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白楊禮贊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嘗試性閱讀訓練,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新課改要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改變過去那種“教師確定目標,引導學生達標”的牽引式的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先進行嘗試性閱讀,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1.自問自答,鼓勵學法創新
在閱讀中遇到的一些簡單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就可解決的,要鼓勵學生運用學法或自創學法,獨立試讀,自問自答。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展示自學成果的機會,對于學生的創新性學法,教師應給予贊揚,并倡導大家學習運用。這樣,學生感受到自創學法的益處與樂趣,學習積極性更高了,創新的興趣也就更濃了。
2.邊學邊想,鼓勵質疑創新
在嘗試性閱讀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敢想敢問,提出與眾不同的有價值的問題。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要表示歡迎并給予表揚。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激起了學生敢于質疑、樂于質疑的興趣。
二、通過質疑問難,激發學生的閱讀創新意識
閱讀教學中的質疑問難主要有教師設疑和學生質疑兩種方式。“疑”是探求新知的起點,也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支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思維,激勵創新。教師設疑,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啟發性原則,提問設疑,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求知欲。
如在學習《孔乙己》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有人說,希臘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那么,孔乙己的悲劇又是怎樣的悲劇呢?學習這篇課文,從其含蓄深沉的描寫中,細細咀嚼,深入體會,我們可以獲得答案。”這樣一個導語,目的單一,導向明確,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在閱讀中發揮想象,探求孔乙己悲劇的原因。
三、應引導學生逆向、發散思考,培養學生的閱讀創新能力
在閱讀作品時,我們不但主張要順思,而且要鼓勵反思,這樣學生就會領悟到意想不到的內容。創造性思維是多種思維的綜合效應,而逆向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如閱讀吳敬梓的小說《范進中舉》,對范進的解讀就可以從正向與逆向兩個角度去思考。
發散思維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教會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
四、展開想象,訓練學生的閱讀創新能力
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翅膀。在閱讀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聯想和想象,將會產生新的、奇妙的意境。
1.借助聯想去理解、體味、再造意境
閱讀中的聯想主要有三種方式:①接近聯想。如閱讀酈道元的《山峽》,聯想到劉大杰的《巴東三峽》,眼前呈現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情景。②相似聯想。如讀《白楊禮贊》,可聯想到人的堅韌品質、不屈精神、頑強斗志。③因果聯想。如閱讀魯迅小說《孔乙己》,可根據孔乙己所生活的環境以及他的自身因素,聯想到孔乙己的結局。
2.發揮豐富想象,品味作品意境
例如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幾句,腦海中應浮現出這樣的景象:“颯颯秋風中,殘破的茅屋前,一個老人倚杖獨立,滿目焦慮和無奈”,從而深刻地感受詩人痛苦的遭遇和凄涼的心境。
運用想象對讀物進行理解、追憶和創造性地思考,應注意材料之間的聯系,盡量形成廣泛而多樣的聯想和想象,以努力提高閱讀創新能力。
五、開展研究性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創新能力
研究性閱讀是一種為了研究或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的有步驟的閱讀行為。開展研究性閱讀應力求做到三個延伸:一是由課本向課外讀本的延伸;二是由課本向社會的延伸;三是邊讀邊悟邊總結。如在閱讀李煜《虞美人》一詞時,就可以布置“走進李煜”的研究性閱讀專題,組織學生閱讀李煜其他的作品。
六、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創新的平臺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陣地,也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師要營造一個讓學生樂于參與、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所知、所想、所能有展示的平臺,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1.給學生以充分的思維空間,不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設置好的教案框架里面,使學生保持在熱情、活躍、關注、期待等積極的情緒體驗中。
2.善于捕捉新的或突發的信息,及時判斷其價值,并創造性地將其轉化為新的教學情境,不斷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良機。尤其是要敏銳地發現學生中閃耀的具有獨特性和新穎性的思想,并努力促進、及時鼓勵那些“標新立異”的行為,盡可能給每個學生表現的機會。
3.要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教學,自己制訂方案計劃,自行探索和研討問題,使學生真正處在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交流中。同時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提問的技巧,在關鍵時刻提出難易適度的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以維持學生學習的適當難度,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