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觀設計基礎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精品課程是教育部正在實施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設一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1]《護理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也是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專業基本概念、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起著重要作用[2]。我校自2012年開始創建《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歷經兩年,現將課程建設過程中的問題與思考總結歸納如下。
一、《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1.教學理念陳舊、創新意識不強
在課程建設中,雖然課題組的教師也能認識到課程建設的重要性,能充分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教學經驗積極投身于課程建設中去,但是卻存在教學理念陳舊、不敢創新,依然習慣性的用現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課程建設,這必然導致課程建設的結果差強人意,不能體現以精品課程建設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的。
2.建設隊伍師資力量薄弱
精品課程建設是教師的學術素養、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的綜合體現,形成一支力量強大的教師建設隊伍對我們現有的護理教研室的教師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自身建設團隊教師的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和教學水平都有待提高和改善。
3.教學方法與手段不夠靈活
《護理學基礎》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現代護理的基本理論和概念,樹立整體護理觀念,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去[3]。傳統的教學方法,如板書授課、教師示范、學生模擬等已不能滿足社會對新型護理人才的需要,因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探究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4]。因而要想打造《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必須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4.教學內容落后及與其他課程內容的重復
雖然近年來《護理學基礎》出版的教材版本很多,但是內容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革,存在教材內容相對落后與臨床實際脫節,教材編寫速度趕不上知識更新速度等問題。而且《護理學基礎》的內容與其他相關學科《內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等有重復的概念和知識,這在精品課程建設中也是需要調整和整合的。
二、《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精品化應對策略
1.提升教師的課程建設理念
首先,作為護基教研室課程建設隊伍的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增加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組織教師深入臨床工作,使其深刻的認識到現有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復合型護理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須改革和創新,進行課程精品化建設。再次,可以參考同類院校的精品課程建設成果,資源共享,讓教師了解創建一流示范性精品課程的必要性。
只有使課題組成員的理念提升,才能發揮團隊意識,共同創新,用于改革,實現課程精品化,提高我校護理專業的教學質量。
2.強化建設隊伍師資力量
師資隊伍建設直接關系到課程精品化的結果。結合我校護基組教師的現有情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①注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雙師型”教師能夠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把臨床病例結合起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②依靠高資歷中年教師,培養少經驗青年教師,中年教師的經驗豐富可以作為主導力量,青年教師應該注重學習,提高學歷、參加學術會議、青年骨干教師培訓等來逐漸提高專業素質;③利用假期時間組織教師進入臨床實踐,學習先進的醫療技術,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底蘊;④注重創新改革,很抓教師科研,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⑤從學歷、職稱、年齡方面構建合理教師梯隊。
3.運用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是精品課程的重要標志。結合教學內容不同,有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①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因其具有趣味性、生動性、前沿性、信息量豐富等特點,便于學生觀看、模擬接收新知識。②演示法:演示的直觀效果有助于內容的記憶,使復雜的操作變得容易理解,并能激發學生興趣,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③情境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學習潛能并增強學生的專業記憶。④角色扮演法:有助于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其社會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并且有助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⑤小組合作學習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改善人際關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并有助于形成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習能力。綜合運用以上教學方法,可以恰當的處理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既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方法,同時還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4.精選、重組、優化教學內容
關鍵詞: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c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search and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to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 design a comprehensive thorough exposition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 TU986.3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一、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體現博愛原則
“環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社會、經濟、藝術、科技、政治等綜合手段,來滿足人在城市環境中的存在與發展需求。它使城市環境充分容納人們的各種活動, 而更重要的是使處于該環境中的人感受到人類的高度氣質,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勵人們的博愛和進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間的主體,任何空間環境設計都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體現出對人的關懷,根據嬰幼兒、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行為心理特點創造出滿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間,如運動場地,交往空間,無障礙通道等。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也在隨著發生變化,城市景觀設計應適應變化的需求。
2.尊重自然和諧共存原則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綠化植被等要素構成城市的寶貴景觀資源, 尊重并強化城市的自然景觀特征, 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創造。古代人們利用風水學說在城址選擇, 房屋建造, 使人與自然達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參考榜樣。今天在鋼筋混凝土森林林立的都市中積極組織和引入自然景觀要素,不僅對達成城市生態平衡,維持城市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軟化”城市的硬體空間,為城市景觀注入生氣與活力。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構想反映了城市中的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渴求。
3.協調統一多元變化原則
城市美體現在整體的和諧與統一之中。古人云:“傾國宜通體,誰來獨賞眉”說明了整體美的重要性。漂亮的建筑的集合不一定能組成一座美的城市, 而一群普通的建筑卻可能生產一座景觀優美的城市, 意大利的中世紀城市即是最好的例證。城市景觀藝術是一種群體關系的藝術,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只是整體環境的一部分,只有相互協調配合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果把城市比作一首交響樂,每一位城市建設者比作一位樂隊演奏者,那么需要在統一的指揮下,才能奏出和諧的樂章。
4.整體設計原則
景觀生態設計是對整體人類生態系統進行全面的設計,設計目標是整體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城市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生命系統,要保證城市各組成元素達到最優的配置就必須正確定位城市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方向,綜合研究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礎設施組織。
5.綜合設計原則
景觀元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實現理想景觀生態設計的多學科性, 以此才能確保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 構筑一個協調、多樣、具有鮮明特色的物質環境空間,就必須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研究城市發展的各類專業人才及社會各部門的廣泛參與和協作。以往我們的城市規劃一般是由建筑及城市規劃部門完成。
二、現代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模式
斑塊(patch) 、廊道( corridor)和基質 (matrix)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包括荒漠、森林、農業、草原、郊區和建成區景觀。景觀中任意一點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是落在廊道內,或是在作為背景的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這種語言和景觀與城鄉規劃師及決策者所運用的語言尤其有共同之處,因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觀察結果很快可以在規劃中被應用。這也是為什么景觀生態規劃能迅速在規劃設計領域內獲得共鳴的原因之一,特別在一直領導世界景觀與城鄉規劃設計新潮流的哈佛大學異軍突起。美國景觀生態學奠基人Richard. Forman與國際權威景觀規劃師CarlSteinitz緊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統教授Stephen Ervin的強有力技術支持,從而在哈佛開創了又一代規劃新學派。目前,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高級研究中心(包括設計學博士計劃)中已專門設有景觀規劃與生態這一方向,使景觀生態學真正與規劃設計融為了一體。
運用這一基本語言,景觀生態學探討地球表面的景觀是怎樣由斑塊、廊道和基質所構成的,如何來定量、定性地描述這些基本景觀元素的形狀、大小、數目和空間關系,以及這些空間屬性對景觀中的運動和生態流有什么影響。
三、現代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案例分析
1.中關村科技園(海淀園發展區)規劃
中關村科技園(海淀園發展區)生態規劃勾勒出了自然生態系統與城市生態系統相結合的城市復合生態系統。該規劃方案包括生態等級分區、土地利用規劃、植被規劃、交通生態規劃調整、人口容量、濕地恢復規劃、能源環保規劃等多項量化的、可具操作的內容。該規劃的產生標志著中關村科技園區生態化建設已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中關村科技園區將在一個高位平臺上建起。
生態規劃與以交通因素為主的傳統規劃的主要區別在于它是以土地生態適宜性分析為依據,指導土地利用的規劃。根據海淀園后地區的資源特點,此次規劃選擇了坡度、地基承載力、土壤生產性、植被多樣性、土壤滲透性、地表水分布、用地成熟度、景觀價值等8個評價因子進行了土地生態適宜性分析,最終確定了核心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育緩沖區、生態建設緩釋區、中低度開發區和中度開發區等5個生態等級區,同時,在城市交通的布局、跨躍道路的設計與建設、地下水開采、地面滲水率、河床的蜿蜒度、河岸的植被以及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等具體內容上都做出了具有操作性的量化要求。該生態規劃還對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建筑節能技術的利用提出了建議和要求。
2.廣州科學城規劃
在廣州科學城的建設中,設計師將生態規劃方法引入其中,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以及環境質量等生態因素分析評價入手,以自然生態優先為原則,全面分析科學城發展環境中的自然生態特點,制定生態敏感性模型,進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發展用地、居住用地、產業用地、科研用地、綠化用地等)的適宜度分析,從而揭示了科學城適宜發展用地及方向,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為科學合理地制定科學城結構形態和功能布局提供了依據。
3.中山市景觀生態規劃
中山市景觀生態規劃注意維持和恢復景觀生態過程及格局的連續性(Connectivity)和完整性( In2tegrity) 。
在城市擴展過程中,應把維護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作為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尤其應注重城市邊緣帶的土地利用格局。這就需要分析景觀生態過程,通過其動態和趨勢的模擬來判別對維護景觀生態過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景觀局部、位置和空間聯系,即景觀生態安全格局( Security pat2terns) 。中山市城區在向東南山地擴展中尤其應注意山地與水系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4.成都景觀生態建設
成都市不久將在外環路到三環路之間的區域逐步建成8大景觀生態片區,并由這些片區構成一個完整的景觀生態圈,將中心城區緊緊包圍起來,讓蓉城真正成為森林城市。這些生態“氧吧”以外環路為邊界,向中心城區發展到三環路,部分生態元還跨越三環路進入到中心城之內。
5.三亞市景觀生態建設
海南省三亞市把城邊防護林工程與城市景觀、城市綠化美化相結合,連續開展植樹造林活動,著力建設三條城市生態景觀帶。三亞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今年三亞將種植“三邊林”130公里( 90多萬株) ,營造一座“森林城市”,爭取在五年內使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8%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0%以上。三亞市把城邊防護林工程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結合起來。今年年初,三亞市已正式啟動建設三條城市生態景觀帶:以狗嶺、 臨春嶺、鹿回頭嶺、金雞嶺森林綠化帶為主體的山頭森林帶;以三亞東西河為主線的河流、港灣生態景觀帶;以三亞灣、大東海、亞龍灣等濱海岸線綠化保護區為核心的濱海綠化環境帶。三亞市的“三邊林”,主要以酸豆樹、紅豆、重陽木、雨樹、鳳凰、木棉、相思樹等樹種為主,突出熱帶森林植物的多樣性和景觀效果。
參考文獻
一、構成課程在園林景觀設計專業中的重要性
1.平面構成課程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
平面構成課程將點、線、面、體等抽象的形態作為構成要素來研討,力求培養學生的基礎造型能力,其原理和方法在園林景觀設計方面具有指導意義。平面構成中的對稱、均衡、比例、尺度、對比、調和、多樣、統一等法則可以擴展學生的園林造型思路,培養學生造型的創造力,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設計水平。
2.色彩構成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
色彩是通過心理來判斷的,作為視覺傳達的重要因素,它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利用色彩組合構成,能使風景園林景觀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園林中豐富的植物及其富于變幻的季相景觀,為我們創造不同氛圍、不同意境和不同作用的園林景觀提供了便捷的素材。為了滿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而營造出功能不同的景觀空間,設計師往往需要利用色彩的物理效應,如色彩的距離感、輕重感、冷暖感等來調整景觀空間方面的不足,而相關的色彩原理都屬于色彩構成的內容。
3.立體構成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
立體構成是由二維平面進入三維立體空間的構成表現,是三維空間的實體形態構成。立體構成在結構上要符合力學的要求,運用綜合材料將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構成原則組合成美觀的形體。它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形體塑造能力和空間想象力的學科,而風景園林設計恰恰就是從多角度表現真實的空間藝術構成。為了創造出層次豐富、靈活多變、充滿情趣的景觀空間,設計師需要利用立體造型中的設立、圍合、覆蓋、架起、組合與重建、變形與扭曲等手法。
二、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學需要的變化,構成課程的教學模式存在以下的問題和不足。首先,以往的構成課程基本上都是圍繞構成本身進行研究和訓練,與園林景觀設計專業聯系較少,專業指向性較弱,與其他專業課程相脫節。其次,園林景觀設計的學生基本上沒有繪畫的基礎,對于構成課程的學習幾乎是從零開始,培養學生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提高學生對構成課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關鍵。最后,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這三門課程之間相互聯系較少,在園林景觀設計專業的應用也不多,因此加強構成課程與專業設計課之間的聯系也是至關重要的。
三、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探索與改革
構成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為了加強其與其他專業課的聯系,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總結,筆者認為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橫向教學,拓展課程,向專業靠近
在課程教學上擺脫舊的教學模式,橫向拓展。構成課不僅僅是基礎的圖案教學,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加強構成課程在園林景觀中的專業方向性,對舊的傳統課程內容進行優化重組,在保留講授課程基礎理論和練習的同時,增加與園林景觀設計專業有關的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在平面構成教學中講到點、線、面時,可以拿出一些國內外典型的園林景觀設計方面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如法國著名解構主義大師屈米的作品拉•維萊特公園等。這樣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點、線、面等構成元素,又使其對園林景觀設計有了初步的了解。
2.培養興趣,鼓勵創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尚不成熟的情況下,教師如何評價學生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作品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培養其競爭意識。而枯燥、偏頗、空洞的評價只能使學生喪失對課程的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情緒。教師從不同角度對每個學生的練習作品進行評價,通過激勵機制,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自豪和喜悅,能夠使學生形成對構成課程學習的自信心與自覺性。對學生自身而言,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他們創造新作品的過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以再現性思維為主,發展創造性思維,創作出新穎的作品。教師在上課時除了講解理論與評講作業外,還應該留出一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在講臺上講解自己的創作理念。在這種新穎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能鍛煉自己的膽量與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更直接、廣泛地相互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加強三大構成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這三門課程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在教學中,我們應進一步加強三大構成間的聯系,向專業靠近,與專業銜接。在構成課的最后階段,教師可以安排一個關聯三大構成的綜合練習,包括一系列從平面到立體再到具體景觀的設計練習。比如,可以讓學生做一個別墅的景觀設計構成模型,從形態、功能到色彩、肌理、材質,從平面的鋪裝、色彩搭配到立體的建筑、綠化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在設計與制作的過程中總結出構成美的規律,使其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這樣的練習不但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平面思維和立體思維能力,使其將三大構成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同時也將構成課程與園林景觀設計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樂趣,培養學生積極創新的學習態度。
景觀設計專業是最新的設計類型概念,是工業化發展所引起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人類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以后,才逐漸產生的設計概念。一般的理解景觀設計師是運用專業知識及技能,將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動與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景觀設計職業是大工業、城市化和社會化背景下的產物,是在現代科學與技術(而不僅僅是經驗)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我國經濟、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社會對景觀設計人才的需求與觀念也進一步的轉變,隨著高等設計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教育觀念的轉變,提高“景觀設計人才”全新的內涵,高等教育培養出的新一輪景觀設計人才正接受市場的檢驗。
二、地方高校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的主要問題
1.生源整體質量不高
隨著1999年的高校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地方高校在與省部級名牌院校設計專業的競爭下,招收生源具有自己的問題。在高考應試教育中,文理分科的結果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同時全國高考藝術類錄取分數線相對偏低,所以某些高中學校一方面將文化課弱的學生集中強化訓練。另一方面將專化課弱的學生也集中強化訓練,有針對性的報考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這樣的認識導致了嚴重的后果,考生文化底子薄,應試型的學習方法,入校后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都有缺陷,給地方高校的設計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導致生源整體質量下降。
2.專業教師年輕化,師資結構不合理,師資短缺嚴重
河南省87所省屬高校,加上民辦高校多數都創辦有自己的景觀設計專業,學生逐年增加。各地方高校的景觀設計專業的教師,在職稱、學歷、年齡結構都有不均衡的現象,在職稱上,高職稱師資培養需要較長時間,此外,地方高校由于條件有限,學校教師待遇、工作環境與部屬高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很難引進高職稱和留住學科的帶頭人、旗幟式及領軍式的師資。在學歷上,某些地方高校并不注重專業對口,大量引進剛畢業的碩士生,導致專業教師年輕化,相當一部分的新教師,在沒有經過嚴格、系統訓練和實踐鍛煉的情況下匆忙走上講臺。由于師資短缺,有些教師從來沒教過的新專業課程也只得臨陣磨槍,湊合講授。也都不同程度的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3.教學模式單一,課程設置不科學
許多地方高校景觀設計專業教學模式仍然是沿用各大美術學院的教學模式,教材、大綱均是傳統美術院校的教材和范本,課程設置也是美院的“工藝美術”模式。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各個專業的定位與發展參差不齊,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地方高校的教學機制。例如:在基礎素描的教學中,傳統的素描依然是調子素描。地方高校學生的基礎較差,想通過傳統基礎課的長期作業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學生的基礎造型能力,是很困難的事情,不僅不能使學生的技法提高,還占用了其他專業課的學時與學分,為后期的教學增添了障礙。
三、發展地方特色的景觀設計教學體系
1.個性培養、全面發展、綜合實踐能力的特色教學
強化以實踐、應用為特色的課程教學。課堂教學中,課本式教學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不利于景觀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在教師的啟發下,以已有的教材為基本依據,加以學生周邊的環境和生活實際為參考,將學生組織為團隊的模式,引導學生發現、討論、表達、解決身邊的實際環境景觀問題。
(2)將專業實踐引入課程教學實踐能力是檢驗景觀設計專業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設立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可以請高級技師現場授課,例如《公共空間設計》課程,利用學校在建項目講解基礎規范和功能要求,并帶領學生走進現場,學習施工材料,感受材質。通過對現場的了解,技師手把手的實際指導,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3)將實際工程項目帶動課程教學采用基于實際工程項目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把教學和工作過程結合在一起,建設“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情境,開發與生產過程結合的學習模式。例如《環境設施設計》課程中結合周口地區深厚的文化資源特色,在課程中重點強調傳統元素在景觀中的應用練習,并結合周口新城開發規劃項目,帶領學生下工地實地調研考察,形成具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實踐教學訓練。
2.基于地方高校實際的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中突出實事求是,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地方高校更應該為了突出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課程中體現適應性、針對性、系統性的專業特點,用發展聯系的觀點對待課程教學改革,注重學科交叉與融合。
(1)課程設置的改革與調整。地方高校長期以來沿用傳統基礎課的技巧與經驗的提升,但景觀設計需要創意與實踐,與傳統美術的意識有一定的區別,景觀設計基礎的課程需要加大改革。例如: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大構成課程改為構成設計基礎課程,這樣基礎課之間有機聯系形成系統。同時,課程設計應該強調針對性,突出各階段的培養目標,加強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培養方案的早期課程中,注重理論教學,突出動手能力,強化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中期課程以理論聯系實際,強化操作過程與技能培養,后期課程中,則更加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中以市場調研為重點。引入項目教學,使學生掌握設計項目組織與管理的基本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市場意識與項目意識。
(2)課程教學注重學科內外的交叉與融合。景觀設計專業學科內的交叉是指專業課與其他設計學科、基礎繪畫學科、設計理論學科的交叉,例如景觀設計與公共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的素描、色彩、人體工程學、中外建筑史,各課程之間的交叉,都體現設計風格、流派、表現之間的融合。這種綜合性學科導致當前的教材與教法很難完全適應現代景觀設計教學發展的需要。景觀設計專業學科的外部交叉是針對課程的綜合性特點,這種綜合涉及一定的文化、宗教、政治、民族、風俗聯系地理、生物等相關學科,不能只局限于創造性思維或設計史學的常規內容。例如:《景觀設計》課程中,對場地的調研增加為對地域特色的綜合調研,從而使學生在后期的設計過程中有針對性的解決各種問題。
3.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復合型人才,優化教師結構,培養求真務實的教師隊伍
(1)注重學生的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針對地方院校的生源特點,在教學中注重培養
扎實的基礎知識,制定自身的培養目標,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概念設計、方案設計指導學生從作品的基本特征、文化風格、地域特色展開個人思維,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設計演講與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思維的交流。例如:《快題設計》課程中,將景觀設計表現、色彩設計、方案設計相融合,快速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并結合學生所學的手繪表現知識,鍛煉學生的綜合設計表現能力。
(2)優化教師結構,培養求真務實的教師隊伍,整合教師資源
目前,地方高校景觀設計專業高級職稱,高等學歷教師嚴重缺乏,景觀設計師高層次復合型學科,這就要求從事設計教學的高校專業教師必須具備交叉學科的專業素質和能力。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科研能力有所不同,高校教師的結構應該調整為老、中、青的專業研究團隊。地方高校景觀專業教師普遍以中級職稱為主,對外交流機會少,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應該加強青年教師業務能力的培養,組織參加交流活動。
【關鍵詞l園林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C-0053-0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應“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此,筆者以知識和技能有機結合為基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終生就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為導向,以高技能人才培養為目的,深入開展了園林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優化教學內容。突出職業能力
(一)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出發點,設置課程學習任務。園林設計基礎課程是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是學生了解專業和進入專業課程學習的入門課程。根據園林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職業崗位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務要求為出發點,設置了漸進式的課程學習任務:園林體驗與園林藝術認知一園林構圖基礎一園林要素設計一建筑場地園林景觀設計。該任務以體現就業導向為前提,以培養適應園林設計工作任務所需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著力點,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項目教學。
(二)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優化教學內容。在以典型工作任務要求為出發點設置課程學習任務的基礎上,以園林設計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重點,具體確定了各學習任務的重點內容:其一,園林體驗與園林藝術認知的重點內容在于通過現場體驗,了解園林要素、審美內容和形式;其二,園林構圖基礎的重點內容為掌握園林藝術構圖法則及構圖的基本技能;其三,園林要素設計的重點內容為掌握山水、建筑、植物等各園林要素的設計原則和方法;其四,建筑場地園林景觀設計的重點內容在于掌握建筑場地環境的園林景觀設計方法和技巧。以園林設計師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和園林行業發展動態為依據,構建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內容,突出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實踐性。重視實踐環節,加強能力培養。
二、改革理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一)加強直觀教學。應該做到:
1.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視頻教學。在當今信息傳遞高效、快捷的時代里運用恰當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錄像、網絡等,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增大教學信息量,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如在介紹“園林藝術構圖法則”時,把能體現統一與變化、調和與對比、均衡與穩定、比例與尺寸等園林藝術構圖法則的圖片,通過多媒體在教學內容中穿插展示,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贊可夫說:“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可以成為學習的動機”。因此,教學中采用一種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應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視聽兼備及表現力豐富的錄像教學、資源共享及個性化強的網絡教學等手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充分利用實訓基地開展現場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現場教學內容更直觀生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啟迪學生思維的同時拓展視野、提升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整體效果。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為學院)校園環境、學院君武森林公園、學院園林工程施工實訓室等校內實訓基地和柳州市柳侯公園、江濱公園、市民廣場、鳳起新都小區等校外實訓基地,均為開展現場教學提供了機會和平臺。
(二)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主要包括:
1.啟發式教學法。授課過程中,注重知識的內涵和實質、知識與知識的聯系,注重對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比如在“園林藝術構圖的基本方法”學習情境教學中先利用多媒體進行圖片展示、案例教學,讓學生掌握平面構成的基本要素及其屬性,而后通過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對園林平面構圖的創作構思,進而培養學生進行園林藝術設計構圖的能力及創造性、發散性的思維。在具體操作上,首先學生自由分組,每一組為一家“園林公司”,以某個公園的沙盤為目標,分析其構圖藝術,然后以“公司”為單位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引導作用相得益彰的充分展示。
2.采用詩詞諺語趣味教學法。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穿插借用一些古詩詞、諺語等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常在花間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間養生保健諺語,反映了優美的園林環境是人們向往的好去處;“門前當桂(貴)”、“白蘭屋前種,美花香氣送”、“蘭草翠竹助文昌,家有讀書好兒郎”等詩詞介紹了幾種優良的庭院樹種;“高方欲就亭臺,低凹可開池沼,卜筑貴從水面,立基先就源頭。”為明末計成總結造園的理水原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道出了障景的藝術效果;“兩株一叢要一俯一仰、三株一叢要分主賓、四株一叢則株距要有差異。”說明植物叢植配置的基本原則。通過這些有趣易懂的詩詞、諺語,學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構建課程教學平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院校園網絡及園林設計基礎精品課程網站的建設,有利于教師上傳電子課件等相關資料,學生自主學習、方便快速地下載課件資料、上交作業、提出問題、在線學習交流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為任課教師之間提供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
三、改革實踐教學,強化技能培養
(一)改革實踐教學項目。根據園林職業能力要求、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特點,確定實踐教學項目,強化職業技能培養。實踐項目主要內容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設置,同時包含主要教學內容并盡可能自然、有機地結合多個知識點。項目一:園林體驗與園林藝術認知,通過園林實地參觀、體驗、資料收集等實踐活動,進而了解園林要素、內涵、特點、形式等知識點;項目二:園林作品評析,通過對園林作品進行分析、討論、評價等活動,了解園林藝術特點、美學法則、園林空間組織等知識點;項目三:園林藝術構圖設計,通過幾何式、自由式構圖練習,掌握園林藝術構圖中的平面、色彩、立體構圖的方法和技巧;項目四:園林要素設計,通過對山水、建筑、植物等要素的設計訓練,掌握園林各要素的設計方法和技巧;項目五:建筑場地園林景觀設計,通過庭院園林景觀設計訓練,掌握建筑場地園林景觀設計的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閩臺合作;環境藝術專業;辦學模式
隨著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集更加緊密,在高校辦學這一特色上,閩臺高校辦學的多元對接呈現常態化趨勢。作為先行先試的全國首家閩臺合作辦學單位――閩江學院海峽學院,承擔著福建省“校校企”閩合培養人才項目,其中環境藝術專業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合作辦學。因此,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角度上,以閩江學院海峽學院環境藝術專業作為研究案例,對于本校環境藝術專業教學模式調整以及其他兄弟院校借鑒均有著重要意義。
1兩校環境藝術專業教育現狀及特點
(1)閩江學院環境藝術專業發展現狀及特點。1)環藝專業學科發展現狀和專業設置體系。從辦學方向上來看,環境藝術專業大致分為兩大方向――建筑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閩江學院環境藝術專業師資傾向于室內設計,并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室內設計人才。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培養模式較為狹窄。在師資構架上,尤其是具有優秀工程經驗的景觀設計教師的引進上,均存在較大難度,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利用臺灣優秀師資存在較大的優勢互補。2)藝術基礎教學資源深厚。閩江學院漆藝、雕塑、油畫、國畫等專業有著較厚的底蘊,在環境藝術專業學科構架上,低年級學生進行基礎學科的學習,對于整個環境藝術橫向學科發展建設均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對學生未來多元化擇業提供了基礎條件。(2)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專業發展現狀及特點。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作為臺灣老牌私立大學,在閩臺高校合作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國文化大學環設學院整合了原隸屬工學院的建筑學系、法學院的市政學系、農學院的景觀學系,在跨領域的整合上較有開創性與引導性。景觀系的根基立足于農學院,是臺灣本科第一個創立推動景觀建筑教育與培育景觀專業人才的科系。在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學科建設上,立足于培養學生對生態保育、環境保全、生活環境適宜性的創造設計,這種創造設計是在社會機制、市場機制和國家機制的前提下進行整合,不僅培養學生藝術創造思維,更是在產業、環保組織、土地開發商、政府、社區、等多元素考量下,培養學生在多維度的空間設計中去思考和設計,更重要的是培養的景觀設計師對于社會的應有貢獻以及責任感。
2兩校合作辦學模式調研分析
(1)調查目的。本調查主要目的為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兩所學校環境藝術專業教學模式比較,包括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學特色和戶外教學方法等。2)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學生對環境藝術專業期望值與學習動機。(2)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為閩江學院海峽學院2009級、2010級、2011級部分環境藝術專業學生。一部分調研目前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就讀的大陸交換生。另外一部分為閩江學院藝術類教師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師。(3)調查形式和內容。本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題目涉及到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學特色和戶外教學方法、學生學習動機等。(4)結果分析。1)環境藝術專業學生培養目標架構。閩江學院海峽學院采用分段培養方式,采用“3+1”雙校園學習模式,學生在大學本科四年的學習期間,第三年到臺灣合作大學學習,讓學生以最經濟的方式接受臺灣著名高校的文化熏陶和優質教育資源。從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學生培養架構圖中可以看出,文化大學景觀系學生在二年級始有意識進行空間與社會尺度的訓練,更加重視田野教學實地觀察,務實生態規劃系統教學的Core Course執行。四年學習階段重視前瞻政策與議題的思考與解決方法訓練,重視具有實務經驗的教師的參與。目前閩江學院海峽學院較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本科部來講,在本科環境藝術專業培養上,有所區別,相對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的務實生態規劃系統教學,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在大陸環境藝術學科建設大環境下,努力依托中國文化大學較為前沿的景觀教學模式,在分段培養上,在低年級以基礎課程和室內設計課程打下根基,培養能在相關單位從事環境與建筑藝術的總體規劃設計、室內外設計、園林設計以及科學與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2)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①課程設置: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在課程設置上,從整個學科四年建設來講,低年級兩年在閩江學院海峽學院接受基礎課程學習以及環境藝術專業初步設計,第三年學習為專業課程最為重要的一年,選擇赴臺學習更為合理,開設敷地計劃、景觀設計、植栽設計、景觀風水學等濃縮中國文化大學四年景觀課程之精華。第四年接受景觀公司企業導師的指導,開設景觀實務課程,直接與就業對接。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在課程設置上,一年級始開設相關景觀設計、景觀植物學、景觀學概論等景觀基礎課程;二年級開設植栽設計、自然資源經營與管理等課程;三年級開設水土保持、環境影響評估、景觀維護與管理等實務課程;四年級開設景觀工程施工與管理、國家公園規劃與管理。從訪談和調研結果中了解到,臺灣課程設置更加強化多元化建構。在課程設置上:a.加強訓練學生了解空間環境問題,相關課程涵蓋環境科學、環境藝術、人文科學等多向領域。b.訓練學生全方位思考能力,就景觀專業性質而言,在課程設置上,其空間尺度序列包含很廣,由室內景觀、庭院、公園至都市景觀、開放空間系統、游憩園、原野地及自然資源等。從課程設置上比較,閩江學院海峽學院與中國文化大學合作辦學,可以充分利用臺灣優秀科學的課程資源,較之大陸其他藝術類高校的課程設置,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在環境藝術學科的課程設置上,有更多的優勢與國際接軌。②教學模式: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的教學模式注重互動式教學,為避免傳統單向式(由上而下)教學,強調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運用定期評圖、簡報以及討論來提升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并強調學生系統思維及邏輯思考能力。課程以每學期的課薪設計可稱為中心,配合專業觀念課程的授課及實習課程,達到理念與實務并重的目的。主要授課模式分為五大類:核心設計課程、觀念授課課程、專業實習課程、戶外教學課程以及專題研討課程。此五大類課程沒有明確課程定義劃分。以閩江學院海峽學院2010級學生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課程為例,在臺一年景觀課程學習中,景觀設計課程作為核心設計課程,師資配備比最為合理,1:6的配備比使得課程質量顯著提高。另外,植栽設計、景觀工程、社區營造等相關課程均依托景觀設計課程。以景觀設計課程一單元項目為例,除應由景觀設計師資指導外,植栽設計、景觀工程、社區營造課程也為景觀設計課程單元項目服務,課程師資輔助指導學生項目設計。并采用定期評圖、簡報形式,從調研結果以及課程最終作業效果可評析,這種教學模式是更為科學的,成效也非常顯著。
3結語
通過對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進行特例研究,對于閩臺合作環境藝術專業辦學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從學生培養架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師資培養等多個方面存在差異,臺灣對于環境藝術專業的培養更強調的是多元化的立體培養方式,在教學方式等方面也更有靈活度;閩江學院海峽學院作為全國首家閩臺合作項目,在辦學模式上,雖略有不足,但作為先行先試的單位,其辦學模式以及成果展現對于其他兄弟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并促進著福建省乃至大陸地區高校環境藝術專業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關鍵詞:景觀設計;課程改革;風景園林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268-03
1 研究背景
隨著霧霾橫行,室外環境日益惡化,人們對室外環境的關注與日俱增。作為環境設計的兩大方向之一的景觀設計專業受到了普遍關注。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于1999年開設環境設計專業,并于2007年開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3年環境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首次將本專業分為室內設計方向和景觀設計兩個方向。基于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設計背景,景觀設計專業存在較多特點,如教師和學生在對于色彩、構成、形體、手繪表現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優勢;劣勢在于理性不夠,基礎理論掌握較為欠缺。國內各大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構架整體側重于室內設計,對景觀設計專業相關人才的培養有許多需要研究探討的地方。
2 研究對象及內容
基于河南工程學院景觀設計專業建設這一背景,從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師資狀況、學生狀況、硬件設備、教W過程幾個方面,對新形勢下景觀設計專業教學改革進行研究,以期對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2.1 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
對比學院景觀設計方向近幾年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2011級及以前專業方向尚未形成,13級以后分方向,專業方向日漸成型,15級授課計劃于13級授課計劃基本相同。通過分析對比兩則大綱課程、學分、課時數、理論與實踐課時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2.1.1 相關課程數量增加,得到重視
隨著就業結構的調整,學院在課程安排時對景觀設計方向有了大幅度的傾斜,景觀設計方課程大量增加,由原來的9門相關專業課增加到19門之多,學分績點和實踐課時數也有大幅增加,不可謂不受重視。
2.1.2 相關課程面廣,擴大專業知識廣度
2013年教學大綱中增加了建筑、規劃、生態學、施工等相關課程,是對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專業知識進行了補充,使學生對相關學科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有利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廣度。
2.1.3 局部課程設置不合理和重復現象
由于課程結構變化較大,局部課程設置不合理,重復現象時有發生。以生態學為例,環境生態學與景觀生態學在課程內容上重復較多,而且景觀設計專業教授這兩門課的老師基本一致,所以該課程可加以精簡,考慮專業相關性保留景觀生態學更為合適。
2.1.4 課程結構偏理論,弱實踐
課程構成中涉及到幾個專業基礎課程,景觀設計初步、建筑設計初步與室內設計初步,學生在學習中重在對專業形成一定的印象和手繪表達,實踐環節則沒有收到特別重視。
同時河南工程學院景觀設計專業是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下的一個方向,區別于理工院校的與規劃、建筑、生態學、土木等專業相結合的體系,也有別于農林院校與園林、植物、園藝、農學相結合的體系,景觀設計與藝術設計相結合就注定其偏藝術,重形式的特點,史論和構成等課程相對來說較強,而園林植物、植物造景、園林設計、園林工程、造價等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課程結構中基礎理論課程偏多,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欠缺。
2.2 師資力量有待加強
作為藝術設計學院下屬專業的一個分方向,景觀設計專業雖然有著相對來說豐富的生源,師生比嚴重不均。以2013級為例,環境設計開設5個班,其中景觀設計2個班,專業老師分布相當不均,環境設計教研室教師共計13人,其中園林景觀設計方向僅4人,其余均為室內設計方向。教師資源嚴重不足導致多數史論課程和基礎理論課以及計算機制圖課程仍由室內設計方向老師教授,不能很好地體現景觀設計教學的專業性。
2.3 硬件設施
作為藝術設計學院下屬專業的一個分方向,景觀設計專業處于剛剛半獨立狀態,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景觀設計植物方面缺乏苗圃基地、植物栽培日光溫室,而設計方面雖然已經在建工作室,但更多的是提供基本場地,對硬件的供應上仍存在較為缺乏。
2.4 學生狀況
藝術設計學院學生為藝術專業招生,擅長手繪表達,相比理工院校和農林院校學生在景觀設計、考研上普遍具有優勢,這一點是值得保留和發揮的;與此同時,藝術生比較感性化,在理論基礎的系統學習中又有不足,因此,應加強學生理論學習能力。
建筑、農林類院校的景觀設計專業注重從科學、技術、植物等角度進行設計,通常涉及的為體量偏大的規劃層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由于藝術學的背景和學科性質,主要以藝術設計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在景觀設計方面更多從藝術與美學的角度來把控,因而更偏重體量較小別墅庭院、花園等外環境設計。由于未受過系統的園林、園藝、建筑、城市規劃、室外空間設計等相關課程的訓練,沒有完善的理論知識控制、指導和管理規劃的實施,學生對空間尺度的概念相對模糊,難以把控較大的空間關系。
2.5 教學方面
教學方面由于環境設計專業教師多為藝術專業出身,而學生也是藝術生,教學方面不管是課程安排還是教學重點,多側重與美學、藝術學的教學,而輕科學、數據等方面。
3 改進措施
3.1 培養目標精確定位,課程持續改革
景觀設計方向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大方向,通過確定培養計劃、明確課程能力目標,調整、完善教學方法與手段,做好人才培養定位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1]。
3.2 師資力量培養,借助外部資源
針對景觀設計專業教師資源偏少這一問題,既可以引進新教師也可以采取外聘形式,補充教師資源。更重要的是,室內設計方向的教師資源豐富,有興趣和一定專業基礎的教師可通過進修、培訓等手段實現專業方向的偏移,這既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會促進教師進步,即所謂的教學相長。與此同時,還可以與土木學院教學相結合,實現專業知識面拓寬和資源充分利用。
3.3 學生揚長避短,專業素質全面提升
3.3.1 加強對景觀行業的認識和了解
很多學生對景觀設計行業缺乏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對就業專業傾向表現迷茫。缺乏對景觀設計項目設計過程、步驟的了解和掌握;對景觀行業的就業形勢了解和認識不夠;設計的基礎理論掌握雜而不全,更談不上精;缺乏實例項目訓練,使學生與社會需求脫節[2]。因此,在教學中應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就業信心。
3.3.2 充分利用設計表達優勢,計內容強調立意和支撐
藝術設計類學生圖面表達風格華麗,色彩豐富,但圖紙表達不規范,缺少科學理論支撐,流于形式,缺少內涵。同時,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較為有限,在設計創意上缺少立意和支撐,只是簡單的功能布局設計和“填空”。更有甚者,學生甚至不能準確判斷一個設計案例的優劣。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色彩、表達優勢,在加強學生的理論教學的同時,強調設計案例的講解,避免課程內容空洞乏味,更能使之與表達優勢相互促進[3]。
3.3.3 加強溝通、協作能力培養
針對學生在項目設計過程中不主動同導師、與同學溝通,埋頭閉門造車等情況,在教學中應加強團隊合作訓練,在重視個人想法的同時,博采眾人之長,在協作中學會協調、分配和資源共享。
3.4 教學硬件改進與借鑒措施
3.4.1 借鑒農林院校
借鑒農林類院校加強教學硬件建設:開設日光溫室,配合植物學、花卉學課程教學、科研、實習基地;開設苗圃基地,用于樹木學、苗圃、植物學、栽培技術、草坪學等課程,教學、科研、實習的基地;設立實驗室,使學生平時學習、作業,與教師研究、教學緊密結合。
3.4.2 借鑒理工科院校
借鑒理工科院校實驗室和工作室建設,教學結合城市規劃、風景園林設計、建筑設計、施工管理、概預算等課程,通過設立工作室、設計室、與土木學院相結合教學的方法,強化、豐富本專業。通過與土木學院相結合教學,實現教學內容多元化。
3.4.3 建設校外實習基地
要想提高學生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能夠更好地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學院應著重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尤其是校企結合,真正實現學校“學的”與企業“做的”無縫銜接,真正實現產學研相結合。
3.5 教學改進
3.5.1 資源整合,充分利用
園林規劃類教師與藝術類教師相互學習借鑒,完善課堂內容和自我水平。充分利用院校其他專業優勢,例如土木工程學院師資,聯合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3.5.2 利用先進技術,實現課堂真實化、形象化、具體化
教學中可利用先進技術,實現理論課堂真實化、形象化、具體化。例如在植物造景、園林設計等課堂中采用Lumion、Sketch Up軟件,作為一個實時3D可視化工具,該能夠快速生成畫質優秀的圖像[4]。避免植物材料尺度空而不形象,學生不易把握等缺點,在短時間內通過自帶的大量素材,將真實的尺度和畫面展示出來,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輔助軟件。
3.5.3 教學形式多樣化
在教學過程中,形式單一會造成學生厭學情緒,在教學中采用微課、軟件、視頻、演示、實踐等教學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益于教師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并且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學模式。與此同時,學院的工作室建設也應該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實際設計項目相結合,既可以豐富教學形式,也可以提升學生興趣,增加動手能力,更好地與社會需求相接軌,提升學生畢業后的適應能力。
3.5.4 依托大賽完善景觀設計課程體系
通過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大賽的評定標準融入了更多的行業規范、標準,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業規范標準,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也會越來越側重于方案的合理性、創意性與可行性。同時,依托大賽對學生平時作業、畢業設計也有良好的導向性[5]。
4 結語
景觀設計專業在藝術設計學院背景下的發展有許多特殊性和限制性,只有結合藝術類院校學科特點和社會對相關人才的培養要求,不斷完善和提高景觀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硬件設施水平、師資力量、教學科研狀況、學生學情,充分整合利用相關資源,加強相關院校交流,不斷引進先進模式和策略,才能順應發展規律,培養出理論與實踐兼優的人才[6]。
參考文獻:
[1]劉慶華,王奎玲,劉慶超,等.青島農業大學園林特色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J].現代園林,2015,12(12):969.
[2]劉 嵐.《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W報,2009(6):124~126.
[3]周玉明.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3.
[4]沙環環.Lumion軟件在園林植物造景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4,40(32):273.
[關鍵詞]園林美術課程 教學改革 面向園林
《園林美術》是風景園林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其實踐性較強,由于學生沒有系統的美術基礎,因此普遍覺得難度高,如何從提高學生的美術造型基礎學習的興趣,以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一直探索的課題,根據農林院校的實際特點,圍繞如何將教學理念切實地轉化為教學行為,以風景園林為方向開展面向園林專業的園林美術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
一、面向園林的園林美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中國園林教育的任務是大量培養園林設計師,在園林設計、園林美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的建設過程中,探索出:園林背景+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教學新模式,從學生想學什么,怎么樣能學好的角度出發解決教師怎么教的問題,進而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了教學改革和實踐。
1.園林美術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園林美術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描繪園林景觀的教學需要依次展開,包括:園林素描、園林速寫、裝飾色彩、園林景觀手繪等四個主要教學環節。為適應社會需求,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本課程知識模塊采取取長補短、技能復雜程度逐漸增加的原則。
“園林素描、速寫”以風景園林為主要描繪對象,從簡單風景寫生開始,由簡入繁地過渡到復雜景觀園林鉛筆素描、速寫。此教學環節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培養學生科學而正確的觀察方法;掌握一定的美術基礎理論和園林設計基本的造型技法;體現速寫線條所形成的點線面的長短虛實、疏密節奏的變化規律;提高對特定場景快速而概括的主觀處理能力;培養對景觀結構體面轉折的理解與設計表現能力。
“裝飾色彩”運用裝飾色彩基本規律知識,從小畫幅的園林裝飾色彩練習開始,逐步掌握色彩基本關系的設計表現和對色彩基本技法的深入研究。在這一教學環節,在培養裝飾色彩修養的同時,進一步強調設計畫面色彩整體關系在“基本裝飾層面”上的控制能力的培養,為園林景觀設計手繪的教學奠定相應的裝飾色彩學方面的理論基礎和技法保障。
“園林景觀手繪”教學是對前面三個教學環節的總結和整合,以不同場景氛圍的園林景觀為主要描繪設計對象。采用鉛筆、鋼筆線條和設計色彩裝飾塊面相互結合的形式,強調對畫面整體性色調的把握。教學環節緊扣園林設計專業課程的需要,不斷提高畫面基本設計色彩的主觀性的概括處理能力,以簡潔而快速地強化對美術基礎與園林設計專業之間在審美和技法方面內在聯系的認識,切實為園林景觀設計專業教學提供具有園林專業特色的重要美術基礎。
2.園林美術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圍繞著園林美術設計專業課程的需要,教學改革主要采用了“四步教學法”進行實施,其主要內容基本如下:
(1)示范講解——范圖分析與課堂示范相結合
在各教學環節的課堂講解中,著重針對具有代表性的范圖聯系園林手繪甚至園林專業設計的需要,就構圖造型、結構透視、空間層次、表現技法等方面進行細致的分析比較,以使學生有一個相對感性而明確的階段性的學習目標。教學中的范圖分析講解顯示了極為顯性的啟發意義,為學生分析理解和認知優秀作品提供了感性化的參考標準。
(2)技法步驟——技法步驟與教師經驗相對應
技法基礎是保持學習興趣和畫好一幅畫的重要保障,技法步驟知識是課堂理論講解和作業講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課堂內外,在不遺余力地闡述和分析技法步驟理論知識的同時,對于部分環節的講解,教師要及時結合自身的作畫經驗對應比較、細致闡述,以切身感受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和理解理論上的技法步驟,積極地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豐富學生認識和理解的途徑,為園林美術課程的學習進一步在基本技法上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3)讀畫摹寫——模仿探索與研讀分析相印證
本環節主要由學生作為課內與課外作業進行獨立完成,作為教師則針對學生摹寫作業給予一定的啟發性評語。在示范講解后,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相關的基礎理論和正確的觀察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運用已知的理論知識深入而全面地針對自己選定的范圖研讀分析,教師強調了對于鉛筆、鋼筆線條和色彩塊面之間組合關系的研讀分析與模仿探索,強調了對于園林素描和色彩結合互生的練習與體驗。
(4)景觀實踐——實踐寫生和學生專業相聯系
實踐寫生是檢驗或深入認識自身美術基礎理論和基本技法的重要方式,是基礎美術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每個教學環節的課堂講解之后,隨即進行相應的實踐寫生教學。教師要求課堂內外的作業做到同步化,課堂寫生和課外摹寫之間的比照對應、取長補短,現場感受和摹寫經驗的對應思考,保障了學生學習效率的事半功倍。
二、園林美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風景園林專業的快速發展給園林美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園林景觀設計人才是對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永遠的挑戰[1]。幾年來的園林美術教學實踐總結,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進度、教學效果等方面,顯示了園林美術專業性特色,加強了園林專業美術基礎教學與專業設計教學之間的內在聯系,優化了園林美術作為園林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形式,和諧了教學過程的教與學的基本關系[2]。園林美術教學滿足了園林專業設計課程的需要,尤其為更好地完成設計課程的徒手繪制設計圖表現能力奠定了重要的美術基礎,為學生畢業后的園林設計事業發展奠定了切合實際需要的工作基礎。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校級教改項目,項目編號:JY1102049
[參考文獻]
[1]樊保國等.高校園林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的探索與體會[J]中國林業教育,2010,28(6)
關鍵詞:專業基礎課;教學;藝術設計;培養;作用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3-0209-02
一、專業基礎課教學在藝術設計專業中的重要作用
專業基礎課在任何一門課程的構建體系中都是起基石作用的,沒有良好的基礎課程建設,再精彩的專業課都不會有厚重的根基作支撐,無法正真深刻和發展起來。在這一點上,藝術設計專業更顯突出。試想沒有系統而專業的色彩感知基礎練習和大量對自然界物體色彩的觀察描摹作基礎,設計師們的色彩搭配和運用是很難做到極度諧和具引導性的。沒有通過素描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嚴苛訓練,設計人員很難對物體的透視,體塊,具象與抽象的關系拿捏準確。甚至專業基礎課中對于布置靜物的這一細節都很重要。布置靜物是一件創造性的工作。靜物布置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習的情緒和作畫的進程與成效。布置靜物首要的一點是:富有生活氣息便能產生自然美;合乎情理便能產生某種基調或意味。因此,在選擇靜物前應先構思,不要盲目拼湊一堆靜物。必須有深厚的專業基礎審美,首先應確定主體,選擇符合主體內容的物體。大小、深淺得當,適于構圖上的橫豎變化從整體考慮物品放置的疏忽及前后層次關系,主體物的位置要放得適當,既不要放得靠邊,也不能放在畫面的正中。環境或背景配置要好,要使襯布顏色的深淺、冷暖擺設得體,不能片面認為襯布只是作為背景。認真設計一組靜物組合后的基調與效果,使色彩的構成給人美的感覺。為突出主體內容服務。沒有專業基礎課中三大構成的深入學習,平面設計師就無法在廣告招貼,書籍裝幀,企業CI等一系列商業應用方面取得成功而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再者,沒有對人類藝術史的發展認識了解就無法真正深具優越的審美和鑒賞能力,無法做正確的設計審美判斷。在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專業基礎課的教學作用至關重要。
近年來由于社會對高學歷、高層次人才更對實用型人才的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藝術設計行業人才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各大高校的藝術設計學院作為人才的輸送者都在因時而異的調整教學導向,大部分藝術類高校及藝術設計專業都在進行各種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基本都是將就業指導課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誠信意識教育。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以行業及崗位的需求為導向設置課程。專業設置涉及未來畢業生就業的出路,所以在進行專業設置之前必須對未來幾年人才市場需求進項認真的調研,對歷屆畢業生及畢業生所在的單位進行跟蹤調查,確保專業設置的前瞻性,課程設置的實用性及適時導向性。而基礎課的教學,一直是教改當中較為重要的一塊領域。在國外許多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較好的國家很早就開始注重專業基礎課的教育。美國早在1994年就通過了《學校與就業機會法》,各大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把使畢業生具備必要的知識、技能以及今后學習和在生產部門所必需的工作經驗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項主要工作。英國私立大學的教學內容更加務實,盡量為學生提供取得專門職業資格的課程,而且都是根據本地區需要設置的,所以既有利于學生集中,又有利于學生根據當地需要就業。日本的私立大學設置課長直接負責聯絡各企業人事部門,與其保持長期良好的關系。學校的基礎課教育不僅為學生提供各種就業信息、就職講座,還根據社會變化情況預測職業前景,進行市場分析來調整專業基礎課程的導向,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潛在的才能,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特點,指導學生選擇職業,并向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德國的私立大學早在上個世紀末就調整了自己的發展戰略,其最為明顯的特點:一是人才培養與市場掛鉤,即指導學生如何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與需求,二是科學研究與市場掛鉤,即如何加強應用性的研究,以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科研成果的需求。可見,市場的需求、市場的法則已成為制定專業基礎課教育和政策和策略的基本出發點。
二、藝術設計對專業基礎課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何為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簡單來說,在當下環境之下適應于市場發展,能順利就業并較好的投入工作,符合用人單位部門的要求,創造藝術設計專業價值的人才就是合格的應用型人才。以下是內蒙古昌德裝飾有限責任公司因業務需要招聘資設計人員的相關要求:工裝設計師五名,景觀設計師兩名,施工圖繪圖員兩名,手繪設計師一名。工裝設計師要求1.藝術設計專業大專以上學歷,有三年以上相關行業工作經驗,熟悉各種設計軟件,能夠獨立完成方案圖、效果圖、施工圖設計工作;2.有較高的設計品位和眼光,富有創意,思維敏捷、靈活,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成熟穩重,有上進心,具備分析判斷能力、溝通與協調能力、執行能力等;3.有較強的團隊意識和服務意識,吃苦耐勞,能同公司一起開創業績,年齡在25-35歲之間,性別不限。景觀設計師要求:1.建筑學、園林、景觀或相關專業畢業,有3-5年以上工作經驗,有知名景觀設計公司工作經驗者優先;2.熟練運用CAD,3D,SKETCHUP及Photoshop,CorelDraw等軟件,有相當的美感;3.有較強的團隊意識和服務意識,吃苦耐勞,能同公司一起開創業績,年齡在25-35歲之間,性別不限。再來看看深圳市雪儷爾服飾有限公司崗位要求:1、藝術類、美術類、平面設計等相關專業畢業;有一年以上網站網頁設計經驗;2、有扎實的美術功底,手繪能力強,審美觀強,工作效率高;3、精通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圖形軟件,優秀的審美能力,獨特的創意,能把握網站視覺色彩,有較強的平面設計和網頁設計創意能力;4、精通DIV+CSS、HTML等,熟悉W3C標準、JAVASCRIPT,可編寫或修改網頁代碼;5、熟悉網站建設的流程和網頁設計制作流程,能獨立完成大、中型網站頁面設計,有成功的網頁設計案例;崗位職責:1、與電子商務網站運營相關的各種專題頁面及廣告設計,包括網頁頁面、海報、專題、Banner等;2、負責網站美工設計,包括圖片處理、flash設計制作;3、負責網站頁面的美化,專題頁面設計;4、負責品牌VI設計。其實從要求不難看出對設計師的專業要求都是基本的操作性軟件應用,但細看要求,會發現對于熟練操作軟件之后要求的是要有美感,而對于這個美感即一個十分抽象的內容,何為美感?假如問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不會有一個標準的模式,或許很多人會選擇出富有美感的一類,但說不出其原因為什么會感覺它有美感。然而熟練操作軟件時有模式和標準的,我們通常說越抽象的東西是越難掌握的,這個時候,我們之前所接受到的基礎課教育才會顯現其章華。藝術設計的專業基礎課所帶給學生的往往是藝術涵養,整體設計作品的品味和格調等。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礎課程體現了藝術造型的某些根本性規律,被廣泛地接受與利用也體現了對于藝術的整體觀念。例如基礎課程素描從被認識的那天起,就在造型藝術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的基礎。色彩課程的基礎作用同樣不言而喻。藝術設計的主要內涵是視覺形象設計,人的視覺在感知形象時,對色彩的感知最為強烈,其次才是對形體輪廓及材料質感的感知,因此色彩具有先聲奪人的作用同時在表達藝術作品的內在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件作品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色彩設計的好壞。因此色彩作為基礎課是重要內容才被安排在教學計劃第一階段之中。藝術理論是基礎理論課部分,是人類廣泛的藝術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課程根據歷史和現實,從古今中外大量的藝術創作和實踐經驗中把一些規律性的東西總結出來,用以指導藝術家的創作實踐和提高審美修養因此,這基礎課程可以說是藝術設計專業各個枝節的心臟部分,是必須重視的。雖然時代、社會和市場對于藝術設計人才的要求不同,但基礎專業課對于一個合格的藝術設計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會改變的,最為一個人才素質中的恒定基礎因素,專業基礎課程教育根植于設計人才的培養之中。
三、專業基礎課教學對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法
由于現在還是存在部分教師對專業基礎課的不重視現象,因此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專業基礎課教學效果影響是藝術設計基礎課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法之一。首先.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計劃的每一門課程特別是入學的基礎專業課程進行分類導向性的內容安排。例如大一時期所有專業都要統一訓練的素描色彩,外出寫生及三大構成等課程在課教內容上從一開始就應該有區分,雖然不同專業不同加以引導。環藝專業在素描中應重點空間美感,視覺傳達專業重點偏向素描的構成美感,產品設計專業則要注重素描中物體的結構關系等等,但專業基礎課程是所涵蓋的整體概念和教學要求是最基礎的。.其次,專業基礎課課后交流回訪機制的建立。統計應用方向和效果,啟發專業基礎課教學教改思想。再總結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在藝術設計專業歷年人才培養計劃中的變化以及影響。其中包括專業基礎課在藝術設計專業中的分配時間,教學內容,與其他專業課數量的比例影響;藝術設計學院入學基礎課程設計的導向性分類和具體教改方向細分;專業基礎課教學效果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應用體現。(在院期間的應用和社會實踐應用。);建立專業基礎課課后交流回訪機制,統計應用方向和效果,啟發專業基礎課教學教改思想。例如:1.在對新生入學教育的專業課程引導中,基本是從各自方向性專業角度出發,而忽視了整個大一期間學生所要學習的基礎課程內容。2.在擔任素描,色彩等基礎課教學過程之中,偏重方向性專業的作業要求和專業思維方式,忽略了基礎課本身對于所有專業方向所涵蓋的整體概念和教學要求。3.在進行畢業作品設計指導之中強調過多的是單一的專業性而沒有重視基礎課所帶給學生的藝術涵養,整體設計作品的品味和格調等。