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學歷史范文

        中學歷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歷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學歷史

        第1篇:中學歷史范文

        關鍵詞:中學歷史;課標;教材;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279-03

        任何學科的課標都規定著這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及內容框架,并對這門課程提出了指導性的教學原則和評價建議,但要做一名優秀的中學歷史教師,光研究課標還是不夠的,還要深入研究歷史教材,所以分析中學歷史教材與中學歷史課標之間的關系很重要。

        一、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中學歷史課標

        歷史課標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并頒布,是歷史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實施的依據。它規定了歷史課程性質、目標、內容框架,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1]。在中學歷史課標中,課程目標部分規定了學生通過歷史課程學習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應達到的目標。而內容目標則按照學生的學習板塊和學習的主題闡述學生在不同階段應實現的具體學習目標。對于學生的學習結果,則是用盡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的以及可操作的具體行為動詞,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滲透。

        (二)什么是中學歷史教材

        在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歷史教材既是教師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材料,也是學生進行歷史學習活動的主要憑借。在很多人眼里會把歷史教材與歷史教科書對等,認為歷史教材就是歷史教科書,這只是狹義的歷史教材,而中學歷史教材的含義所指應該是非常廣泛的。新課改下的大教材觀認為中學歷史教材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各種歷史教學材料,包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書、中學歷史練習冊、地圖冊和填圖冊等;歷史補充讀物;歷史教學工具書、掛圖;歷史文物、模型等實物教材;歷史學科方面的音像教材[2]。

        二、中學歷史課標與中學歷史教材關系

        對于二者的關系,不但是歷史教師撰寫教學設計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也是教師順利實現教學目標要求進而促進學生發展的關鍵。

        (一)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是以中學歷史課標為依據的

        歷史教材的編寫與其他學科不同,歷史教學應更注重對學生的三觀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歷史課標對于歷史教材的編寫要求也體現著這一點,充分注重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所以歷史教材的編寫者在編寫歷史教材時應領會歷史課標的基本思路和各部分的內容,并在教材中體現出其要求來??梢哉f歷史課標就是歷史教材的編寫指南和評價依據,而歷史教材又是歷史課標最主要的載體。歷史教材的編寫思路、框架、內容不能違背中學歷史課標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另外,歷史教材的內容要達到歷史課標的基本要求,但同時又不能無限度的提高難度,歷史教材的內容編寫方式還要有利于改善學生學習歷史的方式。

        (二)對學生最低限度要求的歷史課標有利于教材的多元化

        歷史課標要適應歷史教育的要求,還要適用于絕大多數經過努力就能達到要求的學生,歷史課標對學生有著最低限度的要求,這為編寫多樣化的歷史教科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現在國內普遍使用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岳麓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幾大類,這就體現了歷史課標在最低限度這一基本要求下出現了多樣化的教科書。

        (三)中學歷史課標賦予了教材編寫的靈活性

        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的發展特點、自然條件等不同,又考慮到本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等因素,每個地區可充分利用該地區的特色豐富課程資源,并開發出既符合歷史課程標準又能體現本地區實際、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歷史教材,這也叫鄉土歷史教材。它充分體現了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對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

        (四)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和運用反過來檢測了課標的合理性

        歷史教材的編寫和運用對歷史課標的檢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對歷史教材的編寫和運用可以檢驗歷史課標是否可行;另一方面,通過使用歷史教材可以不斷完善歷史教材和歷史課標。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主要就是通過歷史教材,而中學歷史老師在使用歷史教材時肯定要先懂得如何很好地運用歷史教材。另外,教師要根據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適當的補充教材[3]。因此在學生與教師的雙向互動中的歷史教學與學習過程中,歷史教材和歷史課標也會得到補充和改善。

        三、對于二者關系的處理措施

        (一)深入研習中學歷史課標

        深入解讀中學歷史課標,并用其指導教育教學活動,有利于使教師從廣度和深度上把握v史教學,最終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認識歷史、了解歷史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歷史意識并提高認知水平,進而得到全面發展[4]。

        (二)在教學過程中鉆研中學歷史教材

        教學過程應依據中學歷史課標的要求,了解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拓展和優化教材內容。

        1.關注歷史知識之間的銜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大多為專題史,某些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被割裂開來,為使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幫助學生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知識聯系起來,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如:必修一中和運動兩課之間的聯系,以及兩課與必修二中的關系。給中國人民的生活和財產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再加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及更加嚴重的剝削,困苦不堪的人民奮起反抗,最終爆發了由底層農民掀起的運動。而第二次和運動又促進了開展,中國的現代化運動由此而起步了。

        歷史教師在依據中學歷史課標要求的基礎上,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立各知識點之間清晰的脈絡,幫助學生從橫向、縱向等方面全方位了解歷史,培養學生對歷史的熱愛以及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讓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學會以史為鑒。

        2.適當補充歷史資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歷史知識,通常可以適當補充一些教材以外的歷史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必修一中一課,在講述革命失敗的原因時,我引用了影視資料《白鹿原》,并通過分析故事中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對白和結局,提問并激發學生對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與妥協性的理解。另外,再補充魯迅的文章《風波》《藥》,使學生產生對革命者的英勇獻身精神的敬仰,讓學生認識到由于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引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尊心。

        總的來說,中學歷史課標與中學歷史教材的關系就像樹干與樹枝的關系,無論樹枝有多少個,都會圍繞樹干延伸,相應地,無論中學歷史教材有多少版本,它都必須圍繞中學歷史課標的要求進行編寫。也就是說,教材內容的編寫和結構、風格的設計都必須依據和圍繞歷史課標,并以此作為指導思想。教材只是我們的一種學習工具,是聯系課標和教學的紐帶。任何版本的教材和教輔資料都跳不出課標的要求。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活動中,認真研究歷史課標,并立足歷史課標大膽使用教材,靈活駕馭課堂教學,才能使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趙克禮.歷史教學論[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第2篇:中學歷史范文

         

        欄目設置

        本刊在華東地區及至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來辦刊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學歷史教學研究》編輯部依托雄厚的師資力量、及時的高考資訊、江南和蘇中眾多知名學府,欄目主要有“新課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學研究”、“能力培養”、“教學參考”、“課程實驗”等。

         刊物信息地 址: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

        郵政編碼:215021

        第3篇:中學歷史范文

        1.有助于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提高教學效率。隱性課程一般是通過潛移默化方式對教育過程、教學活動以及學生的心理思維加以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講,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并不缺少課程資源,教師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非常之多。在隱性課程的視角下,教師一方面需要注重啟發學生的生活經驗資源,另一方面要拓展學生家庭中的歷史資源。從建構主義理論來看,學生對于學科的學習和理解,都不是在白紙上畫畫,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加工、選擇和處理。學習的獲得,是在學習者本身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獲得的新信息進行重新認識,從而生成新的知識、看法。教師在充分開發隱性課程的情況下,學生能夠更加順利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2.有助于構建“三維目標”,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感。新課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構建全面、科學的課程目標,特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更是當前教育改革形勢下倍受重視的一環。隱性課程的視角下,教師的人格品質、職業精神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態度;在耳濡目染的集體生活中,其他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性格、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等,持久而深刻地影響著自身的精神世界;社會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和美好的社會風尚,社會倡導的遵守秩序、保護環境、熱愛勞動、熱愛祖國等人文精神,還會逐漸升華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3.有助于增強教師的職業素質,提升教學水平。開發利用隱性課程使歷史教師不再只看重歷史教材中的內容,而把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歷史課程隱性資源當中。但是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教師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加強自身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加強教育理論學習,要將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歷史新課程中。同時教師需要有敏銳的目光,尋找最適合學生學情的隱性課程資源。隱性課程促使歷史教師不斷提高完善自我,同時進行自我總結、反思,積極投身教育實踐,才能提升教學水平和能力。

        二、隱性課程視角下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策略

        1.學校要注重校園環境的建設。中學生由于課業安排,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中度過,因此校園環境對于學生在隱性方面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校園環境上,一方面可以將校園一處建設成頗具有歷史氣息的“歷史角”,教師、學生都可以在其中探討歷史問題,講述歷史故事;另一方面,學??梢栽谧呃?、墻壁上張貼歷史故事、歷史地圖或歷史人物事跡,學生在看到這些歷史資料后會激發起對于某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興趣,同時也能提升學生學習、探索的熱情。

        2.教師要重視隱性課程資源的顯性化。當前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各種課程資源多不勝數,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要重視隱性課程資源的顯性轉化。隱性課程雖然難以進行編碼、表達,但并不代表這一重要課程資源只能隱藏于顯性課程背后,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合理手段將未被教師主體意識到的隱性課程開發為可被教師主體意識掌握但尚不能用語言表述的隱性課程資源,最后通過顯性轉化成為能夠用于教學實踐的隱性課程資源。隱性課程是歷史教師拓展教學資源的寶庫,教師通過顯性手段轉化隱性課程,才可能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促進隱性課程的創新與增值。

        3.家庭、社會的歷史隱性課程開發。家庭對于學生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中學生歷史興趣的培養更起到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家庭和社會教育同時也是隱性課程的重要內容。開拓家庭的歷史隱性課程資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素養,培養興趣;另一方面又可以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與親情。若有家長是從事文史類工作的,學生更是從小耳濡目染,接觸歷史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探索能力和求知欲。我國擁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從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出,我國普通民眾對于歷史的接受程度較高,央視《百家講壇》欄目的熱播更是掀起了一股全民學史、讀史的熱潮。家庭、社會對于歷史的關注同樣作用于中學生的學習思維中,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三、隱性課程開發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避免隱性課程的負面作用。隱性課程的性質決定了隱性課程的雙重作用,中學歷史教師在進行課程資源的篩選運用過程中,保證其積極作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現副作用。隱性課程對顯性課程產生催化作用,健康積極的隱性課程不僅有助于學生情感、意志和價值觀的培養,更有助于促進學生對于課業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

        2.堅持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的有機統一。歷史教師在著眼于隱性課程的同時,不能忽略了正常的課堂教學活動,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有機結合,才能圓滿完成整個教育課程。如果沒有進行系統、規范、合理、科學的顯性課程,那么隱性課程的進行就沒有了堅實的學科底蘊和知識基礎;如果不重視隱性課程中學生思維意識、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學生勢必會缺乏思想品質的鍛煉,有礙學生的心理成長。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二者相互影響又相互補充,在一定的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學校和教師要在重視顯性課程的基礎上,研究運用隱性課程,將二者有機結合,方為治學之道,也正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趨勢。

        3.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標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就是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論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是在隱性課程的視角下,都要以學生的個體發展為本,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隱性課程的視角下,應該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歷史學習與探究的潛力,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學生自身也應當在隱性課程中鍛煉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學習能力,為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隱性課程的開發與運用對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作用特別契合歷史學科教學的要求,因此,中學歷史教學的各項組織者和參與者都需要給予其足夠的重視。由于隱性課程的性質具有雙重作用,在運用隱性課程的同時,要時刻予以關注,防止其產生負面影響。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是有機統一的一個整體,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能二者偏廢其一。中學歷史教師開發和運用隱性課程的過程,同樣也是提升自身素質,增強自身教學實踐水平和能力的過程。

        第4篇:中學歷史范文

        1 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提起歷史,人們的印象是:死記硬背;與現實聯系不大,是無用之學。造成這樣誤解的原因在于歷史教學本身出了問題。它涉及國家政策導向、史學工作者、教材編者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歷史教師等諸多方面。就史學研究和史學工作者來看,許多史學研究“太細”,遠離國計民生;不少史學文章和專著文句深奧難懂,只能在圈內流傳,圈外無人理會,形同廢紙。就教材的編寫來說,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教材編寫越來越簡單,只有基本線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詳細資料、人物敘述缺乏立體感、回避熱點問題等等。就教師來說,為了完成高考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只會強調死記硬背。

        為了解決上面的問題,作為在教學第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必須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等問題,這也是現實問題。

        2 歷史教學方法

        在上面的歷史教學理念的響下,中學歷史教學方法應具有以下的特點:

        2.1 以探究問題為目的。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有人曾說:正是問題才把只不過是小碎石的東西變成了歷史的證據。然而,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固定式的,對于學生來說,并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有膚淺的問題,要不然就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重復)。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都要給學生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

        2.2 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歷史學習不應該是促成思想固化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種僵化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式的思維、復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辨證的、變化的、發展的視野,尤其是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學習歷史,像學習數學一樣,也是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歷,是積累經驗的機會。所以,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話、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主,促動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

        2.3 以學生參與為形式。使學生參與教學,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是使教學得以真正展開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到挫折感與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重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2.4 以史料運用為條件。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信息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學歷史感到厭倦。所以,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得以統一,而不是分離。我們提倡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匯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的問題。所以,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2.5 以周密設計為準備。任何教學方法的運用,都不是隨意的,甚至不是隨機的,都要有事先的準備和安排,有具體的目標,有明確的設計思想,體現出一定的教學觀念。方法的實施,是有步驟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教師以認真的和客觀的態度來對待。前蘇聯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優化教學,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他認為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材難易程度、全班學生的程度、各種教學方法的效用和長短處、教師本人的特點和能力等,這些都需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計劃。

        2.6 以教師引導為助動。以往的歷史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唱主角戲的,好像教室這個舞臺是為教師搭建的?,F在我們倡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但并不是說教師只是一名“場記”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師的作用更為重要,他要像導演一樣,要對教學進行引導、組織、控制,并隨時診斷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教師與學生的最基本的關系是教學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愛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對方的,是互動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間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觀臆想的。所以,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學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在素質教育觀念的指引下,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為的,我們的教師可以從三個方向上對歷史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將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移植到歷史課堂教學中,例如討論、辯論、論壇、模擬、角色扮演,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造,賦予新的活力,例如對傳統的講述、講解、講讀、問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創新,突破舊有的模式,使之更適應學生的學習。三是創新,即在教學實際中摸索和創造出新的教學方法。

        第5篇:中學歷史范文

        近年,中學歷史教學界存在著一種互相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歷史課不受重視,學生學習歷史缺乏興趣;另一方面是每年一度的高考中,歷史試題大有越來越難的趨勢,其中有些題目本來是用來考研究生的,卻拿來考高中生。教師學生拿到成績,總不免英雄氣短。許多優秀的中學歷史教師抱怨:我們沒有多少時間進行正規的教學,幾乎每年都在緊張的復習備考中度過。

        出現這種矛盾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對于前者,人們早已習以為常,因為歷史課不好學,學生對歷史缺少興趣,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老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雖然十分重視歷史,將歷史列入總統規定的所有初高中必修的五門核心課程,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據美國全國人文科學捐款基金會對部分大學生抽查后公布的調查報告(1989年10月10日)中披露:當抽查問及“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句名言時,竟有1/4的人認為語出美國憲法;當問及杜魯門哪年發動朝鮮戰爭時,近60%的學生都回答說不知道;有50%的學生不清楚美國南北戰爭發生的年代。東方近鄰如日本,這方面的情形同樣不妙,“歷史課在(學生)不喜歡的課程中占據首位,這種情況由來已久了。歷史教師也因歷史課很不容易教而感到苦惱。學生們不喜歡的內容又是什么呢?人們都說,那就是一些不要求思考的歷史用語、重要事項的羅列和強記的課程”(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辦、中國課程教材研究所編:《課程發展與社會進步——國際研討會論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79頁)。為改變這種狀況,世界范圍內,人們正在進行不懈的努力。

        令人疑惑的是后者。誠如一位教育學者所指出的,“如果說教學工作是學校主體的話,那么課程與考試就是左右學校教學的兩翼。課程是實施教學工作的藍圖,考試則是評價教學工作的鏡子?!保▍芜_:《英國義務教育階段考試制度的改革》,載《課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6期)。課程改革必然要引起考試制度的改革,考試制度改革的成敗,不僅反過來影響課程改革的進程,而且必將對教學產生導向作用。中國80年代中期以來的課程改革,為中小學歷史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是公認的事實。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新一輪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供試驗用)已于新近頒布并出版發行。與新大綱配套的高中教科書試驗本,也以嶄新的面貌陸續與廣大師生見面。然而,近些年的高考,雖然在歷史學科考試測量的目標、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都有所改進,在注重考查考生所學歷史知識的同時,尤其注重考查學科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對歷史課的重視,但也確實存在不夠完善之處,客觀上給中學歷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為大學歷史專業選拔人才的命題指導思想,既不切合大學大文科選拔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中學歷史教學高考命題人員主要由大學歷史系教師組成,他們重視學術研究,命題首先注重考查“一個中學畢業生在歷史學科中將進入大學文科歷史系學習歷史時所應具備的學習潛能”,而不是考慮一個中學畢業生在歷史學科中將進入大學大文科各專業學習時所應具備的學習潛能,表現出明顯服務于大學歷史專業的傾向。幾年來材料解析這一題型占分比例越來越重的趨勢,是這種傾向的突出表現之一。用分析、解析某一材料的手段來測試考生的能力,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很古老的測試方法,但以材料解析題的形式引進中學歷史教學與測試領域,卻是近十年的事情,最早出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的《初級中學中國歷史第一冊練習冊》當中。我們認為,適當地采用這種題型進行訓練,給學生接觸文字材料的機會,有助于鍛煉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但是,把它作為一種固定題型運用于高考,將所占比分逐年增加至總分的24%,要求考生從材料中學究式地尋找微言大義,與科舉制似有相近之處。這種測試方法,多大程度上符合大學大文科各專業選拔人才的要求,我們且不去深究,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即這種超出學生實際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試方法,程度不同地影響了正常的中學歷史教學。為幫助學生應付這類題型,“老師(只好)搞題海戰術,你去年考卷上出了一道A類題,我就讓學生復習時做100道、200道這種題。這就是完全不顧教學規律的所謂‘應試教育’,對于命題本身,也會走向僵化、單調、脫離實際,甚至‘新八股’的死胡同”(《國家教委考試中心負責人談高考命題》,見《光明日報》1996年7月11日第2版)。了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近年有關材料解析的小冊子為何泛濫成災了。這一題型在高考中的出現與固定,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加大了老師的教學難度。

        1995年的高考歷史試卷中,材料解析題共3小題30分,39行一千多字。過大的文字量,占去學生過多的時間,使全套試卷所能容納的信息量相對減少。例如,第一題有關司南和指南針的材料一和材料二,因與教科書敘述和所引材料基本重復,實屬多此一舉,使第①問缺乏效度;第③④問,因答案過于寬泛無定,既不嚴謹,也不唯一,缺乏信度。這一題型,是高考歷史服務于大學歷史專業選拔人才指導思想的產物,個別命題人員對此頗為得意地說:材料解析題測試功能的寬闊,廣為人們所肯定。一份中學歷史雜志載文評論這種題型功能時,曾指出:“高考試題中出現這種題型,是一個創造。它不僅可以為大專院校歷史系挑選優秀生提供依據,而且對今后中學歷史教學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材料解析題這一題型的功能,隨著逐年的實踐,其材料來源不斷被擴寬,其功能也逐年拓展,其〖ZZ(〗絕對難度也越來越大。他們對自己的只為大學歷史系挑選人才服務的指導思想并不諱言。如此下去,中學歷史教學只好將中學生當成準大學歷史系學生來培養。人們不免思忖,大學歷史系每年招多少學生,在大學文科招生總量中占多大比重?以歷史系的選拔標準要求所有文科專業的考生,是否具有針對性?是否有強人所難之嫌?由此可見,這類試題的導向作用越大,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負面影響就會越嚴重。

        二、歷史命題即使改變了為大學歷史專業選拔人才服務的傾向,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負面影響也會大于積極導向作用

        中學,包括初中和高中,是青少年學生獲取知識的最佳年齡段,在學校教育進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都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這一時期,課程繁多,課時總量有限,各科教育內容的平衡應擺在首要地位,因而各種矛盾相對集中。初中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后三年或四年,學生只在小學社會課中學過點滴的歷史,這一階段的歷史課擔負著傳授歷史知識、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能力的任務,是打基礎的好時機;高中階段,學生素質有所提高,歷史課的三項任務沒有根本變化,但培養目標發生了變化,即一方面要向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向社會輸送合格的中等水平的人才。既要滿足大學歷史專業的選拔要求,又要顧及大學其他各專業的選拔要求,更要符合其他各行各業對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歷史課基礎教育的性質沒有變化,面向的是大多數,所以任何拔苗助長,只抓“40%”,不顧全體的做法,都將有損于基礎教育的辦學性質,影響正規的中學歷史教學。

        受現行高考體制的制約,歷史高考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捌胀ǜ叩葘W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與普通高中畢業生會考不同,是選拔考試,其目的是為普通高等學校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新生提供考試分數。普通高等學校要從當年的考生中選拔40%左右的新生,因此,考試還須在全體考生的成績中,從高分到低分‘拉開距離’,特別要在40%上下‘拉開距離’。高考試題的水平(或難度),是由全體考生,特別是成績在前40%左右考生的水平決定的”。事實上,只要上了高中,幾乎沒有學生甘居60%之列,也沒有哪位教師單純只抓40%,于是,高考試題的難度,也就成了中學歷史教學對所有學生的要求。如此居高不下的難度,使廣大學生忽視基本歷史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訓練,逐步陷入片面追求高、難、深畸形發展的境地。

        中學歷史教學,無論初中還是高中,最主要的任務是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培養基本的歷史學科的能力?!啊尽@個詞,含有‘普通而強有力的適應性之意?!瘜W生所學的知識越是基本的,就越能不斷地擴充和加深,并對新問題的適用性越寬廣,知識越是歸納為定義、原理和法則,越是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應用”。掌握了“基本”的,就易于理解和掌握整個學科,有助于記憶,有助于從已知到未知,促進知識遷移,有助于縮小高層次知識與低層次知識間的差距。歷史高考因為“特別要在40%上下拉開距離”,所以不免脫離基本的學生、基本的知識與能力。在長期的考試導向作用的影響下,中學歷史教學也只好偏離“基本”,實施“應試教育”。這種情形不單影響高中,而且貽害初中。由于決定能否在高考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是將要進入的高中學校的質量,大多數初中的學生都面臨巨大壓力,千方百計要在這個既高度平均主義,又競爭十分激烈的體系中上一所好高中。為了準備中考,許多學校只好打亂正常的教學秩序,集中大量時間復習備考。因歷史往往被排斥于中考科目之外,歷史課僅有的每周兩課時理所當然地“臨時”取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歷史學科課時都得不到保證,何談“基本”,何求興趣與能力?長此以往,歷史教學大綱所設計的藍圖,只好遺憾地留下若干空白。

        三、歷史高考引發出對歷史教科書地位與作用的兩種不切實際的看法

        第6篇:中學歷史范文

        中學的歷史教學有三個重要的任務,分別是知識傳授、培養學生的智育水平,發展學生的德育素質。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人們對歷史學科教學與中的德育教育已經有了非常多的探討。強調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人類的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歷史責任感。德育教學是開展歷史教學最終那個要的形式,加強改進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高尚品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學德育教育

        中國是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非常多的、優秀的傳統道德思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當時社會具有重要的影響,對后世的影響也比較甚遠,對青少年的道德培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之后,德育工作成為重中之重,中學歷史教學成為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在教書的同時育人。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比較重要,自古以來就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題。德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需要占據關鍵的位置,當今社會各個國家都重視德育教育,各個國家之間的性質不同,德育教育的關鍵點與重點都不同。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學受到社會部門的廣泛重視。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之間相互沖突與碰撞,如何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與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教育需要重視的問題。當今社會青少年受到多種思想觀念的影響,學生在道德評價、道德行為上出現一系列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辨別真善美、形成正確的道德評價,是教學的重難點。中學生是祖國與民族未來的橋梁,新世紀要求德才兼備的學生,思想品德與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學生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有教師發揮引導作用,重視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加強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一個常年被探討的話題,當今社會再次進行強調,是因為社會上存在許多的問題,與道德文明的現象相互違背,這些不好的影響,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德育教育。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道德素質令人擔憂,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學習與工作中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想著自己,自私自利,缺乏社會責任感、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且愿意與其他人進行攀比,這些問題的出現,要求必須要進行德育教育。

        三、中學歷史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發揮中學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

        歷史教學包含的內容復雜,包羅萬象,從時間上來講,貫穿于上下幾千年,從空間上來講,縱橫世界各地,從內容上來講,歷史教學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風俗等方方面面,因此歷史教學具有多樣性、綜合性。過去是現在的前身,現在是未來的前身。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歷史是溝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鑰匙,學習歷史,有利于從過去歷史中反思出一些內容,我們可以從中總結經驗,以前人的經驗為借鑒,避免重蹈過去的錯誤努力獲取經驗與效益,在學習、生活與工作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選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教學有利于揭示社會發展的前進與方向,啟迪學生智慧,在進行德育教學上,也是其他學科沒有辦法取代的。當今社會,歷史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歷史教育。但是大量教育教學實踐表明,中學歷史教學中還有許多教學現狀令人擔憂。歷史教學重視智育、忽視德育,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節,教學方式單一,一些歷史教學的一線教師不斷改變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歷史教學的方法,豐富歷史教學內容,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時代精神。

        (二)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我們國家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古人具有非常高的智慧,并且創造出來了燦爛的科技成就、文化成就,對整個人類的文明具有重要的貢獻,著名的四大發明,還有各種重大的科技發明與科技成就更是數不勝數,有的比歐洲國家早上幾百年,對世界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組織學生觀看屈原、李時珍、李光四、劉胡蘭、等人物的視頻,讓學生勇于追求真理,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質,學習其不畏艱辛,刻苦追求的品質,被其不畏犧牲的精神感動,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了解解放前后的變化,開展“聽老人講故事”的活動,讓學生了解歷史就是在身邊一點點發生的事情,不是遙遠的、脫離生活實際的、空洞的、乏味的知識,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激發學生內心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對自己的國家感到自豪,為國家與民族的富強而努力。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開展德育教育的中心環節,教師需要給與高度的重視,結合相關內容,加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讓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

        (三)學習古人優秀的品質與人格

        人的成長與發展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人格需要受到諸多態度、諸多行為的綜合。在歷史教學中,就要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歷史教學中接觸到的歷史人物非常多,他們的優秀品質與優秀人格對后世有重要的影響,這對青少年時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歷史書中有許多這種事例。李時珍在給人看病的時候發揮自身的醫德,對待病人細致、耐心、認真,對任何事、任何人都平等視之;徐霞客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不顧風霜雨雪,不怕豺狼虎豹;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在學習中,接觸到的這些人物,對學生會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人物的成功主要是因為自己刻苦鉆研、不怕困難、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嚴于律己,這些都是學生人格中重要的因素。中學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在學習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要僅僅圍繞“鴉片”這個關鍵的主題進行學習,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討論,有的小組討論的是給當時中國帶來的問題,有的將鴉片與現代社會的吸毒聯系在一起,有的討論鴉片對人體與家庭的損害,他們在研究與討論中,清醒的認識到帶來的危害。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要讓學生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基礎上,看看自己與歷史人物之間的差距,找出自己缺點,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生紛紛找出自己的不足,學生甲說:“我在學習中僅僅憑自己的興趣與三分鐘熱度,做事缺少計劃,虎頭蛇尾,對待挫折的能力較差,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學生乙說:“我他別內向、膽子小、缺少獨立思考的自主性、以后在學習重要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膽量,勉勵自己好好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品格。”學生丙說:“我學習缺乏恒心,做事缺乏毅力,缺少頑強的一直與鍥而不舍的精神。”就這樣在學習中,學生通過感受歷史人物,不斷地反思自己,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格,培養自己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完善自己的人格,讓自己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掌握歷史發展規律

        歷史學科闡述的是人類發展、社會發展的過程與規律的學科,歷史能夠解釋社會發展的規律,有利于為治國安邦提供給必要的幫助。例如在學戰后的世界相關知識的時候,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的發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明白,社會主義革命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發展才會革命徹底。蘇聯解體只是說明社會主義發展走入低潮時期,并不能說明社會主義發展是失敗的,建立學生的理想信念。在學習工業革命的時候,教師讓學生深刻的意識到,工業革命、科技發展取得重大的成就,需要科學家們不斷努力,獻身科學,也要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讓學生對社會發展有清醒的認識。

        (五)提升教師的素質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主導作用,是挖掘學生智慧的關鍵因素,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作用,就要具有高素質的教師,教師要對德育教育有高度的重視,要從思想上重視德育教育,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還具有扎實的知識與能力,具有豐富的學科知識與語言表達能力。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為德育教育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加強德育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中學歷史教師應該結合新的教學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完善學生的人格,提升綜合素質,逐步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

        作者:劉繼青 單位:沈陽市第一五二中學

        參考文獻:

        [1]趙宇.新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突破[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22).

        [2]余瑾萍,滕達,王衛鋒.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學習月刊,2006,(22).

        第7篇:中學歷史范文

        1改變教育觀念

        創新教育不僅是一句口號或是一種形式,而是將創新作為一種理念傳遞下去,因此,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引導者的作用,督促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在以往的初中教學中,歷史學科一直未得到關注,學生學習歷史只是為了應對考試,而進行機械的背誦,創新教育時代背景下,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該改變教育觀念,注重歷史教育,并且通過改變教學方式方法等措施,促進歷史教學改革的順利推行。

        2提高歷史教師素質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是整個課堂的引導者,督促者,因此必須對歷史教師進行創新教育,使其能夠提高教學技能,改變以往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向著“四合一”型教師努力,即學者型、科研型、交流型以及特色型,這是現代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分析歷史教師應該如何提高教學。第一,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端正思想,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并且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從多個角度剖析學生學習情況。第二,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歷史教師想要引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就必須從自身找原因,對歷史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的歷史課堂教學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屬于“知識傳授型”,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將歷史文化代代相傳,但是無法適應創新教育,更無法滿足時展要求。因此,歷史教師應該盡快進行角色轉變,進行創新式教育。第三,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不斷深入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掌握對歷史教師來說,應該是其必備的教學工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如計算機、投影儀等輔助完成歷史教學,歷史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與其他教師交流經驗,取長補短,使自己的教學更加適應時展,培養現代化人才。

        3教學目標要求

        在整個創新教育背景下,提出了總體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針對中學歷史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例如在歷史學科中,一些事件的歷史年份很難記住,教師可以將其編成順口溜方便學生記憶。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如何進行思考,例如:對于一些歷史人物的看法,應該脫離教科書,培養學生自我思考能力,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回答加以點評,引導學生正確進行思考。對于歷史課程中的諸多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滲透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掌握學習的方法至關重要,而歷史學科基本上是我國文化的結晶,教師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歷史的意識,促進其能夠了解我國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并使其更加努力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知識傳授知識的教學理念,而是將學生作為主體,采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參與課堂,例如:教師可以將一些歷史小故事做出幻燈片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播放,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教師還應該與學生積極互動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4改變教學方法

        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以便能夠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應該積極備課,熟悉教學內容,制定課堂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教學方式的突破。

        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采用粉筆寫板書,以課本為基礎,進行歷史知識的灌輸,這樣的教師形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促進歷史文化的傳承,但是無法獲得長遠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追求教學方式的創新,借助一些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將課本中歷史知識通過課件的形式進行展示,如歷史圖片、紀錄片等等形式,使歷史課堂教學更具多元化,例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充當一節課的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剖析,教學活動如何開展,這樣的教學嘗試也會得到不一樣的歷史課堂。例如:某市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開元盛世》這一堂課的教學時,該教師在課前制作歷史課件,用圖片、視頻以及文字等形式相結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上,教師首先在多媒體設備上播放一首詩,即杜甫《憶昔》,然后提問學生這首詩歌描寫怎樣的一幅畫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予補充,緊接著教師讓學生想象一下這樣的畫面,并且請同學描述,教師借助同學的回答引入教學,緊接著播放一些關于開元盛世的圖片以及視頻片段,使學生對這段唐朝文化進行了解,如當時的皇帝是誰,為什么會形成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一部分的教學,教師采用了分組探究,推選小組代表進行回答,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說明,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完整。這樣的教學形式新穎而且教學效果較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歷史教學創新的成果。

        4.2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綜合性人才,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中,要注意進行學科整合,因為歷史教學中會涉及到地理以及政治學科的內容,教師可以適當在課堂中進行點化,幫助學生能夠將學科知識進行聯系。例如:歷史教學中會涉及到一些地理知識,如過程中,經過地方具有一定的地形特點。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成為復合型人才。

        5結語

        第8篇:中學歷史范文

        【關鍵詞】中學歷史 閱讀能力

        一、提出中學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的依據

        1.歷史閱讀的特殊性。 我們常說:“文史不分家”,說明歷史學科與語文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歷史學科的語言更具有科學性。很多歷史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內涵,不像寫作文,可以靈活一些。第二,歷史學科的知識概念存在著兩類不同的概念:一般概念和學科特有概念。一般概念的認識和掌握的手法注重概括;學科特有的概念則注重分析與綜合。第三,歷史學科有著區別于其他學科的認識形式:考實性認識、抽象性認識和價值性認識??紝嵭哉J識是“全部歷史認識中最基礎的一步”,其目的“在于求得歷史之真”

        2.中學歷史學科能力培養和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首先,中學歷史教學心理學認為:歷史閱讀能力是中學歷史學科的三項能力之一,也是其它歷史學科能力培養的基礎,因此,必須把培養歷史閱讀能力作為培養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首要途徑。 其次,從教學的主體性原則來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教育的目標之一。所以要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推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就必須使學生會閱讀。

        二、中學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首先,通過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把中學歷史教學心理學應用于中學歷史閱讀的教學實踐,可以構建中學歷史閱讀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體系,進一步建設和豐富中學歷史教學心理學,同時,為中學歷史教師的閱讀教學提供理論依據。

        其次,能夠推動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歷史學習能力的發展,而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和學習能力的發展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

        第三,改革傳統的課堂教 學,提高中學歷史教學成績。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的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師的精力主要用于對知識的整理和詮釋,而對學生學習心理、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過程缺少應有的重視,從而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成績不太理想。而隨著學生以閱讀能力為基礎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習自主性的增強,教師就能夠逐步擺脫傳統歷史教學模式,把主要精力放到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師生的交流互動上,這樣就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學成績。

        三、中學歷史閱讀能力培養的方法

        1.加強指導閱讀的示范作用。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受年齡、知識積累的影響,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因勢利導。講授新課時,老師應作閱讀示范,以教師的思維活動帶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通過反復強調和不斷的實踐,逐步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2.指導學生帶著目標仔細閱讀課本。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前應對課本進行深入鉆研,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精心巧妙地篩選幾個知識性、思維性比較強,提綱挈領的思考題,讓學生閱讀時,帶著問題,有目標地閱讀。有目標的閱讀有利于學生及時準確地抓住課本的中心、重點,對提高學習效果起重要作用。

        3.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閱讀思維能力。教師傳授的閱讀方法轉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通過大量的思維訓練活動來完成,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①強調歷史課的預習作用。②指導學生設計板書標題,培養學生概括提煉觀點的能力。③由學生用簡煉的語言來概述歷史事件,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④開展課堂討論,讓學生廣開思路,根據歷史的客觀情況,作出合理分析,使學生得到閱讀能力訓練的機會。⑤設計適當、適量、高質量的練習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應用,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⑥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做好筆記有助于學生明確記憶目標,提高閱讀水平。

        4.利用課本原始材料,通過對材料解析題、問答題的訓練,提高學生閱讀水平。課本原始史料是對課文重要內容的補充說明,在歷史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被學生忽略。指導學生如何把握史料與課本正文的關系,如何從材料的出處、時間、內容等信息同課文整體內容相結合。對提高閱讀能力、解題技巧、答題的正確性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9篇:中學歷史范文

        關鍵詞:中學 歷史教育 情感教育

        就社會學角度而言,情感的價值取向是一種長期處于國家或者是國家的某種社會文化背景作用下的產物,像愛國主義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等等,因此情感教育不但可以滿足人格、人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需要,還可以滿足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需求。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使用情感教育不但可以完成合歷史教學的任務以及目標,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完善人格、健康情感、優良品質。是我國的一種比較重要的開展素質教育的措施與途徑。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

        就心里學的角度而言,情感是一種復雜的態度體驗,包含了非常多的品質,是一種和社會整體需求與個人意識有關的狀態。在心理學上,人的情感被認作為平行于人的意志、性格的非智力因素。實際生活中,人們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說:激發人的潛質,使人向上等等。

        在中學歷史教育中融入情感因素,可以使學生的潛能被激發出來,并對學生自主認真學習的意識進行培養,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情感還可以幫助青少年的身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情感教育還可以建立起一種比較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得互動教學模式可以實現。現在很多的國內外的老師和學者已經把情感教育當做是一種新型的現代教學模式,并逐漸的應用在現代教育教學中。

        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中,情感教育是其中的一項,并不是單獨出來的。在現代教育教學中使用情感教育手段可以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進而促進學生自身協調發展。我國的一些中學歷史教育大綱內已經將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熱愛社會主義等教育放了進去,由此可見,中學歷史教育是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感情的,而且對中學生進行歷史教育是為了讓他們成長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所以在進行歷史教育時使用一些情感教學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還可以符合于現代歷史教學的趨勢和理念。

        二、增強中學歷史教育情感教育的方式

        (一)老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正確的對待差生

        歷史教師自己要做到熱愛學生與教育事業,理解、尊重以及關心學生,誨人不倦,對學生抱有期望感、信任感,循循善誘,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夠形成一種親密、民主、平等的關系,這對于情感教育的實施是及其重要的,主要是因為老師的態度可以決定學生接受情感的程度。歷史記錄的是過去,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但又離我們很遠,就中學生現有的生活閱歷以及知識水平來說,讓他們去理解和感知歷史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部分學生就不喜歡歷史,對歷史有一種畏難情緒。所以老師要及時的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循善誘,尤其是一些學習比較差的學生;老師要多給一些鼓勵,使這些學生感到老師還是關注他們的、沒有放棄他們,進而激發出他們的上進心,比如說在課堂上提問差生一些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問題等等,防止由于失誤過多帶給他們挫折感。對于學生來說,老師是非常重要的,老師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熱愛該學科的程度,所以老師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老師要多給學生鼓勵的眼神和話語,進而引發出學生的興奮感、愉,使他們產生積極向上、努力的心理狀態,使他們給自己下勁“我也是能學好歷史的”。

        (二) 使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情感教育

        同樣的歷史內容,有的老師就能講解的十分生動,學生十分喜歡聽,進而喜歡歷史;有些則是十分沉悶,學生基本不聽,導致對歷史興趣缺缺,時間長了就容易產生出厭學情緒,導致課堂教學沒什么效率。所以歷史教師想要在教學中使用情感教育,就要以歷史知識為基礎,在歷史教學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激發出來。比如說,在歷史教學中,使用情境創設方法等等。在一定的情境中情感才可以產生,所創設的情景之中的所有因素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其一般會對情感產生綜合作用。老師可以利用這一規律,在進行歷史教學時,使用適合的教訓媒體,按照教學內容,將其進行情景創設,使學生們感到身臨其境,進而給學生一個情感體驗,使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三)老師要重視對中學生的情感品質所進行培養

        在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中,由于歷史教育本身就具有非常豐富的情感因素,與其他的學科不同,所以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將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課堂的氛圍才會好。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歷史老師一定要將真實的情感融入到教學中,進而影響到學生,讓真正的歷史人物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在教學中融入自己真實的情感,進而調動學生自己的真正情感去感受各位歷史人物以及各個歷史故事,進而培養出學生的情感品質,這樣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還可以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比如說,;老師在講解岳飛、劉胡蘭等英雄歷史人物時,一定要講解他們的英雄事跡以及比較有代表性的事跡,進而將學生對榜樣的熱愛之情調動起來;對于秦檜等反面人物時,一定要用仇恨的心態去教育教學。所以在進行歷史教育教學時,一般要在歷史人物的作用教學中使用情感教育,用自己的情感激發出學生的情感,進而激發出學生的激情,在這種狀態中使得學生更好的接受歷史。

        在中學歷史教育中運用情感教學已經成為了現在一種比較重要的教學理念。這種理念不但提給了中學歷史教材更高的要求,也提給了歷史老師更高的素質要求。歷史老師只有不斷的增強自身的素質以及文化素養,在教學中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培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這樣,情感教學的教學目的才能夠被達到,我國的素質教育才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學生才能夠成長為社會主義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建華.歷史教育中的審美教育與優化非智力因素[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08).

        [2]曹友軍.歷史教育要體現人文精神和生命價值[J].考試周刊,2011(1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婷婷五点开心六月综合基地 | 天堂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 在线精品亚洲第一区焦香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 亚洲国产精品脚交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