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留守兒童作為我國社會轉型時期所出現的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由于家庭環(huán)境和成長背景的特殊性,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面對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多方面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突出。因此,文章借用生態(tài)系統(tǒng)觀來看我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從修復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微系統(tǒng)、強化學校微系統(tǒng)和同伴微系統(tǒng)在農村留守兒童中的作用,加強微系統(tǒng)間的溝通,完善留守兒童的中系統(tǒng)三個方面探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態(tài)理論;微系統(tǒng)

        生物學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定義是:“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環(huán)境之間,以及生物種群相互之間密切聯(lián)系、相互作用,通過物質交換、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成為占據一定空間、具有一定結構、執(zhí)行一定功能的動態(tài)平衡整體,稱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生態(tài)學已經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擴大到其他領域,衍生出社會生態(tài)學、教育生態(tài)學等,從生態(tài)學視角解決人的發(fā)展和教育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針對中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的現狀,需要我們站在新的理論高度、實踐平臺,去探索解決新模式。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觀認為兒童的心理和行為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對于留守兒童而言,他們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大多受到損傷,成為備受關注的弱勢群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嵌套理論一提出就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來說,構建新型的生態(tài)的系統(tǒng)工程都十分必要,也在研究方法上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觀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基于微觀生態(tài)系統(tǒng)視域下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途徑。本文試從美國學者布朗芬•勃倫納的生態(tài)理論,將“家庭、學校、社區(qū)”作為一個整體的微觀系統(tǒng),探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生態(tài)型”模式,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微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界說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勃倫納在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理論,這一理論強調環(huán)境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對人的發(fā)展的重大影響,他把人的發(fā)展放在一個宏觀的、多層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加以考察,主要分為四個不同層次的系統(tǒng):(1)微觀系統(tǒng),指發(fā)展中的個體與即時環(huán)境(家庭、學校)之間的復雜關系;(2)中觀系統(tǒng),是指個體與微觀系統(tǒng)之間、各微觀系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或過程,對兒童來講,包括他在家庭、學校和鄰里伙伴之間的關系;(3)外部系統(tǒng)指并不包含個體的主動參與,但對個體產生直接影響的情境系統(tǒng);(4)宏觀系統(tǒng)是指個體所處的整個社會的組織、機構和文化、亞文化的背景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個體受微觀系統(tǒng)的影響最大,各種社會文化通過微觀系統(tǒng)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導致留守兒童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厭學嚴重、學習成績差,性格孤僻、自閉、自卑,行為放浪不羈,違法犯罪時有發(fā)生。以上提到的只是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留守兒童都存在這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既然存在,就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畢竟對于留守兒童的成長來說,這些都是一些負面的因素。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觀視角審視農村留守兒童環(huán)境系統(tǒng),要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就必須對其所處的已缺損的微觀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宏觀系統(tǒng)進行修復。

        二、微觀生態(tài)系統(tǒng)視域下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相當復雜,涉及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個方面,顯然不能簡單地將之歸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必須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方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微觀系統(tǒng)失衡

        中國的《三字經》中提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教之道,貴以專”,“養(yǎng)不教,父之過”,“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說明傳統(tǒng)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西方也有句名言:“一個母親勝過100個優(yōu)秀教師,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更是說明了父母親在兒童教育中地位與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外部環(huán)境則主要包括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家庭是個體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是“社會化的第一設置”。家庭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關系有著深刻的自然生理因素的影響,具有不可更改的、血源性的遺傳聯(lián)系。子女的誕生,既是生物學意義,也是社會意義。家庭的功能不僅是生兒育女,也是生命的搖籃。對子女的撫養(yǎng)父母責任主要的不是養(yǎng)育,而是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礎教育,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下一代。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它對兒童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健全人格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遺憾的是,留守兒童被剝奪了這一權利。首先,留守兒童的父母迫于生計外出打工,沒有時間去顧及更無力關愛孩子,基本的關懷和溫暖得不到導致兒童長期生活在自卑的陰影中,久而久之很可能會形成悲觀、孤僻的畸形心理;其次,祖輩們的教育觀念落后,培養(yǎng)意識淡薄,對于兒童大多是“重養(yǎng)不重教”,疏于對其的管理;再次,祖輩們的溺愛造成了兒童性格上的嬌縱,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交往中任性、自我等缺陷,長此以往,產生叛逆心理,年邁的祖輩們難以管理。最后,父母長期在外,過多的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有些家長覺得平時不在家,對孩子關心、體貼較少,孩子在錢物方面要多少給多少。而在隔代教育中多半是溺愛放縱,只管吃飽穿暖,無力也無能力考慮他們的心理需要。在過多的物質滿足情況下,孩子的許多惡習逐漸形成:賭博成癮,并沉溺于玩游戲,埋下了走向歧途和犯罪的禍根。

        (二)教師教育力不從心,導致學校支持系統(tǒng)失衡

        從微觀角度研究教育生態(tài)結構,是以學校中的個體———受教育者為中心,整合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等諸多因素,注重局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教育,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改變受教育者的不良行為,提高學習效果。家庭是兒童的啟蒙教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就顯得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和無可代替性。而在農村,家長對學校的依賴性和期待性也更加明顯,不僅承擔著農村兒童通過受教育邁進大城市的期待,也寄托著兒童道德教育得以完善的主要場所,更兼替著對兒童的監(jiān)護功能。學校的質量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一個強有力的補充。就學校教育來看,農村中小學的條件差,教育資源、師資力量非常有限,而且?guī)熧Y整體素質較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如破舊的校舍難以滿足學生寄宿制學校的需求。在家庭系統(tǒng)受損弱化的條件下,學校系統(tǒng)的功能上升,但是,學校并沒有完全擔負起彌補家庭教育欠缺的責任,相反也出現了弱化現象。一方面,一些學校的負責人及教師尚未認識到留守兒童問題的嚴重性,沒有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任務。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學校和老師沒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此外,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偏見,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對他們采取:“只要不出事,遵守學校紀律就行,學不學無所謂”的管理策略。因此,留守兒童對學校教育的挑戰(zhàn)如經常犯事、違法亂紀一再的挑戰(zhàn)教師智慧、學校教育;教師本身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不夠、專業(yè)心理教師隊伍和適合農村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模式的缺乏,導致教師教育的力不從心;家校之間溝通的缺乏,不能及時地與教師交流留守兒童的生活、心理等情況,致使家庭對學校教育的輔助功能喪失。

        (三)同伴交往問題突出,導致社會支持系統(tǒng)失衡

        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xié)作的關系。同伴關系包括同伴接納和友誼同伴關系,是發(fā)展兒童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也是滿足社會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留守兒童生活的環(huán)境除了家庭就是學校,他身邊的同伴環(huán)境也大都是學校里的同學,這樣的關系結構會帶給兒童較大的影響,即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促進兒童在學校的校園生活,反之,同伴關系的緊張則會影響兒童的校園生活,甚至導致厭學等情緒。因此,良好的同伴關系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使學生在校園里心情愉悅,有利于提高學習質量,更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進而塑造健全的人格。但是由于留守兒童親子關系的缺位,一方面,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家長對其情商的培養(yǎng),在人際關系方面不善于溝通交往,產生問題的時候又沒有父母在旁指導,在同伴關系中發(fā)展社會性情感受阻,易出現情感問題。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自由時間相對同伴會多很多,加之容易被誘導,會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同伴家長擔心孩子被帶壞,不讓孩子跟他們玩耍,人為的隔離致使留守兒童完全被社會邊緣化,產生惡性循環(huán)。

        三、微觀生態(tài)系統(tǒng)視域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路徑

        兒童的成長呼吁一個健康的生長環(huán)境,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觀表明,一個健康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是兒童成長的必然訴求,然而,留守兒童不可避免的系統(tǒng)缺陷呈現出來的社會問題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必須要著力修復其所處環(huán)境系統(tǒng),維護其所處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完善。

        (一)修復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微系統(tǒng)

        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受損,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來自家庭的教育與引導,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也致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成為一個急需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家庭是個體首先面臨的是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場所,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是個體健康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

        1.對父母系統(tǒng)缺失的重構

        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中,由于父母長期在外,使得家庭生態(tài)結構失去了平衡,生活在缺陷家庭中的他們容易感到孤苦無助,感情冷漠、茫然,不知所措,以致被壞人引誘走入歧途。問題孩子往往來自缺陷家庭,因此,應重視家庭生態(tài)結構失衡對兒童的教育成長的影響。首先,盡量保證家庭系統(tǒng)的完整性,出外謀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留下父母其中一個人在家陪伴小孩或者將其帶在身邊到城里打工,就可以確保家庭結構的完整性;若無法陪伴在身邊,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經常打電話、定期回家等,及時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化解孩子的孤獨感。尤其是針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尋找妥善方法予以解決。其次,重視監(jiān)護人的選定,為孩子找到負責任、較為美滿的家庭作為臨時監(jiān)護人,父母應該合理妥善的尋找監(jiān)護人,通過結構上的“父母”來創(chuàng)建事實上較為完整的家庭,通過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增強留守兒童家庭社會化的效果。此外,臨時監(jiān)護人應認識到自己的監(jiān)護責任,應該平等、民主的對待小孩,不能過于寬容和放縱,不僅對孩子的養(yǎng)育,還要通過家庭良好的人際心理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家庭內部良好的家庭氛圍,讓留守兒童生活在充滿愛的家庭氛圍,給孩子以科學的管理和指導,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再次,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期望要適當,留守兒童父母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和育兒觀念,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2.在新的條件下構建親子間的互動關系

        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奠定了孩子對社會環(huán)境作反應的最基本模式”。父母與子女異地而居,不能面對面的交往,失去的是從父母那里學習對社會環(huán)境作反應的機會。在新的條件下重新去構建留守兒童與父母間的互動方式,重視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的教育機會。家長要想方設法與孩子保持聯(lián)系,增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想方設法了解孩子在家庭、學校、社區(qū)的情況,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如“親情電話”是留守兒童教育實踐中的一條有效措施,是親子間建立遠距離人際互動關系的有效形式,不僅具有交流親情的功能,還對親子間面對面交往的缺失具有補償作用。

        3.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范圍內和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及家庭成員對其子女及其他未成年人實施的積極的影響。留守兒童雖然長期與父母分離,但其監(jiān)護人也應該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良好的家風。具有良好家風的家庭,應該具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勤奮好學、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團結和諧、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圍。其監(jiān)護人有責任也有義務為留守兒童營造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給予彼此溫暖、平等、民主的家庭關系,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強化學校微系統(tǒng)和同伴微系統(tǒng)在農村留守兒童中的作用

        1.學校教育要科學化,體現關愛與健康理念

        由于教育生態(tài)結構各個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關系,我們只有整體、全面、統(tǒng)籌規(guī)劃,才能使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各組成因素的關系基本協(xié)調,使教育生態(tài)結構同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未來的發(fā)展相適應,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教育生態(tài)結構,促進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持續(xù)協(xié)調發(fā)展。首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普及愛,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長期與父母的分離導致的情感缺失,對他們的教育,教育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傾注熱情照顧他們,以彌補親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足帶來的缺陷。其次,學校在服務中延伸教育功能,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教育必須拓展其工作領域,發(fā)揮更大的教育功能,給予功能性補償,通過全面推行寄宿制,營造良好的人際心理氛圍,使學校成為留守兒童的另一個“家”,讓留守兒童過上家庭式的學校生活。再次,在學校教育中,經常組織體育活動和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業(yè)余生活,幫助他們融入集體生活,享受集體的溫暖和幸福;在學校管理中,對留守兒童的臨時監(jiān)護人進行專門培訓,組建模擬家庭、開展留守兒童活動站等。通過一系列活動消除內心的孤獨、自卑的情緒,慰藉他們不完整的情感系統(tǒng),彌補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所造成的傷害。

        2.促進留守兒童同伴交往中情感社會化的策略

        赫洛克認為同伴交往對孩子的積極意義就是:帶來穩(wěn)定性,讓內心充滿歡樂,獲得與人相處時的豐富情感體驗,有利于幫助孩子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tài),學會理解和接納別人。對于留守兒童的同伴交往中的敵意和攻擊性,教師應鼓勵采取主動接近的方法,消除他們的抵抗和反叛。因此,應充分重視同伴對填補父母角色缺失的座位的作用,有意識地引導鼓勵留守兒童與同伴交往,注重培養(yǎng)他們合群、樂群的性格,使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樂趣,培養(yǎng)積極、穩(wěn)定的情感。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采取行動,促進非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交往,讓留守兒童在同伴交往中健康成長。

        (三)加強微系統(tǒng)間的溝通,完善留守兒童的中系統(tǒng)

        從大系統(tǒng)觀著眼,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對于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而言,僅是一個微系統(tǒng),但其功用卻不可小視,不但要強調其內部各水平及水平間的交互作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與其他外部系統(tǒng)的相互聯(lián)系,也會影響到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家庭、學校與社區(qū)這三個重要且相互影響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能夠憑借各自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勢給兒童提供多方面的有利資源。

        1.暢通家校聯(lián)系渠道

        眾所周知,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合作才能促進教育的良性發(fā)展。家庭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也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家長本身不健全或不健康人格心理、不當的教養(yǎng)方式、不和諧的親子關系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將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家庭、學校各子系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將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采取“家長和學生也獲得教育”的戰(zhàn)略,提高家長的心理教育意識,讓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合作。

        2.實行“多維互動”,形成教育合力

        兒童的品性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但同時也是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的產物。因此,學校必須拓寬其工作領域,發(fā)揮更大的教育功能,給予功能性補償。加強家校合作,可以形成對青少年教育的合力,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可靠保障,可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還可以優(yōu)化教學資源,構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建構“家庭、學校、社區(qū)”聯(lián)動的立體式教育管理網絡,優(yōu)化“生態(tài)型”的教育模式,促進“教育社會”的誕生。

        3.整合全社會教育資源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僅僅靠教育是完全不夠的,整個社會需要達成共識,并積極配合,必須從學校內部、學校之間、企業(yè)、社會等多方面整合教育資源,實現共享多贏,抓住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各個關節(jié)點,明確“政府為主導,學校為主體,社會為補充,家庭為后援”的工作思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個部門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從生態(tài)系統(tǒng)觀視域下去探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它的解決需要小到個人大到整個國家的全力支持,家庭、學校、社區(qū)及各種非政府組織應提高認識,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積極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中,使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健康成長、快樂生活。

        作者:林婷婷 游毅文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周立玲,楊英琪.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觀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15).

        [2]高峰,汪玲.上海市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與家長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

        [3]楊雄,蘇萍.轉型社會的中國青少年[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4]范小萍,汪國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基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視角[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5).

        第2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數推算,全國約有0~6歲殘疾兒童139.5萬,其中聽力殘疾的有15.8萬。①

        從殘疾狀況和致殘原因來看,先天性聾啞的兒童將比后天性聾啞的兒童數量多、比重大。造成先天聾啞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遺傳疾病、近親結婚、妊娠期疾病以及某些地方病等。

        這些聾啞兒童先天的或在嬰幼兒時期便無法和周邊世界進行正常的交流,由于聽力和表達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們與人交流機會, 社交活動的減少、生理上的缺陷, 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的心理健康,易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因此他們的心理狀況和健全的同齡兒童相比會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聾啞學生孤獨傾向強于一般學生, 便與他們的自身特點有關。

        除了聾啞兒童自身的生理原因外,影響聾啞兒童心理健康的還有很多外在因素。

        一、從家庭方面來看,家庭教育會給聾啞兒童心理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一些家長由于不了解聾啞兒童的身心特點,缺少正確的交流方法和科學有效的教育,有的不切實際地按正常兒童的標準去要求他們;有的方法簡單、粗暴,動輒拳腳相加;有的悲觀失望,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如此種種,不但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相反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殘疾少兒的自信心、自尊心,從而形成任性、自私、孤傲、膽怯、自卑、撒謊等異常心理。

        二、從學校方面來看,由于一些教師責任心不強,不了解殘疾學生心理特點和思想教育方法,對學習成績不好又經常違反紀律的聾啞學生進行簡單粗暴的訓斥、挖苦,給學生造成心理傷害。同時,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看得特別重, 一味地追求教學效率,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從社會方面來看,聾啞兒童的模仿能力通常比較強,社會上一些成人的舉動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如成人抽煙、酗酒、賭博等,他們也會效仿。同時,目前社會上對殘疾兒童還存在偏見,視殘疾人為“殘廢”人,對他們冷漠、疏遠, 對殘疾人的教育、發(fā)展沒有正確認識,就連有的“普?!薄⒂變簣@的教師都把殘疾兒童拒之門外,這也會導致聾啞少兒產生心理異常。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聾啞兒童心理健康的構建工作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工程,單靠哪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夠得,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通力協(xié)作。

        首先、需要優(yōu)化家庭教育環(huán)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是聾啞兒童除了學校接觸最多的外界環(huán)境。學校需要加大同家長的溝通,召開家長座談會、開展咨詢活動等方式幫助家長更新認識,轉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教師與家長統(tǒng)一認識、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確保聾啞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其次、需要提高教師素質、擺正育人觀念。對聾啞兒童來說,影響最直接、最明顯的就是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應培養(yǎng)教師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提高自身修養(yǎng),學習掌握殘疾兒童心理學,針對每個聾啞兒童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使聾啞學生個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補償和矯正。同時,教會聾啞學生如何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 如何抵制和糾正錯誤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最后,還要讓聾啞學生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學校教給聾啞學生必備的生活技能,使其可以走上社會,了解社會,熟悉社會,正確的人事社會,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消除由于封閉而產生的心理誤區(qū),消除自卑感,積極健康的融入到社會生活中。

        第3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對策

            隨著農村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的涌向城市,農村“留守兒童”不斷增加,孩子的教育問題卻日漸突出。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只是一味地溺愛,而打工在外的父母由于不能經?;丶?,和孩子的交流也越來越少,只是在物質生活上更多的滿足孩子。

        一、留守兒童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方面,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 有厭學傾向。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的外出, 影響到了學習的輔導和監(jiān)督,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逐漸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現不完成作業(yè)、遲到等不良現象,“讀書無用論”逐漸在他們中間抬頭。

        (2)在生活方面,留守兒童生活中很少得到父母的指導,54.3%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求助對象是同伴;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普遍偏低。

        (3)性格柔弱內向、孤僻自閉,存在自卑心理障礙。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懷,往往會變得焦慮、孤僻。留守兒童遇到一些麻煩事,有的靠自己“武力”解決,有的則內心充滿恐懼,柔弱無助,漸漸趨向自閉。筆者發(fā)現大部分留守兒童都不敢抬頭看陌生人,不愿開口說話。一個叫楊全的五年級男生,總是一人站在角落里,筆者試圖拉他和大家一起玩耍,但楊全卻猛然后退,無論如何都不愿走近。一星期后再次找到他時才了解到原來因沒人給他洗衣服、長年不洗澡,班上很多同學都嫌棄他,所以他再也不愿和別人呆在一起了。自卑心理的產生源于人際間的比較。當他們看到其他同學朝夕有父母相伴,而自己卻沒有,推而廣之覺得自己任何方面都比不上別人。不平衡心態(tài)一旦產生,在社會交往中就很容易受傷,這樣的兒童成年后更易患各種神經癥,如抑郁癥、社交恐懼癥等。

        (4)逆反心理嚴重。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很嚴重。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嚴重影響了孩子與他人的社會交往,甚至感覺自己遭到社會和他人的遺棄,對社會產生逆反心理和仇視態(tài)度。他們對家人和老師的管教都置若閣聞,甚至在公開場合與老師和家長頂撞,以顯示他們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兒童在校表現較差、人品較低、經常違紀、目中無人、不太合群、沒有集體主義觀念,有的還養(yǎng)成了抽煙、喝酒、沉迷網絡游戲等不良習慣,往往許多留守兒童表面上來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獨立、更堅強,然而他們的心靈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擊。他們心態(tài)極不平衡,情緒波動很大,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很容易受傷,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導致沾染上不良的習氣,有的甚至誤人歧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采取的對策

            1、加強家庭教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監(jiān)護人的責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交流和溝通,除了關心孩子的生活、身體和學習外,更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這樣不但有助于緩解孩子的緊張、焦慮心理,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來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負責撫養(yǎng)監(jiān)護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應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真正擔負起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不能過分溺愛和放任,給孩子以科學的管理和引導,從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2、掌握每一位“留守兒童”情況

            認真對每一位“留守兒童”摸底調查,掌握真實情況,開展積極的心理輔導?!傲羰貎和边h離父母,缺少關愛,在心理、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出現了較多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發(fā)展。為了掌握“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家訪,了解“留守兒童”家庭情況,建立“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登記表、家校聯(lián)系卡。在日常工作中,用“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記錄他們的成長過程,針對他們在學習、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問題,通過自主學習、合作競爭等策略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習慣,鼓勵他們自強、自立,幫助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

        3、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

        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斷升華。為了豐富“留守兒童”的業(yè)余生活,我校組織成立了科學實驗興趣小組、美術興趣小組(包括書法、繪畫、雕刻、手工等)、音樂興趣小組、體育興趣小組,使其生活學習更加充實。另外,每月開展一次“感恩”系列活動,并要求“留守兒童”堅持每月給父母寫一封信,向父母介紹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這樣不僅鍛煉了“留守兒童”的寫作能力,也促進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4、整合社會力量

            政府要針對部分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的現狀制定相關政策,通過政策激勵和引導,把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努力使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fā)展。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聯(lián)系,春風化雨,大愛無聲,讓全社會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溫馨的生活環(huán)境,像知時節(jié)的春雨,用真誠的愛去滋潤每一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田,用熱情的火去點亮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心燈,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驅除蒙昧,收獲希望,使他們的身心能夠積極健康的發(fā)展,真正成為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王禎.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探析[J]. 西北成人教育學報, 2011,(01)

             [2] 陳剛.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1,(02)

        第4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關鍵詞】音樂教育;留守兒童;人性關懷;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新思考

        隨著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務工改善生活,但是處于種種考慮,但多數家庭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一般都留給爺爺奶奶等老人照看,形成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居兩地,得不到父母的和教育,個人成長受到極大的限制,許多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健康上的問題。近年來,留守兒童已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也十分敏感的問題。音樂是用組織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最能即時打動人的藝術形式之一。兒童對于事物有著特殊敏銳感知力,而且十分感性,運用音樂教育來感染留守兒童,讓他們在音樂中接受愛的熏陶,能夠很好地緩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壓力。音樂作為一種非語言性的審美體驗活動,更容易打動人心,使人放下心里防備,將音樂教育運用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對于音樂心理學、精神醫(yī)學的發(fā)展,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運用不同的音樂教育方式來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可以在音樂藝術特有的世界里給予他們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調節(jié)他們的情緒、緩解他們的壓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保持心理健康。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主

        要心理狀況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

        留守兒童群體存在許多的問題,其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問題便是心理健康問題。當前,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已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與反思,這些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會對留守兒童的家庭造成影響,而且還會影響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筆者通過調查走訪和總結,發(fā)現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可以歸結如下:(1)主要親屬親情和教育的缺失。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作用。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迫于現實壓力,在經濟與入學等城市社會環(huán)境條件上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需求,只能將孩子留在農村,交給親屬照料,形成與孩子長期分居兩地的局面。長期與父母的分別造成了父母與孩子情感交流上的障礙,長此以往使得孩子長期處于孤獨寂寞的心理環(huán)境下,負面的心理情緒得不到宣泄,十分容易引發(fā)各種心理疾病。另外,兒童還沒有形成獨立完善的人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念模糊且沒有分明的明辨能力,缺乏父母的教育會對孩子的人格培養(yǎng)極大形成負面影響。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疾病研究發(fā)現,兒童時期缺乏親情和教育是造成青少年健康問題,進而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2)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不力,對于孩子過多的溺愛或放縱。留守兒童中單親撫養(yǎng)和隔代撫養(yǎng)是最重要的兩種形式,其中單親撫養(yǎng)占留守兒童總數的72.9%,隔代撫養(yǎng)占留守兒童總數的16.9%。對于單親撫養(yǎng)的家庭來說,大多數都是母親留下照顧家庭,母親單獨承擔著照顧孩子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對于孩子的關注和管教便會相應的減少,作為一種心理補償通常會通過對孩子過多溺愛和放縱的補償。對于隔代撫養(yǎng)的家庭來說,一方面,老人受身體條件的限制,沒有過多的精力來關注和照顧孩子,另一方面,老人對于通常都是十分溺愛和放縱的,這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老人對于孩子的監(jiān)護不力。(3)學校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的心理孤單的寂寞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用集體和同齡朋友的溫暖來彌補,但是由于農村辦學條件、教育資源、教學理念等的影響很難做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4)社會管理的缺失。社會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的投入不足,而且關注角度也有一定偏差,大多數的社會機構只關注辦學的硬件設施的提高,做表面上的工程,而缺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上的關注和投入,使得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社會管理上的支持。

        (二)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

        (1)孤獨寂寞,性格膽怯。長時間的單親生活和缺乏親情的關懷,使得留守兒童心里常常寂寞孤單,并養(yǎng)成了膽怯的性格。(2)行為缺乏約束,常有對立破壞的心理。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留守的兒童的沒有正確的行為準則,個人行為缺乏約束。(3)心理極端,常常有怪異的行為。與父母交流的不便,使得留守兒童心理孤單,影響了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并常常以怪異的行為來掩飾和宣泄心中的負面情緒。

        二、音樂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教育的結合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音樂能夠改善人的心理狀況。通過音樂教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音樂作為媒介,引導學生合理的抒發(fā)自身的情緒,并利用音樂特殊的育人功能來影響留守兒童的內在情感,加強其內在情感的流露的交流,從而實現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教育的目的。

        1.學校應加強音樂教育培養(yǎng)的力度。學校首先應該重視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努力配合音樂教育,培養(yǎng)出適合音樂教育的教學環(huán)境、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使得音樂教育和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2.針對留守兒童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行不同的音樂教育培養(yǎng)方案。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運用音樂教育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時,應該具有針對性。(1)孤獨寂寞,性格膽小怯懦。針對這些留守兒童,應該給他們欣賞一些情緒激昂,催人奮起上進的音樂作品,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英雄》、《田園》等,并通過音樂作品來教育學生,鼓勵學生戰(zhàn)勝自我。(2)行為缺乏約束,常有對立破壞的心理。針對這一部分留守兒童,應該引導學生抒發(fā)負面的情緒,可以給學生欣賞一些舒緩具有安撫性質的音樂,如《月光曲》、《陽關三疊》、《高山流水》等。(3)心理極端,常常有怪異的行為。長時間的心理抑郁會造成性格的扭曲,對于這類留守兒童可以給他們欣賞一些自然、曠遠、安靜祥和的音樂作品,如《藍色多瑙河》、《星空》等。

        3.社會應加大對于音樂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給予財政支持,加大對于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同時,還要支持音樂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相關理論研究,為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結合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三、結語

        音樂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學校、教師、社會、家庭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將上述的相關建議切實的運用于實際的工作中,才能取得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康釗.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關注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學術論壇.2011(11)

        第5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論文摘要:我國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這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趨勢,由此農村留守兒童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龐大群體。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的農民涌進城市打工,目前我國進城務工人員達到2.3億,龐大的進城務工人員造成約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出現。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qū)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在家鄉(xiāng)、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兒童。這些留守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嚴重缺失。從而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上都偏離成長發(fā)育的軌道,對兒童今后的認識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開,基本上屬于隔代撫養(yǎng),而隔代撫養(yǎng)中由于長輩精力有限或者處于對孩子的溺愛,對小孩的管教不嚴,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同時由于缺少父母的愛,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內心的活動很難向外傾訴,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具體表現在缺乏自信,過度怕羞,拒絕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礙

        親情對于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情感來說至關重要,在父母的關愛下,在家庭溫暖的環(huán)境中,兒童從小就在心理播下愛的種子。而農村留守兒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親情,在留守兒童身上很難找到這個年齡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被錯誤地認為他們懂事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缺少關愛和交流的留守兒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礙。比如有困難沒地方傾訴,有焦慮、孤獨傾向等問題。這些心理障礙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經常不能集中注意力來學習,經常不能夠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yè),甚至不愿意回家。

        3.認知行為上的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有疑問都無法得到解答,使得他們不能對事情有個正確的認識,造成認知行為上存在偏差。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現出簡單化、片面化的傾向,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農村留守兒童情緒化。

        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1.發(fā)揮家長的教育作用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諸多問題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視發(fā)揮家長在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心理成長中的作用。筆者認為,家長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盡可能地保證每天跟孩子通電話,多跟孩子談談心,多跟孩子溝通,對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2)家長要主動跟老師聯(lián)系,不要等老師來主動聯(lián)系你,通過跟老師的交談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同時可以跟老師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夠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

        2.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盡量營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特別是學校,更要高度重視,不歧視老師兒童,平等地對待他們。要特別關心留守兒童的思想狀況,多給留守兒童一些熱情的幫助,比如城里留守學生之家和心理咨詢室,以解答學生成長中的煩惱。村里可以聘請離退休的老師當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員,負責孩子思想、情感輔導。

        3.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學校要負起更大的責任,必須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培養(yǎng)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筆者認為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成長記錄袋,但不能讓留守兒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對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活動中的表現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登記,以實現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道路上監(jiān)護的缺位。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中,可以通過講座、“夏令營”之類的活動來進行。同時在“進步之星、三好學生”的評比中向留守兒童傾斜,并且樹立標兵,在留守兒童中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教學氛圍。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未來建設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絕不能忽視對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從而構建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第6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特別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在農村出現了特殊的群體――“留守學生”,但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問題,影響著農村教育的全面推薦和發(fā)展,教育好他們是我們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作為教師如何走進他們的心靈,如何引導這些孩子走出心理的誤區(qū),健康快樂地成長呢?我在平時的工作中進行了大膽嘗試。

        一、搭建親子溝通的橋梁,讓孩子感覺家長就在身邊。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相反,則阻礙其發(fā)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教師要搭建平臺,讓孩子和家長經常交流,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恰當地引導孩子健康的成長。為此,我要求留守兒童的家長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每周固定時間給孩子打一個電話,關心孩子的衣食學習。并且每月給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幫助孩子整理遇到的問題,交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也盡量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孩子和自己一起住。這樣一直持續(xù)下去,家長不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進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而孩子也很活潑開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兒童的學生還要優(yōu)秀。

        二、加強家長和監(jiān)護人的溝通,把對孩子的教育落到實處。

        監(jiān)護人是留守兒童的直接管理者,監(jiān)護人的管理態(tài)度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發(fā)展。家長和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經常交換教育孩子的意見,有助于雙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達成共識,促使監(jiān)護任務的落實,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和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經常交換意見,不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為動向、思想意識,而且能讓監(jiān)護人明白家長的教育意愿,達成教育共識,促進對孩子教育落到實處。

        三、創(chuàng)設恰當的挫折情景,培養(yǎng)留守兒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當今的兒童備受家庭和社會的寵愛。他們從小受贊揚多,批評少。過分的保護使他們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對困難他們無所適從、驚惶失措。留守兒童在各方面遇到的問題比同齡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難時又常常缺乏家長的及時指導,因此培養(yǎng)他們的受挫能力顯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如設置難題、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兒童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無策,也不是一帆風順、輕而易舉,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后才能取得,以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懂得如何迎接困難的挑戰(zhàn),以適應生活中常常發(fā)生的各種突發(fā)問題。

        四、交給孩子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培養(yǎng)留守兒童情緒調控的能力。

        善于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助于兒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益于兒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兒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缺乏疏導,常常比較沖動,經常為一點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讓自己的人際關系出于比較緊張、被動的狀態(tài),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因此培養(yǎng)留守兒童情緒調控能力尤顯重要。

        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情緒調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機會,教會留守兒童一些簡單易行的情緒調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在感覺到壓力太大的時候,可以通過寫日記、談心的方法來舒緩壓力;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聽聽音樂,散散步……讓他們掌握了一些具體的情緒調控方法,能緩解他們內心的壓力,減少人際交往中的沖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處,大大降低心理問題發(fā)生的可能性。

        五、交給孩子與人相處的方法,讓留守兒童學會人際交往。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需要得到別人的關心、支持和重視,因此不可避免要與他人進行交往。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而多數留守兒童內向,不善于表達和溝通,受點打擊,悶在心里,關在屋里,不愿見人。長期下去,思想壓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長。所以,讓留守兒童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第7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內容摘要:藏區(qū)寄宿制辦學模式已成趨勢,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管理、發(fā)展更是關注的焦點。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關鍵詞:藏區(qū)寄宿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質的提高;家校聯(lián)系;家庭教育

        隨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深入,近年來,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撤校合校已成趨勢,于是寄宿制學校得到了蓬勃發(fā)展。我校于2006年成為天祝藏族自治縣縣城中唯一的一所小學寄宿制雙語學校。這對保證學齡兒童入學并完成義務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寄宿制學校的不斷發(fā)展和壯大,越來越多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藏區(qū)寄宿制學校的運行并非易事,學校不但要承擔普通學校的教育角色,還要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角色;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進步,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必須將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育范疇。鑒于家庭和學校在教育學生中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針對這一現象,本人從自己所在的寄宿制學校,就此問題進行研究探討,認為藏區(qū)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以下幾方面:

        一.重視對心理健康的潛移默化,加強集體心理素質的提高。

        1.創(chuàng)建美麗舒適的吃住環(huán)境,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心理教育。低齡寄宿的民族學生,大多來自合并以前的鄉(xiāng)村學校,學生大多數是藏族孩子,由于過早地離開父母,缺乏關愛,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父母的關懷與情感的交流與撫慰是他們最需要的,正是這種父母與孩子的天然聯(lián)系,才促使孩子健康成長??扇绻^早地隔斷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間成為空白,造成孩子心靈情感貧乏,易使孩子成為性格孤僻,沒有責任感,沒有同情心,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貧乏兒童。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便突出表現于學校生活當中。因此民族寄宿學校,首先要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校園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隱形課程,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起著熏陶作用。校園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一樓一墻,每個角落都應給人以美的享受,使學生從中得到教育與心靈的凈化。另外,住宿生的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宿舍和餐廳度過的,住宿樓和餐廳人文環(huán)境的美化更應成為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陣地之一,有意識的將宿舍環(huán)境家庭化,生活化,并盡量滿足藏族學生的飲食習慣,使他們進校如到家,愛同學如愛兄弟姐妹,消除學生的思家情緒,培養(yǎng)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能力。

        2.創(chuàng)造寬松的班級環(huán)境,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民族寄宿制學校嚴格的管理,極為緊張的學習生活,導致孩子出現煩躁不安、喜怒無?;虺聊蜒?、孤僻自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果在學校教育中只注重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升學成績,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會使學生的心理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心靈受到無形的傷害。因此除了常規(guī)教育之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寄宿生一周有五天時間在學校度過,接觸最多的便是學校和教師,營造班級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班主任是關鍵人。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態(tài),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要愛心治班,真正關心每一位同學,真誠與他們交往;要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讓學生們有相互交流的機會,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有得到認可的機會;要多渠道、全方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二.家校聯(lián)系重視養(yǎng)成教育,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了解每個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變化,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需要我們極大的努力和耐心幫助,多年來,寄宿學校里經常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剛入校的孩子不適應離開父母的新環(huán)境,不適應學校的飲食、起居、管理等生活。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有些孩子因想家就偷偷地哭了,老師詢問,只好說肚子疼、頭疼,遇到這樣的情況,宿管老師不得不給家長打電話......因此,所有的宿管班主任都為此想盡了辦法,了解每個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變化,像父母一樣關愛他們,預防問題發(fā)生。我班里有許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想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又怕傷害到他們,于是我經常找與他們要好的同學了解他們的情況。全校四百多名學生寄校,面對小學生歸集后的安全保障、飲食起居、性格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等諸多問題和責任,學校和教師就要圍繞如何辦好寄宿制小學,不斷進行實踐探索,讓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目前,我校所做工作已初見成效。

        2.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家長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入民族寄宿制學校,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就變得越來越少,尤其是對于那些低齡的寄宿學生,從七、八歲開始就要離開父母過集體生活,這是對孩子身心發(fā)展的極大挑戰(zhàn)。即使有寒暑假期的見面或者是臨時回家請假的機會,但是父母也只是關注孩子的吃飯、穿衣和學習這些表面的問題。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大多數父母疏于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內心傾聽,這樣父母與孩子的隔閡就越來越大。為了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學校定期召開公寓樓學生家長會,邀請家長到學校實地體驗,并舉辦家長接待日活動,讓家長到學校體驗和感知寄宿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學校把學生在校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并進行家長談話,師生談話,親子談話等活動。通過談心、交流,了解寄宿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學校積極引導家長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心理變化提供寬松、民主的家庭環(huán)境,讓他們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獲得安全感、尊嚴感、發(fā)展感和成就感。順便教給家長一些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學生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培養(yǎng)和教育。

        第8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繪畫療法的理論基礎

        繪畫療法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是以大腦兩半球分工和心理投射理論為基礎的。

        1.大腦偏側化理論。神經生理學家Sperry 的裂腦實驗證實, 左半球同抽象思維、象征性關系以及對細節(jié)的邏輯分析有關, 右半球則是圖像性的, 與知覺和空間定位有關, 具有空間鑒別能力。這說明音樂、繪畫、情緒等心理機能都是由右半球所掌控的。心理學家Ley認為“ 一個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鑰匙去開右半球的鎖”。因此,繪畫療法認為,右半球所控制的繪畫藝術活動能影響、治療情緒機能障礙。

        2.投射理論。繪畫治療的基礎是投射。在分析心理學中投射被認為是無意識主動表現自身的活動。投射的產物不僅以藝術的形式存在,夢境、幻覺、妄想等也都可以理解為心理投射。藝術心理學認為繪畫天然就是表達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語言的象征性工具表達自我潛意識的內容。因此, 繪畫可以作為心理投射的一種技術。把人內心的情感、情緒感受、潛意識、動機等通過繪畫的形式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以直接的、形象的特點呈現出來,更加便于分析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探索自我。

        二、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個性發(fā)展、性格形成的關鍵時刻,是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的心理現狀,使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突出。

        1.小學生心理狀態(tài)剖析。由于社會的發(fā)展與開放,小學生的生理發(fā)育比過去提前許多,相對生理的發(fā)育,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較低,常常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及心境體驗等。生活中有的學生,家庭親子關系不親、與老師關系疏遠;現代家庭居住的高樓環(huán)境,又缺少玩伴和朋友,當出現心理創(chuàng)傷或有異常情緒及行為表現時,或由于害羞,或由于自尊心太強,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向父母和心理老師傾訴。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2.繪畫療法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yōu)勢。繪畫是潛意識的表達。繪畫對兒童有著一種天然的吸引力,而借助色彩也可以有效釋放調節(jié)疏導兒童的心理作用。一筆一畫乃至顏色的選擇,可以將孩子內心深處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焦慮、喜悅、憤怒、愿望等在繪畫作品中投射出來,而隱藏或被壓抑的心理情緒也就自然釋放出來。繪畫的語言豐富,內容清晰。由于圖畫所傳遞的信息遠比語言豐富,表現力更強等優(yōu)勢,繪畫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審視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自我的旅程。繪畫療法的優(yōu)勢,也體現在它的日常性、靈活性、可操作性。擁有一只畫筆,隨心所欲,便能獲得瞬間心靈的寧靜,宣泄壓抑的情感。

        三、繪畫療法在兒童心理健康輔導中的應用

        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輔導中的應用主要有三方面:

        1.繪畫療法在處理兒童情緒障礙方面的作用。以語言為媒介實施現代心理治療并不能解決一切心理問題,蘭格認為“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即有些地方靠語言的影響力是達不到的,那就是所謂的‘內在經驗’的領域,即情感或情緒……藝術的基本功能是將情感客觀化,以便思考和理解這些情感”。早在20世紀2 0年代弗洛伊德就提出,繪畫可以治療心靈創(chuàng)傷。繪畫對于調整人的狀態(tài)、釋放人的情緒,如憤怒、畏懼、妒忌、緊張、憂郁、瘋狂、散漫、疲憊、自卑等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繪畫療法在提高兒童自我概念方面的作用。自我概念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與兒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但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積極自我概念的形成也難免會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對于兒童繪畫治療的研究發(fā)現,繪畫治療能提高兒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促進其和諧人格的構建。

        小學生如果從小懂得關照自我的情緒意識,學會一些關照自我的方法,有利于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為此,我們特意安排了一節(jié)心理輔導課,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內在小孩”。告訴學生――假如童年時“你”正常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許多自然的情感受到了壓抑(特別是受傷或憤怒的感覺),雖然形體長大了,但“你”的內心其實還存留著脆弱、受傷、需要被關注的童稚小孩,這就是“你”自己的“內在小孩”?!白约骸本蜁е@個受傷的“內在小孩”一起長大。怎樣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小孩”呢?學會關照自己的“內在小孩”呢?我先請每個學生在放松冪想后“畫”出自己的“內在小孩”。學生們邊畫邊感受到了自己的“內在小孩”: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孤獨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一個人在深深的樹林中,自己一個人,很孤獨;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憤怒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因為受到了冤枉,很憤怒;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膽小害怕受委曲的“內在小孩”,他說:我的“內在小孩”常受其他人的批評,膽子非常小等等。

        畫出自己的“內在小孩”,幫助學生在畫畫中感悟和覺察到了自己的確是需要關照了,為學習關照自己奠定了基礎。接下來,老師引導學生學習關照自己的方法:看著畫,跟自己對話――和自己的“內在小孩”說說話,了解一下自己的“內在小孩”:

        喜歡什么?喜歡什么?害怕什么?有什么感覺?需要什么?我怎么才能讓你感到安全?我怎樣才能讓你開心?

        讓每位學生和身邊的的伙伴分享一下這種感覺,兩人一組,相互交流。

        通過“看看、說說、感悟、覺察……”使學生學習了關照自己“內在小孩”的方法??梢?,利用繪畫技術,在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自我,關注自身成長方面確實有獨到的作用。

        3.繪畫療法在促進兒童社交技能方面的作用

        第9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還要做到從心理上給予特殊兒童更多關懷,幫助特殊兒童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信念。在特殊孩子們的心目中,“上帝是不公平的”。他們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被剝奪了說話、唱歌、欣賞音樂的機會,生活在欲說不能、沉寂的、無聲的世界當中;別人輕易能得到的東西,他們卻無法獲得;他們內心承受著超乎常人所能想象的痛苦。他們的缺陷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心靈上的。因此,特殊教育者要真切地了解特殊學生,感受他們所感受的,用自己的真心撫慰他們受傷的心靈。這些孩子在受到挫折或委屈后,心理產生的郁悶不知道如何正確宣泄,為避免自己再度受到傷害,他們一般會選擇沉默、自閉的形式逃避。教師在這一時期則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可以及時的發(fā)現并了解事情或矛盾的經過,運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們解決內心的問題,杜絕可能使其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的心理隱患。另外,教師應從生活上、思想上、學習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平時盡可能多的接觸他們,細心地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使他們對自己產生一種信任感。這樣即便是算殘疾兒童自己不愿對教師傾訴,教師自己也可以從他們日常的行為和情緒中觀察到他們的異常,給予及時的開導和勸解。在實際教學中應從以下幾點入手,盡量做好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用愛心撫慰特殊學生受傷的心靈

        愛心并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愛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當中。有時候只要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個肯定進步的微笑,都可以讓特殊學生得到莫大的欣慰。在教學實踐中,特殊教育教師對于本班每一個學生的思想性格特點,都應做到心中有數,并且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差異,注重實施“因材施教”原則,采用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發(fā)掘每個學生內在的“閃光點”,注意做好后進生的教育工作,對于他們的優(yōu)良表現,及時地給予肯定,使其樹立自信,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便會激起追求無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師生關系氛圍中,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會產生一種自覺、積極進取的健康心理。

        二、要用心體察特殊學生敏感的心靈

        敏感是特殊孩子對現實的不公平的直接反應,因為他們受傷太重,唯恐再次受到哪怕是一點點的傷害。他們的內心時時保持著高度的警覺,注視著身邊現實的或潛在的危險。哪怕是風吹草動,也可能在他們的內心引起波濤般的反應。作為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師,必須能敏銳地觀察特殊學生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的變化,細心體會他們內心的感受。通過身邊的具體事例,通過教學實踐中具體的言傳身教,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懂得正確地判斷、應對各類事件,自覺抵制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同時要結合當今市場經濟發(fā)展,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現狀,教育他們如果沒有科學文化知識,掌握不了現代技術,殘疾人的生活就業(yè)將面臨嚴峻挑戰(zhàn),因此,從現在開始,就要不斷努力學習,只要努力拼搏,殘疾人也可以與健全人一樣有所作為,對社會有所貢獻,一樣受到社會的承認和尊重。在教學中激發(fā)聾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他們的耐挫能力,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讓他們學會微笑著面對學習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失敗時,不氣餒、自責消沉,而是保持冷靜的頭腦,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在戰(zhàn)勝失敗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的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品德和意志。

        三、要用同情心化解特殊學生叛逆的心靈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漯河市| 新乐市| 龙口市| 伊川县| 达尔| 怀集县| 华池县| 江山市| 旬邑县| 绥德县| 上高县| 牡丹江市| 彰化市| 宝兴县| 如皋市| 大安市| 丰都县| 灌南县| 宾阳县| 修水县| 竹溪县| 塔河县| 饶阳县| 天津市| 保康县| 甘德县| 桐柏县| 休宁县| 景德镇市| 年辖:市辖区| 清流县| 黄石市| 手游| 屯门区| 夏河县| 金寨县| 阜新| 都江堰市| 二手房| 卓尼县| 荔浦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