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四年級語文教學敘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學生情況分析
根據我與前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廣泛交流,還有以前的觀察,了解到本班學生思維相當活躍,個性張揚,但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夠理想,反映出孩子們基礎知識的不牢固,學習習慣不夠好,心浮氣躁。據前任老師給我講:本班孩子打上課鈴以后遲遲不回教室,上課時忙著各說各的,不善于傾聽別人的觀點和意見,對最基礎的知識點不放在眼里,協作精神差,集體觀念不夠強,缺乏最基本的紀律觀念……看來,教學的著眼點不應僅僅停留在語文教學上,更不能僅僅看孩子們的成績,而應該從他們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本冊教材的基本結構
本冊教材仍以專題形式組織內容:導語,課例(精讀課文,略讀課文,思考練習,閱讀鏈接,資料袋),詞語盤點,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展示臺或成語故事等)。
三、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
本冊通過精美的選文,在語言學習過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在識字寫字,課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作文,綜合性學習等學習和活動中,達到中年級的上階段教學目標。
四、本冊學習要達到的主要目標:
1、認字200個,會寫200個,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會使用字典,詞典,有獨立識字的能力。能用鋼筆熟練書寫正楷字,用毛筆臨摹字帖。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課文的大意。
6、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
7、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良好的作文素質,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應該是符合規律的循序漸進,水到渠成。那么要對作文分階段訓練,應注意哪兩點呢?我想,這兩點因素是需要考慮的。一是,生活。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二是,要符合學生心智發展的規律。把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作文教學相結合,有針對性的設計作文訓練,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依據以上兩點認識,作文分階段訓練設計如下。
初一階段:積累,寫真。即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表達與生活體驗,同時樹立“我手寫我心”的意識。初一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初中,思維、情感認識都還比較簡單。作文往往是語言簡單到蒼白,內容甚至可以說是空洞。而這主要原因語言和生活體驗的匱乏。此階段設計作文訓練不可操之過急,應從注重培養興趣,積累語言、生活體驗入手,“九尺高臺,起于壘土”。文題不可空泛,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例如:《我被老師提問了》《一堂難忘的_____課》《校園一景》等。學生廣收博采,移情化性,培本豐源,為后續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初二階段:生動,細致。隨著年齡增長、口語表達和思維能力的增強,學生已經能夠根據文題清楚完整地敘事,但往往是敘事清楚而不生動,完整而無細節。例如:人物描寫僅局限在直接描寫,而不會通過側面烘托、人物對比等技巧來表現。此階段在日常訓練中可以運用擴寫練習,給學生一個概括性的句子主干,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聯想來擴寫。教師在指導、修改、評語中有意識地突出生動、細節的表現。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潛在的意識,不再需要老師提醒。此階段的文題應如《班主任笑了》《校園里的紫藤花開了》等等。
初三階段:情感,思悟。情思是文章的靈魂。葉老曾經說過:凡是出色的文學作品必須是作者情感的最貼切的符號。這一學段,學生在作文中表現為構思能力增強,語匯較前兩學段更豐富,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閃現精彩的一筆。同時,具備了從本質上認識事物的能力,追求寫些較深刻的東西來表現自己。文題應避免兒童般的稚嫩,如《心中的風景》《陽光照進我心里》等等。教師需主動介入學生的世界,引導學生學會為生活感動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善于從身邊的生活小事、自然景物中思悟其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閱讀;習作方法;有效結合
閱讀與習作有機結合是一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語文課程標準給閱讀和習作之間搭上了一座很好的橋梁,它強調:“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
新課標以這種綱領性的方式為讀和寫教學指出了一條清晰的道路,從中我們可以鮮明地發現閱讀和寫作之間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良好的閱讀能讓寫變得有內容、有思路、有方法,可以豐富學生見聞,形成獨特的個人感受。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是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一種基本手段,也是實現“美麗轉身”的魅力體現。
因此,把握各個學段“閱讀”和“寫作”的關鍵,就在于能融會貫通,整合考慮分析,充分做好“讀寫結合”的理論準備。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要求把教學側重點放在學習方法的指導上,這又給傳統的“讀寫結合”增添了新的色彩。
通過一年來“閱讀與習作有機結合”的課題研討活動讓我對這一課題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在日常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通過閱讀積累習作素材以外,教師更應該抓住文本盡可能多的對學生進行各種習作方法的指導。例如,通過對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大江保衛戰》一文中“點面結合”習作方法的認識與指導,使學生了解到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描寫一個結構合理、層次鮮明的畫面,有了這樣的思路學生才能將心中的素材以“點面結合”的結構進行組織。
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恐龍》一文讓學生第一次了解到說明方法,教師引導并適當寫話練習,讓學生通過實踐了解到可以用多種方法來介紹某種事物,而通過這些方法可以讓描述更生動、形象、準確。又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掌聲》一文通過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寫來記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教師抓住點來引導學生便不難掌握記事文章。所以說,有效閱讀不僅能提供給習作必要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提供方法上的指導。在研討期間,夏老師對于閱讀與習作教學思路總結中提出的三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切入點、結合點、訓練點。
在閱讀教學中找準切入點,與相應的習作方法結合,然后引導學生實踐訓練,言簡意賅,行之有效。在教研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有效閱讀在習作內容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學生心中有詞、有句、有方法才能將生動優美的語言有效地組合成美麗的篇章。
閱讀與習作有機結合應該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和閱讀能力甚至語文素養最重要的舉措之一。閱讀與習作有機結合,我認為可以從激發興趣、方法指導、加強練習三個方面來把握。
一、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閱讀與習作有機 結合必須培養學生樂讀、愛寫、善表達的習慣,使閱讀的內容安排、組織形式等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學生樂讀、愛讀,使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二、方法指導
不管是閱讀還是習作,教師必須做好方法上的指導,除了課堂上的閱讀教學,課外閱讀的略讀、精讀,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相關習作方法的鏈接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只有真正掌握這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地進行閱讀并將讀中所獲應用到寫作當中。再者寫作方面方法指導也不能忽視,續寫、仿寫、感言等等,隨時讀、隨時指導、隨時寫。
三、加強練習
在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掌握了較多的寫作方法后,就適合拓展練習。比如:有些課文重記敘,輕描寫,語言簡潔,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合理想象,進行練筆,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激發學生的創作積極性。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年段特征 文體特征
在全國第七次閱讀研討大會上,崔巒老師提出:“語文教學必須實現華麗轉身,向內容分析說再見!”這是一句樸素的口號,卻引發了無數思考。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形成了這樣的觀念:課文是由文字組合而成的,讀懂內容只是第一步,還要讀懂其是如何表現這一內容的,語言形式是如何為表現中心服務的?但是,在具體教學中,怎樣才算是關注了語言表達形式呢?筆者從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關注年段特征,發掘語用知識點
聽、說、讀、寫、思是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能力,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訓練的,而在不同年段,其語用特點也不一樣。
1.關注“五好”,活躍低段語用教學。
識字、寫字、朗讀、訓練口語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這樣才能實現課標關于第一學段的學習目標和任務。低段的語用,最重要的是做到“五好”,即:識好字,寫好字,學好詞,讀好文,寫好話。
寫字教學以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為例,識字寫字時可讓學生一字帶一串,在認識本課生字的同時,讓學生復習鞏固前面學習的內容;也可采用順口溜方式記偏旁,都是能真正“識好字”的好方法。
2.精簡內容,強化中段語用教學。
中段語言文字運用特點中說道:中段開始以段為重點,逐步向篇章過渡,滲透一些篇章的寫法。因此,中段語用教學的重點是語段的學習,老師要善于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抓重點語段及語段中的重點詞句學習。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巨人的花園》為例,本課共有11個自然段,教師可在學生初步把握童話主要內容以后,引導學生默讀,畫出描寫巨人語言和行為的句子,先抓住巨人對孩子發脾氣的語言,再出示巨人訓斥孩子后花園的景象。通過精簡教學目標,有效取舍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3.關注表達,升華高段語用教學。
高段語言文字運用的特點是主要挖掘、提煉文本蘊含的核心價值內容,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學會取舍,一課一得。
例如:在執教《金色的腳印》時,我關注到了在閱讀這類動物小說的文本時應該講求的策略。通過借助關系圖,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總結出閱讀此類文本的策略,一是理清關系,概括內容;從文本一些重要句子中感受到老狐貍的品質。二是關注細節,感悟特點;從文本的一些環境描寫中感受狐貍內心世界。三是聚焦環境,體會作用。這三個策略都是實實在在關注了文本后得出來的,因此,高段語用教學應選取適當的切入點,關注文章的表達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二、凸顯文體特征,挖掘有效語用點
課標在第三學段對閱讀不同文體有具體的學習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作品的情感。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1.敘事性文體教學,化物為我興趣濃。
敘事性作品的思想內容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因此,教學敘事性作品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使學生感受人或事的形象。
以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為例,教師通過關注文章的主要人物概括了課文主要內容,并主要注意到了文章題目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讓學生研讀三次說這句話時,我的用意,青年的用意和你感受到了什么,讓作者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讓學生學到閱讀此類文章的方法,教學一氣呵成。
2.詩歌教學,片片詩意曼曼舞。
詩歌類的文章結構清晰,語句凝練。考慮到兒童詩接受對象的審美欣賞水平和閱讀理解能力,兒童詩的意蘊及表達不宜顯得過于晦澀和朦朧,但兒童詩同樣是需要深度的,這種深是深入淺出。
例如《童年的水墨畫》一詩教學中,可以以組詩切入整體感知童年的快樂,繼而以兒童喜歡的方式讀好童詩、背誦童詩。在孩童對詩歌語言有了整體感受之后,教師可帶領孩子們品字、煉字。以還原畫面的方式,品“漾著”“蹦跳”,就“趕著、伴著、等著”夕陽回家的選詞說理由等方式品字、練字,將學生思維推向。
3.說明性文體教學,情理相偕共成趣。
葉圣陶先生說:“說明文不一定板起臉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以帶一點風趣。”關于說明性文章的語用教學尤其如此。
[關鍵詞] 低年級 寫話 策略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里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和書面語連在一起,就是語文。”這句話就決定了,說話和寫話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
書面表達能力,是現代社會人人用得著的重要的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學所著力培養的。作為小學低年級,怎樣引領學生寫好話,并向三、四年級的作文邁進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低年級從寫話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提出應該培養低年級學生對“寫話產生興趣”,要讓他們學會“寫自己想說的話”。所以,培養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化難為易,使寫話成為孩子們心靈的樂園,成為他們展現自我、交流情感、馳騁想象的舞臺,并最終為高年級的作文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鮮活學生的情感世界,應是每個低年級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語文課程標準》對一、二年級學生提出的寫話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我們作文,要寫誠實的、自己的話。”特別是低年級語文教師,在鼓勵孩子張開嘴巴多說話、拿起紙筆多寫話的同時,千萬別束縛得太多、捆綁得太緊,要讓紙和筆為孩子們構筑一個個快樂的心靈家園。作文貴在真實,因而,我便嘗試著引導孩子這樣寫話——
一、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想寫、樂寫
寫話的內容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寫一些與生活內容關系大的感興趣的內容。
1.先畫后文。這種方法運用于寫景或敘事文。作文前先布置學生作畫,而后對照自己的畫寫文,將畫中的情景描述出來。這種方法使學生作文的積極性高漲,誰不想用最生動的語言向別人介紹自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在作畫過程中,他們圍繞主題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對景物作了精心的選材,用線條和色彩對景物進行了理解和感悟,寫話時自然水到渠成。如在學過《春天來了》一組課文時,我帶著孩子們找找校園的春天。金黃的迎春花,碧綠的柳條,鉆出尖腦袋的小草……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喜歡的春天里的花草樹木,再對照自己的畫用上平時積累的描寫春天的詞寫一寫這些景物的特點。孩子們的一幅幅畫色彩斑瀾,真是美極了!他們的描寫更是生動有趣,文中無處不顯示出蓬勃的朝氣、優美的意境。
2.先看后畫再到文。寫話的基礎是閱讀和積累。閱讀是提高學生寫話能力的最佳途徑,平時讓一、二年級的孩子閱讀課外書,我還設計了“畫一畫、說一說”的環節。請孩子們將看到的精彩的情節、場景自己動手畫一畫,再用自己的筆寫下此時最想說的話。“笨狼,雖然你做每一件事都會很倒霉,但我還是挺喜歡你的!”“小公主的紗裙真漂亮,比白雪公主的還要漂亮嗎?如果我也有這樣漂亮的紗裙該有多好呀!”……字詞篇語,雖然透著稚嫩,但卻很真實。在每周的閱讀交流時間和同學一起分享,孩子們畫得認真,說寫得興致濃郁。
二、仔細觀察,開展單項訓練
低年級學生由于觀察不夠仔細,因此寫話會經常出現行文空洞、內容貧乏的情況。針對這種現象,適時有意識地開展觀察的單項訓練是非常有好處的。
1.選材要貼近孩子。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較長時間地持續進行觀察,逐漸培養其學會仔細觀察的能力,我在班級的生物角上專門飼養了十多只蠶寶寶,并發動大家一起飼養,每天觀察蠶寶寶的變化。事后孩子們在每日記錄中這樣寫到:“我覺得蠶寶寶可愛極了,活像一只只小螞蟻。蠶有許多條腿,而且是一對一對的,蟻蠶爬起來可慢了,跟蝸牛差不多。”“蠶寶寶開始蛻皮了,它們的動作雖然很笨拙,卻步調一致,只見它們后身不動,前頭一拱,皮就被推出來一點”……孩子們有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寫出來的才是最真、最美的。
例如一次要孩子們寫寫自己最了解的人——自己。孩子們是個什么樣的人?不親眼所見,你絕對想象不到孩子們眼中的自己是多么可愛又可笑。“我是一個世界上最能吃的人”、“我是一個愛睡覺的人”、“我是一個愛玩拼板的人”……多么有趣,多么真實!這種情感的表達不正是最最美好的嗎?
還有一次,我布置孩子們回家到餐桌上去仔細觀察一個人的吃相。一個孩子這樣寫到:“‘大酒鬼’老爸,他總是在喝酒之前看看桌上的菜,要是菜合他的口味,他就會喜滋滋地坐下來;要是不合他的口味,則是慢吞吞地圍著飯桌轉一圈,最后無可奈何地落座,然后慢條斯理地倒上一碗酒。每喝一口酒,爸爸就半瞇著眼睛,嘴巴里偶爾發出‘嘖嘖’的聲音,臉上露出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好像在享受著世界上最美味的東西……”孩子眼中的“大酒鬼”老爸多么形象、有趣!
2.“五官參與”觀察。教師指導學生在觀察中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從各個方面了解事物的特點,全面、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例如,指導學生觀察橘子,通過視覺,了解橘子的顏色、形狀;通過觸覺,感覺橘子外表的粗糙、凹凸;通過味覺,品嘗橘子的滋味;通過嗅覺,聞一聞橘子的芳香;通過動手剝剝,學生也可以寫出細節相當生動的句子,如:“輕輕地剝開橘子皮,聽到滋滋的聲音,很快就感到手上粘粘的,一不小心汁水就濺到了眼睛里,一股酸味撲鼻而來。”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受,寫出的習作才能生動形象,內容具體。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審美能力 培養方法
引言:
語文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與數學、英語并稱為小學的三大科目。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美學教育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語文教學的內容十分豐富,例如古詩詞、寓言故事、散文、現代詩、小說片段等等,這些經典的文學著作帶有極強的審美性和文學性,是一種語言藝術的代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十分必要且勢在必行的。語文教師要重視小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充分挖掘語文內容中的審美因素,著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鑒賞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審美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審美能力是能力的一種,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養之一,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活動,主要針對客觀對象或情景的認知、欣賞和評價。審美能力包含有先天的因素,但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和訓練逐漸提高,因此,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要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包括對發現美的能力、對美的感受力和欣賞力,進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創造美。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語文教學內容中的一些資料帶有審美的意味,教師要充分利用并加以深化,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美的體驗――對美的理解――對美的升華――對美的創造,由低到高,逐漸提高。教師要立足于語文教材,把握教學資料中的美學因素,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審美規律,層次化的開展審美教育。
1、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素質教育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尤其在小學階段,學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小學生。審美能力作為小學生綜合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容忽視的能力之一。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小學生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加強對美的鑒賞能力,進而對身邊的事物和外界的環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知,會以一種審美的心態面對世間萬物,進而提高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成長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小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是對素質教育的升華。
2、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提升語文教學的需要
語文同數學一樣是小學階段的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只有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進而對其他學科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語文教學內容主要是古詩詞、文言文、現代詩歌、散文、敘事短文、小說片段等,這些都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是先人為我們留下的傳統文化,值得繼承和弘揚。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于加強學生對于古詩詞和文章等學習內容的感悟能力,例如文章中運用的詞語有的華麗、有的樸素,有的直接、有的婉轉,語言修辭手法使用很普遍,例如大量使用排比句式,運用比喻、擬人、對仗等修辭,進而凸顯文學作品的語言美和形式美,這些都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做能感受到的。因此,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
3、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審美能力既然是能力的一種,在小學階段更要受到重視。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啟蒙階段,在小學階段加強美學教育可以為學生打下一定的美學基礎。尤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更是提升小學生品質的關鍵,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對于小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小學階段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這是給學生夯實基礎的階段,不容忽視,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其思維能力和美學鑒賞力都會顯著提高。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措施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環境對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壓抑的環境使人痛苦,優美的環境使人心情愉悅。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營造優質的環境,創設合理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對學生的藝術熏陶。語文教師要重視環境的因素,在語文課堂教學階段營造合理的情境,要建設一個包含情感和藝術氣息的語文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審美的情境,進而深入開展審美教育,升華學生對美的認識。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開展語文教學,可以使用多媒體軟件播放有關文學作品的圖片和音樂,例如在講解《黃果樹瀑布》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下載瀑布的圖片,將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會黃果樹瀑布的壯觀,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美,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其次,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語音語調的運用,講課要生動、形象,語言要具有感染力和爆發力。小學生本身性格特點較為活潑,注意力不夠集中,語文教師的講課方式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首要因素。語文教師要從課文中挖掘出審美的元素,分析課文中蘊含的藝術性和審美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2、通過語言培養學生的美學欣賞力
語言是文學的基礎元素,文學作品靠語言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運用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師要針對語文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分析和研究,指導學生對優美的語言進行品位和欣賞,精致的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通過聯想和想象,學生對美會有一個新的認識。教師帶領學生品位課文中的語言可以了解什么是美,學會鑒賞美,進而形成一種對美的獨特感悟能力,即審美能力。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奶奶的向日葵花海》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描寫“夏天的向日葵花海開的無比燦爛,漫天遍野的金黃色仿佛讓人置身于金色的太陽上面,一朵朵向日葵向我張開了燦爛的笑臉……”在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的色彩語言十分豐富,擬人手法運用的十分純熟,向日葵露出了笑臉,讓我們體會到一種花朵顏色艷麗,描繪了一幅十分暢快迷人的景色。語文教師要利用對語言的分析,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向日葵花海中,感受那是什么樣的一種美麗,進而體會了大自然的美,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力和審美能力。
3、通過寫作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創造美主要體現在學會運用語言表達美,最佳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多進寫作練習。語文教師要看到學生想要表達美和創造美的愿望,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寫做任務《季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表達自己對于季節的理解,一年四季,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特點,不同的季節大自然的景觀是不同的,很多生命現象也體現出不同的樣子,學生要學會運用優美的語言去表達四季之美。在寫作前教師要鼓勵學生出去接近大自然,還可以在網絡上查閱圖片和有關資料,親自體會季節的變化和身邊景色的狀態。在這個寫作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可以提高對美的感悟力和欣賞能力,在學生的作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春天綠色的小草、夏季火紅的花朵、秋天金黃的稻谷、冬天皚皚的白雪。
4、鼓勵學生通過想象提高美的意識
想象力是比知識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人的思維決定了他的想象力,語文教師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審美能力培養的前提。對于美感的認知都是通過想象開始的,小學語文的教育對象是小學生,他們的生活閱歷較少,性格活潑,好奇心強,語文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育內容的特點,要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讓學生聯系自己經歷的實際展開想象,進而加強對事物的審美認識。小學生有著真善美的一面,他們對美的追求是最純粹和簡單的,教師要保留小學生的這份天真和美好,激發學生的想象,使他們對美的認識不斷深化。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合理的情境,通過語言教育和寫作教學,增強學生對美的認知和對美的感悟,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發現美、感悟沒、創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林建峰.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探析[J].讀與寫(上,下旬),2013,(19).
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呢?事情想 象雖簡單,但在實際工作中會碰到許多的困難。我在工作中邊學習邊探索,深刻地體會到:需要教師經常地啟發、點撥、引導,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
上學年我擔任四年級語文教學,在學校教研組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自主學習”的探討。起初自己總是不敢大膽放手,總擔心教學的質量會受到影響,但是通過教學的嘗試,卻讓我有了收獲。我體會到: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得力引導得法,就能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呢?
一、激發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興趣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學家都有不少論述,兩千年前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一旦被激發,其潛能便會得到開放,主體性便會得到弘揚。因而,語文教學應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故此,我注意把好第一關“備課”。備課不單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教師在備課前必須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難點,哪些知識學生易接受的,哪些內容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師都必須掌握。對于學生難以接受的內容必須加以點撥和方法的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巧妙設疑激發學習興趣
課題是文章的“窗口”猶如傳神的眼睛,往往能提供行文的線索,概括文章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審題,在題中設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思維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如:教學《撈鐵牛》一課時,先讓學生讀題,而后引導學生抓住課題質疑:為什么要“撈”鐵牛?誰去撈?怎樣撈?緊扣課題提出問題,造成懸念,因勢利導,開展教學,一下子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導探索地位,激發他們質疑解惑的欲望,從而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除了從課題質疑,還教學生找課文重點詞句質疑;從課文的內容質疑;從標點符號上質疑;從寫作手法上質疑。
2.激發學生質疑解疑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提高提問的水平,這也是“自主學習培養”的途徑。如閱讀《撈鐵牛》第三自然段,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懷丙和尚為撈鐵牛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聽了學生的提問,我就順勢地引導他們解疑:你們讀書很認真,在沒有問題的地方能提出問題,真是技高一籌。有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興致來了,紛紛舉手回答:先摸清八只鐵牛沉在哪兒?再備船裝沙,然后并船搭架,最后系繩拴牛。學生還用上四步準備的的過渡詞,“首先……再……然后……最后……”,尋找解答疑問的方法。
課堂中組織學習小組,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小組討論,通過討論使訓練的內容得到落實。小組討論一般放在個人自學后,討論的內容圍繞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這是教師在備課時處理的一個環節)。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說的機會也多了,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自學能力。
二、教給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僅有語文學習的興趣是不夠的,若沒有自主學習的方法,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時間一長,遭受學習挫折后,自主學習的興趣也就因此而減弱。因而,語文教學還必須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1.教師引導。教師根據學生的愛好,選擇一部分內容,圍繞教學目的,有意思地一步一步進行教學。如教《麻雀》一課。第一步,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把不懂的詞句畫出來。第二步,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第三步,討論,獵狗發現了什么獵物?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從巢里掉下來的?它遇到的危險是什么?老麻雀為什么渾身發抖、發出嘶啞的聲音?“一種強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2.總結方法。讓學生去自主學習,教學《麻雀》主要內容后,我引導學生總結了學習方法,然后用這種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從課文所敘事件中,體會到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有什么心靈的感受?”學生學習起來就輕松多了,問題抓得很準,對內容的理解也很透徹。
3.領悟自得。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本身作為認識和思考的對象,反思自己的思維方法、學習進程,從而達到在學習實踐中“悟”出學法的目的。
4.以學定教。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如讀了課題,你最想了解什么?然后讓那些想了解同樣問題的同學組合在一起,用他們喜歡的方法來自主學習,達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給足自主學習的時間,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古詩教學 意境 朗讀 想象 背誦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教學一般都很棘手,學生也感到很難領會。古詩結構嚴謹、抽象難懂,而且情景交融,含義深奧。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絕大多數是優美的絕句,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寓于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指導學生閱讀這些詩篇,可拓寬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語言,陶冶他們的情操,發展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一、對照圖畫,感知詩意
現行小語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圖資源”。例如,在學習《登鸛雀樓》時,讓學生觀察圖,猜猜詩人站在哪里,圖上畫的什么景色,詩中又寫了什么景色。
二、想象意境,誘發詩情
在古詩教學中,再現意境是關鍵。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教師要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藝術境界,為之動情。教給學生以分析景物入手再現意境的方法,使之頭腦中形成鮮明完整的圖畫,再逐步去品詩情,理解詩中深刻的內涵。
1.啟發學生想象詩所反映的生活圖景。例如:孟浩然的《春曉》,描寫了春天雨后早晨的景象,畫面優美。詩人寫景不總像一般人那樣直接寫眼中所見之物,而是通過耳中所聞、腦中所想去描繪,頗有新意。詩的第一句“不覺”二字就需要引導學生好好思考,因為這一句說明詩人夜里睡得很酣暢,醒來不覺天已破曉。
2.啟發學生想象詩人是怎樣想象的。詩人在反映事物時,往往運用形象的思考,把想象中的事物拿來比喻所要反映的事物。因此,講比喻時要引導學生想象詩人是怎樣運用想象來講比喻的。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三、四句描寫了瀑布的奇特、壯美的氣勢。第四句則借助藝術想象,用新穎的比喻,描寫瀑布凌空而下,半灑云天,“隱若白虹”“忽如飛電”的壯觀。要理解瀑布倒流似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就需要想象。從三千尺高處猛然筆直地奔瀉而下的瀑布和從天的最高處流落到人間的銀河,不僅外形相似,而且都具有壯美的特點。詩人用一個“疑”字,把美好的想象與現實的景物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寫得十分傳神。
3.讓學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詩中人物,創設詩歌所表現的藝術情境,讓學生直接進入詩歌意境。如《贈汪倫》、《小兒垂釣》等。
古詩不僅僅是風花雪月、文學遺產、語言藝術,更是中國文化精神,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不僅僅要使學生弄懂詩句的意思,而且要使學生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走進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
三、引導巧背,實現“量”變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汲取古人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
1.據意背。這是根據詩的內容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方法。如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學生背起“花”的詩,有《題》、《海棠》、《卜算子?詠梅》等;背起“言志”詩,有《石灰吟》、《無題》等;背起“寫景詩”,有《春詞》、《西湖》、《山行》、《歸田園后》等;背起“送別”詩,有《黃鶴樓》、《別董大》、《贈汪倫》等;還有勸勉詩《勸學》等,引導學生據意背,使他們分類清,背誦多。
2.據時背。這是根據古詩反映的時間,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方法。如在四年級古詩文背誦時,我就采用據時背的形式。學生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順著四季走來,一路朗朗童音。從《草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月》、《小池》,從《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學生背過了燦爛的春,繽紛的夏,金色的秋,絢麗的冬。這種形式大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的興趣,為大量的背誦奠定了基礎。
四、指導朗讀,嘗音樂美
1.通過朗讀,需要芳香的音韻來傳揚美的旋律。沒有哪首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古詩教學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才能體現詩中自然節奏和生活節奏。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寫夫妻之間的無奈與期盼,用巴山、夜、雨、秋池幾個不定性的意象組合,創造了大量的意義空白。在夜深人靜時,紅燭搖曳之下,與妻臨窗而坐,如膠似漆,傾訴思念。要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才能辯用語感,掌握頓挫,抓住“池、時”的韻律和節奏。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誦讀時宜用思念悲傷的心情和柔和的節奏的節奏。
2.放聲朗讀,使內容在情感中具化。“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料。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需要學生大聲朗讀。
五、引導感悟,受到教育
通過學習古詩,學生能受到思想教育。例如李紳的《鋤禾》,首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寫夏日中午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給禾苗鋤草、松土,明為敘事,實則抒感,寄情于事,使學生知道農民種田是非常辛苦的。第二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使學生明白,由于農民在烈日下“鋤禾”的辛苦勞動,才有這“盤中”香噴噴的飯,農民流了多少汗水,才換來“粒粒”寶貴的糧食。從而教育學生愛惜糧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第二學段說明文文體特征教學價值《語文課程標準》把課文文體分為,敘事性作品、詩歌、說明性文章、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語文課程標準》只對第三學段提出閱讀說明性文章的目標: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第一學段教材編排都是圍繞“發現身邊的科學、學科學、愛科學,體會科學的樂趣,引發研究探索的欲望、發現科學的情趣”這些主題的故事、童話、兒歌,沒有說明文。第二學段已出現說明文,但課程沒有預定的目標,該如何去實現說明文文體特征在這一學段所應有的教學價值呢?
一、辨識說明文,建立文體意識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只明確提出《趙州橋》《太陽》《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蝙蝠和雷達》《大自然的啟示》是說明性的課文。教材的編排又以專題組織單元,沒有出現專門的說明文單元,因此辨識說明文也就成了第一要事。何謂說明文?說明文是以說明事物形狀、性質、構造、類別、成因、關系、功用,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的文章,它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關于科普的文章是不是都是說明文?寫景的文章是不是?狀物的文章有沒有?它們屬于哪個類型的說明文?反復學習說明文的文體特征,比較了借景抒情散文和寫景說明文及借物抒情散文和狀物說明文的異同,整理出了第二學段的說明文。
1.集中在“自然科技”專題單元里的
2.分散在其他專題單元里的
從分布來看,自然科技專題和其他專題的篇目差不多,它們在不同的單元里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從篇數來看,從三年級到四年級,說明文篇數增加了,這為第三學段學習說明好了鋪墊,體現了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內容上看,有與自然科技有關的說明文,也有與寫景、狀物有關的說明文,各注重了理趣與情趣的結合,科學與文學的融合。從類別來看,事物說明文多于事理說明文,遵循了這一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
二、領會編者意圖,探尋文體特征
縱觀教材,結合編者的意圖,反映在第二學段的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如下:
1.說明有順序
說明文常見的順序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美麗的小興安嶺》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寫出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美麗的景色;《頤和園》按照空間順序,先寫了頤和園大門,來到長廊看到的景物;又寫來到萬壽山腳下,看到的亭臺樓閣;再寫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寫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橋、小島和十七孔橋;《花鐘》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邏輯順序說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等。其中按照空間順序寫的《電腦住宅》直接指出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說明性文字,體會按一定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可見,說明要有順序已逐漸滲透在這一學段中。
2.說明結構較為典型
說明文就主體部分而言,常見的結構形式有:并列式、連貫式、遞進式、總分式。在這一學段中,事物說明文的主體部分多為并列式或總分式,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如《趙州橋》《太陽》《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長城》《秦兵馬俑》《電腦住宅》等,而事理說明文形式各為不同,《花鐘》為遞進式,《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連貫式等。以總分式結構占多數的的安排,較符合這一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幫助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說明方法以滲透為主
第二學段學習說明方法并不突出,僅有兩篇文章直接指出。《太陽》,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體會說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呼風喚雨的世紀》,學習文章的說明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如作比較、舉例子等。其他像《趙州橋》《雅魯藏布大峽谷》《長城》,簡單滲透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這一切都為第三學段的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做好準備。
4.說明語言科學、準確、生動
說明文的語言特別關注科學性、準確性。《花鐘》一文,“五點左右,它們開花的時間往往跟昆蟲活動的時間相吻合,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剛剛開放,就知道大致是幾點鐘”,《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之中的“左右、往往、大致、一支”,真切地反映了客觀現實。
像這樣科學準確的語言在其他文章里還可以找到,但在這一學段更多展現的是語言的生動性。在這學段的說明文中,除了略讀課文外,只有《月球之謎》《蟋蟀的住宅》《長城》不要求背誦,只有《太陽》《飛向藍天的恐龍》《長城》不要求抄寫優美生動的句子,足可見這一學段的說明文以文藝性說明文為主。
5.資料的搜集非常重視
從三年級下冊開始,每課都要求查找相關的資料,有些還要求寫下來。如《月球之謎》一文讓學生寫寫你還知道的哪些未解之謎;《長城》一文學讓生搜集有關長城的資料,把喜歡的內容抄下來;《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請爸爸媽媽說說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再把他們說的寫下來,也可以把搜集到的相關資料摘錄下來。教材的編寫如此重視資料的搜集,一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二來關注說明文的延伸拓展,以培養學生搜集、加工資料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三、根據年段特點,實現教學價值
不同文體的學習都有其最佳的學習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學價值。教師要依據文本中的說明文體式選擇教學內容,找到其最佳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把握說明性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說明方法及準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1.理清順序結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有這么一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說明文常見的三種順序可以幫助找到文章的寫作思路,迅速把握文章內容。如《電腦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間順序來寫的,主要寫了哪些方位?各方位的電腦有何功能?如何工作?可以讓學生按照課文的講述順序填寫表格,然后連起來說一說,以把握內容。
了解本學段以總分為主的結構,學生找出中心句,也可以幫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如《趙州橋》一文:“趙州橋非常雄偉”是總起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是個過渡句,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找到這兩句,也就概括了趙州橋的特點。像《雅魯藏布大峽谷》《秦兵馬俑》等此類課文,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達到到教一課、學一類的目標。
有些文章的結構不是總分式,也沒有關鍵句,如何把握主要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關鍵詞來說說主要內容。如《果園機器人》一文,果園機器人怎樣?請學生默讀思考,在交流時,幫助概括出關鍵詞:會干農活,自己充電,不停工作,最后讓學生借助關鍵詞說說果園機器人的特點,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2.抓住語言特點,賞析遷移運用語言
第二學段的說明文,多為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生動優美。教師要抓住其語言特點,結合說明方法,引導學生背誦積累、玩味賞析語言文字,進行仿寫遷移,凸顯語用。
(1)多讀多背多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課標提出要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教師要抓住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的特點,結合課后的要求,讓學生多讀多背多積累。還可以利用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整理,在抄寫喜歡的內容時,積累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2)比較辨別賞詞句
第二學段側重考察通過重要詞句幫助理解文章,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中的“一支、漫長”體現了語言準確是說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點,表明了變成鳥兒的恐龍只是其中的某一個分支,演變過程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經歷了長時間的過程。如何讓學生領會?
①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個句子哪個好?為什么?②從課文中找一找這樣的語句,讀一讀,談談自己的體會。
③交流,討論。
經過比較辨別,學生對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準確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體會了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3)仿寫遷移多運用
崔巒老師說:要改進“教”的法子,用好課文這個“例”,讓學生感受語言,熟悉語言,理解語言,借鑒語言。葉圣陶說說明文適合“仿寫”。仿寫句段,遷移運用說明文語言、說明方法,就是實現“例”的增值。
《花鐘》一文,運用多樣的句式寫出各種花的形態,語言生動具體。如何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表達效果,體現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可以這樣做:
①讀第一自然段寫花的句子,你發現什么?(花開的樣子不同)
②完成課后第三題:課文用不同的說法來表達鮮花的開放,我們來填一填。
③讀句子,比較:把第一自然段描寫花開的句子全換成“什么花開了”,你喜歡嗎?為什么?
④邊賞圖片,邊讀課文,感受花各具形態的美。
⑤寫法拓展,選擇完成(二選一)。
學生以第一自然段為例,學習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和比喻、擬人的生動寫法后,可以選擇利用總分段式的結構,圍繞“春天,萬物蘇醒”來寫一段話,也可以選擇學習文中的例子――“什么時候,什么花怎樣開放”進行仿寫,增強語言感悟能力,凸顯語用。
第二學段的學生不僅要仿寫句子,更要進行段的仿寫遷移。如學了《趙州橋》,可以寫一寫家鄉的橋,學著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具體。學習《頤和園》的寫法,可以記一次游覽活動,等等。
教師要準確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加強對說明文文體文本功能定位的研究,進行文體意識的語文教學,讓學生了解說明文文體的特點,在語文實踐與理解、體驗、感悟中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