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相對原子質量范文

        相對原子質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相對原子質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相對原子質量范文

        1、氫,符號為H,相對原子質量為1、007。

        2、氦,符號為He,相對原子質量為4、002。

        3、鋰,符號為Li,相對原子質量為6、941。

        4、鈹,符號為Be,相對原子質量為9、012。

        5、硼,符號為B,相對原子質量為10、811。

        6、碳,符號為C,相對原子質量為12、0107。

        7、氮,符號為N,相對原子質量為14、006。

        8、氧,符號為O,相對原子質量為15、999。

        9、氟,符號為F,相對原子質量為18、998。

        10、氖,符號為Ne,相對原子質量為20.179。

        11、鈉,符號為Na,相對原子質量為22、989。

        第2篇:相對原子質量范文

        氨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7。因為氨是氮和氫的化合物,而氮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4,而氫是3,所以14+3=17。氨分子式為NH3,是一種無色氣體,有強烈的刺激氣味。

        相對原子質量是一種計算原子質量的方式,由于原子的實際質量很小,如果人們用它們的實際質量來計算的話那就非常的麻煩,例如一個氫原子的實際質量為1.674×10?2?千克,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為2.657×10?2?千克。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為1.993×10?2?千克。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其各種同位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加權平均值。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相對原子質量范文

        1、最常見的鈣20相對原子質量為40.078,一般簡略為40。

        2、鈣英文別名有CalciumshotNmmdia、CalciumturningsN、Calciumshavings。鈣是一種金屬元素,符號Ca,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4周期、第IIA族,常溫下呈銀白色晶體。動物的骨骼、蛤殼、蛋殼都含有碳酸鈣。可用于合金的脫氧劑、油類的脫水劑、冶金的還原劑、鐵和鐵合金的脫硫與脫碳劑以及電子管中的吸氣劑等。它的化合物在工業上、建筑工程上和醫藥上用途很大。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相對原子質量范文

        一、遠程教學資源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

        據國內外專家調查統計表明,同樣的內容,單憑聽只能記住25%,單憑看只能記住25%,而視聽結合可記住65%。所以,在教育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課件,因其具有集聲音、圖形、文字為一體的特點,就能做到視聽結合,從而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發揮其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遠程教育資源中每一課都有教案示例、媒體展示、探究活動、習題精選、擴展資料等內容。這些資源有著豐富、高質的特征,這對于缺乏教學資源而進行課程改革的農村學校教師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教案示例提供了一些示范學校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我們充分利用他們的設計,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用少量的時間設計出了高質量的教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媒體展示中課件的應用能充分發揮多種媒體的集成功能,增強教學活動的交互功能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音樂、圖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氣氛,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引發學生的聯想,給學生展現一個更為廣闊、豐富的空間,給課堂注入活力。如在教授語文詩歌作品時,那配樂的朗誦、名家的講解以及生動的視頻欣賞,通過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拓寬了信息傳遞的渠道,增大了課堂信息容量,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是一般教師在常規課堂上很難達到的效果。

        二、遠程教育資源提高了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

        把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給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強有力的沖擊,這也對廣大教師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這一工具,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只有熟練地運用計算機,才能方便地獲取遠程教育資源上的各種信息,才能熟練地將所獲取信息應用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遠程教育工程向教師提供了很多培訓的機會,教師們不但通過工程的實施學會使用工程提供的各種遠程教育資源,而且可以學習到信息技術知識,使教師們的信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操作能力不斷增強。遠程教育資源,不但大大減輕了老師的壓力,其中的優秀課件更是激勵廣大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信息技術,不斷更新知識,終身學習,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

        三、遠程教育資源加快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步伐

        國家啟動了新一輪課程改革,與之相應的教學改革也同步啟動。對于信息相對落后的農村學校,更是迫切需要更新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而遠程教育所具有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征,以及豐富的教改資源,正以突破空間、時間上距離的方式,為農村教師及時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接受新的教育理論,起著指點迷津的作用。

        四、應用遠程教育資源應注意的問題

        1.要正確看待遠程教育資源在課堂應用中的作用。遠程教育環境為學生自主探索性學習,課外拓展延伸創造了條件,但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于遠程教育環境下學習,要根據各門學科自身的特點,合理運用遠程教育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遠程教育運用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也不是最終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進素質教育,因此,遠程教育只能作為教學中的新興輔助手段。教師在應用遠程教育輔助教學手段時,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領會能力上。資源整合是以教師的技能為基礎的,在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內容前,教師不僅要掌握遠程教育資源使用方法,還要對不同的遠程教育素材編輯工具的性能,以及遠程教育輔助教學所能達到的效果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2.不要忽略教師在遠程教育環境下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遠程教育環境下教學使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學習成為現實,但也不能忽視教師在學生協作學習活動中的組織、指導和調控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監視、廣播、分組、在線幫助等多種功能,對學生的自主、協作、探究學習實行有效的引導和幫助。使學生在思維遇到障礙、學習受阻時,在學生不能自控時,得到教師的幫助和有效的引導,從而能夠進行有效地個別化學習。在教學觀念、教學模式不斷發展推進的今天,新教材給予教師更多教學手段的選擇,作為教師,應該把握遠程教育發展帶來的機遇,為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第5篇:相對原子質量范文

        摘 要:目的:探討微量元素、氧自由基在皮瓣擴張術中對皮膚軟組織擴張的影響。方法:利用白兔背部皮瓣進行擴張,檢測不同時間擴張皮瓣,氧自由基的生成水平及應用微量元素制劑對皮瓣擴張的組織學改變影響。結果:不擴張組與剝離組比較、擴張后與擴張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01),擴張前與不擴張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之間呈負相關。結論:組織擴張有氧自由基形成,應用微量元素制劑能抑制膠原纖維形成,擴張皮瓣變薄,擴張面積,長度增加,擴張時間縮短,增加擴張速率。

        關鍵詞: 皮膚; 組織擴張;微量元素;氧自由基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Effect of Microelement and Oxygen free

        Radicals on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croelement and Oxygen free radicals on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Method: The revels of oxygen free radicals at different time have been determined and the influence of microelement on the area and length of the expanded skin soft tissues in rats has been observed. Result: The content of MDA and the activities of SOD in skin soft tissu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undermining and no expansion group, and no difference between no expansion and prior to last expansion. Conclusion: Oxygen free radicals are not only produced during skin can also inhibite the collagenous formation, thin the expanded skin, increase the expanded skin area and length and shorten the expansion time, so the expansion rate is enhanced.

        Key words: Skin; Tissue expansion; Microelement; Oxygen free radical

        氧自由基在多種組織器官的缺血/再灌流損傷及硅膠纖維囊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因此在組織擴張過程中應用藥物防止或減少擴張過程中氧自由基的損害作用,延緩或減少纖維囊的形成,安全、快速及有效地進行組織擴張。本實驗以微量元素為研究藥物,利用白兔背部皮瓣進行擴張,通過不同時間對擴張皮瓣,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檢測及觀察應用微量元素對皮辦擴張、組織學改變的影響,為安全快速及有效地進行皮膚軟組織擴張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白兔,雄性,70只(廣東省廣州一軍大動物實驗室提供,體重2000~3000g),健康,無皮膚疾患。50只用于檢測不同擴張時間氧自由基的生成水平;20只用于觀察微量元素制劑對擴張皮瓣的影響。

        1.2 主要儀器與制劑:皮膚軟組織擴張器,20ml,圓形;T2型可見光分光光度計;低溫離心機;ZS83-1型內切成組織勻漿器;多道生理記錄儀;超低溫(-70℃)冰箱;電子天平。口服微量元素制劑為濟南泉城微量元素生命研究所生產,每片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為0.25g。

        1.3 檢測不同擴張時間氧自由基的生成水平[2]:將白兔50只按隨機化原則分為三組;剝離組:7只,皮瓣掀起后原位縫合;不擴張組:7只,將擴張器置于內膜下注水4ml,以利擴張器舒平,減少剝離腔出血,以后不進行擴張,擴張組:36只,背部放置擴張器,常規每隔3~4d注水10%(2ml):直至100%。用羥胺法測定各組織中的SOD活性;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測定其自由基反應產物之一MDA含量,同時用Folin酚法測定皮膚組織中蛋白含量,用比活性(Nu/mg蛋白)表示SOD活性,用比濃度(nmol/mg蛋白)表示MDA含量。

        1.4 微量元素制劑對皮膚軟組織擴張的影響:白兔20只按隨機化原則分為兩組;①對照組10只,②微量元素治療組10只,從手術當日開始每日喂養復合微量元素制劑直到實驗結束,每只每次6片,一日一次給藥。觀察:①擴張皮膚各層厚度(表皮、真皮、肉膜及纖維囊),用顯微鏡檢測HE染色的組織切片,任選8個視野;②用Masson’s 三色染色觀察膠原纖維形態、大小、排列等;③透明標本觀察毛細血管密度、形態、通透性等。

        1.6 統計學處理:SOD和MDA含量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判斷差異有無顯著意義。

        2 結 果

        2.1 MDA和SOD測定結果:見表1。表1 各組皮瓣在不同狀況下SOD和MDA含量比較(略)

        2.2 組織學檢查:擴張的皮膚顯示比不擴張組皮膚內膜層變薄,表皮增厚,膠原纖維含量增加、致密、排列規則,微量元素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對照組纖維囊內層為多層走向一致的致密膠原纖維組織,細胞及血管成份少,外層為肉芽層,見大量纖維母細胞、新生毛細血管及血管周圍淋巴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膠原纖維染色見真皮層膠原豐富,呈束狀縱橫交錯緊密排列,纖維囊內層膠原纖維豐富,排列緊密。微量元素治療組纖維囊主要為幾層膠原纖維,肉芽組織層不明顯,整個纖維囊內細胞成分較少,幾乎未見炎性細胞,膠原纖維染色見真皮層及纖維囊內層膠原纖維減少、排列較為疏松。治療組、對照組及不擴張組三組皮瓣表皮、真皮、內膜及纖維囊各層厚度見表2。表2 各組皮瓣組織學參數(略)注:剝離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3 討論

        微量元素在人體的作用及對創傷治療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正常情況下微量元素在體內的水平很低,但在機體中卻起著重要的作用,還證實微量元素在創傷愈合、心血管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甚至癌的發生中的作用。在燒傷整形領域,皮膚軟組織擴張的應用是進行組織器官修復和再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皮膚軟組織擴張一定時期后硅膠囊周圍逐漸形成纖維囊。并且其形成過程中有大量的氧自由基產生,至于其形成機理尚不完全清楚。許多學者認為[1,2],硅膠假體盡管化學性質極其穩定,組織相容性好,但仍有硅膠微粒逸出進入假體周圍組織,尤其是直徑為10~60um的硅膠微粒,作為一種抗原或半抗原誘發免疫反應,趨化吸引白細胞,白細胞膜上的還原型輔酶Ⅱ可將還原型輔酶Ⅱ的電子傳遞給氧,產生氧自由基。皮膚軟組織擴張引起的皮瓣缺血及硅膠微粒的刺激,生成大量的氧自由基,SOD逐漸失活,從而其保護作用減弱,本實驗結果顯示:放置擴張器不擴張組與剝離組比較,MDA含量增高,SOD活性降低且差異有顯著性。說明硅膠纖維囊形成過程中產生了氧自由基,與國內外文獻報道相符。

        皮膚軟組織擴張后早期,由于皮瓣急性缺血,ATP代謝水平下降,ATP轉變成次黃嘌呤,產生氧自由基,使生物膜上的不飽和脂肪酸發生脂質過氧化,引起長鏈反應,其終末代謝產物MDA含量增高,SOD活性下降。然后由于表皮細胞的分裂增殖、皮膚軟組織的粘彈性特性、間液的重新分布、膠原纖維的重新排列等因素使擴張皮膚逐漸變軟,血運隨之增加,缺血改善,SOD活性不但沒有回到,反而進一步下降,MDA含量變進一步升高(單位時間其改變程度遠較擴張時大),以6h左右尤甚,隨著擴張后時間的延長,缺血狀態逐漸改善,通過擴張延遲效應血循環增強,SOD活性有所回升,MDA含量下降,至注水擴張后24h SOD活性,MDA含量基本回復到擴張前水平,擴張組與不擴張組比較,P>0.05,但與剝離組比較P<0.05,可能由于硅膠的刺激促使自由基形成。我們的實驗表明,在組織擴張過程中應用微量元素制劑提高了擴張皮瓣中的SOD活性。從而可以清除擴張過程中的形成的氧自由基,抑制膠原合成,減少纖維囊形成。進而提高擴張效率,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防止血小板、粒細胞的粘附、聚集,改善血循環,使組織擴張更加安全[3]。但它不能逆轉缺血時已經造成的損傷,且引起擴張細織損傷的因素眾多,如細胞水腫,紅細胞淤積,能量不足等。至于劑型的選擇、給藥途徑、劑量及臨床應用,還有待于自由基生物學,自由基醫學、組織擴張基礎研究及微量元素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小平,郭光昭,李松春,等.氧自由基清除劑對硅膠假體纖維囊厚度的影響[J].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1994,5:152-154.

        第6篇:相對原子質量范文

        關鍵詞:舉重;上肢不穩定練習;體能;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2)05-0112-04

        舉重比賽中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因素不僅僅是心理、技術和戰術因素,運動員的自身素質才是重要的。而在眾多的素質中,力量素質是最為關鍵的。在訓練中如何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力量素質,是所有運動員、教練員及體育科研人員所面臨的普遍問題,而上肢力量的加強是全身力量訓練的一個重要方面。據走訪及資料顯示在以往舉重運動員的上肢力量練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人們在訓練中較多地重視上肢大肌肉群的力量練習,而相對的忽視了深層小肉肌群在力量訓練,從而影響了運動成績的穩步提高。21世紀初隨著國際先進體能訓練手段的出現,提出肌肉力量訓練時應注重平衡訓練的理念,并在歐、美高水平運動訓練中得以廣泛運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國內一些項目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康復中也有較廣泛的應用,且訓練效果顯著。但在舉重高水平訓練及康復中的運用還是一項空白,本文結合舉重項目訓練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提出針對上肢深層小肌肉群采用幾種不穩定的練習手段,用以輔助傳統專項力量訓練,使專項力量訓練更全面,從而提高專項運動成績,為完善舉重力量訓練手段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不穩定練習對女子舉重運動員上肢力量的影響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檢索和收集有關運動訓練基礎理論方面的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1.2.2 訪談法了解國內、外先進的訓練理念及國內教練員、運動員進行面淡,收集目前國內、外在力量舉重訓練方面的方法和經驗。

        1.2.3 數理統計法運用實驗法采集的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統計學處理。

        2 實驗設計

        2.1 實驗器材

        實驗研究所采用的器材極為簡便實用,主要是舉重訓練常用的杠鈴、啞鈴(5kg),還有普通的籃球和健身用大平衡球。

        2.2 實驗對象

        實驗對象全部為黑龍江省女子舉重隊運動員,樣本N=4,均為省級優秀運動員,訓練年限均在4年以上。通過測試實驗對象身體形態(體重和上臂圍度)及上肢力量(實力推、坐推和臥推)指標作為實驗對比參考數據(見表1)。

        2.3 實驗方法

        實驗為期16周,針對4名實驗對象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用8周的時間,采用舉重較為傳統的上肢力量專項訓練,主要手段是以實力推,坐推和臥推為主的練習,通過量和次數的變化來刺激上肢肌肉,每周4次,每次約40min。運動旦.每次6-8組,每組3-5次;強度:根據測試對象的個體差異決定,約為50%-80%。第二階段用8周的時間,在舉重傳統上肢力量練習為主的基礎上,附加上肢不穩定力量練習,用以達到上肢肌肉的均衡發展,一種是采用兩個籃球為訓練器材,將2個籃球放在地上與肩同寬的位置,兩只手放在籃球上,兩只腳支撐在地上,以兩臂為支撐,身體從頭到腳保持在一條直線上,軀干配合穩定下進行俯臥撐練習,下落到肘關節90度角,起來時注意肘關節不要超伸。隨著能力的提升,逐漸增加難度,每組次數以控制不住籃球結束(因隊員能力不同所以次數不太統一),每次4—6組,每周2次,初始階段就只能做6~15次左右,上肢力量較差的隊員,6—10次不等;二種是采用健身大平衡球,身體趴在健身球上雙手持啞鈴練習飛鳥動作。每次4—6組,每周2次,開始階段上肢力量較好的隊員持重在5kg壺鈴基本上也就只能做6--8次左右。上肢力量較差的隊員,5—7次不等。

        2.4 實驗測試

        分別在實驗前3天和實驗后3天,對實驗對象進行身體形態指標(體重、上臂圍)及反映上肢力量指標(實力推、坐推、臥推)的數據進行測試,作為本研究的實驗數據,以確保測試數據的有效性。

        2.4.1 身體形態測試

        (1)體重測試。對每個實驗對象采用一個測試設備,同一時間、地點進行體重測試,共測3次,求出平均體重值,再求n個實驗對象體重的均數作為實驗人員的體重測試數據,測試地點為省舉重隊測重室。

        (2)上肢圍度的測試。對每個實驗對象采用實驗前、后上臂圍度利用皮尺進行測試,共分3次完成測試。通過測試數據,比較實驗前后每種實驗方法上臂圍度的變化,測試地點同上。

        2.4.2 上肢力量的測試主要以能夠反應上肢力量的三個主要指標(實力推、坐推、臥推)為測試數據,分實驗前、傳統訓練方法8周后、輔助不穩定訓練方法8周后,分3次在同一時間、地點進行測試,求出測試對象3個測試數據的平均值,用平均值除以體重的均值所得的值作為上肢力量的測試數據,測試地點為省舉重隊訓練館。

        3 研究結果

        3.1 不穩定訓練模式

        不穩定訓練模式是在不穩定狀態下進行的力量訓練,訓練時采用遵循漸進式難度遞增模式,力的作用點基于不穩定的支撐平面上,不穩定的支撐條件加大了訓練的難度,提高了參與工作肌肉的投入,加大了對機體的刺激,尤其是深層小肌群,特別是關節周圍的輔助肌參與運動,進而促進運動員肌肉的均衡發展。能夠激發上肢小肌肉和大肌群之間的神經肌肉協調收縮能力,從而提高在不穩定狀態下的平衡、控制能力,加強力量在運動鏈上的傳導。提高神經肌肉控制能力,肌肉收縮是神經與肌肉共同作用的結果,神經系統對力量的影響表現在肌肉的協調工作方面。

        不穩定練多在不穩定支撐狀態下進行,不穩定支撐需要運動員在進行力量訓練的同時對身體平衡和動作穩定性進行控制,這由人體運動器官中的本體感受器參與,運動員在多次重復的對肌肉緊張度的控制以及對多塊肌肉不同緊張度的調節中形成神經對肌肉的準確支配能力,保證高質量技術動作的完成,提高能量輸出,形成有效的動量傳遞,從而更好的提高運動能力。國內、外專家經過短期的不穩定練習實驗證明,對不同層次的運動員均收到較好的訓練效果。

        3.2 采用不穩定訓練手段前后實驗對象身體形態的變化

        通過表2、表3可以看出,采用不穩定訓練手段前后實驗對象身體形態指標監測顯示,體重變化在正常范圍內,對于舉重項目來說,3-4個訓練周期(23天/周期)的身體訓練過程中50kg體重變化在1kg之內,100kg體重變化在2kg之內都屬正常變化,對舉重比賽沒有影響,實驗前后數據對比不具備顯著性差異(P>0.05)。上肢圍度的變化在1cm之內,變化不明顯,實驗前后對比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通過對實驗前后身體形態指標的監測結果顯示,輔助不穩定練習手段后對運動員身體形態的影響不明顯。

        3.3 采用傳統力量訓練方法對實驗對象上肢力量的影響

        通過表4可以看出,采用傳統上肢力量訓練方法經過8周的訓練,測試結果顯示反應上肢力量的3個指標有所加強,在單位體重下增幅都在7.35%以上,組內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3.3 采用不穩定訓練手段輔助上肢力量訓練前、后對實驗對象上肢力量的影響

        通過表5可以看出,采用不穩定訓練手段輔助針對上肢穩定肌群經過8周的練習,測試結果顯示反應上肢力量的3個指標明顯加強,單位體重增加幅度都在14%左右,組內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4 分析與討論

        通過近幾年國內外舉重訓練相關文獻的收集、整理及分析,發現國內有基礎舉重運動員的訓練概念和有關訓練理論、方法、手段等,絕大多數都處在90年代較的水平上,大多數是教練員長期訓練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具有普遍意義并以達成共識。經過長期的舉重訓練和比賽證明以達到一定的預期效果,但和國外競技運動較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近年來國內少許體育科研人員和教練員,在舉重訓練的科研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針對上肢力量訓練的研究,只是針對大肌肉群訓練方法較多,忽略了深層小肌肉群的練習。直接造成上肢力量訓練結合專項時達不到較好的效果。其實在訓練中真正對杠鈴起到控制作用的是深層穩定肌群為主,也就是現在體能訓練范疇中提到的核心穩定性,而不穩定訓練是提升身體核心穩定性主要的方法,所以我們采用體能訓練中較為靈活的不穩定訓練手段,加強對上肢深層穩定肌群的刺激,已彌補上肢力量訓練的不平衡的現狀。

        4.1 不穩定訓練模式的理論基礎

        穩定練多在不穩定支撐狀態下進行,不穩定支撐需要運動員在進行力量訓練的同時對身體平衡和動作穩定性進行控制,這由人體運動器官中的本體感受器參與,運動員在多次重復的對肌肉緊張度的控制以及對多塊肌肉不同緊張度的調節中形成神經對肌肉的準確支配能力,保證高質量技術動作的完成,提高能量輸出,形成有效的動量傳遞,從而更好的提高運動能力。不穩定訓練模式是體能訓練中較為靈活且便于開展手段之一,訓練中根據人們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運動強度及運動負荷,完成一些普通訓練手段達不到的訓練目的,從而實現運動員身體能力質的改變。

        4.2 不穩定訓練提高訓練效果的機制探討

        力量訓練較為基礎的因素包括肌肉和神經兩個方面,為了促進神經肌肉的協調性,重復練習組數和次數的最大用力方法是最恰當的。舉重傳統上肢專項訓,主要手段是以實力推,坐推和臥推等為主,通過量和次數的變化來刺激肌肉維度的變化,從而提高肌肉的力量。這些方法基本是以淺表大運動肌群的肌肉練習為主,對深層起穩定作用的小肌群刺激的相對較少,實質上達不大肌肉力量訓練的平衡要求。不穩定訓練手段以刺激上肢深層穩定肌為主的上肢肌肉耐力練習,較好地輔助專項力量訓練,為上肢專項力量的提高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4.2.1 不穩定訓練手段對身體形態的影響經過實驗對比發現,采用不穩定練習輔助傳統上肢力量訓練,實驗對象的身體形態變化不明顯。體重測試指標的變化在1kg以內,對運動員比賽沒用影響。主要原因是訓練時機體的新陳代謝能力的加強,促進血液循環,同時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質,基本達到攝取與消耗的平衡。上肢圍度有所增長,但變化不顯著,增長在1cm左右。所以可得出不穩定訓練手段輔助上肢力量訓練,對運動員身體形態影響不顯著,不影響舉重比賽。

        4.2.2 不穩定練習手段對上肢力量的影響實驗研究結果顯示,沿用傳統上肢訓力量練方法,反應上肢力量的3個指標有所加強,在單位體重下增幅都在7.35%以上,組內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但提高幅度不大,訓練效果不夠理想。采用不穩定練習手段輔助傳統訓練后,反應上肢力量的3個指標有大幅度的提高,單位體重增加幅度都在14%以上,組內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標,訓練效果突出。實驗證明不穩定訓練手段輔助上肢力量訓練,解決了現階段國內舉重上肢力量訓練無法有效突破的瓶頸,為國內舉重力訓練手段的豐富做出了新的嘗試。

        第7篇:相對原子質量范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06

        從啟蒙的意義上看,初中化學不能視作化學學習的簡單階段,更不能視作所謂文科化的記憶階段,初三化學應是從生活經驗出發并面向學科素養的學科啟蒙。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學習既離生活最近,又緊密聯系和建構學科根基。這個階段的學習雖然說在知識上是少的,簡單的,但是在形成學科觀念上是豐富而深刻的。

        初中化學用語計算是初中化學計算中的主體內容,主要涉及有關相對分子質量、化合物中元素質量比、化合物中某元素質量分數、化合物純度和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分別安排在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的教學主題中。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們認為課程標準對這些化學計算定位得比較淺。比如化學式中元素質量比的教學被簡單化地視為分子中相對分子質量與原子個數乘積之比的模仿與操練過程,教學重心落在“純數字”的處理上,而忽視元素質量比的概念含義和用分子中原子質量比來量化宏觀元素的質量比等諸多計量上的內涵,忽略了化學計算在培養學科核心素養上的啟蒙價值。因此,化學用語計算的教學需要由單一技能性知識教學轉向關注學科觀念本質的智慧教學,需要由固定的教學模式即“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教師講解、學生操練”向生動深刻的學科理解性課堂教學轉型。

        一、計量思想催生了化學符號系統

        質和量是物質存在的?篩齷?本屬性,其中量包括質量和數量兩個基本物理量。計量是用一個規定的標準已知量作單位,和同類型的已知量相比較而加以檢定的過程。化學計量學源自于希臘語stoicheion(元素)和metron(測量)。是在德國化學家里希特的建議下提出的,目的是要得到某些化合物中各元素之間的質量比。近代科學史上的化學計量經歷了當量定律、定比定律、原子量測定、化學符號和分子學說等階段,由宏觀計量領域走向微觀計量領域。可以說,計量的發展成就了化學學科發展,尤其是催生了化學符號系統的發展[1]。例如,化學用語“H2O”的發展過程,普魯斯特提出參與反應的物質,它們的質量都成一定的整數比,即1克氫氣和8克氧氣化合生成9克水,假如不按此比例,多余的就要剩余而不參加反應(即定比定律)。道爾頓在此基礎上又提出組成化合物時,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間以簡單整數比相結合(即倍比定律),他認為水為二元分子,即HO,并測定出氧的相對原子質量為8。貝采里烏斯認為道爾頓測定的相對原子質量有誤,重新測定了氧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認為一個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并更新了新的化學符號系統,從而為水的化學式“H2O”的最終確定奠定了科學基礎。

        由此可見,化學用語是伴隨著計量產生和發展的,既是計量的結果,又具有計量的內涵。由此,化學用語“語境”中的計算不只是簡單意義上的數的運用,更不是一個單一的算的處理,而是計量層次上的內涵表達。這就是作為啟蒙的初中化學用語計算的本質所在。

        二、計量思想在化學用語計算教學中的實踐

        化學研究的物質及其物質變化存在著計量關系。從計量角度來看,物質的化學計量關系主要有兩個物理量,即數量和質量,并由此延伸出濃度、酸堿度、反應速率等物理量;從計量思想來看,定量觀是研究化學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是用統計思想將宏觀事實與微觀本質聯系起來,并將結果用符號來表征[2]。這里的計量思想主要是指在獲取、表達和分析物質及其物質變化存在的數量和質量關系中提煉出來,有利于計量知識深刻理解的思維方法。初中化學定量觀的計量思想主要有科學計量思想、整體局部思想、符號表征思想和量變質變思想。

        1. 在相對原子質量中體現科學計量思想

        相對原子質量既是原子質量的計量,又是后續有關分子質量和化學反應計量的基礎,從計量思想的角度來把握相對原子質量這個概念,是化學用語計算教學的關鍵開局。

        教學片斷(人教版)

        引入:微觀上原子雖小,但它也是有質量的,不然宏觀上的物質也就沒有了質量。同學們估計一下,原子的質量有多大呢?

        呈示與說明:

        (1)觀察圖1。

        (2)6.02×1023個碳原子雖說是一個天文數據,但卻只有12g。

        (3)出示與12g碳質量相當的砝碼,即兩個5g砝碼和兩個1g砝碼。

        感受:碳原子質量很小。

        講述:碳原子質量大約是1.993×10-26kg,氧原子質量約為2.657×10-26 kg,氫原子質量約為1.67×10-27 kg,可見用千克、克等計量單位來衡量原子的質量不合適,它使得數值太小,書寫和使用都不方便。

        思考:原子質量用怎樣的計量單位來衡量比較合適?

        討論與匯報:用接近10-27 kg的計量單位。

        介紹:

        (1)以一種碳原子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即圖2。

        (2)列出氧原子、氫原子、碳原子等與這個標準的比式及比值。

        (3)相對原子質量H-1、C-12的比較(見圖3)。

        (4)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

        練習:查閱鐵原子和鋅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由鐵的相對原子質量56和鋅的相對原子質量65,可以得出鐵原子和鋅原子在質量和數量上的哪些信息?

        相對原子質量屬于微觀計量,以上片段包含三個教學環節:第一是通過天平情境勾勒出計量背景,在微觀與宏觀的聯系中建立微觀直觀,并體會原子質量的真實存在和極其微小,為探尋合適的計量單位打下伏筆,并為高中“物質的量”提前建立一致性關聯;第二是尋找合適的計量單位,并在求算中體驗計量標準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這是教學的難點;第三是在具體情境中運用相對原子質量,體會相對原子質量的計量意義。而這三個環節都是圍繞科學計量思想這個核心來展開。讓學生感受到使用什么樣的標準而使計量結果準確簡約是計量智慧層面上的思考,亦即科學計量思想。而這里科學計量思想的啟蒙對于后續化學用語計算,還有溶液的濃度表示、溶解度等教學具有遷移作用。

        2. 用整體局部思想建構有關相對分子質量計算中的宏微關系

        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包括相對分子質量、物質組成中元素質量比和物質中某元素質量分數三部分內容,其中相對分子質量是基礎,宏觀上的元素質量比、元素質量分數與微觀上的分子中原子質量比、原子質量分數建立實質性聯系是教學難點。

        教學片斷(人教版)

        環節一:相對分子質量

        談話:

        誰的質量大,如何來說明?

        指出: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質量計量上的偉大發明。

        引入:

        誰的質量大?大多少?

        思考與匯報:44>18,說明二氧化碳分子質量大;比例為44∶18。

        追問:44和18是怎么來的,分別表示了什么?

        學生說明:12×1+16×2=44,1×2+16×1=18,即分別表示二氧化碳和水的相對分子質量。

        追問:相同質量的水和二氧化碳中,誰所含的分子個數多?

        學生說明:(1÷44)

        形成:相對分子質量。

        精要練習(略)

        環節二:元素質量比與元素質量分數

        對話:H2O中,1×2∶16×1=1∶8,表示的是什么?

        得出:1∶8表示了水分子中氫原子與氧原子的質量比。

        思考與討論:宏觀上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中氫元素的質量與氧元素質量的比值即為氫、氧元素質量比,那么如何求算這個質量比呢?

        匯報與提煉:1.宏觀上氫元素、氧元素的質量就是微觀上所有氫原子、氧原子的質量,所以氫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在數值上等于所有水分子中氫氧原子質量比,又因為每一個水分子都相同,所以這個質量比又等于一個水分子中的氫氧原子質量比,即1×2∶16×1=1∶8;2.宏觀上水的?|量就是微觀上所有水分子的質量和,因為每個水分子都相同,所以宏觀上的水與微觀上的水分子是對應的,于是水中氫、氧元素質量比在數值上等于一個水分子中的氫、氧原子質量比。

        指出:宏觀上物質組成元素的質量比可以通過微觀上一個分子來計量,即以點代面。

        追問:如何求算水中氫元素質量分數(即氫元素的質量與各元素的總質量之比)?

        匯報:與求算元素質量比一樣,可以通過水分子中氫原子質量分數來求算,即1×2/18×100%。

        環節三:提煉計算公式與鞏固(略)

        環節一中,先通過比較碳原子、氧原子的質量來溫習原子質量的計量即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接下來在比較二氧化碳與水分子質量的情景中引出對分子質量的計量,并在對“44、18”的列式與表述中讓學生體會分子的質量為各原子質量和,反之各原子相對質量和就是相對分子質量,即計量中的整體局部思想,從而形成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環節二中進一步應用了整體局部思想,體現在“為什么水中氫氧元素質量比在數值上等于一個分子中氫氧原子質量比和如何求算水中氫元素質量分數”的思考與追問之中,讓學生感受到圖6所呈現的完整的整體局部思想[2],即物質質量與元素質量,元素質量與原子質量,物質質量與分子質量,分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等。

        3. 用符號表征思想領會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本質

        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是從量的方面研究物質的變化,而量的關鍵并不是具體計算問題中的數字,也不是計算過程中所列的比例式,而是深刻領會化學方程式這個符號表征所蘊含的計量。

        教學片斷(人教版)

        環節一:體會化學方程式中的計量數

        回顧:根據微觀圖示,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

        評價:

        讀:化學方程式。

        追問:如果增加一個氫分子,即圖8

        對應的是幾個水分子?

        闡述:還是兩個水分子。

        體會:化學計量數是成比例的,比例是固定的。

        環節二:領會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根據”

        辨析:根據化學方程式判斷“8g氫氣與4g氧氣燃燒后生成12g水”的說法是否正確?

        思考與交流

        匯報:1.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量數關系:v(H2)∶v(O2)∶

        v(H2O)=2∶1∶2,得出:m(H2)∶m(O2)∶m(H2O)=2×2∶1×32∶2×18,因為8∶4∶12≠4∶32∶36,所以不可能生成12g水;

        2.根據化學方程式,在質量上m(H2)∶m(O2)=2×2∶1×32即1∶8,所以8g氫氣與4g氧氣中,8g氫氣有剩余,不可能生成12g水。

        體會:化學方程式中的各物質質量比是固定的,這是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根本依據。

        追問:如何計算生成的水的質量呢?

        展示:計算思路與格式。

        環節三:鞏固(略)

        第8篇:相對原子質量范文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原子的結構;

        (2)了解相對原子質量,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借助模型,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化抽象為直觀,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2)通過討論與交流,啟發學生的思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價值目標

        (1)了解幾位對原子結構的發現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2)了解我國科學家張青蓮在相對原子質量的測量作出了突出貢獻;

        (3)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勇于探索的精神,知道科學探究是永無止境的.

        〖=D(〗二、教學重點〖=〗

        原子的結構、相對原子質量.

        〖=D(〗三、教學難點〖=〗

        原子的構成、相對質量概念的形成.

        〖=D(〗四、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第二單元中學習了分子、原子,知道它們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回憶分子、原子的概念.

        生: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師: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去掉化學變化這個前提,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嗎?它還能不能再分呢?今天讓我們進入第四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學習有關原子的知識.

        投影: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1 原子的構成.

        活動1:原子結構的發現經過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每位同學手中都有一張原子結構的發現歷程,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想象把每個階段的原子結構畫在旁邊.(見學案)

        師:(總結、投影)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大部分α粒子通過原子,少數α粒子方向發生偏轉,還有極少數α粒子被打回去.

        我們現在學習的原子結構就跟玻爾和查德威克完善的差不多.現在還有一種電子云說法,到高中以后會學到.

        提問:從原子結構發現的歷程,同學們有什么感受?

        師:(總結)科學的不斷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的創新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也帶著這樣的精神投入到以后的生活、學習中,也真切地希望若干年后,你們當中也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

        活動2:(1)借助教材第70頁圖4-1,完成圖示;

        (2)根據第70頁表4-1,得出原子內各粒子、原子的帶電情況,以及原子質量的分布情況.

        活動3:用總結出的結論,解釋盧瑟福實驗出現的現象.

        生:大部分α粒子通過原子,是因為原子核很小;少數α粒子發生偏轉,是因為原子核帶正電;極少數α粒子被打回去,是因為原子核很小但質量較大.

        投影:原子的構成(略).

        師:根據原子結構的特點,思考以下問題.

        (1)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從何而來?

        (2)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與質子數有什么關系?

        (3)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與電子數有什么關系?

        投影: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電子數=原子序.

        活動4:了解了原子的構成,我們看幾種常見原子的構成,表4-2 ,從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生:……

        師:(總結、投影)不同種類的原子,質子數不同.

        過渡:前面學習了分子、原子的特點之一,很小,肉眼看不到、普通顯微鏡看不到,打個比方:用一個原子與乒乓球比較,相當于用一個乒乓球與地球比.所以原子很小.

        一個氫原子的質量為1.67×10-27kg,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為2.657×10-26kg,這么小的數據,使用起來不方便,所以引進了一個新的概念——相對原子質量.

        投影:相對原子質量(略).

        (學生計算氫、氧原子、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

        師: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而一個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為1,所以相對原子質量除了定義式外,在數值上約等于質子數加中子數.

        第9篇:相對原子質量范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原子的構成及構成各粒子的特征。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會查表找到相對原子質量。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學會分析圖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建立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原子的構成及構成各粒子的特征

        【教學難點】建立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思維聯想、引入新授

        1、分子和原子有何本質區別?

        2、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嗎?

        二、進入新授

        1、原子的構成

        1)思考并回答:分子和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水是由構成,水分子由構成。鐵由構成,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原子怎樣構成的?

        2)學生閱讀教材P68-69第一自然段,交流對原子的構成的了解。

        (每一個帶一個單位的電荷)

        原子核(不帶電)

        原子

        (每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的電荷)

        3)討論:⑴在原子中有帶正電荷的質子和帶負電荷的電子,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⑵你能畫出氫原子的模型嗎?

        4)觀察分析表4-2,你從中獲得哪些信息?

        A、核電荷數=

        B、

        C、

        2、相對原子質量

        1)寫一寫一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的質量,思考:這樣書寫方便嗎?原子的質量又該怎樣衡量?

        2)引入相對原子質量

        概念:

        理解:

        3)練習查相對原子質量。71頁練習3

        4)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方法。

        A、根據定義計算:

        相對原子質量=原子的質量/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

        B、由質子數和中子數計算: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想一想:相對原子質量為什么是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

        三、課堂練習

        1、199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哈邁德:澤維爾,開創了“飛秒”化學的新領域,使運用激光光譜技術觀察化學反應時分子中原子的運動成為可能,你認為該技術不能觀察到的是()

        A化學變化中反應物分子的分解

        B反應中原子的運動

        C化學變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內部結構

        2、原子中決定相對原子質量大小的是()

        A質子數和中子數B質子數和電子數

        C中子數和電子數D核電荷數和電子數

        3、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2,質子數是16,則中子數是,電子數是,核電荷數是。

        4、已知1個碳12原子原子質量為nkg,1個A原子的質量為mkg,則A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可表示為。

        5、1個碳12原子的質量是1.993×10-26kg,1個氯原子的質量是5.888×10-26kg,則氯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相對原子質量為M,核內中子數為N的原子A,其核外電子數是。

        6、下列關于原子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原子核帶正電荷,但原子不顯電性D分子能直接構成物質,而原子不能

        四、反思與體會

        【教學后記】

        課題2元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理解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學會認識物質組成與構成不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的認識統一起來。

        【教學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難點】學會認識物質組成與構成不同

        【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識,引入新授

        (1)一個碳-12原子質量為mKg,某原子質量為nKg,則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2)原子是怎樣構成的?相同的原子有什么共同點?

        二、進入新授

        1、元素的概念

        閱讀并討論P71第二自然段

        小結對元素的理解

        2、元素與原子的比較:試一試列表比較元素與原子。

        元素

        原子

        區別

        適用范圍

        聯系

        3、地殼中各元素的含量

        ⑴按質量分數計算,在地殼中含量前幾位的元素依次是、、、_________。記憶:“養閨女貼蓋”

        ⑵并不是含量少作用就小。

        三、討論P71[討論]

        四、活動與探究

        ⑴閱讀資料,了解生物細胞中元素的含量。

        ⑵從生物學或科普書刊中查找幾種食品的元素組成,并列表說明。

        五、反思與體會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的收獲和體會是:

        【教學后記】

        課題2元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概念,學會正確書寫元素符號。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和名稱。

        過程與方法:采用師生合作的方式進行授課,教給學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教學重點】正確書寫元素符號

        【教學難點】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和名稱

        【教學方法】師生合作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新授:

        某藥品說明書中標明:本品每克含鐵15毫克,銅2毫克,鋅1.5毫克。錳1毫克這里所標的所標的各成分是指()

        A、分子B、原子C、元素D、無法確定

        二、進入新授

        1、元素符號

        為了便于交流,國際上規定了一套符號來表示一百多種元素。

        ⑴定義:

        書寫規則:

        練習書寫

        鈣元素鎂元素氧元素鐵元素

        ⑵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A、表示某元素

        B、表示該元素的一個原子

        C、表示相對原子質量

        練習C、S、Fe、Ar等表示的意義。

        思考:如何表示幾個原子?

        ⑶常見元素符號的記憶歌訣(討論記憶方法)

        ⑷元素周期表簡介

        閱讀教材P74填寫下列空白。

        ①科學家們根據,把它們科學有序地排列起來,得到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按元素遞增的順序給元素編號,叫做原子序數。

        得等式===。

        ③編排結構

        周期:

        族:

        元素周期表共個周期,個族。

        ④顏色分區:對金屬非金屬用不同顏色分區,并標有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三、活動與探究

        教材P74“活動與探究”

        四、課堂練習:P75/1、2、3、4

        五、課外拓展:

        講述116、118號元素失蹤的新聞報道,引導學生討論。

        六、板書設計

        元素符號

        為了便于交流,國際上規定了一套符號來表示一百多種元素。

        一、定義:

        書寫規則:

        練習書寫

        鈣元素鎂元素氧元素鐵元素

        二、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A、表示某元素

        B、表示該元素的一個原子

        C、表示相對原子質量

        【教學后記】

        課題3離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原子的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過程與方法:邊看邊敘述或邊講邊圖式,用創設情景來展示電子分層運動,離子的形成等知識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離子的形成的學習,使學生形成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核外電子分層運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離子的形成

        【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

        1、以競賽方式回憶1-20號元素符號的書寫。

        2、原子的結構及所帶電荷的情況如何?

        二、引入新授:電子在核外的空間里作高速的運動,那么,這些電子是怎樣排布在核外空間的呢?

        三、進入新授:

        (一)核外電子的排布

        1、閱讀教材P76第二自然段后小結:

        ⑴電子層:核外電子經常出現的。

        ⑵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⑶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最少有1層,最多的有層,第一層離核最近,最外層電子數最多不超過個(只有一層的不超過2個)

        2、認識鈉原子結構示意圖

        你知道各部分的含義嗎?(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

        3、觀察表4-4后得出:

        4、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⑴第一層最多排個電子,

        ⑵第二層上最多排個電子,

        ⑶最外層最多排個電子。

        (二)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

        (1)、閱讀教材P76第四自然段至第一自然段后討論:

        理解:⑴稀有氣體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8個(He為2個)為一種相對穩定結構,相對穩定性結構是指。在化學反應中一般,化學性質不活潑。

        ⑵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一般少于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一般易,使次外層變為最外層而達到電子的相對穩定結構,化學性質活潑。

        ⑶非金屬原子最外層一般電子,在化學反應中一般易,使最外層達到電子的相對穩定結構,化學性質活潑。

        (2)、小結:元素的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特別是有密切的關系。

        三:練習:試一試畫出氦、氖、氬,鈉、鎂、鋁,氧、硫、磷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并分析它們的化學性質。討論如果要變成相對穩定結構會怎樣?

        四、板書設計

        一、核外電子的排布

        1、閱讀教材P76第二自然段后小結:

        ⑴電子層:核外電子經常出現的。

        ⑵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⑶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最少有1層,最多的有層,第一層離核最近,最外層電子數最多不超過個(只有一層的不超過2個)

        2、原子結構示意圖

        3、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⑴第一層最多排個電子,

        ⑵第二層上最多排個電子,

        ⑶最外層最多排個電子。

        (二)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

        【教學后記】

        課題3離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離子的概念,并掌握它的形成規律及與原子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采用指導閱讀、組織討論來進行教學,讓抽象思維變換為形象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微觀想象能力,推倒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了解離子的概念

        【教學難點】離子的表示

        【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⑴回憶在原子中:核電荷數===

        ⑵分析討論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結構與化學性質的關系。

        二、、引入新授:

        分析11號、17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其最外層電子數特點后印入。

        三、進入新授:

        (一)離子的形成

        (1)定義: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可分為陽離子和陰離子。

        (2)表示方法——離子符號

        書寫要求:先寫上元素符號,再在元素符號的右上角標明所帶的電荷數,數字前,符號后,是“1”省略不寫。

        (3)練習書寫離子符號:

        氫離子H+鎂離子Mg2+鋁離子Al3+氟離子F-氧離子O2-硫離子S2-

        (4)離子符號的含義

        例:2Mg2+表示:一個鎂離子表示:每一個鎂離子帶兩個單位的正電荷

        (5)陰、陽離子由于引力作用而形成不顯電性的化合物,列如:NaCl等。

        (二)離子與原子的比較

        *

        相互轉化

        (三)小結:構成物質的粒子有、、。

        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例: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例:

        由離子構成的物質:例:

        三、課堂練習P78/1、2

        四、板書設計

        (一)離子的形成

        (1)定義: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可分為陽離子和陰離子。

        (2)表示方法——離子符號

        書寫要求:先寫上元素符號,再在元素符號的右上角標明所帶的電荷數,數字前,符號后,是“1”省略不寫。

        (3)練習書寫離子符號:

        氫離子H+鎂離子Mg2+鋁離子Al3+氟離子F-氧離子O2-硫離子S2-

        (4)離子符號的含義

        例:2Mg2+表示:一個鎂離子表示:每一個鎂離子帶兩個單位的正電荷

        (5)陰、陽離子由于引力作用而形成不顯電性的化合物,列如:NaCl等。

        (二)離子與原子的比較

        原子

        離子

        陽離子

        陰離子

        概念

        電性

        表示方法

        相互轉化

        【教學后記】

        課題4化學式與化合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化學式的概念及涵義,掌握一些簡單化學式的寫法和讀法,理解化學式前和化學式中有關數字的不同涵義。

        過程與方法:多采用組織討論、指導閱讀、講練結合等方式進行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化學式的引入,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教學重點】簡單化學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難點】化學式的寫法

        【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⑴默寫常見元素符號的記憶歌訣。

        ⑵寫出物質分類表,每種物質各舉兩例,寫出該物質的名稱。

        二、引入新授:

        物質的名稱很難表示一種物質的組成,為了便于認識和研究物質,在化學上常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的組成。

        三、進入新課:

        (一)化學式

        閱讀教材P79后小結:

        ⑴定義: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組成的示子。

        ⑵理解:

        小組對話:H2O表示的各種意義。

        想一想:CO2表示什么意義呢?

        ⑶小結: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A、表示某種物質B、表示該物質的一個分子

        C、表示組成物質的元素的種類D、表示一個分子中原子的個數

        E、表示組成某物質的元素的原子個數比

        ⑷化學式的書寫

        金屬: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固態非金屬:如C、P

        A、單質的書寫稀有氣體:如He、Ne

        用雙原子表示—氣態非金屬:如O2、N2

        B、化合物的書寫(下課時)

        ⑸多個原子或多個分子的表示方法。

        練習:

        多個原子的表示:3個鐵原子2個氫原子

        多個分子的表示:3個氫分子2個氯分子

        m個水分子n個二氧化碳分子

        討論:P79符號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義?

        小結:在元素符號或化學式前面加上適當系數后只具有微觀意義。

        ⑹化學式的讀法:

        單質化學式讀法:除雙原子分子構成的氣體單質在元素名稱后加“氣”外,其余直接讀元素名稱。

        化合物化學式讀法: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名稱,一般讀作“某化某”,例如NaCl讀作氯化鈉。有時還要讀出化學式中各種元素的原子個數,例如CO讀作二氧化碳,Fe3O4讀作四氧化三鐵。

        練習讀:CuArN2

        三、活動與探究:P82以鄰座同學為一小組,對以下題目進行練習,并互相訂正。

        1、寫出溴化鈉、氯化鈉、氯化鋁、二氧化氮的化學式。

        2、讀出以下化學式的名稱:

        MnO2CuOSO2KIMgCl2

        四、課堂練習:基礎訓練

        五、板書設計化學式

        一、定義: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組成的示子。

        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A、表示某種物質B、表示該物質的一個分子

        C、表示組成物質的元素的種類D、表示一個分子中原子的個數

        E、表示組成某物質的元素的原子個數比

        二、化學式的書寫

        金屬: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固態非金屬:如C、P

        A、單質的書寫稀有氣體:如He、Ne

        用雙原子表示—氣態非金屬:如O2、N2

        B、化合物的書寫(下課時)

        【教學后記】

        課題4化學式與化合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化學式的涵義,知道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能利用化合價推求化學式,依據化學式表示某些物質組成。

        過程與方法:應多采用組織討論、指導閱讀、講練結合等方式進行教學,并使學生逐漸學會根據化學概念應用教學工具來解決化學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化學式的引入,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教學重點】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

        【教學難點】利用化合價推求化學式

        【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

        鐵、氧氣、銅、硫、磷、金、鎂、氮氣、氖氣

        2、畫出鈉和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3、寫出上述元素兩兩結合,可能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其原子個數比為

        二、進入新課

        (一)化合價

        定義:

        理解:

        原子團(根)定義:

        ⑴化合價表示方法+1+2-2-2

        例:在化合物中:Na、Ca、S、SO4

        想一想:化合價與離子的表示方法有何異同?

        +1+2-2-1

        思考:為什么Na而非Na,S而非S呢?

        ⑵化合價的確定及其規律

        閱讀教材P81頁后填寫

        a、化合物中:氧為價,氫為價,金屬元素一般顯價,非金屬元素一般顯價。

        b、兩個零: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0。

        ⑶化合價及根的化合價的記憶,記憶P80表4-6。

        [活動與探究]a、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化合價記憶比賽,看誰記得多,記得準。

        b、試著編寫能幫助記憶化合價韻語、歌謠或快板。

        化合價記憶歌訣:一價鉀鈉鹵氫銀;二價氧鈣鋇鎂鋅;三鋁四硅五三磷;二三鐵、二四碳;二三四五氮;二四六硫錳齊全;銅汞二價最常見。

        (二)化合價的計算與應用

        ⑴根據化合價原則書寫化學式,看P81頁例題

        例:書寫硫酸鋁的化學式

        +3-2

        a正價前,負價后:AlSO4+3-2

        b交叉約簡定個數:Al2(SO4)3

        +3-2

        c寫右下,驗正誤:Al2(SO4)3(+3)×2+(-2)×3=0

        小結寫法:

        練習書寫化學式:

        Cl

        O

        OH

        SO4

        NO3

        CO3

        Mg

        -3+1-4+1

        特例:NH3、CH4

        ⑵根據化學式(或原子團的化合價)推斷元素的化合價。

        a、討論:P82: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的原則,已知氧為-2價,計算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價。

        b、試確定SO32-中硫元素的化合價。

        ⑶根據化合價判斷化學式是否正確。

        如:ZnClHSO4MgOH2MgO2

        是否正確,并改正。

        三:課后練習:以單位為小組進行你問我答,練習書寫化合物的化學式.

        四、板書設計

        化合價的規律

        1、化合物中:氧為價,氫為價,金屬元素一般顯價,非金屬元素一般顯價。

        2、兩個零: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0。

        【教學后記】

        課題4化學式與化合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涵義,并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計算物質的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藥品標簽或說明書上標示的物質成分和含量。

        過程與方法: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從定量的角度對物質進行討論,讓學生體驗由定性到定量認識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利用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計算物質的組成

        【教學難點】化合物中元素質量分數的計算

        【教學方法】分組練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用數字及符號表示:

        氖氣一個鎂原子m個水分子

        n個氯分子五個二氧化碳分子n個五氧化二磷分子

        2、回憶化學式表示的意義(以CO2為例)

        二、引入新授:

        化學式除了有質的意義,還有量的意義。

        三、進入新課:

        (一)相對分子質量

        ⑴定義:

        ⑵理解:

        (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

        ⑴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閱讀教材P82頁“1”后,

        小結:元素與元素之間用“+”號,元素與右下角數字之間用“×”號。

        練習:計算Cl2,2Ca(OH)2的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之和。

        ⑵計算物質中組成元素的質量比

        看P82頁“2”后,明確計算格式

        只寫元素符號或名稱,不寫個數;打括號,化成最簡比。

        練習;計算SO2、NH4NO3中各元素的質量比。

        ⑶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閱讀P82頁“3”后,將該題簡寫成。

        N%=2N/NH4NO3×100%=2×14/80×100%=35%

        合作練習:計算NH4NO3、CO(NH2)2、(NH4)2SO4、NH4HCO3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并按肥效(含氮量)由高到低排列。

        活動與探究:P83頁(課后);P85頁第11題。

        ⑷計算一定質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

        [例]36g水通電后最多能放出氧氣多少g?

        解:m(O)=36×(O/H2O)×100%=36×(16/18)×100%=32g

        答:略。

        公式:某元素的質量=化合物的質量×化合物中該元素的質量分數

        練習:100gFe2O380%的赤鐵礦石理論上可煉鐵多少g?

        ⑸確定化學式的計算

        [例]吸入“笑氣”會使人發笑。該氣體是由氮、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相對分子質量為44,氮氧元素的質量比為7:4,則它的化學式為。

        解:設該化合物的化學式為NxOy,則

        14x:16y=7:4

        14x+16y=44

        所以x=2;y=1,故化學式為N2O

        四、課堂練習:某金屬元素R的氧化物中,R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為9:8,R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7。試寫出R的氧化物的化學式。

        五、板書設計

        (一)相對分子質量

        (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

        ⑴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⑵計算物質中組成元素的質量比

        ⑶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⑷計算一定質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

        ⑸確定化學式的計算

        【教學后記】

        第四單元整理與小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通過復習使學生掌握原子的構成及離子的形成、離子符號;2、使學生鞏固化學式的書寫方法及根據化合價書寫化學式。

        能力目標: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綜合計算的能力。

        【教學重點】原子的構成及離子的形成、離子符號

        【教學難點】學生綜合計算的能力培養

        【教學方法】分組練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知識結構整理

        1、化學式的書寫

        金屬: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固態非金屬:如C、P

        A、單質的書寫稀有氣體:如He、Ne

        用雙原子表示—氣態非金屬:如O2、N2

        B、化合物的書寫

        正價前,負價后;交叉約簡定個數;右下,驗正誤

        2、依據化學式計算

        ⑴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⑵計算物質中組成元素的質量比

        ⑶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⑷計算一定質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

        ⑸確定化學式的計算

        質子

        原子核

        結構中子

        核外電子——核外電子排布

        3、原子結構簡圖

        相對原子質量

        4、在描述物質的組成時用來敘述,描述物質構成時用敘述,描述分子構成時用來敘述。

        三、專題總結及應用

        1、A元素原子的電子層數為3,其原子的最外層有1個電子,已知A離子的核外電子數為n,則A原子的核電荷數是()

        A、n+1B、n-1C、nD、n+3

        2、某種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7:4,則該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價()

        A、+5價B、+3價C、+2價D、+1價

        3、有一不純的硝銨樣品(硝銨NH4NO3),經分析其中含氮37%,則所含雜質可能是()

        A、(NH4)2SO4B、CO(NH2)2C、NH4ClD、NH4HCO3

        四、板書設計

        1、化學式的書寫

        金屬: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固態非金屬:如C、P

        A、單質的書寫稀有氣體:如He、Ne

        用雙原子表示—氣態非金屬:如O2、N2

        B、化合物的書寫

        正價前,負價后;交叉約簡定個數;右下,驗正誤

        2、依據化學式計算

        ⑴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⑵計算物質中組成元素的質量比

        ⑶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⑷計算一定質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

        ⑸確定化學式的計算

        質子

        原子核

        結構中子

        核外電子——核外電子排布

        3、原子結構簡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婷婷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有码在线观看 | 日本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网站 | 熟女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