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消防第一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是熱肥皂水殺蟑法,將一塊肥皂加入4升的熱水中,溶解后直接噴在蟑螂身上,可有效殺滅蟑螂。
二、是蘇打除蟑法,糖和蘇打粉各半混合,置于蟑螂出沒地,約3-14天后,蟑螂就會消失不見,據說這也是美國人最常用的防蟑秘方法。
三、是硼酸拖地防蟑法,用熱水溶解適量硼酸后,用拖把或抹布擦拭地板,干燥之后,白色硼酸結晶會滲入地板隙縫,可防蟑螂、螞蟻等。
白天蟑螂都隱藏在陰暗避光的場所,如室內的家具、墻壁的縫隙、洞穴中和角落、雜物堆中。一到夜晚,特別在燈閉人睡之后才出外活動,或覓食,或尋求配偶。因而,在一天24小時中,約有75%的時間都是處于休息狀態。蟑螂喜歡出沒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只要家里通風好,每天讓屋里多接受點陽光就會好一些的,尤其是廚房和衛生間,除通風和采光外,不要讓垃圾在家里過夜,廚房盡量又太多的油漬,下水道要晚上要蓋好蓋子。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地方醫學院校 隱性課程 課程構建
高等教育是由若干課程組成的,課程的設置依據培養目標要求,并確定授課內容,所教授的知識是培養學生在某個方面有突出的專長,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傳授,是一種顯性知識的傳授,稱其為顯性課程。學生在大學期間不僅要學習顯性課程,還有隱性課程的設計和開展,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成熟的心理及專業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作為為地方醫療服務的醫學院校,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應加強隱性課程的建設。
1.隱性課程的含義
課程一詞最早可追溯到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Spencer)1859年發表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中,“跑道(Race-course)”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根據這個詞源,最常見的課程定義是“學習的進程(Course of study)”,簡稱學程。現代通常認為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的總和及其進程和安排,是為學習而設計的計劃,這個計劃是需要有目的事先組織的系列的和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的管理和想讓學生獲得的知識內容。課程通常可分為正式課程(Official curriculum)、隱形課程(Hidden curriculum)、觀察課程(Observed curriculum)、經驗課程(Curriculum-as-experienced)四類。隱形課程稱為“潛在課程”、“隱蔽課程“、“非正規課程”、“無形課程”等,是指學校教育活動的非正式部分,是隱蔽的、嵌入到所有大學生活動中,對學生成長具有正面導向作用的課程[1]。
2.地方醫學院校隱性課程的作用與意義
2.1隱性課程有利于端正學生學習態度,穩固學生專業思想。
經過12年的學習,學生終于邁入了大學校園,但學生入學對自己將來的方向仍然不清晰,甚至高考填報志愿時,也是由父母做主,或根據自己的分數選擇。進入大學之后,除了新生入學時有一個專業介紹外,沒有更多的宣傳,隱性課程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對自己將來從事的專業和工作有更明確的認識,從而穩固專業思想,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
2.2隱性課程有利于學生樹立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由于時間有限,大學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專業知識或與專業相關的知識的教育,而大學教育的成功與否,除了專業知識外,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樣重要,成功人士專題報告、人生觀價值觀辯論賽等隱性課程可以促進學生樹立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3隱性課程有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涉及的知識非常多,不可能全部通過顯性課程實現,恰恰隱性課程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知識,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2.4隱性課程有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
學校是由校園、學生和教師組成的共同體,缺一不可,是相互促進的一種關系。通過隱性課程的開展,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校之間更融洽。學校環境包含的隱性課程因素較多,無處不在,涉及政治、思想、歷史、道德、美學等內容,必須把學校環境中的一切有利因素通過教育者的意志或思想納入學生的直覺和感興趣的范圍內,從而影響與引導學生學習與發展,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3.地方醫學院校隱性課程構建思考
3.1加強學校建設,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其環境如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氛圍。為此,學校必須加強學校硬件與軟件建設[2]。在硬件方面,提供優美的環境,保持學校整潔衛生,寢室與教室寬敞明亮,除教學場所外,還必須有學生的活動場所,如空氣清新的人造湖,供學生自由發揮的實踐場所等,同時改善學生生活環境,可以在學生寢室安裝空調。在軟件方面,加大宣傳,學校應大力支持課題研究,特別是一些有影響力的學術會議,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及影響力,增強學生以在本校學習為榮的意識及未來就業競爭力。
3.2提高教師修養,提供無形的導向。
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是關鍵的,古語說得好“名師出高徒”,學生從教師那兒學的不僅是專業知識,而且會繼承教師的相關風格,因此學校要重視教師的培養,除了加強教師專業知識的培養和學習外,還要加強教師德育的培養,特別面對學生時要規范自己的言行及穿著,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3.3加強學校制度建設,并嚴格執行。
學校在建立相關規章制度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利益與管理的平衡,以學生為本。如在建立考試制度時,既要有震懾作用,又有柔性,如對舞弊者給予留校察看處分,同時要給予學生申訴的權利,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攝。
3.4以生為本,提升服務理念。
學生是學校存在的根本,面對學生時,每位職工都應擺正自身位置,盡可能地方便學生,使學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終身學習、自主學習是學校領導干部和教職工必須時時銘記在心的,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淘汰,才有創新活力,要加強研究、探討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的新方法、新思路,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進一步明確新時期的科學人才觀和育人觀,加深認識隱性教育的內涵、特征及功能,結合實際,切實加強隱性教育措施的制定和實施,調動廣大教職工在工作實踐中落實隱性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開展隱性教育專題性研究,重視隱性教育的探索與研究,使隱性課程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3.5注意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結合。
顯性課程的作用是直接而明確的,但要使知識的掌握更加牢靠,更富有趣味性,必須使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互結合,充分發揮隱性課程的無形作用。如學校進行德育過程中,開設“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醫學倫理”等顯性課程,但僅僅這些課程的開展遠遠不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指明方向,但無法代替學生思考和意會,不可能直接把教師的德育思想與精神“裝”入學生的腦袋里,只有通過一些積極向上的宣傳與圖片,慢慢體驗與領悟,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理念。
參考文獻:
2、調座椅位置,調后視鏡;
3、打燈;
4、熟練控制離合;
5、倒車入庫,從右邊入庫的時候,到點之后打死方向盤;
6、停好車之后,記得拉手剎;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文化旅游;成都旅游.
一、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涵義.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今后全球發展的永恒主題和戰略目標。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對諸多領域的發展都有指導意義。近年來人們開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注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旅游可持續發展》指出: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就是要求旅游與自然、與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使許多旅游地各具特色,旅游發展不能破壞這種關系。
過去人們對旅游的研究一直側重于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作的貢獻。然而最近,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強調“旅游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強調要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的文化素質,強調對于文化涵義的理解和文化旅游的開發,以利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同步進行;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旅游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旅游需求的發展,其實質就是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其核心是使旅游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融為一體。很顯然旅游可持續發展包含了旅游與自然、文化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人們強調較多的是自然生態的持續性,而對文化的持續性是否該明確納入生態旅游,以及如何實施,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還很模糊。
(二)文化旅游的涵義.
旅游是隨著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出現的新興產業。人們從事旅游活動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或休閑度假,或游歷觀光,或發古思幽,或審美求知,或探索人類文明的奧秘,或尋求人生的新鮮體驗,凡此種種,無不與文化相連。自然風光有文化,民風民俗是文化,古史幽情深蘊文化特質,時代風采更是充滿人文精神。旅游的本質就是文化探尋、文化消費和文化享受。現代社會,沒有文化追求的旅游是不存在的,沒有文化內涵的旅游也是難以發展的。
文化旅游可定義為:通過旅游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文化旅游是相對于自然觀光、度假療養等而言的一種特殊旅游類型。中國文化旅游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即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筑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層;以居民日常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體育活動和衣著服飾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1]。
(三)文化旅游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意義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可以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1)增強旅游吸引力,宏揚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旅游業,開展文化旅游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增強景點吸引力,提高經濟效益,還可大力弘揚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同時也可改變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懂中國文化這一狀況。站在旅游經營者的角度而言,文化旅游是一種產品設計的戰略思路,只要旅游經營者在策劃旅游產品時考慮到為該產品增添文化色彩,例如,在設計觀光旅游產品時,注重對景點歷史文化背景的解釋。“文化旅游”作為一種突出旅游吸引物———文化氣息的創意可以融入到各種形式的旅游產品中去,并且可以增加旅游景點的內在魅力。2)節約成本,實現對有限資源的無限開發。旅游資源主要為不可再生資源,保護好完好的古跡、完美無損的自然環境,并充分挖掘充滿生機的傳統文化,不對旅游資源進行任何的破壞,能保持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上世紀80年代,成都市曾經在寬、窄巷子拆除了一批破舊的建筑,然后在其原址上修建仿古建筑,但是這種制造假古董的方式后來被證明是大大的失敗。經過這么多年摸索,后來得出的觀點就是通過政府配置資源,然后將這些資源整合,以提升周邊土地資源的價值,最終達到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采取“只遷不拆,舊瓶裝新酒”的方法。即將居民遷出之后,對原有建筑進行修繕,保護原汁原味古舊的特色,在此基礎上通過設置客棧等方式,開發其旅游功能。目前寬、窄巷子的改造即將啟動。開展文化旅游有利于各地區人文旅游資源的保護,有利于各地文物古跡、風景園林、民間技藝等的保護和發展。3)實現綠色開發、綠色經營、綠色管理促進旅游發展的良性循環。文化旅游的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之上。它可以保證文化資源的持續利用,強調文化開發與保護的同步,文化發展與研究的協調,同時也可以合理利用資源有效保護文化遺產,改善生態環境,保持文化完整以滿足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也有利于保持旅游景點的“原滋原味”,實現其可持續發展。觀賞杜甫草堂,游客不會對眼前這座“飽經滄桑,其貌不揚”的廟宇大失所望,不會認為“一個破廟有什么好看的”的想法。正是由于景點中所蘊涵的文化,它記載著這位大詩人的許多往事。而這種對歷史的回憶就會使游人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也使旅游活動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因此,對游客來說具有更大的魅力。
二、成都文化旅游資源的特點與優勢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構成了成都旅游的一大形象和特色,為成都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無限生機與活力,把文化資源和旅游有機融合起來,依托成都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充分發揮文化的旅游功能,是不斷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成都文化旅游資源具有以下特點和優勢:
(一)文化旅游資源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成都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興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農業興旺,手工業發達,天下謂之“天府之國”。特別是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之后,成都成為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成都從未斷過的文化鏈,在歷朝歷代都閃爍出亮點。早在漢代成都就創辦有中國第一所官辦學校———文翁石室,即現在的成都石室中學。這里文人薈萃,漢有司馬相如、楊雄和才女卓文君,唐有女詩人薛濤,五代有繪畫大師黃荃,宋有史學家范祖禹,明有大學者楊慎。大詩人李白、杜甫、陸游等曾寓居成都,古代文明為成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風景名勝。
(二)文化旅游資源具有豐富性和多元性優勢成都是1982年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地下歷史文化遺產和地面文物古跡大多分布在城市西北面,即西至都江堰、杜鵑城遺址及魚鳧城遺址,北至有大量文物出土的廣漢三星堆及最近發現的三道堰古城遺址。目前,成都正在整合現有旅游資源,打造三國文化、道教文化、古蜀文化三大歷史文化“名片”,加之“地方特產”的川劇和正在建設的成都戲曲藝術表演中心,去年開始興建的沙河工程及府南河后期整治,又將為成都推出全國獨具特色的水上娛樂和沿河觀光旅游帶。成都及周邊地區形成了“三環旅游圈”,即以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府南河等28處人文名勝為主的城區旅游圈;以都江堰-青城山、大邑西嶺雪山等10片風景名勝區為主的市郊旅游圈;以“童話世界”九寨溝、“人間瑤池”黃龍、“佛教圣地”峨眉山-樂山大佛、長江三峽、稻城香格里拉為主的輻射旅游圈。“三環旅游圈”互為依托,成都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一個休閑旅游的中心樞紐和中轉站。這對推動成都文化旅游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十分有利的條件。
三、開發利用文化旅游資源,實現成都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有其豐富的內涵和自身的發展規律。一個地方的旅游能夠興旺發達,最終還要依靠旅游資源的內在品格。因為一個城市的自然旅游資源是極其有限,并且是不可再生的。成都要實現“旅游經濟強市”的目標就必須更新觀念,樹立文化旅游發展觀,走文化旅游之路。大部分外國人來中國旅游的興趣大體是: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古跡的占49%,體察民俗風情的占22%,觀賞文藝美術的占7%,品嘗風味佳肴的占17.5%,其他占4.5%。可見,吸引國際游客的主要不是游覽或玩樂,而是中國獨特的文化魅力。從國內看,凡是旅游業發展好的城市和地區都是因為文化的吸引力,如北京、西安、上海、杭州、麗江等。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只有文化才會是永久的,才會富有永遠的魅力,永駐旅游者心田,只有發展文化旅游,才能延長游客逗留時間,增加游客消費,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有效開發利用文化旅游資源,實現成都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
(一)結合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準確定位成都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名片,對認識城市起著導向性甚至是標志性作用。準確的旅游形象定位有利于游客的有效識別。我認為,從成都的資源尤其是文化旅游的特點出發。成都旅游形象定位為“休閑之都”比較恰當。
休閑其實就是一種很個性化的休息娛樂方式,曾有專家下定義說:“休閑是指從外界環境的壓力中解脫出來,使個體能夠以自己喜歡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去休息、消遣、培養與謀生無關的智能,自發地參加社會活動和自由發揮創造力活動的總稱。其本質就是8小時以外的恢復身心、發展自我的活動。”其實說簡單點就是使人放松的方式[2]。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逐步認識到“生活”和“消費”對經濟發展同樣重要,休閑的觀念也日益加強,休閑將成為一種生活的劑,具有極大的牽引力。國內著名的雜志《新周刊》曾把成都評為中國第四城,其中一項重要的指標是成都人在現代文明下享受了令其他城市的人們羨慕的悠閑。成都在秦漢之際便形成了一種安于閑適享樂的生活方式,如《漢書》云:“巴蜀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食之饒,民食稻魚,亡兇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佚。”從古至今,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源豐富、物產富饒,形成了蜀人享受自然、享受人生的生活內容。成都的茶館林立,全城各種檔次的茶館共有四千多家。有地處老街古巷青磚瓦屋的,有倚在河畔橋頭百姓人家的,有藏在林間空地樹蔭中的,有熱鬧的,有安靜的。從一元一碗的蓋碗茶,到上百元一杯的精品茶。如成都的“順興老茶館”,人們在那里可以古巷探幽、古鎮采風,其茶館更是文化品位十足。下午和晚上亭臺樓閣里身著古裝的演員表演的川劇、說唱、古箏、雜技等民間地方戲以及“變臉”、“吐火”、“滾燈”等絕技大受中外游客歡迎。在這里真正嘗到了四川文化,感受到了成都迷人的魅力。邊喝茶,邊聊天,老朋友敘敘舊情,商場伙伴談談生意,親朋好友圍在一起搓幾圈麻將。成都人的休閑生活豐富多彩,除了川茶外,還有川酒、川菜、川戲、“兩蜀”(蜀錦、蜀繡)、擺龍門陣、打麻將……五花八門,令人應接不暇。成都還有許多歷史紀念碑、寺廟、公園、購物中心、文藝演出中心以及咖啡屋、酒吧、迪廳及各類卡拉OK歌城等眾多富有現代氣息的休閑場所[3]。
(二)加強文化旅游的規劃與研究,制定旅游業總體規劃.
成都應把發展文化旅游納入旅游規劃,各部門應積極配合,加強與文化部門的橫向聯系,開拓文化對繁榮旅游事業的各種新途徑。強化文化交流,盡可能地向游客展示蜀文化的概貌和特征,豐富文化旅游的內涵,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實現傳承、保護、挖掘、開發的有機統一;培育古蜀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展示體系,不斷提高城市品位。文化旅游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成都的府南河前期綜合整治工程中我們能體會其文化功能,從河堤的欄桿到各個景區的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充實了很多歷史文化的內容。府南河延線的8大景點中大多都包含著成都市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并保留了萬福橋附近的一片原有民居以及水井坊片區,使她成為成都真正意義上的“母親河”。這種突出文化資源的景點改造不但增添了城市活力,同時也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努力提高導游對文化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要發展文化旅游,開發者、經營者就必須具備相應的中國傳統文化、蜀文化的素養。從一定意義上講,旅游的組織者、旅游過程中的服務者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傳播者。文化旅游能否發展與深化,導游是關鍵。由于旅游吸引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在意蘊是不一樣的,只有旅游者在旅游過程當中是從深層次去觀賞吸引物的內在美,領略它悠久的歷史及燦爛的文化,而不是簡單地走馬觀花,游山玩水,僅僅驚嘆于其外表的壯觀,只有旅游者是以這種旅游方法去從事旅游活動的,我們才可以說旅游者在從事文化旅游活動。優秀的導游在文化旅游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必須大力提高導游隊伍的文化素養并增強其對旅游文化的宣傳意識和對文化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在新線路推出之前還要對導游進行針對性培訓。避免出現導游“游而不導”的現象。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教學方法;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74-01
地理學科的開設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學習地理知識也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本人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隨著現代教學的不斷發展,逐漸認識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性,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僅積極的學習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與技巧,而且還歸納總結出一些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與技巧,在此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更好的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在高中階段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地理學習觀念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學生是否樹立了正確的學科學習理念,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人認為教師想要將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并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科學習觀念。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通過地理學習不僅能夠使學生對這個世界有更加科學的認識,而且地理知識還能夠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目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等,都需要從地理學的角度加以解決。
高中階段的學生剛剛開始地理學科的系統學習,只有打好基礎掌握更多的知識,學生才能更好地奉獻社會,也才能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科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認識到了學習地理學科的重要性,自然在進行學科學習的時候激情高漲,學生將投入更大的激情與更多的精力進行地理學科的學習,自然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有效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地理學科學習理念。
2.積極打造具有吸引力的課堂
在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進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知識的獲取。不管處于哪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趣的課堂總能夠使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收獲快樂,從而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高中階段學生要學習的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基礎性,同時涉及的知識面也較廣,如果教師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組織,那么整個地理課堂教學將會十分有吸引力。例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解非洲地區的人文地理時,教師可以將一些當地十分有趣的風土人情與教學結合起來,這樣課堂教學就不會枯燥,學生也會對其充滿好奇心,使學生的眼界不僅得到了開闊,而且也對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
3.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
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有兩種心態,一種是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另一種是被動的獲取知識。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同時也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點;消極被動的掌握知識,不僅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且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也是低效的。為了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例如在講解目前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問題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先設置問題,然后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找到答案。
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目前人類面臨的共同環境問題有哪些,解決方法是什么,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就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努力學生不僅找出了目前存在的環境問題,而且找到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同時也使學生對環境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繼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另一方面也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意識更強,不僅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的一個有效途徑。
4.提高教師教學的藝術性
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因此,在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提高教師教學的藝術性。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不難發現,具有較強教學藝術的教師,課堂教學更加受學生的歡迎,能夠更好的實現知識點的傳遞,而教師的教學藝術一旦欠缺,就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地理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也是一門知識點十分豐富的學科,教師只有具有較強的教學藝術性,才能更好地將知識點展現給學生。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師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要求教師積極學習一些有助于提高教學藝術性的方法與技巧,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歸納與總結,找出更多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學藝術的方法與技巧。
例如:教學藝術性不強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只會枯燥的將知識點展現給學生;而具有較強教學藝術性的教師,就會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將知識點展示給學生,這就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愿意學習地理這門學科,自然地理課堂教學就變得更加高效。教師教學藝術性的提升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因此不可操之過急,教師在提升自身教學藝術性的過程中,應該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5.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單純的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但是如果能夠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那么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隨著現代教學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很多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與技巧,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要本著高度的教學責任心,積極的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
關鍵詞:地方院校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設置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人力資源管理在國內的熱度不斷走高,主要原因有二:
1、從勞動力市場需求方面看,由于我國人口紅利窗口逐漸結束、勞動法律逐漸嚴格、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等多方面原因推動,我國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程度整體上有所增加,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上揚。
2、高校重視度增加,特別是一些管理類專業的轉型壓力使得設置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高校迅速增加。何凌怡、姚蕓蕓注意到,工商管理專業的寬泛性已成為該專業學生就業難的一大原因,已經被列入教育部控制專業名單。很多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考慮轉型,人力資源管理是很多工商管理專業轉型選擇之一。
根據EOL網站數據,1999年全國37所高校開設HRM本科專業,2009年已增至288所(未考慮獨立學院、高職高專、自考)。本文擬對西部地區某老牌二本院校(1999年之前即開始舉辦本科的高校)HRM專業課程設置問題進行一些討論。
二、二本院校HRM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
1、勞動力市場正確定位原則
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二本院校人才培養規格介于研究型大學與高職高專之間即所謂應用型本科,因此二本院校HRM專業第一、首位、最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學者、也不是培養企業家,而是主要培養勞動力市場中的中級勞動力,具體即中小企業、政府從事人事行政工作的基層與中層管理人員。
當然,這并不是完全否定出現二本院校中少數優秀學生進入大型企業、政府部門擔任要職的可能性。如何為少數學生設計充分成長的靈活培養機制,并非本文主題,本文討論的是如何在HRM專業針對多數學生設計課程的問題。
2、學術課程與職業課程、理論課程與應用課程平衡
我國傳統文化一直存在“重學輕術”的偏見,特別是在現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強調學術與理論研究的研究型大學占有更多的辦學資源,因此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升格沖動,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層缺乏自知之明,偏離地方本科院校應有的地方性、大眾性的辦學特征,熱衷于把學校辦成研究型大學,培養市場需要數量較少的高端勞動力,學校定位虛高,結果是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早在30多年前原劍橋大學校長阿什比(Eric Assby)就指出“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英]阿什比.滕大春譯.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1世紀的科技發展深度與廣度將大大超越19、20世紀,高等教育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
體現在傳統學術與職業關系上,一大趨勢是越來越多高校學術性和職業性的界限日漸模糊、融合,單一的學術價值取向正在逐漸軟化。實際上,即使長期堅持通識教育、博雅教育、古典教育的美國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近十五年來也開始減少通識教育課程,增加職業性課程。
社會需要學術研究人才數量遠少于職業人才,今天絕大多數高校的絕大多數畢業生并非從事學術研究,而是從事職業工作,不能刻舟求劍地將100多年古典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與今天大學就業去向相提并論。因此,二本院校HRM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避免高等教育小眾化時期的學科化、學術化、理論化特征,適當突出人才培養的非學術就業基本取向,建議理論與應用、學術與職業課時數量按照5:5或者4:6比例考慮。
3、盡可能采用國內外權威標準
課程設置與課程教學大綱充分參考國家、公司大學、行業協會等制定的標準。地方高校多數專業的資金、科研實力有限,教學管理與教師的視野相對局限,在課程設置上與其自行摸索,重復前人走過的彎路,不如采取拿來主義態度、一步到位。
以創業管理課程為例,如果由教師自行設計大綱,由于個人力量有限,課程設計質量難免受限,實際上創業管理課程早已存在權威大綱,直接采用或者稍加調整即可,比如國際勞工組織開發SYB、KAB等多種教材(2007年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成為國際勞工組織KAB教育廣西首所試點院校)等。
4、畢業生短期就業與長期發展的兼顧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傳統的終結性教育,高等教育必須增加基礎性、通用性、復合性教學內容。主張二本院校教學活動應該主要集中于多數社會職業所需知識技能,并非完全否定培養學生學術能力的必要性。
職業技能解決的是短期、當前的就業生存需要,而學術能力解決的是長期、未來的職業發展需要,兩者完全可以而且應該互補、結合起來。實現互補的基本思路是:
(1)開設培養學生變換職業所必需、遷移性很強、學生難以獨立或者畢業后難以抽出足夠成塊時間學習與練習的知識與技能之課程,比如漢語、英語、研究方法論、定量分析、編程知識與技能是人類社會絕大多數工作都需要的。
(2)開設一定比例人文課程。
三、二本院校HRM專業課程設置的具體建議
本科專業課程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如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理論課、實驗課等。本文不給出詳細課程計劃,HRM典型模塊所對應的專業課程設計由于其自明性也不涉及(比如人力資源管理的招聘、培訓、薪酬、考核等4大典型模塊都需要單獨開設一門課),而只討論基礎、專業課程設置,不討論課時。對于兩課、英語等教育部規定的課程也不做討論。
1、跨工作、跨領域知識與技能課程模塊
具體包括母語、外語、研究方法論、定量分析、計算機應用尤其是編程能力是從事各項工作都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可遷移性非常強,具備合格的上述課程訓練,那么可以快速自學與理解新知識與技能,理應突出課程設置。
實際上,這早已是歐美一流高校的普遍做法。哈佛把定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列入11個核心課程領域之一。耶魯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等都把寫作、外語、定量推理并列三大必修(Distributional Requirements)課程。
國內有少數高校如華中科大開設《中國語文》選修課,該課程32個學時、2學分,考試為閉卷考試(稱《中國語文水平達標測試》),學生未達標不得獲學位。二本地方院校可以考慮引入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課程。
研究方法論課程能夠培養學生如何凝練問題、搜集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流利表達等跨領域能力,正是如此歐美高校本科階段普遍都開設了研究方法課程。長期以來國內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沒有在本科階段開設研究方法論課程,這是一個重大失誤。
定量分析模塊有5門子課程: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基礎、應用統計(含計量經濟學)、管理建模。壓縮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部分課時,增加應用統計、管理建模課時(有些二本院校經濟管理類本科微積分課時甚至達到160多課時之多)。定量分析教學全面引入相關軟件如Matlab、SAS或者國產DPS統計軟件等。數學實驗課時比例要足夠,可以要求學生自帶筆記本電腦在教室中實時練習,大大降低對實驗室資源的要求。
2、計算機運用課程
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①HRM專業軟件;②企業管理軟件(如ERP);③辦公軟件高級應用(根據工作需要,進行一般難度的office軟件二次開發編程);④某種計算機編程語言。
目前很多二本院校管理專業都開設C語言課程,這是對C語言典型應用領域缺乏了解的結果。C語言典型應用于基礎軟件開發(如操作系統)、嵌入式、工業開發,缺乏內存垃圾回收機制,編程難度較高。管理類本科生并非理工科領域的專業編程人員,學習編程主要應用于網站建設與辦公軟件二次開發,因此管理類專業本科不宜開設C語言,應選擇其他更適合非理工科學生的編程語言。
建議以“全國信息技術高級人才水平考試”取代計算機等級考試。前者考試內容更貼近實用,后者考試內容相對僵化滯后,仍然考試VB語言就是最好例子(VB、Foxpro正逐漸淡出編程領域)。
建議目前普遍開設的“計算機文化”課程不以講授形式開設,因為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計算機文化課程的教學內容(諸如Office文字處理等)日益平民化,無需專門集中授課,學生按照教學視頻或教材自學、集中考試考核即可。
3、經濟學課程
目前國內高校均開設以新古典經濟學為理論框架的西方經濟學課程。但是,新古典經濟學存在不少缺陷,假設脫離現實、過度數學化、對現實解釋與預測能力不足,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批評為“黑板經濟學”。本科生學習了西方經濟學課程,卻不具備理解與分析現實經濟運行的情況普遍。
近年來出現了“將新古典經濟學從大學課堂趕出去”的國際經濟學改革運動。當然,由于新古典經濟學在歐美大學長期占據主流,一代又一代教師都是接受新古典經濟學教育,挑戰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很難系統進入教材、教師與教室,因此新古典經濟學仍然一枝獨秀。
建議開設現實性更強的國民經濟管理課程(類似課程名稱還有政府經濟學、宏觀經濟管理、國民經濟學等),有利于學生理解現實經濟現象與經濟政策,更有益于其實際工作。對于考研需要,在第三學年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供考研學生選修即可。
4、其余建議設置課程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交叉學科,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是“雜家”,最主要是4個學科即心理學、法律、經濟學、會計。建議開設以下課程:心理學、心理咨詢、企業經營法律、人事法務(單列)、財務報表分析(含會計基礎)、管理信息系統、市場營銷、戰略管理、公司治理、商務策劃與項目管理、管理診斷與咨詢、生產質量控制與管理、采購管理、工業工程或者人類工效學、創業管理、商業情報(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檢索與分析課程(日本高校普遍開設經營情報課,美國成立全國競爭情報協會SCIP)、全球社會文化常識、金融與投資、行政實務、體系審核等課程。
此外,考慮畢業生去政府工作就業管道,應開設若干政府人事與行政方面課程,如中外人事制度、社會保障、保險學、財政學等。
5、靈活確定課程開設方式
對于一些文字性較強、課程難度不大的課程,完全沒有必要由教師集中講授課程,比如中外人事制度、商務禮儀、全球社會經濟與文化、計算機文化等課程。
可以采用教師給出學習要求、具體詳細的閱讀材料與閱讀書目清單,由學生個人或者小組自學,最后采用集中考試、口頭報告、課程論文等方式考核。
參考文獻:
[1]何凌怡,姚蕓蕓.上海財經大學工商管理本科生培養模式實證研究調查報告.現代經濟信息,2009,(3):67-69.
[2]姚君.地方本科院校課程體策優化研究――以N大學為個案[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3]劉凡豐.通識教育的理想與現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78-81.
[4]陸克斌.國家職業標準與高校課程體系設置相銜接的協同機制研究.職業教育研究,2009,(9):55-58.
[5]馬力鵬.建議高校普遍開設“科學研究方法”課程.教育與現代化,2001,(2).
關鍵詞: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改革;地方本科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19-0156-02
伴隨著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和外貿經營權的下放,我國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融入到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商務競爭之中,這使得熟悉國際貿易理論和實務、掌握國際貿易法規、熟練運用外語、精通電子商務的國際貿易人才將成為社會急需的熱門人才。而作為國際貿易專業專業的主干課程的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就變得尤為重要。那么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否也同樣適應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呢?對于地方本科院校國際貿易類專業的教學應該適應當前的社會需要,合理設置課程,改變教學觀念,明確教學目標,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培養實用型的國際貿易人才。
因此,根據課程本身性質,結合地方經濟建設的需求、學院辦學理念和專業調整的需要,總結近年來衡水學院經濟學與管理學系在本門課程教學和實踐的經驗,筆者認為在該課程建設和改革中應力圖貫徹以下的原則。
一、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注重與實際相銜接
(一)注重國際貿易慣例的講授
為了適應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國際商會等國際組織相繼制定了有關國際貿易方面的各種規則,如《2010通則》、《UCP600》、《托收統一規則》等。這些規則已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公認的一般國際貿易慣例,被人們普遍接受和使用,并成為國際貿易界從業人員遵守的行為準則。而這些公約的內容可以說涵蓋了《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的絕大部分章節的內容。但是書本中對這些內容的敘述很少,所以應該在實際教學中增加這部分內容的講解。
(二)把握國際貿易的前沿性和創新性,將教學內容從書本延伸到科研與實踐
國際貿易風云瞬息萬變,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實踐者每時每刻都在創新,《國際貿易實務》教學要充分體現它的效果,顯然不可能漠視這些變化和創新。在教學實踐中,要努力建立一個教學、科研與實踐互動的良性循環系統。
(三)與法律相融合,提高學生風險意識,增強就業能力
針對國際貿易的特點和要求,從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國際貿易適用的有關法律與慣例,總結國內外實踐經驗和吸收國際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貿易習慣做法,在遵循國內法規的同時了解國際法規甚至要掌握一些國家的貿易法規,學會在進出口業務中既能正確貫徹我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和經營意圖,確保最佳經濟效益,又能按國際規范辦事,使我們的貿易做法能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做到與國際接軌。
二、教學方法提倡創新性,多樣性
(一)案例教學是國貿實務教學的靈魂
案例教學是克服傳統的教科書式教學方式的最好方法。這門課程內容多、關聯性強、細節多,還涉及相關的英文、法律、金融、人文等等相關的科目,所以教學難度比較大。一方面,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教師在運用案例教學時,需要精心做好準備工作,案例的選擇不在于數量多,而貴在內容精,盡量突出所選案例的現實性、典型性,并體現課程中所學內容的特征。通過案例分析,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將知識學活,為將來的實際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互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主動性
在授課中注重教與學的互動,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角色為引導性角色,通過實施探究式提問和討論等手段,帶動學生的思路。另外通過參加校內外國貿技能競賽的方式使學生增加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三)加大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的應用,推行網絡教學課件建設
創建本課程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臺,積極探索利用網絡和多媒體課件的開放式教學新模式,實現網上授課、網上答疑,網上指導,網上批改作業,努力實現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
三、加快和完善《國際貿易實務》實驗室建設和模擬仿真教學
在虛擬的貿易環境中,通過讓學生扮演進出口業務流程的不同當事人,并進行逼真的模擬性操作,從而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國際貿易的業務技能,為將來從事外經貿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一)課堂模擬
課堂模擬是在學校內的課堂進行。比如講到信用證那部分;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開證行、議付行、進口商、出口商等角色。比如通過在課堂中模擬信用證支付場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較為深刻的印象。
(二)網絡模擬
引入計算機全仿真模擬實訓,實訓的內容為真實的外貿業務,學生分角色進行全程交易模擬,體驗實際工作,提升實際操作能力。目前,衡水學院經管系實驗室已經粗具規模,學生均可以在實驗室進行國際貿易模擬仿真實訓。
參考文獻:
[1] 黃永新,何中正,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建設與改革探索[J].凱里學院學報,2009,27(1):107-110.
[2] 張艷.關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4).
[3] 何璇.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項目化教學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2,(5).
[4] 戈雪梅.對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1).
關鍵詞:地方高校 國際貿易 實踐教學
國際貿易是一門研究國際間商品交換的理論與實務學科,具有較強的涉外性和實踐性。教學過程中,如何搞好國際貿易課程的實踐教學,是困擾教學的一大難題。尤其地方院校,因受經濟、地理、人才等因素的制約,有效開展國際貿易業務流程的實踐教學就更難,這就需要充分挖掘利用現有的資源,加大改革和探索的力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1 進行國際貿易課程實踐教學的作用和意義
首先,是提高教師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平臺。高校教師隊伍雖然學歷水平較高,但是大多卻都缺乏實踐經驗,對于一些實際業務中的習慣做法和應注意的問題缺乏親身體驗,難以充分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開展國際貿易課程實踐教學活動,實際上也是老師們學習、充電和增強自身實踐教學能力的過程,使教師的教學能力上一個臺階。
其次,實踐性學習,會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對自己的知識查漏補缺、增進對當前國際貿易人才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的了解,這也將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去獲取一些執業證書或者資格證書,比如報考報關員、單證員、貨運等。這也將有助于增強學生擇業的籌碼。同時,實踐性教學還可以擴充學校的教學外延,穩定學校和社會的實踐性關系,使理論更好地與實踐相結合。
再次,開展國際貿易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可將單調的課堂填鴨式教學轉化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因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國際貿易流程的生動化,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將會提高,學生由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的學習將轉變為動手操作的主動學習,這對提高教學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2 地方高校開展國際貿易課程實踐教學存在的困難
基于內地地方院校的經濟、地理以及開放環境,開展實踐性教學的資源非常有限,全面有效的實踐性教學活動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經驗不足
我國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設置是20世紀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的,辦學時間相對較短,而地方高校開設國際貿易專業的時間更晚,可做借鑒的經驗有限,實踐教學只有在綜合自己條件和能力的情況下摸索著前進。從專業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到實踐模塊、操作流程,都只能不斷地學習、改進,這樣一來實踐教學的效果自然也就存在著不足之處。
2.2 經費有限
地方高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有限的學費收入,再加上近幾年本科教育在硬件基礎設施的投入上花費較大,導致教學工作上存在著經費上的限制,而開展實踐教學就要購買價格昂貴的教學軟件或者自籌經費進行實踐實習。地方高校面對高額的投資成本,往往顧此失彼,難以滿足教學需要。這在客觀上妨礙了國際貿易專業的發展,進而影響了教學質量,這又會進一步影響學校的聲譽和招生,形成惡性循環。
2.3 資源欠缺
開展國際貿易實踐教學需要一定的外部資源作為支撐,沿海城市、大城市擁有較豐富的資源:港口碼頭、海關資源、專業性外貿公司、涉外貨代、銀行國際業務部,甚至有的還擁有保稅區這種專門從事國際貿易實務操作的經濟區域,非常便于各大院校開展國際貿易學習的實踐操作。但內地中小城市不具備這些資源優勢,無法從當地企業獲得相關實踐操作的學習機會。有鑒于此,身處內地中小城市的地方本科院校就非常有必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外聯,但這又受到有限經費的制約,有想而不得實。
3 地方高校開展國際貿易課程實踐教學的幾點建議
針對地方高校開展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諸多困難,筆者認為應該將地方資源進行整合,結合高校自身的特點及辦學優勢,盡最大可能地開展實踐活動,筆者試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專業教師應充分利用周邊資源來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國際貿易專業教師可通過自我學習、教師間的互相學習集體備課或外出進修,提高自身實踐教學的能力。教師還可利用往屆畢業生的資源,從在外貿企業從業的往屆畢業生處獲取最新的實務單證和案例來進行實踐環節的教學。至于缺乏雙師型教師的問題可通過鼓勵教師考證或外聘客座教師的途徑解決,缺乏雙語型國際貿易專業教師的問題可通過教師自己增強英語學習或同本校外國專業共同培養雙語型教師來加以解決。
加強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經費困難等問題雖然確實存在,但畢竟是可以解決的問題。地方高校要加大力度構建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對本市及周邊城市相關企業的走訪、調研,遴選出符合教學要求的典型外貿企業,并建立良好的校企關系,解決實踐教學基地缺乏問題。實在沒有辦法的進行的實務操作流程,也可以借助國際貿易實務模擬平臺(軟件)來進行,雖然需要較大的一次性投入,但這對學校的長遠發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地方政府應給予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在辦學過程中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有一大部分是服務于地方,所以地方政府是首先得益人。地方政府應該做高校和本市相關企業之間的紐帶,幫助高校建設實踐實訓基地,為高校的發展學科的建設開綠燈,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應該給予財政上的支持,切實地解決地方高校的困難。
師生間要加強互動,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非常重要,這不僅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可以對學生起到較好的鞭策作用,甚至能幫助學生盡早的訂立自己的職業規劃,做到有的放矢的學習,在就業的時候也能減少學生的迷惘。在國際貿易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在模擬平臺上作試驗,或者帶領學生一起參加單證員、貨運員等從業資格的考試,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夠增強教師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
總之,在國際貿易教學過程中開展實踐教學環節是非常有必要的,地方高校從長遠利益而言更要著重發展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實踐型本科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建功.國際貿易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金融經濟(理論版),2008,6.
[2] 馬莉.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方法創新探析[j].當代經濟,2009,19.
[3] 王萍.國際貿易專業實踐環節的探索與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9,20.
第一,它有利于民間音樂的保護和傳承。民間音樂文化作為一種民族文化資源其傳承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民間的自然傳承,另一種是學校的音樂教育。民間傳承的特點是師徒傳授、自生自滅,這種傳承方式往往缺乏組織和計劃的。在工業化、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西方音樂的大量涌入,各種流行、網絡音樂的鋪天蓋地,實踐證明,在這種新的文化背景下僅僅依靠民間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和難以有效傳承的,有很多優秀的地方性民間音樂已面臨失傳的危險。因此,作為以傳承人類文明為己任的高等教育應發揮自身在人才、資源、影響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來承擔起保護、傳承、發展本土音樂的重任。
第二,它有利于豐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資源。我國現有1700多所普通高校,各高校在地域分布、辦學方向、培養目標等方面各不相同,各高校特別是地方性高校自身的層次性和特殊性十分明顯,原來那種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大一統、齊步走”的單一課程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現在的市場經濟新形勢。近年來,雖然些地方高校在研究本土音樂教學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如新疆藝術學院的“維吾爾木卡姆”教學、福建泉州師范學院藝術系的“南音”教學等,但這些還僅面對音樂專業學生,對更多的其他非音樂專業學生的本土音樂教育研究和實踐是十分薄弱,甚至還沒有。這樣,使得許多高校特別是一些地方性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的工作者,一方面面臨當地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無動于衷,另一方面卻為自己有限的課程資源四處叫苦,從而出現了一種典型的“抱著金飯碗去討飯”的尷尬現象。因此,將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與當地優秀的民間音樂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豐富高校藝術教育的課程資源而且還有利于形成藝術教育的地方特色。
第三,它有利于對廣大大學生加強多元文化教育。在大力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我們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也應積極發揮作用,在課程內容上體現這些。多元文化教育是上個世紀5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率先發起并迅速為全世界人民認可的一種思潮和促使社會與學校教育做出改革的運動。多元文化這種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美國社會民族理論中的文化多元主義以及文化人類學中的文化傳承與文化相對主義,教育學中的教育機會均等等理論組成。多元文化代表人物之一的赫斯科維茨認為每一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獨創性和充分價值,都是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相對論的核心之處是認為社會的穩定與和睦來自于不同特點的尊重,來自于互相尊重,強調的是多個而不是一個生活的價值,是對每個價值的肯定。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差異明顯,各地的風俗人情、文化藝術、民間音樂各式各樣,這些差異性不僅為在地方性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中開發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和教育資源,同時也為廣大大學生認識和理解多元文化的魅力及價值提供了很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