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材料工程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上好緒論課程,引入團隊合作理念
在以往的緒論課程中,只講授課程的學習內容,學習特點,學習方法等,在團隊合作模式學習中,還要向學生介紹團隊合作理念,團隊的價值,例如:中國有古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自然界有“大雁團隊”,牧羊犬的作用等等,通過講寓言故事、職場故事讓學生們接受團隊的概念,認識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2.組建團隊,提出要求
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組建團隊,同時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選出一名組長、起個鼓舞人心的組名、寫出小組的《學習公約》、確定小組學習目標。
3.設置小組競賽式的課程形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在授課過程中,采用小組競賽的課程形式,實行積分制,包括加分制度和扣分制度。其中,加分是任何有利于課程學習的行為表現,例如,課題探究式提問,給予小組相應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回答正確的給予加分;小組制作小教具給予加分等。扣分是任何不利于課程學習的行為表現,例如:遲到、缺勤、早退等。核心知識點的講解通過組織小組之間的辯論或互判作業等形式形成競爭,準備充分的、正確的小組加分,對抗失敗的小組不得分。通過此種方式強調學習重點,通過競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團隊合作中的幾個重點
1.多方位指導團隊合作學習過程
通過課上穿插、課后輔導、預留作業(包括預習作業、思考作業、小組作業、個人作業和趣味作業)等形式,使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知識的同時,了解團隊合作的科學程序、組長與組員的權利與義務、團隊內部的溝通與協作以及要達到目標所需要的要素等問題,合理規劃團隊合作的各種載體是團隊合作模式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
2.教學評價
定期地對團隊合作小組進行評價,并反省在小組活動中,同時作為課程成績的一部分。該課程每位同學的平時成績由以下幾部分組成:實驗成績(30%)+平時作業成績(20%)+小組成績(30%)+小組組長打分(20%)。
三、課程改革成效
根據上述結構形式、材料以及初步估算的結構尺寸,建立分析模型。依據機翼結構的對稱性及載荷對稱性可得邊界:機翼與機身連接處的節點有節點位移δx=0、δy=0、δz=0。整個模型共500個節點,1643個單元,4套外載荷,10個氣動分區,205個氣動小塊。分析模型見圖2。
滿應力優化設計
滿應力設計是通過劃分結構設計區和選擇關鍵元的方法實現的。設計區中包括若干個有限元件,從諸元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元件作為關鍵元,只對關鍵元進行強度比再設計。計算時可將結構分為設計區和非設計區。每個設計區受一個變量控制,通過再設計得出各設計區中諸關鍵元新的尺寸A(k)ij后,再從中選出最大的作為該區的統一變量D(k+1)ij(i∈某區,j∈該區的關鍵元),然后考慮最大、最小變量約束,再進行下一輪迭代,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結構元件尺寸(A)與設計變量(D)之間的耦合關系。對非設計區,將不指定關鍵元,在設計中該區元件尺寸不作改變。
滿應力設計的初始設計值取工程估算法估算的初步值,設76個設計區、646個關鍵元、164個設計變量。表1給出了滿應力設計結果。結果表明,經7次迭代收斂,結構質量明顯下降,結構減質量24.478kg(14.3%)。經過滿應力設計后,各設計區尺寸得到調整,主要體現在緣條面積下降(有的還退回最小限),蒙皮局部厚度增加,總體分布合理。
數學規劃法優化設計剪裁
在滿應力設計的基礎上,用數學規劃法進行多約束優化設計,獲取滿足各種設計要求的最終設計,具體來說是將優化設計歸結為求解下述數學規劃問題:尋找一組設計變量其中:(fX)為依賴于設計變量向量X的目標函數;gj(X)為性狀約束函數;xLi和xUi分別為設計變量xi的下限與上限;m表示設計變量數;n表示約束數。進行數學規劃法設計首先要確定約束限,需要把滿應力設計結果值返回分析模型,根據再分析結果確定約束限。這里考慮把主翼盒設計成強緣條薄蒙皮的結構形式,初始141.23kg的結構質量也可以接受,因此將滿應力設計結果值返回時,局部調整設計變量的下限,使緣條面積不再下降。結構進行再分析,計算結果為:U245653mm,f16.8Hz,η0.81,vF252.3m/s,W141.23kg。
從滿應力設計結果,結合結構質量要求、強度要求、以及顫振包線,最終規定出數學規劃法設計的約束限為:1)位移約束1個,翼尖后緣點的Y向位移值U245≤628mm;2)振動約束1個,f1≥6.9Hz;3)靜彈約束1個,內、外副翼俯仰效率η≥0.815(Ma=0.8,13km);4)顫振約束1個,vF≥300m/s(海平面)。
數學規劃法設計設有50個設計區、122個設計變量(設計區為主翼盒段的上下蒙皮、縱向梁緣條和梁腹板)。表2給出了在位移、振動、顫振約束下的最小結構質量設計結果。可見,經4次迭代后,全部滿足約束條件,結構質量僅增加10kg左右,而位移降低72.3mm,顫振速度提高了47.66m/s(占18.9%),充分表明優化設計后結構效率明顯提高。多約束優化變量收斂后,從優化尺寸分析看,內外翼轉折部蒙皮的±45°和0°鋪層厚度都明顯增加,這種尺寸分布可以提高結構的彎曲和扭轉剛度,對綜合滿足多種約束條件有利。為進一步說明±45°、0°和90°鋪層比例對結構彎曲和扭轉頻率的影響,詳細分析了在相同鋪層厚度的情況下,機翼振動、顫振特性隨蒙皮不同鋪層比變化情況,見表3。
表3中f1、f2、f3、vF分別對應結構的一彎、二彎、一扭頻率和顫振發散速度,可以看出,在相同鋪層厚度的情況下提高±45°鋪層比例,可有效提高結構的扭轉頻率,從而提高結構的顫振速度。
結論
借本課程增加材料成型技術這一緊密聯系生產實際課程內容的契機,改變以往重理論、輕實際的做法,在教學內容、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樹立并體現出“突出應用、培養工程能力”的教學理念。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培養學生正確選材及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藝的工程應用能力為目的的指導方針,在教材選編、教學內容、方法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我校機械和近機械類專業的學生理解工程領域對材料的主要性能的要求、各大類材料的主要特征和各種熱成型方法的特點,明確各類材料的相變規律及其組織-性能間的關系及材料加工工藝對組織的影響規律,掌握常用材料的組織、性能及處理工藝特點,最終能夠對具體的零件結合具體工況做出正確、科學、合理的選材并確定出正確的加工工藝路線。為我校機類和類機類專業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提供必需、充分、有用的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工程應用能力,使他們獲得優秀的科學選材、用材和合理安排熱、冷工藝路線的能力。
二、合理整合教學內容,構建新的課程知識體系
為使所授機類及近機類專業學生全面了解熟悉鑄造、鍛造及焊接等熱加工工藝,增加“材料成型技術”部分。該部分涉及內容多,而新設置的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術課程與工程材料課程相比,課時僅增加8學時,這樣必須壓縮《工程材料》部分的內容與課時。我們遵循新的教學理念,合理地優化、縮減了《工程材料》偏理論部分的內容,淡化與核心內容關系不大的內容,強化基礎理論。如:在“材料的力學性能”部分,刪除材料的物理性能等內容;在“金屬晶體結構”部分,刪除立方晶系的晶面和晶向的表示方法等內容;在“合金結構鋼”部分,刪除微合金非調質鋼、易切削鋼及低淬透性鋼。對白口鑄鐵的結晶過程及鋼的表面淬火與化學熱處理等內容僅作簡單介紹。把金屬的塑性加工部分合并到材料成型技術中的鍛造部分;把典型工件的選材及工程材料的應用合并到零件失效、毛坯分析與材料選擇部分。同時,豐富與后續課程、畢業設計及工程應用密切相關的內容,如鐵碳合金相圖、鋼的熱處理原理和工藝、鋼的分類編號及用途等,增強學生對這些內容重點與難點問題的理解和掌握,夯實工程材料理論基礎。為了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使課程內容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挖掘平時在實際生產中的相關案例,通過與企業廣泛聯系,從中獲得大量生產中的案例。如在“零件失效、毛坯分析與材料選擇”一章,把從企業收集的案例,經過整理、分析后加入教材中。結合生產中的具體零件,在分析零件的工作條件、失效形式及對零件性能要求的基礎上進行選材,制定加工工藝路線。這對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大有益處,為他們將來從事機械行業的生產加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課程始終貫穿材料的成分-組織-工藝-性能之間的關系這條主線。以性能為起點,分部講授成分、組織和工藝對性能的影響,最后通過學習鐵碳合金相圖和過冷奧氏體冷卻曲線,綜合講解成分、組織、工藝與性能間的關系,讓學生牢固掌握“材料的性能取決于其成分、組織和工藝”的觀點,這樣就變分散為集中,變模糊為清晰,以利于學生建立完整體系的概念,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和系統性。據此,將課程內容分為工程材料基礎理論、常用工程材料、工程材料成型技術基礎和工程材料的應用及成形工藝的選擇四大模塊,實行模塊化教學、突出材料的工程應用,并對各模塊的內容做了精心挑選與合理調整。
三、綜合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為使學生能夠在聽課過程中主動思考,緊緊跟上教師的講課思路,采用案例法、啟發式、問題授課法、研究式與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及這些方法的組合。如講授加工硬化這一重要概念和內容時,先在課堂上用舉例法演示用手彎曲鐵絲感到發熱和越來越硬的現象,用問題授課法提出產生該現象原因這一本質問題,接著揭示變形中其材料內部的組織結構的變化,然后讓學生分析由此帶來哪些性能的變化,以此解釋加工硬化的成因。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出并初步實施了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術課程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關鍵詞教學法。針對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術課程內容龐雜,概念繁多且課時短的特點,提出了關鍵詞教學法。從基本概念、章節以至全課程中提煉關鍵詞,并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將零散的知識結構化,形成關鍵詞網絡(圖),構建出課程的基石和框架。初步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對提升他們的提煉、概括等學習思維能力大有益處。在教學手段上,課堂教學板書講授與多媒體演示并重,在便于學生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構建出圖文并茂、聲情融會、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如用板書法講解相圖中的杠桿定律、二元合金相圖與Fe-Fe3C相圖的結晶過程等內容,可以充分展現邏輯思維全過程。晶體結構、缺陷和結晶過程等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充分展示三維立體的晶體結構特征與缺陷形貌及形成機理,動畫演示由液態到固態的結晶過程,增加了可視性與趣味性。
四、改革實驗教學的內容與手段,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為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適應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需要,對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術課程的實驗進行全新的改革與設計規劃,包括類型、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按照教學規律,劃分實驗層次,整合實驗內容,理順實踐過程,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和設計型實驗。課程設置三個實驗,即碳鋼硬度測定及熱處理、鐵碳合金組織觀察和零件的選材、熱處理、性能測試與組織觀察。“碳鋼硬度測定及熱處理”為基本技能型實驗,通過該實驗,學生能夠對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術課程實驗中所涉及的設備與儀器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他們熟練地對這些設備與儀器進行操作。“鐵碳合金平衡組織的觀察”為驗證性實驗,是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鐵碳平衡相圖而設置的。“零件的選材、熱處理、性能測試與組織觀察”為綜合、設計型實驗,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材料及成型技術的基本原理,綜合分析給定零件的力學性能指標,以此選擇材料、熱處理及性能檢測設備,制定出相應的熱處理工藝并完成金相試樣制備、組織觀察、硬度測試及熱處理操作等實踐環節。這一綜合、設計型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課程中相關章節的內容,而且必須針對具體零件的特點進行全面分析與綜合,這樣選擇的材料和制定的工藝才能合理。這對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處的,也為他們畢業后盡早勝任企業相關的技術工作創造了條件。
五、實施多種課程考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改革教學模式
突出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獨立完成實驗,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①因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在改革初期,可嘗試讓學生自由選擇是做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還是常規實驗,給有能力的學生一定的發揮空間,效果好可推廣到全部學生;
②實驗材料的選擇。學生可用老師指定的材料,也可選擇自己感興趣或實際學習生活中接觸的材料進行實驗。這樣提高了學生對實驗內容的興趣,且讓學生感覺到實驗的實用性,而不是對一個毫不相干的零件或材料進行測量;
③時間自由。實驗室開放后,學生在做足充分的準備工作后,在人數允許的情況下,預約實驗時間,而不是按規定批次進行實驗。第一次實驗不成功或者對結果不滿意可以重復進行,沒有時間限制。
(2)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強化實驗的綜合性和設計性
實驗內容更新,滿足就業需求,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具體為首先學生從多個不同的任務書中任選一份,然后運用理論課所學的知識結合自行查閱資料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加工流程,制定合理的熱處理工藝規范,并要求學生親自獨立完成熱處理操作、硬度檢測、金相試樣制備、組織觀察與分析等過程。這種綜合性實驗教學模式可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實驗室建設
實驗室是實驗改革的具體場所,實驗改革的實施應該與實驗室建設同步進行。具體為:
①師資方面: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必須要有高層次綜合性人才的師資隊伍,應具備教學、實驗、科研的綜合經驗。解決這一問題一是可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到實驗室工作;二是對現有的師資隊伍進行培養以提高綜合素質;三是提高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待遇保證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及高水平性。通過多種方式滿足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對師資隊伍高標準的要求。
②設備條件:改革是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實驗教學條件,給學生創造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因此必須加強實驗室設備條件的建設。一是必須增加設備臺套數,保證每個學生有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二是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的機會增加,因此設備的可靠性、性能、規格必須更高;三是緊跟社會發展,及時更新設備,讓學生了解到本學科的前沿。
(4)網絡化教學
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首先是學生選擇題目,預約時間等,這些可以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
②實驗室是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實施場所,因此要求實驗室必須實行開放。因為整個實驗過程時間長,且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輔助的方式進行。因此可在實驗室增設現代化教學設備,比如增加投影儀。學生可自行查閱與實驗相關的資料,比如開放性實驗的管理規定,實驗任務書,鐵碳合金金相電子圖,硬度測量的換算表,各類儀器的結構及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項,老師的演示操作錄像等。
③學生在實驗室可通過網絡顯微互動實驗設備儀器進行實驗數據或照片采集、存儲和粘帖至電子文檔實驗報告中,同時可把自己的結果與標準結果進行對比等。最終形成電子文稿實驗報告提交給指導老師。中間也可與在線的其他同學或實驗老師交流,對比實驗結果,探討實驗過程所涉及到的問題等。
2總結
深入長三角模具行業,了解企業對模具高技術工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目標對應明確的技術崗位,是服務于長三角區域模具行業、面向生產管理一線的材料加工現場程師,擅長模具設計與制造、成型生產的技術管理,受到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適應企業需求,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是教育標準與職業標準的融合,邀請企業專家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包含基礎理論、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等在內的材料加工現場工程師的能力指標體系。堅持“一貫穿,二共享,三參與”原則,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標準及方案制訂全過程,提供專業教學需要的軟硬件資源,參與理論教學、工程實踐、教材編寫等環節。按照“用人單位人事部門座談畢業生座談技術部門訪談總結匯報教研室研討初定培養方案學院審查企業專家論證”的路線,深入模具企業進行調研。同時,分析總結兄弟院校模具專業的辦學特點與定位,對模具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了廣泛探討和充分論證。
二、優化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建立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各方向原有課程結構,教學內容體現“基礎扎實、口徑適當、強化能力、注重實踐”原則。將理論課程和實踐環節按公共教育模塊、模具工程基礎模塊、模具工程材料模塊、材料成型與模具設計模塊、模具制造模塊、模具數字化CAX模塊、專業與綜合素質拓展模塊、校企聯合培養模塊、綜合能力課外培養模塊等進行劃分,改變傳統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三段模式。以專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按照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技能、素質拓展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從根本上打破課程整合的壁壘,實現課程按照內在關聯的整合。在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將按照課程在體系中的作用、能力培養要點等優化課程內容,保證各模塊的組成課程在內涵上形成一個整體,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繼續推行并完善“學歷學位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培養模式,開展工程師資格認證,完善長三角“模具設計師”崗位能力認證項目。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把崗位工程師認證、CAX數字化認證等列入人才培養方案的綜合素質拓展模塊,學生獲得證書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創新學分。根據職業工程師知識結構要求,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優化整合,增設《模具工程師基礎》等課程,打通課外認證培訓與課堂理論學習的通道。學生的工程素養和崗位適應能力將會得到明顯的提升,實現“專業+專長”的培養目標。
三、提高實踐教學比例,推行模具綜合實驗周等綜合性實驗環節
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中,將實踐教學比例大幅提高,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訓練,系統整合原有課內實踐環節,大幅減少驗證性實驗,構建“以工程能力訓練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開設模具綜合實訓周,模具失效分析綜合實訓周,材料信息資源檢索、創業與創新實驗周,材料再生與回收綜合實驗周等綜合實踐環節。同時,增加模具加工工藝、鍛造工藝學等核心課程的課程設計,使主干課程均有一個課程設計項目,課程設計強調項目訓練。模具CAD/CAM技術、塑性成形原理等課程增加實驗課時,強化學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與創新意識,逐步建立實踐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機制,確保實踐環節教學效果。
四、突出模具數字化設計應用能力培養,完善和成熟CAD、CAE、CAM、CAPP(概稱CAX)技術及應用課程體系
使學生掌握以三維設計、數字模擬仿真、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為代表的先進設計與制造方法。要求學生掌握產品數字化模型,進行產品設計、工藝裝備及模具設計、工藝分析計算、數控加工、模擬仿真等并行設計制造、平行作業的先進成形技術。通過模具企業調研,檢測技術與數據處理技術在現代企業中越來越重要,該課程涉及檢測設備應用,檢測數據處理及產品、工模具的評估等。將新增逆向工程、檢測技術與數據處理、實用模具設計與制造方法等實用課程。
五、建立多元結合,多平臺支撐的課外綜合素質培養體系
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建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工程能力培養。建立和完善課外綜合素質培養目標、要求、內容、規格等頂層設計的理論層次。具體方案設計結合“專業、職業、創業、創新”等元素的滲透,實現多元結合,多平臺支撐的優化。將專業和職業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延伸到綜合素質培養體系中,以大賽、講座、資質認證培訓、研究項目為主要載體開展。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形成的優質硬件教學資源(實驗室、圖書館等)、教師科研資源(項目、學術報告、自制設備)、企業行業提供的學習鍛煉資源(競賽、假期實習、贊助活動)、學校各種平臺提供的軟資源(社團組織、學科競賽、文體活動、學術活動等)及班級資源(自我研究與學習,小組項目完成、活動的積極參與)等達到多元結合,多平臺支撐,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六、改善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創造良好的工程實踐環境和氛圍
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解決卓越培養計劃中學生企業實訓若干問題。完善實驗室硬件建設,健全實驗室管理各項制度,規范實驗室日常管理,探索實驗室的開放制度及青年教師下實驗室制度,結合現有實驗設備,推進實驗(訓)項目改革,積極開發專業綜合實驗周項目。探索在“產學研”平臺的基礎上開設更多校企合作課程,按照企業的生產流程、崗位技能要求,確定課程結構、選擇課程內容、開發教材講義,將企業最需要的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提煉出來,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之中。在教學上,采用“專家課堂講座+車間現場教學”的模式,把理論講解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工程意識,營造良好的工程氛圍。針對卓越培養計劃中學生企業實訓環節,解決企業積極性不高問題、企業實踐環節管理問題、學生考研究生問題、企業對學生無計劃安排崗位并且不輪崗問題,學生出現工傷如何解決問題、企業是否要支付給學生用工報酬問題、實踐期間企業實踐長效運行及保障機制問題、學生企業實踐期間所產生的成果知識產權界定問題。此外,積極開展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開展考試方法改革,突出實踐環節在課程教學中的地位,采用大作業、項目考評、技能考證與競賽、平時成績+綜合測評等方法,分階段、多層次考察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能力等。
七、結語
大量調研表明,多數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實驗的教學模式表現為“灌輸式”[5],實驗性質基本為驗證類,綜合類、設計類和研究類實驗較少,具體表現如下:1)開展形式:多以分組。高校本科學生基數較大,實驗教學多為分組進行。2)指導模式:授課教師的講解和演示。每個實驗小組的人數較多,學生通過演示實驗觀察實驗過程,了解實驗的基本操作流程。3)實驗項目:根據實驗教學大綱確定。一般只限于教材中規定的特定實驗,其中驗證類實驗所占比例過大,而設計類和啟發類實驗相對較少;且考慮到實驗學時的設置,實驗過程較復雜、耗時較長且耗資較大的實驗,實驗教學盡量不涉及。4)實驗教材:實驗教師根據實驗教學大綱編寫實驗指導書。實驗過程中,學生根據指導書的實驗目的、實驗方法、實驗要求、所用儀器設備進行相關實驗即可。5)實驗報告:近似或者雷同。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做的實驗項目相同,做相同的實驗,得到近似的實驗結果,一組或一個班寫出基本相同的實驗報告,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塔式”實驗教學模式
基于兄弟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結合現有實驗室的條件,遵循層次化、模塊化的指導思想[6],對土木工程材料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探索,分三階段逐步提升的“塔式”方式:基礎設計階段、對比分析階段與后期處理階段。1)基礎設計階段:將一個行政班的學生分組后,要求其根據與本次實驗項目相關的多種工程材料進行實驗設計,且將設計方案在實驗之前上交給實驗教師審批,待審批合格后方可安排實驗。這一階段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驗目的,自行設計實驗,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對比分析階段:同一批次實驗結束后,實驗教師組織學生分別匯報實驗設計方案與實驗現象、結果,要求學生分析不同小組的結果并找到原因,可以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后期處理階段:待同一個實驗項目全部結束后,實驗教師將本年度所有批次的實驗方案與結果公布后,要求每個同學對本項目進行總結,并以此作為實驗部分的考核。下面以“膠凝材料(水泥)的基本性質”為例,詳細說明一下“塔式”教學模式。1)根據理論課進程,實驗室要及時備好不同標號的水泥。實驗教師通知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學生根據實驗目的,每個小組選用不同膠凝材料設計方案,選用的實驗材料具體見表1。根據已經審核的實驗方案與實驗指導書,嚴格按照實驗操作逐步完成水泥細度、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水泥凝結時間、水泥安定性與水泥膠砂強度等實驗內容,并做好相關數據的記錄工作。2)同一批次實驗全部結束后,各小組通報實驗材料的選擇與實驗結果,要求每小組成員做好記錄,并引導學生回顧理論課程中的相關知識,分析不同膠凝材料的性質,加強學生對理論課程敘述性知識的理解與記憶。3)所有班級本實驗項目結束后,實驗老師將所有小組的實驗情況匯總并向學生公布,要求每人采用正交實驗分析法對統計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并結合理論知識對本次實驗進行總結,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對學生實驗結果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做好自己科研的支撐。
3教學模式改革效果
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其對材料的消耗是具有一個過程的,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對材料的存儲、管理不當,那么材料的質量很有可能會因此下降,因此,在水利工程材料控制環節當中,做好對材料存儲與管理環節的質量控制也是至關重要的。在存儲與管理工作中為了保證材料的基本質量,必須要做到分類歸放。
對于一些性質特殊的材料,還必須要將其與質量下降環境隔離起來,以降低材料質量下降情況的出現幾率。例如,鋼筋、水泥必須要放置在干燥的存儲環境下,如果不得不堆放在室外,那么要將其進行墊高,墊高高度以30cm為最佳,并為其蓋上防水苫布,避免被雨水浸濕而影響其質量性能。對于骨料的存放,要根據其不同種類進行分別堆放,另外還要為其設置運輸通道。
2材料管理人員專業素質培養
材料管理人員作為管理水利工程建筑材料的專職工作人員,其專業素質與思想意識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材料的質量產生影響。因此,做好對材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培養也是極為重要的。在對材料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素質培養時,專業素質與思想意識水平是要分開進行的。同時,還應建立起他們的材料質量風險意識,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工作及其責任與義務,為材料管理工作提供思想意識保障。對于一名優秀的材料管理人員來說,材料質量管理意識與技術缺一不可。在培訓完成后,為了保證每一個參與培訓的材料管理人員的工作水平,需要對他們進行專業技能考核,考核通過才可上崗工作,考核不通過則要進行二次培訓。對于已經上崗的材料管理人員,為了使他們的材料管理意識及技術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還需要不定期對他們的思想意識與專業技能進行考核,確保他們材料管理工作的專業水平。
3結語
在水利工程建設當中對于材料質量的控制是極為重要的工作。因此,必須要給予其充分的重視。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施工材料所產生的任何一點問題,都有可能引起水利工程建設的質量隱患,影響水利工程建設的最終效果。
明確將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級應用型人才,突出“一定基礎知識支撐、適當寬度專業口徑、突出某一專業方向、強化專業實踐能力、博專共存、以專為主、長短兼顧、持續發展”的特點,強調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強調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培育。通過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突出工程實踐教學,強化實踐技能的培訓;確保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提高。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修訂后開設了兩個培養方向:
(1)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硅酸鹽及耐火材料),培養學生利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等),在節能減排的技術改造中發揮作用。
(2)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加強學生對“廣泛材料”了解、認識、掌握的培養模式,通過對先進陶瓷材料、復合與功能材料、薄膜與微晶玻璃、材料表面改性等課程學習,在自主擇業中能快速適應新材料領域的工作環境。我專業在這兩個培養方向上,形成了以國家、企業需求為牽引,將材料基礎研究與新材料應用開發相結合的特色發展模式。
2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中心,優化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課程體系
根據市場需求和學科發展,即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做到“一個專業,兩個方向,自主選擇”。“自主選擇”,即強調學生個性發展,增加選修課和選修覆蓋面,使學生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在此指導思想下,對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
1)公共基礎平臺。按照教育部工科大學生培養要求由學校統一設置,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該平臺提供了工科大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人文素質。
2)專業基礎平臺。分為必修課、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一級學科基礎課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二級學科基礎課程。該平臺的設置可使學生掌握材料工程師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后續課程學習奠定基礎,對學生考研也有很好的作用。
3)專業課平臺。分為:
(1)專業方向限選課,此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特色,學生在三年級自主選擇,分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和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進行學習。
(2)專業任選課,專業任選課中的基礎課程可以使學生加強材料工程專業知識。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學生就業的企業,既有新材料企業,也有水泥、玻璃、陶瓷等傳統企業,因此在第六學期開始開設就業針對性強的課程,能有效增強學生就業能力。
4)實踐平臺。分為:通識實踐課、學科實踐課、專業特色實踐課(分兩個專業方向)、畢業設計(論文)。
3總結
1、施工現場材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很多建筑企業由于管理不嚴格,施工現場的管理混亂,規章制度不執行,施工時沒有計劃,施工過程沒有標準;施工人員紀律松馳,生產效率低;各種材料、工具、設備沒有專門的管理人員,或者管理程度松懈,亂丟亂發,浪費驚人,施工現場環境比較雜亂、臟等。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建筑企業的重視程度不夠,材料管理人員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其專業素質和水平較低,對系統的工作程序不熟愁,根本不能適應企業內部管理的實際需要。
②材料采購過程中有暗箱操作情況,導致整個預算成本提高,更有一些企業的使用材料出現了假冒偽劣產品。
③材料的儲存保管的過程中,沒有專門的管理人員進行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材料的堆放不科學,也沒有明顯的管理章程,對材料的存放環境不太重視,直接忽視防火、防潮、防盜等安全規范,所以浪費現像比較嚴重,影響了施工周期,提升了成本。
2、工程材料在采購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許多企業在采購材料時,根本沒有做前期的預算,只有一個采購的意識,沒有詳細計劃,材料管理人員,直接根據施工招投標文件、合同以及施工圖等對整個項目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在技術人員的配合下按當期市場的行情進行大致的估算,從而導致預算成本放大。還有一些在未簽定訂購合同或者簽訂的合同過于隨意和簡單。在材料驗收的時候,管理人員把關不嚴,現場收驗人員因為許多因素而怠于查驗,致使材料數量不夠或者質量不符合規定之要求。更有甚者,在材料運往施工現場的過程中,將材料變賣等問題。
3、工程材料管理方面中存在的問題
大部份企業沒有制訂消耗定額,現場管理人員在沒有經過技術部門或者相關部門的同意之下,隨意的領取材料。還有就是對周圍轉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等一次性出帳,過后便不再注意。領料人員領取材料過后,出現嚴重浪費或者私下變賣等問題。企業領導與材料人員串通一氣虛開發票將一些財經制度不準報銷的東西通過材料出帳,甚至開具沒有任何實物內容的發票從材料出帳。
4、材料在存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在很多材料的保存過程中,根本不材料環境條件。直接將材料亂放,也沒有明顯標示,也沒有意識防火、防盜、防潮等安全措施。更沒有材料的生產廠家、日期、型號、規格等。同樣,在管理的時候沒有登記材料收發臺帳,沒有做好收發記錄。嚴重時,還有管理人員與采購人員出具假入庫單,與采購員共同實施違法活動,或者與領料人員合謀將庫存的材料領出變賣。還有采購人員故意多方面難為供貨方,以索取好處。
5、材料核算環節存在的問題
很多企業內部的工作人員,只注重財務核算的材料帳與材料部門的臺帳核對情況是相符,而忽略了實地盤點。怠于按責任成本控制方法對材料按責任中心進行核算。財務人員在材料核算時發現問題,在追查時,不僅遇到一些材料人員的消極或者故意對抗,從而遭到上級的阻攔,導致整個成本上升。
二、建筑施工企業材料管理的應對措施
為解決以上問題,企業在進行材料的管理時,應該加強監管力度,消除管理盲區,提高施工企業的整體隊伍素質。作為施工企業,在施工之前,應該對項目工程所需要材料進行貨源的研究與調查,多方面收集供貨信息,尋找貨與價的最佳結合點,根據施工組織設計與相關計算實際需要的材料與設備總量,編制好需要計劃。而在施工的過程中,做好旬、月之計劃,充分考慮資金的合理運轉與現場實際管理水平,根據現場需要合理的安排施工所需要的機械。尤其是要注意材料的保管,防止出現因為環境素質而出現材料的變質等問題。嚴格縮小浪費現場。并且制定合一的材料采購、保管制度,建立材料價信息中心與材料價格監管機制,更要提高采購人員與管理人員的自身素質與業務水平,減少工程成本,提高企業利潤。1、采購與預算階段
①滲透建筑工程材料相關的法規條文
國家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對建筑工程材料的采購與使用進行規范化,且明確指出,工程項目部門應及時的對施工工地上的各種材料、設備進行登記與記錄,并且正確的填寫《建設工程材料采購驗收使用綜合臺帳》,同時還需相關單位的簽字證明,方能進場。比如,對鋼材、水泥、商品混凝土、膠合板等,這些建筑材料在《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中都有明確的規定與管理辦法。
②實時掌握市場行情,合理降低材料成本
如何做到采購性價比最優化,這就需要單位在購買材料時,要確保所購買的材料,既是高質量,也是價格相對較低的。這就需要購買材料之前,采購部門成立市場信息收集小組,可對市場上不同產地、時期、型號、質量的材料信息進行分析,以確保最少的資金盡可能的夠買到最佳性價比的材料。從而降低材料購買成本。
③就近取材
在建筑企業對材料的核算工作中,若購買材料所需的人工費用以及運輸費都是要計入企業材料采購中的,也就是說過多的運輸費用就會使采購的成本增加。反之,節約運輸費用就可以降低不少采購材料之成本。倘若想減少材料采購成本,則需要減少運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選購材料時,需要了解供貨方的交通狀況,若是質量同優,則應該就近取材,減少運輸費用,降低采購成本。
2、儲存、發放階段
①專門庫房,妥善存放
我們知道建筑材料大多與自然環境因素會發生化學反應,許多材料與材料之間也會發生反應。因此,在儲存與管理材料的時候,應該將不同類的建筑材料存放在專有的存放點。為了減少材料存放的損失,也便于管理與取材,一定將設立不同的存放點,存放同類的材料。
②材料標識,分類存放
建筑材料都需要存放材料的時候,一定要區分不同型號的材料,以滿足不同建筑結構對于不同型號的材料需求,將材料的形狀、原材料、材料的類型標明存放。在建筑建設過程之中,不同結構一定要選取不同的型號材料進行施工,這就需要材料在存放的時候要根據不同型號的同一種材料進行區分標明存放,防治施工時誤用材料狀況的出現。確何建筑物建設的質量。
③推陳儲新,先進先出
在材料發放的過程之中,要遵循先進先出,推陳儲新的基本原則,其目的就是避免由于領用不當造成的舊貨長時間囤積以至不能在優質期內使用的現象的出現。同時,項目部在領用材料時必須由項目施工人員開簽限額材料領用單,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憑領料小票多次發放,最后對于破損的材料,在發放時材料分發員要注意驗交,同時,領用方應該在領用憑證上簽字領取。
3、施工隊段
在施工階段的時候,材料管理工作要從如下幾個方面抓起,嚴格執行,控制安全、材料、以及建筑工程整體質量。
①履行供應合同,保證施工之需要
②合理安排材料與設備進場,作好現場材料驗收
③加強日常清查記錄,減少材料損失與浪費
④掌握施工進程,及時調整材料供給,滿足施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