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琵琶行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多媒體 積極作用 存在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多媒體技術也進入教育領域并成為每一位教師必備的職業素養。運用合理,生動活潑的多媒體教學不僅能為課堂添彩生輝,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視野,加深理解和吸收。隨著多媒體應用的普及,聽過許多教師的多媒體教學,結合自己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實踐經驗,我對多媒體教學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和反思,開始思考多媒體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在這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采用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曾說:“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環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而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教學相比,就具有足夠的新奇度引起學生的廣泛興趣和關注,從而令其愛學、樂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有教師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三尺講臺,單一的教學工具,往往會導致教學方法的單一化。造成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在這樣的教學條件下,學生的興趣不能得到激發,久而久之,學生容易滋生難學、厭學的情緒。多媒體教學的出現和運用,給幾十年如一日的課堂教學形式注入的新鮮時尚的因素和形式,它融入了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技術,還可以運用對比、疊合、拖移、夸張,以及將事物變大為小,變小為大,變慢為快,變快為慢等各種技巧,創造出圖文并茂、聲像結合、清晰直觀的教學環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給學生帶來了優美的視聽享受和新鮮感。其獨特的“全方位、多視角、多層次、多變化”的主體演示功能,使一些傳統手段下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能生動、形象、新穎、直觀地展示出來,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在愉悅中感知意,感悟情,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完成學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了,在語文課上獲得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強了,學習的興趣也相應產生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形成了,自然能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這些都是過去傳統的語文教學所無法比擬的。
我在教《望海潮》時,從網上搜集了大量的杭州西湖的美麗圖片,配以朗讀的聲頻,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呈現給學生。學生一邊為西湖美景所傾倒,一邊頻嘆喜歡。而這恰恰是我要讓學生體會的作者對杭州的感情,教學難點迎刃而解。此課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加深了他們的理解和感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大容量的教學可能性,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語文學科是個涉及范圍很廣、信息內容豐富的學科。如何在課堂上恰當地加大學習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果,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當今的初中、高中教育,實際上更多的還是圍繞中、高考來學習,這種情況勢必造成學生學習的狹隘性,學生除了從書本上獲取知識之外,沒有更多更好的途徑去閱讀,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這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而多媒體教學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它可以使學生大量增加相關的聽和看到機會,而且能夠使聽和看的同時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來教學信息量的數倍,甚至十倍以上。它為學生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知識面。
在復習課中,它的大容量的體現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相關的復習知識,可以鏈接,可以將它們列為圖表的形式,在這上面顯示一些直觀的比較內容,有助于學生獲得直觀性的理解和加強記憶。例如文言文實詞的復習,傳統的教法,只能依靠教師逐句逐句地寫例句,這樣一節課學不到幾個實詞,費時費力。有了多媒體,我們可以事先做好幻燈片,課堂上快速呈現在學生面前,節省了許多課堂學習的時間。
(二)有助于突破課文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一些重點、難點的地方,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此時,最好的方法是運用多媒體具有來進行教學。多媒體具有可看可聽可動可演繹的特點,讓書本上的文字和教師的語言有了直觀性,是突出教材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
比如,《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賈府的環境描寫是個難點。由于我們對古代建筑的規格布局不甚熟悉,課文中雖有描寫也只是文字,還需要聯想和想象才能還原成一張布局圖,布局還可以通過教師畫平面圖來呈現,至于里面的講究的布局,華麗的擺設,甚至是“不同凡響”的吃穿用度等特點,要呈現出來確實很難,學生只能被動地抽象地理解,教師只能抓主要字詞分析,費時費力,效果又不佳。若截取電視劇《紅樓夢》的相關片段制成課件,學生一下子就有了直觀的感受,隨著黛玉的行蹤,整個賈府就等于擺在學生面前。“侯門深似海”,黛玉的一步一移、一念一想,就都有了具體可感的憑借。
二、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多媒體縱然有諸多優點,但是若無科學的使用,小心會變成“倒霉體”。
(一)應變性不強
利用幻燈片上課,課堂上只能按照既定的順序放映出來,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隨機性很大,經常會出現“意外”的情況。比如你安排在后面講的問題,可能學生在前面就意識到了并且提了出來。學生勇于質疑是很好的一個習慣,不能扼殺,只能鼓勵。這時,就會碰到課件設計不能與課堂同步吻合的現象,甚至思想的火花一碰擊,學生會有全新的見解,而課件上沒有此內容。有的老師為了能把討論引到自己設計的答案上來,往往可能過多地限制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不到落實,與新課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二)操作不當,事倍功半
課件可以制作得非常精美,但是課堂上使用不當,同樣效果不佳,事半功倍。現在的學校都要求每位老師每學期課堂上多媒體使用率要達到20%以上,上公開課一定要使用多媒體。這就造成了有的老師會不加選擇、改造,直接下載應用,與自己的課堂設計不符,與學情不符。或者過多依賴機器,大部分教案都放在幻燈片上,割斷了師生的互動,內容太多,翻頁太快,沒有時間或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或者制作粗糙,缺乏科學性和藝術性,如字體過小,字數過多,圖形顏色不協調,動態點綴喧賓奪主,等等。
(三)因其直觀性的特點易使學生聯想、想象能力受限
語文學科是語言的藝術,它以語言文字為藝術媒介。薩特說:“小說給人的不是物,而是物的符號。”我認為,語文學科給人的也不是物,也是物的符號,想要感知這些符號,就要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喚起以往類似的經驗和體驗。因此,若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特點去用圖片展現一些復雜豐富的具有不穩定性的語言,等于取消了聯想和想象的過程,取消了讀者通過欣賞再創造的廣闊的心理空間,弱化了語言的審美想象效果。歌德說:“造型藝術對眼睛提出形象,詩對想象力提出形象。”我們在學習詩歌的時候能很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白居易的《琵琶行》,關于音樂的描寫是最精彩的,好就好在他用文字描寫聽覺藝術,把琵琶女的演奏通過一個個文字完整地展現在你的耳邊,甚至是琵琶女的一舉一動,也展現在你的眼前,讓人如臨其境,如聽其音,產生“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回味。如果換成讓學生看視頻、聽音樂,不僅效果會蒼白許多,而且這已經不是我們要學習體悟的教學重難點。
總而言之,多媒體教學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要讓多媒體這先進的教育技術更好地服務課堂,關鍵要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把它和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適時地用,適當地用,避免簡單化、形式化,真正促進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春興.現代心理學(第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09-01.
[2]何克抗.計算機輔助教學研究與發展(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
[3]烏美娜.現代教育技術.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