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慈善工作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年9月5日是我國第五個“中華慈善日”,為了進一步宣傳《慈善法》,深入普及慈善知識,傳播慈善文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全民慈善意識,推動榮成市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榮成市慈善總會開展了以“決戰脫貧攻堅,助力疫情防控”為主題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慈善活動。在各部門、各單位的積極參與、精心組織下,活動開展順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中華慈善日”專題宣傳活動,是進一步普及慈善法、培育公眾慈善意識、提高慈善事業社會參與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榮成市慈善總會高度重視此次活動,圍繞“決戰脫貧攻堅,助力疫情防控”的慈善日主題,反復斟酌、精心設計,確定了五大活動內容:舉辦2020年慈善教育救助活動、成立教育發展冠名基金、開展特困供養居家照料服務、開展“慈善日”集中宣傳活動、開展九九公益日募捐等系列活動。
二、強化主題,突出重點。緊緊圍繞“決戰脫貧攻堅,助力疫情防控”的活動主題,榮成市深入落實中央和省委有關扶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大力倡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充分展示慈善事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建設美好生活中的積極作用。為了更有效更精準地幫扶遇困學生,同時激勵他們刻苦求學,提升自身立志成才、感恩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榮成市慈善總會舉辦教育助學冠名基金成立儀式,分別于9月5日、9月16日設立青花汾酒教育基金、那香海捐資助學基金,目前,已資助學生20人,發放8萬元助學金,通過設立冠名基金的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主動參與慈善救助,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幫助我市遇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三、形式多樣、參與廣泛。依托各方平臺,借助多種載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慈善宣傳活動,吸引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如助學活動有設立教育冠名基金、舉辦慈善助學儀式、慈善宣傳進校園等活動。在各社區開展慈善法宣講活動,對中華慈善日標志、慈善法的意義和確立“中華慈善日”的作用、慈善法對依法行善的要求、慈善價值觀與社區建設有機融合的效應等進行了詳盡的解讀,并圍繞“中華慈善日”和《慈善法》相關知識開展了互動問答,向社區居民發放了《慈善法》知識宣傳折頁及小禮品。舉辦分散特困供養居家照料服務啟動儀式,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智慧救助”“‘生活照護、康復護理、慢病管理、心理關懷’四位一體的集成救助”“家庭醫養+區域性中心的聯動救助”服務體系,構建“1+9+N”的服務框架,在“三統籌、三區域”特困群體適度幸福型供養的榮成模式上,做好“小螺號”分散特困供養居家照料服務品牌,構建“你吹號我報到”十五分鐘智慧救助圈,吹響決勝脫貧攻堅的集結號。開展九九公益日募捐活動,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線“風霜老人一餐暖心飯”項目,在9.7-9.9日三天開展線上募捐活動,共計參與6791人次,募集資金24.53萬元。
四、宣傳有力、成效明顯。開展中華慈善日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深入普及慈善知識,傳播慈善文化,提高全民慈善意識,營造良好的慈善氛圍。榮成市慈善總會在活動中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平臺,借助網絡、報刊、微信等媒體,創新宣傳方式,加強宣傳報道力度,全力推進中華慈善日活動。做到了每次活動有慈善通訊員參與其中,每次活動有照片或視頻記錄。及時通過榮成時訊、榮成電視臺、威海電視臺、榮成慈善總會微信等多方媒體予以宣傳報道,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借助九九公益日,舉辦“風霜老人一餐暖心飯”項目培訓活動。組織各鎮街民政主任開展《慈善法》專題培訓、《山東省養老服務條例》政策解讀,宣傳慈善理念,傳播慈善文化。整個慈善宣傳活動,從城市到農村,從企業到學校、從干部到農民,運用多種宣傳形式,實現了區域全覆蓋、全民總動員,提高了社會關注,擴大了社會影響,營造了良好氛圍。
1. 教學工作:
l “教書工作”:教學質量基本達標。本校6年級英語基礎薄弱,只學過一個半學年的英語,且面臨畢業升學考試,據本校當地教師介紹,他們過去的考試成績都在30分左右,通過“先單詞,再聽力,后語法”的系統的教學和復習,在語法還未復習的情況下,參加校區組織的正常模擬考,平均分達到63分,聽力平均分更高達40分,雖然被一場地震打斷了正常的復習進度,但學生成績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期間還經歷了校區教學質量抽查考評,本人成績優秀。
l “育人工作”:學生品德教育穿插于英語教學之中。主題包括:誠信,禮貌,感恩,民主意識,勵志等方面,但是不夠系統,一般都是以發生在身邊的事件展開進行教育,例如:因為課時太少需要周六加課,我組織學生對加課的必要性進行討論,告訴他們民主討論及投票的方法和原則,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由他們決定是否要加課。下學期的品德教育將會更加強,更系統。
2. 公益慈善工作:
在本人獨立捐助了20臺電腦和9臺投影儀之后,我又會同一些熱衷公益的朋友一起,為永寧校區另捐贈了100臺電腦和10臺電子鋼琴。本人也捐助了一名小學生去北京的活動。
3. 抗震助學工作:
6月24日地震發生后,我實地到受災比較嚴重的平靜村和黑瓦洛村考察,登記了37戶共57名大,中,小學生可能有“因震致貧,因貧致失學”的可能。因此于7月2日趕回上海募集資金做緊急助學援助,于7月6日募集完成20萬元,10日離開上海趕赴云南,把助學款親手交到災民手中。
4. 一點感想: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對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統領,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州委經濟工作、農村工作會議部署,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省負總責、州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把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圍繞“兩不愁、三保障”、飲水安全和收入等方面,跟蹤變化情況、著力促增收、強兜底、救急難,做到及時發現、分類幫扶、動態清零,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
二、基本原則
堅持事前預防與事后幫扶相結合。提前發現并將符合條件的農戶納入監測范圍,協同做好低保、特困供養等農村低收入人口的監測,及時制定計劃,采取有效幫扶,防止返貧致貧發生。
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政府責任,引導市場、社會協同發力,共同做好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有效形成防止返貧的合力。
堅持開發式幫扶和保障性措施相結合。因人因戶,分類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監測對象,采取產業、就業等開發式幫扶,通過勞動增收致富,對無勞動能力的監測對象,進一步強化綜合性社會保障措施。
堅持日常監測與定期動態調整相結合。日常開展動態監測預警,實時更新監測臺賬信息,做到發現及時、響應迅速,幫扶到位。定期組織監測對象動態調整和數據共享,提升監測準確性,確保有針對性的幫扶,實現“動態清零”。
三、監測方法
(一)監測對象和范圍。一是建檔立卡已脫貧戶;二是已消除風險的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三是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導致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戶;四是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農村低收入人口;五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20年底國家扶貧標準1.5倍左右的農戶。由市扶貧辦分析研判是否存在返貧(致貧)風險,存在風險的認定為監測對象,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
(責任單位:各鄉(鎮)、近海街道、市扶貧辦、民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落實)
監測內容。持續跟蹤收入支出情況,監測是否收入大幅縮減或剛性支出較大;“兩不愁三保障”、飲水安全是否存在隱患;因罹患重病、受自然災害、出現意外事故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等。
(責任單位:各鄉(鎮)、近海街道、市扶貧辦、教育局、住建局、衛健局、醫保局、水利局、民政局等)
(三)監測程序。通過農戶申報、鄉(鎮)街道干部走訪排查、相關行業部門篩查預警、數據比對等途徑,由市扶貧辦確定監測對象,錄入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定期進行風險消除評估,實行動態管理。
1.農戶申報。農戶申報材料由村“兩委”、駐村干部等核實,由鄉(鎮)街道確認后報市扶貧辦核定,每半個月報送一次。
”、飲水安全存在隱患和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出現生活困難情況,定期開展回訪核查,每半個月報送一次預警人員名單,由市扶貧辦核定。
3.行業部門篩查預警。教育、住建、衛健、醫保、水利、民政、農業農村、殘聯等部門組織系統工作人員,通過入戶或其他手段進行篩查,及時報送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的預警信息,由市扶貧辦確認匯總,定期開展數據共享和對接,行業部門每2個月至少與市扶貧辦進行一次數據交換。
4.監測對象確定及管理。村“兩委”、鄉(鎮)街道和行業部門上報的預警人員名單,經市扶貧辦核實確認為監測對象后,及時反饋相關部門和鄉村,并由鄉(鎮)街道、村兩級按照名單錄入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
監測對象實行線下臺賬和信息系統同步管理。鄉(鎮)街道和行業部門分級建立監測臺賬,準確記錄農戶基礎信息、篩查走訪、風險種類和預警等級、采取的幫扶措施、風險消除情況等內容,所有臺賬都要實時動態更新。民政部門監測的農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人員由民政部門專項管理,定期交換數據。市扶貧辦每2個月組織開展一次風險消除評估和動態管理,及時將新納入的監測對象信息錄入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已消除風險的在系統中進行標記,實現“動態清零”。監測對象的家庭成員自然變更可即時動態調整。
(責任單位:各鄉(鎮)、近海街道、市扶貧辦、教育局、衛健局、醫保局、住建局、水利局、民政局、農業農村局、殘聯、人社局等)
(四)分級預警。對納入監測范圍的農戶根據風險種類、收入水平與結構、家庭成員勞動能力等因素,繼續實行分級預警。監測對象預警級別按照從高到低分為“Ⅰ、Ⅱ、Ⅲ”三個等級,分別用“紅、黃、藍”三種顏色標示。Ⅰ級紅色預警,即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因病因殘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或家庭收入低于國家扶貧標準1.5倍左右的瀕臨返貧致貧戶。Ⅱ級黃色預警,即無勞動力、無創業能力、收入僅靠資金幫扶、產業分紅等方式帶動,出現返貧(致貧)風險因素,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極易返貧致貧戶。Ⅲ級藍色預警,即因病因殘等部分喪失勞動力、收入水平不夠穩定、自主發展動力不足,主要依靠產業項目和幫扶帶動,出現返貧(致貧)風險因素,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容易返貧致貧戶。
返貧(致貧)風險因素,主要有因大病、因學、因殘、因災、因突發事件、因產業失敗、因就業不穩定等種類,監測對象確定預警等級后,分類實施幫扶,并根據風險變化情況實時調整預警級別。對評估已消除風險的,在保持監測的基礎上,標記消除風險,取消預警級別。
(責任單位:各鄉(鎮)、近海街道、市扶貧辦、民政局等)
四、幫扶措施
采取分層分類的方式組織實施幫扶。根據“省負總責、州市鄉抓落實”工作機制,認真落實省級相關部門關于幫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要求,州級層面指導縣市根據監測對象實際制定幫扶計劃、督促落實幫扶措施。市級層面,制定針對性幫扶計劃、落實具體措施;各鄉(鎮)街道按照計劃實施幫扶,對各項幫扶措施成效進行密切跟蹤。對納入防止返貧監測的對象,采取下列措施分類施策。
(一)產業幫扶。對具備發展產業條件且有產業發展意愿的監測對象,加強生產經營技能培訓,動員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創業致富帶頭人等帶動其發展生產。
(二)就業幫扶。對勞動能力的監測對象,根據培訓意愿,組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對有外出務工意愿的,通過有組織勞務輸出幫助實現異地就業;對難以外出務工的,動員當地用人單位優先吸納,幫助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對就業困難的人員,通過鄉村公益性崗位進行安置就業。鼓勵監測對象參與農村項目建設,多渠道就業。
(三)綜合保障。對無勞動能力的監測對象,進一步強化低保、醫療、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和臨時救助等綜合性社會保障措施,確保基本生活不出問題。對因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自然災害等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農戶及時給予急難社會救助和受災人員救助。
(四)扶志扶智。引導監測對象通過生產和就業增收致富,對自強不息、穩定脫貧致富的監測對象,探索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積極開展鄉風文明建設,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倡導贍養老人、扶養殘疾人。
(五)社會幫扶。多渠道籌措社會幫扶資金,為監測對象購買保險,及時化解生活生產風險。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有效利用“中國社會扶貧網”、“社會眾籌”等平臺,積極爭取公益團體、愛心人士、慈善基金等公益資源支持。
(責任單位:各鄉(鎮)、近海街道、市扶貧辦、教育局、衛健局、醫保局、住建局、水利局、民政局、農業農村局、殘聯、人社局等)
五、實施步驟
開展防止返貧監測與幫扶工作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具體完成時限可根據省、州統一部署進行適當調整。
安排部署(3月30日前完成)。制定實施方案,并召開專題會議,全面安排部署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
督促推進(5月30日前完成)。市扶貧辦指導鄉(鎮)街道、村兩級組織開展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的對象認定、分類監測和精準施策等工作,相關部門按照職責要求推進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扶貧辦會同有關部門適時對工作落實情況進行調研指導,確保按時完成工作任務。
階段總結(6月21日前完成)。各鄉(鎮)、街道扶貧辦對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進行階段性工作總結,提出意見建議,進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并將相關情況報市扶貧辦。
常態開展(長期堅持)。5年過渡期內,市扶貧辦根據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需要,定期、不定期開展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及時發現問題,有效化解返貧風險。
六、工作要求
(一)落實落細責任。市扶貧辦要落實主體責任,做好監測對象認定、組織實施分類幫扶、風險評估、動態管理等工作,教育、民政、農業農村、住建、水利、人社、衛健、醫保、殘聯等相關部門要加強數據共享與比對分析,及時通報出現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隱患、支出驟增或收入驟減家庭的預警信息、制定和落實幫扶措施;鄉(鎮)街道、村做好日常監測預警、定期開展走訪摸排,按時上報預警人員名單,實施具體幫扶。
(二)強化工作保障。強化資金保障,合理安排財政投入規模,努力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金投入,保障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有效運行。強化人員保障,各級要加強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隊伍建設,政府和部門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安排專人負責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鄉(鎮)街道要依托村“兩委”、駐村干部,指派民政助理、鄉村振興相關工作人員等做好具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