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現代化研究范文

        農業現代化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現代化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現代化研究

        第1篇:農業現代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農業 現代化 現狀 對策

        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有近70%農業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使農業的發展局面有所改善,但依舊十分落后,距離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要想真正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首要的就是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注重探討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針對當前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找出相應的對策,以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一、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農民素質普遍較低,對農業知識了解較少

        目前,我國有9億多農民,有一大部分的農民都是文盲和半文盲,其中小學程度和中學程度的人數占大部分比例,而高中以上程度的人數僅有很小的一部分。隨著現代化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也在隨著經濟的發展進步,對于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口素質的作用在農業經濟發展中顯得越來越重要,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農產品質量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各行各業的經濟發展都是以人為本,只有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素質問題已經極大的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這對于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非常不利。

        2.“重城輕鄉”觀念嚴重,制約了農村的城市化進程

        當前,農村人口雖然占總人口的一大部分,但是農村的耕地資源卻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現代版的“孔雀東南飛”依舊沒有得到有效的緩和,大多數的農民認為僅僅依靠耕地來維持生活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大多數農村的青年勞動力都選擇了到城市打工,對于耕地并不重視,這種現象導致了農村的大量耕地處于荒蕪狀態下,沒有被充分的利用,造成了耕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對于農村的經濟發展也形成了桎梏。由于“重城輕鄉”的觀念,農村經濟的發展十分緩慢,難以形成特色農業的發展,對于向城市化方向發展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3.農業經營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較低

        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我國傳統農業發展的限制,導致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依舊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承包責任制,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土地承包,這樣就直接導致了農業經營大多以家庭為單位,規模比較小,對于想要發展特色農業有較大的難度。由于經營規模較小,農產品的種植比較分散,很難形成專業化的生產,從而導致了農業經營的專業化程度也十分的低,這對于我國緊缺的土地資源來說,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是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很難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和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

        4.農業科技的進步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對于農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農業發展的限制,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農業成果的研究雖然有較大的進步,但是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都還沒有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由于對農業發展欠缺一定的重視,基層的農科人員較少,相應的機構組織也不健全,難以建立起高素質的農業科技研究隊伍來促進農業的發展,這些都嚴重的阻礙了農業科技的發展應用,對于農業發展沒有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1.提高農民素質

        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首要條件就是提高農民的素質,保證農民的素質能夠適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當前政府要加強發展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加大對高校農林專業學生的助學力度,鼓勵大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去發展,以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的進步,為農業發展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經營主體,以極大的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同時,地方政府還要定期舉行農業發展研討會,為農民提供促進農業發展的科技之路,使農民可以實時了解最新的科技發展和農業政策,以更好的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農業發展的效率。

        2.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城市化進程

        農業發展的主體是農民,針對當前農村勞動力大量離鄉的現狀,地方政府應當加大力度發展農村經濟,提供優厚的條件,吸引農村勞動力回歸家鄉,以有效促進農業的發展。政府還應當為農民種植耕地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有效的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使農民看到農業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同時,政府還應當不斷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證農民在家鄉可以感受到和城市一樣的發展待遇,從而吸引農民專注于農業的發展,更好的提高農產品的產量。

        3.發展大規模農業經營,提高農業發展的專業化程度

        當前農業的發展,已經不是小規模農業經營可以適應的了,要想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就必須發展大規模的專業化農業經營,種植有特色的農產品,以形成農業發展的產業鏈,從而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專業化的農業經營,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政府要實行有效的激勵政策,以激勵廣大農民承包大規模的土地發展特色農業,更好的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4.促進農業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

        農業科學技術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當前,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將前沿的農業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發展中去,以更好的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只有不斷應用新的科學技術,才能夠促進農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形成特色化的產品,以促進農業向著現代化的方向更好的發展。

        三、結束語

        現代化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指日可待,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必然可以為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標準與特性[J]. 中國供銷商情. 2008.(03).

        第2篇:農業現代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現代農業 新型農業勞動力 農業零工勞動 農業收益 技術進步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經營方式正由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雙層經營方式逐漸向規?;?、集約化、專業化的經營方式轉變,這也是我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結果。農業經營方式的這種巨大轉變必然會引起農業勞動力方面的變化,現有的農業勞動力供給情況也越來越不能滿足這種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

        一、農業現代化及其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

        (一)兩種類型的農業勞動力

        在研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時不妨以經營種植業的家庭農場作為研究對象。家庭農場在經營過程中要求其經營者必須具有一定知識、懂得現代技術、同時要善于經營管理,這對于家庭農場的經營好壞至關重要。其次,要分析家庭農場在經營活動中對短期雇傭勞動力的需求情況。在分析中,暫且把家庭農場分為兩類:一類是主要從事糧食作物種植的家庭農場,二是主要從事經濟作物種植的家庭農場。筆者在對安徽省宿州市的家庭農場的實地調研中發現,這兩種家庭農場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在糧食作物(的種植中,現代大型農業機械能夠得到極為廣泛的應用極大地解放了人力。家庭農場在整個經營過程中僅需在作物收獲和銷售時短暫雇傭少量勞動力。與之不同的是無論是蔬菜、瓜果還是花卉種植,在其栽種、管理、收獲的整個過程中均需要大量人力,經營經濟作物的家庭農場就必須雇傭大量勞動力。

        (二)對農業雇工勞動的需求特點

        種植經濟作物對農業雇工的需求雖然較多但極不穩定[7],總結其特點主要有:一是對雇工需求的臨時性。二是農業雇工多為當地村民,且以50歲上下的留守婦女為多,男性勞力很少。三是農業雇工勞動強度相對較大且工資較低。相對于外出務工或其他工作,農業雇工無論是在勞動強度還是工資水平上都處于明顯的劣勢。

        二、農業勞動力供給的現狀與問題

        (一)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中的剩余勞動力不斷的向城市轉移進入到工業和服務業領域就業??梢源_定的是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繼續提高,還會有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農業勞動力還會繼續減少。

        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一個具有高度篩選性的轉移過程,外出務工或者經商的都是一些相對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3]。我國農業勞動力所呈現出嚴重的老齡化和女性化特點,且文化水平低普遍較低,年輕農業勞動力甚少,且年輕一代大都不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

        (二)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供給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勞動力質量的下降。我國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是一個具有高度篩選性的轉移過程,轉移的結果便是大多數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轉移到非農業部門,留守農村的多是文化程度低、年齡偏大且以女性為主的勞動力,農村留守勞動力質量下降嚴重[3]。這樣低質量的農業勞動力是根本無法滿足現代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需求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2.農業后繼者缺乏。農村的年青一代大多沒有再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F代農業經營主體不僅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勞動力,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農業零工勞動。組成這種農業零工勞動的主要是較年長(50~60歲)的女性農業勞動為主,倘若再過幾年,這一批農業勞動力均已老去無法再繼續從事農業勞動,農業中所需的零工勞動又將從哪里來尋找?

        三、改善農業勞動力供給,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引導農地流轉集中,實現農業規模經營

        在我國,土地作為農業生產中最為重要的一種生產要素由于過多的人口被極大的分散了,農業的比較收益低相當一部分原因農戶經營土地面積過小限制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發展現代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的比較收益使農業成為一個更有吸引力的就業領域是解決農業勞動力問題的最根本途徑。

        (二)農業技術進步

        勞動節約型技術為農業的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加之土地單產的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業也才能成為更有吸引力的產業農業,農業工資以及農業經營收益才能得到快速提高。此外,技術進步實現的對人力勞動的替代,將會減小農業零工勞動的需求。

        (三)建立起更為廣泛的勞動力流動機制

        這種農業勞動力的流動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農村不同區域間的勞動力流動,第二是城鄉之間的勞動力流動。

        除以上所講的幾點外: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等方面對改善農業勞動力供給也是相當重要的。

        四、結語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最關鍵的還是要有足夠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業勞動力和足夠的農業零工勞動。我國在經歷了長時期的勞動力非均質轉移之后農業勞動力出現了數量減少、結構劣化、后繼乏人的嚴重問題,對我國農業安全造成了威脅。實施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對于吸引高素質勞動力從事農業經營尤其關鍵,此外農業技術的進步、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完善對于解決農業勞動力不足也十分重要,農業是弱質產業但更是基礎產業,在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度時也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傊?,保障農業勞動力供給對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非常關鍵,但涉及范圍之廣、之復雜還需更為細致的研究論證。

        參考文獻

        [1]朱啟臻,.誰在種地――對農業勞動力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62-169.

        [2]陳錫文,陳昱陽,張建軍.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產出影響的量化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2):39-46.

        [3]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74-79.

        [4]朱啟臻.新型職業農民與家庭農場[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57-159.

        [5]魯先鳳.中國現階段農業雇工的特征與成因簡析[J].理論月刊,2008,(12):154-157.

        [6]唐祥來.“四化同步”背景下的農業勞動力替代轉移[J].現代經濟探討,2013,(7):53-57.

        [7]速水佑次郎,神門善久(日).農業經濟論(新版)[M].沈金虎,周應恒等,譯.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84-114.

        [8]舒爾茨(美).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5-21.

        [9]徐增文.農村勞恿Φ牧鞫與農業勞動力的流失[J].中國農村經濟,1995,(1):51-53.

        [10]余禮信.對農民務農或務工行為選擇的實證分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3,(4):83-85.

        第3篇:農業現代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 廣東 農業現代化 問題 選擇

        一、廣東農業現代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1.區域差異較大

        廣東提出在2030年率先于全國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但廣東內部區域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影響著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東翼地區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西翼地區總體水平與全省平均水平相當,而粵北山區的農業現代化則稍微落后。同時開始出現一種“馬太效應”,即達標程度高的越高,達標程度低的越低。由于每個地區農業發展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各不相同,所以要縮小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地區差異,需要進行農業區域分工,建立農業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業扶持力度。

        2.人地矛盾突出

        一般而言,經濟發展會導致耕地資源減少,但同時也會使農業勞動力從傳統部門轉向現代部門,如果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減少速度大于耕地減少速度,則現代部門經濟的增長能夠推動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人地之間的矛盾。但是由于廣東人均農業勞動力占有耕地量本身較少,近20多年的發展并沒有促使大量的農業勞動力轉移,人均耕地基本保持不變,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與耕地減少速度相當。隨著廣東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城鎮建設高速發展,人口密集,目前廣東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這也直接降低農業的生產效率。

        廣東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41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也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耕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而廣東人地矛盾日趨突出,嚴重影響著農業現代化的加速進程。

        3.農村基礎設施薄弱

        農村基礎設施包括農業水利設施、農村交通運輸、農村通訊網絡、農村能源利用、農村教育事業以及農村醫療衛生等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缺乏足夠投入,造成了農業水利設施落后,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時農村交通通訊不便,制約了農村的對外交流;此外農村醫療教育事業投入不足,農民素質的提高受到限制。廣東的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除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和珠海等少數發達城市情況較好以外,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情況卻不容樂觀。2006年12月筆者曾到河源市東源縣船塘鎮龍江村進行實習調查,發現目前在村內的1768畝土地中,尚有40%的面積未建立配套灌溉系統,同時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戶擁有的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比較陳舊,大多是20世紀90年代產物,此外,村道公路建設滯后,農村師資力量缺乏。

        4.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由于家庭承包制的實施,農戶成為了農業經營活動的主體。農業現代化需要農業生產手段、技術管理和組織銷售等方面有一個高要求,而現有資源條件和制度約束決定的人均承包土地的做法,帶來了規模不經濟問題。農業產業化很好地解決了農業經營規模狹小與農業現代化的矛盾,它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廣東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不快,面臨著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和地區行業之間發展不均等問題。總體而言,廣東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制約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5.農民素質不高

        農業主體現代化作為農業現代化新內涵的一個方面,指的是農業勞動者的現代化,即農民現代化。目前廣東農民的文化程度以小學和初中程度為主,對于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者接受專業培訓的比例極低,2005年僅為4.1%,而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者接受專業培訓的比例稍高,但均未超過30%。農民素質的表現主要包括價值觀念、文化素質、生產技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于接受教育程度不夠或缺乏專業培訓,許多農民仍然保留小農思想和封建迷信,民主法制意識比較淡泊,同時缺乏學習現代農業技術的能力,難以擺脫陳腐落伍的傳統生活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主體現代化是關鍵,農民素質不高是制約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大因素,也是發展現代農業所必須解決的一大難題。

        二、廣東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回顧廣東農業現代化歷程,從農業現代化的組織形式看,廣東農業經歷了從集體化到家庭承包制的轉變;從農業現代化的技術選擇看,廣東農業經歷了從機械化到以生物技術為主,以機械技術為輔的確定??傮w來看,過去廣東發展現代農業,基本上走的是“石油農業”的路子,即通過大量投入化肥、農藥等石油制品來達到單位面積產量顯著增長的目的。然而,這條“石油農業”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間有機質循環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統,造成了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平衡等問題,最終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種農業現代化道路,不是可持續發展模式,它不適合廣東的省情,應該予以矯正。

        廣東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可供投放的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資金少,同時農村落后,大量勞動力剩余,以及農民素質不高,這是廣東的基本省情。與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比較,廣東的省情與日韓國情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結合自身情況,廣東農業現代化的路徑應該是:廣東農業現代化應該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礎上走產業化道路,大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在不犧牲和惡化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大農業投資和提高農業科技含量,采取生物技術與機械技術相結合的技術路線,調整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縮小區域與城鄉差異。

        參考文獻:

        第4篇:農業現代化研究范文

        農機維護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農業機械化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

        畢業生主要面向農村、基層農機部門、中小型企事業單位、個體農機專業戶和農業機械化第一線,從事農業機械化管理、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服務及農業機械新產品試驗,從事汽車、農用運輸車、拖拉機及各類農業機具的使用、維護與修理,以及從事拖拉機、農用運輸車、汽車、農機產品的營銷等工作。

        2 我區農業現狀及未來規劃

        淮陰區擁有近70萬農業人口,耕地面積6.47萬公頃,其中水稻面積3萬公頃,蔬菜面積2.33萬公頃,蔬菜總產量近60萬噸, 在穩定糧食增產的同時,該區以蔬菜、牛蒡、冬棗等特色產業為重點,堅持以項目為載體,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累計實施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40萬畝。 “十一五”期間,調優農業結構,基本形成了“田面平整、土壤肥沃、排灌自如、道路通暢”的開發效應,如今,淮陰區有機凌橋大米、袁集辣椒、丁集黃瓜、棉花莊西瓜、劉老莊蔬果和精品苗木、趙集粉絲品牌農產品已斐聲省內外,金銀花、葡萄、食用菌、香瓜、山藥、冬棗、牛蒡、水芹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已在當地小有名氣。

        2010年至2020年,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為40萬畝。規劃區位于京杭大運河以北,淮漣、竹絡壩兩個國家大型灌區之內,土地總面積63.89萬畝,其中耕地規劃區涉及王興、棉花莊、丁集、五里、徐溜、漁溝、吳集、西宋集、新渡、老張集、凌橋、袁集、劉老莊、古寨、三樹15個鄉鎮、98個行政村。項目實施后,可新增高標準農田40萬畝,2020年全區高標準農田面積達69.9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61.2%。同時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預計可改善灌溉面積24.2萬畝,新增和改善除澇面積25.65萬畝,增加農田防護林面積18.44萬畝,新灌溉面積1.5萬畝,擴大良種種植面積40萬畝,新增優質糧食生產能力3440萬公斤,產值約6980萬元,項目區農民純收入增加總額16359萬元。①

        3 農機維護專業能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服務的內容

        3.1 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學校堅持“高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辦學方向,以農業機械運用、農業機械維護、農業機械營銷為主要專業方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科學態度,培養適應現代農業機械發展新要求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能力強的人才。

        3.2 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培養一線農機手

        該專業按照“貼近生產、貼近技術、貼近工藝”的原則,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會的各種理論知識、工藝技術進一步與具體生產實踐相結合,突出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與應用能力。學生畢業時會使用與維護下列機械:農用拖拉(下轉第199頁)(上接第157頁)機、增氧機、秸稈打捆機、玉米收割機、田園管理機、插秧機、旋耕機、靜電噴霧器、魚塘投飼機、條飾機、水田秸稈還田機、園盤式開溝機、機動噴霧器、農用叉車、秸稈還田機、農用垃圾車、農用汽車、園林機械。逢農忙時節,培訓的農機手還會主動走入田間,為村民服務,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支撐和保障能力。

        3.3 生產技術得到推廣與應用,使農業發展可持續化

        如學校成立的農機服務合作社,將秸稈粉碎機與收割機合為一體操作,對小麥、玉米和水稻等秸桿具有良好的粉碎效果,同時合理利用秸稈打捆機,把秸稈捆用作沼氣原料,可用于秸稈發電,以及人造板材的制造。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充分發揮秸稈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的特性,合理開發秸稈的價值,并且在農田作業中,秸桿還田后可增加土壤新鮮有機質,破解秸稈焚燒難題,為實現低碳、環保、綠色農村做了貢獻,使農業發展可持續化。再如:設施農業裝備機械化技術,圍繞蔬菜、花卉等作物的設施栽培,推廣應用溫濕度控制、電動卷簾、氣肥增施、田園管理等機械設備,推動設施農業由傳統的小作坊式生產方式向高科技、自動化、機械化和規?;墓S型發展;機械化畜牧養殖技術,圍繞豬、雞、牛、羊等養殖業開展機械化養殖設施、機械化飼草加工等方面的示范推廣應用。

        4 農業現代化對農機維護專業的影響

        4.1 影響專業建設方向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通過對區內的農機合作社、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業現狀及未來規劃的調查,農機操作和維修技術人才青黃不接,培養一批有創新意識與能力的高素質農業機械化專業技術人才,是發展我區農業機械化事業的迫切需要。農業機械是現代科技的載體,它技術含量高,操作、維修、保養都有一套成熟的技術要求,使學生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操作與維修技能,是推進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務之急。為此,我校農機維護專業確定以農業機械運用、農業機械維護、農業機械營銷為主要專業方向,以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

        4.2 影響專業教學內容

        一是影響教學進度安排,我區許多農業受生長周期與季節的影響,教學進度的安排就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如:收割機的教學,只有在收獲的季節,才能結合生產實際,將成本與利潤、駕駛與維修、勞動量等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深刻的體會和感受中有所掌握、領悟,比平時課堂上講授、看視頻,效果要好得多。二是影響教學內容,如:插秧機的教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水稻都采用種植技術,不需要插秧這一過程,教插秧機的使用,也是紙上談兵,學會了也無處使用,所以干脆不用教插秧機的使用與維修了。

        4.3 影響專業規模

        第5篇:農業現代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城鄉金融;現狀與問題;發展對策

        【作者簡介】楊愛君,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在讀博士,四川成都610064;貴州財經學院經濟學院講師,責州貴陽550004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3)02-0112-04

        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中金融支持的狀況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10年,我國工業GDP比重為40.1%。已進人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城鎮化呈加快發展態勢,同年,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已達到49.95%。農業現代化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農業現代化發展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城鄉收入差距和消費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改變。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23倍。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存在經濟結構失衡的矛盾。我國經濟發展過程基本上是優先發展工業,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資本的原始積累。改革開放前,資金配置主要是依據政府的財政投資安排,而不是依據市場原則。由于優先發展工業,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整個金融體系主要是圍繞城市工業而建立和發展的。改革開放以后,金融改革包括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成為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隨著市場的逐步放開和各個地方對經濟增長的追求,使得各方面資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資金出現短缺而大量資金流向了工業部門,每年從農村地區流出的資金大于從城市流人的資金,導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農民貧困,農業現代化發展緩慢。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并沒有解決農村融資困境的基本問題。同時,由于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合理,農村金融體制也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金融機構服務功能單一,農民接受金融服務很困難。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等要素日益稀缺。在城市工業經濟逐步加快發展的同時,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了。在快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農業現代化沒有協調發展。

        二、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通過本身的擴張與收縮活動,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與制約著經濟的發展,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金融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助推和支持作用。經濟發展和金融體系之間的良性循環關系對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至關重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實現有賴于相關金融政策的配合和支持,通過有效的宏觀金融調控,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金融與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才能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我國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城鄉金融資源配置失衡。農村的金融現狀不能有效滿足農村金融的需要。這也是我國目前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金融機構發揮信貸資金對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集約農村生產要素,推動整合農業生產力。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進程中,農村經濟的發展對農村金融產生了迫切的需求,然而我國現階段農村的金融現狀卻不能有效滿足農村金融的需要,農村金融體系存在一定的缺陷,滯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亟需大量資金。卻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農業發展自身的金融積累能力十分有限。又面臨日益嚴重的金融資源外流,配置效率低下等問題。金融支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中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都集中在“三農”領域,農業投入不足、農村資金短缺、農民融資困難。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使得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阻礙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中金融支持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城鄉金融資源配置失衡,農村的金融現狀不能有效滿足農村金融的需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目前農村金融發展現狀看,主要有三方面:

        (一)財政對“三農”的支持不足

        農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與城市金融相比,農村金融的發展,更加需要有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現需要相關金融政策的配合和支持,特別是通過有效的宏觀金融調控來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農村金融與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才能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隨著我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支持,我國政府在財政、稅收、信貸方面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優惠政策,現階段各級政府都把部分政策性支農資金直接投向農村合作社,但是資金量不足,覆蓋面也小。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在逐年增加,但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呈下降態勢,1996年,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660億元,農林牧漁水利業完成投資3.36億元,占全部投資的比重1.9%;2010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8140億元,其中,城鎮投資241415億元,占全部投資的比重86.8%;農林牧漁水利業完成投資3966億元,占全部投資的比重1.4%。自1996年到2010年,農戶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呈逐年明顯下降態勢,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的相對比重下降,不利于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政府給予農村稅收優惠和財政扶持,但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大,受扶持的農村合作社數量較少,缺乏科學有效的引導和支持。而商業金融活動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以逐利作為根本目的,難以達到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目的。農戶在與其他強大的市場主體競爭中。其弱勢地位日益明顯,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利益大量流失。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農業經濟產業不斷升級,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農村資金需求日益大額化,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這要求建立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適應多層次需求的農村金融體系。這是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最終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首先,要不斷培育農村金融服務理念,積極改進各類農村金融服務。其次,積極培育和發展適應農村經濟、農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的小額信貸組織、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形成多級信用擔保體系。建立涉農貸款擔?;?、健全農村信用評估機制、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等,保障農村金融市場化的內在秩序。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擴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圍,不斷加強農村金融監管。有效分散擔保風險,解決農民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在優化農村信貸體系和信貸機制的前提下,不斷優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促進農業經濟結構升級,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向專業化、集約化轉變,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

        (四)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發展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

        第6篇:農業現代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金融支持;金融服務

        30多年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農村發生了歷史性巨變。農村改革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門,成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起點。為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政府的扶持政策從未間斷。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已存在多年,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扶持涉農村金融業的發展也成為近些年來政府的重要職責,探討與實施的方法越來越多,但是,農村貸款問題仍然困難重重,金融抑制必將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阻礙因素。本文試對國內外農業現代化與金融支持問題的研究進行評述。

        一、國外研究述評

        John Herbert Davis and Ray Allan Goldberg (1957)對于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在提出“農業一體化”理念時指出,要提高農業生產和經營的效率,就必須在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投融資體制。McKinnon(1973)、Hoff,Braverman and Stiglitz(1993)提出在農村金融市場中,可以根據貸款人、借款人以及環境等對借款人進行分類,在一系列的約束條件之下形成了分割的金融市場,過多的金融政策限制了私有銀行進入農業的動力。Kurosaki et al.(2002)研究了保險市場的有效性對于農作物價格的影響,對風險進行了實證和理論上的研究,發現有效的保險市場能保護巴基斯坦農民抵御農業上的災害。從小額貸款需求方面來研究,Xia Li et al.(2011)采用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每個省份農戶在小額貸款方面的狀況,得出農戶對于小額貸款的需求受到供給方面的影響,這些需求與小額貸款的發展是同向的,會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Thomas Owen Eisemon and Andrew Nyamete(1990)的研究表明,農業發展受到生產融資的影響的同時,也收到學校建設的很大影響,在很多非洲和亞洲國家,學校教育與農業現代化生產率有著巨大的關系,文化與現代化投入的使用相結合的更好的教育對應著更高的生產率以及農業現代化進程,教育和文化可以促進對現代化投入的依賴性,能夠更安全永和有效的使用現代化科技服務與農業生產,要提高農業生產率以及現代化速度,教育質量至關重要。Drabenstott 和 Meeker(1997)通過分析資農業經濟中資本的作用,發現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研究如何發展農村資本市場,從而推進農村金融的發展以及產品的推廣,即增加社區銀行可貸資金的、建設農村二級市場、發展農村股票資本市場。Burgess and Pande(2003)對印度的農業信貸進行了研究,發現在金融機構的擴張過程中信貸的作用日益顯著,其不僅激勵金融機構發展,同時可以推進農村非農業部門的發展。Giuliano and Ruiz-Arranz(2009)通過對 100多個發展國家樣本的研究,探討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金融產業的發展對融資約束的問題有顯著的緩解作用,從而提高了經濟增長速度。Jeanneney and Kpodar(2011)研究了金融發展與扶貧的關系,結果表明,金融系統為窮人提供了投資平臺從而可以獲得資本收益,從而改善了窮人的福利狀況,創造更多的激勵措施,又會推動整體的農業現代化的經濟發展。

        二、國內研究述評

        對農村貸款難問題的研究其實由來已久。宋保勝(2012)對加快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問題進行了研究與探討,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當務之急是解決農村資金短缺問題。并且對河南省農村資金供需的現狀及制約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尋找當前河南省農業現代化建設中資金流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培育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增強金融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功能、注意發揮政府在農村金融發展中的推動作用等建議。吳玉國(2011)應用1985—2009年的宏觀數據對農業生產總值與農業存款、貸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農業生產總值與農業貸款的關系是正相關,即農村信用貸款對農村經濟增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是金融推動的農業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關鍵在于如何發揮金融的杠桿作用,而傳統的以家庭為主的小農業具有“點多、面廣、風險大”的特征,導致金融機構不愿向農戶貸款。使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受到了金融瓶頸的約束,成為近年來困擾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阻礙因素。農村金融市場發育遲緩,農村企業、農民貸款難,根本原因是農村分散的資金需求難以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金融機構開展農村貸款業務的成本高、風險大,同時還存在一定的制度。張亞光、杜浩然、王策(2012)從需求和供給相結合的視角考察我國農村的金融抑制現象,認為農村金融市場的作用是不可或缺,在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阻礙隨著經濟發展越發凸顯。分析我國農村金融抑制現象的表現 影響和原因,探討解決農村金融抑制的策略和路徑,從而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高材林(2012)認為農民融資難、融資貴既是加快發展必須破解的難題,又是改善民生必須關注的重點。發揮農村土地的財產效用和融資功能,將固定在農村土地上的財富動員起來,拓寬農民融資渠道,降低農民融資成本,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農民融資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禃ⅤU靜海、李巧莎(2006)的研究表明,美國主要由政府農業信貸機構、農場主合作金融的農業信貸系統、商業金融機構及私人信貸組成。這些金融機構分工協作,互相配合,共同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及其它服務。日本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是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簡稱農林公庫)。它建立的目的是在農林漁業者向農林中央金庫和其它金融機構籌資發生困難時,給它們提供利率較低、償還期較長的資金,日本支持農業發展的合作金融主要是農協系統。

        參考文獻:

        [1]John Herbert Davis, Ray Allan Goldberg 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 Division of Research,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J]. Harvard University. 1957.

        [2]McKinnon, R.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1973.

        [3]Hoff, K., Braverman, A., Stiglitz, J.E. (Eds.) The Economics of Rural Organization: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World Bank, 1993.

        [4]Kurosaki, Takashi, and Marcel Fafchamps. Insurance market efficiency and crop choices in Pakista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02): 419-453.

        [5] Xia Li, Christopher Gan, Baiding Hu. Accessibility to microcredit by Chinese rural household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11(06): 235-246.

        [6] Eisemon T O, Nyamete A. School literacy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Kenya[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990, 34(2): 161-176.

        [7] Drabenstott M, Meeker L. Financing rural America: A conference summary[J]. Economic Review, 1997, 82(2): 89.

        [8]Burgess, R., Pande, R. Do rural banks matter Evidence from the Indian social banking experiment [R].Department of Economics, Yale University., 2003.

        [9] Giuliano, P. and M. Ruiz-Arranz. Remittanc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9, 90(1): 144-152.

        [10] Jeanneney, S.G. and K. Kpoda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Can There be a Benefit withouta Cost[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11, 47(1); 143-163.

        [11]宋保勝:《河南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資金流動狀況調查分析》,《江蘇農業科學》,2012年第9期.

        [12]吳玉國:《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第23期.

        第7篇:農業現代化研究范文

        為了全面評價我國傳統農業,還有必要從文化的視角對它作進一步的考察。研究我國傳統文化的水者,把傳統農業作為它的土壤或基礎,作了多方面的探討。在農史界,從文化角度審視農業史的,已故石聲漢先生是第一人。他的許多論斷,至今仍是人們進一步研究的基礎。近年來,注意研究農業文化史的人多了起來。王利華《農業文化—農史研究的新視角》一文概述了農業文化的內容和范圍,農業文化史研究的層次和功能,并能中國農業文化作了宏觀的評估。[6]鄒德秀的《中國農業文化》,對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及其各方面的特點和影響,作了相當全面的論述,是第一部系統闡述我國農業文化史和農業文化理論的專著。[32d]李根蟠《中國農業史上的“多元交匯”》一文,也是從文化史的角度立論的。[29f]至于稻作文化.茶文化.煙文化等的專門研究,就不一一列舉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農業文化,這幾乎是眾口一詞的,這自然是對的。但從文化的基礎看,西歐中世紀文化難道就不是農業文化嗎?在歐洲語言中“文化”(Culture)一詞,原來就是指“耕耘”.“栽培”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業文化和工業文化反映了不同時代而不是不同民族地區的文化區別。因此,籠統說農業文化,并不能確切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問題應歸結為:1.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觀察中國傳統農業,它究竟有什么特點;2.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傳統農業究竟給予中國傳統文化什么影響,由此形成中國傳統文化哪些特性。

        關于第一問題,除了廣大農區以種植業為主.實行精耕細作外,不少人注意中國傳統農業包含著不同類型的農業文化。如古非認為中國存在三大文化圈(黃河流域旱地農業經濟區,長江珠江流域水地或高山雨林帶農業經濟區.北方草原游牧經濟區)和農耕游牧二元對峙格局。[15]湯曉芳也有類似觀點[18]。鄒德秀把我國農業文化劃分為平原農耕文化.草原畜牧文化.山林采獵文化.江湖漁業文化等類型。[32d]李根蟠將我國農業文化區分為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兩大系統,在農區中包含了北方旱作農業和南方水田農業兩種主要類型,從東北西到南則存在廣闊的農牧交錯地帶,并把這些不同類型農業文化的關系概括為“多元交匯”[29e],已如前述。不少人認為傳統農業文化是封閉的保守的。從傳統農業具有自然經濟性質看,它比之建立在發達商品經濟基礎上的現代文化,確有封閉保守的一面。但從我國傳統農業的多元格局盾,則不盡然。臺灣學者杜維明認為,中國文化并不封閉,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受草原文化或畜牧文化的影響,在相互抗衡中增加了生命力。[63]鄒德秀指出中國農業文化發生在遼闊的地域內,內部有較大異質性,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對一個地方來說,經常有新因素的出現和新文化的引進和創造。但對中國農業文化是否封閉系統的問題,他采取了折衷提法,認為它經歷了一個從開拓.開放到保守封閉的過程。[32a]李根蟠認為中國古代農業在多元交匯的體系中包含著各種異質文化,具有發展和創新的內在動力。并以作物的馴化.引種為例,論證我國古代農業存在著兩種文化交流,即國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交流以及與國外的文化交流,中國農業文化在這兩種交流中不斷提高,并對世界農業做出貢獻。[29e]

        關于第二個問題,則或褒或貶,見仁見智。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強調其保守落后一面的不乏其人。如姜義華等認為,乍一看五光十色.氣象萬千的中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舊式農業文化.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小生產文化.自然經濟型文化。中國傳統的整合意識,本質上乃是極端的分散的個別主義與高度集中的權威主義的結合。它植根于中國以小農經濟為代表的自然經濟的單一性,植根于這種經濟結構的運動所固有的喜一(單一化)不喜多(多樣化.多元化),喜靜不喜動,喜定不喜變.喜穩不喜亂等秉性。所謂‘天人合一’,所謂‘大一統’,所謂‘內圣外王之道’,如此等等,都只不過是這嚴峻的社會實際的美學再現。[37]陳學凱認為中國農業文化是以農耕的自然經濟為基礎,以氏族家庭為細胞的農業家族文化,其內在特征是永恒不變的基調——奉天法古:統一的天道.人倫.宇宙.社會模式論——一體主義精神,理論背離現實的傳統觀念意識——重體輕用[36]。至于視傳統文化為封閉.停滯.愚昧.落后的代名詞,視傳統農業為禍根者,就不必說了。有些人沒有也不愿意對傳統農業作深入研究,而侈談農業文化,僅僅根據某些先驗的概念加以推導,不能不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

        馮天瑜的立論比較持中。他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可以歸結到“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會分工不發達,生產過程周而復始,處于相對停滯狀態的農業文明禮貌范疇”。這種農業文明的特性,被概括為:“求實精神;循環論.恒久意識.變易觀;中庸之道和注重自然節奏;尚農.重農;集權主義與民本主義相反相成;安土樂天的生活情趣”[16] 。

        另一些同志強調了傳統農業對傳統文化影響的積極一面。石聲漢指出:“我們祖國,在農業生產上有一個先進的.豐富的.完備的科學知識體系,這個體系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薄霸谟袣v史記載的幾千年中,我國農業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的考驗,始終沒有出現過由于技術指導上的錯誤而引起的重大失敗。這件事實,雄辯地證明了了這一科學知識體系的優越性。可以自豪地說,農業技術知識的這一優良傳統,是我們的祖先為人類創造的寶貴遺產之一。”他又指出,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我國悠久的文化與歷史經過多次嚴峻考驗,始終沒有中斷過,正是由于農業基礎穩定的緣故。[10a]這種觀點,在農史界被普遍接受。如范楚玉把“持久性”列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特點之一。[42a]王利華認為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延綿不斷和使它具有極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凝聚力。鄒德秀認為中國早熟先進的農業技術導致中國文明的持續發展。[32cd]李根蟠指出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起源既早.成就又大,雖有起伏跌宕,但始終沒有中斷過的。以多元交匯.精耕細作為主要特點的中國古代農業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正是中華文化得以持續發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華文明火炬長明不滅的主要奧秘之一。[29f]所有這些,都是以石聲漢的論述為基礎的。

        傳統農業影響到了中國傳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個方面,這方面石聲漢也有很好的論述。但文化的核心是觀念形態,尤其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最能反映一個民族文化的深層特點,而這也正是傳統農業對中國文化影響最為深遠之所在。有的學者從這個角度進行了研究和論述。例如張立文指出,中國人重天道與人道的統一,即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人“渾然與物同體”,“萬物與吾一體”;西方重人對自然的超越,即人征服自然,強調人與物的異體或異在。這種差異根源于傳統生產方式的不同。中國具有大陸的地理環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宗法社會的政治體制。農業生產較之羅馬的工商業更容易受風雨霜雪等自然現象的制約,五谷的播種.生長.收獲都要與天時節氣相適應,農民們在長期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為大自然所熏陶,感受著自然的生命力,人與自然培育了一種相親.相近.相合.相融的關系。使客體與主體,自然與人凝聚為中國傳統的整體形態。古代希臘,土地貧瘠,農業衰敗,人們只得離開土地另謀生路。希臘人對土地失望,對海洋不可預測,人們對土地和海洋是恐懼而疏遠的。人和自然產生一種相對.相斥.相離.相仇的關系,人的最大愿望是戰勝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中西文化的這種差異并無絕對優劣之分。中國物我一體的價值觀念,與宋元以前文明發展相適應,能對自然的挑戰做出成功的回應,元明以后在自然與西方文化的挑戰面前失去成功回應的能力,因為這種觀念缺乏科學的求索精神。一體化導致渾沌.模糊的思維。凡此種種使中國仍處于農業社會。西方工業社會雖然在征服自然方面創造了奇跡,但只講主體人對客體自然索取,不講主體人同客體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導致資源危機.能源缺乏.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應從中國的物我一體中得到啟示,縮合東西方文化之長。[40]許蘇民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是贊天地之化育的,這和中華民族傳統的與自然界作物質交換的特殊方式相適應。[17]

        在這里還應提出的是臺灣著名學者錢穆《農業與中國文化》一文。文章指出中國文化是一極深厚的農業文化,其許多特點根源于農業。農業的第一特征是一半賴自然,一半靠人力。而我國古人所稱之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正是十足道地的農村觀念,實有純真不可顛覆的道理。由此又派生“樂天知命”.“盡其在我”的農業人生觀念。農業的另一特征是農業人生要從其他生物做朋友.做搭檔。中國古人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萬物一體.一視同仁。中國文化首先極看重自然,而又在自然別看重生命?!叭省敝干c生命之間呼吸相通.痛癢相關的極深微的情感,是中華文化精義所在。耶穌教把人類生命看作上帝對罪惡的一種懲罰,佛教主張四大皆空,要超脫生命。近代科學注重講物理,把有生命的也并在無生命一邊講。中國講理也講性,把無生命的也并在有生命的一邊講,主張窮理盡性。贊天地之化育是中國文化中一項特殊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由此造成中國五千年文化而成為其一個主要的基礎與中心。作者極力推崇中國“大農人生的文化傳統”,認為它可以領導世界人類前進。[55]

        最近季羨林先生再三論及東方文化體系(包括中國.印度.伊斯蘭三大文化)和西方文化體系(歐美文化)的區別。他在錢穆天人合一論基礎上寫了《“天人合一”新解》,認為東西兩大文化體系的根本區別在于思維模式。與西方重分析的思維模式不同,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承認整體觀念和普遍聯系,視人與自然萬物為一整體。[45]這也就是李約瑟說的“有機統一的自然觀”。[67]劉志一則稱之為唯物辨證的宏觀觀控的有機統一觀。[22]但他們所舉的例證中很少涉及農業。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這種思維模式正是根源于傳統農業,并在傳統學中獲得其典型的表現,“三才”理論就是這種思維模式的結晶。

        最先強調“三才”觀念在中國古代農學中突出地位的是石聲漢。他指出,人們喜聞樂道的“天時.地利.人和”.“因時制宜”.“因時制宜”一類話,實質是我們祖先在農業生產和自然斗爭中,所認識和總結出來的自然哲學宇宙觀。它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知識中最中心的內蘊。[10b]此后農史界一些學者如范楚玉.郭文韜.梁家勉等對“三才”理論的形成發展及其內涵均有所論述。[42b.50.7c]在此基礎上,李根蟠明確地把“三才”理論與有機統一觀的思維方式聯系起來,并分析了它所包含的整體觀.聯系觀.動態觀在傳統農業生產技術各方面的表現。他指出:“在‘三才’理論體系中,人不是以自然的主宰者的身份出現,他是自然過程的參與者;人和自然不是對抗的關系,而是協調的關系?!薄斑@種理論,與其說是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移植到農業生產中來的。毋寧說是長期農業生產實踐的升華?!辫b于古代思想家對“天人合一”有唯物主義的理解,也有唯心主義的理解,他用“精耕細作.天人相參”概括中國傳統農學體系。他又指出:“在有機統一觀指導下的中國傳統農學比較注意農業生產的總體,比較注意適應和利用農業生態系統中農業生物.自然環境等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比較符合農業的本性。也因而能比較充分地發揮人在農業生產中的能動作用,使用和自然的關系比較協調。在一定意義上,這代表了農業的發展方向?!盵29f]

        轉貼于 六.“有機農業”.“石油農業”與“持續農業”

        在分別介紹了對中國傳統農業認識與評價的討論的各個方面以后,現在再回到傳統農業與我國農業現代化關系的問題上來。

        上文談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傳統農業和小農經濟曾被一些人大張撻伐,也正是在這時候,西方的現代化農業也正在受到批評。

        1982年第1期的《世界農業》轉載了旅美華裔學者任覺民.孔一士的文章,認為西方現代化農業,或稱工業式農業,已暴露了許多破綻,嚴重的有如定時炸彈,將成為人類未來許多災難的主要潛在因素。如化肥農藥的使用使環境污染.土壤流失.水源短缺.蟲災愈加難以控制,是典型的科技鴉片。農業以至社會的不穩定性正在增加,它的高效率是用便宜的石油換來的,如從能量的投入產出比例,它的效率比舊式農業低,等等。歐美農業必然而且正在向“超工農業”(它主要采用有機肥.輪作間作等傳統技術,同時對現代化科技作選擇性應用)過渡。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統農業的“缺點”已成為“優點”,符合“超工農業”的特性和要求。因而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應選擇“超工農業”,而避免走西方現代化的彎路。[66]接著,《世界農業》又連載了美國農業部指定的一個有機農業考察小組的考察報告的摘譯,比較全面地介紹了美國有機農業的理論和實踐。這些文章在大陸的一些學者中引起共鳴。下面的介紹著重在農史界的反應。1983年第二期《中國農史》發表了郭文韜等人《略論無機農業和有機農業,兼論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該文修改后收入《中國傳統農業與現代化》一書中,該書曾被譯成日文),其基本觀點和思路與任文完全一致。文章稱,西方現代的“無機農業”已危機四伏,走投無路;“有機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中國是“有機農業之母”,因此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把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同我國農業的優良傳統相結合。[54]李鳳岐.鄒德秀也認為近三百年發達國家現代農業走的是工業化道路,雖取得很大成績,也存在環境污染和高能消耗兩大問題。他們強調農業自然資源是可更新的資源,合理地加以利用,可不斷消耗,又不斷恢復,形志良性循環,持續為人類提供越來越多的產品。工業式農業的根本問題是忽視農業的這一特點,因此作為一個普遍的體系是不可取的,其存在問題也不是這個體系本身所能解決,因此必須轉移到“有機農業”或“生態農業”上來。用生態農業的觀點看,中國農業有許多值得發揚的有生命力的優良傳統。中國農業不應走工業式農業的彎路,而應該直接過渡到新的農業階段;這種過渡不是拋棄傳統農業,而是包含著使傳統農業科學化的任務。[31]鄧宏海對此有論述。[9]

        在生態農業熱中,有的同志認為中國古代農業的精華正是生態思想,尤其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有人從思想上和技術模式上探索我國生態農業的歷史淵源。[53]俞榮梁對《補農書》和《農桑經》進行了會析,認為明清時代已存在以多種經營構成生物間良性循環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特色的“生態農業”雛形,在經過三四百年考驗后,今天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為中國未來農業提供了頗堪稱道的模式。他把生態農業視為有機農業和無機農業的結合,認為一方面要總結發揚我國傳統農業的優點,同時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裝備農業,建立兼有古今農業特點的“生態型農業”。[47]孫聲如總結了我國傳統農業間套混作的經驗,指出它不但是傳統農業種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當代立體農業的核心和基石。而立體農業則可能成為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精華的結合部和生長點。[24]

        從有關文章看,各人對生態農業宣傳的出發點并不相同。部分同志著眼于對傳統農業(包括解放后三十年農業)破壞生態環境的批判,他們主張的生態農業是和否定傳統農業相聯系的;另一些同志則認為傳統農業科技符合現代生態學原理,他們主張的生態農業是和肯定傳統農業相一致的。同是肯定傳統農業科技的同志中,也有人對“生態農業”持批評態度,他們的批評主要是針對前一部分同志,但也不滿意后一部分同志“借洋風以取巧”的做法。方原認為,農業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打破舊的平衡.重建新的平衡的歷史;不應把所謂“生態平衡”的要求,駕凌于農業發展之上。他批評某些生態學者無視近代農業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把它描寫成地球末日。指出生態平衡之說與其說是一科學.不如說是資本主義國家一股厭惡城市生活的緊張枯燥.企圖返回恬適的大自然的思潮。他反對借“有機農業”的洋風來爭傳統農業的地位。“石油農業”與“有機農業”都有片面性,不宜各持一端,而應結合我國國情,發揚傳統,合理利用先進技術(機械.化學),不用這些是難以前進的。[8c]劉巽浩指出,西方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牲畜飼料添加劑的制度”。我國有高度重視有機肥.豆科綠肥,廣泛實行精耕細作和間套復種的傳統,在目前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有機能投入在農田總能量中占居多數。但中外農業歷史表明,單靠“有機農業”本身的物質循環,農業難以有較大發展。他反對單提“有機農業”的口號,主張“以無機促有機,有機與無機相結合”,尤其強調要增加化肥的生產和使用。[20a.b]佟屏亞分析了西方生態農業思潮的緣起,是在石油危機的背景下對石油農業的反思和否定。它把農業看成封閉的自然生態系統,否定外源能投入,把平衡絕對化。西方生態農業一類農揚能量投入減少勞動生產率下降,發展十分緩慢。我國當前的迫切需要,并不是什么確立有機農業戰略,而是要擴大無機農業的基本物質條件。生態農業的宣傳客觀上導致了忽視農業基本建設和削弱物質能量的投入。中國農業要走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路,近年我國各地涌現的噸糧田,正是傳統精耕細作農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物。[38abc]

        關于這個問題,梁樹春的意見也有一定代表性。他認為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是物質能量的“低消耗.低投入,低產出的半封閉式的循環,雖然構造一個比較合理的內部循環機制,但這種優點是以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雙重外部不經濟性為代價的。石油農業則是“高投入.高產出的開放式循環”,從總體上克服了傳統農業的缺點.把農業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級。它雖然在一些產業中帶來能耗過高和環境食品污染問題,但這只是暫時現象,正在改進之中,石油農業不會走進死胡同,它的主體地位不會改變,有機農業不能大規模取代常規農業。他雖然主張以生態農業為未來農業的模式,但這種生態農業是經過重新定義的,是以石油農業為基礎,吸收傳統農業優點,在現代生態經濟理論指導下的新模式。[51ab]

        從上述的介紹中可以看出,西方的“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等,是由于作為西方現代農業表現形態的“石油農業”暴露出高能耗和環境污染等種種弊端,引起人們的反思,從而提出的一些替代辦法,故又被統稱為“替代農業”。它的引進和關于我國在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討論相激蕩,引出了種種議論.理論和方案。其中關于“生態農業”的宣傳聲勢很大,其為中國現代化農業模式似乎已被官方認可;但反對的聲音也始終未斷;事實上,我國一些學者的“生態農業”概念與西方差別頗大,并不斷改變其形態。靳百根有專文論述《中國生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古今農業》91.2)。中國學術界內部對“生態農業”的理解亦各不相同。撇開概念的爭議,有兩點是清楚的。一.我國傳統農法中確定有不少珍貴品,可以構成未來農業的重要因素,不可予以蔑棄。其中最可寶貴的,是在經“三才”理論為標志的有機統一自然觀的指導下形成的一套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注意農業生態系統各因素間的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注意對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與永續利用,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比較協調和諧。二.傳統農業物質技術基礎落后,再生產主要依靠農業系統內部能量的投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產量的進一步增加受到很大限制,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因而,西方現代農業以現代化機械和現代科技裝備農業,用大量投入外源能來打破傳統農業半封閉式的循環,使農業獲得飛躍發展,這一歷史功績和發展方向不容否定。對有機農業與石油農業的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都是片面的。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精耕細作“天人相參”的優良傳統與現代裝備現代科技相結合.有機農法與無機農法相結合。

        在西方,摒棄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等的“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實驗,由于產量的大幅度下降,一直推廣不開。近年來,一種農業發展道路的新思路——持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正在迅速興起。1989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第25屆大會通過了有關持續性農業發展活動的第3/89號決議。1991年4月,糧農組織又在荷蘭召開國際會議,初步提出持續性農業發展的合作計劃。對“持續農業”也有各種理解,而且整個理論和實踐均在發展中,但其基本思路是明確的,即,既注意產品的效率的提高,又注意資源與環境的保護,不同于只強調資源與環境的“生態農業”。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出現,表明“石油農業”出現的種種問題,不能靠取消現代科技成果,放棄滿足全球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倒退到傳統農業來解決。在我國,對“持續農業”研究的熱潮正在興起,“持續農業”的提法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鑒于歷史經驗,對外來思潮應有分析,要根據我國國情決定取舍,從而確定我們的方針。有人認為,根據我國特點,似用“集約持續農業”或“精(精致)久(持久)農業”的提法更好些。[20cd]

        引用文獻

        1.馬克垚:中國和西歐封建制度比較研究 北大學報91.2

        2.馬孝劬:發揚我國農牧結合.用養結合的優良傳統 中國農史83.1

        3.千 里:過密型增長理論——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的一把鑰匙,中國經濟史研究93.1

        4.王毓瑚:中國農業發展中的水和歷史上的農田水利問題。北京農大科研資料 80.6

        5.王星光.陳文華:試論我國傳統農業的生命力 農業考古85.2

        6.王利華:農業文化——農史研究的新視野 中國農史89.1

        7.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 a.中國農學史上冊 科學出版社59

        b.中國農學史下冊 科學出版社84

        c.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簡史 江蘇科技出版社85

        8.方 原: a.論我國傳統農業經驗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 農業考古83.2

        b.走強化和發展精耕細作傳統的路 農史研究83.1

        c.從農業的發展史中學到的 農業考古83.1

        9.鄧宏海:我國農業持續發展需要努力運用生態學和建立生態農業 農業考古88.1

        10.石聲漢:a.中國農業遺產要略 農業出版社81

        b.中國古代農書評介 農業出版社80

        11.寧 可:a.西漢農業生產漫談 光明日報79.4.10

        b.有關漢代農業生產的幾個數字 北京師范學院80.3

        12.田人隆整理:關于東方專制主義座談紀要載當化西方史學思想的困惑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91

        13.史志宏:a.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結構與農業發展 古今農業92.3

        b.清代前期的農業勞動生產率 中國經濟史研究93.1

        14.盧 鋒:a.若干朝代農業生產效率蠡測 人民大學學報89.1

        b.近代農業的困境及其根源 中國農史89.3

        15.古非:農耕與游牧——中國古代民族融合中文化二元對峙矛盾的格局 固原師專學報90.1

        16.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第三章第三節 上海人民出版社90

        17.許蘇民: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 福建論壇86.2

        18.湯曉芳:我國古代農業文化與草原文化的形成與交流 寧夏社會科學89.6

        19.劉瑞龍:a.正確對待中國的農業遺產 中國農史81.1

        b.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 人民日報83.5.13

        20.劉巽浩:a.以無機促有機,無機與有機結合——兼論有機農業 農業現代化研究83.1

        b.對生態與“生態農業”問題的看法 農業考古88.1

        c.中國農業現代化與精久農業 農業現代化研究90.1

        d.持續農業種種談 世界農業92.3

        21.劉建中:近代中國農業生產力的綜合考察 歷史教學92.1

        22.劉志一:科學技術史新論 遼寧教育出版社88

        23.劉國培: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和傳統文化 昆明師專學報87.1.2

        24.孫聲如:我國傳統農業的間套混種與當代立體農業的新發展 古今農業90.7

        25.吳承明:a.中國近代經濟史若干問題的思考 中國經濟史研究88.2

        b.中國近代農業生產力的考察 中國經濟史研究89.2

        26.吳承明.侯方:評外國學者對舊中國經濟不發達原因的分析 經濟學動態81.9

        27.吳 慧:a.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 農業出版社85

        b.清前期糧食的畝產量.人均占有量和勞動生產率 中國經濟史研究93.1

        28.吳于廑:世界歷史上的農本與重商 歷史研究84.1

        29.李根蟠:a.試論中國古代農業史的分期和特點載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諸問題

        福建人民出版社90

        b.略論春秋以后我國畜牧業的發展 東岳論叢80.4

        c.我國古代的農牧關系 平準學刊第一輯 商業出版社85

        d.試論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歷史與現狀 載現化農業論叢 農業出版社81

        e.中國農業史上的“多元交匯”——關于中國傳統農業特點的再思考 中國經濟史研究93.1

        f.中國古代農業 天津教育出版社91

        30.李伯重:a.明清時期江南水稻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 中國農史84.1

        b.“桑稻爭田”與江南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的提高 中國農史85.1

        31.李鳳岐.鄒德秀:從現代農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看我國農業的優良傳統

        農史研究83.1 農業出版社出版

        32.鄒德秀:a.中國的傳統農業技術對新農業改革的啟示 農業考古85.1

        b.中國近代農業科學落后的原因 大自然探索83.2

        c.中國古代農業與中國社會發展 農業考古89.2

        d.中國農業文化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92

        33.楊直民.董愷忱:集約農業發展過程和趨勢的初步探討 學習與探索80.1

        34.陳 平:a.單一小農經濟結構是我國兩千年來動亂.貧窮.閉關自守的病根

        學習與探索79.4

        b.社會傳統與經濟結構的關系 學習與探索82.1

        C.中國單一小農經濟結構分析 學習與探索83.1

        35.陳 江:清代經濟增長軌跡試析 思想戰線91.6

        36.陳學凱:論中國特征的農業家族文化及其矛盾 湘潭大學學報88.1

        37.姜義華等:《港臺及海外學者論傳統文化》前言 重慶出版社88

        38.佟屏亞:a.在現代農業中發揚傳統技術 農業考古85.1

        b.試論“生態農業”思潮及其影響 中國農古88.4

        c.我國噸糧田的實踐與思考 農業考古90.2

        39.張企曾:農史研究與農業現代化 農業考古83.1

        40.張立文:傳統學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89

        41.張沁文.王文德:生態農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農業考古86.2

        42.范楚王:a.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特點 古今農業88.1

        b.中國古代農學對天時.地利.人力關系的論述

        自然科學史研究集刊第三卷第三期84

        43.孟慶琳.王朗玲:論水利農業與中國封建制度 學習與探索91.6

        44.鄭炎成:論中國傳統農業技術及其向現代農業技術的躍遷 農業考古89.1.2

        45.季羨林:a.“天人合一”新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創刊號93

        b.神州文化集成叢書序 新華出版社

        46.郝盛琦等:樹立社會主義大農業經營思想,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經濟研究80.3

        47.俞榮梁:a.建立生態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補農書》的啟示 農業考古85.1

        b.生態農業的雛形——讀《農桑經校注》瑣記 農業考古86.1

        48.席海鷹:論精耕細作和封建地主制經濟 中國農史84.1

        49.梁家勉主編:中國農業科技史稿 農業出版社89

        50.梁家勉:a.從“三才”觀到制天命而用之的人治觀 農業考古89.2

        b.中國傳統農業的特點 學術研究

        51.梁樹春:a.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模式的思考 農業現代化研究87.2

        b.對石油農業和生態農業的再認識 農業現代化研究88.3

        52.唐啟宇:中國農史稿 農業出版社86

        53.唐德高:a.我國生態農業的歷史淵源 農業現代化研究87.5

        b.我國古代生態學思想和理論 農業考古90.2

        54.郭文韜等:a.略論無機農業和有機農業,兼論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 中國農史83.2

        b.中國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86

        55.錢 穆:農業與中國文化載于《港臺及海外學者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文集中

        重慶出版社88

        56.游修齡:a.清代農業的成就和問題 農業考古90.1

        b.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的歷史啟示——中國與日本的比較 古今農業93.1

        57.章有義:近代東北地區農田單位面積產量下降的一個實證 中國經濟史研究90.3

        58.曹隆恭:試論我國農業的歷史特點農史研究第二輯 農業出版社83

        59.董愷忱:a.世界農業發展述略——兼論東西方農業的特點 世界農業80.3.4

        b.從世界看我國的傳統農業的歷史成就 農業考古83.2

        c.傳統農業.精耕細作和集約農法詞義辨析 平淮學刊第二輯,商業出版社90

        60.董愷忱.楊直民:試論我國傳統農法的形成和發展 農史研究第四輯,農業出版社84

        61.程洪:美國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趨勢與特點 歷史研究88.4

        62.薛國中:16-18世紀的中國農業革命 武漢大學學報90.2

        63.薛涌:中國文化縱橫談——林維明教授采訪記 社會科學86.8

        64.許倬云:中華農業史導言 臺灣商務書店79

        65.天野元之助:中國農業史概論 載中華農業史 臺灣商務書店79*

        66.任覺民.孔一士:談現化農業的困擾及出路,兼論中國農業前途的抉擇 香港(抖擻)80.5

        67.李約瑟:歷史與對人的估評——中國人的世界科學技術觀,載李約瑟文集

        遼寧科技出版社86

        68.熊代幸雄(董愷忱譯):論中國旱地農法中精耕細作的基礎 中國農史81.8

        69.飯沼二郎(董愷忱譯):古代旱農在世界農業史上的地位 平淮學刊第五輯上冊,

        光明日報出版社89

        70.Wen Dazhong and Davld Pimenbel (1986)“Seventeenth Centrry Organic Agriclture in China:1.Cropping Systens in Jiaxing Region”Humam Ecology.14:2:15-28

        轉引自張瑞德: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危機——近人研究成果的評述,(打印稿)

        71.帕金斯(伍丹戈譯):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84

        第8篇:農業現代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 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進口;研究

        紅興隆墾區目前的農機裝備水平和機械化程度屬國內領先,截止到2009年底,紅興隆分局農業機械總量價值原值約26.8億元,現值約21.11億元。通過多年來的試驗、示范、推廣及應用取得的一些經驗和成果分析這些國內外先進的機械給紅興隆墾區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技術效益。

        1.紅興隆墾區的概況

        紅興隆分局位于黑龍江省三江平原中南部富饒美麗的三江平原腹地,。東西長330公里,南北寬170公里,總面積9650平方公里,現有耕地43萬公頃,濕地荒地8.4萬公頃,草原2萬公頃,水面9萬公頃。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大豆及經濟作物,2008年糧豆總產量275萬噸,單產491.5公斤, 2009年糧豆產量將突破60億斤,占黑龍江省農墾總局300億斤商品糧產能工程的1/5。有林地面積15.9萬公頃,木材蓄積量550萬立方米,山上盛產人參、鹿茸、五味子、刺五加、黑木耳、蕨菜等北大荒珍貴特產 。地下蘊藏著黃金、煤、鐵、銅、鉻、大理石、石灰石、云母、陶瓷、草炭土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墾區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也就是不斷推廣應用農機新技術、新機型的歷史。 特別是在2003年,紅興隆分局引進美國凱斯精準農業機械武裝了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后,堅持國產化為主,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農機技術。借鑒和推廣了國外的少耕法和配套農機具,進行了以深松耙茬少耕為主的耕作制改革,全力推廣應用了深松技術和機械,大豆、玉米精密勻播機械。十一五期間,農機投入總額9.2133億元人民幣,共計利用國家農機補貼資金8300萬元,引進推廣了一大批國內外先進的農業機械,增加了農機裝備的科技含量,提高了裝備水平。

        2.旱田機械類應用效果分析

        2.1 耕整地機械

        耕整地機械是對農田土壤進行機械處理使之更適合于農作物生長的機械。這類機械的種類很多,期中包括耕地機械、整地機械、作畦機械、起壟機械、松土機械、鎮壓機械等各種田間作業的機械。耕耘最終的目的是保證收獲的質量最大化,保證土壤的循環利用性。在紅興隆墾區引進的先進的設備中,耕整地機械是極為先進的,也為墾區的創造了更好的收益。

        2.2 播種機械類

        農業生產季節性很強,所以要求農作物必須按照農業技術要求適時播種,才能苗齊苗壯,生長良好,為增產增收建立良好的基礎。機械化播種較古老的人工手播有均勻準確、深淺一致的效果,而且效率高、速度快,因此播種作業是農業生產作業機械化的重要環節。常用的播種方法有撒播、條播、穴播、鋪膜播種、免耕播種和精密播種等。其中免耕播種是20世紀中期美國率先開發的新型種植技術,現在世界各國都對免耕技術給予了極大的重視。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的開展著試驗和推廣,紅興隆墾區更是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2.3 田間管理機械

        隨著農用化學藥劑的發展,噴施化學制劑的機械已經日益普遍。這類機械的用途包括:噴灑殺菌劑貨殺蟲劑防治職務病害和蟲害等。目前的噴藥機械已經由小型的噴霧機、噴粉機、噴煙機以及噴撒固體顆粒制劑的噴撒機向大型自走式、大容量、大功率噴藥機轉變。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還大大的節約了成本,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2.4 收獲機械

        谷物的收獲方法一般采用分段收獲法和聯合收獲法。紅興隆墾區的凱斯88系列和66系列收獲機已經達到了50余臺;美國迪爾9660聯合收獲機5臺;3518cts收獲機100余臺;德國卡拉斯收獲機5臺。經過多年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5動力機械

        動力機械是指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動力的設備,拖拉機的發展歷程已經表明了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農業、林業、工程建設、交通運輸中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中,可以配合不同的農業機械進行耕地、耙地、播種、中耕除草、噴藥、收獲作物等農田作業。隨著科技的進步,更高更先進的技術應用于拖拉機。目前紅興隆墾區已經擁有了500馬力的拖拉機,黑龍江墾區已經擁有了550馬力的拖拉機

        2.6噴灌機械

        噴灌是目前先進的灌溉技術,世界上以色列的噴灌技術最為成熟,中國的噴灌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了。噴灌目前有大型噴灌機、小型噴灌機、滴灌技術等。紅興隆分局自1978年開始引進了美國的大型自走式圓移噴灌機,目前保有量已經超過了40套,使用至今效果非常好。能使作物增產10%以上,在干旱年份,效果更加明顯。

        3.水田機械應用情況

        紅興隆墾區共有水稻面積為200萬畝,占紅興隆墾區種植面積的1/3。水稻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總產最高的糧食作物,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紅興隆墾區水稻機械化技術裝備正向著科技含量高、水平先進、高效、節能、降耗的方向發展,不斷推進規模經營,提高生產率,提高產量和品質,促進職工增收、企業增效。

        4.其他類機械的應用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傳統的農業技術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快速的發展。已不再是傳統的機械作業模式。越來越多的計算機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也應用于農業系統的設備開發和生產中。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三個階段的發展,如今的農業生產已經朝著信息化、智能化、產業化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RS)應用于農業生產中。也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新的革新。

        第9篇:農業現代化研究范文

        【關鍵詞】現代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發展;研究

        在現代農業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農業機械化已經為主要趨勢,不僅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主要的實施手段,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只有實現大規模的機械化發展,推行農業生產標準化與商品化,才能提高農作物的生產質量。所以,在本文中,對現代農業建設與農業機械化發展進行了研究。

        1現代農業概述

        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提出的,其在生產的過程中實現了對農業機械設備的大規模使用,并且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逐步的實現了機械化生產?,F代農業利用了先進科學技術,因為在傳統農業中,都在使用人力、畜力進行耕作,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實際的農業生產效率也比較低。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促進農業機械設備的先進化與規模化,降低人工成本的使用,促進農作物生產效率的提升?,F代農業發展體系也更完善,在發展過程中,與現代生產手段、現代產業體系進行結合,改變了傳統生產、加工工作缺陷,實現農業各階段、各環節的一體化建設。同時,農業與金融行業、商業等不同領域的融合發展,也促使農業的一體化建設,在這種發展程度上,不僅促進城鄉經濟的相互協調和發展,擴展農業產業鏈,推進農產品市場的積極擴展,保證在農業專業化生產趨勢下,實現社會化發展格局。

        2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領域中的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我國政府加大了對于農業的扶持,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有效的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加快了傳統農業的發展與轉變。在現代農業領域中,農業機械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優化農業設施裝備

        在現代農業領域中,農業機械設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農業機械化從狹義上看指的是農業機械裝備,而廣義上看則是覆蓋了農業機械裝備制造、農業機械推廣應用、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內容。而農業機械化一方面促進了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林果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深加工、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成為了推動農作物耕種、收環節的重要武器。所以說,現階段的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提升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水平的原動力,也為農業集約生產、可持續發展以及安全生產提供了夯實基礎。

        2.2促進農業領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我國有很多學者都在從事農業領域內的相關研究,但是很多的研究成果從出現到正式的投入使用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過于漫長的時間周期導致了農業機械設備的技術更新一直較慢,在印象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此外,現階段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困難主要成因在于科技體制創新力的不足以及農業領域內部對于科技動力的薄弱。我們知道作為農業科技推廣的有效載體,農業機械化科技的創新程度直接關系到了農機水平的提升。

        2.3減少農民工作量

        農業機械的出現有效的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農業機械化能夠在節省時間成本的同時,將富余的農村勞動力輸送到其他需要人力資源的領域當中。例如,機械育苗將比傳統的人工培育秧苗節省了八倍到十倍的時間。與此同時農業機械化自身所具備的改造功能、開發功能等均會對農業增收起到正面促進的作用。特別是在與自然災害做斗爭的石化,農機的“戰斗力”與“戰斗速度”是傳統農業人員勞動力難以替代的。而農作物的精、少量播種技術更是離不開大量的種籽、農藥噴灑、施肥等環節,而農業機械化的利用則直接為減少這部分的支出提供了保障。

        2.4促進農業生態化建設

        一直以來,我國政府都在提倡綠色發展,要求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也要兼顧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但是在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下,因為農村的生產力比較地下,根本無法有效的保證農村居民的基本收入,更不用說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了。只有農村的生產力發達了生活才能夠賦予、鄉村文明建設才能夠得以真正實現?,F階段的農業機械化進程不僅改善了傳統農村的勞動環境,同時還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勞動力的勞動強度、真正實現了人性化的發展歷程。同時伴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農業機械化在生態環境中的保護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農業廢棄物資的機械化處理以及農業資源的二次循環利用,也能夠為提升整個的農村村貌整潔程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3結語

        近年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十分迅速,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效的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與建設,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還應當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的精細化生產,合理應用農業機械設備,從本質上促進我國農業生產能力的提升,確保我國現代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榮金.關于建設現代農業與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J].山西農經,2017,25(8):42-42.

        [2]宮麗偉.淺談農業機械化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7,4(1):114-11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一道综在合线 | 色色午夜福利网 | 亚洲天天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v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网站精品片在线观看 | 天天爽天天摸日本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