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四年級上冊語文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課堂提問教學是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師生互動的上課形式。課堂提問的教學過程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教學質量。只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所學知識有一定了解的提前下,根據老師的課堂提問,積極思考和反思課堂所學的教學內容才是有效的課堂提問教學。有效的課堂提問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因此,小學語文課堂開展課堂提問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課堂開展課堂提問教學是有益于學生掌握所學的語文知識的,如何能更好地開展提問教學,需要老師的積極探索和創新。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幾條有關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教學策略:
1.提問教學策略之導入
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離不開四個過程:知識的導入、知識的分析、知識的鞏固以及知識的總結。有效的提問教學策略需要從知識的導入入手,教學導入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使教學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踐,減少學生的陌生感,增強學生的親近感。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接受所學知識,將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感到有熟悉感會更易接受和掌握所學知識。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老師通過設置這樣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在夏天的時候經常見到的植物有哪些呢?這些植物中生長方式很奇特的有哪些?通過設置這些貼近生活,容易勾起學生回憶的問題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幫助學生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當學生想到爬山虎,這種抗拒地心引力的綠色植物,他們就會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定的興趣和了解。這種知識的導入方式更自然,也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問教學策略之分析
提問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正確的分析。學生由于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夠,他們在分析文章時,難免會遇到跑題、偏題的情況,不能正確地理解課文中表達的內涵,在這個時候老師對學生的引導就顯得十分重要。老師要通過提問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問學生,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頤和園》這一課時,老師提問頤和園里美麗的建筑是什么顏色的,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美麗的景色?對于這些細節問題,學生在閱讀時通常是不會留意的,如果教師不設置問題進行引導與提示,可能學生就一跳而過,自動屏蔽了。這些細節問題的提出可以幫助學生在思考這篇文章的時候打開思路,讓他們盡情領略頤和園的美。這樣有效的提問教學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多新的體驗和想法,培養學生用開放性的眼光去思考所學的知識,從細節處去感受祖國文字的美好。
3.提問教學策略之鞏固
提問教學過程中做到對知識的鞏固是不太容易實現的,同時也是不容易進行操作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知識的鞏固往往都是通過利用大量的課后題集的反復操練來實現的。這種鞏固知識的方式十分枯燥、無聊,不利于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同時在厭煩和無聊情緒的影響下,學生的鞏固效果也不理想。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我們在知識鞏固的過程中多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產生興趣,多質疑,多反思。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這一首詩時,學生在學習了本詩的文法后,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對這首詩達到更好的理解。教師可以抓住本首詩中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山的地貌,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抓住本首詩中的重難點就是詩人對于“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徹悟。提問學生自身是否也有許多對生活不解的情況,并將這些情況表達出來,使其成為教師與學生交流與討論的話題。這些有效的提問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這首詩的深層含義,還可以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同時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雙方的情感也得到了增強。
4.提問教學策略之總結
關鍵詞:閱讀視野;綜合性學習;過程
引言
閱讀是個人獲得知識的一種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徑。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培養閱讀的興趣,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綜合性學習來進行閱讀教學,有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背景下,本文結合冀教版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為例,探討綜合性學習對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重要性。
一、新課標對小學生閱讀的要求
根據2011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小學階段各個學段相對應的閱讀要求不一樣,畢竟不同的學段都是以相應的教學實情不同導致的,但是“總體目標與內容”里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里要求需要學生結合自己實際,掌握一些多種閱讀方法,結合自己(或他人)的體驗,通過文字語言理解文章的內容與情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量是這么計算的:1-2年級不少于5萬字,3-4年級不少于40萬字,5-6年級是不少于100萬字。對于這些數字,作為教師如果沒有很好的去引導學生怎么去完成這些閱讀任務,那么很明顯大部分學生的閱讀量會大打折扣。因此,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要完成這些閱讀任務是很容易的,結合自己所帶班級經驗還是具有可行性的,即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相結合。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的關系
語文綜合性學習怎么與閱讀扯上關系呢?在這一節,探討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的關系。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么幾句話值得我們注意。“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這幾句摘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屬于綜合性學習(小學部分)的相關語句。不難發現,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針對學習或生活中的問題,為了研究需要利用相關渠道去“搜集”、“查找”資料。這些查找資料前前后后就是學生閱讀過程的一個方面。因此,在綜合性學習中查找資料過程就是閱讀過程的一個方面。
綜合性學習不是簡單的“找資料”的學習,簡單理解為綜合性學習是通過“查找”資料后經過“深加工后”采取口頭或書面表達出來的一種學習。這些表達難道是簡單隨意的嗎?答案是否定的!綜合性學習最后一般需要綜合性學習者自己表達這次學習的成果。因此,要想表達清楚自己在這次綜合性學習過程的所獲得收獲,必須要對查找資料進行閱讀的“深加工”。這個閱讀的“深加工”是綜合性學習的一部分。只有通過閱讀的“深加工”才能很好的對查找資料進行分析、歸類、歸納,從這些分析后的資料中形成相應的綜合性學習成果。(小學1-2年級只要口頭或者圖文匯報綜合性學習成果,3-4年級可以口頭表達或者書面方式匯報綜合性學習成果,5-6年級只能書面匯報綜合性學習成果,即“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因此,綜合性學習與閱讀的關系有兩點:一是對查找資料過程就是閱讀過程的一個方面;二是閱讀過程的“深加工”是綜合性學習的一部分。
三、綜合性學習對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表現舉例
閱讀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積累,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想象力,改善我們的思維品質,提升我們的創造能力。當前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輯排版采取專題模式編排的。這一節,筆者選取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為例,分析綜合性學習對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影響。
(一)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自然的孩子”綜合性學習
翻開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有五篇關于自然的文章以及閱讀鏈接“大自然的孩子”。這五篇的篇名為:《走進大自然》、《火燒云》、《會說話的草》、《詩的材料》、《金色的草地》。
根據筆者教學研究,對這一單元學習,從對比角度是很好的學習方法。教師還沒有正式上第一課時,筆者就拿一節課在本單元講解時,然后就以“大自然”為話題。讓學生對自然說一兩句話,讓他們對自然說的話可以口頭表達也可以書面表達。喜歡在課堂上發言的孩子,我都讓他們一一發言并適當給予評價。那些不善于課堂表達的學生在本子上寫了很多關于自然的話語。快下課的時候,我布置這一周的學習任務有兩個:(一)預習新課文,對比這五篇課文都分別寫什么?這個任務需要每天都要預習;(二)對“大自然的孩子”閱讀鏈接可以先去閱讀,有條件的可以通過網絡,再找家人或朋友幫忙查找相關資料,看誰找得資料多,摘抄一些關于“大自然”的詩歌。這個任務可以在本單元學習期間完成,建議在周末或者晚上有空時間完成。
本來想到這些小孩子估計會去完成第一個任務,第二個任務一般很少人去做。可是,在我上完這一單元課程時,一些學生就給我拿出他的作業――任務二中的“大自然”的資料與詩歌。
我對學生的主動力很吃驚!一位成績中等的學生說到:“語文老師,你布置的第二個任務,我是在我姐姐幫助下,我慢慢在網絡上查找資料……”聽完這位同學的“成就”匯報,我很高興,學生的學習力。在此,我想不用我介紹,正是有學生們自己的動手努力,自己在他人幫助下,懂得查找資料。理解所查找資料的文章,拓寬了學生閱讀的視野。這就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給閱讀帶來的影響。
(二)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美的發現”綜合性學習
在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筆者利用共有的興趣,引起學生們課外閱讀的興趣。同樣有五篇課文及一個閱讀鏈接組成一個專題單元。它們是《大海的歌》、《下雪的聲音》、《秋色》、《桂林山水》、《古詩兩首》及“美的發現”的閱讀鏈接。由于這個單元雖然是與上一節相關的都是“大自然”的美,在講授這一單元的課文我沒有采取三年級的教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敏銳的直覺,引導學生通過發現所學文章中的興趣。以這單元課文為例,我給他們找興趣――“美”的欣賞,簡單介紹了如何欣賞這單元的美文。《大海的歌》可以欣賞海的驚濤拍岸的“聲音美”,《下雪的聲音》欣賞文章的“語言美”,《桂林山水》可以欣賞桂林山水的“圖畫美”,《秋色》可以欣賞秋景的“色彩美”。
筆者通過介紹這單元的“美”的興趣,鼓勵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美”,從而理解“美的發現”的主題。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構建閱讀知識體系。
(三)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感恩的心”綜合性學習
一首《感恩的心》引領學生走進愛的天堂,走進人間的溫情。同樣這一單元依次是《炊煙》、《賞花》、《地震中的父與子》、《新年禮物》、《古井》,這一單元一定要以“感情”入手,因此,學生在本單元的“感恩的心”的閱讀鏈接中就不難理解。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我要求他們廣泛閱讀一些他們本來應涉獵的好書,擴大閱讀量,以擴大其知識面,提高其閱讀能力,在我的指導下有序地進行。
四、總結
綜合性學習需要自主、探究、合作的要求,但是對于閱讀而言,這是不矛盾的,本文只是借助綜合性學習的學習過程體現的查找資料、整理資料需要閱讀的過程。在文章結尾,選取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例子,從三個不同的教學方法探討綜合性學習與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關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修訂版.
一、小學語文教學采取分段訓練模式重要作用
(一)分段訓練模式符合當前小學語文課堂發展趨勢。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模式,首先是一二年級最小的學生,他們的思想情緒起伏比較大,這種性格特征的變化使得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缺乏對寫作的深入認識理解,以至于對寫作失去了動力,從而對語文課堂教學也產生了負面影響。其次是進入到三、四年級以后,變得越來越記性,容易調控自身的情緒變化,對語文寫作學習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利于提升他們的綜合寫作水平。進入到小學最后的階段時,學生的寫作方案和思緒變得越來越清晰,懂得如何運用語句才能精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為高難度的語文寫作創設了良好的基礎條件,所以,分段訓練模式非常適用于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
(二)分段訓練模式能夠突出寫作知識的真實性。
隨著小學語文寫作階段的不斷提高,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知識要點,進行規劃總結,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寫作能力的發展需要長時間的總結積累與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是相互關聯的,由淺入深,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
(三)分段訓練模式符合小學生知識積累的發展規律。
小學生經過長期分段式的訓練,將寫作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文章的領悟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分段式訓練模式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創設出更加全面的語文教學模式。因此,不論是從學生的身心特征考慮,還是總結學生生活閱歷的發展規律,分段訓練模式都具有嚴謹性和科學性。
二、分段訓練在小學語文課堂寫作中的具體應用
寫作教學的中心任務是教師引導學生在模仿中創新,在讀后寫,在寫后讀。在一、二年級的低段,教師要促進?W生積累詞匯,學會運用變化句式,學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這些內容是培養組段謀篇能力的基礎。例如課文《王冕學畫》就要求對經典名句進行積累。經過長期積累,學生在寫作時就有足夠的語言素材來表達自身的感受,從而提升寫作能力。在三、四年級的中段,教師要要求學生劃段納意,適當使用修辭,從而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這些內容,是組織篇章的基本要素。例如在小學四年級上冊的《草原》課文進行學習時,引導學生學習比喻、擬人、對比的修辭手法。通過學習名家名篇在段落組織、修辭使用,達到提升寫作的層次結構,使寫作語言更生動的目的。在五、六年級的終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謀篇布局、主題歸納和特色提煉。例如六年級下冊《小抄寫員》就要求學生深入分析文中章的主題,教師可以要求學習其主題安排,借鑒其布局的思路,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用分段訓練模式能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多深入實踐,結合在閱讀中學習到的寫作手法、構篇思路,寫出既具有自身特色,又飽含真情實感的作文。
三、進行分段式訓練進行語文教學寫作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要與教材的編排相適應。
不論是哪一版的新課標小學語文教材,在編寫時都是以向學生提供良好的習作環境為宗旨的,都強調了要從不同的渠道來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讓學生喜歡寫、有的寫是進行寫作訓練的前提。在教學時順應教材的編排,從閱讀寫作結合、生活寫作結合等方面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要與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相適應。
小學生在寫作上的分段教學是與閱讀教學相對應的。教材上的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教學單位,根據課程的整體要求編排出漸進的教學順序,這是與不同年級小學生的寫作與閱讀能力相適應的,讓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訓練可以逐級進行。如,在終段的教材中,通過話題作文的形式來命題,并且讓話題和本單元的主題相同,將讀與寫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這種方法,能讓學生有話可寫,在練習寫作的同時對閱讀的能力進行提升。
(三)要破除傳統寫作教學的局限。
要破除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思想,要以學生為習作教學的主體。要破除按照傳統規定來布置寫作內容的教學思想,要讓作文最大限度地與學生相關,讓學生有話可寫。要破除教師權威不可犯的教學思想,要將師生置于同等地位,共同討論研究。要破除教師批改作文的傳統教學模式,要讓學生擁有修改作文的權利。
《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對四年級寫景作文的要求是:一按順序,二抓特點,三寫具體。四年級的孩子大腦發育正好處于內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期,生理和心理特征變化明顯,是培養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但是一碰上寫景作文,通常言之空洞,讀之乏味,甚至出現不少編造、抄襲的應付式文章。而“擴寫比喻句”這一法寶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我們以教材為藍本,挖掘寫景小練筆的訓練點,讓學生從課文當中進行模仿,學習將事物的特點描寫得更加具體生動。比如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觀潮》中使用了“按時間順序敘述”、“從遠到近地觀察”和“比喻”等手法,因此在《擴寫比喻句》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齊聲朗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這個句子,然后出示三個被刪減過的句子,引導學生逐一與原句進行對比,總結出從顏色、形狀、數量、動作等各個角度去觀察、描寫事物,可將比喻句寫具體寫生動。接著,教師出示荷葉圖片和對應的比喻句式“荷葉像圓盤”,讓學生運用法寶集思廣益,得出了一個具體的比喻句:“池塘里一個個碧綠的荷葉像浮在水面上的、大大的圓盤。”在學生初步掌握“擴寫比喻句”法寶的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出示有關花的圖片和“花兒像……”句式,讓學生動腦筋思考,寫一寫花的比喻句,要求把比喻句寫具體生動。最后學生匯報小練筆成果,全班交流點評。
專項訓練二:多角度觀察
學生在寫景作文上出現困難很多時候還與學生的觀察角度過于局限,視野不夠開闊有關。小練筆訓練之前,四年2班僅有10個學生(23%)在單元作文中能夠對植物進行 “多角度觀察”,因此第二個專題小練筆著眼點就放在讓學生學會多角度觀察。
課前,教師布置學生去觀察身邊的植物,并填寫“溫馨提示卡”,要求學生記錄植物的名稱、生長地點、樹干和葉子、花的顏色和形狀等。課堂上,教師仍然是以教材為學生模仿的藍本,以《鳥的天堂》為例,讓學生總結出巴金先生重點刻畫了榕樹的枝干、根和樹葉等多個部分,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好的記錄卡,通過下面的句式“我可喜歡 啦!你看,。”進行練寫,再進行點評修改。課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去觀察校園、公園或家里的植物,并用觀察記錄卡記錄下來,大大豐富了寫景的素材。
通過這個專項訓練,學生觀察的角度更加多樣化,思維更加開闊,在之后的單元作文《游華南植物園》中,30個學生(71%)能自動自覺運用“多角度觀察”法寶。比如,肖栲同學在自己的習作中是這樣描寫的:“大王椰路兩邊栽滿了椰子樹。樹干筆直筆直,像一位耀武揚威的士兵,守護著這條長長的椰子路。葉子綠油油的,向四周伸展,從遠處看,就像一把綠傘。一陣風吹過,椰子樹的葉子不停地搖動著,發出沙沙聲。根像許多條沙蟲鉆進土里,努力地在吸收營養為自己而生存。”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小作者仔細觀察了椰子樹的“樹干”、“葉子”和“根”,多角度的細致觀察使他從原來的擠牙膏變成有話可說。
專項訓練三:先整體后部分
[關鍵詞]研學后教 先學后教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1-038
在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下,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在此種情況下,教師的后教如何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避免后教成為前置學習的簡單重復,甚至是學案題目答案的評講訂正呢?筆者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談談后教的策略。
一、有目的地展示學習成果
學生圍繞學習任務開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后,教師要創設展示的平臺,讓他們能自主、全面地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展示應不拘形式:可誦讀文本,發表議論;可開展辯論,合作表演……可以是單一形式,也可以是組合形式。不論載體:可呈現課文批注,表達見解領悟;可呈現研學案的作答、敘說的思維過程;可呈現小黑板上的板寫繪畫,描述想象與推理……不定人員:可組長,可組員,可一人,可多人,但展示的必須是小組共同的學習成果,而非個人的學習成果。
如四年級上冊的《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圍繞著“恐龍是如何飛上藍天的呢”這一核心問題(學習任務)開展學習后,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在小黑板繪畫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恐龍演變成鳥類的四個階段及其具體的演化過程,然后小組合作復述“恐龍是如何飛上藍天”的整個演化過程。又如四年級上冊的《母雞》一課,學生圍繞“這是一只怎樣的母雞,作者為什么不敢討厭它”這一核心問題(學習任務)展示小組學習的共同成果:有的組員讀具體描寫母雞的句子,有的表演母雞生活的片斷,有的對母雞的行為發表議論。
二、有意識地解決學習疑難
教師除了要在學生前置學習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個別指導外,還應在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時候,認真觀察、細心聆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采取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疑難。另外,學生對文本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各小組在閱讀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和理解也不盡相同,所以教師在后教時不僅要解決學習疑難,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探索文本生成的意義。
如《母雞》一課的教學,學生在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時,通過讀、演、議展示了對母雞形象的理解。從展示中可以看出,由于對母親形象的慣性思維,學生的閱讀只關注課文的后半部分(即母雞保護、關愛小雞的內容)。因此,他們對“這是一只怎樣的母雞,作者為什么不敢討厭它”的理解只停留在“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母雞形象和作者不再討厭母雞的情感上。很明顯,學生對作者“不敢再討厭它(母雞)”的“不敢”這一強烈的情感理解得并不到位。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關注課文的前半部分,將母雞“有了一群小雞雛”的前后行為進行一一對比,感受母雞因“有了一群小雞雛”而發生的巨大變化,進而體會到母雞的偉大,理解“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深刻含義。這樣,對“不敢”的理解才水到渠成,學生才真正讀懂了作者對母雞的尊敬之情。
三、有針對性地領悟語言規律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往往會忽略文本的語言形式。因此,在后教時,教師要強化學生對文本語言形式的學習,結合學段要求、文本特點,有針對性地引領學生徜徉于語言文字中,既要讀懂文字的內涵,也要領悟語言的規律,實現“言”“意”兼得。
如四年級下冊的《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學生在展示學習成果時,讀句子:“啊!我聽見了,媽媽聽見了,在場的叔叔阿姨聽見了,全世界都聽見了,他呼喊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學生從中體會到了“爸爸”和“我們”對和平的熱切渴望。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句子是怎樣把“爸爸”和“我們”對和平的熱切渴望表達出來的,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作者通過排比、夸張的手法以及感嘆號連用等方法表達了強烈的感情。然后,教師再通過多形式的反復朗讀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領悟了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
四、有機地提煉學習方法
學生圍繞學習任務,經歷了一系列的語文學習實踐,已初步悟出了一些學習方法。因此,在展示學習成果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呈現出學習的結果,還要引導學生展示出獲得相應學習結果的思維過程,并相機引導學生總結、提煉相關的學習方法。這樣,使得學生初步悟出的模糊的、粗糙的學習方法清晰化、精練化,最終成為學生自己方便、實用而高效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掌握語文學習的規律。
如四年級上冊《白鵝》的教學,學生展示“從叫聲體會到白鵝高傲的特點”時,說道:“‘凡有生客進來,鵝必然厲聲叫囂,甚至籬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亞于狗的狂吠。’讀了這句話我仿佛聽見一只高傲的白鵝在我面前大叫。”教師趁機追問:“哪些詞讓你仿佛聽到了鵝的大叫?”在學生說出“厲聲叫囂”“引吭大叫”這兩個詞后,教師接著追問學生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詞的。有學生說出詞典中對于這兩個詞語的解釋,也有學生聯系“不亞于狗的狂吠”來理解兩詞的意思,還有的甚至說到從“囂”的四個“口”猜測到“叫囂”是“很多人大聲叫,吵得不得了”的意思(教師也順勢把“囂”的構字原理告訴學生)。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提煉出查詞典、聯系上下文及抓關鍵詞語、結合字理等理解詞語的方法。由于有了親歷語言實踐的過程,學生對于這些方法的提煉更加容易,也明白了理解詞語的方法是多樣的,多種方法同時運用對詞語的理解會更加準確。
五、有側重地進行讀寫遷移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對于課文的學習,其目的是讓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因此,當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領悟到一些語言規律,提煉出有關的學習方法后,教師要創設機會讓學生鞏固運用,以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進一步形成。
選入教材的文章文質兼美,可以多角度地進行讀寫遷移。但在具體教學時,讀寫切入點不宜面面俱到,而適宜精細,有所側重,做到一課一得。一般而言,讀寫切入點應體現學生前置學習時解決主要任務的方法遷移或在相關課文所領悟到的語言規律的運用。如五年級上冊《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教學,課文學習的一個主要任務是理解“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展示學習成果的過程中,師生共同提煉出“抓關鍵詞、結合課文具體事例、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因此,教師應以此作為閱讀方法的遷移切入點來選擇文章進行拓展閱讀。又如五年級下冊《草原》一課,當學生領悟到作者通過反復的句式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后,可以借助課文結尾的情景,設計如下練筆,遷移運用:請想象“我們”話別的場面,嘗試運用反復句式寫下來,表達出“蒙漢情深何忍別”的情感。這樣的練筆訓練,能讓學生將文本的語言形式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形式,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后教要根據學科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態采取針對性策略。閱讀課的后教,教師則要有目的地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有意識地解決學生的學習疑難,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領悟語言規律,有機地提煉語文學習方法,有側重地進行讀寫遷移。教師要講到實處,點到關鍵,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前置學習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升,實現教學目標充分、有效的達成。這樣的后教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作用。
在科學課中,實驗課是一個重要的教學課型,深受學生喜愛不說,教師也非常青睞,但凡公開展示課和教學競賽課,老師們幾乎無一例外都會選擇實驗課。其實非實驗型課也占了較重的比例,但大家關注偏少。按鎮江市教育局中小學資產與裝備管理信息系統的統計,三年級非實驗型課占總課時數(50節)的52%;四年級占總課時數(50節)的42%;五年級占總課時數(55節)的45%;六年級占總課時數(55節)的42%。
從以上數據中我發現實驗課固然重要,但也接近一半的科學課中沒有安排實驗內容,對于這些非實驗課,孩子興趣不高,科學老師鉆研也較少,我個人覺得這些課也非常重要,為了讓孩們也能如實驗課一樣喜歡上它,我覺得我們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非實驗型課堂教學也要體現探究性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對探究的定義是,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發現什么是已經知道的結論,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做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以及交流結果。在這個標準中可以發現,科學課中的探究性實驗是其中一種活動,而我們在非實驗課中也是可以體驗探究的搜集數據、分析和討論數據等活動。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我在成長》一課中,第一部分要求學生回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第二部分,指導學生收集并對比成長的證據間接地認識自己在成長。第三部分,指導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和體重,繪制身高、體重曲線圖。在這三部分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出生時的腳印、身高體重的數據、從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乳牙、胎發等證據,在課堂中指導學生發現嬰幼兒期到現在成長的規律(主要是身高和體重),分析兒童的營養狀況,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課前搜集、課堂的分析交流都是探究性教學的體現。
二、非實驗型課堂教學也要體現趣味性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精彩的演示實驗、有趣的演示實驗無疑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沒有實驗的課堂教學,我們也是可以有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與其他學科整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與語文、美術、音樂等學科的整合,可以讓學生覺得新鮮有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課時,在導入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聽歌曲《健康歌》,讓學生隨著音樂唱一唱、跳一跳,通過與音樂內容的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激發了起來。
2.更多活動的安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非實驗課的教學中,可以設計出讓學生更多感官參與的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骨骼》一課時,可以教學開始安排學生摸一摸身上的主要骨骼,突出摸一摸數一數自己手上有幾塊骨頭,教學總結階段,再讓學生剪一剪人體骨骼圖,并把它們拼接在一起。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所有學生都能參與進來,手、眼、腦等多種感官的運用,讓學生興趣盎然。
3.合理使用多媒體,激發學習的興趣
課堂上使用好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讓科學知識更加直觀,學生學習興趣也濃厚。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動物怎樣繁殖后代》時,由于動物的呈現,繁殖方式的呈現,實物展示難度較大,而多媒體手段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在短時間能展示較多的動物,配上合理的音樂和動畫,學生邊觀看邊學習,興趣濃厚。
三、非實驗型課堂教學也要體現發展性
非實驗型課堂中發展性的體現是指對于科學概念的教學要注意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礎之上,加強與各年段科學教材概念的聯系,并注重與以后學生的科學概念接軌。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我們的食物安全嗎?》中,第一部分是認識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第二部分是調查加工食品是否安全,第三部分認識天然食品是否一定安全。在科學概念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教學中,其安全性的調查與研究是重點,也是學生前概念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師在課前對學生必須進行了解,針對性地指出天然食品不一定安全,加工食品也可以是安全的。在教學中還可以發現學生對于天然食品和綠色食品的概念也是較為模糊的,認為2種食品一致的,課堂中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等手段來認識,特別是食品添加劑學生的認識錯誤較多,教師應明確指出食品添加劑的優劣,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它。
【關鍵詞】特點,理解,配合
教育部下發的中小學教學大綱經過幾次改進之后,對中小學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了細致的劃分。這對于學生學習來說是一個有利的條件,但是對于任課講師來講,其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增加了不少。那么,如何既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難點和重點,又能讓任課老師系統化的教學呢?經過實際檢驗,總結出了“場景教學法”以供學生們學習,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的分析一下“場景教學法”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一年級的識字階段,其重點就是讓學生能認識更多的生字;第二個階段是二至四年級的基礎階段,其重點就是讓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文字和語言表達;第三個階段是五至六年級的階段,其重點就是讓學生能進行一定篇幅的寫作和事件的完整敘述。“場景教學法”在這三個階段中都能適用。
第一,利用“場景教學法”讓學生盡快掌握生字。
剛入學的小學生,在幼兒園階段接觸的大多都是圖文并茂的簡單文字,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雛形,作為正常的語文教學來說,就不能簡單的用圖文來進行講解了,但是作為小學生來說,要是用文字去生硬的講解,他們肯定適應不了。那么,這個時候就可以讓“場景教學法”發揮最大的作用了。
首先,任課老師可以根據需要講解的這一節課的所有的內容,圈定其中比較關鍵的幾個重點或者是其中的難點,規劃出一個簡單的教學場景。例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3課《菜園里》一文,這一節課的授課重點是讓學生們掌握這些蔬菜的名字,任課講師就可以先制作一些教學課件,因為這些蔬菜是學生們每天都能看得到的,如果有條件的話,完全可以拿實物來進行教學。在教室內布置一個“菜園”的場景,制作一些識字卡片,把這些蔬菜的名字卡片都粘貼在蔬菜上。這樣一來,就能很容易的讓學生們掌握教學內容了。
其次,在授課結束之后,需要讓學生家長進行課后輔導的時候進行一些配合。拿上文舉的例子來說。任課老師在授課結束之后,在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沒有必要布置紙質的書面家庭作業,完全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去菜市場再認識一下這些蔬菜。這樣的教學模式,既能給學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識,又能增強學生和家長之間的互動,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對于剛入學,還沒來得急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進行轉變的學生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利用“場景教學法”讓學生盡快掌握段句。
基礎階段的學生,利用“場景教學法”教學,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語文教學的基礎點和教學要點,讓學生掌握學習的重點其實也很簡單。這個階段的學生,在接觸所發生的的事物的時候,需要表述的情況的時候已經基本掌握這個過程和階段了、這個階段的時候,任課老師只需要簡單的一些引導,就能讓學生對所學課程有一個嘗試性的認識了。例如說,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組《語文園地》中的內容,就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教學方法來進行學習。這種場景既可以在教室內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模擬完成,也可以讓學生家長在家里跟學生配合完成。其實無論是哪種模式,對于學生來講都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的。雖然這僅僅是利用一張圖片來表述其中的關系,但是如果把這個場景放到家里的話,完全可以舉一反三的復制出多種及多重的人際關系,學生和家長的,學生和祖輩的,學生和鄰里之間的,學生和玩伴之間的關系。不用一味地套用課本上的關系,完全可以讓學生對人際關系的方式以自己的理解來進行分析。這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激發了學生對人際關系之間的一種鍛煉。
這里需要著重說明的是,這個過程中不僅要鍛煉學生每一句話的完整性,還要盡量引導學生在所有整句之間的關聯性和,這樣就能給以后的段落寫作打下基礎。能讓學生在盡量自然的狀態下步入篇幅文章的寫作和理解。不至于讓學生們在進行大篇幅文章學習的時候感到吃力,盡量讓這種銜接自然一些。
第三,利用“場景教學法”讓學生盡快掌握文章。
這個階段的學生,是整個語文小學階段教學過程中最難教學的。因為經歷過初級教學和基礎教學之后,學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教學要點,而且掌握了一定量的的教學必要性,與此同時,他們還要為“小升初”打基礎。在這個時候,作為任課老師而言,就不能簡單利用一些完全可以掌握的場景對學生進行教學了。就必須要因地制宜的對學生因勢利導地進行引導,讓他們對整個小學語文學習階段有一個系統化的認識和了解。
在這個階段,學生們雖然掌握了一些“場景教學法”的學習,但是隨著學習內容和學習質量的不斷提高,簡單的模擬教學模式已經根本不能滿足學生們的學習要求了。這里就需要我們的任課老師根據實際的教學需求來提高教學難度。例如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綜合復習練習第9節》中的內容,相對就很有代表性。第一題,是需要學生根據手工課的效果來剖析這兩個作品的對與錯,這其中運用到了實物對比、敘述描寫等方式。第二題,是需要學生給遠方的朋友寫一封完整的信。這時,任課老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列舉出自己在遠方的朋友,然后輔導學生給遠方的朋友寫一封信,這其中運用到了許是描寫、回憶、和多種情感運用等方式。這樣一來,就鍛煉了學生基礎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基礎的寫作能力。
為了能從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也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對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做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回顧總結:
一、指導思想1
注意良好習慣的培養;2
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3
重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4
力求為教學提供便利;
二、教材回顧
新人教版部編本四年級上冊教材是從2019年秋正式試行,本冊教材分組編排。全冊共分8組。每組包括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五大部分。
教材繼續按專題編組。專題內涵豐富,貼近兒童生活,既富有教育價值與時代感,又突出學習語文的特點。8個專題依次是:自然奇觀、思考置疑、觀察與發現、神話故事、多彩生活、童年往事、愛國立志、歷史故事篇。
每組開頭的導語點明本組的專題,并提示學習要求。課例由2—4篇課文組成。課文均圍繞專題編選,分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兩類。全冊共有課文27篇,其中精讀課文20篇,略讀課文7篇。精讀課文后有思考練習題。部分課文在課文
前有一段連接語,提示本篇課文的學習要求及注意事項。在部分課文后面,安排有“資料袋”或“閱讀鏈接”,以幫助了解相關資料或豐富學生的閱讀。
在每組例文的后面還安排了口語交際和習作及語文園地。全冊8個單元共安排了4個口語交際,分別安排在第一、第三、第六、第八單元,主題分別是我們與環境、保護眼睛,保護視力、安慰、講歷史故事。全冊共安排了8次習作,每個單元一個專題的習作。每個語文園地由3——5個欄目組成。第五單元安排了兩篇習作例文,所以第五單元沒安排語文園地。其中3個是固定欄目:“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另有“快樂讀書吧”在第四單元安排了1次,“書寫提示”在第一和第八單元各一次,“識字加油站”分別在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各安排了一次,全冊共安排了4次。
本冊要求認識250字,會寫250字。要求認識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中,在課后生字條里列出;要求會寫的字只在精讀課文中安排,列在課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兩個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認識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會寫的字。每組課文后不再安排“詞語盤點”,只在全冊書后面安排了“詞語表”,要求書寫的詞語全部在書后的“詞語表”出現。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經驗做法
(一)努力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素質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師都要不斷提高業務素質,我積極向組內的教師學習。課堂上積極發揮每一名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真正嘗試到成功的喜悅。我努力鼓勵學生敢說敢為,引導學生能說會做,不斷促進各方面素質的提高。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我認真備課、上課、輔導和批改作業。每一堂課都盡量精心設計,力求做到學生愿學、樂學。
(二)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的主要陣地。
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我課前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采用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形式,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課堂上努力貫徹當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創設輕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形成群言堂。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探究式課堂模式,引導主動探究,自主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勵后進生,提供更多的機會給他們,使他們也能取得進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依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
在教學中針對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我充分激發他們的古詩文誦讀積極性,每節早自習和午讀時間,我都堅持和學生一起誦讀優美的古詩文,激發學生背誦古詩文的興趣。為了
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朗讀、理解能力,我一直要求學生多讀多想,并且要求學生在日記中寫學完古詩、課文后的感受,鼓勵學生大膽用文字或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四、存在的不足
在自身的素質上自己還將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在各項活動中多接受別人的意見,平時的教學中還注重能力的提高。這學期雖然我重視了學生知識的積累,但都沒有要求學生把本學期積累的知識完完整整的記錄在積累本上。以往的教學中我都要求學生記錄下來的,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記錄并不翻看、積累、消化的話也都是白搭,所以本學期我就沒有要求孩子們統一記錄,零散的記錄在語文書上。在下一學期中,不但要注重積累,還要注重書寫,將積累真正落到實處。還有,本學期的特色作業不夠豐富。特色作業也做過一些,但沒有統一的整理,也是一大遺憾。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努力開發、充分利用我校的資源網中的語文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實踐活動要與教材內容有一定聯系,可以將游戲、唱歌、猜謎語、表演等引進課堂,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自然、社會,走進沸騰的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2、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進一步提高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的熟練程度,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閱讀閱讀教學
引言
培養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對提高學生閱讀思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創建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要特別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本文就如何創建高效閱讀課堂提出以下見解。
一、小學語文課堂高效課堂創建的重要性
閱讀教學對提升學生的文學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學習到一些好詞好句,從而活學活用到寫作中。與此同時,小學生通過閱讀能夠感受到文學藝術的魅力,在學習語文課文的時候,可以在早期閱讀到一些有趣味性的故事,可是在閱讀完成以后也能夠理解故事所蘊含的意義。因此,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擴寬自己的視野,提升自身的素養,形成良好的品質。除此之外,開設高效的閱讀課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與理解能力,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更好的運用到實踐中。
二、小學語文閱讀課堂開展的有效建議
(一)注重學生文章分段與總結段落大意的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讓學生進行段落劃分,并且歸納段落的意義,學生在進行段落劃分的時候要注意分層,把重要的部分總結出來,概括內容的同時要考慮段落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才能夠對課文的內部聯系有準確的認識,也能夠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四年級上冊《木蘭從軍》這篇古文的過程中,老師能夠對學生進行段落指導教學,鼓勵學生先自己默讀課文,思考文章中的大概內容,并且將故事進行段落的劃分。學生通過閱讀,發現文章講述了四個部分,并且按照故事的完整度把文章進行段落的劃分。老師在學生分好段之后,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系統的引導,并且讓學生通過簡短的話語表述每一段的意思。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找到段落中的關鍵詞,并且進行概括。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并且在老師科學系統的指導下,了解到故事的內在含義,并且總結出每個段落的真正含義,文章開篇即寫木蘭是古代英雄。寥寥幾筆活化了人物,為日后成為“將軍”打下伏筆。接著又以較多筆墨寫了木蘭從軍的原因,她想到了父親“年老多病”,弟弟“年幼”,這是她對親人的愛。“為了國家應該去打仗”則又反映了她對祖國的愛。這些是木蘭這個人物身上最為閃光的優秀品質。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才有日后戰場上的勇武、威猛,屢建戰功。而最后一段中的“驚呆了”則急轉直下,原來“花將軍”卻是一位“年輕的姑娘”。在閱讀課堂上,學生能夠清楚的掌握文章的內在含義,達到教學目標。
(二)全面發揮老師的指導性作用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明確自身的定位,要在教學的工作中擔當指導者,對學生開展方向性的指導,讓他們能夠掌握學習的正確方向,進而有效的節省時間,防止出現學習的誤區。老師的科學有效指導,可以讓學生對學習始終保持高度的興趣,更好的進行閱讀學習。現在社會中,學生所接觸的事情比較多,視野也更加開闊,獲取知識的來源渠道也更加廣泛,所以作為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傳統的閱讀,購買閱讀輔導書,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學生的需要了,因此老師應該堅持與時俱進,不斷的更新閱讀教學的方法。
(三)開展情景教學,提高學生領悟能力
小學生天生好動,愛表演,因此通過表演的方式更加有助于閱讀教學的開展。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將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老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表演,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及對文章的了解程度。例如,在講解六年級上冊《祝你生日快樂》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以及自身對文章的理解,進行表演,這樣一來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也能夠準確的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