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提升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本周的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教學,使我們真正的開闊了視野,在學習上有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對教學信息化有了新的認識。
從鮑加農老師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與職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詮釋了深度融合,明確了現在教師已經不能僅僅是單一的教和學,還要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構建一個網絡智能學習體系。高鴻老師的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將教育部的最新教育理念詳實的講解,再一次強調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進一步理解了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使我們緊迫感加強了,更加認識到應該活到老、學到老,真正做一個復合型教師,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在1+X證書制度工作中穩步發展。董宏建老師的課,我的印象是最深的,董老師講解的職教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水平提升三部曲,真是受益匪淺。有時想想,工作學習了幾十年,教案寫的和董老師講的還真是有差距,就以目標和學情來說,以前只是按照教學大綱要求來設定目標,聽了董老師的講授后,明確了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根據學生們的情況而定,學情不是泛泛的,而是根據每一屆學生的實情來設定的,所以每一次的教學目標也就有差異,董老師講解教學目標的闡述,也使我更加清晰教學目標的可實施性的重要性。這對我在工作中真的有很大的幫助。還有許瓊老師的精彩演講,運用的先進技術不僅讓我們大開眼界,還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資源。總之,本周的授課不僅有以上的名師傳授講解,還有實戰技術的演練,先由向日葵軟件公司派出有實際經驗的老師講解實例,通過專題講座與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僅教給我們知識和技巧,還在一些細節上講解十分細致,并讓大家去實地考察,切身體會真正的科技現代化教學,這樣不僅眼界開闊,還使大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提高,真正的學有所獲。
總之,本周的課程十分精彩,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努力把所學到的教育信息化運用到教學中,使我的課堂更加精彩!
一、目標任務
從2008年開始,用5年時間,以“師德建設、專業素養、職業技能”和“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為我省縣級以下(含縣級)中小學校培訓教師15萬名,力爭使培訓覆蓋面達到我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80%以上的中小學校,以全面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在“普九”達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我省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水平。
二、工作原則
(一)面向農村原則。“計劃”的實施必須面向我省廣大農村地區,尤其要以國家級、省級貧困縣鄉鎮以下中小學校為重點,為這些地區的教師提供必要的培訓機會和提高機遇。通過“計劃”的實施,努力構建和完善我省農村教師終身教育體系。
(二)送教上門原則。長期以來,交通不便,經費不足、工學矛盾突出、培訓資源匱乏等方面的問題一直是制約我省農村地區師資培訓水平和教師素質提高的主要因素。為克服這些因素,“計劃”的主要培訓活動必須堅持深入基層、送培下鄉、送教上門原則,組建模范(優秀)教師和師資培訓專家講師團走下去,把優質培訓資源送上門。
(三)實踐創新原則。“計劃”的實施必須面向學校、面向課堂,突出實踐,突出創新。要根據農村一線中小學教師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有針對性地研制實施方案、確定培訓內容、設計培訓方式、開展培訓后動。通過創新的活動,使廣大農村教師能夠接觸新理念、開拓新視野、學習新內容、感受新形式、體驗新技術,切實幫助教師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他們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能力與水平。
(四)免費培訓原則。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是省委、省政府貫徹中央農村義務教育政策、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體現教育公平公正、惠及農村教師利益的一項重要舉措。在今后五年內,省教育廳將安排專項經費支持“計劃”的實施,主要用于實施“計劃”的各項培訓費、教材資料費和組織管理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培訓機構必須加強專項資金管理,切實做到專款專用。教師參加培訓活動的往返交通費、生后補助費應由市、縣基層財政給予報銷或適當補貼。
三、工作職責和要求
(一)“計劃”由省教育廳統一組織實施。“計劃”項目辦公室設在省教育廳師資與師范教育處,主要負責制訂行動方案,落實培訓經費,組織開展省級培訓,檢查、評價、驗收各市項目執行情況,組織開展全省項目經驗交流活動,總結全省項目工作。
(二)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密切配合,嚴格按照省教育廳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制訂適合本市實際的項目執行方案,認真組織開展各項培訓工作。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責任落實和目標管理,認真做好項目的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及時組織開展項目研討和交流活動,做到有方案、有評價、有總結,邊實施、邊交流、邊提高,切實保障“計劃”的順利實施和培訓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省、市、縣(區)各級教師培訓院校和教研部門要進一步樹立為農村教育、農村教師服務的意識,深入農村學校,了解農村教師的培訓需求,研究農村師資培訓的有效內容和方式。要根據省、市教育行政部門下達的培訓任務,研制科學可行的培訓計劃,加強培訓工作的組織管理,確保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四)各基層中小學校要按照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安排和要求,及時落實培訓指標,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培訓活動,并配合開展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動。
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戰略預期
我們經過深入思考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教育服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管理和教學中的運用,對推進學校教學、教育和管理的現代化,提升學校教育服務的品質,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鑒于此,我校提出了學校信息化發展目標:高投入,營造一流的信息化環境;高標準,造就一支具有信息素養、勇于創新的教師隊伍;高質量,為學生主動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經過近兩年的發展,我校在構建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中逐漸形成了特色:以教育信息化應用作為學校特色,對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實現了“兩建設”、“兩學會”、“兩促進”的戰略預想。
說明
“兩建設”:一是信息技術硬件建設;二是軟件建設。“兩學會”:一是要求教師學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信息素養;二是學會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兩促進”:就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提高辦學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使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為此,學校教育必須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辦學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礎性建設,營造良好的信息化環境
我們的認識:觀念前瞻是提升學校教育服務品質的前提。要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必須多渠道挖掘潛力,進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我們以全新的觀念,確定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思路:設備添置做到整體規劃,實用,夠用,適度超前;經費投入做到爭取政府多撥入一點,社會多支持一點,自己多投入一點。從2005年到2006年,先后投資160多萬元,加快了學校信息化的建設。
(1)抓好硬件建設,為教育現代化提供物質條件
實現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是基礎。目前,學校內部校園網絡體系已初具規模:品牌電腦已超過150臺;建有校園網絡系統、智能廣播系統、雙向閉路電視系統;標準的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兩個;全校教室和實驗室都已安裝了具有3000流明的大屏幕投影儀、實物展示臺、多媒體計算機;一線教師都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學校現有硬件設備已初步達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環境要求。
(2)抓好資源庫建設,充分發揮現代教育設備的功能
抓好信息資源庫建設,才能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功能。學校注重資源庫的建設,組織了不同學科的骨干教師與學校課件制作中心的工作人員配合,共同研究開發契合教育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學校先后購買了大量的教學軟件及電子音像制品,錄制了一批影像資料,建成音像交流中心庫;同時進行語文、數學、自然、美術、音樂等學科資源庫的建設,實現現代教育信息資源合理配置。
2.提高教師信息素養,造就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目前,經過全員培訓,全體師生的信息素養得到較大提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教育教學、用信息科技整合其他學科的教學已成為我校教師的共識,校園網站已成為在網絡環境下教育教學與信息科技整合的師生互動平臺。一支完備的教育信息化的骨干隊伍、一支具有較高的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的教師隊伍、一支能在學習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學生隊伍正在形成,學校正穩步向著實現數字化教育服務的方向發展。
(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要提高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素養,必須使教師全員參加信息技術教育的全程培訓,學校有計劃地對全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提高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教師圍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設計課件,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優化了課堂教學。
(2)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要很好地實現各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就要求教師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中實施課程目標,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使之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提供給全體學習者共享。不僅僅是教師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演示,還要讓學生運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運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的數字化工具,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創作。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不僅是讓學生充分獲得知識,而且能夠使學生進行知識重構和創造,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
3.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1)實施信息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學會學習
當前,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經從教師單純傳授知識向學生自主探求知識轉移。互聯網則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利用網絡所進行的學習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點,學生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交互學習”、“協作學習”、“發現學習”,可以根據自己知識能力的實際水平與特有的學習方式,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形式,自主地決定學習進度,主動探尋并發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或信息。
(2)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網絡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從網上獲取知識,滿足自己的學習欲望和需求。學校創設的網絡環境為學生自主地參與社會活動、展現自我提供了機會。在網絡學習中,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品質得到充分的張揚,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創造需求,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網絡讓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才能充分地展現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面對未來的幾點思考
1.加強學校資源庫建設,開發網絡資源
當前,隨著校園網的建成,其關鍵部分的資源庫的建設則顯得相對滯后。我們將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網上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立包括資料文獻庫、信息資源庫、軟件庫和光盤庫在內的校園網絡資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料和信息。
2.加強網絡德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
互聯網上也有一些負面信息,部分學生對此類信息識別和抵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學校應建立“防火墻”,注意把網絡與德育結合起來,開發研制德育課件,盡快使德育占領網上陣地。
3.加快校園網建設,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實現學校管理網絡化
【關鍵詞】整體提升;教師;專業化;均衡發展
【作者簡介】莫運佳,廣西師范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副研究員,廣西南寧530001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3)05-0222-03
教育均衡發展是國家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不同區域之間教師專業化水平的巨大差異,是導致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因此,針對不同區域,提升區域內所有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才能真,正提升該區域教育水平,同理,也才能真正解決好廣西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
一、整體提升廣西農村教師專業化水平的必要性
教育平等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而要做到教育平等,首先就要努力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廣西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就是向這種平等教育理想邁進的過程,也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迫切的優質教育訴求所必需。通過整體提升某個特定區域內所有基礎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從而提升該區域基礎教育整體發展水平。是最終實現廣西不同區域間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均衡發展是國家基礎教育發展戰略的重大命題。2010年10月正式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下稱《綱要》)提出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率先在縣(區)域內實現城鄉均衡發展,逐步在更大范圍內推進”。“努力縮小區域差距”的目標。2012年9月5日,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48號)(下稱《意見》)指出,2011年我國所有省(區、市)通過了國家“普九”驗收,從根本上解決了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問題。但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還存在明顯差距,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意見》要求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全面落實責任,切實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
(二)整體提升區域內教師專業化水平是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師資質量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因此,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十分注重提升基礎教育師資質量,開展了一系列教師培訓,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全面開花,對不同區域、不同層次教師關注不夠,針對性不強的弊病。不同地區、不同層次間教師能力與水平仍然存在明顯差異,在部分地區甚至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差距越拉越大的現象。成為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薄弱環節。正因為如此,2012年8月20日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提出了“堅持整體推進、實現不同區域、城鄉、校際以及各級各類教育教師隊伍的協調發展”及“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薄弱環節:分類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可見,推進區域內整體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工作,也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二、制約廣西農村教師專業化水平整體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供給主導型培訓,未能縮小不同區域、不同教師群體的差距。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相繼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師培訓,但從總體上看。這些培訓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大多供給主導型培訓,即由政府下達的大一統培訓,缺乏對不同區域特殊性需求的考慮,先進地區和后進地區同樣發力。導致后進地區與先進地區的差距沒有縮小。二是缺乏對培訓對象的需求分析,培訓目標和內容的針對性不強,導致不同教師群體之間的水平差距沒有縮小,在某些區域甚至出現了好的更好、差距越來越大的現象。不能有效地解決后進地區和能力薄弱群體的水平提升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好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問題。
(二)農村教師輸入機制不能適應農村教育現狀。目前采取的從畢業生中招聘教師的做法,不能很好適應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農村偏遠落后地區教育發展需要。由于偏遠落后地區辦學條件、生活條件及教師專業成長環境不盡如人意,很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到這些地區工作。部分畢業生迫于就業的壓力,到了這些地區后也不能安心工作,形成了當前廣西農村地區“下不去、做不好、留不住”的突出現象。由于教師輸入機制存在缺陷。無法保障高水平畢業生進入農村教師隊伍,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好教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
(三)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由于教育的不均衡發展,導致了師資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從弱勢學校向強勢學校流動的趨勢。同時,由于發展的不均衡,弱勢學校在辦學資源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最終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狀況。政府如何在不損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調配教育資源,以強助弱,最終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整體提升廣西農村教師專業化水平的路徑探索
(一)分層培訓。整體提升。國家現有的教師培訓模式是典型的供給主導型,精英化、城市化傾向比較嚴重,而對特定區域、特定群體的教師培訓需求照顧不足。特定區域是指以行政區劃、民族分布、經濟發展水平或教育發展水平來劃分的有明顯區別的空間。特定群體是基于教師職業能力測評體系評測結果、以教育教學水平高低所區分開來的群體。對特定區域、特定群體教師培訓照顧不足,主要是指對農村教師、薄弱教師無法照顧到“面”上的培訓需求,只有部分“精英教師”才能得到機會發展。不同區域與不同群體都具有不同的特征,以特定區域與群體為對象,是個性化地解決局部或個體問題的有效途徑。按照木桶原理,薄弱區域和能力薄弱群體的水平,是一個區域教育水平高低的決定因素。因此,提高薄弱區域與能力薄弱群體的水平,是提高整體水平的關鍵,是解決區域間教育發展不均衡現象的有效途徑。
整體提升區域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可以通過構建分層培訓的研修體系來實現。按照學校教師群體的能力分布,實行“骨干、一般、薄弱”教師分層發展的研修體系。骨干教師通過“目標激勵一專業引領一反思實踐一榜樣輻射”的培訓模式來實現其教學、教研方面的引領帶頭作用,一般教師通過“專家引領一同伴互助一自我成長”的培訓模式來有效促進自我的專業化發展,而薄弱教師可通過“同行指導一學習提升一校本研修一內化成長”這一有針對性的培訓模式。實現專業能力的轉化與提升,讓薄弱群體教師補上短板,整體提升區域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二)定向培養。創新教師補充機制。農村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升,是廣西區域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的關鍵環節。現有的農村教師隊伍存在著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要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創新農村教師補充機制是重點。要破解農村教師“貧血”狀態。可以通過“定向培養”這種“造血”機制,逐步解決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薄弱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定向培養師范生是國家“免費師范生”政策的有效延伸,國家對來自農村的這部分定向師范生給予經濟支持,解決他們學習的后顧之憂,既吸引了農村較貧困的學生報考師范,也堅定這部分學生回到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的信心,。實現農村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以廣西為例,要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鞏固和提高農村義務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在小學段可以推行全科型的定向師范生培養模式。通過實施定向培養農村小學全科教師計劃。著力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學能手”。所謂小學教師全科型定向培養。是指選取有資質的教師培養院校,招錄初中優秀畢業生,按照“2+3”五年一貫制,采用專門的全科小學農村教師培養方案,培養一批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需要,具有扎根農村小學教育事業的思想素養。能夠承擔小學各門課程教學任務。具備從事小學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具有較好的專業發展潛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農村教師。經費保障方面實行免學費補助生活費政策,政策保障方面,地方行政部門保證畢業生有編有崗。引導和鼓勵優秀人才從事農村教育工作,最終解決農村師資輸入方面的問題。
(三)換崗交流。激活教育資源。由于城鄉經濟發展的差異,教育優質資源更多地流向城市,流向經濟發達地區,造成農村的優秀教師越來越稀缺,農村教育發展受到了阻滯,城鄉教育差距的不斷擴大,也帶來了教育發展失衡的重重矛盾。學校資源的均衡配置,特別是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是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當下要解決這個問題,補充優秀師資到農村學校可能不太現實,但是可通過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教師支教、送教下鄉、掛職鍛煉等措施來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城鄉教師換崗交流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以城鄉教育共贏為追求,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通過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實現有效聯動,最大限度地實現城鄉教育的公平與公正。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中職教育;現代信息技術
0引言
隨著我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完善,我國已正式進入信息化時代。將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教育行業,有助于幫助教育行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信息化時代,中職教育必須正確面對當前時代提出的挑戰和問題,及時抓住教育模式革新的機遇,利用信息化時代的促進作用,幫助中職教育完成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轉變。中職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時代的重要意義與新特征,將中職教育與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相結合,提升中職教師信息化教育技術應用能力。
1信息化教學概念
信息化時代是現代信息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入生活的一個重要時期,主要特征是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生活工作相結合。信息化時代是當前教育發展和完善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保障[1]。教育經濟及生活方式的變化,要求人們尋找一種新的能夠全面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的關鍵生產力,而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便是當前教育生產力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可提高我國教育行業的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信息化時代,生活方式的轉變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息息相關,人們工作效率的提高與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密不可分。將信息技術與教育相結合,是當前中職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即信息化教育,有利于提升信息化教育技術應用能力。
2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分析
為了適應信息化教學發展,必須分析中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合理分配信息化教學資源。調查研究發現,當前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分析中,絕大多數中職教師都具備較高的信息收集能力,具有一定的互聯網應用技術能力。但是,如何將信息技術與中職教育融合,中職教師的認知普遍較低,嚴重缺乏信息化教學意識,主要表現為信息加工能力薄弱、信息處理與應用能力較差等。絕大多數中職院校比較重視培養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往往忽視教師科研能力的考核與要求,導致教師科研能力不足,嚴重缺乏教學理論研究,相關教學理念更新不及時,難以及時更新信息理論,從而導致較多教師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將信息技術等作為工具,實現教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此外,信息化教學設備應用與課程設計不完善,一些中職教師很難通過信息化技術系統設計課程,無法統籌安排課程教學目標和評價指標,未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不能實現信息化教學資源和專業課程的契合。
3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職教師面臨的挑戰
信息化教育是當前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是人們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轉變的重要階段,但信息化教育帶來轉變的同時提出了許多挑戰和問題。
3.1信息化教育本身的挑戰
新事物產生是一個盤旋上升的過程,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當信息化教育被提出時,便注定了其要克服重重挑戰和考驗,成為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動力[2]。信息化教育的發展面臨的是傳統教育模式。互聯網信息技術進入教育行業時,人們對其準確性無太多質疑,但安全問題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因此,信息化教育面臨安全性和穩定性的挑戰。
3.2信息化教育帶來的挑戰
信息化教育帶來的挑戰由互聯網屬性決定。一部分教師不了解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人員更替提出了一定挑戰。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基礎設施要求更高。例如,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對中職教育而言,需要在傳統教育設備的基礎上,增加投影儀、電子設備、計算機等與現代信息技術相關的一系列設備,同時,提高對中職教師的要求,即中職教師需要全面掌握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
4中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策略
根據當前中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面臨的挑戰,筆者整理了一系列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策略,以便提升中職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4.1完善基礎設施
教師的個人素質是影響信息化時代進步的重要因素。相對于傳統教育方式,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較為新穎,應用于中職教育時,需要教育人員掌握新的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動權,促進中職教育效率的提升。基礎設施一直是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基礎,只有完善現代互聯網基礎設施,才能發揮信息化時代對中職教育的重要促進作用,提升中職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因此,學校需要擁有專項采購資金,通過一系列設備采購工作,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中職教師的能力[3]。
4.2制定專屬保障措施
制定保障措施是保證中職教育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礎,也是保證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保障。當前信息化教學建設的核心任務是提高教師的綜合信息技術能力與素養,保證中職教育教師水平和質量能夠符合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促進信息化教學的進步。為此,中職院校需要成立以校長為主要負責人的強有力的信息化建設學習小組,為中職教師能力提升和各項信息化建設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學校還需要制定相關制度,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真正落實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工作。例如,通過制度規定將教師信息化教學納入績效考核,作為一種績效考核重要指標納入教師信息化教學考核,提高中職教師參加教學培訓、應用信息技術的主動性與積極性[4]。
4.3確定中職教學培養內容
隨著信息化教學的發展,對中職教師的信息化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的信息獲取能力、課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學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培養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評價能力、寫作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對于中職教師信息化能力培養,需要根據具體能力確定具體教學和培養內容,完成中職教師的針對性培養。例如,信息獲取能力培養方面,需要確保教師能夠依據教學需求,明確分析所需知識和信息,通過數據庫和網絡等,收集整理信息,同時,通過交流共享信息等途徑,獲取相關信息資源。這一能力的培養需要以基本的信息化教學設備與軟件作為應用基礎。
4.4規劃教師培養方式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需要與教師自身相結合,確定并規劃教學培養方式,完成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以“翻轉課堂”教學理論應用為例,中職教師普遍存在認知不完善、知識掌握不牢固等問題,往往采用校本培訓的方式,以節約相關培訓成本,且有利于中職教師交流與溝通教學問題[5]。但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需要通過學校搭建的網絡、教研平臺等,尋求解決方法。此外,中職院校可以采取線上線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中職教師的信息化能力,通過互聯網和校園網等為教師提供培訓內容,為中職教師提供實踐教學機會,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密切結合。
關鍵詞:問題 激活 話題 推進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45-01
新課程引領我們“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執行和傳遞,更是課程的創生與開發,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1]過去的兩年中,我所在的教研組做了多次嘗試、切磋。我的做法是用問題去激活學生思維的惰性讓學生“動”起來,用話題去推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讓課堂“活”起來,效果不錯。
1 問題激活 層層深入
激活學生思維惰性讓他們“動”,我認為首先要創設恰到好處的問題情境,讓他們有目的地思考。
例如選修2-2模塊中,有這樣一題:求y=x3在(1,1)處的切線方程。學生完成練習后困惑了,該切線與函數圖象并不止切點一個公共點,怎會是切線呢?教材第7頁也提出思考“此處的切線定義與以前學過的切線定義有什么不同?”在這之前對于“切線”,學生們一貫就是以“只有一個公共點”作為判定標準的,
這個矛盾一出,課堂上熱鬧了。學生們很積極,努力追尋著有關“切線”的記憶。我們知道初中平面幾何中定義了圓的切線。那么還能用“只有一個公共點”來作為曲線“切線”的判定標準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很明顯,有這樣的曲線,雖然直線與之只有唯一的公共點,但我們并不認為它們相切。如:y=sinx與y=x-1,拋物線與對稱軸等等。學生很能理解,及時化解了認知沖突,并進一步了解像這樣通過逼近的方法,將割線趨于確定位置的直線定義為切線,適用于各種曲線,這種定義才真正反映了切線的直觀本質。
而后,我們還分析了如下變式:已知函數y=x3,寫出過點(1,1)的切線方程。細分析題意后我們發現(1,1)或許就是切點,也或許不是。這個案例更讓我感到有時學生在認識上的、知識結構上的沖突或是矛盾完全可以由他們自己發現并解決的。我們要做的,只要多給他們一些發現問題的背景,讓學生處于“惑”的境界,讓他們有問題要問,并鼓勵他們探尋解決的辦法。
2 話題推進 對話交流
用話題推進師生之間的交流,簡單的說就是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參與討論、敢于表達,哪怕是說錯了也沒有關系,總好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尷尬。這里說的“話題”,可以是教師為了達到某個教學目標而預設的情境,更可能是在課堂生成過程中的一些突發疑問或矛盾。這時,教師萬不可急于表態,而應給學生多一些空間讓他們來說,讓課堂在平等的“對話”中推進。下面是我在一堂課上的片段,至今都還記憶猶新。
選修2-2模塊中,復合函數求導問題是個難點,在這里教材對理論知識著墨并不多。在教學時我在介紹了復合函數的求導公式后,并輔以相應的練習,還特別點評了前一節課預留的題目:求函數y=sinx?cosx的導數。對這個問題有如下兩種錯誤的做法(sinx?cosx)'=cosx?(-sinx)=sinxcosx;(sinx?cosx)'=(sin2x)'=cos2x。
像以前一樣,我在例題、習題講解結束后習慣性地問了一句“還有沒有疑問?”這時班上的一個同學竟舉手了“有!”我有些吃驚,全班同學齊刷刷地看著他。同學站起來說道:“書上這個例子誤導了我!”這時有同學開始笑他,我也有些好奇,示意他繼續“這道題中對x+2不求導還不是一樣的!我之前就是沒看明白。”說罷,露出了些許不自在。這時班里隨即出現了附和的聲音,“是的,是的,我也是!”
我基本了解了他們的思維過程和出錯的原因,我很慶幸他們表達了出來。最后我們討論的結果是:教材用函數y=ln(x+2)來引入復合函數求導公式的確不是最好。該函數雖然蘊含了復合函數的思想,但求導的過程中考不考慮中間變量結果都一樣,在形式上容易引起誤會,沒有很強的說服力。同時這個函數的實際意義也不清晰。我問同學們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呢?讓他們繼續發言。有同學就建議換一個函數,比如:求函數y=(2x+3)2的導數,之前發言的同學更是來了一句,“只要x的系數不是1我都曉得怎么回事。”大家表示贊同。課堂在我們之間的這種“對話”中變得很是輕松活躍,看來復合函數求導在同學們眼里也不過是個“紙老虎”罷了。不過如果學生僅僅只滿足于“x的系數不是1”學生就明白,我想他們還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模仿階段,或許并沒能真正的理解復合函數求導的內涵。至此,我追問“復合函數求導關鍵是什么?”他們基本都能回答是“對中間變量求導。”
說實話,我之前真沒想到課堂上會有這樣一段插曲,這讓我著實興奮了不久。我發現他們大多數比以前更用心了,在這種“對話”交往中,也漸漸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后我進行了反思,今后的備課除了認真敘寫教學目標之外,還應多做一些課堂預設,以便教學時靈活處理。比如引入時通過求函數y=(2x+3)2的導數,利用(4x2+12x+9)'=8x+12與[(2x+3)2]'=2(2x+3)=4x+6間的矛盾來產生認知沖突;也或者直接由點評作業中的錯誤進行引入,既能產生認知沖突,又不超出學生的思維水平還復習了相關的乘法運算,真是一舉多得。
都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要是教師在課堂上“完美表演”將知識掰開揉碎,不惜工本講深講透,甚至直接告訴學生方法,讓他們不用思考就明白,勢必會大大降低學生思維的層次與價值,讓課堂陷入一種教師教材唱雙簧,學生臺下當看客的尷尬局面。長此以往,讓學生不會學不會問,也問不出什么、思考不出什么來。要打破這種“尷尬”,我以為用問題去激活學生思維的惰性讓“他們動”,用話題去推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讓“他們說”,是個很不錯的手段。
參考文獻
[1] 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2,12.
[關鍵詞]模塊化教學;中職教育;電工實作技能
【中圖分類號】G715
就業市場一般都需要有工作經驗的員工,所以中職教育銜接市場就變得順理成章。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差,但動手實踐能力較強,因此中職學校實施模塊化教學課程改革,就具有行之有效的現實意義。隨著中職電工課程的改革,職業教育的真正教育目的已經跟傳統的教育目的有所不同。為此,就要求學校重視實作技能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加強綜合應用能力的培訓,以適應市場對新型中職人才的需求。
一、提升背景
模塊化教學(modular course)是將課程內容分成幾個具有緊密聯系的部分,并且幫助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它是按照模塊化的思想和編制原理而設計的課程模式,以課程的教學和管理功能分析作為基礎,將課程內容分成合理的課程模塊,把內在邏輯關系緊密、學習方式要求和教學目的相近的教學內容組合在一起。在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的要求,將逐漸設計出來的眾多課程模塊積累起來,從而形成課程模塊庫,各教學組織或教學機構依照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在課程模塊庫中挑選合適的課程模塊進行組合,形成小型化的模塊課程。與傳統的單元式教學相比,模塊化教學內容可以自由選擇內容模塊,具有多層次、綜合性、開放性、靈活性等特點,能更好地適應不同專業的學生以及不同層次的要求。模塊化教學具有把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強調學生學習自主化、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很強的實踐性等特點。需要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手段,提高學生與未來所從事職業相適應的能力,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應用型人才。
二、提升意義
如今市場和企業對中職學校畢業的學生有了新要求,職業教育將轉向人人的教育,現代教育理念又本著以人為本的要求,可是現有的課程模式陳舊,畢業生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而電工實作技能是機電類、機械類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學生通過電工實作技能,應當能熟練認識各類電工元件、分析電路原理圖、設計和組建典型電路回路、設計和裝配具有簡單功能的電路產品、熟練掌握儀器儀表的使用。通過電工實作技能教學,學生掌握其專業核心能力。因此在訓練中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堅持以就業為方向,將技能教給學生。制訂實作技能課計劃,老師首先要依據教材和教學大綱的需求以及專業培訓目標,制訂出每個實作技能的具體計劃。中職電工實作技能的目標主要是把學生栽培成為具有一定技術能力的生產操作工人。因此,要從實踐出發,符合社會和企業要求,爭取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提升方案
1、實作技能基地建設方面要提高課程有效性
實作技能基地是中職學校對學生培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必要條件,是實訓教學的載體。因此,實作技能基地要真正展現專業特色和水平,展現先進性、配套性和實用性等特點。專業實作技能室的建設方向要注重實用性,讓學生在學校期間能模仿企業生產環境進行操作;實作技能室的工位要多,盡可能做到每個人都有工位,培養學生熟練的操作技能。要充分利用學校內的實作技能基地,例如車間、實驗室等,給學生營造充分練習的空間,使學生在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實作技能的訓練,為走向社會打好基礎。
2、實作技能老師教學水平方面要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作技能教學的基石是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實作技能老師的教育水平是衡量實作技能質量的重要方面,為了獲得較好的實作技能教學效果,關鍵是任課老師要具備“雙師”素質。老師們只有對所教授的理論技術技能非常熟悉,才能夠準確發現學生在實作技能中存在的問題,了解他們掌握有關知識的程度,從而進行分析歸納,找出存在的弱勢環節,就所學知識點加強輔導培訓,直至熟練掌握,達到實作技能目的。所以,專業課老師須始終堅持不懈地學習新知識,增強實踐操作能力,真正做到在實作技能教學中游刃有余。
為提高專業課老師的專業水平,應該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對策,通過多種途徑增強專業課老師隊伍的建設。
(1)加強專業課老師培訓。學校堅持以做好老師培訓為一項重要目標,將“雙師型”專業老師的培養加入職業教育發展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的計劃之中,并認真采取措施。為彌補指導老師不足的現狀,學校每年都應拿出大量資金,從社會上邀請具有豐富實際操作能力和很強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擔當指導老師,來校進行指導。此外,學校每年都應以“校內比武、校外參賽”的方法不斷提高老師的技術水平。
(2)老師應該在教學中主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有目的地培養學生自學積極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優化實作技能內容,應先淺后深、由易入難、循序漸進。實作技能要重視實用性、針對性和趣味性,以便讓學生在好奇和感興趣的激情中學習。
(3)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老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一定要有針對性,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位學生潛在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4)老師要給學生適當的評價。實作技能教學的評價方式會影響到教學效果,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也更渴望聽到好的評價,從而激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此外,可展開多渠道、多層次的教學活動,激發更多的學生參與第二課堂,使學生意識到實踐活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總而言之,實作技能教學是一項整體性、長期性、艱難的教學環節,應該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也需要師生們的一起關注、一起努力、一起打造。要想方設法提高實作效果,把培養學生的能力落到實處,為社會提供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四軍.基于模塊化設計建立就業指導課程體系[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20(8);759-760
[2]馮玲.基于項目教學法的電工電子實訓教學優化及實踐[J].專題研究.2013;311
在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如何加深學生對壁畫設計的理解,使學生掌握壁畫設計的本質,這對提升學生壁畫設計水平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應當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以便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使教師及時準確地發現學生在學習壁畫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互動式教學法在壁畫設計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對壁畫設計相關知識點進行掌握,有助于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壁畫設計水平,增強他們的壁畫設計素質。
關鍵詞:
壁畫設計;互動式教學;教學研究
在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壁畫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流程,能夠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更好地完成模擬壁畫設計作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跨度一般在60天左右。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任務,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理論課程的分布、壁畫設計類型的側重面、學生對壁畫設計的應用情況。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發揮主導作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將壁畫設計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于實踐當中。在這一過程中,應用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解決壁畫設計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壁畫設計知識。
一、壁畫設計教學的重點問題分析
在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本文結合了筆者自身的工作經驗,對壁畫設計教學工作進行了探究總結。在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內容進行深刻思考,并能夠對學生學習的特征進行把握。針對教學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本文提出了互動式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主要是為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有效互動,在互動過程中摸清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有效把握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1]。一般來說,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通常以移動桌椅設置活動場景,以促進教學的靈活性。在具體環節上,可以讓學生自由入座,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安排座位,也可以分組就坐。例如,本班的學生為40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將學生按興趣與特長分組,能夠強化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實現優勢互補。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中,可以相互探討,對設計問題通過討論加以解決[2]。壁畫設計教學通常有以下一些重要環節需要認真把握:第一,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如何對課程理論部分進行定量,把握好時間與內容的關系,根據時間對內容進行合理安排,這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在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壁畫設計的規律和相關理論進行詳細介紹,為學生在進行實踐壁畫設計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十分重要。第二,在進行壁畫創作過程中,要注重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辯證地對壁畫設計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壁畫設計時,能夠大膽創新,不斷突破自我。壁畫設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涉及到許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比如繪畫技能、光學知識等,學生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對壁畫設計進行創作,否則就會影響壁畫設計的效果[3]。學生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按著其規律涉及壁畫,才能使自身的設計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第三,在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直接影響到最終的實踐創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聯系,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地給學生以幫助,使學生明確壁畫設計中的重點和難點,克服學習中的障礙,這樣能夠進行有質量的壁畫設計。總之,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最優的教學方法,通過師生互動,針對實際問題對癥下藥,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是促進學生壁畫設計質量的提升良方。
二、互動式教學方法在壁畫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互動式教學法的根本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師生的良性互動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現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教學的有效手段。通過激烈的討論,闡釋各自的見解,才能加深對壁畫設計的理解,并能使教師發現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加深對壁畫設計的理解[4]。
(一)構建有效的師生對應關系從上文中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需要強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在密切的溝通中,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由于每一位學生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教師對學生不能對學生搞“一刀切”。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全盤了解,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學習策略。傳統壁畫設計教學,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填鴨式”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行壁畫設計的教學效果。而“互動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壁畫設計學習當中[5]。因此,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使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更有助于學生的進步。并且在溝通和討論過程中,許多難點和疑點都能得到解決。
(二)堅持全方位探索把互動式教學模式引入壁畫設計教學,切忌生搬硬套,要結合學生、班級的實際,進行全方位探索,以便更好地發揮這一教學模式優勢。因此,在實際教學要注重把握以下幾點:第一,在互動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課題進行優化設計,以“課題”將學生帶入情景,使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干,進行壁畫設計。壁畫設計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利用適宜的課題,充分發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壁畫設計水平的提升。第二,在壁畫設計過程中,應以實踐為主,以理論為輔。壁畫設計關鍵在于“設計”,而設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征[6]。因此說,實踐是第一位的。但是,這并不是說就不要理論了,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使實踐少走彎路,才能使學生進行更好的壁畫設計。第三,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從多個層面對壁畫內容進行分析[7]。壁畫設計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壁畫設計作品的欣賞能力,對名家設計的作品進行分析,弄明白優秀的作品“優”在哪里。學生鑒賞能力提高了,設計壁畫作品也就有了品味了,壁畫設計水平也就不一樣了[8]。
(三)把握學生心理特征溝通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互動,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壁畫設計的內涵,從而更好地進行壁畫設計[9]。為了進行更好的溝通,就要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掌握了學生的特性,溝通也就水到渠成。當代大學生有朝氣,自主性強,但心理年齡普遍偏低,針對這些實際,教師可以采取“鼓勵式”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到進行壁畫設計學習中。總之,在進行壁畫設計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建立有效地溝通方式,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對壁畫設計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都得到發展,進而促進他們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童道琴.互動式教學探索法在《園林規劃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3):67-69.
〔2〕張軍,吳荻,肖曉強,周麗濤.改進互動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的探索———論高校《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改革[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4,(1):191-194.
〔3〕夏松超.試論短期壁畫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J].美術教育研究,2015,(07):177,179.
〔4〕沈劍良,張帆,宋克,呂平,張麗.面向實踐的現代SoC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8):143-144.
〔5〕張旭偉,蘭圖,陳波.基于互動式教學和多元式評價相結合的工科設計類課程教改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2):186-187.
〔6〕張蕾蕾.網頁設計中色彩視覺元素探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1,21(3):105-106.
〔7〕張如畫.論設計色彩的符號特征[J].長春大學學報,2011,21(3):102-104.
〔8〕邢鳳梅,張小麗,孫冬梅,汪鳳蘭.“互動式”教學實施方法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1):102,118.
關鍵詞:生態化;技術創新能力;提升
傳統的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強調經濟效益的實現程度,因此導致人與自然的失和以及經濟社會的失衡。生態化企業技術創新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創新觀念和模式應運而生,生態化企業技術創新是指通過市場機制和社會管理機制的結合,在技術創新的各個階段中引入生態觀念。本文的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是指在企業在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過程中要引入生態化理念。其目的是將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向追求以企業利潤增長為中心,自然生態平衡、社會生態和諧有序以及員工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一、文獻綜述
目前理論界和實踐界對企業生態化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都比較成熟。國內外關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機理研究也較多。于國波在知識共享的角度探討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機制,提出了基于外生知識共享、內生知識共享及智力資本整合的三條提升路徑。廖奕、王希鈞(2011)在知識協同的角度分析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機制,并運用系統動力學模擬了知識存量的增長路徑。謝廷宇(2011)在全球生產網絡下研究當地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總結了廣東制造業融入全球生產網絡的過程 。徐蕾(2012)以產業集群內企業為研究對象,從網絡嵌入的視角出發,通過大樣本實證研究探討全球化背景下本地、超本地知識網絡對于集群企業能力提升的影響。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機理的研究視角有很多,而本文是在企業生態化視角下探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機理,這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并且符合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
二、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維度
從系統學角度來看,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根據對國內外文獻的整理,筆者認為影響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環境、國家政策、市場供求等等;而影響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內部因素為生態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生態創新管理能力、生態化創新傾向、生態設計能力、清潔生產能力和綠色營銷能力。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機理,因此將外部因素中的生態環境作為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影響因素,而內部因素主要是從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過程的角度來分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往往是企業內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各影響因素對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
1.可持續發展要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傳統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問題,最終使企業走向衰退,因此企業進行生態化技術創新成為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因此,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生態因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每個環節都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
2.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都離不開大量生態資源的投入和不斷積累,生態資源的投入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而生態資源的投入能力受到生態資源的獲取能力的約束,生態資源的獲取又與生態環境緊密相關。因此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與生態資源的投入能力聯系密切。
3.生態化創新管理能力涉及到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是組織管理生態化技術創新過程的能力。通過生態化創新管理能夠實現企業進行生態化技術創新活動中的資源、技術、知識、環境的有效整合。因此生態化創新管理能力是實現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
4.生態化創新傾向是企業家環保精神的直接體現。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要求企業家具有強烈生態創新意識,并將這種能力轉化為企業文化,這樣有利于企業內從領導到員工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它既是企業進行生態化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一種動力,又是實現生態化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目標的一個重要保證條件。
5.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的生態設計能力即將生態創新意識轉化為生態研發的能力,生態化設計能力的強弱決定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成敗。
6.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水平主要通過生產出的綠色產品來衡量,而清潔生產能力就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產品的能力,因此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清潔生產能力的改善。
7.生態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的最終目的是獲得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生態化技術創新是否成功、生態化技術創新的產品是否被市場接受是企業獲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鍵。而綠色營銷能力是進行市場研究、使消費者接受生態創新產品、信息反饋加以改進從而提高市場占有率的能力。因此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與綠色營銷能力緊密相關。
三、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機理分析
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與發展過程中。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動態發展過程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各要素的強弱、增減變化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或減弱,從這種意義上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可以通過企業持續發展能力來反映。本節嘗試通過企業持續發展系統因果關系圖,來揭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弱變化,并基于此來探討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機理。
(一)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系統動力學分析
現實中的系統是普遍存在,本文的研究對象“生態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是一個系統,該功能是維系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是,影響企業持續發展能力的要素包括企業外部環境要素和內部系統要素。內部系統要素又可以分為“能力、行為”要素生態資源投入能力、生態化創新管理能力、生態化創新傾向、生態設計能力等,表現“結果”要素如成本、產品、績效、利潤、持續經營等。外部的環境要素主要體現在生態環境因素。
根據實際情況,我們假設企業可持續發展系統發展與運行是一個漸進、連續的行為過程。如果系統出現不穩定狀態,是由于系統外部或內部要素出現的某種狀況所導致。而企業的內部要素及外部要素中的生態環境要素為主要影響因素。此外忽略構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其它因素對本系統的影響,只考慮選定的系統要素。在以上假設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得出企業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因果關系圖,如圖1所示。
根據上文的假設,我們可以推斷:企業可持續發展系統越穩定,企業競爭優勢越明顯,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越強;企業可持續發展系統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可以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減弱,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變弱。
(二)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機理模型
影響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各要素不是單獨起作用的,而是緊密相連,并且是在這些要素的綜合作用和有效組合下才能有效提升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正是這些要素的相對穩定與提升才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得以實現。筆者根據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因果關系圖的分析,構建了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機理模型,如圖2所示。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們對生態工藝、生態技術、生態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機理模型,是考慮生態因素為起點的,生態因素主要包括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資源能源的限制、綠色需求的牽引、政府的相關政策法規的約束。企業外部的生態環境因素影響著企業內部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而企業外部生態環境因素具有很大的客觀性,企業很難對其控制,但是企業在生態化視角下可以通過自身各種能力的提高和有效整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而增強對外部生態因素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
在企業內部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家的創新傾向影響生態創新意識的產生。其與企業生態資源的投入能力決定了生態設計能力和清潔生產能力的提升。企業生態管理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企業清潔生產能力,如通過生態工藝及生態技術創新、流程創新和信息化管理等方式提升清潔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節約企業生產管理成本和運營效率來間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綠色產品形成后,只有通過強有力的綠色營銷手段才能最終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實現了企業的生態效益,進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各種要素結合在一起的作用不是其功能的簡單相加,而是實現1+1>2的增值效果。
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受到了外部生態環境的約束,最主要的還是要通過內部影響因素的提升來實現,這不是單方面能力提升所能完成的,必須是各個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生態化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機理模型突破了傳統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機理模型,使企業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最終獲得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曲用心,萬輔彬.基于技術預見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觀[J].改革與戰略,2006(02).
[2]胡繼華.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及其形成機制[J].企業管理,2010(07).
[3]廖奕,王希鈞.知識協同視角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機制和路徑研究[J].中國外資,2011(09).
[4]謝廷宇.全球生產網絡下當地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機制[D].暨南大學,2011.
[5]徐蕾.知識網絡雙重嵌入對集群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機理研究[D]. 浙江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