

        上個世紀以來,由于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知識和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和運用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促使傳統產業不斷發生變革,新產品層出不窮,高科技產品在社會生產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為了迎接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為了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和競爭規則,各個國家都在加緊確定和調整發展戰略,其重點就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為主要指標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這種新的全球經濟形勢,我國的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等必然也要加快,進行戰略性的調整。1999年1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指出,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這對我國企業來說,這既是一個重大的機遇,又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對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更是一個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如果能抓住這個機遇進行創新和改革,企業發展就能上一個新的臺階;否則將被無情地淘汰。

        世界著名企業管理學家,美國華盛頓大學資源教授W.費爾德萊發表評論指出,任何企業離開現代科學知識,很難承認它是一個創造社會財富的實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產品競爭力為目的的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企業缺乏創新的技術,其勞動生產率越高,產品可能積壓越多,虧損越嚴重。因此,當前我過廣大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不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是要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產品中的技術含量。并以市場為導向,按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要求,積極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總之,適者生存,中小企業只有走創新之路,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二、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和問題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高,技術創新活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約65%的專利是中小企業發明的,75%以上的技術創新由中小企業完成,80%以上的新產品由中小企業開發。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水平仍然不高,無論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還是從創新投入、創新成果及創新效益來看,都還處于較低的水平。研究開發投入、科技人員比例等指標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國內大型企業的水平。

        目前,制約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技術人才短缺

        技術人才是現代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在技術創新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為重要。但中小企業中缺乏技術人才是世界各國都極為普遍的現象。

        我國中小企業的從業人員主要來自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新增勞動力,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訓練。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不僅數量不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對較低。而且,更為嚴重的是,迄今為止,大部分中小企業對于各類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與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和大型國有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人才競爭上仍然明顯處于劣勢。

        根據2003年7月~9月對浙江省200對家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企業技術發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難

        排序技術發展的主要困難樣本數比例(%)

        1缺乏技術人才9357.9

        2缺乏資金3019.0

        3技術信息、市場信息不足159.1

        4設備落后127.4

        5政府政策限制53.3

        6其他53.3

        (摘自《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二)、資金短缺

        資金短缺常常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障礙。從外部融資環境來看,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中小企業都感到困難重重,主要原因有:

        1.資金獲取來源過于單一,融資渠道越來越少

        由于直接融資方式對資金使用者要求較高,限制較多,而且我國資本市場也沒有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安排,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障礙大,從而轉向間接融資方面。據國家信息中心的調查結果,有65.7%的中小企業資金來源主要依賴各種金融機構。但目前,隨著金融體制的改革,銀行向大型化、城市化發展,適合于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越來越少。

        2.銀行信貸政策偏重于大企業

        隨著國有銀行的逐步向商業銀行過渡,為降低不良的資產比例、加強與實力雄厚的外資銀行競爭,各銀行紛紛推出各自的信貸政策。當前銀行信貸主要向個人貸款和建設項目集中,對工業貸款減少。且在對工業貸款的份額中,90%的新增貸款投向數量不足5%的AA級大型企業。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銀行普遍認為大多數是流動資金貸款,規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資服務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擔保機制及其體系的不健全,因此,當前銀行的信貸政策并沒有向中小企業傾向。

        (三)、信息資源短缺

        外部信息是企業認識技術和市場機會的重要基礎。大企業一般較易獲得圖書館和信息機構的服務,信息渠道也較多。中小企業由于資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廣泛性、準確性和及時性較差,導致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信息來源主要依靠企業內部的集思廣義和各種建議,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機會。

        三、解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問題的對策

        (一)、開拓中小企業創新的模式

        1.跟蹤型技術創新模式

        跟蹤型技術創新模式是指中小企業要關注并及時跟蹤核心技術的發展趨勢,以最快的速度模仿,開發出與之相類似的新產品,借助領先企業的市場開拓成果,以較低的開發成分分享一定的市場份額。這中技術創新模式適用于有一定的研發能力,但資金不足,又不愿承擔創業風險的中小企業。實行這種創新戰略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對市場信息的及時把握,努力在產品的差異上做文章,加以改進和完善,并加大售后服務和廣告投入,從而分得較好的市場份額。實施跟蹤型技術創新應該是在學習基礎上的二次創新,是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創造性活動。

        2.合作型技術創新模式

        對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技術窗的物質基礎條件和技術能力都比較薄弱,完全以自身的力量來開展創新活動,短期內很難提高創新的技術水平,而通過與其他機構的合作來共同推進技術創新則是一種十分明智的選擇。合作戰略可以是縱向合作——中小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進行合作,通過產學研究的緊密結合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也可以是橫向合作——產品及規模均較為接近的中小企業共同出資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擔風險,獲得利益。合作型技術創新模式是中小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創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1.政府出臺各種政策鼓勵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

        目前已經提出的鼓勵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建議主要有:第一,在國有商業銀行中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貸款部門,督促它們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第二、允許國有銀行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時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銀行更多地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第三、由政府或其他組織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融資機構,更好地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支持等。

        2.建立健全的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體系積極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

        當前我國銀行面臨的障礙之一是中小企業貸款市場信息不透明,財務不明晰,運作不規范。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層次的由政府支持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將由財政出資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逐步轉變為按市場化原則運作并接受政府機構監管的股份擔保公司。從試點的情況來看,此類機構占全部擔保機構的90%。

        (三)、大力推進人力資源的開發為技術創新提供智力服務

        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努力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科技優勢,對于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1.構建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

        匯集并不斷壯大企業的人才隊伍,進而最大限度發揮其智力潛能,關鍵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激勵機制從總體上包括物質激勵,也包括精神激勵;既包括正激勵,也包括負激勵。其中物質激勵應是激勵機制的基本內涵。

        2.優化人才匯集環境

        在企業內部,應通過各種方式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包括張揚個性、不求全責備、盡力滿足人才的多層次需求;充分放權、授權,委以重任,予以實現個人價值的發展空間;倡導和營造創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業,形成寬松和諧、奮進的獨特的文化力,產生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進而迸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3.大力加強中介服務機構的建設

        中介服務機構是知識技術流動傳遞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可以有效地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為知識技術的供求提供一個適宜的場所。最近幾年來,政府推出了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的一系列措施,以建設技術創新的支撐服務體系。

        21世紀的今天,在新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加入WTO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中小企業的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了的環境對中小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2003年1月1日,《中小企業法》正式實施,作為一部保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的法律,它將使中小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得以寬松。為了適應變化了的外部環境,中小企業必須要創新運行機制,在變化中找機會,克服發展過程中的“瓶頸約束”,實現進一步的可持續發展,進而走上國際化經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偉《中小企業發展與金融支持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

        2.劉國華沈君《轉型經濟國家中小企業發展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

        3.劉車《中小企業與技術創新》[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4.俞仁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5.周立群謝思成《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M]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5篇:企業技術論文范文

        作為基本薪酬,底薪對于任何類型的員工都是具有很強吸引力的,底薪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員工的生活水準,換言之,可以令員工產生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感,也影響了眾多員工對企業的選擇和工作熱情程度,所以說,一個穩定而較高的底薪,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員工依附于企業,并且激勵員工更加勤奮努力的工作,讓員工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也讓員工通過高薪,更明確的清楚自己的價值,提高員工的社會地位和自信,使員工的工作態度能夠有一個十分明顯的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在制定員工薪酬與制度之前,應該深入行業勞動力市場,在對市場勞動工資行情、同行競爭對手薪資水平等數據深入調查研究后,進行最科學的薪酬制定,最終確定不同類型員工的底薪水平多少。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既要保證給出的薪酬符合員工的工作價值,又要保證給出的薪酬能夠起到預想中的效果,使員工的工作熱情不斷提高,為企業貢獻出的價值也越來越大。

        2完善獎勵制度,滿足員工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

        在底薪的基礎之上,能夠讓員工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工作的熱情的激勵方式,就是企業對員工的獎金發放。高新技術企業要想將獎勵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就要完善獎勵制度,用多種獎勵手法,在不同情況之下對員工進行及時、有效的激勵。首先,企業應當將對員工個人的獎勵制度重視起來,如果企業中某個員工做出對企業貢獻極大的事情,比如說在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或者是研制出了市場潛力十分巨大的產品,企業就可以對這些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進行豐厚的物質獎勵。企業可以在固定獎金的獎勵基礎上再對員工進行產品效益分成的獎勵,將產品投入市場之后所獲得的純利潤以一定比例獎勵給員工,讓員工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就感,不僅對企業更加信任,對自己更有信心,這種成果獎勵在企業中所起的榜樣作用可以激發全體開發人員的巨大潛能,為后續的產品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定作用。其次,由于目前市場競爭極其激烈,有許多項目的開發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個團隊,在明確的分工之下,進行共同的努力與工作。一旦取得研究成果,那么榮譽便屬于整個團隊,而不僅僅只屬于其中的某個人,所以企業在對這樣的團隊進行獎勵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團隊精神,進行科學的團隊獎勵制度制定。企業可以給整個團隊一筆數目合理的獎金,也可以跟個人獎勵一樣,讓團隊共同和公司分享產品在投入市場之后取得的利潤,更好地激勵員工,將員工的成就與企業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

        3提供長期股權,滿足員工獲得歸屬認同的需求

        與基本薪酬和對員工的單純的金錢獎勵不同,擁有公司的股權對于員工來說不僅僅是獲得了公司的獎勵,更是獲得了公司的接納和認可,從此成為公司的同盟伙伴、共同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表現。所以,企業為員工提供長期績效股權,能夠在長遠的角度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奮斗熱情,讓員工真正地將企業的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加倍努力。當企業面臨機遇的時候,員工能夠更加積極的幫助企業抓住機遇,而遇到風險和挑戰的時候,也能夠更加主動地設法規避與解決。這樣的長期獎勵將企業的利益與員工的利益綁在了一起,可以將企業內原本流動性很強的技術人才牢牢留住,減少企業中因為核心技術人才的不斷流動而發生的效益降低現象。

        4提供個性化福利,滿足員工提升自我的需求

        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先進的科技產業,其員工往往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對于生活的要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更高,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個人發展的不斷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新技術企業不應僅僅考慮以金錢、物質獎勵當作是激勵員工努力工作、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唯一途徑,而是應該將眼光發散到更廣闊的位置,瞄準員工內心對于工作的真正需求,把握住員工的心理,為員工提供他們內心最渴望的福利與服務。員工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福利的需求是不同的,企業可以在一定的預算范圍內,對不同的人群設立個性化福利清單,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但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型人才,在知識更替如此迅猛的今天,及時學習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是他們的普遍需求,企業如果能夠滿足員工的這種渴望,將員工提升個人能力的愿望重視起來,并且以福利的形式發放給員工,員工一定會十分高興,并且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學習當中。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員工的不同情況為優秀的員工提供出國考察、專業培訓、參加各類學術研討會的機會。這樣做不僅僅滿足了員工對于個人發展的需求,使員工在心理上對于企業產生了極大的肯定。企業更能在員工不斷學習,完善自己,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礎之上,獲得更高的企業效益,可謂是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5結論

        第6篇:企業技術論文范文

        技術創新管理的特點包括:一是戰略性。技術創新管理從技術項目設計到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具有一定的戰略性。二是綜合性。技術創新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子系統,既包括技術戰略頂層設計、產品技術研發、生產技術改進及技術應用等工作,還包括進度質量控制、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健全和組織保障等工作,涉及的人員有技術研發人員、生產人員、銷售采購等人員,所以存在綜合性。三是權變性。技術創新管理存在穩定性的一面,即技術創新活動按一定的規范、計劃進行;但更應強調非穩定性的一面,包括技術的新進展、新的商業競爭環境等,所以存在權變性[3]。四是市場性。目前企業處于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生產計劃是根據市場需求及其變化的預測,再結合企業自身實際資源基礎來確定的。因此,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工作必須首要考慮生產計劃的實際需要。技術創新管理的層次包括:創新項目管理和創新戰略管理。創新項目管理是對R&D項目(如產品或工藝開發項目)的管理活動,它是企業R&D功能的體現,目標是成功發起、協調和完成企業的技術過程和產品開發活動。任務包括項目可行性(包括技術、經濟和市場)分析和評價、項目進度(包括技術開發和產品化)與費用管理等,以加快項目開發周期,降低成本,盡快投入商業化過程或市場,提高投資效益。具體管理可由R&D項目團隊,也可由R&D部門或某一業務(如營銷、生產制造)部門來執行[4]。創新戰略管理是以技術戰略的貫徹為主線,以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為目的,對企業創新活動的整體管理。創新戰略管理的目標是創造、維持和利用企業所必需的技術知識基礎,突出的是企業技術發展的使命以及企業生存的理由和能力,因此主要是企業決策層和R&D部門的職責。

        2煙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

        2.1企業合作能力合作化能力是組織內成員與內外部單位或團體通過互動、溝通了解、彼此支持將顯性復雜或隱性知識整合成新知識的能力。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交流溝通,實現了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的流動和擴散,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知識存量水平。企業的合作能力越強,知識分享者的關系就越緊密,有效地發揮了知識的作用,促進了新產品的開發。在企業內部合作能力越強,公司各部門的協調程度就越高,例如研發部門與營銷、制造部門間的協調程度就會影響著新產品的開發效果。

        2.2企業社會化能力社會化能力是組織通過推動企業文化、價值和信念將隱性知識整合成新知識的能力。企業通過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創造互幫互助的氛圍,使企業所有部門成為一體。企業不同部門的員工對企業文化、價值和信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影響著企業知識整合的效果以及將創意和思維轉變為創新機會的能力。員工對企業的愿景越了解,越能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對企業管理的認同感,彼此之間的適應與協調也就越好,從而形成共同的精神語言。當員工在工作中需要幫助時,就會很容易得到其他部門和人員的支持。

        2.3知識整合效果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市場競爭日益激勵,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新產品開發的速度在占領市場份額,贏得市場競爭上顯得越來越重要。知識整合在新產品開發成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產品開發過程的日益復雜使得其對組織內各部門之間甚至跨組織之間的協調與合作越發的依賴。只有有效的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不同領域的知識,不斷和外部接觸與合作,持續不斷的進行新產品的開發,提高學習新知識的速度,才能有力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改善技術創新的能力。

        2.4工藝創新水平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帶動下,高新技術不斷涌現,推動了企業的發展與進步。衡量一家公司的實際技術水準,不僅要考察企業的產品創新,還要分析公司的工藝創新。工藝創新是指用新的、先進的工藝取代舊的、落后工藝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它屬于公司技術創新的范疇。工藝創新的目的是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側重點是應用于制造產品的過程或用于為制造成品而合成新原料的各個步驟。工藝創新及其水平直接決定著各種投入資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如果公司工藝落后會導致企業產品質量不高,經濟效益惡化等嚴重后果。一定的生產技術狀況決定了產品的利潤空間,只有持續不斷的進行工藝創新,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也能改進對未來的技術儲備和創新能力。

        3煙草企業未來技術創新的建議

        3.1加強產品特色化研究開發,打造企業品牌獨特風格充分利用中國豐富的天然植物和中草藥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特色香原料研究開發。加強中國傳統文化香韻風格(如檀香、沉香、藥香等)的研究,通過配方技術和調香技術的改進、提升,盡快實現產品應用,形成并彰顯真龍品牌的獨特風格。加快推進增香保潤技術研究,強化減害降焦技術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力爭形成企業獨有的增香保潤和減害降焦自主核心技術,進一步支撐企業產品風格特色。根據企業品牌提結構、上規模的發展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產品研發工作。集成應用特色化、差異化研究成果,開發2個以上具有明顯風格特色的新產品,適度補充一些異型包裝,加快高檔卷煙防偽技術研究和應用,加強高檔卷煙產品質量維護,為一二類產品穩定增長奠定堅實的產品基礎。著重做好三類產品的改造和品質提升,加強產品質量監控和配方維護,保障產品的品質穩定,為企業品牌上規模提供有力支撐。

        3.2加強工藝技術研究,為自主品牌和合作品牌生產提供技術支撐一方面,全面落實與煙草研究院的戰略合作。通過具體的合作項目,強化工藝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快速提升公司工藝技術隊伍整體素質,強化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合作研究、技術咨詢和成果引進,采取多種手段迅速提升自身工藝技術水平,形成符合企業品牌特色化發展道路的特色工藝技術體系。另一方面,優化技術改造工程的工藝設計研究,提高精細化、柔性化加工能力。通過適應性調整設備布局,增加必要的設備,消除設備產能瓶頸。同時調整部分工藝技術路線,并預留工藝功能布局發展空間,加強與品牌合作方的溝通、交流和學習,嚴格按照合作方要求執行生產工藝技術標準,保障自主品牌和合作品牌生產質量穩定。

        3.3加強原料綜合技術研究,滿足品牌發展新需要加快推進煙葉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通過每年對基地煙葉質量進行評價,逐步建立完善煙葉質量數據庫和評價體系,實現依據評價體系提出基地煙葉生產質量目標,指導基地煙葉生產,穩步提高基地煙葉質量和可用性。加強特色煙葉種植技術和綜合技術研究。針對各煙葉基地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基地特色煙葉種植技術與應用研究,明確并簽訂相關煙葉科研項目,保障科研資金投入,制定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方案,使基地煙葉進一步彰顯特色風格。加強打葉復烤差異化技術研究,形成品牌煙葉打葉復烤特色工藝技術,加強煙葉倉儲醇化技術研究與應用,構建科學的煙葉養護技術和管理體系,逐步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煙葉原料研究和技術保障體系,滿足品牌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需求。

        3.4加強分析檢測技術研究,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嚴格按照行業質檢機構建設總體要求,加快推進分析檢測中心建設,全面整合公司分析檢測技術資源,不斷完善檢測設備和檢測環境。加強分析技術研究,不斷引進、吸收和消化國內外先進的煙草分析檢測技術,拓寬分析檢測領域,提升分析技術水平,滿足煙葉、卷煙、煙用材料、煙用添加劑等常規指標和質量安全指標、履約中煙草制品及煙氣釋放物成分檢測的承檢能力。持續推進產品質量安全評價體系建設,著力做好卷煙、卷煙材料和添加劑中有關質量安全成分的監督檢測,增強質量安全風險預見、評估和處置能力。

        3.5不斷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繼續強化技術中心建設。積極按照國家局“環境一流、手段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的要求,進一步做細、做實各項基礎工作,進一步解放思想,利用現代科學手段和方法進行流程再造,積極推進技術中心非法人實體化運作,在技術中心建設上走出一條創新之路。深化項目課題制管理模式。以項目為紐帶推動科研工作的開展,對公司科研項目按國家局層面、省市級層面和公司級層面進行縱向管理,加強對項目的申報立項、過程控制、考核評估的橫向管理,建立起橫縱結合的立體管理模式,進一步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與鄭州院及其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積極開展聯合研究,充分利用外部智力和科研資源推動公司科技進步,謀求科技重點突破和跨越式發展。建立完善信息化協同研發機制。加快推進技術研發信息子系統建設,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對各種技術研發和管理資源進行有效調配整合,實現公司原料、物資、生產、銷售等技術研發上下游各環節信息資源的高效流轉和科學利用,圍繞著品牌和產品建立一種全公司的信息化協同研發機制。

        第7篇:企業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技術企業風險資本融資契約

        風險資本家與企業創業家的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委托關系,由于高技術企業的不確定特性,風險資本家必須面對更加復雜的管理問題、技術問題,以及市場問題。風險資本家與創業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更強,創業家可能存在更高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在高技術創業企業的融資過程中,風險資本家面臨對創業家的激勵約束問題,而創業家則面臨能力顯示和避免控制權喪失的問題,如何利用融資契約有效地解決雙方的矛盾和利益沖突,有效的進行資源配置,使風險資本的供求雙方都能得到較為滿意的結果,是高技術企業融資的核心問題。因此,風險投資公司和高技術企業必須構建合理的融資契約來協調雙方的責權利關系,契約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風險資本的質量與融資效率的高低。在風險資本的實際運作中,其融資契約主要有以下制度安排:融資期限、融資工具的選擇、分階段融資,以及企業控制權的分配與安排。

        一、融資期限:長期融資

        在融資期限上,高技術企業的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往往會選擇長期融資,而不是短期融資。這主要是由于風險投資領域中轉讓投資的交易成本過高造成的。由于高技術創業企業無形資產的比重很高,其顯示能力有限。一方面,風險投資者要有效甄別企業的質量,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于現實投資者而言,由于對創業企業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資本,對創業企業已經有相當的了解,而潛在投資者要想接受投資轉讓,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本來進行決策,而這種投入必定會被視為成本,要求相應的收益來補償,在對企業前景評價一致的前提下,必定會降低受讓價格,從而減少現有風險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另一方面,高技術企業要想有效顯示企業自身的良好前景,必須花費大量的成本來披露和傳遞相應的信息,頻繁的短期融資勢必會大大提高其籌資費用。因此,高技術創業企業進行短期融資或者風險資本的頻繁轉讓會造成整個社會的福利損失,因此往往傾向于選擇長期融資。

        二、融資工具的選擇:可轉換證券安排

        風險投資工具的選擇是融資契約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契約的雙方承擔風險的高低、參與收益分配的方式和擁有控制權的大小。風險投資工具的證券類型主要有債券投資、股票投資和可轉換證券投資三種:

        一是債券投資。它可使風險資本家按照預定的時間獲得利息,在風險企業不能履約時,可以通過擁有擔保品的抵押或接管企業使其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證,但其不享有企業增長帶來的價值增值。由于高技術企業主要是以人力資本、技術等無形資產為主的,一旦破產其清償價值幾乎為零,債權人的優先清償權價值大打折扣。

        二是普通股投資。在風險資本家成為被投資企業的股東后,可以有企業成長帶來價值增值的好處,同時也具有投票表決的權利,擁有對企業的部分控制權。但其投資回報與企業業績緊密聯系,沒有固定的收益,僅享有最低級別的清償權,其風險較大。

        三是可轉換證券投資。它同時具備了債權投資與普通股投資的一些特點,擁有優于普通股的清償權,在約定的情況下還可轉換為普通股,從而享有企業價值增值所帶來的好處。對風險投資公司而言,可轉換證券一方面可以使投資得到較為穩定的回報,并避免初期投資失誤帶來的損失,另一方面又可將優先股或可轉換債券轉換為普通股分享企業的增長潛力。

        在風險投資中,通常的可轉換證券包括可轉換優先股、可轉換債券或附認股權債券等。可轉換證券在高技術創業企業融資中一般表現為附有投票權的可轉換優先股,而且優先股轉化為普通股的比例可以根據企業盈利目標的實現程度而靈活調整。投資工具選擇的目的是盡量降低委托中的道德風險,使其投資收益最大化。對于高技術企業的創業者而言,可轉換證券在帶來資金的同時,引起資本結構的變化并不會影響其后續融資,也能確保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利,最終使企業的管理者與風險資本家的激勵相一致,減輕了成本造成的負擔,并使管理決策有利于投資者。

        三、融資輪次:分階段融資

        在高技術創業領域中,風險投資公司一般不會將全部資金一次性注入高技術企業,往往是分階段進行投資的,這樣可以根據企業的進展情況決定后續融資的時機與投資額度。如果企業運行良好,風險比前一階段降低,風險投資公司會樂意追加投資;如果運行情況不佳,風險投資公司可能減少甚至停止后續投資,或提高資金價格。通過這種方式,風險投資公司相當于獲得了在下一階段放棄投資或重新評估企業并提供后續融資的期權。

        Sahlman認為分階段投資是風險資本家用來控制成本的重要機制。在風險投資中,風險資本家分階段投入創新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每階段的資金投入只能維持企業發展到下一階段。這樣分階段投資使風險資本家擁有一個有價期權,如果創業家沒能很好地使用資金,企業經營不好,風險資本家可放棄繼續投資,從而減少損失。

        分階段融資還能夠對企業的創業家實行有效的激勵或懲罰。一方面,在企業正常發展的情況下,資本分期投入避免了一開始股權的過分稀釋,如果企業發展順利,在以后的融資中,其股份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賣出,這樣促使創業家加倍努力經營企業;另一方面,若企業發展不順利,將給以創業家一定的懲罰:一是再次融資時以更低的價格或更高的比率稀釋管理者權益;二是風險投資家放棄投資,企業面臨倒閉的困境。所以,有較大發展潛力的企業創業家就會把分階段融資作為一種向風險資本家傳遞自身能力的信號。這樣不僅在融資契約簽訂前能夠提升自身談判力,同時也能夠在以后的融資輪次中占據主動地位,避免由于一開始風險資本家所占股份過大而造成的控制權喪失。

        此外,由于高技術企業的高風險特征,影響其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遠遠多于傳統企業,分階段融資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融資契約的不完全性和諸多不確定性。在每一輪的融資中,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都會根據企業當前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情況適時進行調整,并在此基礎上簽訂新一輪的融資契約。所以,增加融資輪次,進行分階段融資是投融資雙方的理性選擇。

        四、企業控制權的分配與相關制度安排

        1.企業控制權的分配

        在風險投資中,如何合理安排高技術企業的所有權及控制權,是風險資本融資契約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為了激勵企業的創業家,風險投資公司常常會讓其擁有較大的股權,特別是在企業的早期,創業家的股權比例常常超過50%,風險投資公司并不處于控股地位。創業家往往比風險資本家更了解企業的技術核心、業務潛力,以及市場狀況,創業家在信息上具有絕對的優勢;而且由于企業處于初創或發展期,沒有可以考核的歷史業績,風險投資公司很難獲得關于企業的真實的信息。風險投資公司與高技術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高技術企業本身的發展就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這樣使得雙方要簽訂一個完備的合同是不可能的。此外,風險資本家與創業家之間還存在著許多潛在的問題,創業家有損害投資者利益的可能,這樣風險資本家就存在更大的風險。

        在風險投資中,風險資本家承擔了較大的風險,如果按照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匹配的原則,風險資本家很難控制投資中由于利益沖突而導致的風險。出于對投資利益的保護,風險資本家會強烈希望在投資后擁有對企業的控制權。他而創業家由于其項目的高度不確定性,為了獲得風險資本也不得不放棄一部分控制權。

        在風險投資中,企業控制權的分配往往存在以下三種情況:(1)風險資本家擁有與其股權不成比例的控制權;(2)控制權在任何時候都不是由風險資本家或創業家任一方所擁有的;(3)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風險資本家要求擁有越多的控制權。隨著高技術企業逐漸走向成熟,信息不對稱程度的減少,其控制權會逐漸向創業家轉移。在創業期與成長期,風險資本家一般擁有較大的控制權;隨著企業逐漸走向成熟,控制權會向創業家轉移;當企業公開上市成功時,創業家將重新獲得企業控制權。

        2.企業控制權的相關制度安排

        在高技術企業中,一般是創業家擁有普通股,風險資本家擁有可轉換優先股。企業控制權的配置主要是通過分階段融資和可轉換優先股的制度安排來實現的。

        第8篇:企業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統計技術企業管理經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管理

        統計幾乎是企業管理中的一項常規的管理技術,主要是通過有目的地收集各種數據,并進行整理,使用相應的方法來列表、制圖、繪制曲線,科學合理地運用這些手段,以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結論來指導企業管理行為。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下,如今企業已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主體,必然會更多地從市場經濟法則來思考問題。所以,對于企業經營管理而言,需要更為豐富的信息資料來幫助其制定計劃,實施決策,統計技術作為一種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一、統計技術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

        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統計技術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表現:一方面是指宏觀經營環境,主要包括宏觀經濟、上游市場、行業動態、下游市場和消費者行為等。通過對以上幾部分開展分析,要立足于在考察一系列統計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比如,對于宏觀經濟,著重在于參考經濟權威的看法,觀察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趨勢。對上游市場開展分析,著重在于綜合各方的觀點,預測下一步的價格走勢。對行業動態開展分析時,著重在于進行數據比較,對同行業經營管理開展評價,以求計算出本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等各項指標。對下游市場開展分析,著重在于搜索各地區的同行業市場行情等。另一方面則是指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統計系統,主要包括企業的人、財、物方面投入的統計分析。對于人而言,必須建立起勞動工資統計的子系統,重點是提供勞動力數量、素質、構成等主要指標,并開展勞動生產率水平、變動分析。要建立起物質技術設備統計的子系統,以便于反映相關設備的數量、利用情況、產品生產能力等。對原材料和燃料的消耗進行計算,主要涉及到原材料及燃料的利用效率統計,以便獲得節約能源和原材料的途徑。當然,還有技術統計子系統,涵蓋了技術人員、技術成果及技術投入費用等指標。因此,統計技術完全可利用自身覆蓋面廣、信息量大等特點,從整體上衡量企業的外部環境,優化配置企業的內部要素,進而提高系統效益與企業管理綜合質量。

        二、統計技術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企業管理之中,最難管理的是人,而擁有激情與創造力,而且最能挖掘潛力的的對象也是人。因此,怎樣建立起合理、科學的激勵機制,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主題。為做到有的放矢,就要充分利用統計手段來收集民意,并分門別類地開展研究分析,從而制訂出相應的激勵對策。比如,某企業在開展員工意向統計調查時發現,資方最大的擔憂是員工的提薪要求不合理。但實際統計的結果卻是有提薪意愿的員工人數并不多。反而,有相當多的的員工提出了增加培訓教育的要求。經過統計分析發現,老板與員工缺乏溝通,導致多數員工對企業的發展前景不夠了解。對此,企業分別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座談,黨團、工會等組織舉辦了干流、員工交流活動,使彼此相互理解,并提高了酬薪的透明度,明確了企業的發展規劃,使企業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強,激發出全體員工奮發有為的工作與改革熱情。

        三、統計技術在企業質量管理中的應用

        1.確定嚴格的質量管理操作規程

        企業在質量管理的過程中,應當要求各類人員都能具備相關的管理知識,并編制出相應的指導性文件或作業指導書,從而規范統計技術的管理。與此同時,相關人員還應嚴格按操作規程去實施,不能到了審核時再去補資料,而是要扎扎實實地將質量管理當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來執行。

        2.加強統計技術應用培訓

        在企業質量管理中,統計技術人員不但要妥善應對生產中的各個環節,還應對各車間、生產工藝、設備管理等專業技術有所了解。統計人員還應當接受專門的培訓機構所開展的系統培訓,較為詳盡地掌握解統計技術的相關知識。一是要將統計技術培訓工作納入到各單位的年度職工培訓計劃之中。二是牽頭部門要注重對各單位質量體系骨干及內審員開展統計應用有關知識的培訓,宣傳統計技術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并要注意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三是各單位的骨干及內審員一定要承擔起本單位運用統計技術的培訓及指導任務,要對本單位應用統計技術的相關人員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以保證不同崗位的人員都能掌握相應的統計技術。

        3.挑選適用的統計技術方法

        在企業的質量管理活動中,如果缺乏統計技術的應用,就難以取得較大的成績,質量管理體系也難以有效地運行,更加無法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如果要運用好統計技術,讓統計技術在質量管理中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一是要選擇合理的統計技術。如何應用好統計技術?這就要求企業在挑選統計技術時,要認識到,只要能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越容易的和越好理解的方法就要優先運用。同時,挑選適宜的統計技術還要針對特定的環節與具體人員的知識水平等,從而使統計方法更加適合于所要解決問題的性質,適合于企業所在行業的特點,企業生產的特點和產品特點等,比如,圖標法中的直方圖、散布圖和排列圖等,就有助于進一步分析問題,并為采用恰當的計算方法進行準備。在實際過程控制之中,企業可以將控制圖運用于監視與控制所有類型產品的生產全過程,從而對生產實際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4.全力提高統計數據質量

        由于企業統計數據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統計技術應用的質量,因此,要讓全體統計技術人員都意識到數據質量的重要意義。數據作為信息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的重要資源。鑒于數據分析的基礎是概率和數理統計知識,這就要求對員工開展這方面的培訓,從而作出客觀、公正的數據分析,提高企業質量管理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統計技術是一種十分實用的企業管理手段。企業統計人員應當不斷加大學習的力度,致力于提高理論水平與業務水平,充分利用統計技術,對企業各方面的管理活動開展分析研究,以便于充分發揮統計技術在企業管理中的預測、決策、控制等多方面作用,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第9篇:企業技術論文范文

        (一)各國高新技術企業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據有關資料顯示,世界上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比如美國目前眾多高技術企業中,知識產權類資產已超過了總資產的60%。我國也適時地調整產業政策,規定高新技術成果向有限公司或非公司制企業出資入股的,其成果作價金額可達到公司或企業注冊資本的35%。這既是鼓勵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也是對知識產權在高技術企業中發展趨勢的回應。為適應高技術企業的發展,加強對高科技含量的科技成果權益的保護,各國都在調整知識產權政策。如1984年美國版權法將半導體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列為特殊保護,提高了對保護作品的要求。這些政策也客觀上導致了高技術企業中的知識產權科技含量增大。同時,發達國家也將一些尖端技術納入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如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1993年)、《知識產權與UII、GII(國內及國際)信息基礎設施白皮書》(1995年)、《數字化千年之際版權法案》(1998年)等,均把信息技術中的法律問題提出來,以尋求知識產權保護。

        (二)知識產權制度對高新技術企業的作用日益明顯

        第一,知識產權制度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作用。知識產權制度賦予智力成果的創造人一定時間內在市場的壟斷地位,確保創造者獲得收益的權利,調動其發明創造的積極性。知識產權制度設置了主體歸屬、客體保護范圍、權利體系、權利救濟與保護等內容,激勵創造者開發更多更好的新技術,最終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第二,知識產權制度促進企業技術成果的轉化。權利人以公開技術內容為代價而取得獨占性權利,技術公開有利于新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技術成果獲得知識產權保護,就可以使競爭在公平有序的法律環境中進行。

        第三,知識產權制度利于企業技術資源的有效配置。高新技術最終要實現技術產業化、商品化才能實現預期效益。知識產權制度通過激勵作用,將優秀的人才資源、足夠的資金資源集中到尖端技術,實現最大的邊際效益,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

        第四,知識產權制度促進企業國際合作。不熟悉知識產權國際規則,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屢遭國外的打壓,即便是已經具備了知識產權優勢的企業,也會功虧一簣。像華為這一具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但前不久仍然受到了思科的訴訟,有關專家認為,華為雖然擁有一定的知識產權,但是不熟悉國際規則,因此受到訴訟在所難免;另外如中國DVD事件,無奈地交納昂貴的專利費,都是不熟悉知識產權國際規則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二、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存在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一)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利保護問題

        專利制度與市場緊密相聯,申請一個專利就意味著占有這個專利技術的市場。當前,我國公眾的專利和知識產權意識薄弱。據統計資料顯示,1994年-1998年,我國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外國專利申請占有很大比重,如計算機領域的占到70%;醫藥特別是西藥的原料藥占到70%以上,生物技術占到87.3%;通訊技術占到92.4%;半導體占90%。以超導為例,我國的研究水平和技術水平與美國、日本兩國相當,而申請的專利僅占這一領域國內專利申請的20%左右。我國大量的科研成果都只注重而不申請專利,發表了論文就等于公開技術秘密,將辛苦的研究成果無私貢獻給了全世界。另外,生物技術、基因技術的發展對企業專利制度保護帶來了新問題。比如美國孟山都(Monsanto)大豆案,孟山都培育出新品種的大豆,并據此向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101個國家提出申請了64項專利保護的請求,保護其發明的“高產大豆”。如果其專利通過,那將意味著孟山都公司對所有大豆的高產品種都擁有了壟斷權,并允許孟山都對中國這一野生大豆遺傳資源的控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發達國家已經初步解決了生物技術、基因技術的立法框架并完成了專利技術在世界各地的申請和鋪設,一張高技術的專利壁壘網已逐步形成,高新技術企業必須對此保持警惕。

        (二)高新技術企業的著作權保護問題

        從企業文化建設到計算機軟件保護以及到域名標記等等,都涉及相關的著作權問題,于以科技發展為基本推動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來說,這方面的知識產權問題更是不可忽視。現代信息技術也帶來新的問題。對比如對企業數據庫的保護。我國著作權法參考匯編作品護,保護在內容選擇上具有獨創性的數據庫,但不保護不具有獨創性的數據庫。對于一些企業投入一定勞動、資金而完成的數據庫,如果得不到有效保護,對這些企業來說不僅違背公平,而且容易使數據庫的數據被盜而得不到保護,不利于企業的發展。所以法律上應當對數據庫的保護有所明確。

        (三)高新技術企業的商業標記權保護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市場進一步開放,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市場競爭領域、程度不斷擴大,與商業有關以區分商品和服務為目的的表現方式不斷豐富,所帶來的知識產權問題也越來越復雜。

        比如中藥材企業的商標保護問題。許多發達國家早已搶先將原本在發展中國家很普通的中藥商標注冊,從而使古老的中藥大國喪失先天優勢。從另一角度看,韓國”高麗參”這個商標不僅保護了韓國人參資源,而且使“高麗參”高品質的形象深入人心,為韓國創造了極大的經濟利益。所以說,現代企業競爭,品牌競爭、商號競爭已十分重要。像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評估達到300多億美元,如果企業保護好自己的商業標記權,將為企業帶來資本增值效應。另外從事信息科技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不僅要妥善保護和管理傳統的商標、商號,還必須切實注意網絡環境下的域名、網絡標記等新興知識產權客體的保護問題。

        (四)高新技術企業的商業秘密保護問題

        根據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技術秘密是商業秘密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最早被確認為商業秘密并加以保護的。這種技術秘密是研究開發、工藝改進等創新的結果,是技術性的智力勞動成果,其特征是可以用于生產活動,以制造新產品、提高效率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現代企業競爭中,企業要想真正獲得長久持續的發展必須重視,商業秘密對高新技術有效的保護。比如可口可樂的商業秘密保護,持續一百多年至今品牌價值仍是第一;MBA的大量核心芯片技術就是采取商業秘密保護。對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來說,特別要注意企業對世界高新技術信息的了解和把握,分清哪些是公知的信息技術,避免企業的重復研究,還容易造成對其他企業的侵權。

        三、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一)完善現行知識產權制度

        面對現代信息技術以及生物技術的高速創新,知識產權制度應當有所調整,適應社會的前進,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比如可以考慮將生物技術、動植物新品種的有關部分納入專利法的保護范疇,拓寬專利的保護范圍;明確商標侵權在網絡環境下出現的新的侵權行為方式;對因特網上的著作權有關問題,如作品的使用、付酬等作出具體規定;對新出現的網絡主體即網上信息提供者和在線服務提供者在版權法上的地位與責任作出規定;對數字化權、傳輸權有關問題加以明確等。

        (二)建立適合高新技術企業的保護措施

        在高新技術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上,企業選擇怎樣的權利保護自己的利益,應當考慮幾個問題,比如權利的排他性問題。專利的排他性最強,對企業的保護力度最大,但專利申請的費用最貴,對國內一般規模企業來說,也要考慮申請費用;商標也具有較強的排他性,但很難保護技術本身。著作權法只保護作者的思想的表達方式,而不延及思想、產品、方法、公式、工藝等。商業秘密成本低,也沒有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的期限限制,但商業秘密風險比較大,而且司法實踐中的認定比較困難。

        第一,建立信息資源搜索機制。我們不要毫無價值地重復他人的創新過程,也不要花大量的金錢去購買已經是社會公有財富的技術,更不要花大量的精力物力去申請已是公知自由技術、無保護可言的“專利”。因此,高新技術企業對新產品或工藝設想的產生、引進、研究、開發、商業化生產到擴散、保護的過程中,都必須花足夠的精力去檢索已有的專利和非專利技術文獻,了解目前該技術國內外的狀況,熟悉目前該類產品生產制造者各自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進行綜合性的特征和價格分析,確定不可逾越而需要購買(或防備他人提起侵權訴訟)技術的內容,明確自己占領市場的優勢、主攻方向,并超前介入未來起主導作用的技術領域,制訂好知識產權保護的戰略和策略。

        第二,培養人才,提高技術創新素質。技術創新的關鍵是人才,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高新技術的競爭就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中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的人員素質有明確規定,顯示了對人才的重視,但還遠遠不夠。

        第三,重視技術產權化、產業化。我國以往有些科研人員只重視的數量和級別,結果造成許多研究成果尚未投入實施就被公之于世,失去了將其產業化和產權化的機會。新技術創造出來,束之高閣,紙上談兵,不投入生產領域,也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我國企業要重視技術的產權化、產業化,為我所用。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国产香肠视频限制免费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守人婷 | 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免费看精品视频 | 一区二区伊人久久大杳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