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低碳經濟;綠色會計;綠色信息披露
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發展模式,不僅是實現全球減排目標的戰略選擇,也是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良方。氣候變化和經濟危機為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中國企業目前已經在多個低碳產品和服務領域取得世界領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關行業最為突出。在2008年中國政府4萬億的經濟激勵計劃中,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開發和能效提高為重點投資領域。今年的兩會政協一號提案也是力挺低碳經濟。
在實施低碳經濟的背景下,通過實施綠色會計,能夠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環境資源利用不合理而造成的諸多問題通過事前、事中控制而降低其限度,更好地增進企業自身的效益,從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通過實施綠色會計可以充分考慮社會生態環境的成本,準確核算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
一、我國綠色會計發展現狀
(一)綠色會計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還比較模糊
綠色會計(Green Accounting),亦稱環境會計(Environmental Accounting),它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并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給社會資源環境造成的收益和損失進行確認、計量揭示、分析,以便為決策者提供環境信息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是環境科學與會計和實物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門全新的應用科學。
(二)研究方法單一
總體看來,目前我國會計界綠色會計的研究是以規范性研究為主,多數研究涉獵的是綠色會計的必要性、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要素確認等內容,但實證研究仍鳳毛麟角。
(三)綠色會計核算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學性
由于綠色會計目標定位過高,過于追求理想化的綠色會計模式,以至于綠色會計的核算如會計科目、記賬方法、會計報告的設計和使用方法都沒有走出套用傳統會計的模式。一方面,我國在綠色會計的制度和準則制訂上才剛起步,缺少可執行的國家級的相關制度的約束力。另一方面,缺乏具有我國特色的綠色會計理論與實踐體系作為綠色會計實踐的支撐。
(四)專業人才儲備缺乏
綠色會計對于任何國家都是一種新生事物,理論上講是一個邊緣性學科,發展綠色會計需要跨學科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既要深諳會計理論,又要掌握一定的資源、環保知識。我國目前相當缺乏這樣的人才,高校相關學科建設與教學研究也相對滯后。現有的會計人員由于知識結構有限,很少有在環境、生物等方面有所研究的,所以就企業目前財會人員的現有的素質來看,難以恰當處理環境問題,以及環境績效問題。
二、完善綠色會計實施的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自1979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以來,已頒布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法律十余部,行政法規30余部,國家環境標準360多項,地方法規600多項,加入的相關國際公約20余項。
盡管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環境保護法規,但是,一方面這些法規本身不完整,實施細則不明確,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對于法規執行起來很不得利。為此,國務院在《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切實履行環境保護工作統一監督管理的職能,加強環境監理執法隊伍的建設,嚴格環保執法,規范執法行為,完善執法程序,提高執法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法律的效力,才能使法規落到實處。
(二)樹立綠色經營理念
企業在經營活動中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樣那樣的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經濟行為。在追求價值最大化的情況下,只要企業的經濟活動能夠帶來純利潤,只要這種經濟行為的邊際利潤大于零,企業就會選擇這種經濟行為,甚至會擴大經濟規模。但是企業在新的運營形式下,考慮了環境因素的影響,其成本結構必然發生了變化。在綠色成本核算要求下,企業必須為犧牲和維護環境付出代價。因此企業在進行經濟決策時,就必須考慮這部分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對于企業的總成本(包括綠色成本)有一個綜合的測算。在此基礎上,企業的管理者才能決定是否擴大生產和生產的規模,以使企業的該種經濟行為達到一種最優的環境污染水平。
(三)完善綠色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綠色會計核算發揮重要影響的主要途徑。要提高我國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的質量,還要盡快大力發展和完善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及報表。綠色會計報表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利用資源是否有效、環境污染的治理和環境成本的發生情況、環境損益形成情況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帶來的影響等。綠色會計報表包括綠色資產負債表、綠色成本報表、環境影響報告表、環境排放表及環境政策報告。由于目前企業對綠色會計信息披露還處于認識和起步階段,可以借鑒財務報告的模式,即在現行會計報表內增加與環境有關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指標進行單獨披露。即單獨設置“綠色資產”、“綠色負債”、“綠色權益”項目,分別列示在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項目中,再單獨設置“綠色成本”和“綠色效益”項目,列示在利潤表中。讓報表使用者在了解企業財務業績的同時,知曉該企業的環境狀況。同時,企業還應在會計報告的附注中披露相關的環境信息,如企業的綠色會計政策治理措施企業的資源環境管理系統企業對環境的損害情況及處理措施企業采用的環境標準及其變化對數據的影響企業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業對有害的環境影響結果進行保險,以及政府對此補助金的運用情況,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
(四)加大綠色會計的宣傳和教育力度
實施綠色會計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同樣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既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也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拋棄經濟發展。要廣泛開展可持續理論、綠色會計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尤其是國家行政部門和企業的環保意識,以促使政府加強環保執法力度,促使企業認識環保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覺建立并實行綠色會計核算體系。應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提高社會的環保意識教育,使綠色會計逐步被公眾、企業和市場接受。
(五)完善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
綠色會計實務操作存在的問題,反映出綠色會計理論的不成熟。綠色會計所依賴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多元化,尤其在計量環節上沒能突破,使得當前綠色會計缺乏與實務相結合的理論支點。如果政府或相關部門能結合當地引導會計理論界在綠色會計方面加大研究,成立綠色會計理論及應用專題課題組,認真研究得出相應成果,將會提高我國企業綠色會計理論水平,促進綠色會計理論與實務更好地結合。一方面,我國綠色會計理論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晚,迫切需要積極參與國際間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關部門如能在綠色會計理論研究方面加以適當地引導,加強環境、資源、生態經濟與會計等多方面理論研究的合作,將會提高我國的綠色會計理論水平,促使綠色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相結合。
關鍵詞:低碳經濟;綠色旅游;旅游管理
1低碳經濟及綠色旅游的基本概念
低碳經濟通常指以能源消耗低、碳排放量小、污染程度弱為主要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新型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低碳經濟更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開發利用新能源、提升能源利用率為主要方式,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維系生態環境。其次,低碳經濟可以完善傳統經濟體制的缺陷,轉變舊有的經濟發展觀念,為更多綠色企業的發展增添動力。低碳經濟符合新時代經濟模式的基本發展理念,能夠有效保障社會經濟的長期發展[1]。綠色旅游是指以生態環境保護及能源節約為核心理念的旅游產業,是一種集環保、節能、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新型旅游產業模式。綠色旅游于游客而言,不僅是一個休閑娛樂的過程,更是一個親近自然、養成環保觀念的過程。綠色旅游能夠最大限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讓節約環保、綠色生態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游客的心中[2]。
2我國發展綠色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
目前,溫室效應、霧霾等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環境惡化成為了全世界的共同難題。如何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量,已經成為了各行業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因此,貫徹落實低碳經濟、生態環保以及綠色產業等理念,并在各行業的實際運營中加以有效應用,已成為必然趨勢。綠色旅游作為低碳經濟模式下的標桿型產業,充分體現了綠色、環保、節能等理念,是我國傳統旅游業的未來發展趨勢。例如海南省出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旅游業建設,為海南省綠色旅游發展搶占制高點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綠色旅游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各項規章制度較為欠缺,對旅游業的監督與管控較為松懈,難以完全滿足低碳經濟的基本要求[3]。
3低碳經濟視域下綠色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存問題
3.1碳排放量超標,空氣污染嚴重
旅游是集交通出行、餐飲住宿、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型產業模式,難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導致碳排放量超標。如果旅游產業及旅游消費者不能很好地意識到發展綠色旅游的重要性,很難滿足低碳經濟的基本發展要求。對于旅游消費者來說,交通出行是旅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游客大多選擇搭乘飛機、高鐵、旅游大巴等交通工具,但也有部分游客選擇自駕游方式在生態景區觀光,加劇了景區內環境污染,也對游客出行安全造成一定隱患。大部分景區占地面積較大,在景區內設置了觀光巴士。由于客流量巨大,巴士長期處于運作狀態,持續在景區內排放污染氣體,嚴重增加了景區碳排放量,使景區生態環境逐漸惡化。
3.2景區開發污染較大,難以實現綠色旅游發展
近年來,旅游行業已經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具有自然資源條件的地區紛紛大力發展旅游業,大規模開發自然景區,而在此過程中極易出現大量能源消耗、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破壞等情況。首先,缺少與自然景區開發相關的政策法規及管理條例,導致景區開發缺少法律法規的約束,開發過程是否綠色環保得不到保障。其次,景區開發更多以營利為主要目的。開發團隊對于生態保護及低碳經濟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在開發過程中不僅產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導致地區環境污染,更嚴重消耗了當地自然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再次,部分景區管理者為了牟取更多利益,在自然景區內開發娛樂游玩項目,不僅增加了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負擔,更破壞了固有的特色生態資源,與綠色旅游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3.3游客環保觀念較差,在旅游中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較為嚴重
游客是旅游產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旅游活動中基數最大的群體。因此,游客的環保觀念是否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綠色旅游發展。盡管低碳、環保理念已經在各大景區和酒店廣泛宣傳,但仍有部分游客嚴重缺乏環保觀念,鋪張浪費現象時有發生。首先,在餐飲方面,部分環保意識不夠的游客將垃圾隨意丟棄在景區,造成嚴重污染。其次,旅游出行中聚餐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部分游客所點餐食遠多于實際需求,出現嚴重浪費現象。再次,部分素質較差的游客在景區內肆意踐踏、損壞綠植,嚴重破壞了景區自然生態環境,違反了綠色旅游的基本要求。
3.4旅游消費者“綠色消費”理念認知不到位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消費模式為“綠色消費”。盡管目前旅游產業相關行業,如餐飲業、交通行業及酒店行業等,都在大力倡導綠色出行、綠色消費,但仍有部分消費者對綠色消費理念的認知不到位。旅游業作為服務行業,對綠色消費理念更多只是倡導,無法以此作為道德標準約束游客消費行為。只要游客消費合理、合法,就要為消費者提供相應的服務。部分游客認為旅游出行就是消費的過程,肆意進行高消費活動,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更影響了低碳經濟發展。
3.5不同地區間綠色旅游產業發展不平衡
低碳經濟背景下,不同地區受到自然資源、政策及人文環境等因素影響,綠色旅游產業發展情況表現出不平衡的態勢。上海、杭州等城市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較高,近年來不斷推廣垃圾分類等低碳、低污染的環境衛生管理模式,這些地區綠色旅游開展較好。西北地區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同時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開展綠色旅游情況不容樂觀。因此,目前國內旅游產業綠色旅游整體發展情況較為不平衡。
4低碳經濟視角下發展綠色旅游的策略
4.1完善綠色旅游相關政策法規
目前,低碳經濟已經受到了全世界關注,綠色旅游逐漸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推廣。尤其是歐洲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扶持綠色旅游發展。我國旅游行業主管部門要聯合各地政府,根據地區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合理性的法律法規及管理制度,促進綠色旅游整體發展。首先,國家旅游局要完善政策,約束景區開發,促進綠色旅游發展。其次,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條例,限制自然景區內碳排放及污染氣體排放,為景區維持良好的自然環境提供保障。再次,地方政府及景區要針對交通、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制定管理條例,抵制高碳排放、鋪張浪費等現象,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4.2建立完善的綠色旅游監督體制
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是促進綠色旅游順利開展的基礎保障。監管機制的監督對象有兩方面,一是旅游景區,二是旅游消費者。首先,對于旅游景區,旅游局要對自然景區開發進行全過程監管,降低開發過程中的建筑污染。要對景區內部交通運輸加強監管,采用新能源及電力運輸設備進行物資和游客的運輸。其次,對于旅游消費者,景區要安排專職監管人員對游客進行監督管理,杜絕景區內亂扔垃圾、破壞綠植等不文明行為出現。
4.3提升旅游消費者的低碳和環保意識
綠色旅游發展不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旅游消費者的積極配合。因此,提升游客的低碳經濟理念及環保意識尤為關鍵。首先,要加強對游客的思想教育,在學校、企業和機關單位定期開展綠色旅游知識培訓,提升群眾環保觀念,讓游客在出行前就將低碳、綠色、環保的理念植根心中。其次,旅行社要對游客進行適當的綠色旅游知識講解,進一步提升游客的低碳環保意識。
4.4加強綠色旅游活動宣傳及教育
在實際運營中,旅游行業不僅要重視提升經濟效益,更要對低碳環保提起足夠重視,加強對綠色旅游理念的宣傳與教育。在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中播放綠色出行宣傳片,在酒店、餐廳等休閑娛樂場所進行低碳經濟及綠色消費宣傳,在旅游景區內進行保護生態、綠色旅游的宣傳教育,讓綠色旅游的核心理念通過各個相關產業植根于游客的心中。
[關鍵詞]環保低碳;可持續發展;生態革命;綠色能源
在2003年英國的能源白皮書中首先提到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并且制定了在以后幾十年時間里其能源發展的策略,目的就是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相繼美國2007年提出了能源法案,德國提出了將低碳產業作為重點支柱產業來進行發展,日本在2008年也制定了低碳經濟發展計劃。就目前來看,各國都已經認識到全球變暖帶給人們的威脅和挑戰,所以各國都在大力倡導低碳經濟,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是進行能源經濟的生態革命
低碳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種能源的革命,主要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改革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源的應用,將能源最大化利用,力圖以最少的經濟成本換取最多的能源利用率,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經濟成本損失。能源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提高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將經濟進行低碳化發展,能源革命潛在地推動了能源經濟的發展轉變。能源經濟生態革命的轉變形式就是將過去經濟發展過于依賴高碳性經濟轉向當前的低碳化甚至是無碳化的經濟發展方向;將過去的高碳消費轉向能源革命總的低碳甚至是無碳消耗的方向。這場能源變革是巨大的且影響深遠。在能源經濟的生態革命中,經濟的發展要實現對能源的再利用,主張生態消費,實現各種能源產業運作環節的生態主張,逐步完善和建設綠色產業結構,而這些主張是保障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手段。
二、正確認識發展中的低碳經濟
(一)生態經濟與低碳經濟的關聯
生態經濟是根據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利用生態經濟學的原理及系統的工程法將企業生產與消費方式進行改變,挖掘所有的可用資源,發展部分經濟和生態都高效的產業,構建合理的體制下和諧生態健康的環境文化。低碳經濟是根據可持續發展觀以創新技術、制度的手段,將產業進行轉型,開發新能源,降低高碳消耗及減少溫室效益,為經濟的發展與生態保護取得雙贏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綠色的特點是低碳經濟的一大特色,其最為重要的原則和理念就是可持續發展,它是對于生態系統的可承受范圍內新拓展的領域。其理念主張是實現人類和自然和諧、經濟騰飛的關鍵,也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所必需注重的,這是我國目前實現經濟長遠穩健發展的唯一手段和方式。
(二)低碳與綠色的關聯
綠色經濟是根據市場導向,依傍傳統產業基礎,和諧發展經濟與環境的新經濟模式,體現了產業經濟的健康、環保狀態。我國倡導的綠色經濟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從原來高消耗、高污染等非可持續發展模式向低能源消耗、較低程度污染以及對于生態影響最小的發展模式進行轉變。二者在實質上是同一個概念、具有相同的含義,只不過是表示方式有所不同而己,它們都倡導環保和減少污染。
(三)低碳與循環的關聯
循環經濟是循環流動的經濟,指人利用科技發展自然資源,將資源的投入、產出及廢棄進行生態型的循環以發展經濟。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外是二者都是實現綠色經濟的一種形式。不同之處是,低碳經濟是實現綠色經濟的外在形式以及實現的根本途徑,并且對于循環經濟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在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中,目的是為了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所以對于循環經濟的要求就是碳排放量的最小化甚至無碳排放。所以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重與低碳經濟相結合,達到低碳排放或者是無碳排放。
(四)發展低碳經濟與建設生態文明和“兩型社會”的關系
以往的以資源和能源消耗為特征的工業發展模式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現在政府大力倡導的無碳經濟或者是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等都是一種發展穩健經濟的實現模式。而低碳經濟要求能源領域中有兩個重要的變革,分別為能源生產開發的變革以及消費者消費方式的變革,這種變革是促使經濟由以犧牲環境向保護環境轉變。所以低碳經濟的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文明的必然途徑。要實現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低碳是關鍵。這是實現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在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程度直接決定了我國“兩型社會”建設的速度。其中,低碳經濟是實現上述構想的關鍵;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兩型經濟”就是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水平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符合“兩型社會”的準則。
三、低碳經濟的發展手段
實現低碳經濟并達到經濟的低碳環保要求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綠色發展的要求。在進行低碳經濟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結合我國目前經濟發展實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將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以及低碳經濟結合起來,目的就是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一)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與改善
要加強對于企業和民眾的宣傳工作,使得低碳經濟理念深入人心,使得低碳發展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及人們參與的重要性深入人心,通過人們接受這種理念來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作為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門要對企業進行積極的引導,通過制定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并且對于地方的低碳經濟發展作出統一的規劃;在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將碳的排放量以及對于環境的影響和對于資源的消耗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中一、二、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0%、50%與40%。相對于傳統的產業結構模式,我國產業結構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產業結構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其GDP中的比重甚至占到了70%以上。所以我國還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使得我國成為服務密集型、知識密集型以及技術和管理密集型的國家,使得服務業成為我國GDP貢獻的主要力量。政府應該積極引導企業從事低碳綠色的產業,對于一些高消耗或者是高污染的企業采取處罰或者收重稅的方式制約其發展;對于低碳綠色的產業發展要提供政策和資金保證,使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
(二)加強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形成低碳與無碳經濟技術體系
要解決氣候變暖的問題,就必須發展各種綠色無污染或者是無碳排放的新能源,不斷利用科學技術開發新的能源。在能源利用的過程中,要做好能源的清潔工作,盡量減少碳資源的使用。政府部門應當積極引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展開對于新能源的研究開發、轉化和利用,從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中的無碳化。科學技術是解決我國較為緊張的資源問題以及污染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的關鍵。當前我國利用能源的效率比較低,并且在能源大量消耗的過程中還會造成大量的對于環境的污染以及溫室效應。這對于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來說極為不利。所以應該在綠色新能源技術方面加大科技力量的支持,從而為經濟的發展做保障。
(三)加強制度創新,形成降低碳化發展理念
對我國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改造,建立我國低碳化的發展模式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途徑。要加快建立可持續的綠色的經濟發展體系和模式,通過對相關機制和體制進行創新,有效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所以,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有步驟地推動我國低碳系統的制度革新,實現生態化的產業結構制度創新、低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有效保護的機制體制創新、碳排放量監督的體系創新以及關于主張低碳綠色企業作信貸支持的體系創新,加大管理機制體制創新和促進低碳企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力度,逐步實現低碳化的綠色的發展模式。沒有消費就沒有需求,也就不會有市場,作為低碳經濟發展推動者的消費者,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也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發展低碳經濟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公民廣泛參與
由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向低污染低消耗低碳的、綠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更是發展理念的革新,這種變革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觀念甚至生活方式。所以,要實現低碳化的發展,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在其過程中政府要制定規則,起到指揮作用,引導廣大群眾改變生活方式,力求低碳化行為,樹立全民的低碳共識。在經濟發展中需要樹立標兵企業,弘揚其行為,為社會做榜樣。
(五)樹立典型,完善制度保障
深圳是我國批準的第一個低碳生態示范點,為保障其示范的成功,住建部推行了保障性的政策,并給予技術支持,推向全國。另外,深圳市在住建部的支持下提高了每年的論壇規格,論壇主要以低碳生態城的相關理論和實際經驗為交流目的,將深圳示范點向國內外進行推廣宣傳。之后在全國有條件的地區進行擇點示范典型。推行該經濟發展模式是系統工程,它需要組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進行合作。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將我們居住的城市建設成一個低碳消耗、和諧友好的環境,還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制度保障。政策方針能引導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法律制度能夠規范和保障的經濟發展,經濟手段能促進低碳經濟平衡發展。總之,在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低碳化守則,低碳化也是實現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加強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和已有能源的變革,以及樹立全民共同參的共識,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劍波.英國“低碳國家轉型”國策的法制化特征及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106-111.
[2]包玉華,胡夷光.關于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的探討[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2):29-31.
[3]單寶.歐洲、美國、日本推進低碳經濟的新動向及其啟示[J].國際經貿探索,2011(1):12-17.
關鍵詞:低碳經濟;綠色農業;發展;創新
隨著世界范圍內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低碳經濟”的經濟增長方式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農業作為國家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門,更需要實現“低碳”、“無污染”。綠色農業經濟是指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理念,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
1 我國當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1.1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 從整體上開,我國很多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由于使用周期長、年久失修等原因,導致一些地區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服務能力在逐年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過分強調掠奪式的發展和粗放式的發展,農民收入非常低,因此不愿意出資修建或維護水利設施,而政府的財政投入又相對有限,投資渠道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投入。
1.2 規模較小,品牌建設相對滯后 目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經濟相低碳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雖然比較迅速,但基本還處于起步階段,全社會農民群眾的綠色化農業意識還不是很強,農業企業的品牌建設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目前我國綠色化農業的發展規模和品牌建設都相對滯后,綠色農業經濟的整體效益還未完全顯現。
1.3 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首先,我國綠色農業的引導體系還不夠健全,尤其是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政府對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對農民群眾和農業企業積極有效的引導;其次,綠色農業經濟生產的標準化體系還不夠完善,導致我國的綠色產品在市場上的混亂局面,出現了一系列“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等問題,更不利于與國際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接軌,在出口貿易環節遇到了很多障礙和壁壘;再次,缺乏完善的市場服務體系,例如對市場需求和農產品價格的分析,農產品對接交易展覽會的組織等方面的缺失,導致綠色農業產品的生產未能實現與低碳經濟時期市場需求的充分適應。
二、走出綠色農業經濟困境的創新發展策略
2.1 加大經濟和科技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要想促進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逐步走上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國家首先要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支持力度,拓寬農業基礎設備建設的投資渠道,加強對存在問題水利設施的維修與更換速度,提高農田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范圍。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快綠色農業的信息產業配套建設,為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2.2 走集約化的發展道路,構建區位優勢和集群優勢 由于我國地大物博,農業生產的區域性比較強,而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僅僅依靠政府的引導或個別農民、企業的參與是遠遠不夠的,也很難抵御市場風險帶來的沖擊。對此,每個地區可以結合自身農業生產的傳統優勢,走集約化的發展道路,想方設法構建自身的區位優勢和集群優勢。例如,綠色農業發展產業園區和試驗園區的建設可以互相彌補企業、農民、合作社組織之間的不足與缺陷,實現資源的互補和高效利用,提升綠色農業產品的競爭力。
2.3 建立健全綠色農業經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綠色農業經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一方面,要大力推動社會化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組織的建設,該組織的主要目的是對農民群眾、農業企業以及農業合作社等組織進行充分引導,提高他們的綠色農業藝術和產業化發展意識,掌握更多的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多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進而實現共同發展和抵御市場風險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快綠色農業市場服務機構與組織的建設,大力建設綠色農業標準體系的建設,引導建立更多示范基地,用真實案例和樣本產品引導農民生產市場所需要的綠色農業產品,從而打開市場,提高農民在經濟作物、畜牧養殖、水產漁業、林業中的收入比例,增強綠色農業生產的針對性,確保綠色農業產品供應與市場需求的充分適應。
三、結語
綜上所述,綠色農業經濟是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農業生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值得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進行大范圍的推廣,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優勢,加大綠色農業經濟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制定更加完善的綠色農業發展服務體系,促進綠色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環境污染的嚴重問題。相比國外,我國稅收的綠化程度較低,分布在資源稅、消費稅及企業所得稅等稅種中,不成體系。為此,在借鑒國外綠色稅收實踐的基礎上,得出國外綠色稅收政策對我國的幾點啟示。
關鍵詞:
國外;低碳經濟;綠色稅收;啟示
中圖分類號:
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4-0066-02
1 問題的提出
所謂“綠色稅收”是環境稅收的一種比喻,是指為保護環境而征收的各種稅費。“綠色稅收”主要是對破壞環境和污染環境的行為征稅,提高以上應稅行為的成本,旨在限制污染和保護環境。在2009年11月召開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我國政府宣布預期在2020年實現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40%-45%的目標,2010年“兩會”期間,多次提到“低碳經濟”,同年,上海世博會提出了“低碳世博”。發展低碳經濟,既需要技術和資金的支持,更需要政府采取相應措施,而稅收政策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方式,必須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適時引進環境稅,完善稅收優惠政策,構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綠色稅收體系至關重要。因此,如何優化現行稅收體系以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2 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綠色稅收實踐
2.1 丹麥
丹麥早在1992年,就開征了二氧化碳稅,又在1996年,增加了二氧化硫稅。此外,丹麥也征收了其他環保稅,涵蓋機動車輛、水、廢水、垃圾、一次性使用餐具、塑料袋及農藥等16種稅收。近30年來,丹麥的GDP增長了50%,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減少了13.9%,形成了“減排和經濟繁榮并存”的“丹麥模式”。
2.2 德國
德國于1999年4月1日第一次進行了綠色稅制改革,旨在促進能源保護。德國的綠色稅制改革主要包括兩項:其一,加大對礦物油類征稅的力度;其二,引入了電力稅收。改革以來,一氧化碳和硫氧化物的排放量大大減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明顯降低。
2.3 美國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國,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道路。其實行的低碳稅收政策包括:第一,對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實施了多項稅收優惠政策,以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第二,對產生臭氧的化學品征收的消費稅,目的在于消除氟里昂的排放。第三,對固體廢棄物處理征稅,這便于降低家庭所扔廢物的數量,有助于緩解對環境的損害程度。
2.4 瑞典
1991年,瑞典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環境稅收調整法案。瑞典的綠色稅收規模較大,綠色稅收收入占其GDP的13%左右,每年的綠色稅收入占總稅收收入的15%左右。其綠色稅收的核心是對能源的征稅,而對能源的征稅是從多方面來進行的,旨在通過征稅來控制能源的消費水平,以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瑞典的綠色稅收主要包括:其一,對燃料征收的一般能源稅;其二,對能源征收的二氧化碳稅、二氧化硫稅及電力稅;其三,對化肥、電池等的征稅。
由此可見,國外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大多側重于利用稅收杠杠促進經濟,加大低碳技術的創新力度。主要體現在:利用稅收杠桿,促使企業開發低碳能源技術;利用稅收優惠,加大對低碳排放發電站技術的研究;將碳作為征稅對象,征收專門的碳稅,來減少碳的消耗排放等。
3 我國現行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的缺陷
3.1 缺乏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目的的專門稅種
我國現行稅收對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是以分散在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及企業所得稅等各稅種中的稅收優惠政策來體現的。上述稅種雖然涉及促進低碳的內容,但是由于稅種分散,覆蓋面不廣,稅收優惠形式不豐富,尚沒有形成完善的綠色稅收體系,因此,對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作用是有限的。
3.2 現行的環境保護間接稅存在不足
以消費稅為例,我國目前對摩托車、小轎車及游艇等高耗能、高排放的產品征收了消費稅,以及在2009年實施的燃油稅改革,都考慮到了低碳的因素,有效發揮了節約資源的作用。然而,卻存在征稅范圍狹窄的問題,一些容易污染環境的消費品,如普通電池、氟利昂、殺蟲劑、煤炭、非環保塑料袋、含磷含鉛制品等并沒有列入課征范圍,不能有效反映消費稅在環境保護中所起的作用。
3.3 稅收優惠政策單一,缺乏靈活性
我國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分布在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及企業所得稅等稅種中,而且稅收優惠政策有些籠統、模糊,針對性不強,相關政策在實際執行期間,其作用大打折扣。
4 國外綠色稅收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4.1 征收碳稅
碳稅是指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稅。它以保護環境為目的,通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來放慢全球變暖的步伐。建議我國在征收碳稅時,只對工業生產產生的二氧化碳征稅,而對個人使用的煤炭及天然氣排放的二氧化碳,暫不征稅。同時,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課征稅率比較低的碳稅,再根據我國現實情況逐步提高碳稅稅率。
4.2 擴大相關稅種的征稅范圍和實行差別稅率
以消費稅為例,將嚴重污染環境的大量消耗資源產品應該并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如一次性電池、氟利昂產品、化肥薄膜、塑料袋、含磷含鉛制品及殺蟲劑等。對不同產品根據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可實行差別稅率,如對鞭炮焰火、白酒等危害社會環境、人類健康的消費品,可提高消費稅的稅率。
4.3 完善綠色稅收優惠政策的內容
首先,對生產并出售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的產品、及用于生產環保設備的材料和零部件等均給予增值稅減免稅優惠;其次,對于納稅人在我國境內的環保事業捐贈,應該允許在所得稅前全額扣除;此外,對納稅人因提供與環保相關的技術咨詢和技術培訓而取得的收入,應減征或免征營業稅。
綜上,為了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必須保護自然環境,完善與環境相關的原有稅收政策,構建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吻合的綠色稅收體系。
參考文獻
[1]何平均.促進低碳經濟發展財稅政策的國際實踐及啟示[J].改革與戰略,2010,(10):187-190.
[2]蔡林海.低碳經濟大格局[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3]張克中,楊福來.碳稅的國際實踐與啟示[J].稅務研究,2009,(4):88-90.
[4]高陽.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稅收路徑選擇[J].稅收經濟研究,2013,(2):15-19.
[5]劉細根.運用稅收政策手段促進低碳經濟發展[N].中國稅務報,2010-05-05.
[6]鄭潔,翟勝寶.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綠色稅收體系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1,(9):36-38.
關鍵詞:酒店;綠色營銷;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3-000-01
隨著環境逐漸惡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增多,人們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減少碳排放量的重要性,低碳經濟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酒店作為旅游產業的重要組織形式,它的發展勢必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以及能源,因而定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與廢棄物。在整個低碳經濟的背景下,酒店要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就必須要改變現有的經營模式,采取低能耗、低污染,尋求綠色環保,博得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和諧發展的酒店經營管理模式,因此酒店實施綠色營銷將成為必然的趨勢。
一、低碳經濟和綠色營銷的概念闡述
至今為止,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沒有對低碳經濟的概念做出準確完整的解釋。英國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Ⅲ中指出:“低碳經濟就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①英國威爾斯大學肯?畢提教授指出:“綠色營銷是一種能辨識p預期及符合消費的社會需求,并且可帶來利潤及永續經營的管理過程。”②綜上所述,綠色營銷是指通過一系列科學的營銷手段將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三者有效結合用以滿足消費者與企業共同利益的新型營銷模式。
二、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酒店實施綠色營銷存在的問題
(一)國家政策的缺乏
綠色營銷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和發展戰略,它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現如今的政府對綠色營銷戰略的實施明顯支持力度不夠,我國雖然已經開始對綠色營銷的進行推廣和管理,并頒布了一些關于環保方面的法律、以及相關政策,但是在實行過程中缺乏明確性和可操作性使并且普遍存在以權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難執的現象,使其約束力大打折扣。目前我國出臺關于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法律僅有12部,而國際已出臺27部相關法律、法規,我國在立法方面比較缺失,在激勵綠色營銷發展方面還未制定出較為完善、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相關政策,因此政府很難從客觀上對企業實施綠色營銷進行有利的調控和監管。
(二)酒店內部的缺乏明確的綠色營銷體系
酒店實施綠色營銷需要內部制度對其行為進行約束,只有明確的綠色營銷體系,才能有目標的進行市場細分,對營銷組合進行有效的優化重組,建立既可以滿足消費者綠色需求,又可以提高酒店經濟效益的綠色營銷戰略。目前我國酒店在綠色營銷體系上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并且沒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酒店對于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度相對較差,缺乏約束力。
(三)綠色消費意識不強
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認為自己在酒店花錢消費,一定要使用酒店免費提供的一次性用品才是應該的,這種心理導致部分消費群體對資源不但沒有做到節約而且加大了浪費的現象,這種浪費同時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只有5.8的消費者清楚的了解綠色消費并可以引導身邊的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74的消費者對綠色消費僅了解一部分,甚至20.2的消費者完全不了解綠色消費。同時社會存在著一部分的消費群體本身并不認可低碳綠色生活認為其自身不會對環境產生任何的污染,無法理解酒店實施綠色營銷戰略并且認為酒店只是在“炒作”,并不愿意配合酒店的工作。
三、酒店實施綠色營銷的對策
(一)完善國家相關政策
雖然我國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并提出一些相關政策,給部分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使得許多企業紛紛加入環保的行動中,但是我國對于環境污染的懲罰力度不強,因此還是有很多企業對此不屑一顧,相關政策很難落到實處。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強勢出擊,對污染環境的企業給予嚴厲處罰,為其他蠢蠢欲動的企業敲起警鐘,使其再不敢肆意妄為。并且要監督整改的企業,對于整改不達標、推遲整改、拒不整改的企業進行更嚴格的處罰直至達到相應標準為止。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營銷策略。恩威并施才能得到平衡。政府不能僅僅從懲罰方面控制企業全面實現綠色營銷,還要對一直堅持以環境保護為理念進行綠色營銷的企業加以鼓勵和獎賞,這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心甘情愿的加入綠色營銷的大軍中。
(二)強化消費者的綠色教育
消費者的意識影響著其綠色消費行為。鼓勵消費者在綠色消費過程中,要遵循文明、綠色、環保的消費準則。我國人們對綠色消費的意識差別較大,并且低層次這相對較多,政府應該肩負起宣傳教育、培養公眾綠色消費意識的責任。根據不同地區采取不同方式,因地制宜的積極宣傳保護生態壞境、節約資源的綠色意識、努力傳播綠色消費的信息、大力推廣綠色產品的功能與優勢、積極推進和引導消費者的綠色消費進程。
(三)培養綠色消費意識
通過宣傳綠色信息、傳播綠色行為的好處來培養消費者的綠色意識,消費者具有良好的綠色意識有利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行為,優化人們的生存環境。在社會公眾的眼中,酒店是一個高消費的物質場所,中國人的餐桌“禮儀”常常被電視傳媒傳播,因此它常常被貼上浪費、奢侈、污染環境的標簽,但是隨著惡劣的環境問題頻頻發生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想觀念,那種以消耗資源能源、破換環境為代價的消費模式逐漸被否定以至淘汰。過度消耗自然資源,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不僅不會對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起到促進作用,反而阻礙人類社會文明的進程。在我國,酒店擁有分布廣、數量多、高消費、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特點,它理應和社會一起承擔責任,推動整個社會的綠色行為,這不僅有利于培養整個社會的綠色意識、這更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社會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注釋:
關鍵詞:比較優勢;后發優勢;綠色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315-01
現展經濟學的理論以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事實已經證明,一些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發揮“比較優勢”,通過借鑒、模仿已有的成功經驗,獲得加速的發展,后來居上,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亞洲的“四小龍”、中國改革開放后的東南沿海地區就是成功的范例。所謂“比較優勢”本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相比較而存在的優勢,在這兩個國家或地區進行貿易時,這種優勢使雙方能夠從中得到不同的比較利益,是一種狀態優勢。作為國際貿易學中重要概念的比較優勢,現在被廣泛用在各種競爭合作的比較當中。當把比較優勢的研究從單純的貿易領域延伸至經濟區域整體時,比較優勢就包括了區位比較優勢、資源比較優勢、產業比較優勢和政策比較優勢等等。首創“后發優勢”概念的美國經濟學家格申克龍認為:“后發優勢”是后進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展中所具有的特殊益處和優勢,主要表現為后發地區可以向先行者借鑒一些成功的經驗,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林毅夫等人將后發優勢總結為:由于先發國家和地區大量成功先例的存在,后發國家和地區可以在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吸取發達地區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教訓。通過對先發達地區成功經驗的學習借鑒和失敗教訓的吸取,后發地區對工業化模式和經濟發展戰略的設計具有可選擇性、多樣性和創新性,從而可以避免重復發達國家和地區所走過的彎路,后發地區除在自然資源方面具有開發晚、后備資源比較充足等優勢外,隨著經濟的發展,還有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成本低、投資成本低、收益高以及“干中學”、“看中學”的特殊優勢。
一、恩施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分析
貧困人口比重高,經濟發展水平低,與全國、湖北省經濟發展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全州二市六縣都列入了1993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確定的國家級重點扶持的貧困縣。
二、恩施州比較優勢分析
1.恩施州最大的特點、最突出的優勢就是“綠”: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
2.區位優勢。西端是中國最大的直轄市重慶,東端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城市武漢,北與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相連,南通湖南張家界。恩施州與長江三峽、張家界兩大國家級風景旅游區形成中國旅游的“金三角”。
3.自然資源優勢。礦產資源以沉積礦床為主體,門類齊全,目前已發現各種礦藏60多種,礦產地366處,占全國已發現礦產種類的五分之一。
4.旅游資源優勢。恩施州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山、水、洞、情”旅游資源特色鮮明,巴楚文化、巴渝文化、紅色文化、抗戰文化交相輝映。
5.產業比較優勢。
6.政策優勢。
三、恩施州后發優勢分析
1.引進資金后發優勢。恩施州具有豐富的礦產、森林、藥材等自然資源,但目前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具有較高的資本預期收益,會吸引更多區域外資本進入,加之東部地區的工業正在向附加值高的產業轉型,資本的進入必將成為今后的趨勢。
2.引進技術的后發優勢。作為欠發達地區的恩施州可以用較小成本去引進、利用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通過模仿、再創新,可以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3.勞動力后發優勢。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加快和立足于“綠色發展”的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將使大量農業人口從農村、農業中轉移出來,使各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成本優勢。
4.資源后發優勢。恩施州資源豐富,開發潛力比較大。根據自身的特點,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發展附加值高的現代農業;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新材料資源豐富,可以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依托原生態自然環境、民族文化,可以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等無污染、高附加值產業。
四、發揮優勢疊加效應,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恩施州雖屬欠發達地區,但優勢明顯,潛力巨大,只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就能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實現“綠色發展、綠色繁榮”的目標。
發揮優勢疊加效應,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務之急就是要引進先進技術,推動科技創新,合理整合各種生產要素,形成有力推進特色資源開發的制度環境,將各種有利于形成經濟競爭優勢的多重優勢形成合力,推動恩施州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發揮優勢疊加效應,是實現恩施州綠色繁榮的必然選擇。
一,立足州情,樹立“綠色繁榮”理念。“綠色繁榮”是恩施州情決定的必然選擇,又是恩施州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支撐和永續保障。
二,堅持發展特色農業,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培育州域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撐。
三,大力進行制度創新。為特色發展、綠色繁榮提供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思華.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8.
成立山東省低碳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低碳經濟的發展進程,研究制定低碳經濟開發、推廣、對外合作、技術研發、資金籌措等重大支持政策,組織協調解決低碳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困難。成立山東省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同時,組建由大學、科研機構等相關專家共同參與的山東省低碳經濟專家委員會,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依法促進低碳經濟發展。適時出臺或修改有關能源資源和環境等領域的地方性法規,加速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制化、標準化、常規化進程。建立碳減排協會、碳交易平臺。按照國家碳排放有關規定,出臺碳交易管理辦法,鼓勵企業自發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碳減排協會,引導企業積極參與低碳經濟發展;組織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摸清“家底”,確定各主體單位的碳排放額度及其減排的目標任務。
構筑發展低碳經濟規劃體系
借鑒先進省市發展低碳經濟專項規劃編制的經驗和做法,調整規劃思路,將發展低碳經濟納入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根據山東省“十二五”發展規劃,結合山東特色,盡快研究和編制中長期的《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規劃》,明確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思路、戰略布局和戰略措施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任務、發展重點和發展目標。同時,做好發展低碳經濟規劃與各類規劃的銜接和協調,統籌分類制定減排重點行業低碳產業、低碳生活、低碳交通、綠色建筑、森林碳匯等專項規劃,促進重點領域的發展模式向低碳型轉變。
構建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綠色產業體系
以技術創新實現傳統產業的低碳化改造升級,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以園區為載體,推動產業的整合與重組,以集約化、專業化、高端化和綠色發展為方向,引導企業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推動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培育發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電子信息等戰略性綠色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增加碳匯。
開展低碳試點,探索有山東特色的低碳發展模式
重點選擇低碳特征比較明顯、低碳產業發展和低碳產品應用已有一定基礎的城市,在城市低碳發展規劃、綠色發展配套政策、產業體系建設、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等方面開展工作。依托現有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產業園區,按照“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原則進行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建設以低碳、清潔、高效為特征,以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為支撐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在鋼鐵、建材、化工、裝備制造等傳統行業選擇示范企業,推動低碳化發展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選擇居住相對集中、設施相對完善、環境承載量大、群眾基礎較好的社區(街區),推廣綠色建筑,提倡綠色出行,開展低碳家庭創建活動,制定節電節水、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規范,引導社區居民普遍接受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建設以綠色、便捷、節能、低碳為特征的低碳社區。工業領域,組織實施電力、鋼鐵等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技術改造;建筑領域,推廣綠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建筑節能低碳整裝配套技術、低碳建造和施工關鍵技術及節能低碳建材成套應用技術研發應用;交通領域,加快淘汰老舊高耗能車輛,適當投放混合動力公交車;公共機構,增強低碳意識,抓好節電、節氣、節水綜合改造。
關鍵詞:綠色會計 低碳經濟 模式構建
一、引言
哥本哈根國際會議以后,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低碳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資源、能源、產業、技術、貿易等方面的重大調整,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求傳統會計體系隨之進行必要的變革,綠色會計便孕育而生。
二、低碳經濟與綠色會計的概念界定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界定
低碳經濟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核心技術是能源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本人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為保障,以最低資源利用,最低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程度產出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
圖1 低碳經濟的內涵理解模式圖
(二)綠色會計的概念界定
綠色會計又名“環境會計”,其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初。傳統會計只是將能源、原材料等納入成本,由此產生的環境成本并沒有納入計算。綠色會計則不同,它是指運用綠色經營理論對傳統會計理論體系進行整合并以此對經濟活動進行的核算、反映、控制并進行管理的綜合管理活動。下文的研究以上述概念為依據展開論述。
三、綠色會計是實施低碳經濟的必然選擇
在低碳經濟日益發展的大背景下,深化綠色會計理論研究成為會計理論研究者的共識,原因如下:
(一)綠色會計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要求
傳統的會計理論未將個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納入成本計算,長期如此,勢必阻礙企業自身及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重視環境因素,實行綠色會計,才能對個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對自然及社會的影響做出科學的判斷。
(二)綠色會計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備條件
目前,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選擇,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健全完善低碳會計制度,以此為制度基礎保障低碳經濟的發展。綠色會計是實施低碳經濟的必要條件。
(三)綠色會計是發展低碳經濟的科學途徑
發展低碳經濟與綠色會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前者是后者的存在前提和理論基礎,它的實現必然進一步推動后者的研究發展,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手段和實現途徑。
四、低碳經濟下的綠色會計新模式構建
本人在借鑒其他專家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低碳經濟下的綠色會計新構建模式。如下圖所示:
圖2 低碳經濟下的綠色會計新構建模式圖
(一)綠色收入計算
所謂綠色收入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個體通過治理環境產生的各種效益的貨幣表現。對于個體治污期間產生的效益可以直接根據其發生的實際成本進行計量。對于綠色收益的會計處理可以根據收益不同分為治理環境收益、直接環境收益等。
(二)綠色成本計算
企業綠色成本主要是指個體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對環境造成影響而主動采取或被動采取的措施而產生的成本,可以以貨幣形式進行結算,也可以也實物形式進行,二者之間可以相互換算,但換算標準隨著地域與時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綠色負債確認
本人認為, 綠色負債是指由于個體生產經營活動造成的,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的環境問題而導致的尚未支付的而需要在將來予以支付的環境義務,在此情形下,計算個體負債,不單單只有貨幣形式,還有社會責任形式。
(四)綠色利潤計算
在實行綠色會計的前提下,個體的利潤方式也產生了一系列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將環境因素納入會計,因而,個體的綠色利潤應綜合考慮綠色收入、綠色成本、綠色負債、綠色節能獎勵等,這與傳統的利潤計算方式將有較大的不同。
(五)綠色信息披露
未來的綠色會計信息披露將包含兩種指標,一種是靜態指標,主要指個體綠色投入占個體經濟規模的比例反映,諸如,綠色資金投入率(年度個體綠色資金投入/個體資產總額)、綠色資金銷售比(年度個體綠色資金投入/個體銷售額)。另一種是動態指標,主要有綠色投資項目的NPV、IRR;再生能源投資產出率(計算綠色收入現金凈流量的現值/ 項目投資總額)等。
五、小結
由此可見,建構綠色會計新模式,將低碳經濟用合適的會計語言進行表達,對加快低碳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綠色會計新模式也將對會計理論研究和現實實踐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由于個人認識水平的限制,一些問題需要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進一步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李銀蓮,碳會計尚遠,跨國公司青睞低碳投資[N].中國經營報,2010-08-27.
[2]曾鍇、王小波、陳程,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碳會計體系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0(10).
[3]桑軍朝,低碳會計理論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0(21).
[4]強殿英、文桂江.構建企業低碳會計體系的思考[J].會計之友,2010(8).
[5]周志方、肖序.論國際碳會計的最新發展及啟示[J].中國能源,2009(9).
[6]謝來輝、碳鎖定,“解鎖”與低碳經濟之路[J].開放導報,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