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 新常態下河南省經濟運行特點與趨勢分析 新常態下河南省金融服務的實體經濟 河南省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潛力與發展政策研究 新常態下河南省技術轉移人員能力提升研究 新常態下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路徑優化研究 河南省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實證研究 新常態下河南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 中原經濟區建設下河南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河南省體育產業集聚與集群化發展研究 人口紅利轉變視閾下河南省人口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新常態下河南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制約因素及轉型路徑 產業融合背景下河南省旅游新業態發展研究 產業升級背景下河南省裝備制造業工業設計現狀研究 中原經濟區背景下河南省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研究 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河南省體育協調發展研究 跨文化視域下河南省的國際形象:現狀與構建策略 河南省就業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 河南省排污權交易制度配套政策研究 河南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人才戰略的政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占江.河南省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3(12):113.
[3]趙志偉.河南省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就業政策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05).
[4]武文韜.經濟新常態下優化河南省大學生創業創新環境問題分析[J].創新科技,2015(08):73-75.
[5]陳怡.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4(10):44.
注 釋
[1]人民網河南分網:
[2]占江.河南省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3(12):113.
[3]趙志偉. 河南省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就業政策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05).
[4]趙志偉.河南省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就業政策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05).
[5]武文韜.經濟新常態下優化河南省大學生創業創新環境問題分析[J].創新科技,2015(08):73-75.
關鍵詞: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
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更高知識和技術人才的推動。國家從2002年就明確指出:“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支教、支農、支醫、扶貧等工作。”全國相繼出臺了各項鼓勵和支持的政策,截至今天有“大學愿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等,政策包含發放津貼,交納各類社會保險、晉升職稱、考研、報公務員加分等政策。今年,國家還將出臺到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達到一定年限的畢業生,由國家代為償還其學費和助學貸款的政策。論文大全。
種種政策和措施創造和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吸引了一些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但是,多數大學生并不會因為政策和優惠而首選農村就業,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真正動力并沒有激活,農村的發展空間、環境、薪水、生活品質等因素,成為左右他們理性選擇的關鍵,成為城市和農村之間就業選擇的一道深溝。論文大全。
高校是大學生邁向社會的最后加油站,我們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入手,幫助青年學生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就業觀和擇業觀,使廣大青年學生充分認識到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同時更要注重推出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引導新舉措,填平深溝,架起橋梁,從而更有效的引導大學生基層就業創業。論文大全。
1、注重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引導
高等學校就業指導工作要把有針對地進行農村就業創業教育,擺到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服務的重要位置上,加強有關“三農”問題的形勢政策教育。要集中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集中宣傳各項關于鼓勵和引導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政策,使每一個畢業生熟悉和了解相關舉措,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廣闊天地,施展才華;主動幫助面向農村就業創業的大學生,解決他們實際困難;定期走訪和慰問面向農村就業、創業的大學生,真正做
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
2.注重加強大學生到農村的實踐教育
農村等基層需要熱愛農村工作、綜合素質好、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大學生。高校應積極探索教學內容的改進,強調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踐教育為保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當前,大學生到農村的實踐主要依托共青團組織的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但是由于實踐時間緊,內容變化快,針對大學生就業引導作用不明顯。因此,高校可以嘗試根據學校特色,有條件的采用共建農村實踐基地的模式,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建立長期定點的學生實踐實習平臺。提高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意識,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對農村的真實體驗和情感。
3.搭建聯系農村人才市場橋梁
高校要做好畢業生到農村就業的指導服務工作,做好創新人才培養和輸送,以優質的人力資源支持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高校應逐步建立起農村人才需求信息的機制,搞好農村就業信息服務,發揮就業信息網的作用,及時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新進展,收集和新農村建設的人才需求。高校還可以舉辦不同層次的農村人才市場,組織不同類型農村人才招聘會,為農村人才流動搭建平臺。同時,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觀摩農村人才招聘市場,使學生了解農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通過基地實踐有助于改變原來單純的政策指導、技巧指導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使大學生對農村有一個系統感性的了解,加強大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積累和儲備,做好農村就業的心理、知識和能力準備。實踐證明:通過共建農村實踐基地的模式,不僅是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大學生服務農村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徑,更是拓展大學生就業渠道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陳秋華,建設新農村: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選擇.
[2]曾瓊芳、馬于強,實行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地區就業的對策研究.
論文摘要:通過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現狀的分析,探索構建以提高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為基礎,以搭建創業就業平臺為載體,以創新創業就業模式為動力的“政府推動、校企聯動、學生行動”的就業服務新體系,對推動和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現狀與對策
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建設者、提高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用人單位尋找合適人才是大學生創業就業的“三大難題”,構建“政府推動、校企聯動、學生行動”的就業服務體系對于破解這“三大難題”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一、構建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的現實需要
(一)高職生就業問題的社會影響極其廣泛。當前,我國高職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一方面求職猛增,崗位有限,另一方面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高職生的就業難現象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首先,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來看,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有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支持和保障。其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牽涉到千家萬戶,是廣大家長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再次,大學教育質量的好壞,最終取決于就業市場對畢業生的歡迎程度,這使高職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二)構建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是高職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金融危機導致了快速上升的顯性的和隱性的失業。作為非熟練甚至是半熟練的高職畢業生受到的沖擊無疑是空前的。在新形勢下,我們的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高職教育的開放性、職業性、實踐性的優勢,對培養什么樣的人”(培養目標)、“怎樣培養人”(培養的方式方法)應有更加清醒的認識,進而需要大力加強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定位長效制度建設,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建設與發展的寶貴人才資源,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高校畢業生通過就業及時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同時,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高質量和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信息網絡技術對高職院校就業服務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傳統的就業服務往往表現為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召開“畢業生就業動員會”和“就業形勢報告會”、成功人士經驗論談、畢業生相關政策和程序宣講會等等。即使多數學校開通了就業指導和畢業生就業服務網站,但在高校就業信息網站的建設過程中,沒能充分把握網絡技術與就業工作具體業務的結合,因而也未能充分實踐為就業的主體雙方服務的宗旨。高職院校應該加大就業網站供求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步伐,提供更多的數字化信息資源,使無形的人才市場與有形的就業市場更好地相互補充,形成就業信息暢通,信息準確豐富、數據更新迅速的就業信息網絡化的目標。
二、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聯手大力助推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現狀
隨著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日益突出,全國上下高度關注、共商大計。國家出臺政策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政府想方設法制定各種措施促進大學生就業,學校奔波與校企之間忙于推進大學生就業,家長也是廣開門路、千方百計地為子女謀求職位、崗位,畢業生本人更是為提前接觸社會、走入社會、服務社會而摩拳擦掌、四處奔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積極為大學生順利就業出謀劃策。
第一,政府為畢業生順利就業提供了有力保證。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由15個配套文件組成的一整套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體系。根據國務院文件精神,結合本地實際,全國已有27個省級政府出臺具體實施辦法。2009年人社部、教育部、國資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工商總局、全國工商聯、團中央共同下發了《關于印發三年百萬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計劃的通知》。計劃2009年~2011年,組織100萬名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見習。為了加強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技能培訓,國家還決定實施“雙證書”制度。為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工作,教育部、商務部共同下發《關于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各類高校在相關專業開展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工作,在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等層次培養高質量的服務外包人才,力爭在5年內培養和培訓120萬名服務外包人才,新增100萬名高校畢業生就業,實現2013年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300億美元。另外還出臺了包括國家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城鄉基層就業,鼓勵骨干企業和科研項目單位積極吸納畢業生、鼓勵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和就業指導,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政策措施。
第二,學校與企業加強協作,開辟多種渠道、采取靈活機動的辦法全面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各高職院校通過各種渠道讓企業充分了解學校、了解學生,推介學生、實現校企合作已成為高校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一環。每到就業季,學校不僅為長期合作的企業敞開招聘大門,而且主動出擊,從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全國大學生就業相關網站、各大行業協會及往屆學生就職企業,廣泛搜索企業招聘信息,發函邀請企業洽談,介紹本校教學特色、學生專長,與用人單位深入交流,共同探討滿足企業需求的“實用性”人才的標準,聽取企業對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近年來,高職院校進一步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開展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頂崗實習,強化實踐環節,畢業生就業能力不斷提高;同時各高校不斷加大投入,積極開拓就業市場,從就業機構設置、就業人員培訓、就業服務內容和方式改進等方面不斷學習和探索國外的成功經驗,和政府、企業以及社會中介機構加強合作和交流,不斷提高就業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第三,人才中介機構、社會培訓機構和高校積極整合資源直接建立合作關系,實施大學生就業服務計劃,建立大學生實踐平臺,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服務已經成為未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種重要趨勢渠道。人才中介機構加入到畢業生安置工作中來,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和職業見習的機會、促進校企互動、推動高校加速市場化進程、開展聯合辦學等,在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儲存、,人才介紹、推薦工作和人才信息咨詢三個方面為大學生更順利就業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同時,就業培訓機構“以就業引導培訓,以培訓促進就業”為宗旨專注于職業生涯規劃、求職面試以及職前培訓,有效緩解了國內高校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培訓指導不足的現狀。團中央、大學生聯合會、各大中央媒體、有關政府部門、有關社會團體密切配合,聯手發起和實施了以大學生就業、創業培訓為內容的,攜手高職院校共同開發的大學生就業援助行動項目、大學生就業創業培訓工程,引進國際通用訓練課程,結合專業的職業化培訓模式,實施大學生實習計劃、社會實踐計劃,解決大學生經驗和社會閱歷問題,幫助大學生盡快完成從校園到社會、從課堂到企業、從學生到職業人的心理調整和角色轉變,以期迅速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并最終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構建“政府推動、校企聯動、學生行動”就業服務體系的基本思路
(一)政府應進一步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政策、提高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質量、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積極進行宏觀調控。
第一,政府在加快我國企業自主創新步伐,繁榮第三產業,盡可能多地為大學生就業、實習創造和培育崗位和職位的同時,在政策、經費、項目、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為支持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大膽嘗試創建“政府出資金、企業出項目”形式的大學生就業和中小企業創新雙贏的機制;采取政府引導、校地聯動、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重點打造大學生創業園區;鼓勵社會機構面對大學生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大學生創業中免收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設立小額擔保貸款基金和大學生就業創業專項資金;建立大學生就業創業廉租公寓;建立大學生創業中心等。
第二,國家通過相關的優惠政策促進大學生擴寬就業面,鼓勵大學生參軍或者到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的同時,積極鼓勵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完善相應的就業配套設施,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切實的幫助。比如,2009年廣州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引導基層就業、鼓勵吸納就業、扶持自主創業、提高畢業生創業就業能力、改善就業服務、健全就業保障政策等六個方面31項政策,每年投入的資金達14億多元。實現了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順利推進。
第三,盡管多年來各級地方政府為促進大學生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我國大學生公共就業服務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存在著公共就業服務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足,公共服務機構職責定位不明確,公共就業服務壟斷且管理不到位,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化但又供給不足,公共服務政策指導與監管力度的地區性差異等問題,這就要求政府及相關公共服務機構在服務能力、服務水平、專業化和系統化管理以及一站式服務等模式上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加強對政策、法規的宣傳和闡釋、明確各類公共服務部門職能、明確具體公共服務標準、規范各類招聘實體具體細則等方面做好大學生公共就業服務機制建設。
(二)高職院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就業觀念,建立就業導向的教學支持系統,延伸就業服務過程,拓展就業服務形式,提升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創新就業信息服務體系。
第一,注重高校與企業、行業協會、社會培訓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創新就業創業見習、實習基地建設。首先,學校要傾聽企業、行業有關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邀請成功企業家、行業專家、權威人士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專業設置和課程制定,及時了解企業的產業發展、長遠規劃、用工需求等信息。其次,以“互惠互利、各方受益”為基本原則,構建企業與畢業生之間的綠色橋梁。即企業與高職院校聯手,合力搭建大學生創業就業平臺。一方面,高職院校組織熟悉創業政策和產業發展態勢的專家、企業家成立大學生創業創業指導小組、大學生創業企業家咨詢委員會,更好地指導大學生進行創業,改變以往大學生創業就業缺乏專業指導、實戰力薄弱的不足之處,形成有規模性、導向性的服務平臺,讓成功經驗被不斷復制、傳承下去。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與創業投資機構、社會企業、大學生創業園和科技孵化器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積極籌集社會資金,成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對大學生創業進行適度資金支持和項目孵化,對大學生創業實踐給予技術支持,積極引導學生們的創業活動,使大學生在經營管理、資本運營、團隊協作、公共關系、風險競爭、法律契約、開拓創新等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再次,積極利用校友資源,通過建立校友企業聯絡人制度、組織就業與創業校友論壇、開展校友導航等形式為畢業生就業創造新平臺。
第二,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就業指導教育,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的同時,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協調各個部門,發揮學校報刊、宣傳欄、廣播、網絡、圖書館、團學組織的作用,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校外實習實訓、校園文化活動等形式積極開展各種校內外活動,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出學生的創業就業欲望和能力。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和就業價值取向,并結合當前形勢,提出改變就業價值觀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關健,并給出加強大學生就業觀教育的引導策略。
2009年應屆畢業生達611萬,畢業人數創歷史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在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部將應屆畢業生就亞納入2009年工作要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啟動“2009年就業服務系列活動”,這一系列的舉措都將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就此我們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進行了分析,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在就業時的價值取向,要實現大學畢業生充分就業,就要引導畢業生主動地樹立符合當前就業形勢、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就業價值觀。
一、就業壓力形勢下的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1.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大
2007年畢業生為478.97萬人,2008年畢業生559萬人,2009年應屆畢業生611萬,加上未就業的往屆生,畢業生就業壓力很大。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部分企業裁員也給畢業生心理增加了就業壓力。據新華網最新進行的2009年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問卷網絡調查顯示,91.05%的人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5.33%的人認為就業形勢正常,而只有1.59%的人認為就業形勢較妖
2.就業供求仍有矛質,形勢依然嚴峻
高校的擴招使我國高等學校由精英教育模式進人到大眾化教育模式,2002年以后就業率逐年增加,但是增長幅度緩慢,整體就業率只有76.25%。雖然我國經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增長速度放慢,但是還是處在快速上升的發展階段,每年可增加就業崗位1000萬個,特別是高技能型實用人才分缺乏,但是在當前就業形勢下一些企業仍然找不到合適的人術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相對于每年的社會用工需求,與社會的其他就業群體相比而言,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竟爭優勢,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應該不存在。但每年卻有25%左右的大學生不能及時就業,這其中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應該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目前就業壓力下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和存在問題分析
1.大學生就業單位范圍擴大,但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仍然是首選
據新華網調查顯示當前畢業生在就業單位的選擇中,國有企業、政府部門、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的選擇的比例分別為24.16%, 19.93%. 16.33%, 14.29%,選擇合資企業、自主創業的人數最久所占比例分別為12.84%和7.35%。另一份網絡調查顯示選擇就業單位無所謂、國家單位、事業單位的比例分別是37.27%. 20.86%. 19.30% 2009年國家公務員報名通過審核的人數超過了105萬人,各職位平均競爭比例為78:1,為歷年來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最多的一次。以上數據顯示選擇穩定的國家機關或者事業單位仍然是畢業生就業的首選,但是我們可以欣慰地看到畢業生就業面已經慢慢地擴大。
2.大學生就業地區范圍擴大,但經濟發達地區仍為大學生首選
據新華網調查顯示,對于在校生來說,26.6%學生認為最理想的工作地點為北京,36.7%選擇上海,24.2%選擇廣州,12.5%選擇中小城市和基層。另一份網絡調查畢業生是否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發展,66.91%選擇是,而只有33.09%的人選擇否。經濟發達地區尤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讓剛走上社會的萃萃學子對其充滿了向往和期待。但是由于就業壓力的影響,一些畢業生不再把這些地區當作找工作的必須地,而是轉向了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區。
3.先就業,后擇業已成為大學生主流的擇業觀
據新華網調查顯示,畢業生的擇業觀念中選擇先就業后擇業的高達57.47%,而選擇一步到位有固定收人的只有29.68%,不就業繼續深造和自主創業分別為5.49%和7.36%。但是部分畢業生職業規劃缺乏,使大學生的就業難度增大,同時也影響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且在就業選擇中易盲目而行。現在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都遵循著先就業后擇業的指導原則,部分畢業生并沒有準確理解什么是先就業后擇業,而是盲目就業,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從興趣出發,往往對所面對的行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估計不準,工作中會明顯缺少責任感,導致最后跳槽。由此可引起的問題是用人單位擔心為別人培養人術在招聘大學生時可能更趨于保銀。
4.大學生就業注重能力的發展
調查顯示,畢業生就業注重個人發展空間和公司發展前景分別占30.53%和27.09%,薪水和公司重視人才程度分別占18.45%和18.04%。大學生就業更注重就業后知識和能力的提高,這是畢業生就業后的愿景,他們也更加重視單位對自身技能的培養,希望得到學習深造、專業培訓和發展的機會,創造適合自己早日成才的環境。自由競爭的環境可以使大學生為自己選擇更好的環境,部分畢業生就業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但過高的期望值也給畢業生帶來更多的失落。就業中過多的挫折,會造成人才的失衡和浪費,也使畢業生官己為順利擇業設置了障礙。
5.大學生就業行為存在一定盲目性
部分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鍛煉,獨立性不強,容易接受暗示,在困難和矛盾面前不知所措,不敢果斷地作出選擇和決定,在壓力下覺得還是從眾有把握。因而放棄目標、計劃和興趣愛好,甚至放棄了自己在就業競爭中的優勢方面,盲目地以眾人的選擇來作為自己的擇業標準,很少從實際出發,認真地分析主、客觀條件,做出合適的擇業選擇。就業價值觀模糊導致畢業生就業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最終導致就業行為的盲目性。
三、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與引導策略
在當前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問題是影響其就業的最根本原因。畢業生就業已不再是單方面的問題,它還會帶來許多其他社會問題。通過教育和引導,讓大學生樹立起適應就業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就業價值觀對幫助大學畢業生實現充分就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1.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態度
企業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在于調整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在就業區域、就業單位性質選擇上都有趨同現象。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階段相適應,大學生應該樹立起大學生也是普通勞動者的理念,抱著大眾化教育時代的思維方式和觀念尋找工作崗位,進人就業市場。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是大學生所不能改變的,只有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在選擇就業區域、就業單位性質、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過度集中于一點,調整好就業心態,從而擴大自己的就業選擇面。
2.引導大學生提前做好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模糊與準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就業市場的供需關系。從近幾年國內各大城市舉辦的大型人才交流會上看,大多數畢業生參加人才交流會就像趕集一樣,沒目標、沒準備,靠碰運氣,有意向沒信心,有信心卻準備不足,導致就業失敗。為解決這一問題,建議大學生在職業規劃中對個人職業愿景要有充分認識,在對企業用人需求足夠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專業水平、性格、氣質、心理素質、管理能力、個人需求等方面,對就業目標有更明確的認識。如果不清楚個人的職業愿景,或對企業的用人缺乏了解,就不會做出合理的職業選擇,也就難以真正適應企業的需要,即使已經就業,也會形成很高的流動率,成為一種“隱性失業”。
3.引導大學生樹立從基層做起的理念
由與經濟發展迅速。我國基層特別是西部地區、廣大農村還存在人才匾乏的現狀,蘊藏著較大的就業空間,大學生在基層還有廣闊的市場。政府為推動基層、西部發展,制定了許多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到基層去,從基層做起,是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追求同國家與社會需要關系的一個最佳結合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迫切需要廣大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農村去就業。高校畢業生在基層、在西部、在廣大農村可以獲得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大學生這種優秀的人力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廣大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農村就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且對于大學生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
大學生創業因為缺乏資金的支持而使創業熱情不高。創業給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企業管理、商業規劃、經營活動等,畢業生要創業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是注重企業管理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主動學習帳務財務、金融、稅收及相關法律知識,培養良好的管理才能。二是培養良好的創業素質,創業大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自信心、堅強的意志,調節狀態,善于調控情緒,保持樂觀心態。三是培養良好的文化素質,包括思想道德、專業技能、人文知識和思維方式等。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預警機制 援助系統
[作者簡介]艾軍(1968- ),男,湖北武漢人,廣西財經學院黨委、校長辦公室副主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廣西 南寧 530003)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2-0089-02
一、引言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重要環節,也是體現高等教育價值和大學生人才價值的主要形式。近幾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每年以28.23%的速度遞增,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引起了政府、社會各界高度的關注。在政府的政策、社會和高校自身的指導和幫扶層面,均結合其職責出臺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同時,分析和探討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影響因素,針對性的對策研究與探索也成為學者們涉及較為廣泛的研究領域之一。
針對緩解就業困難的對策研究和探索而言,國外學者比較注重整合利用社會的力量和資源。如有學者認為美國政府就業機構應該:去中央化;彈性化,各州甚至同州各地的實施和運作方式都各不相同;強調公私資源整合;經濟導向。同時,有學者認為美國就業指導體現了以下特征:高度重視性,美國高校雖不承擔責任,但因為學生招生行情、公司捐款和知名度等的影響,美國高校對就業指導也責無旁貸;就業指導體系完備;內容多樣性;就業指導的內容全面、形式多樣、方法先進;自由靈活性,隨著就業市場的需要,美國高校可以自由地增加新的學習科目和淘汰過時的科目。國內研究者在探討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途徑和措施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見解及其嘗試。如有學者認為現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機制對大學生就業產生了負面影響;大學生就業困難應該從法律角度進行幫扶,如認為應該關注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法律規制和新勞動合同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加強就業指導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途徑,如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提高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功能和水平,加強校企合作等;大學生就業工作應該走信息網絡化的道路。綜上所述,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研究和實踐均對大學生就業困難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干預,對緩解和探討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起到了積極的意義。
然而,就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的現狀而言,我國高校擅長群體服務,工作特點是先面后點,點面結合,主要精力側重于指導課和招聘會。不大注重個體化和專業化,導致一些學生不能在應在的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特別是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個體化服務比較滯后,又沒有形成系統性,因此對大學生就業指導難形成實質性的幫助。本文針對目前大學生就業指導研究和實踐的局限性,通過實踐將涉及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幫扶的各條途徑進行了整合并使之系統化,提出了符合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特點和實際的就業預警機制與援助系統。基本思路是提前針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影響因素和就業市場實際情況進行預警,同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援助,形成個性化指導。
二、大學生就業預警機制
大學生就業預警機制主要針對畢業班的學生,對造成就業困難的自身因素和就業市場因素提前預警。大學生就業預警機制分為篩選、評估、個人檔案、跟蹤四個部分。
1.篩選。這一部分分三次進行。第一次篩選為第7學期,針對全體畢業班學生在學業困難、就業意向等方面進行排查、篩選,同時結合篩選情況進行共性援助。第二次篩選為第8學期初,在第一次篩選基礎上,對仍存在就業困難的學生進行篩選。篩選的形式主要分兩種:一是畢業生自評,主要涉及就業心理、就業信息、就業技能和學業等個人因素。二是教師和同學的他評。主要涉及身體、家庭、經濟等環境因素,對篩選后的學生進行小范圍、針對性的援助。第三次篩選為第8學期中期,在前兩次篩選的基礎上,篩選出就業極其困難的學生,并進行個性化的就業援助。
2.評估。建立就業困難學生預警機制的相關制度,根據實際制定就業困難篩選標準,針對就業困難學生的篩選和援助結果進行評估。
3.個人檔案。根據篩選結果,綜合各方面情況建立就業困難學生檔案。主要內容涉及學生實際困難情況,當前求職進展和亟須援助、指導性意見等內容,并指導學生填寫就業情況登記表。
4.跟蹤。成立以畢業論文指導教師、輔導員和學生組成的工作團隊,以時間為維度,根據篩選階段的特征進行跟蹤。主要涉及核實學生存在問題的改進情況及進度,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和新的問題,并填寫就業情況追蹤表。具體操作是:篩選第一階段,每四個星期跟蹤反饋一次;篩選第二階段,每兩個星期跟蹤反饋一次;篩選的第三個階段,每一個星期跟蹤反饋一次。
三、大學生就業援助系統
根據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實踐中我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援助系統。大學生就業援助系統的對象為在校全體學生,以年級和專業等特征緯度,結合大學生就業預警機制使大學生就業指導不僅實現就業指導的系統化全方位指導,而且能實現個性化指導。援助系統主要分為自主創業、就業指導、校企聯合、就業市場開拓、校內教師資源等部分,各部分之間具有獨立性,又具有互動性。
1.自主創業。該部分由大學生創業俱樂部和創業專家咨詢團組成,同時制定《大學生創業俱樂部章程》,規范相關責任與活動。大學生創業俱樂部由已畢業正在從事創業和校內對自主創業感興趣的學生組成,構建自主創業信息共享和經驗交流的平臺。創業專家咨詢團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聘用,主要由校內和校外在大學生創業領域具有理論與實踐研究和經驗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組成,對大學生創業俱樂部進行指導。
2.就業指導。就業指導分就業安全指導、就業信息指導、就業咨詢指導等內容。就業安全指導包括就業信息安全(真實性和合法性等)和就業個人安全防范意識教育兩個方面。就業信息指導包括就業信息多渠道的收集、提煉、和追蹤等內容,該項工作貫穿于畢業生就業全過程,缺一不可。就業咨詢指導主要依托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對大學生進行分層指導:對大一、大二學生進行職業測評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逐步形成科學的職業指向。同時對困難的學生進行一對一咨詢,并建立跟蹤和指導機制;對大三、大四學生開展就業形勢、專業需求、求職技巧和法律方面等輔導和咨詢。
3.校企聯合。學校或學院(系)與相關企業或用人單位合作,在畢業班與非畢業班中召集對該企業或用人單位有就職意向的學生,采取自愿原則,成立實驗班,對學生進行準訂單式培養。不僅可以讓用人單位及時找到合適人選、減少招聘成本、宣傳企業文化,而且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社會對人才需求內容等。
4.就業市場開拓。在學校負責就業工作的職能部門的統一安排和協調下,依據學校畢業生歷年就業的主要區域,按照專業特點或用人單位需求進行科學劃分,學校各學院(系)據此依據自身特色專攻特定區域就業市場。一方面需要與用人單位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另一方面搜集就業信息、掌握就業動態,并與其他學院(系)保持相互聯系和及時溝通。
5.校內教師資源。積極拓展就業資源,挖掘和整合校內教師資源對畢業生就業進行援助。一般來講,學校教師群體由于專業的原因,與社會上類似專業的用人單位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學校要積極整合這些資源,制定適宜的制度,調動教師群體關注畢業生就業的積極性;另外也可以依托其他主題讓教師幫助就業困難學生并形成機制。如組織教師黨支部將就業困難學生進行分配采取“一幫一”或“一幫多”的模式等。
四、存在的問題和相關工作的展望
1.存在的問題。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針對高校的大學生就業預警機制與援助系統取得了顯著的實際效果,但同時也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1)由于涉及的學校相關部門較多,其權利和義務的劃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充分調動各部門參與的積極性,保證在同一目標下各部門協調一致是發揮大學生就業預警機制與援助系統功能需要面對的問題。(2)就業預警機制的主要功能是通過篩選,將學生就業面臨的困難進行分層和分類,同時提供科學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因此制定科學有效的評估標準,真實地評估就業預警機制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3)由于缺乏專業的指導和學習,就業指導教師的整體水平較低,特別是在就業理論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時各高校也存在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業教師人數不足的現實問題。(4)就高校整體工作部署而言,將大學生就業指導相關工作融入學校的教學、科研和日常管理體系是一個長期和艱巨的過程。(5)大學生就業援助系統涉及在校的全體學生,也涵蓋了只涉及畢業班的就業預警機制。實踐證明,就業援助系統與預警機制之間的融合和銜接尤為關鍵。由于各個高校實際情況不同,因此二者之間需要一個長期的磨合過程。
2.相關工作的展望。雖然基于高校的大學生就業預警機制和援助系統的研究還比較少,但是其所具備的新穎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僅擴展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形式和內容的空間,而且為大學生就業指導更好地深入大學生群體提供了新的平臺,在實踐中深受大學生的歡迎。大學生就業預警機制和援助系統的設計和實施從兩個部分展開:在學校和學院(系)層面,首先是優化專業結構,其次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最后是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在大學生自身層面,首先是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其次是調整就業觀、擇業觀,最后是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就高校內部而言,其今后相關工作主要是解決上述涉及的問題。
針對高校以外的層面而言,大學生就業預警機制與援助系統必須與政府舉措和社會援助等進行有效地銜接。國家對大學生就業工作尤為重視,2009年初,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明確要求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專門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2009]3號)。2009年4月2日國務院召開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了再動員和再部署。按照中央總體部署和要求,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科技部、總參謀部等13個部門密切協作以空前的力度制定了與國辦文件配套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大學生就業預警機制與援助系統的實踐必然是貫徹國家政府文件精神的有效舉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學嘗試。在今后的相關工作中,要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制度的優越性,充分挖掘社會社會資源,其研究和發展方向必然向社會化、結構化、時代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嗣洪.中美大學生就業指導比較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09(11).
[2]袁新國.透析國外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J].教育與職業,2010(1).
[3]胡擁軍.論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法律規制[J].職教與經濟研究,2008(1).
[4]陳楠.勞動合同法視域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探究[J].文教資料,2009(35).
[5]張翼.大學生就業難反映高等教育的尷尬[J].財經政法資訊,2007(6).
[6]余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信息化路徑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0(1).
【關鍵詞】女大學生 性別歧視 成因 對策
一、女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現狀
高校女大學生再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性別歧視現象可謂是多種多樣的,她們在工作的道路上更是遇到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女大學生就業受到歧視的情形大體分為以下幾類,具體表現為:
(一)直接拒絕型歧視
所謂直接拒絕,就是在招聘員工時明確表示將不錄用女大學生的性別歧視。因為這種招聘違反了我國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
(二)內在型歧視
所謂內在型歧視,是指一些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并不明確表示不聘用女大學生,但是其在具體錄用過程中,會選擇忽略女大學生的簡歷,或者在對女性求職者進行面試時,會因為其“女性身份”從而提出各種苛刻的要求。有份調查顯示,有超過59%的女大學生認為自己在求職過程中是因為性別原因而被淘汰的,但是男生的淘汰比例則相對較小。
(三)學歷歧視
在校園招聘中,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的學歷要求相比男生來說偏高一點,很多企業在招聘是采取同等條件下男士優先的原則。甚至一些企業在招聘時,要求應聘的女性是博士、碩士等學位作為硬性標準。但實際上招聘的崗位是一個專科生都可以勝任的崗位。這不僅損害了女大學生平等就業的權利,同時也造成了無謂的人力資源浪費。
二、阻礙女大學生實現就業的因素探析及不良效果
女大學生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但在就業大軍中卻處于劣勢。這并不是偶然的個例現象,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傳統觀念的因素
受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影響,女性生來就被認為比男性弱勢,“重男輕女”的性別觀念在勞動力市場盛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用人單位對女性工作者的能力判斷,并且這種影響力是持久的。即使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就業對人的要求更高的是智力而不是體力。女性通過同等的升學考試進入高等學校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和男性相比擁有同樣的競爭能力,但是勞動力市場的公平競爭原則足以抵抗傳統的思想觀念。男強女弱的思想觀念讓招聘單位片面地夸大女性的負面效應。企業單純的認為男性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效益,女性反而會有太多的麻煩。讓很多優秀的女大學生連進入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就被心儀的企業給拒之門外。
(二)女大學生的自身原因
首先,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女大學生對自身的認知能力存在偏差。在長期“男強女弱”的思潮熏陶中,女大學生普遍認同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比不上男生。面對同一崗位的競爭,認為男生有天生的優勢。
其次,面對就業問題,相當一部分女大學生選擇考研或者出國留學來逃避這個問題。在就業問題上缺乏主動性。另外,家庭教育的影響,很多父母都女兒的期望就是安穩就好。再給子女的就業建議中大多偏重于公務員,事業單位等。最后,女大學生自身對職業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在畢業之前,過多地重視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少想到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導致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嫉妒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相比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的男生,女大學生當然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三)聘用女大學生的成本太高
剛畢業的女大學生通常都是二十三左右的年齡,在參加工作一兩年后就會面臨結婚生子的問題。接踵而來的就是漫長的婚假和產假。暫且不論女大學生的能力和男生的能力差距,用人單位培養一個新人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一個剛培養成熟的員工就要讓你帶薪休假,現在崗位多數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女大學生休婚嫁產假對用人單位來說無疑是痛苦和無比麻煩的。所以在招聘時對女大學生就是拒絕的。
(四)平等就業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雖然我國有相關法律條文明令禁止就業歧視的存在,《憲法》《勞動法》等都有相關條文說明女性與男性都共同擁有平等的就業和擇業權利,但是大多數法律條文只是原則上的要求,對于用人在做出有關性別歧視的行為后沒有具體的處罰措施。女大學生在遭受性別歧視后。沒有合適的渠道或途徑去維護自己的權利。這就給用人單位提供了打球的機會,這些法律法規也無法起到保護女性勞動者的作用。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用人單位仍然存在以性別為由拒絕聘用女大學生。只有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企業的法律責任。讓企業從根本上杜絕性別歧視行為的存在,讓女性勞動者有法可依。才能保證女性勞動者具有平等擇業和就業的機會。
(五)造成違背社會公平論的不良效果
女大學生就業時所遭受的性別歧視嚴重侵犯了就業者的平等就業權利,破壞了勞動力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就業歧視的存在,打擊了女大學生的就業積極性,讓她們失去很多展現才能的機會,同時,對女性的歧視,更是助長了男性主義的社會偏見。不利于“男尊女卑”封建觀念的消除。同樣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男大學生可以得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而女大學校卻要受到各種歧視,這種現象的存在,又怎么能說社會是公平的呢?
(六)不利于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面對畢業,很多大四的女大學生為了能夠找到工作。開始斥巨資打造自己。漂亮的衣服,各式各樣的化妝品,美到沒朋友的證件照。都只是想讓自己的簡歷可以脫穎而出。因為很多用人單位把更多的關注目光都放在了所謂的“美女”身上。招聘現場就像是選美比賽。就業歧視現象的存在扭曲了女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所謂學校上的好不如嫁人嫁的好。導致一部分大學生不再好好學習,認為畢業后能嫁給高富帥才是王道。如果女大學生都這樣不思進取,那么我想我國在就業市場上將會流失一批人才。所以,女大學生在就業時遇到的性別歧視十分不利于女性群體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三、關于解決女大學生性別歧視的路徑探析
(一)把學校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相結合,充分考慮女性特點
高等院校作為培養勞動力的主要基地,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該結合勞動力市場的現狀。充分考慮女性工作者的自身特點和社會需求,對女大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重點培養女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高校在開設課程時,應該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增加技能型課程的開設。培養市場需要的復合型人才而不是只會讀書的書呆子。注重對女生自尊自愛的教育,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并且通過社會實踐的機會,全方面提高女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改變女大學生在就業時動手能力差的現狀。
(二)鼓勵支持女大學生創業
鼓勵支持女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鼓勵帶動更多的女大學生實現就業。我國可以設立專門的基金項目用來扶持女大學生創業計劃。給女大學校自主創業提供平臺,有專門的技術人員給予指導。同時,針對女大學生研發的創業項目國家在稅收上可以酌情給予減免。
(三)完善維護女性就業權利的法律法規
女大學生在就業時受到性別歧視的問題不僅是在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上存在的問題,所以在制定法律法規是我們可以參考國外的成功經驗。比如在德國,如果用人單位對員工做出了性別歧視的行為,員工有權向用人單位索取三個月的報酬。用人單位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自然會規范自己的行為。所以我國應該在制定《就業促進法》的同時也制定《反就業歧視法》,對違反就業歧視的行為出臺具體的懲罰措施。以保障女大學生以及全體女性勞動者得到充分就業。另外,要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不僅是給女性勞動者提供一個維權的部門,也是對用人單位的提醒,加大對平等就業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平等就業的氛圍。
(四)高校應對女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
高校應該引導女大學生做好角色的轉變,打破自己是弱女子的思維定式,樹立全新的擇業觀念。面對嚴峻的就業考驗,女大學生自身應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了解自己應聘崗位所需要的是怎么的人員,清楚自己的優缺點,所謂知己知彼才能戰無不勝。在女大學生就業時,高校應該設立就業輔導機構,在女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期望值等方面給予指導、培訓。鼓勵女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就業,而不是消極地逃避就業。幫助女大學生總結經驗,把握機會,達到女大學生充分就業的目的。
四、結論
高校女大學生在面對就業時所遭受到的性別歧視問題讓很多實際上很優秀的畢業生無緣自己喜歡的工作。同時也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運行存在問題,用人單位對于真正的人才沒有清晰的標準。解決女大學生遇到的性別歧視問題是刻不容緩的。國家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充分保障大學生得到充分就業。最后作為女大學生自己,也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在就業時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和職位。相信經過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每一位女大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孫舒榆.學術期刊:《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年17期.
[2]張永紅.學位論文:《社會性別視角下女大學生就業歧視研究》.浙江師范大學,2012.
【摘要】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新常態,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學習能力不強,專業能力不足,實踐能力低下,職業目標模糊,創新意識缺乏,應聘能力欠缺等。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應從以下五條途徑進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習能力;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提高專業能力;加強校企合作項目,培養實踐能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創新能力;加強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提高應聘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能力 提升路徑選擇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群眾議論的熱點,更是高校要面對的難點。大學生就業問題,不但涉及到大學生自身價值的體現以及家庭期望實現,還關系到國家的和諧穩定與改革發展。近幾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在逐年上升,連續幾年出現“史上最難就業年”現象,據統計,2016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765萬人,對于就業而言,“沒有最難,只有更難!”。因此,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亟需得到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的新常態,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只有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才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
大學生就業能力這一概念的定義有很多種,但目前仍沒有統一定義。就業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際勞工組織(ILO)認為,就業能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DFEE)認為,就業能力是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勞動力市場內通過充分的就業機會實現潛能;國內的研究學者普遍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大學生通過在校期間的知識學習和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來獲得的能夠滿足社會需求、實現就業夢想、體現自身價值的能力,不是單獨某一項技能,而是多種能力的集合。筆者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一種步入社會后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學習能力、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應聘能力。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及存在主要問題
當前,就業市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大學畢業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崗位,而企業卻招不到適合其發展的人才”結構性就業矛盾十分突出。究其根源就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不匹配,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明顯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學習能力不足。學習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無法獨立自主的獲取有效的新知識和新信息,主要依托于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亦或者是“人云亦云”似的盲目學習。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大學生思維方式沒有轉變,只會死記硬背,“為了考試而學習”,缺少獨立思考、深入分析、自由探索的意識,無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導致學習能力不足。
(2)專業能力不強。經調查研究發現,專業不對口和專業能力不強等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學生普遍關注學校所需要修的學分,而忽視對專業知識深入系統的學習;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嚴重滯后,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脫軌,致使高校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導致大學生專業能力普遍不強。
(3)實踐能力低下。當前,實踐能力和技能已成為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優先考慮的條件之一。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學形式的局限性,一般只注重大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地校企合作,學校缺少充足的實習基地,學生缺乏專業實習和實踐的機會,從而造成了部分畢業生“只會說不會做”,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低下等缺陷。
(4)職業目標模糊。大部分學生在填高考志愿時缺乏對專業所從事職業、行業深入了解,更多的是體現家長的意志;入學后,學生會發現自己對所學專業并不感興趣,從而失去了學習動力,進而對未來感到迷茫。此外,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展不到位,缺乏有針對性和個性化職業生涯輔導和咨詢,部分大學生對職業規劃知識學習和理解不夠深入,導致職業生涯方向和目標缺失。
(5)創新意識缺乏。目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現在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缺乏。據調查分析發現,40.7%的大學生創新能力非常欠缺,17.3%的大學生創新能力較好。另外,大學生創新意識普遍薄弱,只有24.7%的大學生具有創新的想法和建議。
(6)應聘能力欠缺。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心態不端正,應聘前準備不充分,經常抱有“試試看”的心理去參加應聘;第二,高校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缺位,學生缺乏應聘技巧,應聘能力低下。
三、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原因有諸多方面,有大學生自身原因,也有高校、用人單位、家庭、社會以及政府等原因,筆者認為最主要原因如下:
(1)大學生自身原因。首先,大學生的自我規劃、自我培養意識不強。一些大學生思想觀念陳舊,輕視就業要求,就業心態未調整好,就業期望值太高脫離實際,缺乏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忽視了就業能力的提升,導致就業能力不足。其次,大學生自身綜合實力不強。當前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扎實專業水平、理論功底,還要有較強操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勇于創新的精神。而在實際中,一些大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只重視專業知識,而輕視基礎知識;只重視書本知識,而輕視實踐操作;只重視實用知識,而輕視人文素養[3];導致其自身綜合素質不高、競爭力不強、缺乏創新精神,與社會人才需求不匹配,造成就業市場結構性失衡。
(2)高校教育原因。首先,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當前就業市場需求脫軌。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人才培養模式偏離,專業課程設置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相脫節情況;培養的大學生知R結構相對單一,實踐操作能力較差,基本是千遍一律同、質性嚴重,適應不了市場的需求。其次,實踐教學缺失。大部分高校雖然也把實踐列入了教學計劃,但實際情況并不太樂觀,一些高校的實習實踐環節流于形式、缺乏實效,缺少足夠數量的實習基地,學生缺乏足夠的實踐機會,沒有真正實踐專業知識和技能,致使他們缺乏對社會就業形勢判斷、相關職業需求和行業發展的了解,畢業生在就業求職時無法適應,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往往因為缺乏與應聘職位相關的工作實踐經驗而被排斥。再次,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缺位。大部分高校的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教育僅僅停留在較為初始的層面,沒有形成涵蓋全過程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缺乏個性化咨詢和針對性指導。此外,高校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師資短缺,同時缺少專業化、專家化師資力量,缺乏必要專業培訓和學習,導致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普遍不高,教學或指導效果不理想,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形成與提升。
四、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基本路徑
(1)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大學生踏上工作崗位之后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必須具備的能力,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在人才市場中是否具有競爭力,在很大程序上取決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首先,高校必須以社會發展和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把培養人才和畢業生就業有效結合起來,及時地調整培養目標及專業設置,大力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素質高、能力強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其次,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刻苦鉆研的良好習慣,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與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最后,改變傳統的培養模式,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讓學生由原先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性學習,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和提升能力,加強綜合素質教育。
(2)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提高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大學生獲得工作的有利優勢,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大學生應該學好專業知識,利用好自己獨特的優勢,增強就業競爭力。首先,高校課程設置應根據就業市場發展需求及時調整以適應市場變化,基礎課是專業學習的基礎,基礎課程的設置應以“拓寬專業口徑、夯實專業基礎”為原則設置,著力培養學生專業基礎理論;其次,必修課也稱為主干部課程即是專業的核心課程,必修課程設置應以著力“提升專業能力、培養專業素養”為原則設置,著力培養學生專業精通能力;最后,選修課設置是對專業課程體系有效的補充,選修課程設置應該以“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原則設置,著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3)加強校企合作項目,培養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大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也是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可以通過加強校企合作項目,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專業實踐。首先,高校要增強對實踐教學認識和重視,有規劃地開展校企合作項目,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性,提高實踐課程的地位;其次,要緊密與合作企業對接,把實踐教學、專業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環節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增強大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從而實現從理論知識向實際技能運用的轉化;最后,邀請企業進校授課,增強課程實踐教學的直觀性和操作性。組織安排專業老師帶隊到與企業合作建立的教學實踐和就業實習基地,進行專業實習、崗位實習和項目實踐,為大學生提供專業實踐和就業實習的機會,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
(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大學生就業的加分項目,也是當前大學生最欠缺的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可以先增強創新創業意識,讓學生更多的接觸創新的含義,讓創新創業的概念不再陌生。首先,高校要努力營造創新型人才培養良好的氛圍,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弘揚自立自強的精神,踴躍投身到創新創業浪潮中,并通過各種方式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激發潛能,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意識。其次,高校要盡快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大學生勇于創新創業,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平臺。再次,要積極組織各類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競賽,積極推動學生科技成果轉化;充分借助國家政策和企業力量為大學畢業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幫助大學生發揮知識優勢自主創業。最后,搭建多種形式的創業教育平臺,如:舉辦創新創業競賽、邀請創業成功的校友或企業家進校舉辦創新創業講座等,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5)加強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提高應聘能力。應聘能力是大學生獲得工作的最終決定因素,也是平時很難得到鍛煉的一種能力,要提升應聘能力就應該加強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有效地指導學生撐握必要的應聘技能,讓學生不再懼怕應聘。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服務體系,設立專門機構,確保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提高服務能力。其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專家化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師資隊伍,減少課程教師的流動,保持師資隊伍穩定性;定期舉辦專業師資培訓,增強教師專業水平,提升教學和指導效果,為學生提供專業咨詢指導服務。再次,要加強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面向各年級學生全覆蓋分階段開展《大學生職業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全程化指導教育,及時將最新就業創業政策、就業項目、就業形勢等內容進行宣傳和指導教育,幫助大學生初步確立職業目標,建立職業規劃意識,了解就業政策,認清就業形勢,樹立正確就業擇業觀念;定期邀請專家或企業家到校開設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講座,通過真實的事例和案例增強課程指導效果。最后,設立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咨詢室,為不同群體學生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咨詢服務,幫助畢業生放下心理包袱樹立就業信心,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人到求職應聘活動中,提高應聘成功率。
參考文獻:
[1]王自強.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
[2]杜毅,肖云.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多角度剖析及對策探討――對重慶市1618名在校大W生的調查與分析[J].浙年專修學院學報,2008,(4).
[3]李憲.論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提升途徑[J].教育探索,2012,(10).
[4]周靜.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分析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等研究與評估).2001(3):22.
[5]孫德彪.構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EB/OL].http:///20010827/
208524.shtml.
論文關鍵詞:高校;勤工助學;就業創業
勤工助學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勤工助學是一項有償性的社會活動,為廣大學生尤其是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身才華、培養自身能力的空間,它可使大學生獲取經濟上的幫助,也能讓他們鍛煉相應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培養品格。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學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在高校大規模擴招而社會就業崗位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特別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后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形勢愈發嚴峻。而高校動工助學作為一項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因其有償性、實踐性、教育性等特點,不僅成為大學生緩解經濟困難的重要途徑之一,也在提升大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貧困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一)就業期望值過高。從1999年高校擴招后大學生已經從“天之驕子”變為“大眾化勞動力”,然而十幾年的學校教育的成本太高,高額的學費對于困難學生和家長來說是極為沉重的負擔,因此,貧困大學生及其家長都期望畢業后能夠“走出農村”,找到一份薪水較高、地域較好、單位性質相對穩定的工作。但目前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卻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對就業崗位的期望值,更多的畢業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只能進入社會的一般崗位或者邊遠地區就業。過高的就業期望值與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之間的差距,成為貧困大學生就業的一大障礙。
(二)家庭經濟條件受到限制。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化發展越來越深入,大學生就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更多機會,大學畢業生必然要制作精美的簡歷、打造良好的個人形象、頻繁參與各種跨地域甚至跨省市的招聘會。而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來實現。貧困大學生由于自身經濟條件限制,往往無法獲得與其他學生相等的機會。
(三)綜合素質欠缺。由于教育經歷和家庭背景的差異,許多貧困大學生在入學時的知識面比如英語能力、計算機水平、文體特長等方面比較薄弱。筆者了解到不少貧困大學生在入學前甚至沒用過電腦、U盤等物品。在大學期間,大多數貧困大學生更加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和學業成績的提高,反而忽略了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人際交流等方面,貧困大學生往往缺乏自信,不善言談,同時又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他們很少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從不主動擔任學生干部,往往失去很多鍛煉自我、獲得認可的機會。這些都阻礙了他們能力的培養。由于綜合能力的欠缺,該群體學生往往容易表現出自卑、消極、悲觀的心態,很難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四)社會關系薄弱。在當前緊張的就業形勢下,不少家庭都是各盡所能、各顯神通,為子女的就業尋求各種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對于畢業生就業仍然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庭背景簡單,很多都是來自農村、山區、偏遠地區家庭,他們在社會上所能獲得的幫助極少。在自身能力無法做到突出的情況下,獲得理想就業崗位的機會要比家庭背景好、社會關系多的學生少得多。
二、勤工助學在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方面的促進作用
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是在大學階段通過各種途徑循序漸進培養的,在這個過程中,勤工助學作為一種全方位、多類型的實踐活動,對大學生品德素質、智能素質和身心素質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切實有效的途徑。
(一)勤工助學與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大學生通過參加勤工助學,走出校園、深入社會,便于深刻地認識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盡管改革開放帶來了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巨大進步,但現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不夠高,地區發展還不平衡,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各項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從而使得大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國家對人才、對知識的需求,主動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當代大學生容易受到各種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的影響,而通過勤工助學,通過切身的社會實踐可以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二)勤工助學對于學業的保障,促進了學生順利地就業創業。筆者所在的南京師范大學學生勤工助學的數據調查顯示,有86.7%的學生參與勤工助學是為了緩解自己大學期間的經濟困難,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勤工助學,每月可以獲得200—300元的勞動報酬,加上國家獎助學金等各類形式的助學金,經濟困難學生每月能夠有足夠的生活費保障生活。學費可以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貸款解決,完全能夠保證學生在校期間的基本生活要求,做到生活上經濟的“自立”。這有助于學生減輕思想壓力,為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保障,是學生未來良好就業創業的基礎。學生通過參與勤工助學實踐,可以真實地體會參與勞動、管理和獲得報酬的過程,能夠更實際地面對以后的就業,同時,在確定就業期望值的過程中,他們能夠更多地考慮到自身家庭條件的現實因素和社會需求的實際,從而確立自己合理的就業期望值。
(三)勤工助學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大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要是以書本知識為主,獲得的知識基本上都是間接的、系統的理論知識。但很多理論知識往往難以直接運用于現實生活之中。而勤工助學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實踐過程,它可以使大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實現理論到實踐的飛躍,使所學知識得到檢驗和發展。同時,大學生走出書本學習,參與勤工助學,乃至于走出校園,不僅豐富了社會閱歷,而且能夠學到社會禮儀、經營管理、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加強了學生敬業精神、團隊合作意識、學生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這些能力的提高都符合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的需求。
(四)勤工助學對大學生身心素質的鍛煉。從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角度看,大多數高校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數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上崗需求,學校會采取崗位招聘面試、召開勤工助學雙選會等形式根據“擇優錄用”的原則來確定各崗位的參與學生,這就給廣大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一個“競爭上崗”的機會,讓他們在校園內就體會就業競爭的壓力,進而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另一方面,在學生參與勤工助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與挫折,以及工作關系中的壓力需要他們去處理和協調,這對鍛煉學生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有利。很多高校不斷提升勤工助學層次,加大了“助教”、“助研”、“助管”等智力型崗位的開拓,這對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他們必須要勇于面對困難、接受困難挑戰,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另外,大學生適當參加社會勞動也有利于身體素質的提高。
(五)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崗位責任感。勤工助學作為一種較規范的有償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同的崗位都有明確的崗位職責。各崗位的負責人會根據參與學生的王作表現,對他們進行考核。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夠體會到真正工作的感覺,并在參與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和崗位責任感,為學生日后適應就業崗位提供經驗。勤工助學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增強做事的責任心。
(六)勤工助學對于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參與學校勤工助學的管理中培養的學生綜合能力、實踐能力等也是學生創業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各高校在安排學生勤工助學時,很多的勤工助學項目如校園超市、校園物業、校園報亭等都是在讓學生自主管理,學生項目負責人作為老板的身份在管理著這些崗位,從管理到經營,大大提高了學生創業能力。同時,不少高校還設立了學生勤工助學創業區,有意識地用勤工助學的資源鼓勵貧困大學生創業。
理論和實踐證明:勤工助學工作的開展對于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高校應該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完善勤工助學工作體系,逐步提升勤工助學工作的層次,努力拓寬崗位的設置,積極保障相關經費的落實,從而確保勤工助學工作良好開展,切實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創業率。
三、勤工助學增強大學生就業創業競爭力的途徑
(一)積極轉變勤工助學工作理念。在組織實施勤工助學工作過程中,還有不少高校存在將勤工助學僅僅作為貧困生解困的途徑的落后管理理念,大部分大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的目的也僅僅是作為緩解經濟壓力的途徑,還沒有全面鍛煉自我,提升自身素質和意識。因此,高校應首先提高對勤工助學的認識,充分發揮勤王助學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素質與能力,不斷完善規章制度,科學規范勤工助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建立健全勤工助學的組織管理機構,將勤工助學作為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常規工作來抓,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關注大學生發展的需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參與勤工助學對自己成長、成才和就業創業的幫助,并使他們在觀念上從單純的在經濟上助學,向“提高素質助發展,獲得能力促就業創業”轉變。
(二)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建立勤工助學實踐基地。從目前的勤工助學崗位看,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的層次較低,多停留在勞務型上。這種助學活動雖然能增強學生勞動觀念和務實精神,但對于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促進不大,與職業發展相去甚遠。因此,學校的管理部門,應利用多種渠道,充分發掘和利用社會資源,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不少企業在用工成本提高的前提下,也希望聘用大學生社會兼職,既可以縮減用工成本,也能物色優秀的學生人選,可以畢業留用。高校資助中心可與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合作,主動了解企業用人信息,與學生的專業實習相結合,利用專業實習比較固定的基地和專業上對口的優勢,作為專業實習時間上的補充和延伸,進行勤工助學的總體策劃,進而達到推進就業的目的。
(三)抓好勤工助學實施環節,加強個性化就業創業指導。近幾年,高校開始重視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工作,但許多高校只能通過上課、講座等形式使就業創業指導停留在大眾化階段。其實不同學生在自身的條件及需求上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因此,作為就業創業實踐的勤工助學環節可以實現讓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應該作為實現就業創業指導個性化的重要環節,這樣,就業指導也就更能貼近實際,更有針對性,也更能收到良好的實際效果。勤工助學管理部門應該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并及時向用人單位了解勤工助學學生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獲得的實際體會,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出問題和不足,提出建議和幫助,指導學生進行能力的重新學習和完善,同時可以對職業規劃及時進行調整。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1 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就當前2013年來說隨著各地春季招聘的陸續開始,大學生就業有一次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日前,調查顯示,2013年應屆畢業生已經簽約的人數不足三成,大學生就業形勢依舊嚴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平臺正在取代傳統的招聘會,成為應屆生投遞簡歷的最重要的渠道。求職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12月底,僅有27.5%的畢業生在秋季招聘中受到了企業的offer,超過7城的人尚未被任何單位錄用,簽約率不足三成,在秋季招聘中,有36.1%的應屆生因為準備考研、出國深造等原因,尚未參加過求職行為。隨著考研成績及錄取工作的完成,這部分應屆生里還將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加入到春季求職大軍中,就業形勢將更為嚴峻。
“畢業等于失業”的恐慌則像一把利劍,時刻懸在應屆畢業生的頭上。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員,我也即將面對就業的考驗,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也對“大學生就業問題”也進行了一定的思考。
2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2.1 用人單位誤區
不少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時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區,主要有:首先,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機構認為,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第二,存在性別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于劣勢,第三,生源地域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系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系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第四,過分看重工作經驗。經驗不足是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劣勢。
2.2 大學畢業生誤區
大學生畢業生自身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態度問題,不少畢業生發現求職時有一定的證書、文憑、履歷能為找工作帶來方便,對大學畢業生整體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第二,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第三,大學生自身定位偏頗。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同時,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嚴重影響就業。或希望通過熟人“托關系”、“找門路”以捧上“金飯碗”,不善于“推銷”自己。
2.3 高校的誤區
我國目前高校存在不少問題,大學擴招導致的大學生數量供大于求,造成總量失衡。雖然教育部對高校學科專業進行了調整,由于經費的原因,“重文輕理”嚴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學校設置了投資少、見效快的專業,導致專業進一步失衡,這些因素都進一步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
3 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由于造成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用人單位、大學生、高校及社會共同努力。
3.1 用人單位的對策
首先,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其次,選人標準要合理。制定合理選人標準,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第三,確定科學招聘程序。擇優錄用。主要考核相關業務能力。經過雙方面談,做出錄用決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層次與崗位對受聘者的滿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錄取合適者。
3.2 大學生自身的對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因事而異。除素質外,還需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積累工作經驗。第三,正確就業定位。當前大學生求職擇業應當面對現實,第四,借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當前大學生可利于人才交流會、網絡資源等途徑,尋找合適就業崗位,珍惜和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第五,先就業后擇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求職擇業不可再像過去那樣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計較眼前的職業崗位是否理想,那就會失去許多起步的機會,可以在先就業過程中積累工作經驗,使自我價值得到較大的提升。
3.3 高校應對大學生就業對策
首先,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轉變觀念,積極培養大學生知識和能力,能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綜合素質優秀的大學生。其次,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第三,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服務,咨詢服務,指導服務,培訓服務為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掌握競爭技巧,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
3.4 社會等其他方面對策
首先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其次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最后加強宣傳,切實改變大學生擇業觀。通過全社會的宣傳力量,引導畢業生腳踏實地,先從最基層做起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政策優惠,鼓勵有志向的年輕人創業帶動就業。
大學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社會各界都應該來關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這不僅是關系大學生和他們的家庭,也是關系國家未來的大事。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象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每一位應屆畢業生都應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黃勁寶.大學生自身因素與就業結果的實證分析.高校探索,2007.
[2]中國大學生就業.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2010.
[3]賈利軍.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的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論文.
[4]徐平福.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發展指南.2010.1.
[5]程克堅.信息不對稱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分析及對策,2009.10.
[6]周文.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率,2007.03.
[7]董笑.大學生就業之我見。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