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重癥醫學科醫師工作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重癥醫學(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狀態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治方法的臨床學科。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癥醫學學科的臨床基地,對因各種原因導致的一個或多個器官與系統的功能障礙、危及生命或具有潛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及時提供系統的、高質量的醫學監護和救治技術,是醫院集中監護和救治重癥患者的專業科室。ICU應用先進的診斷、監護和治療設備與技術對患者病情進行連續、動態的定性和定量的觀察,并通過有效的干預措施,為重癥患者提供規范的、高質量的生命支持,從而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重癥患者的生命支持技術水平直接反映醫院的綜合救治能力,體現醫院的整體醫療實力,是醫院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重癥醫學學科規范和發展是社會現代化與醫學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1]。
1 推動CCM發展的相關因素
推動CCM發展的相關因素包括:人類對危及生命的嚴重疾患或并發癥發生機制的深入認識;衰竭臟器功能的支持與治療手段的完善;高科技含量的先進技術在檢測、監護與治療領域的廣泛應用;人口老齡化對醫療服務由低層次向更高層次轉換的壓力[2-6]。我國的CCM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尤其是經過2003年的SARS和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等突發性災難事件,ICU的特殊醫療功能,專職醫師和護士的專業水平以及CCM的存在意義,終于贏得了社會的認可。CCM的發展更加系統化、規范化。ICU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普及,科室建制及人員梯隊組成也更加規范,各地CCM分會的規模逐漸發展,學術水平明顯提高。
2 學科管理的規范化和系統化
學科的規范化和系統化管理是學科發展的基礎。重癥醫學科集中了有生命危險的患者,要降低這些患者的死亡率,不僅需要堅實的學術基礎和先進的治療手段,而且需要團隊合作與有效的執行力。作為迅速發展的學科,CCM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和強大的發展動力[7]。
2.1 重癥醫學科對團隊的要求
重癥醫學科的工作特點是團隊工作(team work)。在專業方面首先要有正確的醫療理念,要不斷提高這個團隊的工作效率,這些理念不僅要被自身團隊的每個人所接受,并真正地被消化吸收。這樣才能使這個團隊成為具有共同語言、合作默契的集體[8]。重癥醫學科的人員組成、模式、工作程序、對重癥疾病的認識程度、對設備的掌控能力、醫院其他科室的專業水平以及科室之間的合作,都對重癥醫學科具體工作的實施有重大影響[9]。近幾年來,我國CCM發展的大事一件接著一件,2008年7月4日國家對CCM的學科進行了認定,在學科分類標準中將CCM作為臨床醫學二級學科,并建立了CCM的學科代碼——320.58;2009年1月19日衛生部頒發了關于在《醫療機構的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重癥醫學科”為一級診療科目,隨后頒布了《重癥醫學科設置與管理規范》;CCM專業人員晉升第一次開始了本專業統一報名考試等。所有這些對我國CCM事業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標志著我國CCM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規范化、系統化的新階段,是我國衛生事業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
2.2 重癥醫學科的規范管理[10]
2.2.1 基本要求
①我國三級和有條件的二級醫院均應設立重癥醫學科,重癥醫學科屬于臨床獨立學科,直屬醫院職能部門直接領導。ICU是重癥醫學學科的臨床基地。②ICU必須配備足夠數量、受過專門訓練、掌握重癥醫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術、具備獨立工作能力的專職醫護人員。③ICU必須配置必要的監護和治療設備,接收醫院各科的重癥患者。
2.2.2 ICU的規模
ICU的病床數量根據醫院等級和實際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該ICU服務病床數或醫院病床總數的2%~8%為宜,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增加。從醫療運作角度考慮,每個ICU管理單元以8~12張床位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為宜,超過80%則表明ICU的床位數不能滿足醫院的臨床需要,應該擴大規模。
2.2.3 ICU的人員配備
①醫師與床位配備比例:ICU專科醫師的固定編制人數與床位數之比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輪科、進修醫師。ICU醫師組成應包括高級、中級和初級醫師,每個管理單元必須至少配備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醫師全面負責醫療工作。②護士與床位數配備比例:ICU專科護士的固定編制人數與床位數之比為2.5~3∶1以上。③其它:ICU可以根據需要配備適當數量的醫療輔助人員,有條件的醫院可配備相關的技術與維修人員。
2.2.4 ICU醫護人員專業要求
①ICU醫師應經過嚴格的專業理論和技術培訓,以勝任對重癥患者進行各項監測與治療的要求。②ICU醫師應經過規范化的相關學科輪轉培訓。③ICU醫師必須具備重癥醫學相關理論知識,掌握重要臟器和系統的相關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學知識、ICU相關的臨床藥理學知識和倫理學概念。④ICU醫師應掌握重癥患者重要器官、系統功能監測和支持的理論與技能:(1)復蘇;(2)休克;(3)呼吸功能衰竭;(4)心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5)急性腎功能不全;(6)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7)嚴重肝功能障礙;(8)胃腸功能障礙與消化道大出血;(9)急性凝血功能障礙;(10)嚴重內分泌與代謝紊亂;(11)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紊亂;(12)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持;(13)鎮靜與鎮痛;(14)嚴重感染;(15)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16)免疫功能紊亂。⑤ICU醫師除一般臨床監護和治療技術外,應具備獨立完成以下監測與支持技術的能力:(1)心肺復蘇術;(2)人工氣道建立與管理;(3)機械通氣技術;(4)纖維支氣管鏡技術;(5)深靜脈及動脈置管技術;(6)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7)胸穿、心包穿刺術及胸腔閉式引流術;(8)電復律與心臟除顫術;(9)床旁臨時心臟起搏技術;(10)持續血液凈化技術;(11)疾病危重程度評估方法。⑥ICU醫師每年至少參加1次省級或省級以上重癥醫學相關繼續醫學教育培訓項目的學習,不斷加強知識更新。⑦ICU護士必須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熟練掌握重癥護理基本理論和技能,經過專科考核合格后,才能獨立上崗。
2.3 ICU的醫療管理
2.3.1 ICU必須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制定各類人員的工作職責,規范診療常規。除執行政府和醫院臨床醫療的各種制度外,還應制訂以下符合ICU相關工作特征的制度:(1)醫療質量控制制度;(2)臨床診療及醫療護理操作常規;(3)患者轉入、轉出ICU制度;(4)抗生素使用制度;(5)血液與血液制品使用制度;(6)搶救設備操作、管理制度;(7)特殊藥品管理制度;(8)院內感染控制制度;(9)不良醫療事件防范與報告制度;(10)疑難重癥患者會診制度;(11)醫患溝通制度;(12)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人員緊急召集制度。
2.3.2 ICU醫生負責制
ICU的患者由ICU醫生負責管理。患者的相關專科情況,ICU醫生應該與專科醫生共同協商處理。
2.3.3 ICU的收治范圍
①急性、可逆、已經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經過ICU的嚴密監護和加強治療短期內可能得到康復的患者。②存在各種高危因素,具有潛在生命危險,經過ICU嚴密的監護和隨時有效治療可能減少死亡風險的患者。③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礎上,出現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經過ICU的嚴密監護和治療可能恢復到原來狀態的患者。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終末狀態、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從ICU的監護治療中獲得益處的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圍。
2.4 ICU病房建設標準
2.4.1 ICU地理位置
應該有特殊的,設置于方便患者轉運、檢查和治療的區域并考慮以下因素:接近主要服務對象病區、手術室、影像學科、化驗室和血庫等,在橫向無法實現“接近”時,應該考慮樓上樓下的縱向“接近”。
2.4.2 ICU開放式病床
每床的占地面積為15~18m2;每個ICU最少配備一個單間病房,面積為18~25m2。每個ICU中的正壓和負壓隔離病房的設立,可以根據患者專科來源和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決定,通常配備負壓隔離病房1~2間。鼓勵在人力資源充足的條件下,多設計單間或分隔式病房。
2.4.3 ICU的基本輔助用房
包括醫師辦公室、主任辦公室、工作人員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療室、配藥室、儀器室、更衣室、清潔室、污廢物處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條件的ICU可配置其他輔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屬接待室、實驗室、營養準備室等。輔助用房面積與病房面積之比應達到1.5∶1以上。
2.4.3 ICU的整體布局
應該使放置病床的醫療區域、醫療輔助用房區域、污物處理區域和醫務人員生活輔助用房區域等有相對的獨立性,以減少彼此之間的互相干擾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2.4.5 ICU的通風、采光條件
有條件者最好裝配氣流方向從上到下的空氣凈化系統,能獨立控制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醫療區域內的溫度應維持在(24±1.5)℃左右。每個單間的空氣調節系統應該獨立控制。安裝足夠的感應式洗手設施和手部消毒裝置,單間每床1套,開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2.4.6 ICU的醫療流向
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員流動和物流在內的醫療流向,最好通過不同的進出通道實現,以最大限度減少各種干擾和交叉感染。
2.4.7 ICU病房建筑裝飾
必須遵循不產塵、不積塵、耐腐蝕、防潮防霉、防靜電、容易清潔和符合消防要求的總原則。
2.4.8 ICU的設計要求
應該滿足提供醫護人員便利的觀察條件和在必要時盡快接觸患者的通道。
2.4.9 ICU的噪音要求
除了患者的呼叫信號、監護儀器的報警聲外,電話鈴聲、打印機等儀器發出的聲音等均屬于ICU的噪音。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這些聲音應盡可能減少到最小的水平。根據國際噪音協會的建議,ICU白天的噪音最好不要超過45分貝(A),傍晚40分貝(A),夜晚20分貝(A)。地面覆蓋物、墻壁和天花板應該盡量采用高吸音的建筑材料。
2.4.10 其它
ICU應建立完善的通訊系統、網絡與臨床信息管理系統、廣播系統。
2.5 ICU必配設備
①每床配備完善的功能設備帶或功能架,提供電、氧氣、壓縮空氣和負壓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張監護病床裝配電源插座12個以上,氧氣接口2個以上,壓縮空氣接口2個和負壓吸引接口2個以上。醫療用電和生活照明用電線路分開。每個ICU床位的電源應該是獨立的反饋電路供應。ICU最好有備用的不間斷電力系統(UPS)和漏電保護裝置;最好每個電路插座都在主面板上有獨立的電路短路器。②應配備適合ICU使用的病床,配備防褥瘡床墊。③每床配備床旁監護系統,進行心電、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有創壓力監測等基本生命體征監護。為便于安全轉運患者,每個ICU單元至少配備便攜式監護儀1臺。④三級醫院的ICU應該每床配備1臺呼吸機,二級醫院的ICU可根據實際需要配備適當數量的呼吸機。每床配備簡易呼吸器(復蘇呼吸氣囊)。為便于安全轉運患者,每個ICU單元至少應有便攜式呼吸機1臺。⑤輸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應配備,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備一定數量的腸內營養輸注泵。⑥其他設備:心電圖機、血氣分析儀、除顫儀、血液凈化儀、連續性血流動力學與氧代謝監測設備、心肺復蘇搶救裝備車(車上備有喉鏡、氣管導管、各種接頭、急救藥品以及其他搶救用具等)、體外起搏器、纖維支氣管鏡、電子升降溫設備等。⑦醫院或ICU必須有足夠的設備,隨時為ICU提供床旁B超、X光、生化和細菌學等檢查。
2.6 ICU選配設備
除上述必配設備外,有條件者,視需要可選配以下設備:①簡易生化儀和乳酸分析儀。②閉路電視探視系統,每床一個成像探頭。③腦電雙頻指數監護儀(BIS)。④輸液加溫設備。⑤胃黏膜二氧化碳張力與pHi測定儀。⑥呼氣末二氧化碳、代謝等監測設備。⑦體外膜肺(ECMO)。⑧床邊腦電圖和顱內壓監測設備。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和左心輔助循環裝置。10(10輔)防止下肢DVT發生的反搏處理儀器。11(11反)胸部震蕩排痰裝置。
3 展望
ICU作為重癥醫學學科的臨床基地,已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隨著學術指南性文件的增加和內容的逐漸完善,重癥醫學學科的發展及ICU的工作規范化正向新的階段邁進。新時代對社會和科學所提出的新需求,永遠是學科發展的強大動力,CCM的發展面臨著重要的機遇。國際學術動態正在預示著CCM發展的巨大潛力。注重發展我國的CCM,讓其沿著規范化持續發展的道路,與全球進程同步,走向國際前沿。
參考文獻
[1]劉大為.重癥醫學的學術內涵建設與學科發展[J].中國危重癥急救醫學,2009,1(1):1-2.
[2]The Leapfrog Group.Leapfrog hospital Quality and Safety Survey Results.Accessed at leapfroggroup.org/ep on 17 April 2008.
[3]Leay MM,Rapoport J,Lemeshow S,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ritical care physician management and patient mortalit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Ann Intern Med,2008,148:801-809.
[4]Engoren M.The effect of prompt physician visits on intensive care unit mortality and cost[J].Crit Care Med,2005,33:727-732.
[5]Levy MM.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president's address:Making a difference[J].Cirt Care Med,2009,37:1541-1544.
[6]Falciglia M,Freybreg RW,Almenoff P,et al.Hyperglycemia-related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varies with admission diagnosis[J].Crit Care Med,2009,37:3001-3009.
[7]The NICE-SUGAR Study Investigators.Intensive versus conventional glucose control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 Engl J Med,2009,360:1283-1297.
[8]The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Study Investigators.Intensity of continuous renal-replacement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Engl J Med,2009,361,1627-1638.
科室介紹
新生兒科創建于1953年,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上海市醫學重點學科,上海市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2005年成立衛生部新生兒疾病重點實驗室,是我國最大的新生兒醫療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學術交流中心、科研基地之一。
科室主任風采
陳超,新生兒科主任,兒科學系副主任,兒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生兒呼吸和危重癥、早產兒腦發育及腦病防治、早產兒視網膜病等研究。
重癥醫學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科室介紹
重癥醫學科為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兒科學組副組長單位,上海市小兒急救中心之一,上海市唯一擁有危重兒童轉運系統的單位,擁有“院院轉運-急診-ICU”的急診危重癥救治體系。專業設備居國內領先,是上海市唯一可以開展兒童人工腎、人工肝和人工心肺支持體外生命支持的單位。
科室主任風采
陸國平,重癥醫學科主任、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兒童呼吸與急救專業碩士,兒童心血管專業博士。主要從事兒童急診和重癥醫學。
消化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科室介紹
消化科2011年入選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為上海市醫學會兒科分會消化學組組長單位。小兒消化系統疾病診治、小兒內鏡操作以及危重兒營養支持等方面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專業特色包括急慢性腹瀉、兒童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腸病的診治;兒童炎癥性腸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兒童內鏡診治(兒童經鼻胃鏡、結腸鏡、小腸鏡檢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內鏡治療等)、兒童過敏性胃腸疾病、慢性腸道疾病患兒的營養支持等。
科室主任風采
黃瑛,消化科主任、內鏡室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負責人。主要從事兒童消化系統疾病、兒童胃腸鏡診治、兒童營養支持等工作。
中醫兒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科室介紹
中醫科成立于1956年。1985年成立中西醫結合兒科研究室,開展兒科疾病臨床診療和基礎的中西醫結合深入研究。經過50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科研,對多種小兒常見病的中醫藥診治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尤其是對性早熟的中醫診治及機理的研究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2011年整體獲評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目前為上海市四所兒童醫院中規模最大的中西醫結合小兒專科。
科室主任風采
俞建,中醫科主任醫師,復旦大學授課教授,碩士生導師。擅長采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和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診療兒科疾病,尤其對青春期醫學——性早熟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及機理研究以及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小兒哮喘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和基礎研究有專長。
小兒外科——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專業
科室介紹
小兒外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博士點單位和專科醫師培訓基地。包括新生兒外科、普外科、腫瘤外科、微創外科和神經外科。專業組包括:新生兒組、肝膽組、肛腸組、腫瘤組、微創組、神經組、整形組、創傷急救組,涵蓋小兒所有疾病的診治范疇。
科室主任風采
鄭珊,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生兒外科臨床和科研工作,曾得到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和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資助。
心血管中心——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專業
科室介紹
心血管中心是全國著名的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診斷和治療中心。常規開展房缺、室缺、動脈導管、各種動靜脈瘺的封堵治療、瓣膜和血管的球囊成形術、支架植入術及電生理導管射頻消融技術,尤其在小嬰兒及新生兒的介入治療如極重度肺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和主動脈縮窄球囊擴張方面具有豐富經驗。2000年小兒心血管專業被確定為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專業。
科室主任風采
賈兵,心血管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小兒心胸外科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和胸部如肺、食道、縱隔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感染傳染科——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專業
科室介紹
感染傳染科目前是上海市兒童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脊髓灰質炎的定點醫療單位。幾十年來,專業科研工作從重癥傳染病的治療和搶救逐漸擴展到感染性腹瀉病、乙肝疫苗及HBV母嬰傳播的阻斷的研究、嬰兒肝病綜合征、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及細菌性傳染病的耐藥基因等各個方面,先后獲得各類科研課題48項,406篇,其中英文論著32篇,科普文章40篇。
科室主任風采
俞蕙,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致力于小兒肝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臨床和科研工作,特別是對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阻斷、預后、機理有一定的研究。
腎臟風濕科
科室介紹
兒童腎臟病專科病房成立于1954年,2005年腎臟專業組更名為腎臟風濕科,是國內從事兒童腎臟和風濕性疾病臨床、科研和教學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項(在研項目3項),衛生部衛生行業科研專項項目1項,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衛生局相關課題10余項。
科室主任風采
學科帶頭人
徐虹,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黨委書記,多年從事小兒內科腎臟疾病、風濕性疾病的臨床診治與科研教學工作。
科室主任
沈茜,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童腎臟和風濕性疾病的診治,近年來特別關注兒童終末期腎病腎臟替代治療(透析/腎移植)。
神經科
科室介紹
神經專業成立于1978年,是當時全國成立最早的兒科神經專業之一。神經科門診診治疾病包括:兒童癲癇、熱性驚厥、偏頭痛、多動癥、抽動癥、各種病因所致的兒童神經精神發育障礙等;神經科病房主要診治疾病包括:中樞神經感染、癲癇持續狀態、炎癥性脫髓鞘病變、難治性癲癇、神經變性性疾病、神經肌肉疾病、危重癥與疑難病診治等。
科室主任風采
學科帶頭人
王藝,神經科學科帶頭人,現為兒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擔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復旦大學授課教授。主要從事小兒癲癇的診斷與治療、小兒驚厥性腦損傷的機制和保護干預的研究以及相關臨床流行病學研究。
科室主任
周水珍,神經科主任,主任醫師。擅長兒內科常見病,特別是小兒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如兒童癲癇、熱性驚厥、重癥肌無力、腦性癱瘓、多發性抽動、多動癥、兒童頭痛、睡眠障礙、中樞感染、兒童發育障礙等。
內分泌科
科室介紹
內分泌遺傳代謝科,前身為1958年建立的遺傳實驗室和同年開設的內分泌門診,2009年正式改名為內分泌遺傳代謝科。科室參與承擔遺傳代謝病的質譜日常篩查和基因診斷技術的臨床開發,在有機酸血癥、染色體異常、兒童糖尿病、矮小癥、性早熟、性發育異常、腎上腺和甲狀腺等疾病的診治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初步建立了疾病臨床綜合診斷治療、質譜篩查、基因診斷、產前診斷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是目前國內少數幾個能提供多病種、系統化服務的單位之一;也是國內少數幾個承擔過國家II、III類藥物臨床試驗的單位之一。
科室主任風采
羅飛宏,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童矮小癥、糖尿病、性早熟、有機酸血癥等內分泌遺傳代謝性疾病的臨床診治和應用基礎研究。
血液科
科室介紹
血液科是國內兒童血液腫瘤疾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診療中心之一。主要診治各類兒童血液腫瘤疾病及貧血、出凝血疾病,并承擔腫瘤患兒導管護理、小劑量化療及輸血等門診支持治療;血液實驗室設備精良,擁有骨髓細胞形態、流式細胞術,染色體細胞遺傳技術和FISH分子基因診斷技術等先進血液腫瘤疾病診斷技術和能力。
科室主任風采
學科帶頭人
翟曉文,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現為上海市醫學會兒科分會血液學組副組長,擔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血液科學術帶頭人,院長辦公室主任。致力于兒童血液腫瘤患兒藥代遺傳學與疾病治療預后等相關研究。
科室副主任
李軍,血液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現為上海市醫學會兒科分會血液學組委員。擅長各類兒童血液腫瘤疾病的診治。
呼吸科
科室介紹
呼吸科建立于1978年,主要從事兒科呼吸道疾病的診斷治療、臨床研究和臨床教育。具備專科病房、專科門診、脫敏治療室及肺功能室、纖維支氣管鏡室及呼吸睡眠檢測室等專科檢查手段,并且具備一個專業梯隊合理的醫療人才隊伍,多數醫生具有博士和碩士學歷,具有對兒童呼吸道常見疾病和各種疑難疾病的診治能力。
科室主任風采
王立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呼吸病專業負責人,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擅長兒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支氣管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等疾病。
臨床免疫科
科室介紹
臨床免疫科創建于2011年4月,目前是國內從事小兒免疫工作的重點單位之一,其前身是兒科研究所免疫研究室。臨床免疫科診治的疾病范圍較廣,包括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各種免疫力低下(如反復呼吸道感染等),兒童過敏癥(食物過敏等),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等各類免疫相關性疾病。
科室主任風采
王曉川,臨床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從事免疫缺陷、免疫低下、小兒過敏性疾病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從事兒童免疫發育與疾病,免疫缺陷病臨床與研究,過敏性疾病的免疫調節與預防研究,過敏性疾病臨床與研究。
藥劑科
科室介紹
藥劑科工作開展于1952年,是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科室主要功能是負責醫院藥學工作的藥事管理、藥品采購供應、處方及病區醫囑調配、醫院制劑生產與質檢、兒科臨床藥學實踐及兒科臨床藥理學研究,涵蓋藥物臨床使用評價、血藥濃度監測、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與報告、藥物情報資料管理、藥物咨詢服務等工作,并承擔藥學專業院校學生的實習帶教任務以及科研工作,多年來為全國藥學領域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專業人才。
科室主任風采
李智平,藥劑科主任,主任藥師,醫院GCP機構辦公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藥學院臨床藥學專家委員會委員,歐洲發育圍產兒科藥理學會會員。
信 息快 遞
上海市岳陽醫院
倫理審查平臺建設工作受肯定
本刊訊 近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接受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委托的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倫理審查委員會關于中醫藥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平臺建設的質量評估,肯定了醫院倫理審查平臺建設的相關工作。醫院黨政領導、黨辦、科研處、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GCP)辦公室、財務處、審計室、管理評估辦公室、倫理委員會委員、重點研究項目負責人參加了評估會。
關鍵詞:思維導圖;案例教學;問題導向教學;去氮吸氧;滿意度
重癥醫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其所涉及的知識范疇涵蓋了內科、外科、麻醉科等多個學科,同時包含臨床重癥醫學科特有專業知識,加之被轉入重癥醫學科患者急、重等病情特點[1-4],使住培學員在重癥醫學科的臨床學習效率和學習的積極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如何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以提高學員在重癥醫學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實習中的積極性成為該科室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重癥醫學教學工作中,普遍的教學模式為臨床帶教老師對患者病情進行分析,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多樣性及靈活性,雖然能使學員在短時間內對要求掌握的知識有一定認識,但難以促進學員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住培學員缺乏獨立思考過程,使其在患者管理過程中處于機械被動的地位,無法對患者病情進行靈活分析與處理。隨著新型教學模式如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思維導圖教學法等[5-7]的出現,探索高效率的教學方法成為重癥醫學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本研究提出思維導圖化CBL結合PBL的雙軌教學方法,并對其在重癥醫學科強化去氮培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教學效率進行探討,從而提高重癥醫學整體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更多優秀醫學人才。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于延安大學附屬醫院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研究生學員60名,隨機分成兩組,即A組思維導圖化CBL結合PBL培訓組和B組傳統教學模式培訓組,每組30名。納入標準:兩組學員各科理論成績均在80分以上,平時技能培訓考核皆合格,學員年齡24~26歲。
1.2研究方法
使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對兩組學員進行強化去氮培訓:A組使用思維導圖化CBL結合PBL雙軌教學模式對學員進行強化去氮吸氧培訓,B組使用傳統教學模式對學員進行去氮吸氧培訓。帶教老師在前期準備過程中均進行CBL案例討論,選擇典型案例,進行思維導圖的訓練,并將典型CBL案例思維導圖化,同時教學中會結合PBL教學模式,需帶教老師充分了解疾病相關知識,以便更好地為學員做出解答。A組學員在教學查房前學習與培訓內容相關的2~3個病例,要求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化的CBL案例導學,自行檢索文獻獲取循證醫學證據,結合臨床研究證據,根據討論提綱進行小組討論,相互討論得出結論。在教學查房時,針對重癥患者臨床氣道管理進一步講解,強調強化去氮理論的關鍵點、技能操作注意事項,臨床教學查房結束后,使用PBL教學法組織學員進行討論、總結、歸納。B組學員則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氣道管理的教學,課前使用雨課堂教學內容,學員自學強化去氮氣道管理的相關內容,在教學查房中考核學員的技能操作,課后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考核。針對是否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習主動性、培養查閱文獻的能力、提高發現臨床問題能力、提高解決臨床問題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6個方面制成收獲滿意度問卷調查,對教學模式進行評價。滿分30分,≥20分為滿意;<20分為不滿意。
1.3觀察指標
在外科重癥監護中心規范化培訓結束后,針對強化去氮吸氧操作在氣道管理中應用的教學內容進行理論、操作考核和收獲培訓滿意度問卷調查并記錄兩組學員得分情況。
1.4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兩組比較滿足正態分布且方差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員培訓后理論考試和技能操作考試成績比較
A組學員的理論考試成績、技能實踐考試成績均明顯高于B組的學員,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學員培訓后收獲滿意度問卷調查滿意度比較
A組學員培訓后收獲滿意度即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習主動性、培養查閱文獻的能力、提高發現臨床問題能力、提高解決臨床問題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能力方面綜合滿意率皆高于B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世界上急診醫學發展最早的是美國。美國人發現在朝鮮和越南戰爭中由于戰場和途中的及時急救,受傷士兵的存活率大大高于因車禍而送至缺乏專業急診醫師的醫院急診室的患者。于是1968年成立美國急診醫師協會(AmericanCollegeofEmergencyPhysicians,ACEP),1972年美國國會頒布加強急救工作法案。1979年急診醫學正式被確定為一門獨立的專業學科,并成為美國各醫學院校醫科學生必修課程。美國有急診醫師進修學院,各省、州衛生當局下設急診醫療服務辦公室,負責計劃和組織對危重病、創傷、災害等突發事故進行急救并提供技術援助,同時負責領導、培訓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員。美國急診醫師實行全科醫師制,目前每年有近3萬急診專科醫師在全國6000多個急診室為約1億急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全美國共劃分為304個急診醫療體系行政區,并相互聯結成急救網[1]。日本的急救中心可通過電腦和無線電通訊與警察署,消防局,二、三級醫療機構和中心血庫進行緊密聯系,可隨時了解急診患者應診的科室是否需要急診手術及急救醫院的空床情況等,以便使急診患者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最合適的醫院獲得治療。英國有140多個處理急診的專業醫療機構,英國皇家醫學院設置急診醫學專業課程,全國統一呼救電話號碼為“999”。急診室、急救中心實行全科醫師制,全面電腦化管理。法國的院前急救工作全由以麻醉醫師為主的醫師負責,全國統一急救電話號碼為“15”,接到呼救電話,由中心值班醫師判斷病情后決定采用何種類型救護工具到現場搶救。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配備有現代化監護急救設備的監護型救護車,在現場經醫師、護士搶救,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再護送到合適的醫院[2]。我國現代急診醫學的發展不過20多年的歷史。1980年10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簡稱衛生部)頒發(80)衛醫字第34號文件“關于加強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見”,1984年6月又頒發了(84)衛醫司字第36號文件“關于《醫院急診科(室)建設方案(試行)》的通知”,推動了我國大中城市急診醫療體系及綜合醫院急診科(室)的建立和發展。目前,絕大多數縣級以上醫院建立了急診科(室),大醫院都建立了重癥監護病房(ICU),配備了一定的專業隊伍。全國有100多個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規模的急救中心,統一急救電話號碼為“120”。中華急診醫學學會成立于1986年12月。同時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也批準設立急診醫學碩士研究生點,少數醫科大學相繼成立了急診醫學教研室,將急診醫學列入醫學本科、大專、護理學專業的課程[3]。
急診醫學的范疇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稱初步急救(firstaid),包括現場急救和途中急救。現場的最初目擊者首先給患者進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復蘇、清除呼吸道異物等,然后通過急救電話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進行不間斷現場急救的同時等待急救醫護人員到達。現場急救主要依靠具有初步現場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公民來完成。因此,向廣大公眾進行急救知識和操作的培訓是急診醫務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院前醫療急救包括急救醫療技師所進行的現場急救和途中救護,是由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進行的醫療活動,其目的是維持患者的主要生命體征并盡可能快速平穩地將患者送往醫院急診室[4]。
二、復蘇學
復蘇學是針對心搏、呼吸驟停的搶救,現代復蘇學經過數十年的實踐,有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心、肺、腦復蘇技術的改進、普及和規范化,使復蘇成功率不斷提高。
三、危重病
醫學危重病醫學作為急診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定義是受過專門培訓的醫護人員在配備有先進監護設備和急救設備的ICU中,對繼發于多種嚴重疾病或創傷的復雜并發癥(如急性器官損害)進行全面監護及治療。
四、災害醫學
災難是突然發生的,在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同時,也使得大批人員受到傷害。如地震常造成多發傷、感染、休克,洪水造成溺水、胃腸道傳染病、眼病、皮膚病,火災造成燒傷、感染、休克,而交通事故(航空、公路、鐵路)造成多發傷等。如何有效、迅速組織搶救,減少人員傷亡,防止急性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即研究人群受災后的醫療急救以及災害預防等有關的醫學叫災害醫學。災害醫學涉及所有臨床醫學及預防醫學[5]。
五、創傷學
創傷是青年人(<44歲)中的第1位死亡原因。如在美國每年約有14.5萬人死于創傷,3倍于此數的人傷殘,醫療及各種開支達幾千億美元。在我國目前每年僅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就超過10萬人。創傷作為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害的常見重要原因,已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對創傷后患者死亡高峰的發現和研究促進衛生行政部門在各地建立更多創傷急救中心[6]。
六、毒理學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診治各類急性中毒是急診醫學的重要內容。在美國,每年各州或城市中毒咨詢中心可接到近200萬個中毒咨詢電話,其中約25%的患者去急診或住院治療,5萬多患者因病情危重而進入ICU。在我國,據估計在城市急診患者中5%與急性中毒有關,在農村每年10多萬人死于農藥中毒。隨著每年世界上成千上萬種各類新化學產品不斷出現、各國的工業化加強和環境污染的加重,中毒已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診斷、治療和預防急性中毒是這門學科的重要內容,其往往涉及職業病學、毒理學和法醫學等多學科內容,是一門新興的發展迅速的臨床學科[7]。
七、急診醫療
管理學如何組織急救網絡,建立有效的現代化急救呼救和通訊系統,研究和配備各種救護傷病員的搶救設備和交通工具,規范化培訓急診急救專業人員等都是急診醫療管理學的內容。具體包括急診醫療行政管理、質量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急診醫療培訓與教育、急診醫療經濟學等,其中很重要的是對急診醫療服務體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的研究及如何加以完善。
八、現代EMSS
如上所述,在事故現場或發病之初即對傷病員進行初步急救,然后用配備急救器械的運輸工具將其安全、快速護送到醫院急診室接受進一步搶救和診斷,待其主要生命體征穩定后再轉送到ICU或專科病房,這種把院前急救、院內急救和加強監護治療這三部分有機聯系起來,以更加有效地搶救急危重癥傷病員為目的的系統叫做EMSS[4](見圖1)。EMSS是目前各國研究最多、發展最快的急診醫學領域之一,從急救通訊工具的現代化以及急救中心和各級醫院急診室的電腦化和網絡化,到院前多方位、立體(空中)救護,EMSS已發展成為高效、發達的急救醫療系統[8]。
急診醫學作為一門臨床專科的特點和不平衡發展
急診醫學專科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目標定位于培訓正規專業急救隊伍和制定專業培訓計劃。與其他臨床專業相比,急診醫學專業就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和診療指南而言是一門相對新興的學科,需要憑借多系統交叉、多學科交流融合,是在不斷實踐中摸索出的一條獨特的專科成長之路。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初即成立了急診醫學專業和學科,從時間和專業技術來講,與世界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急診醫學專科的差距并不如其他專業領域那樣顯著,這為我國急診醫學專業的發展并與國際接軌創造了一定的先決條件。然而,不同國家和地區由于地理和人口需求不同,對急診醫學專業的發展要求有很大差別。例如,在歐美等高福利國家,急診醫學專業以不斷提高心肺復蘇質量、院前急救效率、建立各臨床專科間互助“綠色通道”和普及全民急救基本知識和技能為主。這些國家憑借經濟優勢和財力,致力于將高科技和先進裝備運用于團隊醫療急救和急救體系的建設[1]。以色列等一些長期處在戰爭或恐怖活動威脅的中東國家的急診、急救發展模式側重于重大創傷立體救護和急性化學中毒的診治。而對于自然災害多的地區和國家,急診醫學中的災害醫學分支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對于同一國家或地區,時代背景的變化也會影響急診醫學亞專業的發展方向,例如美國的急救知識和全民急救普及教育因受“911”事件等一系列恐怖活動影響,比原來更強調防恐方面的急救知識內容[9]。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與國際水平日趨接近。很多臨床專業從落后世界發達國家幾十年到已基本達到國際平均水平,甚至有些專業已在國際上處于先進地位。那么,急診醫學如何結合經濟發展提升整體醫療水平,創新性地努力建設并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呢?
我國急診醫學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
急診醫學作為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部分,在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生命、應對災害和突發事件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由于各種因素如社會人口的老齡化,人們對健康要求的提高,各種突發事件、災害和交通事故造成創傷的增多,新生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的產生,更使我國急診醫學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院前急救
如何盡快建立快捷、有效的我國院前急救系統,規范和高質量地運作各地的“120”急救中心已成為衛生行政部門的一項重要、緊迫的工作。雖然我國已基本形成了省、地、縣三級城市院前急救初級服務系統和急救網絡,人員、通訊、車輛裝備得到了一定的充實和改善,一些急救中心的功能已從單純運輸型轉變為急救與快速轉運為一體的急救醫療型,但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院前急救的資源投入存在較大差距,各城市院前急救發展也極不平衡,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就我國院前急救可持續發展而言,還存在急救立法、網絡建設、培訓與科研、管理運作、區域性協作、國際間交流、災害應急救援等諸多問題需要探討和解決。
二、醫院急診科(室)
醫院急診科(室)是EMSS中最重要的中間環節,也是醫院內急救的第一線。我國目前一般500張床位以上的醫院都建立了急診科,有固定編制的醫師和護士,配備了相應的急診設施和急救器材,方便了急危重癥患者的就診。總的來說,急診科的應急能力和急救醫療水平綜合反映了一所醫院的管理、醫療水平和特色。可喜的是,2009年國家衛生部頒布了《醫院急診科建設規范》,對醫院急診科的設置、儀器配備、人員要求和培訓作出較為詳細的規定,為我國急診醫學的發展起了催化劑的作用[8]。然而這些年來我國醫院急診科(室)卻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陳舊、老化,不能適應現代急診醫療需要[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期間國內不少醫院急診室成為疾病傳播的場所],新建急診科(室)又缺乏國家權威的設計標準和規范,院內急救的專業運轉模式各地混亂不統一,不能很好地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群體群傷的急救需要,急救專業醫護隊伍不專、不穩等諸多問題。上海某大醫院所做的一項急診患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目前我國城市大醫院急診科(室)普遍患者眾多(特別是老年患者),疾病譜廣,涉及各個系統臟器,急診醫護人員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是真正的急危重患者所占的比例不高(浪費一定的醫療資源來充當夜門診的角色),需要住院的急診患者入院困難,不得不在觀察室等待一定時間方可住入各相關專科病房。因此必須建立嚴格的急診就診制度(符合急診的情況才予以就診),完善社區醫師制度,提前分流一部分急診患者,加強社區一、二級醫院力量,幫助三級醫院分擔一些常見病的患者。要加大對廣大普通群眾的健康教育,使其認識急診的真正含義,不要盲目地急診就醫,浪費醫療資源。對于“120”急救系統來說,應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送往不同級別的醫院,做到既不浪費醫療資源也不耽誤患者病情。在醫院內部,要理順各專科與急診科的關系,對急診患者的去向必須建立一條“綠色通道”,由急診科統籌安排患者,其次,還可以同周圍的一、二級醫院合作,將一些病情較輕、已經穩定的患者轉至那里進一步治療。充分體現急診醫學“搶救生命、穩定病情、緩解癥狀、安全轉診”的醫療實踐特點。
三、重視急診的醫療行政管理
急診的醫療行政管理包括急診醫療質量管理、人才資源管理、急診信息管理、急診醫療經濟學、急診計算機運用等方面。具體如制定急診范圍,急診醫療各種規章制度(包括首診負責制、急診搶救醫療常規、急診醫療流程和工作程序等),如何保留急診醫師和護士,急診病例資料管理,急診患者咨詢與投訴管理,急診醫療事故差錯及其防范,急診科的安全保衛,涉及法律問題的傷病員處理辦法,急診醫療成本與效益,等等。另外,還必須積極開展急診醫學的教學和培訓,培養急診醫學專業醫師和護士,重視急診的管理和科研,如進行有關急癥病因、發病機制、病程、診斷和治療的研究,研究如何使急診患者就診流程更優化合理,如何提高急診的質量并做好質量控制[5]。
四、加強醫院急診針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
最近,衛生部專門就加強急診搶救和提高應急能力向全國醫療機構發出通知,強調必須提高急救中心和醫院急診科對災情、事故的應急能力和日常急救工作水平。縣、區級以上綜合醫院原則上均應成立突發事件搶救組,由院長或業務副院長、醫務處(科)主任、急診科主任擔任正、副組長,進行組織指揮,搶救治療和后勤保障等,具體負責院內急診工作的組織、協調并實施一線搶救和分類救治。要認真制訂災害和突發事件院內急診保障預案,忠實執行“通知及時、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協調合理、及時報告”的傷病員急診處置搶救原則,在最短時間內啟動EMSS,調集醫院所有可調動的醫療資源,安全有效、全力以赴地救助傷病員。
五、建立急診專科醫師認證體制,努力培養急診醫學的專業人才和隊伍
急診醫學涵蓋了廣泛的臨床醫學知識背景和多學科操作技能。急診服務對象是危、急、重的傷病員。“時間就是生命”,急診醫師通常需要掌握包括創傷復蘇、高級心臟生命支持和呼吸道管理以及綜合內科專科診治能力(內科學各專科),例如治療心臟病發作(心臟科)、管理困難呼吸道(麻醉學)、放置胸腔引流管(心胸外科)、急診超聲波檢查(影像科)、縫合復雜的裂傷(整形外科)以及處理宮外孕(婦產科)等。急診科醫師還需要通曉幾乎所有專科領域的常用藥物。在美國和加拿大,需要4~5年的時間培養一名急診專科醫師。在美國,目前有近10個急診醫學專科醫師和學術組織,包括ACEP、美國兒科急診醫學(AmericanAcademyofEmergencyMedicine,AAEM)、ACOEP(AmericanCollegeofOsteopathicEmergencyPhysicians)、急診醫師協會(AssociationofEmergencyPhysicians,AEP)、EDPMA(EmergencyDepartmentPracticeManagementAssociation)、ABEM(AmericanBoardofEmergencyMedicine)等,足見急診醫學學科以及急診專科醫師學術生涯在醫學界的地位和急診專科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在有些發達國家,急診醫師還根據社會和地區的差異分為家庭急救醫師和臨床急救中心醫師,這樣更便于按需培養人才[4]。因此,對從事急診工作醫護人員素質和崗位職責往往有很高的要求。首先應熱愛急診工作,有奉獻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其次要有良好的醫德和心理素質,能冷靜處理各種緊急情況和事件。第三,急診科醫護人員將向全科醫護方向發展,實行全科醫師、全科護理制。因為急診服務對象是患急性疾病任何年齡的傷病員,這些急癥包括各臨床醫學學科。通常急診患者來急診時首先遇到急診醫護人員,而有些急癥,如多臟器功能不全、多發性創傷、急腹癥等常涉及多個專科的問題。因此急癥患者先由全科急診醫師作緊急診斷處理,有效地組織和實施心肺復蘇,維持患者的生命和主要臟器功能,需要專科醫師處理的,再由急診全科醫師請專科醫師會診處理。最后,急診醫護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臨床技能和專業知識,熟練掌握各種急救技術和各種急救儀器的操作應用。同時要完善急診專業醫師的專業晉升機制,盡快實施急診醫學專業醫師準入制,建設和增加急診醫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以培養急診醫學的高級人才。
1.1培訓項目
為了應付各種緊急情況,美國要求所有的醫師都要上過急診醫療服務體系課程,同時還規定了全職型的急診醫師不僅需要大量的急診知識,還需掌握整個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知識。為此,美國急診醫學委員會(ABEM)、美國急診內科醫師學院(ACEP)、急診醫學住院醫師導師理事會(CORD)、急診醫學住院醫師聯合會(EMRA)、急診醫學住院醫師評議委員會(RRC-EM)、學院急診醫學協會(SAEM)聯合制訂了急診醫學臨床實踐模式。急診住院醫師培訓計劃包括內科、外科、創傷、心血管病、骨科學和產科學,以及對藥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識別和干預技能等,此外還應該加強其他非專業技術的培訓,如計算機技術、客戶服務、商業管理、咨詢技巧等。美國每年有950名住院醫師通過這項培訓。美國急診醫學會還為住院醫師提供各職業階段的培訓,以確保各地的美國民眾都可以獲得同樣高水平的急診醫療服務。而全美急診專科醫師獲得批準的培訓項目共有467個。主要包括:醫院管理、臨床法醫學、臨床藥學、科研、重癥醫學、災難醫學、院前急救系統(EMS)、環境衛生、老年急診醫學、全球急診醫學等等。絕大多數急診醫學專科培訓項目屬于以下幾類:院前急救系統(EMS)、超聲、兒科急診醫學、全球急診醫學、科研、毒理學、重癥醫學、醫學模擬、醫院管理、醫學教育、災難醫學和運動醫學。
1.2資金保障
專科醫師在急診培訓期間的工資大致與住院醫師相似,約為每年6萬美金,而這部分的培訓項目基金一般不來源于聯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訓醫師所在的急診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數受訓醫師都會參與科研工作,以獲取一部分的勞務報酬。
2中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
雖然我國的急診醫學起步較晚,但我們充分認識到急診醫學是一門涉及面廣、實踐性強的臨床醫學二級學科,是臨床各學科的基礎學科。近10多年來,我國的急診醫學迅速發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醫院急診、危重病監護三位一體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臨床、科研、教學相結合的急診專業人員隊伍。但全國現有專職急診醫師僅約5萬人,其中80%~90%為其他專科醫師,且學歷層次參差不齊。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急診醫學教育,尤其要做好畢業后教育工作。
2.1教育過程與美國不同
我國是從2010年才開始在上海先行試點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項目的。完成院校醫學教育的醫學生,將以社會人的身份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項目[6]。根據其學歷和培訓醫院的不同,開展2~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急診科的培訓。培訓結束將統一參加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試,結業綜合考核采用客觀結構式臨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將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合格證書,當然在此之前必須先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同時有部分優秀醫師還能獲得碩士學位。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醫師可以選擇繼續參加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2014年上海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新增了急診專科培訓基地。通過2~3年的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急診科醫師將獲得更專業的亞專科教育,同時優秀的醫師還將通過自身努力獲得額外的博士學位。
2.2培訓項目與美國眾多的培訓項目不同
我國專科規范化培訓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災害緊急救援等)、院內急救(包含創傷、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類[7]。通過培訓,希望達到掌握急診病人的病情分級;掌握常見急癥的癥狀鑒別診斷,對常見急癥進行基本正確和獨立的急救診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種常用的急救技術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閱讀有關急診醫學的外文書刊并了解臨床科研方法,結合實踐,寫出病案報道和綜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專科醫師培訓將有2個月的集中培訓,這是培訓的一大亮點與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礎生命支持、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級創傷生命支持、急危重癥搶救技術(血液凈化,呼吸支持,有創血液動力學,急診B超,營養支持,監測等)、災害醫學、急診溝通技巧等等,為培養動手能力強、應變能力快的合格急診科醫師做努力。
2.3資金保障與美國不同
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籌、社會支持的多元投入機制,加大對于全科以及兒科、精神科等急需緊缺專業住院醫師培訓的財政補助力度。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劃撥基地醫院經費的長效投入機制。另外,為保障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上海市多部委決定設立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專項經費,對于委派醫院、培訓醫院和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經費支持,使急診醫師畢業后教育能順利貫徹進行。
3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的建議
3.1加強政策導向
雖然我們的畢業后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但這4年實踐下來,我們為各級醫療機構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能獨立、規范地承擔本專業常見多發疾病診療工作的急診臨床醫師。目前,急診醫學還屬于緊缺專業學科,據統計,上海市二、三級醫院急診和ICU醫護人員共有6022人,醫師占29.5%,其中醫師碩博高學歷的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級醫院急診年工作量達到914.27萬,實際搶救和留觀均超編制。工作強度高,人員配備不足,醫護高學歷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問題。所以更需要我們加強政策導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畢業后教育培訓的力度與強度,培養出更多學歷高、醫術精、醫德高的優秀急診醫師。雖然政策的推行與執行過程中有些許障礙,但我們會貫徹始終,為培養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的醫師、為促進臨床醫師培訓和管理法制化與規范化,為提升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和提高醫院核心競爭而做出積極的作用。
3.2加強培訓監督
雖然在不同的醫院進行規范化培訓,但我們希望結果是同質化的。所以對于基地的標準、培訓的標準、考核的標準都做了統一的規范度量。如:急診科相對獨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診區域;科室設置與人員配置;醫療設備;醫療工作量;醫療質量以及師資條件都做了細致的規范。在培訓標準里對于相關科室輪轉計劃,要求達到的培訓目標都做了一一規范。在培訓結束后將統一參加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試,結業綜合考核采用客觀結構式臨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訓計劃還需要有力的監督機制,以求達到從“進”到“出”都規范同質的結果。對基地的督導、對師資的培訓、對考試過程的全程錄音……都是我們加強培訓監督的保障。為使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越來越完善,我們一定會把監督機制落到實處,絕不走過場。
3.3加強急診建設
【關鍵詞】急診科;技術特征;發展
【中圖分類號】R1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479-02
急診醫學已成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急救模式的改變對急診醫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其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大多數急診醫學工作者仍被一些問題所困惑,而較為重要的是急診醫學學科的建設。關鍵可能在于我們仍為對這個新興專業的技術特征和發展不甚明確,個別領導及職能部位對急診工作認識不足,重臨床輕急診,重院內輕院外,急診工作風險大、待遇低、工作累、無政策傾斜,這也是造成急診隊伍中部分醫護人員專業思想不牢固,優秀人才不愿進、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認真地對這個問題加以思考和討論。
1 急診科的技術特征:
1.1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對急診醫學的定義決定了急診科醫生的專業特色。急診醫學的內涵包括院前急救、復蘇、災害醫學、創傷、中毒、危重病、急診醫學管理七個方面。隨著急診醫學的發展,其專業特色也會更明顯,更不能代替。
1.2 急診科的功能定位:近年來,大家對急診功能的定位逐步達成了以下共識:(1)生命和臟器功能急癥的緊急搶救;(2)鑒別、分流,以最快速度完成急癥的鑒別診斷,主動向各專科輸送病人;(3)一般急癥的診斷和治療;(4)危重癥的監護治療;(5)災難事件的急救。
1.3 必須充分認識急診醫學的內涵 1994年美國急救醫學會將急救醫學定義為:對于非預期的創傷或疾病即刻評估、處理、治療和預防的專門學科。即以“搶救生命、緩解癥狀、穩定病情、準備轉出”為工作核心。
1.4 急診醫學已成為臨床二級學科 急診科已作為獨立的臨床學科在運作,但它有別于傳統的臨床專科,而是以疾病的急緩危重程度來界定,針對患者而言更加注重患者的整體性和救治的時效性。這說明急救醫學自身特點主要表現為涉及的疾病譜廣,急癥發生的隨時性和急救技術面對的復雜多樣性。
1.5 急診醫學貫徹“時間就是生命”的理念 有的學者提出急診醫學是以“時間維度”為標準(急與緩)的一種醫學體系。所以,急診醫學不但涉及危重病,還涵蓋包括慢性病和疑難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診問題。
1.6 我院急診科根據急診工作的特點,在建科過程中糾正了急診科只是“轉運站”的做法,設置專職科主任,固定內、外科醫師。現在急診科副高以上職稱人員占30%,配有專職麻醉師和固定的護士。我院初步形成了能獨立完成診斷、治療、搶救任務,與專科只有會、協作關系的自主型急診科。
2 急診科的技術要求及特點:
2.1 急診科的工作流程:急診醫學的技術范疇應重點放在對急診危重病的緊急救治方面,因而建立一個處理流程是至關重要的。我院通過對急性心肌梗塞實施院前溶栓治療,對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體系做了一些探索。我院急診科于2005年6月專門組成院前溶栓小組,固定設置溶栓救治出診箱,出診人員有值班醫師、護士和司機,一經接到病情報告即開往發病現場。在完善院急救體系中,我們還有計劃地指導和培訓基層醫務人員,加強其AMI早期診斷專業知識的掌握,特別是心電圖的識別,使基層人員具有院前早期溶栓治療的意識,并及時與其進行診治意見的交流、至今我院急診科對所屬醫療單位和附近社區431例AMI病人實施了院前溶栓治療,從發病至開始溶栓的平均時間280分鐘明顯縮短(P<0.01)。所有接受院前溶栓病人無1例死亡,經與院內溶栓病人比較,血管再通率和30日預后良好率均有所提高。
2.2 急診醫師要掌握什么樣的危重癥技術?首先要有相應的設備支持,一是急診學科帶頭人缺乏腳踏實地的精神,想的多,做的少,不愿意付出過多的勞動。二是缺乏整體發展計劃,當遇到病情需要某種技術時,就想試著用,但往往因事先準備不足,多有失敗。三是闖勁兒小,瞻前顧后,猶豫不定,失去機會。解決這些問題,首先的是要樹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思想,做出年度調整計劃,二要文獻先行,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和廣泛調研,咨詢或學習,充分了解該項技術的特點,內容,方法,適應癥,禁忌癥,并發癥,并寫出完整的綜述。三是逐步實踐,主要熟悉程序方法,不力求效果,待熟練后再選合適病例。
3 急診科的技術發展:
加強急救醫療隊伍建設,應從突發衛生災難事故醫療保障著眼,從滿足平時社會急救醫療要求著手,從急救醫學是由多學科組成的專業體系特點出發,發揮多學科技術優勢,培養一批現代復合型急診人才。
3.1 首先應突出抓好學科帶頭人的業務技術水平和協調,管理工作能力。具有寬廣精深的專業知識、臨床經驗豐富和有較強管理能力的人擔任學科帶頭人,正確認識高學歷,高職稱與實際工作能力的關系和差別,從根本上抓好醫院的急診醫療人才培養的工作。
3.2 其次是抓好隊伍建設。急診醫學涉及多學科跨系統專業知識,不是簡單的預診、分診工作。我院擬從院前急救、創傷外科、復蘇、中毒、急危重病醫學為切入點,針對性地加強學習與培養提高,并不斷補充年輕醫師到這個隊伍中,形成急診醫師人才梯隊,滿足臨床需要。
3.3 發展急診專業,必須贏得其他專業學科的認可。因為從專業角度講,急診醫師這方面知識全面牢固,技術操作熟練。參加現場搶救很容易成為核心指揮員,對樹立急診專業形象非常重要。
3.4 急診科的專業技術發展,需要有一個大的急診模式作為支持,這方面討論很多,如院前急救---急診室---ICU---一體化模式是目前認為較為理想的模式,如果沒有和則急診隊伍不能鞏固,科室業務水平難以提高,急診科名存實忘或有名無實。
3.5 提高急診科管理水平,促進急診醫學發展
我院急診科2009年2月在急診計算機單機管理基礎上開始進入醫院計算機信息網絡管理,其功能包括:急診病人登記;急診病人查詢;工作量、病種等統計。急診病人登記系統的運行為急診管理提供了重要數據資料,有利于提高急診服務質量,有利于急診工作正規化管理,有利于流行病學的調查分析。通過網上交流可加強急診專業人才的培訓,進行急診病例遠程會診、病例計論、交流經驗、查閱中毒資料庫,使更多的醫務人員了解急診醫學的進展。
3.6 加強急診工作的協調:急診患者出口不夠暢是多數急診科存在的一個現實問題。某大型綜合醫院急診科1年共接診患者73 865例,其中25 652例留觀,1 334例進入搶救室,兩者共占急診就診人數的37%。同期僅有1 032人被收住院,僅占留觀與搶救室病人的3.8%。80%的急診患者留觀超過10天,而國外急診病人留觀時間不超過24小時。此外,在遇到多發復合外傷、涉及多系統危重病人緊急搶救時,各科室相互推諉、延誤患者救治也是急診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急診疑難復雜病例的住院和多發復合外傷的搶救是醫院有關部門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3.7 確定地位、完善功能、規范行為:雖然,近年急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與當前及今后的發展不相適應。急診作為急危重癥患者的主要入口,是醫院醫、教、研無法離開的。現階段急診功能的完善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3.7.1 決定性治療前移:急診危重傷病員病譜廣泛、病情多甚重、兇險。存活與死亡間的時間狹小,稍一耽擱就會失去搶救生命的時機。因此,在積極實施復蘇措施的同時,把決定性搶救治療前伸到急診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3.7.2 加強院前急救—院內急診—ICU的一體化建設:院前急救—院內急診—ICU的一體化建設要視當地急救體系的模式和各醫院的具體情況而定。至于急診科是否需擁有自己的EICU或與全院綜合ICU合并成為一體,則應根據醫院情況而定。
3.7.3 加強急診外科的建設:近年來,急診病種中創傷所占比例越來越高。我國每年死于創傷者在70萬例左右,在人口死因中占第4位。另外,急診工作的流程還不盡合理,很多搶救工作沒有形成規范,隨意性較強。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規范的工作制度、簡單易行的診治常規是急診工作的當務之急。
3.8 結合臨床實踐開展科研,突出急診醫學特色
急診科不僅有大量的臨床工作和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還應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較強的研究工作。結合國內外急診醫學的發展方向和醫院的現狀,冠狀動脈閉塞早期的溶栓治療和及時PCI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再灌注治療;在中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CO中毒遲發性腦病的研究;對急診多發傷的研究,重點為創傷早期的治療及多臟器衰竭的診治。
參考文獻:
[1] 王佩燕,我國急診/急救醫療的現狀及對未來改進的思考兼論“大急診”、濟南 ;第二屆現代急診醫療管理發展論壇資料匯編:105-108.
[2] 邵孝鉷 蔣朱明,急診醫學、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3.
[3] 呂傳柱,中國院前急救近十年的發展及未來展望,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5(20):1487-1488.
[4] 梁子敬等,急診醫師專業特色的新思考,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5,2(6)1015-1018.
[5] 呂學蘇,胡大一 . 急診醫療的組織管理淺議[J].中國醫藥導刊,2005,7(2):103.
[6] 王佩燕. 培養急診醫學專業醫師促進急診醫學發展[J].中國急救醫學,2003,23(3):173-174.
關鍵詞:神經內科住院醫師 臨床培養
神經病學具有專科特色強、多學科交叉以及個體化特點,因此神經科住院醫師綜合素質的培養應有較高的要求。作為國家級神經科教學基地,我院神經內科在臨床和教學工作中積累了多年的經驗,而神經科住院醫師綜合素質的培養則是臨床教學的重點和基礎,現將我科具體實施的辦法總結如下。
一、規范主治醫師查房制度,保證和監督住院醫師臨床工作質量
主治醫師作為三級查房制度中的中間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其基本要求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①臨床分析及解決疑難病癥的能力;②對病人、住院醫師及病歷質量的綜合管理能力;③對下級醫師的帶教能力。在具體工作中,主治醫師要求住院醫師詢問病史應詳盡準確,查體手法規范,內容全面;在查房過程中,要求住院醫師詳細匯報新入病人的病史、體格檢查及相關輔助檢查,并要求其首先通過詢問病史及查體,對患者作出初步定位及定性診斷,之后再通過影像資料印證;在讀片過程中,要求住院醫師先看膠片進行判斷,再看報告并與放射科醫師的結論進行比較;對于已查病人,則要求住院醫師匯報病例準確且簡明扼要,要有自己的初步判斷并能及時提出問題。通過每一個案例,住院醫師得以自我鍛煉和考核,使其臨床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另外,主治醫師及主任醫師針對某幾個典型病例或個別疑難病例,結合目前國內外的最新進展進行簡潔評述,引導和啟發住院醫師拓展思路、與時俱進。病歷書寫要求規范、及時、準確和真實。在較為詳細反映病情演變及診治過程的基礎上,我們強調病情分析的重要性,應突出臨床邏輯分析及合理處置的過程,強調個例的特殊性與治療基本原則相結合,既要突出循證醫學的指導作用,同時強調個體化即因人而異的重要性。在早期的臨床工作中,生物醫學模式在保護人類健康、推進醫學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該模式對疾病認識的局限性,造成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只注意疾病的生物因素,而忽視了疾病許多重要的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的主導中介作用。因此,我們強調,對疾病的認識已不限于生物醫學模式,而發展成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尤其對某些重要疾患,如腦卒中、某些神經系統變性病(如帕金森氏病、運動神經元病)、慢性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多發性硬化、重癥肌無力)以及慢性發作性疾病(如癲癇、周期性麻痹)等的心理學及社會學干預。我們在強調生物學因素的同時,開始積極關注患者精神、心理狀況及社會背景,指導住院醫師制定出符合患者個體特點的診治方案,從而實現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綜合效果。
二、加強教學查房,鍛煉住院醫師綜合能力
為了加強住院醫師綜合能力的培養,我們每隔2周由各專業組組長輪流選擇各病區有代表性的病例,組織科內住院醫師查房,以住院醫師為主體,討論、分析病例,并做出診斷及鑒別診斷,制定相應的診療計劃,最后由專業組長點評。整個過程我們以調動每個住院醫師的主觀能動性為目的,一改過去“大學學堂”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授課方式。充分調動住院醫師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其獨立思考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其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我們借鑒了PBL教學模式,與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即“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相比,在設計理念、實施方式、評估體系、實際效果等方面均有著根本區別。
三、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擴大住院醫師的視野
作為國家級神經科教學基地,我院神經科學科內部、科室之間以及國內外同行之間學術交流已蔚然成風。每月一次的科報告會由八個專業組輪流主持,為各專業組提供一個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交流經驗的平臺,交流的內容包括了神經科各個領域的最新進展以及我科專業組相應領域的當前研究動態。去年一年內我們共進行了11次交流,內容涉及癲癇、腦血管病、神經科危重癥、癡呆、中西醫結合、神經免疫以及神經影像及電生理等各主要學科。不定期的科室之間以及國際學術交流,在促進科研合作的同時,拓展了廣大住院醫師以及進修醫師的知識面,并激發了他們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興趣。同時,在完成規范化臨床培訓的基礎上,多數住院醫師要參加某專業組的科研工作,在具體的科研實踐中培養嚴肅的科學態度、嚴密的科學方法和嚴謹的科學作風,同時團隊協作精神及溝通能力亦得到鍛煉。
四、注重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創造力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重癥醫學科;護理風險
重癥醫學科患者多為危急重癥患者,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多種風險事件。護理風險管理是對護理服務中可能存在的多種風險進行預防與控制的有效措施,將其應用于重癥患者的護理工作中,能夠更好地發揮護理服務特色,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為探究護理風險管理在重癥醫學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以筆者所在醫院重癥醫學科患者94例為研究對象,詳細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重癥醫學科患者94例。納入標準:(1)為筆者所在醫院重癥醫學科護理對象,接受臨床護理服務;(2)無精神疾病、認知障礙等,具有自我表達能力,能夠配合臨床護理及調查工作。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齡(50.3±8.2)歲。研究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齡(49.6±8.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方案明確,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生理護理、心理護理、用藥指導、患者及家屬健康教育、自我護理常識教育等[1]。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護理風險管理:(1)護理風險常識教育。對重癥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護理風險進行詳細講述,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護理風險的認識與重視,降低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各類風險事件發生率[2]。向家屬講解重癥監護室內存在的安全風險,告知家屬應根據規定對患者進行探視,不可隨意觸碰、更換醫療器械,提高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度[3]。(2)護理并發癥的預防。術后需嚴密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上報醫師進行處理。根據患者疾病類型預測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并進行預防管理,如做好腦部保護工作以預防腦死亡,遵醫囑使用降顱內壓藥物以預防顱內高壓等[4-5]。根據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時采取針對性的預防、處理措施,減輕對患者的損傷。(3)加強與患者的溝通。由于重癥患者在情緒狀態上較不穩定,常伴焦慮、抑郁情緒,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增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了解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并給予心理疏導,提高患者滿意度,減少護理風險事件[6]。(4)注意事項講解與健康教育。重癥患者在接受治療與護理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多種意外事件,因此應提前做好預防工作,針對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如非計劃性拔管等進行健康教育,可從相關注意事項入手,提高患者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7]。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提高家屬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接納與認可。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觀察并記錄兩組護理前后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APACHEⅡ)評分[8]。APACHEⅡ評分由急性生理評分、年齡評分、慢性健康評分構成,理論最高分為71分,15分及以上為重癥,15分以下為非重癥,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重。(2)觀察并記錄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如護理過失(給藥劑量不合理、藥物名稱不相符、給藥途徑不正確等)、投訴事件(護患糾紛、患者投訴等)、意外事件(患者墜床、非計劃性拔管等)、護理并發癥(褥瘡等)[9]。(3)于患者出院或轉入其他科室前,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不良情緒。SDS評分標準:<53分為無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10]。SAS評分標準:<50分為無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11]。(4)以重癥醫學科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護理滿意度評價,<60分為不滿意,60~74分為一般滿意,75~90分為較滿意,>90分為十分滿意[12]。總滿意度=(十分滿意+較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以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APACHEⅡ評分對比
兩組護理前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后APACHEⅡ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護理風險發生率為12.77%,顯著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護理后SAS評分、SDS評分對比
研究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8.72%,顯著低于研究組的95.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麻醉(anesthesia),來源于希臘文narcosis,其原意是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個機體或機體的一部分暫時失去感覺,以達無痛的目的。任何高水平的外科手術,離不開麻醉;沒有病人的無痛、安靜狀態,任何手術都是一句空話。現代麻醉學雖然只有百余年歷史,但探索手術無痛古已有之。
第一世:麻醉
在沒有的年代,為了減輕病患的痛苦,通常在手術前敲暈病人,或者放血讓病人休克過去。進了手術室,能不能活著出來全靠緣分。
提及早期手術的危險性,就不得不提醫學界的“小李飛刀”。在19世紀40年代,英國倫敦有一位叫羅伯特?李斯頓的醫生,以手術奇快著稱。當時,尚未問世,外科手術時病人只能靠服食鴉片或喝烈性酒,再咬住纏上布條的木片來避免慘叫時咬傷舌頭。對于醫生來說,當然是動作越快越好。因此,慕名找李斯頓手術者絡繹不絕。然而,在他經手的病例中,有三件特別令人膽寒:他曾在兩分半鐘內切下患者的腿,但由于用力過猛,同時也切下了患者的;一名頸部潰爛的少年,由于李斯頓的過分自信而導致誤診,當他用刀切開患部時,少年立即血噴不止而死;他還創造了一起歷史上唯一死亡率達300%的手術紀錄: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這在當時相當常見),他的助手則被他失手切斷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個無辜受害者是在場觀摩手術的一位名醫,被他刺中兩腿間的要害,因恐懼而休克致死。
其實,我國很早以前就有關于手術麻醉的傳說和記載。《列子?問篇》和《史記?扁鵲列傳》就有春秋戰國時代著名醫學家進行外科手術的記載。公元2世紀,我國偉大的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據史書記載,在1800多年以前,華佗就已經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此外,早在戰國時期古典醫書《黃帝內經》在針灸方面從經絡穴、針灸法到針灸理論做了比較系統的論述。
如果從華佗時代算起,中國的麻醉歷史歷經1800多年的發展,在麻醉、鎮痛與急救復蘇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與實用技術均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從麻醉的概念來看,這些嘗試不論麻醉效果還是安全性,均與現代麻醉應用的藥物和方法無法相比。
第二世:麻醉學
1842年3月30日,美國醫生Crawford Long為一位摘除頸部腫塊的患者成功實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麻醉,但當時未被世界所知。同年10月16日,William Thomas Morton第一個在新聞媒體前將吸入麻醉展示給世人。乙醚麻醉的成功開啟了麻醉的新紀元。
乙醚麻醉的成功還是現代麻醉學的開端。麻醉學是研究消除病人手術疼痛,保證病人安全,為手術創造良好條件的一門科學。隨后的時間里,相繼有許多吸入出現,加之此后出現的靜脈,物達數百種之多,極大豐富了全身麻醉的用藥內容。同時,麻醉方法和藥物臨床應用呈現多樣化。針對手術麻醉中的問題,也從單純的鎮痛發展到麻醉期間及麻醉前后比較全面的處理。
麻醉學的蓬勃發展,保證并支撐了醫學的不斷進步,并且為外科手術的發展提供了寬廣的空間。1847年,蘇格蘭醫生Simpson發明了氯仿,并于1853年用于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無痛分娩。1933年,美國麻醉醫生John Lundy建立第一個血庫,保證了臨床手術的大量開展。1950年,美國麻醉醫師Peter Safer發明了心肺復蘇技術,挽救了無數生命。1951年,美國麻醉醫師Laborut及Huguenard發明了“人工冬眠”技術。1952年,美國產科麻醉醫師Virginia Apgar發明了Apgar評分,成為新生兒評價和救治的經典指標。同年丹麥麻醉醫師Bj rn Aage Ibsen堅持給脊髓灰質炎患者氣管插管實施正壓通氣,使死亡率從95%降低到25%。1973年,美國麻醉醫師John Bonic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疼痛診所,開創了疼痛醫學,同時將硬膜外阻滯技術應用于分娩鎮痛,讓“可行走的麻醉”成為可能。
至此,麻醉的工作范圍不再局限于手術室,同時還承擔危重病人復蘇急救、呼吸療法、休克救治、疼痛治療等。麻醉不僅是解決手術止痛的問題,不是“手術前打一針,讓患者睡一覺”如此簡單,還涉及麻醉前后整個圍手術期的準備與治療,以維護病人生理功能,為手術提供良好的條件,為病人的手術安全提供保障。因而,麻醉和麻醉學的概念有了更廣的含義。
第三世:麻醉與圍術期醫學
在現代麻醉學17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麻醉學從最初單純的臨床麻醉,發展成為一門研究麻醉鎮痛、急救復蘇及危重癥醫學的綜合性學科。現代麻醉學不僅僅局限在手術室里的無痛,還在圍術期醫療安全的各個領域,比如術前評估、術中保駕護航、術后鎮痛、重癥監測等,起著保障支撐的重要作用。麻醉學科也從過去的圍麻醉期發展成為圍術期的綜合學科。
隨著醫學人文理念的發展,人們更加關注在就醫全過程中的輕松愉悅、沒有痛苦、沒有恐懼。國內國際也已經達成共識,“舒適化醫療”是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現代麻醉學的發展使得麻醉醫師已經走出手術室,在疼痛治療、無痛胃腸鏡、無痛人流、分娩鎮痛等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麻醉科成為舒適化醫療的主導學科。
目前推崇的新型醫療模式,諸如“促進術后快速康復”以及“快速康復外科”等,都是將麻醉科與外科進行有機組合,在整個圍術期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強化治療,以達到保障安全、提高醫療質量的目的。這對臨床安全和患者無痛、舒適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這離不開麻醉醫師的參與。強調了麻醉醫師參與整個圍術期管理的重要性,促進麻醉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促使麻醉學向以麻醉學為主導的圍術期醫學發展。麻醉學成為保障醫療安全的關鍵學科,成為提高醫院工作效率的樞紐學科,成為協調各科關系的中心學科,成為社會熟知和認可的品牌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