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本培訓研修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校本研修;探索
新課改理念下的校本研修是基于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出發的培訓活動,這種活動能夠不斷豐富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使教師能夠通過培養,達到時代對學校教育的新要求,使學生能夠在教師健康的教學理念下,快樂成長。下文就校本培訓研修問題進行淺略探討:
一、校本研修的概念及其特點
校本研修指的是教師在校教學過程中,以學校為依托所形成集培訓、研修、科研為一體的教師成長模式,校本研修能夠真正的將新課程理念與教師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有效解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對推進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教師,校本研究可以進一步增強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在教務工作中的多元互動。憑借校本研修的互動性以及開放性,教師可以將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來,將不同的教學經驗與教學實踐方法融合起來,以促進在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層面的溝通與交流。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校本研修的內容
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需要加強自身的隊伍建設,以科學的、先進的、完善的教育理念為依托,不斷創新思想與理念,解決實踐教學中所遇到的新問題,以滿足新時期教育改革的要求。校本研修所研究的內容不僅包括實際教學工作的教材研究與教學進度,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如何將創造性思維融入到實際教學工作中,以學生為主體,主動構建教育教學工作的知識框架,并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積極的提升自身的從業水平,改變教務教學行為。因此,校本研修所涉及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充分理解“課程標準”,并樹立全新的教材觀。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理解“課程標準”,只有理解了“課程標準”之后,才能明確教學內容。“課程理解”不僅要使教師要吃透教材,更需要教師通過對“課程標準”的研究,領悟“課程標準”中的精髓,并真正的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以增強教育教學的主動性與目的性,避免被動、盲目的教學工作。
再則,校本研修的研究對象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背景、經驗、能力等諸多方面原因能夠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工作,因而校本研修的研究核心是學生,要通過學生的主動接受來實現課堂教學,盡量避免學生產生被動與消極心理;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意構建知識框架,而不是單純的復制。只有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細致的觀察學生的經驗與能力,才能對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構架,進提高對知識更深層次的認識、理解和把握。
三、新課程理念下的校本研修的實施策略
教育改革的“主戰場”是課堂實踐,因而校本研修工作也應以課堂為重點來強化教育改革。因此,教師需要把握好課堂這一校本研修的載體。
(一)校本研修
(二)要加強針對性要加強校本研修
(三)的針對性,其目的在于解決教學工作中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并且對新教育改革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校本研修
(四)要保證所提出的問題具有真實性、實質性與普遍性,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能夠在務實的基礎上提高創新意識,解決教學實踐中的難題。以語文的校本研修
(五)為例,教師要牢固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觀念,打破以往單純使用教材的狀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開發利用課堂資源,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達到教學方法的最優化。
(二)校本研修
(三)要立足于教研主陣地
教育體制改革中,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載體,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因而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教育實踐為基礎,對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大膽創新,并且將教育改革與課堂教學緊密的聯系起來。同時還需要在課堂實踐中積累和總結經驗,最終在回歸到課堂實踐中去。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化技術將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將原來照本宣科的教學變為形式多樣的互動教學。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革,運用網絡等媒介,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教學資源,進一步增強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校本研修
(四)要注重個體的反思自我反思、溝通互助與專業領域是校本研修
所研究的三項重要內容。自我反思能夠幫助教師通過教學中的經驗積累,探索教育教學規律,進而將這些經驗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自我反思是教師對教學實踐工作的思考,只有加強反思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當中,是確定教學方向的基礎,也是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的必要條件,非常具有研究價值。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對教學工作作出反思,并且積極主動的傾聽學生反饋,從而不斷優化教學工作。
(四)校本研修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新課程改革涉及到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因而對校本研修工作的研究必須形成系統性。校本研修工作不但能夠將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概括和總結,還能對新問題進行提煉與升華,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結論。與此同時,具有方向性的校本研修工作也能夠促進對課題研究的目的性,通過對自身條件的分析,在理論與實踐上獲得更深層次的認識,力求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不斷的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從多角度來對校本研修工作進行分析,以達到新課程改革的新要求,并最終將其投入到教學實踐當中。
四、結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校本培訓研修是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素養能力提升的途徑之一,也是使教師能夠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我的主要手段。學校要根據本校教師的實際,選擇有針對性的研修內容,對教師進行階段性和長期性的培訓,使新課改理念不斷深入課堂,深入教師心中,讓教師真正理解課改的目的和意義,通過反思、寫教學隨筆、教學札記等方式,使教師成為心理健康,知識豐富,溫文爾雅,氣質非凡的美麗、幸福的教師。
參考文獻:
[1]任登中.校本培訓研究與實踐[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3
[2]鄭金洲,俞海燕.認識校本培訓[J].中小學管理,2001,?(09):21- 23
1、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加強師德建設,優化知識結構,聚焦課堂,直面問題,增強教師創新精神和執教能力,整體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2、理論聯系實際,圍繞教育教學工作,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按需施教,講究實效,學用一致,每學年校本培訓不少于24學時,全面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3、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理論功底和科研能力,發展教師的個性特長,使之具有鮮明的教育、教學個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
4、注重資源整合,強化教學、教研、培訓的統一,切實提高教師素質。
5、建立配套制度,完善激勵機制,逐步實現校本培訓規范化與特色化發展。
二、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
(一)培訓主要內容
師德培訓;德育培訓;教育科研能力培訓;加強信息技術培訓;全員讀書活動;心理健康培訓;3次集體備課;每學期組織教師一人一課活動。
(二)基本形式:
1、集中培訓。學校通過教師對話交流等形式,就培訓內容進行理論引領和實踐指導。
2、校本研修。學校通過全體教師參與學習思辯、實踐體驗、研討提升、反思總結的過程,完成實踐探究的培訓要求。
3、自學實踐。全體教師借助集中培訓的理論引領和實踐指導,校本研修的實踐探究,通過自我學習、實踐探索、反思總結等活動,高質量完成本輪培訓的學習心得、教學方案設計、案例分析、總結等培訓。
三、保障措施和預期效果
1、將校本培訓工作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日常工作中,克服教育教學與校本培訓的“兩張皮”現象,并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班子成員、教研組長為成員的校本培訓工作領導小組,以加強對本項工作的督察與指導。
關鍵詞:教師教學工作模式 四項捆綁 兩條主線
為改變教師忙碌無秩序,盲目無規律的狀態,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壓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學業進步,學校內涵發展,由北湖學校校長提出,經學校二屆一次職代會討論通過,進行教師教學工作模式研究。
一、為什么建立教師教學工作模式
為什么要建立教師教學工作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幾點思考。
1.反思教師的主要工作
一方面,教師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學生,主要工作任務是圍繞學生這個中心,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學目標和任務。具體地說,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實現學生學業進步,健康成長。另一方面,教師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教師團隊是學校發展的主力,因此教師個人素質和教師團隊素質是否過硬是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的決定因素。
2.教師因素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教師對學生發展的影響,一是教育態度,這是教師“想教”和“要教”的問題,教師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才能熱愛教育和熱愛學生,這是教師熱愛工作的動力保障;二是教育內容,這是教師“有內容教”的問題,教師掌握了相對充足、結構合理的人類文明成果,才有內容教給學生;三是教育能力,這是教師“會教”和“善教”的問題,教師掌握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嫻熟的教育技術,才有能力教會學生。因此,要對教師的專業標準提出具體要求:一是擁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二是強調服務的理念和職業道德;三是有長期的培養和訓練經歷;四是需要不斷地學習和進修;五是享有有效的專業自主性;六是形成堅強的專業團隊。
3.建立教師教學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通常情況下,從教學工作的角度,教師除承擔著教學工作外,還要參與校本教研、校本培訓和校本科研工作。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教師要做到面面俱到地工作會手忙腳亂和力不從心。從本質上來說,幾項工作互相交織和滲透,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從目的上來說,幾項工作都是為了滿足教師專業成長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從關系上來說,教研、培訓和科研都是服務于教師和教學。因此,簡化和規范教師的業務工作,建立一個能夠抓住關鍵和主要矛盾的有效工作模式十分必要。
二、建立怎樣的教師教學工作模式
建立一個怎樣的教師教學工作模式,主要基于學校教學工作要求。
1.教學工作的主要途徑
北湖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途徑有常規課堂教學和社團拓展教學。常規課堂教學主要完成國家和地方課程教學任務,完成國家和地方課程的二次開發任務;社團拓展教學主要完成自主校本課程內容和校本教材開發的任務。
2.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徑
北湖學校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徑是集體備課、聽課議課。通過分析教材、分析學生進行教學設計,通過聽課、觀察學生進行集體反思。
3.校本培訓的主要途徑
北湖學校校本培訓的主要途徑是崗位研修。崗位研修內容包括自主研習、個體備課、上課反思和總結成果。
4.校本科研的主要途徑
北湖學校校本科研的主要途徑是基于教學的小問題、小課題研究,解決問題進行有效教學。
5.建立“四項捆綁,兩條主線”教師教學工作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得出,校本教研、培訓和科研離不開教學,圍繞教學來開展才會更有效,教學涵蓋了校本三項工作,教學、教研、培訓和科研四項工作完全可以捆綁式高效率協同進行,那就是校本研修,主要是崗位研修和團隊研修。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得出,教師的工作無外乎兩條主線。一是崗位研修,具體地說就是“源于教學任務——個體備課——課堂教學——課后反思——完成教學任務”;二是團隊研修,具體地說就是“源于教學問題——集體備課——聽課感悟——議課反思——解決教學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得出,北湖學校“四項捆綁,兩條主線”教師教學工作模式。具體含義是圍繞常規課堂教學和社團拓展教學這個中心,捆綁式開展課堂教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和校本科研四項工作,教師運行崗位研修和團隊研修兩條工作主線,達到簡化工作、有效展開工作的實際效果。“四項捆綁,兩條主線”教師教學工作模式,可以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有章法、有規律可循,做到有的放矢,有機整合,也是對北湖學校“在圣賢的光芒下成長”教育思想的具體實踐。
三、怎樣建立教師教學工作模式
怎樣建立“四項捆綁,兩條主線”教師教學工作模式,主要是進行行動研究。北湖學校《教師教學工作模式研究》是大慶市“十二五時期”重點課題。
1.研究的具體問題
研究的具體問題是構建“四項捆綁,兩條主線”教師教學工作模式研究。圍繞課堂教學這個中心,捆綁式開展課堂教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和校本科研四項工作,教師運行崗位研修和團隊研修兩條工作主線,達到簡化和有效開展工作的實際效果。
2.選題的意義和研究價值
選題意義在于探索研究一種有效工作模式,使教師從工作忙碌無秩序、盲目無規律、工作效率低、職業壓力大的環境中解脫出來,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有章法、有規律可循,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研究價值在于課題組通過對“四項捆綁,兩條主線”教師教學工作模式的實驗研究,一是踐行“學生個性化培養,教師個性化教學,學校個性化發展”的新理念,豐富學校發展內涵;二是探索教師工作規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三是使教師在研究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把在學校教學工作中的工作方法、方式、經驗和體會進行提煉總結;四是使教師改變機械地服從學校和上級安排的工作狀態,變被動工作為主動進取,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五是為同類型學校提供可供參考的教師工作模式實踐案例。
3.核心概念的界定
模式其實就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種指導,有助于完成任務,有助于作出一個優良的設計方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會得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教師教學工作模式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總結出解決教師工作中忙碌無秩序、盲目無規律、工作效率低、職業壓力大這一問題所遵循的方法論。“四項捆綁,兩條主線”是圍繞課堂教學這個中心,捆綁式開展課堂教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和校本科研四項工作,教師運行崗位研修和團隊研修兩條工作主線。
4.研究范圍的界定
本課題研究的范圍是我校教師教學工作模式,圍繞課堂教學這個中心,捆綁式開展課堂教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和校本科研四項工作,教師運行崗位研修和團隊研修兩條工作主線。即“四項捆綁,兩條主線”教師教學工作模式。
5.研究目標
通過課題研究,形成適合我校實際需要的教師教學工作模式。即圍繞課堂教學這個中心,捆綁式開展教學、教研、培訓和科研工作,促進教師能力提升和專業發展;教師運行崗位研修和團隊研修兩條工作主線,達到簡化工作、有效工作的實際效果,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
6.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工作的基本表現、特征和現狀研究;
(2)教師課堂教學工作在教師工作中所占地位和作用研究;
(3)教師課堂教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和校本科研四項工作協同關系的分析和問題解決策略研究;
(4)教師崗位研修和團隊研修關系的分析和問題解決策略研究;
(5)“四項捆綁,兩條主線”對教師教學工作模式“影響度”研究。
7.創新與突破
基于假設和經驗,“四項捆綁,兩條主線”教師教學工作模式是針對我校教師的工作從不斷重復出現的事件中發現和總結出規律,是解決問題形成經驗的高度歸納總結。我校教學工作的主要途徑有常規課堂教學和社團拓展教學。常規課堂教學主要完成國家和地方課程教學任務,完成國家和地方課程的二次開發任務;社團拓展教學主要完成自主校本課程內容和校本教材開發的任務,實現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延伸和拓展。不難看出,校本教研、培訓和科研離不開教學,圍繞教學來開展才會更有效,教學涵蓋了校本三項工作,捆綁式開展教學、教研、培訓和科研四項工作,提高教師工作效率。不難看出,教師的工作無外乎兩條主線,第一條是崗位研修,具體地說就是“個體備課—課堂教學—課后反思—解決問題”。第二條是團隊研修,具體地說就是“集體備課—聽課感悟—議課反思—解決問題”。可以使教師在研究和研修中實現專業成長,這些就是我校教師教學工作模式的重要創新和突破。
8.研究方法
教師教學工作模式主要研究方法。
(1)課題研究前期,通過文獻法、調查法,摸清教師教學工作現狀,確定研究課題的目標和內容、意義和價值,界定研究課題的概念和范圍,選準研究課題的創新和突破點,對研究課題進行假設和總體設計,對研究課題成果進行預期,為下步研究行動和解決問題創造條件。
(2)課題研究中期,主要通過行動研究法,對研究課題和研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通過對教師工作特點分析、成因歸因、對學校教育教學影響的探索、教師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的分析,研究教師“忙碌無秩序,盲目無規律,工作效率低、職業壓力大”的成因及其對教師的工作的影響。
(3)課題研究后期,采用對比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及時對分析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提煉,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提出解決我校教師教學工作模式的策略,建構我校“四項捆綁,兩條主線”教師教學工作模式并形成研究報告。
9.實施步驟和具體措施
教師教學工作模式研究的具體實施步驟和措施。
(1)對課題研究進行總體設計,明確課題研究的思路。確定該課題國內外目前研究現狀,借鑒同類研究成果,對教師教學工作模式的內涵和外延總體把握和基本界定,確定研究的目標、內容,確定實施的途徑和方法。
(2)建立課題組,明確實驗對象。建立由校長、科研主任和富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參加的“三層次”實驗研究小組,對實驗工作進行具體研究。實驗教師既要有一定的數量,又要有相應的代表性,保證課題研究得出的數據和相關結論真實可信,同時還要邀請省市教育專家定期對實驗進行指導。
(3)確定調查提綱,了解研究內容和現狀。課題研究的關鍵點或突破口就是要了解、明確目前我校教師工作現狀,存在的問題的成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辦法。
(4)明確研究的問題,進行對策研究。通過調研摸清基本情況后,可以根據現狀,進行相應的對策研究。教師工作中的問題,表現在學校,成因在教育現狀,根源在于沒有找到有效的教師工作模式,如何幫助教師走出困境,需要教師自身、學校領導、教育行政部門多方面的關注才能解決。
校本研修是實行新課程改革以及課堂教學改革以來一直所倡導的一個十分利于教師成長的方式,它的制定和實施理念更加符合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對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起到了切實有效的作用。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更好地為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的有關要求和學校的工作實際,自身的發展要求,特制定此次校本研修個人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通過校本研修,促進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逐步實現自身教師的專業化,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二、研修目標
1、以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不斷學習課程標準,提高個人專業素養。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2、堅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原則,把新課改的精神落實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建立扎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3、著眼點放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切入點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積極開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逐步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研究水平。
三、研修內容
1、認真研讀教育教學專著,寫好個人讀后感。
2、學習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到依法執教;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
3、課前精心備課,認真上好課,課后及時進行小結、反思。
4、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材教法,認真寫好教學設計。
5、認真開展聽課、評課活動。
6、認真參加“教研組學習研討”活動,將在培訓學習中所得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逐步提高,尋找出一條適合本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7、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地總結經驗,找準不足之處,寫好教學反思和案例,促進自己的不斷進步。
8、學習新課程理念、新課標、及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策略,課堂教學技巧等,努力提高自己的執教能力。
四、具體措施
1、堅持政治業務學習不放松,勤學多記。
2、堅持備好課、上好課。
3、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研究,努力做“學習型”教師。
4、積極參加網絡教研,高標準嚴要求完善自我。
5、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培訓學習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6、在工作中對自己嚴格要求,決不松懈。
通過此次校本研修,對自己的專業水平有一個重新認識,我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充盈自己的底氣,增強自己的理論知識,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結合本校的教學實際,把個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范文二:小學教師校本培訓個人計劃】
校本培訓,就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
校本培訓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校本培訓對于教師意義深遠。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驗證某個教學理論,而在于“改進”、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的價值。
為了深入落實學校的校本培訓目標,提高個人的專業素質,適應素質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轉換,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特制定如下計劃:
一、加強師德師風的學習
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關于師德師風方面的文件,學習有關政治理論、法律法規等知識,切實提高自身師德師風。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團結協作,為人師表;熱愛學生,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不斷與同事交流討論,切實從思想上對師德師風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對校本培訓的意義和目的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作為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相當重要。我將不斷發揮個人優勢,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教材的研磨上和專業的發展規劃上,緊緊圍繞學校的“課堂教學研究”這個主題,上優質有效課,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1、認真學習領會新課標,掌握自己所學和所教學科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2、繼續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創設方法,掌握生活化,實際化的課堂教學風格。
3、具備一定的教學科研能力。
4、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下,能獨立制作電子教案和一系列教學課件。
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的心理壓力很多,教師必須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心理健康的學生。在校本培訓中,我將積極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與同事溝通交流,學會緩解壓力,調適心理。
總之,在校本培訓中,我將會努力學習參與,使自己能力盡快適應學校工作,成為一名優秀教師。
【范文三:小學教師校本培訓個人計劃】
二十一世紀是學習的世紀,是學習化的社會,研究型、學習型的教師是當今社會對我們的新要求,為了順應我校的培訓目的,適應當今社會對教師業務、素質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教學意識和科研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具有較高的教育創新能力的班主任,特制定本年度計劃如下:
今天,教育面臨很多問題,正處在轉型期,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大環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我們要抓住時機,力爭提高與發展自己。努力提高理論水平,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深入教育教學實踐,扎實有效地作好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學生。
一、總體目標及指導思想
1、確立學科為本教學研究的基本理念,積極參加校本培訓與教學研究。
2、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在教育實踐中運用所學的新課程理論,并及時發現、解決課改中的問題,以教研促教改。
3、校本教研要面向學生,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發展。
4、通過培訓,更新師德觀念,調整師德行為,熟悉教材知識體系,更新學科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教學設計水平。
二、具體做法和設想
1、教師角色正確定位。明確教師角色是人的一生發展的引領者,決不僅僅是知識的填充者。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尤其是健康心理,情感與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對一個人來說恰恰是最重要的。我們不是在流水線上制造產品,我們在培養快樂的人,在幫助造就成功的人生。
2、多讀書,善思考,勤積累。開放的視覺,看到了自己理論知識的匱乏,觀念的陳舊。工作幾年來,滿足于辛苦教書,少有的積累已幾近掏空,給自己充電迫在眉睫。多讀書,多學習,善于思考,勤于積累是必經之路。讀書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斗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校已下大力量,加大資金投入,為老師們購買了大量的理論書籍,征訂了教學雜志,同時鼓勵教師自己選書,學校報銷。自己爭取每周讀一本教育方面的論著,做好讀書筆記。并配合學校開展的讀書論壇活動,談體會,談心得,談收獲,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以期得到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3、關注自我反思。繼續堅持做好教學反思,每天填好反思記錄本。反思自己備課時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調整了教材,為什么這樣調整教材;反思上課時是否發現了預料之外的問題,自己是怎樣及時地處理這些問題的;反思自己本節課有那些比較滿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在此基礎上,做好教學常規工作,使自己的課堂變的更有意義,更加貼近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做一節課的課堂實錄。教師錄下自己滿意的課堂,根據自己的課堂實錄找不足,找差距,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4、向同行學習。同伴協作、加強交流,促進教師之間的對話,鼓勵教師互助學習、探討、彼此支持、資源共享。
5、網絡也是一個教育教學的大平臺,利用自己的百度、新浪教育等博客,上網瀏覽教育教學的新動態,搜集最近消息,結識廣多的優秀教師,吸取他們的優秀的教學經驗和方法,拓展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更好的為自己的教學提供幫助和指導。
【范文四:小學教師校本培訓個人計劃】
一、個人培訓目標與要求:
1、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和嘗試,努力探索研究適合學生特點、能促進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并提高學生的設計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保證教學質量。
2、積極開展學業水平研究工作,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業務素質和教學研究水平。把新的技術應用于信息技術課中,開闊學生眼界。
3、以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為重點,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目的,以改革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把立足點放在解決教學改革和實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著眼點放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切入點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
二、個人培訓的具體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學常規的扎實與提升。認真完成教學任務,做好每一次聽課后記錄。學會思考教育問題,積極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自身教學的行為,從反思中提升教學研究水平。每節公開課后,把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東西趕快記下來,享受成功,彌補不足。在總結經驗中完善自我。找到不同階段學生的優點和興趣點,挖掘更多的學生作為帶頭人。
2、堅持寫好教育教學隨筆。平時多閱讀優秀的教育名著,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以他們的例子來激勵自己,多觀察、多總結,從學生實際來總結提高,積極撰寫教育論文,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知識型教師。
3、樹立現代學生觀,學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相信學生的巨大潛能,并努力去探索發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為了創新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順利完成“十二五”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任務,我們覺得非常有必要構建一種新型的教師培訓,即網絡校本研修模式。所謂網絡校本研修模式,就是依托教師遠程培訓網絡,構建以培訓院校為指導,以網絡平臺為支持,以校本培訓為基礎,大面積地組織教師進行在崗研修和學習,不斷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整體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質量。
⒈組織農村中小學教師開展網絡校本研修的原則
(1)網絡為核心的原則。在研修過程中,網絡將成為研修活動的核心,無論是自主學習、組織研討,抑或是專家引領、過程管理,基本上都通過網絡來進行。用網絡進行研修過程的管理,包括公告、通訊,進行數據統計,公布學習成績,進行批評與表揚。 利用網絡為教師開展校本研修提供學習資源。用網絡放大“校本”,突破傳統的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校本研修的格局,構建縣域校本新格局。用網絡營造學習氣氛,構建校本文化,凝聚學員之心。用網絡記錄學習資料,展示研修過程中的成果。網絡中規定的必修課程更是學習的核心課程。網絡平臺中教師的“個人空間”是教師開展校本研修的陣地之一(記載和展示教師校本培訓的成果)。課程導師通過網絡進行專業引領與跟進。
(2)主體學習原則。網絡校本研修強調主體性,班級成員共同確定研修主題;課程導師和輔導教師確定學期研修計劃;在輔導教師指導下,學員個人根據研修主題確定學習的網絡課程.
(3)放大“校本”原則。以縣域為單位開展遠程學習和校本研修,以學段、學科為依據建立網絡學習班級,以學校為單位開展學習評比,以網絡班級為單位組織線上線下研修活動。實現“大校本”組織策略,為遠程學習和學科研修提供課程資源、交互場所、跟進指導、學習管理和評價反饋的支持環境,以解決農村中小學校本研訓中存在的研訓資源缺陷、活力不足、動力不大、能力不夠等問題。
(4)資源共享原則。遠程培訓平臺為每個班級建立“課程資源包”,并根據需要隨時補充課程資源,作為班級成員學習內容和校本研訓資源;縣域本土優質資源上傳網絡,作為網絡校本培訓特色課程;學員在學習和研訓過程中生成的優秀資源作為成果上掛網絡,供全體學員共享。這樣,在網絡平臺上,構建了立體化的網絡資源體系,大面積地豐富了中小學教師開展網絡校本研修的資源。
(5)長效學習原則。網絡校本研修以培養合格教師和骨干教師為目標,以“問題解決”為學習和研討的核心內容,以網絡為中樞構建教師終身學習平臺。廣大教師隨時隨地可以登錄網絡平臺自主學習,與同伴共同研討,遇到困難,求助專家。
(6)導師專業引領原則。由高校學者、省市縣教研員、培訓機構優秀培訓者、一線名(特)優教師共同組建網絡校本研修導師團隊。一個導師負責1~2個或者更多的網絡班級,跟班進行長期的專業引領。在征求全體學員意見的基礎上,導師和輔導教師一起制定每期的學習計劃,確定學習課程,為班級提供學習和研究的資源,組織和參與網上網下集中研討,組織聽課、評課活動和學術講座。
(7)多元評價原則。評價主體為遠程培訓機構、輔導教師、課程專家,教師培訓機構進行綜合評價;評價內容為網絡研修情況、校本研修情況;網絡研修評價按照課程資源學習時間、網絡集中研討、作業完成等項目預設評價標準,達到標準即可取得年度網絡研修階段合格成績,網絡研修成績由遠程培訓機構協同縣教師進修學校共同進行;校本研修由縣教師進修學校制定評價細則,協同學員所在學校以網絡個人空間的記載及平時學校活動記錄為依據進行評價,達到規定的標準即可取得年度校本研修合格成績。每年度進行一次評價,并在培訓專頁上進行公示。
⒉開展中小學教師網絡校本研修,必須加強組織與管理
(1)要建立大校本的組織機構。縣教育局制定具體政策和措施,進行統一領導和管理。區縣教師進修學校進行培訓過程的管理以及學籍管理、學分登記,組織人員進行班級管理和專業指導。鄉鎮中心學校積極配合縣教師進修學校進行檢查、評價和督促工作,保證學員按時、按質完成學習和研修任務。
(2)要形成立體化的平臺結構。建設中小學教師網絡校本研修頻道。構建虛擬學習社區,組建網絡研修班級,為每位參訓教師提供個人網絡空間。
(3)要成立專業指導機構。由省級課程專家、縣區級輔導教師以及中小學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等一起組建專業指導和引領隊伍,為學員學習提供業務支持。
(4)要成立項目實施小組。由遠程培訓機構、縣進修學校以及中小學學校校長一起組建項目實施小組,建立QQ群網絡,及時為學員提供教務和網絡技術支撐。
⒊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下開展校本研修活動的五個環節
(1)制訂網絡校本研修計劃。在開展培訓前,縣級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要廣泛開展培訓調研活動,深入學校、深入教師、深入課堂進行調研,通過聽課、座談、問卷等多種形式,了解教師教育教學以及科研現狀,全面了解教師對課程資源、培訓形式和組織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制訂培訓計劃,同時,搭建縣域培訓網絡專頁。
(2)制定網絡校本研修方案。級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要通過網絡平臺組織教師圍繞培訓主題和培訓內容,提交教育教學問題。問題收集后,首先進行“問題過濾”,淘汰質量不高、價值不大的問題“,選出培訓需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問題”;其次是“問題分析”,通過嚴密分析,明確培訓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和焦點問題;最后是“問題診斷”,確定校本研修主題,由培訓者完善培訓計劃,制定校本研修實施方案。
(3)建設網絡校本課程資源。教師培訓機構根據專題培訓計劃和校本研修方案,邀請課程專家和專家教師集體備課,建設培訓課程和校本研修資源,向全體參訓教師征集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教學案例和教學反思等校本研修資源,并上傳網絡平臺,建成課程“資源包”和校本研修“資源包”。
(4)實施網絡校本研修。圍繞培訓主題,通過資源學習、問題反思、問題研討等環節組織教師參加網絡專題培訓,在培訓過程中,班級管理員的及時管理、輔導教師的及時輔導、課程專家的及時引導都非常重要,是保證培訓質量,提升培訓品味的關鍵因素。學員所在學校要積極配合縣域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組織全體參訓教師參加主題校本研修活動。校本研修要做好“網下”與“網上”的有機結合。“網下”實踐、反思,自主學習,行為跟進;“網上”交流、討論、質疑,分享經驗、同伴互助,表達困難、獲取指導。這樣,實現理論和理念的內化。在這個環節,研修指導團隊要根據實際,不但進行網上在線跟進指導,答疑解惑,而且下到學校,現場診斷,或組織學科教研活動,進行示范觀摩。
一、指導思想
以建設一支師德修養高、業務素質精良、教學技能全面、教學基本功過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適應新課程改革需求的教師隊伍為目標,以新課程師資培訓為重點,以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主線,進一步加大教師繼續教育和校本培訓的力度,努力開創我校教師培訓工作新格局。
二、工作目標
1、加強師德建設,加強行風建設,培養一支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教師隊伍。
2、認真完成《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專題培訓任務, 切實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素質。
3、爭取在“奉化市中小學教師教學大比武”活動中取得滿意成績。
4、繼續抓好教師英語300培訓。
5、落實師徒結對工作,促進新教師各方面水平的提升。
6、每位教師本年度繼續教育課時達到48課時以上。
三、工作措施
1、積極推進師訓工作的層級管理。校級決策層(校長為第一責任人,把握師訓工作的方面);培訓執行層(教導處、教科室要組織和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提高研修水平);教研組基礎層(教研組長要動員組織本組教師參加培訓,主持以組為單位的校本研修活動)。
2、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新課程師資培訓為重點,把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培訓作為本學期校本培訓的核心工作來抓。圍繞《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的專題培訓,組織全體教師完成好培訓任務。專題培訓突出重點性、實現開放性、強調實踐性、注重全程性、關注層次性;培訓方式以集中培訓與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相結合、課程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要求每位教師完成:每章后面的一個練習題;摘錄有關理論30條;點評一個案例;撰寫一個教育教學案例;設計并實踐一堂教研課。
3、深入開展“師徒結對”活動。明確師徒雙方職責,簽訂師徒合同,建立考核監督機制,保證結對工作的成效。
4、繼續分階段抓好教師英語300句培訓,本學期的目標為100句過關。
5、繼續實行“一人學習,眾人受益”式培訓。學校選派教師外出學習、培訓考察,回校歸來要求他們寫學習匯報材料,對其他教師進行培訓,傳達學習精神。培訓可采用作專題講座、經驗交流、上匯報課等多種形式,產生“一人學習,多人受益”的效應。
三、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擬訂、學習本學期教師培訓工作計劃
2、制訂“新課程與學習主題構建”專題培訓實施方案
3、新教師拜師活動
4、“教師教學大比武”活動內容培訓
十月份
1、“教師教學大比武”活動內容培訓
2、“教師教學大比武”活動學校選拔賽并上報成績
3、設計《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學習手冊并分發,并建立網上學習檔案,共享資源。
4、自學《新課程改革與主題構建》第一單元。
5、邀請求真學校董秀亞老師上主題培訓輔導課(一)
6、英語300句培訓(一)
十一月份
1、組織教師參加市“教師教學大比武”活動
2、自學《新課程改革與主題構建》第二單元
3、邀請溪口鎮校徐治平老師上主題培訓輔導課(二)
4、英語300句培訓(二)
十二月份
1、自學《新課程改革與主題構建》第三單元
2、英語300句培訓(三)
3、邀請西塢中心小學孫紅怡老師上主題培訓輔導課(三)
4、師徒結對成果匯報。
一月份
1、做好師訓檔案整理工作
2、學期師訓工作總結
作為培訓實施模式的校本研修,經過新課程改革的洗禮,已蔚然成風;迫切要求摒棄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指令式、作秀式的教師培訓,實施以校本研修為主線,自下而上的,教師享有自主權的,自律性、創造性的教師研修。然而,既往的校本研修(含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除了存在著被應試教育綁架的危機之外,還戴著傳統教師培訓理論、觀念和經驗等的鐐銬,缺乏制度、機制的創新,缺少隊伍、資源的保障,缺失操作、管理的規范。有學者指出,多年來的校本培訓實踐,遺留著一統化師訓范式所固有的若干負面傾向,訓教脫節、訓研分離、標準統一、缺乏互動等等。
一、規范校本教學研修的依據及思路
國際教師教育學倡導教師學習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師的內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師的鮮活經驗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師的實踐反思越是有效值得傾聽。教師不是為規定而研修為晉升而研修,而是為兒童而研修為成長而研修。為兒童研修需要將研修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研究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師的水平只有在課堂的拼搏中才能成長。因此,教師研修的重心在于對課堂的研究,校本研修的重點是教學研修。
(一)校本教學研修的發展趨勢
1.信息技術是校本研修的工具。教育信息化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改變著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等,迫使教師必須具備信息技術素養與能力。教育部要求,根據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學習特點,有效利用網絡研修社區(教師網絡研修社區以區縣或地方為基本單位,以網絡學習平臺為技術支持,建立網絡學習空間,組織教師開展常態的網絡研修,促進教研與培訓有機結合,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推行網絡研修與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積極推動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推行移動學習。這些要求,通過教育行政推動著中小學及全體教師依托三通兩平臺(三通兩平臺為教育部提出的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發展核心目標,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與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及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將信息技術作為實施校本教學研修的基本工具和常用手段。
2.校本研修的新目標與新內容。為兒童而研修的價值定位,要求教師研修內容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教師研修需要汲取包括腦科學、教育神經科學在內的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另外,20142017年實施的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員培訓的目標定位是,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要求中小學校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作為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校本教學研修將會增添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等新內容。
3.校本研修的新模式與新方法。近年來,教育部出臺的教師培訓有關文件,突出強調模式改革,提出了學分制、教師自主選學、混合式培訓、教師網絡研修社區、教師學習共同體、教師培訓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等制度與方法,強化基于教學現場、走進真實課堂的實踐性培訓,實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測評應用系統化等,都與校本研修聯系密切。這必將引領校本研修模式變革與方法變化,使之符合教師學習特點,滿足教師專業發展個性化需求,實現自律性與創造性的教師研修。
(二)校本教學研修的規范指導
長期以來,中小學教師培訓(包含校本研修)沒有組織實施的標準,往往依據教育行政部門的文件通知,結合累積的教師培訓經驗,規范性嚴重不足。也有教師培訓機構,參照企業培訓的國家標準(如GB/T 190252001 質量管理培訓指南),指導教師培訓的組織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規范性。
(三)規范校本教學研修的思路
規范校本教學研修的操作與管理,至少有兩個依據:一是校本研修實踐的發展及變革,包括目標內容、模式方法及教師參與研修所使用的工具手段等;二是教師培訓的國家標準,包括培訓服務的術語、要求和評價等,特別是對服務行為、培訓教學、培訓服務過程、組織內部管理等培訓組織服務的要求。因此,規范校本教學研修的基本思路為:
1.以當前教師培訓的政策為導向。落實國務院、教育部及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既定的教師培訓機制與制度,并結合培訓隊伍與培訓資源實際,立足提高培訓績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繼而促進學生發展和學校發展,進行校本教學研修的機制制度創新。
2.更新目標內容、變革模式方法。在堅持以校為本研訓一體的前提下,實行校本教學研修的行為轉變:從聚焦教師的教轉向聚焦學生的學,如學習指導、學習模式和學習評價等;從信息技術操作技能訓練轉到應用能力提升,特別是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和在線學習的優勢,依托三通兩平臺及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如網絡研修聯盟);以對課堂研究為重心,通過落實推的機制、引的機制與悟的機制,創新有效的校本教學研修方式與方法。
3.在三項標準指導下操作與管理。雖然說校本研修是教師培訓的基本實施模式之一,但是三項標準不是只針對校本研修的。校本的真正含義應該是以學校為本,立足于本校,以本校實際為出發點,以本校教師為主體,為了解決自己學校中存在的問題它的本質并不是場所的轉移,而是機制的轉變。
二、校本教學研修實踐的重構及改進
縱觀對校本研修的研究,大多數關注的是研修機制和研修模式,著重探討校本研修的內涵、特點、作用、途徑、方法、機制及制度的存在問題與對策,以及總結校本研修的實踐經驗,而對操作流程及過程監控卻鮮有研究。下面,對中小學校實施校本教學研修,如何確定研修需求、設計策劃研修、實施支持研修、評價研修結果和全程性監控展開討論,以期對校本教學研修實踐進行重構及改進。
(一)確定研修需求
對校本研修的需求分析是確定研修的必要性和研修目標、內容的過程,并明確研修需求,形成報告。主要包括開展研修的必要性分析,彌補能力差距的解決辦法說明,確定研修目標,選擇研修內容等。
(二)設計策劃研修
設計策劃研修是對校本教學研修活動的目標、內容、過程、條件、資源、評價等進行的整體性計劃與安排,形成研修方案。校本教學研修方案一般分為研修目標、研修內容、研修過程和研修評價等4個方面的內容。(1)研修目標是校本教學研修的目的和預期成果,中小學應在定位上分清層次(教師專業發展階段):職初期主要是生存關注,成熟期主要是任務關注,專家型教師主要是關注自我更新。(2)校本教學研修的內容通常包括理論問題(支撐)和實踐問題(行動)兩個方面,發現問題澄清問題找準問題,轉化為校本教學研修的主題,細化為某次研修活動的議題(話題)。(3)校本教學研修的過程重點要計劃好流程安排、方式方法和條件與資源。其中,校本教學研修的條件包含研修制度、場地設備、研修平臺和經費等,資源包含研修工具、指導團隊和學習資料(文本、電子)等。(4)校本教學研修評價包括對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及結果運用等的計劃與要求。
(三)實施支持研修
校本教學研修的實施是將研修方案付諸實施,而支持是指對整個流程(前、中、后)所提供的支持活動。(1)活動前。告知教師有關研修活動的信息 :時間、地點和工具等;簡要介紹活動性質:目標、內容及準備等。(2)活動中。方式:課堂式、現場式、遠程式、行動式和自學式等;方法:講授、討論、演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支持:保障條件、針對性反饋、應用與展示等;技術:多媒體、網絡平臺和移動終端等。(3)活動后。從教師、指導者收集反饋信息,進行效果分析;向組織者、管理者反饋信息,為調整計劃方案(如就某一主題增加或減少活動次數)提供支持;活動總結與后續跟進(如遠程在線或面對面的互動交流)。
(四)評價研修結果
評價研修結果是對研修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評價和估量。校本教學研修的評價一般涵蓋方式、方法、內容和主體 4 個方面。(1)評價方式。以前測(診斷性評價)為前提,進行中測(形成性評價,即對過程中的學習成果的評價)和后測(終結性評價,即對結束時或滯后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的判斷)。(2)評價方法。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單項評價,如問卷調查、測評測試、觀察、座談、訪談和查閱資料。綜合評價,如行為變化法、績效變化法和方案假設檢驗法等。(3)評價內容。包括反應(滿意度和感受),學習(知識技能掌握),行為(知識技能轉化),結果(對學生、學校發展的作用)四個層面。(4)評價主體。實施教師評價:自評、互評;組織評價:學校、師訓管理部門;社會評價:學生家長、社區和專門機構。
(五)全程性監控
校本教學研修的監控是對確定研修需求、設計策劃研修、實施支持研修、評價研修結果四個階段所進行的持續監控與改進,以幫助教師提升師德、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監控,即監測并進行控制。監測的目的在于使研修需求能夠被準確把握,研修方案能夠針對本校問題、貼地務實,研修實施能夠有序進行,具有實效,研修評價能夠促進效果提升。控制校本教學研修,需要建立 4 種校本機制:導向機制、約束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
自1999年以來,各地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方面做了許多新的探索。以下是筆者承擔省、市、區三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任務時的幾點思考。
一、改進集中研修,提高針對性
1999年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把集中研修作為“五年一輪訓”的重要環節之一包括集中授課、專題講座、專題研討等。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繼續教育培訓機構在組織集中研修中不斷創新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評價等,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有待加強:
(一)改進研修形式,提高教師受訓的內驅力。
首先認識誤區要消除。少數教師認為接受“繼續教育是一種形式”的觀點,因此,集中研修組織者、培訓者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少數教師敷衍了事。二是“學用矛盾”要解決。有些時候,集中研修的課程設置與教師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結合得不太緊密,與課程改革要求的結合虛而不實,導致學用矛盾突出。要解決這個問題,應當做到有的放矢,學員缺什么就開什么、學員不會什么就教什么、學員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三是“工學矛盾”要化解。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有較多的學時計劃,有時對學校的教學工作有沖擊,形成工學矛盾,尤其辦學規模較小、編制偏緊、教師學科兼職較多的學校更為突出。培訓單位必須堅持服務學員學習、服務學校教學的培訓理念,多利用寒暑假、周末進行集中培訓,使參加培訓的教師做到參加培訓與教學工作兩不誤。
(二)優化課程設置,滿足教師的個性化需求。
在第一輪研修過程中,我們發現參加培訓的學員素質參差不齊,特別是城市教師和農村教師之間、專業教師與臨時兼課教師之間、不同年齡及教齡的教師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給培訓組織、課程設置、課程實施等帶來了極大困難,是嚴重影響培訓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訓組織單位在開班之前要進行學情調查,了解學員的素質差異、培訓需求,認真研究,選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內容,設置培訓課程;根據學員的城鄉差異、學歷差異、教齡差異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分層次、多樣性的教學,以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學習需求,并對課程實施進行過程監控。由于學員們各自在教學工作和培訓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不同,培訓教師要采取問題教學等形式,切實發揮繼續教育的培訓、指導作用,提高學員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培訓的針對性,特別要幫助那些來自農村、通過成人教育提升學歷而擔任初中、高中學科教學的學員,提高其培訓學習效果。
二、強化校本培訓,增強實踐性
校本培訓由學校組織,可以讓教師不出校門就能接受培訓、參加學習,有利于解決“工學矛盾”;校本培訓的組織者熟悉學員缺什么、不會什么、要用什么,有利于實現學習與需要的有機結合,是解決“學用矛盾”最有效的培訓途徑。
(一)搭建平臺“請進來”,請校外專家來引路
各學校結合本校發展的整體要求、教育教學現狀及教師專業成長的實際水平,舉辦各類培訓班,由學校聘請校外的相關專家、學者,針對學校教師普遍困惑的某些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各種專題講座、做專題輔導報告和新課程改革的通識培訓;就老師們的課堂教學實例進行現場點評,實施具體點撥。實踐證明,由于這類報告、講座的主題能切合教師教育教學實際,能解決實際問題,也頗受教師歡迎。
(二)抬愛校內骨干,讓校內“專家”做榜樣
學科備課組是學校教學研討的基本單位,落實集體備課制度,有利于教師在骨干教師的引領下,學習課程標準、分析考試大綱、處理教材、進行教學設計,發揮骨干教師的核心作用。在課堂教學研究中,組織骨干教師上研究課、示范課、說課、評課,組織一般教師上公開課、青年教師上匯報課等活動,逐步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不同科類、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發揮骨干教師的指導作用。組織校內教學論壇、德育論壇,交流教育教學心得、德育方法,引領教師反思教育教學,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發揮骨干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骨干教師的這些帶頭、示范與輻射作用,在學科組內逐步實現智力資源與智力成果共享,并形成一個教師工作、學習、研究的共同體,促進全體教師職業能力的整體提升。
(三)重視校本教研,以課題研究為引領
所謂校本教研,實質上就是研究學校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具體問題,引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提高專業水平。在校本教研中,教師是研究主體,他們在反思個人教育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同伴互助、專家引領,實現教研工作與教學工作的良性互動,使每一位教師通過研究自己教學中實際的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與教研中實現自我提升。某些教育教學中現實意義很強的復雜問題,可以轉化為研究課題,提出假設,制定計劃,通過個人或與同伴的共同研究,不斷深入分析解決這個問題的各個方面的條件、因此,在綜合分析或課題實驗對比的基礎上,得出結論。這樣,既可解決許多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也可使教師的理論水平得以提高,使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樹立新理念、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以科研促教學,促進專業成長。
三、堅持開放培訓,實現有效性
各學校針對本校教師隊伍整體狀況,在組織教師參加集中研修、校本培訓的基礎上,進行開放式培訓,采取“校內骨干走出去”、“校外骨干引進來”、鼓勵學歷提升等手段,可以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后勁。
(一)“校內骨干走出去”,開展掛職體驗式培訓
學校干部和骨干教師是學校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在重點使用的同時,重點培養尤為重要。他們長期在一個單位,從事同一項工作,常常會產生職業倦怠,工作激情和創造性受到影響。因此,組織這些骨干力量走出去,到發達地區考察學習,到先進學校掛職、交流學習,在學習典型經驗的同時,總結反思、開闊視野,防止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出現經驗主義傾向,促進知識更新、理念更新和方法更新。讓他們把考察學習、掛職學習、交流學習的體會,通過回校后報告會、座談會、匯報課等形式,把先進經驗傳入校內,并以此創新學校管理、創新教育教學,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二)“校外骨干引進來”,以師資均衡促進教育公平
在我國,特別是農村和貧困地區,由于各種原因,分別存在一些辦學條件、辦學水平相對比較薄弱的學校,這是實現教育均衡、教育公平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師資的不平衡,是實現教育均衡、教育公平的制約性因素,但在大范圍內進行資師交流客觀上又不可能實現。因此,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支教、適當范圍內的教師交流、優秀校長向薄弱學校的流動就成為完善薄弱學校管理、提升薄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
優秀校長、骨干教師到薄弱學校任職、任教,發揮他們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有利于薄弱學校的一般教師完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并在學習中反思問題、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教學設計、調整教學行為;有利于提高薄弱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實現一定行政區域的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區域教育公平的逐步實現。
(三)適應新形勢,有效開展學歷學位提升培訓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對教師的學歷要求作了明確規定,絕大部分學歷未達標教師通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人教育、“三溝通”等方式,也達到了國家規定的相關學歷要求,他們中有許多在學歷提升的過程中,促進了教育教學能力的快速成長。但是,其中也有些教師為學歷而學歷,教理科的提升了文科學歷,“有文憑沒水平,有學歷沒能力”的現象也客觀存在。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學歷提升又掀起了新一輪(某省會城市規劃到2010年高中教師中碩士研究生學歷或碩士課程班結業的比例要達40%),如何在鼓勵學歷提升、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后勁的時候,防止學歷提升的形式主義,防止學歷提升等于繼續教育的傾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要有預防機制,需要深入研究。
(四)重視心理健康,加強心理疏導及相關技能培訓
新浪網2005年進行了一項關于教師心理健康的網上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教師反映心理壓力較大,近30%的教師存在嚴重工作倦怠,超過60%的教師對工作不滿意。盡管網上調查的樣本數量、樣本地域分布、樣本人群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我國教師心理的實際狀況,但至少可以說明我們要重視和加強這方面疏導與培訓。
有研究認為,“影響工作的因素”可以分為“資源”與“要求”,當“資源”不能滿足“要求”時,人就會產生工作壓力。比如說,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就需進行“時間管理”技能培訓,讓老師們在不減少工作量的同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時間管理”技能就成為一種“資源”。再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是一種“要求”,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就是“資源”。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培訓,即通過“為教師提供資源”、通過管理變“要求”為“資源”,使“要求”更合理化,來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業務能力,減緩心理壓力,幫助教師更加高效、優質地完成他們的工作。
四、創新培訓模式,促進發展性
(一)運用網絡,努力推進遠程培訓
借助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交互性開展遠程培訓,能為受訓教師提供學習方便,已經逐步成為湖南省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主要手段之一。第一,它是一種開放自主的學習模式,受訓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專業的成長需要,自主選擇不同的課程與學習內容;根據各自工作、生活的實際可能,自主選擇學習時間,自主選擇學習進度。第二,它具有豐富且更新及時的菜單式的課程資源。包括文本課程、課堂教學案例實錄及其它資源性視頻,都能由問題切入,理論聯系實際,服務一線教學的需要。第三,能便利接受課程專家的指導,參與課程建設、異步離線答疑。第四,能實時交流互動,實現學習管理自動化。通過網絡傳輸,可以實現多方異地交流,自動記載學習、研討和輔導工作的相關數據,并加以處理,為評估培訓情況和受訓情況提供快捷、客觀的依據。
(二)名師引領,打造區域性“名師工作室”
把名師工作室作為一定行政區域“教師培訓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相關職能延伸與補充的重要合作體”,以首席名師為核心,由優秀教師參與組成合作團隊,其主要工作任務有:一是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通過課堂診斷、課堂問題研究、考試研究等提高教師駕馭課堂、實施課程的能力。二是通過課題研究引領,對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總結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廣。三是培養、培訓教師,通過教學研究、課題引領、名師論壇、在線研討、讀書交流等方式引領課程改革,在實踐培訓中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名校示范,建立校本研訓基地
教改項目是指學校優秀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廣活動。如何利用教科研論壇推動教改課改項目的實施呢?實踐證明“論壇+項目+課例”的培訓模式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
“論壇+項目+課例”的校本培訓模式是以學科教研組和備課組為單位,以教科研論壇為展示舞臺,配合學校試點項目的推進,策劃與組織教師的校本培訓項目。上學期學校教科室策劃與組織的“教研組主題論壇系列——基于學為中心的教材研讀”就是屬于這一培訓模式。以周前會“教師智慧大講臺”為展示舞臺,以學科教研組、備課組校本教研活動為基礎,開展了全員式、課例化的校本培訓活動。
一、項目引領式教研活動,確定校本培訓主題
以項目引領教研活動,是指學校每學期確定一個學校主導型教改項目,并以該項目為校本培訓主題,推動各學科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改革,組織開展相應的主題式教研活動。學校主導教改項目是在學校最近三年來有影響力的各級課題成果修改的基礎上產生的教改成果推廣項目。負責教師由學校有能力策劃和組織項目開展的校級領導、中層、教研組長、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擔任。除了負責人外,還有4~6名項目核心組成員,負責計劃的細化和項目的具體實施。
“基于學為中心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是2012學年立項的區教學改革試點項目。學校以省重點教研課題《基于“學為中心”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設計與研究》為主導,進行了全校層面的普及與推廣,推動全校各教研組進行“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以下是項目逐步推進的流程:
二、三級遞進式理論培訓,以理論引領教師
項目教研,是以項目為題,以工作任務為驅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使教師在完成研究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也是全校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科研活動。它是“行為導向”教研法的一種。
以項目帶動教研,必須讓理論學習先行,提升教師的理論修養,開拓教師的教育教學視野。具體分三步走:
1. “學為中心”總體理論學習,沖擊與提升教師的思想意識
“課堂中的學習真的發生了嗎?改善教師的教無可厚非,但教完=學會嗎?做完練習=掌握嗎?教與學是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學的效果也應是師生共同作用的結果。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學生的學習動力、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科情感、同伴及師生關系等等。”這是夏雪梅博士《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的主要觀點。以此為理論學習的挈領性材料,在全體教師層面進行解讀與導讀,提升全體教師的思想意識和教育教學觀。
2. “學為中心”的學科操作理論學習,促進與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
一個好項目的全面推廣,不但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作引領,更要有可供教師使用的具體的操作技術。“學為中心”的學科操作理論學習,是各教研組依據“學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尋找與本學科相關的較為成熟的課堂教學操作理論。并在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教研組討論交流,梳理出適合本學科的操作模型和操作策略。
如語文教研組重點學習了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的《課型新藝術例談》,梳理了以下一些語文新課型:
數學組重點學習了《徐利與杜郎口自主學習模式的轉型》,梳理出了兩種可供學習和借鑒的課堂教學操作模型:導學式教學和問題式教學。
3. “學為中心”的課例學習,提高與推動教師的課例解讀能力
有了基本的“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操作模型和策略之后,還需要有針對性的課例引領,才能為教師所真正接受并掌握。因此,在框架理論學習之后,進行課例學習就非常有必要了。這一理論的學習分教研組和備課組兩個層面開展。從形式上具體又分兩個方面:一是看網絡視頻。二是看書面課例分析。
三、課題微研式教材研讀,開展小課例研究
課題微研式教材研讀是指在一節課或一單元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出現的學習問題,以備課組為單位,以微課題研究的方式解讀教材,分析原因,尋找解決策略,采用針對性改進教學策略,并通過智慧講壇進行介紹和推廣。
例如,語文教研組在前期備課組主題論壇比賽的基礎上,推薦三、四年級備課組作了題為《燃起段落教學的“太陽”——小學中年級“段落”教學的誤區及策略》的主題論壇。先和大家分享了中段備課組在前期互相聽評課活動中發現的段落教學的誤區:①段落訓練缺乏重點;②訓練無序,缺乏層次;③讀寫不合,缺乏指導。又與老師們分享了中段備課組在實踐中采取的一些針對性的改進段落教學的策略和措施。如結合具體課例分享的策略:循序漸進,目標應分級把握;突出重點,教學如層層剝筍;感悟段式,仿寫應寫之有道等。
數學教研組綜合前期備課組教研活動,以大組為單位開展了《基于“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的主題論壇。指出基于“學為中心”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設計的不同之處,在于“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設計”在教學前必先通過學前調查,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弄清學生已經知道什么,疑惑之處是什么,會了哪些方法,需要怎樣的教學材料和情境支撐才能調動已有知識和方法等,再以教學前測結果為依據設計與展開教學。并結合具體的課例《三角形高的認識與畫法》(四年級),講解如何針對學生的錯例開展教材研讀,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教材:“教材定義的高距離學生有多遠?”“學生生活中已積累的對高的認識是怎樣的?”“如何將三角形的高與學生已建立的生活中的高度進行溝通?需要怎樣的教學材料作支撐?”備課組通過對比實驗教學,總結出“學為中心的三角形高”的有效教學路徑。
科學教研組以《課堂轉型,我們在路上……》為題,以《鐘擺的研究》的對比教學設計為例,介紹了如何從“傳統課堂”的課堂教學向“基于核心問題引領的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課堂教學轉變。從“傳統課堂”中“存在的問題”;“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活動的界定”;科學課堂改革的主要內容;課堂轉型轉什么?走向科學探究轉型活動的觀察標志;課例研究等6個方面,詳細闡述了科學課堂轉型的策略。
四、記錄單式實踐反思,促進教師深度研修
記錄單式實踐反思是指在學科理論學習之后,由每位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課例研修反思,并完成教師個人研修記錄單。通過教師個人研修記錄單促使每位教師將學習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運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并注意反思總結,形成書面反思文章。(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