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泥土實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創新精神 英語活動教學法 新型中職課堂結構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3(b)-0043-01
1 中職英語教學的現況及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學生方面,形成了被傳授知識的習慣和思維,沒有自己的主見,不敢大膽發言。其次是老師在上課時知識與實踐脫節,在課堂上讓學生學習的內容,不能“學以致用”。有些教學工作者沒有宏觀的教學目標,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傳授知識。這是我國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2 對活動教學法的運用
活動教學法是交際家族的后起之秀,它一嶄露頭角,就引起外語界的高度關注;今天,它已成為較為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本文所述的活動教學法專指澳大利亞的以活動為基礎的教學法(Activities-based approach)。一端是指在這種教學模式中的單項練習,另一端是指交際性最強的真實交際活動。
活動(Activity)特指學習者積極地有目的地使用語言的經歷。在活動教學法中,學生處于主導地位。他們是課堂的參與者,主導者與探索者;老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和推動者。通過活動教學,讓學生感知、體驗,在活動實踐中真正認識,并掌握和運用知識,使學習的主動性成為學生學習各種知識的自覺習慣。達維多夫將學習活動的結構劃分為五個要素:活動的需要、動機、任務、動作與操作,很具啟發性。對于英語活動教學,筆者總結了一些設計經驗:
3 培養學生說、寫能力的一些活動設計
說寫(產出)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由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訓練過程。該訓練過程有三個階段:呈現──練習──運用。(1)呈現階段,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與認知環境,引發學生對新語言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思維活動,激勵學生嘗試;要通過情境、語境示范等把語調、表情和動作表達出來,然后組織全班、小組、個人重復、練習,并正確地領會、掌握新的語言。(2)練習階段,即圍繞學習內容里范例,結合學生實際,組織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假戲真演。(3)運用階段,即組織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教師應提出任務,交待活動方式,要求真實地表達思想教師組織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
對課文中的對話可采用控制性扮演角色的活動進行練習。讓學生扮演學習內容里邊的角色,如售貨員、票務員、警員等,按照所學的內容或設想一種情景,如購物、聚餐等,在這樣的情景中進行模擬交際訓練。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課文中的對話的掌握來進行練習。練習完每課對話之后,老師可以提問課文中的句子,由學生自己進行回答。在上“Ordering Meals”這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課前把日常的食物模型或食物卡片帶到課堂,在我校的“西餐實訓室”授課至實訓環節時,分小組讓學生分別扮演客人與服務生,以流利完成一定數量的點菜任務、創意菜式等因素為標準,整個課堂生動自然,學生做到活學活用。
又如上“Thanksgiving Day”這一課時,先讓同學在課前搜集有關節日的內容,設計了一些活動,如談論自己最喜歡的節日、向身邊的人表示感謝、讓學生自行制定一個新節日等活動。同學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頻繁交往形成合作氣氛,獲得交際的樂趣。
4 培養學生聽、讀能力的一些活動設計
聽、讀(接收)能力是指理解聽、讀內容接收有關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要通過一系列活動逐步培養,課堂活動一般分為三個步驟:
(1)在聽力或者閱讀訓練前,教師要組織“預測活動”,利用標題、關鍵詞或情景對將要讀或聽的內容進行預測,引發學生的期待,啟動原有的知識結構,接收新內容。
(2)在閱讀過程中,根據文章內容,組織適當的活動,引導學生閱讀。
(3)聽力和閱讀結束后,對主要句式、詞語進行討論,加深理解和開展一些相關的說、寫活動。
例如在上“Soil Erosion”這一閱讀課時,課本講到有三種保護泥土的方法,筆者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如下的閱讀任務:“請同學們閱讀完文章以后,利用筆、硬紙,顏色筆物品,分小組在十五分鐘內把里邊提到的方法制作成簡單的模型,并由一名同學負責口頭陳述”。學生參與活動的時候,調動盡可能多的感觀,通過親身體驗對現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升華,記憶特別深刻。
5 活動成功組織的關鍵因素
教師要恰當運用情感策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是活動教學法課堂成功的關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最重要的因素。呂叔湘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激活了。“激活”,是活動教學法的重要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當成一種需要,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課堂上,教師除了使用各種教學藝術激發學生的興趣外,更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到充分的尊重、信任、理解、寬容與關愛,然后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指導和幫助。由于是以練為主,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的期望值不能定太高,對他們所取得的點滴進步都要適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教師遇到學生“卡殼”等尷尬場面,講究“誘”——循循善誘,耐心啟發。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給予暗示或適當的提示。如遇出錯,則講究“導”——正確引導。教師等學生答完或表演完后,應先給予鼓勵與肯定,再給出答案,正確引導,再施強化。
6 結語
一個國家的興旺發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教育的發展靠教學。有個良好的教學方法將會事半功倍,而日益發展壯大的活動教學法將會應用于廣大小、中、高等學校。
參考文獻
[1] 加里·R.莫里森,史蒂文·M.羅斯,杰羅爾德·E.肯普主編,嚴玉萍譯.設計有效教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年,12.
關鍵詞:做教學 自主探究 “境”“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切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在做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
下面我以聽到的幾節作文課為例,結合《課標》要求,進行簡要評析:
一、創設自主探究的“境”:讓作文樂趣無窮
【案例一】上課了,教師拿著三只疊在一起的杯子出現在教室,學生都很好奇,頓時教室里炸開了鍋,學生紛紛說著杯子的用途,猜測著教師拿著杯子的目的。教師微笑著,讓學生盡情地說。過了一會兒,教師把杯子逐個擺開(一個底朝上,兩個底朝下),學生就更好奇了,以為老師要變魔術,紛紛猜測,這時教師開始向杯子里倒水,學生更是說開了,教師到底要做什么呢?最后,教師揭開了謎底,原來底朝下的兩個杯子一個底部有洞,一個里面很臟。當然,朝上的那個根本就裝不進水。至此,教師才出示了本次作文的題目:由三只杯子想到的。至此,孩子們的思維早就如開了閘的水,噴涌而出,滔滔不絕,如此引人入勝的開頭有幾個孩子不被吸引呢?
【學生習作片斷】
生1:又是作文課,“頭”中羞澀的我真的好頭疼,但看到老師手中的杯子時,我也有了想表達的愿望,尤其看到老師故作神秘的樣子,我不禁也開了“金口”……
生2:看著老師手中的那三個杯子,我想到了很多很多,那三個杯子不就是我身邊行行人的真實寫照嗎?
生3:看著老師手中的杯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不就是那一只底部被戳了一個洞的杯子嗎?爸爸媽媽給了我一副美麗的軀殼,我又拿它盛下了什么呢?我不要這樣活著,我不要自己的人生是一片空白,我不要將來的日子都只有后悔……
【評析】組織教學時,教師不是直白地敘述,而是有意留下空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自由想象、填補“空白”,去自我發現、創新、表達,變“吸收―儲存―再現”為“探究―鼓勵―創新”。結果,百花齊放,境況美不勝收。
【案例二】上課鈴響了,孩子們不是規規矩矩地在室內坐好,而是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地自由組合,來到校園的花園里。教師沒有過多講解,只是提示孩子們觀察花朵的形狀、顏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并和花朵說說悄悄話。
話剛說完,孩子們就如蝴蝶般翩翩飛行于花叢中,用眼看,用手摸,用鼻聞,用嘴說……往往令孩子們頭痛的作文課也能獲得游玩似的快樂,孩子們能不主動學嗎?
【學生習作片斷】
生1:啊,你是那么美麗芬芳,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黃的像金,自由地在風中舞蹈,發出令人心醉的芳香。請你告訴我,是什么讓你如此五彩繽紛,香氣襲人?
生2:火紅火紅的一串紅喲,你多么像燃燒的火焰,又多么像串串鞭炮,你穿上了艷麗的禮服,也來參加這秋日的聚會嗎?
生3:粉紅的月季花,你可別低著頭呀!是不是太陽公公悄悄吻了你的臉,你害羞了?還是秋夜寒冷,你被凍紅了小臉?雪白的月季花,你嬌嫩的臉上怎么還有兩顆晶瑩的珍珠,難道是昨晚秋霜姑姑悄悄送給你的禮物嗎?
生4:“桂子花開,十里飄香。”猛吸一口,空氣中凈是甜甜的味兒。瞧,你那么嬌小玲瓏,一叢叢、一簇簇,擠滿了樹的枝枝丫丫。你可要把我迷醉了。
生5:夾竹桃有紅有白,滿樹滿樹,幾朵幾朵湊在一塊,在風中沙沙作響,似乎在竊竊私語。你能告訴我你的悄悄話嗎?別只顧搖頭,你能再聽聽我的煩惱和憂愁嗎?
【評析】首先,教師打破傳統的室內教學模式――閉門造車型,而是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親近寫作素材,擁有第一手資料;其次,讓學生自由組合,創設一種民主、和諧、愉悅的氛圍,使學生產生一種“自由感”,從而減輕學習上的精神負擔,能隨意觀察,充分發揮出學生的自主性;最后,教師的適當點撥提示,打開了孩子自由思維的寶匣。于是那靈動美妙的詩一般的語言便汩汩流出,這樣的習作,怎不令人怦然心動,拍案叫絕。
【總結】由上述案例可見,創設自主探究的“境”,即提供自主探究的機遇,設計自主探究的情境,創設自主探究的氛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欲望,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習作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善于營造平等、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使用最佳的教學藝術,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創造這種自主探究教學的“境”。“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束縛……”。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思維靈動,筆下生輝。寫的文章自然就富有創新,富有真情實感和情趣。
二、開放自主探究的“度”:讓作文豐富多彩
【案例一】教師深情地導入:“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中,無論是按公歷還是農歷,都有許多傳統節日,而遇到佳節,你也許會回憶起許多美好的往事,也許會特別思念某個人,也許想起瀏覽過的迷人風景,也許想買個精致的玩具飾品,也許有許多話兒要向誰訴說……”
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有的學生想起中秋節時,全家邊嘗月餅邊吟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情景;有的學生想起“五一節”在公園游玩時,一位救落水兒童的不知名的叔叔;有的學生想起“重陽節”時媽媽給奶奶送賀卡;有的學生想起“春節”時爸爸給自己送的禮物;有的學生想起“十一”長假到外地游玩時欣賞的迷人風景……至此,教師提出作文要求:將你在那個日子里的所作所為、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下來,題目自擬,體裁自定,字數不限。
學生揮筆直抒,在一節課時間里,多數學生輕松地完成了習作,而且寫人、寫事、寫景、狀物,體裁包括書信、詩歌等,均精彩紛呈,各有千秋。
【評析】組織教學時,教師首先將習作所涉及的范圍適當拓寬,降低了運用知識的難度;其次又將習作的要求適當拓寬,擴大了完成習作的自由度;最后加上教師精心創設的導入,又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寬廣度。這樣多一點“自助餐”,放棄“配給制”,便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便于再現學生儲藏于大腦中的知識和經歷。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自然也就能水到渠成地寫出好的作文。
【案例二】一位教師在指導“向你介紹我”一文時,要求學生完成習作的初稿后不急于謄寫,而是根據習作要求互相評議修改;謄寫完之后也不急于交給教師,而是互相修改評議;然后教師再進行評改;最后集體講評。如對一位學生的作文《我就是我》的講評:
自評:這篇文章以時間為序,寫出了我性格的生成與變化,文章語言生動優美,抒“我”自然之情,顯“我”自在之趣,做到了“我以我手寫我心”,把“真實精彩獨特的自己”展現了出來。應得“優”。
互評生1:文章條理清晰,敘述完整,語言非常生動,所舉事例讓我有身臨其境之感,我似乎看到了一個瘋狂不羈的野丫頭,一個嗜書如命的好學生。得“優”。
互評生2:我覺得題目很新穎,一看就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女孩。事情敘述完整,尤其是文章的句子很優美,例如:小時候的我是一個十足的野丫頭:因為在韭菜地里打滾而弄得滿身泥土。因為和別人家的看家狗“搏斗”而搞得“流光溢彩”;因為爬上樹蕩秋千而摔得鼻青臉腫……這組排比句寫得相當好。得“優”。
師評:首先你很會動腦,一是題目特別,二是文章選材真實可信;其次,寫得很有條理,過渡自然,人物性格就會躍然紙上,值得表揚。得“優”。
【評析】講評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規范學生個性化語言的過程。改變以往教師一刀切的方式,擴大評改的寬度,教給講評的方法,讓學生自評、互評,再老師評、集體評。前者重點落實訓練要求,后者又把欣賞評議融為一體。這樣開放講評的“度”,使學生在提高評議能力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在審題、選材、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方面博采眾長,飛速提高。
【總結】由上述案例可見,開放自主探究的“度”,即拓寬作文題目、內容、體裁等的自由度,擴大習作評議的參與度,渲染佳作的知名度等,能充分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使學生在互幫互學、友好合作的良好心境中,不時閃現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捕捉住靈感,下筆有神,妙筆生輝。這充分體現了“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的新的課程理念。
結語
上面幾位教師的作文教學讓我深受啟發。由此可見,創設好了自主探究的“境”,把握好了自主探究的“度”,無異于給了學生一枝“生花”的妙筆,讓學生能寫出優秀的作文來。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土木工程材料 能力培養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12-167-02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質、用途和使用方法等,而且直接影響到后續課程的學習,更為重要的是為今后進行工程設計、施工、質量控制與管理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
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重要承擔載體,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教育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中指出,獨立學院應確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與普通高校本科相比,獨立學院培養的人才應以能力培養為本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應用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目前,獨立學院大都是依托母體學校的教育資源而建立起來的,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機制、管理機制、教學評價機制等方面大體沿用母體學校的,未能充分考慮到獨立學校的特色。在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在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中,緊緊圍繞著能力培養,進行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踐教學的改革,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教學現狀
1.1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特點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內容龐雜,知識體系分散,敘述性知識多,公式推導少,經驗表格和規范多,實用性強等;學生普遍認為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內容不難,一聽就懂,學習積極性不高;該課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學期開設,這個時期的學生剛好過了大一時的學習勁頭與新鮮感;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具體表現為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不大,缺乏主動性,從而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深,對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方面知識欠缺,給到今后的工程設計、施工帶來困難。
1.2 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解析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堅持“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核心,以“滿足社會需求,實現充分就業”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應用能力為突破口,把“重實踐、強能力”的理念落實到各個教學環節中。
獨立學院的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能力不強,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低,但大多具備一定的特長,社會活動能力、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強,因此,以“應用能力”為核心,因材施教,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與獨立學院的受眾特點相適應。
2教學改革
2.1 整體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推進教材改革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本科教學應堅持“寬基礎、精專業、重實踐、強能力、高素質”的辦學特色,精心設計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整體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在課程教學中,應立足于學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和可持續發展,專業教學的內容要精、新、聯系實際,要減少對理論的驗證、嚴密的邏輯推導,要突出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和實踐性。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版本眾多,在內容和體系安排上各有側重,但教材所面向的是普通本科受眾對象,難以適應應用型本科教學的需要。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認真研究各教材的特點,從中挑選了由蘇達根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做為配套教材,該教材的最大特色是每節內容的學習上有實例分析材料,較適合應用型本科教學,但是對一些新材料知識及材料檢測知識介紹較少。
筆者在具體的教學中,充分研究教材與工程實際的需要,弱化了粘土磚及板材的學習,將鋼筋、水泥、混凝土、瀝青幾大建筑材料列為主要學習對象,緊密聯系工程實際,強化這幾大材料基本性能、用途、使用方法的學習。同時對教材中沒有提及到的土木工程材料檢測知識也列入教學范圍內,進一步突出了土木工程材料知識的應用性和實踐性。
2.2打破傳統教學方式,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
(1)打破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采取多種教學方段。
土木工程材料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理論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采用的是“單向灌入式”進行授課,教與學之間的互動較少,單方面強調教師“教”的主導性,忽視了學生“學”的主體性。加之多媒體設備的輔助教學,教師若是不能把握教學信息量和適時控制教學進度,更是加劇了學生的被動接受,大大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多種教學方段,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1)針對生活中所常見的一些工程現象開展課堂小討論。例如在瀝青和瀝青混合料一章中,結合瀝青路面夏天易軟化冒油,而冬天易開裂出現裂縫等現象,討論瀝青路面的高溫穩定性和低溫開裂性對瀝青混合料的組成材料的要求不同開展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掌握了材料的性質和應用。同時,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在觀察中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工程實際中出現的工程事故,開展實際案例教學法。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際工程案例是其教學活動中一項不可缺少的教學材料。以實際案例作為媒介,把現實的工程事故中的相關問題帶進課堂,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來分析事故產生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很快地理解所學知識,縮短理論與實際的距離,培養學生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能力。例如,2007年8月湖南鳳凰堤溪沱江大橋在拆模時使快建好的大橋整體倒塌,事故照片顯示倒坍的大橋廢墟中散落的是一大堆碎石塊。在進行事故原因分析時,要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其內在的本質,原來該大橋采用的是漿砌結構,由于當地缺河砂,石塊與石塊之間的粘合劑是采用山上的石頭磨成的粉末,和水泥攪拌制成砂漿,使用的砂子里夾雜著大量的泥土,嚴重影響了砂漿與骨料間的膠結能力,從而導致工程事故的發生。通過工程事故的分析,深感工程材料對工程質量的重要性,喚起了學生的工程責任意識,加深了對這門課程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了學習興趣。
(2)開展現場教學,增強感性認知。
單純的課堂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對材料感性認知的建立,為此,在教學模式選擇上,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適當開展現場教學。例如在講授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時,將學生帶到本校正在施工的某辦公樓的施工現場,現場攪拌站堆放了一堆干河砂和一堆濕河砂,讓學生親眼目睹了兩種不同河砂在其他配比相同的情況下所配制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從而很直觀地明白了砂本身含水率的高低對拌和用水量的影響,在輕松愉快中獲得了對知識的理解。采用現場教學,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感性認知,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深化所學知識,從而突破了課堂教學的某些局限,在教學效果上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
創新型應用人才需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在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應自始自終體現這一點。
(1)加強理論聯系工程實際教學。
將學生分組,讓學生深入工程實際,比如施工現場、鋼筋混凝土構件預制廠、材料檢測中心等進行調查或參觀學習,在工程實際中獲得了對材料性能、使用方法、加工制作工藝、檢測方法、材料質量評定等的感官認識與直接理解,然后以組為單位撰寫調查報告或總結報告。通過工程實踐,加深了學生對材料基本知識的理解,了解了材料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情況,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2)在實驗教學中,增加基于實際工程為背景的開放式實驗。
實驗是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土木工程材料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其原理和操作都較易掌握,既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不能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得實驗教學的優勢難以發揮出來。
獨立學院土木工程材料實驗教學改革應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應用能力為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以提升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競爭力。筆者在實驗教學中,除了鞏固一般性的驗證性實驗之外,增加了基于實際工程為背景的開放式實驗。作為實驗的工程背景來源于母校土木學院檢測中心負責的工程項目,將學生分批、分組,讓學生自己針對不同工程項目送檢的材料試樣(如水泥、鋼筋、砂漿、混凝土等)所要檢測的技術指標要求,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獨立進行試驗,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編寫實驗報告,出具模擬的檢測報告,參考現行土木工程材料質量標準對所檢測的試樣質量合格與否做出評判。同時,在實驗過程中注意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對于學生實驗中遇到的問題,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啟發學生去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并幫助學生建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工作作風。在這種開放式實驗教學中,一是由于緊密聯系工程實際;二是由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既加強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4培養“雙師型”教師,保證教學質量
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程教學需要既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具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獨立學院要立足于自身,放棄過去對母體高校師資的完全依賴,積極引進和培養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一方面著力培養自己的教師,選派一些教師參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鼓勵青年教師掛職到企業做“訪問工程師”,在現場實踐中提高他們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從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任教師隊伍;另一方面,向企業聘請一些具有較強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實驗指導教師。只有建立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才能保證課程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結語
獨立學院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改革的方向應立足于受眾對象的特點,緊緊圍繞著獨立學院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目標來進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積極性,切實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項目來源:湖南工業大學校級教改課題(編碼09H20))
參考文獻:
[1] 劉濤.獨立學院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的構建[J].大學教育科學,2009(3):43-46.
[2] 張發明,劉安民.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民辦高等教育,2012(3):26-29.
[3] 朱開永,王長生.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煤炭高等教育,2008(7):51-52.
[4] 張利,劉永,蘇勝,等.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土木工程材料教學體系的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7(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