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音標教學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清晰流暢,“說”得動聽
在課堂教學上語言規范正確、清晰流暢,這是對任何教師的基本要求。對于音樂教師來說,還可以把聲樂發聲的技巧,用在上課的語言表達上,這樣,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能“說”得標準、流利,還能有優美動聽的音色,使老師的語言在聽覺上充滿藝術美感,像歌聲一樣動聽,像旋律一樣優美,不僅深深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還使學生從小受到潛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同時,音樂作品又是富于變化的,有的曲調像和風細雨,輕撫人心,有的曲調像輕快的舞蹈,跳躍激情。教師的教學語言也像音樂曲調一樣富于變化,有時高,有時低,有時快,有時慢,充滿節奏感和韻律感。這樣在課堂上,用語言創造出的情境和音樂的氛圍互相融合,學生才能為音樂所打動,陶醉。 在一堂低年級的唱游課上,我先用語言給學生描繪了一個情境: 聽,農場上小鳥在“嘰嘰、嘰嘰”歡快地叫著;風在“呼――呼――”柔和地吹著;鳥聲中還有小河水在“嘩――嘩――”地流動聲;水聲中夾著牛和羊的叫聲:“哞――”“咩――”;遠處還有馬蹄聲:“的的答答、的的答答”,然后請學生聽音樂做節奏游戲。老師的描述講得有聲有色,學生學習得很認真,并能夠專注的去聽聲音長短和輕重,很快在音樂中找到了相應的節奏型,十分輕松愉快地掌握了分辨長音和短音。
二、精煉形象,“說”得生動
小學音樂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一定要生動,形象,富于感染力。小學生的思維正經歷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階段,教師使用的語言只有結合了他們的年齡特點,把音樂作品中蘊含的藝術形象活靈活現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真正融入音樂。例如在一次三年級的音樂課上,欣賞由嗩吶演奏的《百鳥朝鳳》時,因為學生很少接觸嗩吶這種樂器,當音樂聲剛出來的時候,有的學生立刻皺著眉表現出一副不太愛聽的樣子,甚至低聲議論:“這聲音好尖好難聽啊!”。我看在眼里,并沒有立即制止他們,而是隨著音樂的播放,繪聲繪色的向大家描述 “春天百花盛開,爭相斗艷,這時候,百鳥也在一起商量要給鳥王鳳凰慶祝,你聽,它們的叫聲……”,這樣,學生立刻停止議論,為音樂所吸引。在教師形象的語言的引導下,學生打開想象的翅膀,感受到了音樂所描繪的景象。
三、詼諧機智,“說”得幽默
幽默是人與人之間的劑,教師經常運用一些幽默的語言,可以使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增加,他們會更加喜歡上音樂課,也更喜歡音樂老師。在平時的音樂課上總是有同學喜歡低頭彎腰的唱歌,對此,我沒有生硬呆板的說:“XX同學,唱歌時背要挺直!頭抬起!”,而是換了一種方法說到:“哎呀,今天有幾位老奶奶和老爺爺也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了……”,說完模仿他們的樣子,同學們立刻發出笑聲,把眼光投向那幾位同學,這幾位同學立刻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坐姿調整好……這樣,課堂上的笑聲制造了積極的氣氛,教和學也變得輕松起來。
此外,小學音樂教師都有一定的舞蹈修養,還應注意發揮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尤其是是面對低年級孩子時,帶領學生模仿小鴨子的“扁扁嘴”,小鳥的“展翅飛”,小雞的“嘰嘰嘰”等等,學生會十分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運用肢體動作以及豐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會給音樂課帶來錦上添花的良好效果。
論文摘要:寫字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歷史賦予的重要使命。本文就如何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引領下為寫字教學建構科學的教學體系、構建科學的訓練體系、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了闡述和分析。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教育學生繼承漢字文化和漢字書寫文化,是孕育和發展我們人的一切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起點。對學生強化寫字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必然要求,是歷史賦予的重要使命。那么,如何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建構科學的訓練體系,使學生在寫字方面有所收獲呢?我結合本校的一些教學談一點認識。
一、確立科學的教學體系。
2001年國家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寫字教學都明確了非常具體的目標與要求。如第一學段(1-2年級)提出要“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還要“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到了第二學段(3-4年級)又進一步要求“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而第三學段(5-6年級)有了更高的要求“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并“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在這樣的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認識到基礎教育的寫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我們不是為培養書法家而開展寫字教育的,我們應該根據新《課標》對學生提出的寫字的最低標準來要求每一個學生,為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為此,學校在全校十九個班級開展書法實驗工作,在平時的寫字教學中確立了“三字(鉛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并舉,以軟筆促硬筆”的思想,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提毛筆、練大字。
我們該如何對照《課程標準》要求,放寬思路,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使書法藝術既體現《課標》精神,又具有其獨特的藝術性呢?眾多研究表明: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天真浪漫、活潑好奇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指導他們選帖時應盡量以此為原則,而不能以教師的主觀愿望為出發點。但是,也許是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顏柳歐趙《中學生字帖》的影響,在許多人的頭腦中仿佛中國書法唯楷書一體,僅顏柳歐趙四家,因而造成“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一些書法教學者片面地認為這四家是每一個學書者的最佳人口,一開始就讓他們去臨習那些筆法精熟、法度森嚴的碑帖。但是,這些在少年兒童看來是呆板沉悶的,因為這與他們自然浪漫的特點格格不入,如果硬要如此,難免弄巧成拙。所以,我們不妨讓他們從漢隸或魏碑中那些用筆、結體稚拙率真、天然奇趣的碑帖人手,使他們有一種親切感,從而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激情。所以,教師應大膽地讓他們從眾多流派和碑帖中自由選擇臨習的范本。為此我校在內容的安排上實現了兩個突破:一是認識正楷與其他字體的關系的突破;二是在年齡結構與學習要求關系上的突破,嘗試了“師漢隸,學魏碑、習唐法”的學習思路,低年級以漢隸為主,中年級以魏碑為主,高年級以唐楷為主,提倡“百花齊放”,使學生在習字中解決“決心一信心一恒心”的心理矛盾。
二、構建科學的訓練體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我們應該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寫字教學,作為語文課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應注重課內外、校內外的結合,注重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系。
(一)課堂教學—寫字教學的主陣地。
1.寫字課堂教學,系統指導寫字。
寫字課是系統、集中、重點進行寫字指導和訓練的課程。為此,我校以每天40分鐘的寫字練習課為龍頭,以系統指導、教給方法、培養興趣、推進訓練為主旨,緊緊抓住三個必須”改進寫字教學。必須強化“兩姿”習慣的培養,我校組織專人對學生的“兩姿”情況進行不定期的抽查,對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時提出整改要求,并將抽查情況列人星級寫字班的評比之中。必須在指導方法上堅持四個結合:講解與示范相結合,指導與練習相結合,練習與賞析、講評相結合,一般要求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必須充分體現指導、訓練的系統性、漸進性,逐步提高學生書寫的質量。我校采用定期檢查(期中、期末各一次)和不定期抽查的方法及學生段位考核的辦法予以審核。
2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加強寫字。
寫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課成了對學生進行寫字教學的一個重要陣地。針對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普遍不重視寫字的實際,我校突出強調并落實“四個堅持”:堅持識字、寫字有機結合,即教學生寫字時有機地進行寫字指導。堅持指導寫字和訓練“兩姿”(即坐姿和執筆姿勢),培養習慣有機結合。堅持提高寫字技能技巧與審美教育、品性教養有機結合。即結合指導和評價、賞析,有效地激發審美情趣,陶冶審美情操;結合寫字,引導學生在實實在在的寫字練習中,培養專注、耐心和頑強的意志力,使品性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和提高。堅持定期檢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相結合。每學期期中期末對語文作業作定期檢查,平時采用抽查的方法,了解學生的書寫情況,及時反饋整改,切實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并將檢查結果納人星級寫字班的評比之中。
3.各科教學滲透,配合抓好寫字。
為充分發揮全方位、全員化合力,我校在提高各科教師認識的同時,突出強調并落實了三點:一是各種寫字教學必須結合教學的相關內容有機滲透寫字教育,形成各學科齊抓共管的寫字教育橫系列;二是必須配合寫字教學,加強“兩姿”訓練,培養良好習慣;三是每學期配合寫字教學,在班上組織一兩次作業展覽。各學科協調配合,使學生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良好習慣。而且,我校也對學生的各科作業進行定期的檢查和不定期的抽查,有效地促進寫字教學的不斷深化。
(二)興趣小組活動—寫字教學的延伸。
課堂教學固然是寫字教學的主陣地,但興趣小組活動也可以鞏固寫字課的教學成效,并能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發展需求。為此,我校嘗試構建了三個層面的興趣小組,力爭在普及的基礎上,創造條件對寫字有專長的學生給予特別的關照。
1.書法精英班的構建。
精英班的構建以學生的已有寫字水平為依據,打亂年級的秩序,學生自愿報名,擇優編成,其指導老師亦由常熟市理工學院的專職書法教師擔任,滿足寫字水平發展較快的學生的發展需求。
2.書法提高班的構建。
提高班以學生已有的寫字水平為依據,在精英班編班后余下的自愿報名的學生中擇優錄取,打亂原班級的秩序編成,由學校的書法教師進行指導,滿足中等發展水平學生的發展需求。
3.書法基礎班的構建。
對精英班、提高班建立后余下的對書法感興趣的學生按年級段編成若干個書法基礎班,指導老師由年級段的書法教師擔任,重在初步培養學生寫字興趣。
隨著學生寫字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班學生隨時進行合理流動。
三、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沒有評價的教育是不完備的教育,寫字水平考核評價在寫字教學研究中起著檢測、反饋、矯正與驅動的功能。為此,我們嘗試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引下,建立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科學評價體系。
(一)組織開展寫字星級班的評比考核。
學校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寫字的要求和國家教委《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寫字指導綱要》,結合《常熟市寫字合格學校的評估標準》及學生實際,制訂《董洪中心小學各年級寫字能力檢測辦法》,對學生的書寫質量、執筆方法、寫字姿勢、作業書寫習慣進行評價,并根據這一辦法在全校開展寫字星級班的評比活動。寫字星級班共分五個等級,根據平時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結果給分。每學期期末,根據各班得分情況,評定相應的級別,對三星級以上的班級、學校給予一定的獎勵。
(二)組織開展學生段位考核。
為促進評價激發學生的習字興趣和競爭心理,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我校制訂了《董洪中心小學學生段位考核辦法》,要求全校所有學生每學期進行一次段位考核,考核分別設1-9段,鼓勵學生逐級而上,不斷進取。這樣,對不同段位學生提出不同訓練要求,進行不同輔導,實施不同評價,力爭做到因材施教,起到導向與激勵作用。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高中音樂 鑒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200-02
引言
自我國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試驗)》以來,素質教育理念逐漸在教育領域獲得認可[1]。在新課改形勢下,基礎教育目標被確定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而音樂鑒賞課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一環,具有教育功能及教育價值,對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具有很大的幫助。從其功能來看,音樂鑒賞課能夠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過于關注考試成績,所以對音樂鑒賞課不夠重視,甚至不感興趣。若要改變這種情況,音樂教師需結合新課程標準,對音樂鑒賞教學加以改進。下面筆者對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提高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質量提出了幾點建議。
1.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新課程標準對音樂鑒賞教學提出了幾點要求,其中一條即為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換言之,這是要求教師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學活動中[2]。若要達到以人為本的教育目標,則教師需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教學因人而異。有的學生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與鼓勵,對這一部分學生,老師應以激勵為主,在鑒賞課上可以通過提的方式給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并對其表現予以肯定,通過這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有的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缺乏興趣,所以在課堂上態度比較隨意。對這一類型的學生,教師應保持嚴厲,糾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能夠認真對待音樂鑒賞課。此外,學生喜歡的音樂類型各有不同,教師在教學時也要考慮到這些差異,并能夠利用多種方式及方法來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其二,教師應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在教學時,需認識到師生之間是平等關系,需尊重學生的人格,在教學中扮演引導者而非主導者,教學過程中應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與感悟,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2.靈活使用教材
新課程標準下,高中音樂鑒賞課使用的教材僅僅圍繞“鑒賞”這個教育理念,教材內容則體現出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以及審美情趣。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進行教學時,應重視給學生帶來良好的音樂體驗。例如,在學習《高亢的西北腔》時,教師可將學生以往學過的有關西北風光的詩詞列舉出來,從而給學生提供不同的畫面以及審美感受。例如,描寫青海草原的《敕勒歌》,描寫黃土高坡大漠風光的《使至塞上》,都能展現出西北的風土人情,教師可將這些詩詞引入教學,讓學生對西北形成一個感性的認識,之后再深入教學,通過播放西北民歌等方式來讓學生體驗西北腔中融入的情感,感受高亢的西北腔的音樂價值。此外,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中還應創造性地融入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靈活使用教材。例如,山東省的沂蒙小調非常著名,在教授《醇厚的中原韻》這一節時,除了讓學生理解民歌與創作歌曲的區別以及民歌的音樂特點之外,還應重點讓學生欣賞沂蒙山小調,通過這種方式來加深學生對沂蒙小調的了解,豐富學生的視野與審美體驗。
3.加強音樂與相關文化之間的聯系
新課程標準要求音樂鑒賞教學中應體現“學科綜合”的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注重加強音樂與各種文化、各個科目之間的聯系,課堂上穿插講授各種相關知識,從而擴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例如,在鑒賞李叔同填詞的《送別》時,教師可聯系其他的詩詞與音樂相結合的樂曲,比如《陽關三疊》、《揚州慢》、《明月幾時有》等。或者可以讓學生從流行音樂中感受到古典詩詞與樂曲相結合的魅力,比如著名詞人方文山所填歌詞中很多就用了詩詞典故,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相關樂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
4.提高教師的個人綜合素質
新課改對高中音樂教師的音樂素質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般而言,音樂教師除了必須具備基本的彈唱能力之外,還應有音樂專業知識與技能,較高的音樂修養,完善的知識結構[3]。為保證音樂鑒賞教學質量,教師應不斷學習音樂專業知識與技能,以保證音樂教學的基本需要;同時,教師還應了解相鄰學科的有關知識,比如詩歌、影視、美術、戲劇等,學會融會貫通,將這些知識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提高鑒賞課的廣度與深度。
5.結語
從以上所述可知,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對教師及學生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新課程標準為準則,注重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其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袁蕭玉.新課程標準下提高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效率的措施[J]. 音樂時空.2014(09)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音樂鑒賞課程主要通過聆聽和感受和對音樂的大體了解,逐漸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由于音樂鑒賞課程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強調學校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對于音樂的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音樂的實際情況,留心觀察并詳細了解每一位學生在音樂課程中所表現的獨特優勢和個性,同時教師要充分抓住時機,利用這些優勢,有效提高學生對于音樂鑒賞的能力。比如,有的學生喜歡被表揚,這類學生只要經過表揚就能使成績得到提高。這時,教師應對于這類學生要抓住時機進行表揚和鼓勵,使他們的內心擁有一種滿足感,增加了他們對于音樂鑒賞課程的興趣。然而,有的學生需要進行嚴格對待,只有嚴格要求才能使他們認真學習。由于在一個班級里,每個人對于音樂鑒賞能力的高低相差很大,同時對于感興趣的音樂類型也存在很多不同,這些差異性因素都需要教師進行留心觀察和思考。在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范圍內,確保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采用不同種類的方法,盡最大努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只要學生對于音樂鑒賞充滿了興趣,學生便會主動積極探索,進而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另外,教師要注意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正確引導學生向正確的鑒賞方向探索。由于音樂鑒賞本身就是一個發散性思維,因此,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主動去探索,進而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二、靈活運用教材內容
音樂鑒賞是一種美的享受。而音樂鑒賞課程強調的是重視音樂作品內涵的審美能力,即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從感性的角度入手,用最真實的情感打動人心,激發學生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從而獲得學生的認可,這樣,學生才會對音樂鑒賞課程充滿想要探索的欲望。所以,教師在進行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學習,將對音樂的審美需要貫穿于整個對音樂的學習過程中,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真正魅力,從而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音樂鑒賞課程的興趣,使學生的文化修養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音樂鑒賞課程中有關于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禮贊方面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音樂鑒賞和分析過程中,讓學生全面了解我國大好河山,能夠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自然的魅力,有效將自然和音樂聯系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生對于音樂鑒賞課程的學習興趣。
三、將音樂和文化充分融合
在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現代的教育是要求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在音樂鑒賞課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擴大對于音樂學習的范圍,逐漸拓展學生的視野,進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化水平。比如,在孟姜女哭長城的音樂欣賞中,教師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講述出來,將音樂和文化有效結合在一起,音樂鑒賞和古詩詞或愛情故事之間的有效結合,這樣更能引發學生主動進行音樂鑒賞的興趣,進而提高音樂鑒賞的能力,使得學生的文化修養得到明顯的提高。
四、不斷加強教師的綜合素質
音樂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在學生學習音樂鑒賞課程過程中充當著“指明燈”的作用。因此,音樂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比如增強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的能力等,不僅讓自己在音樂專業上有著明顯的提高,同時還要加強對音樂的領悟能力,拓展對于文學、美術等方面內容,這樣才能滿足新標準課程的要求。另外,教師在注重音樂方面的提升的過程中,還要積極拓寬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力及其他相關的現代化技術,這樣才能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先進的技術,如多媒體技術等,更好的將音樂鑒賞課程變得更加有趣和新穎,更好地將音樂鑒賞課程做得更加出色。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樹立新的榜樣,這樣才能確保音樂鑒賞課程的順利開展,進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流行音樂;音樂教育;課程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1-226-2
一、我國高等音樂院校流行音樂的演唱教學及現狀
我國在流行音樂實踐創作中,演唱方面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苦的探索之路。自1920年流行音樂誕生以來,一直到70年代,一直處于大上海時期,其發展環境、速度、技術以及相關部分的投入都遠遠的落后于歐美其他國家,這與他們的音樂學院很早就開設專門的流行音樂科系應該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關系,因為他們專業的流行音樂有著一套長遠先進、結構豐富的學科建設。隨著我國二三十年改革的變化,我國流行音樂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過去,我們對“流行音樂演唱”教學的理解比較簡單化,僅僅把它定義成流行音樂的分支,或是理解為流行音樂教學的一個科目。但流行音樂是當代傳播幅度最寬,力度最強,速度最快,并深受廣大群眾喜歡的音樂類型。慢慢的教學過程中,提倡以英語語種教學為主,讓學生更靠近歐美流行音樂文化,更能樹立自己的音樂風格。為了迎合流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出現了組合音樂教學,讓學生將發聲練習、歌曲技巧、舞蹈肢體、舞臺表演、和聲配合等等一系列環節進行分解式教學,效果會更好。自08年開始,南京藝術學院劉新庚教授一直精心揣摩,改善創新流行音樂教學的理念。他初步嘗試“組合演唱”課程,實踐以來,它的影響價值,研究亮點,都帶來不容小視的收獲,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默契程度,把團隊優勢發揮出來,多聲部和聲的完美共鳴,肢體表演藝術的植入,初步完成了音樂與舞蹈的交叉性,融入這些新鮮血液,更加豐富作品的表現形式,同時又展示出多種音樂元素。讓學生自身對音樂的理解,演唱的技巧,舞蹈的功底,表演的形式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以班級為單位成立一個歌舞組合“π”,組合致力于原創校園音樂歌舞劇,獲得了一系列海內外大獎,足以證明組合演唱課程在高校開設的重要性為其成為優勢學科打下了重要的根基。
二、傳統聲樂體系演唱形式的變化
根據人數的多少而確定演唱形式,在演唱活動中,一般的會選擇獨唱,即一個人單獨演唱歌曲,人聲分類中的任何聲部都可以擔任獨唱,作為不同的藝術形式,個性比較鮮明,要求獨唱演唱者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較好的歌唱技巧,是直接表現音樂作品的詮釋者和表現者。隨著人數的增加,出現了齊唱和小組唱,即很多人一起演唱單聲部的歌曲,齊唱和小組唱的人數多少不限,只要歌聲整齊,統一,宏量,一般是歌詠活動的主要形式。人數多的還有一種演唱形式即合唱,指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同時演唱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曲調的歌曲,稱之為“合唱”,常有指揮,可有伴奏或無伴奏。合唱有著豐富的表現力,講究整體音響的諧和與協調,要求各聲部的音色相應統一,音量相應平衡,各聲部的出現有層次。另外,對各聲部的音準、節奏、力度、速度都有嚴格的要求。在齊唱或合唱中,由一個人單獨演唱一個樂段或一些樂句的,稱為“領唱”,領唱在合唱和齊唱中即是獨唱,具有引領眾人歌唱的作用。再往下走,人數參與的越多,演唱的形式就越變化,出現了一個小組的演唱,即一個小的的人同時來演唱一首單聲部的歌曲。小組唱實際上是齊唱的一種形式,如果演唱的是多聲部的歌曲,則稱為“小合唱”。人數增加,主題不變,選擇相關的音樂、戲劇、文學、臺詞、舞臺美術等等一系列的方法,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將各類音樂門類連貫起來進行表演,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種表演形式,不一定局限于齊唱、獨唱、合唱、輪唱等各種聲樂演唱形式――歌劇的形式順應而生。
三、流行藝術聲樂體系演唱形式的演變
在對比流行音樂演唱教學中,聲樂體系與傳統聲樂模式是相互呼應。在最初的幾年內,各大藝術院校多是注重對個人演唱風格的訓練,大量的訓練,培養出一批舞臺風格好,演唱功底深厚的歌手,但這也是有缺陷的,如上所述獨唱歌手演唱者需要較高的藝術素養和較好的歌唱技巧演唱組合的出現,是傳統聲樂模式上的重唱,或者小組唱從單人訓練到了多人訓練的階段,演唱組合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參與性,團體之間的合作性。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默契程度,把團隊優勢發揮出來,多聲部和聲的完美共鳴,肢體表演藝術的植入,初步完成了音樂與舞蹈的交叉性,融入這些新鮮血液,更加豐富作品的表現形式,同時又展示出多種音樂元素。讓學生自身對音樂的理解,演唱的技巧,舞蹈的功底,表演的形式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音樂劇是20世紀的產物,雖然它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夜的英國,但只有到了狂放不羈、無拘無束的美國人手里,才變成了現在的摩登藝術。有一種陳腐的思想障礙,把歌劇神圣化、貴族化、沙龍化,認為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音樂戲劇藝術水平和發達程度的標志,是不能與作為市民文化、反映市民文化心態的歌舞劇同流合污的,很多傳統的歌劇藝術家們認為去搞這種格調低下的雜耍視的流行藝術,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喪失藝術家良心的表現。這肯定是對當代的市民文化、流行藝術、通俗文藝不熟悉,尤其是對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觀念和意識的不了解,其實從形式上、文化觀念上、審美情趣上及藝術趣味上是一樣的。
四、高等藝術院校新興學科的交叉及崛起的主導地位
流行音樂歌舞組合課程是近年來在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劉新庚教授的帶領指導下率先開展起來的流行音樂教學的新興課程,“π”組合的成就離不開組合課程的教學指導,“π”組合多次奪金成功的同時給該院組合課程的開展帶來了極大的肯定。歌舞組合課程是其他課程教學于一體的課程,是聲樂,視唱練耳、舞蹈、樂理、和聲等課程內容的高度整合融會貫通的結晶。之所以會把歌舞組合課程作為流行音樂學院的一個主要課程,是因為組合演唱的專業度和層次度較之于獨唱,舞蹈具有更高的內涵,更加講究組合成員間聲音的融合,舞蹈動作與旋律的配合以及和聲的編排,整體的配合度在演唱組合課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組合課程更好地把眾多課程融合到實踐當中,對學生專業素養的提高也帶來了極大的益處。各聲部之間的和聲配合,需要以和聲、樂理的理論基礎為基礎進行改編,視唱練耳的加強學習能夠穩定學生的音準旋律,以阻斷主旋律聲部音調受其他聲部的影響,避免走音、跑調等現象的產生,舞臺的表現力需要舞蹈和歌唱語言的表現力,從組合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意識到理論基礎知識的重要性,要想成為演唱組合中合格的成員,必須具備優秀的基礎專業素養才能勝任這一角色。這也客觀要求其他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加強課程之間的連接性,組合課程大大提高和增強了學生課內外實踐的機會,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流行音樂教育課程的產物,推動了流行音樂多元化教育的步伐。
流行音樂從某種程度上走到了一個既確切明白又難以表達的境地,人人都知道自己指的是什么,但很少有人能提出一個準確的定義,結果顯得單一。教學方法要科學靈活,不提倡單純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流行歌舞組合演變成校園歌舞劇,具有一個開創性的意義,南京藝術學院歌舞劇《青春筆記本》,完全是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校園歌舞劇的成功演出是順應學科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們應該大力鼓勵,大力支持。歌舞劇儼然是藝術門類里面一個重要的類型,但也許對于大部分的中國人說,是陌生的,接觸的不多。西方的音樂劇建立在一個真實的基礎上,一切都是以敘事為主,所以一切對戲劇的奇思妙想都可以在音樂里面呈現,它能讓你覺得一切都是現實生活存在的。雖然艱辛,但是還需探索,中國是全世界最早有關于音樂劇方面的國家,如越劇、豫劇、京劇等等,我們的音樂劇和歌舞劇也只能看國外的制作團隊,用他們的心和理念來感動中國的觀眾,所以需要我們大力支持本土的原創的歌舞劇茁壯成長。我們國家的歌舞劇創作目前尚處在起步階段,藝術上肯定是不成熟的,其數量和質量都不能令人滿意。成功就如爬山,中國的音樂劇和歌舞劇就像在半山腰,距離成功登頂,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評價標準 多媒體教學課件 評價指標
一、制定評價標準的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多媒體的應用在中小學現代教育中越來越體現出它不可替代的地位。2004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為《標準》)對中小學教師的各方面教育技術能力都做了詳盡的定義,在標準中對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做了明確規定,要求具備“……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這說明教育部對中小學教師在多媒體課件制作方面和評價方面都提出了一個較高的標準。但是我們研究發現許多小學課件因在制作過程中陷入誤區,產生了負面效應,削弱了多媒體的優勢和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因此,必須對多媒體課件進行科學的評價,篩選出優秀的課件應用于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這種環境下,制定一個針對于小學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評價標準及其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依據《小學教學軟件審查標準》主要是對小學課件評價標準進行探討。
二、小學生認知特征分析
小學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其思維還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此階段多采用聯想學習法,即用原有的知識與現在的新情景進行聯想、比較、類推,如果類推成功,則得出合乎邏輯的知識概念直接納入原有知識結構,完成意義建構;如果類推不成功甚至是相矛盾的,小學生就會對原有知識結構或新的情景進行轉換和調整,補充新的認識。針對這些特點,小學教學需依據建構主義,貫徹直觀性、啟發式的設計原則,采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而教學課件可很好地輔助教學完成小學生的認知。
三、課件制作原則及綜合評價標準
1.教學性
教學是課件的出發點也是課件的終結點,也就是說課件來源于教學最終要服務于教學。課件的教學目標應符合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要求,適應教學的實際需要,符合小學教育應遵循的整體梯度推進方式。因此在多媒體課件中要注意視頻、動畫、聲音、圖片等應符合教學的要求,準確無誤地通過從各種感官來激發小學生,積極調動小學生多參與,使其集中注意力,優化教學過程,獲得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有效降低教學難度的效果。具體評價標準:
(1)課件知識點是否依據小學課程大綱的要求,教學目標明確,知識點覆蓋全面,對學習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問題和關鍵知識點講解透徹;提供能滿足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所需的豐富的學習資源。
(2)課件中是否使用多種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教學策略,有效地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和興趣,能否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3)課件從教學實際出發,有較強的針對性,選題和內容表達能突出主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能解決傳統教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4)課件符合教學原則和認知規律,結構清晰合理,符合教學內容表述的需要;內容組織清楚,闡述、演示邏輯性強,分析、綜合、推理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能使抽象理論形象化,復雜問題簡明化。
(5)課件能夠調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課件之間豐富的交流活動。
2.科學性
科學性是評價課件的基準,它是課件設計的生命,直接決定了是否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尤其是小學生對概念及觀點的認知處于記憶再理解的階段,對概念及觀念的表述特別要求科學、嚴謹、準確無誤。又由于小學生對色彩、動畫的感知比較容易接受,所以對動畫、視頻和圖片等素材選取要恰當;課件的展示手法、表現形式和連接方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特點,體現并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具體評價標準:
(1)語言表述、用詞、概念、定義、公式、字詞用法等規范并準確無誤,文字符號無錯別字,實例貼近生活,真實可靠。
(2)分析、闡述要嚴謹準確,實驗方法步驟正確無誤,符合科學。
(3)動畫模擬效果逼真,能正確反映具體現實生活現象和科學原理。
3.技術性
技術性是完成課件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到課件的效果和課件運行是否真正起到為教學服務的作用。課件應能達到讓每一位使用者易于上手,因此制作出的課件應條理清楚、功能明確,易于使用。這需要有較強的技術性作保證,具體評價標準:
(1)對運行環境要求低、性能穩定、兼容性強。
(2)人機交互性強,操作界面新穎,可靠性好。
(3)圖像清晰穩定,畫面美觀,色彩清新明快,動畫或視頻播放流暢,畫面過渡自然。
(4)配樂得體,音響效果好,聲畫同步。
(5)技術先進,程序設計合理,技術有突破。
4.操作性
課件操作簡潔明了、功能明確、易于操作,對教師課堂教學及方便處理操作錯誤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評價標準為:
(1)課件跳轉或交互菜單設計層次分明、簡捷、準確、快速。
(2)較長的等待課件應有提示信息,能按要求控制課件播放進程。
(3)如果不慎執行了誤操作,可以方便地退出,或重新切入,不會出現死機現象。
(4)按鈕和圖標設置寓意明確;交互操作盡量采用“用鼠標尋找交互,用光標形狀的改變表征交互,用鼠標左鍵實現交互”的方式;信息提示形式運用恰當。
5.藝術性
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件的成功與否,因為課件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能較長時間把目光停留在課件上。這樣就要求從小學生的認知習慣、審美觀點出發,通過課件構建一種知識與藝術相生互動的氛圍,讓學生在審美享受中接受知識、啟迪智慧、開發思想并逐漸養成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生理和心理始終處在積極認知的狀態中。具體評價標準:
(1)色彩符合實際,背景選用突出主體;整體顏色明快、和諧。
(2)畫面布局主體突出、構圖均衡;展示的對象結構對稱;色彩搭配合理,符合小學生的審美觀。
(3)文字采用了適宜小學生的字體,字號適當,數量適中。
(4)音樂旋律優美,音響效果與畫面相協調,節奏舒展;配音標準,語速適中、音量適度,不會干擾注意力。
(5)圖像、動畫、視頻處理細致,運用恰當。
6.共享性
課件的共享性對于現在這種注重知識產權的時代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現在網上比較好的課件都采用了一定的技術保護,一般技術人員都很難進行二次修改。但是共享卻能有效地提高課件的質量,因為一個課件制作者所具備知識和技術畢竟有限,所以做出來的課件具有一定的技術偏向性,那么共享對課件的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評價標準:
(1)能夠實現圖像、聲音、視頻等素材的共享。
(2)易于對課件進行全部修改或部分修改。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課件可以通過視、聽等多方面充分刺激學習者的感官來獲取知識,大幅度充實了課堂信息量,似乎計算機達到了“無所不能”,但它畢竟還是一種工具,并不能替代黑板更不能替代教師。課件是對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但要熟練掌握知識,還要掌握各種現代教學設備的使用及現代教學媒體的制作與設計技巧。更主要的是,還要懂得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成為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控制者。計算機在教學活動中只能起助手作用,它的圖文并茂、虛擬現實的效果,是教師無法替代的,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各種能力更是計算機無法替代的。課件只能輔助教師的教學,有效降低教學難度,幫助教師更有效、更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評價課件時,一定要準確把握其輔助功能,使教學過程堅持以人為主,以機為輔、人機協作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劉蘇男,劉艷.多媒體課件的評價標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
[2]任克強,李云浩.多媒體教學課件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5.(4).
【關鍵詞】農村英語教學 信息技術 融合
一、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作用
1.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對于初中英語教學來說,課本上的知識十分有限,很大一部分知識是需要依靠教師的擴展延伸來幫助學生獲取。由于農村的英語教學存在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缺乏靈活性的特點,導致英語教學在農村的開展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信息技術就可以通過聲畫將教學內容形象的傳達給學生,這對于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來說影響深遠。
2.豐富了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仍存在由于教學方式過于傳統,教師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英語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呈現教學內容時方法單一,雖然這種教學模式便于教師掌握教學節奏,但“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被動學習模式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被忽視,課堂上師生缺乏互動。而在英語教學中適當使用信息技術可以豐富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在“情景式教學”模式下主動進行學習。
3.增強課堂互動效果。在農村初中英語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的區別就是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的狀態,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引導者。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狀況,使師生相處更融洽,在課堂上學生也更愿意與教師互動。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課本上的內容轉換成聲音、影響等內容,為學生創設一種教學情境,使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在學習中綜合運用眼、耳、口、腦、手,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寫作能力和綜合成績。
二、如何促進新常態下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為例
我國國土遼闊,農村的數量遠遠在城市數量之上,不同的地區,農村地區的方言也不盡相同。通過分析農村地區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情況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學習英語,但對于英語缺乏必要的重視,學習方法僅僅是背過有限的幾個單詞,追求考試的高分,忽視了口語能力的培養。等到了初中,由于缺乏鍛煉,學生不愿意、不好意思說英語的現象十分常見,并且,即便是說,也會受到方言的影響使發音不標準。
1.創設信息化教學情境。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英語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故事情境、模擬情境、會話情境等可以使學生在切身的體驗中主動探索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You can buy everything on the Internet”這一課時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圖畫情境。在備課時通過截取淘寶上的一些異地美食或者特產等圖片放在教學課件中,在上面標上價格和商品所在地,課堂上通過展示圖片來詢問學生Do you want to buy them?學生會說:Yes,I do.然后選一張學生最感興趣的,例如濰坊風箏的圖片,問大家 How can we buy them? 學生就會各抒己見:We can go to Weifang to buy them./We can go to supermarket to buy them.大多數學生的答案都是外出才能買到,此時教師繼續發問How can we buy them at home?借此引出本課時的主題。在農村地區,有學生知道網絡購物,但大部分學生是不清楚網上購物的流程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些購物流程的視頻來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整合多媒體教學資源。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時應當注重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圖片、視頻和音樂等來展示教學內容。由于大部分農村地區不能做到每個學生都能有電腦進行資料查詢,這就要求教師在制作課件時選擇的圖片等內容廣泛、知識量充足。這些教學資料教師可以提前整合,根據教學資源的種類和內容進行分類存儲,以便于使用。
3.準備并靈活、有效使用英語課堂用語。在聽說課堂上,教師應準備英語課堂用語,@些用語應當以問句為主,以便于師生互動。例如What about your weekends?/Long time no see!等等,同時,教師應注意語氣要委婉含蓄,不能質問、斥責。例如學生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很多教師會嚴厲地說:Why didn’t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Finish it in the next time!這樣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可以換一種方式:Is everything OK with you?這樣既能表達對學生的關心,又能保護學生自尊心不受傷害。
4.運用多種方法教授單詞正確發音。農村地區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最大的障礙就是發音不準確,因此教師應格外重視這方面。除了常規音標教學法,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為枯燥的音標學習增添一點樂趣。例如可以搜集一些標準發音的音頻,讓學生聽寫,這樣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發音的不足;另外可以將一些學生發音的典型錯誤口音與標準發音整合到一個音頻中,讓學生自己挑錯,更能加深學生印象。
三、結語
初中英語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能力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最大化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梁英.談新常態下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J].校園英語,2016,17:137.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學校有關教學計劃,積極迎接學校“創建四星”,在學校和年級部的直接領導下,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制度和要求,認真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在課堂上體現“讓學引思”的主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的針對性,為學生的高中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現狀分析
由于招收的高一學生來自于不同初中,他們在初中養成的學習方式和習慣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在第一學期應該引導他們盡快適應高中英語的學習與生活。高一年級目前有9位英語老師,跨年級成員較多,所以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優勢就顯得極其重要。在組織教師們學習討論新的主體合作性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讓學引思”的同時,備課組實行集體備課,要利用好教參和網絡資源,制作統一的教學課件,學內容和進度。切實提高備課的實效性,教學的針對性。
三、具體措施
通過雙基教學,主體合作性教學,進一步開展“讓學引思”活動、讓學生在聽和讀方面有大量的語言輸入,提高在說和寫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寫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口頭或書面材料中表達的觀點,并且能簡單發表自己的見解,能有效地使用口頭或書面語言描述個人經歷;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英語閱讀,閱讀英文報刊和有關文摘,了解并掌握語言文化的差異,為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在教師的幫助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策劃組織和實施英語學習活動的能力。為大岡中學成功創建四星級中學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四、主要工作
一、全面做好初高中銜接工作
由于招收的高一學生來自于不同初中,他們在初中養成的學習方式和習慣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在第一學期應該引導他們盡快適應高中英語的學習與生活。具體來說高一英語教學要搞好三個銜接,做好六個到位。
1.搞好三個銜接
1)明確英語學習的內容、方法和要求。利用第一課時,對高中英語教材編排特點分析、介紹高中英語學習方法,提出高中英語的學習要求,使學生較快適應高中英語的學習
2)語音和書法的規范訓練。
在第一周的第二、三課時,進行音標規范。安排在第一單元教學之前,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拼讀單詞和自學單詞的習慣和能力。在第四、五課時,進行書寫訓練。由于書寫對高考兩篇作文的得分有著重要影響,對學生容易忽略的書寫的規范有必要進行統一糾正與訓練,并引導學生長期堅持練習書寫。
3)詞匯、語法的復習。在第一周規范語音和書寫的同時,利用早讀課復習初中基本詞匯,要在授課的同時插入英語語法的基礎:詞類、句子成分和5個簡單句的復習鞏固。
2.做好六個到位
1)基礎知識到位
作為高一年級,務實基礎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知識不牢固,培養能力就無從談起。在日常教學中,要立足課本,積累知識,務實基礎,采用起點低、密臺階、小步子的策略,使學生對語言知識徹底理解,準確記憶。
2)了解學情到位
對于高一新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甚至發音和書寫習慣,我們都應了解清楚,為下一步進行高中英語教學做準備。
3)活動到位
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們都應注重學生的活動,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活動,以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效果。考試活動也要到位,適時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測試并進行合理評價,以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
4)重視閱讀教學,拓展學生視野到位
英語老師手中的教材和教學課件不應該是唯一的,學生學到的知識也不應該是單調的。英語老師手里起碼應該有多種教輔資料,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個互為補充的借鑒作用。除此以外,我們更應發揮英語報刊、雜志、簡易讀物和網絡的優勢,進一步加大閱讀材料的輸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
5)因材施教到位
高一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我們高一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在備課的環節中,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和題目,讓他們在課堂上都能活動起來,都有事情可做。課外輔導方面,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使他們都能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習方法。“讓優等生深化學習吃得飽,讓中等生全面學習吃得好,讓學困生側重學習吃得了”。總之,關注兩極分化,避免過早分流和掉隊,幫扶工作從高一就應著手排查,措施應得當,不能浮在面上,還要全面,既有知識上的,也要有學法、心理層面上的幫扶,課內課外都要關注分層教學。
6)能力培養到位
能力培養包括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高一年級階段務實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培養他們識記詞匯的能力、閱讀的能力、做題的能力、交際的能力等等。
二)、加強集體備課,優化課堂教學
高一年級目前有9位英語老師,跨年級成員較多,所以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優勢就顯得極其重要。備課組實行集體備課,要利用好教參和網絡資源,制作統一的教學課件,學內容和進度。切實提高備課的實效性。每一個環節都要精打細算,力爭用45分鐘處理好原來一個小時才能處理好的內容。
2.加強集體備課,優化課堂教學
具體要求:
1)新老教師結對,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尤其是新教師,更應多學習、多問、多研究,盡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三個確定。每周的集體備課與說課,備課組長要負責組織,定時間、定地點、定主講人。
關鍵詞:多媒體英語教學學生
多媒體輔助教學能集圖像、聲音、文字、動畫于一體,形象、直觀、生動,把語言創設得準、真、實,能誘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大了課堂語言輸入量,優化了課堂教學,從而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英語學習創設更多的情景
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途徑是課堂。因此,英語教師應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形式的靈活多樣性,努力在課堂上創設情景,為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提供機會。如九年級上學期語法中有虛擬語氣,教師可以開辟一個虛擬環境,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教學中可以假設我是他或她,讓學生思考該去怎樣做、怎樣說使學生自己學習、自由交流、自學探究成為可能。它更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個體需要,并可以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可以從畫面上得到啟示,展開聯想,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又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
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廣播功能和課件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聲行并茂的教材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會很快融入內容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接受生動的英語教育,真正體現“寓教于樂”。如在教蘇教版牛津英語七年級(下)Unit6Doyoulikebananas時,面對各種各樣的水果、蔬菜、肯德基食品等方面的單詞,教師應先逐一分類,再依次呈現。如先打出一張草莓照片(草莓鮮紅可口,光彩照人),給學生以視覺享受。點擊鼠標左鍵,單詞strawberry伴隨鈴音融入視線,然后點擊出現音標并朗讀,學生跟讀。再點擊鼠標,“嗖”的一聲飛入一堆草莓,出現復數strawberries。如此講解單詞,直觀形象,學生的視、聽感官受到強烈的刺激,他們的興奮點被調動起來,這樣各種單詞的學習也就輕而易舉了。
二、運用多媒體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教師創造廣闊的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大都是滿堂灌、填鴨式的,學生吸取教師的知識是被動的,教師大都是采取安排個別學生朗讀、會話的方法。而多媒體教學是大容量、高速度、高密度的信息傳播,它完全可以滿足現代教學的提問、應答、個別提問、個別輔導等多種要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課題、確定教學目標、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可通過在計算機上運行可見展開學習,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鑒于此,我們可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來開展教學活動。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制作多媒體素材,多在形象、直觀的演示上下功夫,集圖、文、聲、像的綜合功能,有效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多搜集媒體素材,制作Flash課件。素材的搜集可根據課本的內容來進行,同時要進行適當地整合、取舍。素材的搜集方法可通過多種途徑,如利用動畫制作軟件生成動畫,利用掃描儀采集圖像,用話筒輸入語音,或從Internet上下載各種信息資料等。最后,進行素材編輯,制成效果好的課件。
三、運用多媒體能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解決難點,省時省力
有關研究表明:“人們從語言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而利用視覺加聽覺獲得的知識可技藝65%。”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抽象的知識往往以語言描述為主,即使使用一些掛圖、模型等直觀手段也顯得較為呆板。但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能給學生以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的信息,具有較強的直觀感。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圖畫以及電影、錄像、課件中畫面的交換、切入、特寫、定格等技術,使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得到充分的強化,使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容易。如在教蘇教版新目標七年級(下)Whatdoeshelooklike?時,可給學生安排任務:看圖描述。課件中設計幾副人物圖像,把每幅圖片中的細微環節放大,讓學生進行Pairwork活動,根據所學過的描述人物的單詞說出人物的特征。教師問“Isthisyouruncle?”學生答:“No,itisn’t.”再問:“Whatdoeshelooklike?”學生答:“He’stall.Andhehasmediumbuild.Hehasblondhair.”通過反復操練聽、寫,增加記憶的強度,重點的語句得到進一步鞏固,難點也迎刃而解,既加快了學習進度,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運用多媒體加大了教學密度,增加了課堂容量
在課堂練習時,教師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往往難以應付,并且教學時間是有限的。這就滿足不了他們的口味,導致練習的密度不大。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單詞或詞組閃現、圖像縮放或移動、顏色或場景變換等,可有效地解決此問題。根據由易到難的規律,利用設計好的軟件隨機發送若干練習題,既省時,又操作方便,還可以讓學生上前自由操作。對學生的每一種評價,可以用笑臉或哭臉,也可以獎勵一朵小紅花,點擊鼠標,它們就伴隨掌聲出現在圖片中。這時,學生興趣濃厚,學習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多媒體課件增加了課堂容量,它可以展示許多內容,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pairwork和groupwork,可以代替教師口述幾句甚至幾十句,教師省去了許多板書、畫圖、出示習題的時間,從而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如何啟發學生思維上,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得到更為合適地運用。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注意點
1.多媒體運用要適度。通常有三個時機可供選擇:一是插播教學,即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抓住有利時機,插入多媒體教學,把抽象的內容融于形象直觀之中,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這適用于英語語法的課堂教學。二是全程教學,即利用整節課時間,插放多媒體教學課件,一般是經過剪輯的英文影片、歌曲、圖文、風土人情簡介,內容簡單,難度小,適用于英語欣賞。三是課外教學,為學生自學時用,此類多媒體課件不受運用時間、地點的限制,具有靈活性和可操作性。
2.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制造要精。教師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首先,應找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然后,再去考慮如何選擇恰當的教學素材,如何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教學過程在計算機上實現。當然,課件設計的本身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