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不動產工作報告范文

        不動產工作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不動產工作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不動產工作報告

        第1篇:不動產工作報告范文

        近百頁約四萬字的《通知》,明確了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等全部營業稅納稅人納入試點范圍的具體實施細則。

        《通知》共包含四個附件,包括試點實施辦法、試點有關事項規定、過渡政策規定、適用增值稅零稅率和免稅率政策的規定。此前市場揪心的政策安排,一一落地。

        據測算,這四大行業涉及的納稅人總數近1000萬戶,是前期營改增試點納稅人總戶數的近1.7倍,年營業稅規模約1.9萬億元,占原營業稅總收入的比例約80%。

        “所以這四大行業才是營改增真正的重點和落點所在。”中國政法大學財稅金融法研究所中心主任施正文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如是評價。

        不動產抵扣政策明確年限

        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可以在兩年內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為60%,第二年抵扣比例為40%。《通知》中,不動產抵扣政策得以明確。

        此前,財政部稅政司四張王建凡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此次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基本內容是實行“雙擴”。一方面,是擴大了試點行業范圍,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4個行業納入營改增試點。至此,現行營業稅納稅人全部改證增值稅。

        另一方面,就是繼上一輪增值稅轉型改革將企業購進機器設備納入抵扣范圍之后,本次改革又將不動產納入抵扣范圍。今后,無論是制造業、商業等原增值稅納稅人,還是營改增試點納稅人,都可抵扣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

        在施正文看來,此次營改增中,帶來的最大減稅額莫過于不動產納入抵扣,預計全年帶來減稅額度超3000億元。2016年營改增預計減稅5000億元,其中因為不動產納入抵扣,將帶來占比超60%的減稅規模。

        據財政部有關人士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透露,不動產納入抵扣曾經想分十年,而兩年則是彼時所提年限中最短的一個。征求行業等各方意見后,最終確定為兩年,而且還允許第一年抵扣60%。

        “這無疑是超出市場預期的。政府下決心要刺激企業加大不動產的投入,擴大經營規模。幫企業減負的同時,也有樓市‘去庫存’的要求。”這位有關人士說。

        《通知》中所指的取得不動產,包括以直接購買、接受捐贈、接受投資入股、自建以及抵債等各種形式取得不動產,不包括房地產開發企業自行開發的房地產項目。融資租入的不動產以及在施工現場修建的臨時建筑物、構筑物,其進項稅額不適用上述分2年抵扣的規定。

        而對于前期試點行業和原增值稅納稅人,總體稅負也會出現下降。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聶日明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這是因為,將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等四大行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后,各類企業購買或租入上述項目所支付的增值稅都可以抵扣。

        “特別是將不動產納入抵扣范圍,減稅規模較大、受益面較廣,通過外購、租入、自建等方式新增不動產的企業都將因此獲益,前期試點納稅人總體稅負會因此下降。”聶日明分析。同時,原增值稅納稅人可抵扣項目范圍較前期試點進一步擴大,總體稅負也會相應下降。

        施正文認為,此次營改增將不動產納入抵扣范圍,增強了企業的經營活力,更重要的是較完整地實現了規范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

        二手房改征增值稅后,稅負提升還是降低?這一問題一度引發市場熱議。《通知》確定,個人二手房買賣交易中的增值稅,完全平移原營業稅政策,交易環節稅負不會加重。

        《通知》稱,個人將購買不足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額繳納增值稅;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征增值稅。上述政策適用于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和深圳市之外的地區。

        對北上廣深而言,與上述政策唯一區分在于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以銷售收入減去購買住房價款后的差額按照5%的征收率繳納增值稅,而普通住房則免征增值稅。

        聶日明發現,個人轉讓住房營改增后,營業稅優惠政策平移到增值稅,而且由于計稅方法不同,二手房改征增值稅后稅負還略有下降。

        建筑業的過渡性政策最多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實施營改增將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如何兌現這一承諾,備受市場關注。

        “在設計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方案時,政府作了充分考慮,按照改革和穩增長兩兼顧、兩促進的原則,妥善安排。”北京營改增工作小組組長陳志堅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說。

        《通知》明確新增試點行業的原營業稅優惠政策原則上予以延續,對老合同、老項目以及特定行業采取過渡性措施等,如建筑業和房地產新老項目劃分也終于清晰。

        一般納稅人為建筑工程老項目提供的建筑服務,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而建筑工程老項目,是指《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注明的合同開工日期在2016年4月30日前的建筑工程項目;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的,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注明的開工日期在2016年4月30日前的建筑工程項目。

        同樣,房地產老項目,是指《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注明的合同開工日期在2016年4月30日前的房地產項目。

        從營業稅3%的稅率,提高到增值稅11%的稅率。建筑業是這四大行業中,稅率提升最多的一個。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翻閱《通知》發現,建筑業是享有過渡性政策最多的行業。這也難怪有業內人士預估,建筑業的稅率有望在試點之后降低。

        聶日明分析,建筑業上游建材可抵扣的項目很多,能抵消掉稅率的上升。對于那些進項不多的業態,一些人員成本占比較高的業務模式,如清包工等業務模式,允許企業選擇簡易計稅方法計稅。簡易計稅辦法征收率為3%,與營業稅3%的稅率基本相當,還略有下降。

        對于建筑服務,營改增試點有關事項的規定里明確,一般納稅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建筑服務、一般納稅人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務、一般納稅人為建筑工程老項目提供的建筑服務,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

        增值稅是對貨物和服務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征收的稅種,一般計征辦法是逐節征收、環環抵扣,簡易計征辦法則類似營業稅做法、對銷售額一定比例(即征收率)繳納增值稅。

        在陳志堅看來,這些過渡性政策將有助于緩解市場應對改革的“陣痛”。

        但施正文表示,過渡性政策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以房地產業老項目采用的征收率與此前營業稅稅率相同為例,“營改增后這類項目如選擇簡易征收方式則稅負不變。那不還是老一套!”施正文認為,政府應縮短過渡性政策的實行時間,以免造成避稅漏洞。

        此外,增值稅的減稅幅度增大,并不代表著整體稅收收入降低幅度大。聶日明肯定了營改增的最大受益者將會是小微企業。但由于小微企業的稅收本身占整體貢獻率就很小,所以對整體稅收收入影響并不大。

        “雖然供給側改革強調稅收收入整體要減,但考慮目前財政的需求和財政政策的需要,恐怕近期也不可能減稅幅度太大。”施正文認為。

        施正文也提醒企業,雖然整體上看,《通知》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基本上只減不增,但由于每個企業情況不同,仍需要根據營改增細則測算本企業稅負變化情況,以提前應對。

        將倒逼財稅體制改革

        不少企業憂心的是現實中,營改增后可能出現“高(稅額)征低(稅額)扣”,甚至“有征無扣”的現象,導致稅負有增無減。

        一些企業的成本支出多為個人勞務、沒有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資格的供應商等,像建筑業的沙石輔料、金融業的借款利息、房地產業的傭金、生活服務業的小額零碎開銷等等,可能無法取得發票,也無法抵抗進項稅。

        在增值稅體系中,稅率跳增而無法抵抗,就意味著承擔更高稅負。據《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了解,稅務部門對此的回應是“會增加代開發票點”,方便為上游如沙石等供應商代開增值稅發票。

        “雖然營改增肯定會降低名義稅負,但金融業、房地產業和生活服務業的營改增想要降低實際稅負,還有進一步推進改革的繼續掃尾空間。”聶日明說。

        增值稅是中央與地方共享稅種,營業稅為地方的主體稅種。“營改增”不僅關系著稅收體制全局穩定,也關系到中央和地方各自的利益分享。

        據財政部統計,2015年前11個月,剩下4個行業的營業稅收入實現1.75萬億元,占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比重為23%。而增值稅為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目前中央和地方按75∶25分成。

        全面推進“營改增”后,地方原有主體稅種變成地方分享25%,可能會對地方財力造成沖擊,增加本已沉重的地方事權負擔。

        “加快立法,授權地方。必須培育其他稅種成為主體稅種。”這是施正文提出的解決方案。例如,在省一級政府實行消費稅改革。

        在央地增值稅分享比例的討論上,曾傳出五五分的提議。施正文認為這并不科學,建議適當優化分享方案,比如分享比例因地制宜,讓地區之間有適當的差異。

        施正文解釋:“稅收征管中長期存在著因稅源與收入背離的問題,所以,地區之間也存在著稅收負擔分配不公、財政收入分配不公、征管中寬嚴程度不一等問題。”

        國外相關經驗的借鑒當屬德國――按照各個地方商品服務的零售總額占全國的比例還確定增值稅收入的分配,因為稅收最終是消費者承擔。這種分配方式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施正文不否認這種做法很可能打破現在發達地區的既得利益。

        在施正文看來,“營改增”本身是一種稅制改革,同時其減稅功能又為其他稅制改革提供空間,鋪平了道路。

        稅制改革是配套改革、聯動改革。施正文認為,“營改增”改革更全面的意義就是倒逼財稅體制改革。

        “像房地產稅等地方稅種都還沒有發展起來,第一大稅種營業稅又改成了增值稅,勢必要調整、理順中央地方財政分配的體制,調整這個體制勢必要引導配套改革。” 施正文說。

        離5月1日僅有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落實營改增的細則迫在眉睫。稅制轉換過程中,要做的后續工作繁雜、沉重。

        第2篇:不動產工作報告范文

        關鍵詞:中部崛起;稅收優惠;資源稅

        2004年3月召開的“兩會”上,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此后每年“兩會”期間,代表提案中都有加大力度推進中部崛起的內容。2007年10月15日,總書記十七大工作報告提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部崛起已成為繼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東南沿海地區對外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之后的第四輪沖擊波。中部地區崛起不僅要靠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特別是稅收方面,國家應該給予其優惠。

        一、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稅收優惠效用分析

        (一)東南沿海地區的稅收優惠效用分析

        東南沿海地區不僅享受著國家規定的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沿海開放城市、國家旅游度假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而且還有專門的稅收優惠規定,如蘇州工業園區、上海浦東新區等專項稅收優惠政策。自國家對東南沿海地區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以來,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總量迅猛擴張,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更加舉足輕重。同時,大量的頗具實力的民營企業由于政策的照顧而迅速成長。

        (二)西部大開發的稅收優惠效用分析

        從2001年1月1日起,重慶、廣西等西部12個省區和新疆建設兵團可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有:西部投資減征企業所得稅;民族自治地區減免企業所得稅;新辦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公路建設免征耕地占用稅;進口自用設備免征進口增值稅、關稅。由于國家對其實行了政策照顧,特別是稅收優惠,西部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僅2005年第一季度,西部地區完成工業增加值2534億元,增長19.3%,高于中部地區(6個省)17.6%的增長速度,較之上年同期增長0.3個百分點。

        (三)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稅收優惠效用分析

        為支持振興大東北,國家于2004年出臺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包括: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東北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若干問題的規定》等。近兩年來,國家為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在東北地區部分行業率先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的稅改試點已經產生了顯著成果,增強了老工業企業造血能力,東北部分地區經濟活動十分活躍,得益于各項稅收政策的落實。同時,為老企業的經濟發展增添了后勁,促進產業、產品結構優化,為老工業區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上述東部沿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實施的稅收優惠的效用分析不難看出,我國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對于中部地區的崛起而言,稅收優惠政策勢在必行。

        二、中部地區現行稅收優惠政策的局限性

        1994年工商稅制改革以來,為鼓勵區域經濟發展,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稅收優惠政策,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些稅收優惠政策絕大部分屬通用型的,歸納起來主要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稅收優惠政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稅收優惠政策、沿江開放城市和內陸開放城市的稅收優惠政策、中部貧困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從中部地區現行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執行情況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局限性:

        (一)涉及面過窄,更多的納稅人享受不到稅收優惠

        以湖北為例,僅限于武漢、襄樊等經濟開發區和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能夠享受經濟特區有關減免稅政策,而比照執行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的也只有恩施州一個地區。

        (二)沒有體現中部地區產業、資源以及經濟特色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農副產品十分豐富,種、養、加經濟發展潛力很大。特別是以農林水特、養殖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且中部地區具有獨特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如何貫徹科學發展觀,從政策上支持和促進資源的開發利用,支持和促進循環經濟發展還沒有完善的優惠政策。

        (三)優惠層次低,貧困地區難以享受稅收優惠

        按現行對中部貧困地區普遍執行的優惠稅收政策,僅僅限定在少數民族地區、國家認定的貧困地區,而且減免的稅種也局限于所得稅、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事實上,貧困地區企業一般生產些低級產品,產品附加值很低,減免所得稅大多是“墻上餅、水中月”,好看不中用;貧困地區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數額更少。

        三、中部崛起的稅收政策建議

        結合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從政策導向角度分析,建議在中部崛起戰略目標實施上,采取以下稅收優惠政策:

        (一)突出地方特色,鼓勵以農副產品為原材料的工業、加工業的發展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等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決定了這里的種植業、養殖業十分發達,農林水產品、畜牧業產品的加工和深加工將是中部地區實現增產增收、做強農副產品產業的必由之路。在國家2006年初停征農業稅后,應制訂符合中部地區特點的稅收優惠政策,尤其鼓勵以農副產品為原材料的工業、加工業發展,對新辦從事農副產品加工、畜牧業產品加工和深加工的企業,可比照西部大開發的稅收優惠政策導向,從投產之日起,實行1-2年免征企業所得稅,3-4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照顧。

        (二)實行增值稅轉型試點的推廣

        完善具有區域調節功能的稅收政策。建議調整現行增值稅先征后返政策,對中部優勢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在增值稅上實行一定比例的先征后返政策;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初期階段,實行延期納稅或貼息返還的扶持政策。同時,對中部地區大中型企業進口設備,實行增值稅、關稅的先征后返。如對企業新上項目進口設備,執行有關工業園區的稅收優惠政策,一律先照章征收進口關稅和進口增值稅,自項目投產之日起5年內核查,每年返還20%,5年內全部返還進口設備所征稅款。建議比照東北的增值稅轉型的有關政策,盡快在中部地區進行試點。以此作為第一步,視財力逐步過渡到“一次抵扣”,直至“全部抵扣”。在抵扣范圍的選擇上宜窄不宜寬,只宜對固定資產增量實行抵扣,而對存量不作安排,只允許企業將新增固定資產中的機器設備納入抵扣,而對非機器設備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動產不予抵扣。同時對新增固定資產中的非生產用、未使用、不需要的機器設備及陳舊的已使用過的機器設備也不予抵扣,以鼓勵企業使用先進的機器設備,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

        (三)進一步優化資源稅收分享比例、資源稅率等,讓中部取得合理收益份額

        中部地區總的來說,資源十分豐富。交通資源方面,中部具有承接東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自然資源方面,中部地區有四十多種礦藏資源儲量居全國各省(區)同種礦藏儲量的首位,豐富的資源為中部崛起打好了物質基礎。因此,國家可進一步優化資源稅收分享比例、資源稅率等,讓中部取得合理收益份額。增加資源稅稅負,使中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財政優勢。加大資源稅征稅范圍,使中部地區增加財政收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資源稅稅率,使中部地區一方面以合理的價格輸出農副產品、能源、原材料,另一方面又以合理的價格購進加工產品、制成品,消除了利潤的“雙向流失”。同時城鎮土地使用稅適用面也應該加大,稅率也應該提高,使中部地區土地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保護。要不斷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形成體系,建立礦產資源開發補償機制。

        (四)中部地區技術轉讓,無形資產、不動產轉讓收入給予稅收優惠

        包括對單位和個人從事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業務和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收入,經省級稅務機關批準免征營業稅;對無形資產、不動產投資入股,參與接受投資方利潤分配,共同承擔投資風險的不征營業稅,對其股權投資收入不征營業稅等。對中部地區技術轉讓,無形資產、不動產轉讓的稅收優惠,建議采取間接優惠的方式,如費用扣除的方式、對不動產加速折舊和投資減免。許多國家允許將用于科技研究開發的收入按一定比例來抵扣應繳稅額,它相當于提取雙重的折舊。直接優惠和間接優惠,配合使用、揚長避短,更有利于發揮稅收優惠政策的導向作用,促進中部地區的迅速崛起。

        參考文獻:

        1、羅建文.稅收理論與實踐[M].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

        2、朱承斌.稅收優惠的經濟分析[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3、楊斌等.東北地區部分行業增值稅轉型的效應分析[J].稅務研究,2005(8).

        4、胡孝倫.促進中部崛起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究[J].稅務研究,2005(8).

        5、邢樹東.稅式支出優化理論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04(7).

        第3篇:不動產工作報告范文

        一、財務報表,特別是其中的資產負債表將變得更長、更復雜和更難以理解

        財務工作報告的中心可從收益表轉向資產負債表財務工作報告首先起始于資產負債表。在初期,資產負債表似乎一直優先于收益表。在世紀初,由于所得稅日益成為企業的一項重要費用項目,人們也更加熱衷于采用長期融資形式取得資金,而長期融資的保障程度更多地依賴于企業創造盈利的能力。因此,收益表成為人們更為關心的對象。然而,近年來這種趨勢有所改變。例如,在美國已有跡象表明,資產負債表將重新成為財務工作報告的中心。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所得稅會計”中,把各個會計期間所得稅的攤銷方法由遞延法改為負債法。前者為了保證收益表的相對真實;后者則重視資產負債表的可靠性。此外,其號準則公告“職員養老金”和第號準則公告“租賃會計”等也都以資產負債表為中心。其結果是,資產負債表項目將不斷增加,如退休無形資產;收益表上揭示的收益將有更大的變動性。

        1、多種計量基礎并用,但將越來越多地采用現行價值或市場價值

        由于環境和財務工作報告目標的變化,傳統會計模式,特別是歷史成本,顯示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尋找理想的替代方案又非指日可待。因此,未來的財務工作報告將采用折衷的方法即:混合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計量基礎。例如,美國會計學會下屬“會計與審計計量委員會”在—年度報告中指出:“基于歷史成本的局限和有限相關性,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應盡可能采用某種形式的市場價值,”它還認為,“財務證券是以市場價值為基礎的會計模式的首要選擇對象。因為對這些項目來說,利用相關性和可靠性來衡量,將傾向于選擇以非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模式。”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會在年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式》中指出:“為了反映各自的特征,資產和負債將采用折衷的方法進行計價。”

        美國會計學會、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會都把相關性視為選擇財務工作報告計量基礎的首要標準。美國會計學會指出:“在選擇財務工作報告的計價基礎時,我們將首先考慮相關性問題。數據的可靠性固然重要,但不相關數據的可靠性對任何人也沒有用處。”

        這樣,財務工作報告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一方面,財務工作報告將同時混合使用多種計量基礎,即不同資產和負債項目采用不同的計量基礎;另一方面,由于對決策有用性的重視,在條件成熟時市場價值或現行價值將逐漸形成一套獨立的會計與報告模式。因此,可能形成歷史成本模式與現行價值模式并存的局面。

        2、未來財務計量的側重點可能發生變化

        傳統的財務計量往往集中于每股盈利、資產報酬率或業益報酬率,未來財務計量將集中對股東價值的計量。股東價值是由美國會計學會拉帕波特在年出版的《創造股東價值》中指出的一個新概念,它包括價值增長的持續性,銷售增長、經營毛利率、所得稅率、營運資本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成本。股東的價值可能與傳統的財務計量差距懸殊。

        3、收益表將趨于反映全面收益,或分化成兩個報表

        年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頒發第號概念公告《企業財務報表要素》,把全面收益列為財務工作報告的十個要素之一。這一概念已日益獲得人們的承認和擴展。傳統的收益表將逐漸成為全面收益表。例如,加拿大會計準則行政當局在年頒發的《財務報告概念結構》中就把收益表改為全面收益表。

        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等在年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式》中,把利得表作為一個單獨的報表加以推薦。該報表用以反映報告主體財務財富的變化,它包括:反映在收益表上的經營利得;由于非經營因素影響,對有形資產(不動產)進行重新評估而產生的其他價值變化;年終對無形資產重新評估而產生的價值變化。

        4、增加對現金流動表的重視

        繼美國正式把現金流動表列為企業的對外財務工作報告之后,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強對現金流動表的研究和采用。例如,上述英國《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式》就建議把現金流動表列為企業的對外財務工作報告。

        增值表將與收益表同時成為備選的收益披露方式,或兩個報表同時并存年,德國頒發的公司法率先把增值計量引入公司財務工作報告。它是通過把產成品和在產品存貨增加或減少以及在報告期內資本化的其他費用加到銷貨凈額上,得出在收益表中首行列示的“總成果”或“總產出”量度。年,英國頒發的《公司報告》,也明確地建議各種企業提供有關增值的計量和報告。美國會計學會最近也建議把增值表列為財務工作報告的組成部分。由于增值表所提供的信息對宏觀經濟管理很有幫助,越來越多的國家可能把傳統收益表擴大為增值表,或把增值表單獨作為對外提供的一種財務工作報告。

        5、財務報表備注的內容將日趨增加

        由于報表內容日益復雜化,表內已無法包容更多的信息,而表內某些信息若不加以必要的說明或補充又難以理解。因此,表外備注的內容必將不斷增加。備注可能反映的信息類型包括:有助于理解財務報表的重要信息;采用與報表不同基礎編制的信息;那些可以反映在報表,但基于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用于補充報表信息的統計信息等。

        二、其他財務工作報告手段將不斷增加并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于傳統報表受到種種限制,首先要遵循公認會計原則,披露的信息必須經過確認、計量和記錄的程序取得,這就使它的發展不能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財務工作報告目標向決策有用性傾斜,為了滿足使用者新的信息需求,其他財務工作報告手段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未來,其他財務工作報告手段可能包括:差別報告、概括性報告、預測報告、管理人員的分析與討論、職員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等等。

        1、差別報告

        差別報告是指為不同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團所提供的內容(或在時間上)有差別的財務工作報告。由于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和獲取信息的權力(途徑或方式)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團已不滿足通用的財務工作報告了。因此,企業可能有選擇地有重點地對外披露某些使用或者使用者團體特殊需要的信息。例如,主要債權人收到的信息往往比股票更為詳細和及時;債券評估機構收到的信息也往往比年度報告更為詳細,等等。通過差別報告,企業既可滿足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團體的特殊信息需要,又可避免因廣泛對外披露而對企業產生不利的影響。基于上述優點,差別報告必將成為企業對外財務工作報告的一個重要手段。

        2、概括性報告

        從某種意義上說,概括性報告也是差別報告的一種形式。它也是以針對不同使用者不同信息需要為出發點的。由于現代企業的財務工作報告變得越長、越復雜和越難以理解,財務工作報告的信息過量反而使重要的信息模糊化。此外,在財務報告使用者中,有一些使用者(如財務分析專家、投資經紀人等)由于擁有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因而有可能與必要分析和利用詳細和復雜的信息。但比較大量的使用者對財務工作報告的理解與利用能力有限甚至十分有限,他們也沒有必要全面掌握財務工作報告的全部內容,這些使用者團體包括分散在社會各階層的普通股東。這樣,又產生了對新型報表的需要。這種報表應能反映財務工作報告中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信息,即所謂概括性報告。那些需要詳細信息的使用者仍可通過通常的財務工作報告而獲得所需的信息。概括性報告的主要格式可以包括:廣泛利用圖形等代替財務報告的某一部分;保留財務工作報告和報告的各個部分,但進行大量的濃縮;廣泛修改,擴大使用董事長或總經理報告和簡短的專題分析;等等。新晨

        財務工作報告的未來發展趨勢是,除了繼續對外提供傳統的財務工作報告外,還提供概括性報告。然而,完整的傳統財務報告可能是作為附錄形式出現的。這種做法既可使企業遵循有關財務工作報告的有關規章制度,又可使那些只需簡單瀏覽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獲得一些概括性的信息,以便對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在現代商品經濟中,企業的經營環境千變萬化,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也日趨復雜,與企業相關的利益集團不斷增加,企業對外報告責任也逐步擴大,企業對外財務工作報告的內容、手段等都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企業財務工作報告的發展趨勢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財務報表,特別是其中的資產負債表將變得更長、更復雜和更難以理解;財務工作報告的其他手段將不斷增加并發揮愈來愈為重要的作用;對財務工作報告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將進一步加強。

        第4篇:不動產工作報告范文

        新盤市場成交反彈

        從2月各地樓市的變化情況來看,市場成交總體出現了反彈,這也是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并由剛性需求的入市而引發的,這一變化也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北京:綜合指數持續下滑

        2月仍處于傳統樓市銷售淡季,由于開發企業對目前樓市信心不足,推遲項目開盤,北京市場新增供應明顯萎縮。由于受購房利好政策及開發商大力促銷的共同影響,去年市場積蓄的剛性需求有所釋放,消費者購買意愿有所增強,成交量環比上漲,但價格在回落,住宅和商鋪指數環比持續下滑,而寫字樓指數相對穩定,表現小幅上漲態勢。根據中房指數系統的統計,2月北京住宅市場新增上市量急劇萎縮,創歷史新低,僅為7.45萬平方米,環比下降77.09%,同比下降54.00%。該月消費者購買意愿有所增強,住宅銷售量環比出現回升。與此同時,該月供銷比雖然有較大的回落,但住宅庫存規模壓力仍較大,目前住宅可售規模達到1819.19萬平方米,如果按照前6個月(包括2月)平均銷售面積計算銷售周期,需要20個月,仍舊高于國內其他主要城市,住宅供過于求的現象仍然存在。

        上海:成交量快速回升

        2月,上海樓市逐漸走出假期影響,市場復蘇回升趨勢強勁,在外郊環間樓盤打折促銷以及配套房大量成交的帶動下,住宅交易量環比大幅上漲。與此同時,該月新增人市面積較1月繼續減少,全市可售存量繼續下滑。但綜合來看,2月上海住宅日成交量依然低于2008年平均水平,成交量中低價房(含配套房)所占比重相當大,表明當前需求尚未真正回暖,商品住宅尤其是中高端住宅面臨的壓力依然很大。由于日趨緊張的資金鏈迫使開發商加大推盤和降價促銷的力度,2月元宵節期間上海樓盤促銷力度之大、參與范圍之廣為近年少見。根據中房指數系統的統計,2月上海住宅新增上市面積為58.94萬平方米,環比下降24.39%,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29.00%。2月初開發商依然集體觀望,導致供應量明顯減少,甚至出現了單周零供應的局面,下半月之后,部分開發商開始試探性推盤,新增供應量有所提高,但總量與上月相比持續減少。

        深圳:樓市成交放置

        2月深圳城市綜合指數繼續回升,分類指數中只有商鋪指數下降,而住宅指數和寫字樓指數均上升。隨著春節淡季遠去,深圳樓市呈現暖春氣象,開發商推盤意愿逐步增強,成交量環比快速增長,同比增長近六倍。2月,深圳市商品住宅批售量為2417套/27.75萬平方米,環比增加46.04%,145.16%,同比增加11.95%/34.79%。該月深圳商品住宅批售量環比大幅增長,主要是隨著春節淡季的遠去,成交量逐漸回升,開發商推盤意愿增強。該月深圳市商品住宅交易量為5275套/48.84萬平方米,環比增加18.59%/24.51%,同比則大幅增加593.17%/586.93%。

        二手房成交易主流

        2月的另一個特點是二手房成交占據了該月的市場主流,而從未來的發展看,這種趨勢也將會進一步增強。該月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二手房市場在市場政策的刺激以及消費者剛性需求逐漸釋放的情況下紛紛出現開門紅,交易量環比分別呈現27.4%、146.0%、13.9%的上漲,但交易價格基本保持平穩,價格回調至合理區間的房源深受消費者認可。

        北京:成交量創新高

        北京2月二手房市場買賣成交量達到2008年以來最高值,住宅網簽套數9373套,環比上漲27.4%,但成交價格與1月持平,出現了“價穩量漲”的平衡狀態。21世紀不動產分析人士認為,2月二手房大量成交主要有賴于前期市場政策的刺激,以及2008年市場觀望導致的剛性需求積壓。同樣的市場背景,新房成交量也有所上漲,但成交套數較二手房低,一、二手房成交量倒掛現象比1月更為明顯。21世紀不動產監測數據顯示,2月北京二手房成交可謂遍地開花,東部的通州區域、南部的百子灣區域、西部的石景山區域、北部的亞奧區域成交量都出現了100%以上的增長。

        上海:單價1.2萬元以下房源搶手

        經過連續數月的不斷回暖,2月的上海樓市二手交易量已恢復到去年市場的最高點,價格水平也在成交量回升的支撐下平穩運行。據21世紀不動產監測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全市二手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增長了1.46倍,同比增長了2.83倍,即便與去年成交量最高的3-5月份月度成交量相比,也有超過2成的增長。從中心城區到近郊的各區域中,2月成交量環比增幅普遍在0.7~1.2倍之間,滬上二手房交易行情提前迎來復蘇。此外,部分普通住宅集中、價格優勢較強的區域成交量甚至出現爆發式增長,如寶山、普陀兩區成交面積分別環比增長了2.46倍和2.88倍。從成交結構上看,中低價位購房需求是這一輪回暖的支撐力量。來自21世紀不動產的統計數字顯示,2月上海成交單價在1.2萬元/平方米以下的二手住宅交易套數所占比達到去年6月至今的最高點,為48.40%;1.2%~1.8萬元/平方米價位段的交易套數所占比則大幅下滑了4.52%。

        深圳:需求逐步釋放

        21世紀不動產監測數據顯示,2月深圳二手房成交量為47.41萬平方米,環比1月上升11.68%,同比增長近4倍。其中成交量環比上漲最多的為龍崗區,漲幅23.99%;其次是羅湖區,為20.78%。2月深圳二手房與新房成交量之比為2.19:1,可以看出,二手房成交量遠超新房。21世紀不動產分析師認為,地段、周邊配套、交通、價格等方面均是消費者考慮的因素,而營業稅的減免,國十五條的頒布,以及房價的小幅提升,使得被抑制的剛性需求逐步被釋放,消費者開始入市,二手房成交出現放量現象。

        后市發展趨向平穩

        第5篇:不動產工作報告范文

        居民收入低

        我們比較一下中國與美國一般居民家庭資產與工資收入的情況。

        2007年第二季度美國的家庭資產約為64萬億美元,金融危機后,家庭資產縮水為51.5萬億美元,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是14萬億美元左右,家庭資產與GDP的比重是35%-45%之間。據西方統計,我國此項比重小于25%。家庭資產少,很難有資本進行投資,所以絕大多數人是靠工資收入維持消費的。我們的GDP增長很快,但工資增長趕不上GDP增長,2010年“兩會”時,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中國老百姓勞動力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5年時為51.4%,到2007年時卻下降到39.7%,收入太低導致了中國無法有效培育中產階級,消費人群難以大面積形成。

        我們國家雖有13億人口,但真正消費的人群只有1億至3億人,剩余10億人是“糊口人群”,剛吃飽飯而已。中國人口雖多,但絕大多數人群仍是到處奔波維持生計。

        老百姓不消費是因為手里沒錢。錢集中在哪里?中國的財富主要在政府手里。在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里,財富在每個家庭手里,那么就會形成“消費水平高—企業銷售多—經濟增長高—股價上升—就業市場好—工資也高—可以進行更進一步的財富積累”,又促進了消費,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如果財富積累都在政府手里,是支持不了居民消費的。我們現在這么依賴出口,主要也是由這個原因引起的。國內需求不足,我們的過剩產能只能出口到國外。但外國人也不樂意自己的消費帶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所以給中國制造很多苛刻的要求,和中國打了很多貿易保護戰。

        那么能不能提高老百姓的工資水平呢?很可惜,我們知道中國勞動力過剩不是幾年就能夠解決的問題。人多,工作機會少,決定了中國不能僅指望提高工資水平帶動消費。中國需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但這個目標不是短期就能夠實現的。

        收入差距大

        根據2010年“兩會”中的調查數據顯示,城鎮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和最低的10%的家庭收入之比,1988年是7.3倍,2007年則為23倍。城鄉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社會兩極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造成中國的低收入者有消費欲望但沒消費能力,而高收入群體有消費欲望和消費能力,但又無可消費的商品,最終就是國內消費不足。

        收入差距持續擴大,不僅對社會公平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在宏觀經濟層面上產生了不良影響。2000-2008年期間,我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從46.4%降到35.3%,消費增長與經濟增長的不同步,導致了內需不足。

        房地產價格高

        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是許多人平實的想法,但這些年來,中國大中城市房價的漲速使許多家庭擁有一套房子的夢想變得遙不可及。為了買房,人們就要趕快攢錢,不敢進行其他消費。好不容易攢到錢可以支付首付,每個月還有按揭。所以,沒有買房子之前要存錢,買了房子之后仍要省錢,買房成為家庭很大的經濟負擔。

        房地產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技術層次低,耗能高,像建筑鋼材、水泥等是國民經濟當中最沒有競爭力、最原始、最底層的產業。過早過快發展房地產,不僅容易形成投資過熱,而且容易形成泡沫。

        中國購房者一方面抱怨房價飛漲,另一方面又恐慌地去購買,因為擔心買晚了房子漲得更厲害,這更加促使房價上漲。開發商看到房價飆升,就會對未來盲目樂觀,不顧高地價的風險,加入到投標行列,推高地價,形成“地王”;地價高了,房價也就更高了。地方政府是房地產交易中的最大獲利者,地方財政收入非常依賴土地的出讓,再加上任期內的政績壓力,地方政府只能默許,甚至鼓勵并幫助本地房地產開發商。據統計,2009年不少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已占到地方財政收入的50%。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曾說,中國進入利益博弈時期,房地產集團組織了完全獨立的協會,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及思想理論,有效地抵制了國家的宏觀調控,造成全國性的房地產泡沫。這是中國最典型的利益集團干預政策的現象。

        高房價透支了中國一般消費者的購買力,也摧毀了無數家庭的住房夢。到今天,地方政府與開發商“綁架”了整個住房體系,轉而又“綁架”了年輕人的就業、買房、成家,這讓無房群體感覺非常無奈。

        房地產是否存在泡沫?我們用三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衡量。

        第一個方法,以一個家庭年收入的倍數來看一套普通房子的總價。聯合國普遍認為,如果一個家庭用3倍于年收入的價錢能夠買得起一套房子,就表示這個國家沒有房地產泡沫。世界銀行是按家庭年收入的4倍來衡量房價。中國居民收入較低,可以放寬標準,用家庭年收入乘以6。舉例來講,夫妻兩人一年收入12萬元,12萬乘以6倍,也就是72萬元。在北京市區里買套90平方米的房子,72萬元能買得到嗎?不可能。美國從1975年到2000年這25年當中,房價與家庭年收入的倍數一直是2.7-3倍,在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字范圍內。而中國許多一線城市的這一數字已達到10倍,甚至20倍以上了。

        第二個方法,就是用本地每平方米的房價除以家庭月收入。如數值在1左右就是比較合理的。舉例來講,中國某二線城市每平方米房價是6000元,一個家庭月收入是6000元,6000除以6000等于l,這個地方就沒有什么房地產泡沫:反過來,如果這個地方的房子已經漲到9000元/平方米,而你的收入還是6000元,這個時候9000除以6000等于1.5,那說明這個城市的房地產已經產生泡沫了。

        第三個方法,用房子的租(租金)價(價格)比進行衡量。這是西方不動產投資收益最為敏感的判斷指標,也是衡量不動產市場健康程度的重要參考。即用房地產年租金除以房價(不含稅金),比值如果小于4.5%,則表示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這個比值如果大于5.5%,則表示房子仍有升值的空間。舉例來說,2010年初,北京三環附近一套價值550萬元的公寓年租金在10萬元左右,此比值為1.8%,表示這么昂貴的房產,出租收入太低,自住尚可,不具備投資價值。

        第6篇:不動產工作報告范文

        “最多跑一次”已在浙江成了最熱門的一句話。看似簡單的一句大白話,其背后的改革動作卻是魄力十足。浙江省委書記車俊直言,“要做到很難,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近年來,浙江以“四張清單一張網”建設為突破口,開展簡政放權改革,走在全國前列。而“最多跑一次”意味著,改革已真正進入“啃骨頭”的攻堅階段。這次改革也非同以往,因為“改革的評判權在老百姓手上,我們沒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浙江能否攻下這塊“硬骨頭”?

        “頭等大事”

        “最多跑一次”,是2016年底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車俊提出的新概念,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但不久之后,這5個字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且迅速掀起一場雷厲風行的改革。

        在浙江省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責任分解中,“最多跑一次”改革排在115項重點工作之首,由省長牽頭。隨即成立浙江省政府推進“最多跑一次”深化“四單一網”改革協調小組,由省長擔任組長,下設“最多跑一次”改革專題組。改革成為浙江省新一屆政府的“頭等大事”,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浙江為政府權力“瘦身”,可謂“刀刀見血”。僅2014年一年,省級部門行政權力就從1.23萬項精減到4236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取消。現在,簡政放權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再進一步卻非常之難。一些干部認為,簡政放權能用的招數基本上都用了,權力已經不能再減了,速度已經不可能再快了,改革紅利的釋放已經比較徹底了。

        在這種情況下,“最多跑一次”可以倒逼政府部門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促進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經濟社會活力。它的意義不僅限于其內容本身,更是從服務、政策、制度、環境多方面優化政府供給。其最終目的,是浙江通過政府自身改革,帶來百姓、企業、政府的共贏。

        當前,浙江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政府服務環境、投資環境顯得至關重要。浙江是全國小微企業最集中的省份,平均每13人中有一個老板,每43人中有一家企業。至2015年底,在工商部門登記的注冊資金500萬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業有115.81萬家,在冊個體工商戶319.3萬家。在全省511.6f個市場主體中,小微企業、個體戶占93.6%。到2020年,預計全省新增小微企業50萬家。

        政府部門辦事效率如何、是否依法依規,是企業投資和成長的重要因素。政府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將極大激活人才、激發市場活力,使得創業創新成為增強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因此,必須要以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正如車俊所說,“最多跑一次”是“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的再推進再深化,是“放管服”改革中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浙江探索與實踐,“要全力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政務環境最優的省份”。

        怎樣實現?

        目前,“最多跑一次”改革已在浙江全省全面推開。至2月底,浙江各級政府部門已公布第一批“最多跑一次”事項40961項,其中省級750項,設區市本級平均674項,縣(市、區)平均364項。

        這只是改革的開始。根據部署,到年底將基本實現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是原則、跑多次是例外”,力爭覆蓋80%左右的行政權力事項。

        在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用戶導向”和“用戶體驗”,要從群眾和企業的角度來界定“一件事”,而不是站在政府部門角度來界定“一件事”。以不動產統一登記為例,涉及交易、登記和繳稅三個環節,分別由建設、國土和地稅部門辦理,就單個部門看都做到了“跑一次”,但是從群眾和企業來說要“跑三次”。

        從一開始僅僅是行政審批類事項,到覆蓋權力清單和公共服務事項中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事項;從一開始只是一個部門內部流程再造,到多個部門實現聯合流程優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需要更加系統性和整合性。從省市縣各級部門整合,到鄉鎮基層縱深;從一個部門梳理,到多個部門整合。

        以群眾辦事方便為目標,著力推進各領域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減少重復提供證明及材料,整合若干個量大面廣、應用度高的部門信息系統,加快建設大數據基礎平臺和政務數據資源共享交換體系。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部門職能優化,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實現政府權力“瘦身”,從源頭上減少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的次數。

        從浙江各地的探索來看,衢州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模式,被認為是抓住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牛鼻子”。4月12日,浙江省政府專門在衢州市召開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座談會,車俊親自參加。

        “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模式,是整合政府投資項目審批、企業注冊登記、不動產交易登記、非常駐部門事項4個業務板塊,涉及發改委、國土、規劃、住建、環保、市場監管等28個部門的200余個事項的受理職能,由中心綜合窗口統一受理,百姓辦理多部門審批的事項無需到部門窗口來回跑,只需到一個窗口就能辦結。

        依托浙江政務服務網,建立起衢州政務統一數據交換平臺,將各審批部門業務系統和審批數據與政務服務網對接聯網,實現跨部門跨領域政務服務信息全方位網絡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協同服務。審批部門不需要百姓提供其他部門的證明證件,百姓也不需要重復提交申報材料,并為部門并聯審批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通過實行“一套標準”受理、并聯審批、網上辦理等措施,不斷縮短政務服務事項在受理環節、跨部門審批環節的時限,促進審批服務提質提速。

        在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中,該模式已在浙江全省推廣,真正實現百姓辦事從找“部門”變為找“政府”、部門從各自為戰變為協同作戰,使企業和群眾進服務中心“一個門”、到綜合窗口“一個窗”就把“一件事”辦成。

        數據“跑腿”

        從浙江探索來看,“最多跑一次”改革實質上是簡政放權,以服務型政府為導向,打通部門信息壁壘,打破過去部門利益的桎梏,實現流程再造。在這其中,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至關重要。

        過去,“百姓辦事跑路多”問題,技術層面的原因在于部門數據信息不共享。從全國來看,“數據孤島”現象嚴重,一些地方網絡建設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結構不合理;業務系統水平低,應用和服務領域窄;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滯后,互聯互通不暢,共享程度低;標準不統一,安全存在隱患。

        要做到“最多跑一次”,關鍵是要讓數據“跑”起來。推進各領域信息共享利用,是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和企業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重要一環。

        為突破部門數據壁壘這一“老大難”問題,2017年2月,浙江省政府制定出臺了《浙江省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管理辦法》,是全國范圍內首個專門規范公共數據的省級政府規章,在制度層面上實現破解“數據孤島”問題,為簡政放權,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了先行實踐的“浙江方案”。

        過去,由于電子文件、證照、簽名、檔案等在中的效力不明確,嚴重制約了網上政務和服務的深入推進。《辦法》首先解決電子申請、電子材料、電子證照等法律效力問題,為開展網上政務提供制度保障。還明確,可以通過公共數據平臺提取的證明材料,不再要求服務對象提供,減少群眾辦事成本,讓“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技術上可行、在法律上可能。

        為了破除信息孤島,《辦法》也對公共數據獲取、歸集、共享、開放、應用等各個環節的管理作了規范,包括要求公共數據“一數一源”,要求公共數據統一編目、逐級歸集,形成公共數據資源目錄,并將目錄中的數據歸集到公共數據平臺,實施人口、法人單位、公共信用等綜合數據信息資源庫建設。

        第7篇:不動產工作報告范文

        關鍵詞:稅制改革稅收政策宏觀調控

        在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稅收具有籌集國家財政收入和對經濟運行實施宏觀調控兩大基本功能。任何一項稅制的產生和完善,包括稅種、稅目、稅率的設置和調整,在籌集財政收入的同時,對經濟運行都能夠發生特定的調節作用。就某一項稅制而言,無論改革方案是多么完善,但推出改革的時機也是至關重要的。當稅收調控與經濟形勢對宏觀調控的要求相一致時,稅制改革就能夠順利推出;否則就難以推出。這就是說,稅制改革不僅涉及稅制本身的優化問題,還與稅制改革所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以及宏觀調控的需要緊密相關,必須把稅制改革的內在要求與宏觀調控的總體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逐步推行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

        從完善稅制的角度看,必須將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我國1994年進行增值稅改革時,從當時控制固定投資規模膨脹的宏觀經濟環境和保持稅負基本穩定的需要出發,采用了國際上很少使用的生產型增值稅制。這種稅制只允許企業抵扣購進原材料所含進項稅金,不允許抵扣購進固定資產所含進項稅金,因而存在對資本品重復征稅的問題,影響了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制約了資本有機構成高的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實行消費型增值稅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就是在對企業征收增值稅時,允許企業抵扣購進固定資產所含稅金,可避免重復征稅,鼓勵企業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鼓勵資本有機構成高的企業擴大投資,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企業技術進步,進而拉動經濟增長。但是,在推行增值稅轉型時,要考慮到它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調節作用。

        一是要考慮財政承受程度。由于增值稅是我國最大的稅種,2003年僅增值稅收入就達7341億元,占稅收總收入的1/3以上。①增值稅的轉型,從根本上說,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進而帶動稅收的增加。但從近期看,由于抵扣進項稅額較多,在保持稅率不變的情況下,會減少一定數量的財政收入。靜態估算,若全面抵扣固定資產投資所含進項稅金,一年約減少增值稅收入1500億元;若只抵扣機器設備投資所含進項稅金,一年約減少增值稅收入1000億元。所以抵扣種類只能先考慮機器設備,抵扣范圍只能先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中央決定,為了更好地實施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戰略,2004年將在東北地區8個行業(即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業、冶金工業、船舶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軍品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率先實施增值稅的轉型,允許企業抵扣當年新增固定資產中機器設備部分所含的進項稅金(機器設備存量和房屋、建筑物所含的進項稅金不予抵扣),一年約減少收入150億元。這樣既能夠有力扶持東北地區的工業發展,又能夠為今后全面推行這項改革積累寶貴的試點經驗。

        二是要考慮宏觀調控政策取向的需要。全面實行增值稅轉型相當于大規模的減稅,有利于刺激企業投資。但在社會投資增長過快、投資規模過大的情況下,實行增值稅轉型的時機和條件就顯得不夠成熟,所以要在投資形勢有利時才能考慮推出這項改革。此外,目前財政宏觀調控仍以支出政策為主,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支持公共衛生、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加強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戰略等,都需要保持一定規模的財政支出。若全面推行增值稅的轉型,減少上千億元的增值稅收入,相當于較大規模的減稅,這就使財政宏觀調控政策取向面臨兩個抉擇:要么減少同等規模的財政支出,使財政宏觀調控政策的著力點從以財政支出為主轉向以減稅為主;要么在不減弱財政支出力度的前提下,通過減稅,相應擴大財政赤字規模。所有這些,都需要結合當時的宏觀經濟形勢和宏觀調控需要來考慮確定,或采取逐步推行的方式,分若干年完成全面轉型的改革。

        二、落實出口退稅機制的改革措施

        原出口退稅機制導致政府欠企業退稅款,各方反映強烈。新一屆政府非常重視解決這個問題,有關部門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于2003年10月,果斷作出改革出口退稅機制的決策,確定了“新賬不欠,老賬要還,完善機制,共同負擔,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的改革原則。改革從2004年開始正式實施,主要包括5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對出口退稅率進行結構性調整,將目前出口退稅率平均下調3個百分點左右;二是改革后新增出口退稅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擔,建立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的出口退稅新機制;三是中央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稅;四是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推進外貿體制改革;五是累計欠退稅款由中央財政負責償還。

        從“新賬不欠”來看,中央財政沒有問題,2004年中央財政已安排退稅指標2108億元,年中還可根據進口“兩稅”增收情況增加退稅指標,保證全年退稅需要。②現在企業主要擔心的是地方政府能否保證及時足額退稅。特別是收購出口比例較高的地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地方政府可能會干預收購外地產品或對外購產品不予退稅,這些問題不解決,都會影響企業拿到退稅款和影響出口。

        從“老賬要還”來看,主要是看中央財政的償還方式。由于累計欠企業的退稅款多達二三千億元,從2004年開始,在未償還退稅本金之前,中央財政可采取全額貼息方式,使企業資金占壓不受損失,同時也便于企業以退稅憑證做抵押,獲取銀行貸款。對于償還退稅本金這一關鍵問題,目前輿論界有兩種意見:一是采取發行專項國債方式,由中央財政一次性予以償還;一是分年償還,若干年內償還完畢。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與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

        三、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

        一是要按照WTO的原則,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我國加入WTO的過渡期已臨近結束,金融、商貿等服務領域的市場正全面向外資開放,在外資企業享受國民待遇原則進入國內市場的同時,原來對外資企業采取的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要相應取消,這樣才符合WTO關于公平競爭的原則。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包含許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應按照擴大稅基、降低稅率的原則,減輕內資企業的稅負,取消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進一步規范稅前扣除范圍和標準,促使實際稅負與名義稅負趨于一致。推進這項改革涉及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問題,要與人大立法進程相協調;同時還要考慮對外資的影響,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吸收外資采取的稅收政策。為減輕對外資企業的影響,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還可與增值稅轉型聯動推進。

        二是結合稅費改革,統一內資企業的稅收制度。要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的要求,對現行稅費政策進行調整,消除現行稅費制度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歧視性待遇,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間的平等競爭,共同發展。

        四、改革個人所得稅制

        現行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額為800元,是根據10年前的個人收入水平確定的,這就使廣大工薪階層成為納稅的主體,而對高收入者起不到應有的調節作用,個人收入差距繼續呈擴大趨勢。當然,合理調節個人收入差距,要多管齊下,但改革個人所得稅是重要一環。要調高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額,適當調整級距和稅率,加大對高收入者的調節力度。為嚴格征管,堵塞偷逃稅,要相應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將工資薪金所得、生產經營所得等有較強連續性或經常性的收入列入綜合所得的征收項目,實行統一的累進稅率;對其他所得仍按比例稅率分項征收。進一步規范稅前扣除范圍和標準,建立支付所得的單位與取得所得的個人雙向申報的納稅制度,強化個人納稅意識。同時,按照公平稅負、合理負擔、鼓勵引導個人投資公益事業的原則,適當提高個人捐贈支出的稅前扣除標準,鼓勵富裕階層回報社會,促進社會捐助制度的建立。

        改革個人所得稅的同時,還可考慮開征遺產稅。因為個人所得稅調節力度不宜太大,還有組織收入的重要功能,應配合開征遺產稅。應當指出,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沒有講到的稅制改革,不等于完全不實行。開征遺產稅已在黨的十五大等一系列中央文件中提出,關鍵是要充分論證和把握好出臺時機。開征遺產稅,既要調節收入分配、防止貧富差距過分擴大,又要注意保護個人投資的積極性,避免資產向境外轉移。只有建立遺產稅,才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調整社會財富的分布,緩解貧富懸殊矛盾,體現社會公平;有利于提倡勞動致富,限制不勞而獲;有利于完善我國調節個人收入的稅制,貫徹國際間稅收對等原則。

        五、取消農業稅,逐步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

        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04年除煙葉外,取消農業特產稅。從2004年起,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平均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5年內取消農業稅。不久前,為了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和刺激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中央又加快了農業稅改革步伐,決定2004年對吉林、黑龍江取消農業稅,對全國11個糧食主產區省份降低農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加大對農業主產區的扶持力度,由此減少的收入通過精簡鄉鎮機構、壓縮人員、增強財政轉移支付等渠道來解決。逐步取消農業稅,讓農民有個修養生息的時段,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統一稅制。如,探索將農民出售的農產品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將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取得的收入納入個人所得稅征收范圍等。此外,國家正考慮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占用稅暫行條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近年來,一些地方違法亂批濫占耕地現象比較嚴重,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嚴重侵害了農民利益,甚至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在這種情況下,及時修訂耕地占用稅暫行條例,擴大現行耕地占用稅范圍,適當提高稅額標準,清理減免稅政策,對切實依法保護耕地具有重要意義。

        六、適時出臺燃油稅的改革

        開征燃油稅,就是以其取代長期以來實行的公路養路費、公路客貨運附加費、公路運輸管理費、航道養護費、水路運輸管理費、水運客貨運附加費,以及地方用于公路、水路、城市道路維護和建設方面的部分收費,意義十分重大。一是通過“費改稅”,可以替代和取消一大批收費項目,從根本上治理公路“三亂”,減輕社會負擔,促進汽車消費;二是機動車輛用油多少與其對道路的磨損程度基本相適應,可以體現“多用路多負擔,少用路少負擔”的原則,比較公平、合理;三是有利于汽車生產企業不斷研制和開發新型節油車輛,加快淘汰耗油量大的老舊汽車,促進我國汽車產業更好的發展;四是可以促使機動車輛擁有者和使用者采取措施,降低油耗,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環境保護;五是可以確保道路維護具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撤銷有關收費稽征機構,避免以費養人,保障資金專款專用,促進道路維護和建設事業健康發展。國家有關部門已做好燃油稅的改革方案,目前要繼續做好出臺燃油稅的各項準備工作,密切關注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走勢,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適時出臺燃油稅,確保這項改革順利實施。

        七、對不動產開征統一規范的物業稅

        物業稅又稱“不動產稅”或“房地產稅”,主要針對不動產,要求所有者或承租人每年都繳付一定稅款。推行這項改革,就是將現行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以及土地出讓金等稅費合并,轉化為房產保有階段統一收取的物業稅,同時取消房地產開發建設環節設置的各種亂收費項目。這些稅屬于地方稅,可在中央統一指導下,選擇若干地區先行試點。實行物業稅,就是將現行房地產開發建設、交易環節承擔的有關稅費,改為由擁有或使用房地產的單位和個人承擔。征收環節后移,可降低前期房地產開發的稅費負擔,從而降低現行房屋售價水平,有利于中低收入者買房。以后房產所有者或承租人每年需繳納一定的物業稅,還要與物業管理改革結合起來,相應減少和規范物業管理收費,真正把物業管理納入政府監督指導下的社區管理范圍,為住房者提供良好服務,同時切實減輕住房者的稅費負擔。

        第8篇:不動產工作報告范文

        一、逐步推行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

        從完善稅制的角度看,必須將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我國1994年進行增值稅改革時,從當時控制固定投資規模膨脹的宏觀經濟環境和保持稅負基本穩定的需要出發,采用了國際上很少使用的生產型增值稅制。這種稅制只允許企業抵扣購進原材料所含進項稅金,不允許抵扣購進固定資產所含進項稅金,因而存在對資本品重復征稅的問題,影響了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制約了資本有機構成高的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實行消費型增值稅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就是在對企業征收增值稅時,允許企業抵扣購進固定資產所含稅金,可避免重復征稅,鼓勵企業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鼓勵資本有機構成高的企業擴大投資,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企業技術進步,進而拉動經濟增長。但是,在推行增值稅轉型時,要考慮到它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調節作用。

        一是要考慮財政承受程度。由于增值稅是我國最大的稅種,2003年僅增值稅收入就達7341億元,占稅收總收入的1/3以上。①增值稅的轉型,從根本上說,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進而帶動稅收的增加。但從近期看,由于抵扣進項稅額較多,在保持稅率不變的情況下,會減少一定數量的財政收入。靜態估算,若全面抵扣固定資產投資所含進項稅金,一年約減少增值稅收入1500億元;若只抵扣機器設備投資所含進項稅金,一年約減少增值稅收入1000億元。所以抵扣種類只能先考慮機器設備,抵扣范圍只能先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中央決定,為了更好地實施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戰略,2004年將在東北地區8個行業(即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業、冶金工業、船舶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軍品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率先實施增值稅的轉型,允許企業抵扣當年新增固定資產中機器設備部分所含的進項稅金(機器設備存量和房屋、建筑物所含的進項稅金不予抵扣),一年約減少收入150億元。這樣既能夠有力扶持東北地區的工業發展,又能夠為今后全面推行這項改革積累寶貴的試點經驗。

        二是要考慮宏觀調控政策取向的需要。全面實行增值稅轉型相當于大規模的減稅,有利于刺激企業投資。但在社會投資增長過快、投資規模過大的情況下,實行增值稅轉型的時機和條件就顯得不夠成熟,所以要在投資形勢有利時才能考慮推出這項改革。此外,目前財政宏觀調控仍以支出政策為主,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支持公共衛生、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加強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戰略等,都需要保持一定規模的財政支出。若全面推行增值稅的轉型,減少上千億元的增值稅收入,相當于較大規模的減稅,這就使財政宏觀調控政策取向面臨兩個抉擇:要么減少同等規模的財政支出,使財政宏觀調控政策的著力點從以財政支出為主轉向以減稅為主;要么在不減弱財政支出力度的前提下,通過減稅,相應擴大財政赤字規模。所有這些,都需要結合當時的宏觀經濟形勢和宏觀調控需要來考慮確定,或采取逐步推行的方式,分若干年完成全面轉型的改革。

        二、落實出口退稅機制的改革措施

        原出口退稅機制導致政府欠企業退稅款,各方反映強烈。新一屆政府非常重視解決這個問題,有關部門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于2003年10月,果斷作出改革出口退稅機制的決策,確定了“新賬不欠,老賬要還,完善機制,共同負擔,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的改革原則。改革從2004年開始正式實施,主要包括5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對出口退稅率進行結構性調整,將目前出口退稅率平均下調3個百分點左右;二是改革后新增出口退稅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擔,建立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的出口退稅新機制;三是中央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稅;四是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推進外貿體制改革;五是累計欠退稅款由中央財政負責償還。

        從“新賬不欠”來看,中央財政沒有問題,2004年中央財政已安排退稅指標2108億元,年中還可根據進口“兩稅”增收情況增加退稅指標,保證全年退稅需要。②現在企業主要擔心的是地方政府能否保證及時足額退稅。特別是收購出口比例較高的地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地方政府可能會干預收購外地產品或對外購產品不予退稅,這些問題不解決,都會影響企業拿到退稅款和影響出口。

        從“老賬要還”來看,主要是看中央財政的償還方式。由于累計欠企業的退稅款多達二三千億元,從2004年開始,在未償還退稅本金之前,中央財政可采取全額貼息方式,使企業資金占壓不受損失,同時也便于企業以退稅憑證做抵押,獲取銀行貸款。對于償還退稅本金這一關鍵問題,目前輿論界有兩種意見:一是采取發行專項國債方式,由中央財政一次性予以償還;一是分年償還,若干年內償還完畢。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與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

        三、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

        一是要按照WTO的原則,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我國加入WTO的過渡期已臨近結束,金融、商貿等服務領域的市場正全面向外資開放,在外資企業享受國民待遇原則進入國內市場的同時,原來對外資企業采取的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要相應取消,這樣才符合WTO關于公平競爭的原則。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包含許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應按照擴大稅基、降低稅率的原則,減輕內資企業的稅負,取消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進一步規范稅前扣除范圍和標準,促使實際稅負與名義稅負趨于一致。推進這項改革涉及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問題,要與人大立法進程相協調;同時還要考慮對外資的影響,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吸收外資采取的稅收政策。為減輕對外資企業的影響,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還可與增值稅轉型聯動推進。

        二是結合稅費改革,統一內資企業的稅收制度。要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的要求,對現行稅費政策進行調整,消除現行稅費制度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歧視性待遇,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間的平等競爭,共同發展。

        四、改革個人所得稅制

        現行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額為800元,是根據10年前的個人收入水平確定的,這就使廣大工薪階層成為納稅的主體,而對高收入者起不到應有的調節作用,個人收入差距繼續呈擴大趨勢。當然,合理調節個人收入差距,要多管齊下,但改革個人所得稅是重要一環。要調高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額,適當調整級距和稅率,加大對高收入者的調節力度。為嚴格征管,堵塞偷逃稅,要相應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將工資薪金所得、生產經營所得等有較強連續性或經常性的收入列入綜合所得的征收項目,實行統一的累進稅率;對其他所得仍按比例稅率分項征收。進一步規范稅前扣除范圍和標準,建立支付所得的單位與取得所得的個人雙向申報的納稅制度,強化個人納稅意識。同時,按照公平稅負、合理負擔、鼓勵引導個人投資公益事業的原則,適當提高個人捐贈支出的稅前扣除標準,鼓勵富裕階層回報社會,促進社會捐助制度的建立。

        改革個人所得稅的同時,還可考慮開征遺產稅。因為個人所得稅調節力度不宜太大,還有組織收入的重要功能,應配合開征遺產稅。應當指出,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沒有講到的稅制改革,不等于完全不實行。開征遺產稅已在黨的十五大等一系列中央文件中提出,關鍵是要充分論證和把握好出臺時機。開征遺產稅,既要調節收入分配、防止貧富差距過分擴大,又要注意保護個人投資的積極性,避免資產向境外轉移。只有建立遺產稅,才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調整社會財富的分布,緩解貧富懸殊矛盾,體現社會公平;有利于提倡勞動致富,限制不勞而獲;有利于完善我國調節個人收入的稅制,貫徹國際間稅收對等原則。

        五、取消農業稅,逐步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

        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04年除煙葉外,取消農業特產稅。從2004年起,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平均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5年內取消農業稅。不久前,為了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和刺激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中央又加快了農業稅改革步伐,決定2004年對吉林、黑龍江取消農業稅,對全國11個糧食主產區省份降低農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加大對農業主產區的扶持力度,由此減少的收入通過精簡鄉鎮機構、壓縮人員、增強財政轉移支付等渠道來解決。逐步取消農業稅,讓農民有個修養生息的時段,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統一稅制。如,探索將農民出售的農產品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將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取得的收入納入個人所得稅征收范圍等。此外,國家正考慮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占用稅暫行條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近年來,一些地方違法亂批濫占耕地現象比較嚴重,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嚴重侵害了農民利益,甚至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在這種情況下,及時修訂耕地占用稅暫行條例,擴大現行耕地占用稅范圍,適當提高稅額標準,清理減免稅政策,對切實依法保護耕地具有重要意義。

        六、適時出臺燃油稅的改革

        開征燃油稅,就是以其取代長期以來實行的公路養路費、公路客貨運附加費、公路運輸管理費、航道養護費、水路運輸管理費、水運客貨運附加費,以及地方用于公路、水路、城市道路維護和建設方面的部分收費,意義十分重大。一是通過“費改稅”,可以替代和取消一大批收費項目,從根本上治理公路“三亂”,減輕社會負擔,促進汽車消費;二是機動車輛用油多少與其對道路的磨損程度基本相適應,可以體現“多用路多負擔,少用路少負擔”的原則,比較公平、合理;三是有利于汽車生產企業不斷研制和開發新型節油車輛,加快淘汰耗油量大的老舊汽車,促進我國汽車產業更好的發展;四是可以促使機動車輛擁有者和使用者采取措施,降低油耗,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環境保護;五是可以確保道路維護具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撤銷有關收費稽征機構,避免以費養人,保障資金專款專用,促進道路維護和建設事業健康發展。國家有關部門已做好燃油稅的改革方案,目前要繼續做好出臺燃油稅的各項準備工作,密切關注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走勢,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適時出臺燃油稅,確保這項改革順利實施。

        第9篇:不動產工作報告范文

        關鍵詞:營業稅改征增值稅 財稅體制改革 減稅

        1、引言

        2011年11月16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了經國務院同意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等文件,明確了我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重要內容。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優化稅制結構和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具有重大意義,能為深化產業分工、促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經國務院批準,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開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根據國務院的總體部署,這項改革將在十二五期間向全國推開。

        隨著上海試點的逐漸推進,擴大改革試點的信號也開始釋放。今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時明確,將擴大增值稅改革試點。 以北京、江蘇為代表的一些省市已經在積極進行試點的準備。今年北京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準備、抓緊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工作。

        2、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必要性

        在我國現行稅制結構中,增值稅和營業稅是最為重要的兩個流轉稅稅種。增值稅覆蓋了除建筑業之外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大部分行業則課征營業稅。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稅制顯現出其不合理性。

        2.1 增值稅和營業稅并行,破壞了增值稅的抵扣鏈條,影響了增值稅“中性”作用。由于增值稅征收的范圍是貨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等方面,而營業稅征收的范圍是對不動產、無形資產和其他勞務。

        2.2 營業稅存在重復征稅,對服務業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由于營業稅的征收范圍涉及到了交通運輸業、金融業、建筑安裝業等,而這些行業大多屬于第三產業,這些行業的流通環節比較多,而營業稅實行是對流通各個環節進行征稅,由于營業稅實際是按照營業額為計稅依據來進行征收,這樣就造成了對同一勞務或是其他營業稅征管的稅種的重復征稅,這無疑限制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另外營業稅不允許像增值稅那樣對進項稅額進行抵扣,這顯然對第三產業造成稅負不公的影響。

        2.3 增值稅扣稅不徹底。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國增值稅進行轉型之后,即把過去生產型的增值稅轉型為消費型的增值稅,這樣使得我國增值稅的稅制更加完善。由于過去生產型的增值稅不允許企業外購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抵扣,這樣就存在這重復征稅的問題,嚴重制約著企業投資的積極性。現在實行的是消費型增值稅大大減輕了企業是稅收負擔,使得我國的增值稅的稅收負擔趨于平衡。

        2.4 兩套稅制并行造成了稅收征管實踐中的一些困境。隨著多樣化經營和新的經濟形式不斷出現,稅收征管也面臨著新的難題。比如,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商品和服務捆綁銷售的行為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復雜,要準確劃分商品和服務各自的比例也越來越難,這給兩稅的劃分標準提出了挑戰。

        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對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要求,將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有利于完善稅制,消除重復征稅;有利于社會專業化分工,促進三次產業融合;有利于降低企業稅收成本,增強企業發展能力;有利于優化投資、消費和出口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

        3、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政策分析

        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需要“整體規劃、統籌協調、平穩過渡”,既要統一設計稅制改革方案和相關配套改革措施,又要通盤考慮改革的具體事項,還要充分兼顧改革前后稅制和征管變遷,實現稅制轉換的平穩過渡。整體規劃,就是要遵循增值稅制度內在規律,著眼于消除貨物和勞務領域的重復征稅,統一設計稅制改革方案和相關配套改革措施,妥善處理好政府與納稅人、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統籌協調,就是要結合增值稅立法的要求,通盤考慮改革的具體事項,精心設計稅制要素,科學確定稅負水平,合理劃分收入歸屬,不斷完善征管條件。平穩過渡,就是要科學安排改革進程,充分兼顧改革前后稅制和征管變遷,確保納稅人正常生產經營不受影響,實現稅制順利轉換、征管有序銜接、征納關系和諧融洽、財政體制平穩運行。

        在試點范圍上,綜合考慮服務業發展狀況、財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礎條件等因素,先行選擇經濟輻射效應明顯、改革示范作用較強的地區,將與生產流通聯系緊密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

        在稅制安排上,除合理設定計稅方式、計稅依據、納稅地點外,關鍵是科學設置稅率。按照將原營業稅稅負平移的方法,采用全國稅收調查和北京、上海、湖南3個地區典型調查的數據,相互驗證測算出交通運輸等行業的適用稅率在11%至15%之間,現代服務業的適用稅率在6%至10%之間。根據改革后試點行業總體稅負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原則,改革試點方案從低確定了11%和6%兩檔稅率,并對出口勞務實行零稅率或免稅。

        在政策銜接上,針對增值稅與營業稅的稅制差異和改革試點在部分地區部分行業開展的實際情況,對試點地區與非試點地區、試點行業與非試點行業、試點納稅人與非試點納稅人之間的稅制銜接,以及原營業稅優惠政策延續等問題,均進行了妥善處理。

        在收入歸屬上,維持現行財政體制基本穩定,按照保持中央和試點地區稅收分配關系不變的原則,對原歸屬試點地區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收入仍歸屬試點地區。

        在征收管理上,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由現行負責征收增值稅的國稅機關統一征收。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免费一级婬片a级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一男人 |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视 | 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伊人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